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

2024-04-29

真菌性(通用9篇)

篇1:真菌性

1真菌性皮肤病发病情况

就诊的各类皮肤病 769 例。其中真菌性皮肤病 417 例,占 54.23%。发 展 率 居 各 类 皮 肤病 之 首。417 例 真 菌 性 皮 肤病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足癣 183 例,占 43.88%; 体 股 癣 96例,占23.02%;手 癣81例,占 19.42%; 甲癣25例,占6.00%;花斑癣18例,占4.32%; 真菌性甲沟炎7例,占 1.68%; 念珠菌性龟头炎6例,占

1.44%; 腋毛癣1例,占0.24%。183例足癣患者有50例合并感染其它真菌性皮肤病,占27.32%,50例合并感染中,合并手癣28例,占56.00%;合并体股癣18例,占36.00%;合并甲癣2例,占4.00%;合并花斑癣1例,占2.00%;合并真菌性甲沟炎1例,占2.00%。

2讨论

2.1本组各种皮肤病中真菌性皮肤病占一半以上,说明防治真菌性皮肤病是夏季演习部队皮肤病的防治重点;而在各种真菌性皮肤病中又以足癣发病率最高,说明足癣是夏季演习部队最常见的皮肤病;有50例足癣合并感染其它真菌性皮肤病;其中合并手癣、体股癣、甲癣、真菌性甲沟炎达49例,这说明手癣、体股癣、甲癣、真菌性甲沟炎可由足癣通过搔抓自体接种传染而来。

2.2分析真菌性皮肤病发病率高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1)演习地区气候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夏季气温高,湿度大,加之官兵所着迷彩服、解放鞋透气性差,有利于各种真菌繁殖。(2)演习部队训练强度大,官兵身体处于疲劳状态,机体抵抗力下降;(3)大部分部队搭帐篷于田间地头,用水不便,没办法经常洗澡、洗衣物;(4)对真菌性皮肤病认识不足,休息期间有些人有互穿他人鞋袜、衣服习惯;(5)有些患者演习前就可能感染有真菌性皮肤病。

2.3针对夏季演习部队真菌性皮肤病发病率高这一情况,我们认为宜采取如下防治措施:(1)对参加演习的军医、卫生员应进行常见皮肤病特别是真菌性皮肤病防治知识的培训;

(2)应加强对参加演习官兵进行真菌性皮肤病的防治宣教;(3)保证用水,便于官兵能得到适当的沐浴、洗涤;(4)提供有效的抗真菌治疗药物。金倩;氯地酊联合激光治疗痤疮158例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1997年10期董新亭,李卫莉,张随学;自拟粉刺消治疗痤疮126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1999年06期3 查旭山,陈修飏;寻常痤疮治疗体会[J];江西中医药;http:///xyfm/class/.2002年05期张随学 ,谭正辉 ,孙叶梅 ,李梅 ,俞玉芳 ,韩峰;3003例痤疮患者特征分析与控制对策[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http:///xyfm/class/.2002年06期刘勇,王冬梅;痤疮的药物治疗[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3年09期高宜云;痤疮从肝论治[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3期欧其平,林维山;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年09期陈五一;;痤疮辨治体会[J];世界中医药;http:///;1993年10期11 黄灿奇;针刺联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青少年痤疮临床观察[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陈志彬;中医综合疗法对女性痤疮患者皮肤生理指标影响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陈传伟;针刺干预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及作用机理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14 Hamid Abdi;针刺对伊朗肥胖者的体重及抗热休克蛋白27、60、65、70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姜文;针刺干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神经细胞[Ca~(2+)]i变化的信号传导机制的实验研究[D];天津中医学院;2005年李秀玉;赵冠英教授治疗痤疮研究及学术思想概述[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6]佚名.刘永祥 夏季某地演习部队真菌性皮肤病分析.中医药期刊学会

篇2:真菌性

银杏中抗病原真菌的内生真菌的分离筛选

从银杏的根、茎、叶中分离到66株内生真菌,研究结果表明,内生真菌数量与银杏树龄有关,树龄越高,其含有的`内生真菌数量越多.抑菌试验测定结果表明,29株银杏内生真菌代谢产物对农作物病原真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表明银杏中存在农用活性菌株.

作 者:申屠旭萍 俞晓平SHENTU Xu-ping YU Xiao-ping  作者单位:中国计量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刊 名:浙江农业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AGRICULTURAE ZHEJIANGENSIS 年,卷(期): 18(5) 分类号:Q935 S433 关键词:内生真菌   银杏   农作物   病原真菌  

篇3:真菌性中耳炎的临床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3年7月~2009年12月我院诊治真菌性中耳炎患者81例 (81耳) 男45例, 女36例;年龄8~75岁, 平均年龄32.3岁;年龄结构:1~13岁26例, 14~17岁4例, 18~25岁9例, 26~60岁19例, 61以上23例 (表1) 。

1.2 临床特点

所有病例皆有一年以上病耳反复流脓病史, 长期应用2种以上抗生素, 脓性分泌物为白色、黄色或黑褐色, 粘稠或团块状, 有异味。成年患者多自述有耳鸣。多数有程度不等的听力下降。外耳道深部及鼓膜多见密布的黄色斑点或深褐色痂皮, 表面污秽, 偶见白色霉斑, 鼓膜紧张部穿孔, 透过穿孔见鼓室黏膜水肿。76例有慢性中耳炎病史, 38例一年内多次反复应用两种以上抗生素, 19例伴有糖尿病, 6例有外伤性鼓膜穿孔史, 5例有肿瘤防化疗史, 1例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

1.3 方法

全部患者取分泌物行涂片镜检和真菌培养, 明确诊断。预先按真菌性中耳炎的治疗方案设计2个治疗组:局部用药组和联合用药组, 局部用药组用3%双氧水清洁后的患者外耳道, 有息肉的予清除, 消毒卷棉子将少量硝酸咪康唑乳膏均匀涂布在穿孔的鼓膜上, 再将硝酸咪康唑乳膏均匀涂布在小块无菌纱条上, 用多快小纱条松软填入外耳道, 每天更换一次, 治疗3周。联合用药组除上述局部用药外加口服斯皮仁诺0.2, Bid。统计2003年7月~2009年12月经治的真菌性中耳炎的患者, 局部用药组计40例 (40耳) , 联合用药组计41例 (41耳) 。

1.4 疗效评定标准[1]

临床治愈:症状消失, 耳道、中耳内清洁无水样分泌物, 中耳黏膜无充血、糜烂镜检阴性, 追踪复查3个无复发;显效:治疗结束后症状消失, 中耳黏膜充血, 镜检阴性, 或干耳后3个月内复发;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3个月后真菌镜检阳性。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数据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显著性。

2 结果

经治患者随访6个月至1年, 局部用药组临床治愈12例, 显效8例, 有效5例, 无效15例, 总有效率62.5%。联合用药组临床治愈26例, 显效7例, 有效6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95.1%。两组疗效对比有统计学差异, p<0.05。局部用药组疗效欠佳的患者加口服用药, 随访6个月多数显著改善, 无效者改用其他药物治疗。

3 讨论

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 与人类有密切关系, 为正常人体的常住菌。真菌具有比较完整的酶系统, 主要通过腐物或活体寄生而摄取有机养料, 借以生存、繁殖.

本文统计的81例 (81耳) 病例, 全部病例进行了真菌学检查以确定诊断。经两次涂片镜检全部病例查到真菌菌丝, 真菌培养阳性率55.6%。真菌性中耳炎诊断依赖于真菌学检查中发现菌丝体及孢子并鉴定菌种。经一次或多次涂片显微镜检查比较容易查到菌丝或孢子, 但坚定菌种较困难, 原因是真菌培养阳性率偏低。真菌性中耳炎的患者首要表现是迁延不愈的耳漏, 患者往往已尝试了多种治疗, 相当一部分患者耳道或中耳内无明显的菌斑, 或分泌物较少, 致取材困难;另外真菌培养要求条件较高, 造成这一部分患者真菌培养假阴性。所以要结合镜检和真菌培养两种真菌学检查为临床诊断提供支持。能确定真菌的种属对诊断和指导治疗固然有重要意义, 但应该明确在目前技术条件下, 并不是每个病例都能查明感染真菌的种属。抗真菌药物因毒性较大副作用较多, 特别是口服抗真菌药临床应用上多数持谨慎态度。而真菌感染性疾病又有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的特点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真菌性中耳炎属于深部真菌感染, 治疗方法不当极易导致复发。本文意在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 特别是口服抗真菌药的临床意义。临床常用的硝酸咪康唑、硝酸益康唑、酮康唑、氟康唑及斯皮仁诺 (伊曲康唑) 都是咪唑类广谱抗真菌药, 硝酸咪康唑对各类致病真菌几乎都有抑制作用, 但不易口服吸收, 只适于外用;后三种中斯皮仁诺亲脂性好, 口服几乎完全吸收, 广泛分布于各种组织中, 其生物利用度高达90%以上, 不良反应较酮康唑轻, 适于口服治疗深部真菌感染。斯皮仁诺作用于菌体细胞膜, 抑制麦角醇合成发挥抗真菌效应, 对多种真菌有作用。联合用药组, 在监测肝功能的情况下口服斯皮仁诺 (0.2, Bid) 3~6周未发现明显的毒副作用, 有效率达95.1%, 明显优于局部用药组有效率为62.5%。而因外耳道狭小、弯曲, 病灶隐匿深在, 痛觉敏感等原因, 患者自行涂布膏剂难免进一步降低局部用药效果。本研究有利于临床治疗耳部真菌感染方案的选择, 但在用药的选择、剂量、疗程以及用药安全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篇4:真菌性病害和细菌性病害的区别

一、真菌性病害

1.根肿菌属和粉痂菌属。多引发细胞膨大分裂,使受害部位呈根肿或瘿瘤。

2.霜霉属和盘梗霉属真菌。多引发霜霉病,腐生和弱寄生菌,使作物的花、果实、块根、块茎等储藏器官的组织坏死。

3.子囊菌亚门真菌中的白粉菌。在寄主的叶片下面呈白色或灰色的霉层,布满整个叶片,后期散生黑色小点。

4.担子菌亚门中的黑粉菌和锈菌。可诱发黑粉病和锈病。

5.半知菌亚门的真菌。引发寄主发生性的组织坏死,其中无孢子目病原真菌,主要侵害根部和茎基部,造成根腐和茎基腐。

6.芽孢纲病原真菌。以侵害作物的疏导组织为主,造成全株系统发病,如枯萎病,黄萎病等。

7.腔孢菌纲的黑盘孢菌。其表现症状为常见的炭疽病,病斑为同心轮纹排列的小黑点,有的还分泌粉红色或白色的黏液。

8.球壳菌目的真菌。引起的病状类型较多:斑点型的,主要危害叶片;溃疡型的,主要危害茎、枝条;腐烂型的,被害部位形成干腐或湿腐。

由于真菌性病害的类型、种类繁多,引起的病害症状也千变万化。但是,凡属真菌性病害,无论发生在什么部位,症状表现如何,在潮湿的条件下都有菌丝、孢子产生。这是判断真菌性病害的主要依据。

二、细菌性病害

细菌性病害主要表现为:坏死与腐烂,萎蔫与畸形。坏死、腐烂与畸形,都是细菌破坏了薄细胞壁细胞组织所导致的后果。在其网状叶脉的叶片上,病斑呈多角斑,病斑周围有黄色的晕环。在肥厚组织或果实上的病斑,多为圆形。在柔嫩多肉、多汁的组织上,组织死亡易发生腐烂。有的部位被害后发生促进性病变,形成肿瘤,这种现象多发生在根或茎上。萎蔫是细胞侵染维管束的结果,可局部或全部发生。维管束细胞被破坏后,水分、营养物质不能正常输送,会造成植株萎蔫死亡。细胞性病害没有菌丝、孢子,病斑表面没有霉状物,但有菌脓(除根癌病菌)溢出,病斑表面光滑,这是诊断细菌性病害的主要依据。

篇5:真菌性

陈秋君 201231142005 经济管理学院12级20班

摘要:简述了土壤真菌的多样性以及影响土壤真菌多样性的因子,介绍了土壤真菌分类方法近年来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土壤真菌 多样性 影响因子 研究方法

0 引 言

真菌是一类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的真核微生物.真菌多样性在维持生物圈生态平衡和为人类提供大量未开发的生物资源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真菌构成了土壤的大部分微生物生物量, 具有分解有机质, 为植物提供养分的功能, 是生态系统健康的指示物.在农业中, 真菌既降低粮食产量, 又为控制植物病虫害和其他真菌生物防治提供一条有效途径.对根际真菌结构和多样性的了解将有助于更好的了解真菌对病原菌的抑制功能.在林业中, 丛枝真菌与植物相互共生作用, 为植物提供养份, 使植物能耐受干旱或贫养的条件, 同时也提高了植物的多样性.在草地生态系统中, 分解者生物量总体中78% ~ 90%是真菌.20 世纪60 年代以来,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发展较快, 推动了土壤真菌学研究的发展, 人们对探究土壤中真菌存在的形式、数量、活性以及它们在物质转化中的重要作用等方面充满兴趣。70 年代以后人们更进一步认识到土壤真菌是微生物区系的主要成分, 并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80 年代至今, 由于逐渐采用新的研究技术和手段, 土壤真菌研究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虽然真菌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但是人们对自然界的真菌多样性了解还很少.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人类活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自然环境中真菌的种类和数量、分布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土壤真菌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土壤真菌多样性

1.1 物种多样性

通常真菌被描述为具有真核, 能产生孢子、无叶绿素的有机体, 以吸收方式获得营养, 普遍以有性和无性两种方式进行繁殖, 菌丝通常是由丝状、分枝的枝细胞构成, 并典型地被细胞壁所包裹.真正意义的真菌包括四大类群, 壶菌门、接合菌门、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已知的壶菌约100 属, 1 000种.最新研究估计全世界的真菌种类约有150 万, 但至今已被正式描述的只有5%~ 10%[ 18~ 20] , 绝大多数是未知的.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对真菌分离培养技术的依赖, 不能从少量材料中分离出目标生物, 缺少对所有真菌群落生物都适应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另一方面在于对真菌生活环境缺乏全面了解, 不能准确地评价不同地域(特别是热带雨林地区)真菌群落的结构组成.1.2 生境多样性

真菌广泛分布在各种各样的土壤环境中, 包括农田、林地、草地、沼泽湿地、温泉热土、冻土层等.由于不同环境因子的影响, 使土壤真菌在其生活环境中形成独特的群落种类、组成和分布规律.例如在林地中外生菌根真菌的种类、数量较多, 而在草地生态系统中丛枝菌根真菌的分布比较广泛.在一些极端环境, 如南北极的冻土层中则分布着丰富的子囊菌门生物, 而在温泉热土中则与其他土壤例如林地的优势种类几乎完全不同.一些真菌的生活环境仍然没被完全的报道,真菌能否像细菌一样生活在一些极端环境中? 这有待我们进一步去发现新环境中新的种类, 并探索其生理机制.1.3 功能多样性

真菌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发挥着多种多样的功能, 包括降解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胶质、还原氮、溶解磷、螯合金属离子、产生青霉素等一些抗生素等.功能基因多样性又使我们对真菌功能多样性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使我们认识到真菌生物功能的差异是通过功能基因多样性来体现的.科学家通过从纯培养物和环境样品中扩增漆酶基因序列, 研究了美国东南部沼泽湿地中有木质素降解潜在功能的子囊菌漆酶序列多样性.独特的序列类型显示出真菌群落中这一功能基因的高度序列多样性.虽然这方面的研究受到许多因素的限制, 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但不失为我们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真菌多样性分布影响因子的分析

2.1 种植年限对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蔬菜种植年限对真菌的影响没有一定的规律性,总的说来,棚龄较短的较棚龄长的,土壤真菌的数量和种类都要多,但棚龄超过5 a 以后,真菌数量显著减少,不过一定周期后土壤真菌的数量又会逐渐增多,但只是少数种类真菌数量的增多,这可能与之适应了土壤环

境有关。种植年限对真菌种类的影响与对数量的影响趋势基本相同,到一定年限后,真菌种类呈现减少的趋势。

2.2 土壤碱解氮对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土壤碱解氮含量的高低影响到土壤真菌的种类和数量。随着土壤碱解氮增多,土壤真菌的数量基本呈现出下降趋势,当土壤碱解氮低于50 mg/kg 时,真菌数量最多,达到29.49×104 cfu/g 土,高于300 mg/kg 时,真菌数量最少,仅为17.33×104 cfu/g 土。当碱解氮含量在100~300 mg/kg 之间时,真菌的种类最多,分别为44 种和35种。

2.3 土壤有效磷对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土壤有效磷含量与土壤真菌的种类和数量之间相关性不大(表5),土壤中有效磷含量在10~50 mg/kg 之间时,土壤真菌的数量最多,极显著高于其他磷含量土样中的真菌数

量。有效磷含量为50~100 mg/kg 时,真菌种类最多,为46 种。而其他磷含量不同的土样中的真菌种类差异不大。

2.4 土壤速效钾对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速效钾含量在250~350 mg/kg 之间时真菌数量和种类均最多,分别为21.49×104 cfu/g 土和40 种,显著高于其他土样中的真菌的种类和数量。

2.5 有机肥对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随着土壤有机肥含量的升高,土壤真菌的种类和数量也在上升,当有机质高于40 g/kg,土壤真菌的种类和数量均最高,分别为22.86×104 cfu/g 土和55 种,经过分析得出,有机肥含量与土壤真菌的数量和种类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6和0.960。

2.6 土壤含水量对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土壤含水量在10%~25%之间适宜真菌的生存和繁殖,在这其间真菌的数量差异不大,土壤含水量过高或过低,真菌数量均明显下降。同样,土壤含水量对真菌种类的影响也如此,土壤含水量在10%~30%之间,土壤真菌种类较多,其中含水量在15%~20%之间真菌种 类最多,为50种。

2.7 土壤质地对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土壤质地对真菌的种类和数量影响较大,轻壤土中真菌数量最多,为23.98×104cfu/g 土,极显著高于其他类型土壤中的真菌数量。但中壤土真菌种类最多,为68种,其次是轻壤土中的真菌种类,但中壤偏重和砂壤偏轻土壤中真菌种类最少,仅为1种。关于影响土壤真菌多样性因子的讨论

土壤真菌的数量和种类受耕作制度、土壤层次、气候变化及土壤类型等诸多因素影响,轮作与连作对土壤细菌数、真菌数和放线菌数均有较大影响,设施栽培条件下,轮作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的提高,有利于土壤生态环境的改善。

施肥能不同程度地促进或抑制土壤微生物数量,影响根际土壤生理活性,尤其是有机肥能够促进蔬菜根际真菌的繁殖。

种植的蔬菜种类也影响土壤真菌的数量和种类。保护地种植年限的延长后,土壤中病原菌如镰孢菌、致病疫霉、链格孢、丝核菌的数量得到累积,一旦发病条件适宜就会造成病害的流行,给蔬菜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但土传病害的抑制在一定程度上是土壤微生物的群体作用,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越丰富,物种越均匀,多样性越高时,对抗病原菌的综合能力就越强,这也是单一或少数拮抗菌往往难以成功拮抗病原菌的原因之一。由于土壤条件复杂,微生物之间的作用关系微妙,而化学农药的大量施用,又会杀掉许多有益微生物,破坏土壤生态系统平衡,使病害更加猖獗,因此应采取各种农业综合措施,如通过施肥和轮作等来改善土壤条件,调整和优化土壤微生态结构,使土壤中病原菌数目下降到不至于引起作物病害造成经济损失程度。真菌分类技术在土壤真菌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

早在数千年前真菌就已被人类认识和利用,但对真菌的系统研究却只有200 多年的历史。此间, 主要依据形态特征描述和鉴定真菌的属和种,并且在比较形态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些分类系统。随着人类整体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真菌分类研究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完善和补充, 大大推动了真菌分类研究的进展。到目前为止, 已被描述的真菌约有1 万多属, 12 万多种, 而且还不断有新的真菌属、种被陆续发现。

4.1 传统分类方法

经过多代真菌分类学家们200 多年的不懈努力, 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真菌分类体系, 对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到目前为止, 由以形态学为主的传统分类方法为基础, 建立的分类系统在分类学界仍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99%的真菌属、种级分类单位仍然是建立在传统分类研究基础上的, 并仍在为人类认识真菌物种、了解和利用真菌资源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同真菌分类学家对一些分类特征的认识和理解不同, 提出的真菌分类系统就不同。具有较大影响的真菌分类系统有以Ainsworth为代表的分类系统、Hawksworth分类系统、Kirk分类系统、Alexopoulos分类系统及Kendrick分类系统等。上述分类系统都基本上是基于主要形态学为依据的传统分类方法。传统分类方法主要依据真菌的形态、生理和生化特征等对真菌进行分类。

尽管传统分类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是, 目前仍是相当有效而且可靠的方法, 是大多数分类专家所乐于采用和接受的, 仍然是发展其它现代分类方法的重要基础。离开传统分类系统和方法这个基础, 真菌分类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况且, 传统分类方法本身也正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新阶段, 并不排除采用分子生物学、生理学、生态学和生物化学等学科的新进展和新方法,来不断地改进和提高真菌分类研究工作。生物分类研究的目的是认识物种和客观地反映其系统演化关系, 无论将来的分类系统和方法多么先进, 都无法摒弃以简明、节约为主要优点, 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客观实际的传统分类方法。

4.2 现代分类技术在土壤真菌研究中的应用

传统的分类方法主要依据于真菌的形态特征及细胞生理和生化等特性, 尤其是有性生殖阶段的形态特征。其主要困难是, 在许多情况下某些真菌的表型性状相对贫乏, 难于透过现象认识其遗传本质。许多真菌有性生殖极少发生, 难以通过检查生殖隔离来界定物种。

近年来多门新兴学科和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兴起极大地促进了真菌分类学的发展。一些已经或即将用于真菌分类研究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指标日渐显示出重要的分类潜能。利用各种分子生物学手段、特殊探针和特定序列鉴定真菌种类是这一领域深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000 年, Muriel等采用非培养条件下, 对ITS 基因直接扩增,克隆和对ITS 区段进行限制性酶切和序列分析的方法尝试检测了土壤真菌的多样性。通过从土壤中直接提取总DNA 和从相同的土壤中分离培养真菌、鉴定后提取其DNA 两种方法来尝试、对比。

从土壤中得到67个真菌分离物, 从土壤中提取的总DNA中得到51个扩增子, 进行ITS 扩增、酶切并比较, 共得到了58 个ITS-RFLP 图谱。可培养真菌与土壤中扩增子的ITS-RFLP 图谱差异很大,仅有一种图谱是共有的, 其他的都不相同。同样的, 培养真菌和土壤中扩增子的ITS 序列也差别很大, 58 个ITS 序列同已知序列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所有从土壤中分离培养得到的真菌几乎都是子囊菌, 只有一种为担子菌, 而在土壤总DNA 得到的扩增子中, 除了大部分为子囊菌外, 还有一种担子菌, 一种接合菌, 和几种分别属于藻物界的卵菌(Oomycota)和原生动物界的根肿菌(Plasmodiophoromycota), 可见PCR 直接扩增获得的真菌的范围明显广于培养获得的。与传统方法相比, 它们可以揭示更多的从未检测到的微生物的多样性,并为理解自然状况下土壤真菌的组成和功能提供更加客观可靠的依据。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以揭示某些核酸和蛋白质等分子生物学性状来探索真菌的种、属、科、目、纲、门等分类阶元的进化的研究日渐增多, 大大开阔和延伸了人们认识真菌遗传本质的视野。现代分类技术主要包括: 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应用、可溶性蛋白质凝胶电泳、同工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38]、DNA 水平上的真菌分类学(DNA 中G+ Cmol%含量测定、基于聚合酶链反应(PCR)基础上的DNA 多态性分析、DNA 基因位点的序列分析、多位点酶电泳、脉 冲电泳核型分析、DNA-DNA 杂交和DNA-rRNA 杂交)及数值分类分析等等。

土壤真菌中, 无性态真菌(半知菌)占很大比重。无性态真菌中又以丝孢纲真菌所占份额最大。由于基本上无法通过生殖隔离试验来测定无性态真菌成员之间的亲缘关系, 在培养过程中, 真菌的形态特征和性状, 如菌落的颜色、分生孢子的形态和菌丝的颜色等都易受培养基的类型、光照、温度、培养时间的长短等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因此, 在传统分类研究的基础上, 采用现代分类技术, 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手段来研究此类真菌的分类问题就显得更为迫切和必要。

以传统分类为基础, 不断探求以现代生物技术为手段的综合分类研究方法, 实现传统分类方法与现代分类技术的有机结合, 是未来真菌分类研究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土壤真菌研究进展》张 伟,许俊杰 ,张天宇

2、《土壤真菌研究方法及人为干扰对森林土壤真菌群落影响研究进展》陈晓,刘勇,李国雷,孙巧玉,张硕,许飞

篇6:真菌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三节《真菌》以下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流程、教学反思”五个方面对本课的内容进行阐述,诚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四章第三节《真菌》。本章第一节内容是《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第二节内容是《细菌》,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真菌分布十分广泛的概念,并通过细菌的学习了解微生物一些特点。但对真菌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和繁殖却模糊不清,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可以在心中明确真菌这一类型生物的特点, 并为第五章的学习打下基础。利用图片和实物观察,介绍蘑菇的组成,为后续指导学生制作孢子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教材的要求、学生的知识贮备、认知特点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确立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各种食用真菌的形态,知道青霉、曲霉的形态结构。

2、学会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交流、阅读分析、快速抢答等多种方法,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合作交往的能力、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团结与互助精神,认同真菌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热爱学习,鼓励学生热爱生活,学会辩证的分析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健康生活。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认识常见真菌。

难点:说出蘑菇和霉菌的营养方式,描述青霉和曲霉的形态结构。

四、学情分析

1.学生的认知水平: 本节课的教学班级为初二,初二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课外知识也较丰富。所以本节教学充分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入手,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求知欲望,在师生互助,生生互动中不断的发展自己、完善自己。2.学生的能力水平:

(1)兴趣:普遍感兴趣,但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已不满足教师对教材知识的简单重复。

(2)思维:偏重于直观形象思维,对片面,零碎的材料尚缺乏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

三、教学方法和学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新课标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本节课首先利用视频资料做“导入”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舒缓了学生紧张的情绪,为提高有效教学奠定了基础。恰当的运用观察法、阅读分析法与合作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学习活动。多媒体课件贯穿教学的始终,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突出了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将微观的知识宏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降低了本节的知识梯度。

教材安排用放大镜观察青霉和曲霉的形态,学生只能初步了解真菌的外在形态,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反复的验证,普通放大镜根本就不能看到真菌的形态结构,而利用图片、视频补充教材内容,让教学更有实效性。

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将手工制作的孢子印在班级进行交流,这一活动为师生之间更好的知识交流和情感升华设置了一个平台。

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将生物学知识与健康生活紧密联系,开设了“真菌知多少”的知识竞赛,让生物学来源于生活、走进生活,真正体现学以致用。

五、说教学流程:

一、设置情境 导入新课

学生观看视频,提出问题引入新课。设下空白点 【设计意图】

视频资料舒缓了学生紧张的情绪,激发了学生的灵性,将学生从课下的分散状态很快的集中在学习知识的状态。巧妙的引入本节的知识内容,设下空白鼓励学生从多种方法获得知识,培养创新思维。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利用快速抢答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抢答认识各种食用真菌。【设计意图】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不但丰富了知识,而且通过抢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竞争,运用恰当的评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2、观察发霉的橘子和馒头以及蘑菇,结合图片,观察真菌的形态结构,完成教材中问题讨论。【设计意图】

运用实物观察真实感受到青霉和曲霉的颜色,通过比较两种真菌的异同点,加深学生对真菌形态结构的理解。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青霉、曲霉、蘑菇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巧妙的渗透了真菌的生活方式。降低了本节的知识难度,拓展了蘑菇的组成,为后续教学制作孢子印做好铺垫。

3、出示阅读提纲

学生阅读教材63页第一段和第二段和第三段。【设计意图】

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标、有计划进行自主学习活动,对于学习习惯差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引领作用,这一环节的设置,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在积极发言中锻炼了自己,同时在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时,学生有了成就感,身心感到了愉悦。

4、播放视频,学生观看视频并描述真菌的繁殖。【设计意图】

孢子是学生肉眼无法观察到的,利用视频,让学生形象的认识孢子,理解真菌的生殖方式。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巩固训练

巧手制作

1、出示表格

学生填表 老师巡视

生生互评 2、阅读教材64页制作孢子印,布置课外活动。【设计意图】

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培养学生的归纳问题和总结问题的能力,填写表格,教师的巡视,和学生平等交流,体现新型的师生关系。生生交换评价反馈练习,取长补短,思维交融。八年级的学生完全可以独立完成制作孢子印的活动,教师要大胆放手,相信学生自己能行。

四、知识拓展 健康生活

利用抢答的形式完成“健康知多少”教学环节。【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总结问题的能力,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让学生学会辩证的分析问题。联系生活,热爱生活。真正体现生物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体现学以致用的学科特点。

五、收获与感悟 学生畅谈你学到了什么„ 你将把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六、教学反思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本着这一理念,我打造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创设了多种教学情景,让学生通过动手、观察、思考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本节课注重观察和探究性学习,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不足之处,对学生认知程度估计过高,孢子是本节课的难点,也是很难通过实物进行观察的,虽然利用图片加以辅助,但学生形成认识还有一定难度。如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借助显微镜观察孢子,并模拟孢子生殖方式,课堂效果会更好。

篇7:真菌培养及鉴定

1.采集标本 体表真菌的标本有毛发、皮屑、甲屑、痂等,标本在分离前常先用75%的乙醇消毒,真菌培养及鉴定。深部真菌的标本可根据情况取痰、尿液、粪便、脓液、口腔或阴-道分泌物、血液、脑脊液、各种穿刺液和活检组织,采集标本应注意无菌操作。

2.培养检查:可提高真菌检出率,并能确定菌种。标本接种于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Sabouraud agar)上,置室温或37℃培养1~3周。必要时可行小培养协助鉴定。菌种鉴定常根据菌落的形态及显微镜下形态判断。对某些真菌,有时尚需配合其他鉴别培养基、生化反应、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

真菌培养的方法与直接镜检法相比较而言,更能对大部分真菌感染的灰指甲作出准确的鉴定,也是诊断灰指甲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下面我们就从培养基的选择、培养时间、菌种鉴定三方面来了解一下灰指甲的真菌培养法。

1.培养基的选择

通常培养真菌会同时选用两种培养基,如果单用一种培养基,则容易忽略其它种类的真菌诊断。常见的两种培养基,一种为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中加抗菌剂,常为氯霉素和放线菌酮;另一种是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中仅加氯霉素,不加放线菌酮。

2.培养时间

各种真菌的生长速度不同,所以报告的时间也不同。一般皮肤癣菌生长较缓慢,在26℃-28℃的环境下需要培养2-4周才能发报告,但是,皮肤癣菌含盖的菌种较多也需要区别对待;酵母菌生长较快,通常2-3就可以发报告,如果为阴性则需要观察1周;霉菌生长也比较快,一般2-4天就可以发报告。

3.菌种鉴定

(1)丝状真菌:包括皮肤癣菌和霉菌,根据菌落形成所需要的时间,在不同条件下生长的情况,菌落表面及背面的形态、色素,培养基中有无色素,培养物用乳酚棉蓝染色后镜检找特征性标志结构。(2)酵母菌:分为形态学鉴定及生化试验,鉴定材料《真菌培养及鉴定》。形态学鉴定主要观察有无假菌丝产生,如有则为念珠菌属,如无则为念珠菌以外的酵母菌;生化试验最为常用的是ApI系统,用此法鉴定准确,但价格较贵。)丝状真菌:主要是形态学的鉴定,如直接涂片观察,小培养显微镜鉴定,诱导形态观察(25℃与35℃下双相型真菌的特征孢子及菌丝的产生和两种菌落的形成及脑心浸液琼脂培养基,KT培养基,KelleyAgar培养基转相诱导,另外常用的还有皮肤癣菌VB1生长刺激,吴氏荧光检查,毛发穿孔试验及在特殊情况下进行的一些生化鉴定等。其中,小培养显微镜检对于丝状真菌的鉴定,特点是动态直观,易于观察,且节约材料。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马天

(2)酵母菌鉴定:形态学鉴定主要是玉米吐温诱导下特征菌丝及特征孢子的检验,血清芽管形成,而在形态学基础上还必须进行生化鉴定:有标准鉴定,自动仪器鉴定,显色鉴定,其中,自动仪器鉴定(如ApI20C,ID32C等),显色鉴定对于酵母样真菌的鉴定,特点是快速简便;标准鉴定是按传统双歧表流程鉴定(包括糖同化试验,糖发酵试验,CAFC酚氧化酶试验,尿酶试验,KNO3同化试验,脂肪酸需求试验),是真菌鉴定的金标准,系统准确,缺点是程序繁琐,耗时长,与临床治疗不太适应。此外,还有血清学玻片凝集试验,动物致病性实验,分子生物学鉴定:如核酸杂交,DNA探针杂交,pCR扩增序列分析,pCR-SSCp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R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ApD随机扩增多态性分析,pFCG脉冲电泳核型分析等。

篇8:犬真菌性皮肤病的诊治

1 病原

犬皮肤真菌病病原主要有两个属:犬小孢子菌属和须毛癣菌属。前一属有犬小孢子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 后一菌属有须毛癣菌, 须毛癣菌又有亲动物型和亲人型之分。其中以犬小孢霉最为多见 (70%) , 其次是石膏样小孢霉 (20%) , 再次是须毛癣菌 (10%) 。

2 流行病学

真菌的生活力和抵抗力极强, 可寄生于动植物和随尘埃散布于空气中, 传播机会很多。真菌是通过擦伤进入皮肤的。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染, 但接触被污染的器具, 如梳子、剪刀、垫物等也能引起间接传染。动物间和人犬之间都可互相传染。

皮肤真菌病的发生与气候、年龄和体质等有一定关系, 如炎热潮湿的季节发病率较高, 幼小动物比成年动物易感, 营养不良、体弱的犬较营养好、体质壮的犬易感。另外, 临床上长期应用大剂量激素致使机体抵抗力下降时, 也容易感染本病。皮肤真菌病痊愈后对同种皮肤真菌的再感染具有抵抗力, 可持续一年或半年不等。

某些皮肤真菌病有自限性疾病倾向, 虽然未经治疗, 但可自行痊愈。

3 临床症状

犬小孢霉遍布于各地, 犬钱癣病例70%以上是由它引起的, 多种动物和人均可感染。其病变主要为皮肤表面形成小的类圆形痂皮 (钱癣) , 这种局灶性结痂皮肤病变可出现于犬任何部位, 但以耳、颜面、颈部和尾部最常见。这种以皮肤结痂为主的病变, 多不伴发脱毛。当病变不多, 尤其发生在长毛犬时, 往往不被发现。有时引起大面积皮肤病损。病变部被毛脱落, 出现皮屑和结痂, 继发细菌感染时, 局部发生渗出性化脓。转为慢性后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4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病史和流行病学可初步诊断为真菌感染, 确诊要进行实验室检查。

4.1 伍氏灯检查

伍氏灯检查是首选的检验方法。伍氏灯放出的紫外线通过含氧化镍的玻璃, 在暗室内照射真菌致病的被毛、皮屑和甲屑, 能发出荧光。感染犬小孢霉、石膏状小孢霉和奥杜安氏小孢霉均发出苹果绿色荧光, 并以犬小孢霉荧光最亮。须毛癣菌感染不发荧光。这种检验方法简单准确, 设备容易适应于临床应用。

4.2 直接镜检

取病变部皮肤和被毛少许, 置于载玻片上, 加1滴20%KOH水溶液, 在酒精灯上轻轻加热, 以不沸为度, 使角质溶解, 再轻压盖片使标本透明后, 先放在低倍较暗光线下检查, 发现可疑菌丝孢子, 再放高倍下鉴别。必要时可用过碘酸法染色后检查, 霉菌染成红色。犬小孢霉可见许多菱形、厚壁、带刺多分隔的大分生孢子, 石膏样小孢霉多为椭圆形、壁薄、带刺含有数个分隔的大分生孢子。须毛癣菌形如链状的分生孢子附于毛干表面, 有的癣菌形成小圆形孢子, 有的形成棒状分生孢子。

4.3 动物接种

可选用豚鼠、兔、猫或犬做人工接种试验。先将接种局部的被毛剪掉, 洗净, 用砂纸轻磨皮肤致表皮擦伤, 以不出血为度, 然后将病料涂上, 隔离饲养观察。数日后出现真菌感染病变时即判阳性。

5 治疗

及时治疗的早期病犬, 只靠外用药的局部处置即可收效, 但慢性重笃的皮肤真菌病必须同时内服治疗药物。

5.1 外用药物疗法

先洗去皮屑和痂皮, 清整脱落和断裂的被毛, 然后涂抹皮康霜软膏、克霉唑软膏、复方水杨酸软膏、咪康唑软膏或十一稀酸软膏, 也可应用其他有效的成药, 如癣净等, 每天1~2次, 直至彻底痊愈为止。交替使用两种软膏;效果往往更好。

5.2 内服药物疗法

灰黄霉素为首选药物, 每千克体重每天用量40~120 mg, 1次或分2次口服, 连用4~8周。将此药混以脂肪性食物拌食, 能促进吸收。妊娠犬禁用, 以免引起胎儿畸形。另一种口服药物是酮康唑, 每千克体重每天10 mg, 分3次口服, 连用2~8周。此药对胃有刺激性, 有的犬可发生瘙痒等过敏反应, 如果反应严重, 应停止服用而改用其他药物。

6 预防

皮肤真菌病没有特殊预防措施, 主要应搞好一般性防疫及卫生消毒工作。一旦发生, 不仅带来经济损失, 而且不好根除, 尤其是在养犬场。

发现病犬及时隔离治疗。要用伍氏灯检查与病犬同群的犬, 尽早把处于感染初期没有明显临床症状的犬查出来, 消除隐患。新引进犬在隔离观察期间, 最好用伍氏灯检查1次。病犬的笼子、用具和污染的场地应认真消毒处理。

加强营养, 搞好管理。饲料中要含有足够的蛋白质, 并注意补充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以增强机体抵抗力。注意清整被毛, 保持清洁, 预防擦伤。

篇9:真菌性角膜炎诊疗

(来宾市人民医院广西来宾546100)【摘要】目的 对30例真菌性角膜炎进行诊断,归纳总结方法避免诊断过程中出现误诊漏诊。方法;取真菌性角膜炎临床病例30,以100g/LKOH的湿片进行镜检,取得真菌丝或孢子进行真菌培养。确诊后采取抗真菌治疗。30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通过上述方法确诊后,通过有效的抗真菌治疗后病情基本得到好转。得出结论为:及时诊断、合理治疗可以有效治疗真菌性角膜炎。为避免误诊漏诊情况出现并实现有效治疗,首诊应采用实验室检查。【关键词】真菌性;角膜炎;诊疗【中图分类号】R77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111-01 真菌性角膜炎属于化脓性感染,会导致角膜穿孔、前房塌陷、继发性青光眼甚至眼内容物脱出等[1],必须及时进行救治。且致盲性极高,是我国角膜盲的主要病因[2,3]。但某些县镇医院因条件所限或医疗知识不足易造成误诊。特整理我院2005 04/2011 05年間确诊的真菌性角膜感染患者30例进行以下分析。1 资料和方法1.1患者数据

取30例单眼发病的真菌性角膜感染患者,平均年龄为45岁的男女各15名。23例植物性外伤、眼部瘙痒后揉眼5例、飞蚊(昆虫类)入眼2例,其中21例在他处进行过诊断过,11例眼部滴入过抗生素眼液与糖皮质激素眼液。7例患者滴用量超过3WK。30例患者中有7例糖尿病与红斑狼疮。30例患者均出现了角膜溃疡,角膜荧光染色呈现阳性等状况。溃疡表面呈现粗糙干燥,卫星灶不规则浅沟或溃疡边缘毛糙不齐。7眼溃疡病灶患者直径<4mm、23眼患者>4mm。前房积脓5例、并发虹睫炎21例,继发青光眼7例。一、二季度8例患病,三、四季度增加为22例。发病后平均就诊时间为11小时。诊断根据为:(1)有无患病史及角膜病灶的典型特征。(2)采用100g/L KOH的湿片镜检,诊断依据为在角膜病变区内的溃疡基底部以及边缘苔样化查检到真菌丝或孢子,或是真菌培养呈阳性。1.2 方法 (1)先将首次治疗者清创处理。表麻后以无菌棉签清除角膜溃疡表面的坏死组织(使用丁卡因、或奥不卡因麻醉)。将轻刮取得的溃疡基底部与边缘组织用以KOH湿片镜检与真菌培养,创面先以20g/L碘酊进行烧灼,之后使用生理盐水冲洗与脱碘。(2)无前房积脓且角膜溃疡直径<4mm的患者,每1到2小时用那他霉素眼液50g/L或是氟康唑眼液5g/L滴眼一次,金褐霉素眼膏10g/L用量为3次/d,再额外口服10mg的维生素B21(3次/d),口服芬必得0. 3g(2次/d)。前房积脓且病变4>4mm的患者,其中病变<4mm的患者若同时患有糖尿病或红斑狼疮,或是入院就诊前用过糖皮质激素。以1次/d为标准增加100mL/d的氟康唑2g/L静脉点滴,1至2周治疗后,依据病情发展判断氟康唑静脉点滴是否继续或点眼次数减少与否。(3)并发虹睫炎者需用10g/L阿托品眼膏或复方托品酰胺眼液散瞳。(4)其它事项:观察全身应用氟康唑者的肾功与血象;注意降低继发性青光眼患者的眼压;同时治疗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2 结果2.1效果判断依据(1)康复:患者自觉症状消失,角膜溃疡愈合,前房积脓消失;(2)恢复:患者感觉症状减轻,角膜溃疡面缩小,溃疡边缘圆钝且前房积脓减少甚至消失;(3)无效:患者感觉症状无好转,且角膜溃疡面发生扩大、穿孔现象,前房积脓恶化,经KOH湿片镜检后发现真菌丝与孢子。2.2治疗效果治愈23例,好转5例,无效2例。2.3后期观察对痊愈患者进行3~6mo的随访,观察其角膜发现均有斑翳、白斑、云翳,视力恢复为4.1~5.1.改善的患者再经上级医院部门进行抗真菌治疗后,本院复诊后发现患者角膜也有不同程度的白斑或斑翳。无效患者就诊他院摘除眼球手术后安装了义眼。3讨论致病性真菌感染导致的角膜炎有极高的致盲率,本次抽取病例显示外伤是导致感染的原因之一。包括植物性损伤,如被植物枝叶割伤,或液体入眼,颗粒状植物击伤眼球等,且导致受伤的植物与其生长土壤等都常见真菌。患者伤后为减轻不适感,用手揉过受伤眼部,导致真菌入侵感染,并间接加深眼部外伤或对角膜上皮造成损伤。此次案例中还有飞蚊入眼后揉眼患者2例,眼部瘙痒后揉眼导致酸涩畏光5例,检查后发现角膜上皮皆有不同程度的损伤,遵医嘱以抗生素眼液治疗后未愈,后转为真菌性角膜炎。眼部不适后手部过渡揉捏损伤导致角膜上皮的7例患者中3例伴有糖尿病,2例伴有红斑狼疮。不论何种方式造成的角膜上皮损伤,都极易造成真菌感染。参照基地复合膜学说得出结论:角膜损伤导致基底膜复合体无法健全产生将引发PED(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也是角膜溃疡形成的要因[5]。值得一提的是罹患糖尿病或红斑狼疮的患者因抵抗力较低,易提供真菌在结膜囊的繁殖优势,真菌加速侵蚀角膜上皮引起真菌性角膜炎。30个病例都在县镇基层医院进行过早期诊断或复查,因诊断结果模糊且不规范糖皮质激素用量。其中21例在他处进行过诊断,11例眼部滴入过抗生素眼液与糖皮质激素眼液。7例患者滴用量超过3WK。转来我院治疗效果不佳,病情不稳定,2例患者治疗无效。县镇医院或因匮乏专业眼科医生,眼科常由内外科医生代为诊治,在治疗无效后才转到专业医院诊疗,延误了治疗时间给患者造成无法逆转的伤害。城市也有部分医院的眼科医师缺乏专业认知,造成真菌性角膜炎的误诊。由此可见及时确诊治疗是关键所在。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断过程中,突显了KOH湿片直接镜检的快速方便高敏感高特异性,同时降低了患者经济负担,专科医院镜检阳性率可高达80%以上[6]。眼科医生增强自身专业知识,充分实际在诊断中运用KOH湿片镜检。同时加强基层县镇医院、卫生所坐诊医生的眼科知识培训,这对真菌性角膜炎的确诊和早期治疗是十分有帮助的。

由病例所示,真菌性角膜炎多发于三、四季度,多因致病性真菌季节性生长繁殖能力较强。此外临床表现有6例患者病患高度疑似真菌感染,但首次涂片镜检与真菌培养显示阴性,且无致病菌存在,后经由反复多次涂片查找到5例。综上所述,医生应反复查问病史,发现有植物行外伤或者疑似接触真菌污染物,可作为诊断参考依据。若患者同时患有导致身体抵抗力的系统性疾病,须警惕其角膜浅表外伤感染真菌。KOH湿片镜检因其真菌高敏性与特异性,能帮助确诊患者是否感染真菌性角膜炎。若病患高度疑似但镜检却未发现真菌丝,真菌培养也呈阴性,须反复镜检避免误诊漏诊。条件允许可进行共焦显微镜检查、免疫荧光染色与PCR技术,及时确诊病情制定治疗方案,以免患者视力造成不可挽回的损伤。参考资料[1]KaufmanHE, Barron BA, McdonaldMB, eds. The Cornea. 2nd ed. Boston: ButterworthHeinemann 1998:219245[2]谢立信,翟华蕾.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穿孔.中华眼科杂志2005;41(1):10091013[3]钟文贤,谢立信.真菌性角膜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中华眼科杂志2007;43(4):381384[4]李淼,张林.真菌性角膜炎的研究进展.国际眼科杂志2008; 8(2):384387[5]邹新蓉,郝继龙,谷树严.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8;26:417421[6]史伟云,刘明娜,王婷.重视感染性角膜炎病原学的诊断.中华眼科杂志2007;43(7):579582

上一篇:做货代业务员太丢人了下一篇:王启航少先队大队干部 竞选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