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中儿童教育论文

2022-04-20

摘要:陶行知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提道:“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育即生活,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回归生活,课程生活化的理念。生活化的课程充分地表明了生活活动对儿童教育的作用和意义。而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便是其中有机的结合点,它强调以幼儿为主,突出幼儿在美术教育中的地位,有效地促进幼儿各方面发展。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教育理论中儿童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理论中儿童教育论文 篇1:

浅析陈鹤琴“儿童教儿童”的原则在幼儿园中的运用

摘 要:“儿童教儿童”是陈鹤琴先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原则之一。其意思是以儿童来教育儿童,以儿童来指导儿童。由于儿童了解儿童的程度比成人更深刻、儿童鼓励儿童的效果比成人更明显、儿童教儿童教学相长等原因,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包含集体教学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园本活动和偶发性事件),如能恰当运用好“儿童教儿童”这一原则,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儿童;教;运用

一、 “儿童教儿童”原则的出处

“活教育”是陈鹤琴先生教育理论的精髓,为了更好地使“心理学具体化,教学法大众化”,陈老先生用十七条深入浅出的教学原则来阐述“活教育”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途径。

“儿童教儿童”正是其中的第十六条原则,这一条教学原则是根据陶行知的“小先生制”提出来的,意思是让儿童来教育儿童,让儿童来指导儿童。这种办法一方面可补充教师数量之不足,有益于教育的普及;另一方面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起辅助作用,有益于教学效益的提高。

二、 “儿童教儿童”提出的三点理由

长久以来,我们习惯于“教师教儿童”“成人教儿童”的方式,殊不知还有一种教育方式,叫做“儿童教儿童”。“儿童教儿童”究竟有什么好处?它与其他方式有何不同?陈鹤琴先生总结了如下三条理由:

(一) 儿童了解儿童的程度比成人所能了解得更为深刻

我们都知道,教学是否能收到好的效果,就要看教者对于学者的心理是否了解为定。成人与儿童之间由于年龄经历上的差异,彼此的认识总免不了一条鸿沟横亘其中,除非成人对对儿童心理学具有相当的基础。儿童与儿童之间的情形,就显然不同了。由于他们彼此的年龄相仿,兴趣易于接近,理解思想一致,所以沟通起来很容易,而且儿童尤其乐于把自己的经验告诉别人,当他们学会一点新的东西,总是很热心地想让别人知道。

(二) 儿童鼓励儿童的效果比成人所能获得的更为巨大

有些事情成人可以完成,孩子并不感到稀奇,而如果有的孩子也能很好地完成,则会令其他的同伴羡慕,以至于要向他们学习。比如,在孩子眼里,教师声情并茂地讲故事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而当有的孩子也向老师那样大方地站到集体面前流利、完整地讲述一个故事的时候,得到的一定是同伴的羡慕和赞许,紧接着会有更多的孩子希望自己也能有机会给大家讲故事。同时,来自孩子与孩子间的鼓励和学习,会使同伴关系更加密切,更能促进幼儿间的社会交往和融洽感情的建立。

(三) 儿童教儿童教学相长

以上两点,都只是指学者方面来说的,担任教的儿童能否在教的过程中获得裨益呢?答案是肯定的。儿童为了要教,事先就得充分准备,在教过以后,他对于所学的内容,认识必然更加清楚。所以,儿童教儿童,不但是被教者得益,即使教者本身,亦得到很大的益处,甚至是比被教者更大的益处。这种得益,不仅在教材以内的知识范围而已,儿童更获得发展创造才能的机会。比如,一个孩子教另一个孩子拍球,那么他自己不仅要将球拍得相当好,同时还要动脑筋思考怎样将他的拍球方法和要点讲解、示范给同伴听,这对教者来说绝对是一个挑战和成长。

三、 “儿童教儿童”原则在幼儿园中的运用

在我们的一日活动中,如果也能够把握好“儿童教育儿童”这一原则,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哪些环节可以利用这一原则呢?以下是笔者的一些实践,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 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儿童教儿童”

集体教学活动中的示范环节和操作环节经常需要利用儿童教育儿童。

在示范环节中,教师经常会请能力強的孩子来示范一些动作或画画等,从而为别的孩子打开思路。以美术活动《美丽的手帕》为例,当我提出“可以用什么样的线条来装饰手帕”时,便请2~3名幼儿来展示自己的想法,还请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和介绍自己所画的线条,接着我只需要适当的总结便可以了。而操作环节更是经常会用到儿童教育儿童。每次美术或数学教学中的操作环节,总会有一部分孩子又快又好地完成自己的作业或作品,这时我会请这些孩子去对一些能力弱的孩子进行指导和帮助。不仅是美术活动,在科学、艺术、健康、社会、语言等各个领域,都存在儿童教儿童的现象。

当然,为了尊重别人思考的权利,帮助之前先要问一句:“需要我来帮助你吗?”在别人答应之后才可以去帮助。

(二) 生活活动中的“儿童教儿童”

生活自理能力是幼儿时期孩子们最重要的学习任务之一,最常见的表现为穿脱衣裤、鞋子,扣扣子、拉拉链等。有的孩子自理能力很强,而另一些孩子对这些事情始终有畏难情绪,或对教师心存依赖。这时候,笔者便在集体面前表扬那些自理能力强尤其是愿意自己穿脱衣服的孩子,还利用专门的时间请他们现场示范、讲解,以此调动另外一些孩子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当然,在午睡前后环节,也为这些孩子提供一对一的帮助和指导,能力强、动作快的孩子,经常会去帮助和指导年龄小的、能力相对弱的、动作慢的孩子。

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乐意自己穿脱衣服了,有的还学会了自己扣扣子,他们的自信心由此增强,而帮助别人的孩子看到同伴的进步也颇有成就感。

(三) 游戏活动的“儿童教儿童”

在游戏中,许多情节的发展都是孩子们自己想象出来的,并且孩子之间也在相互模仿和学习。例如有一次,我在娃娃家游戏中听到“妈妈”吩咐“爸爸”去克里斯汀为宝宝定一个生日蛋糕,并且还请了好多“邻居”来给“宝宝”过生日、唱生日歌等。紧接着,有不少娃娃家的“爸爸妈妈”争相模仿这一情节。当然,我在游戏评价环节也请出了这个有心的“妈妈”,给当天玩其他游戏的孩子也分享了这一好玩的经验。

其实,这样的例子经常会上演,比如克里斯汀的“蛋糕师傅”又做出了新的花样、建筑工地的“工人”又有了新的建筑方法、小舞台的“演员”又跳出更漂亮的动作等等,这些都是从孩子中来,而需要教师及时将孩子的经验通过一些孩子传递给更多的孩子,并适时做好总结和点拨。

(四) 幼儿园园本活动中的“儿童教儿童”

我园曾做过一个名为“全纳·共生之——户外混龄体育游戏研究”的课题。混龄,也就是不同年龄班的孩子在一起玩。既然是不同年龄,那就存在着一些发展上的差异。在大幼儿和小幼儿一对一的互动游戏中,大幼儿很自然地充当着教育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在游戏中给予弟弟妹妹以帮助。并且大幼儿能够等待小幼儿的发展,愿意给小幼儿重复的机会;能根据小幼儿的表现,调整自己对小幼儿的支持方式,如降低难度、放慢速度等。

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不但小幼儿愿意接受大幼儿的安排,对大幼儿有敬畏感,能够积极模仿大幼儿的行为,而大幼儿本身的表达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也得到锻炼和发展。总之,大幼儿和小幼儿都能得到身心更好地发展。

(五) 偶发事件中的“儿童教儿童”

在幼儿园,孩子的学习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包括一些偶发的事件,同样是学习的良好契机。有天饭后折纸时,涵涵折了一个“东西南北”,引起了坐在她旁边的希希的关注,在希希的请求下,她很耐心地一步步教希希去折,折完后两个人很开心地用“东西南北”玩“说和猜”的游戏。她们的游戏吸引了更多孩子的目光,越来越多的孩子“慕名”来向涵涵学习折“东南西北”,没过多久,全班孩子基本都学会了这种折纸和游戏的方法。

笔者作为一线教师,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中班的孩子能够学会“东南西北”这种难度偏高的折纸,而这一技能的教授者竟然同样是一个中班的幼儿,可见幼儿作为教育者的潜力,不容小觑。

类似的偶发事件,也时有发生。再比如,有一次一位玩魔方很厉害的男孩子,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将班级的魔方还原到原始状态,引来了众多对魔方感兴趣的孩子们的围观,于是那个魔方男孩将自己跟爸爸学来的玩魔方秘诀对大家一一讲解、示范……

除此之外,我们还根据幼儿的兴趣,结合自然角做了一些活动。开学之初,每个孩子都会从家中带来一盆植物。我们请家长先告诉孩子植物的名称以及它的一些特点和习性,然后由孩子轮流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的植物,这也不能不说是一次孩子教育孩子的好机会。

四、 “儿童教儿童”原则在幼儿园运用中的两点思考

(一) 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教育者

说到“儿童教儿童”,我们不由地会想到:“大的教小的”“强的教弱的”这两种情形。其实,强与弱是相对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有的孩子擅长画画,有的孩子喜欢讲故事,有的做早操动作到位、精神饱满……只要很好地利用和发挥,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为教育者,每一个孩子都有指导别人、展示自己的机会。

在一日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一些孩子由于各方面發展较好,经常被赋予“小老师”的名义,充当各种“教”的角色;另一方面,也总有些孩子由于整体偏弱,而始终得不到这样的机会。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给能力相对弱的孩子以必要的关注,善于发现和鼓励他们的进步,善于将他们身上的亮点进行放大,适时为他们提供一些“教”的机会。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高这些孩子的认知能力,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增添了更多的自信和积极向上的动力!

(二) 教师的发现、引导和提升至关重要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教师始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即使是“儿童教儿童”这种看似与教师无关的情形,同样离不开教师的发现、引导和提升。

发现: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其独特的闪光点,而这一点,孩子自己常常是看不到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带着一颗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寻找和发现这些闪光点,发现其中的教育价值,以更好地抓住“儿童教儿童”的契机。

引导:与教师相比,孩子在“教”的方法和策略上显然是稚嫩的,当儿童“教”的过程出现问题或困难而无法解决时,需要教师适时的介入引导,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向同伴表达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技能,实现“教”的目标。

提升: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教与学,其最终的目的是使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在孩子“教”的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带领孩子进行讨论、反思、小结、改进等,帮助他们对各种学习进行梳理,以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陈鹤琴.陈鹤琴全集(第五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魏培培,幼教二级,江苏省南京市,南京晓庄学院实验幼儿园(南京市市级机关第二幼儿园)。

作者:魏培培

教育理论中儿童教育论文 篇2:

浅谈内容生活化在幼儿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摘要:陶行知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提道:“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育即生活,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回归生活,课程生活化的理念。生活化的课程充分地表明了生活活动对儿童教育的作用和意义。而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便是其中有机的结合点,它强调以幼儿为主,突出幼儿在美术教育中的地位,有效地促进幼儿各方面发展。

关键词:生活化;美术;特色;创作

一、内容生活化,有助于提高幼儿经验与技巧

(一)将节日内容融入美术活动

在“父亲节”那天,我们预设了美术活动“我爱我的好爸爸”。孩子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资料收集、讨论与交流活动。如说一说爸爸的职业,说一说自己的爸爸长得什么样?爸爸平时的爱好是什么?收集爸爸的生活照、观察爸爸不同的发型、服饰等。孩子在活动中经验更加丰富,思维也更活跃。因此孩子们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能充满创意地画出自己的爸爸。有的画出爸爸短短的板寸头,有的画出爸爸乱糟糟的胡子。有的画出爸爸在沙发上聚精会神地看报纸,有的画出和爸爸在兴高采烈的看球赛,有的画出和爸爸一起学游泳,有的画出和爸爸一同快乐地去旅游。从孩子们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平时生活经验的积累,又能看到孩子在原有经验上的大胆联想与夸张表现。借助美术的表现手段,孩子们原有的经验得到了重组、再现和拓展。

节日活动也是幼儿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孩子创作的源泉。只有牢牢把握孩子的生活經验,才能使美术活动真正让孩子体味生活的美,自由创造美。

(二)将本土特色融入美术活动

铁画是我们芜湖的一绝,也是我们地方的一大特色,家喻户晓。而且有的小朋友家中还有铁画作品。所以在实践中我尝试把美术教育与贴近我们幼儿生活的本土文化“芜湖铁画”结合起来。在活动中无论是生成的美术活动或是教师预设的美术活动,其共同点是都来源于孩子的生活。着重点都在于让孩子亲身去感受生活,最大限度地给予孩子体验和感知美的机会,让幼儿自主的运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表现表达,把自身对美的体验和真实情感倾注在艺术创作之中,从中体味现实生活的美好。

在主题活动“铁画-艺术中瑰宝”中。通过了解、参观、欣赏幼儿们已经对家乡的铁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想用美术的方式表现自己家乡特产的强烈愿望。于是我设计了美术系列活动“我的铁画秀”。孩子们运用铁丝、订书机等材料对他们的作品开始了大胆的创作。孩子们尝试用各种线条和各种图案来表现,把手中的废铁丝、铁钉变成富有生命力的作品。在该主题教育中渗透了孩子们对家乡文化的理解,并增强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意识。“铁画-艺术中瑰宝”主题背景下开展的一系列专题美术欣赏活动,就是把本土文化与美术教育内容生活化。这样不仅让幼儿更加乐于探索自己身边的事物,而且幼儿的审美能力与表现技能上也从中得到了提升。

教育即生活,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因此美术教学要紧密结合幼儿的生活实践,贴近幼儿身边的人、事、物,将美术与幼儿的生活学习及活动联系起来,即美术教学生活化。多种生活化的活动内容让幼儿在生活中不断拓展绘画经验,习得必要的美术技能,从而形成积极的审美情趣。

二、丰富活动形式,有助于幼儿自我表达,体验满足感和成就感

(一)与区角活动相结合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还尝试把美术活动大面积的扩展到区角活动之中,孩子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材料进行活动。如:在“我的巧手坊”的区角中,孩子们可以在区角中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剪剪、贴帖、画画。还可以选择各种图案进行涂色与粘贴……,最让他们感到高兴的是,他们可以把自己的作品挂在墙上,让大家欣赏,多有成就感啊!在他们眼里看来这才是世界上最最棒的作品。

(二)与主题活动相结合

在我班组织的一次“春天的秘密”为主题的美术活动中,在讨论过程中幼儿通过对春天的观察和体验,都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看到的、发现的事物告诉老师和同伴。如:小草发芽了;迎春花吹起了小喇叭;睡了一个冬天的小动物们都起床了;青蛙妈妈生下来小蝌蚪宝宝了;在作画过程中,孩子们也是非常乐于表现自己所了解的新事物,如有的小朋友一直对鱼缸里的小蝌蚪进行观察记录,还画出了小蝌蚪生长图的连环画记录呢…….种种的生活体验与情感,在孩子的作品表现得淋漓尽致。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幼儿美术活动材料生活化将“美术”与“材料生活化”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孩子们玩着学、学着玩,从中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

总之,教师要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特有的功能,突出生活即美术的特点,强调活动应当与幼儿生活实践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和扩展幼儿现实的生活经验,让幼儿从生活实际的层面上去解决实际问题,强调幼儿的实践活动于其生活经验的结合。美术教育活动不能孤立地进行,只有与其他各学科有机联系,相互渗透,融入日常生活活动中去,才能让生活在幼儿园这个小社会中的幼儿充分感受美、表现美,画出一个最美的画卷。

参考文献:

[1]丁书新.基于幼儿心理学、教育学提高幼儿教育质量[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15):132-133.

[2]王岚.中职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学理论课教学中的新方法[J].才智,2020(14):23.

作者:崔义燕

教育理论中儿童教育论文 篇3:

扎根生活教育,浇灌德育之花

摘要:目前,无论是发展心理学界还是学前教育界以及其他相关社会领域,在我国尚未形成对“幼儿”的统一界定标准。一般来说,1–3岁为幼儿期,而“幼儿教育”主要是针对3–6岁幼儿的教育。随着国家“三胎政策”的开放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上升,幼儿早教已然成为一种趋势。本文主要从家庭和学校两个范围,针对常见的幼儿生活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幼儿教育活动的意义与革新发展。受陶行知教育理论中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影响,本文侧重于幼儿德育教学阶段中的“生活教育”。

关键词:生活教育;德育教学;学前教育;幼儿德育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教育活动应当是有机统一的其中,德育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政治观念,引导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生活教育理论的提出,是陶行知针对传统教育弊病提出的,其中包含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身为一名幼儿教学工作者,所承担教学任务并不低于应试教育教学任务,在一定程度上,所产生的影响更为深刻,责任也越发重大。在社会上,部分人对于孟子“性本善”与荀子“性本恶”的激烈辩论从未停止,幼儿教师在幼儿学习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身份,应当要保持清醒的认知和理性的思考,以幼儿启蒙教师的立场和身份,做好幼儿教学工作,当好引路人,埋下积极向上的理想种子。

一、生活教育在学前幼儿成长过程中的意义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成为父母的子女、老师的学生之前,首先是成为自己。一个孩子就是一棵独立的树苗,每一棵树苗的成长都离不开土壤的培育、雨露和阳光的加持,而父母、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就扮演着这样的角色。成长环境往往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质量,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与其生活环境、接受的教育息息相关。家和幼儿园是幼儿成长时期主要的两大活动场所,同时,幼儿时期也是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家长和幼儿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都有各自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帮助幼儿学生“长成参天大树”。

另外,行为习惯的培养不可一蹴而就,特别是幼儿仍处于认知世界的状态,这也更加考验幼儿教学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心理素质。幼儿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往往好奇心极强,追求自由,不喜欢被约束,家庭和校园中,大人和老师为幼儿制定的条条框框总是被他们忽视,因此想要幼儿学习一种规则,养成各种习惯,需要利用一切时间、空间和机会对他们进行习惯养成训练,而幼儿园在空间、时间和人力上都能保证对幼儿行为习惯养成进行全程的督促和培养,因此幼儿园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1]

二、學前幼儿部分生活现状的分析

我国教育界引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时间相对较短,部分幼儿教师缺乏相关知识的培训工作,没有全面、深刻领会融合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具体内容,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缺乏实践与锻炼。其次,不少低龄幼儿家长也缺乏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理解,影响了此教育理念对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作用发挥。[2]现行保育机构的发展,必然离不开更深入的生活教育理念,保育工作者主动学习、探讨相关,并及时主动向家长科普相关,才能更好更快填补这一空缺。

从幼儿6个月起,至15岁,共有七个发展关键期。发展的关键期指人类在某个时期更容易掌握某种行为、技能或知识。在特定的发展关键期对孩子施以相关的教育,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错过关键期,学习该项相关技能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弥补。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一些小的保育机构缺少专业的保育工作者、家长不了解发展关键期等原因,导致保育教学不科学不规范、忽视幼儿发展天赋、缺乏正确的引导培养幼儿特长,诸如此类的教学失误。2.5到6岁,是幼儿秩序规范关键期,在这一年龄段的幼儿教育,应当着重于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教学当中引导正确的政治主张、日常生活的道理。然而部分家长处于宠爱心理,认为该年龄段的幼儿还小,疏忽了引导。更有甚者,过度溺爱孩子,任凭幼儿撒泼耍赖、不尊重他人等行为,固执己见,不接受外界的建议与批评。在新闻报道中,不乏看到这类例子:幼童在公共场所狂奔打闹、乱碰乱爬,发生碰撞、跌倒事故。在幼儿这一时期,性格的培养也极为重要。在幼儿教学工作者中,还流传着“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等话,幼儿早期教育有规律可循,遵循、利用好事物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培育幼儿。

三、学前幼儿生活教学活动的革新与进步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对幼儿早期教育越发重视。当然,有市场需求就有市场供应,近年来随着二胎、三胎政策的颁布,社会市场上婴幼儿早教托育机构、学前儿童教育培训机构以及幼儿园的占比不断上升。家长在选择托育机构时往往眼花缭乱,再加上缺乏专业的幼儿保育知识,很难选择性价比高的机构。目前,国家相关部门仍在尽量完善幼儿教育保育市场监管,并根据实际市场情况调节出台托育机构相关要求和法律法规,但家长在选择托育机构时还要多做功课、擦亮眼睛,寻找和自己教育理念相一致的保育机构,共同培养幼儿。

总而言之,幼儿教育教学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幼儿认知力不足等问题,幼儿教育相较于传统应试教育更注重素质教育教学,尤其是生活教育。在对幼儿进行生活教育教学时,不是一味加工、复制,而是在事件当中积极引导幼儿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处理问题,激励幼儿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个性。教学活动也不是一味传承,教学工作者跟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变革、创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教学,将教学活动变为一个可调节机制。将幼儿教育核心理念转化为行动,同时,将家庭生活教育相关行为活动交给家长,适当留白教育内容。为幼儿家长提供、科普幼儿保育知识,在沟通交流中,更好实现家校融合,为幼儿提供一个和谐、科学、有效的保育环境。另外,幼儿保育机构应按照国家要求标准,为幼儿提供健康、安全、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机构负责人认真负责保育的组织与管理保育人员,安排专业的保育工作者负责幼儿生活照料和活动组织,呵护婴幼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绪荣.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1(27)

[2]朱昕朦.实践陶行知生活教育,培养幼儿自理能力.[J]新课程.2021(27)

[3]黄萍.幼儿教育新的价值取向——浅谈幼儿教育与生活的融合.[J]当代家庭教育.2020(27)

作者:朱惠芳

上一篇:保护贸易政策分析论文下一篇:业主公约立法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