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才大厦公共服务项目和功能定位

2024-04-23

上海人才大厦公共服务项目和功能定位(共7篇)

篇1:上海人才大厦公共服务项目和功能定位

上海人才大厦公共服务项目和功能定位

范本鹤

发布时间: 2012-01-02

日前,就上海人才大厦的公共服务项目和功能,我们走访了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巡视员副研究员范本鹤,他告诉我们说:上海人才大厦建造是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落实市委、市政府“科教兴市”主战略和“人才强市”行动纲要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升上海人力资源发展服务能级和水平的重要措施。大厦位于闸北区不夜城地区(梅园路77号),南临上海母亲河—苏州河,北临上海火车站,坐北朝南,临江望水。同时,大厦周边有1、3、4、8、12、13号等多条已建和在建轨道交通线,出行方便。

一、功能完善的人力资源公共服务

上海人才大厦作为本市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中枢、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的支撑后台、服务项目和服务产品的研发中心和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的中心,向社会提供功能完善的人力资源公共服务。

(一)办证受理服务

市人保局在上海人才大厦的底楼设立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业务受理大厅,提供强大的人事人才公共服务办证功能。受理内容主要包括:上海市居住证、人才引进户口、解困和夫妻分居、农转非、录用退工、劳动手册发放、出具人事证明服务、提供集体户口挂靠迁移、出具户籍证明、办理计划生育、上海人才发展资金申请、政府特殊津贴申请、各类杰出(优秀)人才评选或表彰、申报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非公企业人员培训服务、博士后进出站、职业资格考试考务工作受理、学历学位及各类证书验证、本市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人才测评服务等各项办证工作。我们将以便民利民为宗旨,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办证效率,提升服务能级。

(二)社保配套服务

受理单位城保(或镇保)帐户开设、变更、缴费、注销登记,个人城保(或镇保)新进、变更、转入、转出、封存、启封申报,社保基数申报,在职人员社保补缴、特殊工种工龄确认、帐外社保补缴,个人申领养老金,生育保险、工伤保险、补充养老保险申领和本市各类用人单位办理外地劳动力综合保险登记。

(三)医保配套服务

提供医保政策咨询服务,做好医保个人账户、明细信息、邮汇医疗账户资金查询服务,门急诊就医记录册补换,社会保障卡(医疗保险专用)补换,门诊大病、住院及家床登记,转诊及定点医疗机构登记,参保人联系信息变更,就医关系转移,异地就医定点医疗机构确认,一般医疗、工伤医疗费审核,直属单位、异地代办医疗费审核,低收入困难人员各类减负,综合减负,各类待遇补差,一般医疗、工伤医疗费结算,单位集中报销医疗费结算,直属单位、异地代办医疗费结算等受理工作。

(四)档案管理服务

人才大厦9楼为市人才服务中心的人事档案中心,按照中组部关于档案管理的要求,档案中心共设置档案库房、前台接待、阅档室、整理室,提供人事档案的接收、审核、登记,档案信息的查询、档案证明出具的受理和党员关系转接服务。档案中心目前采用国际先进的高压细水雾消防系统,既避免气体消防对人体产生的损害,也防止水喷淋消浸湿档案的损失,确保库房内工作人员和人事档案的安全。档案中心将严格按照档案管理的相关法规,切实加强对各类档案的监督和管理,使我市人事人才档案管理更趋合理化、规范化、科学化。

(五)涉外公共服务

人才大厦四楼是市人保局涉外公共服务的综合平台,承担了外国人就业服务和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的各项服务工作。其中包括:外国人就业证办理、延期、变更和年检,定居国外人员就业核准证的延期、变更,留学人员来沪工作落户安置,海外留学生学历学位认定验证,境外人员《上海市居住证》(B证)申办,留学人员创业资格认定与创业资助,留学生创业园区服务,海外人才配置与择业服务,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重点服务。同时,市外国专家局还在大厦四楼提供万人海外人才集聚工程服务,浦江计划等项目受理服务,公派留学,国际智力交流培训,提供外国专家服务,出国团组办理服务,国境外学生与年轻专业人员实习服务,档案管理与留学人员出国期间服务和外国专家服务等。

二、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

按照国家人保部对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提出的要求,市人保局在人才大厦启用的同时,在大厦2、3层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进一步推动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整合,逐步使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与市场化服务分开,构建完整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市人保局通过做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管理工作,引导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健康发展,培育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市场化服务体系,加快形成完善、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

(一)现场招聘“天天才市”

人才大厦2楼、3楼为人力资源招聘市场。2个层面招聘面积约为33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200余家单位进行现场招聘。招聘市场共设置184个招聘位,每个招聘位均配备32寸液晶电视机,同步播放招聘企业的信息和用人要求。大厦3楼还设置了20个高级人才洽谈区,为高端人才和企业提供相对独立、安静的交流环境。先进的配置,优雅的环境,高效的服务,堪称国内首屈一指的人力资源交流市场。市人才服务中心将在此提供市场化的人才配置服务、受理本市各类用人单位招聘需求登记,同时解决求职者与用人单位招聘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求职者与工作岗位匹配的效率与质量,引导求职者合理有序流动,进一步推动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市场供求信息变化快速调查制度,准确掌握市场动态。同时,市人保局通过提供公共就业服务,实现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共享,在人才大厦为广大用人单位提供免费的交流场所,形成“天天才市”的人力资源招聘格局。

(二)覆盖面广的招聘网络

市人保局将依托人才大厦,逐步形成以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主体,以区县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行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服务格局,实现覆盖面广的网络招聘。网络招聘覆盖本市、区(县)、街道、社区并面向长三角、东北三省、对口地区乃至全国各地。同时,为吸引海外高层次专家、领军人才和优秀的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满足我市经济发展、技术攻关、科研创新的需要,我们还在美国、英国、日本、德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国的十余个主要城市设立海外联络处,聘请当地留学生为联络员,为本市重点建设项目、金融、航运中心建设物色、招聘合适的人才,以人才大厦作为网络招聘的枢纽,通过网上远程面试、现场测试等方式,为本市推荐、引进各类紧缺急需的人才。

三、打造人力资源产业摇篮

(一)初具规模的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

进入WTO后,为了加快上海人才服务业国际化进程,2002年上海市人事局率先改革,制定了人才市场发展战略,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行业协会服务市场,发挥自律、发展、桥梁的作用,建立了人事与工商共同监管的制度,开放市场,引进国际国内的知名企业,培育新型企业,推动了产业的高速发展。这几年,作为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服务业,历经发展的机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才服务业覆盖面广,涉及社会各行各业、各类人才,能够促进人力资源的市场化合理配置、优化人才引进的机制和渠道,在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截至2009年底,上海正常开展经营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近700家,既有上海外服、中智、北京外企等国内行业排名前三的国有企业,也有Adecco、Manpower、Randstad等世界500强企业,还有一大批快速成长的民营企业。世界排名前十的人力资源综合服务企业中的6家,顶端人才咨询企业中的5家已落户上海。上海人才服务行业全行业的营业总收入连续保持接近或超过50%的年增长率,2003年度为40亿元,2007年度已超过265亿元,2008年度超过350亿元,2009年度超过500亿元。人力资源产业各项业务快速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也为成立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大厦人力资源产业集聚现状

按照市领导关于上海人才大厦要成为上海人才高地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要成为上海人才辐射长三角、辐射全国的平台,要吸引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公司总部入驻大厦的新要求,为此,我局入驻大厦的各事业单位缩小办公区域,增加人力资源公共服务面积,力求体现人才大厦人力资源产业集聚的功能。截至目前,上海人才大厦已吸引了任仕达、上海外服、中国中智、上海人才网集团、北京外企、博尔杰集团、智联易才、诺姆四达等众多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入驻大厦,市人保局所属的市人才服务中心、海外人才服务中心、外国人就业中心、职业能力考试院、干部培训中心、人事业务受理中心、医保中心、社保中心等公共服务机构也一并入驻人才大厦,为进一步推动人才高地建设,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的建设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三)筹建中国首家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

为进一步促进人力资源产业发展,使我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跳跃式发展和产业能级持续提升。市人保局和闸北区政府将以上海人才大厦为核心,将在不夜城地区2平方公里范围内打造中国首个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我们将充分吸引国内外高端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形成人才资源服务品牌集聚效应,用5年左右时间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之一,力争到2015年实现园区内企业年营业总收入达800亿元,有效发挥园区辐射长三角,服务全国的作用。为此,市政府已发函向国家人保部商情筹建“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区”的函,并得到了国家人保部同意的复函,人保部表示将积极支持园区发展,并要求筹建工作将紧紧围绕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工作主线,努力做好园区筹建工作,为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四、人性化的人才配套服务

(一)上海人才俱乐部

根据分管副市长的意见,我局在人才大厦26层顶楼组建了上海人才俱乐部,为海内外人才提供交流、休闲的场所。人才俱乐部南侧为中餐厅,可同时供给200位宾客用餐。人才俱乐部北侧为健身中心,健身器材,健美,舞蹈以及美容美发等设施一应俱全,为大厦及周边楼宇人才提供专业、系统地健身训练。人才俱乐部给各类人才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提供舒适惬意的休闲场所。

(二)人才健康管理服务

为扩大人才服务的内涵和外延,降低“青年才俊、英年早逝”的发生概率,加强人才队伍健康管理服务,市人保局将与本市著名医疗机构合作,在上海人才大厦组建上海人才健康管理中心。

健康管理中心位于人才大厦25层,面积达1500多平方米,是专门为体检与健康咨询所设的服务场所,中心内设有接待登记,内科、外科、妇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等临床检查科室,还设有抽血室、B超室、心电图检查室,实现了一站式服务;我们将通过上海人才健康管理中心为本市广大人才提供“健康评估、健康治疗、营养管理”等多层次服务。同时我们还将建立人才健康档案库,为每一个前来体检的单位和人才提供优质的后续服务,根据体检中发现的问题给予专业的健康指导,提供进一步的诊治、住院,免去人才就医的奔波与繁琐。

(三)相关配套服务

为提升人才大厦综合配套服务能力,解决人才在办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实际困难,市人保局在人才大厦引进了一些旨在便民利民的配套服务机构。其中主要包括:火车票务、飞机票务、银行自动取款、便利店等各项人性化服务。通过一系列配套服务,我们力争在人才大厦建成以公共人力资源服务为核心,广泛的社会化服务为基础,满足广大人才和各类用人单位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随着上海人才大厦的建成并投入使用,标志着上海市将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水平,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打造一流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增强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的能力,优化人才发展的综合环境,提升人才工作整体形象,为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篇2:上海人才大厦公共服务项目和功能定位

一、加强政府各部门的整合协同,构建丰富的信息存贮中心

保管档案的目的,是为了利用,如果馆藏的档案信息匮乏的话,公共档案馆就不具备为公众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要想满足大众对公共档案信息的需求,馆藏就要全面、真实地反映社会、反映生活,准确、全面地记载社会主义发展的真实历程。要想改善当前我国档案馆馆藏单一、分割管理的现状,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从上到下在国家层面上积极做好政府机构内部的合作与协调,明确职责关系,将统一集中的档案管理方法真正落实,使国家各级综合档案馆都能名实相符。一直以来,档案综合管理都是档案管理工作的指导理念,并且大量的实践证明,其可有效解决建国之后我国档案各自为政、分散保管的弊端,在促进我国档案发展上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大大提高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使得由于专业分工造成的档案分割管理的状况有了被整合的可能,建立统一、集中管理的档案管理模式完全符合我国的管理原则。

第二,协同私人组织与社会组织,有效整合各种档案信息,改变当前我国公共档案馆主要馆藏公务档案的单一结构。比如,美国的公共档案馆馆藏的信息有从奴隶到总统的各类口述档案,甚至包括审判纽伦堡战犯的录像带与录音,还包括各类实物档案、微缩资料、十多万部电影胶片、一千一百多万张航拍照片、图标及地图,这都是美国公共档案馆借助民间与官方途径千方百计搜集而来的,馆藏信息在时间上横跨美国多个历史阶段,所涵盖的内容有民生、民俗、文化、军事、经济、政治等诸多方面,十分珍贵。

我们目前应该做的,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将公众需求量大的档案全部归入馆藏范围,提高和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信息收集力度,不断优化我国公共档案馆馆藏资源结构。比如,城镇集体的所有权信息档案,归集体所有,应该由集体自行保存,但是随着城镇集体所有制结构出现了形式多样、产权多元的发展态势,城镇集体的所有权信息档案随时都有丢失的可能性。对这类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档案,政府的公共档案馆应该直接收藏,以免造成遗失的可能性。

二、倡导全民参与,构建功能齐备的信息利用中心

根据Tom Ling提出的“整体政府”模式,新时期公共档案的管理模式应该坚持以用户需要为宗旨,在用户参与服务程序的前提下建立起来。所以,公共档案馆应该倡导全民参与,使其从半封闭的政府机构走到人民大众中来,最大程度地满足大众对公共档案信息的利用需求,将新时期公共档案馆建设成功能齐备的信息利用中心。

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大众档案利用意识。当前,我国公共档案宣传形式具有很强的行政色彩,通常情况下是借助会议、文件等形式进行发动与组织,或者借助杂志、报纸等媒体传播,稍微生动、灵活的,就是举办展览、编辑刊物、拍电视宣传片。我们从英国进行的公共档案宣传来看,如果真正能做到“以人为本”,就一定可以让宣传方式更为灵感、生动,自然宣传效果就会更好。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把握大众兴趣。在宣传时应选择一些和民生关系密切或者社会热点作为主题,生动、灵活地编制宣传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活动。第二,扩大宣传对象。由于公共档案管理的服务对象是广大民众,所以在宣传时应将对象扩大到社会各界人士,力争使更多人对公共档案有更多了解,不应仅仅局限于机关内部。第三,借助多种宣传形式,进学校、到社区、和旅行社合作、举办故事晚会、办展览、编书籍等,凡是能吸引公众注意力的,都是可用的好形式。第四,有效利用是最优的宣传效果,大众对公共档案使用的满意度是衡量宣传成效的最客观标准。

2.完善法规法律体系,加大档案利用与政务公开力度。社会民众十分关注政府信息,2007年颁布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政务信息的公开工作。但是,由于配套制度尚不完善,致使我国档案资源公开工作的困难就是不具备健全的配套制度,无法确保当前文件公开与收集的有效、及时与完整,并获得一定的法律支持。针对档案信息的开放利用,《档案法》在1987年出台之后,虽然于1996年进行了修改,但是在开发利用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轻视公布与利用、重视管理的倾向与定位。《档案法》在第二次修改中,应该参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相关内容,迎合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与大众不断多元化的档案信息需求,大胆修改当前《档案法》中与档案信息公开相矛盾的部分,坚持“法不禁止必须公开”“、不公开须是个例,秉承开放原则”的准则,严格档案开放利用,并且应制定通用的《信息公开法》,健全大众利用政务信息与档案受阻的有效法律帮助程序,真正确保大众享有政务信息与档案利用的合法权利。

3.重视社会公平,建立小众化管理模式。据某省公共档案馆有关调研表示,当前我国公共档案信息的利用对象已从传统的机关单位转向了人民大众群体,档案利用人数不断攀升且稳定增长,物权、人权是档案利用的核心内容。大众是个很概括的概念,档案利用对象应该是具体的,一个个具体对象有机组合,先组成小众,再形成大众。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树叶“,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在公共档案利用中必须重视小众化的个性需求,有针对性地为其提供有价值的服务,才能最大程度满足社会对档案的利用需求。对“小众”的划分标准有很多种,可以按照档案利用者的专业、爱好、年龄等进行分类,也可从文化休闲、学术研究等目的划分。早在2001年,北京大兴区就在调研的前提下,在本区14个镇都建立了小众化的农民档案室,为当地农民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是公共档案管理机构的小众化服务示范基地。在档案利用过程中应尤其注意的,就是弱势人群对档案的需求与利用。档案服务的核心属性是公益性,档案馆必须提供常态化的服务模式为弱势人群提供开放的、免费的小众服务,确保弱势人群可以获得平等的档案利用权利,以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平、公正特点。

三、提高信息化程度,构建档案资源共享中心

1.在数字化基础上丰富馆藏信息。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每一个进程都有着深刻影响。借助互联网技术进行档案信息的传递与分享,是信息利用的必然趋势。新时期,公共档案馆要想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可,必须优化服务形式,积极建立数字化档案信息,借助馆藏信息的数字化,可满足大众在不同时间、不同场所都可便捷地利用档案信息的需求。提高馆藏信息的数字化程度,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数据库。第一,公开现行政府文件信息。第二,公开已达开放时间,不必继续保密的历史信息。第三,可公开使用率高、珍贵、高龄的档案。第四,开放族谱、战争、人口普查等档案信息。这些档案信息在历史研究人员及大众中颇受欢迎。当然,还可从利用优先、以人为本的方面考虑,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将大众利用率高、感兴趣的档案信息优先数字化公开。

2.利用电子政务发展,再造服务流程。借助电子政务全面促使国家行政管理体制革新方针的提出,表明我国的电子政务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电子政务把网络技术用在公共服务与管理上,借助对行政方式的革新再造政府,改变了行政机构全部的工作方式与业务流程。档案是政务过程的翔实记录,其形成程序、形式及内容等也发生了相应改变,收集档案从重视文件内容延伸到重视文件的形成过程与生长环境,档案利用从传统的面对面变为现在的网络操作,信息利用服务从传统的单个档案管理机构变成现在的诸多档案馆联合服务。电子政务迅猛发展颠覆了传统的公共档案管理工作的方式,所以公共档案馆必须在电子政务基础上,重新分类与界定自身的管理行为与职能,跨越不同部门的界限,在更广泛的范围中再造其业务流程,不断提高档案馆的利用效能与能力。

篇3:上海人才大厦公共服务项目和功能定位

关键词 公共文化 新常态 省级公共图书馆 服务功能

分类号 G258.21

Abstract Instructed by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provincial public library’s service function orientation,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of provincial public library’s service function orientation, researches provincial public library’s services function orientation under the new normal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and locates its service function in five aspects, including social education, reading and learning, information service, leisure culture, and leading the development.

Keywords Public culture. New normal. Provincial public library. Service function.

2015年是“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发展规划的谋篇之年。在公共文化服务大发展中,作为省级公共图书馆如何以新的服务理念认识新常态下的服务环境,以新的发展方式适应新常态下的服务转型,找准新常态下的服务功能定位,逐步确立自身的公共文化服务新常态,发挥全省公共图书馆系统服务创新的带头人和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发展的排头兵作用,推动全省公共文化服务在“十三五”时期的可持续发展,成为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 省级公共图书馆服务功能定位的引领性文件及其内涵

1.1 引领性文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以政府为主导的,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的,面向社会大众的公益性文化服务体系。省级公共图书馆作为政府主办的面对社会公众提供文献信息资源的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1]。

2015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及附件《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这不仅是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革任务的重大举措,也是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的法律保障,更是公共文化服务新常态下省级公共图书馆服务功能定位的引领性文件[2]。

1.2 定位内涵

我国2012年5月1日起实施的《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明确指出:“公共图书馆由各级人民政府投资兴办、或由社会力量捐资兴办的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图书馆,是具有文献信息资源收集、整理、存储、传播、研究和服务等功能的公益性公共文化与社会教育设施”。当前,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在我国主要有四个层级:第一层级是国家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馆——国家图书馆;第二层级是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龙头馆——省级公共图书馆;第三层级是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承上启下馆——地市级图书馆;第四层级是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馆——县级图书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各层级公共图书馆应该认清自身的职能和使命,科学定位服务功能,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3]。

省级公共图书馆是在政府支持下的非营利性质的公益性服务机构,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广大民众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信息的中枢平台。省级公共图书馆位居国家图书馆和市级图书馆之间,肩负承上启下重任,理应根据《意见》精神,转变思想观念,确定服务定位,切实发挥省级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所谓省级公共图书馆服务功能定位,就是让省级这个层级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与国家级、地市级、县级公共图书馆服务有所不同,以省域文化需求为中心,形成核心竞争力。正如湖南省图书馆馆长张勇所说:“省级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要能体现该省域文献载体文化积累、传承和发展的成果。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表现阅读文化的内涵和精神,是省域知本文化的标志和表征”[4]。

对于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定位,国内外早有研究,但目前我国专门针对省级公共图书馆服务功能定位研究的文献并不多。有学者认为省级公共图书馆是省域范围内公共图书馆中心机构,理当成为省域内信息资源储备中心和参考咨询、情报等较高层次的信息服务中心;也有学者认为省级公共图书馆既是信息咨询研究中心、教育支持中心、文化遗产中心,也是阅读中心、信息中心和休闲中心[5]。

2 省级公共图书馆服务功能定位思考

“十三五”时期将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南京图书馆作为江苏省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龙头馆,在公共文化服务新常态下,研究其服务功能定位应以《意见》提出的“正确导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改革创新”的五条原则为基本遵循,重视载体文化的积累与传承,以服务标准化促进服务均等化发展,提升服务效能,彰显其江苏省知本文化标志和表征的地位,使其更好地发挥履行国家政策、引领发展潮流的表率作用[6]。南京图书馆将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省级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全力向“国际先进、国内一流”,兼具综合性和研究型的现代化省级公共图书馆的目标迈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7]。

nlc202309080946

2.1 社会教育功能

2.1.1 成为精神文明建设中心

省级公共图书馆是省域文献信息资源汇聚与交流的中心。省级公共图书馆丰富的资源和优质的服务,激发了人们阅读和学习的欲望,为社会营造出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使人类精神文明建设有了可靠的保证。南京图书馆要充分发挥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丰富、场馆宽阔优雅、馆员素质优良、业务精湛和服务一流的优势,为读者营造浓郁的精神氛围和恬淡的文化氛围。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积极开展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培训教育工作,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片展、普法教育展,增加部队、学校、社区、监狱等流通服务点,定期配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书籍,唤醒全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成为市民接受终身教育的理想殿堂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心,发挥传递科学文化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职能作用。

2.1.2 成为社会教育中心

公共图书馆是现代社会教育体系中不可忽略的部分,社会教育学习中心是公共图书馆的天赋使命,且伴随着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始终。南京图书馆馆藏丰富,环境优雅,设施齐全,理应成为学习、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正能量的社会教育中心。在构建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应坚持正确导向,为低龄儿童制定启蒙教育计划;为青少年配备科普教育教材;为民众的终身教育提供学习指南。通过这些教育活动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满足成年人继续教育的要求,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全民素质的大力提升[8]。

2.2 阅读学习功能

2.2.1 培养全民阅读风尚

阅读风尚的形成,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每年的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希望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人,无论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裕;无论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科学和思想的大师们,且能保护知识产权。作为信息资源集散地的南京图书馆,是培养全民阅读风尚的重要基地,首先要为读者提供类型多样、载体丰富的资源,吸引读者阅读;其次要做好导读工作,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推荐适宜的阅读书目,使更多的人学会读书,喜爱读书;同时加大全民阅读宣传力度,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促进全民阅读学习,发挥省级公共图书馆培养全民阅读风尚的功能和作用。

2.2.2 培养阅读推广人

省级公共图书馆定期不定期地举办全民阅读推广培训班,可以激发全民阅读兴趣,培养全民阅读习惯,增强全民阅读意识,提高全民阅读水平。以群众需求为“指挥棒”,加大免费培训力度,才能影响更多的人成为阅读推广人员。南京图书馆开创的“南图阅读节”“陶风读书会”等品牌,以交流互动的方式宣传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使读者感悟到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从而吸引众多的读者参与阅读、喜爱阅读,营造了全社会的阅读意识和求知氛围。在公共文化服务新常态下,南京图书馆要在培养民众自觉成为全民阅读的推广人和阅读文化环境的建设者方面继续努力[9]。

2.3 信息服务功能

2.3.1 开创均衡发展局面

让文化的阳光照耀着每一个人、每一个角落,促进公共文化的均衡发展,是我国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南京图书馆是江苏省域范围藏书、目录、馆际互借和业务研究、交流的中心,肩负与其他层级、类型的图书馆不同性质的使命和职能,应秉持“以人为本”“公平、均等”的信息服务理念,服务人群不分男女老幼、穷人富人;服务地域不分东南西北、城市乡村,开创信息服务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人群之间均衡发展的新局面。在为企业、科研和政府提供决策服务、知识导航服务、参考咨询服务、科技查新服务、地方文化服务、个性化服务等高层次信息增值服务方面,应发挥省馆的优势,实现服务项目的多元化和一体化,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多样化的信息需求。

2.3.2 开创“创客空间”模式

“创客空间”近几年在美国图书馆界蔚然成风,公共图书馆创客空间的课题一直方兴未艾。美国部分图书馆已经成功构建的“创客空间”,不仅为读者学习提供图书资源,还为读者的探索和拓展提供空间。国内也有图书馆筹划构建“创客空间”,将其作为图书馆知识服务的自然延伸,纳入图书馆服务的新体系。这一举措必将掀起图书馆服务的新浪潮。尝试借鉴美国图书馆“创客空间”模式,在南京图书馆开创“创客空间”,既可以为读者提供学习空间、交流空间、灵感空间和展示空间,支撑读者个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展现,也可以推动省级公共图书馆服务向前迈进一大步,增强省级公共图书馆全方位服务的能力,为省级公共图书馆的转型变革提供新的契机[10]。

2.4 文化休闲功能

2.4.1 打造文化服务品牌

文化休闲是指人在完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后,为满足多方面需要而追求的一种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在公共文化服务新常态下,南京图书馆应继续精心打造“南图讲座”“南图读书节”“陶风读书会”等文化品牌,进一步提升南图的知名度和社会美誉度。为更好地促进江苏全民阅读日活动的深入开展,发挥省级公共图书馆应有的作用,在面向社会公开承诺全年每个周六、周日举办免费讲座的同时,继续开展“南图讲座基层行”巡讲活动,用品牌服务基层,打造“南图讲座”新亮点。应继续打造“南图会展”品牌,做好自展,拓展巡展,引进优展,扩大“南图会展”的影响力,营造文化休闲氛围。

2.4.2 打造文化休闲空间

“第二起居室”的概念第一次将公共图书馆的使命引向传统图书馆使命概念以外的世界,具有“柳暗花明”的效果。“第三文化空间”的概念是国际图书馆界受到“第二起居室”概念的启发而引入的,更恰当地描绘了人们对未来公共图书馆定位的蓝图。未来的公共图书馆应具备社会性、公共性、文化性和休闲性。在公共文化服务新常态下,南京图书馆应努力打造“第三文化空间”,创新文化休闲服务,使读者能在文化中享乐休闲,在休闲中品味文化,乐在其中,味在其中,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文化休闲需求,最广泛地让读者获取精神、文化和生活的享受。国外以文化休闲创新服务的经验很多,如美国图书馆协会2008年发起的“国际图书馆游戏日”活动等,都可以借鉴[11]。

nlc202309080946

2.5 引领发展功能

2.5.1 构建全省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

南京图书馆作为江苏省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龙头馆,在公共文化服务新常态下要构建针对新兴互联网的数字资源服务终端,利用更先进的网络技术拓宽数字资源服务范围、抢占新的数字资源服务领地,迎合移动终端的数字资源服务,建立手机数字图书馆、少儿数字图书馆和盲人数字图书馆。以图书馆联盟的形式,构建全省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指导全省各级公共图书馆运用新技术,搭建服务平台,从根本上提高全省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继续推进全省公共图书馆参考咨询网的建设,使之遍布全省各区、县图书馆。加快引进和应用中外文知识发现和统一检索平台,积极利用OCLC平台推进国际馆际互借,真正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配合文化主管部门在全省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电子阅览室工程”以及“古籍保护工程”。加快对馆藏历史文献的数字化进程,形成古籍数据库平台,建设江苏古籍全文数据库。启动馆藏珍贵历史文献修复计划,组织江苏省古籍保护中心的专家到市、县图书馆,指导古籍修复、保护工作。实施馆藏多媒体资源抢救性数字化加工和回溯标引建库等项目,以创新技术应用和文献资源保护优势,引领全省市、县图书馆持续发展[12]。

2.5.2 构建三大系统共享平台

在全球信息化的今天,公共图书馆要摈弃单打独斗的信息资源服务方式,依靠“三大系统”的合纵连横开展信息资源服务,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省级公共图书馆本应以收集、保存和整合文化信息资源,挖掘地方特色资源,研发地方文化创意产品,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创新文化产品的服务方式,支持省域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为己任。南京图书馆是江苏省域范围内文献信息的集散地,也是最大的文献信息研究所和咨询机构,在文献信息服务方面具有针对性强、专业性强、标准化强等优势,而本省高校及科研院所图书馆同样也具有多方面优势,南京图书馆应主导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图书馆的合作与联盟,在构建省域范围内三大系统图书馆的共建共享体系,促进先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实现省域内资源、服务的优势互补,建设文化新江苏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3 结语

省级公共图书馆大多位居省会城市,在民众心中占有重要位置。省级公共图书馆需要在建设理念、设施布局、管理运行和服务提供等方面不断反思,明确自身的服务定位,才能确定相应的馆藏特色、设施布局和建设规模,运用现代化的传播方式,满足民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扩大社会影响力,发挥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主导作用。南京图书馆将在公共文化服务新常态下,在“十三五”规划的指引下,以社会教育、阅读学习、信息服务、文化休闲、引领发展等服务作为功能定位,发挥在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加快实现其建设“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现代化图书馆的目标,从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 1 ] 巫志南,冯佳.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公共图书馆[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5):34-41.

[ 2 ] 李国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公共图书馆发展[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5):4-12.

[ 3 ] 王瑞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定位[J].图书与情报,2009(5):122-126.

[ 4 ] 程小澜,张勇,许建业,等.省图书馆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的定位与发展[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7(3):6-11.

[ 5 ] 李晓新.我国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中的功能设计[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1):23-27.

[ 6 ] 闫小斌,惠娟澈.从国家文化战略看图书馆服务定位与发展[J].图书馆学刊,2013(7):64-67.

[ 7 ] 柯平,尹静.省级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功能定位[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8(4):40-45.

[ 8 ] 方标军.南京图书馆战略定位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0(5):3-6.

[ 9 ] 袁睿.新阅读时代图书馆服务的定位与举措[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3(5):46-49.

[10] 陈林.美国图书馆创客空间调查报告解读[J].图书馆学研究,2015(50):85-88.

[11] 明娟.美国图书馆“游戏日”活动经验及启示[J].图书馆论坛,2014(3):137-143.

[12] 田青.图书馆参与社会服务的定位与发展[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4):182-185.

篇4:上海人才大厦公共服务项目和功能定位

(一) 制度方面———法治化的治理

优化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创新服务功能结构需要大量的安全限制条件, 其系统安全所涉及的关键因素非常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相信, 我们的公共图书馆服务行业在功能结构治理方面所能够提供的保障制度主要还是因为标志于稳定的法律环境的形成。换言之, 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是以稳定的法制环境作为基础进而优化良好的功能结构治理。那么有人就会提出疑问, 什么是真正的法制呢?著名分析学家拉兹就明确指出:“法制代表着法律的规则……治理的理念可以被表述为‘执政政府的法律, 而不仅仅是由人来进行统治和规范的……公民整体性行为的法制则意味着执政政府应倚仗正确的法律释放权力, 即执法。’”因此, 稳定的法制环境也是我国公共图书馆实现和创新服务功能极为关键的先决条件之一。例如, 十八世纪中期, 当时的英国就已经专门颁布了世界上第一个针对于公共图书馆的立法条例, 具体内容是凡是人口数超过一万人的城市即需通过物业税建立一所公共图书馆。英国迈出的这一步即成为了世界各国今后建立公共图书馆服务功能体系的实践先驱, 这也从另一个层面上说明, 公共图书馆的建立乃至实现和创新服务功能将必须通过特别的立法程序, 由国家及政府给予相应的经济扶持。全国的公共图书馆的建设需经立法程序这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主体意志, 其要求基本上是按照国家既定法律来治理公共图书馆的功能服务结构。而在当今社会, 立法作为实现法治的前提条件, 不形成立法程序就很难以避免发展成为广泛的“治人”现象。从过往经验来看, 我们的国家及政府总是在有关公共图书馆提升服务功能发展水平的责任主要归属于相应的负责领导干部, 一旦这些领导干部出现玩忽职守、疏于职责的原则问题后, 断然太强调对于领导自身问题的追求, 而不是追根溯源去找到问题的根本。笔者认为, 这些现象的出现本质原因就在于法制环境的安定性。国家应通过严格的立法和执法程序, 规法每一位公民享有公共图书馆服务功能的权利, 使公民的权利合法化、公开化和制度化, 根深蒂固的问题需要依靠具有一定强制性的法律手段予以解决。当然, 就目前情况而言, 法制社会却并一定能够完全普及到位, 法制化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功能结构和环境远远未能形成, 任重而道远。

(二) 服务方面———普遍化的均等

毋庸置疑, 公共图书馆创新服务功能另外一个重要目标也在于如何提高对公民提供更为优质的共享服务。其中公共图书馆服务功能作为社会共享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其内容核心必须要本以“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要求。公共图书馆经常是使用“服务半径”作为对其服务功能主要的效果评估手段和方法。经数据调查与分析表明, 我国大、中城市在此方面的服务半径普遍偏低, 而我们一再强调的“社会普及而平等”的原则完全实现了吗?没有。通常, 在笔者看来通用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功能所倡导的平等原则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即:1) 必须有利于公共图书馆服务于民政策的施行, 对于一个具体的公共图书馆来说就是要使得起周边所辖区域内全体公民都具有能够获得图书馆服务的权利并落实;2) 不管是具有什么样身份特征的公民都应拥有平等获得公共图书馆服务功能的权利。另外, 在对公共图书馆服务功能的体系模式选择方面, 实行一种总分馆的服务体系应该说是一个相对比较合理的体系模式。由于在这种设想中构建这样的总分馆服务体系模式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能够将服务共享功能的覆盖范围更深一步地进行延伸和放射。因此, 这样应用如总分馆的服务体系模式来提高更为普遍化、更具均等性的功能服务, 应该可以作为我国公共图书馆创新服务功能的又一重要目的定位。

(三) 结果方面———广泛化的满意

优化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创新服务功能, 最终还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定位目标?这就是结果方面的目标问题。质言之, 公共图书馆的创新服务功能在其结构优化方面的目标是很好确立的, 它就是公民共享公共图书馆的满意程度。但是, 仅仅以此种笼统的界定是不足以说清楚的, 我们必须明白进一步细分公民的满意度必须还具有深层含义, 即权利公民满意些什么、满意程度又如何、公民满意的原因又是些什么等等都是对公共图书馆共享功能服务效率的满意还是对另外一些如服务公平满意等等等等。诸如以上的问题都是值得我们进一步追问和思考的。我们都知道, 现代图书馆的服务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图书馆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服务的有效性。换句话说, 最终的公共图书馆治理的成效集中体现在服务的有效性, 有效的服务集中体现了公民满意的评价。这也说明, 公共图书馆的有效管治权的最终评定, 不是在政府手里也不是在图书馆自己的手中, 应该在每一位具有法制权利的公民手中。显然, 全方位服务的市民满意度也将是一个重要的目标是要优化我们的公共图书馆创新服务功能。公共图书馆在实现和创新服务功能对结果方面的目标定位则是权利公民对服务广泛化的满意。

二、公共图书馆提升创新服务功能的措施建议

(一) 建立总分馆制

建立总分馆制的理论基础和实际需要设立分支库系统是从一个科学的角度来看, 在世界上的事情的理念和系统中不存在的隔离, 而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一切事物或系统都是由要素、结构和功能构成, 并且还依赖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即结构。结构决定了功能, 该系统的功能是大于元素的功能。而系统通常也是分层的, 整个世界是由无数个有机的整体系统。公共图书馆服务功能体系也应将其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来对待, 而不是把它当作一个孤立的对象。我们不仅要探讨一个图书馆内部各项业务之间或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 而且要探讨图书馆上下级及同级之间的关系, 通过适当的体制机制, 把各个图书馆联结成一个网络体系, 使公共图书馆发挥出最大的整体效益, 更好地为公民服务。探索总分馆制尚处于起步阶段, 如XX市图书馆要在一年之内达到地级展馆标准仅仅依靠自身的条件是不可能实现的。以区图书馆为中心, 整合新街道、社区图书馆 (室) 等, 社区图书馆作为一个单一的实体, 服务覆盖面积由整合逐步扩大, 加强基层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通过仔细的分析与研究, 图书馆总分馆制的设想应该能够得到地方政府的充分肯定和支持, 有条件可以建立“一公里文化圈”作为地方扶持政策, 并辅以建设“学习型社会”和“书香社区”等一系列重要举措。此外, 实行五统一。图书馆分馆实行统一资金, 统一采购, 统一编目, 统一配置, 统一管理, 统一基金资助的博物馆, 由区委, 区政府文学区博物馆统一采购, 集中分拣按照需要统一配送、统一管理的业务规程。科库系统建设涉及地方政府文化、金融、人事、民政部门、各区民政事务处以及社区工作站, 积极性调动起来, 共同努力, 延伸顺利的开发进程。

(二) 依托文化共享工程、互联网资源延伸图书馆服务工作

“十一五”期间, 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目标是:到2010年, 基本建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 努力实现“村村通”。随着工程的快速推进, 每个县级公共图书馆都要尽快建立支中心、电子阅览室, 乡、村建立基层服务点, 为图书馆开展延伸服务提供有效的技术服务平台。同时, 各级图书馆要积极整合数字资源, 依托共享工程大力开展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广大群众的服务, 使广大农村、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状况得到较大改善。图书馆网上服务成为当前开展延伸服务的全新形式, 并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要积极开展网上参考咨询服务, 优化软硬件环境, 培养一批专业的参考咨询人员, 提高远程服务能力。要加强网站建设, 丰富网上数字资源, 强化知识导航服务。

(三) 积极开展流动服务

在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下, 开展流动服务是图书馆延伸服务的一种有效途径。各地将通过物流、信息流, 建立贯通基层的流动服务网络, 在一个区域内, 减少城乡文化差距、填补信息鸿沟。

(四) 继续开展讲座、展览和培训等方面的工作

各地公共图书馆将更加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图书馆讲座, 要注重策划选题、挑选专家、把握内容、精心组织等关键环节, 充分利用讲座成果, 实现全国共享。各省级馆可参照国家图书馆举办部长讲座的做法, 举办高层讲座, 扩大讲座影响。展览和培训也是拓展图书馆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形式, 要及时总结经验, 形成规模, 办出特色, 树立品牌。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对于我国公共图书馆创新服务功能来讲, 应下功夫、使大力气加紧改善以往的“重管理、轻服务”以及“重过程、轻结果”的传统服务观念和做法, 向如上文中所表述制度、服务和结果三大方面的目标定位加速靠齐。笔者还就这三大目标定位提出个人的几点建议, 仅供朋友交流参考和学习。

参考文献

[1]邱丽红.新世纪公共图书馆功能的定位分析及发展对策[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6.

[2]粟慧, 何小萍.图书馆因社会责任而诞生、发展———责任驱动管理[J].图书与情报, 2006.

[3]毛薇洁.面向大众的图书馆关怀———构建和谐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文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

[4]李伟.坚持“五性”原则服务和谐社会———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定位与发展目标[J].图书馆学刊, 2007.

篇5:上海人才大厦公共服务项目和功能定位

一、文化志愿者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生力军

目前,全国文化馆、站专职文化工作人员约25万人左右。随着广大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型,专职文化人才队伍的匮乏越来越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的瓶颈。走出困境的唯一途径就是大力挖掘和充分发挥文化志愿者的潜力和能量,为此,文化部与中央文明办联合出台了《关于广泛开展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第一次对加强基层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这也标志着我国文化志愿服务开始进入规范化推进的新阶段。近年来,在各级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倡导下,全国文化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兴起,涌现出一大批活跃在城乡基层的文化志愿者,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传播文化志愿服务理念、创新基层文化服务方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2010年以来,文化部和中央文明办通过实施“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有效地带动和促进了各地对文化志愿服务工作的探索与实践。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文化志愿者纳入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要“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文化志愿服务工作在全社会有效开展,文化部在深入调研、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与中央文明办联合出台了《意见》,为全国开展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提供指导和遵循。 大力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既需要政府部门和有关单位的不懈努力,也需要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开展基层文化志愿服务,要坚持四项工作原则,即: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把公益性放在首位;坚持志愿服务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做到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坚持志愿服务与实现个人发展相统一,让人们在参与文化志愿服务的过程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坚持自愿参与和社会倡导相结合,努力扩大基层文化志愿服务的覆盖面,增强活动影响力。目前,我国文化志愿者人数与社会实际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文化志愿服务工作的指导力度,要求各地各级文化部门根据基层文化志愿服务的需求,制定符合实际的招募办法,对文化志愿者实行分级分类管理,采取多种招募方式,把专业文化工作者、基层文化能人和群众文艺社团吸引进来,不断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指导各地各相关单位建立文化志愿者注册系统、电子档案和文化志愿服务数据库,实现文化志愿者、服务对象、活动项目有效对接。定期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工作人员和文化志愿者队伍的培训,提升他们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同时还将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在适当时机对各地成绩突出的文化志愿服务组织和文化志愿者予以表扬和奖励。

二、文化志愿服务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务空间

所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体的说就是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和文化馆等文化事业单位工作效能的总称。就文化馆而言,我们所从事的是群众性的文化工作,而不是小中或个人性的文化工作,提供的是公共性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从而不是私人性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我们所开展的一切文化活动都是在公共领域进行的,满足的是群众进入公共领域的文化需求。小众的和私人性的文化艺术爱好和需求是不能得到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支持的。群众文化事业在私人文化疆域的缺位恰好为文化志愿者的服务留下了空间,更准确地说应当是文化志愿者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服务空间。这样的描述不应当被误读为“文化志愿者只能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做些拾遗补缺的作用”,从群众文化的具体时间来看,广大文化志愿者们依托公益性文化设施、依托重点文化惠民工程、依托重要节日纪念日、依托内地对边疆民族地区对口支援工作,依托城市乡村广泛开展一切文化活动都充分展示了他们无所不能的才艺、无所不及的点子和无所不在的爱心。实践证明,大力加强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广泛开展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有效方式,是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有效途径。志愿者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标识。从广义上来讲,人性人道、平等正义博爱奉献等人类永恒的法则和普世价值是志愿者们所坚守的精神信念,助人为乐、无偿服务、自觉自愿、不计报酬是志愿者们所秉持的基本理念。志愿者在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向世人弘扬者榜样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引导人们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过程中提升道德境界,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文化志愿者是开展文化志愿服务的主体力量,组成人员不仅包括专职文化工作者,还包括业余文艺骨干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等广泛深入地开展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需要一支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文化志愿者队伍。搞好文化志愿者这支队伍的建设有利于推动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深入开展,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积极性,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壮大基层文化人才队伍,为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随着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文化志愿服务将逐渐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文化志愿服务以自愿、无偿、利他为前提,为具有一定文化艺术专长或热心公益文化事业的团队和人士搭建服务平台。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形势下,文化志愿服务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风尚。文化志愿者的文化服务行为也极大地提升了和拓展了职业文化工作者们的思想认识和敬业精神的空间。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力军,我们应当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把自己的职责与志愿服务精神结合起来,发挥在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方面的特殊优势,充分利用自身的文艺才能、文化资源和社会影响,积极参与基层志愿服务,在全社会起到示范带头作用。运用各种文艺手段,大力宣传文化志愿服务精神,弘扬“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理念,培育和打造文化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吸引和带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共同推动文化志愿服务工作高水平开展。职业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志愿者携手并肩共同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空间。

篇6:上海人才大厦公共服务项目和功能定位

Author’s address Youjiang National Medical College,Baise,Guangxi,533000,China

深化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卫生事业发展,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落实。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是改善居民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和减轻医疗负担的基础环节。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政府在公共卫生服务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不公平与低效率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城乡之间、地域之间、群体之间公共卫生服务差距拉大,公共卫生服务产出总量难以满足社会需求,质量不高,基础设施落后、公共卫生人力资源严重匮乏,农村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等。而这些无不折射出政府在公共卫生服务领域职责的缺失与价值选择的扭曲。因此,在“新医改”形势下,重新审视政府在公共卫生服务建设方面的价值选择,合理确定政府的职责与权限等就显得尤为关键。

1 政府职能与公共卫生服务

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始终绕不开三个问题:一是提供什么?二是如何提供?三是提供给谁?一般来讲,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政府是市场的有益补充,主要在“市场不愿做”、“做不好”和“市场失灵”的地方或领域起作用。综观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弥补市场缺陷的首要职责是“公共物品的提供者”[1]。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单纯依靠个人、单位来提供必然会造成供给不足和低效率的局面,因此,需要政府出面组织提供,从而达到规避“市场失灵”,满足公众对公共产品需求的目的。对关系全体国民健康的各种传染病、地方病、环境卫生以及食品安全等方面进行预防、检查和监督,达到预防疾病蔓延,延长人民寿命,促进人民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服务,属于典型的公共物品范畴。因此,政府在这一方面具有当然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公共卫生服务应主要由政府财政支出来负担,是政府承担社会公共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如何提供的问题,主要涉及到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方式。一般来说,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政府通过直接举办生产性部门来提供。二是政府通过向私人生产部门购买的方式来提供。至于政府具体采用何种方式来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则主要取决于哪一种方式更有效率,更符合成本—收益比。关于政府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方式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我国目前公共卫生服务领域的低效率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提供方式方面的问题。

关于提供给谁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提供主体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的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政府举办社会公共事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惟一价值选择。由政府依靠强大的动员、组织能力以及雄厚的财政支撑能力来出面介入和主导公共卫生服务领域,可以有效地规避这一领域的“市场失灵”,纠正卫生资源配置扭曲、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满足社会成员需要。同时,政府介入公共卫生领域,在不断提高我国整体公共卫生状况的条件下,通过对落后地区、广大农村地区以及弱势群体等公共卫生政策与财政转移支付的倾斜,可以有效地改善这些地区、群体的健康状况,推动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发展,从而也是提升政府公信力,树立政府公益形象的重要举措,进而推动人民对政府政策的关注和支持,树立政府的公益形象。

2 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服务过程中的价值扭曲与责任缺失

总体上讲,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极大地改善了居民的生存环境,提高了居民的身心健康水平。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过程中出现了价值选择扭曲和职能缺位、错位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造成了一系列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政府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责任缺失

首先,政府财政责任缺失,投入不断降低,公共卫生服务部门发展面临严重的资金缺口。公共卫生服务属于需要由政府主导的公共物品范畴,政府在公共卫生领域具有当然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政府的责任中尤以政府的财政责任为重。从世界各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各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所需要的经费大多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扶持。一般来讲,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经费来源主要包括财政预算拨款、专项经费、业务收入和其他收入(社会捐助等)等四大项,其中政府的财政投入和专项经费应该占大头。但是从近年来我国财政对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比例来看,却是逐年下滑的。一是政府财政对卫生投入总量的减少。据统计,1992年以后,尽管政府对卫生投入的绝对数在增加,但卫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却急剧下降,到1995、1996年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跌到了历史最低点[2]。二是从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来看,政府在公共卫生方面的财政支出也一直不是其重点。政府财政在卫生方面的支出主要集中在城市的医疗机构,用于这些医疗机构的基建、人才引进和设备购置等方面。在政府财政用于卫生事业发展的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势必会对政府的公共卫生事业经费产生一种“挤出效应”。这对于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的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来说,势必会影响到公共卫生服务自身的发展和功能的正常发挥,造成公共卫生服务提供的不足,从而最终会影响到我国全体居民对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的满足。

其次,政府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到位,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完善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机制。二是城乡基层公共卫生组织机构不健全。当前,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主要包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监督和妇幼保健等三个公共卫生组织机构。这些机构的设置安排对于处理日常公共卫生事件来说,已经足够了。他们基本上能够妥善处理好日常公共卫生事件。但是,当一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这些机构和组织的能力就显得捉襟见肘了。尤其是2003年暴发的“非典”,充分暴露了我国公共卫生部门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组织弊端。因此,我国公共卫生部门急需加强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组织机构建设。此外,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不仅要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还必需能够处理其他包括传染病控制、健康教育、环境卫生及食品安全的监督检查等工作,其工作量和服务内容都相当大,尤其是农村的公共卫生防疫工作更是需要大量的机构来组织实施。

2.2 政府在公共卫生服务提供过程中的价值扭曲

首先,政府对公共卫生服务部门的认识不够,导致公共卫生服务部门忙于有偿服务的提供,忽视自身固有功能。一般来讲,公共卫生部门也适合“经济人”的假说,公共卫生部门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也有其自身利益追求的,只有满足自身利益的同时才能保障其社会功能的发挥。政府长期对公共卫生部门的投入不足充分表明,政府在对公共卫生服务部门的认识上的缺陷,忽视其自身利益,“既让马儿跑又让马儿不吃草”的错误观念,必将严重制约公共卫生服务的发展。

在政府的财政投入比重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公共卫生部门要生存就必须不断增加业务收入,通过提供有偿服务来补偿政府投入不足的部分,从而维持公共卫生部门的正常运转。公共卫生服务机构部门在无法满足和实现自身利益的条件下势必造成公共卫生内部提供公共服务的动力不足,其在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方面必定会造成激励不足。此外,公共卫生服务部门忙于有偿服务也与公共卫生服务部门的特点有关。一是与医疗服务部门相比,公共卫生服务部门人力资源发展更加不稳定,缺乏有力的人力资源补充机制。在一些基层卫生防疫机构,大多存在着人员素质不高,业务能力不足等问题。二是公共卫生服务部门缺乏必备的设备以及必要的检测、检验设施,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其功能的正常发挥。这些情况必然加剧公共卫生部门通过从事“有偿服务”来获得收入的补偿。在机构设置上,势必会导致大量增设能创收的服务项目、注重有收益的科室和竞争有收益的范围等不良现象,大量压缩公共卫生服务部门原有的无偿服务项目和科室,从而形成“有偿”排挤“无偿”的局面,最终导致公共卫生服务部门提供公共卫生服务职能的弱化。

其次,公平理念丧失,导致公共卫生服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差别。社会公正、公平和正义是政府制定一切社会政策的价值目标和逻辑起点。政府在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在内的整个医疗卫生服务费用支出的比重缺失且逐年下降,当然其中不乏有政府为了减轻财政负担将有限的财政资源放在发展国民经济上的借口。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蛋糕做大了,其他一切问题都会得到解决。但是,经济发展并不能代表一切,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并不比不发展时少”。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全球191个成员国卫生系统的公平性进行了评估,我国被排在188位,仅次于巴西、缅甸和塞拉利昂三国,倒数第四,属于世界上卫生服务最不公平的国家之一[3]。如果发展的成果不能实现为全体国民共享,而只是为少数利益集团所得,财富分配的不公平势必会影响到进一步发展的动力。这种为实现发展而放弃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借口势必站不住脚。政府本应该负起责任的公共卫生领域,却由于“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政策误导,造成了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面临着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和人才匮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以及群体之间的歧视性供给”等问题[4],致使我国公共卫生形势不断恶化,最终受到危害的是全体国民的健康。

3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政府的价值选择与职责定位

3.1 明确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目标和手段之关系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与手段之间模糊不清,严重影响到改革的最终成效。从社会政策角度讲,一项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必须具有明确的目标,包括总体目标以及具体目标。之后,还需要有具体实现目标的手段(或步骤)。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一项社会政策能够顺利的实施并取得既定的成效。反观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却存在着改革的目标与手段模糊不清的状况。理论上讲,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应该是缓解人们“看病贵、看病难”的现状,提升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效率,保障国民的健康,其手段是所谓的市场化。然而,在改革之初,其目标与手段就被人为地混淆了,从而造成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为了市场化而市场化,全然将市场化的目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放在了一边。加上医疗卫生市场的内在缺陷———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在公共卫生市场表现尤为突出),最终造成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现实与改革的目标越走越远。因此,加强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全民的健康状况,必须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改革的目标,将目标与手段严格分清,明确市场化只是手段,而维护全民健康、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才是公共卫生服务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

3.2 改革公共财政体制,在加大财政投入总量的同时优化财政投入结构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领域存在着供给不足与分配不公平两大问题,其背后是我国公共财政投入总量过低与公共财政投入结构不合理两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首先,从财政投入总量看,政府对公共卫生服务的财政投入状况将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据统计,1990—2002年我国卫生总费用中,政府预算卫生支出从1990年的25.1%下降到2002年的15.2%,下降了9.9个百分点,公共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其次,从财政投入的结构看,我国公共财政投入结构也表现出了极大的不合理性,财政投入主要向大城市、大医院集中,城市基层社区和农村公共卫生投入严重不足。公共财政分配不均将直接导致公共卫生服务的享受不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群体之间不公平现象大量存在,将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公平和政府的公信力。因此,一方面必须加大财政投入总量,建立财政用于公共卫生服务建设的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投入的增长速度不低于国家财政总支出的增长速度”[5];另一方面必须积极推进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与事权,“根据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需求,按照中央与地方实际财政收入的比例,由中央和省市按财政收入比例承担相应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比例”[5],形成公共财政对公共卫生投入的长效机制。同时,规范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践证明,科学的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将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消除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以及群体之间的过分不公平,从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3 转变观念,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人们对待问题的态度和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将决定人们处理问题的行为方式和效果。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发展理念的影响,政府对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公共卫生服务建设的关注度大大降低,最终导致了我国公共卫生服务既不公平效率又低的现状,严重影响到了国民健康状况的改善和社会和谐的发展。因此,在加快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政府首先要正确认识公共卫生服务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彻底转变观念,坚持民生事业发展和经济建设同步,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将我国公共卫生服务建设的目标落到实处。

此外,我国公共卫生服务发展不公平与低效率,还表现在政府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到位,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部门缺乏,基层尤其是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和设施以及人力资源建设滞后等。针对这些问题,要加快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完善公共卫生事业管理部门,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和检测。二是着重加强基层社区尤其是城市基层社区和农村偏远地区的公共卫生服务建设,改善基层部门的基础设施,大力培养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人才,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等。

摘要:组织社会资源向社会大众提供方便、可及和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是政府的一项重要社会职责。我国公共卫生服务表现出不公平与低效率的现象,本质上折射出政府在公共卫生服务领域价值选择扭曲与责任缺失。因此,在“新医改”形势下,实现全面加强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必须在社会公正的价值选择指导下,通过明确公共卫生体制改革目标、改革公共财政体制以及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制建设等强化政府职责。

关键词:公共卫生服务,政府职能,价值选择

参考文献

[1]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87.

[2]王绍光.中国公共卫生的危机与转机[EB/OL].http://www.sppm.tsinghua.edu.cn/06/05/2003.

[3]陈佳贵,王延中.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0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305.

[4]章育,南新民.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及对策探析[J].今传媒,2010(9):173.

篇7:上海人才大厦公共服务项目和功能定位

【关键词】图书馆 公共服务政策 基本功能 特征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3-0067-01

一、图书馆公共服务政策的基本功能

1.导向功能

如今的图书馆和以前不同,其中公共服务政策作为服务人员如何提供优良的服务准则,它对服务工作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为行为的引导、观念的引导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它的出现,告诉图书馆的服务人员应该以什么样的服务态度、以什么样的服务理念为用户和读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而且也为图书馆的读者和用户提供哪些服务,告诉他们如何使用图书馆里的每项服务,哪些服务是图书馆中应有的,在其范围内,哪些服务是其不能做到的。它使得图书馆可以很好的满足人们的需要,与其利用者相互配合,让图书馆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2.控制功能

控制就是要对事物的发展程度有一定的把握性,对于那些不好的行为和问题要制定出要求,从而制止这类问题的发展,使其向良好的一方面发展。图书馆的公共服务政策非常重要,对其的控制体现在服务的范围和程度的控制功能,在服务中满足图书馆的合法规定,就是要保证其和用户的权限,而且还制约了图书馆的一些公共服务。图书馆的公共服务政策在实施时,必须规定什么可以满足,什么不能满足。例如,为了保护图书馆的权益和用户的权益,那么图书馆的服务要规范读者和用户的权限,现在的图书馆属于服务性的,不代表其没有合法的权益,图书馆的权益也是受到保护的,它同样也是有合法权益的。

3.协调功能

什么是图书馆的公共服务政策的协调功能呢?它是指图书馆在运用这一项政策的同时,要考虑到人们在服务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并对其进行修改和控制。现在图书馆的管理要求非常高,要管理好图书馆并不容易,它需要图书馆整体系统地维护与修正。在其管理中,图书馆和利用者之间的关系需要很好的协调,这是非常重要的。从两者的关系上来说,图书馆以服务人们为主要工作,图书馆的服务最重要,其宗旨表现为“读者第一,服务至上”,应保护好读者和用户的权益。其中这些问题都包含在图书馆的服务内,并在不违反其规定的环境中表现出来。

二、图书馆公共服务政策的特征

1.权威性

公共服务政策的权威性主要表现在它对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和图书馆利用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图书馆的控制和约束。而且图书馆必须按照公共服务政策来服务人们,并且读者和用户也要满足图书馆的规定,应在其规定内使用。尽管各个图书馆的公共服务政策会有所不同,但其政策都是为服务读者、用户而提出的,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人们提出的高质量的服务,那么要想图书馆的服务政策很好的使用,图书馆必须严格执行,用户必须严格遵守其制度。因为公共服务政策的权威性需要靠其合理性来保护其权益。但是这一政策要得到其利用者的支持才能保障其权威性。那么图书馆要更好的调整其服务内容,要从现在的发展出发,为了保证读者用户的利益还有这一政策的权威性,图书馆要进行较大的改善来实现其服务要求。

2.明确性

公共服务政策的明确性是指服务政策的内容要条理清晰,在制定公共服务政策时,要明确范围、明确目标、明确措施,文字表达要简单明了。在图书馆的公共服务内,其不同层次的服务政策体现有所不同。如,公共服务政策在图书馆中表现其宏观性,是图书馆的总体方向。然而具体的目标就需要严格的要求,但其操作性简单方便。公共服务政策是为了让服务人员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且应该怎样做,为了更好的把握服务的层次提出,图书馆在服务过程中,如果其服务政策不能明确地规定其服务准则,那么不同的服务人员面对同一读者和用户会出现不同的服务方法,因此,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他们对图书馆的服务有不同的认识,也容易导致服务杂乱无章。这种情况影响了图书馆公共服务政策的表现。

3.时效性

所有的政策都不会一成不变,政策要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造,而且不同时代的政策也有所不同。图书馆公共服务政策的时效性是限制其时间是有限的,需要人们不断的去修订和改进,以适应新时期和新问题,从而达到让用户满意,因此公共服务政策不是固定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读者的群体和用户者的群体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从他们的年龄、职业、数量、品质等方面,都在不断的变化,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会影响读者服务政策的发展。在不同的时期,每个图书馆的服务方法、内容以及所服务对象的重点都有所变化,那么对于不同的服务要实施满足要求的制度,要注意其最好的时间段。随着现在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改进,计算机技术、声像技术、通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在图书馆中都起重要作用,因此图书馆的服务范围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使得图书馆的服务效率有所改变,为此提供了方便。图书馆的一些咨询服务从刚开始的没有到有,从刚开始必须面对面才能咨询,发展到现在用电话或者在网上进行咨询等,这些服务方式的出现使得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不断改进和修订,因为不断的更新和细化。使图书馆服务政策更具有活力,也使得政策的连续性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 郑卫华.读者活动:公共图书馆的独特风景线[J].图书馆学刊,2006(4)

2 董光浩、董光荣.图书馆休闲功能研究[J].图书馆情报工作,2004(10)

上一篇:长路漫漫作文900字下一篇:俞敏洪的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