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生物遗传范文

2022-06-03

第一篇:有关生物遗传范文

生物的遗传

“生物的遗传、变异及生物的进化”

中考考点

1、

2、 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一对相对性状,区分性状与相对性状。 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描述生殖过程染色体的变化。

3、

4、 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 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染色体决定的;解释生男生女及机会均等的原因。

5、

6、 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的原因。 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列举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以及在生产中的运用。

7、 描述原始生命起源的化学过程。

8、 概述生命进化的历史与趋势。

第二篇:《生物的遗传现象》教案

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支配 课堂时间,更好地 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物的遗传现象》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课程分析:

本课是在生物中找出不同的地方,认识生物不仅有遗传还有变异现象。教材是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变异现象,沿袭上一课的思维形式。首先从我们自己身上突破,让学生从家人、从同学中找差异,感知变异现象就在我们身边,像遗传现象一样是生物的一个特性。接着对动物的观察,进一步拓宽深度。

最后,从植物身上加深对变异现象的理解,并引向更深层次,为下一课研究做好铺垫。针对六年级的孩子来说,遗传现象能够有深刻的认识,变异现象也不难理解,方法和思维都是相同的。

当然方法还是观察-分析-判断。通过学生亲身经历的活动,在比较辨别中,完成特定的活动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就将学习所需要的信息筛选出来,从而认识变异的一般特征。通过对植物的资料查找,更深刻地理解变异的两种特性:可遗传性变异,不可遗传性变异。这样较好的达到课标提出的以下目标:通过观察现象,搜集整理信息,知道生物比仅有遗传的特性还有变异的特性。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并能对同一现象作不同探索。从科普资料中吸收各种信息。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同时关注生活、关注生命、关注身边的科学技术,形成积极的科学热情。从本课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看,对生物世界中有代表性的事物进行观察、分析,从而认识生物的变异现象,并能对一些变异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为重点。关于遗传与变异在生物中的应用的了解为难点。关于应用的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感受科学的无穷魅力。

也许由于上一节课的教学,学生还沉浸在生物的遗传中,甚至还在各种动植物中寻找生物的遗传信息,忽然这节课就提出一个相对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有些不适应,怎样让学生自然的认识到这个差异,需要我们注意。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和辨认活动,认识遗传的一般特点;

●通过有针对性的探讨活动,加深学生对生物变异特性的感知和理解;

●通过资料获取相关的信息。

●通过观察和推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知识与技能

●能领会生物变异现象研究的方法,并能进行持续研究;

●运用所学的方法能对一些变异现象作出解释和推测;

●能寻找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理由拒的研究和表述习惯;

●养成浓厚的生物科学研究兴趣,并能关注科技前沿的信息。

●有生物学科学研究勇于创新的热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回顾导入

【说明】提前为学生准备好要观察的金鱼,不过是精选一个家族中差异比较大的和其它家族中经过人工繁殖的,把这些有相似的放在一起。

1.谈话:请你们观察这鱼缸里的金鱼,看看哪些是一家子。

2.学生分组观察寻找并回答。

3.提问:你为什么这么分?

4.学生讨论回答。

5.老师告诉他们真正答案。

【评析】让学生处在矛盾中,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正所谓: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在教学中,有意设置这样的障碍,使课堂带来活力,有“柳暗花明又一村”感觉。

二、引导寻觅

1.提问: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2.学生回答。

3.提问:你们觉得可以怎样来回答这些问题呢?

4.大胆的猜测,回答。

5.谈话:如果要想得到较准确的答案,单从一个角度研究是不够的,像上节课一样,我们也来从人类、动物、植物中寻找答案,如果都有你们所猜测的这一特点,我们才可以认可这个结论。

【评析】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研究,是科学学习的主要任务之一。这儿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推理的方法进行思考和研究,真实而自然再现科学家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对学生影响深远。

三、筛选解疑

1.谈话:把你们上次看的照片重新拿出来,再从他们身上寻找不同点,我们看看这些不同点有哪些。

2.学生观察、比较、筛选。

3.学生汇报。

4.师生总结。

5.提问:动物和人我们都观察和分析过了,下一个是观察分析什么啦?(生:植物)

6.谈话:对,是植物。你们打算怎么观察研究呢?先讨论一下。

7.学生讨论,引导拿出操作方法。

8.学生室外观察,并做好记录,采集样本。

9.师生讨论总结,得出结论。

【评析】这一环节真实而自然的引导和经历,使学生感受深刻,同时体验到研究的快乐。最大限度的放手给学生,学生拥有自主研究的主权和时间,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学生的合作也异常活跃,积极性很高。

四、学生轻松经历变异的奇异

1.谈话:生活中生物产生的变异现象很多,并且还有一些科学家在这方面作了研究,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请大家留心,看哪些变异现象可以往下一带遗传,那些不会遗传给下一代。

2.学生观看有关变异现象的资料。

【说明】这里的内容是经过精选的视屏信息或者电脑制作的动画或幻灯片,内容是有关变异现象的,应该有的可遗传性变异和不可遗传性变异的现象。

3.学生讨论自己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4.师生总结这两种变异现象。

【评析】我们研究往往也会疲倦,虽然有一定的兴趣,但是单一的活动形式,会引起人的倦怠。在这部分就是让学生轻松一下,并透过今天的媒体获得更多的信息,这可是学生最乐意接受的一种学习方式,并且印象深刻。

五、课后调查活动

谈话:经过两堂课的研究,我们对遗传和变异已经有了很深的认识,我们会发现遗传和变异的特征可以互相转换,并不固定。请你们回去将课本45页书上的调查表带回家和你的家人比比填写好,或许你们你还会发现很多的秘密。

教学片断赏析

“引导学生寻觅”的教学片断

师: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老师你确定它们是一个家庭的吗?

师:为什么这么问?

生:你看这个金鱼头上有个小突起,而这一个却是平平的。

师: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颜色差别很大。

生:尾巴也不太一样。

生:嘴巴也有不同。

师:它们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

生:也很多,这两条鱼头部形同。

生:这两条尾巴相同。

师:刚才不是说尾巴不同吗?

生:那时那两条,这是这两条。

师:你们观察很仔细,值得表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更值得表扬,不过老实告诉你们它们是一个妈妈生的。

生:哟――

【片断评析】当学生的发现和理想的答案有反差时正是产生疑问的地方。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想法可见学生的思维的活跃性,老师抓住学生这一点,并深入的引导他们去比较遗传和变异的内容特征,含而不露,自然而生动,让学生理解遗传和变异的真对动物发生的部位特征,有其相交和重叠的地方。层层深入,学生也被带入一个深思的境地。

第三篇:《生物的遗传》教学案例

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应该依据新教材,实践新课程理念,努力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现以《生物的遗传》一节的课堂教学过程来说明我的做法与想法。

一、 教学设计与设计意图 1. 情境中质疑

引入: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这说明生物界普遍存在着遗传的现象。

请同学们看下面这段短片,能说明遗传现象吗?(播放短片:幼兔依偎母兔,小马跟随母马)

[设计意图:以幼兔依偎母兔,小马跟随母和学生自身的一些特征这些学生熟悉的现象作为教学的情境,丰富了教材实例。能很好地有直观地形象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激起学生的兴趣,为学生的质疑服务的。同时也暗示了“处处留心皆学问”,只有善于观察、相互比较、勤于思考才能真正地学好生物知识。] 激发质疑:你想了解有关遗传的哪些知识呢?

[设计意图: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能够结合教学情境提出问题,并能将问题表述清楚。有部分学生能够抓住总是的关键。也体现出了学生对一些遗传问题的困惑,如,爸爸、妈妈都是双眼皮,为什么我却是单眼皮?难道我不是他们的孩子?动植物的遗传与人的是否遵循一样的规律等等。] 师:同学们对存在着一些困惑,想了解更多的遗传知识,可以把自己的问题写在练习本上,看学过本节知识后能否解决?本节课我们着重解决的就是同学们的这些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用到染色体、基因、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一些名词,同学们要勤于思考、善于想象,理解这些概念的涵义,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在学生质疑的前提下,整合学生的问题,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抓了本节内容的本质,将目标表述的清晰,用语避免了生硬的学术性较强的语言,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巧妙地将知识目标转化成学生的探究问题,关键名词的涵义,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 问题中探究 (探究问题一)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后代是如何获得父母性状的呢?

学生自学,猜想,分析,得出结论,小组内讨论后阐明小组观点)后代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受精卵由精子和卵细胞融合而成,精子来自父亲,卵细胞来自母亲,所以父母的性状是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后代的。

[设计意图:使学生有充足的自学、讨论、交流的时间。小组成员能够代表小组发表见解,展示小组的学习成果。] 教师讲述:其实,每种生物的细胞核内都有一定数量的结构不同的染色体,这些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例如,牛的体细胞内含有30对染色体,水稻的体细胞内含有12对染色体,染色体的稳定才保证了物种的稳定。

(探究问题二)请同学们再猜想一下,在遗传过程中,染色体数目是如何保持恒定的呢?(出示示意图)

小组讨论,表达与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提出不同的想法和思路,使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相互借鉴,相互融合。能够及时捕捉对学生有价值的学习信息,组织学生反思学习过程。] (探究问题三)生物的染色体数目是恒定的。以人体为例,23对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却能决定成千上万的性状,为什么呢?(出示问题)

学生自学,猜想,分析,得出结论,小组内讨论。 教师介绍基因的概念及显隐性基因的关系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的材料来源于学生能强化学习中积极的情感体验,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能够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状态。容易使学生乐此不彼地致力于学习内容。]

三、 体验中自结自悟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1、同学们已经理解了有关遗传的一些知识。现在请同学们

回顾一下,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现在你能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了吗?

3、你们在学习过程中又运用了哪些学习方法呢?

[设计意图:学生对所学、所思、所悟进行小结,对学习过程进行小结。学生不仅能够对知识进行重新建构,而且对知识形成过程中使用的思维方式方法有新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能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品质。]

四、课堂拓展

同学们学过这些知识之后,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呢?

[设计意图:学生站在新的知识水平的基础上重新思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想探究与之相关的哪些问题?”。学生在情境中提出自己的问题,经过努力解决了部分问题,带着收获同时也带着新的问题离开课堂,同时也暗示了对科学的探究没有尽头,创新没有止境。] 教师激励:遗传知识一直是生物科学家研究的热点问题,并通过共同的努力解决了很多问题,同学们可以查阅各种资料来探计这些问题,并将自己的收获进行交流。希望大家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这些知识,并能通过研究解决新的问题,为生物学的发展及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第四篇:高二生物伴性遗传教案

伴性遗传(第一课时)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伴性遗传》这一节,是新课标教材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内容。它是以色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它进一步说明了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基因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作用。同时也为第五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内容中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不放过身边的小事,对心中的疑惑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对问题研究的认真态度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品质之一;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布于众,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也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品质之一。

同时“问题探讨”、“资料分析”等内容也能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方法,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学生以学过分离定律,减数分裂及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相关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同时,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完成知识上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以XY型为例,理解性别决定的知识 .

2、以人的色盲为例,理解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

(二)能力目标

通过红绿色盲患者与正常色觉间的婚配后代色觉情况的学习,学会分析性染色体上基因传递的特点,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性别决定及伴性遗传的讲解,认同有关近亲婚配的危害 ;

2.通过性别决定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色盲这一伴性遗传的学习,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四、重点难点

1、重点:1)XY型性别决定方式

2)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伴X隐性遗传的规律

2、难点: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伴X隐性遗传的规律

五、教学方法

观察、讨论、阅读、讲述

六、教具:ppt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问题1:同是受精卵发育的个体,为什么有的发育成雌性,有的发育成雄性?问题2:为什么有些遗传病,男女的发病率不同?)要很好回答这些问题,就让我们学习探究“伴性遗传”。 [二]讲授新课 一 性别决定

通过男性和女性染色体组型推进: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分析相同和不同,体现常染色体的相同和突出性染色体的不同。

(1)常染色体───与决定性别无关的染色体。 (2)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染色体。(介绍:XY这对同源染色体结构;无性染色体:

玉米和蜜蜂)

(3)性别决定类型

XY型 :XX为雌性,XY为雄性

(举例:所有哺乳动物,某些种类的两栖类,鱼类、很多种类的昆虫,果蝇)

ZW型:与XY型相反,同型性染色体的个体是雄性,而异型性染色体的个体是雌性。(鸟类、蛾蝶类)

注意:性染色体的活动规律与常染色体是一致的,也符合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

问题2:为什么有些遗传病,男女的发病率不同?

二、伴性遗传

1、伴性遗传的概念:

伴性遗传:位于性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表现出与性别相联系的遗传方式。

例如:红绿色盲、血友病、抗维生素佝偻病等(初步理解课本中的问题探讨讨论1) 2、色盲的遗传:

(1)红绿色盲的发现过程:学生阅读故事;

总结:一种先天性的色觉障碍,患者不能分辨同样亮度和饱和度的红色与绿色。 (2)学生分析家系图谱,思考课本34讨论1和2; 教师引导得出答案:

家系图中患病者是什么性别的?说明色盲遗传与什么有关?

一代中的一号把色盲基因传给了二代中的几号?

一代中的一号是否将色盲基因传给了二代中的二号? 这说明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还是Y染色体上?

为什么二代三号和五号有色盲基因而没有表现出色盲?

师:色盲基因(b)以及它的等位基因——正常人的B就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的相应位置上没有什么色觉的基因。那么:既然在X上,女性有两个X,会不会得病机会更多呢?男性的Y上没有b ,那么说不定男性得病的该少啊?

我们分析一下:绘制版图:板画男女性染色体对应图,标注色盲基因及其等位基因的位置。

分析填写:引导讨论,推出男女基因型及表现型,填入表格。

由此可见,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男性只要他的X上有 b基因就会色盲,而女性必须同时具有双重的b才会患病,所以,患男>患女

(3)色盲遗传的几种情况(课件展示6种婚配方式) 例1: P: XBXB (女性正常)× XbY(男性色盲)

配子 XB

Xb Y

F1 XBXb

XBY

表现性: 女性携带者 男性正常

比例:

男性的色盲基因只能传给女儿 例2:P: XBXb × XBY

配子 XB Xb XB Y

F2 XBXB XBY XBXb XbY 表现性:

比例: 男孩的色盲基因只能来自母亲 学生练习:女性携带者与男性色盲婚配的遗传图解 (女患父必患)

女性色盲与男性正常婚配遗传图解 (母患子必患)

批改学生的书写情况,之后以课件形式展示结果,并进行相关计算、分析特点。 (4)遗传途径:组合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解释隔代交叉遗传

3、伴性遗传的研究应用

举例:遗传病的预测,为优生服务; 指导生产实践

八、总结、习题巩固

九、板书设计

第三节 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一 性别决定

1、常染色体

2、性染色体

3、 性别决定的方式 二 伴性遗传

1、伴性遗性的概念

2、人类红绿色盲伴性遗传特点(伴X隐性遗传病的特点) (1)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男:7%,女:0.5%

(2)隔代交叉遗传(一般地说,色盲这种病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不病)遗传给他的外孙子)

3、研究应用

十、教学反思

第五篇:《生物的遗传现象》教学设计

曾宝俊格致工作坊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遗传与变异”单元的第1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指导学生了解生物的遗传现象:1.从常见的子女与父母长相相似现象入手,了解什么是遗传现象;2.了解动物的遗传现象;3.了解植物也存在遗传现象。

人们早就发现了生物的性状可以从上一代传至下一代的现象,从而通过不懈的努力来研究遗传规律。同样,学生在生活中也一定早就有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儿女的肤色、相貌、高矮等总是与父母相象呢?”,他们也非常乐意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句话真切地反映了生物界物种代代相传的普遍规律。我们认为在本课的教学中也一样,我们播下了什么才能收获什么。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要注意激发、引导、利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观察、比较、讨论中自己发现一些普遍的规律,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过程与方法

●能够搜集有关生物遗传方面的信息;

●能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并能提出有关研究的问题;

●能用多种形式来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知识与技能

●知道人类、动物、植物界都存在遗传现象;

●通过对自己身体的一些性状的观察以及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性状调查,继续培养学生的观察、调查的能力;

●通过对一些遗传信息的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的科学精神;

●通过对遗传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准备:搜集自己和父母以及爷爷奶奶、祖父祖母的照片若干张;动物家庭和植物家庭的图片;相关课件和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探究人类的遗传现象

1.分组做游戏:课前请小组内的一些同学从家里带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自己的照片,混合在一起后与其他小组交换,看能不能为同学找到他的家人。

2.小组交流,多媒体有选择展示遗传特征明显的组合。由本人验证是否正确,大家再仔细观察对照,说说理由。到底哪里最相像。

【说明】这里安排学生用自己的照片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平时积累了相当多的认识,有利于大家互相交流。但是教师要适当控制时间,使讨论的时间充裕些,提高教学效益。

3.认识什么是遗传:子女和父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4.学生先各自和父母的照片对照观察,然后思考并交流:你遗传了父母的哪些体征?

5.活动:在教材42页上,连线的方法帮下面的孩子找到自己的父母。

二、通过网络课件,学习探究动物界的遗传现象

1.分别观察小狗、小兔、老虎、企鹅等家庭,找找它们的相似点。

2.小组讨论,并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整理好。

3.小组交流。

4.师生小结:动物界也有遗传现象。

【评析】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烦琐、抽象的讲述变得简洁、直观 。学生具有强烈的追求新、奇、趣、美的心理特点,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和渴望探究的动机。

5.提问:有谁知道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这样长吗?

6.学生讨论、猜测。

7.介绍长颈鹿的特殊性:它们很早以前的脖子没有这样长,由于环境的影响,它们吃掉了低处的叶子,只能伸长脖子吃高处的叶子,结果脖子越来越长,并且遗传给了下一代,现在就叫它们长颈鹿了。“用进废退”学说认为,不仅生物先天的形态可以遗传,随着环境产生的一些变化也可以遗传。

【评析】教师提问和学生讨论贯穿起来,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思考、进行学习,这种方法,使学生的思路清晰,理解深刻,课堂气氛活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查阅资料,探究学习植物的遗传现象

1.提问:谚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什么意思?植物难道也有遗传吗?

2.小组讨论,通过什么方法可以找到答案。

3.查阅资料或者看书,或上网等手段,得到肯定的答案。

【评析】这里可以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方法 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思维力和意志力培养的教学新模式。它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学中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它的结果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教师在小组代表汇报完讨论结果后请其他同学进行补充。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 程中,能够有效地培养能力,加深印象。

四、综合练习

谈话:仔细观察照片中的每只小猫的颜色和花纹,然后观察照片中的小猫妈妈,推测一下小猫的爸爸可能是什么样子的。说一说,也可以画一画,并讲讲你的理由。

【评析】这个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也是对遗传原则的具体运用。

教学片断赏析

“了解遗传和变异的秘密”的教学片断

师:课前老师请各组的一些同学从家里带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自己的照片,现在请各组同学把这些照片混合在一起后交给我。

(学生混合照片并上交)

师:现在我把你们的照片与其他小组交换,看各组同学能不能为其他组的同学找到他们的家人。

(学生活动)

师:哪个组先来说一说?

生(实物投影):我们认为这是陈晓荣的爷爷,这是他奶奶,这是他爸爸,这是他妈妈。

师:你们凭什么这样说呢?

生:因为陈晓荣的脸像他爸爸,都是长的,下巴比较小,他爸爸也是这样的,他爸爸像他奶奶,你们看,这三个人的脸都是这样的。

(学生哈哈大笑,教师和气地制止)

师:观察很仔细,请继续说你们的理由。

生:陈晓荣的鼻子很挺,眼睛不大,这个像他妈妈。

生:陈晓荣的嘴巴有一点向上翘的,这个他的奶奶就是这样的。而且他奶奶的眼睛和他爸爸的是一样的。

师:说的很有道理啊,下面我们请陈晓荣自己说说,王芳有没有找对?

生:她找对的。

……

师:子女和父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在科学上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片断评析】本环节的教学要突出一个“趣”字,只有学生感觉到了有趣,他们才会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也只有这样,在整个观察过程中才能感受到更多的乐趣,从而为本课的教学取得一个良好的开端。

上一篇:员工离职证明范文下一篇:银河证券公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