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方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几点思考

2022-09-11

当今世界, 文化正在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 文化的作用和地位正逐步凸显, 与此同时, 地方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也逐步提升。对于各级地方政府来说, 如何将当地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成为地方领导干部在发展决策的中关注的焦点。

一、地方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必要性

(一) 地方文化资源产业化有助于提升地方竞争力

影响地方竞争力的提升的因素有很多, 如地方的经济竞争力, 但其最核心的, 让地方人民生活得幸福的要属地方的文化氛围了。而文化氛围的营造, 文化产品的提供就要依靠地方的文化资源如何转化为优质的文化产品及文化服务。因此, 优质的文化产品和优质的文化服务从何而来, 需要各地方将文化资源进行整合, 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 将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融入到文化产品的创作与生产中, 将其产业化, 转化为文化资本, 满足当地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同时又能凸显地方的文化品位, 提升城市魅力。

(二) 地方文化资源产业化有助于保护当地文化资源

地方文化资源是地方文化发展沉淀的结果, 是经过漫长岁月逐渐积累的文化宝库, 也是未来地方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没有了文化资源也就没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推动地区文化发展, 提升地区文化竞争力也无从谈起。因此, 如何将仅存的地方文化资源合理开发、保护成为了各级地方政府着力解决的问题。然而对地方文化资源保护的最佳方式就是将地方文化资源产业化, 通过对文化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 并在开发利用中得到保护和传承。如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以传统非遗技能培训, 一方面是当地文化资源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开发保护, 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当地百姓摆脱贫困。当地依托刺绣和蜡染“文化遗产”的文化传统优势, 积极开展“绣娘”“非遗”技能培训, 使得当地7000多名家庭妇女掌握了一技之长, 苗族“百鸟衣”、侗族盛装等手工艺品受到游客热捧, 人均年增收超万元, 从此挥手告别了多年的贫困。

二、地方文化资源产业化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几年, 各级地方政府已经认识到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 能给当地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 都着手积极采取措施对地方文化资源进行开发保护, 但由于地方文化资源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消费观念等因素的不同, 地方在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1]。

(一) 缺乏科学评估与规划

当前, 有些地方政府在文化资源产业化过程中存在“好高骛远”“急功近利”的心态, 进而忽视了对文化资源开展评估与规划。以辽宁红学文化开发为例, 在辽宁, 红学文化资源主要分布在辽宁铁岭、辽宁辽阳等地, 这就给资源的开发造成评估与规划的困难。正因为如此, 几座城市的红学文化资源开发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与其资源优势相比还远远不够, 存在许多弱点, 主要体现在文化资源的重复开发和缺乏联动性等方面, 最终使得红学文化资源开发凝聚力不强, 缺乏发展后劲。

(二) 缺乏创新性

当前各地在文化资源开发方式和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中, 普遍存在缺乏创新、雷同的现象。高大上的文化项目成为了很多地方政府关注的焦点, 纷纷开发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一时间, 全国上下各种文化创意产业园一哄而上, 这些文化创意产业园普遍缺乏创意, 相互模仿, 园区多侧重于发展文化旅游业, 园区内各地的文化产品也普遍雷同, 缺乏新意。目前, 国内许多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活动形式单一、内容雷同、没有特点, 只是照搬其他地区的内容和形式, 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 没能形成自身独特的品牌与竞争力。以辽宁为例, 辽宁各市区都建有大大小小的公园、植物园, 但这些园区开发模式单一, 设施主要是一些供老人和小朋友玩的健身器材, 卖的纪念品也大同小异, 毫无当地特色, 园区里也没有更多创新的文化互动, 游客在园区里面仅仅是参观, 感觉大而空, 不能更好吸引游客。没有创新文化活动, 造成盈利来源单一, 主要依靠门票的一次性收入, 没有后续产业, 不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导致园区经营过程中还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收费低, 没有办法维持园内正常运行所需要的费用;收费高, 则会使部分游客望而却步, 不利于园区长期的发展。

(三) 缺乏专业人才

地方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发展, 特别是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 特别需要文化创意人才的助力。目前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主要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 但大部分高校只重视理论的传授, 而对学生的创意与策划能力培养不足, 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人才已成为制约我国地方文化资源产业化,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瓶颈之一。比如, 在文化创意园区的前期建设中就缺少文化创意、文化营销人才。以辽宁铁岭中国三四线城市为例, 大多数中国三四线城市的人才存在严重流失, 当地大部分毕业生在毕业之后都会选择在大学所在地就业, 很少的人会选择回到家乡工作, 这是目前中国普遍存在的大中城市人才聚集, 中小城市人才流失的现象。因此, 要想在三四线城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开发当地文化资源, 没有文化人才的注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一切都无从谈起[2]。

三、地方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策略

(一) 创新文化项目

文化的命脉在于创新, 文化资源产业化的核心在于文化的创新, 文化的创新为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文化产业的生产和产品开发提供必要的动力支持。创新是文化产业的灵魂, 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源泉, 因此, 创新是充分挖掘利用文化资源、实现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当今, 人们的观念正在发生变化, 他们对体验的需求越来越大。大众化的文化产品已然不能满足他们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更多的人渴望的是一种集情感性、个性化为一体的文化之旅。各地方政府要学习优秀地区先进经验的同时, 还要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活动品牌和文化项目, 提升文化活动和服务的文化内涵, 注重个性化文化体验。

(二) 加大宣传力度

目前, 各地文化资源产业化过程中出现了同质化现象, 解决同质化最佳方式就是立足于当地实际, 挖掘当地文化传统, 突出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个性化特征及其文化禀赋优势, 探索出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道路, 建设有别于其他地方的文化产业体系。因此, 在宣传手段上要下大力度, 采取讲故事的方式推广当地文化资源, 一个好的故事既是产品的内容, 又是产品的载体, 好的故事可以为文化产品增添附加值, 并将这种文化附加值转变为经济效益。并且故事具有吸引性、传播性、教育性、持久性等特征。因此, 各地要充分挖掘、策划、创意具有传播性的故事, 开展全方位的宣传。另外,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背景下, 网络营销成为了一种新兴的宣传手段, 各地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大V的传播力度, 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起来, 全方位推广当地的文化故事;也可以拍摄一些与地方文化有关的微电影, 借助互联网和自媒体传播;也可以与导游、旅行社、大型旅游网站、周边景区加强合作, 实现多元化推广, 让当地文化故事广泛传播, 扩大当地的知名度。

(三) 加强人才培养

文化的发展关键在于人。地方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需要四类人才:一是文化创意人才。主要从事内容创作、设计、是整个产业链条中的起点, 整合文化资源, 提升文化资源品质都依赖创意的支撑。优秀的文化资源, 需要好的创意;二是文化技术人才。由于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实践与高新技术的紧密结合, 文化产业技术人才显得越来越重要;三是文化经营与营销人才。地方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 说到底是一种经济行为, 这就需要经营与营销的专业人才对产业环境进行把握, 制定文化发展战略, 对策划、设计、生产、包装、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规划、统筹和运作, 对市场进行判断。四是文化管理人才, 建设一支研究能力强、规划能力强、行政能力强的文化管理人才队伍对于推动地方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近几年来, 挖掘和开发地方文化资源, 已经成为各级地方政府重点关注的热点和民生工程之一, 有些地方在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一些地方也遇到了发展上的诸多问题, 因此, 如何将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当地的产业优势和地方优势, 是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地方文化资源,产业化

参考文献

[1] 胡慧林, 陈昕.中国文化产业评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2011.358.

[2] 胡慧林, 陈昕.中国文化产业评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2011.361.

[3] 王胜鹏.地方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困境及其开发策略初探[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30 (01) :54-57.

上一篇:现代学徒制在高职会计专业中的运用下一篇:简便摩托车装胎机开发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