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产生及其预防措施

2024-05-05

浅谈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产生及其预防措施(精选8篇)

篇1:浅谈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产生及其预防措施

浅谈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产生及其预防措施

河南省三门峡市卫生学校

卢周芳 邮编

摘要:体育教学中的运动损伤是一个随时存在但又容易被忽视的实际问题,认识伤害事故产生的原因及必要的预防措施,对有效遏制伤害事故的发生,保障教学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体育教学;运动损伤 ;预防措施

体育教学是以身体活动为主的学习过程,教学中如稍有考虑不周,体育教师如果没有深刻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没有采取必要的组织措施和预防手段,就可能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学校体育运动损伤是指学校在组织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和比赛时发生的人身伤害,这是一个现实性、社会性很强的实际问题。为了减少和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保证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的正常进行。我认为当前学校和教师都应以一个客观的态度去看待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正确的去对待安全事故,采取有效的办法去减少事故的发生。

一、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

学生在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中所造成的运动损伤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体育设施,设备陈旧造成的 运动损伤。尤其是学校的室外体育器材,如单杠、双杠等,长期日晒雨淋,时间一长就会生锈、腐烂,如果学校没有及时保养、修理或更换,学生在活动时就容易发生擦碰或器材突然断裂,致使学生受伤。

(二)体育器材准备不够或摆放不当。体育课前由于准备时间仓促,有的教师便临时指派几名学生去搬体育器材,学生在搬运过程中不慎跌落或趁机打闹导致伤害事故;体育课后教师将铅球、铁饼、标枪等危险器械随便摆放在操场上,又没有安排专人看管,尤其在开大型的运动会上,铅球、铁饼、标枪等危险器械,致伤害事故。

(三)技术动作不正确、不规范。在教学中,由于教师传授技术动作不正确,讲解、示范不到位导致学生在练习时受伤。如足球运动中,因为拼抢的激烈技术动作不正确造成膝、踝关节扭伤,大腿前后肌肉拉伤。篮球接球、排球上手传球,由于手型不对,戳伤手指,也会出现伤害事故的发生。

(四)教师任意超出教学大纲要求,增加难度,要求过高。如在进行体操类教学时,将单杠、双杠、跳箱的高度任意增加或拉大跳板跳箱的距离,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在前后滚翻练习或中长跑练习时,为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加难度或提高运动负荷,从而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

(五)场地器材不符合教学要求。体育教师对伤害事故在思想上认识不足;在课前场地器材准备不充分;在课中、课后没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没有遵循运动规律,任意更改教学项目等,这都与伤害事故的发生有着直接关糸。如沙坑没有平整好或沙子过少;沙坑内有旧钉子、玻璃片等废弃物;跑道或活动场地坑坑洼洼;起跳板安放不稳或地面不平,是跳高、支撑跳跃、跳远受伤的一个原因,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

(六)在体育课或运动会上,没有体检或让身体有病(不利于参加运动)的学生参与锻炼和比赛。如学生中有少数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疾病;对病弱学生及月经期的女生,教师虽然知道但没有区别对待、照顾不周;在投掷课和器械体操课中,对近视眼学生照顾不够;运动会前没有对学生进行身体健康状况检查等,都容易发生意外事故。

(七)学生的心理因素,旧伤未愈,新伤又创。如有的孩子因在家生气或心情不好就发脾气、情绪表现极不稳定,甚至产生攻击性行为。对这样的孩子我们既要合理的批评,同时也要善于引导,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和鼓励;再如在体育课中有些孩子由于对身体的认识不足或缺乏言语表达等因素,有时身体不适他也不知告诉老师,如果教师不留心往往就容易错发生事故。

二、伤害事故的预防措施

锻炼的目的,在于强身健体。但如果不注意安全,不遵守纪律、不按照科学的方法作业,就有可能发生伤害事故,以致给肉体和精神上带来痛苦,影响正常的学习和工作,严重的还会有生命危险。因此,必须从思想和行动上提高认识,深刻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积极开展预防工作,才能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尽管造成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使体育伤害事故降低到最小限度。

(一)认真贯彻《体育卫生工作条例》的精神,提高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和有关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把增进学生身体健康、预防伤害事故的发生作为学校的一件大事来抓。按照《条例》的有关规定,选择有资质的体育教师、规范场地、配备器材。

(二)学校组织人员定期检查体育场地、设施、设备,责任到人,并及时维修、更换和增添器材设备。

(三)传授正确的技术动作,是预防伤害事故发生的关健所在,体育教师事先要认真钻研教材,掌握动作重点、难点,示范动作要坚持课前预习。对一些难度较高的技术动作,讲解要充分,示范要准确,按要求分层次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运动中的保护与帮助,消除学生的怛怯和恐惧心理。此外,要求学生穿着适合上体育课的服装和鞋子上课,这也是减少伤害事故发生的一种有效方法。

(四)组织教法要科学合理。体育教师在备课时,对教学安全要有足够的认识,对哪些练习容易出现危险,要做到心中有数,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组织教法。教学中要严格按照大纲要求,不超出大纲的难度和范围,对“吃不饱”和“吃不了”的学生要区别对待,不能简单的“一刀切”,要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

(五)对危险系数大的项目要尤为重视。如在投掷项目的教学或比赛中,教师要严格按照安全程序、原则组织开展,对学生的位置要严加限制,严禁对掷、乱跑、抢掷等现象的发生。

(六)做好卫生安全教育工作。卫生安全教育,是学期初室内引导课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要通过引导课,向学生传授卫生保健知识,讲解体育教学安全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预防伤害事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增强学生预防的自觉性,为预防工作打好基础。另外,体育教师要经常与班主任和校医取得联系,对近视眼和病弱学生以及女同学月经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在教学中给予照顾和妥善安排;对参加各级运动会的学生要进行身体检查,由医院出具健康证明;不进行放羊式的教学;体育课要有完整的教学计划,明确的教学目的、任务,对教学中出现的可能导致意外伤害事故的苗头及时制止。

(七)体育课前教师准备充分,在教学中,对体质差、技能差、不听话的学生要做到心中有数;反复检查场地、器材和设备、上课所需器材安排到位。每节课都应根据基本部分的教材,选择行之有效的准备活动,使学生能克服生理惰性,从心理、生理上做好练习准备。还要健全各种安全措施,充分发挥体育委员和班干部的作用,认真执行各项防护措施。

(八)注意场地器材的安全性。体育教师课前要认真检查场地器材的情况,对已损坏的场地器材及时维修,并增设必要的场馆,确保教学与训练正常进行。

总之,体育课上的意外损伤,每个体育教师或多或少都碰到过,只要广大体育教师在思想和行动上重视产生意外损伤 的原因,教学上扎扎实实,认真负责;业务上刻苦钻研,不断进取;教法上常教常新,大胆尝试;管理上严格要求,尽职尽责;关心爱护学生、热爱本职工作、不计较个人得失,那么,必能有效的减少或避免体育教学中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张琦。中学教学中的运动运损伤与预防,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17)

篇2:浅谈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产生及其预防措施

武进区邹区中心小学 冯自强 2010.4.02 键词: 篮球运动损伤 课堂教学 产生原因 预防方法

论文摘要: 篮球运动具有激烈的竞争性和对抗性,在篮球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篮球运动的特点,了解常见运动损伤的理论,掌握预防运动损伤的措施,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篮球运动是由跑、跳、投等动作组成,在快速、激烈、对抗的情况下进行的一项综合性体育活动,具有竞争性强、趣味性浓等特点,深受广大学生喜爱。但由于其对学生的灵敏度、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和动作的准确性与协调性要求较高,技术性、战术性强,而且学生受训练水平、训练年限及自我保护意识等因素的影响,篮球运动损伤率较高。运动损伤是指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损伤。篮球运动损伤是指在参与篮球运动时发生的损伤。运动损伤所造成的影响是严重的,轻则使运动员不能正常参加训练和比赛,妨碍运动成绩提高,缩短运动寿命,重则可能导致死亡。所以教师必须对篮球课堂教学中的运动损伤进行分析,掌握它的发生规律,做好预防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损伤,从而保证篮球教学和训练的正常进行。

1.篮球课堂教学中运动损伤产生原因

1.1师生思想上对运动损伤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一些教师和学生对篮球运动损伤的认识不足,存在着一些片面的

认识,如“篮球运动损伤在所难免”、“篮球运动损伤是一些小伤小病,关系不大”等。学生由于好胜心强,思想上麻痹大意,盲目或冒失地进行篮球练习;或情绪急躁、急于求成,忽视了循序渐进和量力而行的原则;或在动作练习中因畏难、恐惧、害羞而产生犹豫不决和过分紧张。这些不良的思想心理状态是造成篮球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

1.2准备活动不充分。

准备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强呼吸、心血管系统的活动,提高肌肉的弹性和力量,加大关节活动幅度,使人体能够有准备地从相对安静状态转入紧张的活动状态。部分学生缺乏准备活动的概念,没有进行足够的热身运动,轻视准备活动对预防篮球运动损伤的作用,通常简单地活动一下就开始进行剧烈篮球运动练习,准备活动的强度和运动量不足,使身体没有处于最佳状态,出现肌肉僵硬,身体的协调性较差,导致运动损伤。有关调查资料表明,准备活动不足是造成篮球运动损伤的首要因素。

1.3学生身体素质差。

由于各种因素(如课程、生活、网络游戏等)的影响,学生得不到更多的锻炼,身体状况愈来愈差。由于身体素质差,在完成强度较大或难度较大的练习时容易造成损伤。学生身体素质差,因而怕大强度、大运动量的练习,对练习产生畏惧和厌恶,不肯主动练习,久而久之素质变差,易在练习中损伤;损伤后影响上课,导致素质更差,如此下去,形成恶性循环。

1.4篮球技术动作掌握不准确。

在篮球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学习新动作时,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和学生的运动实践,学生只能获得一种感性认识,而没有完整正确的动作概念,其神经活动兴奋和抑制过程不均衡,泛化抑制的能力较差。学习动作时时机掌握不准,节奏紊乱,违反了人体结构的特点和运动的力学原理,从而容易发生因各种错误动作而造成运动损伤。如传接球时由于手形不正确引起手指扭挫伤。此外,学生掌握运动的技巧、基本功不扎实或者疲劳过度,也会增加损伤的发生机率。

1.5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组织教学与管理混乱。

教师在设计篮球课程时,内容安排不合理、场地器材选择不当;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身体素质和个别学生身体状况没有充分的了解,练习强度、练习次数和运动负荷掌握不当;安排运动量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学生可能承受的生理负担量,特别是局部负担量过大等都可能引发运动损伤。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忽略对学生课堂常规的严格要求,组织教学与管理能力较差,学生练习时教师的教学方法和采取的措施不得力。例如:上课时,个别学生服装不合适,鞋子过大或太小,穿牛仔裤,以及佩戴手表、项链等物品;个别学生练习时不听从教师安排,不遵守秩序和规则,为了争球而互相推扯,随意改变练习内容而造成伤害等,都是篮球运动损伤的重要因素。

1.6不良的气候、环境条件的影响。

不良的气候、环境条件也是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的因素之一。气温过高,容易导致中暑现象和加快疲劳的产生;气温过低,准备活动和

热身运动不充分,容易出现肌肉僵硬、身体协调性下降而引起肌肉拉伤。潮湿闷热的天气容易大量出汗,影响体内水盐代谢,可发生肌肉痉挛或虚脱。光线不足,使视线不佳,影响视力,使学生在运动中反应迟钝。造成篮球运动损伤的原因很多,除上述原因外,人体结构与机能,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姿势与肌肉松驰程度等都会造成篮球运动损伤。

2.篮球运动损伤的预防方法

2.1重视学生思想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篮球课堂教学中发生的运动损伤,往往是主观重视不够,思想上麻痹大意,缺乏必要的预防措施。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解剖、生理与心理特点,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预防篮球运动损伤的认识,把安全教育放在首位。在教学中,要根据篮球技、战术特点,及时教育学生注意安全,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在思想上重视损伤的预防,并掌握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

2.2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能提高整个机体的机能,使体温升高,增加氧的供应,促进新陈代谢,同时也可以提高肌肉的力量和灵活性,使肌肉粘滞性下降,弹性增加,可防止肌肉和韧带损伤。[2]因此,在篮球教学练习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量,应根据学生的机能状况、气象条件和教学情况而定,若机体兴奋性较低或气温较低、肌肉僵硬时,准备活动应更加充分些,能有效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

2.3加强教师教学中的指导与监督。

篮球运动是一项对抗性强、身体接触多的运动,必须彻底了解和遵守篮球运动规则。学生本身要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了解篮球运动的目的。教师不能盲目安排教学内容,不能脱离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的实际,安排超负荷的运动练习。同时还需要提醒学生了解自己的弱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习和掌握篮球运动技能,以免超越自己的能力而受伤。严明的课堂纪律、规范的教学常规、周密的教学组织等,也是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保障。教师要本着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正确安排运动练习;制订必要的课堂教学常规,要求学生严格遵守,使课堂常规成为学生自觉遵守、共同维护的一项内容,以保障安全。此外,教师应该对易发生危险的动作反复讲清要领,强调注意事项,时刻将学生放在自己的视野范围之内,以便于及时提醒,加以引导,不能疏忽任何一个环节。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认真地去做每一个动作,增强完成动作的信心,从而最低程度地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

2.4运动场地器械、设备的安全。

场地不良,运动场地地面不平、湿滑,或有废弃物品、石头、金属、玻璃碎片等,这些也是容易造成篮球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因而选择安全的上课环境也很重要。对教师而言,场地器械就是教学的“武器”,教师应认真地对运动场地、器械设备予以检查,及时排除不安全因素,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良好的运动场地、设备和器材,对预防运动损伤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教师要教育学生不能穿过紧、过松的服装和高跟鞋、皮鞋、塑料底鞋,以及佩带具有危险性的物品,以防运动损伤的发生。

3.结语

篮球课堂教学或训练中,运动损伤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应教导学生以预防为主,在练习或赛前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尊重他人,绝不采用粗野动作,在练习中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等,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运动损伤,使更多的学生加入到篮球运动这个项目中来。

参考文献:

篇3:浅谈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产生及其预防措施

1、高校足球教学中常用运动损伤类型

1.1、肌肉拉伤

所谓肌肉拉伤, 主要指的是肌肉在主动收缩以及被动收缩的过程当中, 被过度拉长而引起的身体肌肉微细纤维的完全或不完全撕裂。从足球技术的特点来讲, 在踢球的过程中, 要求运动员的大小腿进行强力摆动, 而在没有做好准备活动的前提下进行运动就容易产生大腿前后侧肌肉的拉伤。

1.2、膝关节、踝关节的扭伤

蹬转技术、急停技术、变身技术等技术教学都是高校足球教学中的重点教学项目, 在进行这些技术动作的时候, 运动者的下肢各个关节都要承受较大的运动负荷, 特别是在运动者膝关节与踝关节内外翻的幅度较大的状态下, 就很容易引起膝关节或者踝关节的扭伤。

1.3、大小腿以及头部的挫伤

通过高校足球教学实践发现, 学生挫伤形成的原因, 主要都与学生在对抗过程中与对手身体激烈的碰撞、冲撞有关, 在对抗冲撞中容易造成大小腿的挫伤。并且学生在争抢头球的时候, 也容易造成头部的挫伤。

2、高校足球教学过程中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分析

2.1、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通过调查统计发现, 许多高校学生, 因为他们平时参与足球运动的时间较少, 并且教师也没有系统地教授过相关的运动保健知识, 因而, 他们往往对于运动前的准备活动没有准确的认识, 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 往往只做简单的压腿、牵拉之后便开始进行强度过大的足球运动。在准备活动不够充分的情况下, 运动者的运动器官以及内脏器官因为还处在一个抑制的状态之下, 运动器官难以获得足够的氧气, 人体的神经系统以及内脏的功能没能完全地发挥出现, 就容易使运动者产生肌肉伸展能力较差、关节灵活度不够、动作不协调等问题。并且由于运动者神经系统没有被完全调动起来, 运动者的兴奋性不够, 骤然进行高强度的运动, 也容易使运动者的神经中枢出现短暂性停顿, 往往会使运动者对动作的判断产生一定的误差, 在这种情况下突然进行较大幅度的拉伸, 就容易导致运动者肌肉的拉伤。

2.2、教师教学组织以及比赛活动的组织不科学

在教学实践活动当中, 由于足球教师在组织教学与比赛的过程中没有遵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对于不同条件的学生也没有做到区别对待, 再加上在教学过程当中, 教师的示范与讲解都不够细致, 学生没有完全准确了解比赛的要求以及规则, 在这些情况下, 也很容易导致运动损伤的产生。

2.3、学生技术动作不规范

对于足球初学者, 因为他们对足球技术还没有熟练掌握, 而在此情况下进行踢球就容易产生运动损伤。例如, 学生在踢球的时候, 脚趾触地便很容易受伤;学生在脚踩球或者头顶球落地的时候重心不稳就容易造成踝关节的扭伤;学生在跌倒时手掌撑地也容易造成腕关节的扭伤。

2.4、学生缺乏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

在足球运动训练或比赛过程中, 学生在铲球或者不合理的冲撞过程中, 都极易造成运动损伤, 为了减少这类运动损伤的产生, 就要求足球教师要能够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增加对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以及自我保护能力的教学, 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以及自我保护能力。

2.5、学生的运动装备不符合要求

通过调查统计发现, 学生运动装备不当也是运动损伤产生的主要原因。学生在运动过程中, 没有佩戴护腿板、所穿的足球鞋底不平或者足球鞋防滑性较差, 身上佩戴了具有安全隐患的饰物等, 都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2.6、运动场地器材方面存在着的安全隐患

通过调查统计发现, 近些年来,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 随着高校学生的增多, 普遍都存在着体育场地不足的现象。而由于缺乏正规的足球场地, 学生往往只能在水泥地、凹凸不平的场地上进行足球训练比赛;有些足球场地因为没有得到护理, 球门都不牢靠稳固, 甚至有些高校的足球门栋梁与门柱的接头处都出现了不完全断裂的情况, 这些运动场地器材的不合理都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2.7、天气原因的影响

在夏天气温过高的情况下进行足球运动, 容易使学生产生中暑的现象;在冬天气温过低的情况下进行足球运动, 又容易使得运动者的肌肉僵硬、身体协调性较差。这两种情况下都容易引发运动损伤的产生。再或者遇到下雨乱风等恶劣天气, 导致足球场地湿滑, 也会增大损伤产生的概率。

3、高校足球教学中运动损伤的预防策略分析

3.1、重视对学生足球理论知识以及足球规则的教学

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 要改变传统的重技术轻理念的观念, 要适当增加对学生运动保健知识以及足球规则的教学。在教学比赛进行之前, 要制定出公平合理的比赛规则, 禁止学生使用一些不合理的推、拉、拽等动作, 严格要求学生遵守比赛规则,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以减少因为不合理的行为而产生的损伤。

3.2、体育教师需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以及教学能力

作为高校足球教师, 在做到热爱教育、热爱学生以及尊重学生的同时, 还必须做到严于律己, 要不断学习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高校足球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要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地选用多种教学方法, 要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充分发挥出足球运动的趣味性, 从而减少运动损伤的产生, 以确保高校足球教学能够安全有序地开展。

3.3、提高对准备活动的重视程度

首先, 应该从思想上来提高学生对准备活动的重视程度, 要让学生意识到准备活动的重要性, 帮助学生掌握准备活动的方法以及动作要领, 特别要培养学生养成一个在进行运动之前认真做好准备活动的习惯。在准备活动的量以及内容的制定上, 则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气候条件等情况。并且运动准备活动还必须要具有针对性, 尤其是需针对一些易伤部位进行活动, 以避免这些部位运动损伤的产生。

3.4、必须重视足球场地器材等教学硬件设施的养护

由于许多高校都普遍存在着足球场地器材不足或者不规范的现象, 从而增加了足球运动的安全隐患, 因而, 各大高校就应该适当地加大对于体育场地器材的投入力度, 不管是从质量上来讲还是从数量上来讲, 都必须要做到满足足球教学的需求。与此同时还必须加强对于足球场地器材的维护与管理工作, 要及时发现足球场地器材中存在的问题, 一旦发现问题应该及时进行处理, 以消除安全隐患, 避免学生运动损伤的产生。

3.5、足球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应急能力, 要能够应对大风、雨雪等恶劣天气

作为一名高校足球教师, 也必须要提高自身的应急能力, 例如在遇到大风以及雨雪天气的时候, 就不能盲目地组织学生到户外足球场地进行体育活动, 应该采用一些应急措施, 必须做到防患于未然, 减少运动损伤的产生。例如, 组织学生进行室内足球理论知识的教学并介绍一些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

参考文献

[1]史磊.足球教学中出现损伤的原因及预防探讨[J].华章, 2013, (36) .

[2]李忠智.足球教学运动损伤规律及预防[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2 (06) .

篇4:浅谈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产生及其预防措施

关键词:高校;排球课教学;运动损伤;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96

运动损伤是指在体育运动过程中,造成人体组织或器官在解剖上的破坏或生理上的紊乱。参加体育运动的目的在于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对人体造成一定程度的运动损伤,而且恢复和治疗又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使人们对体育运动产生恐惧心理,减少了运动参与。因此,积极的预防各种运动损伤是现在运动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在高校排球课教学中,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重视以及缺乏有效的预防措施,运动损伤给排球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如何降低高校排球课教学中的运动损伤机率、提高教学质量、做到真正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是值得思考和讨论的。

1在高校排球课教学中,运动损伤时有发生,例如:

1.1手指的插伤。在排球教学中,传球时由于动作不规范,在迎接来球的一瞬间,手指容易被插伤,导致指甲和指尖的肌肉裂开。

1.2肩部、腰部肌肉的拉伤。在排球教学中进行扣球训练时,肌肉突然拉伸,超过了它原有的伸展性,都有可能发生拉伤。排球运动进攻时的弓身动作是肌肉急剧收缩的效果,如果准备活动做得不够充分、热身不足,都有可能造成肩、腰部肌肉的拉伤,而进攻时反复做弓身动作容易造成背部的肌肉疲劳,从而导致腰部不适。

1.3膝部半月板的损伤。半月板的主要是对跳跃、落地时膝部所承受的冲力起到缓冲的作用,而排球运动中,跳跃动作经常需要反复练习,所以经常发生半月板损伤。

1.4膝关节韧带的拉伤。在排球运动中,膝关节韧带拉伤是很常见的。而此类损伤常发生在比赛中,运动员在接球时的动作幅度较大,会造成膝关节韧带拉伤,受伤处会有膝部肿胀和明显触痛。

1.5踝关节的扭伤。在各种体育运动中,踝关节损伤是运动损伤中发生机率比较高的一种损伤。在排球教学中,踝关节扭伤主要发生在扣完球脚着地的一瞬间,踝关节伤后会出现局部疼痛和肿胀,恢复时间较长。

2在高校排球教学中造成学生运动损伤的原因有很多,受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的影响。

2.1直接因素

2.2.1学生缺乏常规的运动性损伤知识,在思想上重视不够,麻痹大意。

2.2.2缺乏合理的准备活动。学生在没有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的情况下,拿到球就开始练习,导致肌肉的运动能力较差,动作不协调,容易受伤。

2.2.3准备活动的量过大。当学生进入正式的运动状态时,身体已经出现疲劳,而身体机能却不能处于良好状态,而是有所下降,此时容易发生动作失误而致伤。

2.2.4准备活动的强度安排不当。在做准备活动时,用力过猛,速度过快,也容易引起肌肉拉伤和关节扭伤。

2.2.5学生忽视放松活动。运动后认真放松,是一个缓冲、整理的过程,由于学生没有足够和正确的认识到放松活动的重要性,因上课而产生的肌肉僵硬和酸痛等就得不到及时的消除,逐渐积累而发展成肌肉损伤。这是导致肌肉劳损伤的一个重要因素。

2.2.6教师的组织方法和管理不当。在高校体育课教学中,大部分的班级人数都比较多,学生的素质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果教师没有遵守循序渐进、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也会引起运动损伤的出现。

2.2间接因素

2.2.1场地、器材设备不符合要求。在高校体育课教学中,班级、人数较多,场地不够、器材有限。而且室外场地太硬,有的器械固定不良、质量不好,都可能导致学生发生伤害事故。

2.2.2服装不符合要求。个别学生纪律性差,没有按教师要求着装,穿紧身衣裤,在进行剧烈运动时身体不能舒展,动作不协调,也容易受伤。

3建议

在排球课教学中,我们应该尽最大努力减少或避免学生的运动损伤,除了掌握正确的排球技术之外,我们应该还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通过体育理论授课使学生掌握运动损伤方面的相关知识,通过各种例子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预防观念。要求学生在进行运动时穿运动服和运动鞋,不使用损坏的器械、场地等。

3.2合理安排教学。在高校排球课教学中,由于授课班级的人数较多,而身体素质的差别很大,所以我们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各方面信息,比如: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及技术水平,学习技术动作时应该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简单到复杂,对于不易掌握,容易发生运动损伤的环节,我们应该先做好预防措施,做到心中有数。

3.3认真对待准备活动,做准备活动要有针对性。排球运动中的助跑、起跳、扣球、拦网等动作都比较剧烈,准备活动应该要做充分,尤其是四肢的各个关节特别重要。在排球课教学中,准备活动应该根据授课内容进行辅助性练习。

3.4运动量不宜过大。在排球课教学中,还要合理安排运动量,以免运动量过大使运动器官超负荷而受到损害。

3.5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生理状态。

4小结

运动损伤导致的疼痛,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理疗过程繁琐,需要长时间的恢复,运动损伤严重的可导致残废、死亡,给运动者身心造成不良影响,阻碍了体育教学和体育运动的正常开展。因此,在各类体育运动和教学中,对运动损伤的有效预防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崔玉萍.优秀运动员手部损伤调查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2001,(2):30—31.

[2]张贵平.青少年排球运动损伤的原因及预防原则[J].中国校医2005,4(25)25-31.

[3]柯强.排球教学训练中的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J]。体育师友,2001,(6):22-23.

[4]张娟.排球教学训练中运动损伤的成因及预防[J].辽宁体育科技2004,1(12).

[5]庞艳芬.高校排球运动员伤情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报,2002,(4):110—111

篇5:浅谈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产生及其预防措施

【摘要】利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等对体育教学和训练中运动损伤的性质、种类、产生原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根据现在中学生身体素质普遍存在下降趋势,伴随这种趋势的发展,运动损伤的发生经常出现。为了持续开展学校课内外体育活动的力度,调动广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因此让学生了解常见的运动损伤分类、基本原因、预防原则、紧急处理分类以及方法就显的尤为重要。

【关键词】运动;运动损伤;紧急处理分类;方法;预防;恢复 1.运动损伤的概念和分类

1.1概念;在从事体育锻炼的过程中,由于动作不规范或者是意外情况下,造成人体组织或器官在解剖上的破坏或生理上的紊乱,称为运动损伤。它的发生与运动训练安排、运动项目与技术动作、运动训练水平、运动环境与条件等因素有关。

1.2分类;由于损伤的情况、性质、时间以及损伤的程度有所不同,因此运动损伤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运动损伤按受伤组织结构分:皮肤损伤、关节损伤、骨损伤、内脏器官损伤等;按时间可分:新伤和老伤;按损伤病程可分为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按伤情轻重可分为轻度、中度损伤和重伤:按性质可分为开放性损伤和闭合性损伤。

2.常见运动损伤的情况 2.1常见运动损伤的部位;从发生损伤的部位来看,跑类,主要以四肢和躯干的损伤为主,皮肤的损伤次之,损伤主要原因为与器械的摩擦以及与他人的身体接触,在四肢发生运动损伤时下肢所占比例较大,主要为膝关节踝关节的扭伤为主,这是由于大多数运动项目由下肢发起,最后以下肢的制动结束,以及踝关节特殊的生理结构,场地不平整,技术动作错误和训练安排不合理等原因造成。躯干部位损伤率最低,与学生参加的体育项目特点和参加体育锻炼时个人的行为习惯有关。跳类,主要以髌骨软骨损伤的为主,其次是腰部肌肉疼痛,腰椎损伤,甚至锥弓崩裂和腰椎滑脱以及踝关节的损伤。投掷类,主要以肘、肩、躯干、膝关节损伤为主,其他为次。女生发生运动损伤的部位主要为皮肤,其次为踝关节扭伤,男生运动损伤的部位较多,而且损伤的程度和频率远大于女生,这于男生喜欢参加对抗性强、强度大的项目有关。

2.2运动损伤的项目分析;发生运动损伤最多的项目为篮球、足球、器械练习,以男生为主。女生参加体育锻炼一般以对抗性小,身体接触少的体育项目为主,如乒乓球、羽毛球、跳绳、跳橡皮筋、跑步,所以女生发生运动损伤的性质较轻,次数较少。田径、武术、体操等项目无运动损伤发生,这是因为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炼时极少参加武术、体操等项目。在男生中除篮球和足球外发生运动损伤较多的一个项目是器材室的力量练习,由于他们急于练就发达的肌肉,盲目的加大练习强度,尤其喜欢练习腹肌、臂肌,而又不重视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肌肉拉伤是比较高发的损伤类型,力量练习本身就是针对肌肉组织进行的较大强度的练习,准备活动不足或者动作不规范以及保护帮助不及时等原因都可能造成肌肉组织的运动损伤,从调查的相关拉伤的部位来看主要局限在胸部、背部和腿部等较大的肌肉群,小肌肉群出现损伤的机率相对较小。

——《中国教师》《中小学教育》杂志先发表、后付费!

专著、论著!可挂名主编、副主编!出书快,收费低!

代写代发核心、国家级、省级期刊,新闻出版总署备案,权威网站可查!!课题课件均可操作

咨询企鹅:1624575606

3.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

3.1缺少思想教育;在平时要加强安全教育,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比赛中,克服麻痹思想,认真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发扬良好的体育道德风貌。

3.2在教学、训练和比赛的安排不够合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和运动技术水平,认真研究教材,估计哪些动作不易掌握和哪些技术动作容易发生损伤,做到心中有数,事先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加强全面训练和基本技术教学。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要运用各种形式的身体练习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加强基本技术教学,使学生正确掌握跑、跳、投等动作要领,发展学生的活动能力。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尤其要注意运动器官的局部负担量和伤后体育活动的安排,避免单一训练方法,防止引起局部负担量较大。因材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守循序渐进,个别对待的教学训练原则,使运动负荷要逐渐增加才能更有效的减少运动损伤。

3.3对预防运动损伤的认识不足;由于对运动损伤的严重性后果认识不够,预防损伤的意识不强,运动中麻痹大意,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正确保护不及时,易造成运动损伤。同时带伤训练也是造成运动损伤的一个思想根源。

3.4准备活动不充足;准备活动不充分、不全面,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身体各关节活动不充分,肌肉伸缩能力差,易增加肌肉的粘滞性,导致动作不协调,容易受伤。

3.5技术动作不规范;技术动作不规范缺乏质量保证也是造成运动损伤的一个重要原因,正确的技术运动是健美锻炼卓有成效的关键,即使完成计划中最后一次练习,也要用正确姿势去做,可以借外力帮助,但决不能改变动作要求。

3.6运动量过大违背循序渐进的原则;运动量过大使身体的各部分机能下降,动作的协调性降低,注意力减低,机体反应迟钝,在这种情况下,易出现运动损伤。

4.运动损伤的分类及紧急处理方法 4.1擦伤与刺伤。征像:伤口小而深。

处理方法:先用自来水冲洗伤口,清除异物及坏死组织,然后在消毒杀菌、包扎伤口。如果是膝关节部位就不要涂紫药水,易使伤口结痂大而硬,活动时易使痂断裂、剥脱、不利于伤口的愈合。而宜涂抹0.1%新洁尔灭溶液。

4.2肌肉拉伤。

征象:局部表现为疼痛、压痛、肿胀、肌肉紧张、发硬、功能障碍。处理方法:24小时之前冰敷,24小时之后热敷加压包扎,减少伤肢的活动。

4.3关节扭伤(以踝关节扭伤为例)。

征象:踝外侧副韧带扭伤者有内翻受伤史,患者不敢持重、跛行,足踝外侧肿胀、压痛。

踝外侧韧带完全撕裂者。外踝部剧痛,肿胀严重,外踝和足背出现皮下淤血。

处理方法:伤后,应当立即用拇指指腹压迫痛点止血,24小时前用冰袋冰敷,24小时后热敷,如果严重损伤时,需要加压包扎抬高伤肢送往医院进一步检查。

4.4疲劳性骨膜炎、过度紧张、运动性腹痛、肌肉痉挛

征象:大运动量训练时疼痛加剧、胀痛、肌肉僵硬、疼痛难忍、有一定的功能障碍。

处理方法:减慢速度,如严重者,停止运动。可进行局部按摩,注意保暖。休息一周时间,症状可自行消失。

5.结论 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或体育运动因素所发生的损伤称为运动损伤。高中生在业余锻炼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系列的损伤,造成这些损伤的原因分别是准备活动不合理、技术动作错误、对预防运动损伤知识认识不够、场地和身体素质。大部分学生在主观上对运动损伤的合理预防认识不足,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加强安全教育,让更多的学生掌握运动损伤的应急处理方法。

参考文献

篇6:产生运动损伤的原因及预防方法

原因:训练水平不够,柔韧、力量、协调性差,准备活动不充分,场地、气温、湿度、预防:选场地及适当的课程,在正常天气情况下锻炼,准备活动充分、循序渐进。处理方法:停止运动、冷敷、包扎、抬高受伤部位。配合按摩、微动、康复或恢复性锻炼。

2.关节扭伤:

原因:技术掌握不好、协调性差,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小、生理结构不佳、疲劳产生体力差。准备活动不够、场地滑、器材使用不当,预防:准备活动充分、了解设备使用、循序渐进,处理方法:停止运动、冷敷、包扎、抬高受伤部位。配合按摩、微动、康复或恢复性锻炼。

3.心力憔悴:

表现:人发冷、多汗、脸色白或红、头痛、晕、虚、筋疲力尽。预防:教练或练习者要注意运动量的控制。处理:离开热的地方,宽衣、湿衣。清醒后给他慢喝些水、注意观察,病人当天不要多运动

4.运动疲劳:

表现:心悸、心动过速,运动后血压、脉搏恢复慢,内脏不适、血尿等。人发冷、多汗、脸色白或红、头痛、晕、虚、筋疲力尽。

原因:训练方法不对,不循序渐进、系统训练,运动量大、训练时间过长、休息不充分等 预防:安排合理的训练时间、计划,注意劳逸结合。

处理:调整锻炼计划、运动量,循序渐进、进行系统训练、全面训练。

5.重力休克:

表现:头晕、眼发黑、心难受、脸苍白、手发凉,严重时晕倒。原因:运动时血液都供应下肢,突然静止运动时静脉回流不够,脑缺血缺氧,产生脑贫血。预防:强度运动后,不要马上停止运动。处理:让患者平卧、脚垫高、头低于脚,从小腿顺大腿按摩。

6.心绞痛:

表现:心绞痛经常表现在腿和腹部的疼痛和抽筋现象。原因:经常在冷的地方锻炼,喝冷饮料,不做伸展运动和按摩;不喝盐水会使病情更严重。

预防:注意选择良好的锻炼环境,准备活动要充分,在室内有空调的健身房。处理:休息,让练习者到良好的环境中去。

7.中风:

表现:严重心脏疾病,人体功能受影响,皮肤干、红、热现象,脉搏快、弱,呼吸浅处理:

有知觉:适量喝水、宽衣,如呕吐就不要给流质食物,打电话,送医院等。失知觉:打电话呼救,让他侧躺,观察呼吸,冰块放在腕、踝、腋、颈脉处,不按摩。

8.运动腹痛:

原因2:呼吸肌痉挛(准备活动不够,肺透气低,运动与呼吸不协调)预防:运动前做健康检查,合理安排运动饮食,吃饭前后1小时运动,不空腹、喝水太多运动。处理:减慢运动速度、加深呼吸、调整运动呼吸节奏、手按’住疼痛部位,实在不行停止运动。

9.脚底筋膜炎和神经刺痛:

原因:脚底频繁压力过多产生的疼痛。原因是套路不适合、鞋子问题、预防:准备活动要充分处理:注意放松、休息、按摩、热水澡。

11.肌腱、小腿肌痛:

原因:经常提脚跟造成的。预防:运动前后的准备活动和放松要多伸展肌腱、小腿肌 处理:注意放松、休息、按摩、热水洗,伸展助减痛等。

12.半月瓣症:

原因:半月瓣症一般由过度膝部动作跑步造成的预防:减少过多的膝部动作,减少转体、跳等的撞击动作。处理:注意放松、休息、按摩、热水洗。

13.腰肌劳损:

原因:练习方法不当(急于求成运动而疲劳损伤。预防:学习正确的动作技术不急于求成。处理:注意放松、休息、按摩、热水澡。

14.颈椎疾病:

原因:练习方法不当(如:仰卧起坐时不抱颈),颈部运动过多而疲劳损伤。预防:学习正确的动作技术,颈部运动不要过多。

处理:注意放松、休息、按摩、热水澡。

15.胫骨膜炎:

表现:胫骨前骨膜与骨有剥离的感觉,产生疲劳、酸痛。原因:练习方法不当,地面不平等,小腿的肌肉发展不平衡,突然的压力。

篇7:浅谈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产生及其预防措施

[摘要]

本文所说的裂缝是指肉眼可见的裂缝,而不是微观裂缝,是指在通常使用条件下及施工过程中钢筋混凝土结构所产生可见裂缝。对裂缝的防控要点,施工及监理过程的主要措施和注意事项。

[关键词]

钢混结构 病害原因 预防措施

一、概念

1.本文所说的裂缝:

是指肉眼可见的裂缝,而不是微观裂缝,是指在通常使用条件下及施工过程中钢筋混凝土结构所产生可见裂缝,其宽度应在0.05mm以上。

2.施工裂缝的分类:

(1)按其对结构有害还是无害笼统的分为有害缝和无害缝。

(2)裂缝就其开裂深度可分为表面的和贯穿的;

(3)就其在结构物表面形状可分为网状裂缝、爆裂裂缝、不规则短裂缝、横向裂缝、斜向裂缝等;

(4)按其发展情况可分为稳定和不稳定的,能愈合和不能愈合的;

(5)按其产生的物理原因可分为:荷载缝和变形缝。

二、产生原因

1.与结构设计及受力荷载有关

(1)在设计荷载范围外或设计未考虑到的作用力;

(2)地震、台风作用等不可抗拒自然外力作用;

(3)构件断面尺寸不足,钢筋用量(配筋率)过大或不足,配置空间位置不当;

(4)次应力作用;

(5)对温度应力和混凝土应力收缩估计不足。

2.与使用环境有关

(1)环境温度及湿度变化;

(2)结构构件各区域温度,温差差异过大;

(3)冻胀、冻融。

(4)内部钢筋锈蚀;

(5)火灾或表面温度外在因素急速升高;

(6)酸、碱、盐类的化学作用;

(7)冲击、震动及突发性短期或长期超载。

3.与材料性质及材料配合比有关

(1)水泥非正常情况凝结(受潮、水化热过高);

(2)水泥非正常膨胀(游离Cao、Mgo、含碱量过高);

(3)骨料含泥量超标或级配不良;

(4)使用了碱活性骨料或风化岩石;

(5)配合比中的水泥用量过大、用水量过大、水胶比过大、沙率过大等;

(6)选用外加剂与水泥及拌和料匹配不当,引起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外加剂、硅灰等使用过量。

4.与施工过程有关的原因

(1)拌和不均匀(特别是有掺用外加剂的砼),搅拌时间不足或过长(造成砼离搅拌后到浇筑现场时间间隔过长;

(2)浇筑顺序有误,振捣不均有漏震或振动赶浆现象、钢筋过密;

(3)捣固不良,塌落度过大,骨料下沉、泌水,砼表面强度过低就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4)连续施工浇筑间隔时间太长,接茬处处理不当;

(5)对于预应力砼来说有由于钢筋锚固或搭接不良,钢筋及预埋件松动;

(6)混凝土中钢筋保护层不够或过大;

(7)模板变形或支设不牢固,造成漏浆或渗水。

(8)过早拆模或拆模不当;

(9)硬化前受扰动或过早承受荷载;

(10)养护措施不当或养护不及时;

(11)养护初期遭受外界温度急剧变化或冻害;

(12)砼表面压摸清光不及时;

(13)大体积内部温度与表面温度或表面温度与外界温度差异过大。

三、在施工及监理过程的主要措施和注意事项

现就其产生的主要原因的第四方面结合工程施工、监理实践抛砖引玉,供大家参考。

1.一般规定

钢筋砼施工时除满足砼的物理力学性能及耐久性外,还应控制好有害缝的产生。为此,事先制定好能满足上述要求的施组设计、相关技术方案和质量控制措施,并应进行技术交底,切实贯彻执行。在各工序环节配置相应技能的熟练人员,按计划进行施工。

2.模板的安装及拆除

(1)模板及支架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能可靠地承受砼的自重、侧压力、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动、静荷载。

(2)安装模板必须构造紧密、不漏浆、不影响混凝土的均匀性及强度发展,并能够保证构件几何形状尺寸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3)模板支柱应置于坚实地面,防止支掌沉陷,引起模板变形。支柱每个绞接点应连接紧固,且支柱间的间距与行距要设置合理,防止模板中部下坠变形。

(4)为保证砼的保护层厚度,配置混凝土垫块或钢筋定位器应足够并准确。

(5)模板、支架拆除时,不应对构件产生冲击破坏,拆除顺序应在拆除前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方案,有顺序的进行。

(6)模板、支架拆除时,砼结构尚未形成受力体系的,必要时应加以临时支撑。

(7)后浇带模板的`支顶及拆除易被忽视,由此造成的缺陷,应予以特别的注意,必须经过施工方案的制定与执行。

3.混凝土的制备与运输

制备。

(1)其质量应符合《预拌混凝土》GM/T 14902的规定。

(2)对品质、种类相同的混凝土应在同厂、同地点拌制或定制。如异地拌制必须所用主材相同,配合比相同及制备工艺基本相同!

(3)拌制现场用电子称配盘的,事先应经过相关部门的标定认可,并在施工过程中定期复查。没有使用电子秤的小型拌和场应随时备有称量衡器,以便随时核查配合比的执行情况。

运输。

(1)在运输同时应保持混凝土的均匀性,不应产生分层离析现象,容器内壁应光滑平整,具有防晒、防风、防雨雪、防寒设施,并宜快速运输,保证混凝土浇筑的连续性。

(2)运输车施工前后都应保持容器内的清洁,需在卸料前补掺外加剂调整混凝土拌和物的工作性时,外加剂加入好后应快速搅拌,搅拌时间应由试验而定。

4.混凝土的浇筑及养护

浇筑。(1)为获得混凝土均匀密实的最佳品质,要合理选用机具和浇筑方法。(2)浇筑前最后一次认真检查模板及支架、钢筋及保护层厚度、预埋件位置、尺寸,方可浇筑。(3)对于大体积混凝土一次性浇筑时,应控制浇筑时的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及其与外表温差;(4)除预防过高的水化热安设降温循环水预埋管等温控措施外,一次性浇筑以不离析为准;(5)在浇筑时,如遇高温、太阳暴晒、大风天气,浇筑后应立即塑料膜进行覆盖,避免发生混凝土表面结硬。

5.混凝土养护

养护工作是防止混凝土产生裂缝的重要措施,必须充分重视,现总结防控要点如下:

(1)养护是防止混凝土生产裂缝的重要措施,必须充分重视,并制定养护方案,派专人负责养护湖工作。

(2)混凝土浇筑完毕,在混凝土凝结后即须进行妥善的保温、保湿养护尽量避免急剧干燥、温度急剧变化、震动以及外力的扰动。

(3)浇筑后即需采用覆盖、撒水、喷雾或用薄膜保湿等养护措施;

(4)保温、保湿养护时间,对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少于7天;对掺用缓凝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天。(5)底版等平面构件,混凝土收浆和摸压后,用塑料薄膜或用土工布覆盖,防止表面水分蒸发,混凝土硬化后方可上人,有条件应尽量蓄水养护。截面交大的柱子,宜用湿麻袋围裹喷水养护,或用塑料膜来围裹自身养护,也可涂刷养护液。

(6)带状结构混凝土一定强度(一般3天)后,应及时拆模或松动模板留缝3~5 mm,在墙体顶架设淋水管,喷淋养护。时间不得少于7天。没有喷淋养护条件,应在结构物表面覆盖稻草或麻布等物覆盖,避免阳光直射,需连续浇水养护。

篇8:浅谈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产生及其预防措施

关键词:体育教学,运动损伤,预防措施

引言

体育教学是现代综合素质教育中的重要部分, 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主要手段。然而在近几年来关于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报道屡见不鲜, 体育教学中的运动损伤严重的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 并且还威胁到学生的生命安全, 给现代的体育教育敲响了警钟, 并且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问题也引起了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体育教学的本质特性, 也即是说不论体育教学的水平如何, 在体育教学中都还是有可能产生运动损伤问题。然而在体育运动中, 只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杜绝运动损伤问题还是大有可为的。因此在现代的体育教学中, 为了有效的控制体育教学中的运动损伤, 其重点就在于预防。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加强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 并且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 就能够有效地减少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问题的发生。然而如何才能够有效的预防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产生?就必须要加大对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产生原因的分析研究力度, 从而通过研究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产生原因, 找出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 能够有效的促进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同时也为学生的生命安全提供有力的保证。本文从体育教学运动损伤产生的主要原因出发, 对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进行分析, 并且对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进行了详细阐述, 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使同行相互探讨共同提高, 进而为我国今后在体育教学中预防运动损伤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1 体育教学运动损伤产生的主要原因

1.1 教师方面

由于教师缺乏对学生身体状况的了解, 比如有些学生身体可能患有某些疾病或者天生残疾, 不能够进行剧烈活动以及某些特殊的体育项目, 从而就很可能导致运动损伤的产生。还可能由于教师的教学组织管理完善, 从而使学生不按照老师在教学中的要求进行运动, 并且老师对某些危险性较大的体育运动项目没有实行严格管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在运动之前做好准备活动, 从而导致关节活动不充分, 因此极容易发生关节肌肉的拉伤事故;教师在上课之前没有进行充分准备, 因此对体育场地和教学器材没有进行仔细的检查。

1.2 学生方面

1.2.1 思想不重视。

对运动损伤的认识不足对所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麻痹大意是造成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运动损伤最主要的原因。比如在运动前没有进行充分的心理准备和热身;在运动中急于求成, 在技术动作不正确的情况下自行加大运动强度和技术难度, 技术动作违反了人体结构的生理特点都易造成运动损伤。

1.2.2 技术动作不规范。

有些学生课上思想不集中, 对技术讲解和示范没有正确地理解和掌握, 技术动作不合理, 或者动作粗野、用力过猛甚至故意犯规, 做一些危险动作, 这方面的损伤比例最高。常见于足球排球篮球等运动中。

1.2.3 运动量过大。

目前学生的体质普遍较差、功课繁重、锻炼缺乏。如果体育课中运动负荷超过学生可以承担的生理负荷量, 尤其是局部负担过重, 同样极易发生运动损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调整教学目标, 让他们感受到体育课是快乐的, 这样他们就能自觉积极的参与到这项运动中。

1.3 客观条件

场地和器械缺陷:运动场地的不平整、不规范和短缺, 同时保护措施的不得当;室外体育器材生锈、腐烂, 学校没有及时保养和修理更换都容易造成学生在活动时发生摔伤等。

2 运动损伤的预防

2.1 加强思想教育

学校体育教育要充分利用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及发挥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正确、认真地搞好安全教育宣传这块阵地, 消除伤害事故隐患的出现, 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文章上, 必须加大措施, 落实到实处, 才能行之有效地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更好地推进实施素质教育, 贯彻落实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健康、合格的有用之材。

对于我们处在教学一线的体育教师, 也决不可以站在圈外看热闹, 应理所当然的站在宣传发动的第一线。要通过认真实践和推广实施切实可行多渠道的安全教育宣传, 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 潜移默化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只有这样, 才能防止了一系列伤害事故发生。

2.2 认真做好准备活动

在体育教学之前, 认真做好准备活动能够提高身体中中枢神经的兴奋性, 从而使其达到适宜运动的水平。做好准备活动还能够使身体各个器官的能动性得到加强, 并且还可以使有效地促进血液循环, 从而为正式的运动做足准备。而在做准备活动的过程中, 应该按照个人身体状况适量进行, 比如部分同学的机体兴奋性比较低或者天气较冷使也可以适当多做一些准备活动, 而通常认为做好准备活动的标准为身体发热和微微出汗。

2.3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安排不足, 不能达到促进人体运动能力提高的目的, 运动负荷安排过大, 不仅使运动系统的局部负荷过重, 还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疲劳, 致使全身机能下降, 协调能力降低, 注意力、警觉反应都减弱, 从而容易发生损伤。为了减少损伤, 教师、参加体育锻炼者应严格按照运动训练的原则, 根据年龄、性别、健康状况、训练水平和各项运动损伤的特点, 个别对待, 循序渐进,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2.4 掌握动作要领, 加强保护和帮助

体育课中发生意外事故是难以避免的, 所以, 我们体育教师要倍加小心, 加强保护, 确保安全。尽量让事故减少到零, 在教学科目中, 要针对教学内容, 重点加强保护。

3 运动损伤处理

运动损伤中最多见的软组织的损伤。软组织一般包括肌肉、肌腱、腱鞘、筋膜、韧带、血管、关节囊、软骨等。发生在这些组织的损伤称为软组织损伤。根据损伤后皮肤、粘膜是否有创口和外界相通, 分为开放性与闭合性损伤两大类。

结束语

上一篇:小学家庭教育课下一篇:细微处见精神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