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童诗走进课堂(论文)

2024-04-23

让儿童诗走进课堂(论文)(通用10篇)

篇1:让儿童诗走进课堂(论文)

让儿童诗走进课堂

有人说一个孩子就是一首诗,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因为儿童有着最纯真的童心,儿童的脑袋瓜里开着诗的花朵。在他们的眼里,花儿会舞蹈,鸟儿会歌唱,草儿会说话。著名儿童诗人圣野说:“一个自幼受过儿童诗熏陶的人,长大后肯定是个有是非观,有真性情的人。”美学大师朱光潜认为:“一切纯文学都有诗的特质。给孩子一个有诗的童年,有益于提升儿童的人文素养,有助于他们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诗是人类的母语。几乎每个民族的祖先,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诗歌作为最初的母语文学形

式。

儿童诗拥有率真的儿童情感,丰富的儿童式想像,新颖巧妙的构思,天真而精粹的语言,童稚而优美的意境。

让儿童诗走进课堂是因为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课程改革的呼唤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课程改革的目标,这个目标的达成离不开优秀的文学作品的阅读。我们可以发现,人教版(其实也包括其他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更多地关注文学性,儿童文学作品在其中占了非常高的比例,单第一册教材中,就有36篇儿歌、儿童诗(包括古诗)。让孩子多读诗、多读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并籍此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已成为小学语文课改的共识。

儿童诗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的特点,适合他们阅读、吟诵,为他们理解、欣赏和喜爱。不仅如此,儿童诗往往洋溢着盎然的童趣,不仅能使儿童们从中获得关照和愉悦,更能发展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将童诗引入小学语文课堂不仅可以使课堂变得有趣、生动,充满诗情画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种语言的积累,文化的积淀,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思想情感等,更重要的是诗是人类语言的升华、智慧与精神的结晶,诗对人的品德与心灵产生巨大的影响。由此看来,引入小学童诗教学就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儿童语言发展的需要

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形象思维的发展远胜于抽象思维,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以直观表象的形式,进行思维的。正因为如此,他们往往只能运用只言片语,却又不乏童真、童稚和童趣,这样的语言犹如沙砾中的珠贝,采集出来都是富有灵性的精美小诗。诗歌短小、精致、富有韵味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言发展规律。我国台湾地区的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小学低段课文以韵文为主,小学生从写诗到写文,写诗是写文的基础。台湾教育界的人士认为:让孩子学写诗,比学写文更符合儿童年龄的特点。事实上课改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童诗(包括儿歌)和韵文,就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安排的。

小学阶段的孩子天真、质朴、富有幻想,这是儿童诗的教学的基础。事实上儿童诗教学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一是儿童的天性是好奇,好幻想,儿童诗教学能投其所好,最大程度地激发儿童习作的兴趣。二是儿童想像力发展较早,儿童诗教学可以用其所长,把儿童潜在的想像力发展成创造思维能力。三是儿童诗语言的精炼、音韵优美的特点,对于规范孩子的语言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怎样引导孩子学习儿童诗并进行儿童诗写作呢?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尝试。

(一)培养兴趣

化文为诗 一、二年级的教材中,儿童诗已占阅读总篇目的3%。《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中也明确指出:“要引领学生‘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美。”“孩子天性是诗人”。他们的心与诗的心最近,他们的感觉与诗是相通的,他们对诗的节奏韵律的敏感优于成人。语文课本中所选择的诗歌都由专家定夺的,一般都文质兼美,又具有典型性,是进行赏读指导的最佳载体。经典赏读时,我常常通过以音乐引诗、以图引诗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一个开放、轻松的氛围中品出诗歌的意,悟出诗歌的情,读出诗歌的韵。

在人教版中,有很多文笔优美,富有韵味的课文让我们进行有个性的诗歌创造。

在学习《泉水》时,我用诗一般的语言引导学生来学习:丁冬 丁冬

谁在弹琴?/ 哦

是泉水来到了 /阳光灿烂的世界 / 泉水流进水池/对山里的姐姐说/来吧 来吧/我的水很多 很多 /山上有座天然的水塔/„„不做过多解释,只是领着孩子看着画面听着音乐,轻轻地有节奏地读。在这种情境下,学生说:“泉水流到江河/小鱼欢快地跳着/泉水说/跳吧 跳吧 /我的水很凉很凉/正好给你消除疲劳/„„多么富有灵性的诗句呀!只是稍稍改编了课文,就让学生身处诗的境界,让他们诗情迸发。孩子的创造力是无穷的,他们完全有能力创造儿童诗。

(二)依托教材

大胆仿写

从心理学角度说,人要学会一种技能,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而且需要不断地模仿,创写儿童诗也不例外。仿写,降低了写诗的坡度,消除了学生的畏惧心理,而且它是连接读与写最好的纽带。

学了一首诗后,让学生模仿这首诗的句式、结构,换上其他的意象进行诗歌写作,这种仿写形式有助于学生掌握诗形式上的特点,积累经典的诗歌结构和句式。

如《四季》《比尾巴》等,这些课文句式比较整齐、有规律,让学生模仿着写一写。

学了《四季》,一个孩子是这样仿写的:春天的脚步悄悄/悄悄地,她笑着走来/春风唱起了歌儿/沙沙,沙沙/柳树姑娘梳起了长发。/夏天的脚步悄悄/悄悄地,她笑着走来/青蛙唱起了歌儿/呱呱,呱呱/荷花在风中舞蹈„„小诗虽然稚嫩却闪现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教完《假如》让学生仿写“虽然我没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但我也要„„”让学生从课文中来又回到课文中去。学生所用的语言来源于他们已经熟悉的课文。学生觉得这样的“既简单又好玩”,非常乐意写。这样的语言训练,既巩固了学生对课文语言表达的认识,落实了“工具性”的课程要求,又切实提升了学生的人文感悟,完成了“人文性”的课程要求。

学了《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给学生看大雁南飞,向日葵向着太阳转,大树年轮的图片,让学生看图模仿课文的句式练习写作。

这样举一反三的仿写,既降低了儿童诗写作的难度,又保护了学生写诗的兴趣和热情,可谓一举两得。心理学告诉我们,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是创作的基础。著名语言专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过:“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让学生模仿文本到运用语言,在语言实践中引发想象力,培养了自信心,培养了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和思考,他们会因快乐而写诗,因写诗而快乐。

孩子读诗写诗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美、享受美、捕捉美、创作美的过程。经历诗教的孩子,慢慢地将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颗感悟美的心灵,一份创造美的热情。通过儿童诗的创作,能使我们的孩子荡漾起爱的热情!

三、激发想象

诗心飞扬

如果说:情感是诗歌的灵魂,那么,想象力是诗歌的翅膀。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用诗歌来打开他们想象的世界,既是教育的目的,又是他们天性的需要。

读诗是培养儿童想象力和悟性的极佳途径。直观的板画,悦耳的音乐,美丽的画面加上有趣的童诗都能引发他们丰富的想象。用彩色粉笔画几颗灿烂的星星,问孩子会想到什么?

“像小朋友的眼睛,一眨一眨” “像妈妈的眼睛,慈爱地看着我” “像草丛里的露珠” “像亮晶晶的宝石”„„

让孩子以填空的形式完成一首儿童诗。

________是天空的眼睛 ________是大地的眼睛 ________是花瓣的眼睛 ________是奶奶的眼睛 ____________________ 孩子们的想像奇特而贴切,创作的诗句让我惊叹。

白云是天空温柔的眼睛 火山是大地愤怒的眼睛 露珠是花瓣晶莹的眼睛 我是奶奶明亮的的眼睛

我们大家都需要眼睛

星星是天空调皮的眼睛

月亮是天空笑弯了的眼睛

湖泊是大地亮晶晶的眼睛

蜜蜂是花瓣转动的眼睛 我是奶奶的眼睛

我会讲好听的故事给奶奶听

„„ 多么富有生命力的想像啊?这一行行小诗中不正传递着天真、善良与美好的心灵吗?不正躲藏着一双双晶莹透亮、充满好奇的眼睛吗?不正闪耀着天真纯洁、自由烂漫的童年吗?

生活是童诗创作最肥沃的土壤。春天到了,春雨绵绵。我启发孩子“想一想春雨的声音是怎样的?春雨会落在哪些地方?看到春雨你会想到哪些事物?”

我让学生以春雨为题写一首诗。

雨 沙沙沙„„

春天来了

春雨是春天的使者

春雨来到森林里

下啊,下______

冒出一朵朵蘑菇

春雨来到田野里

下啊,下_____

钻出一棵棵绿苗

春雨来到战场上

下啊,下______

熄灭了一股股战火

春雨来了

沙沙沙,沙沙沙„„

尽管写的还很稚嫩,但却是孩子至真至纯的感情抒发和美好愿望的寄托。还有一个孩子这样写道:

雨 沙沙沙

是谁在演奏优美的旋律?

原来是春雨 这个出色的音乐家!滴答滴答

是谁为桃花换上了红衣裳?

原来是春雨 这个勤劳的裁缝师!沙沙沙

是谁不小心落在杜鹃花瓣上?

原来是春雨 这调皮的小珍珠!沙沙沙 滴答滴答 哗啦哗啦 春天来了!

多么奇妙的想象!在孩子的眼里,春雨是音乐家、裁缝师、小珍珠,在孩子的眼里,世界是充满童话色彩的美丽世界。诗从生活里来,诗靠眼睛去捕捉,靠心灵去感悟。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究,我认识到:只要我们能给予孩子们一点时间,一点空间,还有一点阳光,孩子们就能把生活中的小事写成诗,把事物的有关联想写成诗,把与事物的对话写成诗。愿“儿童诗”这颗梦想的种子,能够播撒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田,让我们用真情和快乐来浇灌,精心呵护每一颗童心,让诗意照耀每一个孩子的生活!

日出(林焕彰)早晨,太阳是一个娃娃,一睡醒就不停地/踢着蓝被子,很久很久,才慢慢慢慢的/露出一个/圆圆胖胖的/脸儿。

夜晚的天空(林焕彰)夜晚的天空,/藏着好多好多的小猫咪;/他们好象很怕冷,/躲在妈妈的怀里,/只露出小小的眼睛。/我很喜欢看看他们,/他们也喜欢看看我。

月亮冷了/天冷了/月亮弟弟没有衣服穿/他一定很冷/风伯伯/快把云衣服送来/给月亮弟弟穿上

风(叶圣陶)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你和我了。/但是树叶颤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那儿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你和我了。/但是林木点头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正走过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你和我了。/但是河水起皱纹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拖鞋(马云超)我经常穿起爸爸的拖鞋,/在地板上,/啪嗒啪嗒啪嗒„„/好像爸爸跟着我走。//我也经常穿起妈妈的拖鞋,/在地板上,/啪嗒啪嗒啪嗒„„/好像妈妈跟着我走。//他们为什么不穿起我的拖鞋,/啪嗒啪嗒啪嗒„„/好像我跟着他们走。/是不是他们怕我落在后边,/被大野狼叼走?

摇篮(黄庆云)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

大海是摇篮,/摇着鱼宝宝,/浪花轻轻翻,/鱼宝宝睡着了。花园是摇篮,/摇着花宝宝,/风儿轻轻吹,/花宝宝睡着了。妈妈的手是摇篮,/摇着小宝宝,/歌儿轻轻唱,/宝宝睡着了。妹妹的红雨鞋(林焕彰)妹妹的红雨鞋,/是新买的。/下雨天,/她最喜欢穿着/到屋外去游戏。

我喜欢躲在屋子里,/隔着玻璃窗看它们/游来游去,/像鱼缸里的一对/红金鱼。/

篇2:让儿童诗走进课堂(论文)

单调乏味、一坐到底的音乐教学模式不容易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不利于音乐教学发挥出其独有的教育价值,而将儿童音乐剧应用于小学音乐教学中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打破学生对音乐的陌生与隔阂,促进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

音乐剧也被称为“音乐喜剧”,是源于19世纪末西方的一门综合艺术表演形式。儿童音乐剧则主要以儿童熟悉的生活、学习和日常事物为对象,内容丰富有趣,题材广泛,主要由生活逸事、课文内容、成语故事、儿童语言等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的题材组成。

一、儿童音乐剧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儿童音乐剧的主体是儿童,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儿童的情感表达需要,符合儿童的行为习惯和发展特点,自由活泼的表现形式也能使学生处于欢快愉悦的课堂氛围之中,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另外,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也使蕴含着审美教育意义和能力的小学音乐课堂变得更受学生的欢迎,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有着重要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音乐充满兴趣才有可能产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或者探究音乐的愿望,才有可能在聆听音乐作品时获得审美体验和精神感受。儿童音乐剧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具有生动性、开放性、故事性等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到音乐剧的学习活动中来。在学习儿童音乐剧时,学生的情感会随着剧情的发展而开心而难过,获得丰富的音乐情感体验,体会到音乐的魅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二)发掘学生多种潜能,促进全面素质发展

小学音乐课的宗旨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还在于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儿童音乐剧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包括儿童歌剧、舞剧、歌舞剧等,可以为拥有不同特长的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例如进行儿童音乐剧的表演时,有舞蹈特长的学生进入编舞小组,有绘画特长的学生进入道具小组,通过音乐剧的实践,学生的特长可以得到锻炼,自信心可以获得培养,同时还能够增强学生团结友爱、关心集体的良好品质。总之,音乐剧教学是一种适应学生不同能力和水平发展的教学方式,在学习中,学生的身心都会得到协调发展。

(三)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开展音乐剧教学,获得收益的不仅是学生,同样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有裨益。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教师将自身角色转换成学生个体才能的发现者、学生创造潜能的激发者与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构建融洽、和谐的教学环境。同时,开展儿童音乐剧的教学也有利于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音乐教师的人文素养。同时儿童音乐剧的教学活动也给了教师一个创作的平台,表演创作、舞蹈创作、歌曲创作、剧本创作等都考验着教师的创作水平,因此儿童音乐剧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音乐教师创作能力的提升。

二、儿童音乐剧应用于音乐课堂的推进策略

(一)欣赏入手,让学生了解音乐剧

小学生学习了解儿童音乐剧的概念是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表演儿童音乐剧的第一步,可通过学生对儿童音乐剧的欣赏来进行教学。首先,音乐教师可先用理论方法向学生介绍儿童音乐剧的含义及相关艺术特点,但是要避免说教的形式,要多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进行表达,之后再以一个儿童音乐剧的实例进行赏析,如带领学生欣赏儿童音乐剧《麻雀与小孩》。基于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师可以采取分角色、分场景的欣赏方式,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如剧中都有哪些角色,他们是如何进行表演的,他们都说了些什么等等,这样一来,学生在欣赏时会更有针对性,学生的注意力也会更加集中。在欣赏结束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既要看到音乐剧的外在形式,又要通过思考和感悟,体会其中的内涵。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在心中对儿童音乐剧形成概念,只有了解了什么是儿童音乐剧,才能明白该如何去表演儿童音乐剧。

(二)夯实歌、舞表演基础,为儿童音乐剧教学的实施奠定基础

儿童音乐剧的核心表现形式就是对歌、舞、剧的掌握与理解,当学生对儿童音乐剧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教师就需要安排适当的课时对学生进行歌、舞的教学。教师可以结合音乐教材在课堂上开展各种让学生边唱边跳、自由律动的活动,打破以往课堂上学生“一坐到底”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中接受儿童音乐剧的教学,并实现向儿童音乐剧、歌舞剧情境教学的过渡。小学生本身就活泼好动,容易被欢快的气氛感染,这种又唱又跳的课堂教学方式,十分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投入到音乐学习中,为小学生学习儿童音乐剧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分类指导,让全体学生体悟音乐剧的魅力

当进行了前两项的教学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将学到的歌舞用歌、舞、剧相结合的方式表演出来。教师需要为学生设定一个特定的场景,将学生组织起来,给予每个学生一定的表演题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进行表演,并以学生实际表演的方式对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儿童音乐剧的技能进行检验,检验学生对基本功的理解与演绎是否正确、学生的基本功底是否扎实等,并将学生表演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再针对这些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纠正学生的错误。另外,通过让学生进行表演,教师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音乐天赋,对于那些音乐基础不好的学生,教师要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可以让他们参与道具制作、服装、伴舞、伴唱等内容的学习,让这一部分学生也能充分参与到儿童音乐剧教学中来。而对于那些有音乐天赋、音乐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就要重点对他们进行音乐方面的培养,激发他们的音乐潜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体会到儿童音乐剧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儿童音乐剧。

儿童音乐剧由于其形式活泼、内容多样,在音乐课堂中进行有机渗透的确可以提升教学效能。当然,作为一种丰富音乐课堂的教学创新模式,在应用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音乐教学所要求的一般规律,做到适时、适度,方能取得预想的成效。

篇3:让儿童音乐剧走进音乐课堂

音乐剧也被称为“音乐喜剧”, 是源于19世纪末西方的一门综合艺术表演形式。儿童音乐剧则主要以儿童熟悉的生活、学习和日常事物为对象, 内容丰富有趣, 题材广泛, 主要由生活逸事、课文内容、成语故事、儿童语言等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的题材组成。

一、儿童音乐剧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儿童音乐剧的主体是儿童, 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儿童的情感表达需要, 符合儿童的行为习惯和发展特点, 自由活泼的表现形式也能使学生处于欢快愉悦的课堂氛围之中, 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另外, 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 也使蕴含着审美教育意义和能力的小学音乐课堂变得更受学生的欢迎, 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有着重要意义。

(一)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学生只有对音乐充满兴趣才有可能产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或者探究音乐的愿望, 才有可能在聆听音乐作品时获得审美体验和精神感受。儿童音乐剧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贴近学生的生活, 具有生动性、开放性、故事性等特点, 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乐于参与到音乐剧的学习活动中来。在学习儿童音乐剧时, 学生的情感会随着剧情的发展而开心而难过, 获得丰富的音乐情感体验, 体会到音乐的魅力,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二) 发掘学生多种潜能, 促进全面素质发展

小学音乐课的宗旨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 还在于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儿童音乐剧具有极强的综合性, 包括儿童歌剧、舞剧、歌舞剧等, 可以为拥有不同特长的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例如进行儿童音乐剧的表演时, 有舞蹈特长的学生进入编舞小组, 有绘画特长的学生进入道具小组, 通过音乐剧的实践, 学生的特长可以得到锻炼, 自信心可以获得培养, 同时还能够增强学生团结友爱、关心集体的良好品质。总之, 音乐剧教学是一种适应学生不同能力和水平发展的教学方式, 在学习中, 学生的身心都会得到协调发展。

(三)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开展音乐剧教学, 获得收益的不仅是学生, 同样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有裨益。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教师将自身角色转换成学生个体才能的发现者、学生创造潜能的激发者与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 构建融洽、和谐的教学环境。同时, 开展儿童音乐剧的教学也有利于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 提高音乐教师的人文素养。同时儿童音乐剧的教学活动也给了教师一个创作的平台, 表演创作、舞蹈创作、歌曲创作、剧本创作等都考验着教师的创作水平, 因此儿童音乐剧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音乐教师创作能力的提升。

二、儿童音乐剧应用于音乐课堂的推进策略

(一) 欣赏入手, 让学生了解音乐剧

小学生学习了解儿童音乐剧的概念是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表演儿童音乐剧的第一步, 可通过学生对儿童音乐剧的欣赏来进行教学。首先, 音乐教师可先用理论方法向学生介绍儿童音乐剧的含义及相关艺术特点, 但是要避免说教的形式, 要多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进行表达, 之后再以一个儿童音乐剧的实例进行赏析, 如带领学生欣赏儿童音乐剧《麻雀与小孩》。基于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课堂时间的限制, 教师可以采取分角色、分场景的欣赏方式, 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 如剧中都有哪些角色, 他们是如何进行表演的, 他们都说了些什么等等, 这样一来, 学生在欣赏时会更有针对性, 学生的注意力也会更加集中。在欣赏结束之后, 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引导学生既要看到音乐剧的外在形式, 又要通过思考和感悟, 体会其中的内涵。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在心中对儿童音乐剧形成概念, 只有了解了什么是儿童音乐剧, 才能明白该如何去表演儿童音乐剧。

(二) 夯实歌、舞表演基础, 为儿童音乐剧教学的实施奠定基础

儿童音乐剧的核心表现形式就是对歌、舞、剧的掌握与理解, 当学生对儿童音乐剧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 教师就需要安排适当的课时对学生进行歌、舞的教学。教师可以结合音乐教材在课堂上开展各种让学生边唱边跳、自由律动的活动, 打破以往课堂上学生“一坐到底”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中接受儿童音乐剧的教学, 并实现向儿童音乐剧、歌舞剧情境教学的过渡。小学生本身就活泼好动, 容易被欢快的气氛感染, 这种又唱又跳的课堂教学方式, 十分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投入到音乐学习中, 为小学生学习儿童音乐剧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 分类指导, 让全体学生体悟音乐剧的魅力

当进行了前两项的教学后,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将学到的歌舞用歌、舞、剧相结合的方式表演出来。教师需要为学生设定一个特定的场景, 将学生组织起来, 给予每个学生一定的表演题目,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进行表演, 并以学生实际表演的方式对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儿童音乐剧的技能进行检验, 检验学生对基本功的理解与演绎是否正确、学生的基本功底是否扎实等, 并将学生表演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总结分析, 再针对这些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纠正学生的错误。另外, 通过让学生进行表演, 教师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音乐天赋, 对于那些音乐基础不好的学生, 教师要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 可以让他们参与道具制作、服装、伴舞、伴唱等内容的学习, 让这一部分学生也能充分参与到儿童音乐剧教学中来。而对于那些有音乐天赋、音乐基础好的学生, 教师就要重点对他们进行音乐方面的培养, 激发他们的音乐潜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体会到儿童音乐剧的魅力,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儿童音乐剧。

篇4:让儿童音乐剧走进音乐课堂

音乐剧也被称为“音乐喜剧”,是源于19世纪末西方的一门综合艺术表演形式。儿童音乐剧则主要以儿童熟悉的生活、学习和日常事物为对象,内容丰富有趣,题材广泛,主要由生活逸事、课文内容、成语故事、儿童语言等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的题材组成。

一、儿童音乐剧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儿童音乐剧的主体是儿童,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儿童的情感表达需要,符合儿童的行为习惯和发展特点,自由活泼的表现形式也能使学生处于欢快愉悦的课堂氛围之中,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另外,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也使蕴含着审美教育意义和能力的小学音乐课堂变得更受学生的欢迎,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有着重要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音乐充满兴趣才有可能产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或者探究音乐的愿望,才有可能在聆听音乐作品时获得审美体验和精神感受。儿童音乐剧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具有生动性、开放性、故事性等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到音乐剧的学习活动中来。在学习儿童音乐剧时,学生的情感会随着剧情的发展而开心而难过,获得丰富的音乐情感体验,体会到音乐的魅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二)发掘学生多种潜能,促进全面素质发展

小学音乐课的宗旨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还在于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儿童音乐剧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包括儿童歌剧、舞剧、歌舞剧等,可以为拥有不同特长的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例如进行儿童音乐剧的表演时,有舞蹈特长的学生进入编舞小组,有绘画特长的学生进入道具小组,通过音乐剧的实践,学生的特长可以得到锻炼,自信心可以获得培养,同时还能够增强学生团结友爱、关心集体的良好品质。总之,音乐剧教学是一种适应学生不同能力和水平发展的教学方式,在学习中,学生的身心都会得到协调发展。

(三)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开展音乐剧教学,获得收益的不仅是学生,同样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有裨益。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教师将自身角色转换成学生个体才能的发现者、学生创造潜能的激发者与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构建融洽、和谐的教学环境。同时,开展儿童音乐剧的教学也有利于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音乐教师的人文素养。同时儿童音乐剧的教学活动也给了教师一个创作的平台,表演创作、舞蹈创作、歌曲创作、剧本创作等都考验着教师的创作水平,因此儿童音乐剧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音乐教师创作能力的提升。

二、儿童音乐剧应用于音乐课堂的推进策略

(一)欣赏入手,让学生了解音乐剧

小学生学习了解儿童音乐剧的概念是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表演儿童音乐剧的第一步,可通过学生对儿童音乐剧的欣赏来进行教学。首先,音乐教师可先用理论方法向学生介绍儿童音乐剧的含义及相关艺术特点,但是要避免说教的形式,要多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进行表达,之后再以一个儿童音乐剧的实例进行赏析,如带领学生欣赏儿童音乐剧《麻雀与小孩》。基于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师可以采取分角色、分场景的欣赏方式,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如剧中都有哪些角色,他们是如何进行表演的,他们都说了些什么等等,这样一来,学生在欣赏时会更有针对性,学生的注意力也会更加集中。在欣赏结束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既要看到音乐剧的外在形式,又要通过思考和感悟,体会其中的内涵。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在心中对儿童音乐剧形成概念,只有了解了什么是儿童音乐剧,才能明白该如何去表演儿童音乐剧。

(二)夯实歌、舞表演基础,为儿童音乐剧教学的实施奠定基础

儿童音乐剧的核心表现形式就是对歌、舞、剧的掌握与理解,当学生对儿童音乐剧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教师就需要安排适当的课时对学生进行歌、舞的教学。教师可以结合音乐教材在课堂上开展各种让学生边唱边跳、自由律动的活动,打破以往课堂上学生“一坐到底”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中接受儿童音乐剧的教学,并实现向儿童音乐剧、歌舞剧情境教学的过渡。小学生本身就活泼好动,容易被欢快的气氛感染,这种又唱又跳的课堂教学方式,十分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投入到音乐学习中,为小学生学习儿童音乐剧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分类指导,让全体学生体悟音乐剧的魅力

当进行了前两项的教学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将学到的歌舞用歌、舞、剧相结合的方式表演出来。教师需要为学生设定一个特定的场景,将学生组织起来,给予每个学生一定的表演题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进行表演,并以学生实际表演的方式对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儿童音乐剧的技能进行检验,检验学生对基本功的理解与演绎是否正确、学生的基本功底是否扎实等,并将学生表演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再针对这些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纠正学生的错误。另外,通过让学生进行表演,教师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音乐天赋,对于那些音乐基础不好的学生,教师要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可以让他们参与道具制作、服装、伴舞、伴唱等内容的学习,让这一部分学生也能充分参与到儿童音乐剧教学中来。而对于那些有音乐天赋、音乐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就要重点对他们进行音乐方面的培养,激发他们的音乐潜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体会到儿童音乐剧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儿童音乐剧。

儿童音乐剧由于其形式活泼、内容多样,在音乐课堂中进行有机渗透的确可以提升教学效能。当然,作为一种丰富音乐课堂的教学创新模式,在应用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音乐教学所要求的一般规律,做到适时、适度,方能取得预想的成效。

篇5:让儿童诗走进课堂(论文)

一、“儿童音乐剧”综合艺术实践课的崭新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从社会生活、学习经验中构建智慧、技能,是遵从了学生认知的规律;过分强调学科逻辑体系、而忽视学生生活经验,是违反了学生认知的规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早在二十年代,我国现代儿童歌舞剧作家黎锦晖先生就创作了十三部儿童歌舞剧。其中《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小小画家》《月明之夜》以及歌舞表演曲《可怜的秋香》比较著名,剧目语言生动、明快,词曲通俗易懂、采用民歌音调,深受少年儿童喜欢,多少年来影响、教育了几代人。这一综合艺术形式至今仍有其“人文精神”的现实教育意义,值得继承和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新时代的开创,我们的国家需要大批的高素质的具有丰富的人类情感、良好的人生态度、能善于与他人合作的一代新人。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小学音乐教材,体现了“以人为本”、人文精神的十条新的教学理念。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新的音乐教材,新的综合艺术实践活动无疑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创新,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活动与小学音乐教材有机结合,使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传统模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新的音乐教学应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美的全过程。”

将儿童音乐剧“小型化”,因地制宜地结合新教材进行创作、改编,并把演出、评价的全过程引入课堂教学,是学校音乐课堂教学、艺术课堂教学改革一个非常可行的,具有创新意义的尝试。我们把这一尝试叫做“儿童音乐剧”综合艺术实践课。

一年多的艺术教育实践证明,这是符合现代教育思想,具有现实意义的改革课堂音乐教学有效途径和方法之一。

二、“儿童音乐剧”综合艺术实践课的.实验目的

“儿童音乐剧”综合艺术实践课涉及音乐(声乐、器乐、音效)、舞蹈(中外、民族、现代)、美术(图画、布景、道具、服装、化妆、制作)、戏剧(表演、道白、情节、矛盾、冲突)、文学(剧本、语言、朗诵)、曲艺、笑话等学科领域。

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课,它的实验目的就是要有效地解决“孩子们喜欢音乐,但是不喜欢上音乐课”这样一个普遍存在的怪现象。探索小学音乐教学方式、方法的实效性;正确掌握小学音乐学科的教学规律,有效地由传统单纯的技术传授,转向小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由孤立的学科、封闭的系统转向艺术学科的融合和沟通。

儿童音乐剧综合艺术实践活动有效地与学生情感、社会、生活、科学、自然、文化相关联。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探索性、实践性、反思性、创造性、自主性的学习能力,有效地体现教师的组织、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主体作用;有效地体现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体现“人文价值”主题,发展了学生的健全人格、高尚情操、开拓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使教学寓教于乐,学生知情达理。

儿童音乐剧综合艺术实践活动有效地完善、突出了“教学评价”的作用,实际锻炼了学生心理的承受能力。

三、“儿童音乐剧”综合艺术实践课的生成过程

课堂“儿童音乐剧”的生成过程依次是:创设故事、编辑剧本、搜集素材、分组分工、道具制作、排练表演、综合评价。

操作要求是:创设“人文主题”,突出音乐形象;剧本要符合戏剧的要求,应有“起始、发展、矛盾、斗争、高潮、结局”;设立场次,确定简单的“标题”,如:第一场《一天清晨》、第二场《池塘边上》、第三场《与狼争斗》、第四场《欢庆胜利》。

任务分组:导演创作组、舞美道具组、角色表演组、综合评价组、舞蹈组、伴唱组、伴奏组、音效组。

音乐材料的选择要恰当,要突出人物艺术形象;声音效果的配合要即兴、紧密,要源于生活,具有现场立体感。音乐要短小,道白要精练,要通俗易懂、言简意赅。

提倡教师同台参与节目表演,展现教师风采,拉近师生距离。发挥集体参与创作,学生自导、自编、自演、自评;鼓励自制布景、道具,因陋就简;当场打扮、化妆,要注意安全性,勿伤学生皮肤。

注意音量匹配,多媒体课件要有效配合,演出、道白要面向观众;学生情感要真实、投入,不要笑场,不要太随意;提醒试演反面角色的学生不要语言粗俗、浅薄、低级,以免造成不良影响。

四、新理念、新方式带来音乐课堂的新变化

“儿童音乐剧”综合艺术实践课是以《音乐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为导向,创新小学音乐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新尝试,学校领导们感到“音乐课变样了,不像老传统,活跃多了!”老师们感到学生“听话了”“好教了”“同学们兴趣可大了!”教研员们感到“这才是符合我们目标、要求的新音乐课!”现在听到学生的声音是“老师,我们喜欢您这样给我们上课,下节课您还这么上!”经常围着老师争先恐后地说:“老师,您下次叫我演小乌龟!”“老师,叫我演大灰狼!”“老师,我演的比他好!”……

新理念、新方式带来了音乐课堂的新变化,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手段、评价都发生了变化;音乐学习课堂充满生机、活力;学生音乐、艺术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展现;知识、技能与音乐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学以致用。通过小组式、开放式、探究式学习,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形体、语言等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为学生有效学习,教师能力充分施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鲜明的“人文主题”在学生自主性学习中得以充分展示。学生的知识技能、道德素养、创造能力、信心勇气、团结合・作等诸方面发展相得益彰,教师、学生、家长反映热烈。

篇6:让生活的阳光走进学课堂(论文)

德兴市界田中学 李国平

根据新的教学大纲要求:我们的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的数学”,“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的数学”。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怎样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让学生活学、会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呢?作为从教十几年数学教学的农村教师,现谈一些自己的教学感受。

一、引入生活实际,数学联系生活

“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培养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我经常会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自己生活实际问题。

1、课的导入引用学生生活中的事例

教学的导入很重要,常常会影响整堂课。如果设计的好,必能吸引学生,引发兴趣。

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为例。上这节课的时候,以“观察太阳在升起的过程中与地平线地有几种关系?”引入新课,把同学们的思绪带到他们最常见的太阳东升西落的问题中去。这样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2、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鉴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着好奇,我上课时有时紧紧地抓住这份好奇心,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从而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出示学生熟悉的徽标、蝴蝶等图形,让学生观察,探索一些图案中蕴涵的轴对称关系,引导学生讨论图形具有的性质,还可以让学生以互相提问的方式列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指导学生讨论飞机设计时为什么要采用轴对称?有何意义?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对数学有用的认识;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深深感受到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景已成为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关键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引用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当然,有些情景不能真实地在课堂中展现出来,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经历过,所以在创设情景时,把生活情景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能帮助学生搞清较难、易混的内容。

3、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组的应用时,通过课件演示增补了“利率问题”“打折问题”这一节课,先创设一个小商店,我当营业员出示一些商品及其单价,让学生扮顾客进行购物活动,师生互动,课堂气氛热烈.在活动中,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去理解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等,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让学生自己结合教材进行观察和讨论,“利润是如何产生?”及“每件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之间有何关系?”等问题,这时学习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等已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当学生理解了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等后,同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对本次提到的商品打八折销售,以及打折销售的商品中顾客是否真正得利益?于是又激起了学生的探求欲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实践活动。

三、结合实际生活,提高探究能力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无数的数学问题等待开发利用,作为数学活动设计者的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无穷乐趣,发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如在设计《测量校园中旗杆和树木的高度》这一节课时,首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测量工具独立设计出一种或多种可行的测量方案;然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对设计的方案进行进一步优化,并评选出设计独特且有较强应用推广价值设计方案在全班同学中进行交流,再由设计者对自己的方案的设计思路和可行性进行讲解论证。这一过程对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分析归纳能力都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篇7:论文 让表演走进语文课堂教学中

酒泉市康盛小学

刘霞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图文并茂,文质兼美,有很强的趣味性,教师在上课时除了要有娓娓动听的讲解,深情并茂的朗读,恰如其分的课堂教学设计,还要针对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思维习惯,在教学中适当地加入课堂表演,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谓课堂表演,就是把课文内容通过玩玩演演的形式再现出来。它形式自由,方法灵活,是低年级学生最感兴趣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能起到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课文(或只是其中的词句、片断),是促进儿童对读物(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表演,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提高的不仅仅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程度,而是整体的语文素质。因为它兼顾了教学目标中认知领域、情意领域和身体运动领域三个方面,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它可以说是推进语文素质教育,强化学生主体活动,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教学形式。

在小学语文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材中,许多不同体裁的课文,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形象性。如童话《小山羊和小灰兔》、《一片树叶》《狮子和兔子》等,故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歌声》、《儿子们》等;还有一些小说、神话、诗歌等。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动,具有很强的想象力和表现欲,因此阅读课堂表演深受孩子们的欢迎。

一、抓住课堂表演特点,让学生在表演中感悟课文。

1、主体感受性:一般的表演活动是为客体对象服务的,演出是让观众欣赏、感受。但课堂表演不一样,它主要目的不是为“观众”(教师、学生)而演出,而是作为一种特殊的阅读理解手段,强调的是表演主体的自我感受,以求提高表演者的阅读质量,阅读力的培养和审美情操。因此,我们在表演过程中,应提倡师生共同参与设计、欣赏和评议,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受到感受。

2、动态生成性:课堂表演不同其他表演是排演成熟后的成果展示,它的表演过程同时也是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并如何“形诸于外”的排演过程。利用课堂表演的这种特点,我们把它作为教学中的一种手段,一种深读课文,感受语言含义,提高阅读能力和审美情操的手段。当然,除了表演前适当的点拨,我们还可以利用表演后的点评来突出课文内容的理解。但是,我们不提倡一些教师执行公开课教学时,过分看重课堂表演的效果,而不惜在课前给几位学生认定表演角色,进行预排加工。这样不仅加重了学生负担,而且失去了表演的动态生成过程的教学作用,课堂表演成了追求形式主义的“作假”,实在有违课堂表演的根本目的。

3、灵活简约性:课堂表演是一种学生的学习行为,不是真正舞台演出。所以主要着眼于促进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理解和思想情意的感受。这就决定了它的灵活简约。如表演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一个片断、一篇课文;可以是个体表演、小组表演、全员表演;可以不化妆、不设布景、不穿角色服装;可以不背熟台词,边拿着课本边表演。

4、反复中提高: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课堂表演可不是这样,它是一种手段,目的是让学生在表演中不断感悟课文内容,在表演中不断提高表达能力,学生们可以演了评,评了再演,边评边演,适时恰当的评价能激励学生,更能以评促演,使表演在提高中趋于完善。

二、丰富课堂表演形式,让学生在体悟中不断创新。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表演为“读”服务,我力求丰富课堂表演的形式,以让学生在不断的表演中,领悟其神,体悟其情,培养创新能力:

1.单项表演。这种形式的表演没有情节,也没有多个角色,只是对课文某个词语意思的动作作诠释。如教学《夏夜多美》时,其中有一段:“水池里,睡莲刚闭上眼睛,就被呜呜的哭声惊醒了。她睁开眼睛一看,是一只蚂蚁趴在一根水草上。睡莲问:‘小蚂蚁,你怎么啦?”学生在表演中抓住一“闭”、“哭”、“趴”、“问”等动词,学生做了这些词语的动作,不仅区别了这些动作,而且对词义加深了理解,也大大增加了阅读课文的情趣。

2.综合表演。这类形式的表演的部分内容比较丰富,有不同的角色,有生动的情节,有个性化的对话,大多是课文的一个片断或整篇课文。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组合了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参与,有着心理、感官上的快活和满足。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时,我让学生在学习完课文后进行课堂表演,在表演中体会鱼尾巴、牛尾巴、燕子尾巴的用处。在多次的教学实践中得出,这种综合表演调动和调节着以情感需要为核心的一切心理、生理因素、把认识与创造,对美的追求与体验,张扬个性与健全人格统一起来,十分有利于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提高。3.小组合作。这样的表演,能让学生在信息和情感的交流过程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实现个性差异互补。合作表演更能使学生准确体悟人物特点,展示人物形象,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促进自我表现力的提高。每次完成创编之后,学生们按小组合作表演的兴致都很高,而且表演效果也很不错。

4.群体表演。为了扩大表演的参与面,我们还可以根据教材设计尽可能让全班学生都能参与表演的教学环节。如教《春雨》一文时,在朗读课文后,我们可以让学生一齐表演春雨过后的草地,小草是怎样“向上,向上,再向上”的,学生从座位上根据课文字意慢慢站起,演出许多小草陆陆续续从地面冒出来的景象。这种群体表演,往往可以调动学生的热烈情绪,对调控课堂气氛起重要作用。5.模拟表演。有些课堂表演,不是直接表演课文情节,而是改变课文内容,模拟生活情境,再作间接的表演,如教学《招领启事》这篇课文时,教师模拟参观活动,让全班学生当参观成员,请一位同学当园林工人张爷爷,教师给“张爷爷”戴上一顶工作帽,一个无线扩音话筒,和一把剪刀,并要“张爷爷”把课文改变成解说辞,指着投影屏幕上依次出现的景色,向全班同学作介绍。同学们还可以以参观成员的身份向“张爷爷”提问题,由“张爷爷”解答。如果“张爷爷”答不出,也可以请老师或能回答的同学作答。这样的课堂表演,不仅可以训练学生在内化课文语言的同时,根据表演的需要,创造性地组织语言的表达,而且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对交际言语的学习和运用。

我们还可以将课文改编为一个个小故事,再组织学生将表演带回家,让家人一同分享学习的快乐。或进行课本剧比赛,让孩子们在竞争中体会课文的内涵。它们可以说是课堂表演的一种升华,以此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使他们全身心地在语文课堂的天地中尽情地畅想与飞翔。

篇8:让国旗和文本一同走进儿童心里

师 (出示国旗) :同学们, 这是什么?

生:红旗。

师:数数看, 上面有几颗星?

生:上面有五颗星。

师:因为上面有五颗星, 所以我们就叫它———

生:五星红旗。

师:对, 它是我们中国的国旗。 (板书:国旗。) 一起读一读。

生 (齐读) :国旗。

师:国旗是什么样子的, 谁来说一说?

生1:国旗是长方形的。

生2:国旗是红色的。

生3:国旗上面有五颗金色的五角星, 五颗星星的大小不一样, 有一颗大的, 四颗小的。

师:同学们已经说出了国旗的样子, 这一颗大的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 四颗小星代表全国人民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你们知道国旗为什么是红色的吗?

生:它跟我们身上流的血一样红。

师:对, 国旗是用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的。红色象征革命。同学们, 你们觉得国旗怎么样?

生:我觉得国旗很美丽。

师:每个星期一的早晨, 我们学校全体老师和学生都要参加一个庄严的仪式, 你们知道是什么仪式吗?

生:升国旗仪式。

师:对。 (在国旗前面板书:升) 下面我们来观看一段录像, 看看国旗是怎样升起来的, 升国旗时同学们又在做些什么。

师:同学们刚才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国旗渐渐地升高了。

生2:我看到同学们在向国旗敬礼。

师:那么, 你们还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国歌声。

师: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升国旗场面的课文, 那就是———

生 (齐读课题) :升国旗。

本片段为第一课时的导入部分, 其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国旗, 感受升国旗时那种庄严肃穆的场面, 激发学生爱国旗、爱祖国的情感。教学一开始, 教师用国旗这一具体实物引入, 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认识国旗, 让学生明确五颗金色的星星的象征意义, 知道国旗为什么是红色, 从而让每一颗幼小的心灵对国旗产生一种强烈的崇敬之情。接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观看升旗仪式的录像, 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感知, 通过看、听、赏等形式, 来感受升国旗时那庄严的场面, 渲染一种与文本相匹配的教学情境, 为进入文本的学习做好铺垫。

然而, 仔细审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遗憾之处。

首先, 问题的设计脱离学生实际。国旗为什么是红色的?学生的回答是:它跟我们身上流的血一样红。这显然是答非所问。低年级的学生缺乏相应的知识, 语言贫乏, 理解能力差, 这样的回答也属正常。但是, 由此可见, 学生并未真正理解红色的象征意义。而老师对此问题的处理是空洞的讲解:国旗是用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的, 红色象征革命。低年级的孩子是很难理解这句话的内涵的。因为一年级学生对于“革命”太陌生, 这严重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

其次, 学生情感的激发未能真正见效。学生在认识国旗之后, 老师问:你们觉得国旗怎么样?学生回答:我觉得国旗很美。学生只能从国旗的外表说出自己的感受, 从回答中可以看出, 学生对国旗的热爱之情并未真正被激发出来。由此看来, 一两个情境的创设还不能一下子把学生的情感激发起来。

第三, 没有把握好情境的创设、情感的激发与文本的学习三者的时空关系。本片段是新课的导入部分, 用时大约八分钟, 对于整个教学流程来说, 应该起到引发学生思维兴奋点,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的作用, 同时还要做到“短平快”。因为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太多, 兴奋时间过长, 容易疲劳。在这八分钟里, 教师先让学生认识了国旗, 后又观看录像, 学生显然有些兴奋, 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此时还未接触文本, 可是一进入文本和字词的学习, 学生激情便难以保持, 更无法通过语言、文字来激发他们对国旗的热爱之情了。

那么, 如何正确处理好情境的创设、情感的激发与文本学习三者之间的关系呢?本人认为, 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进。

1.课前铺垫, 有效激发学生情感。要让学生理解国旗为什么是红色的, 可在上课前, 让学生先观看一部战斗影片, 影片中, 解放军战士冲锋杀敌、流血牺牲的感人场面, 能帮助学生理解国旗为什么是红色的, 为什么红色象征革命。我想, 学生观看了这样的战斗影片, 上课时就自然能联想感悟, 也就不用老师在课上大费口舌了, 同时还缩短了课上引入新课、创设情境的时间。

2.结合实际, 合理使用多媒体。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总喜欢借助多媒体, 通过视觉和听觉将学生引入与文本相匹配的教学情境, 这的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然而, 是不是每节课的情境创设都要使用多媒体教学呢?其实, 学生已参加过多次学校的升旗仪式, 对升旗活动已有了亲身体验。教师只要在上本课之前的一次升旗仪式中, 让学生注意观察国旗是怎样升起的, 升旗时我们要做些什么, 应该怎样做, 在教学的导入部分只要出示图片就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不必再放录像, 这样既可以收到同样的教学效果, 又节约了导入的时间。

篇9:让儿童诗走进课堂(论文)

可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进城打工,但是他们的孩子却不得不留在农村生活、读书,成为留守儿童。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这里的学生全部来自农村家庭,在学校里,留守儿童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有一部分是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每年只有过年时回家,根本顾及不到孩子的学习情况,只由爷爷奶奶照料生活起居,由于受到文化水平的影响,他们很少主动去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认为孩子吃饱、安全就可以;另一方面又由于受当地农村风气、家庭观念的影响,不少留守儿童的父母认为自己外出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在他们心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读书没有明确的要求,致使“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儿童思想中生根。而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和正常学习。

由于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而他们的监护人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他们重养轻教,致使孩子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有的学生性格十分偏激,做事不加考虑,经常因为一些小事便与同学大打出手,非常好动懒惰又善于撒谎。对语文缺乏兴趣,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家长给的零用钱多是用于吃玩,用于购买学习上的资源少之又少。在课堂上,留守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差,部分学生存在信心不足,喜欢捣乱等等现象。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教育这些留守儿童呢?

我经过长期教育实践,认为要让这些留守儿童想学习爱学习,就必须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那么怎样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呢?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育。

一、调整学习心态,让留守儿童转变学习态度

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有一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甚至一部分儿童从小就想着早一天出去打工赚钱,这种想法使得学生缺乏足够的上进心,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针对留守儿童的这些思想与心理特征,教师要加大学习重要性的讲解和宣传,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心态,通过语文教材中的名人故事、名言警句等来激励留守儿童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明白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进而发展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二、“润物细无声”,让爱走进留守儿童内心

作为语文老师,要以“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艺术,感化每一名留守儿童。其中,语文教材的有效使用,就是情感转化的一种主要途径,在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能够体现出作者的感受。这时候,教师就要善于使用和把握作者的情感,通过细腻的话语,触动留守儿童内心的情感,引导留守儿童对生活、对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三、善于放大闪光点,让留守儿童产生成功感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和乐于放大留守儿童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很小的闪光点,教师都要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实时的场合和环境,表扬学生的这种闪光点。通过放大学生的闪光点,让留守儿童对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让其产生一种成功感并让其他同学给予他们较多的关爱和鼓励,他们感到有这么多的同学在关心他们,鼓励他们,只有改掉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积极投放学习中,才对得起老师和同学的那份真挚的爱心,进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信心。

四、多开展课外活动,让留守儿童真正“动起来”

要想使留守儿童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我们就必须开展积极有益的语文课外活动。如在班上成立朗读小组、讲故事、每天小广播等。自从我们班开展了语文兴趣小组后,他们纷纷响应,相应参加了兴趣小组,每当听到朗朗的读书声,看到他们生动形象地讲故事时才真正感觉到这些留守儿童融入了这个大集体中。所以说,语文课外活动和语文课堂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可以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通过以上措施和方法,留守儿童的良好语文学习习惯正逐步形成,对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发展语文能力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篇10:让儿童诗走进课堂(论文)

一个受人尊敬、受人欢迎的语文老师,都会自觉地在语文课堂上播撒美的种子,让美的思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在学生身上开花结果。在教育教学中实施美育,应该成为我们所有教师的品质之一。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些感想和体会。

一、小学语文美育的现状

1.重德智,轻美育

我们的教育方针明确要求学生要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然而,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与德、智、体相比,美育所占的分量最轻、地位最弱,不少学校和教师只重视学生的成绩分数,忽略了育人的根本职责,把美育当作可有可无的东西,甚至被一些教师当作软目标而不予以重视。

2.一问就有,一做就难

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计划,教师的教学计划中都制订了相应的美育目标。实际上很多学校以为美育就是教会学生唱歌、跳舞、画画。说到底,就是对美育缺乏足够的认识。

3.忽视学生审美个体的差异

不少课堂老师唱主角,学生当配角,课堂上始终有一只老师无形的手牵着学生走,学生心灵的火花、独特的感受,都被老师的教忽视了。

二、美育在小学语文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错,教师的责任就是教书育人。党的教育方针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可见美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语文课堂中渗透美育,让孩子从小明辨是非美丑,从心底里向往真善美,自觉地远离假丑恶;培养美的情操,净化幼小的心灵,从小心存善良、与人为善,有爱心,乐于助人,好好学习,既会做事,又会做人;长大后具有高尚的品质,健全的人格,愉快地生活,为社会作出贡献。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感染熏陶作用,发挥语文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用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责无旁贷!

三、让美育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语文中的美育旨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人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怎样让每个小学生从小养成审美意识,培养审美观念呢?作为一位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该善于发现、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引导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体会,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启迪智慧、增强生活乐趣,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和美好的心灵。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1.美育蕴含在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中

学生喜欢语文课,是从喜欢语文课本开始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插图色彩鲜艳、清晰精美,形象生动、活泼可爱,首先就给孩子心理上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感受自然的美。教学《秋叶飘飘》一文时,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陶冶学生心灵。我让学生到大自然中采集树叶标本,各小组之间开展赏叶会,通过比一比、赛一赛、分一分的活动,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有的能按颜色分出树叶:绿、红、黄、蓝、黑等,有的能按形状分出树叶:圆形、卵形、针形、心形等,学生既学会了事物可以按不同的标准来分类的知识,又从中培养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情趣。

(2)善于捕捉教学时机。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回想我教学《慈母情深》一文时,当学生情之所至,急于表达时,我让学生联系实际,想想父母为我们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哪些地方最使你感动。要使学生感情入境,体情明理,出境悟文,每一次朗读都有不同的要求,把学生的情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一步步激发出来。使学生真正做到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从心灵上得到启迪,受到感染。

(3)让学生多积累。从课文中背诵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段,从课外阅读和生活实际中获得语言材料,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2.美育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美的情感从哪里来?从对文章的`品词析句,从朗朗的读书声中来。

记得我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上课一开始,我就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朝鲜人民为什么称志愿军为亲人?志愿军为什么成为朝鲜人民的亲人?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很快地进入朗读课文这一环节,接着我再让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深入分析体会亲人之间的感情,这时,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真切的情、真挚的言在阅读中从学生心田缓缓流出。我再通过学生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到大娘为了战士们,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而昏倒在路旁,为了救护在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志愿军为了朝鲜人民空着肚子和敌人拼了三天三夜等内容,让学生明白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这样做,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文字,又激发了学生用心去感受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一节课有音乐的刺激,媒体的辅助,教师的引导,在朗读中开始,在朗读中结束,整个课堂书声琅琅。

的确,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使德、智、体、美等教育并列发展,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渗透于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这样才能培养出身心和谐发展、人格完美的高素质人才。

上一篇:云华互动-品牌传播的“10大伤不起”下一篇:雨恋5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