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遗传》教学案例

2024-05-23

《生物的遗传》教学案例(精选8篇)

篇1:《生物的遗传》教学案例

《生物的遗传》教学案例

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应该依据新教材,实践新课程理念,努力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现以《生物的遗传》一节的课堂教学过程来说明我的做法与想法。

一、教学设计与设计意图 1. 情境中质疑

引入: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这说明生物界普遍存在着遗传的现象。

请同学们看下面这段短片,能说明遗传现象吗?(播放短片:幼兔依偎母兔,小马跟随母马)

[设计意图:以幼兔依偎母兔,小马跟随母和学生自身的一些特征这些学生熟悉的现象作为教学的情境,丰富了教材实例。能很好地有直观地形象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激起学生的兴趣,为学生的质疑服务的。同时也暗示了“处处留心皆学问”,只有善于观察、相互比较、勤于思考才能真正地学好生物知识。] 激发质疑:你想了解有关遗传的哪些知识呢?

[设计意图: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能够结合教学情境提出问题,并能将问题表述清楚。有部分学生能够抓住总是的关键。也体现出了学生对一些遗传问题的困惑,如,爸爸、妈妈都是双眼皮,为什么我却是单眼皮?难道我不是他们的孩子?动植物的遗传与人的是否遵循一样的规律等等。] 师:同学们对存在着一些困惑,想了解更多的遗传知识,可以把自己的问题写在练习本上,看学过本节知识后能否解决?本节课我们着重解决的就是同学们的这些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用到染色体、基因、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一些名词,同学们要勤于思考、善于想象,理解这些概念的涵义,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在学生质疑的前提下,整合学生的问题,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抓了本节内容的本质,将目标表述的清晰,用语避免了生硬的学术性较强的语言,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巧妙地将知识目标转化成学生的探究问题,关键名词的涵义,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问题中探究(探究问题一)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后代是如何获得父母性状的呢?

学生自学,猜想,分析,得出结论,小组内讨论后阐明小组观点)后代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受精卵由精子和卵细胞融合而成,精子来自父亲,卵细胞来自母亲,所以父母的性状是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后代的。

[设计意图:使学生有充足的自学、讨论、交流的时间。小组成员能够代表小组发表见解,展示小组的学习成果。] 教师讲述:其实,每种生物的细胞核内都有一定数量的结构不同的染色体,这些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例如,牛的体细胞内含有30对染色体,水稻的体细胞内含有12对染色体,染色体的稳定才保证了物种的稳定。

(探究问题二)请同学们再猜想一下,在遗传过程中,染色体数目是如何保持恒定的呢?(出示示意图)

小组讨论,表达与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提出不同的想法和思路,使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相互借鉴,相互融合。能够及时捕捉对学生有价值的学习信息,组织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探究问题三)生物的染色体数目是恒定的。以人体为例,23对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却能决定成千上万的性状,为什么呢?(出示问题)

学生自学,猜想,分析,得出结论,小组内讨论。教师介绍基因的概念及显隐性基因的关系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的材料来源于学生能强化学习中积极的情感体验,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能够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状态。容易使学生乐此不彼地致力于学习内容。]

三、体验中自结自悟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1、同学们已经理解了有关遗传的一些知识。现在请同学们

回顾一下,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现在你能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了吗?

3、你们在学习过程中又运用了哪些学习方法呢?

[设计意图:学生对所学、所思、所悟进行小结,对学习过程进行小结。学生不仅能够对知识进行重新建构,而且对知识形成过程中使用的思维方式方法有新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能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品质。]

四、课堂拓展

同学们学过这些知识之后,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呢?

[设计意图:学生站在新的知识水平的基础上重新思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想探究与之相关的哪些问题?”。学生在情境中提出自己的问题,经过努力解决了部分问题,带着收获同时也带着新的问题离开课堂,同时也暗示了对科学的探究没有尽头,创新没有止境。] 教师激励:遗传知识一直是生物科学家研究的热点问题,并通过共同的努力解决了很多问题,同学们可以查阅各种资料来探计这些问题,并将自己的收获进行交流。希望大家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这些知识,并能通过研究解决新的问题,为生物学的发展及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篇2:《生物的遗传》教学案例

本节是本章的重点节,内容也比较多,可以用两课时来完成。

在上课的前一周,要布置学生按照课本上C看一看,想一想)中提出的五项特征,向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作调查。在布置调查任务时,要教会学生具体识别这些性状的相对性状(识别方法见“参考资料”部分)。要提醒学生注意,如果某人的“双眼皮”是经过美容手术而造成的,则不能当做双眼皮。上课以前,教师还应该了解学生调查的情况和在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以便在上课时心中有数。

因为是调查自己和亲人的特征,学生们会有很大的兴趣,往往会在课上或课下提出许多问题,课堂上也容易活跃甚至会很热闹。因此,教师必须把握住课堂秩序。上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对学生调查情况的了解,提出一两个具体的问题请某个同学回答。事先要了解好,最好选取的是该生的一种隐性性状,其父母一方为显性性状,而另一方为隐性性状。如该生为卷舌的,其父母一方为卷舌而另一方为不卷舌的。通过提问只要能够说明遗传和变异现象就可以了。要避免在课堂上泛泛地问全班学生哪些性状与父方相同,哪些性状与母方相同。因为这样问,同学们都想说说自己调查的情况,课堂上容易混乱。课堂上不要引导学生去讨论那些性状本身,而要在认识到遗传现象后,立即转入讲解“性状”的概念和“遗传”的概念。

关于性状,课本上只举了形态特征的例子。教师还可以补充一两个生理特征方面的例子。例如,一般人都能分辨各种颜色,称为正常色觉。但有的人对各种颜色都不能分辨,称为色盲。也有的人对大部分颜色能够分辨,只是对红、绿色分辨不清,称为红绿色盲。又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相同的温度和阳光的照射下,有的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高,积累的有机物多,如玉米、甘蔗等,而有的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就低一些,有机物积累得也少一些。

关于遗传途径,可以结合学生已经学过的关于生物的生殖和发育方面的知识来讲述。在说明了父母的性状是通过他们的生殖细胞传给子女以后,还可以提一下:一个多细胞生物体的全部体细胞,都是由最初的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逐渐发育而来的。这为后面讲述生物体所有的细胞内都含有本物种所特有的遗传物质,以及讲述体细胞内都含有一定数量的.染色体奠定必要的基础。

遗传的物质基础――染色体、DNA和基因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要注意讲清以下几个要点。

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主要的遗传物质是DNA。

2、生物的某个具体性状是由遗传物质上的一个小片段(即一个小单位) 基因决定的。

3、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而染色体是存在于细胞核内的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4、每种生物都有一定的稳定不变的染色体数。

5、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因此决定某一性状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

6、在形成生殖细胞进行细胞分裂时,成对的染色体要彼此分开,分别存在于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因此,在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只是成单存在,即只有每对染色体中的一个;染色体上的基因也是成单存在的,即只有每对基因中的一个。

7.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具有显性、隐性之分,分别称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因此,它们控制的同一性状就有显性表现和隐性表现两种。

由于学生没有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知识,使得这部分内容很难讲清。为了帮助学生能够理解,教师可以制作一个简单的活动挂图来讲解(若做成投影幻灯的叠片,使用更为方便。做法见“参考资料”)。

在讲清这些要点之后,还可以介绍一下卷舌和不卷舌的遗传实例。这可以通过和学生一起讨论来解决。在所讨论的实例中,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父母双方控制卷舌和不卷舌的成对基因,是由一个显性基因(A)和一个隐性基因(a)组成的。

(2)在形成生殖细胞时,由于同一对染色体的分开,这一对基因必然会分离,因此会形成两种不同的生殖细胞(精于或卵细胞),即带有A基因的精子或卵细胞和带有a基因的精子或卵细胞。

(3)在受精过程中,不同的精子和卵细胞相融合的机会是均等的,也就是说:带有a基因的精子有可能与带有A基因的卵细胞相融合,也有同等的可能性与带有a基因的卵细胞相融合;同理,带有a基因的精子与带有A或a基因的卵细胞相融合的可能性也是同等的。因此,其子女就有可能出现三种基因的组合方式,即AA、Aa、aa。

(4)由于显隐性的关系,子女最后表现出来的性状一般只会有两种情况,即卷舌或不卷舌。

篇3:《生物的遗传》教学案例

任何知识都有其 内在的规 律,本章的内 容也不例外。但要想系统掌握本章的系列计算问题,则一定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条理清晰、系统全面”的认知规律来进行教与学。这样,教师教起来才有章可 循,学生学起来也会相对轻松。

一、以信息加工为主导,精心归纳知识

对于遗传基本规律,可以采取“以信息加工为主导”的教学策略,精心归纳知识信息源。首先,教师要对 本章相关计算的基本规律进行详细的归纳和总结,并将整理的资料以书面材料的形式发放给学生。比如:《遗传与进化》相关计算解题要诀

(一)基因分离规律

基因分离规律是解遗传概率题的基础,要求学生牢记并能熟练进行顺推、逆推。

应用:在杂交后 代中求杂 合子/纯合子所 占比例。基因型为Aa的个体连续自交n代,且每种交配方式产生后代的能力相同,则在第n代后代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1/2n,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1/2n,纯显比例=纯隐比例=(1-1/2n)/2。

(二)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在根据“假说—演绎”法完整讲解课 本基础知 识以后,解答实际问题要推介“拆合法”。

拆合法原理:拥有多对基因的个体 相交,若每对基因独立遗传(即各对基因位于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则每对基因的遗传符合基因的分离规律,且互不影响。因此,可将每对基因单独抽出来,求其遗传结果(即“拆”),然后分别再将各种结果进行组合(即“合”),以求得题目所求。

应用:

1.用自由组合规律求基因型(表现型)种类数目。

(1)有n对等位基因的个体自交,F1可能出现的基因型为3n种(每对有3种)。

【例1】AaBbCcDd,F1可能产生的基因型为34种。

先“拆”:对Aa,其后代有3种基因型AA、Aa、aa,对Bb也有3种,即BB、Bb、bb……再“合”:后代中可能出现的所有基因型种数为:种

(2)有n对等位基因的个体自交,其后代可能出现的表现型为2n种(每对有2种)。

【例2】AaBbCcDd,F1可能产生的表现型有24种。

先“拆”:对Aa,其后代有2种表现型:A,a,对Bb,其后代有2种表现型:B,b;再“合”:F1中可能出 现的所有表现型种数为:

(3)其余杂交情况,可先“拆”:算出每对相对应基因可能产生的基因 型/表现型种 数,再“合”:将其结果 相乘,即可得F1可能出现的基因型/表现型种数。

【例3】AaBbCcDd×AaBbCCdd,求F1可能出现的基因型/表现型。

F1可能的基因型=3(Aa→后代3种基因型)×3(Bb→后代3种基因型)×2(Cc×CC→后代2种基因型)×2(Dd×dd→后代2种基因型)=36种;

F1可能的表现型=2(Aa→后代2种表现型)×2(Bb→后代2种表现型)×1(Cc×CC→后代1种表现型)×2(Dd×dd→后代2种表现型)=8种。

2.用自由组合规律写F1所有可能出现的基因型/表现型。

【例4】AaBbCc×AAbbCc,写出F1所有可能出现的基因型/表现型。

(1)写基因型。先“拆”:分别写出各对对应基因F1的基因型Aa×AA→(AA,Aa),Bb×bb→(Bb,bb),Cc×Cc→(CC,Cc,cc);再“合”:将F1中各基因型一一组合(两对以上的,先两两组合,以防错漏)。

(2)写表现型。先“拆”:Aa×AA→A

Bb×bb→B,b

Cc×Cc→C,c

3.用自由组合规律求F1全部基因型/表现型及 其比例。

方法与以上类似,但在每种 基因型/表现型之 前带上其比例(概率)系数。

【例5】AaBbCc×AAbbCc,求F1所有基因 型/表现型及其比例。

(1)求基因型及其比例。

再“合”:(两组比例以上的,先两两组合,以防错漏)

F1共有16份的话,共有12种基因型,其中AABbCC占1/16,AABbCc占2/16,其余可类推。

(2)求表现型及其比例。

先“拆”:Aa×AA→A;Bb×bb→B∶b(1∶1);Cc→C∶c(3∶1);

再“合”:(两组比例以上的,先两两组合,以防错漏)

则F1中共有4种表现型ABC,ABc,AbC,Abc,比例为3/8,1/8,3/8,1/8。

4.用自由组 合规律推 算某种基 因型/表现型“概率”。

【例6】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种个体杂交,按照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F2出现的性状中:能够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___。

依题意:,求F2中能稳定遗传个体占总数的比例。则F1为AaBb,自交后得F2,F2中纯合子可能有AABB,AAbb,aaBB,aabb四种,这样纯合子才能稳定遗传,答案即为这四种后代比例之和。

先求AABB所占后代比例。

先“拆”:Aa×Aa→F2中,AA概率为1/4;Bb×Bb→F2中,BB概率为1/4;后“合”:(乘法原理)F2中,AABB所占比例为1/4×1/4=1/16。

同理可得,后三种占F2比例均为1/16,四项相加 得1/4。

注:也可用排列法,即第一对基因纯合的概率为1/2,第二对基因纯合概率为1/2,两对基因均纯合概率为1/4。

【例7】一个患并指症(由显性基因S控制)而没有患白化病的父亲与一个外观正常的母亲婚后生了一个患白化病(由隐性基因aa控制),但没有患 并指症的 孩子。他们生下并指且伴有白化病孩子的可能性是___。

依题意:SsAa×ssAa,求F1中并指(ss)白化(aa)病孩可能性概率。

后“合”:(乘法原理)F1中,既表现“s”又表现“a”的概率为:1/2×1/4=1/8。

二、以探究为主导,使训练更高效

对于典型例题的训练,可以采取“以探究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使训练更高效。教师应精选一些有针对性的例题,让学生当堂练习,以加深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在遴选例题时,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教师研究要先行。遗传类的计算题,从题量来讲,可谓“浩如烟海”,但万变不离其宗,教师应当进行研究,找出命题规律及分类线索。第二,尽量从历年高考、学业水平考 试中选取例题,保证例题的质量,从而避免错题、争议性题在课堂上的出现。

三、以反馈为主导,及时反思与修正

对于教学效果的检测,可以采取“以反馈为主导”的策略,形成阶段性评价,及时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与修正。

新课标下的生物教学评价体系已呈现多元化、系统化的趋势。它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对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全面性。但对于不同章节知识教学效果的反馈与评价,教师应根据具体内容对评价及检测手段有所侧重。如对“孟德尔的杂交实验”这部分内容过关检测题的命制应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思路,既要使各种类型题有机结合,又要避免出现计算题扎堆出现、人为加大难度的现象。在批改试卷、统计分数时,既要对成 绩进行定量分析,又要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归类总结,以便作定性分析,形成阶段性评价,促进教师进行教学反思。

四、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学生是教学系统中信息的接受者,教学设计中应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新课标将教学目标分成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很多教师在处理该部分内容时,由于该部分知识考查模式的局限,往往更多的关注学生解题能力(即知识、能力目标)的达成,而忽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要包含科学世界观、爱国主义情感、科学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等。该部分内容主要突出的是对学生科学世界观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利用“假说—演绎”法对孟德尔、摩尔根等科学家的经典实 验进行剖析,引导学生意识到科学实验的内在规律,从而充分渗透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篇4:《生物的遗传》教学案例

【关键词】高中生物 遗传基本规律 教学策略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遗传学自身的知识特点,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才能有效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遗传学作为研究生物遗传与变异的科学,是生物学科的基础,对于农林牧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作为遗传学的核心,遗传的基本规律比较抽象,是教学中的难点,需要引起高中生物教师的重视。

一、高中生物遗传基本规律教学的关键

遗传的基本规律,主要包括分离规律、自由组合定律(独立分配规律)以及连锁遗传规律,三者共同构成了遗传学的核心。相比于其他而言,这些规律性的概念比较抽象。以分离规律为例,作为遗传学中最基本的规律,它从本质上阐明了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是以自成单位的基因存在的,基因作为遗传单位在体细胞中是成双的,在减数分裂的配子形成过程中,成对的基因在杂种细胞中能够彼此互不干扰,独立分离,通过基因重组在子代继续表现各自的作用。这些抽象性的概念无法采用感性材料进行试验,因此教师讲解困难,学生理解更加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顺利进行。从主观方面看,规律性的内容比较枯燥,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部分学生认为这些难学的课程“学不好是无可非议的”,在心理上产生畏惧情绪,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在对遗传的基本规律进行教学时,需要帮助学生理清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基因的分离和重组,是贯穿遗传三大规律的核心,与细胞中染色体的动态密切相关。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但是染色体却并不是基因,两者的相互关系体现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其实质内容。

2.显性与隐性的关系

只有了解了线性与隐性关系的实质,才能搞清基因型与表现型之间的关系。等位基因之间存在的显隐性关系使得其出现了纯合与杂合之分,然后延伸出了基因型与表现型的概念。在相同条件下,如果基因型相同,则表现型一定相同,反之则不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等位基因之间的显隐性关系。

3.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当两个亲本杂交时,产生的后代为群体,F1代自交,会继续产生更大的群体。但是,无论这个群体达到何种规模,其内部的基因组合形式始终是有限的。例如,DD×dd杂交,无论产生多少代,群体内部的基因组合也只会有DD、Dd以及dd三种。因此,对于遗传规律的研究,应该从个体着手。

二、高中生物遗传基本规律教学的有效策略

针对生物遗传基本规律教学中的难点,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要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的确是学习中的难点,同时也是学习的重点,是帮助我们认识生物发展进化规律的突破口,其作用是十分巨大的,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然后,要列举一些浅显易懂、贴近生活的例子,对遗传现象进行简单有效的阐述,帮助学生理解。例如,为什么兄弟姐妹都是像又不像?为什么同样是双胞胎,有的几乎一模一样,有的却存在很大的差异?为什么会出现无籽西瓜?通过这些问题,营造出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

(1)启发式教学

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的启发和诱导,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教学的内容,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分小组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转变学生对于生物学习的畏惧心理。例如,可以这样设置问题:无论是白种人、黄种人还是黑种人,人体内一共只有23对染色体,但是这些染色体为什么会造就如此众多且差异巨大的个体呢?结合基因的分离和重组,诱导学生对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进行讨论,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相应的知识。

(2)对比式教学

对比式教学主要针对一些相互之间存在关联的内容,通过对比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明确它们的区别和联系,便于进行理解和记忆。例如,遗传的三大规律具有不可分割的整体性,但是相互之间也存在很大的联系,学生往往容易混淆。这时,可以以基因数、基因的分离重组过程、子代的比例关系等为对比线索,进行对比分析和讲解,帮助学生理清三大规律之间的关系,对其熟练掌握。

(3)直观教学法

直观教学法是指采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解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时,如果有多媒体教学工具和课件,可以结合课件进行教学,如果没有,也可以利用教室中的现有条件,如将课桌看作染色体,学生自己则代表染色体上的基因,通过位置的调换,向学生展示基因分离重组时,染色体的动态关系,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结语

总之,高中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教学,存在着许多的难点,教师应该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利银. 高中生物遗传与进化中的STS教育[J]. 考试周刊,2010.(16):178-179.

[2] 钱益锋. 高中生物遗传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2011.

篇5:《生物的遗传现象》教学设计

曾宝俊格致工作坊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遗传与变异”单元的第1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指导学生了解生物的遗传现象:1.从常见的子女与父母长相相似现象入手,了解什么是遗传现象;2.了解动物的遗传现象;3.了解植物也存在遗传现象。

人们早就发现了生物的性状可以从上一代传至下一代的现象,从而通过不懈的努力来研究遗传规律。同样,学生在生活中也一定早就有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儿女的肤色、相貌、高矮等总是与父母相象呢?”,他们也非常乐意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句话真切地反映了生物界物种代代相传的普遍规律。我们认为在本课的教学中也一样,我们播下了什么才能收获什么。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要注意激发、引导、利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观察、比较、讨论中自己发现一些普遍的规律,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过程与方法

●能够搜集有关生物遗传方面的信息;

●能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并能提出有关研究的问题;

●能用多种形式来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知识与技能

●知道人类、动物、植物界都存在遗传现象;

●通过对自己身体的一些性状的观察以及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性状调查,继续培养学生的观察、调查的能力;

●通过对一些遗传信息的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的科学精神;

●通过对遗传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准备:搜集自己和父母以及爷爷奶奶、祖父祖母的照片若干张;动物家庭和植物家庭的图片;相关课件和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探究人类的遗传现象

1.分组做游戏:课前请小组内的一些同学从家里带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自己的照片,混合在一起后与其他小组交换,看能不能为同学找到他的家人。

2.小组交流,多媒体有选择展示遗传特征明显的组合。由本人验证是否正确,大家再仔细观察对照,说说理由。到底哪里最相像。

【说明】这里安排学生用自己的照片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平时积累了相当多的认识,有利于大家互相交流。但是教师要适当控制时间,使讨论的时间充裕些,提高教学效益。

3.认识什么是遗传:子女和父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4.学生先各自和父母的照片对照观察,然后思考并交流:你遗传了父母的哪些体征?

5.活动:在教材42页上,连线的方法帮下面的孩子找到自己的父母。

二、通过网络课件,学习探究动物界的遗传现象

1.分别观察小狗、小兔、老虎、企鹅等家庭,找找它们的相似点。

2.小组讨论,并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整理好。

3.小组交流。

4.师生小结:动物界也有遗传现象。

【评析】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烦琐、抽象的讲述变得简洁、直观。学生具有强烈的追求新、奇、趣、美的心理特点,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和渴望探究的动机。

5.提问:有谁知道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这样长吗?

6.学生讨论、猜测。

7.介绍长颈鹿的特殊性:它们很早以前的脖子没有这样长,由于环境的影响,它们吃掉了低处的叶子,只能伸长脖子吃高处的叶子,结果脖子越来越长,并且遗传给了下一代,现在就叫它们长颈鹿了。“用进废退”学说认为,不仅生物先天的形态可以遗传,随着环境产生的一些变化也可以遗传。

【评析】教师提问和学生讨论贯穿起来,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思考、进行学习,这种方法,使学生的思路清晰,理解深刻,课堂气氛活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查阅资料,探究学习植物的遗传现象

1.提问:谚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什么意思?植物难道也有遗传吗?

2.小组讨论,通过什么方法可以找到答案。

3.查阅资料或者看书,或上网等手段,得到肯定的答案。

【评析】这里可以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方法 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思维力和意志力培养的教学新模式。它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学中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它的结果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教师在小组代表汇报完讨论结果后请其他同学进行补充。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 程中,能够有效地培养能力,加深印象。

四、综合练习

谈话:仔细观察照片中的每只小猫的颜色和花纹,然后观察照片中的小猫妈妈,推测一下小猫的爸爸可能是什么样子的。说一说,也可以画一画,并讲讲你的理由。

【评析】这个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也是对遗传原则的具体运用。

教学片断赏析

“了解遗传和变异的秘密”的教学片断

师:课前老师请各组的一些同学从家里带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自己的照片,现在请各组同学把这些照片混合在一起后交给我。

(学生混合照片并上交)

师:现在我把你们的照片与其他小组交换,看各组同学能不能为其他组的同学找到他们的家人。

(学生活动)

师:哪个组先来说一说?

生(实物投影):我们认为这是陈晓荣的爷爷,这是他奶奶,这是他爸爸,这是他妈妈。

师:你们凭什么这样说呢?

生:因为陈晓荣的脸像他爸爸,都是长的,下巴比较小,他爸爸也是这样的,他爸爸像他奶奶,你们看,这三个人的脸都是这样的。

(学生哈哈大笑,教师和气地制止)

师:观察很仔细,请继续说你们的理由。

生:陈晓荣的鼻子很挺,眼睛不大,这个像他妈妈。

生:陈晓荣的嘴巴有一点向上翘的,这个他的奶奶就是这样的。而且他奶奶的眼睛和他爸爸的是一样的。

师:说的很有道理啊,下面我们请陈晓荣自己说说,王芳有没有找对?

生:她找对的。

……

师:子女和父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在科学上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篇6:生物的生殖和发育和遗传教学反思

教师:王莽

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植物、动物和人类通过生殖、发育体现了物种的延续和发展。生物的生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生殖方式的形成既体现了生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又展示了不同生物类群在连续性方面所表现的发展和进化。

所以本章在教学安排上,首先通过植物生殖方式的学习,让学生通过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逐步学习其它一些动物的生殖方式,按昆虫、两栖动物、鸟类的生殖和发育顺序进行学习,其中在教学中重点突出生殖和发育与人类的关系,以及生殖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强调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对生物生殖和发育的利用,强调环境对生物生殖发育有非常大的影响,所以人类要加强对环境的瓮中保护。

我在进行本章教学时,主要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手段:

(1)教学尽量利用多媒体放映各种生物的生殖发育影像,如在学习“植物的生殖”时,我用多媒体为学生放映绿色开花植物的虫媒花、风媒花是如何进行传粉受精,家蚕的完全变态,青蛙的不完全变态,鸟类的占巢区、求偶、筑巢、交配、产卵、孵卵和育雏等行为。

(2)教学中尽量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如植物扦插我就举这里的学生比较

熟悉的富贵竹的扦插为例;关于家蚕的完全变态发育,尽量让学生回忆人们是如何养蚕;让学生针对鸟类的生殖行为发表见解。

(3)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让学生实际操作植物的扦插,嫁接,压条等无性繁殖活动;让学生进行家蚕的饲养的;让学生亲自对鸡蛋进行解剖。

(4)教学中尽量利用课本中的资料。如教材中观察与思考,探究,资料分析,技能训练。

篇7: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遗传教学设计

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称为性状。

遗传: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叫做遗传。

各种生物通过生殖细胞把性状传给后代的。

2.染色体和基因:

(1)染色体:

(2)基因:

第二课时:

【复习】

(1)什么是性状?什么是遗传?请举例。什么叫染色体?什么叫基因?

(2)生物性状的遗传是通过什么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染色体数目是怎样变化的?基因又是怎样变化的?

(3)为什么说我们体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

【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染色体和基因的知识,我们还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

(1)一对基因怎样决定性状?

(2)同样是一对基因,为什么有的人是双眼皮,有的人是单眼皮?

(3)为什么会出现子女与父母不同性状的现象?

【新课】

下面我们以人的上眼睑为例,研究以上问题。

生物的一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如人的眼睑,耳垂等。

提出问题,讨论:以A或a表示控制上眼睑特征的基因,这两个基因在人体内会有几种结合方式,分别决定什么特征?同学们可以讨论并提出自己的假设。

A与a结合,可能会有三种方式:AA、Aa和aa。

提出问题,讨论:若AA决定的性状是双眼皮,aa会决定什么性状?那么Aa又会决定什么性状呢?

有的同学会问为什么不是aa决定双眼皮呢?在研究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细胞中的成对基因有显隐性之分,即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

3.基因的显性与隐性:

见下页。

双眼皮由显性基因决定,以大写字母表示显性基因,细胞中的基因是AA;

单眼皮由隐性基因决定,以小写字母表示隐性基因,细胞中的基因是aa。

那么,基因为Aa,既有显性基因,又有隐性基因,会表现出什么性状呢?

在基因为Aa时,隐性基因a不能表现,只表现显性基因A决定的性状,所以Aa也是双眼皮。

提出问题,讨论:上一节课,我们在分析人体几种性状的遗传方式时,归纳出有这样几种情况,以上述眼睑的特征为例:

示投影片:(1)爸爸、妈妈双眼皮,孩子双眼皮;

(2)爸爸、妈妈单眼皮,孩子单眼皮;

(3)爸爸、妈妈双眼皮,孩子单眼皮;

(4)爸爸双眼皮、妈妈单眼皮,孩子双眼皮;

(5)爸爸双眼皮、妈妈单眼皮,孩子单眼皮;

(6)爸爸单眼皮、妈妈双眼皮,孩子双眼皮;

(7)爸爸单眼皮、妈妈双眼皮,孩子单眼皮。

请同学们利用显隐性基因的知识对以上各种情况产生的原因作出解释。

同学们对(1)(2)两种情况比较容易理解,孩子继承了父母的待征,这就是遗传。(4)、(5)、(6)、(7)几种情况中,孩子继承双亲之一的性状,同学们也能接受。那么,为什么出现了第三种情况,是不是在调查中搞错了?孩子与双亲的上眼睑都不相同,是否有这种可能性?

提问:父母都是双眼皮,体细胞中成对基因会有几种情况?

(1)父亲的基因AA,母亲的基因AA,会不会生出单眼皮的后代的后代?

(2)父亲的基因AA,母亲的基因Aa,或父亲的.基因Aa,母亲的基因AA,会不会生出单眼皮的后代?

(3)假如,父亲的基因Aa,母亲的基因Aa,会不会生出单眼皮的后代?这种后代是怎样产生的?

示投影片:教材P.133图V-3。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会不会有这种情况,父母都是单眼皮,生出一个双眼皮的孩子?要说明可能或不可能的理由。

留一个小作业,请同学们根据以上学到的知识对投影片所示的(1)、(2)、(4)、(5)等几种情况进行分析。

4.遗传病与禁止近亲结婚:

禁止近亲结婚是我国婚姻法的规定。为什么将遗传病与婚姻法的规定联系起来?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遗传病。

请同学们看课本P.133下面的图。这是一个先天性愚型病患者。这种病人的患病特征主要是天生智力低下,发育迟缓,坐立走都很晚,只会说“爸”、“妈”单音节词,有的缺少抽象思维的能力。这种疾病是天生的,但得这种病的孩子的父母可能是正常的。那么,患者患病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经过研究发现,患者的父母产生的生殖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使患者一生下来就有这种疾病,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遗传病。

(1)遗传病:由于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的疾病为遗传病。

遗传病是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不具有传染性。目前,已经了解的人类遗传病有4000余种,如白化病、色盲、血友病等。其中一些遗传病直接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甚至造成死亡。

以前,遗传病一般是无法治疗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正在力图使发生变化的遗传物质恢复正常的活动来治疗某些遗传病。但目前大多数遗传病仍然不能治疗。

提出问题:遗传病不会传染,也不能治疗,对于它是否可以不管,随它发生?

我们不能治疗,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减少遗传病的发生。这些疾病的患者给家庭带来了精神、经济负担,也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为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我们应该尽量减少遗传病的发生。如何减少遗传病的发生?。

(2)禁止近亲结婚:

根据统计发现,近亲结婚,如表兄妹、表姐弟结婚,婚后所生子女遗传病发生的几率高于非近亲结婚。如白化病,近亲结婚子女患病的可能性是非近亲结婚子女患病可能性的13.5倍;全色盲,近亲结婚子女患病的可能性是非近亲结婚子女患病可能性的17.9倍。我们国家某地有一个山村,由于近亲结婚的人多,出现了许多傻子,被称为“傻子村”。

有的同学会问,为什么近亲结婚,后代遗传病发生的机会会增加?我们知道,携带致病基因的人并不一定表现出遗传病,如由隐性基因引起的遗传病,但这种基因有可能递给下一代。血缘关系远,具有相同致病基因的可能性比较小。而近亲结婚,婚配的双方遗传基因相近,婚后所生子女得遗传病的可能性就大。

为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也为了减少遗传病给家庭、个人带来的痛苦,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禁止近亲结婚。表兄妹、表姐弟结婚是违反法律的行为,是不允许的。

【小结】

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基因是怎样决定生物具体的性状的,这可以帮助我们解释一些遗传现象。我们也初步了解了国家为什么规定近亲禁止结婚的原因和意义。

生物性状的遗传是很复杂的,也是很有趣味的,在这里我们只是学习了最基本的知识。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我们在高中还会继续学习。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阅读些有关的书籍,也可以向老师或有关人员请教。

【板书设计】

3.基因的显性与隐性(见下页首):

4.通传病与禁止近亲结婚:

(1)遗传病:由于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的疾病为遗传病。

(2)禁止近亲结婚。

小资料

1.人类染色体数目的确定:

人类认识染色体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1882年,德国细胞学家弗鲁门(W.Flemming)在研究细胞分裂时,发现细胞核中有易被碱性染料染上颜色的物质,把它称为染色质。1888年,德国解剖学家沃德耶(W.Waldeyer)将染色质称之为染色体。从此以后,人们对染色体的研究报告不断提出,人们知道了连多生物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那么,人的染色体数目是多少?30多年前,遗传学家却一直不清楚。有的遗传学家提出人的染色体数目与大猩猩、黑猩猩一样都是48条。1952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工作的美籍华人徐道觉博士意外的发现了人的染色体数目。一天,他对在常规组织培养下的细胞进行观察,无意中发现显微镜下出现铺展得很好的染色体,杂色体数目为46条,而不是48条。后来,徐道觉博士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搞清了“奇迹”出现的原因,不知实验室的哪位实验员把配制的冲洗培养细胞的平衡溶液误配成低渗溶液,细胞膜在低渗溶液中容易涨破,所以染色体逸出,铺展良好,清晰可辨。遗憾的是,虽然徐道觉博士发现了人类染色体不是48条,而是46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没有坚持自己的发现。1956年,华裔学者庄有兴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了人的染色体是46条,并发表了实验结果。为此,庄有兴荣获美国肯尼迪国际奖。

2.常见生物的染色体数目

3.常见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单基因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并指、多指;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白化病、先天性聋哑

X连锁隐性遗传:血友病、红绿色盲;

X连锁显性遗传:抗维生素D佝偻病;

Y连锁遗传:外耳道多毛症;多基因遗传:唇裂、先天性幽门狭窄、先天性畸形足、脊柱裂、无脑儿;染色体病:染色体数目异常;先天性愚型病;

染色体结构畸变:猫叫综合症。

篇8:《生物的遗传》教学案例

1 遗传学研究常用的模式生物及其特点

1.1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大肠杆菌为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代表菌。其基因组由一环状DNA组成,约42 kb,编码4,288个基因,繁殖迅速(平均30 min/代),易于培养和操作。法国科学家F.Jacob和J.Monod通过对大肠杆菌的研究提出了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操纵子学说,获得1965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大肠杆菌作为生命科学研究的模式系统,其主要优势是具有遗传交换系统。遗传交换使定位突变、构建含多种突变的菌株、构建用来辨别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及进行顺反式分析的部分双倍体的菌株成为可能[2]。

1.2 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果蝇作为经典遗传学的模式生物,为基因学说的创立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20世纪初期,摩尔根(Thomas Hunt Morgan)和他的弟子们,通过果蝇实验证实了遗传的染色体学说,并发现了遗传学的连锁与交换定律,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果蝇作为模式生物有着其突出的优点:①繁殖能力强,世代短(约12天/代),易于大量培养和进行突变体的筛选;②遗传结构简单,只有4对染色体,编码13601个基因,其基因组测序已于2000年基本完成;③胚胎发育速度快,易于观察躯体模式形成和各器官结构的变化;④幼虫期的各对“成虫盘”相应发育为成虫特定的器官,是研究细胞分化的绝佳材料。相对高等动物而言,果蝇在基因分子进化、细胞生长、代谢、分化、繁殖和器官发生等方面具有保守性,其研究成果对探讨其他生物的遗传发育规律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3]。

1.3 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C. elegans)

秀丽隐杆线虫 (简称线虫),体长仅1.5 mm,世代周期约3.5天,繁殖能力强,可在培养皿中培养和观察。其基因组测序在1998年完成,约含13,500个基因。线虫有一重要特点,就是其细胞数目少而且固定,成虫有959个体细胞;在整个生活周期中全身透明,解剖结构简单,易于在显微镜镜下进行观察和跟踪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分化。实验发现,线虫在发育过程中有12%的细胞(131个细胞)经程序性死亡而消失,因而成为研究细胞程序性死亡的遗传机理的重要模型[4]。同时,RNAi干扰现象也是首先在线虫上发现,Andrew Z.Fire和Craig C.Mello因其关于线虫RNAi的研究而获得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1.4 斑马鱼(Danio rerio)

斑马鱼是小型热带鱼类,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受到科学家们的关注, 其基因组全系列测定已经完成。斑马鱼具有繁殖能力强、体外受精和发育、胚胎透明、性成熟周期短、个体小、易养殖等诸多特点,其卵子比一般哺乳动物卵子大十倍,外源基因容易导入胚胎中,胚胎学和遗传学操作技术成熟,现已成为最重要的模式脊椎动物之一[5]。

1.5 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拟南芥是一种十字花科植物,其具有植株小,生长周期短,种子多,培育简单,基因组小等特点。拟南芥只有5对染色体,是已知植物基因组中最小的植株,但它的大多数基因与高等植物基因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在代谢、遗传、发育、环境响应等方面往往具有开花植物的全部特征。同时,拟南芥是自花受粉植物,基因高度纯合,用理化因素处理突变率很高,极易开展大规模的遗传筛选。目前拟南芥已经成为植物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模式生物,被科学家誉为“植物中的果蝇”[6]。

2 模式生物在遗传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2.1 通过模式生物引入新的知识点

很多遗传学上的重大发现都与模式生物的研究有关,在讲授这些知识点时可以用经典的例子把学生引入新知识点的学习。如在讲解遗传连锁与交换定律前,教师可以先描述摩尔根的经典果蝇实验结果,让学生找出果蝇实验结果与经典孟德尔遗传规律相悖之处,并提出可能的假设以及设计验证假设的实验,从而锻炼学生的思考和推理能力。

2.2 讲解模式生物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

遗传学上很多繁杂的原理都可在模式生物上找到相关的例子,在讲授这些知识点后可举例说明这些例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的知识。如在讲解核外遗传分析的原理后,可以举例说明果蝇的CO2敏感性以及性比(sex ratio, SR)现象均与核外遗传中的感染性遗传有关,从而加深学生对核外遗传现象与本质的认识。

2.3 讲解模式生物有助于学生归纳所学的知识点

许多纷杂的生命现象有其独特的遗传学机制,这些繁杂的遗传学现象相对独立,彼此缺少明显联系。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普遍感觉遗传学知识点过多、凌乱,难以综合归纳,在学习过程中有畏难情绪,严重地影响了遗传学教学。在遗传学课程学习的结束阶段,笔者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并以模式生物为主要线索,将遗传学多个知识点串联起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多向性思维和综合归纳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以大肠杆菌为线索,可以归纳中断杂交作图、原核生物操纵子原理、质粒介导核外遗传原理等知识点;以果蝇为线索,可以归纳遗传连锁与互换定律、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性比现象、三点测交与遗传作图原理、表观遗传调控、转座子、发育的遗传控制等知识点,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了遗传学的基本知识。

3 模式生物在遗传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3.1 模式生物实验有利于开展研究性的实验教学

随着生命科学的高速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改革,简单的验证性和观察性实验已经不能满足现今的教学需要,遗传学实验教学的设置已经向研究性和设计性实验转变[7]。模式生物的结构简单、世代短、子代多、培养方便等特点,用其作为实验教学材料,将易于实现研究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教学。而且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初步掌握模式生物的生长习性和操作方法,为以后进一步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3.2 模式生物实验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

遗传学是一门推理性的学科,而不是描述性的。研究遗传学的方法很像物理学,是根据自然现象或实验数据推理出一种假说,然后通过实验加以验证[8,9]。很多遗传学的原理都可在模式生物上验证,我们可根据理论课的进度安排相应的验证性实验,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验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如在学习三大遗传基本定律后,可开展果蝇杂交实验。刚接触遗传学的大学新生,在学习连锁与交换有关知识点时一般认为同一条染色体上连锁的基因都会发生交换。我们通过设计两个连锁基因的雄果蝇和雌果蝇的测交实验,使学生了解到雄果蝇的完全连锁,即位于雄果蝇染色体上连锁的基因不发生交换的事实,使学生加深完全连锁的感性认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笔者提醒学生雌蚕的完全连锁现象,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讨论为什么雄果蝇雌蚕是完全连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鼓励学生在以后工作中要根据实验和观察结果,发现并解决问题。

4 结语

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模式生物的研究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在遗传学课程的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教学中应用模式生物,可使理论学习与实验相结合,让学生既能更有效地掌握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又能了解该学科的前沿领域和发展方向,为其进一步学习、科研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Zhao XY,Liang SF,Yao SH,et al.Identification and pre-liminary function study of Xenopus laevis DRR1gene[J].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07,361:74-78.

[2]王凯.生命科学研究中常用模式生物[J].生命科学研究,2010,14(2):156-165.

[3]吴庆余.基础生命科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58-193

[4]樊启昶,白书农.发育生物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9-l0

[5]Liu CS,Mu Y,Du JL.Application of the zebrafish in theresearch of life sciences[J].Chin Bull Life Sci(生命科学),2007,19:382-386.

[6]张振桢,许煜泉,黄海.拟南芥—一把打开植物生命奥秘的钥匙[J].生命科学,2006,18(5):442-446.

[7]王金发.整合理念构建开放式研究性的教学与学习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7,(21):20-22

[8]徐晋麟,徐沁,陈淳.现代遗传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5.

上一篇:简洁的人生感悟语句摘录下一篇:茌平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探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