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论文

2022-04-19

摘要:社会排斥是个人和群体由于社会结构、社会意识形态及政策制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而被排斥在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家庭和社会关系系统之外。近几十年来,由于农民外出务工数量攀升,导致了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同时留守儿童的身心、学业问题也愈加严重。基于社会排斥视角,研究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分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论文 篇1:

“互联网+教育”下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策略

【摘要】本文以分析当地“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短板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树形成长策略”观点,以“紧盯短板,分类施策,互联互通,整体联动”为总体思路,强调“人机互联,家校互通”,进而提要求,定任务,分类施策,以期解决“互联网十教育”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

一、“互联网+教育”下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短板

“短板”一词,源于美国管理学家彼得的木桶理论: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板子。为此,经过课题的前期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短板,恰是离异、单亲等特殊家庭和因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管护的家庭。具体来讲,这类家庭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不当,多数处于打骂、溺爱状态。同时,父母在情感教育等方面投入低、关爱少、与孩子及学校主动联系少。据此,我们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类型划分为普通型、亲离型和隔代型三种。

二、“互联网+教育”下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策略

(一)总体思路

紧盯短板,分类施策。互联互通,整体联动。

具体思路:紧盯短板,明确目标,问题导向,分类施策。着眼“互联网+教育”背景,通过人机互联、家校互通、师长互通,达到互联互通、互帮互助,形成整体联动,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短板。

(二)树形成长策略

根据现有研究成果,我们从整体考虑,认真分析学校、教师、家长在学生教育中所起的作用及各自担负的角色,认为只有学校、教师及家长多方协通,整体联动,做到不同学生、不同家庭区别对待,分类施策,才能解决短板问题,共同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将这一策略形象地总结为“树形成长策略”,即学生是树叶,教师、家长是树干和树根,互联网教育、家庭、学校环境是养分。大树的成长启迪我们,它需要家校携手努力、倾心付出。

1.基本要求。

(1)以德为首,以爱为本。

家庭教育必须重视品德教育,必须关爱孩子成长,陪伴是最好的教育。所以,不能完全把孩子交给长辈或寄养给亲属。无论多忙,都要舍得给孩子花时间,陪孩子玩耍、阅读,都要堅持每天给孩子打电话或发微信视频,嘘寒问暖,加强亲子沟通交流。

(2)学用结合,知行合一。

家长要有学习意识,运用APP学习软件,辅导孩子功课,做到文明科学上网,做好孩子榜样。

(3)互通互联,协同教育。

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尝试通过家长会、校讯通等,宣传网络教育革新的政策和动态,并指导家长操作“学生帮”等APP,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互联教育观,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家校教育的互联、互通和互助,取得了良好效果。

2.学校、教师、家长的具体任务。

首先,学校应从学校制度层面制定切实可行的家校联系、家访制度和特殊学生家庭教育追踪管理机制,对教师进行以“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如何与家长有效沟通”等内容的家庭教育培训。其次,教师平时要多通过家长会、班级群、家访等方式与家长联系,多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家长家庭教育的方式、学生在家中的表现情况等,指导帮助家长进行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最后,家长要做好榜样,学习网络教育、不沉迷网络。平时要借助手机互联,既要及时掌握孩子在校学习生活状况,又要做好孩子在家的品德、生活习惯养成教育和学习辅导,做到关爱孩子内心及学习成长的方方面面。

(三)策略运用

针对不同家庭教育类型,需要区别对待,分层要求,灵活运用这一策略:

1.普通型。这种类型家庭的孩子父母双全,父母有一方经常在家里照看孩子。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对家长进行有意识的培训和帮扶,主要包括:一是转变观念,不打骂孩子、对孩子说服教育,做孩子的朋友。二是指导家长用手机APP辅导孩子学习,利用微信等加入班级交流群、联系外出打工的亲人。作为家长,要主动联系教师,主动参加学校活动,接受新的教育观念和网络教育方法。

2.亲离型。对于亲离单亲型家庭来讲,要建立特殊家庭专项档案,多家访、多关爱,引导他们多关爱孩子,但不过分溺爱,多和孩子交流。对亲离重组型家庭,更要引导家长努力建立亲密积极的家庭关系。家长更要敢于面对事实,给孩子付出千万倍的关爱。

3.隔代型。首先要加大对爷爷奶奶在手机APP使用等方面的培训和指导。其次要引导爷爷奶奶正确的家庭教育,不过分溺爱孙子。同时,教师要和孩子父母多沟通,引导他们关注孩子,多联系。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家庭教育专项课题“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短板及策略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19]GHBZX159)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繁华.家校协同教育通道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11).

(责编吴娟)

作者:赵奇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论文 篇2:

社会排斥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与重构

摘 要:社会排斥是个人和群体由于社会结构、社会意识形态及政策制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而被排斥在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家庭和社会关系系统之外。近几十年来,由于农民外出务工数量攀升,导致了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同时留守儿童的身心、学业问题也愈加严重。基于社会排斥视角,研究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分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在社会工作者指导下寻找相应的策略,以期实现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重构,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社会排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重构;社会工作者

留守儿童是指“一方或双方父母外出务工,与自己父辈及亲戚、朋友生活在一起,父母角色长期缺位”的孩子。而社会排斥是用于分析社会中弱势群体的一个概念,从最初用于指代贫困到现代广义概念的多维排斥,社会排斥一般在排斥者与被排斥者的互动中产生。笔者基于社会排斥视角,分析了经济排斥、社会关系排斥及文化排斥三个维度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在社会工作指导下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实现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重构。

一、社会排斥视角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研究现状

从国内研究看,大多从心理、教育、经济方面来研究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通过对文献梳理发现学者多从心理影响因素、家庭结构、外部社会环境、代际分工及资产建设视角方面入手并概括。这里文献列举选取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论述,内容存在一定局限性,可能存在疏漏。

在心理影响因素上,王东宇等人(2005)认为,父母关爱和情感交流的缺失是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叶曼等(2006)指出,父母长期外出并不是导致留守儿童心态异常的原因,而是由社会、学校、监护人与自身等多种因素交互的结果;在家庭结构上,家庭策略视角研究将家庭视为一个能动的主体。面对社会变迁,家庭并非完全被动,他们对这种变迁施加力量与影响,会以自己的方式去应对。针对外部环境,许多研究发现社会排斥会引发儿童内外化行为、人际关系破裂及学业成绩下降等问题。随着年龄增长,儿童在学校中感知到的被排斥感也越来越强;在经济视角上,贺雪峰提出,“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结构的农业经营与农民生计模式。”通过代际分工,整个家庭实现了良性运转与再生产;在资产建设上,以家庭为单位的物质资产、金融资产为后代带来积极的认知发展、社会情绪及行为,认为家庭中资本是影响儿童福利的重要因素。相比于国内研究,国外的社会排斥与贫困有类似特征。法国学者维莱·勒内将“社会排斥”归为有“社会问题”的人群,主要适用于那些没有受到社会保障且个人关系与社会整体已经出现断裂的人群。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认为,“社会排斥让个人或群体无法参与到所居住地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是一种多样化剥夺的结果。”本文对国内外有关留守儿童与社会排斥的文献系统梳理,总结和提炼了有关留守儿童方面的社会排斥研究现状,以期为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二、社会排斥视角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劳动力过剩,家庭货币消费的增加以及家庭教育成本的上升,都使得农民为了家庭发展的需要,客观选择外出务工来获得经济资本。本文通过经济排斥、关系排斥及文化排斥三个维度说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作以阐述。

(一)经济排斥导致“养”“育”割裂

经济排斥主要指劳动力市场上的排斥,表现为就业机会受限,不能在劳动力市场顺利就业,包括失业和劳动力市场的内部排斥。由于农民工自身学历、素质及技术能力,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处于劣势,往往只能從事收入较低或保障性较差的非正式工作,很难进入较为正规的职业领域。经济排斥导致家庭支持能力不足,无力将孩子带在身边抚养、教育,只能把微薄的收入邮递回家支持孩子的抚养却没有精力教育,导致留守儿童的“养”“育”割裂。

(二)社会关系排斥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社会关系排斥指个人被排斥于家庭和社会关系之外,即社会疏离,根据儿童是否与群体和睦及是否受同龄人讨厌来衡量。由于父母角色的长期缺位,导致大部分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突出,与教师、同学、家长间矛盾增多,自身又不能从家庭中获得财富、权力等支持。学校教师关注度缺乏,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或者在身边也无有效的沟通交流,导致儿童社会交往中出现问题,做出伤己伤人行为。留守儿童的部分家庭父母一方或双方吸毒、入狱等,不仅加剧了社会、社区乃至学校的排斥现象,也更深一步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三)文化排斥影响留守儿童的学业及就业

文化排斥指被现代社会主流价值观排斥在边缘化的一种状态。留守儿童的文化排斥主要表现在教育资源获取困难,文化素养提升困难。农村学校师资匮乏,即使国家大力推行乡村振兴对农村教育事业进行帮扶,但也主要集中于硬件设备帮扶,懂农村学校的软件设施”的及多媒体电子设备实操年轻教师缺乏,让大量实验设备沦为了摆设。虽然现有支教志愿帮扶集中在课业辅导,但缺乏对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少数留守学生即使跃过“龙门”,考取大学,也因文化排斥产生自卑、孤独等心理难以很好融入城市学生生活交友圈,更有甚者选择辍学。农村教育不如城镇教育水平,学生教育资源受限,缺乏社会实践,对学生未来学习和职业规划都有重大影响。为摆脱劳动力市场排斥,使文化基础较薄弱的留守儿童未来有所出路,需大力发展技术职业制院校,重视留守儿童的综合教育。

三、社会排斥视角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重构

父母长期缺位导致儿童心理教育缺失,依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每一阶段的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都是不可忽视的。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201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13号)提出:“加快孵化培育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组织,民政等部门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其深入城乡社区、学校和家庭,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指导、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社会融入和家庭关系调适等专业服务。”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以人为本的专业,在推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笔者从社会工作领域入手,探究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路径,通过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来实现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重构。一方面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提供一个新视角,另一方面为社会工作实务发展积累经验。

(一)宏观层面推动政府立法,保障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社会工作者倡导、参议留守儿童相关政策的制定。发挥政府职能,将财政补助落到实处,统筹安排资金的支出和使用;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立法,保障家庭教育能力;政府出台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相关政策;同时政府制定政策,提高农村地区教师待遇,吸引优秀教师,帮助农村留住优秀师资,是消除文化排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点。任何一项事业,拥有政策的支持才能健康稳定地发展。

(二)中观层面加大合力,加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

家庭、学校、社区教育三者是相互促进,普遍联系的。三者合力,才能发挥最大效益。

在家庭教育中,社会工作者挖掘家庭资源。一是兄弟姐妹间互相照顾和支持,引导儿童利用其优势同他人友好互动沟通,为同辈群体提供了支持系统,对留守儿童摆脱排斥有重要意义;二是其他亲属及近邻支持,通过家访了解其他亲属情况并引导劝说帮助留守儿童弥补家庭的缺失。通过近邻等周围人资源优势对留守儿童多加关注及关心,引导留守儿童积极向上心态,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在学校教育中,运用学校资源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关注。一是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与学习氛围,开展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并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在团体活动中发现自身优势与特长,通过引导及社工示范,增强自信,促进留守儿童的交往能力。二是在课堂上教师对留守学生多鼓励,创造展现的机会,学会用优势视角审视自己和别人。三是创办技术职业制学校,为基础比较薄弱的留守儿童提供出路。

在社区教育中,利用社区资源优势。一是借助社区社工组织力量链接社会资源,依据社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需要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合,满足留守儿童需求。二是联系社区里的青少年服务队、儿童志愿团队等,不定期举办服务活动,加强留守孩子参与性,提高交往能力,减少文化排斥。三是号召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的大学生,定期给留守儿童做学习、心理辅导,缓解留守儿童心理焦虑,有效减少关系排斥,弥补家庭的教育缺失。

(三)微观层面应用服务技术,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发展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角色缺位,家庭功能不完整,存在生活压力大、监护弱化、学习缺乏辅导以及敏感、脆弱等心理问题,建议学校社会工作、儿童社会工作、及家庭社会工作等遵循理论基础,通过专业咨询、个案辅导等微观具体方法适当的干预。社会工作具有专业组织的优势,可通过会谈、家访、诊断、行为修正等个案工作方法进行差异化介入。

总之,留守儿童受其家庭的影响,导致亲子教育严重缺失,孩子的身心发展受到影响。面对周围的外部环境常常受到排斥,留守儿童通常所遭受的社会排斥主要表现在家庭经济、文化的传播,以及受社区、学校等不良作用而影响。本文通过经济排斥、社会关系排斥及文化排斥分析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从社会工作领域出发,运用政府、社区、学校、家庭、个人多方资源,通过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来实现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重构。

参考文献:

[1]  杨善华,沈崇麟.城乡家庭:市场经济与非农化背景下的变迁[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239.

[2]  张野,张珊珊,张旭.小学生遭受校园排斥的心理感知问卷编制及其信效度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8,(20).

[3]  贺雪峰.关于“中国式小农经济”的几点认识[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

[4]  Willianms Trina.The impact of household wealth and poverty on child outcomes:Examining asset effects[J].Journal of poverty,2007,(2):93-116.

[5]  李保平.中国转型时期公共政策的社会排斥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6.

[6]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M].赵旭东,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  李晓明,杨文健.儿童多维贫困测度与致贫机理分析——基于CFPS数据库[J].西北人口,2018,(1):95-103.

[8]  宋利敏.基于社会排斥理论下我国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6,(9):133-136.

[9]  叶敬忠.留守人口与社区公共空间[J].今日中国论坛,2008,(6):107-110.

[10]  王慧娟.儿童贫困与社会排斥文献述评[J].社会工作与管理,2021,(1):73-80.

[11]  罗涵.基于社会排斥理论的乡村儿童教育帮扶路径探究——以贵州省仁怀市为例[J].社会与公益,2020,(12):69-71+80.

[12]  侯婧.留守家庭的社会工作介入途径与模式[J].青海社会科学,2020,(5):114-119.

[13]  刘志军,徐芳.留守经历与社交困难——基于新生代外来工的实证分析[J].社会发展研究,2020,(3):61-78+243.

[14]  杨晓莉,李婧.社会排斥对情绪的影响及其恢复[J].心理研究,2020,(2):104-111.

[15]  宋月萍,韓筱,崔龙韬.困境留守儿童社会排斥状况及对健康的影响[J].人口研究,2020,(2):102-112.

[16]  邢成举.“保卫家庭”:家庭策略视角下留守现象的再思考[J].江汉学术,2020,(4):5-13.

[17]  刘凌,吴蕾.“留守经历”对“新生代农民工”育儿选择影响的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9,(3):28-34.

[18]  沈冠辰,陈立行.社会工作介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实务模式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6):116-124+206.

[责任编辑 文 峰]

作者:张欣 黄星溦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论文 篇3: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

摘要:随着农村居民的外出工作的人群逐渐增多,留守儿童逐渐成为农村特殊群体。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在外工作,儿童的监护工作大多是祖辈作为临时监管,而由于临时监管人大多能力较差,对儿童的日常生活、教育工作、心理健康等均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这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性较强的职业,主要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相应的服务,本文将以社会工作视角,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以及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社会工作;留守儿童;家庭教育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

(一)留守儿童缺乏父母情感影响心理健康

父母感情的缺失会导致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心理发展轨道偏离正常,孩子容易出现自闭症、自卑、固执、极端等心理问题。缺乏父母的感情往往会加深孩子的自我厌恶、自我孤立、不愿与外界保持联系、以及孩子的懦弱。缺乏父母的感情导致孩子缺乏自律和自觉意识,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诱惑时,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教育的缺失影响留守儿童教育

由于农村地区所处位置较为偏远,许多教育资源与城市相比较少,而教育资源少、教育成本高也成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影响因素。一方面,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缺乏,影响着留守儿童的教育权利,限制了留守儿童的教育空间。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儿童教育成本有所增加,也使得许多农村居民的经济负担加大,对于农村居民,甚至一些贫困家庭而言,许多儿童父母只能选择外出到工资较高的城市工作。

(三)留守儿童缺乏社会价值观

当今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充满诱惑,学校周边网吧及其他娱乐场所管理不规范,让农村留守儿童随心所欲地进出。另外,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不良社会因素的吸引,无法得到父母的有效引导和监督,而许多祖辈作为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其监管能力不足,而儿童自身年龄较小缺乏自身管控能力,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容易被误导。

二、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发展,许多社会问题也逐渐显现,社会工作的重要性也在不断提高。针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工作的重要服务工作之一。以职业价值观为基础,社会工作者通过采用不同的专业技巧,从而引导留守儿童积极参与,互相帮助。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让留守儿童的父母能够正确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为留守儿童的法定监护人提供相关知识。最后,提高政府等相关部门对留守儿童教育的重度程度。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是儿童自身、家庭和学校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社会工作的角度来说,社会工作的介入可以有效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二)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可行性

对于社会工作来说,其主要功能是对各项资源的配置、复原、预防和社会稳定。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社会工作者应充分发挥资源之间的纽带作用。同时,社会工作者需要充分利用复原功能来矫正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教育和道德状态,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恢复正常的社交功能,提高社交技能;在预防功能方面,社会工作可以避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会随着时间发展而逐渐恶化。从社会工作的专业角度,社会工作者可以选择直接介入或干预这两个方向进行介入工作。社会工作者要为部分家长提供专业指导,在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可以选 用直接干预或间接干预这两种不同的方式,使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有着清晰的认知,

三、社会工作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建议

(一)修复父母与留守儿童亲子关系

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可以有效提高家长的责任感,增进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改善留守儿童因父母在不身边而造成的心理问题。在与家长的对话中,社会工作者可以建议家长增加对家庭的关注度,支持和照顾孩子,针对家长不合理的教育方式要及时提出建议,使家长明白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此外,对于不能经常回家陪伴孩子的家长,要运用视频、电话等多种形式及时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需求。

(二)資源整合,提供学习支持

社会工作者还可以进行资源的整合,组织大学生或是其他学校的教师到较为偏远的农村进行支教活动,并成立学习小组,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生活、学习上的照顾。同时,在农村地区的学校组织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相关活动,并通过组织不同主题的课外活动,与留守儿童进行多层次互动。

(三)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干预

社会工作者要针对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工作,从而缓解留守儿童心里的负面影响。在进行心理干预时,社会工作者要结合专业技巧,与留守儿童建立相互信任关系,使留守儿童从内心深处接纳社会工作者。对于心理问题特别严重的儿童,社会工作者要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治疗,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四、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具有时代性的社会问题,这也是农村家庭以及社会发展都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区、政府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缺一不可。社会工作的介入,可以更好的协助政府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中心,并督促学校、家庭等方面的共同合作,推动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朱宇.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监护权益的缺失与保障策略[J].现代农业研究,2021,27(12):133-135.

[2]张正阳,于华.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2021,38(11):64-66.

[3]崔晓虎.社会关爱服务体系助力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研究[J].成才之路,2021(29):60-61.

[4]郝佳昕.社会工作助力农村留守儿童成长[J].家庭科技,2021(08):29-30.

作者简介:范增华,1997年6月22日出生,性别女,汉族,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现就读于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2021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行政

作者:范增华

上一篇:电力企业资金管理论文下一篇:制造企业资金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