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政策问答

2024-05-10

《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政策问答(精选10篇)

篇1:《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政策问答

《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政策问答

1、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是什么?..............................2

2、如何加强儿科医务人员培养,缓解儿科医务人员短缺问题?....................................2

3、“十三五”期间采取哪些措施来完善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4

4、推动儿童医疗卫生服务发展有哪些改革举措?.4

5、如何系统提高儿科医疗服务质量?...........4

6、如何应对儿童就诊高峰期医疗需求?.........5

7、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各部门如何协同推进?......................................5

1、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是什么?

儿童健康事关家庭幸福和民族未来。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工作,是健康中国建设和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总体要求,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通过加强儿科医务人员培养和队伍建设,完善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儿童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改革与创新,促进儿童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儿童健康目标实现。

《意见》也提出了主要目标,到2020年,建立健全功能明确、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富有效率的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每千名儿童床位数增加到2.2张。加强儿科医务人员队伍建设,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69 名,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至少有1名全科医生提供规范的儿童基本医疗服务,基本满足儿童医疗卫生需求。

2、如何加强儿科医务人员培养,缓解儿科医务人员短缺问题?

我国现有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为0.49人,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0.85-1.3人)。《意见》提出,“十三五”期间要通过“培养一批、转岗一批、提升一批”,增加儿科医务人员数量,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一是推进高等 院校儿科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儿科学专业化教育,制定普通高校开展儿科学专业人才培训规划。2016年起在39所举办“5+3”一体化医学教育的高校开展一体化儿科医生培养,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每年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招收培养约5000名从事儿科等各科常见疾病诊疗服务的全科医学人才。二是扩大儿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模。根据临床医学、儿科学毕业生数量和岗位需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招生向儿科倾斜,到2020年累计招收培训儿科专业住院医师3万名以上。三是加大儿科医师转岗培训力度。符合条件的相关专业医师经过培训,考核合格的在原专科执业范围的基础上增加儿科执业范围。

3、“十三五”期间采取哪些措施来完善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意见》针对我国儿童医院数量偏少,设臵儿科床位的医疗机构不足1/3,儿科床位缺口大,各医院之间水平不匀齐等问题提出了几项措施完善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是将增加儿童医疗卫生资源供给作为“十三五”期间卫生计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儿童医院、综合医院儿科和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建成国家、省、市、县四级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二是优化优质儿童医疗资源区域布局。促进区域间儿科医疗服务同质化,减少患者跨区域流动,减轻患者看病就医负担。三是推动形成儿童医疗服务网络。明确和落实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功能定位,提升基 层医疗卫生机构儿童服务能力,充分借助“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国家大数据发展战略,健全完善儿童健康教育、医疗信息查询、在线咨询和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多项举措既要缓解我国儿童医疗服务资源短缺的矛盾,也要提高儿童医疗服务保障水平。

4、推动儿童医疗卫生服务发展有哪些改革举措? 《意见》提出“十三五”期间,将通过多项举措推进儿童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改革。一是合理调整儿科医疗服务价格。对于体现儿科医务人员技术劳务特点和价值的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标准要高于成人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并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二是提高儿科医务人员薪酬待遇。合理确定儿科医务人员工资水平,儿科医务人员收入不低于本单位同级别医务人员收入平均水平。三是促进儿科医务人员职业发展,在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倾斜。四是推进优质儿童医疗资源下沉,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五是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优先与儿童家庭开展签约服务。六是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儿童专科医疗机构,满足多样化儿童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七是开展贫困家庭儿童医疗救助,减少贫困儿童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八是做好儿童用药供应保障,对儿童用药价格给予政策扶持,提高生产供应保障能力。

5、如何系统提高儿科医疗服务质量?

《意见》提出防治结合提高儿科服务质量。充分发挥幼 儿园和学校校医作用,促进儿童预防保健。建立儿童急危重症救治中心,提升儿童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合理调配医务人员力量,有效应对高峰期医疗需求。加强中医儿科诊疗服务,发挥中医药在儿科重大疾病、疑难重症诊疗方面的作用。针对儿童及其家属心理特点,开展社工和志愿者服务,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6、如何应对儿童就诊高峰期医疗需求?

儿童疾病具有季节性特点,冬春季呼吸系统疾病、流感和夏秋季消化系统疾病高发,季节交替及寒、暑假叠加,儿科患者医疗服务需求处于高峰期,使儿科医务人员不足问题更为突出。《意见》要求各省级卫生计生部门和各级医院要制定儿童就诊高峰期应对预案,在学生假期和季节性疾病高发期,根据儿童医疗服务需求,合理调配儿科医务人员力量,做好门诊和急诊的有效衔接,满足高峰期儿童患者医疗需求。另外,对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内科高年资医师组织开展儿科专业培训工作,使其具备儿科季节性疾病、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诊疗能力,在儿科医疗服务需求高峰期充实儿科医疗力量,是高峰期的应急措施。解决儿科医疗需求,主要的措施一是培养儿科医师,二是加强全科医生儿科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儿童服务能力,为儿童患者就近提供规范的基本医疗服务。

7、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各部门如何协同推进? 《意见》要求各地区高度重视,把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工作摆在重要位臵,强化落实责任,并要求强化部门协作。卫生计生部门(含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合理布局区域内儿童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推动开展规范化的儿科诊疗服务,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监管,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发展改革部门要将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在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中,根据儿科服务特点科学核定儿科医疗服务价格。教育部门要加强儿科学专业医学生培养力度。财政部门要切实落实财政投入相关政策,并向儿童医院和儿科、儿童康复工作适当倾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卫生计生部门要按规定将调整后的儿科医疗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快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配合卫生计生部门指导公立医院完善内部分配机制,调动儿科医务人员积极性。

篇2:《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政策问答

提 案 者:民盟区委

案由:关于社区卫生服务改革中加强政策的先行、宣传和保障的建议

承办单位:卫生局

办理结果:已经解决

一、背景现状

继国务院颁发《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后,上海市政府于2006年出台了《关于本市贯彻<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实施意见》及相关的配套文件。徐汇区也成为“2+9”试点区之一,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改革是整个医疗卫生改革的切入点,牵涉面广、与每个市民息息相关、是社会各层面整体推进,而非行业条线上的垂直推进,虽然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相关配套文件准备已近一年,且陆续出台,但在具体落实执行时尚存在政策滞后,宣传不力,保障不明等情况。

二、存在问题

1、政策滞后

自2006年上海市社区卫生工作会议后,相关配套文件共有十多项,至今已明确下发的不到十项,有些市级文件虽已下发但仍无法与区级对应政策并行操作。

如《关于实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保费用预付的试行意见》沪医保『2006』160号文,虽然已与《关于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指导意见》相接轨,但仍缺少具体的细则。“约定服

务、定向转诊、门诊诊查费减免”等设想早已流传,且2007年2月1日起实施,而文件不久前才下发。“社区卫生服务诊疗范围”、“新的收费标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用药目录”等相关文件尚未出台。

由于有关政策相对滞后,在基层具体落实执行、宣传解释时,医务人员会产生盲人摸象的感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作过程中,也只能静待政策明朗。

2、宣传不力

规范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是社区卫生服务改革主要目标之一,“六位一体”、“以防为主、防治并重”的功能定位在医务人员中如雷贯耳,上海市对于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探索也已十年,但市民的知晓率并不高,就医模式未改变,其就诊观念有待转变,也需要一个过程。2007年2月1日试行的“社区就诊、门诊诊查费减免”这样一个重大的便民、利民、惠民的举措,大多数市民却还不知其然,因此要进行大力、广泛、持久的宣传。政府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在各行业、各层面、各部门统一部署、统一执行,以获得全社会对社区卫生改革的关心、支持、理解和配合,顺利推进改革。

3、保障欠明

相关的配套文件都很宏观地确定了“确保公益、政府主导、保障基本、整合资源” 等基本原则和“加强领导、加大投入、落实职责”等主要举措,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本区相关对应政策上应加以细化。对于公共卫生领域应重点、足额予以投入,彻底摆脱以医养防的局面。积极依靠广大医务人员推进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医务

人员收入增长机制,以利于稳定社区卫生服务队伍。

三、建议

本区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势在必行,全面推进。针对政策滞后,宣传不力,保障欠明等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政策的先行性与并行性。区政府应建议市政府相关部门抓紧制定和出台尚未下达的配套文件。经过前三年区政府实事项目的推进,徐汇区社区卫生改革基础无论硬件和软件均较好,因此,本区社区卫生改革对应的并行政策应尽快理顺、归并,及早出台。

(二)加强政策宣传的力度、广度、深度。充分利用本区范围内的宣传渠道,如有线电视台、徐汇报、公益性广告宣传栏、公交站点标识牌、居民区宣传栏等,把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的目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以及便民、利民、惠民的相关政策广而告之、走进社区、深入人心。

(三)明确政策的保障性,提高政策的保障度

改革的配套文件及本区对应的并行政策、保障措施,政府相关部门应同步贯彻落实。该投入的应投入到位,该规范的应规范到位,该调控的应调控到位,该完善的应完善到位,充分体现本区社区卫生改革措施的有力保障,使徐汇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改革走在前、走得好。对政协上海市徐汇区委员会十二届一次会议第0006号提案的答复 民盟区委:

贵委(会)提出的关于“关于社区卫生服务改革中加强政策的先行、宣传和保障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本轮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是围绕“降低费用、提高水平、规范

功能、加强管理”的目标开展的。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和医保预付制,改革考核评估和职工分配激励机制,实行纵向医疗资源整合等是主要机制性手段。这些政策有些在区政府层面,有些则在市政府相关部门层面,区政府将尽力做好本级层面的工作,并在不同场合通过口头和书面材料反映情况,向市级层面提出建议。下面就提案中提到的问题答复如下:

一、徐汇区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的保障已经到位

徐汇区政府对于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给予了高度重视,在政策、经费等方面给予了充分地保障。为了配合实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支两条线管理,区政府批准卫生局成立了“卫生财务管理结算中心”;在第122次区长办公会议上明确了我区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的经费保障问题,社区年预防保健经费提高到50万/万人口,对于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经费的剩余缺口由区财政和地区系统财政按照1:1分担,区级财政分担2887.9万元,街道镇财力分担2887.9万元,并已纳入预算。

同时区财政局、卫生局也明确了医务人员收入合理增长的机制,并制订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考核评价方案和职工分配指导意见,引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服务数量、质量和社会满意度为依据,向基层一线人员、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卫生局拟开发服务后满意度测评信息管理系统和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量记录统计信息管理系统,探索建立由街道镇为主的第三方评估机制,从而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和评价效率。

二、充分调研,加强沟通,力争政策执行的可行性

党和政府把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卫生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的试点工作首先于2005年在长宁区和松江区展开。2006年又拟扩展到9个区,并且改革措施更强有力,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查费的减免、药品加成率的下降、签约服务和双向转诊、检查结果互认、纵向资源整合等,这些措施还处于试行外,总体启动良好,但还需要充分地调研,确保出台的每一个政策都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徐汇区卫生局专门成立了社区卫生服务改革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一直对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进行系统的研究。

三、形式多样,加大宣传力度

社区卫生综合改革涉及的部门多,政策的影响面比较复杂,有些政策会引起居民,甚至医务人员和政府部门的误解误用,加强政策的宣传和解读显得尤其重要。

在改革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相关文件的学习、领会,统一卫生系统各级领导和广大医务人员的思想。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继续编印宣传小册子,报刊,开展广泛的、有针对性的宣传活动,争取广大老百姓的支持,让广大居民群众知晓改革的目的,充分理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功能、服务内容和局限性,积极引导鼓励群众养成“小病到社区,大病到医院”的就医习惯。

2007年卫生局计划编写有关的健康报纸或宣传折页,与徐汇报、各街道的社区报等一起发放到广大老百姓家中。同时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日常工作中,也要利用社区健康教育讲师团、家庭病床、社区出诊等机会大力进行宣传,特别是把一些惠民政策例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减免、转诊减免等向老百姓广泛宣传,让老百姓都能享受到

政府的优惠政策。

篇3:《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政策问答

一、充分认识金融服务供销社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支持供销社改革与发展是农业银行面向“三农”的重要体现

多年来,供销社始终扎根农村,坚持为农服务的方向,大力推进基层社、社有企业、联合社和经营网络改造,正在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村现代流通、农民专业合作的重要力量。农业银行支持供销社改革发展,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推进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建设、提高广大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服务“三农”的重要体现。

(二)支持供销社改革与发展是实现行社“双赢”的战略选择

供销社有57%的社有企业位于县域,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实施县域蓝海发展战略,就必须加强与供销社系统的业务合作,积极拓展供销社系统的优质客户,扩大客户群体、调整客户结构、激发经营活力,解决目前较为严重的资产空心化问题,提高综合效益。

(三)支持供销社改革与发展是落实行社合作框架协议精神的具体要求

2009年初,为加强在农村金融服务和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建设领域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携手服务“三农”,总行与供销总社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为建立新型行社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行要全面履行协议中的承诺,就必须加强与供销社系统的联系与沟通,不断拓展优质客户,扩大合作面,使供销社系统成为农业银行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各行要用发展的眼光客观看待供销社系统改革发展现状,深刻认识到是服务“三农”的共同责任促使行社再次携手,共同推进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在新时期要把对供销社的认识统一到国务院促进供销社改革发展的意见、行党委决策及行社合作框架协议精神上来,抓住机遇,加大力度、强化服务、商业运作,开创金融服务供销社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

二、新形势下做好供销社金融服务工作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一)商业运作

农业银行和供销社加强业务合作,首先要坚持“双向选择”。行社之间通过加深了解,逐步达到共识,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建立合作关系,这是保证商业化运作的重要前提。其次是体现“双赢”,这是商业化运作的基础。行社合作,只有给双方带来真正的收益和实惠,合作基础才会长久牢固。第三是做到“服务到位、风险可控、发展可持续”。双方在各自领域不断提升服务水平,较好地控制业务风险,就能促进优势互补,推动合作伙伴关系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突出主业

各行要大力支持国家级、省级和区域供销社大型骨干企业建设完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巩固供销社在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地位。帮助供销社系统整合资源,调整优化资本布局,促进优势资源向骨干企业集中,着力培育一批资本实力雄厚、商品销售网络健全、行业地位突出的社有企业集团,推动工农产品城乡双向流通。县域支行要支持辖区供销社企业发展符合地区农村经济特点、有利于带动农民增收的主营业务,加大对主营业务突出、经营管理规范、辐射范围较宽、带动能力较强、为农服务效果明显的供销社企业支持力度,逐步增强县域供销社企业服务功能、合理拓展服务领域,提高为农服务的能力。

(三)择优扶持

受地区经济环境和企业基本素质等多重因素影响,供销社系统区域发展很不平衡。虽然整体实现了扭亏为盈,业务经营趋好,但占比重很大的县及以下社有企业的散、小、弱的特征依然比较明显,且短时间内不会有根本改变。因此,各行在客户选择上要确定重点,择优限劣,不能搞“一刀切”。对于服务“三农”作用明显,经营状况良好,风险可控的客户要积极介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对于服务“三农”作用明显,但自身经营状况一般的客户,在信贷业务上要审慎介入,主要通过结算、汇兑等中间业务体现金融服务;对于经营状况不佳、风险程度高的客户,一律不得介入。

(四)综合营销

各行要进一步加大对供销社优质客户的综合营销力度。对于跨省、跨地区的大型骨干社属企业,各行要明确客户营销的牵头主办部门,由主办部门发挥营销窗口作用,全面了解掌握客户金融需求,对外制订综合营销方案,按照方案实行总体“一揽子”营销。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全局意识,不断加强协调、配合,积极主动地做好各自业务领域的金融服务。经营行要认真落实各项具体业务“落地”工作,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及时把客户重要情况和信息向上级行报告。

三、突出重点,支持供销社发挥农村商品流通主渠道作用

(一)做好对“新网工程”的金融服务

做好“新网工程”的金融服务是农业银行贯彻国家资本意志,发展行社业务合作的重要内容。各行要大力支持“新网工程”基础设施和骨干项目建设,提供配套的结算、汇兑、代理等全方位金融服务。适当参与供销社大型骨干企业为建设“新网工程”而采取的参股、控股、并购、兼并、上市等资本活动,择机提供投行业务服务,不断拓宽收入渠道,培育新的“三农”业务收益增长点。

(二)大力支持供销社系统的骨干农资经营企业

各行要为供销社系统建设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大力支持供销社系统骨干农资经营企业搞好农资商品供应,切实发挥主渠道作用。对于供销社系统的承储企业,各行要按照《中国农业银行化肥淡季商业储备贷款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的规定,加大营销力度,积极提供资金支持,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对于符合《办法》规定条件的一般农资企业合理资金需求,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也要积极支持。对于供销社系统的大型农资经营企业集团建设仓储物流基础设施和区域性农资配送中心等项目贷款需求,各行视情况择优支持。对于农资经营企业推进农资连锁经营,建设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标识和统一服务的销售网络,各行要积极做好资金结算服务。

(三)支持供销社系统开办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和服务功能提升

我国现有4 300多家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其中近一半是由各级供销社开办。各行要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作为服务“三农”的重要领域,做出战略安排,对符合条件的批发市场建设项目及早介入,积极支持。要继续加大对符合条件市场商户的支持力度,做好存款、结算和汇兑等综合金融服务,促进市场通过完善和增强服务功能,吸引更多商户入场交易,扩大市场交易规模。

(四)加大对供销社棉花经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棉花是国家重要的储备物资。各行要加强棉花政策研究和市场信息收集工作,对辖内供销社系统的棉花经营企业梳理排队,对符合我行贷款条件的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要努力创新金融服务,逐步推广商品棉仓单质押贷款方式,扩大我行在棉花生产、流通企业的业务份额。

(五)做好供销社基层网点和再生资源回收骨干企业的金融服务

农村供销社基层网点是供销社系统的销售终端,直接为农民提供服务。有的网点还承担了“家电下乡”、“农机下乡”任务,是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重要平台。各行要充分了解供销社基层网点的金融需求,努力做好金融服务。要择优支持供销社再生资源回收骨干企业发展,支持其做大做强,推动再生资源实现产业化经营、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四、创新金融服务,不断满足供销社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一)创新经营理念

各行要牢固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经营理念,坚持客户至上和效益优先的原则,用发展的观点来端正思想认识,在行社合作中处理好以下几方面关系。一是处理好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既要正视历史,汲取教训,又要着眼未来,与时俱进。二是处理好有不良信用记录的老企业与改制重组后新建企业的关系,实行新老划断,不搞一刀切。三是处理好有还款意愿且具有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差又不具备还款能力企业的关系。对前者,尤其是改制重组后的新企业,承接了老企业的农行债务,并采取措施积极还款的,可按相关政策考虑适当支持。对于后者坚决不得介入。

(二)创新营销方式

各行要根据客户情况和金融市场竞争情况灵活制订营销策略,对重点供销社客户营销注重实现四个转变。一是变被动营销为主动营销,加强各级行社的高层互访,及时掌握客户情况和项目信息,实行对等营销、上门营销。二是变单项业务营销为综合产品营销,要大力整合金融产品,以信贷业务为切入点,实现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的综合营销。三是变单一行营销为系统性营销,充分发挥农业银行的网络、网点和资金、产品优势,通过系统营销客户。四是变单一客户经理营销为团队营销,根据重点客户多元化金融需求组建专业的营销团队,全面做好客户的金融服务。

(三)创新金融产品

各行要认真研究市场和客户需求,建立顺畅的信息采集和反馈渠道,为新产品开发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一级分行要以产品创新为切入点,围绕供销社系统推动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关键环节,按照“有利于市场竞争,有利于提高效率,有利于控制风险”的原则,加大区域性金融产品的研发力度,通过产品创新去突破制度、改善流程。要加快推进电子化渠道建设,努力改善新产品的投放环境。

(四)创新管理模式

各行要按照精细管理、调整结构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客户分类管理,对供销社存量客户逐一排队,根据支持类、维持类、限制类和退出类客户的不同特征实行差别化的名单制管理,采取不同的信贷政策。县域支行要加快客户结构调整,根据客户分类情况主动制订信贷结构调整计划,提出计划实施的工作措施,建立完善评价考核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

五、

加强风险管理,保障业务发展质量

六、

篇4:《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政策问答

起草背景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且随年龄增长有明显增加。2010年国家体育总局的《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小学生近视患病率为31.67%,初中生为58.07%,高中生为76.02%。教育部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45.71%,初中生为74.36%,高中生为83.28%。近视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未来国民素质的严重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儿童眼健康问题,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重视少年儿童健康,其中特别提到了少年儿童的近视问题。刘延东副总理也多次作出批示,要高度重视儿童近视防治问题。为落实领导批示精神,切实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国家卫生计生委妇幼司会同教育部体卫艺司、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研究制定了《指导意见》。

主要内容

《指导意见》共分5部分,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健康用眼意识。强调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健康宣教,培养儿童青少年良好的用眼习惯。二是注重早期发现,采取有效干预措施。通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托幼机构及中小学校等多渠道的视力筛查工作,实现儿童青少年近视的早发现、早干预。三是实施科学教育,营造良好用眼环境。强调改善教学设施和条件,制定科学合理的作息制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儿童青少年视力保护提供环境支持。四是加强人才培养,提供优质保健服务。通过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培训,提高服务能力与水平,为已经发生近视的儿童青少年,提供规范的矫正治疗服务,最大程度的减轻近视程度。五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综合防控机制。通过部门间的密切合作,共同推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全面开展。

篇5:《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政策问答

【发布文号】甬政发[2001]66号 【发布日期】2001-04-23 【生效日期】2001-04-2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心镇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意见

(甬政发〔2001〕66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加快发展中心镇是推进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根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发〔2000〕11号)和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浙江城市化若干政策的通知》(浙政〔2000〕7号)精神,就加快我市中心镇的改革与发展,提出如下政策意见:

一、一、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促进人口向中心镇集聚

(一)鼓励和引导农村人口向中心镇集聚。实行按居住地登记户口的户籍管理制度。凡在中心镇建成区内拥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本地农民和外来人员,均可申报城镇居民户口,并在就学、就业、兵役等方面与原城镇居民的权利、义务相同。对在中心镇落户的人员,各地区、各部门不得收取城镇建设增容费及其他类似费用。

(二)在中心镇建成区落户的人员,按本人意愿,其集体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可继续保留,并享受原所在村的村级集体资产权益及承担相应义务,同时允许在3年内继续享受农村计划生育政策。

(三)中心镇建成区内大部分农民已转为居民的行政村,要撤销村委会,建立居委会。原村集体经济组织可改为社区股份合作制组织等法人实体,但不得以任何形式平调原村级集体资产,原社员凭股权参与分配和管理。

(四)进中心镇建成区落户的人员,按有关规定享受城镇居民的权利和义务。

二、二、改善投资环境,鼓励非农产业向中心镇集聚

(五)中心镇要以市场为导向,着力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层次,发展特色经济,提高综合竞争力。鼓励和支持农村工业企业进行体制和科技、管理创新,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六)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中心镇的特色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搞好园区内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配套功能,为企业进区创造良好条件。对符合条件的园区,经批准可列入市重点建设项目。园区内企业发展需要征用土地,土地出让金一次性缴纳有困难的,经中心镇政府同意,并报上级政府批准,可分期缴款。对园区内的重点发展项目,可优先安排财政相关资金和财政贴息等。

(七)积极鼓励农村工业向园区集聚。对进园区落户的企业,在土地出让、规费收取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在园区内,允许镇、村集体经济组织以依法取得的土地资产作价入股,或以其土地使用权作为条件兴办联营企业,也可以通过建造标准厂房出租等形式吸引区外企业。园区外企业新上技术改造项目规模超过现有固定资产的,原则上集中到园区内兴建。同时,要采取环保、用地控制等手段,严格限制农村工业新的零星布点。

(八)中心镇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转变职能,强化服务,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抓紧建立便民服务组织,简化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清理收费力度,规范各项收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三、三、优化土地资源利用,形成中心镇建设集约用地机制

(九)建设用地指标,优先安排中心镇重点基础设施、公用设施项目需要。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整理、宅基地专项治理。土地整理折抵指标,在县(市)、区区域范围内,应保证主要用于城关镇和中心镇建设。对因建设需要,确需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进行地块调整或土地置换的中心镇,可按法定程序进行适当调整。对因建设需要,确需占用耕地,在本行政区域内难以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中心镇,经批准可实行异地垦造,耕地易地补充。对重点发展的中心镇,可在县(市)、区区域范围内基本农田保护率不降低的前提下,报请批准机关调整“农保率”。

(十)在确保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前提下,鼓励土地置换,调整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城镇规划区周边农村居民点的迁移要纳入城镇建设范围。对按规划向中心镇集中迁建的农村居民点,在确保退宅还耕的前提下,经批准可置换到中心镇建设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区选址。在县(市)、区区域范围内,在确保退宅还耕的有提下,经核准允许集中利用进城镇落户人员依法取得的宅基地指标,在中心镇或城关镇规划区内为迁移农民统一建设住宅小区。允许乡镇企业在确保将原厂房用地复垦的前提下,经批准易地等量置换到园区选址建设。

(十一)实行建设用地指标周转,妥善解决中心镇建新折旧过程中的建设用地指标问题。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按照“总量控制,封闭运行,台帐管理,到期归还”的原则,单列下达一定数量的建设占用耕地周转指标。原建筑折旧建新后,将折旧部分开垦成耕地的面积须大于建设占用耕地的面积。

(十二)扩大中心镇的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大力推行招标和拍卖方式供地。建立存量闲置土地与土地开发整理的项目库,加强用地调控,积极推进土地开发整理产业化。

四、四、改革投融资体制,拓宽中心镇建设筹资渠道

(十三)大力推行中心镇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项目运营企业化、设施享用商品化。除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外,放开对民间资本投资中心镇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限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以公有民营、民办公助、股份制等多种方式,吸引私人资本、境内外法人资本投资参与中心镇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园区建设。

(十四)改革公用事业价格、收费制度。对能提供产品和服务、有确定受益者并能计价收费的项目,要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调整价格,逐步形成投资、经营、回收的良性循环。对能按照市场化运营的公用事业经营单位,要进行公司制改造,吸收社会资金投资入股,转换经营机制,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能力。

(十五)中心镇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通过申请发行债券等方式,探索直接融资的渠道。有条件的中心镇可建立专门的城镇建设投资开发公司,筹集和运作城镇建设资金,实行综合开发,滚动增值。

(十六)按照管理专业化、养护市场化的要求,改革环卫、园林、房管、市政等管理体制,实行政事分开、养管分离、建管分家。

五、五、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增强中心镇自我发展能力

(十七)按照分税制和调动县、镇两级积极性、财权与事权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划分收支范围,逐步建立稳定、规范的县(市)、区与中心镇的财政分税制体制。在保证原有上缴数的前提下,确保基数外新增的大部分财力留镇用于发展。尚不具备实行分税制条件的中心镇,可以前3年地方平均财政收入为基数,采用收入递增包干、增收全留或增收分成筹办法。

(十八)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要求,建立职能完备的中心镇财政。中心镇经申请批准可设立镇级金库,具体办理镇财政收支业务。

(十九)中心镇镇域内的各项收入,包括基金收入和预算外资金等应全部纳入镇财政的收入范围,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预决算制度。镇域范围内收取的城镇维护建设税按收入实绩全额纳入镇财政;土地出让纯收益、城建配套费、教育费附加、市场管理费等除按规定上缴中央和市以外,留镇部分应不低于80%。市财政根据财力,每年安排部分专项资金用于中心镇重点建设项目的补助,中心镇所在的县(市)、区财政以不低于1:2的标准进行配套。

六、六、适时调整行政区划,完善中心镇行政管理体制

(二十)中心镇规划要按小城市要求进行编制和调整,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发展,合理确定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既要坚持建设标准,又要防止贪大求洋和乱铺摊子。中心镇规划的编制要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切实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交通网络、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衔接和协调。要按照区域设施共建、资源共享的原则,按经济区域编制总体规划。

(二十一)适时调整乡镇行政区划。按照必要、可行的原则,根据中心镇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时将周边的有关乡镇并入中心镇。城镇密度很高且交通便捷的地区,可根据实际需要,撤并部分乡镇。提倡行政村的撤并,鼓励分散的自然村向中心镇建成区或中心村搬迁。

(二十二)改革中心镇政府机构,转变政府职能,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中心镇行政管理体制。在核定的机构编制限额内,合理确定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不强调上下对口、组织形式一致。除国家规定实行垂直管理的部门外,其他县(市)一级驻镇派出机构,由镇管理或以镇管理为主。垂直管理部门的驻镇派出机构要接受镇政府的监督,主要领导干部的任免征求镇党委意见。

(二十三)根据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赋予中心镇在计划、城镇建设、工商登记等方面部分县级管理权限。

1.凡符合国家和省、市产业政策,总投资在县级审批权限内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外商投资项目,由镇自行审批立项,报上级有关部门备案。限额内项目的前期工作、实施工作、竣工验收三个阶段中有关方面的配套管理权限,相应下放给镇。

2.依据经批准的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由上级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委托中心镇城建部门办理并发放镇域内建设项目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选址意见书和施工许可证,报上级有关部门备案。

3.镇域范围内城镇交通、环境卫生、市政公用设施的管理及相关的违章、违规案件的处罚,由镇相应机构或委托镇城镇管理综合执法机构统一行使。

4.其它由县级主管部门行使的职能,具备条件的,也可采取委托或授权的方式,由镇或县(市)、区相应派出机构行使。

七、七、切实加强对中心镇改革与发展的领导

(二十四)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中心镇的改革和发展,要把这项工作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五中全会、中发〔2000〕11号文件和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的实际行动,并纳入当地贯彻落实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纲要和宁波城市化发展战略之中,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主要领导要亲自研究解决中心镇改革、发展、建设中的体制性矛盾,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体改、建设、农经、计划、财政、土管、民政、公安等部门要从各自职责出发,积极支持和指导各中心镇实施综合改革,协调配合,共同促进中心镇的发展。

各县(市)、区在培育、发展中心鉴镇过程中,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确保重点,借鉴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的成功经验,积极服务于中心镇的培育和发展,为中心镇改革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机制和政策环境。

(二十五)各县(市)、区和中心镇党委、政府要把这项工作列入任期目标责任制,建立经常性的督促检查和考核制度,把中心镇改革与发展成效作为考核工作成绩的重要内容和选拔干部的重要依据。

(二十六)各县(市)、区要根据本意见精神,结合当地实际,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心镇改革与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和实施细则,提出明确目标,作出具体部署,狠抓落实,推进我市中心镇改革与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宁波市人民政府

二00一年四月二十三日

篇6:《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政策问答

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 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殡葬服

务收费管理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各地级以上市物价局、民政局,深圳市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局,佛山市顺德区发展规划和统计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现将《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殡葬服务收费管理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转发给你们,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加强清明节期间殡葬服务价格管理。殡葬服务是涉及民生的重要服务,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各级价格、民政部门要充分认识殡葬服务收费管理的重要性,切实加强清明节期间殡葬服务价格监管,明确政府责任,及时化解殡葬服务中消费者与经营者的价格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二、严格执行殡葬服务价格政策。各地要严格执行我局《关于加强我省殡葬服务价格管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粤价„2011‟153号)规定,严控清明节期间提价行为。各地殡葬基本服务已按照省定最高收费标准重新核准的,严格按照

新标准执行,现行收费标准仍超过省定标准的,应尽快予以调整。凡未经地级以上市政府民政主管部门会同价格主管部门核准立项的选择性殡葬服务项目,一律取消。民政部门主办的殡葬服务单位销售的丧葬用品价格严格实行差率控制管理。对公墓服务中墓穴、骨灰存放格位的出租(售)收费年限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三、加强对殡葬服务行业的监管。各级价格、民政部门要落实殡葬服务价格公示制度,督促殡葬服务经营单位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在营业场所公示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供社会各界监督。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畅通“12358”价格举报电话,认真受理群众对殡葬服务收费的投诉或举报,严肃查处殡葬服务单位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扩大收费范围、强制服务并收费、分解项目收费等乱收费行为,对性质恶劣、情节严重的典型案件公开曝光,切实维护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各级民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清明期间群众祭扫服务和安全保障工作,加强对殡仪馆、公墓等殡葬服务机构管理,依法查处殡葬服务行业违规行为,督促落实惠民殡葬政策,大力宣传先进殡葬文化。

各级价格、民政部门应密切关注清明节期间殡葬服务市场动态,如有价格异动或市场秩序不稳定情况,应第一时间向上一级主管部门上报。

附件: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殡葬服

务收费管理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

(省物价局联系人:崔岩联系电话:020-83134590传真:020-83134177

省民政厅联系人:蔡佳俊联系电话:020-83321751 传真:

篇7:《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政策问答

苏卫农卫﹝2011﹞19号

各市卫生局: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以来,村卫生室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随着村卫生室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并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门诊统筹,有些地区在新农合管理方面也暴露出许多薄弱环节,需要高度重视,切实落实有效防范措施。为加强村卫生室管理,规范服务行为,确保新农合基金使用效益和安全,现就加强村卫生室新农合服务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强化就医补偿重点环节的管理。参合人员须凭合作医疗证卡等有效证件就医,新农合定点村卫生室要认真核实参合人员身份以及合作医疗证卡的有效性。新农合定点村卫生室应使用统一格式的门诊日志、处方笺和收费票据,做到门诊有登记、用药有处方、收费有发票,实名登记所有就医人员的诊疗信息。建立参合人员就医补偿签名确认制度,参合人员所发生的医药费用及补偿明细单据须经本人或其监护人签名认可后方可申报新农合经办机构审核结算。

二、积极推进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新农合定点村卫生室应纳入乡村一体化管理范围,强化乡镇卫生院对其人员、业务、药械、财务和绩效考核等方面的统一管理。要重点加强对定点村卫生室药品、财务的管理,建立健全村卫生室药品进销存登记制度,村卫生室使用的药品、医疗器械由乡镇卫生院统一配备,严禁从其他渠道采购药品和医疗器械;村卫生室的业务收入应按时上缴乡镇卫生院,防止“坐收坐支”情况的发生。

三、建立有效的费用控制机制。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应会同物价部门制定村卫生室统一的服务收费项目及收费标准,新农合定点村卫生室收取的一般诊疗费和使用的基本药物要全部纳入新农合支付范围。在新农合定点村卫生室积极探索按人头付费、总额预付等支付方式改革,根据参合人数、医疗服务量、次均门诊费用等因素合理确定年度预付总额,采取基金包干使用的办法,促进村卫生室建立自我约束机制。

四、全面公开公示新农合信息。在村卫生室醒目位置张贴新农合筹资政策与补偿方案、医药费用补偿流程、基本药物目录、收费项目、药品进售价格、监督举报电话等内容;在村卫生室或村委会设置新农合公示栏,公示村卫生室新农合服务承诺、基金收支情况,并定期公示本村参合人员获得新农合补偿情况,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五、加快推进村卫生室信息化建设。各地要制定工作计划,积极推广应用具有门诊收费、药品管理等基本功能的村卫生机构信息系统,并通过宽带联网,将其纳入新农合县级业务平台实时监控范围。进一步完善新农合管理信息系统,重点对村卫生室诊疗人次、次均费用、就医刷卡频率、药品使用频度等指标进行监测预警,发现有异常情况的,要及时调查处理。

六、建立严格的监管考核机制。统筹地区卫生行政部门、经办机构应制定新农合定点村卫生室考核评价标准,建立定点村卫生室考核档案,考核结果与村卫生室经费补助和新农合基金结算紧密挂钩。要落实乡镇经办机构专职工作人员,纳入县级新农合经办机构统一管理,切实担负起对辖区内新农合定点村卫生室日常监管的职责。健全内控制度,明确新农合基金运行各环节的责任。建立综合会审制度,定期组织对病人、处方、收费的真实性、一致性、合理性进行复核。建立健全稽查制度,通过电话查询、入户回访等方式,对参合患者进行跟踪核查。认真组织学习《江苏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条例》,强化法制教育,充分运用条例规范新农合各项管理服务工作。

加强村卫生室新农合服务管理,关系到千万农户的切身利益。各新农合统筹地区近期要针对村卫生室定点管理工作集中开展一次专项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要坚决纠正,及时整改。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本意见精神督促各新农合统筹地区抓紧制定具体管理办法,及时报省新农合管理办公室备案。

篇8:《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政策问答

1 进一步完善和加强财政保障

财政保障是基本公共服务提供的基础, 因此, 建议在明确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内容和标准的基础上, 进一步落实财政保障要求。一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优先安排包括卫生计生在内的基本公共服务支出,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投入增长机制, 确保增长幅度与政府财力增长相匹配、同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相适应;二是在合理界定市、区县、街镇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的事权划分和支出责任的基础上, 完善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办法, 调整优化以常住人口等为主要分配因素的转移支付分配办法, 将转移支付资金进一步向郊区、人口导入区倾斜;三是加强财政预算管理, 建立卫生计生公共服务绩效评价制度, 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资金使用效益;四是完善政府向社会和市场购买公共服务的制度, 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提供卫生计生公共服务。

2 进一步保障基本卫生服务的提供

2.1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公共卫生投入机制, 提高投入产出

在明确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及所需要的人员、经费、设备配置标准的基础上, 建立与当前国内生产总值 (GDP) 增长水平相吻合的可持续的投入机制, 确保财政投入总量。进一步改革投入方式, 通过测算公共卫生服务的项目成本, 将社会效果直接转化为服务数量或工作任务等可考核指标, 使成本、效果与财政拨款发生直接联系, 以此实现财政投入与产出的结合[1]。

2.2 加强外来人口公共卫生管理

根据属地化管理原则, 建立和完善以社区为基础的外来人口公共卫生管理网络, 以传染病防控等为重点抓手, 加强信息收集, 提高公共卫生问题识别、干预的能力。进一步完善服务标准和规范, 与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制度相衔接, 全面推进基本公共卫生分级分类服务与管理, 加强绩效考核与评估。

2.3 健全老年护理服务体系

通过二级医院功能转型或是社会办医新建老年护理院等模式, 加大财政、医保、土地、税收等政策扶持力度, 强化老年护理资源配置。加强老年护理服务人才培养, 并畅通其职业发展渠道, 切实根据人口结构转变来调整服务内容与模式。

3 加强医学人才培养建设

建议相关部门联合研制卫生人力资源发展的具体方案和配套政策, 如完善医疗机构岗位结构比例、完善卫生监督机构等编制政策、分类推进紧缺人才队伍建设等。

3.1 制定向全科医师岗位倾斜的“政策包”

建议从收入待遇 (达到同级别专业医师80%) 、晋升职称 (全科职称单列, 并放宽对科研、论文等要求) 、编制政策 (全科医师确保进编) 、岗位设置 (高级职称岗位比例提高到15%以上) 、服务协同 (三级医院预留一定比例的专家门诊号和住院床位用于支持社区转诊) 等方面予以倾斜, 使全科医师有待遇、有地位、有资源、有实惠[2], 从而吸引优秀人才选择全科医师岗位。

3.2 完善绩效工资制度

将绩效考核的结果进一步应用于政府财政投入方向的选择。绩效考核与绩效工资应当符合卫生人员的技术组成, 医疗机构薪酬分配制度要充分体现效率分配的公平性[3], 真正体现优劳优得、多劳多得, 从而使卫生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3.3 探索多点执业政策落实

2009年9月, 卫生部出台《关于医师多点执业有关问题的通知》, 进一步对医师多点执业进行了具体规定, 即对医师多点执业实行分类管理。医师多点执业目前在国内尚处在试点阶段, 因此, 可从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的角度探索可操作性, 细化政策。可以考虑三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 城乡合作以及公立医院与社会办医合作等多种合作模式, 将医师所得与病人数量及服务质量挂钩, 调动起医师的积极性[4], 也为社区、农村以及社会办医解决人力缺乏的困境。

3.4 前瞻性人才培养

按照卫生事业发展需求, 完善卫生人力资源的储备机制, 前瞻性地制订并落实医学生培养计划。应该调研社区医疗卫生人才的实际需求, 有针对性地扩招学生, 设置全科医学生培养, 设置明晰的职业规划, 以期从医学生教育阶段便开始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留住人才。

4 促进社会资本办医的进一步发展

区域卫生规划明确, 调整和新增卫生资源优先考虑社会资本。要淡化公立和非公立的区分、强化非营利性和营利性的区分。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原则上应享有同等政策待遇, 而且在布点上都严格纳入区域卫生规划对资源的布局和结构管理。对营利性医疗机构, 则放宽数量和布局的限制, 通过卫生规划, 发挥规划导向作用, 形成合理市场预期。

需要为社会资本办医提供公平的发展环境。一是人员放开, 可从实行多点执业入手;二是医保定点放开, 凡符合条件的社会办医均纳入医保定点;三是政府购买服务放开, 建立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卫生服务的机制。同时还要探索“以放开换管理”, 吸引社会办医为享受有关优惠政策自觉自愿地服从政府统一调控和管理。

5 加快急救体系建设

5.1 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 提高急救体系管理水平

加快建立全市院前急救系统“四个统一”管理模式, 统筹规划急救资源, 即时共享信息, 加快实施“120”统一受理, 区域调度。加快推进急救体系全市“120”业务信息采集系统项目建设, 实现全市所有急救系统的互联互通。在此基础上, 在三级急救网络上建立起信息化管理平台, 实现定量数据的实时采集, 为实施细化分类救护管理模式等改革举措提供基础支撑。

5.2 培养专业人才, 开拓职业前景

综合能力、应急能力、沟通能力在急救医学培养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要培养出具有全面素质的急救专业人才需要经过一个有意识的、漫长的、逐步过渡的过程[5]。因而一方面需要医学院校设立专业进行系统科学的培养, 目前已在上海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增设临床医学 (院前急救) 专业方向, 对院前急救医师进行免费培养。另一方面需建立完善急救医师的职业发展前景, 细化医疗救护员的考核招录标准等, 通过更具激励性的政策措施吸引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投入到急救这一职业中。

6 完善医疗联合体发展的政策环境

医保政策是联合体最重要的配套政策之一[6]。需积极研究、制定以医疗联合体为单位的医保总额预付政策, 强化医疗联合体内统筹调剂机制。建议医保部门首先要根据分配方案拨付医保费用, 经考核后结余部分允许联合体留存统筹安排, 发挥医疗机构控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 建议按照联合体的运行模式和居民就医模式, 进一步拉大在不同医疗机构间首诊、转诊的医保支付比例, 通过经济杠杆鼓励居民遵从联合体内一定的诊疗安排。建立对联合体所属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的监督评价体系, 加强对签约居民享受联合体医疗服务质量、费用和满意度等方面的评估, 防止总额预付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7 完善卫生规划的制定、实施与考核制度

7.1 区县制定卫生规划, 完善配套政策及针对性考核体系

有研究显示卫生规划设定的目标往往较高、考核指标较多, 但是支持性政策往往不详, 没有相应的配套政策[7]。因此, 在市级卫生规划流程及制度的支撑下, 各区需要结合自身的人口特点制定切合区县自身发展的合理可行的规划目标。同时, 卫生规划应与相关的财政投入、人力资源配置、人才激励等配套政策相互协调, 在区域范围内形成卫生系统有效运行的有机整体。

7.2 明确职责分工, 加强规范管理

有研究指出, 卫生规划对调整卫生资源配置和病人流向等目标没有实现,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条块分割的医疗卫生管理体制, 使得当地政府无法准确估算服务的提供数量与能力, 更无法按照当地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配置医疗卫生资源[8]。因此, 健全卫生规划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 细化区县的职责分工、确定工作责任及目标要求, 完善卫生规划技术规范至关重要。

7.3 加强卫生规划实施的评估, 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

科学合理的评估考核方法是提高规划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 应建立标准化的评估标准、评估监督机制, 以保证评估的公正性、客观性和科学性[9]。构建的指标体系应当与规划目标相一致, 从而形成规划—执行—考核的完整流程及体系。市级管理部门也应针对各区县的规划方案及目标进行针对性的考核评价, 不宜采取统一的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阮云洲, 黄二丹, 李卫平.卫生投入机制的核心问题探讨——以浙江省卫生投入改革实践为例[J].中国卫生资源, 2008, 11 (6) :253-254.

[2]张荣华, 李建美, 卢竞前.全科医师教育和培训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6) :143.

[3]谢蕾, 伍林生.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与绩效工资改革的难点及对策[J].重庆医学, 2011, 40 (6) :616-619.

[4]王章泽, 祝芳芳, 杨金侠.关于医师多点执业的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 2009, 29 (10) :4-8.

[5]王仲, 刘继海, 徐腾达.浅析急诊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J].基础医学与临床, 2007, 27 (8) :953-955.

[6]瞿介明, 李卫平, 晏波, 等.上海市开展医疗资源纵向整合的改革探索[J].中华医院管理, 2011, 27 (7) :499-502.

[7]石光.区域卫生规划政策执行效果的定性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 2005, 24 (8) :9-11.

[8]马进.再论推动我国区域卫生规划实施的措施[J].中国医院管理, 2008, 28 (3) :1-2.

篇9:《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政策问答

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是通过推行按病种付费、按床日付费、按人头付费、总额预付等支付方式,将新农合的支付方式由单纯的按项目付费向混合支付方式转变,促使医疗机构调整医药费用收入结构,控制过度用药、过度检查等,实现规范服务、控制费用的目标。其主要内容包括门诊费用支付改革和住院费用支付改革。《关于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付方式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从2012年开始积极推进统筹区域内定点医疗机构和病种全覆盖的支付方式改革试点工作并逐步扩大实施范围,争取到2015年实现在所有的统筹地区全面实施的目标。

2.为什么要开展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

实行支付方式改革,有利于巩固完善新农合制度,增进新农合基金使用效益,提高参合人员的受益水平;有利于合理利用卫生资源,规范医疗机构服务行为,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上涨,对于新农合制度持续、健康、稳定发展,让农村居民切实享受医改成果,保障参合农民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3.如何确保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工作取得实效?

首先要坚持全覆盖的原则。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要力争覆盖统筹区域内所有定点医疗机构,覆盖所有住院病人以及享受新农合门诊(统筹)补偿的病人。只有实现全覆盖,才能避免医疗机构为控制费用而选择病人,才能避免医疗机构向未实行支付方式改革的病人转移费用成本,从而促进医疗机构之间的公平竞争,有效发挥支付方式改革的内在激励和制约作用。

二要结合实际,动态调整新农合支付标准。支付方式改革的直接目的是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要保证支付方式改革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就要尊重当前医药费用的合理现实及未来医药费用的合理增长。因此,新的支付标准,要根据基线数据调查、既往医疗费用水平等因素合理测算。对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支付标准的确定,还应有利于引导参合人员常见疾病在基层就医。同时,支付标准也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补偿方案调整、医疗服务成本变化、高新医疗技术应用以及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增长等因素,结合实际定期调整。

三要兼顾多方利益,确保持续发展。要逐步建立新农合管理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的谈判协商机制,协商确定付费标准及其他相关事项。新农合管理经办机构在考虑基金支付能力、医疗费用的个人负担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改革过程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保证医疗机构获得合理的补偿,保障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转和持续发展。

四要强化质量监管,保证服务水平。支付方式改革的根本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参合人员受益水平。在提高参合人员保障水平的同时,也要保证其享受的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高。管理经办机构将发挥卫生部门统筹管理医疗服务和新农合的优势,联合医疗管理部门,结合经办、服务监管协议,建立和完善支付方式改革考核评价体系,确保实施支付方式改革后医疗机构服务内容不减少,服务水平不降低,服务质量有保证。

4.如何对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进行监管和评价?

在實施门诊总额预付中,对费用控制情况监督评价,对定点医疗机构门诊服务数量、质量、转诊情况以及患者满意度定期进行考核评价。

篇10:《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政策问答

关于进一步加强村卫生室建设与发展工作的意见

*政办发„2011]71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办事处、管委会,县政府各部门:

村卫生室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的“网底”,直接承担着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任务。近年来,我县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队伍有了较快发展,村卫生室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乡村医生队伍素质明显提高,为保障农村扩大人民群众健康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当前我县村卫生室的建设与发展不够平衡,少数村卫生室建设仍然比较薄弱,基础设施落后,人员素质不高,服务不够规范,农民群众还不能得到方便、价格合理的卫生服务。为进一步加强村卫生室建设与发展,规范乡村医生队伍管理,提高村卫生室的服务能力,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1‟31号)和省卫生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物价局《关于加强村卫生室建设与发展的意见》(鄂卫发„2011‟29号)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村卫生室建设与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全县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目标,着力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政府主导、方便群众、功能实用、便于管理的原则,把加强村卫生室建设与发展作为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科学规划布局,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增强服务能力,保证我县农村居民获得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

(二)工作目标。到2012年,在保持村卫生室全覆盖的基础上,全县80%的村卫生室达到标准化水平,30%的乡村医生取得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乡(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率达到100%,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到2015年,所有的村卫生室要达到标准化水平,50%的乡村医生取得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乡(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内涵更加丰富,管理更加规范,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二、明确工作职责,科学合理设置村卫生室

(三)明确工作职责。村卫生室的主要职责是向农村居民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包括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乡(镇、办事处)卫生院(中心)的指导下,按照服务标准和规范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建立农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等;协助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落实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按规定及时报告传染病疫情和中毒事件,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使用适宜药物、适宜技术和中医药方法为农村居民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一般诊治,将超出诊治能力的患者及时转诊到镇(办事处)卫生院(中心)及以上医疗机构;受县卫生局委托填写统计报表,保管有关资料,开展健康教育和协助新农合筹资等工作。

(四)科学合理设置村卫生室。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综合考虑辖区服务人口、农民需求以及地理条件,按照方便群众和优化卫生资源设置的原则,合理设置村卫生室。原则上,每个行政村应有一所村卫生室,镇(办事处)卫生院(中心)所在地原则上不再设立村级卫生室。对人口较少、交通较为方便的行政村可合并设立村卫生室;服务人口超过3000人的,设立中心村卫生室。

村卫生室的设置应当由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单位或个人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湖北省医疗机构管理实施办法》有关规定申请,由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其法人代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加强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服务条件

(五)加强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村卫生室的房屋建设和基本装备要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进行。原则上,中心村卫

生室面积为120-150㎡,一般村卫生室面积为80-100㎡,业务用房与生活用房严格分开,应设有独立的诊断室、治疗室、观察室、健教室和药房,并做到分区合理,符合卫生学要求。要有与开展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相应的基本设备。村卫生室建设要实行统一设计、统一外观、统一标识、统一配置。

(六)加大对村卫生室建设的扶持。村卫生室建设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各乡(镇、办事处)要把村卫生室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村级活动场所建设规划中统筹考虑,并在房屋建设、设备购置以及人员培训等方面对村卫生室给予一定扶持。新建村卫生室的建设用地由村卫生室所在地村委会无偿提供。鼓励乡(镇、办事处)卫生院通过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方式建设村卫生室。暂不具备条件的地方,也可由政府、村集体、乡镇卫生院和乡村医生共同出资举办村卫生室。

(七)加强村卫生室信息化建设。要结合国家项目要求,以村卫生室信息化管理平台为基础,积极推进农民健康档案管理、新农合资金即时结算管理、医疗器械和基本药物供应使用、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绩效考核等重点工作的信息融合互通,着力提高村卫生室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四、合理配置乡村医生,不断提高乡村医生队伍素质

(八)合理配置乡村医生。应本着方便群众和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的原则,制定乡村医生的配置标准。原则上,每1000名服务人口应有1名乡村医生。可以综合考虑乡村医生队伍现状、农村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以及地理交通条件等因素,以乡(镇、办事处)为单位,在乡(镇、办事处)范围内的各村卫生机构之间合理调配乡村医生。引入竞争机制,聘用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较高的人员到村卫生室工作。

(九)加强执业管理。按照《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有关规定,严格乡村医生的准入,加强执业管理和监督考核等工作。在村卫生室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合法执业资格。要切实加强乡村医生执业活动的监督管理,规范诊疗行为,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促进合理用药,控制医药费用,为农村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要按照《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和《湖北省乡村医生考核实施细则》等规定开展乡村医生执业考核,考核结果作为乡村医生继续执业的依据。

(十)提高业务素质。从农村卫生和乡村医生的实际出发,合理制定乡村医生培养规划。认真组织实施乡村医生大、中专学历教育,促进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化。采取定向免费培养方式为村卫生室培养一批大专层次的医学类人才。积极研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执业(助理)医师和医学院校大、中专毕业生到村卫生室工作。制定乡村医生培

训规划,采取临床进修、集中培训、城镇支农等多种方式,选派乡村医生到乡(镇、办事处)卫生院(中心)或县直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培训,选派县直医院或乡(镇、办事处)卫生院(中心)卫生技术人员到村卫生室带教,不断提高乡村医生临床使用技能水平。对到村卫生室工作的医学院校大、中专毕业生,优先纳入规范化培训。制定农村适宜卫生技术推广规划,依托农村卫生信息网络,大力开展乡村医生实用技能在线培训,促进适宜技术在农村基层规范、合理应用。

五、创新管理体制,严格绩效考核

(十一)积极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按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求,积极推进乡(镇、办事处)卫生院(中心)和村卫生室的一体化管理。合理划分乡(镇、办事处)卫生院(中心)和村卫生室的职责,明确乡村医生应承担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任务,一些劳务密集型的公共卫生项目主要安排给乡村医生承担。各乡(镇、办事处)卫生院(中心)要加强对乡村医生的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加强对乡村医生执业活动的日常监管,规范医疗服务和用药行为。积极推行在村卫生室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

(十二)开展绩效考核。各乡(镇、办事处)卫生院(中心)要与村卫生室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并按照《村卫生室绩效考核参考指标(2011年版)》(卫办农卫发„2011‟34号)的要求,每年对村卫生室进行绩效考核。考核结果要与

村卫生室相关财政补助挂钩,也应当作为表彰奖励及其负责人考核任用的重要依据。对考核优秀、合格的村卫生室,按照规定拨付相关财政补助;对考核不合格的,要按照规定进行扣减。县卫生行政部门对镇级考核结果进行抽查复核。

六、完善补偿和收费政策,维护乡村医生合法权益

(十三)完善补偿和收费政策。在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工作中,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提供的门诊服务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对乡村医生承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根据其承担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和数量经考核后发放。对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的村卫生室,要按照服务人口数量,采取专项补助的方式对在村卫生室执业的乡村医生给予定额补偿,保证其合理执业收入。

(十四)逐步完善乡村医生养老保险政策。各相关部门要结合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下简称新农保)的推进,出台优惠政策,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参加新农保,对符合新农保待遇领取条件的乡村医生发放养老金。采取补助等多种形式,妥善解决好老年乡村医生的保障和生活困难问题。

(十五)切实维护乡村医生的合法权益。严禁以任何名义向乡村医生收取、摊派国家规定之外的费用,支持乡村医生依法执业,坚决打击非法行医,为乡村医生创造良好的执业环境。对在农村预防、保健、医疗服务、基本药物制度实

施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乡村医生在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公办医生享受同等待遇。

二○一一年*月**三日

主题词:卫生 村卫生室 意见

上一篇:基层党组织工作制度下一篇:主动脉夹层的护理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