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现状

2024-04-09

国内外现状(精选8篇)

篇1:国内外现状

当前欧美发达国家已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机构已成为当前社会高素 质劳动力的主要培养者和提供者,然而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却常常受到就业单位的怀 疑,就业单位认为大学毕业生虽然具有充足的知识,但是缺乏合适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 验。由于以就业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一方面可以保证教育的实践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满足 就业单位对人才的需要。因此,国外就业能力研究对象逐渐转移到高等教育机构和大学 生,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成为就业能力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胡尊利在《国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及其启示》中指出:与国外相比,国内在大学 生就业能力研究起步较晚,特别是在就业能力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指导框架的研究上与发 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到的差距[3]。加拿大会议委员会认为就业能力构成要素包括三个基 本要素:(1)沟通、管理信息、思考解决问题等基本技能;(2)负责、适应性、安全工作 等管理技能;(3)参与项目任务的团体技能。美国培训和开发协会认为就业能力构成要 素包括 6 个类别:(1)基本技能;(2)沟通技能;(3)适应能力;(4)自我发展技能;(5)个体交往技能;(6)影响能力。罗纳尔德和科林认为就业能力构成要素包括 6 个方面内 容:(1)本质属性;(2)个人品质;(3)基本可转换技能;(4)关键的可转换技能;(5)高水平的可转换技能;(6)资格和教育程度、工作知识背景以及劳动力市场等。

朱新秤在《就业能力:内涵、结构及其培养》中指出:对于国内外有关就业能力的 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1)就业能力可分为三种:核心定义、宽泛定义和全包的 定义。核心定义指个体在特定的劳动力环境中取得成功的潜力。宽泛定义把在各种工作 中取得成功的能力及意愿整合起来。在全包的定义中,就业能力除包括前二种定义外,还包括环境因素对个人就业能力实现的因素。(2)从社会角度看,就业能力是就业的一 个指标;从组织角度看,就业能力是供需之间匹配可能性的指标;从个体的角度看,就 业能力是个人职业指标。(3)就业能力不仅包括个体获得工作的能力,还包括在工作中 能保持工作岗位以及重新获取新的工作岗位的能力。Law、Wong和Mobley认为就业能力 主要由三个方面组成:第一,人们具有适应性的个体差异,包括积极的自我概念、高职 业风险容忍和高学习动机;第二,实现与环境的有效交互作用,包括主动的职业导向、求职自我效能、人力资本;第三,职业身份的风格与身份自我[4]。瑞士联邦工业大学高等教育中心主任M·L·戈德斯密德教授所领导的研究小组归纳出使大学生顺利就业并取 得职业成功的 5 个要素:(1)良好的个人素质,包括坚忍不拔的毅力、严谨的工作作风、充沛的体力和精力、灵活的应变能力等;(2)人际关系技巧,包括交际能力、适应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3)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包括具有综合性、跨学科的知识组合及多 元文化的教育背景等;(4)有效的工作方法,包括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策 划运筹能力等;(5)广阔的视野,包括即具备创业者及企业家精神,能多向思维方式分

析和处理问题,能在世界各地寻求发展等。尽管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起步比较早,然而大量的研究成果的产生和应用也只是近几年的事情。英国教育部鼓励多种研究机构和大学研究和制定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政策,目前英国多数大学均已制定了符合学校特色的就业能力政策和措施,并将就业能力作为大学毕业生能否合格的一个重要指标。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提出来的,在我国高校就业制度改革之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问题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国内专家在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与培养的研究课题,对大学生就业能力主要有以下 2 种提法:一是可雇佣性、职业指导所面临的选择不可能是简单的适应,而是要提高人的可雇佣性;二是就业能力、这实际上就是要增强人们的求学能力、求职的能力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

篇2:国内外现状

1.1.2模型分析

刘易斯模型的劳动力转移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劳动力无限供给的阶段,即城市的劳动供给曲线是水平的,如图中WS所示。

最初的资本为K1,雇佣的劳动为OL1时,资本家的利润所得为D1WF。因为假设利润全部用作新资本投资,资本量由K1增加到K2,继而增加到K3,劳动的边际生产率曲线即劳动需求曲线也相应地由D1(K1)外移到D2(K2)和D3(K3),这三条曲线和劳动供给曲线WS分别相交于L1、L2、L3,OL3>OL2>OL1,说明劳动就业随着工业部门扩张而增加了,增加的数量及劳动力转移量分别为L1L2和L2L3。因为劳动供给曲线WS是水平的,L1L2和L2L3是可能存在的最大的劳动转移量。直到农村的剩余劳动转移完之后,农业的边际生产率就会提高,从而农村劳动者的收入也会相应增加。这时工业部门再想得到更多的劳动力,就必须得提高工资水平,这样劳动供给曲线开始往右上倾斜,如图中虚线SS′所示。这时就到了劳动力转移的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劳动和资本一样都属于稀缺要素。

1.2、刘易斯模型是否适用于中国实际?

刘易斯模型假设发展中国家存在现代工业部门和传统农业部门,即二元经济结构,这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是相符的。我国的工业化模式是一种政府高度介入的模式,农业起初为了贡献工业而成为一个被剥夺的产业,随后又成为被拯救的产业,始终处于经济的“瓶颈”部门。因此形成了工业发展超前、农业发展滞后的二元经济,并且伴随着产生了具有刚性的二元经济结构。

刘易斯模型还假定农村的边际生产率很低,接近于零,且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提供无限的劳动供给,这一点与我国的现实情况也基本相符。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劳动力非常丰富。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就业不足的现象十分严重,很多农民只是在两个农忙季节才真正参与农业劳动生产,加一块儿不足两个月的时间,农闲季节就成了“失业者”,因此我国农村实际上存在大量的隐蔽失业者,即剩余劳动力。

并且在农村一家的农活根本不需要一家所有的劳动力参与就能完成得很好,这说明劳动边际生产率很低,接近于零。刘易斯曾表示,他说的劳动边际生产率为零不是指一个人时的边际生产率,而是指一个人的边际生产率。当农业部门撤出一部分劳动力后,剩下的劳动力会通过增加劳动时间来保持总产出不变。这和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是一致的。再者,我国农村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很低,城乡收入差距可高达几十倍,因此在这样的城市工资水平上,如果没有人为干涉,会有无数劳动力愿意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就业。即农村对城市的劳动供给是无限的。

刘易斯还有一个假设和我国现实情况是极为相似的,即资本的稀缺性。我国属于具有劳动力禀赋的国家,但是我国的资本却是非常稀缺的。然而资本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早期阶段,我国把大量的资本投在了城市的工业部门上,对于农业的资本投资是很少的,甚至于牺牲农业发展工业。这和刘易斯的传统农业部门没有资本投入的假设是基本一致的。

由此可见,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是比较适用于当前的中国国情的,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当然,任何一个理论都有其缺陷,刘易斯模型虽然受到许多发展经济学家的赞扬,但是同时也受到了种种的批评。而且各国的实践也早已告诉我们,不同国家基本国情、发展阶段、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差异决定了要利用某个特定的理论和模型对所有国家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作出具有普适性的解释并找出具有普适性的对策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一点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因此,我们在利用刘易斯理论指导中国的改革时,应该有所考虑,制定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政策。

1.3、刘易斯模型的政策指导意义

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应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劳动力无限供给的阶段,城市工业部门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在传统农业部门中,伴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不断流出,劳动边际生产率将逐渐与工业工资水平接近,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业部门逐渐进步,从而传统农业部门得到了改造,二元经济结构的痕迹慢慢消失。至此达到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劳动和资本一样成为稀缺要素。这说明一个国家要想从劳动力丰富的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经济发展到具有发达的现代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的经济,政府必须鼓励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至少不能阻碍这种转移。

刘易斯模式把工业化和城市化密切结合在一起。该模式所说的农业部门等同于农村部门,工业部门等同于城市部门,即把劳动力的职业转换与人口的地域迁移看做是同步进行的。这样有助于避免城市化滞后和过度城市化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相比较其他产业而言过于重视工业化发展,所以现在我国工业化的目标已经达到,但是城市化却严重滞后。刘易斯模式对于我国这种现状的改变是具有参考意义的。

篇3:国内外齿条齿轮钻机现状

常规钻机是利用绞车、钢丝绳、天车、游车等组成的起升系统带动大钩或者顶部驱动装置对管柱进行起升、下放作业。由于在下钻过程中不能主动提供钻压, 因此对水平井及浅层油气藏进行作业时需要钻垂直井眼, 通过垂直段的钻柱重量为钻头提供钻压, 而齿条齿轮钻机却能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 为了加大油气井的开采力度, 开采老油田剩余井、水平井分支开采、产层多目标开发等方法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需要大力发展水平井、定向井以及大位移井的开采技术。多功能齿条齿轮钻机的研发成功以及相应技术的不断革新提高了水平井及大位移井的开采效率, 解决了水平井开采过程中的轨迹控制、钻压施加以及定向控制等难题。

1 齿条齿轮钻机定义

齿条齿轮钻机是利用齿轮齿条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带动顶部驱动装置进行钻井作业。齿条齿轮钻机与常规钻机最大的区别在于起升系统的组成。齿条齿轮钻机突破常规钻机起升系统的固有组成, 将动力装置设计在井架上。其动力装置取代了常规钻机的绞车、天车、游车的功能, 并且取消了易损件钢丝绳的使用。同时齿条齿轮钻机的井架与常规钻机的井架结构也有较大的区别-井架上设计有齿条及导轨。与常规钻机相比, 齿条齿轮钻机的特点归纳如下:1) 设计紧凑、占地面积小、模块化设计得到很大的应用, 提高了快速搬迁的市场竞争力;2) 齿条齿轮钻机的钻深跨度大, 从2000m到5000m不等。证明了齿条齿轮钻机不仅在浅层油气藏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中深层油气藏也有很大的发挥空间;3) 齿条齿轮钻机朝着自动化、无人化操作方向发展。这些钻机配备有顶驱、管子处理装置、动力毛道以及铁钻工等设备, 操作人员可以减少到2~3人, 大幅度提高钻井安全性能;4) 从结构上看, 取消了绞车、天车、游车等装置, 简化了钻井设备, 取消了钢丝绳等易损部件, 提高了钻井效率。在实际应用中, 在下放钻柱时, 齿条齿轮的啮合传动为钻头提供钻压, 有利于水平井及定向井的开采。

2 国外齿条齿轮钻机发展现状

国外齿条齿轮钻机出现时间较早, 钻机制造设备已经日趋成熟。最具代表特点的是美国的American Augers、德国的Max Streicher以及挪威的TTS Sense公司。

美国American Augers公司设计的齿条齿轮钻机为车载式钻机, 没有绞车、转盘、猫头、鼠洞以及钻台横梁, 这种钻机的智能型及模块化程度高。配有水平-垂直液压管子操作装置, 不仅使操作人员控制在2~3名, 并且大大减少了占地面积。全套钻机的占地面积约为2 090m2, 起升系统中的动力头装置采用6台液压马达配备行星齿轮减速箱组成, 动力头装置带动滑车在井架上进行运动。生产的钻机有2007年的VR-300齿条齿轮单根钻机以及2009年推出的VR-500齿条齿轮单根钻机, 如图1所示。

挪威的TTS Sence公司 (EDM公司) 在2001年推出全世界首个齿条齿轮修井机, 型号为250 K。随后在2005年推出型号为Finder 250T交流变频齿条齿轮陆地钻机。齿条采用模块化设计, 采用销子连接形成齿条链, 井架采用密闭桅杆式结构, 在井架的顶部与底部各配备一个惰性的张紧轮为齿条链提供导向, 由6台固定在井架下部的交流变频电动机+传动箱+齿轮驱动, 如图2、图3所示。

德国的Max Streicher钻机的起升系统与挪威的TTS Sence公司设计上有很大的不同, 在实际钻井过程中, 齿轮通过固定在井架上的齿进行运动, 除此之外, 固定在井架上的传动带为动力头装置提供导向作用。推出的钻机主要型号有2005年的VDD370、2009年的VDD200以及VDD400三种型号。起升系统特点如图4所示。

通过归纳, 将三家钻井公司钻机主要参数进行对比, 如表1所示。

3 国内齿条齿轮钻机的现状

我国对齿条齿轮钻机的研究相对国外则较少。目前宝鸡石油机械有限公司、南洋二机石油装备 (集团) 有限公司等厂家已相继投入齿条齿轮钻机的自主研发中。国内对齿条齿轮钻机研究相对深入的学者有任福深、王威等, 这些学者集中于齿条齿轮钻机起升系统进行了有关液压仿真、多体动力学以及相似样机研制等方面的研究, 为齿条齿轮钻机的设计提供了依据及学术指导。同时关于齿条齿轮钻机起升系统或动力头装置的设计也有很多公司及学者提出专利设计。

南阳二机石油装备 (集团) 有限公司设计研发的2 000 m全液压齿条齿轮钻机采用车载式底盘, 如图5所示。适用于欠平衡钻井、小井眼钻井修井、一般性修井、不压井作业、老井重钻和开窗侧钻等, 作业效率高。名义钻深达到2 000 m, 最大钩载为1 580 k N, 可以达到的最大提升速度为0.6 m/s。动力头装置由4台液压马达+减速器构成, 动力头装置与顶部驱动装置设计为一个整体, 完成钻井过程中的起下钻、钻进等作业。起升系统的运动形式是通过齿轮带动动力头及顶驱装置与固定在井架上的齿条啮合进行传动。同时钻机采用管子自动处理装置, 能够完成抓取钻杆、移送钻杆至井口、上扣、鞋扣、将钻杆移回指定位置的操作。

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设计的TS40/225DB型齿条齿轮钻机的名义钻井深度为4 000 m, 动力头装置采用4套永磁电动组成, 其中2套电动机也为顶部驱动钻井装置的动力设备, 如图6所示。整套钻机的结构紧凑、能耗低、传动效率高。起升系统的运动形式采用齿轮与安装在井架上的齿条啮合来运动, 同时配备导向滑轮, 实现在井架上的上下运动。最大提升钩载达到2 250 k N, 提升的最高速度可以达到1.2 m/s, 刹车装置配备有主刹车与辅助刹车, 其中主刹车采用盘式紧急制动, 辅助刹车采用能耗制动的方式。

4 齿条齿轮钻机的发展趋势

齿条齿轮钻机的核心技术为起升系统中动力头装置的研制。动力头装置在设计时不仅需要满足不同时刻钻速的要求, 更需要根据实际钻井工况调整钻头钻压。国内外齿条齿轮钻机的发展现状表明, 动力头装置的设计特点并不单一, 起升系统的起升方式也有差别。根据不同的钻井工况, 选择合适的动力头传动方式, 是提升齿条齿轮钻机钻井性能的必要条件。通过对动力头的设计及优化, 不仅能够提升齿条齿轮钻机的性能, 更能够使齿条齿轮钻机更好地适应钻井现场的需要。

齿条齿轮钻机最大的优点是能够提供下压力, 适合浅层油气藏及水平井的开发利用, 但是在直井下或者斜井方面应用较少。合理利用齿条齿轮钻机模块化、紧凑化的特点, 设计开发适合各种工况的齿轮齿轮钻机, 拓展齿条齿轮钻机的市场, 也将是齿条齿轮钻机的发展趋势之一。

5 结语

1) 齿条齿轮钻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决定了其与常规钻机的不同之处, 即在下钻过程中能够提供下压力, 适合浅层油气藏及水平井的开发利用。国内外针对齿条齿轮钻机做了大量的研究, 取得了优异的研究成果, 并已投入钻井现场使用。

2) 动力装置作为齿条齿轮钻机的核心部件, 在美国的American Augers、德国的Max Streicher、挪威的TTS Sense公司以及国内的宝鸡石油机械有限公司、南洋二机石油装备 (集团) 有限公司的设计中各具特点, 说明齿条齿轮钻机的适应性能很强, 仍具备很大的发展空间。

3) 液压系统、电控系统及齿条齿轮技术的提高能够促进齿条齿轮钻机智能化、机械化的发展, 因此应该继续加强电、液技术以及齿条齿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摘要:齿条齿轮钻机作为一种新型钻机, 由于在下钻过程中具有主动给钻头施压的特点, 在浅层油气藏及水平井开发上得以应用。文中通过对齿条齿轮钻机的定义进行介绍, 结合国内外齿条齿轮钻机的发展技术及研究现状, 详细归纳了国内外齿条齿轮钻机的设计特点及参数, 并对齿条齿轮钻机的发展趋势作出分析, 为今后研发齿条齿轮钻机提供设计基础及相关的实验数据。

关键词:齿条齿轮钻机,起升系统,现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申守庆.多功能齿条齿轮钻机:一种很有生命力的新型钻机[J].石油与装备, 2009 (3) :68-71.

[2]Akerman S.New rig drills shallow reserves more efficiently[J].E&P, 2007, 80 (10) :39-42.

[3]Mazerov K.Multifunctional rank and pinoin technology takes shape in oilfield as versatile, mobile rigs[J].Drilling Contractoe, 2008, 64 (5) :32-39.

[4]Sandrea I, Sandrea R.Global oil reserves-1:recovery factors leave vast target for EOR technologies[J].Oil&Gas Journal, 2007, 105 (41) :51-54.

[5]任福深, 王威, 刘晔, 等.基于AMESim的齿轮齿条钻机动力头起升装置液压系统仿真分析[J].石油矿场机械, 2012, 41 (5) :14-17.

[6]任福深, 程晓泽, 马若虚, 等.齿轮齿条钻机相似样机研制[J].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 29 (11) :66-68.

[7]任福深, 马若虚.齿轮齿条钻机起升系统多体动力学建模与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2, 20 (12) :96-99.

[8]何鸿, 贺怀庆, 叶强, 等.TS40/2250DB型钻机动力装置设计分析[J].石油矿场机械, 2013, 42 (9) :41-44.

篇4:国内外冲压工艺现状分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

高强度钢板热冲压成形技术己经成为汽车车身制造技术中的焦点,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外众多汽车生产公司和科研人员都对热冲压钢板的基本力学、热学性能以及热冲压成形工艺优化和应用进行了相关研究。Akerstrom P和Oldenburg 通过实验研究了热冲压钢板的高温膨胀效应,并且通过有限元仿真研宄了高温钢板的冷却过程。得到了 22MnB5钢板热力学和力学性能等基础数据,考察了该材料的硬度分布、厚度分布,获得了板料在热冲压过程中受到的成形力。結果表明,高强度钢板在热冲压成形的过程中,板料的流变应力受到应变速率的影响,而且应变速率对流变应力的影响随着成形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Merkleinl M和Lechler J等人丨对热冲压成形进行了基础研究,利j|.j GleeblelSOO热模拟实验机对板料进行等温拉伸实验,获得了时间和温度对22MnB5流变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应变速率对材料流变应力冇重要影响,材料流变应力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加而增加;材料奥氏体状态下的流变特性不受乳制方向的影响;温度对材料流变应力有较大影响,材料的流变应力和加工硬化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减小。Mori K和Akita K等人使用计算机数控伺服压机控制条件,研究了超高强度钢板弯曲的回弹性能。测试了材料、最终减薄量、成形速度和在底部死点保压时间对V形弯曲回弹量的影响。超高强度钢板V形弯曲的回弹量比低碳钢大很多,最终减薄使回弹量降低,成形速度和保压时间的影响很小。

Yanagimoto J和Oyamada 等人研宄了高强度钢板等温和非等温弯曲,得到了加热温度对V形、U形和帽形件回弹的影响规律,并给出了高强度钢板热成形的回弹机理。Naderi M和Mori K等人研宄了热冲压钢板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对氧化皮产生的影响,防氧化涂层可以显著减少氧化。开展了高温单向压缩实验和高温膨胀实验,分析了热变形条件对马氏体转变的影响,获得了变形的应变量、应变速率和初始温度对马氏体转变起始温度、马氏体含量的影响规律。

二、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大众、通用、丰田等国外各大汽车生产公司己经广泛使用热冲压成形技术制造汽车安全零部件和加强件,有效地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但是热冲压成形技术基本上处于国外技术封锁和垄断状态,国内汽车公司对高强度热冲压车身零部件有巨大需求。目前,国内众多汽车公司和科研单位日益重视热冲压技术和热冲压生产线的研究和开发。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邪忠文、刘红生、包军等人建立超高强钢板热冲压三维弹塑性热-力糊合的有限元模型和热成形下的材料模型,基于U形件冲压实验和有限元仿真,研宄了压边力、模具间隙和凹模圆角半径等工艺参数对热冲压件温度分布、冷却速率等的影响规律。基于非等温度和等温度数值模拟和实验,研宄了压边力、热成形终了温度和变形温度对热冲压零件回弹的影响规律,给出了热冲压中产生回弹的机理,引起回弹的主要因素是热效应,螺变应变对热冲压后回弹量有抵消作用。

大连理工大学的胡平、马宁、盈亮等人建立高强度钢板热成形热、力、相变多场耦合本构模型,在自主开发的金属板材成形有限元商业软件KMAS(King-MeshAnalysis System)基础上,根据虚功率方程及持续平衡方程建立了热冲压成形热、力、相变耦合的非线性、大变形静力显式数值模拟模块,钢板等效应力和微观组织相变分布变化规律。基于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实验研究对汽车车身零部件超高强度硼钢热成形技术进行研宄,以某汽车门内防撞梁和B柱内板热成形为例,分析高温下热成形硼钢的成形性能影响因素及其规律,对新型金属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硬度、强度及塑性变化规律进行了研宄,围绕提高最终热冲压产品质量的角度,提出了适合水冷模具的设计方法及技术要点。

同济大学的林建平、王立影、谭志耀等人根据热冲压工艺的时间-温度特征,采用Gleeble热模拟实验系统,在温度60(rC~80(rC和材料应变率0.01/s~0.5/s下,对热冲压高强度钢板进行高温拉伸实验,获得了不同温度和应变率下的应力-应变曲线,并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建立了热冲压高强度钢板的热变形抗力模型。建立了高温下方盒形件非等温拉深成形的有限元模型,利用正交实验研究了热冲压成形过程中模具温度对22MnB5钢板的不等温拉深成形能力的影响规律,并分析零件几何参数对22MnB5钢板的不等温成形能力的影响规律。为保证热冲压过程中模具具有良好散热效果,优化高强度钢板热冲压成形模具水冷管道设计,采用数值模拟和解析法建立热冲压模具水冷管道和冷却水流之间的传热模型,得到了临界水流速度的数值模拟结果和解析公式,对于热冲压模具水冷管道的优化设计具有重要意义。进行了热冲压工艺参数改进实验研宄。

(一)对于水冷、强风萍火等实验,研究了奥氏体化参数加热温度、保温时间以及冷却速率等对热冲压成形后材料微观组织和机械性能的影响规律,获得了制造兼具高强度和良好塑性热冲压零件的最佳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和浮火速率范围。

(二)基于U形热冲压实验和ABAQUS有限元仿真、复杂形状零件热冲压实验和Dynaform有限元仿真,进行了热冲压关键工艺改进研究。获得了改进工艺对热冲压件浮火速率、浮火均匀性、微观组织、机械性能、回弹和成形性能等的影响规律。采用快速急冷工艺,将高温板料快速急冷至合适温度再热冲压成形,改善浮火均句性和成形性能,同时提高板料的浮火速率、获得满足机械性能和形状精度要求的热冲压件。

篇5:国内外研究现状

城市道路交通控制理论的发展是同自动控制理论及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自动控制理论及技术在道路交通控制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城市道路交通控制理论及其系统的发展。

1、国外城市道路交叉口研究的现状

用信号方式控制交通流的思想最早诞生于19世纪,在1868年,英国机械工程师纳伊特在伦敦威斯敏特街口安装了一种红绿两色的信号灯,这标志着城市使用交通信号的开始。随后在1918年,纽约的街口安装了一种手动的三色信号灯,真正意义上的信号灯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

在二十世纪初,国外对交叉口的信号控制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1926年,英国在沃尔佛汉普顿第一次安装和使用自动化的控制器来控制交通信号[3],世界各国开始研究控制范围较大的信号联动协调控制系统,建立模拟各交叉口交通流状况的数学模型,以解决信号配时的优化问题。

20世纪70年代初各国都开展了对交叉口信号控制的研究,从固定周期到可变周期、从定时到变时、从点控制到面控制。其中比较典型的是英国交通与道路研究所(TRRL)于1996年研发的TRANSYT系统;澳大利亚从上世纪70年代开发的SCATS系统,;英国在TRANSYT的基础上研发了自适应系统SCOOT。

1977年,Pappis提出了城市单向单路口模糊控制方法[6],首次把模糊数学应用于交叉路口的信号控制中,这为城市路口信号的控制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2001年,Park[7]等提出了一种对于固定周期的信号控制优化方法。该方法利用一种的接口与仿真模型相结合来对周期长度、绿信比、相位差同时进行优化。

2006年,Yi Jiang[8]等人提出了基于车队的主次干道的交通信号配时方法。

2007年,Ghassan Abu-lebdeh等人提出了拥挤状态的交通信号控制方法[9]。

2.、国内城市道路交叉口研究的现状

国内早期的技术主要是引进和学习外国的技术,我国智能交通技术应用的比较晚,北京市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引进了TRANSYT和SCOOT交通控制系统。我国目前有天津、宁波、上海等城市在使用SCATS系统[10]。

我国的交通工作者和研究学者最近几十年也做了大量的研究,与本文有关的研究如下:1992年,我国学者徐冬玲[11]提出了基于感应控制思路的单路口模糊神经网络控制 方案,仿真结果比较理想。

1998年,陈森发等[12]提出了关键车流和非关键车流的概念,一研究了非关键车流对控制效果的影响,并且对的算法进行了优化,仿真结果优于Pappis方案[11]。然而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城市交叉路口左转车流较小的时候,当左转车流较大时信号控制还必须采用多相位控

[13]制。同年,东南大学的顾怀中、王炜等人,在考虑交叉路口的延误、停车及通行能力的情况下,提出了交叉口信号配时的模拟退火全局优化算法,对交叉口的信号周期时长进行优化。

1999年,刘智勇、朱劲等[14]人根据对多相位单交叉路口交通指挥决策过程的研究,设计了一种模糊感应控制器,把队长作为控制目标,综合分析相邻相位车道上的车队队长。

2004年,张莉、马岩等[15]人提出分形几何控制理论应用于交通流控制,看似复杂、无[5][4][2][1]

序的交通流背后隐藏着非线性的可控几何规律,在微分成单元以后,各台车的几何构成要素与信号灯前车辆排列仿射的图形将形成一定的相似几何图形,分形理论恰恰能揭示这些几何图形的规律。该理论所提出的控制系统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尤其适合我国目前的城市混合交通状况。

2006年王秋平、谭学龙、张生瑞[16]通过分析单点信号控制交叉口交通流特性与通行能力基础上,建立以平均延误时间最短、平均停车次数最少为目的,以有效绿灯时间、饱和度及周期长度为约束条件的城市单交叉口信号配时优化模型,采用遗传算法及遗传模拟退火算法对其进行求解。

参考文献:

[1] 张莉,于国海,马岩。分形理论在城市道路交通控制系统中的应用[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3,31(2):54-56

[2] 杨海东.基于人工智能的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1-25

[3] 许智.混合交通条件下信号交叉口配时优化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8,5:1-20

[4] 陈洪仁.道路交叉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6

[5] Jeffrey I.Adler,Victor j.Blue Tzu,Li Wu.Assessing network and driver benefits from bi-objictive in-vehicle route guidence.Transportation Reseach,1997

[6] Pappis C P,Mamdani E H.A Fuzzy logic controller for a traffic junction[J].IEEE Transacions on systems,man and cybernetics.1977,7:707-711

[7] Rouphail,N.M,B,Park and J.sacks.Direct Signal timing optimization: strategy.Development and Results[R].XIPAN.AM conference.2000

[8] Jiang Y,Li S,Shamo D.A plat-based traffic signal timing algorithm for major-minor intersection types[J].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 40,2006:543-562

[9] 周辉军.基于模糊理论的水下机器人运动控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0812

[10] 蔡磊.城市平面交叉路口交通信号优化控制[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7,4:2-13

[11] 徐冬玲,方建安,邵世煌.交通系统的模糊控制及其神经网络实现[J].信息与控制.1992.02

[12] 陈森发,陈洪,徐吉谦.城市单路口交通的两极模糊控制及其仿真[J].系统仿真学报.1992.02

[13] 顾怀中,王炜.交叉口交通信号配时模拟退火全局优化算法[J].东南大学学报。1998,03

[14] 沈国江,王智,孙优贤.城市区域交通智能控制研究[J].信息与工程.2004,01

[15] 张莉,马岩,崔淑华.城市主干道主车流分形几何控制的可行性分析[J].黑龙江科技.2004,6:85-87

篇6:国内外双语教学现状

摘要:

本文旨在介绍国内外双语教学的研究现状、双语教学模式的现状、师资队伍的现状、双语教材的现状以及国内外中小学双语教学现状,从而得出国内外双语教学的现状。

关键字:国内外双语教学的研究现状

国外双语教学研究简况:20世纪20年代末,国际教育局在卢森堡召开了首次双语教学会议,还专门设立了世界双语教学研究中心,并创办了国际学术期刊《双语教学评论》。

由于双语教学在西方国家兴起较早,各国教育家和学者对此展开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代表性研究成果有:科林贝壳的《双语现象与双语教育中的关键问题》、《双语与双语教育概论》;贝壳、琼斯合编的《双语现象与双语教育百科全书》;麦凯、西格恩合著的《双语教育概论》;哈桑洛芙的《双语学》;克拉申的《二语习得和二语学习》 ;卡明斯的《双语现象与特殊教育》;兰伯特的《加拿大双语能力发展实验》;弗雷德吉尼希的《通过两种语言学习:沉浸式和双语教育之研究》等

参考黄安余:《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国内双语教学研究概述:

1.出现了一批专家学者:20世纪末以来,我国学界开始重视研究双语教学问题,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机构与组织数量有限。双语教学研究的学者主要分为三类:研究教育学的、研究外语专业的、研究其他学科的。代表性人物有王斌华、王莉颖、江宏德、赵慧、宦金茹、钟启泉、俞理明、燕国才、钱源伟等等。

2:出版了一批学术著作,他们是王斌华的《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双语教学的回眸与前瞻---国际视野本土实验》;王莉颖的《双语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外双语教育比较研究》等等

3:发表了一批学术论文,2009年12月至2010年6月,笔者登陆中国学术网,以“双语教学”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搜索到学术论文和文章10727篇,有些学术论文对双语教学展开深入研究,增加了其知识存量。

4成立了双语教学研究机构并召开了大型学术会议。----参见黄安余:《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国内外双语教学研究现状》

国内外双语教学模式现状

一.国外双语教学模式 从世界的范围来看,加拿大、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在各自的双语教育中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各国双语教学由于理论与实践的定位、目标、标准、层次、原理、程序、侧略等不同,呈现出千姿百态。但从主体来看,目前国外已形成八种双语教学模式。沉浸式、导入式、双轨式、过渡式、双联式、三向分流式、三语制式、多语模式

二.国内双语模式

在我国,目前很多发达地区正在积极推广双语教学,如上海、江苏、辽宁等许多省市,双语教学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的发展。在西部和一些贫困地区,一些有条件的学校也适量开展了学科双语教学。与此同时一些双语研究机构也开始建立,有关双语教学的交流与研讨活动不断展开,短短几年时间,双语教学已经成为了一个实验领域,一种发展方向。国内的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有全英式、英语主导式、中文主导式。

参考武利红《国内外高校双语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

国内外双语教学师资的现状

研究表明,世界各国都要求双语师资必须是由专业课程教师担任,并都是有能力的、富有敬业精神的双语人才。例如加拿大明确规定,当法语作为教学语言时,必须由本族语为法语或法语水平相当于本族语的教师施教。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项较为苛刻的规定,其实它非常符合加拿大的国情。此外一些发达国家,甚至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硕士毕业生在中小学师资队伍中占有相当比例,还包括一些博士学位获得者。在许多国家,中小学教师硕士教育已形成制度,对高校教师的要求则更高。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师资状况比以前改善较大,整体素质得以大幅提高,从而为双语教学新一轮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就双语教学师资而言,现状是不容乐观的。

一.师资的结构单一:一般来说,教师知识结构应包括专业知识、教学法和现代教育的基本理论三个重要部分,但是我国教师大多数只具有某一专业知识和专业教学法的背景。这也是一些中小学教师侧重于课堂教学实践,而难以将丰富的教学经验上升为理论的根本原因。事实上,高校很多教师尚未接收系统的双语教师培训和资格认定,具有国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教师并不多

二.师资缺乏双语教学培训:双语教学指使用双语或多语种进行专业课程教学,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它既不同于外语专业的教学,又不同于以母语为教学语言的专业教学。双语教学有其特殊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双语师资应具备专门的素养。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外语教学曾受到冲击,对于中年和老年教师来说,当他们读中学大学时,外语远没有现在所受到重视,其外语基础较为薄弱。我国师范院校从未设立过双语师资专业,也从未开设过双语教学理论和技能课程。现有的双语师资基本未接受过专门的、系统的双语教学培训,他们从事双语教学大多是出于自愿。

三.师资供需矛盾突出:从总体供需情况看,高校双语教学师资存在着较大需求缺口,很难满足当前双语教学发展的需要。在师资需求层面,随着双语教学的全面推行和规范化发展,迫切需要双语师资的数量的快速增长和质量的显著提高,以满足双语教学需求。而在师资供给层面,由于双语教学的特殊要求,师资素质的内在构成并不能很快改变,因为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高校部分专业教师队伍有明显的老化现象,而承担双语教学的教师一般需要青年教师。即使在现有的教学师资队伍中,如果严格按照双语教学师资标准进行筛选,还有很多教师达不到合格标准,这是影响未来双语教学发展的最为关键的难题。---参考于黄安余《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现状》 国内外双语教材的现状

国内:

一双语教材的基本界定:目前国内学界关于双语教学教材建设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从现有的成果看,多数学者所探讨的双语教学教材基本停留在狭义范畴,即教科书之类的教材

二.双语教材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高校教材严重短缺,教材内容与实用性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其一,教材信息更新速度过慢;再者,国外教材引进需要经过几年漫长的翻译和出版过程,新知识肯定会落后,甚至已被淘汰。其二,个别教材内容过于陈旧,理论性太强,操作性较差,严重脱离了社会现实。更为遗憾的是,这些教材的理论局限较为明显。很多高校采用的教材大多数是本校甚至是任课教师自己编写的教材,不能吸取众家所长,也没有吸取社会专家的经验和意见。其三,教材普遍缺少案例,综合性和灵活性不够。其四,教材编写的理念存在偏差,国内大学所使用的教材强调按知识系统的逻辑性编写,虽然能清晰的反应专业体系的基本原理,但是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精神的培养

--参考与黄安余《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国外

一..国外双语教材开发的多样性:多样性是国外双语教材开发最显著的特色,这一特色集中体现在国外双语教材开发的多种类型、多种渠道、多层面人员的参与以及多途径搜集双语教材内容等方面

二.教材开发的自主性:国外双语教材的开发的自主性,也就是说国外双语教材的内在内容编写、设计、出版,以及各地方学区和学校对双语教材的选用等方面虽然要接受国家或双语州(省)的建议,要由双语教材审定部门审查,但总体而言,国外双语教材的开发都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和自主性。

三.教材开发的真实性:

国外双语教材的开发普遍注重真实性,国外大部分实施双语教学的国家为了满足学生成为双语双元化人才、获得国际交往能力的需要,通常在双语教材内容选择方面特别注重真实性

四.教材开发的趣味性:为了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觉性,进而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各国双语教材的开发普遍非常注重趣味性,无论是双语课堂教学中使用的主要教材,还是辅助性教材,都以故事性、趣味性很强的内容为主,而且图文并茂。

国内外双语教学现状

国内:目前,我国中小学双语教学开展的如火如荼,各地的中小学双语教学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另一方面,我国的双语教学毕竟起步不久,虽然一些学校已经开始了双语教学的试验与探索,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从总体来看双语教学还没有很好的建立在科研基础上,无论是从教学策略、教材开发以及师资队伍等,都还没有宁人满意的答案;此外,双语教学成工的标志到底是什么?双语课的教学语言是完全用目标语还是目标语和学生的母语交替使用?他们的各自效果和得失利弊又是怎样?对进入使用全目标语的双语教学班的学生的目标语是否有一定要求?国内的学术杂志很少有这方面的论证性研究的文章发表或开展认真、深入的讨论和辩论

--参见于余理明、韩建狭著《双语教育论

--加拿大浸入式教育对我国高校双语教育的启示》

篇7:国内外研究现状参考

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一些发达国家在开展自然资源连续定期调查的同时,相继着手建立土地利用监测体系,加拿大是世界上应用遥感技术较为发达的国家之一。从60年代开始建立土地利用监测体系,到90年代初期加拿大已经建立了全国土地利用遥感监测系统,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全国资源状况进行周期性调查与更新。法国土地利用监测实行分级管理,采用地理分层为基础的二阶抽样调查法,监测土地类型达l00多种.除了俄罗斯、加拿大、日本等国,许多第三世界国家都把遥感技术作为关键技术在土地利用与监测中采用。总之,遥感技术在全球土地利用与监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国内研究现状:

篇8:国内外阀门开发现状比较分析

1.1 国内阀门制造业

据报道, 中国的阀门制造企业总数居世界第一, 各种大中小阀门企业已达6000余家, 其中产值超亿元的近百家。2008年1-8月, 中国阀门制造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733亿人民币。多数企业已取得ISO9001质保体系认证, 少数企业取得了AP、CE认证和国内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产品涵盖3000余种型号, 40000多种规格。现有184项“国际”和“行标”构成技术标准体系。

1.2 国际阀门制造业

国际阀门制造企业总数约为:日本1500家;美国900家;英国490家;德国450家;法国400家。阀门总产值 (以1990年为例) 美国约107亿美元, 德国约79亿马克, 日本约4841亿日元。国际阀门贸易市场在最近几年来十分活跃, 竞争也相当激烈。制造能力较强的是德国和美国。德国是世界最大的阀门出口国。从规格上看, 日本约有8000种规格, 前苏联有28000种规格。世界上工业发达国家生产的阀门材料多达百种, 铸钢件的品种有五、六十种之多, 尤其是超低碳钢系列很多, 发展很快, 国外阀门产品适应能力很强。为此, 与之相适应的阀门标准也很多, 仅前苏联有355项, 德国有177项, 法国有117项等。

1.3 国内外阀门制造业经营状况概要比较

国内阀门企业总数超过日、美、英、德、法国总数, 工业总产值低于美国1990年水平。国内采用阀门标准数量超过德、法两国, 少于前苏联。国内生产阀门规格数量超过日本和前苏联。另从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阀门分会了解到, 我国每年阀门市场成交额高达500亿元左右, 但其中100多亿元的市场份额被国外阀门企业占领。

2. 制造工艺与新产品开发

2.1 国内阀门制造业

国内阀门行业通过引进技术提高了阀门制造能力与水平。如:大连大搞阀门有限公司引进加拿大维兰公司金属疏水阀制造技术, 与日本岗野阀门株式会合作建成国内第一条热锻模阀门生产线;上海阀门厂引进德国巴布考克公司安全阀技术;自贡高压阀门有限公司于2001年6月与美国通用电气新比隆公司签署了引进GE新比隆阀门产品, 其引进技术包括:分体式、焊接式、顶装式球阀及通用阀、自动调节阀、止回阀等所有的全套阀门技术等等。国内许多企业采用了树脂砂脱箱造型生产铸件毛坯;铸件化学成分采用直读光谱仪进行快速分析;钴60γ射线对铸件进行探伤;锻件采用胎模锻和多向模锻;摩擦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等离子喷焊等焊接工艺。阀门焊接技术已达到国际水平。组合机床、数控机床、加工中心也被越来越多的使用。目前, 国内企业已自主开发了为火电站配套的亚临界和超临界高温高压截止阀;石油化工大型吸附分子装置用24通旋转阀;固体物料气力输送用换向阀和滑板阀;新一代高性能单双向密封三偏心复合圈金属密封蝶阀 (公称直径2000mm) ;1200℃高温蝶阀;核工业用上装式核电球阀和软硬密封高真空电磁耐压阀;常熟管线GK型管线球阀 (PN5-6.4MPa DN28〃-32〃) ;电站用陶瓷密封闸阀、球阀和调节阀;高温高压Y型波纹管截止阀、低温波纹管氯气阀、生物抗菌隔膜阀等等。一些新产品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对于电力石化工业用阀, 除个别高参数安全阀和调节阀尚需进口外, 其他产品国内均能制造。阀门分会发布的《阀门行业概况及“十一五”发展建议》中明确建议重点开发的阀门产品中包括为石油天然气集输管线工程配套阀门:长输管线用高压球阀 (PN10MPa, DN50〃~1400〃) 、液化天然气用低温阀门 (PN1.6-6.4MPa, DN25〃-400〃, 工作温度-162℃) ;建议开发的新工艺中包括:长输管线大口径整体球阀整体焊接技术。

2.2 国际阀门制造业

2.2.1 研发现状

目前国外阀门的科研特点为:试验研究与新产品开发密切结合;内部研究与引进技术密切结合;重视高新技术在阀门上的应用研究, 既重视高参数和特殊工况用阀门的试验和阀门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 也重视现场试验与改进工作。

2.2.2 产品质量

密封可靠性。按关闭件密封程度规定用途和选择产品, 并对密封程度进行分类, 一般分为三个等级。一、二级用于密封性要求高的地方, 三级用于通用的中低压工业阀门。

阀门一次开关时间。某些阀门要求在很短时间内开启或关闭。一次开关时间长短标志着阀门性能的优劣。

阀门使用寿命。阀门使用寿命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使用年限, 一种是以开关次数表示。核工业用阀是采用使用年限表示, 一般寿命为30~40年。

2.2.3 制造工艺

铸造方面:铸件采用冲天炉加电炉双联铸造, 铸钢为电炉加精炼炼就。金属液质量高, 化学成分稳定, 造型为树脂砂, 潮膜自动线或机械造型, 多数为微机控制。

锻造方面:大多数采用模锻, 并已经采用多向模锻和闭合膜锻。锻件质量高, 材料利用率最高可达95%。最大锻造通径可达DN500。

热处理方面:大部分已经采用可控热处理。如日本可控热处理已占70%-~80%, 还有的采用真空热处理。氮化也采用了离子氮化、软氮化、化学处理等新工艺。

机械加工方面:加工设备已经自动化、数控化并已经采用了加工中心, 还有的应用群控设备进行加工, 普遍采用了成组技术及机夹式刀具、数字式量具, 配备有专用清洁装配车间, 试验装置先进、齐全, 渗漏量检测手段先进。

2.2.4 新材料

近年来, 阀门材料除无机材料之外, 已经开始使用有机材料和合成材料。使用新材料已经开发出大批具有高性能的阀门新产品, 如:用工程塑料代替金属材料制造的塑料阀门, 这种阀门具有低成本和耐蚀的特点;陶瓷阀门具有耐蚀性、耐磨损性和电绝缘性等优点。利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的复合材料阀门具有强度高、重量轻、耐腐蚀等优点;利用形状记忆合金或温度记忆合金的可逆性和高弹性制造的记忆阀门可以用来代替恒温器、不冻水栓和安全防火阀门;近些年来开发的钛阀和钛合金阀门, 在提高性能的基础上, 大幅度地降低了成本, 使其应用前景广阔。

2.2.5 重视环境保护

随着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 对阀门行业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近些年来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的许多阀门厂商致力于开发用于环境保护的阀门新产品。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 各国相继开发了纯石墨填料并大力推广波纹管密封阀门, 从而大大地提高了阀门密封的可靠性, 有效地防止了有毒介质外泄。同时采用多级减压和分级分解射流的阀门新结构, 用以减少或消除噪音。日本的给水系统也更多地使用了不锈钢阀门和塑料涂层阀门。为有效地保护环境, 德国已经立法, 禁止在阀门上使用石棉材料制造的填料或垫圈等。

2.2.6 管线球阀试验

针对管线球阀对安全可靠的重要性, 一些制造企业做了大量试验, 主要包括:耐火、吹风、吹入异物、异物磨损、紧急密封注脂、抗震、耐腐蚀、承载密封、寿命试验 (全压差下开关数次后测泄漏) 和拉、压等试验。这些试验对提高产品品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2.2.7 大规格阀门产品

最大平板闸阀通径1620mm, 2000和3050 roll (美国、日本) ;最大蝶阀通径9750mm (英国包文公司设计, 瑞士制造) ;最大球阀通径3050mm, 不算驱动装置的重量184 t (瑞士) :最大水用闸阀通径2750mm, 9 MPa (日本) 。

2.3 小结

综上所述, 国内阀门制造工艺与新产品开发虽有了长足发展, 但与国外先进制造技术、研发水平尚存在差距。在较大规格品种和重要制造工艺方面, 国内企业还须重视加大研发。

3. 认识与建议

3.1 国内阀门参与更多国际竞争

尽管目前国内阀门制造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所占有的份额还很少, 但从技术进步, 企业发展前景来看, 国内阀门将参与更多的国际竞争。

有资料表明, 今后几年内, 国内新建长输油气管线和支线2万多公里, 预计需要2万多只大口径管线球阀和中小径球阀、平板阀。国内阀门制造企业将会争取更多市场份额。

油气管道阀门制造企业规模、产能基本稳定, 国内油气管道阀门制造企业的成熟还有较长的发展空间。

3.2 构建阀门招标采购评价体系

对于国际公开招标采购, 不应该排斥任何地区的供应商参加, 因国内企业有极大的参与欲望和价格优势。但国内阀门制造总体水平较国际先进还有一定差距, 并且阀门企业竞争日臻激烈, 市场鱼龙混杂, 正处在竞争、淘汰、整合阶段, 特别是近些年的无序竞争状况, 这些对采购活动中如何评价制造商及其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些年的采购活动中, 阀门的采购技术规格书中, 反映设计、制造工艺、检测、质量控制等要求和评价条款非常少, 不利于客观评价和选择良好的企业以及优质的产品。管道设计单位是管道工艺设计专业机构, 但未必是阀门或其他机电设备的专业机构, 由其单独编写技术规格书的方式已不适应客观评价阀门技术水平的需要, 因此编写技术规格书时必须聘请其他专家。只有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才能保证公正地、客观地评价制造商及其产品, 摆脱以价格竞争为主状态, 推动实现产品品质及价格的竞争局面。由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负责起草的国家标准GB/T 19672《管线阀门技术条件》已经开始实施, 这将成为建立阀门评价体系的基本依据。

参考文献

[1]孙晓霞.阀门行业概况及“十一五”发展建议.山东机械[J].2005, (5) .

上一篇:高悬利剑警钟长鸣下一篇:英语教材分析工作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