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意见(试行)

2024-04-11

合肥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意见(试行)(精选8篇)

篇1:合肥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意见(试行)

合肥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意见

(试行)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实施意见》(合发[2009]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农业服务组织的作用,根据省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皖政[2007]69号),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要求,围绕“整合资源、综合建站、统一协调、分块运作”及“三权归县、财政保障、双重管理、以县为主”的基本思路,在加强建设中增活力,在创新机制中求发展。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加大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力度,有效发挥其主导和带动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活动,为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

2、基本原则。坚持精干高效,科学设置机构,充实一线力量,优化队伍结构,合理配置农业技术推广资源;坚持政府主导,支持多元化发展,有效履行政府公益性职能,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鼓励进行探索和实践。

3、总体目标。着眼于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通过明确职能、理顺体制、优化布局、充实一线、创新机制等一系列建设,逐步构建起以县农业中心为龙头,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骨干,以服务对象为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涉农企业和种植大户广泛参与,分工协作、功能完善、服务到位、充满活力,适应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高效化、现代化、多元化基层农业服务体系。

二、建设内容

(一)建立服务体系

1、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立市、县、乡镇和村四级农技服务体系,即形成以市级为龙头,县级为骨干,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为依托,重点村为网点的基层农技服务网络构架。按照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实行科学的人事管理制度;根据工作职能确定岗位职责,推行农技推广责任制;建立农业服务首席专家制,设立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县级农技指导员和乡镇责任农技员;做到责权利相统一,推行绩效考核,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农技人员考核评价体系。

2、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市、县两级属地管理、权责一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体系;围绕构建极强竞争力农业产业体系需要,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生产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有机结合的农产品质量全程监控体系;建立健全布局合理、职能明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立健全产地认定、产品认证与标准管理、档案管理有机结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立健全市、县、乡镇、村级农业服务网点相联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网络体系;建立健全 2 资源整合与层级负责有机结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体系;建立健全政府与企业联手联动、反应快捷、运行高效的预警应急体系。

3、农业综合执法体系。按照“有编委批准的正式机构、有一支素质较高的执法队伍、有与执法相适应的执法手段、有完善的执法制度、有明显的执法效果”的“五有”标准,一是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健全执法队伍;二是按照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的需要,配备相应的基础设施和执法装备,提高执法手段;三是坚持行政处罚职能与行政许可、检验检测职能相分离的原则,健全农业执法体系;四是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人员行为、行政处罚程序、案件举报、案件处理、行政执法文书制作、行政处罚取证、行政执法公示、行政罚没款物收缴、案件统计、案卷评查等规范和制度,健全执法管理制度;五是建立执法协作机制、执法协调机制、执法信息共享机制、重大农业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理机制、执法监督检查机制,完善执法工作运行机制。

4、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健全安全监督管理体系,构建市县有局、区域(乡镇)有站、村设有员的农机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二是建立安全责任体系,构建以源头管理、执法监督、宣传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农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三是建立农机服务组织体系,创建农机专业协会、农机合作社、股份(合作)制农机专业服务公司(队)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四是建立健全农机科技推广体系,形成以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为指导,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农机大户+龙头企业的“3+1”农机推广服务新模式;五是建立健全农机政策法规保障体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加强农机配套法规建设,研究制定农业 3 机械管理办法和加快农机化发展的意见;六是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体系。

5、农村沼气服务体系。按照“政府投入引导、多元参与发展、运作方式多样”和“服务专业化、运作市场化、管理物业化”的思路,建立以市级农村沼敢服务站为主导、县级农村沼气服务站为骨干、乡村农村沼气服务网点为基础的三级农村沼气服务网络,不断推进沼气服务机制创新,服务能力提升,促进农村沼气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6、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市、县(区)、乡(镇)、村四级信息服务网络,构建全市“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广以“三电合一”为重点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模式。建设农业基础数据分析统计系统、新农村“十镇百村”示范综合管理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农村土地流转管理与服务信息平台系统、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网络服务平台系统、农业自然灾害预警系统、农产品价格应急预警及监测系统。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7、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市统一制定全市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包括人员配备标准、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交通、通讯、办公设备标准、区域性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建设标准、运行管理制度建设标准等,统一编制合肥市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方案,指导全市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

(二)大力加强农业服务功能建设。

1、积极推进县级农业综合服务,着力抓好植物新品种和关键技 4 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农业灾害等农情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业技术指导、农业公共信息、农村能源建设指导服务及农民培训教育服务;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接受农民生产咨询,提供应急求助服务,协助处置农业突发事件;协调配合政策性农业保险、涉农政策补贴和农业各类扶持项目组织实施等公益性服务。

2、加强农业综合执法。整合现有的各项农业监管职能,成立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着力抓好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和监管。

3、加强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县级农业主管部门着力抓好区域内植物新品种和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农业灾害等农情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验检测;协助对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管;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和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与服务;农业技术指导、农业公共信息、农村能源建设指导服务及农民培训教育服务;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建立区域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接受农民生产咨询,提供应急求助服务,协助处置农业突发事件;协调配合政策性农业保险、涉农政策补贴和农业各类扶持项目组织实施等公益性服务。

4、加强村级服务网点建设。以农村党员干部、农业科技示范户、农业生产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重点,每个行政村选配1-2名农民技术员,驻村服务,建立农业服务“网底工程”。农业的经营性服务由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承担。

(三)加强农业服务能力建设。

1、加强县级农业服务机构设施建设。对县级农业服务机构现有资源要素进行整合,配备相应的办公设施设备;建立具有能开展各类培训的多功能培训室;配备开展土壤成份和种类检测、粮油经蔬等作物成份分析、农产品农药残留测试的试验检测室等办公场所和仪器设备;建立配备农业综合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植物检疫的办案设备;建立农作物病虫观测圃和试验示范基地;建立农业信息服务平台;配置一台农残速测车;配齐交通工具。根据开展工作需要,保证每年人均工作经费。

2、加强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设施建设。每个区域服务中心拥有800平方以上的综合办公楼,包括办公用房与农村服务大厅、农民培训教室、检测与设备室;购置农药残留速测仪、土壤(肥料)养分速测仪、土壤墒情速测仪等仪器设备;购置投影仪、电脑等培训和办公设备;购置科技入户直通车等交通工具;建立区域性农业试验示范基地,购置相关农机设备。

(四)加强农业服务队伍建设。

1、科学配备人员。县级农业服务机构应确保在一线从事农业服务人员不低于全县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总编制的2/3,专业农业技术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并注意保持各种专业人员之间的合理比例。不得存在人员在编不在岗位,不得与经营性服务人员混岗混编。

2、完善人员管理。推进基层农业服务机构用人制度改革,人员的进、管、出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人事管理权限办理。实行人员聘用制度,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6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同等条件下,要优先聘用在编在岗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完善考评制度,探索建立县级业务主管部门、乡镇政府、服务对象三方共同考核一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新机制,将其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将农民群众对其评价作为重要考核内容。改革分配制度,将农业技术人员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挂钩。

3、理顺管理体制。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人、财、物由县级业务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其人员的调配、考评和晋升,要充分听取所在服务区域乡镇政府的意见。

(五)创新服务方式。

建立农业服务首席专家制和科技特派员制,逐步形成首席专家带科技特派员、科技特派员抓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联普通农户的科技进村入户机制。充分利用农民万事通“12316”新农村服务热线、“三电合一”等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推进农业信息服务现代化。利用农业科技示范场(基地、户)搞好新技术、新品种的展示与示范。利用科普赶集、科技下乡、流动科技服务等,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

三、保障措施

市农委成立合肥市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协调小组,全面负责全市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各县农委是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责任主体,对建设工作负总责,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及时研究解决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各地要按照省、市的部署要求,结合当地 7 实际,积极学习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深入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建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环节,认真制订科学合理的建设方案和规划,积极争取国家、省、市项目支持,确保建设工作顺利完成。市农委将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列入各县农业部门考核内容,逐年推进。

篇2:合肥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意见(试行)

(试行)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实施意见》(合发[2009]1号),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试行)》,进一步加强我市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结合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粮油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按照“政府扶持、市场引导、社会服务、机农结合、科学配套、提高效率”要求,以改革和加强基层管理推广机构、培育新型服务组织、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为重点,以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为动力,建设以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经营户为基础,基层农机推广、培训、维修、信息服务和投诉监督等服务组织为支撑,政府支持服务为保障,集公共管理、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具有合肥特色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基本原则

(一)组织形式多样化。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坚持农机服务组织建设与市场运行机制,尊重农民、农机户的意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及农村土地经营机制和规模相适应的原则,充分考虑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大力发展农机作业服务公司、农机协会、中介服务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各类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投资主体多元化。充分发挥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的引导作用,逐步形成以国家扶持资金为引导,农民个人投资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投入机制。

(三)服务形式多样化。坚持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支持农机服务组织围绕农机推广和维修,农作物机播机收,开展不拘形式的服务,实现服务者与服务对象的“双赢”。

(四)服务质量标准化。建立农机作业质量标准体系,注重农机农艺结合,依托服务组织推行标准化作业,提高农机作业质量。加强农机服务组织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强化对农机服务组织的监督管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

三、主要目标

到2012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75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达到8000台,联合收割机达到2500台,机收面积达到300万亩,机插秧面积达到15万亩,机耕面积达到620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力争超过50%。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达到300个,从业人员16万人,形成主要农业生产以机械化作业为主体、跨区作业为品牌、关键农时关键环节为主战场的农机服务产业,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

四、建设内容

(一)建立安全监督管理体系。构建市(县)有局、区域(乡镇)有站、村设有员的农机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市(县)农机局对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全面负责。区域站(乡镇站)作为县农机局的派出机构,编制3-5人,负责基层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和培训、农机安全教育和监管、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等工作。每个区域站办公培训面积不低于120平米,配备交通工具一辆和简易检测设备一套,除人员工资外,每年由财政预算安排工作经费。不单独设中心站的县,在乡镇农技推广站配备1-2名农机专业人员从事农机工作。在行政村设一名农机安全监管员,负责行政村内的农机安全管理、信息报送等安全管理工作。

(二)建立安全责任体系。进一步贯彻《安徽省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努力构建以源头管理、执法监督、宣传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农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形成县长、乡镇长、村长、村民组长四级负责制的体系。在县区政府道路交通社会化管理的框架内,将农机安全监管的重心下移,向乡特别是村一级延伸。县农机主管部门和公安交警部门成立联合执法机构,加大对上路农用运输机械的执法力度。深入推进“创建平安农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积极创建农机安全示范县、乡镇、村和农机安全示范户。加强农机监理装备开发应用,扶持推广先进农机监理检测设备和技术。按照“五整顿、三加强”的相关要求,加强对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的管理,加强农机牌证管理和安全生产检查,加大对机耕道路、农田、场院等农机作业现场薄弱环节的监管力度。严把农机的登记关、检验关和农机手的培训关、考核关,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隐患,确保农机安全生产。坚持以民为本、为民服务、帮民解难、助民增收、保民平安的“五民观念”,推进服务行为亲情化,进一步树立农机部门的良好形象。

(三)建立农机服务组织体系。建立农机专业协会、农机合作社、股份(合作)制农机专业服务公司(队)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提高其组织化程度、生产经营规模及从业人员素质。积极鼓励和扶持发展各类农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助协作、优势互补”的原则,引导农民通过机具、技术、劳动等要素的合作。积极支持合肥裕隆农机等市场建设,建立农机大户联系制度,加快农机大户发展。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中介服务组织,培育壮大经纪人队伍,规范农机中介服务市场。推进订单作业、承包服务、系列化作业、产加销一条龙服务等服务方式,培植服务品牌,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高效和系列服务。

(四)建立科技推广体系。建立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农机大户+龙头企业的“3+1”农机推广服务新模式。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加快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推广。重点保障主要粮油作物综合生产加工新技术、新机具推广,支持重点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发展关键技术、新型机具的推广应用。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大型农机企业的联系,做到产、学、研、推相结合,努力提高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开展农机科技入户工作,推动先进适用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实验、示范和推广。

(五)建立农机化政策法规保障体系。认真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加强农机配套法规建设,研究制定农业机械管理办法和加快农机化发展的意见。积极争取和完善购机补贴、燃油补贴、信贷税收、机耕道路建设等扶持发展政策,强化政策法规对农机化的支持和保

护,形成农机化持续、协调、科学发展的保障机制。

(六)建立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体系。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切实加强农机化信息体系建设。重点建设市、县两级农机化信息中心、若干个乡镇信息站,并与部分企业联网,开展政务信息、安全生产信息、市场信息、科技信息和综合统计信息交流。逐步建立农机具生产、维修、供应信息服务系统、农机安全生产和农机抗灾救灾决策指挥系统、农机跨区作业信息服务系统,为各级农机管理部门高效指导农机化工作服务,为农机企业、服务组织和农机使用者的生产、经营活动服务。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把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目标责任制,落实任务,强化监督管理和服务,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二)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在购机补贴资金安排上,今后要向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倾斜,对农机服务组织及其成员,享受购机补贴时在选择上优先、在比例上提高、在范围上扩大。二是在农机化项目上,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承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壮大。三是多方面争取资金,整合资源,向农机服务组织倾斜,重点用于改善办公条件、增添共用设备、成员教育培训、新技术推广等方面,从而促进农机服务组织的健康发展。

(三)培育典型示范。通过在全市分区域、分类型选择一批有影

响、辐射广、带动性强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在一个时期内在资金上予以投入,在运作上予以指导,采取“扶上马、送一程”的方式,培育一批发育成熟、机制健全、具有活力的农机服务组织,作为示范,进行宣传、推广,并由点带面,推动全市农机服务组织快速发展。同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形成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农机社会化服务建设工作的良好氛围。

篇3:合肥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意见(试行)

1 以粮食增产为目的, 以项目为载体, 合理制定推广计划

目前, 大部分农民虽然改变了种植模式, 走出了以前那种单一种植、简单耕作的方式, 但还是没有走出去, 没有更新更好的种植思路;还有一部分农民还处在单一种植, 紧盯自己的那小块地, 没有改变自己的种植模式。据了解, 目前我国每年大约产生7 000项农业科技成果, 但转化率仅为30%~40%,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一是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由于得不到有效的推广, 而被闲置, 造成了新成果、新技术的浪费;二是农业生产缺乏新成果、新技术的注入, 生产水平低下;三是被推广的大多数是简单的常规技术, 生产过程中技术有限, 农业生产效益得不到提高。究其原因, 就是处于中间环节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出现了所谓的“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 处于主体地位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没有很好地与农业科研单位、有关院校及群众性科技组织、农民科技人员相结合, 不能更好地把科技成果及时推广到农业生产中去。所以, 应该结合本地农业生产发展的实际, 寻求农业生产新的增长点, 以新项目、新课题为载体, 在加强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体系的基础上, 把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为主体, 即农业科研单位、有关院校在强化其科研自主创新和人才培养职能的前提下, 同时做好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主体的服务。这样, 有利于解决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相互脱节的问题, 形成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四是还应该解决与农业劳动者、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相互脱节的问题,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科学制定技术推广计划。

2 长期深入基层第一线, 充实和加强乡镇级农业技术推广力量

乡镇和村两级推广人员天天与农民打交道, 可以更好地了解到农业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能更好地把新技术、新成果带进农村, 带给每个农户, 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主力军, 是推广体系建设的重点。目前, 农技推广人员分布过于集中, 乡镇、村级人员越来越少, 县级推广人员越来越多。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 县及县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占全国总人数的40%以上, 乡镇一级基层推广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占60%, 存在办公条件差、生活条件差、工资待遇得不到保障等问题。面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千千万万农户, 其生产规模过小使乡镇级的农技推广工作显得更为重要。因此, 应该加强和充实乡、村两级推广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 先让他们更新知识, 提高素质, 不断适应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各级地方政府应该想方设法改善他们的生活、办公条件和工资发放, 让他们全身心地深入农技推广第一线。同时, 县级推广人员也应该长期深入农村, 直接参与乡、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开展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

3 成立专业合作社, 形成规模化生产

面对生产规模过小、没有好项目, 或有了好项目也形不成规模的现状, 要多想办法, 发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作用, 鼓励乡、村两级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示范户, 一是加快引进新技术、新成果的速度, 并有效推动新技术、新成果的集成创新;二是在尊重农业劳动者的个人意愿的前提下, 组织周边地区农民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成果;三是形成规模优势, 更好地争取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农业部门要为农民创造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生产样版, 用活生生的事实教育和引导农民改变现有的生产经营方式, 用科技来为自己创造财富。同时, 农业推广机构也要加大宣传力度, 努力使农民自觉自愿地接受农业科技;加强宣传国家对农业的扶持政策与舆论导向, 采取形式多样的宣传手段, 使农民自发的对新技术、新成果产生兴趣, 增加对农业科技的热情;要大力宣传农业扶持政策, 多了解农民的种植意向, 动员农户调整种植结构, 推动成立专业合作社, 形成规模化生产, 争取国家的财政支持, 并形成统一性销售, 逐步打造自己的绿色品牌。

4 加大支持力度, 提高服务能力

农技推广机构属于公益性服务单位, 其基本工作经费需要得到县、镇财政的有力保障。但每年县、镇财政拔给用于农技推广的经费有限, 缺口也比较大。由于经费不足, 推广条件差, 农技推广工作就显得比较辛苦, 使得部分农技推广人员思想不稳、情绪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特别是乡镇一级的推广机构, 农技推广人员的工资发放是由乡财政代发, 一是工资不能按时足额发放, 二是大多数农技人员大部分时间为乡镇的中心工作服务, 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从事农技推广工作, 造成新技术、新成果不能及时地得到推广, 严重影响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和农技推广事业的顺利发展。对此, 一是要把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编制内的人员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由县级农业主管部门代发, 并保证足额到位, 努力保证其工资待遇和基本的办公经费。二是各级政府要逐步改善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添置和配备一些必要的基础设备和培训工具, 并保障所需的一些资金和工作运作经费, 使基层推广机构办公有场地, 服务有设备, 工作有保障。三是加强农业科学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 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抓教育、培训的同时, 还要不断创新方式方法, 不要一味地单一讲学, 可以走进地头田间进行实地讲解, 不看形式、只抓实效。五是要设立农业技术推广专项基金, 减少对农业生产和流通方面的直接资金投入, 加大对新技术、新成果的研发与推广的资金投入。同时, 还要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 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创造良好工作环境。

篇4:合肥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意见(试行)

农业部前不久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建设的意见》,要求按照中央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以强化基层农经体系建设为重点,以确保农经职能有效履行为关键,以加强农经队伍能力建设为支撑,加快建设系统健全、责权统一、运转顺畅、充满活力的农经体系,为做好新形势下的农经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意见指出,要全面落实乡镇农经职能,积极参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乡镇要按照确保履行好职能的要求,切实把农经职责落到实处,确保有机构管事,有专人理事,有经费办事。支持鼓励乡镇办好经营站(中心),明确岗位职责,改善工作条件,强化职能履行。已经部署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地_方,农业部门要根据农经事业单位主要承担行政职能的实际和有关法律法规文件授权,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正确划分农经事业单位的类别,争取转为行政机构。尚未部署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地方,继续争取农经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为分类改革打下良好基础。要把加强农经体系建设与开拓创新农经工作紧密结合。在加快发展农经事业中壮大农经体系。要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管理工作力量,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力量,加强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工作力量,巩固农民负担监管工作力量,夯实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工作力量,强化指导扶持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工作力量。当前,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创建学习型农经体系,加强农经干部培训。要健全内部管理制度,营造积极向上的农经工作氛围,

(北京孙鲁威)

篇5:合肥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意见(试行)

2008-07-31 信息来源:云南省楚雄州人民政府

视力保护色:【大 中 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直有关部门: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云政发(2007)85号)精神,做好新形势下我州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就改革和加强我州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改革和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重要意义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设立在县、乡两级为广大农民提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农业机械、水利等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服务的组织,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截止2007年底,我州有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703个(县级389个,乡镇314个),核定事业编制6103名(县级3683名,乡镇2420名),实有科技人员5665人(县级3327人,乡镇2338人)。长期以来,我州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在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防治动植物病虫害、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随着农业市场化、标准化、科技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对农科技术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州现行农技推广体系中存在的职能不清、机制不活、素质不高、保障不足、队伍不稳、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必须尽快加以解决。

当前我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特点和任务看,农业科技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地位越来越重要。全州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的安排部署,从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改革和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科学谋划,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巩固和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更好地为“三农”发展服务。

二、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目标。立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通过明确职能、理顺体制、优化布局、充实一线、创新机制、强化保障等一系列改革措施,逐步构建起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科部门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功能完善、机制灵活、运转协调、充满活力、农民信赖的多元化的新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

(二)基本原则。坚持精简高效,科学设置机构,优化队伍结构,合理配置农业技术推广资源;坚持政府主导,支持多元化发展,有效履行政府公益性职能,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鼓励各级进行探索和实践;坚持统筹兼顾,与县、乡机构改革相衔接,处理好改革和稳定的关系。

三、稳步推进全州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

(一)强化公益性职能。我州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国家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其承担的公益性职能主要是: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农作物和林木病虫草鼠害、动物疫病、有害生物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农机安全监理;农林水资源、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农业公共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救,森林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管理,农村能源建设的服务、指导,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管理;水资源和水利设施安全管理、水土保持和防汛抗旱技术服务等。强化公益性职能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立足点,各县、市要根据当地农业产业发展需要和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要求,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承担的公益性职能进行明确细化、分解和落实。

(二)合理设置机构。各县、市要根据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机化、水利、林业等行业特点,本着方便农民、有利于业务指导、有利于有效管理、有利于调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积极性的原则,对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进行细化,因地制宜、科学设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县级要本着科学合理、集中力量的原则,根据县域农业产业特点、森林资源、水系、水利设施分布和政府财力等情况,因地制宜综合设置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全州乡镇统一单独设置农业、林业、水利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机构按照《关于理顺州县市畜牧兽医管理体制的通知》(楚编发(2006)56号)的要求设置。农村经营管理机构不再列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其中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等行政管理职能列入政府职责。乡镇农村经济统计职能划入乡镇统计站,农村经营管理人员调整充实到相关事业站所。

(三)理顺管理体制。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为便于县级主管部门整合县乡技术力量,加大对优势特色产业的培植,确保重大农业、林业、水利工程项目的实施,全州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实行以县级业务主管部门为主管理的方式。在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林业管理站、水利管理站、畜牧兽医站的人员管理上,各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既有分工,又要相互协调配合。人员录用(聘用)、调配、职称(职务)晋升和业务经费由县级业务主管部门负责,工作安排、考勤等日常管理和考核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县级主管部门在对乡镇农科人员录用(聘用)、职称(职务)晋升和工作调配上,要充分听取乡镇人民政府的意见,乡镇人民政府在具体工作安排和考核中也要尊重主管部门的意见。在工作职责上,县级业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管理和指导,提供服务和支持;乡镇人民政府主要负责综合协调和监督,并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县级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要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管理和指导,注重协调和沟通,体现管事与管人相结合,确保机构有事管,人员有事干。

(四)科学核定人员编制。根据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职能和任务,合理核定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编制。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上划管理、实行县级派驻后,其编制上划主管部门,实行单列,同时仍列入乡镇事业编制总额管理;各县、市基层农业推广机构保留原核定的人员编制不变,县、市编制部门要在保留的人员编制内,进一步实行分类管理,明确县级机构和派驻乡镇机构的编制,明确专业技术人员编制、管理人员编制、工勤人员编制,并严格控制管理和工勤人员编制。原则上派驻乡镇机构不核定工勤编制,管理人员由专业技术人员兼任,现有工勤人员要通过退休等自然减员逐步消化。要实行编制实名制管理,要明确在编在岗人员和超编人员,并进行永久性公示。要积极做好超编人员的分流安置。为保证公益性职能的履行,应确保在一线工作的农业技术人员不低于全县农业技术人员总编制的2/3,专业技术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要保持各种专业人员之间的合理比例,防止简单的合并。

(五)创新人事管理制度。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后,人员实行聘用制,参加竞争上岗的在编人员,应具备竞聘岗位相应专业学历或取得国家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同等条件下,应优先聘用在编在岗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聘用办法由各县、市人事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并具体组织实施。

(六)提高队伍素质。为适应科技进步、产业发展和农民需求变化,各县、市要制定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规划,有计划、有目的地搞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培训,建立经常性的培训教育制度,不断提高其专业水平和能力。要制定具体措施,促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要进一步落实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技术职称评定和相关待遇等政策,对长期在乡镇工作且成绩突出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给予适当倾斜。要重视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不断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

(七)建立健全考评制度。各县、市要建立健全科学的绩效考评机制和考核体系,探索县级业务主管部门、乡镇人民政府、服务对象3方共同考核一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新机制。各县、市要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将农民群众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评价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制定具体的考核办法,将考核指标量化、细化,严格工作业绩考核,形成长效管理制度。要建立优胜劣汰的机制,对连续3年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继续聘用。要落实收入分配政策,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四、强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切实保障经费供给。各县、市要采取有效措施,立足当地实际,根据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需要,切实保证对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财政投入。财政部门要将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基本支出及履行职能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证。同时,要积极支持重大农业技术措施推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农作物和林木病虫害及动物疫病防治、农情统计、森林防火、汛情旱情监测等工作。各县、市要在整合现有资产设施的基础上,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对原有设备的维护更新,逐步配齐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适应公益性职能要求所必需的服务设备,提高服务现代农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条件。

(二)加强资产管理。改革中,要切实加强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平调和流失。对现有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资产要进行评估认定和清产核资,确保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拥有相应的推广设施条件。对用于经营性服务的国有资产可进行剥离,剥离后可出租或出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租赁或出售给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自愿领办、创办农业经营性服务实体的人员。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过去开展经营性服务所形成的历史债务,要在明确债权债务的基础上,分类处置,逐步化解。

五、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

这次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全局性工作。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务必抓紧抓好抓实各项工作,确保全州改革工作于今年10月底前全面结束。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任务繁重,各县、市要高度重视,组建专门的领导机构和强有力的工作班子。县、市人民政府分管领导是第一责任人,要集中精力,主动加强协调,亲自参与调研、制定方案等工作,及时发现和研究改革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州、县两级农业、林业、水利、编制、人事、财政、发展改革、劳动保障等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积极主动参与和支持改革工作,确保改革按时完成。

(二)深入调查研究。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关系到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利益,关系到机构设置和经费保障等重大问题,必须高度重视,慎重对待。各县、市要根据国务院、省、州的文件精神,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准确掌握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明确改革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环节,特别是对改革中可能遇到的重大问题,要组织开展专题调研,真正把情况摸准摸实摸透,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确保农技推广体系人员队伍稳定,为改革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认真制定实施方案。各县、市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紧紧抓住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财力保障、竞聘上岗等关键环节,认真研究政策措施,制定切合自身实际的基层

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实施方案和相关配套政策。8月15日前各县、市要制定出初步实施方案,报经州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审批后,组织实施。

(四)加强指导,抓好督促落实。州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各成员单位,特别是农、林、水、编办等部门要加强对各县、市改革工作进度、制定实施方案等各个环节的督促指导,及时帮助各县、市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为加强对各县、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的督促指导,州人民政府将派出督导组对各县、市进行督查指导。

篇6:合肥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意见(试行)

中共海安县委 海安县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试行)(2010年6月26日)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进一步优化人才环境,集聚各类优秀人才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县人才队伍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保障。

2.总体目标 全面启动“525”人才工程,即从2010年开始,用5年时间,引进250名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250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250名高层次管理人才、25000名高校毕业生、25000名蓝领技能人才,力争到2015年,把海安建成优秀人才集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蓬勃发展、具有高品质人才环境的人才高地。

二、着力引进高层次人才

3.企业引进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全职在海服务三年以上的,经核准审批,给予100万元的安家补贴,从来海工作之日起按比例逐年支付;提供180㎡左右专家公寓一套,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房屋产权系政府和企业共有,各占50%),服务满五年,产权归个人所有。五年内,其实缴的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由县财政等额给予补贴,同时前三年内每月享受5000元生活津贴。

4.企业引进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的学科带头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专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或成就奖获得者,全职在海服务三年以上的,经核准审批,给予50万元的安家补贴,从来海工作之日起按比例逐年支付;提供160㎡左右专家公寓一套, 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房屋产权系政府和企业共有,各占50%),服务满五年,产权归个人所有。五年内,其实缴的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由县财政等额给予补贴,同时前三年内每月享受3000元生活津贴。5.企业引进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各类省部级“人才工程”重点资助的培养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国内500强企业副总级人才,世界500强企业部长级人才,全职在海服务五年以上的,从来海工作之日起提供120㎡左右专家公寓一套,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房屋产权系政府和企业共有,各占50%),服务满五年,产权归个人所有。五年内,其实缴的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由县财政等额给予补贴,同时前三年内每月享受2000元生活津贴。

6.企业引进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博士学位人才,全职在海服务五年以上的,从来海工作之日起提供专家公寓一套,实行零租金,服务满五年,按政府指导价享受120㎡购房优惠,超过面积部分按市场价结算。五年内,其实缴的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由县财政等额给予补贴,同时前三年内每月享受1600元生活津贴。

7.引进我县主导产业急需的工程类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高级技师、硕士研究生,全职在海企业服务五年以上的,从来海工作之日起提供住房一套,实行零租金,服务满五年,按政府指导价享受100㎡购房优惠,超过面积部分按市场价结算。同时前三年内每月享受1000元生活津贴。

8.企业引进并经认定的其他海外人才或留学回国人才,全职在海服务五年以上的,从来海工作之日起提供住房一套,实行零租金,服务满五年,按政府指导价享受80㎡购房优惠,超过面积部分按市场价结算。同时前三年内每月享受600元生活津贴。

三、鼓励柔性招才引智

9.企业聘请专家来海短期服务,包括技术攻关、技术咨询、解决疑难问题等,服务结束后经核准,工作确有成效的,县财政对上述第3、4、5、6款层次的专家给予补助,每年补助分别不超过2万元、1.6万元、1.2万元、0.8万元,专家来海服务期间,可凭有效证件在政府指定宾馆免费登记住宿。

10.通过引进国外智力项目,聘请外国经济技术专家对企业进行技术指导的,先向县人事部门进行项目申报,经批准立项并组织实施的,县财政一次性给予每个引智项目1万元的补助。

四、大力引进创业创新人才

11.各类人才带技术成果来海创办科技型企业,经论证其项目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果国际领先、能够填补国内空白,并具有良好市场前景和产业化条件的,从来海之日起提供140㎡专家公寓一套,五年内实行零租金,五年后根据创业业绩,可获赠住房或享受购房优惠。

12.兴建海安县创业园,新建有利于企业孵化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创业载体。进入园区孵化器发展的科技型企业可以优惠价购买或租用园区内办公、生产、科研用房,第一年免收租金,第二年、第三年租金减半征收。

13.进入江苏华新高新科技创业园、启迪(海安)软件科技园创业的人才,可享受园区的特殊优惠政策。14.各类人才来海创办科技型企业,经审核批准,可由县投资基金公司给予10万元-5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公司形成效益后,按协议退出。县政府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多元化投资为主体的创业投资基金,规模不低于5000万元,主要用于对来海创业人才的项目资金扶持。鼓励和引导民营风险投资机构、外资风险投资机构以及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

15.各类人才来海创办科技型企业,五年内按其实缴的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由县财政等额给予补贴。

16.对于实施重大项目,具备一定投资规模,能紧密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需求,显著提升相关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创业人才,其创业扶持政策可实行一事一议。

17.被列入国家、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的,且经认定在海工作五年以上的高层次人才,由县财政按照省资助资金30%的标准给予配套资助。

五、激励其他优秀人才

18.鼓励企业储备人才。凡我县机械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电梯部件、纺织、化纤、丝绸等主导产业引进的且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在海安落户并服务满五年,经认定业绩突出的,县财政按每人每年6000元的标准给予两年补贴,并优先吸纳进入人才站。年引进并留住本科学历以上人才超过20名的企业,五年后按每人500元的标准一次性奖励给企业。

19.启动“蓝领人才工程”。加大对蓝领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力度,重点选拔和表彰具有较高知识层次和较强创新能力、熟练掌握高技能的优秀人才。建立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制度,每三年由组织、人事、劳动部门开展一次“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评选活动,三年内每人每年享受2400元生活津贴。每三年由县人事、劳动部门评选十大“名技师”、一百名“技术能手”,颁发荣誉证书,并分别一次性奖励5000元、1000元。

20.奖励各条战线优秀人才。提高县拔尖人才津贴标准,管理期内每人每年享受技术津贴4800元。每三年评选十佳“来海服务专家”,由县委、县政府授予“荣誉市民”称号,选聘为政府经济顾问。每三年评选县十大“创业创新人才”、十佳“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分别一次性奖励10000元、5000元。

六、加快人才安居工程建设

21.启动“人才公寓”工程。县建设规划部门做好“人才公寓”建设规划,安排适当位置,兴建一批专家公寓、普通公寓和职工公寓。同时,在公寓周边引进教育、医疗、餐饮、娱乐、体育、金融、交通等功能性设施,打造良好的人居环境。22.人才公寓采取租售结合的形式,实行政府指导价,每年政府向社会公布标准。符合条件的用人单位和人才可按一定程序申请租用和购买人才公寓。对于购房困难的人才,企业和金融机构要积极提供住房公积金和按揭贷款。优惠购得的人才公寓从产权登记之日起,五年内不得转让、出售。

23.人才公寓实行定向出售,定向出售的对象原则上为:30周岁以下在海安无住房;在我县企业工作的本科学历或中级职称以上人才、技师以上的蓝领人才,或经全县公开招录的党政后备干部、机关事业单位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大学生村干部。人才公寓的申购,由用人单位向县人事部门申报,经审核批准,下达购房计划,由用人单位统筹安排给本单位优秀人才,申购和使用过程接受社会监督并进行公示。

24.符合上述条件的人员可申请按照一定的面积标准以政府指导价优惠购买人才公寓,本科学历、中级职称、技师人才享受优惠的面积标准为80㎡,硕士研究生、高级技师人才享受优惠的面积标准为100㎡,超过面积标准的部分按市场价结算。同时实行共有产权制度,个人首期支付建安成本价即获得政府共有产权房一套,连续在海工作满五年后,按首付时的政府指导价结清剩余房款,可获得完全产权。

七、积极优化人才环境

25.建立高层次人才库。由组织、人事部门牵头,创建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汇总、整理、分析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完善高层次人才需求信息库,定期向社会公开发布。

26.支持创新创业载体与平台建设。建有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企业,每年由县人事部门对其运行情况进行考核,并根据运行质量给予10-20万元引进人才补助。

27.鼓励企业参加各类人才招聘活动。用人单位参加人事部门组团赴市外省内招聘高层次人才活动,补助宣传费和50%的摊位费;参加人事部门组团赴省外招聘高层次人才活动,由县财政承担宣传费和摊位费;我县用人单位委托知名猎头服务机构招聘高层次人才,经人事部门认定,其猎头服务费的30%由县财政给予补贴。

28.加大人才引进基地建设力度。增强基地的功能作用,提升基地的工作效能,建立科学的运行管理机制。定期组织企业到人才集中地区的人才市场、高校招才引智,围绕沿海开发、产业升级、重大项目建设,重点引进高层次人才和装备制造业企业紧缺人才。

29.加强对外人才协作。着重做好与上海杨浦的人才接轨,在人才招聘、人事代理、人才派遣、人才网站和引进国内外智力技术项目等方面强化互惠合作,对两地间流动(含柔性)的人才和在杨浦(海安)工业园就业的人才,提供档案托管,集体户口挂靠,代办社保金、公积金,职称申报,人才派遣等方面的服务。30.推进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建设。对经人事部门批准建立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的企业,大学生在实习期间,县财政给予每人每月 300 元补贴;对接收20名以上实习对象的基地,按照每人每月 200 元的标准县财政给予技术指导补贴。

31.重视人才进修培训。由县财政安排资金有计划选送优秀人才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进行系统培训。组织企业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和机关事业单位中从事经济工作的优秀干部参加我县与国内知名高校联合举办的培训课程班,其学习费用由县财政给予适当补贴。重视人才学历提升,对优秀人才取得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的,县财政分别奖励10000元、5000元。

32.帮助人才解决配偶工作和子女入学问题。引进的硕士以上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人才,家属按原性质安排相应的工作,不受编制的限制,子女入学可享受海安优质教育资源。对海安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或列入南通市“226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以上的人才子女,可优先推荐到优质资源学校入学,参加事业单位招考可根据情况适当加分。

33.实施“人才绿卡”工程。用人单位因工作需要聘用的县外人才,可以不迁户口,不转人事关系,由县人事部门发给《人才绿卡》。在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定、社会保险等方面与当地常住人才享有同等待遇,并根据有关材料由县人事部门为其建立人事档案。34.鼓励引导社会机构参与人才公共服务。推动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市场化建设,制定人才公共服务政府补贴办法,增强社会机构参与人才公共服务的能力。

35.切实关心重视人才。继续实施领导联系优秀人才制度,每名县、镇、部门领导分别联系2名优秀人才,了解人才思想动态,帮助人才解决实际困难。加强与来海服务专家的沟通联络,过年过节期间专门组织慰问,定期寄赠海安宣传画册、报刊、特产礼品等。关心人才身心健康,每年对获得县级以上人才称号管理期限内的优秀人才进行一次体格检查。

36.重视人才宣传。大力宣传我县在引才、用才、育才和留才方面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在各行各业人才中树立建功立业的典型和标兵。新闻单位、各主管部门、用人单位要以多种形式及时总结、宣传优秀人才的精神风貌和奋斗业绩,围绕本县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定期举办各种主题、各种形式的人才活动,营造良好的人才氛围。

八、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37.明确工作职责。县委办、政府办负责人才政策意见实施的统筹协调工作。县委组织部会同相关部门做好人才政策意见的组织实施工作,向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汇报政策意见执行情况。县人事部门会同县发改委、科技局负责发布人才需求目录,常年受理人才安家补助、生活津贴、专家服务补助、人才奖励、人才公寓租售等有关审核工作,办理相关手续,建立人才档案,并提供“一站式”服务。县财政部门根据需求编制人才专项资金预算,拨付资金,对效益指标进行审核和绩效评估。人事、国土、建设、财政等部门负责人才公寓的规划和建设。

38.建立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格局。建立健全人才工作责任制,按照“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要求,把人才工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目标责任制,定期进行考核。各镇、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坚持把人才工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要务优先落实。切实加强基层人才服务平台建设,各镇、社区要尽快建立人才服务站,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39.建立专项资金。县财政设立1000万元的人才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付人才补助、津贴以及奖励等,其中引进人才安家补贴由县财政、用人单位各负担50%。

40.加强监督检查。各相关单位和个人应如实提供申报材料,如发现弄虚作假行为,取消相关单位或个人的申报资格,追回相关经济补贴或奖金等,撤销荣誉称号,情节严重的按有关规定给予严肃处理。

九、其他事项

41.除本意见明确的人才外,其他经认定的特殊人才可比照享受相应政策。本意见同一种政策待遇不重复享受,可按最高政策待遇执行。42.本意见自发文之日起施行,以前有关规定与本意见不一致的,按本意见执行。

篇7:合肥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意见(试行)

-----------------

(发布时间:2008-8-26)

基层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以乡镇林业工作站为主体,以乡村其他林业专业组织为辅助的为林业发展提供服务的基层林业组织。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基层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基层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新时期省委、省政府给林业的三个定位是基层林业新的使命。乡镇林业工作站作为对林业生产经营实施组织管理的最基层机构,是森林资源的直接管理者,是林业行政执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林业科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的主体,是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基层组织保障。长期以来,乡镇林业工作站为我省林业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省人均占有森林数量较少,仍属缺林少绿的省份,省政府《绿色中原建设规划》中提出了到2020年新增300万公顷新绿的目标,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任务十分艰巨。要完成艰巨的生态建设任务不仅需要县级以上林业部门的宏观指导和管理,更需要林业工作站具体组织实施和严格管理。林业工作站处在发展和保护森林资源的最前沿,无论是林业方针政策的贯彻,还是发展和保护森林资源的各项具体工作,最终都要靠林业工作站去落实。林业工作站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省林业的改革与发展。尤其在退耕还林等重点林业工程建设中,林业工作站承担着规划设计、种苗供应、技术指导、检查验收、建立档案等大量工作,起到了基础保障作用。同时我省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乡村林场、各类专业技术协会、林业技术服务队等乡村其他林业专业组织,作为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林业工作站一起,在林业技术推广、发展林业产业方面提供大量信息和技术服务,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加强以林业工作站为主体的基层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是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然要求,是当前我省林业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基层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林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的认识,切实加强基层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二、要切实稳定基层林业机构和队伍

当前,我省一些地方基层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存在着机构不稳、管理体制不顺、保障措施不力等突出问题,影响了我省林业事业的发展,要切实采取有力措施稳定乡镇林业工作站等基层林业机构。

(一)要健全基层林业机构。全省有林业任务的乡镇都应设立基层林业机构,乡(镇)林业工作站应纳入公益事业管理。林业生产经营管理任务较重的山区、半山丘陵区及重点林业工程建设县,每一乡镇都要设立林业工作站,林业生产经营管理任务一般的县,可以在两个以上的乡镇设立区域性林业工作站(片站),其它林业任务相对较轻的县,可以在乡镇农业服

务中心设立林业办公室。

(二)要理顺管理体制。鉴于林业工作的特殊性,林业工作站可以作为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实行垂直领导,也可以实行“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县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乡镇林业工作站的管理,明确与乡镇政府各方的职责,充分发挥各自的管理积极性。对设在农业服务中心的林业办公室,县级林业部门要加强业务指导,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

(三)要充实人员。山区、半山丘陵区的林业工作站应配备专职人员4—6人,平原区林业工作站应配备专职人员3—5人。农业服务中心中的专职林业工作人员应不少于2人。人员的配备要充分体现专业特点,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能低于80%。林业工作站站长的任免应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提出意见,商乡镇政府后,按干部任免规定办理。新增人员应从林业院校毕业生中择优聘用。林业工作站站长应持证上岗。

(四)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林业工作站要建设独立的办公场所,山区林业站建筑面积要在100平方米以上,其他地区林业站要在80平方米以上,站容站貌要整洁美观,庭院要美化绿化。办公设备要齐全,要配备汽车或摩托车及电话等交通通讯工具;配备必要的森林资源调查、森林防火、林木病虫害防治、林业科技推广等项工作的仪器设备。

三、充分发挥生产组织等服务职能

基层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具有政策宣传、生产组织、科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等职能作用,它上联县级林业主管部门,下联广大林农和其它服务组织,是发展壮大林业事业、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引导林农脱贫致富的重要力量。各级林业部门要认真指导其履行自身的服务职能作用。

要认真宣传贯彻《森林法》等法律、法规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按照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林业长远规划和计划,积极动员广大群众参与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和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加快培育森林资源,加快绿色中原建设步伐。

要充分发挥生产组织职能,指导集体、林农做好造林调查规划设计,合理安排生产进度,及时提供优质种苗信息,严把造林质量关,认真开展检查验收,确保林业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各项林业生产任务的完成。要积极推动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主动参与林业股份合作组织制定章程、制度、规划设计、资产清查和产品销售等各环节的工作。

大力加强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履行林业技术推广站的职责,要因地制宜、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一批实用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积极向集体和广大林农提供技术咨询、开展技术培训,要特别重视培训各类农民技术能手。要抓好技术示范工作,配合林业试验示范区、科技兴林示范县,各级领导的科技兴林示范点及重点科研项目实验地,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及试验示范的实施工作。同时,要在技术推广、服务中抓好示范乡、示范村、示范户的建设,真正把“科技兴林”落实到千家万户,使广大林农能看得见、摸得着。

四、进一步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职能

基层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基础。按照省委、省政府《实施意见》,林业工作站具有资源管理、林政执法的职能。要进一步强化林业工作站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职能。一是要组织乡村林场和林农实施好森林经营方案,提高科学经营水平。二是要搞好采伐管理。要按照委托的权限核发采伐许可证,杜绝无证、超量采伐,加强采伐监督检查。三

是要协助上级部门抓好林地管理,掌握林地变化动态,对征占用林地要进行实地勘查,对毁坏林地和违法占用林地的要坚决制止并及时报告上级部门。四是要协助上级部门依法查处乱砍滥伐等违法破坏森林资源案件,协助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林权纠纷的调处工作。五是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乡镇林业工作站要加挂野生动物保护站的牌子。六要抓好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切实抓好火源管理,及时预报和组织防治森林病虫害,降低火灾控制率和森林病虫害发生率。七是加强护林员队伍管理。乡村护林员在保护森林资源和维护农村正常林业生产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要具体管理好护林员队伍,建立护林员组织,指导、督促他们的工作,落实他们的责、权、利,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问题,充分调动他们保护森林资源的积极性。

五、要加强对各类乡村林业专业组织的指导

要鼓励支持乡村林业专业组织的发展,进一步健全乡、村林业社会化服务网络。林业工作站要发挥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作用,加强对乡村林场、各类专业技术协会、林业技术服务队、林业龙头企业、林业专业户等各类乡村林业专业组织的领导,要指导他们制定章程、制度,引导他们逐步探索有效的决策机制、运行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引导他们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由单一的技术、信息服务积极转向为林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全程服务。要保护乡村林业专业组织的合法权益,在他们扩大规模需要融资时提供支持和方便。

六、进一步增加基层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活力和实力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积极探索基层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国家扶持与自我发展的新路子。林业工作站要在完成国家赋予的公益性职能的前提下,充分运用自身优势和技术特长,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开展有偿服务,兴办生产基地,创办经济实体,进一步增强活力和实力,这也是巩固和稳定基层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客观要求。基层林业工作站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观念,勇于开拓,积极探索多种服务形式,可以实行技术承包、技术入股,可以与“公司+农户”结合成利益共同体等。要围绕种苗、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经营,开展与技术指导相结合的多种形式服务。

创办生产基地是增加发展后劲、引导农村实行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发展的需要。要发挥基层林业工作站在人才、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优势,创办和扩大自有林业基地,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采取划拨山林、筹资购买集体“四荒”、长期租赁山林、承包经营成片山林、联户经营等方式,开展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生产经营活动。山区、半山丘陵区林业工作站要有50亩以上的生产基地,其它地区林业工作站要有20亩以上的生产基地。要以基地为依托,通过示范、辐射作用,加快林业技术的普及和推广,调动林农兴办绿色经济体的积极性,推动集约经营和林业产业的发展。

七、提高人员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和廉政建设

要重视林业工作站干部职工队伍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以岗位培训和学历教育为重点的全员培训,力争到2010年,45岁以下职工都要达到大专以上学历,提高基层林业队伍的整体素质。基层林业工作站是林业系统的窗口,要下大力气抓好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开办事制度、廉政建设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形成监督和自我约束机制,严禁以权、以木、以证谋私和吃、拿、卡、要,要在林业工作站树立“勤、廉、严、实”的行业作风和“艰苦

奋斗、无私奉献”的行业精神,树立起林业系统良好的形象。

八、加强对基层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领导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加强基层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切实加强管理,要主动向当地政府汇报,积极和编制、人事、计划、财政等部门协调,使他们明确以乡镇林业工作站为主体的基层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性质、职能和作用,争取各方面的支持,确保基层林业工作站的稳定。要形成制约机制,今后,凡没有建立乡镇林业工作站的县,对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省厅不予批准、不予验收。

要加大对基层林业工作站建设的投入。各地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体系建设规划,并纳入当地林业建设整体规划中。要积极争取财政部门增加基本建设投资,人员经费应全额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状况的改善不断增加其事业经费,其他工作经费也应得到相应解决。对直接参与天然林保护、生态公益林等工程建设的林业工作站人员,要将其纳入管护人员范畴,管护经费在工程补助资金中列支。各级林业部门要继续多渠道筹集资金扶持基层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改善办公条件,以适应工作需要。对基层林业工作站因创办基地等出现的资金困难,在安排林业贴息贷款时,应予以倾斜。要协助基层林业工作站争取县、乡政府及土地、财政、金融、税务等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为其创办基地和兴办经济实体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时,对林业工作站等基层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人员,应采取倾斜政策,要以其工作业绩为主,对做出突出贡献、工作业绩显著的人员,可以优先评聘专业技术职务。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切实关心林业工作站等基层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养老、医疗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千方百计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篇8:合肥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意见(试行)

1 基本情况

1.1 人员经费全部予以落实

现有基层农技人员由大专院校毕业生和省招聘的两种人员组成,省招聘人员长期以来工资等经费一直实行差额拨款。基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保证正常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多年来既服务又经营,常因经营不善而使农技人员工资得不到落实,造成人心不稳,产生埋怨、抵触、失望情绪,严重影响服务工作的开展。为解决这事关基层农技人员人心稳定的大事,姜堰区委、区政府果断决策,对凡属于公益性服务农业技术人员的工资等费用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彻底解决了农技人员的后顾之忧。

1.2 公益性服务与农资经营从根本上分离

20世纪80年代初起基层农技中心(站)实行公益性服务与农资经营一体化,农技人员“既开方又卖药”,这一模式在从农村集体生产转为“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初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利益推动,其性质逐步变异,部分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站)有什么药肥就开什么方,什么药肥赚钱就开什么方,有时田间不需用药也开方,甚至有的农技人员还开大剂量方。这一被利益扭曲的服务方式既增加了农药化肥的投入量,也严重污染了环境,影响了农产品质量。为此,姜堰区20世纪90年代末以市委、市政府的文件在全省率先提出“乡镇农服中心(站)服务与经营、事业与企业实行分离”的规定,“两分离”的做法在多数乡镇农技站迅速得到落实,后由于区域调整等多种原因没有能够继续坚持并出现回潮。近两年,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及时解决了这一历史性问题。据调查15个基层农服中心中有12个停止了农资经营,农资经营权还给了供销社或转让给一些专业性农资经营公司,彻底实行了两分离,大大提高了农技人员对农用物资监管的积极性,有效控制了伪劣农资产品进入市场。随着时间的推移,降低农业成本、增加农民效益、减轻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效果将会逐步凸显。

1.3 非编人员得到有效控制

由于基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属事业单位,长期以来经常安排非编人员进入,不管是垂直时期还是分块阶段,接连不断向农技服务中心安排人员,20世纪90年代有一镇曾同时有8名村书记、主任在农技服务中心工作。除安排镇、村干部外还有一些“关系户”被安排到中心(站)工作,最多时非编制人员占到50%以上,有人形象说农业服务中心(站)进人是堵塞不住的漏洞、拴不住的猛兽,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发展。此次调查表明,由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综合服务组织的建设,近几年来非编人员进入农技服务组织基本得到控制。

2 存在问题

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看,存在急待的解决问题。

2.1 编制空缺、“老年”在岗人员多

全区15个基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其中有14个缺编,15个基层服务中心总编制人数应为258人,而实际只有191人,缺编67人,缺编率为25.47%,最严重的镇在编人数仅为编制人数的44.4%。近5年来,15个基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退休43人,进人补编22人,2015年6月底比2010年实际减少在编人数21人;据不完全统计15个基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未来1~2年退休28人,3~5年退休22人,6~10年退休41人,即10年内将有91人退休,占实际在编人员的47.6%。

2.2 在编不在岗被借人员多、公益性服务人员严重不足

据15个基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调查统计在编不在岗人员75人,占在编人数的39.27%,其中:被基层借用到政府部门或其他单位的有57人,占在编人员的29.84%,最多的一个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被借用9人,占在编人员的45%;经营性人员15人,占在编人员的7.9%,15名经营性人员中4人从事非农业性经营、1人从事水产养殖、4人从事承包农资经营与农业服务于一体,6人专职从事农资承包经营。从而使公益性服务人员严重不足,水产生产1/3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无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服务,林业绿化4个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无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服务。据不完全统计,全区有8个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服务人员在7人以下,平均每个专业在1.5人以下。

2.3 专业技术水平整体偏低、非专业技术人员多

据在编的191名农技人员第一学历分析,其中大专学历以上的38人,占19.9%;中专学历的118人,占61.78%;高初中的35人,占18.32%,其中有40人没有经过农业专业系统培训;专业技术职称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98人,占51%,无技术职称人员49人,占25.65%;近5年招聘到基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22名大专院校毕业生中,有11人是外语、中文、会计等非农专业毕业。

3 几点建议

为提升基层农业综合服务组织的服务水平与能力,笔者特提出以下建议。

3.1 收回公益性服务在编不在岗的专业技术人员

对借用到政府部门或相关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借用单位没有任职的应尽快将其收编到农业服务岗位;在借用单位任职人员能安排人员替换的也应将其安排到农业服务岗位,对一时难以安排替换的人员应将其编制替换出用来录用农业大专院校毕业生充实到服务一线。对于从事农资经营或服务兼农资经营的专业技术人员,应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将其全部转入到公益性服务岗位上。对于那些从事非农经营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征求其本人意见,愿意到农业服务一线的应给予公益性岗位安排,不愿意的应让出编制招收农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充实到农业公益性服务岗位。

3.2 严格基层农业公益性服务岗位进人程序

基层综合服务组织公益性服务岗位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进人程序,根据缺编情况有计划、按年度分期分批招录农业院校大中专毕业生,坚决做到专业不对口不招,非农专业的毕业生不招。并要严格坚持标准,把能吃苦、业务水平高、政治素质好、专业对口的农业院校大中专毕业生和农业院校专业对口的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工作能力强、安心农村基层工作的人员优先招录到基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公益性服务岗位。同时坚持条件、严格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农业技术人员除进行批评教育外,问题严重的要予以解聘;对农技推广成绩突出的要给予奖励和提拔使用,关心他们的进步与成长。

3.3 重视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

建立健全业务培训制度。要采取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加强基层农技人员的业务培训,区级农业主管部门要定期组织业务知识培训活动,同时要加强与大专院校联合开展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通过几年努力,力争使基层农技队伍在年龄结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政治业务素质上发生根本性变化。

3.4 试点农资“零差价”销售服务

上一篇:你改变不了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已经典美文下一篇:袁总讲话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