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钢球装备现状

2022-08-11

第一篇:国内外钢球装备现状

寿光设施农业装备发展现状调查

按照省、市农机局通知的要求,我局结合本市发展实际,对我市设施农业装备发展情况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并成立了专项调研小组,由局长带队深入我市设施农业生产一线,了解生产建设情况。通过走访农户,对当前我市设施农业装备的发展情况,查找出具体问题,认真加以分析,提出解决相关问题的建议。下面就实际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设施农业装备发展概况

我市的设施农业装备主要应用在设施农业种植业和养殖业两个方面,以种植业为主,特别是蔬菜种植和瓜果种植应用广泛。

到2009年底,全市设施农业占地80.16万亩,其中蔬菜设施占地80.03万亩,包括温室60.03万亩,大棚20万亩。蔬菜总产值达到78.08亿元。已经形成了蔬菜生产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随着新机具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我市的新型机械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温室光控设备达4.1万台(套)、二氧化碳施肥设备达2820台(套)、节水灌溉设备达3030台(套)、自动卷帘机达8.01万台(套)。而养殖业装备发展相对薄弱,目前,只有挤奶机6台,今后需要加快发展步伐。

二、我市设施农业装备发展目标

下一步,要充分发挥我市的区域、资源、产业、市场、科技等优势,坚持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方向,以增加农民收益为目标,以设施化、产业化、品牌化、标准化为基础,提高设施农业装备建设标准,使蔬

菜生产上档次、上水平。使设施农业向生产、科技、生态、观光、休闲、高效等多功能、多层次于一体的现代化方向发展。

三、我市设施农业装备发展不利因素

近年来,我市设施农业装备发展速度很快,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但是,在发展中依然存在一些不利因素。

1、设施农业装备以农户为主,规模小发展速度不快。蔬菜生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量大,生产独立性强。而以农户为主的生产模式,使其形成规模化生产难度加大,造成各蔬菜基地菜农、生产管理、销售都是独户进行、缺乏组织、产品无竞争力、交通运输不便、实施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困难增加,为设施蔬菜规模化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2、设施农业装备落后,抵御风险能力弱。目前,我市的设施农业装备大多还是传统的、陈旧的装备设施,比较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受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影响较大。比如:一场大雪或者一场大风就会导致一部分蔬菜温室大棚设施装备被压塌或刮坏等现象,给种植户带来很大损失。

3、农民文化水平低,先进设施农业装备使用少。大部分菜农的文化素质、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对先进的设施农业装备认识不够,而且先进设施农业装备价格高,导致了先进的设施农业装备使用较少,大多菜农还在使用传统的设施农业装备。这样,也给蔬菜产品上档升级、提高产品品质等带来不利影响,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温室设施蔬菜生产向质量好、规模大、品牌硬方向发展的速度。

四、对设施农业装备发展的几点建议

1、不断推进设施农业装备规模化发展。针对当前的发展形势,结合农村城镇建设整体规划,加快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促进设施农业装备建设步伐,形成集中成片、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模式。并引导农民种植优良品种,发展订单农业,走规模化种植的道路。进一步扶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强农业龙头企业对高效、大型农业设施装备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2、不断完善设施农业装备基础设施建设。设施农业对场地排灌系统和交通运输等配套设施要求较高。特别是随着设施农业装备科技含量的进一步提高,要求更加完善和配套设施用地的水、电、路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保障设施农业装备的正常运转,促进设施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3、不断提高设施农业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建议政府部门加大对设施农业装备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建议出台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对设施农业大户、大型基地新建设施农业项目进行补贴;金融部门出台和放宽对设施农业装备的优惠和贷款政策,要确保先进的设施农业装备得到广泛应用,逐步淘汰落后的设施农业装备,不断提高设施农业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增加农户的经济收入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基层消防部队器材装备现状与解决方法

2006/4/5/10:5 来源:福建省莆田市消防支队 作者:李在辉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基层消防部队的装备建设在近几年来提高很快,大多数基层单位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均增添了大吨位的消防车以及举高消防车,消防力量大大加强,但是,就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消防装备建设的投入远远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代,已远远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严重制约着部队战斗力的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现有消防装备性能落后

消防技术装备大到消防车辆,小到破拆工具,有些早已不能适应现代灭火战斗的需要,如目前在东北基层部队,绝大多数消防车辆均是水罐车,车辆老化,消防车是

八、九十年代的解放、东风牌消防车,功率小,机械性能差,车速低,吨位小,射程近,有的甚至吸不上水,不能保证部队快速到达火场和有效扑灭火灾的需要。还有一部分消防中队仍在使用“退役”的消防车执勤,其性能可想而知。随车器材落后状况更为严重,部分市县基层消防部队随车器材仍只有延续使用了十几年的梯子、铁锹、铁铤等老化、简陋的破拆工具,水带破损现象更为严重,火场中水带漏水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着火灾的扑救。

二、特勤装备短缺

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高层建筑不断崛起,化工等特殊类型的企业逐渐增多,复杂情况火灾也呈明显上升趋势,这就需要消防中队配备足量适用的现代化消防车及防毒抢险特勤装备。而现实情况是,这类特勤装备如举高消防车、干粉消防车、泡沫消防车、器材消防车以及空气呼吸器、防火隔热服等严重短缺,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配备标准,致使在扑救复杂火灾中,指挥员的作战意图无法实现,难以完成高层救生、毒化品泄露处置、火场深入等任务,使灭火战斗、抢险救援、陷入被动,直接影响了抢险救援、灭火战斗的进程,甚至可能贻误战机,导致抢险救援、灭火战斗的失败。

三、人和装备的优化组合薄弱

由于消防体制的特殊原因,消防需要专业技术性很强的人才来使用、掌握消防装备,但是实际上,目前,基层消防人员编制小,人员少,专业技术人员更少,现在的义务兵役制只有两年,新兵第一年,由于年龄小、工作经验少,对消防装备使用、掌握只能说是一只半解,而优秀的士官特别是三期到四期的士官编制就更少了,他们正是对装备最精通的时期复员的,再有一种情况就是对现代化的技术装备不会使用,各级技术人才培训的次数少,导致了在实际灭火中,现代化的装备不用,留置库中,仍采用老一套的灭火方法去扑救,灭火战斗力不高,所以说,我想加强人和装备的优化组合,也是目前消防部队迫切需要提高的一个主要方面。

造成目前消防装备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想这里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主观上,某些地方领导消防意识淡薄,对消防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在没有上级明确指示的前提下,对消防投资少,设备不更新;客观上,由于部分地区财政困难,往往也使本来有限的消防经费难以到位,造成目前消防中队技术装备仍处于“小米加步枪”的状况。

以上存在的这些问题是目前基层消防部队的共性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我想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进行解决比较好。

一、淘汰超期服役消防车,购进新型消防车辆,实现公安消防队与企业消防队装备建设的共同发展

要实现战斗力的不断提高,适应现代化火场的实际需要,消防部门就应该首先做到从上到下,各负其责,争取资金,改进消防装备现状,从总队来说,直接下文,针对本省实际,明令淘汰超期服役的消防车辆及损坏的器材装备,各市县购进新型消防车辆,各级消防部门应做好此规定的消防宣传:

(一)超期服役的消防车辆及破损的器材装备在火场中影响战斗的开展,车速慢、中途车辆突然损坏,到不了火灾现场或到达时间晚,很容易造成人民群众人身财产的更大损失。

(二)老化、车况差的消防车辆中途容易发生交通事故,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省一级政府将此项规定纳入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要求各市县政府必须遵照执行,消防部门积极向当地政府汇报,阐述此项规定的必要性。另外,淘汰下来的消防车可以充实到各企事业单位,或各镇兼职消防队,这样既解决了消防车辆老化的问题,又解决了企业乡镇政府消防队少,发生重特大火灾人员少,车辆不足的实际问题,这样公安消防队与企业乡镇消防队的执勤灭火实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系数是一个极大的提高。

二、抓住有利时机,适应特种灾害事故处理的实际需要,积极加强特勤消防装备建设

针对特勤消防装备短缺的情况,我想应该从省到县进行逐级做工作,吉林省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省,财政状况相对较差,消防装备与经济发展相比,状况更差。目前正处省管县体制刚刚形成之时,省公安厅、消防局领导应该借此良好时机,采取各种措施改善基层消防部队特勤消防装备短缺的实际情况,积极向省政府进行汇报,由省政府协调各基层县政府共同承担特勤消防装备资金的投入,积极购买特种车辆和抢险救援器材。要从思想上让省、市、县政府领导提高对消防的重视程度,只有现代化的特种车辆及器材装备,才能在扑救特大火灾、高层、地下、化工类火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如果没有这些装备,一旦发生此类火灾,消防队无法进行扑救,造成的人员和财产的损失,将远远大于器材资金的投入,而且影响巨大,直接涉及到政府的责任。只有领导转变观念,高瞻远瞩,本着穷什么不能穷消防的思想观念,加大对消防的资金投入,才能为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

三、充分实现人和装备的优化组合

消防部门各级领导要认真贯彻警力下沉的工作要求,减少机关工作人员数量,充实到基层执勤灭火第一线。通过采取消防业务培训、到先进消防部队参观学习的方式,让基层消防官兵充分掌握现有的车辆器材装备性能、功效,达到全体官兵人人会使用现代化消防装备的目的,这样在火场中全才能够得心应手的应用。消防部门各级领导要积极鼓励具有专业特长的干部、战士安心服役,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待遇,延长在部队的工作年限,不断提高官兵的工作积极性,这样才能在火场中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消防官兵在工作中要不断进行消防方面特别是适合本地区灭火需要的消防器材、设施的发明创造,大力提倡科技强警,除了政府拔款购买的消防车辆器材外,应鼓励官兵搞科技发明、创造,如有的县城发明的农用水罐消防车、液化气槽车改装的大吨位消防车、水带机等,切实发挥广大官兵的聪明

才智,实现人和装备的完美组合。

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消防也要不断的向前发展,消防装备建设是消防工作重中之重,为了全社会的安全,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不断改进和加强我们的消防装备建设,为祖国明天的腾飞发展提供我们消防部队最强有力的保障。

全国火灾形势

安部消防局副局长王沁林介绍,尽管今年火灾形势总体平稳,但是较大以上亡人火灾呈现上升势头,不容忽视。

王沁林:前8个月,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火灾45起,同比去年上升25%。从火灾直接原因看,电气火灾排在首位;其次是用火不慎;三是小孩玩火。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的亡人火灾绝大部分发生在城乡居民住宅。发生火灾的居民住宅不同程度存在出口数量不够、疏散通道不畅、可燃材料装修、可燃物堆积等突出问题。

公安部消防局决定,从即日起至年底在全国开展为其四个月的火灾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确保从现在到年底全国无重大、特大亡人火灾,确保中秋、国庆以及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期间全国无大火。

王沁林:这次排查整治的重点是:人员密集场所、高层地下建筑和易燃易爆单位。排查整治主要内容是:社会单位消防安全主体责任落实情况、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情况、建筑消防设施设置运行情况和建筑使用性质及装修情况等。

静安大火

广东省公安消防总队防火部副部长袁奕之说,高层建筑自身的建筑特点致使其与其他建筑的火灾相比,表现出几个明显

不同的特点,灾害的后果更加严重

一是火势蔓延快。袁奕之说,高层建筑的楼梯间、电梯井、管道井、风道等竖向井道多,发生火灾时,容易成为火势迅速蔓延的途径。科学试验表明,在火灾燃烧猛烈阶段,由于高温状态下的热对流而造成的水平方向烟气扩散速度为每秒0.5米至3米,但是烟气沿着楼梯间或其他竖向管井扩散的速度能达到每秒3米至5米。一座100米的高层建筑,在无阻挡的情况下,只需半分钟左右,烟气就能顺着竖向管井扩散到顶层。同时,随着楼层增高,风速也会不断增大,必定加速火势的蔓延扩大 二是人员疏散困难。高层建筑层数多,人员集中,疏散距离长,加上各种竖井的拔气力大,火势和烟雾蔓延快,用于疏散的楼梯间一旦进入烟气,会严重影响疏散。广州市消防支队支队长林楚国说,广州市目前拥有世界一流技术水平的举高车30多台,但其施救高度和施救能力与高层建筑火灾蔓延的速度相比,仍不能从

根本上解决疏散困难的问题。

三是扑救难度大。林楚国介绍说,从国内外的实战案例来看,高层建筑大火一旦形成,从室外进行扑救相当困难,目前世界最先进的灭火用举高车,有效的扑救高度也有限,直升机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灭火的问题。目前,消防官兵主

要靠室内消防设施及随身携带设备进行扑救。

消防部队器材装备建设论文

消防部队是一支同火灾作斗争的军事化队伍,如何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提高装备建设是摆在消防战线面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面对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大型化的现代火灾,当前我们手中的器材装备能否胜任日趋繁重的消防保卫任务,值得我们思考。 当前现状

一、车辆超期服役,装备的功能单一 当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消防部队配置的车辆基本是在九十年代初所生产的,车辆的性能远远满足不了现代火灾的需要。社会的发展一日千里,我门的武器装备还停留在上个世纪,明显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在要求车辆、水泵工作时间较长的火灾中,由于车辆水泵的“兵龄”较长,经常会出现发动机温度过高,导致冷却水箱“开锅”;水泵长时间运转导致水压不足,达不到射程要求等问题,其直接影响到灭火战斗力,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大小,危害严重。特别是一些单位中还存在着车辆“三天一小修,五天一大修”的现象,一些本该淘汰的古董车辆在执勤车库中仍然占居一定的位置。 当前我们执勤车辆上所陈列的器材装备品种很多,但众多的器材装备是不是都能够在火场中体现它们的价值呢?是!也不是!例如

六、九米拉梯加挂钩梯可适用一至四层楼火灾的扑救,那么笨重的也只能适用一至四层楼的十五米拉梯价值又何在呢?当前,我们消防部队在火场进行灭火救人时,个人防护装备|、照明通信设备及一些专勤器材是必不可少的,它才是顺利完成救援任务的重要保证。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普遍使用了一种使用的高科技头盔,当消防员戴上它,消防队员可以通过不用手接触的话筒同他们指挥部通话。消防队员戴上它,面部眼睛、鼻子、脖子都被保护了起来,还可通过透明罩看到外面的情况,听到外面的声音,接受上级的命令。对此,使我们每一位“红门中人”都会问,我们什么时候能普及这样的头盔呢?

二、器材装备的发展滞后,实用性不强,价格却特别高

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从趋势上看,火灾朝着“大、恶、险”方向发展。现代火灾犹如现代战争,仅依赖于人力和勇敢进身是远远不够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防人员手中武器装备的优劣。装备力量的落后已成了抑制消防部队灭火能力的重要因素。有什么样的火灾,就应该有什么样的消防技术装备去扑救,这是灭火战斗的基本条件和重要因素,但是,面对各式各样复杂的火灾,目前的装备力量已不能完全满足新形势火灾的需要。如我们的执勤车使用的灭火剂基本上都是水,在扑救一些大型易燃易爆、化工火灾时,要用到特种灭火剂时,往往是望火兴叹,满足不了火灾的供应要求,耽搁了最佳灭火时机。 在当前我们的执勤器材装备中,有一些器材无意中成为了摆设。它的用途在理论上可取,而在实际火灾扑救中却不实用。一些花去大量金钱买来所谓的先进装备,在我们现实的扑救火灾行动中,可以说一无是处,多少年多发挥不了一次作用,根本就不符合实际灾情的需要。比如一些功能简单而价格却非常昂贵的登高车、云梯车。这些消防装备推广使用后,不能在无情的火场上体现它们的价值,只能给人有种“花瓶”的感觉,是迷惑人的东西。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讲到要继承老一辈革命军人的优良传统,发扬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的作风,保持消防卫士的崇高本色,但在我国经济还欠发达的情况下,这种浪费人力、才力、资源的现象,不仅给我们的国家增添了负担,还对我们的基层部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几点思考

一、加强正确观念的树立

要树立“向现代装备要战斗力”的观念。人和装备是形成消防部队灭火战斗力的基本因素,在灭火战斗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应从根本上寻找解决的办法,解决装备落后和不足问题,从长远考,要将有限的资金投了到消防装备建设中。要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各地消防队伍在选购器材装备时,不能只图一时的需要,目光应放长远点,要顺应地方经济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潮流。要树立“精良装备”的观念。兵书上讲:兵不在多,而在精。同样的道理我们手中的器材装备不在于有多少,不能盲目追求器材的品种众多,要看它是不是贴近现实中的需要,是不是能够帮助我们完成灭火、抢险救援的重任。对此我们一定要坚决遏止那些不实用产品的研制开发,多让一些价廉物美的消防器材装备得到推广。

二、加强高科技装备的研制,加快优胜劣汰

目前我国的消防技术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的原因是我国消防技术的开发工作还不具备广泛性、全员性、实用性。所以要加强科技技术的研制工作,就必须广泛的动员全员参与,充分调动全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得上一个诸葛亮”,经常性的在舆论媒体上搞一些消防装备发明的“回收站”,听取和采用社会人士的好的建议和创意,有利于我们的消防装备开发工作,也有利于提高装备的科技含金量。我们的科技开发人员要经常搞一些调研工作,深入基层,全面掌握火场一线的迫切需要,努力提高新产品的实用性和科技含量。

针对新形势下火灾的特点,加强对器材的优胜劣汰是消防部队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一些该淘汰的装备器材要决不留情,不能因部分装备的滞后而影想到整体战斗力。加强器材的革新,应要根据当地经济、火灾发生特点等情况,积极争取资金、节约资金、善用资金,在消防各项建设工作中,坚持“执勤装备器材优先”的原则,加大对器材装备的更新配置工作。特别是特种车辆的更新,加强对大功率、专勤车辆的配置,以满足各种火灾的需求,努力提高消防部队在灭火、抢险救援中的作战能力,确保“拉得出、打的赢”的战斗作风。

三、大力开展科技文化的学习,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 面对新世纪严峻的消防工作形势,加强科技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官兵自觉摒弃不合时宜观念做法,能促进大家以科学的态度和改革创新的精神,从动态的、发展的、战略的眼光大胆探索新形势下消防工作的新思路。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没有深厚的科技文化功底,就不可能在思想上对器材装备有所改革创新。要迈进了科技强消的强有力的步伐,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就必须不断地加强科技知识的学习,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开阔自己的科技视野,全力打造一支驰骋火场战无不胜的高科技消防队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发展日新月异,从而带来了火灾和其他特殊灾害事故的增多和复杂化,但市场上可选购的车辆和器材装备却还滞后与消防部队灭火救援、作战和训练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在执勤岗位练兵活动和灭火救援实战中,立足现有器材装备和在本职岗位上,学科学、用科学,积极倡导官兵开展器材装备的小改革、小发明、小创造等技术创新活动,花小钱办大事,让装备释放出最大的能量和威力,实现提高训练质量和灭火救援作战能力。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培养官兵的创新意识,引导官兵大胆地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成功经验和做法,挖掘官兵的创新潜力,提高官兵的创新能力和水平。(收集整理:秘书站) 在我国进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我们消防官兵一定要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充分发挥人才和科学技术的优势。进一步加大器材装备的革新,不断增加器材装备的效益和质量,努力推动岗位练兵活动的深入开展,力争使消防装备有一个较大的突破,为消防部队完成灭火和抢险救援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保卫地方经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作出卓越的贡献。

第三篇:解析: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与发展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脊梁,它的各项经济指标占全国工业的比重高达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是高技术的载体及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通道,20世纪兴起的信息技术、核技术、空间技术等,无一不是通过装备制造业创造出来的;是产业升级的手段,生产工作母机、提供重大装备;是外贸出口的主力,占全国外贸出口36%以上;是国家安全的保障,在高技术和数字化战争时代,武器装备水平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胜负。我国装备制造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但我国装备制造业还存在自主创新能力弱、对外依存度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所以改善这一现状,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关键措施和重要途径。

1.什么是装备制造业

目前,世界其他国家包括国际组织都没有提出“装备制造业”这个概念。“装备制造业”的概念可以说是我国所独有。它的正式出现,见诸于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的“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经济日报》,1998年12月10日研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第1版。)制造业的核心是装备制造业。对于装备制造业,人们的认识不尽相同,尚无公认一致的定义和范围界定。通常认为,制造业包括装备制造业和最终消费品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进行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工业的总称,即“生产机器的机器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又称装备工业,主要是指资本品制造业,是为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和国家安全需要而制造各种技术装备的产业总称。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其产品范围包括机械、电子和兵器工业中的投资类制成品,分属于金属制品业、通用装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装备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装备制造业7个大类185个小类。

2.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我国装备制造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但中国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装备制造业无论从管理机制、技术创新能力,还是从企业规模、竞争实力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

2.1组织结构不合理

1、企业规模小,大企业规模也不大 长期以来中国装备制造业重外延、轻内涵,投资分散、重复布局十分严重,且多数企业按“大而全”和“小而全”建设,致使装备制造企业规模普遍很小,即使所谓“特大型”和“大型”企业规模也不大。

2、长期以来中国重大工程项目的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和制造分属不同部门,严重地影响了国内技术装备成套供应体制和能力的形成。

3、国内金融业参与装备制造业的投资、组合的渠道受到众多限制和约束,难以通过资本市场解决装备制造业的改组。

2.2技术结构不合理

1、自主开发能力低。由于企业规模小,研究开发能力薄弱,致使自主开发能力差,技术创新能力低。高新技术装备和重大技术装备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借助引进外国的技术。

2、企业还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中国不仅研究开发经费和人员少,同时分布极不合理。研究开发经费和人员主要集中于研究机构和大学,企业还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

3、设计和制造技术能力不强。现代化的设计以综合和系统的观点,从市场、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寻找最佳的结合点,集合材料、工艺、控制、系统、工程等方面,开发设计技术先进和经济合理的产品,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中国装备制造业受人才、技术、投资、设计开发条件等方面的制约,设计和制造技术能力普遍不高。

4、产品结构不合理。中国长期处于短缺经济状态,许多产品严重供应不足。中国装备制造业也多致力于铺摊子,扩大生产能力,而对提高企业素质很少关注,传统和大路货产品生产能力猛增,致使不少产品生产能力过剩,供过于求,企业效益不好。与此同时,重大技术装备和高新产品生产能力又严重短缺,致使国外机电产品大量涌入国内市场,在中国国内市场上的份额已达30%。除为基础产业提供的重大技术装备多数源于进口外,某些技术含量高的产品进口份额也已占国内市场的50%以上。

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设备投资的2/3依赖进口。石油化工装备、轿车工业装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等要靠进口。装备制造业主要产品的技术来源50%以上依靠从国外引进。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差,新产品的开发周期长。

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一方面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装备;另一方面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相关政策不完善,无法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造成大量技术装备进口的局面。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一国不可能包揽本国所需的全部装备,但作为一个有13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是从国外买不来、也买不起的,必然是通过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得以实现工业化,而且只有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才能成为工业化强国。

3.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装备制造业为什么要发展?第一是形势发展的需要。近两年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呈现出重化工业发展的趋势,但大量的投资趋向于产业链中靠近能源原材料的初端,出现了钢铁、氧化铝、水泥等行业投资过热的情况,由于大量地消耗能源,造成环境污染,致使大家对中国工业选择什么样的道路进行了很多争论。其实,真正体现一个国家的实力,在产业链上带动性强的,是装备制造业。

世界上的经济强国如美国、日本等都非常重视发展本国的装备工业,并有极其完善和有效的振兴办法。我国要打造自己的竞争力,必须振兴装备工业。第二是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必须改变。我国装备制造业经过建国五十余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仍处于被动状态,自主创新能力弱,对外依存度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国际竞争力不强,总体素质不高,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因而发展装备制造业成为进入新世纪面向"十一五"的中国装备工业主旋律。

3.1继续深化装备制造业的结构调整

加大“改制、改组”力度,激发企业活力,增强国际竞争力。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必须首先通过改制、改组,激发企业活力。加快企业产权多元化的进程,加强企业激励机制与制衡机制的建设,真正激发起企业的活力。围绕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和强项进行产业结构、组织结构的调整与重组。打破部门、行业保护,加大企业间重组、并购力度,建立起大装备制造业体系;按照全球化和专业化生产的思路,大力培育一批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一大批强、精、专的中小企业集群。压缩过剩的、落后的生产能力,加大严重亏损、没有发展前途企业的破产、退出力度。

3.2加强中国调控与市场指导

对于与中国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紧密关联的重大装备及应用工程项目,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由国家出面组织优势和有效资源,通过改制、改组、改造及组织科技攻关、装备研制和工程示范,力争实现重大突破和跨越。

3.3做好规划引导,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为充分发挥资源的最大效能,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国家应做好规划引导,在资金、资源、技术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制定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吸引优秀人才,发挥产业集聚效应,鼓励形成在国际上知名、各具特色的若干装备制造业集中地。

3.4坚持技术引进、消化与自主创新

促进传统制造业的升级。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积极引进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的关键装备技术、配套零部件生产技术,并努力消化、吸收与创新,最终实现国产化,带动中国传统制造业的转换升级。在此基础上,逐步加大自主开发和自主创新的力度,使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模式由引进技术型向引进技术和自主开发相结合型转变,进而走向自主创新型。

3.5提高系统和总成套能力

破除传统的分割体制,推进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兼并与重组,在大力提高单机技术水平、质量和性能的同时,高度重视装备系统成套能力的提高,组建一批具有系统设计、系统成套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的装备承包公司,形成几家在国际上有较高知名度和竞争实力的装备总承包商或大供应商。

3.6转变技术创新模式

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加强装备制造业的技术研发投入,明确一批关系到装备制造业长远发展的技术研发重点。切实加强中国制造业的技术研发投入,紧密跟踪世界制造技术的前沿,有重点地开展研制攻关,力争在世界高新技术领域及制造业应用领域掌握一批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建立高效协调、符合国际惯例的“产学研”一体化体制,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

3.7继续发挥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

重视提高熟练技术工人的比例。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中国制造业仍可充分发挥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并在吸引直接投资及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方面保持竞争优势。提高制造业熟练工人的比例,培养造就数千万掌握制造业高技能技术的人才队伍,将是中国装备制造业保持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3.8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

营造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大环境,结合WTO准则和中国政府的承诺,研究制定“入世”后促进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技术政策和经济政策。在研究开发经费、产品税收政策、重大工程采购方式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第四篇:国内外研究现状

1、项目研究意义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辅导员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直接组织者和主要实施者,承担着协调师生关系、学生关系、学校和学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学校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任务。辅导员的日常工作都少不了和学生之间的沟通,而这就需要我们采用一套科学的沟通方法切合实际、可行又与时俱进的沟通方法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科技信息迅速发展,良好有效的沟通的能力有助于高校辅导员赢得学生的信任、尊重、支持和拥护,从而更有效地开展思想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又随着学生对象的不同,尤其是现在的大学生进入90后时代,以往的沟通方式在张扬个性、独立性差的90后身上已逐渐失效。本项目在一定的理论及研究应用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实际,通过对目前辅导员在工作当中,尤其是在与90后大学生交流沟通过程所使用的一些沟通方式方法及碰到的困难的调查研究,对高校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沟通方法展开研究,使得本文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2、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

从国外特别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队伍即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朝着专家型、职业化的道路发展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也已经明确指出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目标和梯度,就是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而我国目前高校的辅导员制度和国外先进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相比,还有着很大的差距。

一、国内外辅导员制度对比国外辅导员职业是从不同的边缘性、辅助性、补充性工作而发展成为一种专业性、综合性很强的职业。以美国高校学生管理为例,其管理制度是基于SLI(Student Learning Imperative)理论,强调“以学生为本,以服务促发展”,在具体操作上,管理高度专业化,分工精致明确。美国辅导员协会将辅导员的角色确定为心理辅导师、职业辅导师和社会化辅导师,将辅导员的工作具体划分为日常事务管理专业化和学生服务专业化。日常事务管理近似于我国目前的宿舍管理、日常行政管理、资助管理等,学生服务主要等同于心理健康指导、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等。

2、 国内研究

建立有效沟通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实质所在,在邮电大学在建立与学生有效沟通机制的实证研究中指出有效沟通, 就是传递和交流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高, 实际上还表示组织对内外噪音的抵抗能力强, 因而和组织的智能是连在一起的[1]。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90 后”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判断受到了强烈冲击,在沟通方面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因此,对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来说是一次严峻考验,传统的思想教育手段似乎显得苍白无力。国内很多高校学者对此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也提出了很多新颖的方法,如:建立学生个人档案,进行分类管理,以帮助辅导员比较清晰、有条理的掌握学生的性格、家庭情况等基本信息;建立多渠道的沟通方式,通过网络、QQ、邮箱等多种网络工具实现与学生之间的了解和沟通,满足不同学生的沟通需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主动找学生交流,打开学生的心扉,解开他们心中的疙瘩,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理解,善于做倾听者;辅导员用真心,诚心,良心来对待我们的学生,做好自我反思,及时发现工作中的疏漏,反思在工作上的长处、短处,反思是否了解自己的学生,反思是否为学生们搭建了一个沟通的平台等等。尽管研究的方法很多,也很适用。但是这些研究大部分都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而且针对性比较广泛,但在90后身上并不一定适用。因此,本项目将从学院的实际出发,研究一套专门针对90后大学生的沟通方法,在全院范围内试运行,满足辅导员需要且又易被学生认可和接受的沟通方法,使得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校园生活更加和谐。

[1] 蒋易展, 张静建立辅导员与学生有效沟通机制的实证研究

第五篇: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国内外学者都是承认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的前提下,以西方发展经济学理论为理论基础,探讨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道路和方向,而且在不断研究和分析后,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从总体上来看,对农村经济和农村经济问题的研究虽然各有侧重,但主要着眼点还是比较集中。傅晨(2001)指出,“由于资源禀赋不一样,各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差异很大。在我国,农业发展必须走一条能够增加农产品的产出,同时又能够吸引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村地区市场农业的基本经营方式,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顾焕章(1998)指出,“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他认为,“从改革的实践来看,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于改变我国农业的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农业的可

1.1.2模型分析

刘易斯模型的劳动力转移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劳动力无限供给的阶段,即城市的劳动供给曲线是水平的,如图中WS所示。

最初的资本为K1,雇佣的劳动为OL1时,资本家的利润所得为D1WF。因为假设利润全部用作新资本投资,资本量由K1增加到K2,继而增加到K3,劳动的边际生产率曲线即劳动需求曲线也相应地由D1(K1)外移到D2(K2)和D3(K3),这三条曲线和劳动供给曲线WS分别相交于L

1、L

2、L3,OL3>OL2>OL1,说明劳动就业随着工业部门扩张而增加了,增加的数量及劳动力转移量分别为L1L2和L2L3。因为劳动供给曲线WS是水平的,L1L2和L2L3是可能存在的最大的劳动转移量。直到农村的剩余劳动转移完之后,农业的边际生产率就会提高,从而农村劳动者的收入也会相应增加。这时工业部门再想得到更多的劳动力,就必须得提高工资水平,这样劳动供给曲线开始往右上倾斜,如图中虚线SS′所示。这时就到了劳动力转移的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劳动和资本一样都属于稀缺要素。

1.2、刘易斯模型是否适用于中国实际?

刘易斯模型假设发展中国家存在现代工业部门和传统农业部门,即二元经济结构,这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是相符的。我国的工业化模式是一种政府高度介入的模式,农业起初为了贡献工业而成为一个被剥夺的产业,随后又成为被拯救的产业,始终处于经济的“瓶颈”部门。因此形成了工业发展超前、农业发展滞后的二元经济,并且伴随着产生了具有刚性的二元经济结构。

刘易斯模型还假定农村的边际生产率很低,接近于零,且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提供无限的劳动供给,这一点与我国的现实情况也基本相符。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劳动力非常丰富。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就业不足的现象十分严重,很多农民只是在两个农忙季节才真正参与农业劳动生产,加一块儿不足两个月的时间,农闲季节就成了“失业者”,因此我国农村实际上存在大量的隐蔽失业者,即剩余劳动力。

并且在农村一家的农活根本不需要一家所有的劳动力参与就能完成得很好,这说明劳动边际生产率很低,接近于零。刘易斯曾表示,他说的劳动边际生产率为零不是指一个人时的边际生产率,而是指一个人的边际生产率。当农业部门撤出一部分劳动力后,剩下的劳动力会通过增加劳动时间来保持总产出不变。这和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是一致的。再者,我国农村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很低,城乡收入差距可高达几十倍,因此在这样的城市工资水平上,如果没有人为干涉,会有无数劳动力愿意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就业。即农村对城市的劳动供给是无限的。

刘易斯还有一个假设和我国现实情况是极为相似的,即资本的稀缺性。我国属于具有劳动力禀赋的国家,但是我国的资本却是非常稀缺的。然而资本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早期阶段,我国把大量的资本投在了城市的工业部门上,对于农业的资本投资是很少的,甚至于牺牲农业发展工业。这和刘易斯的传统农业部门没有资本投入的假设是基本一致的。

由此可见,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是比较适用于当前的中国国情的,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当然,任何一个理论都有其缺陷,刘易斯模型虽然受到许多发展经济学家的赞扬,但是同时也受到了种种的批评。而且各国的实践也早已告诉我们,不同国家基本国情、发展阶段、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差异决定了要利用某个特定的理论和模型对所有国家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作出具有普适性的解释并找出具有普适性的对策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一点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因此,我们在利用刘易斯理论指导中国的改革时,应该有所考虑,制定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政策。

1.3、刘易斯模型的政策指导意义

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应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劳动力无限供给的阶段,城市工业部门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在传统农业部门中,伴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不断流出,劳动边际生产率将逐渐与工业工资水平接近,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业部门逐渐进步,从而传统农业部门得到了改造,二元经济结构的痕迹慢慢消失。至此达到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劳动和资本一样成为稀缺要素。这说明一个国家要想从劳动力丰富的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经济发展到具有发达的现代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的经济,政府必须鼓励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至少不能阻碍这种转移。

刘易斯模式把工业化和城市化密切结合在一起。该模式所说的农业部门等同于农村部门,工业部门等同于城市部门,即把劳动力的职业转换与人口的地域迁移看做是同步进行的。这样有助于避免城市化滞后和过度城市化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相比较其他产业而言过于重视工业化发展,所以现在我国工业化的目标已经达到,但是城市化却严重滞后。刘易斯模式对于我国这种现状的改变是具有参考意义的。

刘易斯模式另外一个积极的政策含义是重视资本的作用。刘易斯认为资本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把资本积累看成是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转移的唯一动力。并且刘易斯注意到了技术知识增进对经济增长的积极意义,在他的分析中,“生产资本的增长与技术知识的增长被看成是单一现象”。因此,可以通过扩大投资,增加资本积累,从而拉动就业的增长,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解决具有深刻的参考意义。

上一篇:功率因数与无功补偿下一篇:给鸟取个响亮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