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生物二轮同步复习训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024-04-21

2015届高考生物二轮同步复习训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共5篇)

篇1:2015届高考生物二轮同步复习训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配套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B.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大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少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C.动物、植物、真菌的遗传物质是DNA,除此之外的其他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D.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其他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解析: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因为大部分生物是以DNA为遗传物质的,只有少数病毒以RNA为遗传物质,A错误;动物、植物、真菌均属于真核生物,除此之外原核生物中也是以DNA为遗传物质,C错误;除细胞生物外,部分病毒也是以DNA为遗传物质,D错误。

答案: B 2.艾弗里等人的体外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这两个实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是()A.重组DNA片段,研究其表型效应 B.诱发DNA突变,研究其表型效应

C.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研究各自的效应 D.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DNA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

解析: 艾弗里等人从S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出了DNA、蛋白质等,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赫尔希和蔡斯用同位素标记法将噬菌体的DNA与蛋白质分开标记,单独地、直接地去研究它们的作用。体外转化实验没有用到同位素示踪技术,两实验都没有突变和重组。

答案: C 3.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细菌相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则小鼠体内S型、R型细菌含量变化情况最可能是()

解析: 随着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S型细菌的数量呈“S”型曲线变化;开始时,一部分R

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一段时间后R型细菌的数量又开始增加,逐渐达到平衡状态。

答案: B 4.下图甲中的噬菌斑(白色区域),是在长满大肠杆菌(黑色)的培养基上,由一个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不断裂解细菌产生的一个不长细菌的透明小圆区,它是检测噬菌体数量的重要方法之一。现利用培养基培养并连续取样的方法,得到噬菌体在感染大肠杆菌后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图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培养基中加入含S或P的营养物质,则放射性先在细菌中出现,后在噬菌体中出现 B.曲线ab段,细菌内正旺盛地进行噬菌体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C.曲线bc段所对应的时间内噬菌体共繁殖了10代

D.限制cd段噬菌斑数量增加的因素最可能是绝大部分细菌已经被裂解

解析: 包括噬菌体在内的所有病毒均是严格的寄生生物,无独立的代谢能力,需要利用寄主细胞的原料增殖,而大肠杆菌可以利用环境中的物质进行代谢,A正确;曲线ab段,正处于噬菌体物质合成的阶段,细菌未裂解释放噬菌体,B正确;曲线bc段,噬菌斑从100个增殖到1 000个,是细菌裂解释放的噬菌体数量,并不代表噬菌体增殖10代,增殖10代得到的噬菌体数为100×2个,C错误;de段噬菌斑数量达到最大,说明d点之前绝大部分细菌已经裂解,D正确。

答案: C 5.在艾弗里及其同事利用肺炎双球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中,用DNA酶处理从S型菌中提取的DNA之后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结果发现培养基上仅有R型肺炎双球菌生长。设置本实验步骤的目的是()A.证明R型菌生长不需要DNA B.补充R型菌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C.直接证明S型菌DNA不是促进R型菌转化的因素 D.与“以S型菌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的实验形成对照

解析: 用DNA酶处理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并与R型菌混合培养就是与“以S型菌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的实验形成对照。

答案: D 6.用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培养、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的放射性占15%,沉淀物的放射性占85%。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

32103532

A.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 B.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 C.离心时间过长,上清液中析出较重的大肠杆菌 D.P标记了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

解析: 培养时间过长,部分大肠杆菌裂解,其中含放射性的噬菌体释放出来,所以在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

答案: A 7.甲、乙为两种不同的病毒,经病毒重建形成“杂种病毒”丙,用丙病毒侵染植物细胞,在植物细胞内产生的新一代病毒可表示为()

32解析: 由于重组病毒丙中外壳来自病毒甲,而遗传物质来自于病毒乙,所以后代的性状应该和病毒乙相似。

答案: D 8.“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得出这一结论的关键是()A.用S型活菌和加热杀死后的S型菌分别对小白鼠进行注射,并形成对照

B.用杀死的S型菌与无毒的R型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测定小鼠体液中抗体的含量 C.从死亡小鼠体内分离获得了S型菌

D.将S型菌的各种因子分离并分别加入各培养基中,培养R型菌,观察是否发生转化

解析: 当把S型菌的各种因子分离并分别与R型菌混合培养后,发现只有加入DNA的培养基中R型菌发生转化,出现S型菌,而加入其他因子的培养基中R型菌(如加入蛋白质)不发生转化,即不出现S型菌。

答案: D 9.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进行了如下实验:①用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②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S标记的细菌;③用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一段时间后进行离心,检测到放射性存在的主要部位依次是()A.沉淀、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 B.沉淀、沉淀、沉淀和上清液 C.沉淀、上清液、沉淀

515

32D.上清液、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

解析: ①放射性主要集中在部分子代噬菌体的核酸中;②放射性主要集中在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中;③放射性主要集中在部分子代噬菌体的核酸和留在细菌外的蛋白质外壳中。

答案: B 10.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上述处理中可得到S菌的是④⑤⑥ B.可得到S菌的是④⑤

C.除⑤外其余各项处理均可得到R菌 D.可得到S菌的只有⑤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1.肺炎球菌有许多类型,有荚膜的有毒性,能引起人或动物患肺炎或败血病;无荚膜的无毒性,不能引起人或动物患病。如图所示为1944年美国学者艾弗里和他的同事所做的细菌转化实验。请回答:

(1)实验A,老鼠患败血病死亡。以后各实验中,老鼠的情况分别为: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

(2)不致病的肺炎球菌接受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它的遗传特性发生了改变。(3)肺炎球菌的毒性由荚膜物质引起,荚膜物质是一种毒蛋白,这说明蛋白质的合成由________控制。

(4)这个实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因为肺炎球菌无荚膜的无毒性,有荚膜的有毒性,所以单独处理,前者生存,后者死亡。煮沸有毒性的细菌,蛋白质变性,毒性消失,而DNA结构稳定性强,加热没有变性,所以与无毒菌混合

在体内发生DNA整合而控制有毒蛋白的合成,导致小鼠死亡。

答案:(1)能生存 能生存 死亡 能生存(2)致病肺炎球菌的DNA(3)DNA(4)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12.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中,用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理论上,上清液中不应含放射性物质,下层沉淀物中应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实验的最终结果显示:离心后,上清液具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层的放射性强度比理论值略低。

(1)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中,用P标记噬菌体的DNA所体现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理论上,上清液放射性应该为0,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由于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有较大的误差,由此对实验过程进行误差分析:

①在实验中,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时间如果过长,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物质含量__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实验中,如果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是否属于误差的来源呢?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实验中,赫尔希和蔡斯同时用被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结果发现沉淀物中也出现少量放射性物质,为排除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也是遗传物质的可能,应进一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设计一个方法,来大量制备用S标记的噬菌体(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赫尔希和蔡斯研究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方法是同位素标记法,分别用P和S标记噬菌体。(2)在用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理论上,上清液中放射性应为0,因为噬菌体已将DNA全部注入到大肠杆菌内,在离心时会随着大肠杆菌而沉淀。(3)若在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原因有两种可能:噬菌体侵染时间太短,部分噬菌体还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中,或者噬菌体侵染时间太长,部分大肠杆菌已裂解,子代噬菌体被释放出来。(4)可以通过检测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是否含有

535

3232

3535

3232

S予以排除。(5)由于噬菌体是严格寄生的,因此不能用含S的培养基直接培养,而应先用S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后,再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即可得到大量含有S的噬菌体。

答案:(1)同位素标记法(同位素示踪法)(2)噬菌体已将自己的DNA全部注入到大肠杆菌内

(3)①升高 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来,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 ②是 没有侵入大肠杆菌的噬菌体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

(4)在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检测是否含有S

(5)用含S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然后用噬菌体侵染该大肠杆菌,即可以得到含有S标记的噬菌体

13.研究发现少数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简称TMV)体内仅有蛋白质和RNA两种化学成分,这类生物性状(如TMV能感染正常的烟草叶片,使之出现相应的病斑)的遗传是受蛋白质还是受RNA控制?请设计实验探究TMV的遗传物质。

实验原理:

(1)利用水—苯酚溶液可以将TMV分离,获得TMV的蛋白质和RNA。(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材料:烟草花叶病毒、正常生长的烟草、苯酚、试管、玻璃棒等必需的实验仪器。主要实验步骤:

(1)利用水—苯酚溶液分离TMV,获得纯净的TMV的蛋白质和RNA。

(2)取正常生长的烟草植株,选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正常培养烟草植株,并注意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TMV中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TMV中RNA是遗传物质。

解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TMV的组成成分是RNA和蛋白质,因此实验原理是将RNA和蛋白质分开,分别感染烟草,据是否感病予以判断。

答案: 实验原理:

(2)TMV能感染正常烟草使之出现相应的病斑(3)遗传物质能使生物性状保持相对稳定 主要实验步骤:

(2)生长状态基本相同的三片叶片,编号为A、B、C(3)分别用完整的TMV、TMV的蛋白质、TMV的RNA感染A、B、C三片叶(4)相应叶片的表现症状 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

353

5(1)A、B叶出现病斑,C叶正常,并且用B病斑组织感染正常的烟草叶片,仍出现相同病斑(2)A、C叶出现病斑,B叶正常,并且用C病斑组织感染正常的烟草叶片,仍出现相同病斑

篇2:2015届高考生物二轮同步复习训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以下与遗传物质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豌豆的遗传物质是DNA和RNA B.甲流病毒的遗传物质含有S元素

C.T2噬菌体内,碱基A、C、G参与组成的核苷酸有6种 D.核酸是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其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解析】

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均是DNA;DNA的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P,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绝大部分蛋白质含S元素;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它不能独立生活,碱基A、C、G参与组成的核苷酸只有3种脱氧核糖核苷酸;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核酸,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即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答案】

D 2.【题文】

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在培养有R型细菌的1、2、3、4四支试管中,依次加入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DNA、DNA和DNA酶、蛋白质、多糖,经过培养,检验结果发现试管内仍然有R型细菌的是()

A.3和B.

1、3和4 C.

2、3和4 D.1、2、3和4 【解析】 2、3、4三支试管内只有R型细菌,因为没有S型细菌的DNA,所以都不会发生变化。1号试管因为有S型细菌的DNA,所以会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但是发生转化的R型细菌只是一部分,故试管内仍然有R型细菌存在。【答案】

D 3.【题文】

S型肺炎双球菌的荚膜表面具有多种抗原类型(如Ⅰ、Ⅱ、Ⅲ型等),不同的抗原类型之间不能通过突变而发生转换;在特殊条件下离体培养S-Ⅱ型肺炎双球菌可从中分离出R-Ⅱ型菌。Griffith将加热杀死的S-Ⅲ型菌与R-Ⅱ型菌混合后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大量死亡,并从患病死亡小鼠体内获得了具有活性的S-Ⅲ型菌;而单独注射加热杀死的S-Ⅲ型菌小鼠未死亡。此实验结果能支持的假设是()A.S-Ⅲ型菌经突变形成了耐高温型菌

B.S-Ⅲ型菌是由R-Ⅱ型菌突变形成的 C.R-Ⅱ型菌经过转化形成了S-Ⅲ型菌 D.加热后S-Ⅲ型菌可能未被完全杀死

【解析】

加热杀死的S-Ⅲ型菌与R-Ⅱ型菌混合后同时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大量死亡,并从患病死亡小鼠体内获得了具有活性的S-Ⅲ型菌;而单独注射加热杀死的S-Ⅲ型菌小鼠未死亡,说明R-Ⅱ型菌经过转化形成了S-Ⅲ型菌。【答案】 C 4.【题文】

水稻的雄蕊是否可育,是由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共同控制的,这种情况下水稻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是()A.DNA和RNA B.RNA C.DNA D.DNA和RNA 【解析】

不管是细胞核还是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都是DNA。【答案】

C 5.【题文】

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和DNA B.遗传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酸或核糖核酸 C.DNA是噬菌体的主要遗传物质

D.果蝇的1个精原细胞至少产生两种遗传物质有差异的精子

【解析】

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或DNA;遗传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或核糖核苷酸;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只有DNA;果蝇的1个精原细胞至少可产生4个2种遗传物质有差异的精子。【答案】

D 6.【题文】

下列有关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方法是同位素示踪法

B.用含32P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即可将32P标记至噬菌体的DNA C.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与细菌混合一段时间后离心,结果沉淀物的放射性很高 D.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能将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 【解析】

噬菌体属于病毒,没有独立的代谢能力,不能直接利用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只有先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然后再用这些细菌培养噬菌体,才能制备出DNA中含32P的噬菌体。【答案】

B 7.【题文】

下列有关探究生物体遗传物质的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格里菲思以肺炎双球菌为实验材料得出的结论是DNA是使R型菌发生转化的物质 B.艾弗里以肺炎双球菌为实验材料得出的结论是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C.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是以含35S和32P的培养基分别培养噬菌体再侵染大肠杆菌 D.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中,子代噬菌体可检测出32P,说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解析】

格里菲思实验的推论: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活菌转化为S型活菌;艾弗里等对S型菌中的物质进行了提纯和鉴定,并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得出的结论是DNA是遗传物质;噬菌体是病毒,不能直接用培养基进行培养。

【答案】 D 8.【题文】

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将一个未标记的噬菌体在此细菌中培养9小时,经检测共产生了64个子代噬菌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32P和35S只能分别标记细菌的DNA和蛋白质 B.子代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一定具有放射性 C.DNA具有放射性的子代噬菌体占1/32 D.噬菌体繁殖一代的时间约为1.0小时

【解析】

细菌中除DNA含有P外,磷脂和ATP等物质也含P;子代噬菌体的DNA均具有放射性;9小时中1个噬菌体增殖产生64个子代噬菌体,即繁殖了6次,故噬菌体繁殖一代的时间约为1.5小时。【答案】

B 9.【题文】

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培养、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的放射性占15%,沉淀物的放射性占85%。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A.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 B.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 C.离心时间过长,上清液中析出较重的大肠杆菌

D.32P标记了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

【解析】

32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P标记的DNA进入细菌细胞中控制合成子代噬菌体。若培养的时间过长,则子代噬菌体可能释放出来,离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从而使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答案】 A 10.【题文】

下列有关35S标记噬菌体侵染无标记细菌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35S主要集中在沉淀物中,上清液中也不排除有少量的放射性

B.要得到35S标记噬菌体必须直接接种在含35S的动物细胞培养基中才能培养出来 C.采用搅拌和离心方法,是为了把蛋白质和DNA分开,再分别检测其放射性 D.在该实验中,若改用菌体100%含32P和35S 【解析】

该实验中35S主要集中在上清液中;用35S标记噬菌体时应该先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噬菌体侵染这些细菌;搅拌和离心是为了将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开来,从而可以分别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放射性;噬菌体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所需原料由细菌提供,因此子代噬菌体都含32P和35S。【答案】

D 11【题文】

.实验1:将S型细菌的DNA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实验2:将S型细菌的DNA用DNA酶处理后所得物质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实验1的培养基上仅有S型细菌生长 B.实验2的培养基上有R型和S型细菌生长 C.实验1、2可以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实验1与实验2形成对照

【解析】

实验1的培养基上既有S型细菌又有R型细菌,实验2的培养基上只有R型细菌,A、B错误;实验1与实验2相互对照,只能说明S型细菌的DNA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C错误、D正确。【答案】

D 12【题文】

.为证明蛋白质和DNA究竟哪一种是遗传物质,赫尔希和蔡斯做了“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T2噬菌体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如图中亲代噬菌体已用32P标记,A、C

32P、35S分别标记细菌DNA、蛋白质,复制4次,则子代噬

中的方框代表大肠杆菌。下列关于本实验及病毒、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锥形瓶中的培养液是用来培养大肠杆菌,其内的营养成分中要加入32P标记的无机盐

B.若要达到实验目的,还要再设计一组用35S标记噬菌体的实验,两组相互对照,都是实验组

C.噬菌体的遗传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而大肠杆菌的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D.若本组实验B(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则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解析】

题图中锥形瓶中培养液内的营养成分应无放射性标记;要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还应设计一组用35S标记噬菌体的实验,两组相互对照,都是实验组;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其遗传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若本组实验B(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可能是实验时间较长,细菌裂解导致的。

【答案】B 13.【题文】

回答下列有关人们利用肺炎双球菌对遗传物质进行探究的问题。

(1)由图A可知,若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活的R型细菌混合注入小鼠体内,小鼠将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用同位素标记法分别对蛋白质和DNA进行标记,可选用下列哪一组?()A.14C和35S B.35S和32P C.14C和32P D.14C和15N(3)分析图B

可以看出,该实验获得成功的最关键设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艾弗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相比,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更有说服力,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S型菌的DNA经酶处理彻底水解后,可得到__________种碱基,测得碱基A占x%,则碱基G占__________。

【解析】

(1)由图可知,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活的R型细菌混合培养,可转化出活的S型细菌。若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活的R型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将导致小鼠死亡,这是S型细菌的DNA使R型活细菌转化成活的S型细菌的结果。(2)用同位素分别标记蛋白质和DNA时,通常标记其特有元素。对蛋白质和DNA而言,仅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硫,磷几乎都存在于DNA分子中,故用32P标记DNA,用35S标记蛋白质。(3)通过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将蛋白质与DNA完全分开进行研究,使噬菌体侵染实验更有说服力。(4)DNA由4种碱基组成,由于碱基A占x%,故碱基G占(1-2x%)÷2=(50-x)%。

【答案】(1)死亡 S型细菌的DNA使R型细菌转化成活的S型细菌,使小鼠死亡(2)B(3)设法使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DNA的作用(4)其将噬菌体的蛋白质与DNA完全分开(5)4(50-x)% 14.【题文】

如图为课堂上某小组用模型模拟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请回答:

(1)正确的侵染过程是(用字母和箭头表示)__________________。

(2)DNA复制发生在图中________→________过程之间,原料是________,由________提供。

(3)以32P标记组为例,搅拌离心发生在图中________→________过程,如果在f之后搅拌离心,可能发生的不正常现象是________。

(4)以35S标记组为例,如果搅拌不充分,可能造成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解析】

(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为吸附(d)→注入(e)→合成(b)→装配(f)→释放(c)。(2)图中可见注入后才发生DNA复制,至b时产生了许多子代噬菌体的DNA。(3)32P标记的是核酸DNA,搅拌离心必须在注入之后、新的噬菌体释放之前,以确保放射性只在沉淀物中。(4)35S标记的是蛋白质外壳,如果搅拌不充分,吸附在细菌上的蛋白质外壳将不与细菌分离,与细菌一起存在于沉淀物中。

【答案】

(1)(a→)d→e→b→f→c→a(2)e b 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 细菌

(3)e f 上清液中具有较强的放射性(4)上清液和沉淀物都出现较强的放射性

15.【题文】

根据下列有关遗传物质研究的科学实验回答问题:

(1)如图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部分图解,该实验是在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其目的是证明“转化因子”的化学成分。请据图回答:

①在对R型细菌进行培养之前,首先必须进行的工作是对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荚膜多糖等物质__________________。

②细菌转化的实质是________。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染色体结构变异

D.染色体数量变异

(2)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完成了著名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如图是实验的部分过程:

①赫尔希和蔡斯用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而不是标记在同一种噬菌体上,这其中蕴涵的设计思路是________。图中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________的实验操作。

②噬菌体侵染细菌之后,合成新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需要________。A.细菌的DNA及其氨基酸 B.噬菌体的DNA及其氨基酸 C.噬菌体的DNA和细菌的氨基酸 D.细菌的DNA及噬菌体的氨基酸

【解析】

(1)本实验图解实际上是艾弗里实验的部分图解,培养R型细菌之前应将S型细菌的各成分分离提纯,细菌转化的实质是基因重组。(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设计思路是将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分离开,分别观察其作用。噬菌体利用自身的DNA和细菌的氨基酸合

成自身的蛋白质。

篇3:2015届高考生物二轮同步复习训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关键词:中学;生物教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中学生物教学这一学科有自己的特点,本文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为例谈生物教学策略。这种教学模式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一定要充分发扬学习小组的团结合作精神。所以这就要求教师给每个班分好学习小组,课下预习的时候,我们要先让学生自己主动完成学案中该做的题目,然后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讨论研究那些较难的题目,并且要共同完成本小组分配的任务,并精心策划课上该如何展示。

首先,在上节课教师就把制订好的导学案发到学生的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道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所采用的方法,是目前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2)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学重难点是:(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然后告诉学生,主要就是把书中的这两个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自己弄会,当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这个实验不太容易理解,老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

教师要进行细致的分工。比如,我所教的班级有六个学习小组,我就把导学案中知识链接部分分给了一个学习小组,把自主学习部分分给了三个学习小组,把当堂检测中的习题分给了两个学习小组。课下的时间就是学生们的准备时间,学生先自己对课本上的基础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再来完成学案中的题目,然后就是讨论探究。

上课的时候,主要是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的时间,45分钟的一节课我们具体的安排是5+30+10。也就是说,前5分钟是学生将自己要讲的内容展示在黑板上,比如我给二组的学生分配的任务是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过程的讲解,他们的展示内容就是:

30分钟是学生讲解的时间。讲解的时候,他们只需要按照自己在黑板上展示的内容,讲解就可以了,讲完之后教师会给予适当的评价。

对于这部分内容,学生总是认为这个噬菌体的转化实验就能够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了,其实不然,这个实验只能证明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只有我们证明了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我们才能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当各小组都展示完后,老师要给予系统的总结,并再一次强调一下哪些是重点内容,哪些是考试中经常涉及的内容,提醒学生注意。

最后剩余10分钟左右的时间,教师把下一节的导学案发给学生,并指导学生进行下一节课的预习。

以上是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与体会,它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需要我们更加努力地去改进它,去完善它。

参考文献:

刘志军.课堂评价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4:2015届高考生物二轮同步复习训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线粒体和叶绿体中携带的遗传信息可以表达出来。

()2.用烟草花叶病毒核心部分感染烟草,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3.用分别添加S型菌不同成分的培养基培养R型菌,结果都会出现R型菌的菌落。

()4.格里菲思通过利用小鼠进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5.萨顿通过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6.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在自然人群中随机取样。

()7.原核细胞不进行减数分裂,它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8.含有n个碱基对的双链DNA分子的种类用2n表示。

()9.有丝分裂间期,只有DNA的复制过程,没有转录过程。

()10.DNA分子具有多样性的原因是碱基配对方式的不同。

()11.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是为了把DNA和蛋白质分离。

()12.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会患遗传病;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不会患遗传病。

()13.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15N标记的大肠杆菌,发现子代噬菌体DNA既有32P又有15N。

()14.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之所以更有说服力,是因为其蛋白质与DNA完全分开。

()15.HIV利用自身的核糖体以T淋巴细胞内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

()16.RNA聚合酶能识别DNA中特定的碱基序列并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17.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8.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DNA遗传的。

()19.性别只受性染色体控制而与基因、环境等无关。

()20.对某一噬菌体的DNA用32P标记,对细菌的DNA用31P标记,让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已标记的细菌,最后释放出200个噬菌体,则全部噬菌体都含有 P。

()21.遗传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酸或核糖核酸。

()22.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则检测到放射性存在的主要部位是上清液。

()23.在DNA分子结构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一般是一个磷酸基和一个碱基。

()24.核酸分子功能多样性与核苷酸的组成种类和数量多少无关。

()25.基因型为AaBBccDD的二倍体生物,可产生不同基因型的配子种类数是16。

()26.一个正常受精卵中的所有基因都能表达。

()27.一个22肽化合物的合成过程中需要的tRNA最多有61种。

()28.确定核酸类型(双链DNA、单链DNA、双链RNA和单链RNA四种),应分析碱基类型,确定碱基比率。

()29.基因转录和翻译过程都以核酸作为模板、产物都以碳链为骨架。

()30.进化是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的过程。

()31.mRNA在核糖体上移动翻译出蛋白质。

()32.一个mRNA上相继结合的多个核糖体共同完成一条多肽链的翻译。

()33.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属于假说—演绎法中的“分析问题,提出假说”。

()34.tRNA与氨基酸的结合发生在核糖体上。

()35.R型细菌与S型细菌致病性的差异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36.孟德尔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提出了等位基因的说法。

()37.生物体没有显示出来的性状称隐性性状。

()38.DNA分子的基本骨架是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

()39.杂合子的双亲至少一方是杂合子。

()40.F1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值主要取决于与F1相交的另一亲本的基因型。

()41.出现镰刀型红细胞的直接原因是蛋白质差异。

()42.有性生殖产生后代具更大变异性的主要原因是基因突变。

()43.细菌、病毒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是突变和基因重组。31

()44.人的神经细胞和骨髓造血干细胞中都不容易发生基因突变。

()45.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蝗虫受精卵可以用来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46.RNA分子中与磷酸相连接的是核糖、含氮碱基。

()47.细胞的遗传物质都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都是RNA。

()48.“红花亲本与白花亲本杂交的F1代全为红花”支持孟德尔遗传方式而否定融合遗传方式。

()49.F1(YyRr)产生4个配子,比例为1∶1∶1∶1。

()50.有丝分裂中可能发生非同源染色体某片段移接,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51.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均可因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导致基因重组。

()52.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53.两个存在地理隔离的种群基因频率相同。

()54.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

()55.新物种的形成都是长期的地理隔离,最终达到生殖隔离的结果。

()56.共同进化形成了生物多样性;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间的斗争实现的。

()57.东北虎和华南虎只有地理隔离,不存在生殖隔离。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并不一定出现新的物种。

()58.由环境引起的变异都是不能够遗传的。

()59.基因重组能产生新的基因组合,但不能产生新的基因。基因重组发生在受精作用过程中。

()60.基因突变一定引起遗传信息的改变。

()61.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可通过光学显微镜检查来诊断。

()62.一个染色体组中不能携带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

()63.含有奇数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单倍体;含有偶数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不是单倍体。

()64.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因基因重组而导致子代性状分离。

()65.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不断进化。

()66.三倍体植物能够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67.蓝藻细胞mRNA完成合成前可与核糖体结合。

()68.格里菲思的实验证实加热杀死的S型菌体内存在的转化因子是DNA。

()69.双链DNA含2 000个碱基对,一条链上A∶G∶T∶C=1∶2∶3∶4,该DNA第三次复制过程中需鸟嘌呤4 800个。

()70.诱变育种与转基因作物的培育原理相同,且都存在食品安全性问题。

()71.诱变育种加快了变异的频率,也加快了育种进程。

()72.由辐射导致的基因突变不是有益的就是有害的。

()73.共同生活着具有捕食关系的甲、乙两种动物,个体数长期相对稳定说明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

()74.改良缺乏某种抗病性的水稻品种常采用单倍体育种。

()75.某核基因增加了三个碱基对,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76.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运用的是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

()77.卵细胞中肯定不含同源染色体。

()78.二倍体水稻的花粉经离体培养,可得到单倍体水稻,稻穗、米粒变小。

()79.长期使用某种抗病毒药物会导致病毒中抗药基因频率增加,是因为药物诱发病毒产生了定向变异。

()80.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相互影响实现了共同进化。

必修2 遗传与进化

篇5:2015届高考生物二轮同步复习训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学生通过教师引领,自主构建“DNA是遗传物质”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知识体系。

2、学生通过三个活动的参与,自主分析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设计思路,并能以此思路设计实验证明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3、在证明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的实验中,主动选择运用物质分离和提纯技术、细胞培养技术、同位素标记等各种实验技术。

(二)教学重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三)教学难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及反思

【问题导入】

19世纪中期,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以假说演绎的方法证明了生物的性状是由谁控制的?

20世纪初期,萨顿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得出什么推论?

这个推论又是谁通过什么实验证实的?

20世纪中叶,科学家发现:染色体主要(成分)组成?

那么基因是什么?DNA或蛋白质?这是这节课开始我们要讨论的问题——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一节谁是遗传物质?谁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本节课的知识点较多,课堂引入不宜耗费过多时间。采用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回顾科学发展史,通过设疑的方式简单明了地引入课题,同时训练学生透过现象分析其本质的思维方法。

【合理过度】教师分析20世纪20年代,人们对蛋白质和核酸的认识,并介绍当时科学家的推测:蛋白质是遗传物质。引出质疑:无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还是“DNA是遗传物质”需要事实来证明!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关于真理的讨论不能仅放在嘴上,而要落实到行动、贯穿于思维中。要搞清谁是遗传物质则需要设计实验来验证,让学生自然产生探究心理活动。

【活动一】通过确凿的实验证据向“遗传物质是蛋白质”的观点挑战的首先是美国科学家艾弗里。而他的实验又是在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斯的实验基础上。

学生自学课本。填写格里菲斯以小鼠为实验材料,研究肺炎双球菌是如何使人患肺炎、使小鼠患败血症时的两种肺炎双球菌的比较表。

教师引导实验过程。投影P43图示的动态实验过程,边投影边分析。

注射

(A)R型活细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

(B)S型活细菌→(注射)小鼠 →小鼠死亡,在死亡的小鼠体内分离出S型活细菌

A、B两组实验的结果说明什么问题?

(C)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

C组实验结果说明什么问题?

注射

(D)R型活细菌+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在死亡的小鼠体内分离出S型活细菌

D组实验的小鼠为什么会死亡?

活的S型肺炎双细菌哪里来的?

是谁导致了R型活细菌转化成S型肺炎双细菌?

知识构建一:(格里菲斯的推论)

在第四组实验中,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一定含有一种促使无毒性R型细菌转化成有毒性S型细菌的活性物质。

学生通过自学,主动构建肺炎双球菌的知识体系,并在老师的指导下体验格里菲斯的主动探究过程,并获得单因子实验思维渗透。教与学过程中,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渗透图文信息转换,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活动二】

台阶一:“转化因子”到底是什么呢?分析S型细菌的物质组成——多糖、脂类、蛋白质、RNA、DNA、水、无机盐等,其中谁是转化因子?你如何设计实验证明?

学生分析、讨论、表述。

学生学习单因子研究方法,亲身感悟为什么分离DNA与蛋白质后,就能推测出遗传物质是谁的逻辑思维。肯定学生的实验设计思路:将DNA与蛋白质等物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他们在遗传中的作用。肯定学生所选择的实验观察指标:通过观察小鼠的生存状况来反映R型细菌有无转化为S型细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选择更为能尊重生命的方法来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再次讨论,最终选择:观察菌落的形态来判定R型细菌有无转化为S型细菌。

这段教学对话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的交融,是导学的完美展现。

台阶二:教师归纳探究的一般过程,幻灯出示:提出问题、进行假设、设计实验(材料选择、实验步骤)、预期结果、进行试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回顾总结刚才的探究过程,帮助学生总结提升。这是点睛之笔,有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体系构建。但对于高一新课来说,时间必须控制,不宜展开过多论述,如果时间花得太多,就可能影响知识的整体性,从而成为败笔。

台阶三:幻灯演示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在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做了如下实验:把S型细菌的组成物质全部分离,并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得到如下结果:

知识构建二: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在突破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这个知识难点和重点时,设计了具有层次感和思维递进关系的两个活动和三个台阶,让学生在体验活动和自主行进中自然地顺利登上顶峰,并在过程中学会了攀岩的方式和方法。强化学生的探究思维的形成,并构建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活动三】艾弗里发现DNA的纯度越高,转化越有效。但由于当时分离技术所限,分离的DNA并不十分纯,所以,DNA是遗传物质结论并不是有了充分证据。那么有无比细菌更好的实验材料了?投影T2噬菌体模式图,并介绍其结构,并强调:T2噬菌体是由头部和尾部组成的,头部和尾部的外壳是由蛋白质组成,在头部内含有一个DNA分子。它是一种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而细菌是一种单细胞的原核生物。

幻灯动画展示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全过程。强调噬菌体将遗传物质注入细菌体内,在噬菌体内利用细菌所提供的原料复制合成组装出大量的子代噬菌体。

噬菌体的那种成分进入细菌体内,这种成分就是其遗传物质。那么是DNA?蛋白质?还是DNA和蛋白质?我们怎么知道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谁进入细菌体内,而谁没有进入?

如何跟踪?(分别标记什么元素?分析DNA的元素组成?蛋白质的元素组成?哪种元素是DNA所特有?哪种元素是蛋白质所特有?可否用14C18O标记他们?为什么?)

如何获得32P标记DNA的噬菌体?如何获得35S标记蛋白质的噬菌体?

幻灯出示赫尔希和蔡斯的两组实验

分别用32P标记DNA(35S标记蛋白质)的噬菌体进行大肠杆菌的侵染实验。幻灯出示两组实验过程示意图。

A组,35S标记蛋白质的噬菌体与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培养,短时间保温。

(短时间?保温?搅拌器搅拌?离心?等的目的分析讨论)

检查放射性:上清液中放射性很强,沉淀物中放射性很弱。细菌裂解后,在新形成的子代噬菌体中没有检测到放射性。说明什么问题?

B组,32P标记DNA的噬菌体与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培养,短时间保温。

检查放射性:上清液中放射性很弱,沉淀物中放射性很强。细菌裂解后,在新形成的子代噬菌体中检测到放射性。说明什么问题?

比较两组实验的现象,总结讨论。

知识构建三:DNA是遗传物质

通过活动三的铺垫式设计,让学生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生物学上的应用;联系物质的元素组成,分析推理确定标记元素;联系噬菌体的生活方式推理获得32P标记DNA(35S标记蛋白质)的噬菌体的具体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先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模拟动画展示,让学生体验噬菌体的寄生生活,再提出遗传物质是谁的探究问题,这便于学生对沉淀物或上清液中放射性产生原因的理解,便于学生思考和研究试验设计的思路及实验观察的指标。

【活动四】

设疑:遗传物质是否只有DNA一种呢?学生阅读教材P46可知:除了DNA外还有RNA,如烟草花叶病毒,它不是DNA,只含有蛋白质和RNA,在这两种成分中,推测谁是遗传物质?

怎样设计实验证明?(强调设计思路:将R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它们在遗传中的作用。)

怎么分开?

如何观察它们在遗传中的作用?

出示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构建知识四:RNA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

【活动五】

幻灯出示HRV病毒的蛋白质和TMV病毒的RNA重组类型,感染烟叶后,能分离得到什么病毒?

但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构建知识五: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活动四和五是对学生本节课知识掌握的检验,其目的是给学生创造学习情境,进行探究实验的设计训练、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

【活动六】课堂小结:大多数生物以_____为遗传物质(分析生物类型),少数生物以_____为遗传物质(分析生物类型),所以_____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复习核酸的类型),_____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蛋白质_____是,不是)遗传物质。

情境设计合理,学生获得体验。采用四个检测性问题简单勾勒遗传物质的探索史,直接引入课题,耗时少、目标性明确;活动一、二和活动三还原格里菲斯、艾弗里、蔡斯的经典实验情境,学生可亲临其境合理探索;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活动四、五的生活情境,以检验学生对两个经典的实验的掌握程度。这些情景设计合理,并环环相扣。

教师的主导性突出有余,学生的主体性体现欠缺。学生的活动大多按老师预设而进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跟着感觉走”,教师教得很有成就感,学生是否学得很有成就感,这个问题值得探讨。很多问题教师的指导性意见给得太多。

教师的设问设计合理,回答对象选择欠妥。思维型设问共33个问题,检验性设问共10,侧重点在思维的训练,而且几乎人均1个问题,问题的密集程度适宜。但问题的回答形式多集中于集体或个人的抢答,没有考虑到不同学生思维的速度的快慢性,教师总以最快的学生的回答为标准,进行解读分析,可能会影响教师对学生整体情况的合理判断。

上一篇:大班艺术活动教案下一篇:听潘斌老师讲座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