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儿童的方式

2024-05-17

家庭教育儿童的方式(精选6篇)

篇1:家庭教育儿童的方式

论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贺秋雨

西南大学xx学院,重庆 400715

摘要: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更是希望”,所以对儿童的教育至关重要,儿童今后的发展如何,那就要看教育的发展了,因此教育就起到了主导和决定定性的作用。而教育一般可分为三个方面:家庭、学校、社会。在本文我要谈论的就是家庭对儿童的影响。说到家庭对儿童的影响那就要说到家庭教育了,家庭教育是指:在生活中家长以自己的主观思维和见解,经过言传和实践生活体验,以达到对儿童教育和影响的社会活动。,教育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甚至决定性作用,而教育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内涵。本文主要谈谈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影响。家庭教育指的是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着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通过自身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儿童实施的含有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儿童在家庭中所接受的教育,一方面是来自家里的父母或其他年长者按照社会生活的要求,对儿童施加的直接性教育;另一方面,是来自家庭氛围里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家庭中家长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他们是儿童第一任乃至是终身的老师,同时,家庭也是儿童的第一个社会生活环境,是儿童接受生活教育、品德教育最长久的场所。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成长和社会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家庭教育;方式;儿童;影响

我们知道,一个儿童刚出生时是个纯粹的“生物人”,只具有生物体所共有的吃、喝、拉、撒、睡、哭等先天性本领,而其他的本领都是在后天的学习中所获得的。家庭是儿童第一次接触到的社会环境,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位老师,是儿童的基础教育指南。在儿童的早期阶段,父母教儿童说话、走路、穿衣、吃饭、辨认周遭的事物,并且形成一些简单的伦理观念。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父母就会对儿童进行一些简单易懂的知识、1

技能、思想、感情、交往等多方面的教导,尤其是父母在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即儿童出生到3岁左右的这段时期,发展了儿童的智力和认知能力。以上所有这些儿童在早期所接受的教育为其今后快速适应社会的生活和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奠定了基础中的基础。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和前提。如果儿童从小没能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将会对其一生产生不可预知的不良后果。在当今社会的独生子女家庭中,教育问题不断的凸显,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教育方式的误区,已逐渐引起社会、学校、家庭的高度重视。因此,作为家庭教育主体与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的父母,承担了对儿童的生理上的精心照料、智慧的正确诱导、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塑造的巨大责任。

一、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不同影响

在选择家庭教育方式的问题上,家庭成员内隐的权力和外显的沟通方式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一个家庭的家庭的互动状况也能从沟通方式中清楚的体现出来。沟通方式的不同,显示不同教育的影响,对家庭教育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可见,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具有不同的教育思想观念,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和睦美满的家庭对儿童形成健全的身心有着特殊的影响力。儿童生活在一个和睦的家庭中,他会感到一种安宁,更有利于健康性格的成长。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有些父母会离异,形成单亲家庭,这严重影响了儿童身心的身心发展,甚至导致一些儿童的性格不健全。不同性格的父母对待儿童的情感态度不同,对儿童的控制程度也不同,现根据父母对待儿童的情感态度和控制程度将他们分为以下三种:独断型,放纵型,民主型。

(一)父母独断型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

属于独断型的父母,因为工作繁忙或其他的缘故,对儿童的生活和学习采取了独断的方式,忽视了儿童也是有思想的个体的因素这样一个严肃的问题,对儿童要求严厉,又在情感上排斥,并且对儿童的需要缺乏反应性。在独断型父母的教养下的儿童,通常自卑,易激动,缺乏目标,他们从来得不到什么满足,对他们的所处的环境也毫无控制,他们通常感到拘束和愤怒,但慑于敌对的环境而不敢表露出来。这类儿童容易表现出不愉快,对压力很敏感,缺乏目标的情况。

(二)父母放纵型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

现如今,很多家长以儿童为中心,无条件满足儿童的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造成了

当今社会家庭中常见的“小皇帝”、“小公主”。父母应该清楚的了解到,放纵会使儿童自私、任性、骄横、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心,甚至不懂得正确的对他人表示尊重、关心和感谢。这样的儿童一旦离开家庭,走向社会,便会无所适从,处处碰壁。

现实中常有这样的情形:当儿童因某种愿望得不到满足,而以各种方式胡闹,甚至是躺倒在地上撒野时,父母并没有加以制止,反而无条件地满足。我们的家长没有及时意识到,这种顺从、宠爱会一次次地滋长儿童的坏习惯,也许他们认为,儿童的要求他们是能满足的,因为他们是儿童,儿童的错误也是可以原谅的,但同样也因为他们是儿童,有朝一日,他的要求不能满足,那将会是怎样?父母极端的放纵,以及对儿童随意地表达冲动的鼓励,都与儿童的冲动行为和缺乏控制的发展密切联系,他们认为这些冲动的自由表达是自己能给予满足的,便尽力满足,而恰恰是这种错误的观念纵容了儿童。

所以,在宽容、放纵型父母教养下的儿童,一般性格较为冲动,不顺从、缺乏自控、专横,而且攻击性高,对成人易出现严重的反抗情绪。

(三)父母民主型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

民主的教育方式是必须建立在亲子关系平等基础上的。民主型的父母主要表现为:把儿童作为独立的、有思想的个体,注重培养儿童的主动精神,以及他们的自理、自制能力,父母对于儿童的期望、要求及奖励、惩罚等较为合理,经常与儿童进行交流与沟通,尊重并听取儿童的意见,及时纠正自己在教育儿童中的失误。此类家长对儿童表现出的关心、尊重、理解、信任,爱而不惯,严而不苛,以及对儿童进行正确的鼓励和引导,使得儿童变得真诚、自信、自尊,生活态度积极,有责任感,在人际关系中于他人相处融洽,社会适应也较为良好。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的曾绮、卢咏莉通过调查研究,指出父母双亲的严厉的教育方式都与儿童被负提名、儿童的攻击性、学习问题等有显著的正相关,与儿童的被正提名、儿童的害羞等有显著的负相关;父亲严厉的教育方式与儿童的社交能力有显著的负相关。母亲民主的教育方式与儿童被正提名、儿童的社交能力有显著的正相关,而与儿童被负提名有显著的负相关。父亲民主的教育方式与儿童被正提名、儿童的社交能力有显著的正相关,与儿童的攻击性和学习问题有显著的负相关。天津社会学院的关颖等通过对天津市区、郊区各一所小学、一所儿童园实施问卷调查,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证实了父母教育方式对于儿童行为的影响。得出了,父母采取民主型教育方式的儿童,在社会化程度上高分组的比例大大高于其他类型的。反之,父母采取独断型和放纵

型教育方式的儿童,在社会化程度上其低分组的比例远远超过民主型。

很显然,三种教养方式中只有民主型教养方式对儿童健康成长是最有益的。

二、家庭教育方式的偏差是儿童行为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

为了能更深入的的探讨儿童行为问题的家庭成因,我们先来看第一个案例。某男孩,6周岁,非常好动,上课时不爱认真听讲,要么总是搞小动作,要么就是逗周围的小朋友说话,只有在老师大声斥责的时候才会有稍微的收敛,但坚持不了多久,又会恢复成老样子。在平时,常常有以打、踢、推、咬、威胁等方式攻击其他儿童的情况发生。在集体活动中,也表现得比较霸道,常跟其他儿童抢玩具,并且难以协调他跟别的儿童合作或玩耍,多次受到老师的的斥责和处罚。同时,这个男孩的接受能力也比较差,作业很马虎,更是经常不按时上交作业。或许是受长时间的自我封闭,一但有人主动跟他玩耍,跟他说话,他又会表现得很开心,主动与人分享玩具,可好动的行为还是收敛不多。他的老师反映,该男孩可能有注意缺陷和活动过度的行为问题,自我控制能力很差,因为班上儿童较多,老师无法分出较多时间和精力去约束他,只要他不对教学活动影响太大,一般都是任其自然。而在与老师的访谈和家访中得知,男孩的父母在香港,抚养他的是他姑妈姑夫,姑妈曾经在一间中学当过老师,现已退休,现在在一间公证所做公证员,姑夫是一个研究所的研究员。姑夫的为人性情温和,平常对男孩教育过问不多,大部分时间是姑妈在对男孩进行管教。男孩的姑妈说,男孩四岁前一直由他的姨妈抚养,姨妈对他比较纵容,不管他提出的要求合理不合理,都总是尽量满足,才使得这位男孩从小就非常霸道,常以自我为中心,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发脾气、摔东西或躺在地上哭闹,更甚是离家出走。而后来到姑妈家,姑妈对他却要求非常严格,管教十分严厉,对他提出的要求,若是合理就尽量满足,若是不合理的,不管他怎样吵闹、发脾气都不予理睬,对于他的一些过激行为,常常加以严厉责骂甚至是体罚。因此,男孩对姑妈一直都是又怕又依赖。姑妈表示,她对这个男孩的管教已精疲力尽,有种受挫感。男孩的父母每四个月回大陆探望儿子一次,男孩常向父母告姑妈的状,但是父母也都赞同姑妈的教育方式,表示支持,对男孩的想法不予理会。男孩每次与父母团聚都表现的非常开心、活泼,总缠着父母不肯放,可若是他见到父母对其他的儿童稍稍亲热点,就会非常得不满,表现出极度不安的情绪。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来做具体的进行分析。案例中的第一个抚养人姨妈,因为儿童不是自己的,生怕过于严厉的管教,会招来他人的非议,因此不敢用纪律约束儿童,采

取放纵型的教育方式,对儿童过分纵容、放任,养成了男孩粗暴、反叛的性格。而轮到姑妈抚养时,姑妈意识到对儿童采取宽容放纵的严重性,又过分得控制、约束儿童,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结果非但没有起到纠正儿童的坏行为的作用,反而激起儿童更强烈的反抗。

由此案例分析,不难得出以下结论:缺少父母的直接抚养,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严重的消极影响。案例中的男孩不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虽然抚养者都非常爱男孩,但这种爱毕竟代替不了父母的爱。有研究表明,父母在家庭中本身性别角色的扮演,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儿童可从父母之间的互动方式中,直观的了解到两性间的互动方式,并认同、模仿父母的行为。如果儿童处于不理想的环境中,可能会产生儿童认同错误的角色或拒绝认同等认同方面不正常的现象,所以,此类因素往往会造成儿童行为上的不协调或是心理方面的不平衡。家庭教育方式,一般是父亲和母亲教育方式的综合体,由于父亲和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作用及自身素质不同,其教育方式上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相同的。而这种相同与不同对儿童行为的影响也有差异。如果父母双方的教育方式均不恰当,对儿童行为的消极影响比较严重;如果父母双方,一方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另一方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则两种教育方式有一定的影响和抵消作用,因此在对儿童行为的影响上,不良因素少于父母均为不恰当教育方式的组合。可见,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行为的影响是立竿见影的。

再来看另外一例,分别是两位母亲与自己的儿童的相处状态:

母亲甲带着四岁的女儿小敏洗菜、做饭、用餐。整个过程从坐在庭院里剥豆荚开始。母亲说:“小敏,你去拿个小凳来给妈妈坐,妈妈的脚蹲痛了。”“噢,我去拿。”“妈妈,给你!”“哦,谢谢小敏,小敏真乖。”“妈妈,我也来剥豆荚!”“好呀,小敏真懂事。”“哇,小敏剥了一个这么大的豆荚呀!这么大,里面有几颗豆子呀?”“妈妈,豆荚有五颗。”“哦,小敏能干,能数五颗豆子了。”“妈妈,这个豆荚这么小呢!”“哦,这么小,里面有几颗豆子呀!”“妈妈,有两颗。”“噢,那妈妈考考小敏,大豆荚包着五颗,小豆荚里包着两颗,五颗多还是两颗多呀?”“五颗。“哦,小敏真棒!”„„饭菜做好后摆到桌子上,小敏爬到凳子想去舀菜吃,母亲说:“小敏,今天舅舅要到我们家来吃饭,舅舅是客人,应该等客人来了一起吃,这是礼貌哦。”“哦,那懂礼貌的儿童是聪明的儿童,是吗,妈妈?”“是,小敏真聪明,小敏是世界最聪明的儿童!”

母亲乙带着四岁的女儿小慧洗衣、做饭、用餐。整个过程从站在洗衣池边洗衣服

开始。小慧拿过一只袜子学着妈妈擦肥皂、洗袜子,母亲厉声说:“别动!你一边去玩!”小慧放下袜子待了一会走开了。隔一会儿她用一根棒子去玩土。“别动!再玩土打你!”母亲又严厉的说。小慧便放下棒子走到洗衣水流出的水池口去玩水,一会儿就把裤子玩湿了。“你一下犯这样错,一下犯那样错!看,裤子全弄湿了!”母亲走过来“啪”的一巴掌,一把抓住小慧拎起来放到一旁的空地上。不声不响的小慧这时“哇——”的一声赖在地上哭起来,母亲却并不怎么理会她。饭还没有做好,两碗菜上桌,小慧便爬上凳子一人吃起菜来了,吃得桌子上沾了许多菜汤菜碎,当客人到家准备吃饭时,桌子上已“半边席散”。

在以上案例中,母亲甲能在细节上利用许多机会教育儿童,能把儿童的积极情感较好的调动起来。这样,儿童的智力发展和健康感情的培养就会比较容易,继而儿童的社会化就会化得较优、较快。而母亲乙只图自己干活,把儿童放在一边就不管不顾了,结果儿童可能因为不能参加感兴趣的洗袜子的活动,而失去了一个智力发展的机会;因遭受到母亲不恰当的呵斥而情感受到压仰和扭曲,萌发一定程度的反感、敌视、怪癖的不健康心理;因受到吃菜的放纵,而增添了对事物与礼貌的不正确认识。这样子,儿童的社会化就化得劣、化得慢了。

父母的影响贯穿了儿童从小到大的生活,父母有很多契机与机会去感染、教育儿童。父母在家里对儿童的生活、学习,要作出有序、有理的安排,当儿童在学习上遇到挫折时要给予耐心的帮助与指导,要让儿童感到家庭是一个和谐快乐的、既有自由又不可妄为的温暖港湾。所以说,家庭教育,是一项造“人”的奠基工程,这项工程对于儿童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以及深远的影响。

三、提高家庭教育成效的策略

通过本次的讨论,我们认为,要给儿童良好的家庭教育,家长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一)创建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它包括主观和客观的多方面要求和内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良好家庭人际关系

家庭成员彼此尊重信任、关心爱护形成的感情融洽、生活和谐的亲情关系,是陶冶儿童形成良好品德、促进其健康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家庭环境因素。在和谐的家庭环境氛围里,家长也会更加重视对儿童的教育和品德培养,并能默契配合,互相支持,从而对

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均衡发展,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反之,家庭不和、父母整天争执、打骂不断,也就不可能会有时间、精力和心思去考虑或商讨有关子女的教育和品德培养问题,因此就有可能出现互相不闻不问、彼此推诿、对儿童冷淡,甚至拿儿童出气的恶劣情况,这会直接严重影响到儿童思想和行为、个性和品德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儿童的心理健康,造成极其严重或不可挽回的后果。

2、建立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和行为常规

在家按时起床、休息、进餐、不吃零食、讲究卫生、合理的分担家务,在外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言谈举止文明、外出互相通知或留条等,都是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应该形成的良好习惯。这些看似小事,但养成习惯,逐步形成不成文的“家规”,不仅能使全家人都能够更有秩序地生活,而且还有助于帮助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学会关心人、尊重人。

3、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要想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就要经常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积极健康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不仅能够调节一个家庭的气氛,使家庭充满乐趣,而且还能提高每个家庭成员的文化修养水平、思想情操和精神情趣,并为儿童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其能受到良好的品德熏陶和感染。

4、形成良好的家风

家风指的是在家庭生活与活动交往过程中,甚至是世代繁衍过程中,通过年长者的言传身教以及各个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而逐步形成的。家风一旦形成了,对每个家庭成员都有一种无形、有力的教育力量,它能正确的约束、规范每个人的言行,并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和延续性,影响极为深远。家庭成员都应努力形成良好、积极的家风,诸如追求理想、积极向上,团结、和睦、勤奋好学、勤劳节俭、讲究卫生等。最重要的是,良好的家风能使家庭教育发挥出它更大的效能,因此,努力形成良好积极的家风是非常必须的。

(二)严爱结合,要求统一

家长爱儿童具是不可置疑的,但爱儿童应与严格要求相结合,不能对儿童娇纵、放任、溺爱、护短,也不能失去理智的调节和控制,把父母的爱变成溺爱。一旦变成溺爱,就会使儿童形成不良的行为和生活习惯,儿童的性格也会变得扭曲,甚至产生病态心理。父母对儿童的要求不是一般性的口头说说而已,它应该是认真、严格的。严格不仅仅是

简单的命令、限制,更不是过分的严厉、专制、打骂,甚至是体罚。要求严格中包括了说理、引导和启发,严格要求应当与尊重、关心、信任儿童相结合,真正的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严爱结合,刚柔相,要做到合理、适当、明确、具体、有序、有恒。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合理,要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需要。如果儿童提出的要求是合理的,家长能够力所能及的,就应当给予儿童以支持和满足;如果儿童提出的要求是不合理的,家长可以按具体的情况做出不同的反应,或是断然拒绝,或是需要耐心地给儿童做出具体的分析,帮助他们清晰地明辨是非,提高他们的品德认识水平。除此之外,家长对于儿童的要求应该适当,不应该有过多或过严的要求,并且所提出的要求应当有明确、具体的内容和标准,同时,要求应是分步提出、逐步提高的,要求在提出后,要让儿童坚持下去,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或不了了之。

家长在向儿童提出要求时,还要特别要注意父母之间的意见是否统一,否则将会出现一严一松,这管那护,各行其事之类的情况发生,更不能只要求儿童,却让自己例外,否则不仅不能取得预想的德育效果,反倒会产生反效应,使儿童的心目中认为家长说话不算话的,也让家长失去了在儿童面前应有的威信和教育的力量。

(三)尊重和信任儿童

人时都有着强烈的自尊心的,儿童也是一样的,千万不能使用“语言的刀子”去伤害儿童稚嫩的心灵,相信他们发展的可能性,相信他们的实力和能力,使其能够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激励和信任,以便获得他们前进的信心和力量,更加的积极、奋发向上。家长可以用朋友、伙伴的身份与他们进行娱乐火共同活动,在活动、娱乐中更真实的了解儿童的需要和他们的喜、怒、哀、乐。“代沟”,是由于父母与儿童的互不了解造成的。儿童在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就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和困难,因此,家长要尽量抽出时间和儿童一起进行活动,并要细心的去观察儿童所表现出的状况。在实际的家庭生活中,父母要特别注意民主的和儿童相处,要鼓励儿童大胆的发表在他们的视角里所体会的意见和看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尽可能地理解或接受他们合理的意见,满足他们所提出的合理的要求,大胆地让他们做自己想做而又力所能及的正当合理的事,即使失败了,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更正,细心、和蔼地帮助他们总结经验,并鼓励他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儿童因缺乏知识经验而做错事或是做的不完善时,来自父母的理解、宽容往往是最好的动力,会让父母收获到出乎意料的惊喜。

(四)加强修养,以身作则

在家庭教育中由于父母是儿童最直接、最经常、最持久的榜样,结合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特殊关系,父母的举止,对于儿童的各种影响自然会在儿童的心中留下了潜移默化的教育痕迹,而子女又总是在生活中以父母作为榜样进行无意识的学习。同时,儿童尚小,又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往往对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加取舍地盲目模仿,因此,父母必须自觉的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时时处处以自己正确言行、高尚品德,给儿童留以正确的品德影响。只有通过这样,才能使儿童形成良好的品德,形成健全的品德并得以顺利地发展。如果父母缺乏教养,品德修养差,言行不当,举止不端,那么就会带给儿童不良的影响,甚至造成儿童品德形成发展上的障碍、缺陷、不良。比如,父母说话粗鲁、待人无礼,儿童就或许会经常打架斗殴;父母“手脚不干净”,儿童就容易有小偷小摸行为;父母若是专制、严厉过度,儿童就容易养成固执、冷酷、残忍、顺从、消极等不良的性格特征。父母应当清楚的了解到,只有让自己成为品德高尚有教养、有知识文化、有理想抱负肯奋斗的家长,才能够得搜儿童由衷的爱戴。家长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这样才能收获好的结果。所以说,打铁还得自身硬,就是这样的道理。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和基础的作用,并有科学研究表明:儿童最早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会将看到的、听到的事物集合在正在成熟的大脑里,并在以后的工作、学习或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进行模仿。所以,苏联的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就是父母,父母的每句话、每个眼神、每个举动,甚至是看不见的精神世界,都会给儿童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家长应当根据每个儿童的具体年龄特点以及身心发展程度,选择正确的方式方法,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发展他们的智能。在始终充满亲切、友爱、平等、欢乐的家庭气氛,儿童才能在轻松、温暖的环境中受到良好的影响和教育,从而健康而活泼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胡厚福.德育原理[M].辽宁大学出版社

[2] 潘

一、王星华、牛国林.教育学[M].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

[3] 关颖等.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年第4期 [4] 袁爱玲等.幼儿行为问题家庭成因的个案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1年6期

[5] 曾琦、卢咏莉.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的学校适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京),1997年第2期 [6] 马秀华等.家庭德育对青少年的影响[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2年1期 [7] 马莉媛.浅谈家庭教育对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J].科学时代,2010年6期 [8] 魏燕等.幼儿问题行为的家庭原因分析[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年3期 [9] 田瑞华.家庭教育与人才培养[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1年7期

[10] 孟文美.中学德育管理现状的调查及对策研究[D].2005年 [11] 优秀家庭教育论文.豆丁网

致谢

本文的研究工作是在我的导师伍雪辉的精心指导和悉心关怀下完成的,在我的学业和论文的研究工作中无不倾注着导师辛勤的汗水和心血。导师的严谨治学态度、渊博的知识、无私的奉献精神使我深受启迪。从尊敬的导师身上,我不仅学到了扎实、宽广的专业知识,也学到了做人的道理。

在此我要向我的导师致以最衷心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也向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领导、老师、同学和朋友表示由衷的谢意!

衷心地感谢在百忙之中评阅论文和参加答辩的各位专家、教授!

贺 秋 雨

2014年

篇2:家庭教育儿童的方式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是由左右两半球组成的,左半球(左脑)为语言脑,它具有语言、数字推理等功能,对应着人们的逻辑思维,右半球(右脑)是非语言脑,俗称“艺术脑”,它负责鉴赏音乐、图像、绘画,对应着人们的形象思维。只有左右脑协调平衡,才能更大的发挥人的潜能,而要想使其合理利用、和谐发展,必须要开发人脑的音乐潜能,钢琴教育正好满足这一点。

幼儿演奏钢琴时需要运用多种感觉器官的参与、配合。当幼儿弹奏一首乐曲时,既要看谱子上的音,又要听其弹奏的是否准确,音乐表达的是否赋予情感,无形中刺激了幼儿脑细胞的发育,从而提高了幼儿的观察力、听觉力、记忆力、想象力、节奏感、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说钢琴的学习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教师的选择是幼儿钢琴教育中最关键的一步。如果幼儿在钢琴启蒙时没有良好的弹奏姿势,不能正确的读谱,音乐常识匮乏,都会给以后的钢琴学习带来阻力。所以,孩子的钢琴启蒙教育阶段就要选择专业的钢琴教师,让孩子进行规范的学习。

下面,笔者就结合在幼儿钢琴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对一些方式和方法进行剖析探讨。

一、正确的弹奏姿势

正确的弹奏姿势是幼儿掌握钢琴基本技能的前提。

1、身体要很端正的坐在琴凳的1/3或2/3处,腰、背直而略向前倾,肩部放松,身体的重心应在双脚与琴凳之间,全身呈积极的演奏状态。幼儿身体矮小,应在琴凳中央放一个适当高的小凳,以保证全身力量有控制的输送。另外,幼儿手臂短,在弹奏极高音区、极低音区时,脚容易离开垫凳,要尽量避免。

2、坐的距离要让双臂自然、双手舒适的放在键盘上,以小臂与键盘成同一水平线或小臂大臂大于等于90。直角为准。左右肘部自然的向外展开,膝盖与脚后跟等于或略大于90。直角为宜。

3、手型应呈半圆形,手指要自然的弯曲,用指尖前端触键。掌关节与指关节不要塌陷,自然的拱起,大指第一关节略向内弯,手腕略低于掌关节,与键盘平行。幼儿由于手指软弱,应注意手型的稳定,弹奏力量适中。

二、正确的读谱

严格准确的读谱是幼儿正确弹奏钢琴作品的前提,能使幼儿从小养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对以后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

幼儿读谱能力与弹奏能力相适应,能更快更好的促使幼儿钢琴的学习。由于幼儿年龄太小,心智发展尚未成熟,对理论的知识缺乏感性的认识,他们比较感兴趣于直观形象的事物。所以幼儿的读谱教育最好建立在幼儿兴趣的基础上。多采用颜色鲜明的色彩画与歌唱相结合的方式对幼儿进行钢琴读谱训练。

同时建议幼儿多弹奏钢琴的音阶、琶音,以便于对键盘有个整体的认识,对其组合有个完整的了解。

初学钢琴的儿童,在进行钢琴读谱训练时,要着重明确谱号、调号、节拍、指法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1、谱号——是高低音谱表组合,还是两高音谱表组合,是否注意谱号的临时变换。

2、调号——有无升降号,是大调还是小调。

拍子的特点决定了音乐的特点,二拍:节奏较轻快、活泼。进行曲风格;三拍:华尔兹、圆舞曲风格;四拍:歌唱性旋律,叙事性风格;六拍:类似于三拍,快速舞曲风格”。

指法的运用是否合理,对演奏作品起着重要的作用。初学儿童务必要看乐谱上的指法,因为乐谱上标识的指法都是经过作曲家深思熟虑写出来的,其科学价值很高。此外还要注意速度、力度、休止符等要素。

三、培养幼儿音乐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培养可以使幼儿钢琴的学习更具有动力性和持久性。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和听觉的艺术,是一种美好的享受,所以要经常引导幼儿观看符合幼儿心理特点的节目,给孩子听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歌曲、钢琴曲,视听各种音乐影像碟片,如:《海上钢琴师》、柴柯夫斯基的《音乐剧》、每年一度的新年音乐会及幼儿钢琴电视大赛等等,给孩子听一些优美的中外名曲。

同时配合钢琴教师放一些钢琴示范曲,经常带幼儿观看音乐会,让孩子感受音乐会特殊的音乐气氛,开阔孩子们的视野,愉悦孩子们的耳朵,激发孩子学习钢琴的热情。

四、幼儿钢琴教材的选用

教材的选用是幼儿钢琴学习的条件之一。学龄前儿童应以“引导兴趣为主”,在技巧上逐步形成手指的落键、立键,规整手型,落滚,五指原位,左右手的上下找音,用非连奏断奏和简单的连音来完成。在教学内容上应注意到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做到由易到难,深入浅出的教学。选用内容少、重复多、形象生动,富于儿童乐趣的教材。

目前我国幼儿启蒙教学比较好的教材有《汤姆森教程》、《我和我的钢琴》、《幼儿钢琴启蒙教程》、《和爸爸妈妈一起学钢琴》。由于幼儿年龄小,注意力集中度较差,所以练琴时间不宜过长,最好每天练15分钟左右,每天2或3次,练琴时间也要尽量固定下来,这样可以使幼儿练琴规律化,使它成为孩子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五、教学语言的运用

幼儿的心智处于初级阶段,心理发展水平较低,意志品性、理解力、控制力较弱,逻辑思维能力较差,他们很难理解钢琴教学中的某些专业术语。针对幼儿的生理年龄特点,教师应当选择良好的教学方法,用直观形象、生动幽默的语言,对幼儿实施钢琴教学。如:把句子间的呼吸标记比喻成人们谈话中的呼吸;把钢琴乐曲的感情色彩比喻成人们的喜怒哀乐。

篇3:家庭教育儿童的方式

1 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和谐的家庭氛围

现在社会中, 有一部分家庭, 比如农民工、未就业人员和经济贫困家庭等弱势家庭的儿童, 生活水平低下, 有的孩子缺乏必要的学习条件, 有的还要承担一定的体力劳动, 比如留守儿童、流浪儿童;有的父母婚姻异常, 单亲、重组、隔代抚养和旁亲监护抚养孩子的数量加大, 造成儿童不善于表达, 性格孤僻;还有的父母因个性、收入等原因, 吵架打闹不止, 缺乏互敬互爱。家庭的不和谐和生活的动荡让未成年人连起码的安全感都没有, 有的孩子对父母失去归属感、对家庭失去信心。还有的儿童因为得不到有效的监管, 加上自我保护意识差, 常常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一般来说, 得不到家庭温暖和关爱的孩子, 其人格特点表现出攻击性和反叛性, 极易走入歧途。

1.2 父母思想落后, 教育不当

有的父母的观念还停留在古时候的传统教育, 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把孩子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 不尊重生命的价值;相当一部分父母人才观念狭隘, “望子成龙”, “逼子成龙”。盲目的家庭教育忽视了孩子的个性成长, 孩子的人格尊严受到侵害, 由于心理需求和自我成长不能实现, 造成许多孩子精神扭曲, 形成不良的品行。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困难, 父母也应该反思, 对独生子女溺爱倾向已经导致我们的孩子生存能力不强、责任感缺失、竞争力不强。相当多的父母缺乏学习, 不懂也不能依法教育、抚养, 不能通过学习掌握家庭教育的规律和方法, 不能给处于成长中的孩子以积极的人文关怀、心理关注和成长指导, 从而导致未成年人心理发育迟缓, 人格不完善。被“管”出来的孩子, 特别是那些被打骂虐待、貌似“爱”的严管监控和“特长”学习下的孩子, 其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和受教育权往往得不到充分保护, 孩子精神遭受创伤, 学习兴趣下降, 社交焦虑加深, 心理形成逆反, 能力提高缓慢, “快乐成长”变成了一句空话。

1.3 父母自身素质低下, 不能以身作则

现代社会, 崇尚个性。对于年轻人来说, 责任什么, 婚姻是什么, 家庭是什么, 很多人只是说说而已。本来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道德精髓, 到了现在, 大多数的年轻人都缺失了。所以, 离婚, 婚外恋, 弃婴这些现象我们屡见不鲜。或者天天家庭大战, 搞得家庭乌烟瘴气, 直接导致了有的孩子游走在社会边缘, 内心绝望, 还有的孩子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 自暴自弃。在这样的环境中, 还有什么教育可谈。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如此的“作风”, 会教育出什么样的“天之骄子”?试想, 如果你的孩子教育不好, 那么他们会扰乱社会, 他们会成为你们的复制品, 这样恶性循环, 社会还能发展吗?

2 儿童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应对方式

2.1 提倡中华文明的传统美德, 提高全民素质

政府作为国民教育第一责任主体, 首要任务就是要大力宣传我国的文化道德, 在提高物质文化的同时, 也要提高国民的素质, 有了好的的社会氛围, 才能起到好的示范作用。

家庭要和谐, 尊老爱幼。儿童在家庭教育中, 除了营养方面要均衡外, 还要特别注意, 大人之间要友善团结, 这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是有很大影响的。父母在工作之余, 可以加强自身的修养。如果家庭中有不可避免的矛盾, 不要在孩子面前大动干戈, 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 要给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2.2 提高父母思想意识、提高教育技巧

大多数父母的思想上还存有“棒子之下出孝子”的观念, 这是落后, 愚昧的一种体罚方式, 算不上教育。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林斯说:要教育好孩子, 就要不断提高教育技巧。要提高教育技巧, 就需要家长付出个人的努力, 不断地进修自己。不应该都从孩子身上找缺点也要反省一下自己正视问题。父母要学习与时俱进的家庭教育方法。

我们知道, 现在的孩子都很叛逆, 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 教育孩子的时候, 摈弃传统的打、骂。应该循循善诱, 认真听完孩子的意见后再发言, 不应该把自己的意愿, 让他们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我们要求建立科学的家庭教育机制, 要提高儿童的成长水平, 首先就要提高父母的教育水平, 使教育者先受教育。“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 更是一门艺术。父母并非与身俱来就能掌握教育孩子这门艺术, 而必须通过学习。首先是”阅读“孩子, 读懂孩子这本”书。孩子这本“书”, 是一本在变化的书, 一天一页, 一年一章, 天天都有新变化, 年年都有新发展, 从童年到少年, 从少年到青年……做父母的也许今天读懂了, 但明天未必一定读懂。只有你和他们平等了, 他们才会接受你, 信任你。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因此, 称职的父母应该一辈子读孩子这本书, 一辈子学, 才能与孩子共同成长、一起发展。所以家庭教育的本质是家庭学习。

2.3 提高父母的文化素质、加强社会监督

对于素质比较底下的父母, 除了自身要注意提高文化素质还要社会监督量。父母平时应注意修养自己道德品质, 建议村委会、街道办的领导经常可以跟他们沟通, 逐渐转变他们不正确的观念, 唤起他们的责任感, 鼓励他们多多关心孩子的家庭教育。

新闻媒体等社会监督力量, 要对遗弃儿童, 虐待儿童的父母进行谴责, 用鲜明的事例教育他们, 让他们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3 结论

从传统观念上看, 父母是教育者, 子女是受教育者。但这种关系不是绝对的, 不是固定不变的。因为父母与子女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谁是教育者, 谁是受教育者, 是在不断变化着的。有的时候, 父母是教育者, 但有的时候, 子女是教育者, 父母则是受教育者。特别是在知识爆炸、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更应提倡父母向孩子学习, 父母不应以“当然教育者”自居。父母应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具有自主的学习动机, 向书本学习, 向社会学习, 向大自然学习, 向现代科技学习, 与孩子共同学习, 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文化含量, 开拓与孩子沟通的渠道。

摘要: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 儿童的时期的教育是相当重要的, 而家庭教育则是重中之重, 家庭环境, 父母的教育方式, 周围环境, 都对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产生重大影响, 就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对策进行讨论和阐述。

关键词: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应对方式

参考文献

[1]杨晓玲.浅谈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策略[J].魅力中国, 2009 (8) .

[2]刘冰凌.现阶段我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J].中国科技纵横, 2010 (7) .

[3]王奕, 张克云.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8 (6) .

[4]姜国利, 赵文卓.如何读懂孩子这本书[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0 (3) .

[5]谢小琴, 黄健中.劝天下父母自己的孩子自己带-关注城市寄养儿童的家庭教育[J].21世纪:理论版, 2009 (9) .

篇4:对儿童入学初期教育方式的思考

关键词:入学教育 行为 学习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c)-0179-01

小学的一年级正是孩子们由散漫的学习、生活态度迈入有纪律的学习生活状态的一个重要过程。在这个关键的转型期,老师科学地做好入学教育工作,在整个教育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对如何做好儿童入学初期的教育工作,成为社会和教育界人士关注的热点问题。

1 儿童入学初期教育工作的影响

做好入学教育工作,走好第一步,这是一年级班主任工作的关键。在入学初期这个时间段中,孩子们的心理动态对我们入学教育工作带来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对陌生环境的适应性。初来到一个新的环境,任何人都会有所不适应,更不用说是一个小孩子。对于孩子们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生活。面对新的学校、老师、同学,他们会胆怯、恐惧,产生不适感。如,开学后常有学生有事情不敢大声说出来,有的学生下课只顾玩,忘了上厕所,上课后想去厕所不敢又举手,只好憋着,有的甚至尿裤子。(2)教育内容的区别性。学前教育所教的内容是与幼儿生活紧密相关性的浅显知识,借助这些浅显知识达到对发展幼儿与以后的正规学习有关的心理能力的目的。小学的教育内容是成体系的学科知识,它的抽象水平相对较高,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这种学习内容只有学习者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时才能理解和接受。因此,不同的教育内容会给刚进小学的孩子带来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2](3)对有规律生活的空白性。在新的环境中,孩子要适应的不仅仅是新的老师、新的同学,还要适应从纪律相对宽松的学前教育到这个纪律相对严格的小学教育的适度的改变。所以,在入学之初,我们会看到很多孩子还带有学前的散漫学习态度。(4)少儿自身的不成熟性。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一般兴趣都很广泛,但精神集中度底,大概20~30min之间。同时“定力”也不够,容易分心,在课堂、生活中,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

2 做好儿童入学初期教育工作的建议

2.1 全面了解把握新生的基本情况

这段时间了解学生可从三方面进行:一是借助资料。这是与学生和家长见面前的了解方式。主要了解的内容有:学生的名字、性别、身高、视力以及家庭情况,尽可能的熟悉有关学生的资料,尽早地解决孩子们座位编排的问题,同时为开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前期工作。如开学的第一天,如果你能准确、亲切地叫出每一位学生的名字,你想学生会多么的惊喜,家长也会因你工作的细致而产生好感;二是通过家长。俗话说:“知儿莫过于父母”。一般来说,家长对子女是最为了解的,绝大多数家长都愿意配合老师,向老师客观地反映孩子的情况。所以我们应该在第一次的家长会中了解孩子的性格、饮食、身体状况等方面的情况;三是日常观察。通过对课堂上的观察,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平时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从而物色班级的领头雁,为班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做好准备。

2.2 以书本教学培育学生良好行为

学生入学后,我们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其中的学习习惯主要是课堂规则的培养。对于一年级的儿童而言,过于繁琐的课堂规则是不适宜的,[1]需要循序渐进地提出课堂上应该注意的事项,而不是一股脑儿说出这些规章制度,以后就不再提醒。对于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育要做到润物无声。充分利用语文书中的入学教育这一块内容,帮助他们建立一年级学生的概念。具体做法是:带着他们走进书本,让他们以小评委的身份来看看、评评书中和他们一样大的小朋友是怎样学习生活的。同时,一边说一边模仿练习。训练的内容有:第一,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包括三整齐:学习用品放整齐;书包桌椅摆整齐;腰杆挺直坐整齐。其中学习用品统一摆放到书桌一角,书包靠着椅子背放,桌子按照规定的距离横竖一条线;第二,上课要求。坐有坐姿,站有站样。读书时身体要坐直,书本与桌面成45°倾斜摆放,写字姿势做到“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边一拳头,手离笔尖一寸。对于怎样听课,我常结合课文的插图进行直观教学,通过“聪”字的字义进行引导。我先把“聪”字贴在黑板上,再解释其含义:用耳朵认真听,用眼睛认真看,用心去思考,用口积极回答问题。做到了这些,就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希望同学们都成为聪明的孩子,聪明的孩子是最会听讲的;第三,课间训练。下课后,先把下节课的书放在桌子角上做好准备,上厕所,然后休息或做游戏。不在校园里你追我赶、大吵大闹,不在水池、栏杆、操场攀爬,不做危险的游戏。第一个月的课间一定要跟紧一点,以免发生安全事故,因为校园对孩子来说是既陌生又新奇的;第四,路队训练。不管出操还是升旗,路队都要做到快、静、齐。路上不讲话,不东张西望,要选好领队的队长,可以不是班长,但一定要有魄力、有胆量、声音响亮且心智各方面比较成熟的孩子;第五,礼貌用语。礼貌用语在孩子的学前教育或多或少已渗透,但还要在入学教育中加强教育并使之习惯化。

2.3 以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性

刚开始学生很容易忘记所学习、所训练过的内容,要达到认识和行为一致,还需要在接下来的教学教育活动中采用比赛或游戏等方式来鞏固:一是师生比赛。在开始课堂上新课时,就有一部分的学生的课前准备经常不到位,我就和他们进行比赛,看谁先把自己的学习用品准备好。一阵忙乱后,每个孩子的桌面都整整齐齐,眼睛也愈发亮起来了,因为他们都想战胜老师。趁着这股精神饱满的劲头,引导他们进入今天的新课,学习的效果明显提高;二是适当插入故事进行引导。根据第一个月的课堂、早读、自修、集队的情况,我还适时插入一些小故事进行提醒引导。比如,在学生的集队或课间用餐出现推挤的现象时,利用午餐后的小集会给她们讲“孔融让梨”的故事,提醒他们互相谦让,对于课堂上爱搞小动作的同学,送他们“瓜田李下”的故事,这样的小插曲既强化了我们的常规教育,又拉近师生间心与心的距离,也让学生理解了成语学到了新词;三是“儿歌”助行。唱儿歌是一年级新生喜欢的活动。利用儿歌来强化新生行为规范的具体要求,可以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例如,为了让学生养成听到铃响,回教室可以让儿歌《课前准备操》来帮助:“点点头,弯弯腰,我们来做课前准备操,动动手、动动脑,开动脑筋勤思考,你一言,我一语,这样发言可不好,耳要聪,目要明,文明礼貌你最行”,如为了让学生牢记一日常规,教给学生《一日常规三字经》,生动形象的语言和琅琅上口的歌词,代替了枯燥无味的说教,学生不仅记住了常规要求,[2]还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 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

篇5:家庭教育儿童的方式

摘 要 本研究以“留守儿童”为主要被试,考察其亲子教育的缺失与自我概念、应对方式的关系,发现“留守儿童”处在相对不良的家庭环境中,不良的家庭环境因素与自我概念和应对方式相关,且自我概念和应对方式相互影响。讨论指出: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干预,要改善其家庭环境,给其更多的关爱、肯定其价值、鼓励其自己解决问题,同时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

关键词 留守儿童 亲子教育缺失 自我概念 应对方式 引言

2010年,广东两会期间,团广东省委举行了“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工作会议,与20位来自不同领域的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探讨《关于加强广东农村留守少年儿童关爱工作的提案》,并发布《广东农民工未成年子女心理与违法犯罪问题调研报告》,倡议全社会共同关注农民工未成年子女的成长。数据显示,在广东,80%以上的农村留守儿童由老人看管;70%以上的留守儿童的父母平均每半年到一年回家一次,且停留时间短暂;当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自己解决”的留守儿童占了47.6%。缺乏引导使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异位。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因外出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活动而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由代理监护人教养或自我照顾的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这一群体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出现的,但切实受到关注是在2002年之后。在民工子女中,能随父母一起进入城市的只是少数,大多数“留守”在家乡。对于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容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性格、心理发展的异常。

前人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的替代导致了家庭环境的恶化,同时,不良的家庭环境会影响青少年儿童的自我概念与应对方式,且三者互相影响,恶性循环。因此,认识到“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的替代对于青少年的影响,为进一步了解青少年的亲子关系不同在人格自我概念层面上的差异,我们建立了这样一个模式图:

在青少年儿童个性发展中,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也会对青少年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产生广泛的影响。而应对方式(coping style)是个体面对挫折或压力时所采用的认知和行为方式,是青少年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体现,是社会化的结果,会随着年龄的变化和社会生活的不同而发展变化。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对以上的模式图进行验证和理论分析。具体要验证以下3个假设:“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自我概念及应对方式存在差异;家庭环境的恶化引发或导致了“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自我概念及应对方式上的差异;“留守儿童”的自我概念与应对方式之间相互影响,恶性循环。研究方法

2.1 被试 随机抽取茂名市化州二中高中生,“留守儿童”共43人,然后在对应年级再随机抽取对照组学生43人,收回全部测验问卷,三种问卷有效的被试60人。其中亲子教育正常(含双亲和单亲抚养)30人,“留守儿童”30人;留守儿童包括隔代教养儿童(父母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教养)18人,寄养儿童(把孩子交给其他亲戚朋友监护)3人、以及其他亲子教育缺失的儿童9人。

2.2 程序与工具 采用量表测验法对“留守儿童”及对照组的家庭环境因素、自我概念、应对方式进行测试,用SpSS16.0进行数据处理。

在测试被试的家庭环境因素时,为排除“留守儿童”的时间因素影响,采用家庭环境因素作为操作性变量。家庭环境因素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施测。家庭环境量表系Moss等于1981年编制,分10个分量表,分别评价10种家庭社会和环境特征。我国费立鹏等对该量表进行了中国化修订,修订后的FES-CV有较好信效度。

青少年的自我概念采用美国田纳西心理学家H.Fitts编制的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测量。所用TSCS由台湾林邦杰于1978年修订,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量表共70个题目,包含自我概念的两个维度和综合状况共十个因子,即结构维度: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内容维度:生理自我、道德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综合状况:自我总分与自我批评。前九个成分得分越高自我概念越积极,而自我批评得分越高自我概念越消极。

青少年的应对方式用黄希庭等编制的中学生应对方式评定问卷施测。该问卷共30道题目,用以评定中学生面对挫折和烦恼时所采取的问题解决、求助、退避、发泄、幻想、忍耐等不同的应对方式的水平,经前人施测,该问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3结果与分析

3.1 “留守儿童”与对照组自我概念比较

对亲子教育缺失组(留守儿童)和对照组的自我概念得分进行方差分析,发现:“留守儿童”组生理自我pH(F(1, 59)=5.774, p= 0.019)、道德伦理ME(F(1, 59)=6.206, p = 0.016)、心理自我pER(F(1, 59)=11.998, p = 0.001)、家庭自我FA(F(1, 59)=22.291, p< 0.000)、社会自我SO(F(1, 59)=8.674, p = 0.005)、自我批评ID(F(1, 59)=5.073, p = 0.028)、自我满意SA(F(1, 59)=12.458, p = 0.001)、自我行动B(F(1, 59)=11.383, p = 0.00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且在留守儿童组在生理自我、道德伦理、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自我概念、自我行动上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在自我批评上得分高于对照组。见图1。

3.2 “留守儿童”与对照组应对方式比较

对亲子教育缺失组(留守儿童)和对照组的应对方式得分进行方差分析,发现:“留守儿童”组问题解决(F(1, 59)= 4.080, p= 0.019)、合理化(F(1, 59)=9.300, p = 0.003)、指向问题(F(1, 59)=6.567, p = 0.013)、指向情绪(F(1, 59)=4.174, p = 0.046)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且问题解决、合理化和指向问题方面留守儿童组得分较低,而指向情绪方面,留守儿童组得分相对于对照组较高。同时,幻想与否认、寻求社会支持、忍耐、逃避、发泄方面二组得分差异不显著。

3.3 各抚养方式组家庭环境因素分析

以抚养方式分组对家庭环境10个分量表得分做方差分析,发现亲密度、矛盾性、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方面有显著的组间差异。说明因为抚养方式(亲子教育及其替代形式)不同,儿童在亲密度(F=65.410, p= 0.000)、矛盾性(F=8.011, p= 0.006)、知识性(F=10.301, p= 0.003)、娱乐性(F=8.340, p= 0.005)、组织性(F=13.090, p= 0.001)有明显不同。且亲子教育缺失儿童的家庭环境在亲密度、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要低于一般儿童的家庭,同时,对应家庭矛盾性要高于其他家庭。

3.4 家庭环境因素与儿童自我概念、行为应对方式关系分析

对家庭环境因素各项目得分与儿童自我概念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

注:* p<0.05;**p<0.01;下同.为了进一步探讨家庭环境因素和自我概念之间的关系,本研究运用多元逐步回归的方法以自我概念的各个因子为因变量,考察8种自我概念的回归效应,结果见表2。结果发现,组织性对生理自我、道德伦理自我、自我行动等因子有较大的正向的预测作用。知识性对心理自我、社会自我、自我行动等有正向的预测作用。而矛盾性对家庭自我有负向的预测作用,对自我批评有正向的预测作用。娱乐性对社会自我、自我概念、自我满意有正向的预测作用。

对家庭环境因素各项目得分与儿童应对方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3:

表3 家庭环境因素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讨家庭环境因素和自我概念之间的关系,本研究运用多元逐步回归的方法以自我概念的各个因子为因变量,考察8种自我概念的回归效应,结果见表4。结果发现组织性对问题解决由较高的正向的预测性,对发泄、指向情绪为较高的负向的预测性。情感表达对于寻求社会支持、指向问题有较高的正向的预测性,对幻想与否认有负向的预测性。控制性对于合理化和指向问题有正向的预测性。

表4 应对方式各个指标关于家庭环境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3.5 自我概念与应对方式的关系分析

对自我概念与儿童应对方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5(见第10页)。

4讨论与结论

4.1 “留守儿童”自我概念和应对方式的特点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留守儿童”在生理自我、道德伦理、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自我概念和自我行动方面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留守儿童的自我批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也部分反映了在该亲子关系下,留守儿童会更多将问题归因于自我。

应对方式调查中,在指向问题方面,“留守儿童”在解决问题和合理化方面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儿童,说明“留守儿童”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合理性较低,缺乏积极性;而指向情绪方面,在忍耐、逃避、发泄、幻想与否认方面二组得分较低,没有达到显著水平,但“留守儿童”的指向情绪总体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可见“留守儿童”在遭遇挫折时,有逃避、忍耐等倾向,应对方式较消极。

表5 自我概念与儿童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4.2 “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的变化影响其自我概念

与对照组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具有以下特点:亲密度、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较低,矛盾性突出。

说明亲子关系的好坏确实能够影响孩子的自我概念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有效地促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相互的认识和理解,道德判断的形成、个性的健康发展,以及影响孩子的学业成绩、心理行为问题等。

本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因素与儿童的自我概念相关,“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发生了不利于其自我概念发展的变化,使其不能接纳、肯定自己,自我批评较高。因为“留守儿童”组除了亲子教育缺失、家庭环境的变化之外,与对照组的其他条件,包括学校教育、社会环境、遗传资质等,是同质的,所以,“留守儿童”的亲子教育缺失,导致家庭功能弱化、成长环境恶化,家庭环境的恶化是其形成不良的自我概念的重要原因。

4.3 “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的变化影响其应对方式

家庭环境的变化是“留守儿童”应对方式消极的重要原因,“留守儿童”因亲子教育缺失,其家庭环境在亲密度、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显著较低,而矛盾性却显著较高,相关分析表明,这些问题与其应对方式相关,对其造成了不良影响。

4.4 “留守儿童”的自我概念与应对方式相互影响

“留守儿童”的自我概念和应对方式受家庭环境的变化影响的同时,也会相互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留守儿童”的自我概念与其应对方式显著相关,尤其与指向情绪的各个问题相关,其自我概念不仅受家庭环境恶化的影响,也受相互之间的影响:对自己不能接纳与肯定,使其面对问题时逃避、忍耐与否认问题;而消极的应对方式,会使他们看不到自己的能力,否认自己。

4.5 对“留守儿童”消极的自我概念和应对方式的干预

篇6:儿童意外伤的处理方式

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难免因发生意外碰撞而出现受伤的情形。如果家长具备基本的伤口处理常识,在第一时间为宝宝进行正确的伤口处理,那么就能把伤害降到最低限度。

伤口的种类

伤口是指皮肤及皮下组织的破裂,通常是由切割或刮伤造成的。不同的伤口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一切根据受伤的原因及严重程度而定。伤口的愈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最后免不了会形成疤痕,但是正确的伤口照顾可以尽量减少感染及结疤。

1. 刮伤及擦伤

是因皮肤与粗糙的表面磨擦造成的表浅伤口,伤口会缓慢地渗血,但深层组织仍是完整的。

2. 裂伤或割伤

通常是尖锐的物件引起,严重的碰撞、摔倒也会造成裂伤。此时的伤口比较不规则,附近也常有淤血等撞伤的迹象。受伤的深度较深,包括全层的皮肤及皮下的`脂肪层,甚至是更深的组织,出血也会很明显。

3. 刺伤

是由尖细的物件穿入皮肤所造成的,例如钉子或针等。通常会小量出血,但伤口并不大,有时会被忽略。

4. 烧烫伤

热水、烧烫的物品或火引起的伤口。轻微的时候仅有红肿,较严重时会有水泡,最严重时有深层组织的坏死。

5. 咬伤

这是特殊的伤口,不管是人或动物造成的咬伤,都是受到污染的伤口,极易被细菌感染。

5种伤口的初步处理

1. 止血

如果伤口出血,可用清洁的纱布压住伤口,持续10分钟,通常出血就会停止。

2. 清洗

以清水冲洗伤口,去除沙粒、碎片及其他污物。如果能用生理盐水,清洗效果则更加理想。

3. 刮伤及擦伤

以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伤口,涂抹抗生素药膏并以无菌纱布覆盖。若伤口面积较大或较深,则应立即找医护人员处理。

4. 浅的割伤

在止血之后,以碘酒消毒,并以纱布包扎。如果有美容胶带(贴纸)也可使用。

5. 烧烫伤

程度较轻时可用清水冲洗,以减少疼痛,并涂抹抗生素药膏。

TIPS:处理伤口注意事项

1-优碘药水是水性的,比较温和,伤口不会感到刺痛。而含酒精的碘酒会引起极度疼痛,不宜用在有伤口的皮肤上。

2-优碘的杀菌效果最好,黄药水、红药水、紫药水等灭菌效果都不如优碘药水。

3-药用酒精用于消毒器材,如剪刀、镊子、温度计等。因具刺激性较强,所以不宜直接用在伤口上。

4-所有无菌的医用物品,都有一定的有效期限,请务必注意。

伤口愈合4阶段

1. 发炎期

外伤造成的出血、组织坏死等会引起发炎反应。身体组织会释放化学物质,而且白细胞增加,所以受伤部位有红肿热痛等现象出现。

2. 增生期

皮肤及血管细胞增生,形成大量微血管,所以伤口显现红色。微血管提供氧气及合成胶原蛋白的材料,作为修补伤口之用,胶原蛋白就是疤痕的主要成分。

3. 表皮形成期

形成新的皮肤表层,这个过程通常在受伤后数小时就开始。如果是干净而且经过缝合的伤口,在24~48小时内就能完成表皮的形成,而未经缝合的伤口则需7~10天。

4. 组织重组期

在受伤2~3周之后,局部的组织变得更坚固,微血管渐渐减少,外观渐趋正常。在6个月之后,组织结构已经稳定,即便有疤痕,也已经变得柔软。

需要求助医师的8种情况

1-伤口深度超过1厘米,或伤及脂肪层、肌肉层,通常需要进行缝合。

2-出血量多,或按压10分钟后仍继续出血。

3-伤口内的异物无法自行清除。

4-受伤两天之后,伤口仍然红肿或有分泌物。

5-受伤影响到手(指)或足(趾)的动作。

6-大面积或深层的烧烫伤。

7-人或动物的咬伤。

8-不确定何时曾注射过破伤风类疫苗,或注射时间超过5年,则应在48小时内再次注射。

医师的处理方法

1-检查并再次清洁伤口。如有必要,会用双氧水冲洗。

2-较深的伤口需要缝合,而且可能先予以局部麻醉。

3-受到污染或受伤超过8小时仍未得到适当处置的伤口,受到感染的几率会升高,不适宜马上缝合。咬伤也不宜马上缝合。

4-在必要时会开出止痛药。

5-叮嘱家长,在两天后方可移除纱布,伤口应保持干燥及清洁,要避免日照,并预约拆线的时间。

家中必备医疗物品

1-无菌纱布、绷带:用来覆盖或包扎伤口。

2-无菌棉棒、棉球:用来蘸水清洗及蘸药水消毒伤口。

3-医用胶布:用来固定纱布。

4-优碘药水:伤口消毒,适用于各种伤口。

5-抗生素药膏:伤口灭菌,适用于擦伤,不适用于较深的裂伤。

6-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如果没有也可用清水。

7-无菌手套:处理伤口时用,可减少感染。

8-剪刀:可剪纱布、胶带。

9-美容胶:可用于表浅的裂伤,替代缝线。

10-防水透明创可贴:可贴在手上的小裂伤上,不怕碰到水。

11-药布:含消炎药膏的网状纱布,用来盖在伤口上,不会有太紧绷的感觉。

TIPS:居家防范7大注意事项

1-家具如有尖锐突出的地方,可用布包起或加装防撞条。

2-所有尖锐的、具有潜在危险的物品,务必放在宝宝触碰不到的地方,如剪刀、针、刀片等。

3-让宝宝远离热水瓶、热汤等高温物品,并避免让宝宝在厨房玩耍。

4-在给宝宝洗澡时,先放冷水,再放热水,并避免让宝宝单独留在浴室内。

5-地面尽量保持干燥,特别是浴室等本来就容易潮湿的地方,更是要特别留意。

6-保持居家环境的整洁,避免蚊虫入侵,咬伤宝宝。

上一篇:如何写成功的简历?下一篇:自荐信-药剂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