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论文

2024-04-22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论文(精选10篇)

篇1: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论文

一、制订学期教学计划

要认真领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理念,拓宽教材研读视野,关注整套教材的基本结构,理清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以及 在各学段、各册的分布情况,合理划分课时,并依据学校工作计划, 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期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主要内容包括:

1.学生情况分析。主要分析本班各层次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能力、学习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情况。

2.教学具体措施。依据教学内容及学情,结合上学期教学对象的质量分析,提出全面提升质量的教学具体措施。3.教学进度表。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教师要写出各单元、各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数、课时分配和时间安排。

篇2: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论文

科学的分析学情,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运用切实有效的教学技术手段。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关于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水平、能力状况等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

2.关于教材处理

教师在读懂教材的基础上可以灵活地处理教材,对教材进行适 当的整合、改变、拓展和补充,使数学课堂丰盈而充满活力。

3.关于教学目标

制定教学目标的拟订必须建立在教材研读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课时目标设置要明确、具体、可操作,关注数学学科核心能力培养, 指向学生有效学习及达成,同时要善于把课时目标合理地分解为环节目标。

4.关于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选择

教师要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灵活、合理选择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要特别注重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积极倡导自主、合作、 探究等学习方式,准确把握教师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定 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

5.关于教学过程的设计

优秀的教学过程设计应是一种框架,一种指向,能够有效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撰写时,关于流程设计方面可以简略,但对有些学习内容的引用和学习方式的选择则要详细备案。

(1)课前导学设计。根据教学需要及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作必要的课堂前测。

(2)关键问题设计。数学问题是学生思维碰撞的源泉,关键问题的设计要具体、明确、适宜,要有启发性、层次性和探究性,有一 定的思考价值和思维广度(即发散性、开放性),要预设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充分估计学生可能碰到的困难,思考应如何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预设教学指导策略。

(3)学习活动设计。教学设计要把落脚点放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上,要根据教学反馈信息合理调控或调整教学目标及进程。要 善于筛选和有效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尤其重视典型错误资源的捕捉与利用,重点突出学习的过程,体现学法的指导。

(4)课堂练习设计。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重难点精心设计练习,体现练习的趣味性、针对性、开放性和应用性,使其有利于学生巩 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5)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关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型。

三、其他

1.提前备课,认真写好教学方案,教龄五年内(含五年)教师 和第一次使用本册教材的教师必须写详案。教学方案不论详简,必 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教材、学情简析;②学习目标(包括重难点、关键问题制定);③学习过程(突出活动导学);④作业和板书 设计;⑤教学反思。精品教案还要包括教材解读、学情分析、设计 理念、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等,每学期至少一篇,逐步积累自己的 优秀教案作品(教学设计格式参考附件 1)。

2.健全集体备课制度,每学期至少集体备课两次。集体备课采 取个人备课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但应以个人思考为基础,不

篇3:小学数学学科“零”作业教学尝试

一、“零”作业的认识

“零”作业就是在课堂上必须当堂完成巩固性训练, 课下时间实行“零”, 坚决杜绝课后一切的、书面的、重复的作业。课下“零作业”是在摒弃书面作业的同时,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实践性、体验性、探究性的学习。

“零”作业的三个含义: (1) “零”作业的第一个层次:巩固性训练课堂完成。 (2) “零”作业的第二个层次:课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实践性、体验性、探究性的学习。 (3) “零”作业并不是没有作业, 而是把过去的书面作业当堂完成, 把过去课下书面作业占用的时间腾出来用以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性、体验性、探究性的学习。这正好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创建与“零”作业相适应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要达到“零”作业的第一个层次, 必须有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因为这样才能使学生当堂迅速理解知识, 从而有时间去完成课堂巩固性训练。只有顺利完成巩固性训练, 才能使学生达到教学的技能目标。

(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1.提出任务。依据课程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分解, 提出学习任务。

2.学生活动。学生依据任务开展学习活动, 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 先自己查找相关资料;遇到的困难较大, 可与同学交流;遇到的困难太大, 教师的作用才体现出来。

3.展示结果。学生展示学习结果, 形成统一认识, 个别学习慢的学生在这一环节再复习巩固一次。如果还有多余的时间, 教师可以再扩展知识, 加深广度。

4.师生评价。师生一起讨论、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之处, 让学生在集体评价中找到自信, 找到归属感, 找到学习的信心和快乐, 从而让学生喜欢数学, 激起学生继续学下去的强烈愿望。

(二) 课堂教学模式效能与作用分析

1.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实践者。在新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的课堂地位在学生之下, 难点突不破时, 教师才适时点拨, 学习任务完成后,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客观点评。这样教师把课堂时间还给了学生, 让他们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了主人翁的地位, 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开拓者。所以, 他们就不断主动地去探索, 去探索未知世界, 去享受探索中获取知识与发现的乐趣。

2.教师是组织者、评价者、观察者、思考者。整个课堂教学流程是由教师组织的。教师是学习任务的提出者, 是学习中困难的引导者, 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 是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者。也可以说,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课程资源。在新的教学模式中, 课堂是学生的, 教师只是观察者、思考者。课堂还给了学生, 教师也就有了思考时间, 这样教师边思考、边组织教学, 及时调整教学进程, 从而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

3.学生相互讨论的作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会促使学生对知识的迅速理解。有研究发现, 把儿童与成人之间的语言交流与儿童与儿童之间的语言交流作对比, 儿童理解同伴语言比儿童理解成人的语言更容易与迅速。

综上所述, 当学生是学习的实践者时, 学生学习时会有主动探究性, 学生之间的讨论会使学生迅速理解知识, 师生的评价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新的教学模式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用最少的时间来完成知识学习, 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巩固性训练。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零”作业的延伸

课上完成了“零”作业的第一个层次, 课下教师要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实践性、体验性、探究性的学习, 完成“零”作业的第二个层次。这也称作是“零”作业的延伸。

(一) 实践性学习

学生由书本知识走向生活实际, 由理论认识走向实践活动, 有两个作用:一是知识由难变易, 更易于学生理解;二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实践应用能力。实践性学习体现了教育家叶圣陶“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 也体现了教育家孔子“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如在学习单价、数量、总价的概念以及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后, 我让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商品交易活动, 去体验单价、数量、总价在生活中的含义。通过实践, 学生不仅会更深刻地理解了单价、数量、总价的概念以及数量之间的关系, 而且也锻炼了自己社会生活的能力, 增强了对数学应用价值的认识, 激起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 研究性学习

教师在课下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小课题, 让学生自由组合,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活动。学生合作制定方案与步骤, 根据自己的时间合理安排研究时间和过程。如学过把一个圆柱切割成若干份体积大小相等、底面是扇形的图形, 把圆柱再沿一条直径平均分成两份, 把两份拼在一起, 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这是教科书上的内容。课下, 我给学生布置了下面的小课题。

小课题:圆柱切割拼合成 (近似的) 正方体的研究。

课题要求:圆柱能切割拼合成 (近似的) 正方体吗?如果能, 那么圆柱切割拼合成正方体时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如果不能, 请说明理由。

在这个研究过程中, 学生不仅提高了团队合作的意识和交流能力, 也学习到了科学研究的方法。这对于学生的今后学习和将来的社会工作都是有益的。教育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去理解就是培养人在社会中更好地发展。

(三) 兴趣性学习

如在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后, 教师可让学生放学后进行折纸活动, 如折一条小船, 折一只纸鹤。在这样的活动中, 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同时也使学生对平面图形以及组合有了更深的认识。

(四) 探索性学习

如六年级数学学过“比”的知识后, 在放学后教师可让学生探索“比”“除法”和“分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理解数学是一个知识系统。

参考文献

[1]李志欣.我们是怎样实现“零作业”的.北宋一中李志欣校长在二甲中学的讲座.2010.

篇4:小学数学学科探究性教学方略初探

关键词:小学数学 探究性教学 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需要教师提供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究空间,提升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由此可见,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已然成为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理念,成为数学教师的重要目标。那么,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改变曾经教师完全掌控的传统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性学习呢?我结合这几年自己的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

提问是教学目标,教学效果的反馈,较好的发问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分化题目的难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要充分服从于学生的认知需要,适时的富有悬念的引导,可以避免学生思维的盲目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如在“圆的周长”一课中,笔者首先出示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提问学生:“谁有办法测量它的长度?”学生的方法很多但主要有“切断拉直”和“滚动”两种方法。我继续引导学生“如果要测量一个汽车的轮胎的周长,能把它拉直吗?”学生再次想出了好的方法。我对他们的想法给予了肯定,并要求举例说明“绳测法”的应用……随后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请学生测量它的周长,让学生发现刚才的“切断拉直法”“滚动法”“绳测法”有它的局限性。由此激发学生探究、计算圆周长普遍规律的兴趣和欲望,从而通过学生认真操作,观察、思考、讨论去发现规律。

二、让学生多动手

所谓多“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探究发现,提高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而小学生受知识、经验的限制,其思维能力往往停留在具体形象的水平上。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有助于他们对概念深刻理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助于建立起形和数之间的关系。因此,要多安排学生动手画画、剪剪、拼拼、量量、摸摸、数数,让他们通过摆弄和操作获取知识、理解知识,从而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数学智慧。如在教学“7的分与合”时,教师提问:“把7根小棒分成两堆,一共有几种分法!”学生通过摆一摆、分一分等操作活动,能很快得到6种不同的分法。这种做法容易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像,再经过师生共同的分析、综合,不难有条理地概括出6的分解与合成。

三、让学生多动口

勤于动口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表达思想、观点、看法的机会。新课改倡导要“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在教学中采取让学生勤于动口的教育方式,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学生不爱动口到想动口、乐于动口,才是教学的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先让同桌互相说、小组间讨论、小组与小组间交流,最后敢于与教师交流,对表达能力差的学生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引导。既锻炼了学生乐于动口的能力,也达到学生间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加强民主合作

尽管学生的独立自主建构在探究性学习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忽视合作在探究性学习中的重要地位。社会建构主义认为,意义的形成是一个持续协商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数学知识是师生双方“协商”的产物。没有各成员间的充分交流、对话、协商与合作,学生仅靠个人的力量是难以承担起知识建构的责任。所以,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但是,从小学数学教学的现实看,合作学习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施。在许多公开课上我们常可以见到合作讨论的“身影”,但这种合作往往出于公开课的“观赏需要”,追求表面上的热闹,往往流于形式,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协作、协商和意义建构。教师们的惯常做法是:问题一抛出,接着就说“请同学们开始合作讨论”。合作讨论既不是产生于需要,又没有基于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过程中更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合作中往往是少数优秀学生主宰学习的主动权,而其他学生则处于听命状态。而在众多的平常课中,教师们又往往很少采用这一方式,原因是浪费时间,难以管理。

实践如此,理论研究的情形又怎样呢?从国内外的一些研究看,迄今为止并没有科学实验数据表明合作学习比独立学习优越。

五、注重评价,形成探究的动力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教学的评价,注重标准化测试,这种评价过份强调学习的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探究式课堂教学把知识的学习作为一种过程而非结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情感体验过程进行一种动态的评价,评价学生参与的广度及学生自我调整的能力,鼓励学生有独特的见解,允许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错误,允许学生重新思考。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收获,积极参与探究的精神要给予肯定。给学生以成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自主参与的信心。

总之,判断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否成动,归根结底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经历焦虑、喜悦、激动等深层次的心理变化,上升到数学情感的升华,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的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张崇善.探究式.课堂教学改革之理想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2).

[2] 刘明星. 对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法的探讨[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0,(12) .

[3] 张俊琴.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创造能力[J]. 教育革新, 2010,(09) .

篇5: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案

测评内容包括平时作业情况、学习习惯、课堂学力和阶段性测 评等内容的评价。。评价主体要多元,可采取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 老师评价等多种形式相结合。低年级不进行期末试题式纸笔测验, 以学校平时进行数学学习项目的过程评价为主,倡导项目式学业评 价,如口算过关、实践操作、解决问题等项目评价对计算、作业、 日常数学表现等学习项目进行等级评定(参考附件 2《小学数学低 年级学业质量“项目评价”方案》)。

二、命题要求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调整意见》的要 求以及新教材的内容确定检测范围,关注对“四基”和“四能”考 查,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命题难易适度,题量适 当,注重层次性、开放性,防止产生歧义,杜绝偏题、怪题。精心 设计调查问卷,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考查。

三、分析与反馈

1.测评分析。备好和上好试卷讲评课,教师要认真分析试卷中 所反映的问题,要对问题进行梳理和归类,讲评时,要突出重点, 把握关键,提高试卷讲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科学分析测评数据, 既注重学业成绩的分析,更要关注学业负担、师生关系、学习动机、 高层次认知等方面分析,力求以测促教。

篇6: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常规

一、总则

1.数学教学工作必须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有计划、有重点、有规范地进行。

2.认真执行教学计划,积极投身课程建设,以开放性、生成性、创新性为基本价值取向,用实际行动推进课程改革,实现教师角色的创新。

3.要认真备好课、上好课及组织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布置作业与批改、辅导、考查等环节的工作,配合学校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

4.严格执行作息时间表和课程表,专时专用,因开展活动需要调课或停课的,须上报教导处,经学校行政会研究决定,作出妥善安排,方可实行。5.教育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严禁体罚与变相体罚。

二、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流程基本规范和要求

(一)备课规范和要求

1.期初应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特别是本学期所任年级的课程标准,在全面熟悉本学期教材基础上,弄清本学期教材在整个小学阶段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明确教学目的与要求,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认真制订全学期教学计划。2.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和学生交谈、个别辅导、家访等)了解学生的实际,除了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外,还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兴趣要求、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要深入了解,分析学业不良的原因,提供必需的支持与帮助,提高教学的针对性。3.每单元教学前,应系统钻研本单元教材,包括叙述、例题和习题。做到“四个明确”(明确本单元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本单元知识与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三不随意”(不随意拔高教学要求,不随意加快教学进度,不随意加重学生的作业与思想负担)。在了解学生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的基础上,列出新授知识点及能力要求。

4.提倡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集体备课。集体备课要做到“三定”定时间、定人员、定中心发言人),“四个统一”(统一本单元教学目标;按知识划分课时,基本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统一双基训练内容及要求)。5.认真写好分课时教案。教案应根据不同课型(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的特点设计,应含有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使用的教具和学具、学生展开的学习活动,课内外练习设计以及简要的板书设计等。教案要详略得当。写清主要教学环节。

6.教学目标要有知识教学的要求和智能发展的要求,并注意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结合知能教学渗透德育,培育和发展学生“愿意学、喜欢学、相信自己能学好”的积极情感。

7.按照教学目标,认真组织、处理和恰当运用教材内容,确定重点、难点和关键。对于重点内容和关键部分,应放在突出的地位,使学生逐步加深理解,切实掌握;对于难点,可以采用适当分散、预作准备等办法加以解决;对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要舍得花时间,把基础打扎实。

8.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有层次。各层次的教学安排哪些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性探索活动获取知识、学会学习,应清楚列出;各层次教学中的重点提问和训练内容应简要列出;如何引导学生对各层次及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尝试进行恰当的归纳或小结,在教案中应有扼要说明。

9.练习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的重点、关键,注意符合儿童生活实际,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练习设计都要有层次,有坡度,难易适度。课本上的练习题教师要先做一遍,明确各个习题的作用。必要时可以发挥教师的创造性编制切合学生实际的练习。

10.要充分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要备全使用的教具、学具;课前要进一步熟悉教案,并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有所预料,对如何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案作好思想准备。

11.课后应认真分析教学得失,提倡写好教后札记。对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和练习中的典型错例,要及时做好记录。

(二)上课规范和要求

1.上课铃响教师应及时进入教室,组织教学,认真实施已定教学方案,避免教学的随意性。教师中途不得随便离开教室,或中断讲课与其他人员谈话,不拖堂。2.上课时教师要精神饱满,教态自然、亲切,与学生平等交往,努力创造良好 的课堂气氛。坚持用普通话讲课,语音清楚,表达严谨;板书整洁,字迹端正,板书布局要能体现认知过程,并且尽量做到重点突出。

3.抓好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教学时应重视向学生揭示知识发生发展的背景以及形成的过程。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动尝试、大胆猜想、认真推理、引导学生自觉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来获取新知。概念教学要重视直观和实际操作;计算教学要重视口算训练和算理理解;应用题教学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突出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的分析,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几何形体知识的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和自觉检验等习惯,使学生在形成认知结构的同时,能力和习惯都相应地得到发展。

4.提倡启发式,反对满堂灌。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和时间;要注意适时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让儿童在接触客观世界的同时,和学习伙伴一起理解学习任务,探索、发现数学规律,各抒已见,相互启发,交流补充;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使用课本的习惯和能力,指导他们看懂书上的例题、解答方法和过程,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5.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要简单明了,有思考价值,有适当梯度,适当注意因人而宜;提问面要宽,学生回答有困难时,要耐心启发;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不放过学生回答中的错误和含糊之处。

6.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鼓励他们质疑问难;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要耐心启发,鼓励他们多问、多答,并恰当地评价他们通过努力之后取得的进步,使全班每一个学生都相信自己能学好。7.每节课都应按时上下课,要合理分配好课堂教学时间。要充分利用每节课的最佳时间,一般应在前20-25分钟完成主要教学任务,并保证有10分钟左右的学生集中练习,保证课堂作业在课内完成,切实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8.根据教学内容及现有条件,充分有效地运用图表、模型等教具、学具和电教手段,增加直观性,注意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用活用好多媒体课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9.加强信息反馈,及时调节教学。教学中应通过观察学生的眼神、表情,以及提问、操作、练习等途径,了解学生认知的心态和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及时调节教学进度与方法。学生课堂作业时,应注意巡视,适当进行个别辅导。

(三)作业批改规范和要求

1.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回家作业,三——五年级可适当布置回家作业,但目的要明确,针对性要强,并按有关规定严格控制课外作业量。

2.教师要及时检查和批改学生作业,原则上是当天批改完毕。应及时讲评学生作业中带普通性的问题,认真分析原因,并组织订正。作业要求全批全改,对错误较多学生的作业尽量做到面批面改。批改作业要用规范划一的符号,并注明批阅时间。

3.要指导学生按规定格式作业,培养学生书写整洁,独立思考,严格认真的学习习惯。

4.作业写清批改日期,批改简明易懂;少指责,多鼓励。

(四)辅导规范和要求

1.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与学生作业、考试等反馈的信息,经常地、及时地、有目的地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从提高学生兴趣入手,帮助他们弥补知识缺漏,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成绩。

2.积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优秀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发挥特长,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3.课外辅导要做到四点:(1)制定潜能生转化记录;

(2)对成绩优秀和智力较好的学生要适当提高学习难度满足他们的求知欲;(3)解答疑难问题进行学习方法指导;

(五)评价与测试规范和要求

1.严格控制考试次数。小学阶段不进行期中考试或考查,学生学业评价严格实行等第制。

一、二年级可进行期末考查(一年级不得进行书面考查,开展游园活动);三、四、五年级进行期末考试,充分利用电子阅卷平台,做好分析工作。2.考前教师要做好复习工作,指导学生整理、归纳所学知识,沟通知识间的联,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考后应及时讲评,充分利用电子阅卷平台,做好试卷分析。3.重视平时成绩考查。既要重视书面考查,又要重视口试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查。应注意通过课堂提问、板演、作业等手段,深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4.不断改进成绩评定工作。对全体学生的各项成绩要详细统计、定期分析、综 合评价,及时做好成绩记载工作,并根据考试与考查所得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

三、教研组活动规范和要求

教研组是新课程实施的最基本单位。教研组要促进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切实转换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1.重视教研组的文化建设。教研组要形成自己独特的学科文化特色,认真总结以往教研组建设的经验,通过实践与反思,努力设计并构建以各种形式展示本学科的文化追求和育人特色。要努力做到和谐主动,团结协作,乐于反思,勤于探究,充满活力的团队。

2.重视教研组的窗口形象建设。一个教研组要想立于优秀教研组之林,就必须首先重视教研组的窗口形象建设,要积极主动地宣传本教研组的先进理念、学科文化特色、组员的精神风貌与团队精神。教研组要加强本教研组的网站建设,展示本组教师的教育教学成果,举办网上论坛,交流教育教学经验、心得体会和观点,重视学科教学资源建设。

3.重视教研组的特色建设。搞好教研组的特色建设是新课程背景下建立校本教研制度的重要途径。

(1)建立教研制度。定时(每周三上午)、定点(西部会议室)、定主题。(2)重视校本教研活动。积极开展“说课—上课—评课”系列活动及“磨课”活动,把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工作落到实处。(3)重视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4)重视教研组课题研究工作。

4.重视备课组的自我研修,定时(双周四下午)开进行集体备课活动,积极开展“说课—上课—评课”系列活动及“磨课”活动。

篇7:小学 数学 学科优秀教学设计

数学

学科优秀教学设计

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工作单位:张鲁小学

作者姓名:

孙凤妮

联系电话:

***

期: 2013-11

邮政编码:261500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教学设计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认识这些图形吗?能否将其分类? 生:略

师:好,说的不错,今天呢,我们就深入的研究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板书)

师:谁能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和正方体?(列举实例)(通过列举实际物体,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生:略

师:现在拿出手中的 长方体用手摸一摸,看一看,量一量,数一数,你能发现什么?(四人一组进行小组合作,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摸,数,量发现长方体的特征。)

引导学生说出面的特征,并让学生拿着长方体到前面讲解,教师点拨,总结纠正。

师:从不同的角度看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我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放在课桌上,然后坐着观察,站着观察,再换个角读观察,学生在观察后得到结论: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师:继续观察你的长方体还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棱,师总结棱的定义,并用课件展示给同学们什么是棱,然后让学生拿着自己的长方体有序的数出有多少条棱?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并用课件展示。引导学生继续观察说出顶点的定义。然后由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小组交流长方体的12条棱按长,宽,高来分可以分成几组?并用课件展示给同学们分成4组。从而引导学生说出棱长之和公式:棱长之和=4×(长+宽+高)。

巩固练习长、宽、高的练习。

师:我们知道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如果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相等,那么这个长方体就变成一个正方体。(承上启下有长方体引出正方体)

让学生拿出手中的正方体仔细观察它的特征,并让学生到前面讲解,教师归纳总结。

师:我们既认识了长方体又认识了正方体,谁能说说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并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用表格的形式出现在大屏幕上。并让学生齐读,增加印象)

师:既然长方体和正方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那么正方体是否具备长方体的特征? 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正方体具备长方体的一切特征,所以我们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最后出示巩固练习。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生:略。教学反思: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在解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我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放在课桌上,然后坐着观察,站着观察,再换个角读观察,学生在观察后得到结论: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特征。这样学生印象特别深。

3、在练习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棱的特征以后,我增加了一些题目,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求长方体的棱长之和。已知正方体的棱长之和,求正方体的棱长。

篇8: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整合

数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新性于一身的科学。对于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小学数学来说, 由于受学生的年龄和智力水平的局限, 教师要把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教育手段与常规教育相结合, 取长补短, 优势互补, 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提高教学效率。下面我就对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 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学习兴趣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起决定作用。一旦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 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而计算机集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 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 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形象逼真的屏幕图像和动画能将教师用语言和教具演示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形象化处理, 使学生更能体会到事物的本质。

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 如果解决了动力不足或动力缺乏问题, 那么学生的学习障碍就几乎解决了一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在解决这个难题上发挥了很大的优势。例如, 教学“年、月、日”这一内容时, 我运用多媒体展示太阳、月亮、地球三颗星球运行的规律, 即地球绕太阳转一周是一年, 月亮绕地球转一周是一月, 地球绕地轴转一周是一日。形象生动的画面把学生带进了奇妙的宇宙, 感知了年、月、日的来历, 同时学生对年、月、日等其他知识也产生了兴趣。可见用多媒体演示诱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浓厚兴趣, 迫切要求掌握新知识的欲望也油然而生。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能够有效化解知识的重难点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的制约, 对于一些数学概念, 无法通过文字来理解, 利用多媒体为学生铺路搭桥, 逐步降低思维难度。数学老师都有这样的同感, 一些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计算公式推导, 教材上都是以静态形式呈现的。当我们在利用传统教学手段———黑板、粉笔、普通教具呈现这些知识形成的过程时, 却常有说不清、道不明、一筹莫展的感觉。此时, 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把难以理解的内容巧妙、淋漓尽致地展示给学生, 便可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化解知识的重难点。

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把一个圆等分成8等份, 剪开拼起来, 便可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操作过程师生都能在现有条件下利用手工顺利完成。为使拼成的图形非常接近长方形, 教材又要求把圆等分成16份、24份、32份、64份……剪开拼一拼, 这个高难度、高精确的操作利用手工很难在有限的40分钟内完成, 假如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 就能圆满解决此时的困难。又如, 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若干等份, 然后把圆柱切开, 拼起来, 圆柱体就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假如平均分成16等份, 还可以利用教具向学生演示, 但平均分32份、64份就很难向学生呈现。这时也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分的份数越多, 拼起来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 让学生心服口服。

以上两个推导过程中都包含极限的数学思想, 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达到这个要求, 学生无法体验, 如果没有计算机的帮助, 想象能力好的同学还行, 想象能力一般或较差的同学便只能靠死记硬背。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 便可弥补这个不足。把复杂的、精细的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 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出现, 缩短了客观事实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有效地化解了数学的重难点, 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能够有效地拓展学生数学学习内容

在数学课堂上, 教师们对因材施教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数学学习出色的同学, 当新课进行了一半甚至三分之一的时候, 就已把将要学习的内容掌握了, 但也有个别学习困难的同学, 当新课已完成时, 仍一知半解。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广泛使用的今天, 它可助我们数学教师一臂之力。在备课之时, 教师要充分考虑到优秀生和学困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有针对性地利用计算机向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大量的“跳一跳, 摘果子”的问题,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拓展其思维。也可让优等生利用网络收集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内容, 了解大量的数学课外知识, 增强数学优秀生知识的厚度。例如, 在教学带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后, 可要求优秀生们上网查询常见的括号有哪几种, 它们各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同时也为学困生布置一些达成教学目标的基本题, 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稳步形成。当前, 在终身学习理念的指引下, 在创建学习型校园, 学习型社会的今天, 通过网络学习还可改变学生传统的、一成不变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篇9: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论文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学科教学;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340-01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我国教育部已决定,分三个层面在全国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这个决定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将极大地影响数学教育的现状。因为只有这样,数学教师才能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小数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这里是一个“糅合”的含义,这就是“课程整合”的核心。 “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内容的整合

现行的小数教材中,最大的弊端就是经常出现1993年(甚至更久远的年代)统计的信息,教学内容明显偏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

比如在小学数学《两步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们首先通过上网查询资料,从学生最关注的有关奥运赛事出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想创新。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形式的整合

目前我们学校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即学生在校集中授课,受教学时间的统一限制。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化整合数学学科教学应该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们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如《十进制计数法》、《数的产生》时,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

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强等特性,促进教育制度的革新,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

当前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看来是刻不容缓。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时,我们安排了课堂练习。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中,我们要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一个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他将成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

四、信息技术与小数学科整合所要注意的问题

在“课程整合”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感到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但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尤其是小学生,往往因相关同步知识不具备而使辅助教学本身遇到障碍。

从数学学科的角度需求出发来使用计算机,而不是为了用计算机而使用 ,要强调教师的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和学科教学基础,要在充分了解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使用计算机,发挥计算机的长处,而不是抛开一切只要用计算机就行。关键还是教学设计。

篇10: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工作计划

在“有效教学”的大氛围下,以《如皋市课堂教学常规要求》为指导,以课堂教学研究为切入口,吃透教材、探索教法学法,精心备课,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让学生主动参与各种数学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力争突出尖子生,重视学困生,提高中等生,让每一个学生在数学上都有较大进步和收获。

二、具体要求

知识与技能方面

1.让学生经历应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常见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方程思想方法的认识,提高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级别性质,认识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加深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和简单推理,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以及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初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并能应用这些知识和方法进行简单的操作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联系对百分数的理解,认识扇形统计图,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能根据扇形统计图所呈现的信息提出或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结合实例,初步认识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初步体会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等不同统计量的不同特点。

4.让学生通过系统复习,进一步掌握数与代数、空间和图形、统计和概率等领域的知识和方法,进一步明确相关内容的发展线索和逻辑关联,加深对现实问题中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的理解,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飞能力。

数学思考方面

1.让学生在应用百分数解决相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提高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发展抽象思维,增强数感。

2.让学生在认识圆柱和圆锥特征的过程中,丰富对现实空间的感知,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在推导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以及探索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想、实验、分析、验证和概括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合情推理与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发展形象思维。

3.让学生在认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探索并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应用比例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让学生在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继续表达的能力,不断增强空间观念。

5.让学生在探索并理解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提升思维水平。

6.让学生在认识扇形统计图以及众数、中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据的意义和价值,感受不同统计量的联系和区别,发展统计观念。

7.让学生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知识间的联系和综合,加深对基本数学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培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发展思维的整体性、灵活性和深刻性。

解决问题方面

1.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主动用百分数、方程、正比例和反比例、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比例尺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2.让学生在解决有关百分数、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计算等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的价值,进一步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体会解决问题方法飞多样性。

3.让学生会用比例、比例尺、正比例和反比例等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进一步积累和丰富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4.让学生在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用扇形统计图和相关统计量解释数据信息、解答简单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合作交流的重要性,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5.让学生在用转化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反思意识,培养根据所需解决问题的特点合理选择相应策略的自觉性和能力。

6、让学生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释简单实际问题的水平,进一步用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方面

1.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确定性和数学结论的严谨性,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2.进一步培养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培养发现错误及时订正的良好习惯。

3.进一步感受数学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

4.进一步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背景,体会数学的广泛应用,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5.进一步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进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进一步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百分数的应用、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扇形统计图、转化的解题策略以及总复习的四个板块的系列内容。

教学难点: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判断、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解题策略的灵活运用。

四、本班学情分析

上一篇:社区统战工作存在问题下一篇: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