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阳街道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管理与服务的意见

2024-05-03

青阳街道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管理与服务的意见(共6篇)

篇1:青阳街道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管理与服务的意见

青阳街道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管理与服务的意见

为加强和改进青阳街道社区管理与服务水平,建立长效服务管理机制,使青阳街道社区管理与服务水平与城市发展水平、与青阳街道建设现代化商贸物流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发展定位相适应,全面建设和谐社区,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和《福建省城市社区建设纲要》等文件规定,经研究,现就加强和改进青阳街道社区管理服务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区建设,以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中心(工作站)、民间组织、驻社区单位、物业管理企业及社区居民个人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努力把社区建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2、基本原则。(1)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着眼于社区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特别是对居民最关心、最需要、通过努力又可以解决的问题及时提供帮助和服务,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2)扩大民主,居民自治。坚持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逐步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3)立足基层,加强基础。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和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改进社区管理与服务。(4)资源共享,共驻共建。充分调动社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广泛参与社区建设,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营造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5)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区分不同类型的社区,实行分类指导。既要整体推进,又要解决薄弱环节、重点项目和关键问题;既要坚持行之有效的传统管理服务方式,又要善于运用现代手段,勇于创新,不断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

3、主要任务。明确辖区划分,落实属地管理;整合社区资源,完善社区功能;创新管理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健全服务网络,逐步建立与青阳街道建设现代化商贸物流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发展定位与发展水平相适应,管理与服务覆盖社区全体成员,管理人性化、服务多元化、管理水平较高、服务功能完善的社区管理、服务体系。

二、加强和改进社区管理

4、划分明确辖区。本着便于管理、便于服务、便于自治、便于发展的原则,充分考虑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等因素,对现有居委会辖区进行适当调整和确认。管辖范围一般以1000—3000户或实有人口3000—5000人为宜。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辖区界限划分尽量以路为界,避免飞地。以现有社区居委会辖区为基础,各社区早期开发的联建房、商品房、旧区改造房、机关事业单位自建房等散居楼院及开发商开发但规模偏小的小区整合并入现有社区居委会辖区(其中新世纪豪园、市直机关宿舍楼、镇长楼、银星花园纳入青新社区;阳光时代广场归属阳光社区;福隆广场归属锦青社区;世纪公园、豪富花园归属洪宅垵社区;机场生活区纳入高霞社区;市公安局宿舍纳入普照社区),落实属地管理;市区湖光西路改造区域等规模较大的新居民区成立新社区,建立社区居民委员会。

5、完善居民自治。建立健全社区居民自治制度,全面深化居 民自治工作。社区居委会成员经民主选举产生,负责社区日常事务的管理。社区居委会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依法履行下列职责: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教育居民依法履行应尽的义务;执行社区居民会议的决定、决议,办理本居住地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发展公益事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调解民间纠纷,促进家庭和睦及邻里团结;协助政府机构维护社会治安,做好青少年教育、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教、计划生育、公共卫生和优抚救济等工作;反映居民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在了解社区居民需求、提供便民服务方面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

6、建立服务中心(工作站)。主动顺应政府职能转变和社区社会事务分类管理,整合社区“八大员”,以社区专职工作者为骨干,各社区全部成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工作站),高起点建立社区公共服务平台。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工作站)为公益性服务机构,在社区党支部、居委会的领导下,其主要功能是承接街道办事处交办的公共服务项目,实施项目运作。开展公益服务,提供便民利民服务。公益服务主要开展志愿者服务。重点提供便民利民服务,要从社区居民最迫切的生活需求出发,积极发展便民利民的社区商业服务、家政服务,完善服务网络,规范服务内容、满足群众日常生活需要,要加大服务支撑体系建设。提供质优价廉的家庭服务,逐步形成方便快捷的社区生活服务圈。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工作站)兴办的部分社区服务项目可以实行有偿服务,项目收入专项用于社区有偿服务项目的滚动发展。各社区要加大对社区服务中心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社区服务中心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不断拓展服务内容、服务项目,整合区域资源,提升服务质 量和服务水平,把满足百姓的服务需求作为衡量和评价社区服务中心的主要标准,保障社区服务中心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7、规范物业管理。正确处理好社区居委会与社区内物业管理企业的关系。物业管理公司是经营性服务企业,参与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支持和指导物业管理企业依法经营。社区居委会有权对物业管理公司进行指导和监督,物业管理公司有责任和义务协助社区居委会开展社区建设工作。物业管理公司和业主委员会的负责人可以参加社区居委会工作,共同搞好社区管理。有关部门在办理物业管理企业营业执照或年检或资质等级核定时,应由社区居委会签署意见。各社区居委会按照区域划分,负责各辖区内开发小区居民管理工作。新建小区首套交房前,建设单位必须选聘具有相应资质的物业服务企业开展前期物业管理,所属社区要主动参与前期物业服务管理工作。居民开始入住后,社区居委会要积极发挥,建立档案,条件成熟后,组织业主筹集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推选楼长,协调处理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委员会、业主之间的矛盾纠纷,及时调查处理投诉,加强对辖区内小区物业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监督管理和协调服务。

8、方便落户青阳。对符合一定条件的工商业经营者、投资纳税大户、技术能手、专家学者以及在青阳购房置业并本人实际居住、经营两年以上的外来人口鼓励落户青阳,简化入户手续,给与参与社区事务、子女入学等方面的支持。申请入户人员必须符合晋江市公安局《关于印发办理户口、居民身份证工作规范的通知》(晋公户[2004]28号)有关户口迁入条款的规定,提供完整的购房手续(包括房产证、土地证、与房地产商签订的合同、银行按揭证明等)、居住证明和提供完整的计生证明(包括独生子女 证、结扎证明、查环查孕证明、计生管理交接函等)。对新入户社区的外来人口,按新落户每户每年不少于300元的标准补贴社区居委会管理服务经费。按照以居住地社区为主,就近为主,街道本级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充分满足新迁入户籍人口子女均能接受义务教育的需求。

9、暂住人口管理。根据人口管理重心下移、社区属地化管理的需要,实施属地管理、以证管人和以房管人相结合模式。各房地产开发区开始交房后,所有入住业主在户籍迁入前要先纳入暂住人口管理。强化暂住人口申报暂住登记制度,明确出租屋业主、用工单位及有关方面在暂住人口管理方面的责任,提高暂住人口管理的实效性。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实行暂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管理、同服务、同考核”,强化综合治理,堵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中的漏洞,有效控制流动人口政策外生育。加强暂住人口就业管理服务,依托社区工作站和流动人口管理站推行劳动保障卡制度,完善暂住人口录用备案、就业登记和劳动合同管理。强化用工单位对暂住人口就业管理的责任和义务,规范劳动用工行为。

10、开展共驻共建。健全资源共享的激励机制和表彰机制。社区居委会要从社区居民的需求出发,建立社区资源台账和资源共享图表,整合社区各种人力资源、设施资源等服务资源,开展社区公益性服务和便民利民服务。驻区社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要积极参与社区建设,设施对社区开放,实现资源共享。要积极参与各种创建文明社区活动,营造“共商社区事务,共享社区资源,共建社区家园”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

11、公共服务进社区。以社区服务中心(工作站)为平台,将政府公共服务有效延伸到社区,使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惠及全体居民。积极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到社区,做好社区环境保洁和绿化、拆除社区内违法搭建、整治油烟污染及噪音扰民等工作,不断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积极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到社区,加强平安社区建设,健全社区治安防控网络,切实做好人民调解和信访工作,不断完善社区居民内部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加快推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进社区,建立健全社区卫生网络,完善社区卫生体系。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教育和体育事业,丰富社区居民精神生活。完善社区特殊群体服务体系,切实做好社区老年人、优抚对象和残疾人的社区服务。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到社区,推进低保和大病医疗救助服务,实现动态管理、应保尽保;开展面向社区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服务,建设和管理好社区“爱心慈善援助站”等社会捐赠接收发放点。

12、商业服务进社区。加快发展社区商业服务,满足居民消费,扩大劳动就业,提升城市商业现代化和综合竞争力。要围绕“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的主题,支持连锁企业进入社区新建和改扩建便利超市、早午快餐店、便民家庭服务和再生资源回收等便民利民网点,建设面向社区商业网点服务的物流配送中心,实现便利消费进社区的目标;鼓励有条件的社区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利用和整合社区现有的各类家庭服务平台、服务热线等,为广大居民和服务企业建立信息对接平台,提供放心、快捷、安全的家庭服务,实现便民服务进家庭的目标。

13、中介服务进社区。以社区服务中心(站)为依托,加强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把社区中介组织纳入社区服务力量,开 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中介服务,使之与政府公共服务和居民自助服务共生互补,更好的适应和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各种社会需求。加大对社会中介服务组织的扶持力度,积极有序地发展社会中介服务,引导中介组织为居民提供符合需求、保证质量、值得信赖的社会服务。同时,认真研究如何有效地发挥社区服务中心中介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社区民办非营利组织,成立社区物业管理服务社等形式,为居民提供低偿、微利的物业服务,探索老城区型社区物业服务新模式。

14、义工服务进社区。要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志愿者组织形式,完善社区志愿者组织体系,各社区全部成立义工协会,实施社区义工登记制度,建立义工服务网络。社区居委会要大力发展义工队伍,注重发挥社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社区骨干、知名人士的号召力与影响力,把热心公益事业、有技术特长的居民组织起来,组建符合社区服务发展要求和居民群众多样性需求的义工服务队伍,形成社区居民自助服务体系。注册社区义工人数要达到社区人口的8%以上,其中阳光、青华等示范社区要达10%以上。以“情暖社区、服务万家”为主题,普及志愿者服务,大力开展文明新风、扶老助残帮困、便民利民爱民、维护公共环境、创建平安社区、社区文化活动、红十字等义工服务,促进义工服务制度化、经常化,切实为社区老年人、优抚对象、残疾人、特困群众等解决实际困难,积极营造和谐相处、关爱他人的社区氛围。

15、信息服务进社区。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按照统筹规划、实用高效的原则,逐步建立“资源共享、协同服务、便民利民、安全可控”的社区服务信息资源,推动建立社区服务信息化网络 服务平台,调整在建系统,改进已建系统,加快互连互通,实现社区公共资源共享。在街道统一组织下,建设街道、社区信息化网络。重点组织政务信息、就业服务、职业培训、医疗卫生、社会救助、民政优抚、司法援助等政府服务信息的利用,逐步将各类服务资源整合到服务热线中,推进社区信息化。加强服务支撑体系的建设,有效提高社区服务信息化水平和公共服务的能力。

四、加强社区建设工作领导

16、加强组织领导。要加强对社区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健全街道统一领导、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社区服务工作机制,突出重点,制定政策,完善措施,促进社区服务各项规划目标的落实。要切实加强对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反映社区服务设施、服务管理、居民需求及满意程度等内容的信息采集及工作评估体系。逐步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管理制度,完善决策管理、项目管理、人员管理、财务管理、设施管理、考核评估等相关制度,进一步加强社区服务中心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17、保障服务经费。街道财政要加大对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力度,每年将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社区“一站式”服务中心(站)的建设,按照每户10元/年的标准,落实社区开展服务工作必须的经费。工商、税务、物价等有关部门要将社区服务业的发展纳入扶持范围,积极鼓励和支持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要积极引导社会各方支持和参与社区服务,拓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融资渠道。鼓励社区单位与社区建立共建机制,兴建社区服务设施。逐步加大投入力度,使教育、文化、卫生、计生、体育等设施和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与社区人口规模及其需求相适应。

18、开展联合治理。街道和各社区要加强对人口居住、计生、就业等政策的教育宣传工作,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明确职责分工,鼓励产业“退二进三”,加快推进“城中村”的改造,深入开展“梳理”行动,坚决拆除违法建筑,严格规范出租屋管理,严厉打击卖淫嫖娼、黄赌毒等犯罪活动,以及无照经营、制假贩假等非法经营活动,铲除非法从业人员生产和生活的土壤。

篇2:青阳街道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管理与服务的意见

目前,**街道登记在册的来沪人员62861名。由于管理理念的偏差、基层基础工作的薄弱等原因,来沪人员引发的治安问题、居住问题、环境卫生问题、子女就学问题等已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面对新情况和新问题,深入研究加强和改进来沪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对于推动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具

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组织建设,落实工作保障

结合平安创建工作,将来沪人员管理纳入平安创建的总体部署,把对来沪人员管理服务的实效作为考核一个地区平安建设的重要指标。可成立党政主要领导为责任人的来沪人员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部署来沪人员管理服务工作,研究解决重大问题。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制定出台《加强和改进对来沪人员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以明确如何加强就业保障、优化公共服务、维护合法权益、强化社会管理、加强组织领导等具体工作措施。加强对来沪人员管理专项经费的落实,严格按照区委政法委的工作要求,配齐、配强来沪人员综合协管员。

二、突出以人为本,优化维权服务

在全国取消农村劳务工进城就业的限制性政策后,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已是不可阻挡的潮流,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变得尤为迫切。应推动公安、劳动、计生部门“一站式”办证服务,实行居住证、计生证等证件“一证式”管理,为来沪人员提供求职登记、择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免费服务。通过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外省职业技术学校对口培训招录员工等多种形式,实现规范用工,提高来沪务工人员的整体素质,减少无序涌入。政府可与企业签订规范用工责任书,鼓励企业建造员工宿舍,对无法完成员工宿舍建造的企业,促其按来沪人员招录用工数,承担相应社会职能的管理费用。政府通过合理布点,鼓励企业和民间资本建设来沪人员的职工家园,推行集中住宿,实行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廉价低利润出租。实行“同城待遇”,合理安排民工子弟学校的建设,确保来沪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健全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组建企业工会,开展农民工就业维权、工资拖欠、超时加班等问题的专项检查,杜绝损害来沪务工人员利益的事件。

三、规范土地利用,提高管控能力

结合区域实际,制定相应的土地经营政策,将土地经营权从农户手中流转出来。通过组建土地经营公司,按照集中经营、有效利用、增加收入的原则,将土地向集体经营和大户经营集中,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组织开展对无证收废站、地下加工窝点的取缔活动,加强田间畜禽整治和违章搭建工棚的拆除,有效遏制来沪务农人员的无序涌入。加大村级来沪人员服务管理工作,尤其是人员总量调控工作的考核力度,将村主要领导的全年报酬按一定比例用于此项考核。

四、依托各方资源,强化基础管理

以创建平安社区、平安单位为契机,深化基层村、居、企业的平安创建工作,加快以综治管理、来沪人员管理、信访接待、矛盾调处四位一体的平安工作站建设,配备专职协管员队伍,负责日常综合管理工作。着力推进“综治进企业”、“综治进社区”,按照“谁出租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签订综治责任状、治安协议书,全面推行融预防犯罪、治安管理、矛盾调处、劳动用工、计划生育、卫生管理于一体的来沪人员管理业主责任制,把来沪人员管理服务的责任落实到用工单位、经营企业和出租房主。进一步加大拆除违法建筑的力度,有效遏制新违法建筑的滋生,制止出租房屋“群租”现象,最大限度地消除安全隐患,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探索异地警务协作机制,针对来沪人员流入地相对集中的特点,聘请流出地公安机关民警到流入地协助管理来沪人员,充分发挥外省籍民警人缘熟悉、地缘亲近、语言相通的优势,有效加强来沪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提高发现和打击来沪人员的违法犯罪能力。

五、提升管理理念,遏制违法犯罪

篇3:青阳街道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管理与服务的意见

关键词:城市社区管理,涵义,成功经验,建议

当前,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 人们生活的空间越来越趋向于社区化, 人们自由积聚在社区生活, 逐步取代了过去院落划分的生活模式。无疑, 社区是城市化进程和住宅私有化的产物, 同时也是城市社会事务管理的基本单元。当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积聚在社区, 如何对这些社区人加强有效管理, 促进社区健康发展, 日益成为人们思考的课题。

一、正确理解社区及社区管理的涵义

“社区”是社会学中的基本概念, 最早是在德国社会学家斐迪·滕尼斯的《社区与社会》一书中提出。一般认为:社区就是在一定地域内发生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 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并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其基本构成要素有四个方面:一个相对稳定的人文区位意义上的地域。特定的区域不仅是社区成员活动的基本空间场所, 而且社区成员的活动方式乃至思想感情也都被打上区域的烙印和特征。二是一定规模和具有同质性的人口。

一般来说, 社区管理是在政府的指导下, 社区职能部门、社区单位、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的自我管理。但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 各类深层次社会矛盾层出不穷, 社区管理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目前我们习惯采取的“行政主导”式社区管理体制, 与发展基层民主自治的时代要求截然相反, 需要我们做大量细致的工作。做好新形势下的社区管理创新工作, 也是完善城市社会管理、推进社会建设、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和有力保障。换句话说, 社区是党和政府在城市基层的执政基础, 社区稳则社会稳, 社区强则国家强, 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

为了切实推进社会管理, 加强和改进社区管理, 必须紧密地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积极探索创新社区管理模式, 通过完善制度, 完善社区服务功能, 优化社区环境, 整治社区治安, 才能不断推动基层社区党的建设、环境建设、文化建设、平安建设以及社会管理的全面发展。

二、各地在社区管理中的成功经验

当前全国普遍对社区管理进行了深入探寻。总体来说, 有益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内蒙古乌海:市委、市政府将社区建设工作列入每年的年度考核目标和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 并与各区、各部门签订责任状, 充分调动全市上下建设社区的积极性。健全了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民政部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社区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成立了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并将办公室设在市民政局, 配备了编制。按照“便于服务管理、便于整合资源、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则, 科学规划社区布局, 实施行政区划调整, 将292个社区 (村) 调整为86个, 使社区功能更加集中和突出, 资源配置较为优化合理, 管理职责较为明确。将社区规模扩大到3000户左右, 有效整合各部门在社区的机构、人力、财产, 实行资源共享, 构建社区“十分钟服务圈”, 设立社区文化站、卫生计生服务站、综治工作站、老年人谈心室、老年人日间照护室、老年学校等服务功能。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设立民政救助等七个社区服务窗口, 基本满足了居民劳动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等服务需求, 居民不出社区即可享受到各类基本服务。

上海宝山区:居委会整合了小区内在资源, 开设了24小时党员志愿者“服务热线”, 定期组织党员志愿者开展服务。服务点开设了家电维修、水电工维修、法律咨询、医疗咨询、房产咨询、心理咨询、理发磨刀、声乐指导等各项服务内容。

创意性地开设了“民生微博”, 在网上注册认证微博, 每天上网发布就业政策、计划生育咨询、经济适用房、小区新鲜事等一系列民生信息。每月25日为理论小组学习日, 每月18日为党员、群众骨干学习日, 每月13日为读书日, 党支部、楼组、家庭联动学习, 小区理论学习小组成员自行备课, 撰写学习理论心得体会, 同时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进小区建设和管理、促进小区和谐发展的强大动力。小区内已培育了一批学习型楼组和学习型家庭, 学习型先进个人。

四川德阳市: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编制成该市“十二五”专项规划, 以项目促试点, 以点带面, 把社会管理创新纳入“十二五”规划, 确定建设项目191个, 计划投入超过52亿元, 并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挂帅重点项目。

德阳将全市社区划分为七类, 即城市社区、农村社区、灾区新型社区、城乡结合部社区、移民和征地拆迁安置社区、产业园区社区和企业“家委会”, 分类施治, 探索加强不同类别社区社会服务管理的基础工作。

社区综合服务站、警务室、矛盾纠纷调解室、青少年科普工作室、“悄悄话语室”一应俱全。包括了治安管理、人口数据、两新组织、法律援助、义务教育等10多个方面内容、涵纳46个市级部门的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功能的平台, 让原来被称为“中转站”的便民服务室, 真正转变为处理问题的“终点站”, 使群众“走进一个门, 能办多件事”。

综观我国部分省市地区在社区管理方面的有益探索和实践, 有许多方面可以学习和借鉴。对比其他地区, 山西省各地也积聚了许多社区管理工作的有益经验。

比如, 阳泉建立社区矫正工作站, 完善监管组织网络。不断强化困难群体信息库建设, 完善重大病救助、帮困助学救助、临时救助等救助政策, 扩大受益面, 保障群众基本权益。长治:在城市社区推行网格化管理机制, 以实行社会管理服务的全面有效覆盖。晋城:社区党支部始终把稳定与发展摆在了社区工作的首位。太原:把社区划分为一个个“网格”, 由社区专职工作者担任“网格格长”, 拟实现管理无盲区。“网格格长”负责采集网格内人口、房屋、单位、计划生育、综治信访等人、地、事、物、情、组织等各类基础信息。之后将收集到的信息上报到社区、街办、区三级平台, 建立数据库, 方便及时查阅。通过成立各种居民自治组织, 让居民自己管理楼院, 最终实现无人管理楼院的长效治理。

三、切实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管理工作建议

通过对各地社区管理经验的梳理, 探索由街道管理体制向社区管理体制转变, 统一规划建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站) , 承接街道办事处和各相关部门服务功能延伸到社区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 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 与居民依法自治的良性互动。

要切实加强和改进社区管理工作, 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同时应提供必要的保障。

一是依靠上级部门统筹协调与司法、公安、计生、移动、消防、环保、教育、医院、社会福利等部门的关系, 尽可能与多部门分头治理社区中存在的上述部门管辖范围内的问题, 尽可能为社区居民服务, 不断提高社区管理水平。提供组织保障。政府将社区管理服务创新工作纳入对市、县、区的目标责任考核, 发展改革、财政、金融、税务、工商等部门要按各自职能和权限, 支持社区服务管理创新。二是对包片管理和具体负责的领导干部要严格考核, 避免形式主义, 对具体的责任人在提高相关待遇的基础上要严格考评。切实抓好管理队伍建设, 把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和组建居民自治组织结合起来, 齐抓共管。提供机制保障, 将社区服务管理创新工作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任期目标考评体系, 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三是畅通服务渠道, 提高服务水平, 对居民的合理要求要有人负责, 由部门落实, 避免踢皮球现象, 真正把居民诉求合理解决好。提供资金保障。财政安排专项经费, 用于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平台搭建等, 各市、县、区财政负责落实平台维护、数据采集更新、硬件建设、网格管理员培训等费用。市、县区要安排必要的经费, 专项用于社居委换届、社区“两委”正职和相关工作人员培训等。

结合先进的社区管理工作的经验, 建议做好以下推进社区管理工作的“四化”建设。

1. 推进社区网格化建设。

把社区划分为若干责任网格, 将人、地、物、情、事、组织全部纳入网格进行管理, 实行“多网合一, 一网多格;一格多员, 全员参与”, 实现社区管理的全覆盖, 并建立起科学的工作运行机制和规范的监督考核机制。

2. 推进社区组织化建设。

首先, 要按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部署要求, 加强社区居委自身建设, 增强居民开展自治、提供公共服务和监督活动的能力;其次, 通过“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等方式, 打造一支服务社区、政府与社会支持的专业化与职业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三是落实工资福利待遇。创新社区工作者培养和选拔机制;四是在社区服务工作机制、监督评估机制等方面大胆探索, 使政府行政管理与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3. 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

首先, 建立统一的社区基础信息数据库。统筹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社会保障、房产、卫生、教育、文化、交通、工商等信息资源, 实现对社区人、地、物、情、事、组织底数清、情况明、管得住、服务好;其次, 统一技术规范要求, 重点突破, 分步骤实施。推进智能化住宅小区 (楼宇、家庭) 建设。在有条件的社区, 推进水、电、气等城市公共事业消费和通讯等个人消费的自动记录和付费, 加快推进住宅小区安保电子监控建设;三是“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在平台建设、运营、维护、管理等方面, 依据政府采购管理规定, 积极探索“服务外包”、“以租代建”等成功建设模式。

4. 推进社区服务化建设。

逐步建立设施配套、功能完备、队伍健全、机制合理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 形成较为完善的市民“十五分钟生活圈”。在每个社区设立“一站式”办事大厅, 提供便捷、规范的行政服务。建立居家养老和残疾人服务中心, 面向社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护理、康复、精神慰藉服务;建立青少年文化活动中心, 面向未成年人提供陪护、兴趣培养和学习辅导服务。采取政府扶持和社会化运作相结合, 通过项目管理、购买服务等方式, 资源共享、共驻共建机制, 鼓励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兴办社区服务业。动员党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青少年学生等参加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建立社区服务标准体系和监督评价体系, 使社区服务标准化、连锁化、专业化。成立秧歌队、武术队、健身队、夕阳红合唱队、门球队、曲艺队等社区文艺团体, 举办社区邻里节、社区文艺汇演、社区运动会等活动, 丰富居民的业余生活, 增进社区居民间的关系, 增强社区凝聚力, 打造各具特色的社区文化景观。

参考文献

[1]周小亮.保障改善民生制度建设的理论回溯与框架构建[j].福建论坛, 2012 (12)

篇4:青阳街道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管理与服务的意见

易地安置和易地居住离休干部的管理、服务等工作是老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以及城镇户籍制度发生的深刻变化,离休干部安置和居住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为了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做好易地安置和易地居住离休干部的管理服务工作,更好地落实他们的政治、生活待遇,根据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易地安置和易地居住

离休干部易地安置是指干部离休后,本人要求回原籍或配偶所在地,经组织批准、联系,对离休干部进行跨省、市、县的安置。易地居住是指干部离休后自行办理户口迁移,跨省、市、县长期居住。

二、易地安置离休干部

(一)政治待遇方面

1、原单位要切实在政治上重视和关心易地安置离休干部,积极主动地协助接收安置单位落实好他们的各项政治待遇。经常性地通过各种形式向易地安置的离休干部通报本地区、本单位有关情况,使他们了解原地区、原单位的新变化、新面貌。

2、各级组织、老干部部门和有关单位,对易地安置的离休干部应坚持走访慰问制度。各级各部门的领导,要利用出差、开会等机会,就近顺道走访看望易地安置离休干部;对省内跨市、县安置的离休干部,每年至少走访慰问一次;对跨省安置的离休干部至少每两年走访慰问一次。

3、接收安置单位对易地安置的离休干部,要与本地区、本单位同职、同条件的离休干部一样同等对待,按规定落实好他们的政治生活待遇,做到定期召开座谈会,按规定组织阅读文件、听报告、参加有关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组织参观考察经济建设和工农业生产项目,定期走访慰问等。

4、接收安置单位要将易地安置的党员离休干部编入党的组织,保证他们按规定参加组织活动;回农村安置的党员离休干部,也要就近编入乡(镇)或村党支部(党小组),定期组织他们参加党组织生活。

5、接收安置单位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老干部活动场所和老年大学,为易地安置离休干部参加活动和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二)生活待遇方面

1、易地安置离休干部的离休费、按政策规定享受的各项生活补贴以及原单位发放给老同志的各种福利,原单位要按时足额寄发,并承担邮寄费。离休费如有变动,要及时作出说明。

2、关于地方性补贴的执行标准问题。凡已签定《安置协议》予以明确的,要继续按《安置协议》执行。《安置协议》未明确或未签《安置协议》的,根据国家人事部离退休司《人退司函(1992)5号》“可由其原单位根据实际情况酌定”的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情况,按易地安置离休干部原单位所在地的标准执行。

3、关于易地安置离休干部的医药费问题。对享受公费医疗的,按我省省级公费医疗管理相关规定执行。对参加医药费单独统筹的,按照各地医保经办机构的有关规定办理。对回农村安置的,各地各部门要按规定保证这部分老同志的医疗待遇得到落实。

4、各地、各部门对接收安置的外地离休干部,在医疗保健上应与本地、本部门同职级离休干部一样,享受门诊、住院优先的待遇。

5、各地、各部门要为接收安置的外地离休干部办理《老年优待证》等,保证这些老同志同样享受我省的有关社会优待和服务。

6、切实保障各项经费的落实和管理。原单位要按《安置协议》及时将易地安置离休干部管理费拨付给接收地区(单位),不得拖欠。凡接收安置外省、市、县离休干部的单位,也可按《安置协议》中规定的或通过协商的办法向离休干部原单位收取管理费。

7、易地安置离休干部去世,原单位一定要派人前往安置地协助接收单位妥善处理其后事并按干部管理权限向主管部门报告;外地安置在当地的离休干部去世,当地老干部部门应及时与离休干部原单位联系,并主动协助其家属妥善处理好后事。

三、易地居住离休干部

1、易地居住离休干部仍由原单位负责管理。对易地居住离休干部要从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各单位应积极帮助他们就近就地参加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是党员的应将其党组织关系转到就近的代管单位或社区,以便他们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关于他们的医疗问题,可参照易地安置离休干部有关规定办理,尽可能地为其提供便利。

2、对于出国定居的离休干部按劳动人事部、国务院侨务办、中国银行、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获准出国定居的退休、退职人员待遇问题的通知》(劳人劳[1982]42号)等有关文件规定办理。

四、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1、基本情况资料管理制度。各级老干部部门,对本地区、本单位的易地安置离休干部(含接收安置的外地离休干部),要建立有关基本情况档案资料,掌握好离休干部本人和家庭的有关情况。

2、联系制度。易地安置离休干部的原单位要确定专人负责,加强与接收单位以及离休干部本人的联系,及时了解易地安置离休干部“政治、生活待遇”的落实情况和学习、思想、身体等状况,认真做好管理服务工作。接收安置单位也应经常与易地安置离休干部的原单位保持联系,通报老同志的有关情况。对易地安置离休干部生活有特殊困难的,原单位和接受单位要及时给予关心、照顾。

3、检查汇报制度。各级老干部部门每年在进行目标考核时,要把易地安置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在年终总结老干部工作时,要向党委、政府汇报易地安置工作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提出解决的意见和建议。

五、关于易地安置和易地居住离休干部工作的其他问题

1、对原单位属改制或破产企业的易地安置和易地居住离休干部,各地各部门应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江西省国有改制和破产企业离休干部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赣办字[2006]8号)要求,妥善落实好他们的接收管理单位。接收管理单位要主动与原企业联系,承接好易地安置和易地居住离休干部的管理服务工作。

2、今后,干部离休后一般不再办理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易地安置。凡过去已办理易地安置的离休干部,原则上不再进行第二次安置。

中共江西省委组织部 中共江西省委老干部局

篇5:青阳街道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管理与服务的意见

长沙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的意见

长政办发〔2010〕9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直机关各单位:

为切实加强和改进我市社区公共服务工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4号)精神,经市人民政府研究,现就有关事项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以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为出发点,整合社区资源,改进服务方式,健全服务网络,拓宽服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切实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二、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着眼于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物质文化服务,特别是及时解决社区居民最关心、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为群众排忧解难。

(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政府、社区居委会、民间组织、驻社区单位、企业及居民个人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管理等多种形式,鼓励、引导、扶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促进公共服务社会化。

(三)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根据社区实际和经济发展水平,实行分类指导,加强示范带动,加快形成各具特色、充满活力的社区建设新格局。

(四)协同管理,资源共享。以社区为基本单位,依托信息化平台,注重部门联合、资源整合和政策聚合,努力实现“区域规划最佳,设施配置最优,服务效率最高,资源效益最大”。

三、工作目标

(一)建立内容多样、主体多元、便捷高效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政府公共服务、社区互助服务和社会化服务有机结合,实现社区服务上水平。

(二)进一步理顺政府各部门与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关系,增强部门工作进社区的协调性和统一性,有效解决社区居民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使人民群众得实惠。

(三)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投入和服务机制,妥善解决社区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队伍建设、工作经费等问题,实现保障机制见实效。

(四)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覆盖社区全体成员,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体系,努力实现社区居民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

四、机构设置

按照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动的要求,整合政府各部门在城市基层的办事机构,将现有街道(乡镇)、社区两级劳动保障服务机构、最低生活保障服务机构、住房保障服务机构、计生服务机构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构合并,统一设置社区公共服务机构,具体承接政府部门依法延伸在社区的社会管理及公共服务工作。每个街道(乡镇)设一所公共服务站,为街道(乡镇)事业单位,列入区一级财政预算。每个社区原则上设一所社区公共服务中心,规模较小的社区可采取“一站多居”、“打造15分钟生活服务圈”等多种形式,推进“联合办公”、“一站式”服务。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为街道(乡镇)公共服务站的代理机构,接受社区居委会的指导、监督,公共服务站对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实行业务管理和指导。社区公共服务机构归口各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管理,并接受上级业务部门的业务指导。社区公共服务机构的名称统一为“长沙市××区××街道(乡镇)公共服务站”,“长沙市××区××街道(乡镇)××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同时,为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公共就业服务经费落实到位,街道(乡镇)、社区公共服务站(中心)加挂“街道(乡镇)、社区公共就业服务站(中心)”牌子。

五、职能配置

社区公共服务机构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贫困居民、老年人、残疾人、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为服务重点。主要职责:

(一)社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负责人力资源动态管理;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办理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等事务;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服务;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就业援助;积极引导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受理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申请;承担社会保险扩面工作;负责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的具体工作;负责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参保、缴费、异动和信息录入以及灵活就业人员医疗保险参保登记;开展劳动保障政策、法律、法规咨询服务,协助做好信访、监察工作。

(二)社区社会救助服务。负责辖区内城乡低保、低收入家庭认定、医疗救助、精神病药物救助、五保供养、救灾救济、慈善、临时救助等各类社会救助的日常管理、服务工作;了解辖区内困难群众状况,建立困难群众信息数据库,完善社会救助信息网络平台,整合社会救助资源,做好社会救助金发放认证工作;协助有关部门落实社会救助的优惠配套救助政策;建设居家养老服务平台,面向社会提供社会化养老服务;做好双拥优抚、残疾人服务、殡葬服务等社会事务工作。

(三)社区计生服务。组织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生殖保健等方面宣传和服务活动;掌握社区育龄人员(含流动人口)婚育情况;协助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为社区育龄人员提供《生育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等计划生育证明的核查和发放服务。

(四)社区住房保障服务。负责协同有关部门开展对所辖社区住房保障对象的申报初审、调查核实、复审以及租赁住房补贴发放和保障住房的租售、居民住房状况摸底调查、申报登记、信息统计和住房档案建立等工作,并为居民提供房产信息和政策咨询;协助做好所辖区居民的房屋产权人权益保护及其纠纷调解、房屋租赁管理、社区物业管理、单位职工住房货币化补贴等工作。

(五)社区综合治理和安全管理服务。维护社区社会治安秩序,调处矛盾纠纷,协助相关部门做好信访维稳、禁毒宣传、消防、安全生产工作;积极做好社区娇正、法制宣传教育、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加强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的服务管理,协同有关部门对刑释解教人员、闲散青少年、留守儿童、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吸毒人员进行教育管理。

(六)社区城市管理和爱国卫生服务。协调做好社区物业管理、环境保护、卫生等工作。

(七)社区统计调查服务。收集、整理、分析和管理本辖区内的统计资料,建立规范的档案资料,及时报送统计信息。

(八)完成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政府部门依法延伸在社区的社会管理及有关公共服务。

六、编制配备

(一)核编范围。创新人员编制管理,仅核定街道(乡镇)公共服务站的人员编制;社区公共服务中心按岗位核定人员数额,实行“岗随事转”、定职定岗不定人的动态管理模式。

(二)核岗标准。原则上公共服务站按街道(乡镇)类别确定人员编制,即一类及以上的街道(乡镇)配备人员编制7名;二类街道(乡镇)配备人员编制6名;三类街道(乡、镇)配备人员编制5名。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的聘用人员数额以6人为基数,再根据辖区内人口、面积、服务对象人数为加权指数而确定。根据目前我市现有1410名工作人员的实际状况,暂核定全市城区街道(乡镇)社区公共服务中心聘用的服务人员数额2352名(各区街道〈乡镇〉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人员数额分配数详见附表)。各区机构编制部门可根据分配数具体分配到各街道(乡镇)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并报市机构编制、财政、劳动保障、民政等部门备案。建立人员数额动态调整机制,调整后的社区公共服务机构和聘用服务人员数额,由各区机构编制、财政、劳动保障、民政等部门提出意见,报市机构编制部门会同市财政局核定。各社区公共服务机构聘用的人员报上级业务部门备案。

各街道(乡镇)公共服务站设主任1名,由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1名主管该项工作的副主任(副乡镇长)兼任,不占街道(乡镇)公共服务站的编制。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主任由社区主任(书记)担任(兼任),不占中心人员数额。

七、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将加强和改进社区公共服务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发挥社区公共服务机构在社区自助和互助服务中的主体优势。按照社区公共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理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把满足百姓的服务需求作为衡量和评价基层公共服务机构的主要标准。依托社区提供公共服务的民政、劳动保障、住房保障、司法、人口计生、统计、环保等部门,要按照社区服务发展要求加强业务指导,提高服务水平。

(二)完善规章制度。街道公共服务站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制定教育培训、人员管理、财务管理、设施管理、考核评估等相关制度,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机构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完善服务功能,切实保障基层公共服务机构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建立健全以社区为单位的每季度群众满意率测评制度;上级业务部门要加强社区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和业务考核,以优质服务、优良作风、优美环境为考核标准,对公共服务机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区政府绩效考核挂钩,作为专项资金拨付和人员继续聘用的依据。

(三)加大财政投入。按照“权随事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各级政府及有关单位要妥善解决社区公共服务机构所必需的房屋、设施和工作经费,保障社区公共服务机构的运行经费到位,切实解决社区公共服务机构聘用的服务人员的生活补贴、社会保险等福利待遇问题。城区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补贴标准以每月1600元为基数,并使待遇水平随经济发展而适当增长。改革考评、分配制度,将服务人员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挂钩。市财政对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中心按不超过编制数的实有人数以每人每年1万元的标准,对其承担的公共服务项目进行定向补助,以后根据全市物价及工资平均水平变动情况逐步调整;各对口的上级部门不再直接下拨业务经费,由市财政统一归口后下拨,同时,政府各部门一律不得擅自增配专职人员。各区财政要按照每人每月不低于1000元的标准配套社区公共服务人员经费,按全额事业单位标准安排公用经费,并逐步增长。社区公共服务站从财政部门和有关行政业务部门取得的有关经费,必须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并定期向财政部门或有关行政业务部门报告资金使用情况。

(四)加强队伍建设。街道(乡镇)公共服务站工作人员编制用于解决街道(乡镇)机关消化超编人员,新进人员采取定编不定人的办法,在核定的编制范围内公开招聘所需人员;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实行全员聘任,以现有街道(乡镇)和社区劳动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人员为基础,原统一招聘持证上岗的工作人员直接由社区公共服务中心所在街道(乡镇)继续聘用,新增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由各区统一安排向社会公开招聘,择优录取,新进人员必须达到大专以上专业文化水平。聘用人员不得突破服务人员数额,并经岗前培训后,持证上岗。

(五)构建服务网络。建立纵向网络,在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服务站建立信息平台,在社区服务中心建立信息终端,构成信息服务四级网络,实现社区服务层级响应;建立横向网络,以社区服务中心为依托,利用社区内各种服务资源,实现社区服务预警、求助、应急响应。健全各类信息的采集、交换和共享机制,实现“一次采集、多次使用”和“多方采集、信息共享”。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制定社区信息化标准及安全规范。充分发挥现有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的作用为居民提供质优价廉的社会服务,防止出现重复投资和建设。

(六)加强监督协调。社区公共服务工作涉及多个行政部门,需要统筹安排,加强协调配合,建立社区公共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市政府常务副秘书长担任联席会议召集人,成员单位由市政府办公厅、市编委办、市财政局、市劳动保障局、市民政局、市人事局、市房产局、市公安局、市人口计生委、市城管局、市司法局、市统计局等部门组成,召开会议研究确定社区公共服务机构的重大事项。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由市劳动保障局承担。市直和区、县(市)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要明确各自的监督协调职能,建立统一的监督协调机构。

(七)加快城乡统筹。各县(市)政府要加强乡镇公共服务机构建设,根据各地的实际,参照本意见的要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提出乡镇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的试行办法,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广。

附件:各区街道(乡镇)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人员数额分配表

长沙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篇6:青阳街道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管理与服务的意见

【发布文号】国发〔2006〕14号 【发布日期】2006-04-09 【生效日期】2006-04-0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

(国发〔2006〕1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社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做好社区服务工作对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扩大就业、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现就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以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充分发挥政府、社区居委会、民间组织、驻社区单位、企业及居民个人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整合社区资源,健全服务网络,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特别是对居民最关心、最需要、通过努力又可以解决的问题及时提供服务,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

2、坚持社会化。发挥政府、社区居委会、民间组织、驻社区单位、企业及个人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政府提供公共服务,鼓励、支持社区居民和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

3、坚持分类指导。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区分不同类型的社区服务,实行分类指导。既要整体推进,又要解决薄弱环节、重点项目和关键问题;既要坚持广受居民欢迎的传统服务方式,又要善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不断提高社区服务水平。

(三)主要任务。通过努力,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覆盖社区全体成员、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体系,努力实现社区居民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

二、大力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政府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

(四)推进社区就业服务。加强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通过提供就业再就业咨询、再就业培训、就业岗位信息服务和社区公益性岗位开发等,对就业困难人员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和援助。结合居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开发就业岗位,挖掘社区就业潜力,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提高就业稳定性。探索建立信用社区、创业培训与小额担保贷款联动机制,为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创造条件。建立就业与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联动机制,促进和帮助享受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相关人员尽快实现就业。

(五)推进社区社会保障服务。加强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加快老年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具备条件的地方,可开展老年护理服务,兴建退休人员公寓。充分发挥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作用,促进和帮助城镇居民按规定参加各项社会保险。

(六)推进社区救助服务。加强对失业人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动态管理,及时掌握他们的就业及收入状况,切实做到“应保尽保”。积极开展基层社会救助服务,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进一步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加快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大力发展社区慈善事业,加强对社区捐助接收站点、“慈善超市”的建设和管理。

(七)推进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主体的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重点,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诊疗服务。大力培养社区卫生服务技术和管理人员,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监督管理,保证服务质量。实施国家政策规定的计划生育基本项目免费服务。建立民主监督制度,把社区居民满意程度作为考核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业绩的重要标准。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保障功能,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

(八)推进社区文化、教育、体育服务。发展面向基层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逐步建设方便社区居民读书、阅报、健身、开展文艺活动的场所,加强对社区休闲广场、演艺厅、棋苑、网吧等文化场所的监督管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调动社区资源和力量支持和保障社区内中小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不断提高居民科学素质。统筹各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社区学院、市民学校的作用,积极创建各种类型的学习型组织,面向社区居民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和科普活动,建立覆盖各类人群的多渠道、全方位的社区学习服务体系。培育群众性体育组织,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配置相应的健身器材,不断增强居民体质。

(九)推进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和“以现居住地为主,现居住地和户籍所在地互相配合”的原则,实行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为流动人口的生活与就业创造好的环境和条件。简化办事程序,减少相关手续,取消不合理收费,为流动人口提供优质服务。

(十)推进社区安全服务。深入开展基层安全创建活动,加强社区警务室(站)建设,大力实施社区警务战略,建立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社区防范机制和防控网络。依托社区居委会等基层组织,挖掘和利用社区资源,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咨询服务活动,建立完善收集、反馈社情民意的工作机制,组织开展以社区保安、联防队员为主体,专职和义务相结合的巡逻守望、看楼护院等活动。建立及时有效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监外执行人员和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的帮助、教育和转化工作。做好社区消防工作,提升社区消防安全水平。深入开展打击“黄赌毒”和禁止传销等工作。健全社区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区。建立传染病、食品安全、灾害事故的应急反应机制,不断提高社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十一)不断改进政府公共服务方式。整合政府各部门在城市基层的办事机构,积极推进“一站式”服务,提高为社区及其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政府有关部门不得将应由自身承担的行政性工作摊派给社区组织。对有些社区组织做起来有优势的行政性工作,可依法采取“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委托社区组织承担。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管理等多种形式,调动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促进公共服务社会化。梳理、整合各类服务热线、呼叫热线,形成社区公共资源共享机制。建设社区信息化平台,提高社区公共服务的自动化、现代化水平。

三、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

(十二)支持社区居委会协助城市基层政府提供社区公共服务。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在了解社区居民需求、提供便民服务方面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城市基层政府及有关单位要妥善解决社区居委会开展有关服务所必需的房屋、设施和工作经费。要积极指导社区居委会定期听取居民对社区公共服务的意见,并积极向政府反映,促进社区公共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

(十三)支持社区居委会组织社区成员开展自助和互助服务。鼓励并支持社区居委会组织动员驻社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开展邻里互助等群众性自我服务活动,为居家的孤老、体弱多病和身边无子女老人提供各种应急服务,为优抚对象、残疾人及特困群体缓解生活困难提供服务;倡导社区居民和驻社区单位开展社会捐赠、互帮互助,对社区困难群体实行辅助性生活救助;管理、利用好社区公益性服务设施,方便社区成员生活。有条件的地方,社区居委会可以根据居民需要,建立热线电话救助网络、社区智能服务网络、社区服务站、社区公共服务社等服务载体,开展非营利服务。

(十四)指导社区居委会为发展社区服务提供便利条件。鼓励并指导社区居委会组织居民参与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卫生、法律、安全等进社区活动;支持社会各方面力量利用闲置设施、房屋等资源兴办购物、餐饮、就业、医疗、废旧物资回收等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网点,并维护其合法权益;引导和管理各类组织和个人依法有序开展社区服务;正确处理好社区居委会与社区物业管理企业的关系,支持和指导物业管理企业依法经营。

四、培育社区服务民间组织,组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

(十五)大力培育社区生活服务类民间组织。支持和鼓励社区居民成立形式多样的慈善组织、群众性文体组织、科普组织和为老年人、残疾人、困难群众提供生活服务的组织,使社区居民在参与各种活动中,实现自我服务、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积极支持民间组织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加强引导和管理,使其在政府和社区居委会的指导、监督下有序开展服务。

(十六)积极组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培育社区志愿服务意识,弘扬社区志愿服务精神,推行志愿者注册制度。积极动员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教师、青少年学生以及身体健康的离退休人员等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优化志愿人员结构,壮大志愿人员力量。指导建立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使志愿者本人需要帮助时,能够及时得到志愿者组织和其他志愿者的服务。指导志愿组织和志愿人员开展社会救助、优抚、助残、老年服务、再就业服务、维护社区安全、科普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不断创新服务形式,提高服务水平。

五、鼓励和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社区服务

(十七)鼓励和支持有关单位服务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按照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原则,积极引导社区内或周边单位内部食堂、浴池、文体和科教设施等向社区居民开放。充分利用社区内的学校、培训机构、幼儿园、文物古迹等开展社区教育活动。有关单位开展社区服务,既可以单独经营,也可以与社区组织联营共建。

(十八)鼓励和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社区服务业务。鼓励相关企业通过连锁经营提供购物、餐饮、家政服务、洗衣、维修、再生资源回收、中介等社区服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物流配送平台帮助社区内中小企业,实现服务模式创新,推动社区商业体系建设。对开办商业性社区服务项目的,有关部门要依法简化审批手续,维护其合法权益。积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办或合伙兴办社区服务组织,或通过小时工、非全日制工和阶段性就业等灵活方式参与社区服务。

六、加强领导和政策指导,强化社区服务监管

(十九)加强组织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搞好社区服务的重要性,把这项工作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实施社会救助和再就业工程、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要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依托社区提供公共服务的教育、科技、公安、司法行政、劳动保障、建设、文化、卫生、人口计生、环保、体育等部门,要按照社区服务发展要求加强业务指导,提高服务水平。各级发展改革、财政、商务、银行、税务、工商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进一步制定促进社区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鼓励工会、共青团、妇联及残联、老龄、慈善等组织参与社区服务,大力倡导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推动社区服务发展的合力。

(二十)加强社区服务工作队伍建设。切实解决社区居委会成员及其聘用的服务人员的生活补贴、工资、保险等福利待遇问题,并使待遇水平随经济发展而适当增长。经常开展对社区服务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他们服务居民、管理社区的能力。加强对社区服务的理论研究,鼓励有条件的大专院校和培训机构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社区服务课程,培养专业人才。

(二十一)加强社区服务的统筹规划和政策指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级制订社区服务发展规划,确定发展目标和重点,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促进社区服务各项工作的落实。要将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统筹安排,通过新建和改造,完善社区各类服务设施,健全服务体系,增强服务功能。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展农村社区服务的试点,逐步实现城乡社区服务统一规划,统筹发展。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帮助社区落实开展公共服务的资金、场所和人员,对社区组织开展的互助性服务、志愿服务和社会力量兴办的微利性商业服务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对社区营利性商业服务要积极引导向产业化、市场化发展,充分发挥行政机制、互助机制、志愿机制、市场机制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积极推进适宜产业化经营的社区服务实体的股份制改造;鼓励大型服务企业兼并、控股国有或集体所有的社区服务单位,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参股或兴办社区服务企业。

(二十二)加强对社区服务活动的监督管理。综合运用行政、法律手段监督、管理社区服务。推动制定各类社区服务行业标准并监督执行。建立健全反映社区服务设施、服务管理、居民需求及满意程度等有关信息的采集及工作评估体系。严格财务和审计制度,严禁将救助、福利、公益款物等挪作他用。认真解决社区服务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及时查处违法违纪和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保证社区服务健康发展。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按照本意见精神,结合实际,制订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本意见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国务院

二○○六年四月九日

上一篇:夜语中秋的经典散文下一篇:为例阅读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