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认识

2024-05-06

对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认识(精选14篇)

篇1:对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认识

对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认识

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是通过师生之同、学生之间多边互动,积极合作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充分体现了师生在教学中的互助互动、协同合作,并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作 者:刘昱 作者单位:水城县杨梅中学,贵州,水城,553016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BAIKE CHUANGCXIN)年,卷(期):“”(12)分类号:G63关键词:初中数学 合作学习新课标

篇2:对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认识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浅识

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是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互动,积极合作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充分体现了在教学中学生的互助互动、协同合作,通过自身的探究获得数学过程和结果的.感受、体会与理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作 者:倪建恩 作者单位:乐清市北白象镇万家中学,浙江・乐清,325603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年,卷(期):2009“”(7)分类号:G633.6关键词:初中数学 合作学习教学

篇3:对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认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复习,导入法

导入艺术讲究的是“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别开生面的导入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活动中来, 激起思维的火花,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 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中, 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听课需求和求知欲, 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优化课堂教学。

怎样才能设计出有效的课堂导入呢?首先, 教师在思想上要重视课堂导入重要性, 把它当作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师在备课时提前收集课堂导入的资料, 多研究课堂导入的方法、技术经验等, 搞好课堂的引入。其次, 在备课时要充分重视导入部分的设计。教师要联系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知识内容确定相应的引入材料, 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 确定引入的形式, 同时还应注意所用资料的可靠性、科学性。最后, 教师平时要多积累有关导入方面的资料, 多学习其他教师导入的方式、方法, 这样在我们用时就可以信手拈来, 设计出形式多样的有效的课堂引入环节。

一、课堂教学中几种常用的导入方法

1.“开门见山”引入法。

“开门见山”引入法就是在上课时直接说出所要讲述的课题。例如“今天我们讲第一单元第一课时———解决问题”。“开门见山”引入法最简单容易, 但引入效果一般都不好, 这种方法直接提出的新课题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 让学生很茫然, 不能集中注意力, 缺乏学习兴趣, 从而被动地参与学习。教师经常用此法引入, 会使学生感到数学枯燥乏味, 产生厌学。因此, 非在不得已的情况下, 不宜采用此法。

2.“联系旧知, 揭示新知”复习引入法。

即通过练习、回顾概念等形式复习已经学过和知识, 引入新课的内容。这种方法的优点是, 通过对前一天内容的练习复习, 对知识达到进一步熟练掌握的水平, 便于更好地提出前面知识的外延和更深入地处理更难的问题, 使新问题更接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这样引入, 遵循了学生认知规律, 由浅入深, 层层递进的展开教学, 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结构化、系统化。这种方法被大多数老师所采纳, 其不足之处在于略显枯燥平淡, 激发不起学生的求知欲, 特别是对学困生而言。

3.“巧设悬念, 引人入胜”引入法。

巧设悬念引入法是根据讲述的内容, 提出设置一个或几个悬念, 引起学生思考, 然后通用对悬念的分析、解答来引入新课。以悬念作为挑逗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 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 这种欲望能激发兴趣, 启动思维, 促使学生尽快地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设置一个或几个悬念, 学生会被轻松地引入新课学习, 也较适合成绩一般性的学生。如果设置的悬念来源于生活实际, 那么这样的引入能联系实际, 学生们能看得见, 摸得着, 有的还亲身经历过, 不管是哪种层次的学生, 都跃跃欲试想学以致用, 更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4. 模型实验、游戏引入法。

模型实验、游戏引入法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 使他们仔细地观察, 认真地思考, 为新课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这在专业课的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应尽量创造条件做好实验, 哪怕是小实验。多展示模型, 让学生多看多摸多动, 以排除学生对模型的神秘感和恐惧感, 拉近心理距离, 为内容的学习和研究创设良好的情境。学生对模型实验产生兴趣后, 可课后自己探索相关的数学实验, 制作部分数学模型, 既提高了学习兴趣, 又提高动手能力, 一举两得。

5. 资料引入法。

资料引入法是利用科学发明发现史、科学家轶事、故事、科学幽默等各种资料, 通过精心的编排、选择引入新课。此法能让学生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能进行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教育, 潜移默化中, 还能渗透各种数学思维、数学意识, 开拓学生的视野。通过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幽默, 可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 使学生的思维不知不觉中转到新课的学习中, 从而在心理上和思路上降低了教学和难度。

6. 竞技引入法。

每人都有好胜心, 而少年儿童尤甚。如何把这种好胜心利用在学习上来?数学与体育相似有很强的竞技性, 学生会带着这种智力、知识、技巧的竞技, 主动、快速学习, 产生一种强烈的“我要学”, 并要“学好”的欲望。新课引入时, 可采用分小组竞技的形式, 要求各小组完成同一个数学活动。通过竞技, 学生接触到了竞争, 感受到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7.“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导入法。

创设情境导入是指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语言、图片、音乐等手段, 创设一定的情境渲染课堂气氛,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进入新课学习来导入新课。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 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起到渗透教学目标的作用。此外数学课“引入”的方法还有很多, 如:联系生活, 实例引入;启发思考, 趣味引入;引导发现, 探究引入;由错悟理, 纠错引入;防止混淆, 类比引入等。

二、新课标下课堂教学导入的要求

1. 短。教师导入的语言要简单、明了、易懂, 以简短明了、生动有力的语言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2. 新。

教师导入的语言要有新意, 形式新颖, 但也不要过分夸张, 不能为引起学生的注意而收集一些稀奇古怪的内容去迎合一部分学生的好奇心理。

3. 精。

即语言精练、内容精彩, 能抓住关键。千万不能太啰嗦, 词不达意。

4. 平。

即教师在导入时的知识坡度不能太大, 要层层深入, 由浅入深, 由旧知到新知的联接点要讲准, 最好都在同一水平上, 这样才能使学生实现旧知到新知的迁移。

5. 熟。

即运用的导入方式, 语言、动作的衔接、配合要熟练。特别在运用演示类导入时, 一定要事先预演, 避免课堂上出现演示操作不当、衔接不自如的现象。

6. 准。

即新旧知识衔接点要找准, 语言要用准, 不能随心所欲、漫无边际。有效的导入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因此导入的运用一定要符合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心理特点, 不能牵强导入, 信口开河, 愚弄学生。

7. 快。

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 因此导入的时间不能太长, 一般以3分钟为宜, 尽量不要超过5分钟, 这样才能有充足的时间释疑、解疑。

8. 活。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有效的导入可以让师生的情感在上课开始就得到交融,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为后面的探究新知做好铺垫, 因此导入要导得活, 教师就不能唱独角戏而不顾学生的情绪。

综上所述, 导入艺术犹如乐曲的引力, 戏曲的序幕, 是开启有效课堂的“钥匙”。当然, 教无定法, 课堂导入也没有固定的模式, 也无所谓最好的模式, 完全要根据教学的氛围、对象、目标的不同而不同, 同一教学内容也可以设计不同的导入。教学之路漫漫, 我将上下求索导入之艺术, 以期取得最佳的效果, 达到最好的教学境界。

参考文献

[1]朱艳芳.新课导入创新点滴谈[J].创新教育, 2001, (09) .

[2]王敬勋.新课导入艺术初探[J].小学数学参考, 1999, (10) .

篇4:对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认识

一、对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的认识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它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1、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在新課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当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的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法,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当然,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教师除了参与促进学生的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指导,应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

2、又单一型教师转向综合型教师。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中,不再涉猎其它学科的知识。新课程在改革现行分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分科为主、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和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综合型教师。综合课程的提出和发展源于对分科教学的批判。长期以来,课程整合的理想和学科割裂的现实困扰着中小学教学。我们不可能囫囵吞枣地传授、学习或探索科学知识,对其进行分类和分析,加以识别是必然的选择。就课程与教学而言,分析与综合是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没有孰优孰劣之分。总之,综合化将给学校课程带来巨大的变化,教师要努力适应这一变化,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博学悦教的人。有强烈地求知欲望和广泛地学习兴趣,经常学习心得科学知识,并善于把自己的学习与对学生的教学结合起来,善于将新知识吸收到教学中,用心得科学知识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3、由面向全体学生转为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相结合。在班级授课的情况下,教师面对的是众多既有共同的身心特点,又有不同的遗传素质、家庭环境、智力水平、人格特性,而且学生的身心发展又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阶段。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向他们提出统一的要求,又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做到因材施教。

三、新课程教学的具体实践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以及新教材的研究与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由于教材中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体现了螺旋上升的原则,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尽可能合理、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益。

篇5:对新课标下语文阅读教学的学习

一、新课标下阅读教学的教学策略

1、阅读教学各学段都要重视朗读 在阅读的过程以及阅读的方法上,《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将其贯穿于各个学段的教学目标之中:

第一学段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阅读教学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

阅读方法是朗读、默读、精读、略读和浏览等方法的整合。传统的阅读教学一直都强调精读,也比较注意朗读和默读,但往往忽略了略读和浏览。

“略读”和“浏览”都是粗略地大致地读。按照一般的理解,略读是侧重于主要内容的了解和把握,是粗知文本大意;浏览是侧重从阅读材料中找所需要的内容或关键信息。它们的优势在于快速捕捉信息,在于发挥自觉思维的作用。

3、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只有具备了广泛的阅读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才会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不断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增加自己的阅读量。兴趣是阅读的首要条件。那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如童话、故事、文学作品、科普科幻作品以及一些历史文化等读物,使其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其次,要进行多样化朗读。如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比赛朗读等。通过多样化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阅读审美的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再次,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正确看待每位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阅读成功的乐趣,从而促使每个学生都养成阅读的兴趣。

4、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品质

阅读品质是指阅读行为、阅读作风上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等的本质,它包括阅读的习惯、阅读的价值观、阅读的感受、理解和体验等方面,是阅读的重要构成因素。

首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完成阅读目标的根本保证。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要引导学生从最根本、最普通的事情做起,严格按照良好阅读习惯的要求,循序渐进,不放松任何细节,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次,要培养学生阅读文本时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阅读文本时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不是阅读教学的附加任务,而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的。《语文课标》要求学生“对作品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要培养学生在阅读时的正确价值取向,是不能靠一味地灌输,只能是根据语文课程的本质特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形成对文本的正确价值取向。

最后要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新课标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应引导学生去挖掘课文的感人之处,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让学生走进文本,收获自己的独特感受。这样以知促情,知情交融,必定会促进教与学。

5、阅读教学要实施对话策略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实质上是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教师绝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阅读教学中包含着四个层面的对话关系: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学生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这样的多重对话,并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以学生个体为主体与文本直接对话为中心的关系,其他的对话都只是为了给学生的个体阅读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如:在教学《狼和小羊》时,老师要求学生用一句话说说狼的本质。甲生说:“狼很狡猾,善于欺骗”;乙生说:“狼花言巧语,善于伪装”;丙生迟疑了一下站起来说:“我却认为狼很聪明,因为它找茬儿的能力很强”。在上述课堂中,老师充分营造了一个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态度,通过自己的内心体验,形成独特的感受。一石激起千层浪,丙生的回答引起同学们激烈的争论。教师在此恰如其分地肯定了丙生的回答,这无疑是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发表自己见解的一剂良药。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尊重学生的个性,善于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不同的文章说出自己不同的感悟和见解,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显其个性之趣。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接触古今中外大量优秀范文的好时机。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是学生带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向老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讲解给学生听,也不应该是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拆成若干小问题来步步紧逼的向学生追问,最终是让学生被动的认同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总之,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与课本直接对话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过程,要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和“被追问”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自主阅读。

6、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习作教学是密切联系的

阅读教学离不开听、说。比如,课堂上的复述、问答、讨论等,既是理解书面语言的训练,又是听说训练。这样的听说,既反映了学生的理解,又体现了学生对理解的表达。离开听、说,阅读教学则无法进行;阅读教学,又为听、说训练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极好的机会。为学生的说提供了材料。读得懂,则有利于说得明白,有利于听得懂;说得明白,听得懂,又会促进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理解,理解与表达的训练,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训练,就是这样自然地融合在阅读教学之中的。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象地体现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是说,阅读是吸收,是积累,是基础;写作是在阅读的吸收与积累的基础之上的表达。在阅读训练中,学生可以得到词、句、段、篇的训练,学会怎样读懂一篇文章。与此同时,逐步积累词语,认识句子表达思想感情的种种方式,了解写文章怎样确定中心,怎样选择材料,怎样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等,并从中学习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使认识能力得到发展。从阅读中学习写作,是习作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同样,习作教学也会对阅读教学起到促进作用。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观察、去思索、去表达,其结果就会比在阅读中得到的认识又提高一步,再去阅读,他所关注的不仅是文章表达了什么,还要关注文章是怎样表达的;了解这样的内容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形式来体现,就会把理解文章内容和理解表现形式变为自觉的阅读行为。

7、阅读教学还要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小学1—6年级背诵篇目增加为75篇。而且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从这一连串的数字,我们可以看出,学习语文重在阅读且重在扩大读书面,增大读书量。为了体现新课标这一理念,完成教学目标,语文教学就不能固于课本上的几篇文章,学生就必须利用课余时间博览群书,广泛阅读各种有益的知识,日积月累,才能构建自己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养成看书读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二是要完成《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课外阅读量。新课标规定一个学生在六年要完成累计140多万字的阅读量,教师就必须在阅读的数量和时间上给学生做出一个大致的规定。譬如我们学校的“一读一累一分享”阅读积累读书活动(一年级:“儿歌、童谣大家唱”;二年级:“词语对对碰”;三年级:“佳句连连段”;四年级:“古诗词诵读”,;

五、六年级:“主题阅读”,一个月结合教学单元进行主题阅读。这样一级一个内容,层层深入,紧扣学生年龄段和课堂教学,周周开展,月月交流分享。)再如陈琴老师的《国学》和城小在三四年级中试行开展的“经典诵读”等等这样的读书活动自然就增加了学生的积累、背诵和读书量。当然,语文阅读的学习很难做到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也就学不好语文。因此,我们只有做到“心通中外千年史,胸藏古今万卷书”,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三、阅读教学的评价

阅读的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关注其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

1、朗读的评价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评价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的要求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评价“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做作。

2、诵读的评价

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在不同学段,可在诵读材料的内容、范围、数量、篇幅、类型等方面逐渐增加难度。

3、默读的评价

应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4、精读的评价

重点评价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第一学段可侧重考察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积累;第二学段侧重考察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达情意的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第三学段侧重考察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

5、略读的评价

重在考察学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

6、浏览的评价

重在考察学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有用的信息。

7、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

着重考察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第一学段侧重考察学生能通过朗读和想象等手段,大体感受作品的情境、节奏和韵味;第二学段侧重考察在阅读全文基础上对重要段落和语句的细致阅读,具体感受作品的形象和语言;第三学段,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8、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阅读的评价

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9、课外阅读的评价

篇6:对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认识

文/谭宪权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针对目前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与问题,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进行探究。

篇7:对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认识

前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体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必须突出“以生为本”。“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我校实施近三年,为了更好地了解我校小学生实施新课标后的学习状况,更好地关注我们的学校体育。我们对小学生在学校以及家庭社区中进行体育学习、锻炼情况的调查研究,掌握积累资料,从理论上分析研究,从而做到心中有数,对症下药,使学校体育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让新课程改革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关键词:体育新课标  小学生  学习状况  分析研究

一、研究方法、对象、结果

(一)研究方法:采用试卷调查法、口头询问法、电话采访法、统计法;

(二)对象:本校共发放试卷300份,在每班任意抽取10名学生作为被调查对象,收回有效问卷230份,回收率为77%。

(三)结果:

1、学生对体育课堂教学的态度:

a、通过调查发现,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体育课很重要,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体育课一般重要,11%的学生认为无所谓,(见表一)。

b、73%的学生对体育课表示非常喜欢,但也有3%的学生认为无所谓甚至于讨厌,(见表二);11%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体育的动机是学习本领,近80%的学生认为是锻炼身体,而4%的学生认为是好玩,6%的学生则认为不知道,(见表三)。

c、67%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体育课的态度是积极主动,有25%的学生比较主动,但也有近10%的学生态度一般或不主动,(见表四);80%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体育课上的表现是能独立完成技术动作,但也有5%的学生对自己没有信心,不能完成或需要帮助,(见表五)。

d、40%多的学生认为体育课堂气氛是活跃的(低年级学生占多数),26%的学生认为体育课是能自由选择的`,20%的学生认为是有秩序、有组织的(高年级学生占多数),13%的学生认为体育课能尊重学生的选择,(见表五)。

e、从调查表中发现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分别为“跳绳、篮球、羽毛球、足球、乒乓球、毽子”等,而认为自我满意的体育项目是“跑步、跳绳、毽子、篮球”等;

2、学生对体育教师、班主任及学校的态度:

a、24%的学生认为体育老师能面带微笑,近30%的认为是会鼓励的(低年级学生占多数),近30%的学生喜欢严肃认真的教师(高年级学生占多数),20%的学生认为老师能尊重学生,(见表七)。

b、当调查到学生“你的班主任对你参加体育锻炼支持程度时”,85%多的学生回答支持或十分支持,4%的学生选择“不支持”(低年级学生没有),(见表八)。

c、当调查到学生对学校有何建议时,有不少学生回答的很有针对性,例如,除了召开田径运动会,增设趣味运动会等。

3、学生对家庭和社区的态度:

a、当调查到学生“你在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吗”,有75%的学生回答有时参加锻炼,15%的学生选择“经常”,近10%的学生则选择“不或不知道”,(见表九)。近90%的学生认为爸爸妈妈支持或十分支持自己参加体育锻炼,其中50%的学生选择“十分支持”,只有1%的学生回答“不支持”,(见表十)。而5%的学生认为爸爸妈妈能经常陪自己一起参加体育锻炼,近65%的学生选择“有时”,30%多的学生回答“不”或“不知道”,(见表十一)。当调查到学生“你在家怎样进行体育锻炼时”,学生的选择分别是:跑步、毽子、跳绳、游戏、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棋类等。

b、当调查到学生“你在家是否通过观看电视、报纸、广播来关心体育新闻?”时,大部分学生回答有时和经常,也有近20%的学生选择“不”或“不知道”,(见表十二)。

c、70%的学生回答家里有一点体育器材或体育报刊,也有20%多的学生选择“没有”,(见表十三)。当调查到学生“你一年的体育经费时”,近30%的学生回答在10元以内,近60%的学生选择“50元以内”,而100元以上的学生只占10左右%,(见表十四)。

d、当调查到学生“你参加社区组织的体育活动吗”,95%学生回答“不或不知道”,只有5%的学生回答“经常或有时”,(见表十五)。

二、分析研究:

(一)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状况:

1、通过统计发现,可以说大多数学生对体育是喜欢的,也有5%的学生对体育表示出讨厌。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因在校时曾被体育教师惩罚过,对体育锻炼有“恐惧感”,对体育锻炼失去兴趣;作为体育教师要做到爱岗敬业,对学生充满耐心和爱心。对个别学生要采取谈心的形式,通过组建帮困小组对他们进行帮助。体育教师发现低年级学生对学习体育的动机不是很清楚,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体育动机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2、调查中发现,学生除了对常见体育项目(如篮球)外,学生对羽毛球、足球、乒乓球等项目表示出相当大的浓厚兴趣,另外还发现,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朋友对跑还是挺喜欢的,并非教师想象中的那样,体育教师要努力使老教材上出“新花样”。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针对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在平时的教学以及课间锻炼中要尽可能多开设学生喜欢的项目。

(二)学生对体育教师、班主任及学校的希望:

1、能对学生面带微笑,对学生多加鼓励,这是实施体育新课标后发生的可喜局面。体育教师正在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然而并非对所有的体育课都管用。各个年级由于学生年龄、心理特点不同,因此要求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不能一味强调“微笑、鼓励”,有时也需要严肃。在课堂上,对于低年级学生应多采取活跃的气氛,而对于高年级适可而止,有秩序、有组织的课堂教学仍然少不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发挥主观能动性,他们需要得到老师的尊重与认可,内心希望能有自由选择的权力。

2、之前,我们总以为班主任老师不会支持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但从学生的调查问卷发现,班主任老师对学生的支持率还是很高的,而少数教师也是出于对学生学科成绩的关心而少支持。这说明体育教师与班主任老师之间需要多交流与沟通,为了孩子全面发展,需要大家共同关心。

(三)学生在家庭以及社区中的状况:

1、在农村,学生还是能有一定的时间在家里进行体育锻炼。低年级学生在家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相对长一些;而中高年级,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在家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逐步在缩小,特别是在期末复习阶段根本没有时间进行锻炼,这说明学生到了高年级以后,学业任务正逐渐加重,很令人担忧,这不得不引起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学生家长陪孩子进行体育锻炼的状况不容乐观,他们中的部分家长不是没有时间,而是认为没有这个必要,却有空闲沉溺于麻将、打牌等。

2、从调查中发现,学生关心体育新闻的程度不是很高,可能与家庭条件以及家长的知识、观念有关。从询问中我们还发现,有些家庭对于学生过于苛刻,以禁看电视等作为惩罚孩子的手段,其实这是不正常的现象,教育的真正效果也并不好。

3、虽然当今农民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正在逐步改善,但由于知识层次认识水平方面有限,对体育消费还没有得到重视,这与城市学生的体育消费相差甚远。有些家长素质低下,仿佛在他们眼里,体育只是“玩”的代名词,只会影响文化学习,每年花费在家庭体育锻炼上的经费真是低得可怜,而在喝酒、吃饭,唱歌、跳舞上一掷千金。当然也有些家长(特别是外来人口)由于生活条件差,只能满足于养家糊口,无暇顾及学生的锻炼情况。

4、学校体育离不开家庭、社区的支持。然而从表中发现,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社区、家庭的影响不大,并未引起家庭、社区的重视。

三、建议:

未来的世界是一个竞争激烈的世界,要在这个世界里生存和发展,不仅需要丰富的书本知识,而且需要强健的体魄与顽强的生存意识和能力。而事实上,我国现有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有许多方面的欠缺,体质能力、心理素质极差,如何让他们拥有强健的体魄,学会学习,学会享受生活,迎接挑战,这将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1、作为学校要必须重视教学改革思路,注意创设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正常体育教学活动,组织各种体育竞赛等。要充分发挥学校自身优势,争创体育传统特色,开展学生喜爱的体育特色活动。除了开展正常的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以外,还可以开展新兴的体育项目,举办趣味运动会,包括民间体育项目、游戏,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逐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2、学校要逐步配备具有体育专业知识的人才,力争使体育教学逐步走上专职化,规范化。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学透《体育新课标》,对新课程标准有着正确的理解,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进行研究、反思,要与班主任、家长密切配合,充分调动学生的锻炼积极性。

篇8:对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认识

一、利用动机理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1 .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新知, 既能化难为易, 又使学生倍感亲切.提出问题, 设置悬念, 激励学生积极投入探求新知识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肯定;组织竞赛;设置愉快情景等, 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不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坚持这佯做, 可以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热情.

2.方法和教学手段上注重娱乐性. (1) 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具有娱乐性的素材.初中学生已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 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已拓展到许多方面.教师在教学素材的选取、数学情景的假设和数学模式的建立上要更具有娱乐性和挑战性. (2) 教学内容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实践和交流. 数学实践活动使得数学问题更具有挑战性, 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而交流将使学生对数学问题理解得更深刻.例如:为了让学生理解"商品利润/商品进价=商品利润率"这个抽象又陌生的公式, 教师可以采取先让学生作社会调查, 然后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样, 比单纯地讲概念容易使学生接受, 给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给学生创造在学中玩的环境.

二、利用实践活动, 激发学生思考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 促使学生眼、耳、鼻、舌、身多种感官并用, 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 建立清晰的表象, 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 进而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

1.让学生多观察

数学虽不同于一些实验性较强的学科, 能让学生直接观察实验情况, 得出结论, 但数学概念的概括抽象, 数学公式的发现推导, 数学题目的解答论证, 都可以让学生多观察.

2.让学生多思考

课堂教学中概念的提出与抽象, 公式的提出与概括, 题目解答的思路与方法的寻找, 问题的辨析, 知识的联系与结构, 都需要学生多思考.

3.让学生多讨论

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质疑、讨论、设问可讨论, 问题怎样解决可讨论.通过讨论, 学生间可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达到交流进而共同提高的效果.

此外, 教学中让学生多练习、多提问、多板演等都可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

三、优化学习环境, 创造学习氛围

现代教育家认为,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 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基础上, 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因此, 教师只有以自身的积极进取朴实大度、学识渊博、讲课生动有趣、教态自然大方、态度认真, 治学严谨、和蔼可亲、不偏不倚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威信, 才能有较大的感召力, 才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 对他们尊重、理解和信任, 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 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 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交往沟通、求知进取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个性的机会, 教师只有善于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 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

四、注重教学双边活动

1.通过方法指导, 积极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

在教学中, 教师不但要教知识, 还要教学生如何“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 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 而是要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设计适当的教学程序, 引导学生从中悟出一定的方法.例如:学生学会一个内容后, 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小结, 让学生相互交流, 鼓励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个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 学生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 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2.通过方法指导, 培养学生的学习个性

“民族的灵魂是创新”, 社会发展呼唤创新, 教育改革更加需要创新,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关注学生个性张扬”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追求.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巧设疑问, 引发思索”为主线, 以“大胆猜想, 积极实验, 细心观察, 乐于探索, 勇于创新”为途径,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宗旨.

五、重视培养学习非智力因素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学生的优秀学习品质在学习中所发挥的能动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以下几种品质: (1) 按时完成作业的品质; (2) 培养学生持之以恒, 一丝不苟, 终生学习的优秀品质.

篇9:对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认识

一、演示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在学习新课标后我认为演示实验是以教师为主要操作者的表演示范性实验。它的主要目的是把研究内容的物理现象实际展现于学生的面前,让他们对所教学内容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能够准确的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作用之一是:通过演示实验课题的引人,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知识的求知欲望。

首先要根据课堂内容的需要,选取一些比较生动、有趣、能够引起学生好奇的或感到意外的演示实验来很好的引入课题,这能够促进学生更集中精力的听课,能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为了更好的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在进人课堂时最好能够先把仪器展现于学生的面前,以吸引学生更集中的听课。例如在讲授初二课本引言部分时,就可以很好的利用。引言是初二部的开头部分,也是学生初次接受物理内容,而这一节课堂效果的好坏将关系到引起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这对以后的整个教学是非常关键的。

作用之二是:演示实验能够帮助学生很好的建立概念和对规律的认识。并通过实验的观察和训练,巩固所学习到的知识,为他们以后的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一旦碰到一些常生难以理解的,比较抽象的或生活中难以见到的概念和规律时,教师常用演示实验来展现出其中的变化过程。而这时的演示实验将能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丰富的感性素材,帮助他们建立物理概念和为认识规律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用之三是:演示实验为学生的学习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

演示实验虽然只是由教师在讲台上操作,但在示范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师的介绍和操作能学习这些仪器的使用和实验操作的步骤和方法,包括实验过程中的技能;另外,学生通过教师的潜移默化和实验中实事求事的态度,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培养良好的作风和习惯,为自已赢得一份永远的知识。因此,我们有必要充分的了解演示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二、课堂教学中对演示实验的基本要求

在学习新课标后我认为演示实验在课堂教学中并不是用得过多越好。在课堂教学中要避免多和杂的特点,要力求达到少而精。每一节的课堂教学都有不同的环节,因此演示实验在这里面也有不同的目的。每一节课有没有必要演示,怎样演示都是值得我们考虑的要素。而不管是什么实验,都必须要从最具体的目的出发。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明确演示实验的目的。惯性是力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生活中经常要用到的知识,惯性知识抽象又难以理解,大都数学生在刚学习是对此经常理解错误,而把抽象的知识简单化的手段是利用演示,但配合这一知识的演示实验很多,可以采用打棋子、抽纸条、弹鸡蛋、抛球等等多种多样的实验,因此演示实验要考虑到课堂教学的目的性,有目的、有針对性的进行。其次,课堂演示实验中,要力求做好明显和直观,演示实验的一切功能都离不开观察。另外,演示实验还要考虑到安全和可靠,在演示实验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并且要确保师生的安全,对于一些比较难的、危险的实验应当由教师自已操作。同时,为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因此在演示中要力求正确对待课堂演示的失误。

三、演示实验的方法分析

在学习新课标我进一步明确了演示实验方法使用也是很重要的。现在在初中演示实验中,常用的演示方法主要有归纳、推理、模型设计、控制变量等方法。

1、归纳。归纳可以说是初中演示实验中最常用的方法。所谓归纳是指在大量实验数据的基础归结整理而得出结论的一种方法。如在做“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时,我们是先用示数差法间接测出物理在液体中所受到的浮力,可以归纳得到物理在液体中所受到的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被它所排开的液体的重力,由此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2、推理。课本上的很多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在大量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推理而得出来的。牛顿第一定律是一个很重要的定律,但由于仪器的局限性,所以这个实验不能直接由实验来验证,但它却是由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用实验推理而得出来的。

3、观察。这是一种最普通的,基本上每一个实验都用到的方法。

4、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实验中运用的非常广泛,如学习影响电阻的因素、压强公式P、F、S三者的关系、电流与电压、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等物理知识都可用此方法來分析。另外,像研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滑动摩擦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等时都要用到这种方法。

5、类比分析法。这种可能比较少用到,其主要是在那些不能直接在实验中体现出来的概念推导时用到。初二光学知识中的照相机和投影器等的调节时,就可以采用此方法。

四、演示实验中多媒体的充分应用

在新课标学习中我懂得了:课本上的有些演示实验可以用已有实验仪器或自制实验教具在演示,但有些实验是无法直接现有仪器来体现的,而这些往往是一些比较难以理解、又重点的内容。其实这些也是可以演示,只不过采用的是先进的多媒体。

篇10:浅析新课标下的小组合作学习

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率和效率,优势互补,既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学记》中就有对合作学习的阐述“独学而无有,则孤陋而寡闻”。又特别是现在是信息时代,信息时代既是竞争的时代也是合作的时代,大量事实证明:现在的许多的发明创造已不是个人孤军作战的结果,而是群体智慧的结晶。因此,在小学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独立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一、合作学习的优势

将合作学习引入小学教学中,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促进生生之间的有效交往,有助于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在课堂中形成情感融合的气氛。

1、合作学习能诱发创造的潜能。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的扩大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流、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互相启发,开拓思维,在各抒己见、思辨争论中思维创造的潜能就被诱发出来。

2、合作学习能在课堂中形成情感融合的气氛。和谐的学习氛围可以使学生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在教学中引入合作学习,师生像朋友一样交往,积极互动,平等对话,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学生和学生的合作中显化伙伴的角色关系,使课堂形成宽松、平等、和谐的气氛。身心放松,精神愉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优选合作学习内容

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呢?在做好组织工作的前提下,选择活动内容和确定讨论题目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方面,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本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二年级上册练习11中的第4题,先让学生看图,可以问学生:“你能解决沙滩上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组内交流,这时学生的解决方法有:3×4+3,4×4-1,5×3.通过这种交流让学生了解了不同的思维方法,互相促进,形成互动的学习氛围。

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捕捉学生思维撞击点进行小组讨论。如学习“角的初步认识”例1时,对于水管的弯头,有的学生认为是角,有的学生认为它是圆的不是角,对于这样的情况,可以让小组开展讨论“怎样认识水管的弯头的角。

三、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24×12=?怎么算呢?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先自己想好至少一种解题的方法,再参与小组讨论得到多种不同的方法,然后总结归纳这些解题方法的共同点:把一个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转化为加法或两位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来解决。最后再次组织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研究出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另外,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还必须考虑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

四、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开展有成效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很少,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这需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合作时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活动期间,教师要进行巡视,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帮助学生提高活动技巧,要让有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多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

五、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学习进行全面的评价是必要的。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也可以设计“学习反思表”进行简单的统计,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评价指导,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以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篇11:对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认识

张白娣

(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支显宗学校)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也是数学课堂中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它与集体教学相比,更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谈道:“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这一方法,这也是我校提出的课堂五环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步骤。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学生缺乏与他人沟通、维持人际关系的技能,个人责任感不强,缺乏讨论交流的意识,小组合作看似轰轰烈烈,实质流于形式。那么如何组织学生,让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各展所长,取长补短呢?本文就课堂上对小组合作这一教学环节的实施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要科学合理地进行分组

目前,初一年级各班都以小组为单位安排座位,每组5~6人,在分组时,考虑到的因素包括男女生比例、走读生和住宿生的搭配、小组间学习成绩的平衡、学习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强弱要互补、学生间的个性差异等,这些都会影响整个小组的发展。以初一(5)班为例,男生12人,分成6个小组,每组2个男生,一段时间后发现有的组里的两个男生就是喜欢讲话,随后又进行了微调。又如,学生Z,学习成绩很好,安排当了组长,但组织能力不强,对组内的不良现象不加阻止,如,有的学生抄作业,她不管,学生自习课讲话,她也不管,自己对课堂上的合作交流也不能积极地主动参与进来,虽然和她进行了思想交流,但没有多大起色,于是我就又召开了班委会,通过学生的观察,物色成绩相当能力又强的学生来当这个组的组长。我还把干得好的组长,交流到别的相对薄弱的小组去当“领导”,正如学生在周记上曾这样写道:老师让我到新的组里面来当组长,我真怕自己做得不好,可又一想,老师是信任我才让我来当这个“领导”的呀,我应该好好努力了。所以在小组成员的合理安排上,我觉得还是有很多地方是值得思考的,还会有需要不断调整的方向。

二、充分发挥小组内每个成员的作用

小组内的每个成员虽然层次不同,分工不同,但都应该树立整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树立“小组的荣誉离不开我的努力”的意识。因此小组内的成员要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特别是对于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习基础比较滞后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的学生,更应该帮助他们克服障碍。首先要具备一名有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乐于助人的学生作为每组的小组长,在通常活动的时候,他可以担当起“小老师”的角色,负责组织小组的合作学习,要能协调好,以确保每位成员都有施展的机会。要尽量避免合作学习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没有良好的秩序,也要避免小组长一个人唱独角戏,其他学生谁也不参与、不发言,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表面上热闹,实际上却是空洞的表演。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本身是不矛盾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很困难,学习好的学生等不到其他同学发言就先说出了自己的意见,这样一来,学困生相当于只是走了一个形式。目前小组交流有对学和群学两种方式,小组长做好组织工作,安排小展示时发言的顺序,要能让每个人的意见都有机会说出来,要善于汇总,甚至展开。参与大展示者选用组内抓阄产生的方法,结合小组考核,那么在合作学习时,组内的成员便会很积极地去学、去教,目标是无论谁站起来都要能够充分展示小组的意见。

这一环节应注意:

1.展示要精练。一组汇报,他组补充,控制时间;限制强势小组发言过多。

2.教师要善于发现课堂的生成问题,把它变成进一步思考学习的问题。

3.不要重复学生的汇报内容。

“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作为课堂交流的延伸,课外数学合作学习的自由更大,时间更充分,范围更广。教师要建立起课外合作学习,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寻找学习伙伴、成立数学兴趣小组等。

篇12:对新课标下体育教师角色的反思

新课标下对体育教师的角色定位有许多时髦的提法:有人认为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有人认为学生是“主角”,教师是“配角”;有的甚至将师生关系定位为利益关系,即学生是“上帝”,教师是“店小二”,其实,这是对“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的片面理解。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个多边平等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起着启发点拨、情感接纳、引领指正等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体育课堂真正成为教师“教”学生“学”的富有生命力的过程。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得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在教师的点拨启发下,学生的学习、创造潜能被唤醒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奋进精神被唤醒了,记得有一节课,我要求学生做一些动作,学生们渴望做的成功,他们不仅做得轻松自如,还发现了这些动作的共同点,并在讨论着新的造型。孩子们的脸上露出自信的笑容,并不时地为同伴加油、鼓劲。唤醒未被知晓或沉睡中的能力,使每个人都能分享到完全发挥自己才能的幸福。而这节课正是对学生潜能的唤醒。”

简单的小结了一下:

第一:唤醒──挖掘潜能

第二:接纳──平等对话

第三:引领──扶正指误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需要的是健康的人的教育,它的真正贡献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这时作为教师,不仅要做一个知识的引导者,更要做一个学生生命健康成长的引领者、促进者。

篇13:对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认识

关键词:几何,价值,变化,直观,向量

与传统的立体几何相比, 新课标下的立体几何有很突出的变化。对照《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及《大纲》 (9 (A) 方案) 中有关立体几何部分的相关内容, 结合教学实践, 对相关变化、变化背景及如何在教学中积极地适应这种变化作些探讨。希望能对理解新课标下的立体几何教学有所帮助。

一、相关变化背景

几何学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古代的几何学源于几何图形的度量。如公元前1800年左右的古埃及, 因尼罗河的泛滥要求丈量土地的面积;中国西周时代, 因天文学测量需要产生“勾三股四弦五”的几何结论等。到公元前600年, 以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为代表的古希腊演绎几何学, 闪耀着理性思维的光芒。这种从几何对象的定义和公认的几何公理出发, 经过演绎推论得出新的几何结论, 最后形成几何体系的思维过程, 不仅能够产生许多有关度量的实用结果, 更成为人类构建科学体系的一种普遍方法。再到文艺复兴时期, 笛卡尔发现用代数方法可以研究图形的几何性质, 划时代地创立了解析几何与坐标方法, 使得数量标志几何位置成为可能。此后的几何学, 一直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基于几何直观的综合几何学;另一方面, 几何学沿着解析几何、向量几何的方向发展。新课标下的立体几何内容“立体几何初步”和“空间向量和立体几何”就是几何学发展的两个主要方向的体现。与传统立体几何教学主要关注逻辑论证和几何公理体系, 侧重于对几何问题的思辨论证和计算不同, 新课标下的立体几何, 重视空间观念、几何直觉基础之上的逻辑推理, 重视“直观感知, 操作确认, 思辩论证, 度量计算”的全过程。

二、相关变化

在内容设计方面,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以下简称《标准》) 采取了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分层设计方式。在必修课程“几何初步”中, 主要通过直观感知, 操作确认, 获得几何图形的性质;并通过简单的推理, 发现一些几何性质。而将要求较高的推理证明及空间角、距离的计算安排在选修2-1“空间向量和立体几何”中。将原来的“多面体及欧拉公式”内容安排在选修系列3“欧拉公式与闭曲线分类”专题中。增加了简单空间图形的三视图, 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等内容。

在呈现形式方面, 《标准》要求从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观察入手, 认识空间图形, 再以长方体为载体, 认识和理解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这种先整体后局部的展开方式, 降低了立体几何学习入门的门槛。将几何知识生活化地体现出来, 对提高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兴趣,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培养把握图形的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几何直观的能力都有很大帮助。

在教学要求方面:

原《大纲》对“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的教学要求 (9 (A) 方案)

(1) 掌握平面的基本性质, 会用斜二侧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能够画出空间两条直线、直线和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的图形, 能根据图形想像它们的位置关系。

(2) 掌握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判定定理;掌握两条直线所成角和距离的概念。

(3) 掌握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掌握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直线和平面所成角、直线和平面距离的概念, 了解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4) 掌握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掌握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两个平行平面的距离的概念;掌握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5) 进一步熟悉反证法, 会用反证法证明简单的问题。

(6) ~ (10) 了解多面体、凸多面体、棱柱、棱锥、正多面体、球的概念;了解多面体和欧拉公式;掌握棱柱、正棱锥、球的性质、球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会画直棱柱、正棱锥的直观图。

(11) 通过图形各种位置关系的教学, 培养空间想像能力, 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并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标准》对“立体几何初步”的教学要求:

空间几何体

(1) 利用实物模型、计算机软件观察大量空间图形, 认识柱、锥、台球及简单几何体的结构特征, 并能用这些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

(2) 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 (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简易几何体) 的三视图, 能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 会使用材料 (如纸板) 制作模型, 会用斜二侧画法画出它们的直观图。

(3) 通过观察两种方法 (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 画出的视图和直观图, 了解空间图形的不同表示形式。

(4) 完成实习作业, 如画出某些建筑物的视图和直观图 (在不影响图形特征的基础上, 尺寸、线条等不作严格要求) 。

(5) 了解球、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不要求记忆公式) 。

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 借助长方体的模型, 在直观认知和理解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 抽象出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定义, 并了解如下可以作为推理依据的公理和定理 (平面基本性质的三个公理、平行公里和等角定理 (略) ) 。

(2) 以立体几何上述定义、公理和定理为出发点, 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 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线面平行、垂直的有关性质和判定。

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 归纳出线面、面面平行、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定理略) 对性质定理要求“加以证明”。

(3) 能应用已获得的结论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

对比两种要求发现, 对于“空间几何体”从原来的要求了解概念, 掌握性质, 变为要求认识柱、锥、台、球及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 对概念、性质则降低了要求。对于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比较《大纲》中20多个知识点, 《标准》所罗列出的4个公理, 1个定理, 8个判定及性质定理更具有基础性, 实用性。在要求上从掌握转变为对有关线面平行、垂直关系性质定理进行证明, 对相应的判定定理只要求直观感知, 操作确认, 在选修2-1中再用向量方法进行加以证明。

三、几点教学体会

(一) 关于直观感知, 操作确认。

几何作为一种直观、形象的数学模型, 在发展学生的直觉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创新往往发端于直觉。与数学其它分支相比, 几何图形的直观形象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创新活动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在几何中, 直观思维占主导地位。学生在运用观察、操作、猜想、作图、设计等手段探索研究几何图形性质的过程中, 获得视觉上的愉悦, 能增强探究的好奇心, 激发出潜在的创造力, 形成创新意识。

为更好挖掘几何在这方面的教育价值, 教学中可从以下方面加以关注。

1.关注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或操作形成感知和表象, 进而形成相关概念。

立体几何中的命题都是在经过严格的逻辑论证后才能被称为定理。但我们必须承认, 所有的定理只有在直觉理解, 想通领悟的前提下才能被学生真正的接受。正如数学家克莱因所说“一个数学主题只有在成为直觉上的显然后, 才算研究到家”。因此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找出命题的原型, 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直观感知, 使其成为“直觉上的显然”。而实物或生活的空间 (如教室) 及自己制作的模具都是很好的载体。

2.关注学生自己进行抽象概括。

重视直观, 并不意味着处处都要到达直观为止。从理解知识方面讲, 直观只是一种手段, 不是目的。《标准》在立体几何模块说明与建议中提出, “几何教育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物模型的认识, 学会将自然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通过了解平行, 垂直关系的基本性质以及判定方法, 学会使用数学语言表达几何对象的位置关系”。因此, 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 就应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进行抽象、概括, 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和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3.关注学生从整体把握图形的能力。

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往往是从整体到局部, 特殊到一般。

例.利用多面体对称性解题。

如图1, 是一个边长为a的立方体, 在AA1和BB1上如图取出点P, Q, 使然后以过C, P, Q三点面截立方体, 请问在切面下方的立体图形体积是多少?

简析:过点P作底面的平行截面, 则截面的下部分为长方体。可以观察出截面CPQ将此长方体分成体积相等的两部分。因切割后的长方体体积是从而有所求立体图形的体积为

(二) 关于思辨论证, 度量计算。

吴文俊先生在《数学教育现代化问题》中指出:“对于研究空间形式, 你要真正的腾飞, 不通过数量关系, 我想不出有什么好办法。当然欧几里得几何里漂亮的定理有的是, 漂亮的证明有的是, 可是就算你陷在里面, 你也跑不了多远…”。可见计算在立体几何中的重要性。而空间向量的引入为处理立体几何中的推理论证及计算问题提供了新视角。向量是一个重要的代数研究对象, 引进向量运算, 使数学运算对象发生了重大跳跃:从数、字母与代数式到向量, 运算从一元到多元。向量又是一个几何对象, 向量本身有方向, 有方向就有角度和长度, 能刻画直线、平面的有关位置关系。点乘、叉乘与图形的面积、体积有直接关系。向量几何为立体几何中的证明、计算提供了现成的, 规范的通性通法。一般地, 建立了坐标系便可着手计算, 由计算结果得出几何结论, 大大减弱了推理论证的成分, 避免构作辅助面等过程。这种向量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 我们教师自己首先要从对综合法的眷恋中解脱出来, 去发现向量几何的无限魅力。教学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在“立体几何初步”的教学中控制好有关论证和计算的难易程度。

从《标准》中有关“内容和要求”看, 立体几何对推理论证能力的要求是通过分阶段、分层次、多角度实现。因此在“立体几何初步”的教学中, 可以常见的立体几何模型为载体, 设计一定量的简单推理论证问题, 重点在证明平行和垂直关系, 使学生会进行线线、线面、面面平行和垂直关系的转化。而将较为复杂的证明和计算在“空间向量和立体几何”的教学中再进行研究。

2.加强对直线的方向向量和平面的法向量的教学。

在空间向量的应用部分, 着重介绍了直线的方向向量和平面的法向量的概念, 这两个概念的引入使得线线、线面、面面关系可以用简洁的向量语言表述;而有关位置关系的证明及空间角、距离的计算最终都指向这两个向量的相关运算。

3.帮助学生扫除用向量解决问题时的常见障碍。

一般来说用向量的坐标运算思维量较少, 运算技巧更低, 解题中尽可能的采用坐标形式运算。因而建立起合适的坐标系和准确写出相关点的坐标成为解题的关键。

例.如图2, 已知四边形ABCD中, AD∥BC, AD=AB=1, ∠BCD=45°, ∠BAD=90°, 将△ABD沿BD折到如图PBD的位置, 使面PBD⊥面BCD。

(1) 求证CD⊥PB。 (2) 求二面角P-BC-D的余弦。 (3) 求点DÁ到平面PBC的距离。

设计说明:在本例中, 图形中没有显性的空间直角坐标系的模型, 需要用综合法对线面位置关系进行分析, 以BD的中点O作为原点 (如图3) 建立起空间直角坐标系展开运算。

(三) 综合法和向量法结合利用。

向量作为沟通几何和代数的重要量, 教学中要从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要习惯用向量的方法进行解题, 当然, 很多时候综合法和向量法相互结合能更好的发挥两种方法的长处, 避免短处。

对于几何中严密的论证和计算, 一方面我们要提高综合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完善学生的推理能力;另一方面我们推崇向量法, 利用空间坐标向量间的简单性质和计算解决问题。

在完成一轮新课标下的立体几何教学后, 能感觉到学生学习立体几何比原来轻松了。在立体几何部分, 学生个体间表现出的学习差距也在缩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3]王小红.高中数学实验教学创设的几种途径[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8, 1~2.

[4]蒋亮.教学目标[J].数学通报, 2006, 6.

篇14:对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认识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据教育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境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同时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明白: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建立学生自信心的必备条件。实践也证明,当孩子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他们的自信心就较强,他们就有不怕失败的心理,有自由发挥、充分交流的机会,有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自信心是学生向新的目标新的成绩前进的动力,随着新成绩的取得,又会形成向更高目标进取的内驱力,从而形成发展进步的良性循环。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如果学生遇到了困难,教师不应面露焦虑,应恰到好处地运用形态动作,以富有“会说话”的脸部表情和“信任”的眼神来激励学生深入思考,并可用“别急,慢慢想,一定能想出来”等关心的话语来鼓励他们。同时,也可以充分调动优秀生的力量来帮助学困生学习,学生之间的互相探讨不仅能基本完成教学任务,而且通过学生帮学生,避免了学困生辅导时的紧张情绪,有时会收到比老师辅导更理想的效果。通过创设这样的课堂氛围,从而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情感体验,树立再创佳绩的信心,同时,也帮助每个孩子获得成功奠定了基础。这样,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一定会孕育出自信与创新的种子。

二、设计有弹性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设计一些较简单的问题由学生完成,使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实施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为每一个学生设计不同水平的数学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如,在学习了乘法计算之后,可以安排如下的活动:某花店有若干种标明价格的鲜花,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面对这样的题目,不同的学生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如5枝百合需要多少钱?20元钱可以配哪些花?三八节到了,你打算用30元钱给妈妈买怎样的一束花?等等。这样的设计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并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和发展,也进一步表现了他们各自的创造力,同时,自信心在这里得到很好的培养。

三、运用丰富多彩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自信心与他的成功成正比,成功越多,自信心越强;挫折越多,自信心越弱。针对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例如,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可以通过故事的形式呈现: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忍,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大一会,八戒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孙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八戒听了不高兴了,叫喊说:“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六分之一,也得给我五分之一。”悟空乐了,赶紧切了五分之一给八戒。八戒吃完西瓜拍着肚皮说:“我真傻,为什么比应得的还少呢?”听完故事后,让学生说说听后的感想。以这样的方式呈现,既生动有趣,又蕴含新知,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信心也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来了。再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把7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每盘几个,还余几个?”这时,可以采用实物演示,指名一个学生分苹果给其他两个同学,然后请全班说说分的方法和结果,从而得出结论。这样的呈现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分苹果这一活动对学生来说非常简单,他们都愿意来表现自己,当他们在大家的鼓励下获得成功时,学习的自信心就更足了。

四、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

现代课堂教学要求:有效的教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于模仿和记忆,应该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数学。在这些活动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都能够不同程度地培养和建立学生的自信心。《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给学生提供一个探索与交流的空间,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强化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活动,还可以适当提供开放性的问题和合作交流的机会,为学生拓展探索的空间。

五、采用多样性的评价方式

学生判断能力较弱,老师心理投射是他们形成自我评价的主要来源,这在小学低年级尤其明显,学生需要从老师给予的肯定性评价中确立自信心。传统教学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更多是学生听不听话,会不会做题目,能不能考高分。我认为,课堂教学不仅应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知识,而且更应该根据社会的需要培养有能力、有自信的人。因此,数学中的评价方式也应注重多样性。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能够让每个学生有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那么每个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畅所欲言,他们本身所潜在的能力能更好地发挥出来,他们的自信心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笑容、肯定评价形成了期待效应。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我们为何不满足他呢?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学生学会自主、自强、自信、自立,还能展示生命的原生态,何乐而不为呢?

上一篇:乡镇医生先进事迹材料下一篇:小学作文:一道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