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作业观潮教学设计

2024-04-13

实践作业观潮教学设计(精选8篇)

篇1:实践作业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的教学设计

柏各庄镇中心小学

付小东

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课程改革与主题构建的宗旨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情感态度与正确价值观的导向。尤其生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也是不同的。

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大多数淳朴、活泼、积极向上。这学年是他们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较强。但也有一小部分学生比较自私,团结协作精神差。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比较差,有些学生作业拖拉,字写得比较差。上课时,不爱动脑、动笔,需要不断督促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教学的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

2.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对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不易理解,易产生疑惑: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真是这样吗?因而对于作者基于真实,富于生动的表现方法也不易体会。因此只有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才能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教学策略:

1、课始,以“声”激情诱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与朗朗地读又与有音乐烘托伴奏的朗诵,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带给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浑有力的交响乐伴以激情昂然的朗诵,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准备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缓渐弱的交响曲。

2、课中以“像”释疑解惑。

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无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因此,需运用电教手段,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创设情境,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根据课文内容,从《神州风采》里的“海宁观潮”一片中截取有关片断,按潮来时开始还是风平浪静到有声无“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渐近,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白浪翻滚,如同一道城墙”;更近,犹如“战马飞奔,坦克轰鸣”的顺序组接。录制两遍。

3、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形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诵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读,应求形式多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据不同段落的学习内容、训练任务、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读法。默读,利于思考;朗读,助于理解;齐读,训练面大;自由读,灵活主动;个别读,“以点带面”便于指导。

这堂课的教学,采用下列读法:

课始:教师范读激情;课中:自学时默读,理解中自由读,理解后感情朗读;课尾:个别读、齐读相结合。

4、优化课堂结构。

教学结构力求体现“教为主导、生为主体、学为基础、思为核心、„道‟贯其中”的整体优化结构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做到“三动”和“三个保证”。

三动:动脑思考;动口读说;动手画批。

三个保证:在学习的中心阶段,即高潮处,关键处,难点、重点处,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思、去议;保证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保证学生自始至终在课堂上过着愉快的精神生活。

教学用具:

幻灯片

视频短片

卡片

展板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释题,教师朗诵课文。

目的: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同时创设情境,激情入境,让作品感染学生,训练听、思、说能力。教学手段:用音乐伴朗诵。

用谈话法引出课题: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板书“观”。范读课文。听读思考。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请你们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追问:“天下奇观”的“观”当什么讲?什么叫“天下奇观”?

(二)理清文路,分段精读。

目的:知道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写的,并按照这一顺序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内容,并能抓住要点准确概括段意。

步骤:

1.理清文路,划分段落。

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默读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段? 2.分段细读,学习第一段。方法:默读。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这是主要的)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学习第二段。

目的:理解作者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录像

教学方法:质疑探索法、组织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和边议边读。教学形式:学生自学、小组议论、全班讨论三种教学形式相结合。①指名学生读第二段。

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读后引导学生依次讨论这两个问题。通过讨论明确:

a.作者是按照远—稍近—再近—更近的顺序写大潮中景象的。b.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来描述大潮的。

②启发质疑。

让学生提出初读时不懂的问题。③引导学生观看录像。

释疑解惑,帮助理解,边看边引导“图”“文”对号。④导入学生自学。

刚才你们看了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生动、形象而又逼真地描述出来的,请你们仔细地阅读,很好地体会一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议论。⑤组织学生讨论。边讨论边自由读。需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a.大潮从远处出现,人们看到了什么?这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 b.“横贯”是什么意思? c.“形成一道白色城墙”是什么景象?这样比,说明了什么? d.“千军万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是怎样的景象? 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表现出什么? e.大潮由远及近,从声音、形状上的发展是怎样的? f.刚听到大潮的声音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刚看到大潮的样子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大潮越来越近时,人们闻其声、见其形后心情又怎样? ⑥理解后朗读。

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看录像听读。再次感受大潮的美与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⑦概括段意。

谁能用一句话把潮来时声音、形状由远及近的发展表述出来。学习第三段。①指名学生读。

②理解“风号浪吼”、“涨”等词的意义。③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段意。④小结

如果你是一个观潮者,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你会感到怎样?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四)再读全文。

方式:指两名学生读第一、三段,全班齐读第二段。我的教学体会:

我很喜欢这篇课文,文字优美,用词大气,尤其是读起来气势磅礴,荡气回肠。文章写得如此之美,我们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来感受这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之美呢?在教学中我认为运用“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的教法比较恰当。

教学时,我按照初读----研读----熟读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钱塘江大潮景观之奇。但我发现学生对课文描写的景象比较陌生,一是由于对课文词语的陌生,二是由于对场面的陌生。于是我思考是直接给他们先看录相后讲,还是讲完后再看录相呢?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我决定先讲再看录相。

在讲析中,对词语的理解上我运用了对比法,如“闷雷滚动”对“山崩地裂”,“风平浪静”对“白浪翻滚”,让学生说感受,体验钱塘江大潮声音、气势的变化。还运用了画画法进行对比,如从“一条白线”到“万马奔腾”让学生在画笔下感受钱塘江大潮气势的不同。在对比中同学们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大胆说出了,画出了自己心中的钱塘江大潮。最后我再放录像,学生亲眼目睹了真正的钱塘江大潮,进一步验证了自己的感受,对课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完这节课,我体会到多媒体课件有时是可以以它直观形象的画面较快地突破重难点,但有时运用过早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我们运用多媒体课件也应因课施教

篇2:实践作业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

》教学反思 浙江省杭州市长寿桥小学 马 忱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设计如下环节:

1、读: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2、悟:读中感悟,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在读书时联系已有生活经历,体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议、评: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全文的教学采取了自评、师评、互评等多种形式的评价。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议、评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4、赏:再次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的气势。

5、再读:在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己体会到的朗读出来。使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

6、想: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看到一条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最后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想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大潮的雄壮,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篇3:实践作业观潮教学设计

能利用图形面积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进行合理的选择。通过实践操作体会数学的实用性。

[作业基础]

学生已学会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使用割补、剪拼等方法;学生掌握了单价、数量、总价等数量关系。

[作业内容]

运用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请你为自己的小房间“铺地板”。

素材:长为1米的地板有150根,价格为90元/平方米;长为12米的地板有160根,价格为100元/平方米;长为0.8米的地板有200根,价格为85元;长为15米的地板有150根,价格为90元/平方米。

[作业要求]

通过测量计算出自己房间的面积大小。根据房间大小,既美观又合理地设计出最佳方案。

[设计意图]

1.数学来自于生活。当学生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后,就应该服务于生活。

2.在课堂学习中大多学生都是以旁观者的态度观看教师的操作,而这样的作业要求学生走出观赏,在实践中探索规律。

篇4:初中英语作业设计实践探究

【关键词】初中英语  作业设计  实践  研究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新课程计划也在不断完善,课堂教学氛围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被调动起来,但是作业设计究竟该如何操作还是没有获得足够多的重视。很多老师没有注重作业设计环节的操作,在作业设计的备课阶段所准备的材料不够完善,常常单一利用原有资料,不结合学生特点,进行作业安排的情况时有发生,不仅对教学质量提高有影响,而且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甚至给学生的学习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业设计究竟该如何展开是本文探究的重要议题①。

一、在形式上对英语作业的设计进行改进

传统作业设计当中往往将知识点的巩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通常会导致学生反复背诵重点知识,并没有真正理解知识内涵,因此,在作业设计阶段,作业形式上应当有所改进,具体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操作:首先是,将单纯巩固学习内容的作业形式发展成渗透学习方法的作业形式;其次,为了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添加想象型作业;最后,对于初中的英语课堂教学而言,增加阅读类型的作业形式也是很必要的②。

1.渗透学习方法

渗透学习方法的作业形式,可以完全的发挥学生的学习天赋,将知识与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老师的课堂讲解,而且对学生在此过程中的掌握情况也是一定程度的鼓励,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明显的发展③。

2.增加想象型作业

初中阶段,对于学生而言,正是思维能力发展最为活跃的阶段,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思维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得到良好的延伸,将会有利于学生一生的发展。因此,作业中,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发散思维,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所学到的知识进一步升华。举个例子,讲到My dream这个单元时,让学生用英语展示自己的梦想,理论与生活结合,将更好地发挥英语学习的能动性。

3.阅读类型的作业

增加阅读类型的作业,不仅是设置阅读理解题来让学生作答,也可以让学生自主的寻找喜欢的素材进行英语阅读,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自己放松心情愉快的学习,还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让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

二、从作业要求的角度进行有效优化

作业要求的优化,是作业设计整个过程中很重要的环节。不同的学生本身就具有个体的差异,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一视同仁,表面上看上去是公平的,其实这里面存在较多不科学的因子,对于每一个学生发挥其能力不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对待不同的学生类型,要求尊重其个体的差异性,在作业设计环节也应当有所表现。此外,还可以要求学生利用纠错本进行错误习题的整理和归纳,或者利用小组合作完成作业的方式来优化作业设计。

1.利用纠错本

利用纠错本有多方面的好处,首先,每个学生的纠错本都是独一无二的,其中包括了每个学生自身的弱点问题,对错题的重新思考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纠错本的整理通常可以让学生学会归纳自身问题,从而掌握举一反三的技能,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有众多利处。

2.小组学习

小组合作完成作业,既减小了作业可能的难度,也培养了学生互帮互助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学生的后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从作业评价标准角度完善

篇5:实践教学作业

实践教学是教育部对《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的基本要求,是课程教学的基本环节。

根据要求,我们设臵了以下一些基本问题,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4个问题依据教材进行思考,并提交作业,答案尽量详细。

时间为1周,下一周上课时提交。

第一章

一、长江与喜马拉雅海

浩浩长江,奔腾汹涌,一泻千里,流向大海。正如古人诗词所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长江从西向东流入大海,这是最基本的常识。然而,人们很少能够想到,长江并非从来就是由西向东流的,最早的长江是由东向西流的,万里长江有过倒流的历史?地质学家的研究表明:在1.5亿年以前,万里长江地带经历了从汪洋大海逐步演变为陆地的过程。长江形成后,在1亿年的漫长岁月里,它发源于现在的三峡地区的山地,沿东高西低的地形走势,向西流入地中海。一直到5 000万年前,由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挤撞,在地中海的东部隆起、形成了原始的青藏高原,从而使原来东高西低的地势演变成西高东低,长江也就由向西流入地中海变为向东流入太平洋。由于青藏高原的高度逐渐增高,长江的源头也由三峡地区转移到唐古拉山主峰——海拔6 621米的各拉丹冬雪峰。

同样,举世闻名的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也并非自古就是如此。地质资料表明,喜马拉雅山是由喜马拉雅海变化而来的。一直到18亿年前,现在的喜马拉雅山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海中生活着当时在水族中称霸的喜马拉雅鱼龙。后来,由于地壳造山运动,喜马拉雅山升出海面,此后不断上升。现在,珠穆朗玛峰仍在缓慢地增高。最为明显的例证是,杜鹃花现在生长在峰区3 400~3 900米的高度,但在1万年前则生长在4 300米的高度。可见,珠穆朗玛峰在1万年间有过剧烈上升的运动。

相关知识点: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物质的运动。案例讨论:以上案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二、今天的花开时间比一个世纪前早10天 最近,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今天的植物开花时间要比一个世纪以前早一个星期多。研究人员通过对比研究发现,从1900年到1920年的二十年间所生长的植物开花的时间要比1980年到2002年间植物平均的开花时间晚8天,有的植物可能相差半个月左右。

研究人员收集了从1885年开始的一些植物的数据和资料,并在1980年到2002年利用20年时间着重分析和观察了229种开花植物。通过对比,他们发现气温的变化可能和植物开花时间的早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大体上是气温平均每升高1摄氏度,植物的开花时间就要提前3.9天。而这一变化主要集中在北半球的开花植物,特别是开花季节为2月到5月的植物。

研究人员还发现,植物开花时节的变化在最近几年也有明显的变化。当然影响植物开花的时间也有其他一些因素,比如植物的年龄和大小等,其中地域因素也非常重要,而全球变暖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程度还不完全一样,因此也不排除这种变化仅仅是局部的和短时期的变化,但是研究人员似乎更倾向于相信,这种变化是全世界范围的。

相关知识点:联系的客观性;客观规律。案例讨论:

(1)今天的植物花开为什么会提前?(2)这一案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三、转基因植物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科学家们相继开始进行地转基因植物的研究。转基因植物大都具有对害虫、病毒、除草剂、逆境等的抗性,因而人类获益匪浅,特别是随着转基因技术的更快、更新发展,转基因植物的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除农作物、花卉的品种改良外,还可以利用植物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糖类物质、抗体、疫苗、可降解的生物塑料及工业用酶等。如科学家们认为香蕉最适合生产培植疫苗,将来孩子们可以不必为打预防针而哭泣,吃个香蕉就可以了。这样的事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但是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尚未定论,人们担心转基因植物会不会导致超级毒草和致病力更强的病毒的产生,是否含过敏源等问题,因此不时听到欧洲人拒绝接受转基因产品的消息。

相关知识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案例讨论:以上案例说明什么哲学道理?

四、我们为什么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二章

一、舍罕王赏麦的故事

印度有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传说舍罕王打算重赏象棋的发明人、宰相西萨〃班〃达依尔。国王问他有何要求,这位聪明的大臣胃口看来并不大,他跪在国王面前说:“陛下,请您在这张棋盘的第一个小格内,赏给我一粒麦子,在第二个小格内给两粒,第三格内给四粒,照这样下去,每一个小格内都比前一小格加一倍。陛下啊,把这样摆满棋盘上所有64格的麦粒,都赏给您的仆人罢。”国王一听,认为这区区赏金,微不足道。于是,满口答应道:“爱卿,你所求的并不多啊,你当然会如愿以偿。”说着,他令人把一袋麦子拿到宝座前。

结果怎样呢?按照第一格内放一粒,第二格内放二粒,第三格内放四粒,……还没有放到二十格,一袋麦子就已经完了。一袋又一袋的麦子被扛到国王面前来.但是,麦粒数一格接一格地增长得那样迅速,很快就可以看出,如果要计算到第六十四格,即使拿来全印度的粮食,国王也兑现不了他对西萨〃班许下的诺言了,因为按照宰相的要求,需要有18,446,744,073,709,551,615颗麦粒。1蒲式尔(计量单位折合35.2升)麦子约有500,000颗,把这个数折成蒲式尔,那就得给西萨〃班拿来四万亿蒲式尔才行。这位宰相所要求的竟是全世界在两千年内所生产的全部小麦。

这么一来,舍罕王发现自己欠了宰相好大一笔债。要嘛是忍受西萨〃班没完没了的讨债,要嘛是干脆砍掉他的脑袋。国王大概选择了后面的这个办法。

相关知识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案例讨论:上述案例对我们正确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有何启发?

二、判断分析:

“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三、马加爵事件 2004年2月23日,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大学6幢317号宿舍发现4具男性尸体,经查死者是该校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的4名学生,唐学礼、杨开红、邵瑞杰和龚博。云南省公安厅和昆明市公安局在之后的现场勘查和调查访问后认定,4人的同学马加爵有重大作案嫌疑。而此时马加爵已失踪数天。

马加爵1981年5月4日出生,今年不到23岁,杀人手段却极其残忍。警方发现尸体死亡原因都为脑部钝器击打所致。2月24日,公安部发出A级通缉令,3月1日又向社会公开发布了通缉令,悬赏20万,查缉马加爵。据介绍,马加爵平时爱踢足球和打篮球。四个死者中,除龚博住在另一幢楼外,马加爵和唐学礼、杨开红同住第6宿舍楼317房间,邵瑞杰则住在隔壁的316室。五个人同级,常在一起打球。据同学说,马加爵生性比较粗暴。平时打球,只要有人踢不好或无意间踢到他身上,他便会动怒,有时甚至翻脸骂人。马加爵有几个广西老乡以前常来找他玩,后来渐渐不来了。还有同学回忆,马加爵以前经过316室,只要听到里面的音乐声大一点就会破口大骂。有一次同宿舍的一位同学动了马加爵的东西,马加爵发现后便一直记恨在心,从此不再理睬该同学。同学都说他性格孤僻,不太好处。据马加爵以前的中小学老师讲,马加爵读书比较聪明,学习成绩一直很好。

据马加爵在落网后交代,他之所以杀死同学,起因只为一次打牌时吵架。自认为打牌不作弊的马加爵,对唐学礼等人说他打牌经常作弊心生怨气,由此产生杀念。马加爵已被人民法院判处死刑并已执行。但是,马加爵事件引发的思考却并未就此结束。

2、案例讨论:

(1)如何运用唯物辩证法看待马加爵事件?

(2)如何从生观、价值观的角度看待马加爵事件?(3)大学生应该从马加爵事件中得到什么教训?

篇6:《观潮》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名称

《观潮》

执教者

郭珍梅

课时

第二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

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本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悟,去感受文中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观潮》一篇写景课文,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描绘了农历八月十八日钱塘江大潮的奇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学生情

况分析

我们北方的学生对“潮”比较陌生,但现在学校已经有了网,学生们上网很方便,课前可以让他们通过上网查资料,对钱塘江大潮有所了解,以便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课文。学生们对不了解的事物都有好奇感,相信他们会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文章的语言美。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学会按顺序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学会按顺序背诵课文。

难点

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

利用多媒体,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用具

1、学生自找的钱塘江大潮文章的图片。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师生观潮(5分钟)

二、整体感知课文(10分钟)

三、逐段分析课文(22分钟)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人们眼中的大潮是怎样的呢?我们来学习课文《观潮》。(多媒体出示钱塘江大潮)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看作者是怎样描写潮水的?

2、多媒体出示图片2(让学生用书中的词填空)

3、理解“天下奇观”这是总写钱塘江大潮(板书天下奇观)

4、作者按什么顺序具体描写观潮的过程?(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1、我们随着观潮的人流一起来看看钱塘江大潮

2、潮来之前我们知道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在书中找答案。)结合影片剪辑,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指名回答)抓住江面很平静、白蒙蒙的一层薄雾(板书,潮来前 江面平静)

3、从哪里可以看出观潮的人多?(人山人海)

4、文中如何写观潮人的心情?(等着、盼着)指名读出观潮人心情的句子。

5、我们是否也在等着盼着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潮来时的景象。

6、对照课文看作者如何描写潮来时的景象?

7、这惊心动魄的场面,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来写?(声音、样子)

8、在文中找找作者描写声音的语句读读。

9、潮水声音随着大潮的从远到近发生着变化,听到声音的同时我们还看到了什么?(潮水的样子)

10、找出作者描写潮水形状的句子读读。(板书:一条白线——白色水墙——白色战马)

11、作者是怎样把声音、样子这两方面再现给读者眼前呢?

12、大潮如此雄伟壮观,大潮过后的江面又是怎样呢?看潮来后影剪(板书:潮来后)

13、大潮过后江面有什么变化?

14、大潮西去江面终于又恢复了平静。

学生观看

学生们速读课文,理解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知道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顺序记叙课文。

1看影片剪辑潮来前.2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并回答老师的提问。

3学生回答

4读课文,回答问题。

5看潮来时的影剪

6齐读课文

7学生回答

8指名读、同桌读、齐读

9回答问题

10分读、齐读、自由读,要求读出浪潮来时的气势,分析句子修辞方法。

1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潮来时的段落,边朗读边体会。

12看课文

13女生读最后一段,看课文从那些词语体现了潮水之大?(抓住“漫天卷地、风号浪吼、过了好久、涨了两丈来高”)这些都说明潮大。

让学生从整体感受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并理清课文记叙顺序

1教会学生逐段分析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文章的语言美。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学会按序背诵课文。

3让学生理解钱江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课堂小结

2分钟

1、这篇课文写了钱塘潮观潮的过程,按照时间顺序,由远而近,生动地描绘了钱塘潮在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写出了钱塘潮的形态、声音,是一篇声情并茂的佳作。希望同学们在写写景作文是,也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做到活学活用,学有所获。

2、请学生写出自己的一点小收获。

布置作业

1分钟

同学们,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大自然中的壮丽景象?请在课后去搜集一些资料,跟其他同学分享一下你所感受到的视觉盛宴吧!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1、观潮

天下奇观

潮来前:风平浪静 人山人海

潮来时: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潮去时: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教学后记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觉得自己有好的做法,但也有美中不足,现进行反思如下:

1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教师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我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恰当地使用了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3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意创设情境,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4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如齐读、男女分读、个人读等。虽然如此,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是要让孩子们在读上下功夫。

总之,学生对课文内容已经理解透彻。如果像传统教学中那样作滔滔不绝的讲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掌握反而比多媒体教学要低效得多。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通过创设情境,缩短心理距离,才能促使学生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从而积极有效地投入学习。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即在图画、动画及音乐等渲染下,生动地再现课文,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再引导学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

篇7:观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教学准备: 课前,鼓励学生查阅有关潮汐、潮汛的资料,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

教学方法:

按照初读—研读—赏读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钱塘江大潮景观之奇。很多学生对课文描绘的景象比较陌生,教学时应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秋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

《观潮》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了解学生查阅资料情况,并对完成情况作出评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布置生初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联系上下文体会生词在文中的意思;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要动手作记号,提出难以理解或觉得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教师要不断巡视指导读书的方法

2、交流展示自学情况:读文、识字、释词、质疑 笼罩:指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鼎沸:用来形容喧闹、混乱,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可结合识字、释词环节,随机指导部分生字的写法,如:“罩、昂、贯、蒙”等字。多音字:风号浪吼

3、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

三、精读课文,读中感悟

(一)、预设统领全文的问题: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奇”在何处?

(二)、文中关键的词(句、段)关键段落:第二、三段 关键词语:“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山崩地裂”“颤动”“风号浪吼” “宽阔”“横卧”“横贯江面”“白浪翻滚”“奔腾西去”“漫天卷地”

(三)预设师生双边活动:

1、让学生读书思考: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奇”在何处?(读思之前,先让生理解“奇”的意思)

2、生充分读书思考批注后交流。指名读出相关语段,指导读出自己的理解

3、引导概括,深化理解: 教师引导理解大潮的声音和形态的变化,进一步感受大潮之奇: 从“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山崩地裂”“颤动”“风号浪吼”等词语中感受江潮的声威及其变化过程; 通过“宽阔”“横卧”“横贯江面”“白浪翻滚”“奔腾西去”“漫天卷地”等词语体会江潮的形状和气势

四、阅读欣赏

1、指导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领悟表达方式。(1)“衬托”手法:作者对观潮者神态、动作的描写,表现了观潮人的惊喜之情,从另一个角度体会钱塘江大潮之奇。(如,“人山人海”“昂首东望”,“人声鼎沸”“踮着脚”,“又沸腾起来”)(2)画出描写大潮来时声音的词句。说说这些词句用得好不好,为什么。(3)比较句子。①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②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③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第一句把意思说完整了;第二句写出了颜色和数量;第三句更具体地写出了大潮发出的巨响和浩大的声势)

3、积累:摘抄在读书笔记上(1)自己喜欢的句子(2)归类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如,写声音的“人声鼎沸、风号浪吼”,写形态的“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浩浩荡荡、漫天卷地”。

五、拓展练习

推荐积累有关钱塘潮的名诗句: 范仲淹: 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杜甫: 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王在晋: 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李廓 : 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刘禹锡: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浪淘沙》 孟浩然:惊涛来似雪,一座凌生寒。李白:海神东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横江词》 苏轼: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毛泽东: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七绝·观潮》 杨万里:“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六、课堂小结

篇8:单元作业设计研究与实践

一、作业设计的前期研究分析

作为我校2007年立项的市级规划课题“‘阳光校园’的实践探索——寄宿制小学校园生活质量的改进研究”的内容之一,我们围绕着“为学生的学而设计练习”开展实践研究,初步建构起了练习环,提炼了策略和操作的要点,制订了评价的指标。虽然该项课题研究已结题,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们觉得关于作业设计的问题依然存在,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作业设计在目标上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内容上忽视单元作业整体设计;在形式上忽视综合性长作业设计;在方式上忽视合作性、自主性作业设计,较少关注学生学习风格等方面的差异。

基于以上问题的分析,我们认为作业设计是一个复杂和系统的过程,它的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不断地研究与实践。要解决以上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单元作业设计是一个较好的载体。只有让作业走向单元设计,才能提高作业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真正让作业适应学生的发展。

二、单元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

所谓单元作业设计,是指按照教材上的每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统整起来考虑设计整个单元的作业。单元作业既可以分散在每个教学课时中完成,也可以在单元教学后完成。对于单元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我们从单元作业设计的要素、单元作业设计的策略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单元作业设计要素的研究

借鉴学习设计的研究成果,在单元作业设计的操作过程中,我们认为依旧要关注学情分析和作业目标,同时应结合单元作业设计的特点,增加单元作业类型、单元作业完成时间、单元作业完成情况及个性化辅导跟进等要素。

1. 单元学情分析

在单元作业设计时,学习材料分析应由课时学情分析走向单元学情分析,从而关注学生的“已知”、学生的“未知”、学生的“能知”、学生的“想知”、学生的“怎么知”。学习对象情况分析更应从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风格全面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

2. 单元作业目标

教师应依据学习目标确定单元作业目标,关注三维目标的落实,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单元作业目标制订时既要有基础性的目标,也应有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而制订的个性化目标。

3. 单元作业类型

单元作业可分成三类:基础性作业、拓展性作业和探究性作业。这三类作业并非每个单元都需设计,而是结合学情分析和单元目标,设计适切的作业。

.4.单元作业完成时间

单元作业设计完成时间可分为长时性作业与即时性作业两大类。长时性作业是指学生需要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周期内完成的作业,可以是一周,也可以更长。学生学习的时空非常广阔,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与他人合作。参与主体、作业答案与评价方式都是开放型的。即时性作业则是指分散在每一课时中的作业,可以是课前、课中,也可以是课后。这两类可以互为补充,为教学所用,为学生所用,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5. 单元作业完成情况及个性化辅导跟进

作业作为学生积极学习的一种工具,每个学生做作业的过程就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认识、理解的深化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有差异的,他们在作业本上诠释着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其间必然有正确与错误。教师通过批改后进行个性化处方式辅导跟进,才是守住底线的上策。因此,基于我校立项的国家级课题子课题“精准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个性化辅导实践研究”,我们制订了“个性化处方式辅导”流程图,如下图。

在分析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后,教师选定研究对象,确立辅导目标,开出辅导处方,实施辅导,然后通过阶段性评估调整辅导策略。综合以上单元作业设计的5个要素,我们初步设计了单元作业设计方案。

(二)单元作业设计策略的研究

1. 明确目标,增加作业目的性的知晓度

由于是作业的单元设计,因而作业中必然含有几个或多个相关的知识点。教师在每个单元结束之后,为了让学生头脑中散乱的知识点形成网络,都会设计一些综合性的作业,进行练习。一般的方法是利用一些单元试卷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机械重复的练习对知识形成记忆。虽然这样的单元综合练习作业也是涵盖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但还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作业单元设计。因为,对学生而言,他们看到的是一道道题目,每一题是独立而无关联的,答对一题算一题,至于答对这题说明你哪个知识点掌握了,学生是不清楚的。因此,我们在单元综合练习作业中增设了一个板块:知识梳理。通过知识梳理来凸显作业设计的目的性,把整个单元的知识点一一罗列出来,以陈述、填空或图表的方式显现。这样让学生在作业前先回忆、再现本单元的所有学习内容,明确作业的内容都是围绕哪些知识点展开的,学生思考就有了方向,作业的目的性也就明确了。此板块内容也可成为学生以后复习的笔记。

2. 循序渐进,由知识本位转向发展本位

一般设计的单课时作业具有练习量少、要求低、隔天反馈的特点,借用乒乓术语称之为“短、平、快”,更多体现的是即时效应。而如果能按单元考虑,整体设计每一课的作业,就能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变式到综合,再到实践、开放。如数学五年级上册“图形的面积(二)”的单元作业。第一层次:看基本图形写出面积公式,用最少的线段把一些组合图形分别分割成基本图形。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平面图形及其面积公式,并通过分割把组合图形转化成基本图形,为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做好铺垫。第二层次:计算一组组合图形的面积,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形成解答求组合图形面积的基本能力。第一、第二层次的练习都可以分散在课时中。第三层次:拓展练习,训练学生综合观察思考的能力,可以在学生完成整个单元学习后进行。这样,三个层次的作业层层递进,逐步实现由知识本位向发展本位的转变,体现趣味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3. 经历过程,关注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

学生做作业的过程不仅是知识获得的过程,在其中还应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单元作业的设计要让学生参与作业的设计、规划和布置,强调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具有支配、控制的权利和能力,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究能力。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体积和表面积”后,请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梳理,比较区分这两个概念,并设计典型的练习题,被选中的练习题将冠名后供同学练习,学生积极性很高。又如,在学习了“时间的认识”单元后,学生们知道了年、月、日的知识。于是,我们请学生动手制作一份新年年历,并在年历上标出你认为具有重要意义的日子,供自己在校使用,学生趣味盎然。不少班级的学生都把同学们的生日写在了年历上。寄宿制的学生也许没能在生日当天收到家长的礼物,但却能收获伙伴们和校园家庭中“爸爸”“妈妈”的浓浓祝福。从这个角度看,作业在广阔的教育哲学体系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一种承认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学习哲学。

上一篇:大街的看守诗歌下一篇:窑西生态小学创建绿色学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