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鉴定方法

2024-04-18

真菌鉴定方法(精选6篇)

篇1:真菌鉴定方法

真菌鉴定方法

一般常用的有:

1、直接鉴定法

2、通过筛子检验

3、比重检验法

4、染色检验法

5、洗涤检验法

6、保湿萌芽检验

7、分离培养检验

真菌主要是酵母,霉菌和大型真菌三种,最常用的鉴定方法就是表形观察,霉菌和大型真菌可以通过菌丝的颜色,孢子的形态进行区分,辅以23srRNA就基本ok,酵母可以通过发酵代谢观察辅以23rRNA进行鉴定,真菌鉴定方法。

真菌是细菌的一种吗?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的卫生防病意识也在不断加强。大多数人知道细菌可以导致疾病,并习惯用“有病菌”或“有细菌”来形容一个脏的环境或物品。那么,真菌又是怎么回事,是细菌的一种吗?的确,真菌也很微小,也能使人生病,但它和细菌有着本质的区别。

我们知道,植物和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内都有细胞核,鉴定材料《真菌鉴定方法》。而微生物中只有真菌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和完整的细胞器,故又称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仅有原始核结构,无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很少,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而病毒则没有细胞结构,属于原生微生物。

真菌在自然界中分布极广,有十万多种,其中能引起人或动物感染的仅占极少部分,约300种。很多真菌对人类是有益的,如面粉发酵,做酱油、醋、酒和霉豆腐等都要用真菌来发酵。工业上许多酶制剂、农业上的饲料发酵都离不开真菌。许多真菌还可食用,如蘑菇、银耳、香菇、木耳等。真菌还是医药事业中的宝贵资源,有的可以用于生产抗生素和维生素以及酶类;有的本身就可以入药用于医治疾病,如中药马勃、茯苓、冬虫夏草等。

真菌还可引起动、植物和人类的多种疾病,在人类主要有三种类型:①真菌感染;②变-态反应性疾病;③中毒性疾玻

霉菌

亦称“丝状菌”。属真菌。体呈丝状,丛生,可产生多种形式的孢子。多腐生。种类很多,常见的有根霉、毛霉、曲霉和青霉等。霉菌可用以生产工业原料(柠檬酸、甲烯琥珀酸等),进行食品加工(酿造酱油等),制造抗菌素(如青霉素、灰黄霉素)和生产农药(如“920”、白僵菌)等。但也能引起工业原料和产品以及农林产品发霉变质。另有一小部分霉菌可引起人与动植物的病害,如头癣、脚癣及番薯腐烂病等。

酵母菌

属真菌。体呈圆形、卵形或椭圆形,内有细胞核、液泡和颗粒体物质。通常以出芽繁殖;有的能进行二等分分-裂;有的种类能产生子囊孢子。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尤其在葡萄及其他各种果品和蔬菜上更多。是重要的发酵素,能分解碳水化合物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等。生产上常用的有面包酵母、饲料酵母、酒精酵母和葡萄酒酵母等。有些能合成纤维素供医药使用,也有用于石油发酵的。

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

属酵母菌属。细胞呈圆形、卵形或椭圆形。以出芽繁殖,能形成子囊孢子。在发酵工业上,可用来发酵生产酒精或药用酵母,也可通过菌体的综合利用提取凝血质、麦角固醇、卵磷脂、辅酶甲与细胞色素丙等产品。

红曲霉素(Monascuspurpureus)属于囊菌纲,曲霉科。菌丝体紫红色。无性生殖时,茵丝分枝顶端形成单独的或一小串球形或梨形的分生抱子。有性生殖时,产生球形、橙红色的闭囊果,内生含有八个子囊孢子的子囊。红曲霉可制红曲、酿制红乳腐和生产糖化酶等

篇2:真菌鉴定方法

1.采集标本 体表真菌的标本有毛发、皮屑、甲屑、痂等,标本在分离前常先用75%的乙醇消毒,真菌培养及鉴定。深部真菌的标本可根据情况取痰、尿液、粪便、脓液、口腔或阴-道分泌物、血液、脑脊液、各种穿刺液和活检组织,采集标本应注意无菌操作。

2.培养检查:可提高真菌检出率,并能确定菌种。标本接种于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Sabouraud agar)上,置室温或37℃培养1~3周。必要时可行小培养协助鉴定。菌种鉴定常根据菌落的形态及显微镜下形态判断。对某些真菌,有时尚需配合其他鉴别培养基、生化反应、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

真菌培养的方法与直接镜检法相比较而言,更能对大部分真菌感染的灰指甲作出准确的鉴定,也是诊断灰指甲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下面我们就从培养基的选择、培养时间、菌种鉴定三方面来了解一下灰指甲的真菌培养法。

1.培养基的选择

通常培养真菌会同时选用两种培养基,如果单用一种培养基,则容易忽略其它种类的真菌诊断。常见的两种培养基,一种为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中加抗菌剂,常为氯霉素和放线菌酮;另一种是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中仅加氯霉素,不加放线菌酮。

2.培养时间

各种真菌的生长速度不同,所以报告的时间也不同。一般皮肤癣菌生长较缓慢,在26℃-28℃的环境下需要培养2-4周才能发报告,但是,皮肤癣菌含盖的菌种较多也需要区别对待;酵母菌生长较快,通常2-3就可以发报告,如果为阴性则需要观察1周;霉菌生长也比较快,一般2-4天就可以发报告。

3.菌种鉴定

(1)丝状真菌:包括皮肤癣菌和霉菌,根据菌落形成所需要的时间,在不同条件下生长的情况,菌落表面及背面的形态、色素,培养基中有无色素,培养物用乳酚棉蓝染色后镜检找特征性标志结构。(2)酵母菌:分为形态学鉴定及生化试验,鉴定材料《真菌培养及鉴定》。形态学鉴定主要观察有无假菌丝产生,如有则为念珠菌属,如无则为念珠菌以外的酵母菌;生化试验最为常用的是ApI系统,用此法鉴定准确,但价格较贵。)丝状真菌:主要是形态学的鉴定,如直接涂片观察,小培养显微镜鉴定,诱导形态观察(25℃与35℃下双相型真菌的特征孢子及菌丝的产生和两种菌落的形成及脑心浸液琼脂培养基,KT培养基,KelleyAgar培养基转相诱导,另外常用的还有皮肤癣菌VB1生长刺激,吴氏荧光检查,毛发穿孔试验及在特殊情况下进行的一些生化鉴定等。其中,小培养显微镜检对于丝状真菌的鉴定,特点是动态直观,易于观察,且节约材料。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马天

(2)酵母菌鉴定:形态学鉴定主要是玉米吐温诱导下特征菌丝及特征孢子的检验,血清芽管形成,而在形态学基础上还必须进行生化鉴定:有标准鉴定,自动仪器鉴定,显色鉴定,其中,自动仪器鉴定(如ApI20C,ID32C等),显色鉴定对于酵母样真菌的鉴定,特点是快速简便;标准鉴定是按传统双歧表流程鉴定(包括糖同化试验,糖发酵试验,CAFC酚氧化酶试验,尿酶试验,KNO3同化试验,脂肪酸需求试验),是真菌鉴定的金标准,系统准确,缺点是程序繁琐,耗时长,与临床治疗不太适应。此外,还有血清学玻片凝集试验,动物致病性实验,分子生物学鉴定:如核酸杂交,DNA探针杂交,pCR扩增序列分析,pCR-SSCp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R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ApD随机扩增多态性分析,pFCG脉冲电泳核型分析等。

篇3:野生刺五加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2~3年野生刺五加采自黑龙江省伊春市南岔区。

1.2 培养基

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 (PDA)

1.3 野生刺五加内生真菌的分离

用流水冲洗新鲜刺五加茎的表面泥土, 冲洗2h, 以减少表面杂菌污染。在无菌条件下对刺五加茎进行消毒:无菌水冲洗3次, 75%乙醇漂洗 (30s) , 无菌水冲洗3次, 升汞浸泡4min, 无菌水冲洗3次, 75%乙醇漂洗 (30s) , 无菌水冲洗3次。用灭菌后的刀具将消毒后的茎切成0.5cm左右的小段, 用无菌滤纸吸干表面水分。接种于PDA平板上, 于25℃培养箱中暗培养, 每个平板四个平行。把最后一次漂洗消毒刺五加茎段的漂洗液涂布于PDA固体平板上进行培养, 观察结果。平板上没有微生物生长, 证明分离到的真菌为刺五加的内生真菌。

1.4 内生真菌的鉴定

挑取纯化的菌株尖端菌丝接种于PDA培养基上:接种1点或三角形的3点, 倒置放在恒温培养箱中, 25℃培养一定天数, 观察菌落的形态特征及其生长情况。参照文献[4,5]确定刺五加内生真菌所属的分类学地位。

2 结果与讨论

2.1 菌株CJ1的形态学鉴定

于PDA培养基上, 25℃暗培养。菌落厚, 菌丝体初为白色, 后渐变为褐色至暗褐色, 绒状, 边缘整齐, 呈裂片状或波状。菌丝体发达、细长, 有隔, 初时无色或淡色, 渐变为褐色至暗褐色。分生孢子梗单生或簇生, 直或屈膝状弯曲, 有隔, 褐色;分生孢子呈具有分枝状长链, 暗褐色, 分隔有明显缢缩, 卵形、长椭圆形至倒棒状。本菌株与链格孢属 (Alternaria sp.) 的描述一致。

2.2 菌株CJ2的形态学鉴定

于PDA培养基上, 25℃暗培养。菌落圆而厚, 边缘整齐, 近圆形, 正面灰绿色, 背面呈墨绿色。显微观察菌丝体发达, 初为白色后为墨绿色, 分生孢子单生, 呈椭圆形、倒梨形, 分隔。通过菌落形态和显微观察, 初步鉴定本菌株为链格孢属 (Alternaria sp.) 。

2.3 菌株CJ3的形态学鉴定

通过菌落形态及显微结构的观察, 确定该菌株为镰孢属 (Fusarium) 。于PDA培养基上, 25℃暗培养。菌落较厚, 颜色粉色。初期菌丝白色, 随着菌落扩大, 颜色加深为粉红色, 中间较深, 边缘变浅, 培养基背面中间为粉红色;菌落为分散的片状, 表面粉状, 不平, 边缘整齐。菌丝分枝, 有隔;分生孢子着生在菌丝上。

2.4 菌株CJ6的形态学鉴定

于PDA培养基上, 25℃暗培养4d。菌落密集, 正面呈白色绒毛状, 菌落中心随着培养时间推移, 生出绿色菌丝, 背面为墨绿色。菌丝体为无色或绿色, 有隔;分生孢子绿色, 部分成厚坦孢子, 卵圆形至长圆形。初步鉴定为链格孢属 (Alternaria sp.) 。

2.5 菌株CJ8的形态学鉴定

于PDA培养基上, 25℃暗培养。菌落圆, 中间增厚, 生长迅速, 边缘整齐, 近圆形, 正面灰绿色, 背面呈墨绿色。显微观察菌丝体发达, 有隔, 初为无色后为黄色, 分生孢子单生, 有略微缢缩, 呈椭圆形、倒梨形。初步鉴定本菌株属于炭疽菌属 (Colletotrichum sp.) 。

2.6 菌株CJ9的形态学鉴定

于PDA培养基上, 25℃暗培养4d。菌落圆形, 表面初为灰色, 生长一段时间后, 中间颜色变为墨绿色, 底部中间为墨绿, 两边渐浅。显微镜下菌丝粗壮, 有隔, 绿色, 直立或弯曲, 有分支;孢子卵圆形或椭圆形。初步鉴定本菌株属长蠕孢属 (Helminthosporium) 。

2.7 菌株CJ10的形态学鉴定

于PDA培养基上, 25℃暗培养。其生长状况良好, 表面有大量黄色孢子, 气生菌丝白色稀疏;菌落底面橙黄色。显微镜下, 孢子囊有囊轴, 壁薄;孢子由孢子囊破裂后释放, 数量多。孢子囊烧瓶状, 孢子囊梗在假根的对面, 从匍匐菌丝生出。孢子圆形或拟圆形。CJ10大致应属于根霉属 (Rhizopus sp.) 。

2.8菌株CJ13的形态学鉴定

于PDA培养基上, 25℃暗培养。平板培养后菌落正面白色绒毛状, 中间凹陷, 边缘整齐。显微镜下显示, 基内菌丝不断裂。分生胞子梗单生, 柔曲或直, 顶端膨大。孢子形态为镰刀形或椭圆形。结合以上特征, 将CJ13菌初步鉴定为属于镰孢属 (Fusarium) 。

2.9菌株CJ14的形态学鉴定

于PDA培养基上, 25℃暗培养。生长良好, 平板培养后菌落中央的菌丝体顶部长出少量浅黄色突起, 后期菌落中央颜色变深。菌落背面深紫红色, 菌落密集, 呈棉絮状平展。显微镜下, 基内菌丝交织紧密, 有分支且有隔。基内菌丝呈红色;气生菌丝体发达, 具横隔, 分生胞子梗单生。结合以上特征, 将CJ14初步鉴定为属于赤霉属 (Cibberellaavenacea) 。

2.10菌株CJ16的形态学鉴定

于PDA培养基上, 25℃暗培养。菌落正面白色绒毛状, 背面粉红色, 边缘整齐。显微镜下菌丝分枝, 有隔, 无色透明。分生孢子卵圆形、球形, 散生。结果以上特征, 初步断定该菌株属于红曲霉属 (Monascus) 。

2.11菌株CJ17的形态学鉴定

于PDA培养基上, 25℃暗培养。菌落圆形, 边缘整齐, 初为白色, 后变为黄色。表面产生黄色液滴。结合以上特征, 可以将该菌株初步鉴定为属于红曲霉属 (Monascus) 。

2.12菌株CJ20的形态学鉴定

于PDA培养基上, 25℃暗培养。菌落圆形, 边缘整齐, 黑色。显微染色后观察顶端膨大呈椭圆形泡囊, 从泡囊全部表面放射状生出小梗, 小梗单层, 分生孢子球形。结合以上特征, 可以将该菌株初步鉴定为属于曲霉属 (Aspergillus sp.) 。

2.13菌株CJ21的形态学鉴定

于PDA培养基上, 25℃暗培养4d。菌株正常生长, 菌落圆形, 正面灰白色绒毛。显微观察分生孢子梗单生, 1次分支, 梗呈柱状, 分生孢子生在梗顶端, 分生孢子椭圆形或球形。根据初步鉴定, 本菌株为枝顶孢霉属 (Acremonium LK.exFr.) 。

3结论

分离到25株内生真菌, 经形态学鉴定有13株确定其种属, 其余不产孢菌株暂定为不产孢真菌 (Sterilemycelia) 。该分离结果充分体现刺五加内生真菌的丰富多样性。本研究分离到的25株内生真菌将为研究野生刺五加内生真菌能否产生刺五加苷B、E等天然活性产物提供基础和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05版) , 一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144

[2]郑虎占, 董泽宏, 余靖.中药现代研究与应用[M].第3卷.北京:学苑出版社, 1998, 2729-2749

[3]黎万奎, 胡之璧.内生菌与天然药物[J].中国天然药物, 2005, 3 (4) :193-199

[4]Wei J C.Handbook of fugal identification (真菌鉴定手册) [M].Shanghai:Shanghai Sciences and Technique House, 1979

篇4:栀子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关键词:栀子;内生真菌;分离;鉴定

中图分类号: S567.1+90.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2-0298-03

收稿日期:2013-07-18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厅科技计划(编号:GJJ12537);江西中医药大学博士启动基金;江西中医药大学重点学科青年教师扶持项目。

作者简介:林贵兵(1981—),男,四川自贡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中药资源研究。E-mail:linguibing897@gmail.com。栀子为茜草科栀子属植物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干燥成熟的果实,是一种常见的中药,也是江西省道地药材之一,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消毒等功效,外敷可治扭伤瘀肿,主要用于治疗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等症。栀子主要生于海拔1 000 m以下的低坡红壤土地,不耐寒[1]。目前关于栀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理环境、气候条件、采收期不同对栀子药材品质的影响方面[2~6],栀子内生菌群对其品质的影响研究还未见报道。可以采用组织学方法、严格进行表面消毒的植物组织块分离方法,以及植物组织直接扩增微生物DNA方法来证明内生菌的内生性[7]。内生菌群可以通过产生生长素、增进宿主植物营养元素吸收来促进宿主生长,增强宿主抗旱、抗高温、抗虫害等抗逆性,部分内生真菌能够促进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产生与宿主相同或相似的药用活性成分[8]。本研究分离纯化栀子新鲜果实中的内生真菌,用插片法观察菌种的菌丝、孢子囊以及孢子等特征,探讨栀子内生真菌群落的多样性。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2012年10月采自江西中医药大学神农园药用植物栀子的新鲜果实,经刘勇副教授鉴定为茜草科栀子属植物栀子。江西省南昌市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温和,日照充足,年均气温17.0~17.7 ℃,年均降水量1 600~1 700 mm,年均相对湿度为78.5%。

1.2方法

1.2.1内生真菌的分离采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与混合抗生素(80万单位青霉素钠与硫酸庆大青霉素注射液4万单位混合溶解)培养分离栀子果实的内生真菌。将新鲜健康的栀子果实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再用无菌水洗 2~3次,用0.1%次氯酸钠溶液浸泡 1 min,再用75%乙醇处理5 min,对果实表面进行消毒,再用无菌水冲洗4~5次。削去外皮,取少量果肉置于培养基中,28 ℃ 下恒温培养 7~10 d。待组织块周围长出白色菌丝后,用接种针挑起,纯化菌种。

1.2.2内生真菌鉴定将菌种置于PDA培养基中,采用插片法在28 ℃下恒温培养7~10 d,观察其产孢结构、分生孢子梗着生情况、孢子形态与颜色,参考《真菌鉴定手册》[9]鉴定内生真菌。

2结果与分析

2.1内生真菌种群

2.1.1交链孢霉属(Alternaria spp.)菌落生长迅速,初期为黑色,随后有灰白色棉絮状菌生长,背面灰黑色。营养菌丝有分隔。分生孢子梗暗色,通常较短,单生或分枝简单,直或略弯曲,有隔。分生孢子暗色,横隔1~6个,纵隔0~5个,倒棍棒形、椭圆形或卵形,顶端常延长为喙状,经常向顶着生成链(图1)。

2.1.2青霉属(Penicillium spp.)菌落灰色或灰白色,绒毛状、蛛网状或棉絮状,背面黑色,菌丝有隔。分生孢子梗从菌丝中垂直生出,无足细胞,暗色,有横隔膜,菌丝单个发生或成束。分生孢子串生,孢子光滑,单胞,褐色,球形或卵圆形 (图2)。

2.1.3曲霉属(Aspergillus spp.)菌落为褐色或黄色颗粒状, 背面黄色或棕色。菌丝无色、淡色或表面凝集有色物质,有隔膜。分生孢子梗从壁厚而膨大的菌丝细胞(足细胞)中垂直生出,大多数无隔膜,光滑或粗糙,上部较粗大,顶端膨大成球形、椭圆形、半圆形或棍棒形的泡囊,从泡囊的表面以放射状生出小梗或仅在泡囊顶部产生小梗,小梗单层或在顶部再分枝成2个或多个小梗。分生孢子串生于小梗顶端,呈辐射状排列或丛集成柱形,着色、形状、大小、纹饰变化很大(图3)。

2.1.4轮枝霉属(Verticillium spp.)菌落生长早期呈灰色,绒毛状,周围有褐色颗粒物长出,后期有白色棉絮状菌长出,背面接种处黑色,周围浅黄色。或菌落生长早期呈灰色,后渐暗,棉絮状,背面黑色。分生孢子梗细长,轮生分枝。分生孢子为梗孢子,卵圆形或椭圆形,褐色,单胞,单生或顶生成小的潮湿簇,成向基的链(图4)。

2.1.5瓶梗青霉属(Paecilomyces spp.)菌落生长早期呈灰绿色,凝聚灰绿色粉状物质,后有灰白色棉絮状菌长出。或菌落暗灰色,棉絮状,背面黑色,菌丝有隔。分生孢子梗从菌丝中垂直生出,无足细胞,暗色,有横隔膜,菌丝单个发生或成束。分生孢子串生,孢子光滑,单胞,褐色,球形或卵圆形,成向基的链,有2种形态(图5)。

nlc202309040833

2.1.6穗霉属(Spicaria spp.)菌落生长早期呈青灰色,粉状,后期有白色棉絮状菌生长,背面黄色,菌丝有隔。分生孢子梗分枝多,顶部生轮辐射状排列且松散的小梗。分生孢子串生,暗色(图6)。

2.1.7头孢霉属(Cephalosporium spp.)菌落生长早期呈橙黄色,黏稠状,背面也是橙黄色,菌丝有隔。分生孢子梗从菌丝中生出,直立,短小,顶端生球形、长椭圆形或卵形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相继断脱,由分泌的胶状物黏着成小球形,无色,单细胞(图7)。

2.1.8粘帚霉属(Gliocladium spp.)菌落生长早期呈灰色,绒毛状,背面黑色,菌丝有隔。分生孢子梗从菌丝中垂直生出,无足细胞,暗色,有横隔膜,菌丝单个发生或成束,分生孢子串生,孢子光滑,褐色,球形或卵圆形,该属形态与青霉属相似,但分生孢子结集于子实体所分泌的黏液中(图8)。

2.1.9双曲孢霉属(Nakataea spp.)菌落生长早期呈白色,棉絮状,生长局限,后期分泌无色透明油状物,背面黄色,

菌丝无隔。分生孢子梗单生或丛生,榄褐色,有隔膜,单生或偶尔在顶部分枝,细长。分生孢子生于顶端,梭形,向一方或作“S”形弯曲,两端细胞小而尖,无色或淡色,中部细胞暗褐色(图9)。

2.2内生真菌种群统计分析

本研究共分离出42株菌,初步鉴定为1目1科9属,交链孢霉属1株,占2.38%;青霉属3株,占7.14%;曲霉属3株,占714%;轮枝霉属3株,占7.14%;瓶梗青霉属2株,占4.76%;穗霉属2株,占4.76%;头孢霉属1株,占238%;粘帚霉属1株,占238%;双曲孢霉属26株,占61.9%。其中双曲孢霉属Nakataea spp.为优势菌群。

3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用PDA培养基分离栀子新鲜果实内生真菌,得到内生真菌种群,共分离出42株菌,其中双曲孢霉属为优势菌群,反映了栀子中内生真菌生物多样性。但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许多学者用植物提取液加入培养基中分离内生真菌群落。内生真菌种群受植物种类、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生态环境等因子的作用,对药用植物特别是药材的品质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与植物的生长发育、抗逆性、化学组分有密切关系[10]。

参考文献:

[1]罗光明,陈岩,张晓云,等. 不同品种及产地栀子水溶性成分指纹图谱研究[J]. 中成药,2008,30(4):475-479.

[2]奉延旗,李磊,刘冰. GAP基地与普通产地栀子中栀子苷的含量比较[J]. 中南药学,2007,5(4):339-341.

[3]段启,庄义修,陈华师. HPLC法测定不同产地栀子中栀子苷含量[J]. 亚太传统医药,2009,5(6):20-21.

[4]韩建萍,陈士林,张文生,等. 不同产地栀子药材HPLC指纹图谱研究[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9(4):56-60.

[5]唐灿,李云鹏,张彦燕,等. 不同采收期对江西栀子熊果酸含量的影响[J]. 时珍国医国药,2008,19(8):1927-1928.

[6]赵静,游国钧,李辉. 不同采收时期栀子中栀子苷的含量测定[J]. 中医药导报,2007,13(7):102,127.

[7]胡凤,程玉鹏,王振月,等.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研究现状及其应用前景[J]. 生物技术通讯,2008,19(5):781-783.

[8]华永丽,欧阳少林,陈美兰,等.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研究进展[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8,10(4):105-111.

[9]魏景超. 真菌鉴定手册[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10]江曙,钱大玮,段金廒,等. 植物内生菌与道地药材的相关性研究[J]. 中草药,2008,39(8):1268-1272.

篇5:白木香内生真菌的分离及分子鉴定

白木香内生真菌的分离及分子鉴定

对采自广东省信宜市的白木香进行了内生真菌分离培养,共获得50个菌株,通过rDNA中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鉴定其为20个种,其中确定至种名的`有7属8种,仅确定至属名的有8种.不能确定种属的有4种,其中A20菌株(Fimetariella rabenhorstii)为国内首次报道.剌盘孢菌(Colletotrichum)共分离到17株,占分高总数的34%,为白木香优势种群;镰刀菌(Fusarium)共分离到11株,是结香部位的优势种群.白木香内生真菌分布部位的专一性不明显,茎中分离的数量及种类最多,叶中最少;5年龄内生真菌的多样性较好,10月龄的多样性较低.

作 者:王磊 章卫民 潘清灵 李浩华 陶美华 高晓霞 WANG Lei ZHANG Wei-min PAN Qing-ling LI Hao-hua TAO Mei-hua GAO Xiao-xia  作者单位:王磊,章卫民,潘清灵,李浩华,陶美华,WANG Lei,ZHANG Wei-min,PAN Qing-ling,LI Hao-hua,TAO Mei-hua(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州,510070)

高晓霞,GAO Xiao-xia(广东药学院,广州,510006)

刊 名:菌物研究 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NGAL RESEARCH 年,卷(期): 7(1) 分类号:Q949.761.1 Q949.32 关键词:白木香   内生真菌   分子鉴定   ITS区  

篇6:真菌鉴定方法

现阶段因为激素、广谱抗生素以及免疫抑制剂的普及,使得真菌感染日益增多,耐药现象也日趋严重。真菌感染逐渐变成医院感染的“重头戏”。文章将随机抽取172例2012年7月~2013年9月来本院住院患者合并真菌感染的临床病例,并以172例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分析作为切入点予以深入的探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菌株来源 主要来自本院的痰、咽拭子、中段尿、便及伤口分泌物等送检标本共鉴定出酵母样真菌172株,其中痰标本119份,咽拭子20份,尿标本15份,便标本12份,伤口分泌物8份。

1.2 诊断指标 根据卫生部(现卫计委)的《医院感染诊断指标》作为标准,同时与临床症状想结合,分析是否存在感染的情况。

1.3 方法 不同临床标本分别接种在沙保弱、血平板以及科玛嘉显色培养基上,在34℃的环境下,培养2d,择取2个麦氏浊度的菌悬液,加入法国Bio-Merieux公司YBC卡和ATBFungus分别进行菌种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测定真菌对5-氟胞嘧啶(5-FC)、两性霉素B(AMB)、制霉菌素(NYS)、伊曲康唑(ITR)、酮康唑(KTC)氟康唑(FCA)6种抗真菌药物的药敏结果。

2结果

2.1真菌感染的原发疾病主要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主。

2.2 感染标本分布 在各临床标本中,以痰的检出率最高(69.2%),其次为咽拭子(11.4%)和尿标本(8.5%),便和脓汁分泌物中分别为(6.9%)和(4.7%)。

172株真菌对6种抗真菌药物均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尤其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的.敏感率最高。同时,体外药物试验的5-氟胞嘧啶敏感率较高,不过临床治疗效果不是很理想,这和其可能造成耐药性有直接关系。由于氟康唑副作用小,较安全,它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氟康唑对白色念珠菌较其他念珠菌敏感而易被杀死,导致了真菌种类向非白色念珠菌感染变迁,且降低了感染菌株对氟康唑的敏感性。由于真菌感染日渐增多,加大对其预防、诊断、治疗的力度,要重视下述几点:①主动治疗原发性疾病,按照药敏结果最大限度的择取窄谱抗生素;同时还要多层次的遏制激素适应证;②尽可能降低或防止能够引起真菌感染的医源性因素;③科学的进行防护:谨慎使用医疗器械,从根本防止不是非常重要的介入性治疗,要遵循无菌操作的理念,同时对呼吸器械要予以必要的灭菌及消毒,确保口腔卫生,对无意识的患者,要谨防吸入性感染。④深化各种临床标本的送检率:临床微生物实验室不但要实施真菌的分离培养鉴定工作,同时还要对已被分离的菌株予以药敏测试,这样可以掌握真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进而为临床科学选择抗真菌药物给出依据。⑤对高危患者,特别是长时间使用广谱抗生素以及免疫抑制剂的患者,要尤为注意,同时要进行特殊的监控及预防工作。⑥科学的利用抗生素:防止长时间依赖于广谱抗生素,特别是长期使用相同抗菌素,要第一时间按照药敏结果更换抗生素。⑦抗真菌药物的应用,一般不提倡预防用药,对于多重感染的患者,由于长期接受抗真菌药物治疗,将对常用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减低,导致感染现象频繁出现,因而建议有严重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应避免唑类药物的长期治疗。如在实验室培养出真菌,经鉴定后向临床发出菌种报告,再选择用药。

上一篇:高一生物蛋白质的计算下一篇:万汇中心2#楼屋面层钢筋验收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