国内外警务现状范文

2022-06-10

第一篇:国内外警务现状范文

社区警务的现状及改革【】(定稿)

社区警务的现状及改革

随着城市建设发展的不断深入 ,社区警务工作对抑制和预防犯罪的作用愈加明显。应该明确社区警务改革的必要性 ,建立与新型社区管理体制相适应的社区警务机制。通过调整民警结构挖掘警力资源 ,加强警务建设和,从而促进社区警务改革顺利进行。社区警务是社会居民在警察带领,指导,支持下采取各种合法手段,方式,充分研究社区问题;开采社区资源;改造社区环境,强化自卫互助;以全面系统,长效维持社区公共安全的思想,活动和方式方法体系的统称。其实质就是要求警察立足于社区,积极开展各项宣传工作,动员和组织社区群众,实行警民合作,不断增强社区民众参与社区各项治安管理、预防违法犯罪的意识。它的立足点在于社会是产生违法犯罪的根源,因而预防和减少乃至根治违法犯罪也必须依靠社会。它的工作范围是以社区为主导,以社区为基本单位。

有中国特色社区警务的基本内容:①贯彻公安法规,进行法制宣传教育;②执行司法机关决定的考查、监督;③户口管理;④开展以治安保卫委员会为主体的多层次群防群治工作;⑤查破本社区内的治安案件;⑥接处警工作;⑦社区巡查。

社区警务与传统警务的区别:

1.警察职责定位不同

传统警务认为,警察是担负执法任务的政府机构,是治安行政管理部门的代言人,而社区警务则认为警察是公民,只是受雇专门担负公民应负责任的人,警察组织是负责提高社区生活质量的众多政府部门之一。传统警察主 - 1 -

要是对付各种犯罪、治安事件,并对暴力性犯罪作出快速有效的反应,而社区警察主要是解决和帮助解决社区民众的问题,并消除潜在的违法犯罪隐患,提高社区生活的安全质量,与社区保持密切的联系。

2.警务权力分配不同

社区警务的实行,要求警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与管理、防范以及社区服务上,警察自主决断的机会增多,有自由裁量权依法对遇到的具体情况做出处理。同时,警察的管理权力与社区民众实现了共享,警方与社区成为伙伴关系,社区民众有权参与警务决策制定,社区警务活动由社区民众和警察共同商讨和决定。传统警务中警察对管理权实行了垄断,并且逢事汇报,指示下达再办事,严重限制了警察工作的积极性,甚至贻误战机。

3.警务运行机制不同

社区警务是一种混合警务,它把社区民众作为警务运行的中坚力量,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分割了“治安蛋糕”,并且把最大的一块给了社区民众。社区民警也真正沉到了基层、沉到了社区、沉到了群众中,通过日常与群众面对面的交流和接触,密切了警民关系,最大程度地激活了“邻里守望”制度及“联防巡逻”制度,最大限度地挖掘了社区一定的治安管理资源,实现了“警力有限,民力无穷”。这种警务模式的运行,降低了管理社会的行政成本,并促进了工作效率的提高。而传统警务在这方面就显得相形见绌。

纵观目前的社区警务状况,我认为社区警务在运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下几个问题:

第一,组织领导者对社区警务在思想上有所忽视。

现如今“重破案,轻防范”的思想仍然存在,这也就势必会影响领导者在组织决策上对社区警务的忽视,对治安、刑事等方面的案件投入了更多时间和精力。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系列的案件也是快速增长。而有些领导在思想上只是一味的破案,抓破案率、抓成效,并且把破案率作为绩效评定的重要指标。那么可想而知社区警务的开展将会存在很大的问题。由于领导的不重视必将会导致下属对社区警务的忽视,进而在开展社区警务方面投入的也会很少很少。这将必影响社区警务的发展。在某些地区有些领导和干警对社区警务的内涵认识不全面,而且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多数领导和干警还是沿袭传统,未将消除社会治安隐患和预防犯罪视为社区警务的主要任务,在面对这样的情形下开展社区警务工作将是非常困难的,这些领导没有真正认识到打击犯罪比预防犯罪要投入的时间、精力、成本要高的太多太多。

第二,分工不明确,没有形成专职的警务工作机制。

社区警务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规范化程度相对较低,目前尚未形成一套具有系统性连续性、规范化的科学工作体系,因而导致社区警务工作基础不够扎实,工作效率低下,影响了警务工作的有效开展。派出所社区民警名义上主要负责辖社区的治安防范和管理工作,但实际上由于基层警力不足,职能划分不清等原因,基层社区民警仍然承担着案件侦破、派出所日常勤务工作等多重角色。并且许多民警在开展警务工作时无从下手,对于系列问题没有形成相应的工作机制。然而对于各部门、各警种的分工配合上也存在诸多问题。在民警实施社区警务工作时,有时候会遇到许多棘手的事务,而对于这些事务是否自己能够处理还是怎么的,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分歧。分工不够明确往往使民警面对问题而不知该如何下手,这必将影响警务工作的效率。

如何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社区警务运作机制。这一问题是顺利开展社区警务的核心问题。[4]许多民警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也正是因为这种认识上的模糊,制约了社区警务功能的有效发挥,削弱了许多民警对社区警务功能的预期,从而使不少民警对社区警务的功能产生怀疑。现在仍然在有些地方,警务工作方法、措施、手段上仍然是那种跟着案件跑、受报警电话驱使、被犯罪分子牵着鼻子走的工作方式。这也势必要求着一套比较完善的社区警务工作机制。

第三,人力、物力、财力保障不到位。

人力资源作为社区警务的主体资源,在实施社区警务中应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它在数量、素质等方面都难以适应治安需求的发展,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警察的数量没有保障,公安部要求的“一名民警负责管理1000户或3000人”。有些地方根本就达不到这一数量。民警的数量少了导致社区警务各警种间的职责权限划分不清,最终影响了社区警务的实施。并且由于地区职责划分并不明确,一警多用的现象普遍存在,由此而分散了在基层实施警务工作的精力,使警力原本就不足的基层公安机关更加难以投入到社区警务的工作当中去。对于物力和财力那更是少了,由于领导在思想对社区警务的实施工作不重视,因此在这些方面的投入也会大大减少的。而对于一些地方警察的工资、福利都没有保障,更不用说是对社区警务物力、财力等方面的保障了。

针对社区警务的现状,和社区警务对整个社会的重要作用,我认为社区警务的工作可以从一下的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第一,转变思想观念,强化社区服务。

社区警务是一种以服务为导向的现代警务,社区警务在本质上是以社区成员的需求为导向,社区警务的本质要求也需要我们转变思想观念,强化服务理念,为社区居民、社区组织提供更便利、更有效的服务。[7]对于在思想上不重视社区警务的一些领导和民警来说,转变思想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社区警务执行,离不开警察组织中的各级领导的支持。所以在社区警务的实施过程中领导是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旦领导对社区警务的重视,社区警务的发展也是必然的,对于原先警务工作中存在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方面的问题也游刃而解了。并且在实施警务工作过程中,领导对社区警务工作进行督促和指导,从而使社区警务在社区中更好的进行深入下去,更好的为社区和民众提供相应的服务。并且在实施社区警务的过程中更好的理解社区警务的内涵,更好的为民众服务。

第二,构建群防群治网络,加强社区阵地控制。

派出所工作必须充分依靠社区基层组织,积极组织和指导群众开展治安防范活动,增强群众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确保重点单位和要害部位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以及对国内安全保卫工作重要阵地根基的控制,以减少重大恶性案件和治安灾害事故的发生,最终实现社区稳定的新战略。[8]在开展社区警务的工作过程中,应该注重对社会力量的利用,应紧密联系群众,密切群众关系,形成群防群治的工作体制网络。并且在工作过程中,要注重对信息等方面的收集,.最好能够建立覆盖社会面的情报信息网络,形成相应的工作体制,更好的有利于社区警务的发展。对于民警所管辖的区域内,有一部分是重点人口或是重点对象,要对他们的行踪,行为等方面的内容要及时掌握,加强对

他们的管理和控制,加强社区的阵地控制,维护社区的治安,更好的有利于社区的发展。

第三,推行绩效管理,提升民警积极性。

能否调动社区民警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全力配合社区警务政策,是影响警务社区改革成效的关键因素。要想民警积极的、主动的推动社区警务,就必须制定一套有效的绩效管理和奖励办法,以激励民警士气。由于以前的管理激励制度存在一定片面性,所以推行绩效管理对于社区警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推行绩效管理可以更好的调动民警的工作积极性,更好的发挥民警在社区的作用,更好的为社区和民众服务。

随着社会的步伐不断前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治安、刑事等案件发生会相当普遍,这就要求着公安机关做好预防和打击工作,而社区警务就是做好预防和打击犯罪工作的重要措施。因此要更好的推动社区警务的进程。我相信在一系列的探索和改革过程中,社区警务的发展将会是光明而辉煌的。

第二篇:警务公开发展现状及对策[大全]

21世纪前夜,中国公共行政领域掀动了一场巨大的改革浪潮。继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之后,1999年的政务公开的全面实行将行政领域的改革进一步推向了前进。实行政务公开的理论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建设人民拥护的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和人民群众参与、执行、决策和管理的政府。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公安机关,推行警务公开是将政府的政务公开工作在公安机关实行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安部和河北省公安厅在1999年相继作出了实行警务公开制度的通知,以提高公安工作透明度,加强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监督,促进公安机关严格公正执法,推进公安队伍廉政建设和正规化建设为主旨的警务公开工作在各级政府的有力指导下全面实施。回顾几年来警务公开所经过的历程,有取得的成绩有力证明了警务公开这一步伐的迈出,为人们寻求有效推进公

一、警务公开工作发展现状

自1999年警务公开实施以来,各个单位和部门在上级公安机关的领导下,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措施,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识统一,领导重视,是搞好警务公开工作的前提。推行警务公开是公安机关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难以避免的冲击到了旧的思想观念,触及一部分职能部门或公安民警的既得利益。因此,要搞好警务公开,首先要统一广大民警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加大宣传力度,深化对警务公开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为警务公开营造一个良好的认识氛围和工作氛围。二是科学确定警务公开的内容、形式和程序,这是搞好警务公开的关键。从几年来的警务公开的实践看,除公安机关机密不能公开外,公开的内容可以归纳为:⑴执法依据和制度程序的公开;⑵刑事执法内容的公开;⑶行政执法内容的公开;⑷警务工作纪律的公开;⑸其他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的公开。一些单位和部门在警务公开中,还实行了服务承诺制度,增加了相应的内容。三是抓住要害部门、关键环节、突出问题,选准警务公开的切入口。要害部门一般是权力集中的部门,与社会、与群众接触频繁、有实权的单位和部门作为警务公开的要害部门着重抓好。所指的关键环节对整体公安工作和机关运转都联系紧密,把各个单位部门代表法律进行审核把关的权力实施过程作为关键环节,如交通事故认定,刑事、行政案件的立案标准等,实行办事制度和结果的公开,更好地接受社会的监督。突出问题往往受到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针对公安工作中社会反响强烈、容易引发矛盾、容易产生以权谋私问题的方面进行公开。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把以上三点作为警务公开的突破口,带动力强,辐射面广,在群众中引起的反响也是强烈的。抓好这三点基本上就可以打开局面,促进警务公开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四是建立警务公开的监督体系,这是把警务公开落到实处的保证。在公安机关实施警务公开伊始,都相应地建立了外部评价和监督机制,如设立了警务公开投诉中心,并聘请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团体、群众为警务公开监督员,并定期不定期地进行民意调查,对警务公开工作进行评估。伴随着警务公开的实行,各级公安机关多次对警务公开进行检查监督,检查的基本标准就是看是否符合群众的要求,是否符合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公开的程序是否规范合法,是否符合公安部及省公安厅关于警务公开工作的通知精神,公开中出现的问题是否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群众对公开的结果是否满意。通过检查有效地促进了警务公开的开展。

二、当前公安机关警务公开存在问题

通过公安机关近几年的不懈努力,警务公开从形式到内容都日臻完善和成熟,但与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是认识不到位。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单位的民警特别是领导干部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警务公开的重大意义,仍然存在着不想公开、不愿公开、不敢公开的想法。有的认为,搞警务公开是走形式,解决不了什么实际问题,没有什么意思所以不想公开;有的认为搞警务公开,一切事情都按程序、规定办理太麻烦,自己给自己带“紧箍咒”,会加大工作量,所以不愿公开;有的认为搞警务公开,不仅会消弱手中的权力,还会加大群众监督力度,怕失权怕暴露问题,所以不敢公开,也仅仅满足于会议开了、文件下了、不下大力抓好落实工作。可以说,警务公开的实施有赖于广大民警对警务公

第三篇:国内外现状

当前欧美发达国家已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机构已成为当前社会高素 质劳动力的主要培养者和提供者,然而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却常常受到就业单位的怀 疑,就业单位认为大学毕业生虽然具有充足的知识,但是缺乏合适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 验。由于以就业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一方面可以保证教育的实践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满足 就业单位对人才的需要。因此,国外就业能力研究对象逐渐转移到高等教育机构和大学 生,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成为就业能力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胡尊利在《国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及其启示》中指出:与国外相比,国内在大学 生就业能力研究起步较晚,特别是在就业能力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指导框架的研究上与发 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到的差距[3]。加拿大会议委员会认为就业能力构成要素包括三个基 本要素:(1)沟通、管理信息、思考解决问题等基本技能;(2)负责、适应性、安全工作 等管理技能;(3)参与项目任务的团体技能。美国培训和开发协会认为就业能力构成要 素包括 6 个类别:(1)基本技能;(2)沟通技能;(3)适应能力;(4)自我发展技能;(5) 个体交往技能;(6)影响能力。罗纳尔德和科林认为就业能力构成要素包括 6 个方面内 容:(1)本质属性;(2)个人品质;(3)基本可转换技能;(4)关键的可转换技能;(5)高水平的可转换技能;(6)资格和教育程度、工作知识背景以及劳动力市场等。

朱新秤在《就业能力:内涵、结构及其培养》中指出:对于国内外有关就业能力的 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1)就业能力可分为三种:核心定义、宽泛定义和全包的 定义。核心定义指个体在特定的劳动力环境中取得成功的潜力。宽泛定义把在各种工作 中取得成功的能力及意愿整合起来。在全包的定义中,就业能力除包括前二种定义外, 还包括环境因素对个人就业能力实现的因素。(2)从社会角度看,就业能力是就业的一 个指标;从组织角度看,就业能力是供需之间匹配可能性的指标;从个体的角度看,就 业能力是个人职业指标。(3)就业能力不仅包括个体获得工作的能力,还包括在工作中 能保持工作岗位以及重新获取新的工作岗位的能力。Law、Wong和Mobley认为就业能力 主要由三个方面组成:第一,人们具有适应性的个体差异,包括积极的自我概念、高职 业风险容忍和高学习动机;第二,实现与环境的有效交互作用,包括主动的职业导向、 求职自我效能、人力资本;第三,职业身份的风格与身份自我[4]。瑞士联邦工业大学高等教育中心主任M·L·戈德斯密德教授所领导的研究小组归纳出使大学生顺利就业并取 得职业成功的 5 个要素:(1)良好的个人素质,包括坚忍不拔的毅力、严谨的工作作风、 充沛的体力和精力、灵活的应变能力等;(2)人际关系技巧,包括交际能力、适应能力、 与人合作能力等;(3)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包括具有综合性、跨学科的知识组合及多 元文化的教育背景等;(4)有效的工作方法,包括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策 划运筹能力等;(5)广阔的视野,包括即具备创业者及企业家精神,能多向思维方式分

析和处理问题,能在世界各地寻求发展等。尽管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起步比较早,然而大量的研究成果的产生和应用也只是近几年的事情。英国教育部鼓励多种研究机构和大学研究和制定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政策,目前英国多数大学均已制定了符合学校特色的就业能力政策和措施,并将就业能力作为大学毕业生能否合格的一个重要指标。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提出来的,在我国高校就业制度改革之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问题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国内专家在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与培养的研究课题,对大学生就业能力主要有以下 2 种提法:一是可雇佣性、职业指导所面临的选择不可能是简单的适应,而是要提高人的可雇佣性;二是就业能力、这实际上就是要增强人们的求学能力、求职的能力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

第四篇: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关于群文阅读的研究

群文阅读是最近两年在国内悄然兴起的新型阅读教学模式。最早,是2007年,台湾地区的陈易志老师上了一节“群文阅读”课,他让学生读了6篇文章——《石头汤》《雷公糕》《南瓜汤》《敌人派》《肉丸子汤》《兔子蛋糕》(绘本),然后鼓励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内容、叙写手法、文学要点的比较),引导学生进行交错的分析(《石头汤》里的和尚会如何解决敌人派里的困难)。听了这样一堂阅读课,老师们有很大争议,有的老师认为,这样的课如果放到我们的公开课评审系统中,估计连入场的资格都没有。但是有的老师认为,这的的确确是一节阅读课,一节真正让学生学习阅读的阅读课。而且很多老师直觉到它的巨大价值。于是,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研究掀起了高潮。

首先,在台湾地区,众多学者走在了研究的先列。台湾国家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吴敏老师认为:“大部分的学生都是透过阅读教科书来学习,然而,为了拓展知识、学习者必须超越教科书的内容,进行课外阅读;而课外阅读要能发挥最大功效,学生必须整合众多文本里的细小信息,建构出较直观的图像。进行学科领域的课外阅读时,学生连结他们从教科书里学到的东西跟补充读物里的“新”信息。在连结的过程中,他们在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并运用此意义来支持、辅助其他的学习历程;学生建构的意义成为进行新学习的一项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澄清先前学科知识里的错误概念,或发展有关社会议题的批判思考,发展阅读策略本身。因此,进行文本之间的连结是从阅读中学习的关键能力。” 赵镜中先生也在《从课文教学走向真正的阅读教学》一文中道出阅读教学的转变: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由重视识字教学转向理解教学、由精熟学习转向策略学习、由单文教学转向群文阅读、由讲授教学转向合作学习。对其中的“单文教学转向群文阅读”,赵镜中指出随着图书出版及学生阅读量的增加,教师开始尝试群文的阅读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从原先的“一篇”到现在的“一群”,群文阅读的教学价值决不止阅读数量的增加,阅读形式的革新,更是教师对语文阅读教学理念的更新。

2. 关于群文阅读中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策略的研究

内地教育先进地区也开始了对群文阅读的研究,并总结一些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比如,很多学者研究得出了很多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的议题:同一主题、同一写作手法、同一作者等等。

重庆市武隆县实验中学校的冉启均老师在《运用群文阅读理念指导初中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一文中提出:结合群文阅读这一先进教学理念,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首先是指导学生选择好阅读内容。其次加强阅读方法指导。为了更好的落实课外阅读,还应加强检查督促。群文阅读下开展的课外阅读,一般都是老师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的,但学生阅读效果如何,老师还应加强检查和督促。

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二十中学的肖峰老师在《群文阅读中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结合》一文中指出:

(1)通过阅读式预习,实现有用信息的准确提炼,促进阅读主体意识的增强;(2)对课外阅读收获积极交流,存精神与语言协同发展目标的实现。3)抓准课文各项拓展点,在资源整合中促进有效阅读的实现。

河南省荥阳市第三小学的张振敏和马飞燕老师也在《群文阅读中课内外阅读结合的策略》一文中提出了策略如下:

1、构建教学模式 ,实施阅读计划;

2、推荐合适书籍 ,培养阅读兴趣;

3、把握学段特点 ,找准阅读方法;

4、搭建展示舞台 ,提升阅读能力。

由此可见,前人的研究中理论阐述分析多,实证干预研究少。不过前人的研究还是带给我们很多启示,也为我们在中学阶段开展本项课题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基础。在前期的研究基础上,我们希望通过教育实验的方式来实施研究,相信通过长期的“群文阅读”教育实践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力这一创新的尝试会激发阅读教育研究的灵感,引起更多有价值的思考,探索出阅读教育的新思路。

第五篇: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与评价;

(1)国外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研究现状分析: 水是人类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自然界中不可再生的资源,其总量是有限的,我们天天饮水,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数量,充分说明水对人体的重要性,同时水又是影响公共安全重要因素之一。水资源危机与饮水安全问题在各个国家都备受关注,很多国家根据本国的饮水安全现状和水资源的条件从多个方面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以此来有效地保障饮水工程正常进行。很多研究机构和学者的研究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政府应该担当何种角色来保障饮水安全,应该采取什么体制措施来解决饮水安全问题。

国外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主要起步于二战后,60、70年代是其高速发展的时段。经过近70年的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发展历程,国外经验比较成熟,然而直到2009年,世界上仍有超过10亿人无法享用安全的饮用水,其中大部分人口位于偏远的农村地区。农村饮水工程的开展主要是因为进入工业社会后,随着污染物的大量排放,水资源污染日益严重,然而集中供水主要在城市,偏远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水资源不经净化就被直接饮用,导致各种水生疾病在农村肆虐。

国外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加快国家经济发展及城市化进程并促进国家经济转型;

2、制定保护农村水源地的法律法规;

3、积极开展水利工程建设;

4、加快农村饮用水管理体制建设;

5、开展宣传教育工作;

6、鼓励新技术发展。

下面介绍两个国家的实例:

日本:日本的政府支持对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起了决定性作用,启动‚供水设施前景‛计划以提高供水设施的管理水平,将小型供水设施合并节省成本,并提出公众与私人合作,政府负责供水设施而私人机构负责技术维护。

韩国:韩国起步较晚,从农村建设简易的管道供水系统起步,特点是借助外力,短时间内迅速完成了农村饮用水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政府占主导地位,不惜重资投入。

总得来说,国外发达国家对水资源的利用的相关研究比较丰富,但是对于饮水安全保障以及饮水安全的管理问题,他们仍然研究得不是很充分,要主要表 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饮水安全问题多是侧重于分析饮水的水质问题。国外的很多研究主要分祈了水质被破坏的表现,并探讨了其成因,以及对人民生活水平及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其解决方案多从净化处理等技术层面提出。虽然这也为改善饮水的水质问题提出了很多颇有价值的建议,但是缺乏对危害的预防等深入性的研究。对于如何挖掘影响因素、造成水质问题的深层次的原因也分析地较少。 第二:,发挥政府的管制作用是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的基本共识。很多专家学者发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大量文献研究政府如何参与饮水的安全管理、如何在保障饮水安全方面发挥规制作用。这些研究成果在政策、法律、水源保护、监管等方为政府职能的转变提供了很多思路,从政府管理的角度提出了许多保障饮水安全的具体措施。

第三,比较系统全面地研究了水价的制定问题,为水价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以供水成本实证研究为基础,提出了多种切实可行的水价制定方法。国外相关的研究大都认为水资源的稀缺性应当在水价中有所体现。这样也能为供水单位的供水服务带来更大的动力。这一观点为中国水价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意见。但是国外的研究很少涉及水价与饮水安全的关系、市场化手段与饮水安全保障等问题。 国外在饮水安全保障问题以及工程运行管理的研究方面,还缺少较系统深入的研究。我国在这些问题的研究方面同样也存在类似的情况。每个国家的饮水工程建设模式都与自己的特殊国情相关,各国有各国的特点。我国要根据本国特色借鉴国外经验部分。

(2)国内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研究现状分析

我国对饮水安全问题特别是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研究起步比较晚,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逐渐幵始了关于饮水安全的研究。从年开始,国家加大饮水解困工作力度。2001—2005五年时间,国家共投入资金223亿元,其中中央资金117亿元,地方自筹配套资金106亿元,解决了6700万人的日常饮水困难。工程建设的标准以解决人畜的饮水困难为基本目标,供水系统的管道通常只能到达公共的供水点;一般年份时人均日生活供水量为升,干旱年份人均量有所降低,一般为12~20升,供水水质严格达到国家有关文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标准。至此本解决了我国农村群众饮水困难问题。

2006年8月,温家宝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十一五’规划》,提出‚十一五‛期间要解决1.6亿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虽然根据近年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卫生部组织的全国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评估结果,全国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仍然很严重。饮水安全问题包括饮水水质不安全以及水量、方便程度或保证率不达标。然而10年来,我国累计完成农村饮水工程投资1786亿元,解决我国将解决3.26亿农村居民和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受益人口比例由2004年的38%提高到2011年的63%。以下是我国供水工程建设工作突出的地方实例:

广西兴安县:立足水利工作实际,坚持‚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验收‛的原则,全面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完善全县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机制,划定1000人以上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水源保护区,有效控制水源保护区养殖污染,建立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体系,农村群众饮用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致力于促进城乡供水服务均等化,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助力生态乡村建设新面貌。

目前我国农村供水工程管理模式大致如下:水利部门组织专业机构管理、乡镇水管站管理、村集体管理、用水户协会管理、股份制企业管理、租赁(承包等)出让经营权管理以及农户自行管理。供水形式主要分为直型井供水以及小型自来水厂供水(水源来自地表水或地下水)。

目前我国农村集中供水的普及程度较低,而且规模较小,主要以单村供水为主。我国农村饮水工程数量大、分散、规模小,服务对象为一般村,群众承受能力有限,水费标准低且收取困难,给工程的维护管理和经营带来许多困难。农村饮水工程的运行管理是目前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管理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多年来,我国各地在农村饮水工程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多方面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我国还存在一些严重影响工程长效运行机制建立的深层次的问题:

1、部分工程产权不清,管理责任不落实;

2、工程单位性质界定不明晰,运行经费没保障;

3、供水成本过高,合理水价形成机制尚未确立;

4、人员专业水平低,技术服务体系不完善。

我国的‚十二五‛饮水规划是:一要统筹兼顾,分步实施。优先解决严重影响居民身体健康的水质问题、涉水重病区的饮水安全问题以及局部地区严重缺水问题。二要规模发展,注重实效。有条件的地区发展规模化集中供水,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采取分散式供水或分质供水。三要防治结合,确保水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完善水质检测与监测制度。四要建管并重,促进节水。建立健全县级供水技术服务体系。积极推行用水户全过程参与建设和管理。认真落实节水政策和措施,促进节约用水。五要坚持政府主导,农民参与。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管理由地方政府负总责,中央给予指导和资金支持,群众投入以投工投劳为主,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 南昌市: 南昌积极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由于地质和地层构造等原因,江西省部分地区地下水的铁、锰、砷、氟等含量超标,加上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不达标排放,农药、化肥用量的不断增加,一些地方江河湖库及山溪、池塘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从2005年起,江西省开始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各地积极利用已建成的城镇自来水厂,开展农饮工程、集中供水工程和自来水工程等项目建设,并通过管网延伸方式,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从2005年到2013年,累计投入农村安全饮水各类资金79.5亿元,建设了6万余处工程,有效解决了1572万农村居民和125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据了解,南昌市2014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总投资8886万元,项目实施直接惠及14.76万农村居民和4.189万农村学校师生。现在,这些项目已完成总投资8069.99万元,占总投资计划的90.8%,其中5处工程已经全部完成。南昌市将在2015年继续投资12.97亿元用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22.27万农村居民和5.66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

随着研究层面的越来越广泛,有关饮水安全的问题取得了显著成果。国内有关饮水安全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饮水安全的内涵及评价体系、饮水安全问题的主要危害以及对饮水安全的保障举措等。国内的学者们关于饮水安全的概念的界定以及关于饮水安全评价指标的研究更加全面、合理地反映了农村饮水安全的内涵,更加客观地描述了饮水安全的现状,更加实际地为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提供理论依据,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更加有针对性的措施。

(3)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评价

水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获得安全饮用水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事关群众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水资源污染日益严重,如我国农村高氟、高砷、苦咸、污染等水质问题长期存在并对农村居民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农民群众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大力实施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200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强调一定要把‚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作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工作奋斗目标之一。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是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本要务。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多措并举提供安全工程管理方面的技术支持和相关服务,认真做好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作也是对党和政府的必然要求。

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有利于保障群众的生命健康,生命健康权是最基本的人权;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饮水工程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而又能通过改善农村经济拉动GDP增长;有利于提高政府的服务意识与能力,提高管理能力,同时也增强了政府的权威;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繁荣了农村经济,保障了居民健康,缩小了城乡差别;有利于维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对群众宣传了水资源的重要性并整治污染型企业,使水资源得到保护;

然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存在着许多制约条件,如资金需求量大而官员腐败现象严重,农村居民收入少,难以负担水费而导致工程成本难以回收,农村居民习惯于使用传统水源而抗拒收费自来水等。

上一篇:歌曲美丽的心灵范文下一篇:高数的学习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