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家庭教育复习内容

2024-04-28

儿童家庭教育复习内容(共6篇)

篇1:儿童家庭教育复习内容

1、什么是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或教育活动内部各要素之间内存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贯穿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基本规律是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从根本上说,教育学的基本规律是:教育要适应并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教育要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教育活动是通过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教育中其他矛盾或关系都是由此派生出去又复归到这两个基本规律中的,派生出的规律是具体的规律、微观的规律。

2、中国第一部教育专著是什么?

学记》是中国古代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学记》全文只有1200多字,论述的教育思想却十分丰富,包括很多后世教育学业理论的基本要素,如“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教育目的,“七年小成,九年大成”的学校教育制度,启发诱导、教学相长、长善救失、藏息相辅等教学原则,尊师严师、豫时孙摩的人师标准等论学、论教和求学之法,既是当今教育学仍然传诵的思想,也是中国古代教育先哲奉献给全世界的原创教育智慧,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辉。

3、什么是教育制度?我国现代学样教育制度有哪些发展趋势?

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运行规律的总称。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其中既包括各级肿类教育管理机构与组织所构成的系统,又包括各级各类施教机构与组织,如学业前教育机构、学校教育机构、社会教育机构以及由这些机构组成的教育系统等;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与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法律、章程条例等。一般而言,通论性的教育学教科书主要关注前者中的施教机构与组织所构成的系统。

立足中国国情和教育改革实际,深刻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新思想、新理念、新任务和新新举措,并结合党和政府之前的教育改革政策,我们能清晰地发现中国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新动向:

1、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2、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

3、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4、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5、大力发展高待教育;

6、加快发展成人继续教育;

7、加快发展特殊教育。

4、什么是课程标准?它的作用是什么?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规定了各种教材、教学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各科教材、教学中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规定了评价哪些基本素质以及评价的基本标准。它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编写教材的直接依据,是检查教学质量、评估学生学业情况和进行课程评价的直接尺度。课程标准的这种指导作用在“新课改”过程中已越发得到凸显。

5、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人的身心发陈胜有三个因素,即遗传、环境和活动。

一、遗传在人的身心发民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基础和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

3、遗传素质对不同机能发展的影响作用不同,随着机能的复杂度增大而呈递减的趋势;

4、遗传素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作用的大小不同,随着个体的不断发展,遗传的作用日益减弱。

5、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6、遗传素质对人发展影响的大小与其本身是否符合常态有关。

二、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是个体发展的资源,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

可能性与限制。

2、环境对人的影响既取决于环境自身,也取决于个体的意识发展水平。

3、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最终取决于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三、活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活动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现实性因素,对人的发

展起决定作用。

2、活动是个体各种潜能和需要展开、生成的动力;

3、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生成的机制,体现着人的能动性。

6、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它的功能是什么?

所谓教育目的,就是一个国家对教育活动结果规定的总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教育目的反映着社会与教育总的要求,它是人们在观念上、思想上对教育活动结果的设计。教育目的具有定向功能、调控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

7、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学制是如何度过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

1、1951年的学制改革;

2、1958年的学制改革;

3、1985年的学制改革;

4、1993年的学制改革;

5、1995年以立法的形式确立教育基本制度;

6、世纪之交前后的学制改革;

8、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是一样的吗?

二者不一样。教育方法是为了完成一定的任务,达成一定的教育目的,师生双方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方法。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具体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

9、课程中老师评价包括哪此方面?

教师评价包括:

1、发展性老师评价。注重老师评价的改进和形成功能、扩展教师评价的范围、强调教师评价方法定量和定性相结合、重视教师自我评价的作用、重视对教师评价本身的评价,是当代教师评价发展的基本趋势。

2、老师自我评价。自我评价要求评价对象依据评价原则,对照评价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表现主动作出评价。它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师评价制度。因此,教师自我评价又称“自我反思评价”,是在学年开始前、学年开始后和学年结束时,教师对照《教师自我评价标准》,对自己的工作分别进行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从而实现教师的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

10、人的全面发展有哪此内涵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人的身体的发展,知识、技能的获得,思想品德的形成,审判情操的陶冶。人的身体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增强两个方面;人的心理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发展,二是思想品德和审美的发展。

11、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哪些?

“新课改”的理念心要包括:

1、儿童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中心和主体,儿童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是课程的依据。

2、超越“书本世界”,以“生活世界”为课程内容的范围,儿童的现实体验是儿童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注重培养儿童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课程的实施是儿童反思性、创造性实践构建人生意义的活动。

4、儿童的学习方法应以主动参与、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基础,而不是被动接受或简单适应。

5、老师是儿童学习的指导者与合作者,和儿童一样是课程的建构者。

12、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包括什么?

教学模式的结构是指教学活动内部的各阶段与环节相互作用的方式或次序。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应该具有四个要素,即“理论基础”、“目标”、“实现条件”、“活动程序”。

13、政治怎样制约教育?

政治是阶级利益的集中反映,所以,政治对教育不但有着直接的制约作用,这种制约作用还会波及教育的一切方面。具有来说,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社会性质;

2、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3、政治制度制约教育领导权;

4、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5、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管理体制。

14、什么是德育?如何实施德育?

德育即品德教育的简称,是指称整体教育中对人德性予以影响和教化的概念,它是以人生活意义及规范的内存建构和外在体现为根本旨要,从多方面对人品德给予培养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德育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德育仅指道德教育;广义的德育,除道德教育外,还包括涉及人们成长生活的其他品德内容,如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生命教育等。德育的本质在育德,是指人在立身处事规则和为人、做人意义方面的内在生成及自我言行上持久稳定的操守。

德育过程可以表述为:是教育者启发和引导受教育者能动地理解、跨行和体验生活意义和规范,进而促进学生品德不断发展的过程。德育原则方法多种多样,其有效与否受多种因素制约,既要注重灵活运用,也不可忽视继承创新。学校德育有引导自主,施加影响和促进品德内化待方面的原则;基本方法大体有认知明理法、心理咨询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陶冶教育法、自我修养法、品德评价法,其有效运用不可忽视正确的理性把握。

15、学校管理的方法?

学校管理的方法是学校为实现管理目标,保证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所采用的各种手段、措施和途径。它是连接学校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纽带,是管理主体作用于管理客体的桥梁,学校管理原理和管理原则需要通过学校管理方法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发挥作用。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可分为行政方法、经常方法、法律方法、思想教育方法和社会心理方法等。

16、校长负责制的含义是什么?

校长负责制是学校内部的一种领导体制。现行的校长负责制是指校长对学校工作全面负责,党在学校的基层组织党支部(规模较大的学校设党总支,规模较小的学校设联合支部)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三个部分有机组成相互联系和统一的管理体制。

17、教师职业特征有哪些?

教师职业的特征很多,具有: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多重收获性。

18、教育方针的内涵是什么?它与教育方针有什么区别?

教育方针是对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定,是一个国家办教育的根本大法。它包括对教育性质和方法、教育目的和道路等的总要求。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两者之间区别:首先,教育方针所包含的内容要比教育目的更宽泛些。教育目的一般只包含“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除此以外还包含“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问题。其次,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19、什么是学科课程?什么是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是根据学校教育任务和学生一定年龄阶段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出最基本的原理、知识,组成各种不同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活动课程也被称为经验课程,是从学生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学生活动为中心,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

20、如何实现有效教学?

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基于预定的课程教育目标,通过交流与互动所达成的有效果和有效益的教学。要求:

1、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2、关注教学效益;

3、讲究适应性。

21、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哪些?都是如何操作的?

一、教学的基本形式——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

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上课的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二、教学的特殊形式——复式教学。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

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三、教学的辅助形式——现场教学。学校除了课堂教育之外,还要让学生通过自然或社

会实践获得必要的直接经验,验证或运用理论知识,借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独立工作能力,陶冶品德。这种在自然和社会活动中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便是现场教学。

22、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之间是有什么关系?

根据教育的本质,我们在分析教育活动的时候,通常离不开四个基本成分,即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教育者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职责的活动主体。在学校教育中特指老师和管理者。教育者把受教育者作为“教”的对象,以教育影响为手段,以引导和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发展为目的。受教育者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以“学”为主要职责的活动主体,在学校教育中特指学生。教育内容是学校基于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教育内容在学校教育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教育手段是指教育者将教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所借助的各种形式与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手段、精神手段。物质手段主要指进行教育时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条件,可分为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教育媒体、教育辅助手段三大类。精神手段包括教育方法、教育途径。教育方法包括教育者的教法和受教育者的学法。

篇2:儿童家庭教育复习内容

学前儿童音乐指的是学前儿童所从事的音乐艺术活动,反映了学前儿童对音乐的感受、理解、表现和创造以及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感。特点:

愉悦性

感染性

二、学前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

音乐能力是指个体从事音乐实践活动的本领。它包括从事演唱、演奏、音乐欣赏、音乐创作等方面活动的本领。音乐的感受力是指对音乐作品所反映的情绪和思想感情的体验能力。音乐的表现力是指在音乐感受能力的基础上,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通过自己的声音或动作表达出来的能力。

(二)3-6岁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3-4岁 的幼儿

想唱好歌曲 知道记歌词 有情绪反应

4-5岁 的幼儿

能借助一些 词汇描述自 己对音乐情 绪的体验

5-6岁 的幼儿

能准确地 唱一些简单的歌曲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作用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对儿童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一种审美过程,是一种通过音乐活动提高儿童认识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过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儿童健康的审美观点,陶冶儿童的性情和品格,增强儿童明辨是非、识别美丑的能力。

二、有利于开发儿童右脑,增进大脑功能

学前时期是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儿童若能经常进行音乐活动,大脑右半球得到良好发展,整个大脑也就能在左右两个半球的紧密合作下增进其功能。

三、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使儿童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1、促进儿童听觉能力的发展

2、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

3、促进儿童注意、观察、记忆能力的发展

4、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

5、促进儿童个性的发展

6、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7、增进儿童身体健康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在陶冶儿童情操、发展儿童智力、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任务

一、激发学前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如何激发学前儿童对音乐的兴趣:

1、选用合适的音乐活动内容,采取生动活泼的指导形式,培养和发展儿童对音乐的兴趣。

2、加强师幼之间的情感交流,创造一种平等、宽松、和谐的气氛,以此来激发儿童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3、在音乐活动中,教师富有表情的演唱、演奏和使用漂亮的玩教具。

二、重视学前儿童音乐能力的培养 音乐表现力音乐感受力音乐创作力

三、指导学前儿童学习简单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学习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是学前儿童能够比较顺利地进行音乐实践活动的基本手段。儿童只有掌握了基本的音乐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演唱、演奏技能,才能在听、唱、动、奏等音乐实践活动中深刻地感受和表达音乐艺术的美。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不能忽略审美能力的培养。

四、注意发挥音乐的教育作用

音乐艺术不是靠直接地说理,而是以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激励人的情感,给人以启示,发挥其感染教育作用。音乐教育可以净化儿童的心灵,陶冶儿童的情操,培养儿童高尚的道德品质。

第二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的设计、组织与指导

第一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

发展性原则

设计儿童音乐教育活动必须以儿童的原有基础和能力水平为依据,着眼于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

互动性原则

在音乐活动设计中采用合理而恰当的师幼互动的方式

整合性原则

在设计音乐活动中将不同领域的音乐内容、各种音乐学习方法等作为一个互为联系而不可分割的完整体系来看待

差异性原则

音乐教育活动的设计既要满足全体儿童的一般发展需要,又要满足个别儿童的特殊发展需要

审美性原则

把握儿童的审美特点,以审美感知的培养、审美情感的激发为出发点,将审美的特殊性质贯穿于音乐活动的形式之中

二、活动过程的设计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的过程一般有两种组织结构:

“三段式”结构把音乐活动明确的分为三个部分: 开始部分 基本部分 结束部分

“单段式”结构没有明显的三部分界线,围绕着基本部分中新授的活动内容来安排活动结构:导入活动—分层次、递进式地进入到新作品

三、制定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方案的基本格式

1活动名称(内容)2活动目标(要求)3 活动准备4 活动过程5 活动延伸6 活动评析

歌唱活动的教育内容

一、歌曲:是用音乐的方式演唱出来的一种文学。旋律+歌词+节奏朗诵)

题材(诗歌、童谣)体裁(童话、游戏语言)风格(词组、象声词、无意义音节玩唱)

演唱——朗诵——演唱(朗诵——演唱——象声词)

二、歌唱的表现形式

(一)独唱 一个人独立地歌唱或独自歌唱

(二)齐唱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整齐地演唱完全相同的曲调和歌词

(三)接唱

包括个人对个人的接唱和小组对小组的接唱。常见的形式是半句半句的接唱和一句一句的接唱

(四)对唱 包括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小组与个人之间的问答式的歌唱

(五)领唱齐唱

一个人或几个人演唱歌曲中比较主要的部分,集体演唱歌曲中配合的部分

(六)轮唱

两个小组(声部)一先一后按一定间隔开始演唱同一首歌曲

(七)合唱

(八)歌表演 一边歌唱一边做身体动作表演

第二节

歌唱活动材料的选择

一、歌词的选择

(一)内容与文学具有童趣并易于记忆和理解;

(二)歌词内容应富于爱、富于美、富于教育;

(三)歌词形式与内容应适于用动作表现。

二、曲调的选择

(一)音域较狭隘

各年龄阶段的合适音域 3-4岁:d1-a1 4-5岁:c1-a1 5-6岁:c1-c2

(二)节奏较简单:时值的长短、节拍和速度

(三)旋律较平稳:幼儿不宜唱旋律起伏太大的歌曲。

(四)结构较短小工整:幼儿一般不宜唱结构过于长、大的歌曲。

3-4岁:2-4个乐句为宜,总长度一般8小节左右。

4-6岁:6-8个乐句为宜,总长度可增加到16-20小节。(幼儿歌曲多以一段体为主)

(五)词曲关系较单纯:幼儿一般不宜唱词曲关系过于 复杂的歌曲。(一字一音的关系是主流)

三、歌曲的总体选择

思想性、艺术性、丰富性、多样性 民族风格的优秀作品

世界各国的优秀作品 第三节

新授歌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一、由动作开始的活动设计(词曲简单多重复、歌词内容是直接描述动作过程或是比较富于动作性的。)《头发、肩膀、膝盖、脚》小班 《走路》中班

典型特点:从动作开始,动作在前

二、由歌词创编开始的活动设计

词曲内容简单、多重复、歌词内容语法结构单纯,清晰,具有某些语言游戏性质的歌曲

《秋天》中班 《胡说歌》大班

典型特点:从歌词创编开始,歌词创编在前

三、由情境表演开始的活动设计

歌曲内容所反映的是一些简单的,幼儿可以一目了然的情境或事件。《小花狗》小班

《小娃娃跌倒了》中班

典型特点:从情境表演开始,情境表演在前

四、由故事讲述开始的活动设计

歌词含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表述的内容和语言结构也较复杂些。《迷路的小花鸭》中班 《丁丁是个小画家》大班

典型特点:从讲故事开始,故事在前

五、由歌词朗诵开始的活动设计

歌曲中歌词的语言逻辑更加复杂,但情境性、故事性却又比较弱。

《雪花和雨滴》中班 《小动物怎样过冬》大班

典型特点:学习歌词朗诵开始,歌词朗诵在前

六、由游戏开始的活动设计

伴随着歌曲边玩边唱,在学玩游戏和玩游戏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会歌唱。《懒惰虫》小班

《青蛙》中班 典型特点:从游戏开始,游戏在前

七、由填充参与开始的活动设计

歌曲含有不断重复出现的简单的词曲动机。《顽皮的杜鹃》(大班)《小雨沙沙》中班

典型特点:用朗诵或歌唱的方式参与

八、由“副歌曲前置”开始的活动设计

歌曲里带有副歌的,比较大型的歌曲。《小鼓手》大班

《再见吧,老师》大班

典型特点:从副歌开始,副歌在前

九、由“无意义音节玩唱”开始的活动设计 幼儿用各种各样的奇怪的声音来玩唱歌曲。玩具进行曲》中班

《邮递马车》大班

典型特点:按音节玩唱自己喜欢的声音,任何程序可用

十、由直观形象开始的活动设计 歌词含义对幼儿来说不够明确,歌词的先后顺序比较容易混肴。

《来了一群小鸭子》中班 《劳动最光荣》大班

典型特点:突出形象,解决幼儿学习中的困难

第四节

幼儿歌唱教学的组织与指导

一、教唱新歌

(一)介绍新歌 讲故事、儿歌、猜谜语、谈话设问、实物、图片

二)导入新歌

1、歌词导入

2、节奏导入

3、动作导入

4、旋律导入

5、情境表演导入

(三)熟悉新歌

1、填充提问法

例《小鼓响咚咚》

2、逻辑提问法

例《小动物怎样过冬》

3、节奏朗诵法

例《国旗多美丽》

4、直观教具法

例《两只小象》

四)教唱新歌

1、整体教唱法

教师完整地教唱新歌,幼儿完整地学唱。

选材:结构短小,内容紧凑,形象集中,音乐表 现手法单一

2、分句教唱法

特点:教师唱一句,幼儿唱一句。

3、具体指导(1)整体+分句灵活运用;(2)教唱次数不宜过多,每次方法不一;(3)歌唱形式多样化;(4)给幼儿留创造空间。

二、复习歌曲

(一)边唱边表演

(二)边用教具边歌唱

(三)在玩游戏中歌唱

(四)用接唱的方法

(五)为歌曲增加伴奏

(六)听音乐绘画

三、创造性的歌唱活动

(一)创编歌词

(二)创编动作

(三)创编曲调

(四)变换演唱形式

第五章 幼儿园韵律活动

第一节

韵律活动的教育内容

一、幼儿律动 没有情节,在音乐的伴随下做基本动作和模仿动作。(一)基本动作: 走、跑、跳、踢、拍手、叉腰、击掌、摆臂等。

二)模仿动作: 日常生活、动物动作、自然现象、游戏中的动作 三)韵律动作组合: 1.身体节奏动作组合;2.律动模仿动作组合二、歌表演 在歌曲演唱中配以简单形象的动作、姿态、表情等来表达歌词内容,再现音乐形象,边唱边进行表演。

三、幼儿舞蹈 一般以模仿动作为主,模仿动作与基本动作的结合,构成生动、活泼、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

一)基本舞步:小碎步、小跑步、蹦跳步、后踢步、踏跳步、垫步、跑跳步、进退步、秧歌十字步

二)舞蹈形式:独舞

集体舞

邀请舞

表演舞

四、幼儿音乐游戏

是以发展幼儿的音乐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游戏活动。在音乐的伴随下,按照某种特定的音乐要求活动的游戏。一)歌舞游戏

侧重于歌唱和韵律活动的游戏。二)表演游戏

侧重于按音乐性质变化进行情节、角色表演的游戏。

(三)听辩反应游戏

侧重于对声音或声音的听辩结果进行快速反映的游戏

第二节

韵律活动材料的选择

一、动作

(一)动作的类别 基本动作

模仿动作

舞蹈动作 二)动作的难度从大的整体动作到小的精细动作

从单纯的动作到复合动作 从不移动动作到移动动作

二、音乐

(一)节奏清晰,结构完整

(二)旋律优美,形象鲜明

(三)道具 ◆能增加幼儿活动趣味性,新颖、有趣;

◆能增强幼儿的美感,能引发和丰富幼儿想 象 和表现; ◆经济和精力不易过多投入

第三节 新授韵律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一、由观察开始的活动设计

二、由回忆开始的活动设计

三、由基本动作复习或学习开始的活动设计

四、由队形复习或学习开始的活动设计

五、由舞谱开始的活动设计

六、由动作创编开始的活动设计

七、由游戏开始的活动设计

八、由故事开始的活动设计

九、由音乐欣赏开始的活动设计 第四节

幼儿韵律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一、整体感受作品(倾听—感受)

(一)作品的情绪、风格和结构

(二)作品的节奏、旋律 三感知作品的动作特点

二、学习表演动作

(一)简单动作整体学

示范—模仿—练习

(二)复杂动作分解学

分解—组合—完整 三)不同角色分别学

玩玩—做做—说说

三、队形变化和音乐游戏(一)队形变化1.小组—全体 2.把握关键(图案位置—移动线路)3.灵活应对(记号—手执标记)二)音乐游戏玩法: 1.按游戏过程玩

2.老师带领玩

3.幼儿自由创编玩

四、随音乐完整地练习

(一)按动作先后顺序练习

(二)伴随音乐练习

五、应注意的问题:一)创设环境,提供场地

(二)精讲多练

形象性

音乐为主

(三)动静交替

第六章 幼儿园节奏乐活动与指导

第一节

打击乐器教学

活动的内容

一、打击乐曲

(一)歌 曲

(二)器 乐 曲

二、打击乐器演奏的简单知识技能 一)乐器

(二)配器

(倾听,分析乐曲中打击乐配器的对比)强弱的对比 音色的对比节奏的对比力度的对比速度的对比三)指挥 1.教幼儿学习看指挥:听懂口令、看懂手势.教幼儿学习做指挥: 表示“准备”、“开始”和“结束”

用眼睛亲切、热情地注视被指挥者,并能用体态和表情激起被指挥者的合作热情。用指挥动作表现节奏和音色的变化,并能使自己的动作与音乐协调一致。在声部转换之前,提前将自己的头部和目光转向下一个将要演奏的声部。

尽量使用手势和眼神,减少语言指示。打击乐教学的常规

1、活动开始和结束的常规(1)听音乐的信号整齐地将乐器从座椅下面取出或放回。

(2)乐器拿出后,凡不演奏时须将乐器放在大腿上,不发出声音,眼睛也不看乐器。(3)开始演奏前,按指挥者的手势整齐地将乐器拿起,做好准备演奏的姿态。如看到指挥者双手向前伸出,手心向上,就表示“拿起乐器做好演奏的准备”。

(4)演奏结束后,按指挥者的手势将乐器放回大腿上。如看到指挥者两手手心朝下,缓缓地放下,就表示“演奏结束,将乐器放在腿上”

(5)活动结束后,自己收拾乐器和整理场地。打击乐教学的常规

2、活动进行的常规(1)演奏时身体倾向指挥者,眼睛注视指挥者,积极地与指挥者交流。(2)演奏时注意倾听音乐和他人的演奏。偶尔进行交换位置(4)交换乐器时,须先将原来使用的乐器放在座椅上 第二节

打击乐活动材料的选择

一、乐器 乐器的音色要好;乐器的形状、大小、重量应适合学前儿童持握;乐器的特定演奏方法要适合特定年龄儿童运动能力的发展水平

二、音乐

节奏清晰、结构工整、旋律优美、形象鲜明

三、配器方案一)配器方案的特点

1、适合学前儿童的实际能力小班:基本上是一拍一次或两拍一次的均匀节奏。大多数情况下,是整个乐段从头至尾齐奏,中间没有音色的变化。(如天上的星星)中班:一般可在乐句之间变化音色。节奏主要是一拍一次或两拍一次的均匀节奏。偶尔也可以出现这样的节奏型。如:×—×— | × × ×— |;

×— | × × |;

× × × | × × |等。大班:可以考虑在乐段之间、乐句之间甚至乐句之中变化节奏。

2、有一定的艺术性配器产生的音响效果能够与音乐原来的情绪、风格、结构相一致

有一定的个性和趣味性 二)打击乐曲的编配步骤1.熟悉音乐 2.分析音乐3.安排节奏型音色的布局 4.试奏和调整 5.记谱和转换乐谱(通用总谱和变通总谱)

第三节

打击乐器演奏整体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

一、打击乐器演奏整体教学法的理论所谓“整体教学法”就是要求教师要竭尽一切可能帮助儿童了解和把握所有声部合起来演奏时的整体音响形象,并要求各声部在演奏时随时注意倾听其它声部的演奏,在知你、知我、知他的基础上达到协调一致。

二、打击乐器演奏整体教学法的具体实践

1、动作总谱1)“动作总谱”是用身体动作表现配器方案的。(2)除动作的节奏外,做动作所发出的声音的音区、音色、力度、速度等也都是有重要意义的因素。如: ×

× × | 即表现两拍上的音色和力度是不同的(3)可用节奏动作、模仿动作、舞蹈动作、动作等作为创造总谱的材料。(4)不宜用笨拙的肢体动作表现比较密集的节奏。如××× × × | × × |的方案

跺脚

拍手

2、图形总谱(1)“图形总谱”是用形状和色彩表现配器方案的。(2)形状、色彩可以表现节奏、音色、速度、力度的变化及其结构。如:即表示用三种不同音色的乐器(铃鼓、碰铃、圆舞板)按×| ×× ×× | 的节奏型演奏。又如《进行曲》3)可用几何图形、乐器音色的象征性图形(如:波浪线 ~~~~~~表示摇奏铃鼓)乐器形象的简化图形(如:图形“¤”和铃鼓的形象很像,可表示敲奏铃鼓)来作为创造总谱的材料。

3、语音总谱(1)“语音总谱”是用嗓音表现配器方案的(2)嗓音可以表现节奏、音色、速度、力度的变化及其结构(3)可用有意义的字、词、句子、象声词、歌曲的衬词或无意义音节来作为创造总谱的材料。

三、打击乐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1导入、引起兴趣

语言提示法、探索发现法 2欣赏打击乐曲

倾听法参与法练习基本节奏型 变通总谱 动作总谱 图形总谱 语音总谱 4随音乐练习合奏

徒手练习

拿乐器练习5发展练习

指挥法 累加法

第三节

新授打击乐活动的设计

一、由总谱学习开始的活动设计

二、由总谱创编开始的活动设计

三、由主要声部学习开始的活动设计

四、由主要声部创编开始的活动设计

五、由音乐欣赏开始的活动设计

六、由故事进行开始的活动设计

七、由韵律活动复习开始的活动设计

八、由歌曲复习开始的活动

第四节

幼儿打击乐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一、打击乐的教学方法 一)整体教学法: 总谱法 指挥法 创作法二)探索法 三)累加法

(四)参与法

(五)倾听法

第六章 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

第一节

音乐欣赏活动的教育内容

一、倾听周围环境中的音响

(一)倾听人体的声音

(二)倾听活动室的声音 三)倾听厨房中的声音

(四)倾听马路上交通工具的声音

(五)倾听建筑工地上各种机械的声音

(六)倾听卧室中的声音

(七)倾听公园、郊外游玩时的声音 八)倾听动物园里的各种声音

第二节

二、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

(一)优秀的中外少年儿童歌曲

(二)由歌曲改编的器乐曲

(三)专门为儿童创作的简单的器乐曲

(四)儿童音乐童话片段

(五)中外著名音乐作品或片段

第三节

三、音乐欣赏的简单知识技能

(一)音乐作品的名称、主要内容和常见的表现形式;

(二)常见的乐器名称;

(三)听出并理解作品的主要情绪、内容、形象及作品的主要结构;

(四)分辨常见人声和乐器的声音;

(五)根据音乐作品展开想象、联想;

(六)运用一定的媒介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第二节

音乐欣赏活动材料的选择

一、音乐作品

作品内容、风格、形式是否丰富多样

比例结构是否合理

幼儿的感知、理解音乐的实际水平

二、辅助材料 动作材料

视觉材料

语言材料

第三节

新授音乐欣赏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一、由完整作品开始的活动设计

二、由作品的某个部分开始的活动设计

三、由某种辅助性材料开始的活动设计

1、从其他音乐活动开始的设计

2、从文学活动开始的设计

3、从美术活动开始的设计

第四节

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一、分析材料〔内容、情绪、情感的表现手段〕

二、活动准备〔环境创设及必要的教学具〕

三、活动过程

(一)初步欣赏1-2遍

引导性谈话

运用直观教具

故事讲述

教师演示利用动画片二)反复欣赏

1、提具体要求

2、结合已有经验

3、对比和归类

4、整体体验

5、多种感官参与

(三)复习巩固

1、欣赏听过的作品、观察幼儿反应

2、欣赏熟悉的作品——说出名称、内容

3、欣赏熟悉的片段 ——内容、情绪

4、欣赏器乐曲——说出不同乐器的名称

5、用身体动作表达熟悉的音乐 第七章 幼儿园音乐游戏

第一节

音乐游戏及其种类

一、音乐游戏的含义 音乐游戏是在音乐伴随下进行的一种有规则的、以发展学前儿童的音乐能力为目标的游戏活动。它把丰富的教育要求以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表现出来,儿童在听听、唱唱、动动、玩玩中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同时,在愉快而自由的游戏活动中,儿童还获得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和享受。

二、音乐游戏和种类

1、根据游戏的内容和主题分类,音乐游戏分为有主题和无主题的音乐游戏两类。(1)有主题的音乐游戏

一般有内容、有情节、有角色,能表现出鲜明的形象和动作。(2)无主题的音乐游戏 一般没有一定的情节,只有随音乐做动作或包含有各种各样的队形组织和变化,有捕捉、猜想或竞赛的因素。

2、根据游戏的形式分类,音乐游戏分为歌舞游戏、表演游戏和听辨反应游戏。(1)歌舞游戏:按照歌词、节奏、乐句和乐段的结构做动作,并进行游戏。(2)表演游戏:按专门设计、组织的不同音乐来做动作或变化动作而进行的游戏。(3)听辨反应游戏:比较侧重于对音乐和声音的分辨、判断能力的训练,以培养儿童对音乐的高低、强弱、快慢、音色、乐句等的分辨能力

3、第二节

音乐游戏的选材

(一)情节、角色方面 游戏的情节应为儿童所理解,角色的活动应为儿童所熟悉。

(二)动作方面 音乐游戏多数是音乐与动作配合进行。

(三)音乐方面 1、最好有歌曲或便于幼儿哼唱的乐曲。2、音乐要形象,节奏鲜明、对比性强,乐段清楚、便于动作表现。

(四)趣味性方面 音乐游戏的情节要有趣,要有高潮,能使儿童在心理上得到满足。

第三节

音乐游戏的指导

介绍游戏的名称及主要内容

教师示范 儿童熟悉游戏中的音乐

儿童学习游戏的歌曲或动作

带领儿童游戏

第十章

绘画活动及其指导

第一节

幼儿绘画的发展

一、涂鸦期(1.5~3.5岁*未分化的涂鸦(1.5~2岁)*有控制的涂鸦(2~2.5岁)*圆形涂鸦(2.5~3岁)*命名涂鸦(3~3.5岁)

二、象征期(3.5~5岁)

象征期是一个过度时期,从图象上看,他们用所画的图象表达自己的意图,但这些仅仅是图形和线条的组合。

三、概念画时期

*拟人化:把无生命的都看成是有生命的。透明化:认为是存在的东西都必须画下来,虽然是重叠的,但画下来的是相互不遮挡的。展开式:幼儿把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事物画在一个画面上。夸张式:带有自己的情感。具有丰富的想像力

第二节

幼儿绘画教育内容的选择与指导

一、命题画:教师确定绘画主题,幼儿按指定的主题绘画。物体画:如汽车、房子、小动物、小朋友等情节画:如美丽的春天、我的幼儿园等

二、意愿画及其指导意愿画指幼儿自己命题,按自己的意愿构思、绘画的方式。有记忆画和想象画。

三、图案画(即装饰画)指幼儿利用各种纹样和色彩在不同的纸上进行和谐、有规律地装饰和美化。

四、从绘画工具上可分为彩笔画(蜡笔、油画棒、彩色水笔等)毛笔画(水彩画、水粉画、水墨画)

三、棉签画

四、印章画(橡皮、土豆、黄瓜、藕、萝卜的切面,或积木、笔帽、牙膏盖、螺丝、纸团、布团、手脚等蘸上颜料)

五、手指画

第六章

手工

一、幼儿手工的意义

一)培养手脑并用的习惯

(二)丰富幼儿认知的渠道和途径三)发展幼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四)发展幼儿观察和综合造型能力

二、手工教学的原则环境保护的原则区域性和替代性原则

三、手工教学的组织和领导一)纸工

(二)泥工

(三)自然物与废旧物的成型 第七章

美术欣赏教学

一、幼儿美术欣赏的特点

1、对作品内容的感知先于作品形式的感知

2、喜欢简洁明快及贴近自己生活的作品

3、对抽象作品的接受有非凡的潜力

二、美术作品的欣赏方法

对话法

体验法

对比法

拼图法

综合法

第九章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的组织与评价

第一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一、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

(一)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涵义 是以儿童为主体,以适合儿童的音乐为客体,通过教师设计和组织的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使主、客体相互作用,以培养和发展儿童的音乐能力,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为过程的教育活动。

(二)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类型

1、专门的音乐教育活动

是由教师根据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专门的时间和空间场地,选择以音乐为主的课题内容和材料,组织全体幼儿参加的活动。

2、渗透性的音乐教育活动 是指除专门的音乐教育活动以外,随机、灵活地蕴涵、渗透在儿童的一日生活及其他教育活动之中的丰富多样的、“隐性”的音乐教育活动。

二、家庭和社会的音乐教育活动

(一)家庭中的音乐教育活动

1、家庭音乐教育的意义(1)家庭是儿童最早的音乐教育环境(2)家庭音乐教育有助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3)家庭音乐教育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基础和补充

2、家庭实施音乐教育活动的方法(1)优化家庭的音乐环境(2鼓励儿童多倾听和欣赏音乐(3)培养和训练儿童的节奏感(4)正确对待儿童的乐器学习

(二)社会中的音乐教育活动

第二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的评价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评价的原则

(一)诊断性原则 评价要有诊断作用,通过评价,不仅要指出现状和评定差异,还要指出造成现状和产生差异的原因。二)针对性原则

是指评价要针对一定的具体问题或课题而进行。

(三)全面性原则 评价必须对音乐教育活动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各个构成要素进行全面的评价。四)客观性原则 是指在进行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的评价时应秉着客观、公正、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而进行。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评价的内容

(一)活动目标的评价 评价活动的目标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 一是评价活动目标与《纲要》中艺术领域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等是否有紧密的联系; 二是评价活动目标是否涵盖了认知、情感与态度、操作技能三方面的要求; 三是评价活动目标是否与儿童的实际发展情况相适应。

(二)活动过程的评价 活动过程主要指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对活动过程的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评价过程。

1、对教师行为的评价(1)教师的教态是否亲切自然、精神饱满而有热情; 2)是否巧妙而熟练地运用角色的变化引导儿童学习;(3)是否善于提问,有效地激发儿童的独立思考。

2、对教师与儿童的活动情况的评价 1)是否为儿童提供了与音乐教育目标相一致的音乐学习经验。2)所提供的音乐学习经验是否能有效地促进儿童在音乐和其他方面的和

谐发展。(3)是否注意到了在活动过程中充分激发儿童的兴趣、意志、自信、独立等良好的心理品质。4)是否为儿童提供了人际交往的机会,特别是儿童之间相互学习和自由交往的机会。5)是否鼓励和引导儿童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并在其中灵活而自主地学习音乐。、对活动组织形式的评价(1)是否恰当地采用了集体活动、合作活动以及个别活动等多种组织形式;(2)组织形式是否既适合大多数儿童音乐发展水平的需要,又体现了对个体差异的尊重和照顾。

4、对活动结构安排的评价(1)活动的结构安排是否紧凑、有序;(2)是否注意到每个环节和步骤之间的层次性、系列性和递进性。

三、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评价的方法

从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角度出发有全面评价和重点评价。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评价的方法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从评价者的角度出发有自我评价和同行评价;

篇3:儿童家庭教育复习内容

先看初三、高三“诗歌鉴赏”复习课, 它们在教什么呢?结果发现它们都在教“诗歌各类题型的解题方法”。首先明确考点, 归纳几种常考题型, 明确常用的提问方式, 接着重点讲解答题基本步骤, 最后是课堂演练。初高中复习模式基本一致:明确考点, 归纳方法, 讲练结合。与初三诗歌鉴赏复习课相比, 高三只是在诗歌分类上更显复杂些, 手法运用更广些, 选择的诗歌更难些。“散文阅读”复习课也基本一样。它们都在教“散文各类题型的解题方法”。几堂复习课归纳出散文阅读“概括类”、“含义类”、“作用类”、“探究类”各种题型的基本答题步骤, 明确基本答题套路。比如, 回答“作用类”题目, 一般就是“运用修辞手法, 写出对象怎样的特征, 表达作者情感”, 在解答“含义类”题时要满足“定对象”、“定位置”、“定分数”等三“定”原则。

有些阅读方法, 确实能有效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但需要不断训练。初三教这些, 如果高三也只教这些, 语文复习就有些不对路了。从初三到高三, 这期间要经历无数次的考前指导和考后讲评, 有些知识、技巧不知道教师已经重复讲了多少遍, 不知道学生已经训练过多少遍。难道这些内容学生真的需要那么长时间才能掌握吗?很明显, 这些解题步骤, 远没有物理、化学、数学那么复杂。况且, 有些解题技巧和答题步骤, 真那么管用吗?事实上, 许多教师自己做题也未必用那些方法。有些为了教学的方便提取出的语文解题方法远没有物理、化学学科那样科学有效。在高考复习关头, 语文课堂为什么固守这点教学内容不放呢?

复习课需要总结点解题方法、归纳答题技巧和实战演练, 但这绝不是语文复习的全部。固守这点复习教学内容, 实际反映出的是语文复习教学内容的迷失。复习课到底该复习什么?哪些才是最有效的方法?哪些内容不应该盲目地重复?这个问题还没有弄清楚。

首先, 语文复习是从技巧、方法出发, 还是从语文出发?或者说答题方法和语文何为本?这是复习时常常犯迷糊的地方。当我们回到语文基本任务上来探讨复习教学内容时, 语文复习迷失的是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个基本出发点。语文复习课始终不能偏离这个基本出发点。一旦离开这点求其他, 就是舍本逐末。只有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 语文复习效率才能提高。语文复习课, 集中射击“考点”这个靶子, 同时也是在借这个靶子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其次, “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又是靠什么来维系和支撑的?李海林说:“在语文教学中, 任何缄默知识的获得, 都是以外显知识为导引的, 外显性知识牵引着学生, 学生顺着外显知识暗示的方向, ‘意会’到缄默知识, 并最终实现缄默知识向外显知识的转化。”根据知识的表现, 知识可以分为外显知识 (言述性知识) 和缄默知识 (无意识知识) , 前者是“知道, 而且可以说出来”的知识, 后者是“知道, 但说不出”的知识, 如语感。阅读文章的时候, 我们要运用一些语文知识, 比如, “传统小说比较喜欢使用全知视角来讲述故事”。能不能读懂文章, 能不能回答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要靠语感。语文能力的提高, 包括应试能力的提高都是以语文知识为保障的。任何脱离知识的语文教学都是站不住脚的。高三复习课更不能缺失语文知识。

语文复习教学的许多内容还是陈旧僵化或不成系统的知识, 有的语文知识明显缺失, 有的语文知识含混模糊, 有的语文知识与“考点”毫不对路。复习课到底该落实什么知识, 教师不清楚, 也没有底气, 有时教的知识不一定对, 也不一定有效。这是语文复习低效的根本原因。

复习课上, 明显感觉到学生对一些语文知识掌握不够, 知识欠缺, 不全面。不管是诗歌鉴赏还是散文阅读, 有些学生对基本术语也不熟悉, 缺乏必要的语言知识、文学知识、文章知识来支撑。比如, 在回答表达效果时, 不能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达技巧”等角度去思考, 许多学生头脑中没有“虚实”、“动静”、“渲染”等基本知识概念。另外, 许多学生虽然储存了一些知识概念, 但是没有真正理解知识。储存的这些知识很不系统, 知识之间结构混乱。比如, 试题中常提到“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等概念有怎样的区别?彼此之间有没有交叉的地方?各自具体包涵哪些内容?这些都还不清楚。还有, 学生死记“比喻生动形象, 排比增强气势”等“万金油”式的套话, 所学知识僵化, 不能灵活运用。他们只知道“是什么”和“怎么样”, “做什么”和“怎么做”却全然不知。考试时, 当然也就不能灵活运用。

知识有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以及策略性知识之分。“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是什么’的知识。”在语文课里, 就是一些如“比喻”、“排比”、“过渡”等概念知识。这些概念是做题的前提, 复习时, 必须弄清楚, 不能混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做什么’、‘怎么做’的知识。”这是语文复习主要的知识, 即如何运用的问题。比如, “比喻”怎样用, 或者判断文字运用了“比喻”修辞, 有何具体作用。另外, “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学习策略的知识, 即如何确定‘做什么’、‘如何做’的知识。”复习课上就是学生应该明确考点, 该怎样解题, 如何组织语言等。复习课上, 如果把重心落在陈述性知识和似是而非的策略性知识上, 而不是程序性知识, 那么, 显然是语文复习教学内容的偏离。

“做什么”、“怎么做”这类程序性知识是语文复习的核心部分。程序性知识的首要特点在于“用得上”, 其次是“用得好”。比如, 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办法有两点, 一是从作者直接的陈述中领悟, 二是从作品的语气语调中把握。这种程序性知识对于怎样读懂作者的思想感情大有裨益, 这就是复习课“用得上”且“用得好”的程序性知识。还有, 阅读散文回答问题时要锁定“对象”, 抓住关键词, 把握核心句, 领会主旨。理解某个陌生词语的含义要关注围绕这个词义的比较熟悉的词语, 这些围绕着的词语, 就是用来解读那些不懂的词语的上下文。这些程序性知识与“考点”紧密结合, 也是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最有效的方法, 可以说是“用得上”、“用得好”的程序性知识。复习课上有很多解题技巧、方法是一些经不起检验和推敲的“知识”, 是教师有意概念化、过程化的“知识”, 或者简单问题复杂化, 是一些不怎么有用的知识。这些知识应该剔除。

“‘用得上’、‘用得好’不是‘知道’即可以实现的, 必须要在‘知道’后用它一回两回, 才能实现。这里的关键是‘用’, 即把知识用于实践。”比如, 我们向学生介绍了“在句段中, 指示语可以代替所指示的事物或前面已经出现的语句, 从而使表达更为简洁, 使文意更为连贯, 语意重心更为突出”这一程序性知识, 然后请学生围绕一个话题写一段利用指示语使文意更为连贯的话, 或具体分析一段话, 指出它是如何使用指示语从而使文意更为连贯的, 这种训练使知识即刻得到落实, 形成能力。

另外, 为避免语文复习教学内容的迷失还应该适当分析教情、学情。教师自己教过什么?用什么教的?复习的程序性知识有没有系统性?知识的前后间有否勾连?复习是围绕“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这个主旋律吗?语文知识落实情况如何?文章和试题都有代表性、有针对性吗?教师对自己所教的这些内容经常要有全盘的教情分析, 做到心中有数。一节语文复习课抽出来是一个独立的知识点, 对应一个考点, 同时也是一个能力点, 放在教学系统中又是系统支点。更为重要的就是学情分析。学生学过什么?学过多长时间?掌握情况如何?选择复习教学内容, 尽可能地了解学生情况。教师要清楚, 学生的自由阅读与考试阅读有什么不同?学生如何回答问题?学生是怎样思考的?为什么有这样的思考?必要的时候进行个案分析。还有, 教师教给学生的阅读方法, 或者自己摸索出的阅读方法能够解决问题吗?再用这些方法去解答问题是否有效?要求坚持训练有效的阅读方法, 摒弃无效的阅读方式。坚持动态发展的原则, 从学生角度研究复习应考策略, 教给学生一些“有用”的教学内容, 并“用好”这些内容。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语文复习效率。

篇4:儿童家庭教育复习内容

《意见》主要内容纲要

优先满足留守儿童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留守儿童的寄宿、用餐和交通需求。

加强留守儿童受教育全程管理,提高工作技巧性,避免将留守儿童标签化。

做好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支持社会关爱活动,推广“代理家长”模式。

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社会管理创新体系。

《意见》出台背景

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教育部等多个部门就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做了大量工作和探索,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2011年,教育部、全国妇联等部门召开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全面总结交流近10年来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经验。在此基础上,教育部等5部门经过反复论证、修订,形成了本《意见》,将好的经验和做法上升为政策,并根据新情况提出新要求。

《意见》提出的主要任务

从提高教育条件保障水平、教育教学水平和社会关爱服务机制建设水平等三方面提出了工作任务。

针对切实改善留守儿童教育条件,要求做到“三优先”:优先满足留守儿童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优先改善留守儿童营养状况,优先保障留守儿童交通需要。针对不断提高留守儿童教育水平,提出“四加强”:加强留守儿童受教育全程管理,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加强留守儿童安全教育,加强家校联动组织工作。针对逐步构建社会关爱服务机制,提出“三支持”:支持做好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支持做好留守儿童社区关爱服务,支持做好留守儿童社会关爱活动。

切实改善留守儿童教育条件

优先满足留守儿童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留守儿童集中的地区,要通过科学规划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优先满足留守儿童寄宿需求。努力实施好重大建设工程,使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室、宿舍、食堂、厕所、浴室等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有安全卫生的饮用水,确保每名寄宿生有一个标准床位。提高经费标准。优先改善留守儿童营养状况,集中连片的特殊困难地区及其他留守儿童集中地区,要建立留守儿童用餐登记台账和营养状况档案,优先保障留守儿童用餐需求。优先保障留守儿童交通需求,留守儿童集中的地区,要合理设置学校或教学点,优先保障留守儿童能够就近走读入学,减少上下学交通风险。

不断提高留守儿童教育水平

加强留守儿童受教育全程管理,要在新学期学生报到时全面了解留守儿童学籍变动情况,将父母外出务工情况和监护人变化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并及时更新。要重点提高班主任照料留守儿童的能力。要将关爱留守儿童成长纳入少先队和共青团组织的各项活动。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要将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纳入教育教学计划。要引导留守儿童积极参与体育、艺术、社会实践等活动。班主任和心理教师要密切关注留守儿童思想动向。要提高工作技巧性,避免将留守儿童标签化。加强留守儿童法制安全教育,要组织安全演练,增强留守儿童自救自护、应急避险能力,推进保护留守儿童的法制建设。加强家校联动组织工作,组建家长委员会时,要遴选热心留守儿童工作的家长或监护人参加。家长委员会要引导外出务工家长以各种方式关心留守儿童。

逐步构建社会服务机制

支持做好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各级妇联组织、关工委组织要充分发挥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中的独特优势。综治组织、教育部门、共青团组织要协调配合妇联组织和关工委组织开展富有特色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支持做好留守儿童社区关爱服务,充分发挥妇女儿童之家、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乡村少年宫等的重要作用。通过设立留守儿童之家、托管中心等形式,聘请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公益人士参与。建立16周岁以下学龄留守儿童登记制度。支持做好留守儿童社会关爱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和网络通讯手段开展活动,方便外出务工家长和留守儿童的联系。推广“代理家长”模式。有条件的地方,要利用寒暑假组织开展冬令营、夏令营等活动,创造机会让留守儿童与父母团聚。加大妇联组织做好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试点工作的力度。

落实《意见》的关键

要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把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社会管理创新体系之中,形成有效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模式。要坚持家校联动、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学校和家庭在关爱留守儿童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学校与家庭亲情接力、密切配合、有机联动、合力推进的良好局面。要坚持社会参与、共同关爱,鼓励、动员和组织社会各部门、各界人士参与关爱留守儿童工作。

篇5:残障儿童个别化教育计划内容

一、定义

个别化教育计划(简称IEP)指的是根据每一个残疾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教育需要制

定的有助于个体最大限度发展的教育方案。

一份编制良好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应该具有以下几方面特性和功能:

1.是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书面协议 按照法律的规定,教师在给残疾儿童实施教育教学之前,必须和有关的专业人员及家长共同拟订一份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相关服务、评价方法等在内的书面协议,以保证残疾儿童能够获得适当的教育。学校的校长、教师、专业人员和家长等一旦在这份协议上签字,它就具有法律效力。如果校方不按协议上的要求提供教育和服务,家长就可以到法院提请诉讼。2.是开展特殊教育教学的指南 在个别化教育计划中首先要根据残疾儿童身心特点和教育需要提出具有现实可能性的长期目标,然后确定每一阶段的具体目标和任务、相关的服务,教师就可以按计划选择适当的教材、教法和教学速度,一步一步地开展教学活动,最终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3.是特殊教育管理的工具 在个别化教育计划中安排了一系列的评价活动。通过这些评价活动,教师可以了解残疾儿童学习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速度;学校管理人员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判断教师的教学能力,做出适当的人事安排;上级领导部门可以检查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督促学校改进教学和管理工作。

4.是建立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之间联系的纽带 特殊教育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是把残疾儿童安置在最少受限制的环境里。当残疾儿童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他不仅要学习普通教育的课程,而且还要学习专门为他设计的特殊教育的课程。如何把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课程很好地结合起来,使残疾儿童能够获得最大的收益,这就需要制定一份个别化的教育计划。

5.是家长与学校之间沟通的渠道 在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过程中需要家长积极地参加有关的会议,提供心理评估所需的信息,表达对孩子的教育期待等。通过校长、教师、专业人员和家长等有关人员面对面地讨论和协商,共同确定符合残疾儿童身心特点和教育需要的教育目标、相关服务及评价方法。在该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校方还要经常地向家长报告进展情况,争取获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共同谋求残疾儿童最好的发展。

二、基本构成

根据美国1997年颁布的《残疾人教育法修正案》的有关规定,一份完整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应包括以下几项基本内容: 1.有关儿童目前的教育成就水平的说明 目前的教育成就水平指的是在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时,儿童的心理发展和学业成就实际达到的水平。对目前的教育成就水平的说明一般包括:①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在各学科领域的发展水平;②儿童的残疾如何影响他参与普通教育计划。

2.长期教育目标和短期教学目标的确定 长期教育目标,亦称为年度目标,是指根据儿童目前的教育成就水平确定的在学年结束时期望达到的教育目标。它包括:①在学年结束时儿童参与普通教育计划所应达到的教育目标;②根据儿童的特殊需要提出的其他教育目标。

短期教学目标是指在实现长期教育目标的过程中儿童必须达到的各阶段的教学目标。

3.为儿童提供各种特殊教育、相关服务、辅助设施,以及对教师、行政人员提供支持的说明 特殊教育是指为了达到一般的和特殊的教育目标而使用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组织形式和设备等对特殊儿童实施的教育。

相关服务是指为了使特殊教育产生明显的效果而提供的发展性、矫正性及其他适当的支持性服务,包括言语病理学服务、听力学服务、心理学服务、物理治疗、职业治疗、娱乐、残疾儿童的早期鉴别和评估、咨询服务、以诊断或评估为目的的医学服务、学校卫生服务、校内社会工作服务及家长咨询和训练等。辅助设施是指在教育教学中所需使用的各种辅助器材如助听器、扩音器、放大镜、有声图书和假肢等。

对教师、行政人员提供的支持包括有关残疾及对教学可能产生影响的知识介绍、积极行为干预方法的培训等。4.如果儿童不能参与普通教育计划中的活动,应对不能参与的情况作出具体的说明。

5.对州政府和学区举办的在校学生学业成就评估进行调整的说明 如果州政府或学区为了使残疾儿童能够参与本地区举行的学业成就评估而对这些评估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应对调整的情况作具体说明;如果个别化教育计划委员会决定不让该儿童参加此类评估,则要说明理由并提出某种替代的评估方法。

6.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起止时间、频数、地点和持续时间的确定 对第三条中所提出的各项教育和服务开始实施和结束的日期、每周的频数、实施地点和持续时间的说明。7.对转衔服务计划的说明 对年满1 4岁的儿童,应说明他需要哪些转衔服务的课程(如汽车修理工的培训课程);对年满1 6岁的儿童,应说明提供转衔服务的时间、转衔服务的机构和联系方式等。另外,比儿童达到法定毕业离校的年龄至少提早一年提出申明,该儿童已经接到了接受哪些转衔服务的通知。

8.对评价标准、评价程序和评价方法的说明 对第二条中已确定的长期教育目标和短期教学目标,要说明教育评价的标准、程序和方法,以及如何把评价结果定期报告给家长。报告的内容必须包括:①儿童已取得了多大的进步;②儿童目前已取得的进步是否足以实现为他制定的年度目标。

篇6:新入厂员工安全教育复习内容

一、基本概念

1.危险:是指易于受到损伤或伤害的一种状态。指系统中存在导致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

人们的承受程度。

2.风险:是危险、危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综合度量。

3.事故:是一种可能造成人员死亡、伤害、职业危害、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意外事件。

4.安全生产:是指生产过程中消除或控制危险及有害因素,保障人身安全和健康、设备完好

无损及生产顺利进行。总之,安全生产就是使生产过程在符合安全要求的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以防止发生人身伤亡事故和设备事故及各种危险的发生,从而保障人身安全和健康,以促进生产率的提高。

5.三不伤害是指: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

6.危险因素: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7.有害因素: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8.危险、有害因素:产生原因:能量、有害物质的存在,能量、有害物质的失控。

9. 闪点的定义:在一定的温度下,易(可)燃液体表面上的蒸气和空气的混合物与火焰接

触时,能闪出火花,但随即熄灭,这种瞬间燃烧的过程叫闪燃。液体能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叫闪点。

液体在闪点温度,蒸发速度较慢,表面上积累的蒸气遇火瞬间即已烧尽,而新蒸发的蒸气还来不及补充,所以不能持续燃烧。当温度稍高于闪点时,易(可)燃液体随时都有遇火源而被点燃的可能。

因此,闪点是液体可以引起火灾危险的最低温度,液体的闪点越低,它的火灾危险性越大。

10. 爆炸极限的定义: 在火源作用下,可燃气体、可燃蒸气或粉尘在空气中,恰足以使

火焰蔓延的最低浓度称为该气体、蒸气或粉尘的爆炸下限。同理,恰足以使火焰蔓延的最高浓度称为爆炸上限。上限和下限统称为爆炸极限,上限和下限之间的浓度称为爆炸范围。

11. 职业病是:职业危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和时间超过一定限度,导致人体功能性与

器质性病理改变,从而出现的相应的临床症状,这类疾病称为职业病。

12.13. 伤亡事故:指企业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亡、急性中毒事故。重大危险源: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二、问答

14. 为什么要进行新员工安全教育:是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需求;是

员工自我保护的需要。

15.16. “三级安全教育”:指厂级教育、车间(科)教育、班组(岗位)教育。全国的安全生产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集团公司安全生产方针是安

全第一、预防为主、全员动手、综合治理。

17.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将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投入

列为“安全五要素”。

18. 生产经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

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19.20. 集团公司的安全监督“四全”原则是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和全天候。安全色有红、蓝、黄及(绿)四种,其中:红色代表(禁止、停止),蓝色代表(指

令),黄色代表(警告),绿色代表(安全)。

21. “三不用火”即: 没有经批准的用火作业许可证 不用火,用火安全措施不落实 不

用火,用火监护人不在现场 不用火。

22. 我国安全生产的体制:“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劳动者遵章守

纪”。

23. 当前我国安全生产的特点:一是特大事故多,二是事故总量大,三是职业危害严重,四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大。

24. 造成事故的原因:(1)经济快速,增长方式落后;(2)长期投入不足,安全欠账严重;

(3)行业管理弱化,企业管理滑坡;(4)安全生产责任主体不到位;(5)农村劳动力转移;(6)我国煤矿地质条件和其他国家不能比;(7)事故风险转移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25. 石油石化企业安全生产特点: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连续作业、链长

面广

26. 《安全生产法》明确了从业人员哪八项权利?

①知情权。即有权了解其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和事故应急措施;

②建议权。即有权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提出建议;

③批评权和检举、控告权。即有权对本单位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批评、检举、控告;

④拒绝权。即有权拒绝违章作业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

⑤紧急避险权。即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有权停止作业或者在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作业场所;

⑥赔偿权。依法向本单位提出要求赔偿的权利;

⑦防护权。获得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劳动防护用品的权利;

⑧教育培训权。获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的权利。

27.《安全生产法》明确了从业人员哪三种义务?

①自律遵规的义务。即从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应当遵守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服从管理,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②自觉学习安全生产知识的义务。要求掌握本职工作所需的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

③危险报告义务。即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其它不安全因素时,应当立即向现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本单位负责人报告。

28.干粉灭火器的使用范围:BC干粉灭火器,用于扑救液体和气体火灾,对固体火灾则不适

用。ABC干粉灭火器,可用于扑救固体、液体和气体火灾

29. 二氧化碳灭火器的使用范围 :主要适用于各种易燃、可燃液体、可燃气体火灾,还可扑救仪器仪表、图书档案、工艺器和低压电器设备等的初起火灾。

30.移动式灭火器,实行“三定”管理,即定人、定置、定期更换;

31.过滤式防毒面具使用范围:氧含量高于20%、毒气浓度低于1%的环境方可使用过滤罐式

防毒面具。禁止在容器内使用此类气防器材。

32.正压式空气呼吸器使用参数:工作压力为30MPa,气瓶使用压力不低于21MPa;

33.燃烧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化学品的燃烧需要三要素: 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缺少

其中任何一个,燃烧便不能发生。有时,即使这三个要素都存在,但在某些情况下——可燃物未达到一定的浓度、助燃物数量不够、点火源不具备足够的温度或热量,也不会发生燃烧。只有具备了一定数量和浓度的燃料和助燃物,以及具备一定能量的点火能源,三者同时存在并且发生相互作用,才能引起燃烧。反之,对于已经发生的燃烧,若消除其中任何一个条件,燃烧便会终止,这就是灭火的原理。

34.危险有害因素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化学性

危险、有害因素;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其他危险、有害因素。

35.《常用危险化学品分类及标志》中,将危险化学品分为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有毒品,放射性物品,腐蚀品等8类。

36.初期火灾的扑救应遵循以下原则:①救人第一和集中兵力的原则;②先控制后消灭的原

则;③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

37.火灾扑救有哪几种基本方法?

①冷却灭火法,就是将灭火剂直接喷洒在可燃物上,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自燃点以下,从而燃烧停止;

②隔离灭火法,是将燃烧物与附近可燃物隔离或者疏散开,从而使燃烧停止;

③窒息灭火法,即采取适当的措施,阻止空气进入燃烧区,或用惰性气体稀释空气中的氧含量,使燃烧物质缺乏或断绝氧气而熄灭;

④化学抑制灭火法,是将化学灭火剂喷入燃烧区参与燃烧反应,中止链反应,而使燃烧反应停止。

38.什么是安全生产责任制?简述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实质、核心和原则。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企业岗位责任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企业最基本的安全制度,是安全规章制度的核心,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实质是”安全生产,人人有责”。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核心是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的领导,建立起以政府、部门、企业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制。安全生产责任制要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

39.处理安全生产事故的“四不放过”原则的内容是:即事故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当事人未受到教育不放过、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责任者未受到处理不放过。

40.事故预防的三E对策是:工程技术对策、安全教育对策、安全管理对策。

41.火警电话是119,发现生火灾后应立即拨打火警电话,拨通后应报告失火的具体位置,燃烧的物质,火势的大小,所威胁的物质,报警人姓名、单位、电话号码等情况,并派人到路口迎接消防车的到来。

42.防止火灾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是:有效地管理好可燃物,控制火源,避免火源、可燃物、助燃物三者间的相互作用。

43.《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于2002年6月29日经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自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

44.《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十七条规定: 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负有下列职责:

(一)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二)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三)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四)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五)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六)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45.《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二十一条规定: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46.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生产经营单位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或者使用新设备,必须了解、掌握其安全技术特性,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并对从业人员进行专门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

47.《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二十三条规定: 生产经营单位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

48.《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于2006年3月30日山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自2006年6月1日起施行。

49.《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第十一条规定:从业人员应当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以及操作规程,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50.安全生产的三个“十大禁令”是:防火、防爆十大禁令、人身安全十大禁令、车辆安全

十大禁令。

上一篇:转团证明介绍信下一篇:五创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