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抽象画反思

2024-04-29

认识抽象画反思(共11篇)

篇1:认识抽象画反思

《认识抽象画》是一节欣赏.评述课,五年级的学生大多没有接触过抽象画,在一些学生看来,抽象画就是胡乱画的,是一种不美观的事物,其实这种观点很片面,是不正确的理解。

学生不喜欢也不懂抽象画是有原因的。第一,思维定势,长期接触非抽象绘画作品,久而久之思维固化。第二,审美单一,学生普遍认为写实绘画最美,不太了解审美是多元的、丰富的。第三,教师引导不足。教学中老师往往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很重视,对抽象画这类学生不太有兴趣的内容则避而不谈,甚至有老师自己也不懂抽象画,把意象的绘画说成抽象的。第四,家长排斥。如果看到孩子画了一幅“抽象画”,很多家长则嗤之以鼻,严重打击孩子对抽象画的接纳。第五,重视不够。基本看不到有关方面重视发展抽象画的举动,各种绘画比赛展览也很难看到抽象画的影子。

在本课学习中,我不足的地方首先是把欣赏评述的教学模式讲成了造型表现课程,而且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太少,没有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只是自己在单一的灌输抽象画的教学思想,应该以学生的思想为主,教师应起到引导作用,给学生更多的发挥和想象空间。其次,重难点的把握也没有精准,稍微有一些偏离教学主题。上课的语言有一些零碎,容易让学生不知所然,不能很形象生动的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所以,我总结出了在本节课中需要改正的一些教学方案,现实生活中,抽象画虽然少见,但是不可避免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让我们的同学接受抽象画是美术教师不可推卸的职责。平时教学中可以积累学生容易混淆成抽象画的作品,再展开对抽象画的学习了解。

篇2:认识抽象画反思

五年级《认识抽象画》一课就是要让学生在教学中逐步明确和认识抽象画,并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对于开拓学生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可谓是十分重要的一课。但由于不少学生对于抽象画有片面的认识,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并不顺利。

我通过比较2幅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让学生感受抽象画的特别之处。思考同样表现的是音乐,画家为什么会采用这样(抽象的形式)来表现,以此来使学生逐渐明白抽象画也有丰富的表现力。

接着从抽象画的定义、内涵、价值等方面分析一下。抽象画(抽象艺术)定义:与自然物象极少或完全没有相似之处,而又具强烈的形式构成面貌的纯粹视觉形式。并结合有关作品来展开讨论。因为生活中也有不少实例(如:街头雕塑,装饰品等不少也是采用抽象的表现手法)学生也能理解。

但在接下来的作业中(运用点线面及色彩表现自己的情绪)仍有不少学生显得对抽象绘画理解不够。有的丝毫没有章法,随意在作业本上乱画,也有的很拘谨:照着书本的图例临摹,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在里面。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局面:可能的原因。一,思维定势,一直接触非抽象绘画作品,久而久之思维固化。二,审美单一,普遍认为写实绘画最美,不太了解审美是多元的、丰富的。三,老师引导不足。教学中老师往往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很重视,对抽象画这类学生不太有兴趣的内容则避而不谈,

抽象画作品中不描绘、不表现现实世界的具体形象,纯粹由颜色、点、线、面、肌理、构成、组合的视觉形式。但抽象艺术不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其创新思维是所有艺术中最活跃的,因此,要从艺术中领悟创新精神,抽象艺术无疑应该是首选。当代抽象画也在不断变化和创新之中,无论是抽象画家还是善于欣赏抽象画的人,思想行为都是比较超前的。

篇3:认识抽象画反思

抽象绘画作为20世纪西方绘画的主流, 从它最早在欧洲出现, 绘画界便引起了热潮。抽象绘画, 以直觉和想象力作为绘画创作的出发点, 通过光、色、点、线、面等形式的组合安排, 展现出与具象绘画不同的感觉。

抽象绘画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是以蒙德里安为代表的几何抽象, 它带有几何学的倾向;第二是以康定斯基为代表的抒情抽象, 它带有浪漫的倾向。康定斯基在接触到莫奈的《干草堆》和瓦格纳的抽象音乐后, 并且在一个偶然的早晨认不出自己的画作后, 便注定要与抒情抽象绘画结缘。他的一生, 创造了创作了大量的绘画作品:《湖上》《黄-红-蓝》《蔚蓝的天空》《白色的线》《即兴31号》等。在这些绘画作品, 康定斯基注重色彩的运用, 在点、线、面的基础上, 与音乐交融, 传达了艺术家内心的需要。

二、从格式塔角度去认识康定斯基的绘画特点

1、康氏抽象绘画具有创造性, 所传达的意义大于组成整体的部分之和

格式塔 (Gestalt) 在德文中意味着“整体”。格式塔心理学认为, 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 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在康定斯基的抽象绘画中充分运用了点、线、面, 但我们知觉获得的意义超出仅仅的点线面。例如绘画《马上的情侣》, 这幅图是有无数个点构成的。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蓝蓝的天空下, 坐在马背上的一对情侣。所以格式塔心理学不赞成把知觉分解为颜色、光线、硬度等元素的组合, 但却可以分解为一些“真正的部分”比如:天空, 树木, 马匹和情侣。这样的分解也是为了进一步的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康氏抽象绘画的异质同形

格式塔心理学的异质同形说可以这样解释认为:在日常生活中, 美的事物的物理场和我们的心理场具有同形关系, 所以我们感受到赏心悦目。在客观物的刺激下, 画家的心理结构在同化和调节, 建构起了具有异质同形结构的格式塔, 于是诞生一幅新的作品。在康定斯基的自传中, 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客观物象毁损了我的绘画”, 这个观点与格式塔观点, 甚至是形式主义的观点是相吻合的, 那就是“艺术要与现实世界相分离”, 这是康定斯基走向抽象绘画道路的一大原因。康定斯基用抽象的“形式”去表达“内在的需要”。

例如绘画《印象三号》, 康定斯基在画面构成和色块处理上具有一定的技巧, 画的左部分并不使人联想到“观众”, 中间的黑色也难以意会出“钢琴”, 这就是康定斯基在绘画的过程中, 在客观的钢琴和观众的形象刺激下, 用这些颜色建构起出心中的钢琴和观众, 并传达给读者。

3、康氏抽象绘画中形式达到平衡

根据格式塔“场”论, 任何现象都存在于“场”中, 或者说, 任何现象都是场现象。每个场都是一个格式塔。一切事物的区别虽然表现为事物的形状不同, 就其本质而言, 但正是内在力量的大小、强弱、运动方式使事物有了区别, 构成了不同的动力场。但场要达到一种平衡。康定斯基认为“形式是内容的外部表现”。形式并不是最重要的, 内容才是最重要的。但形式要使整个画面达到平衡。康定斯基所采用的形式也随着变化。在绘画起初的几年, 他的作品常见于马, 再后来, 他多用点、线、面, 接下来的几年, 他的绘画中出现了圆。但不管采取了什么样的形式, 这些作品中的“场”都达到了平衡。具体如下:

点的面积虽小, 但是却蕴含着非常强大的生命力。康定斯基认为, 这些有生命的点组成和谐的关系。正如《马上的情侣》, 颜色不同和大小不同的点相互制约, 构成和谐的画面。线是点运动的轨迹。不同形式、不同方向的线代表了大小不同和方向不同的内在张力, 唤起的主观感受也不同。在绘画《红色梦之笛》这幅画中, 刚直的直线和随意的曲线的完美搭配, 从上到下和从左到右下方的直线平衡协调, 给画面平衡感。线的移动轨迹就会产生面。提到面, 我们就会想到几何形。不同的几何形状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面在康定斯基的理论中是个有着上下、左右关系的物质。这与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的论述是一致的, 阿恩海姆指出:“一个位于构图上方的事物, 其重力要比位于构图下方事物的中立要大一些。同样, 一个位于构图右方的事物, 其重力要比位于构图左方的事物的重力要大一些。”在绘画《棕色双色调》中, 可以很清楚的看到, 上方的事物明显少于下方的, 右方的明显少于左方的, 这样就达到了画面的上下和左右的平衡感。

4、康氏抽象绘画中色彩的对比和平衡

在康定斯基的作品中, 色彩作为了重要的表达方式。正如在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的精神》一书中提到的, 色彩的和谐必须依赖于与人的心灵相呼应。

在绘画《黄-红-蓝》这幅画中, 康定斯基使用明亮的色彩, 红黄蓝, 和无明度的黑色达到画面的平衡。在绘画的左边, 白黄红色和黑色的搭配, 仿佛让读者看到一位沉思的艺术家的头部。画面的右边, 丰富的色彩似乎在展现艺术家心中动感的音乐韵律。黄色, 让人心烦意乱;蓝色让人宁静;两者的等量配合产生平静的绿色;白色象征沉寂;黑色代表悲哀和死亡;红色带给人坚定的感觉。毫无规律的颜色却带给读者视觉的平衡感。

三、康定斯基绘画所遵循的格式塔心理效应

1、相似性或趋向性

在观察物体时, 视觉心理容易把相似的因素看作一个整体;性质接近的色彩组合也容易形成整体形式感。这告诉我们:要注意利用形式因素的相似性来构成整体形式感。而形与色的变化过大, 过多就会显得杂乱无章, 不成其为整体形式效应。

2、贴近性或连续性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 视觉心理可以把不连贯的, 有缺口的图形尽可能在视觉心理上得到弥补, 这就是视知觉的整合的视觉心理倾向。视知觉还可以将画面一些不连贯的元素“自动连成一体”, 并从背景中识别出来, 这叫视觉延续。通过贴近性和连续性, 我们懂得艺术可以留出用让我们想象的余地。

3、简化性

首先简化就是人特有的视觉心理倾向, 简化突出主要特征, 传达主要意图。简化的另一个特点是符合形式的某种秩序和规律, 以便视知觉更容易把握。所以康定斯基的绘画中运用这些原则将点、线、面更好的结合在一块, 让读者理解艺术家想要表达的思想。

总之, 康定斯基一生的经历注定他要与抽象绘画结缘, 并且他的抽象绘画也深深受到格式塔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杨俊亮.格式塔心理学与艺术知觉认识[J].淄博学院学报, 1999 (3) :53-57.

[2]孙红.格式塔心理学在艺术实践中的应用[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0, 2 (1) :112-115.

[3]瓦西里·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7:5, 35, 76.

[4]瓦西里·康定斯基.点点、线、面[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7:93-98.

篇4:我对抽象摄影的一点认识

抽象摄影超越了人们眼睛视觉感知。照相机记录下来的景物形象,已经与眼睛看到的实际景物形象,有了很大的区别;甚至几乎完全变化了被拍摄对象的原本形象。这些作品都是一次曝光、一次成像形成的,是拍摄时的原貌。

抽象摄影追求主观真实性。在视觉艺术实践中,对客观真实性往往从更高的意境来思考。这与中国传统审美情趣是相通的,比如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抽象摄影能够深刻地引发人们对摄影艺术真实性的思考。

抽象摄影不受传统定点透视习惯的约束。相对于一幅照片只有一个焦点的传统视觉习惯,抽象摄影可以多焦点,甚至没有固定的焦点。这与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是相通的。观看抽象摄影作品可以象观赏中国传统绘画一样,往返巡目。抽象摄影可以引起人们对摄影视觉习惯的挑战。在视觉感受的过程中,观赏者的心灵得到升华。

一幅完整的摄影作品,至少要经历三个创作阶段才能完成。第一阶段是拍摄。拍摄阶段主要是摄影家丰观意识体现。除了摄影器材对摄影的限制以外,摄影家的主观意识在拍摄时起决定性的作用。第二阶段足制作。制作是对拍摄的还原与再现。这个还原与再现,是拍摄的继续和深化。由摄影家自己独立进行的制作,反映的还是摄影家的主观意识;但是,有制作操作者参与创作情况下,虽然反应的还是以摄影家的主观意识为主,有时制作者的主观意识也会反映在作品中。第三阶段是观赏阶段。这个阶段是由摄影家(包括制作者)与观众分别完成的。虽然,这阶段摄影家的主观意识通过制成的作品传达给观众并感染观众;但是,由于抽象摄影作品强调艺术主观真实性,观众自身的主观意识也会参与到这个阶段的创作中来。因此,这个阶段的创作发生了分离。摄影家的创作行为结束,摄影家仅仅通过作品传递给观众的信息发挥作用。摄影家的主观意识能动性转让给观众,观众在观赏抽象摄影作品时的主观感受起主导作用。观众转化为创作的主体。即摄影家的主观意识与观众的主观意识发生了冲突与融合。这里的冲突与融合,是整个创作过程重要组成部分。

光彩和影像是神奇的,可以唤醒甚至震撼人们的心灵。至于作品表达的情绪与情感,拍摄者与观赏者可以分别自由的想象。我认为,真情实感的体验是理解和诠释这些作品途径之一。如果这些作品能够得到观众喜爱,就是我最大的欣慰。

篇5:认识抽象画教学设计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五年级第4课《学画抽象画》。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教学过程四个步骤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作为人类三种主要艺术类型之一,抽象艺术也是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只不过它使用的是纯粹的艺术语言,抽象艺术有冷抽象和热抽象两种类型之分,了解抽象艺术的特点及其独特的艺术美的表现,进而能够创作抽象艺术作品。

[教学目标]

对抽象艺术有更深入、具体的认识,通过欣赏抽象艺术作品了解和认识抽象艺术的两种基本形态(冷抽象和热抽象),美术走向抽象的简单过程及抽象艺术的语言和艺术上的美的表现。

[教学重点]

学会从美术语言、画面组织、画家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和理解抽象画组品,并能够美术术语表达对抽象画的感受与理解。运用喜欢的方式用适当的方法创作抽象画。

[教学难点]

如何结合原有的美术语言的知识来理解认识抽象艺术的概念。

二、[教学方法] 展示法,讲练结合法,探究讨论法

三、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采用观赏观察、实践、讨论、归纳的方法学习,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并巧妙导出本课。

四、[教学过程]

新授过程:

导入:首先同学们来看两组图片,第一幅是现实生活中具体存在的,真实的再现现实,即具象艺术。另两幅在你们的生活中存在这样的物体吗?学生回答:“不存在”。我们称这种没有现实形象的可辨性的作品为抽象艺术作品。怎样去欣赏抽象艺术作品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抽象艺术,去体会其独特的艺术美。

教师总结:抽象艺术和具象艺术、意象艺术不同的是,它不直接表现任何现实中的可视物,但不能因此说它与现实就没有任何关系。

展示:《百老汇的爵士乐》《春如线》

问题思考探讨:

同学们分两组讨论,谈谈自己对这两幅作品的感受。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学生活动:分别请一位同学回答问题,然后找同组同学作补充。

教师活动:老师总结后引出:抽象艺术的含义

(一)抽象艺术及其两种形态(冷抽象,热抽象)

1、抽象艺术的含义?

在20世纪初才开始逐步形成的一种用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和语言手段进行独立创作的美术类型。

2、冷抽象、热抽象艺术的代表艺术家及观点。

冷抽象含义: 代表人物:蒙德里安。

热抽象含义: 代表人物:康定斯基。

作品赏析 《百老汇的爵士乐》。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先鉴赏纽约百老汇夜景的照片,然后一边听爵士乐(爵士乐:《蓝色狂想曲》),一边欣赏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乐》。

教师活动:老师介绍:

1、爵士音乐;

2、蒙德里安生平简介;

3、蒙德里安对百老汇城市面貌的感受及对爵士音乐的感受。

问题思考与探讨:

学生活动:同学们分组讨论后回答问题:

1.这幅作品使用的语言有哪些?不同的颜色块让你联想起什么?横竖交错的线条让你想起什么

教师活动:老师补充总结

欣赏提示

1.画面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2.画面纵横交错的线条和色块让你联想到什么?

3.怎样表现音乐的旋律和美感?(从点、线、面、色彩等方面进行分析)欣赏:吴冠中的《春如线》

创设情景请同学们思考:具象艺术能够如实的再现客观世界,而抽象艺术却完全排除现实形象的可辨性

(三)抽象艺术的特点:

什么是抽象画?

抽象画是一种重要的现代艺术形式。这种绘画忽略生活中具体、真实的形象和内容,用几何形体的组合或抽象的色彩和线条表现画面,更注重表达画家的个人情感和审美。

艺术特点: 抽象艺术独特的艺术美包括:A形式与色彩;B构图与笔触; C材料与肌理;D空间与透视;E光影与运动。

1.以点、线、面、色彩等美术语言表现。2.注重表达情感和审美。3.表现的内容更自由、更广阔。4.充满创新和变化。艺术实践

请围绕“秋之韵律”这一主题,用滴、洒、甩、吹等方法完成一幅由点、线、面组成的变化丰富的抽象作品

评一评:

1、哪一个画面带给你美感?为什么?

2、谁的点、线、面安排得恰当?

3、谁的画面抽象语言丰富?

让学生自己来欣赏作品,判断作品的艺术美的表现。

拓展:抽象艺术在现代生活中的运用。

抽象绘画深深影响了我们现代生活的各个角落。

反思

本课是一个新的内容,新的尝试,抽象画是一种比较自由的绘画类型,对于同学们来说也是比较有趣的,随意,自由,更能体会到绘画的快乐,对色彩的要求会比较高,但对同学们来说更注重的是绘画的过程及体会到的快乐。

抽象画让教学灵活,它有很多含义,虽然它没有现成的套路去教学。但我认为正是这样,才更能够充分体现教学灵活性,让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去设计,挑选适合学生现阶段的理解的观点去进行教学。例如本节课中我挑选了创作观点一:“抽象画主张异想天开,强调我作主的意识,即画布是我的,怎么画我说了算”,鼓励学生创作的主观能动性。抽象画还可以引发更多的联想,它不要求具体的造型,画者能超越规范,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大胆的想象。基础教育中的美术不是培养人人变成艺术大师为目的,而是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抽象画也能够有效地做到这一点,因此,抽象画课程的探索值得我们教师去尝试

篇6:认识抽象画反思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本课向学生开启了一个完全不周年审美世界,抽象绘画是对传统绘画的一种升华,其表现方式抛弃了客观情景再现的.羁绊,表达的内涵更加广阔、自由。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多角度认识和理解绘画作品,欣赏不同美术元素释放出的魅力,用身心感受抽象绘画中的节奏、韵律等各种关系带来的整体美感。

二、学生情况

从学习基础上看,学生在前期的美术课中曾不习过点、线、面、色彩的基本知识,并运用这些美术语言进行过创作,能够感受其美感。学生也曾欣赏、接触过一些野兽派、立体派画家的作品,具有初步的感受。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分析、思考和质疑的能力。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美术形式语言、画面组织、画家情感等方面进行观察和分析,学会欣赏评述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1、知道抽象绘画的基本概念,认识不同风格的代表画家,简单了解抽象画产生的相关历史背景。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尊重、热爱多元文化艺术的情感,提高美术素养和审美情趣。

学会从美术语言、画面组织、画家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与理解抽象画作品。

能够运用美术术语大胆表达自己对抽象绘画作品中情感的理解与真实的感受。

四、教法与学法

通过搜集资料对比观察,聆听讨论等过程和方法,任导学生了解抽象绘画的概念及其历史背景等相关知识,学会用美术语言多角度分析,欣赏抽象画作品,通过交流评价,动手操作语言叙述,和文字写作等方式,大胆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一)、导入新课

互动导入:我想用几条线来表现轻松愉快的心情,你觉得适合画什么线条?现加上点色彩,你觉得用什么颜色能表现出轻松愉快的情绪?我想再添加些形状,哪种形状适合?

根据学生的发言添加。

这是一幅抽象风格的作品。

出示课题:认识抽象画

(二)、感知与体验

1、出示《昼夜平分点》《元题》提出问题:在这些抽象画中运用了哪些美术元素?你有什么感受?(运用了点、线、面、色彩、等)

三幅有什么特点:分别是以涂抹色块、用几何形、以粗放的线条和色彩构成画面的。

2、体验创作抽象画

播放几段不同特点的音乐,请学生根据不同旋律,运用点、线、面、色彩等美术语言,进行创作体验。

提问:这样的创作体验给你什么新的感受。

(兴奋、尽兴、自由、可以表现更多的内容)

(三)、欣赏、分析与评述

学生根据作品及相关资料,结合问题进行小组欣赏与讨论。小组汇报:《光之间》作品中点、面丰富,相互呼应;色彩柔和、愉快,使人感受到宁静、浪漫的美感和情绪。

《有红、黄、蓝、黑色块的构图》

小组汇报:作品的画面组织和分割均衡理性,造型简洁,富于节奏,秩序和庄重的美感。

《沧桑之变》《坐着的妇人第一号》两幅各有什么特点,表现怎么的情感。

(四)、思考与总结

1、抽象画有什么艺术特点?

篇7:认识抽象画反思

案例

师:请说出5、6、7、9、11、12的约数。

生:(教师随手板书)

5的约数有1、5;

6的约数有1、2、3、6;

7的约数有1、7;

9的约数有1、3、9;

11的约数有1、11;

12的约数有1、2、3、4、6、12。

师:观察这6个自然数的约数,各有几个?再比较一下,这些自然数的约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我发现,这些自然数至少有两个约数。

师:仔细观察比较,这是两个怎样的约数?生:其中一个约数是1。

生:还有一个约数是它本身。

师:根据这些自然数约数的个数和特点,你们能给这些自然数分分类吗?

生:5、7、11分为一类。

师:你们为什么把这三个自然数分为一类?

生:因为这三个自然数都只有两个约数。

生:因为这三个自然数都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

师:“只有”这个词用得好!这些自然数我们就称之为质数。请完成下面的填空:一个数_____,这样的数叫做质数(也叫素数)。

生:6、9、12可分为一类。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三个自然数有两个以上的约数。

生:因为这三个自然数除了1和本身以外,都还有别的约数。

师:这样的自然数我们就称之为合数。请完成下面的填空:一个数,除了______,还_______,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师:那么,“1”是质数还是合数呢?

……

(教师小结)

师:请说明,下面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2、13、20、23、32、55、72

……

反思:

篇8:认识抽象画反思

师:她,幽香飘远,微风中夹着一丝香甜。她,高雅洁净,阳光下尽展无限纯美。她,就是广玉兰。五六月份是广玉兰花盛开的季节。

(出示广玉兰图片)这就是广玉兰,看到它,你能想起哪些美好的词语来形容它?作者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花的呢?

生:晶莹剔透。

生:玉琢冰雕。

生:一尘不染,冰清玉洁。

师:(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作者是这样描写广玉兰的花瓣的,请你读一读。

学生小声自由地读课文。

师:“我”用了两个词语来形容花朵,那就是———(学生:洁净、高雅)(教师板书这两个词语)“我”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花的洁净和高雅的?

生:色彩和质感。

师:“质感”是什么意思呢?

生:所表现出来的物体的真实感。

师:我们经常会用手抚摸某种事物,这种抚摸到的感觉就属于质感。我们可以摸一摸身边的物品。

师:说说你摸的感觉。

生:桌子比较硬。

生:我觉得衣服很柔软,很滑。

师:这就是质感。广玉兰花的颜色和质感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呢?找到有关句子,读一读,再说说。

生:广玉兰花的颜色是纯白中带着点青绿色。(有感情地读有关语句)

生:广玉兰花的质感是玉琢冰雕中还显得柔韧而有弹性。(有感情地读有关语句)

师:这里有这样一个词语———玉琢冰雕。(课件出示)“琢”是一个生字,在写的时候注意第二撇上有一个点。“琢”在字典中的意思是“雕刻玉石,使成器物,常喻用心推敲考虑、刻意求工”。你能用“琢”组成一个词语吗?

生:雕琢。

生:琢磨。

师:一起读《礼记·学记》中的一句话。

学生齐读:玉不琢,不成器。

师:看,这两幅图就是冰雕艺术品和玉器。你们会用什么词语来表达你们的感受?

生:冰清玉洁。

生:神清气爽。

生:光洁圆润。

师:为什么“我”认为广玉兰花除了玉琢冰雕外,还显得那样柔韧而有弹性呢?

师:玉器和冰雕艺术品虽然给我们美的感觉,但我们摸上去也会感觉———(生:冷冷的,硬硬的。)因为它们再美,也只是一个器物。可是广玉兰花呢?

生:广玉兰花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她显得那样有韧性,生机勃勃。

生:我知道了,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是广玉兰花与玉器和冰雕艺术品最大的区别,所以广玉兰花还显得那样的柔韧和有弹性。

师:说得太好了!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读这段话。

学生齐读。

师:(读最后一句话)“涵”是生字。请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一写,注意笔画。“涵”是什么意思呢?

生:包含,包容。

师:内涵呢?

生:内在的涵养。

师:在我们课文中是指广玉兰花的内涵,实际上就是指花的特点。“我”用了洁净、高雅、柔韧、玉琢冰雕等这么多的词语来形容广玉兰花,为什么还觉得不能概括它的全部内涵呢?

生:因为“我”觉得广玉兰花是那么美,无论用什么词语都不能把她的美表述出来。

师:让我们有感情地把第二自然段读一读。

二、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儿童要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必须建立在正确理解和运用词的基础上,儿童要认识周围世界,进行思维活动,必须依靠词。所以,词是字、句、段、篇的纽带。在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出现弱化词语教学的现象,认为词语教学是低、中年级的事情,而高年级只要能够扫除阅读障碍,其余让学生自学就可以。确实,对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很多生字通过课外阅读,早就已经认识,课文当中出现的词语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接触过,然而也有一部分词语是学生第一次遇见。《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对阅读提出了这样几条要求: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在《广玉兰》这篇课文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我着重抓住了三个词语“质感、玉琢冰雕、内涵”,帮助学生理解广玉兰的美。

(一)认准字形,正确书写。

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学生对学过的生字经常写错,特别是在一些细节上,所以一些特殊的生字,还需要教师进行点拨。“琢”、“涵”是这课的生字。这两个字的字形难点不一样。我在出示“琢”字的时候对“点”进行了强调,因为我发现在预习的过程中有部分学生把这一点丢了。而“涵”这个字我是要求学生伸出手在我的带领下完成右边的笔画的,原因在于这样的字学生容易把笔画和笔顺写错。

(二)理解词语,灵活运用。

理解了字词的意思,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领悟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形象思维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其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学生对冰雕作品和玉器了解不多,教学“玉琢冰雕”时,我提供了两幅精美的玉器图片,让学生谈谈自己欣赏后的感觉,充分满足学生的视觉要求,展开想象,理解了“玉琢冰雕”的意思,再实际摸一摸广玉兰花,感受广玉兰花的质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篇9:认识抽象画反思

关键词:微课程教学法;高中信息技术;微课;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4-0023-03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学校信息化环境的变化促进着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先学后交,以学定教”为核心理念,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实施的“翻转课堂”、“微课”等受到国内外教育界的热捧,在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微课程教学法是指学生利用个人的信息终端,将数字化的微内容,作为替代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进行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是将国外的“翻转课堂”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根据中国基础教育的实际将翻转课堂的教学流程放在学生上学的时间内完成。(《微课程教学法与教学方式的变革》——黎加厚)。

一、理论支撑

1.“掌握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理论表明只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充足的学习时间和个别帮助,学生都能获得优良的学习效果。

2.“学习金字塔”理论:“学习金字塔”理论表明学生之间的讨论、实践以及互相帮助释疑是高效的学习方式。

3.“最近发展区”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表明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他人帮助或者模仿等方式掌握新的知识技能。

微课程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过程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支撑,结合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通过适当调整传统的上课流程,将知识的讲授过程用数字化的形式(视频等)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微内容沿着不同的学习轨迹进行个性化学习和讨论。老师在这过程中给予督促和针对性的辅导。同时收集学生自学过程中无法理解的知识和生成的问题,集中讨论和讲解。下面以一节高中信息技术课《信息及其特征》为例进行说明。

二、教学实施

1.课前准备

(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的第一课,对后续课程教学影响较大,是一节理论课,通过自主学习激发学习兴趣,理解信息的基本概念和信息的特征。

(2)学情分析:本校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信息技术素养参差不齐,对信息技术理论兴趣不大,但是对视频很感兴趣,希望通过微视频来激发学习兴趣。

(3)微视频准备: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信息的含义、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信息的含义这个知识点使用的是可汗学院的微视频《什么是信息论》,微视频时长3分30秒,从爱丽丝通过不同途径如:画一幅画或者写一首歌分享她的想法引入,介绍了信息的不同形式。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信息。最终给出信息概念的描述——信息就是一个头脑用来影响另一个头脑的东西。

信息的特征教学微视频使用的是《信源编码》。通过一个简单的听筒玩具传递声音,让学生探究理解信息的传递性、依附性等特征。使用“路况信息”等视频让学生探究理解信息的时效性、真伪性等特征。

(4)自学平台准备:在自学平台中发布教学微视频等材料。

2.课堂实施

(1)分层次个性化教学

老师用一分钟说明本节课自学的目标和重难点。然后老师巡视课堂督促学生自学、针对性地解答学生问题,收集归纳学生提的问题。学生登录教学系统按照时间轴上的课时安排进行自主学习(允许选择学习内容),必须完成课堂练习,将自学过程中的问题提交到提问区,解答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教师按照学习者学习风格,为学习者提供不同层次的学习支持:

助人型学习者:学生A:看完一遍《什么是信息论》视频,再浏览了一遍课本,开始完成课堂练习,练习反馈的结果全部正确,他完成后继续学习接下来的内容,当他全部完成自学内容后开始帮助其他同学。

同侪交流型学习者:学生B:重复观看了3遍视频,对视频中的“信息就是一个头脑用来影响另一个头脑的东西”的描述不理解,她并没有请求老师的帮助,而是和其他同学讨论:“信息是用来传递想法的”,“那信息看得见?用什么测量?”……最终经过讨论理解了“什么是信息”。

网络求助型学习者:学生C:多次反复观看《信源编码》视频,对视频中关于信息的传递性和依附性的解释产生疑问,但她不敢直接向老师提问,也不愿主动和其他同学交流,这时她将这个问题提交到问答区,系统实时将问题反馈给老师,老师通过问答系统解答她的疑问。

教师指导型学习者:学生D:没有看视频直接做课堂练习,系统反馈错误率较高,他又重做一次,错误率还是很高。系统将情况反馈给老师,老师建议他先看教学微视频,理解视频里所讲授的知识,再重做一次练习。

教师控制型学习者:学生E:没按照要求完成自学内容,直接上网浏览网页,老师通过系统看到后督促他要按照要求完成自学内容。

主动求助教师型学习者:学生F:连续看了好几遍视频对信息的传播途径和载体的区别理解的不是很好,她直接举手寻求老师的帮助,老师建议她看课本第4页表1,这张表将载体形式和传播途径分别列出,能帮助理解如:书报刊就是传播途径,书报刊中的文字就是载体形式。

问题提出型学习者:学生G等几位同学通过观看视频、阅读课本以及上网检索,希望找出类似数学公理一样的信息定义,但只找到了“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通过讨论他们也没法提出合适的信息的定义,于是将这个问题反馈给老师。老师并没有马上解答,而是将这个问题放在后续课堂上全班讨论。

在学生自主学习并完成课堂练习后,系统给出了课堂练习题的反馈结果。

(2)课堂综合互动,教师强化教学信息

课程的后半段,老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汇总,挑选部分有必要的问题在课堂上让全体同学讨论。如:

问:什么是信息?

生:信息就是信息,我们回答的答案就是信息。

生:信息是能听的见,就像你刚才说话的声音。那信息能看的见吗?

生:声音不是信息,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是我要表达的意思,信息要通过载体才能传播。

生:信息和能量、物质一样。

生:信息和物质能量一样,物质有质量,能量有功率,那信息怎么测量?有速度吗?

师:刚才同学们发表了很多观点,也提出了一些问题,相信大家对信息的概念有了一定的理解,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信息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不同学派专家从自己的专业出发,对信息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具体内容请同学们看课本第3页:“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3)不同类型学习者代表互动,进行学习行为正激励

这个环节主要是将课堂练习中正答率较低的题目如:题号2分别请不同的学生解答,让其他同学思考并质疑两位同学的答案,最后公布结果:学生A解答错误,学生B解答正确,同时让学生B解释这道题是如何思考的。通过课堂讨论,学生讲解,老师总结等方式,将学生自学过程和师生互动过程中发现的学习基础知识缺失内容以及学习方法不足等问题解决。

(4)开展针对性的学习效果测评

本环节以互动研讨和答疑解惑反馈的情况为依据,设计三个层次的题目,包括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检测互动研讨和答疑解惑环节的效果,有针对性地进行拓展训练。

三、微课程教学实践反思

微课程教学法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在这种模式下,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能够按不同的学习进度个性化学习,学生自学能学会的、通过交流能解决的问题,都不用在课堂上讲解。老师能关注更多的学生:自学系统能实时反馈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老师快速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同时也能有效地解决学生不敢问,不会问和不愿意问:在课堂上部分学生不敢当面向老师提问,部分学生课堂上怕提的问题被嘲笑或者不想让老师失望而不愿意提问,还有部分学生学习不够扎实,提不出问题。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只要有问题都可以通过问答系统匿名提出,老师和同学都会积极地帮助解决。

但不可否认的是微课程教学法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需要软硬件支撑,每位学生自学需要终端,同时也需要自学评价平台的支撑,如何改进完善自学平台,更好地支撑微课程教学法;第二,如何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自觉性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除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督促、激励,老师在课堂上的督促外还有哪些方式;第三,少数学生在一节课内无法完成自学任务,如何科学合理的安排自学任务。

同时,有更多的内容需要进一步进行研讨:第一,微课程内容选择,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制作微课程,使用多种终端的翻转课堂学习方案,对于具有实践性意义的教学内容,现场观摩实验和实地考察的学习效率可能更高;第二,微课程内容的制作需要做进一步的实现分析:诸如内容展示采用文字、图形、图像、视频、音频等呈现形式以及实现效果的选择,本文设计采用微视频的形式进行内容呈现,是否可以有其他操作类的模拟软件能够更加促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需要做进一步的调研;以上是笔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随着我们理论水平的提升,微课程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会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金陵.建构中国特色的“微课程教学法”[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2).

[2]谢同心.从一个成功案例谈微课的制作[J].广州教育,2014(1).

[3]黎加厚.教与学意义下的教学方式重构——从微课程教学法说起[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9).

[4]董晶,郭桂真.用翻转课堂撬动教学改革 开启 ICT 深度融合新篇章[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4).

[5]刘娉婷,傅钢善.网络环境下学习者沉浸度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5).

篇10:认识抽象画反思

对于教师方面,本节课中最重要的是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而乘法最基本的意义就是要解决几个几的和的问题。所以围绕乘法的本质,为了突出几个几相加的教学,我从两个层次出发:

第一层是帮助学生建立几个几相加的表象。我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入手,为学生提供多个几个几相加的素材,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获取的信息来实现。例如:在解决第一个问题“跳啦啦操的一共有多少人?”时,当学生说出“5+5+5+5+5=15”时,我有连续追问“这是几个几相加?”“为什么是5个3相加?”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图,引导学生说出“每组3人,共有这样的3组,所以是5个3相加”让学生初步认识了几个几相加。

第二层是让学生充分理解几个几相加的意义。例如:在解决完三个问题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加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点?”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他们的加数都相同,及在整节课课中我不断的在反复追问“这是几个几相加?为什么?”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图或文字信息来说一说,让学生对几个几相加有更深入的认识。

在改写乘法算式时,帮助学生在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之间建立几个几相加的桥梁,并让学生说一说一个乘法算式的表示什么?在改写乘法算式时需要找到谁和谁?等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在对这三个情境问题的处理我采用层层递进的形式。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四能”。例如:让学生来通过情境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时让学生来说一说自己的思路、让学生给自己的同桌出一道题目并批改等等。

在巩固练习环节,设计了三道层层递进的常规题目和一道拓然题目,通过常规题目的练习来照顾到大部分学生,通过拓然题目的延伸,来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更大的学习和发展空间。

篇11:反思现状,认识内涵

素描作为造型基础课程的重要内容,历来被大家所关注,如何组织与实施面向基础教学的有效素描课程,就成为素描教学的核心问题。怎样让学生在量化的练习中让学生明白基本的素描规律和绘画原理,让学生能够很快的“上手”和实践,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在平时的素描基础课程训练中,常会听到学生反映素描难学,我也发现在每次进入阶段性训练时先讲课,再作示范、讲评作业,结束课题时又会做出总结,似乎能够做的我都做了,却时常达不到自己预期的效果。我也常反省自己,希望能找到突破口。下面我将结合素描基础教学的一些实际教学活动进行反思以及如何提高素描教学的有效性方面做出的一些教学方法的探索。

一、教师自身方面

我认为自己的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设置过于呆板,缺乏反复或穿插。长时间地面对同一个课题是很枯燥的,学生对被描绘对象丧失了新鲜感,学习热情受到了一大堆“问题”的压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我过于“坚守”循序渐进的原则,总以为学生必须过了某一关才能进入后面的课题,结果却挫伤了部分学生的激情,增添了他们的心理压力。因此教师要多点耐心,多鼓励学生学习,教师应根据学生各自的能力大小设定阶段目标,每个人与自己的过去相比,只要进步了,不管步伐的大小都要受到肯定,尽量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

2.缺乏较为严肃的授课态度,对迟到和违纪的学生没有严厉的处罚措施,造成了对部分学生的长期放任。我总以为十七、八岁的学生应该懂事了,来专业班肯定是下了决心要考大学的,会珍惜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其实我错了,他们还只是一些孩子,在专业学习上有很强的依赖性――你不用力推他,他是不会主动往前走的。我有次去一位美术老师画室里时,他们上课时的情形让我很惊诧:在她的班级里只听见铅笔在纸面摩擦时的声音,没有其它的杂音。我们其他几个同事私下都很佩服这一点,问她是怎样做到这一步的。她说班级管理很重要,一定要严惩有度,奖罚分明,学生都很怕她,因为不管是学生违反了哪方面的纪律,都得接受相应的惩罚。关键还得能让学生信服。这确实是一个好办法,既能保证那些“以请假上厕所之名,行其他目的之实”的学生都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又能防止这些学生给其他学生的学习带来干扰。如果有谁不能接受,可以离开这个队伍。我偶尔会在课堂上发点闷气,总觉得应该照顾他们的自尊心。事实上,许多学生已经完全适应了现在这种不能有体罚的教育环境,“犯了错误”只要认个错、写份保证书就没事了,一般的纪律规章在他们面前形同虚设。看样子,要带出一支整齐漂亮的队伍,还必须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奖罚机制。

3.过于关注“问题”,忽略了他们的课堂感受。好几次听到学生的感叹:“要得到你的表扬真难!”,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我都会意识到这是一种过失。在我的印象中,我“表扬”过他们中的每一个人,但不是经常性的,采用的也可能不是他们期待中的那种方式。每次看到一些比较好的作业,我都会将它们贴在画室的墙壁上,供其他学生参考――这是对他们取得的成绩的一种充分的肯定,只是我很少给予某位学生的某张作业很高层次的评价,因为我总能从中点出一些做得不好的地方来。大多数情况下,我是从一名高考阅卷人的角度来看待学生的作业的,能够看到“扣分点”时,对他们的评价自然也会打点折扣了。我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稳”,就是要尽量控制好画面秩序,少犯“错误”,少给阅卷教师留下扣分的机会。对于考前训练而言,这个思路应该是对的,因为分数就是决定学生的高考命运的关键因素,没有什么比它更有说服力。一名美术教师对学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设置合理的课程,给学生设计好行进的路线;二是及时指出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并告诉他们如何做出调整。从“传道、授业、解惑”的层面上看,符合了这两点就已足够,但是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给予学生足够的关怀和鼓励,在某些方面帮他们树立自信心。教学是需要技巧的,扎实的功底是一名美术教师不可或缺的素质,但是不见得“画得好”就能教好学生,也不见得“画得不好”就教不出好的学生来,只要方法得当,就能取得“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效果。我在教学上还不成熟,主要是因为自己的心境还很浮躁,许多时候有些急功近利、操之过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引以为戒。

二、学生方面

学生方面的问题比较复杂,不好谈,我觉得个别学生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学习热情,带有功利性的杂念太多。主要原因是:学习美术不是出于浓厚的兴趣,而是为了考大学;许多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来自卡通画或水墨画,而老师却让他们长年累月地画几何体、陶罐等“死物”,让他们兴致全无,不能把精力集中到课题或对象身上;沉重的文化课负担、高考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性格“叛逆”的学生还可能会有厌学情绪。因此,我个人认为作为专业老师不能只仅仅关注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主动去关心关爱他们,走进他们的心灵,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不能坚持刻苦训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上课只是“走过堂”。原因:家庭条件太好,没有养成勤俭朴实的生活态度;做任何事都不能持之以恒、善始善终;没有端正学习态度,好像是在为别人做事,没人催促、鼓励、夸奖就消极对待;不能正确对待学习过程中的困境,遇到困难就选择逃避;没有意识到基础训练的重要性,将应试作为训练的唯一目的,并且对考试抱有侥幸心理。我的建议是经常跟学生多沟通,多交流。

3.存在理解层面的误区,摆脱不了“前认识”带来的惯性。主要表现为:他们似乎意识到作业中出现了哪些问题,而且是一些很简单的问题,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调整不过来;看别人画时觉得很简单,好像什么都懂了,自己动起手来却又是一团糟。原因:人云亦云,既没有积极思考、仔细琢磨,也没动手尝试;只理解了几个点,没有整合为一个体系;过于迷恋那种“很顺手”的感觉,意识到了问题还“舍不得”改;不按照老师讲的步骤要求作画,那么教师的东西学生学不到手,还是按照自己错误的方式去画,没有太多改变。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①将每阶段学到的东西和从别人那里得到的启发都写在一个特定本子上(关于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和要点结构及学习心得),再与相关的书本对照或与老师交流;②试着用橡皮擦掉觉得很满意的那部分画面效果(前提是这部分效果破坏了画面的整体效果),要根据画面的整体性学会取舍;③默画你的写生作业或是一些比较简单的物体,默画时一定要认真对待,尽最大努力去画好它,然后再与范画对照、寻找问题,这样能加强你对一些造型规律的理解。

三、解决对策

通过对以上教学实际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经过反思与总结,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对学生们落实以下具体、细致化的要求:“调整心态、抓住套路、狠下工夫、拓宽眼界、不断进取。”

1.调整心态: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眼下的美术训练呢?我觉得与其把它看作是一种考前准备,不如把它看成你发掘自我潜能、展望艺术人生的开始,大学录取通知书只是它的副产品。考试得出的只是一些很抽象的分数,体现不了一个人的全部价值,不应该成为你们学生全部的追求。尤其是对美术学习而言,对于基本功较好的学生来说我觉得现在不应该有值得他们自我迷醉的地方,因为他们接触的还只是些基础课程;对于基本功薄弱的学生也不应该有自暴自弃的地方,同样的工具和材料,别人能画出来的东西他们也有可能画得出来,只是现在还没找到合适的方法或是缺少某些方面的练习而已。所以,我们要调整好学习的心态,脚踏实地、不骄不躁地走好每一步。

2.抓住套路:这里的“套路”是指合理的方法,具体点就是步骤及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步骤教学的意识。就初学者而言,作画的步骤必须得到有序的控制,让学生对作画步骤了然于心。对画面效果的控制应该由整体印象到具体细节,有条不紊地逐渐清晰化、具体化。只有认真把握每一个步骤,才能让画面少出现那些难以回复的“错误”,少出现遗憾。我建议学生在看老师作示范时,重点要看老师是如何安排和把握作画步骤的。如果说绘画有什么“诀窍”的话,就在于此。

3.狠下工夫:绘画终究是一种技术活,需要非常扎实的手上功夫,否则艺术就只能成为一种理想了。尤其是在基础教学阶段,学生必须老老实实地接受一系列的以理性为主的技巧训练,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学好美术,必须像学武术那样“拳不离手”,几十年如一日地勤苦操练。许多东西都得先有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学习绘画也不例外。否则,你会连一些基本的造型规律都无从掌握,老师在课堂上说什么你都没办法接受,更不要谈你的什么经验、体会和收获了。对于一些起步较晚的学生来说,练习的强度要加大一些,不断地临摹、写生和默写。

4.拓宽眼界:这里的“眼界”主要是指一种认识的高度和宽度,必须在“看”的基础上加以理性的分析才能得到。在一般情况下,“看”只能得到一些感官印象,而分析得到的却是比较理性的认识,两种方式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常说,我们所画的是自己理解了的东西而不仅仅是眼睛所看到的。有些学生就不注意这一点,不管是写生还是临摹,总是在麻木地抄袭对象身上的线和颜色,既没有进行比较、分析和改造的过程,也没有主动寻找画面中的问题――如果是这种学法,就算再给他几年时间,也看不到他有什么起色。“拓宽眼界”是要多找一些专业书籍认真阅读,找一些好的作品进行细细分析,拿自己的作画意识去与别人的尤其的外界的一些好的经验相碰撞,得出一些新的启发,为我所用。这对处于基础训练阶段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它能打破你脑袋中的那些定性思维的局限,不断汲取新的养料,让你拥有更高远的视野、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注重学生感受性方面的训练及培养。

5.不断进取:学习美术最怕的就是骄傲自满、固步自封,学生处于这个阶段是无可救药的,除非他看到了山外有山――当然,这样的学生很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会碰到所谓的“瓶颈区”感觉不到进步有时反而感觉会退步,这时一定要调整好心态,要想办法喜欢上自己的作品,将它们挂满你房间的四面墙壁,不断地对着它们看,不断地总结问题、寻找突破口。但是也不能太过了,太过了会让你看不到自己的问题,进而迷失方向。所以在你即将迷失方向的时候,要给自己敲响警钟,寻找新的起点。毕竟,这条道路没有止境,许多东西需要我们穷尽一生、苦苦探寻。

上一篇:文艺汇演赞助商开幕词下一篇:如何正确学习电脑的基本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