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新编”构思法例谈

2024-04-20

“故事新编”构思法例谈(精选12篇)

篇1:“故事新编”构思法例谈

目的与要求:

1、对故事新编这一写作手法有较全面的了解;

2、能掌握故事新编的一些技巧;

3、能把这些技巧运用到写作中,写出质量较高的“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即对文学或历史上已有的故事进行创造性的改编,以突出话题的内涵。这种写作手法已成为近几年的作文新宠,在中、高考中年年都有不少此类文章被评为满分。因此,我们有意识地进行此类写作手法的训练,对提高同学们的考场作文得分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故事新编”,大都从历史、名著、传说中取材,演绎故事,融进了自己的理解、想象、情感。其构思方式总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六种:

一、文体置换法

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本身对读者就有一股强大的吸引力,而利用其中的人物、事件等进行巧妙的文体转换,如把戏剧改编成小说,把诗词改编为散文等,更能给读者带来无限的新奇感。如2000年湖北考生根据曹禺的话剧《雷雨》改编成了小说《雷雨》。原汁原味的人和事,却以另一种文体来呈现,让读者感到亲切而又新鲜。

2.细节扩展法

传统名著的成名要素中,有时可能就是 一个精彩的细节描写,倘若据此进行合理的扩展,便又是一个生动的故事,甚至是一篇绝妙的佳作。在2001年以“诚信”为话题的作文中,江苏一考生仅据,〈〈三国演义〉〉中一个细节“关公既殁,坐下赤兔马被马忠所获。权即赐马忠骑坐。其马数日不食草料而死。”,就巧妙构思了轰动一时的〈〈赤兔之死〉〉。

3、情节续写法

名著深刻的思想性常常令人回味无穷,因为令人回味就有了各种各样的猜测。而根据原作人物的性格或原作情节的可能性发展方向,设计出精彩的另样续写,也不失为又一种创新技法。如以“自我”为话题,有位考生以《未了情》为题,续写〈〈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故事,表现生命对于爱情的执著。林黛玉死后魂归离恨天,又成了那株仙草,神瑛侍者(贾宝玉的前生)仍然日日以甘露浇灌。此时的两“人”是对面不相识,黛玉几经努力,想让神瑛侍者记起二人在凡间的一段情缘,但都失败了。仙草终于枯萎了,而神瑛侍者还在念念不忘凡间的妹妹……

4、人物重组法

古今中外文学画廊里的典型人物,或中外历史上的传奇人物精彩纷呈,搞一个典型(或传奇)人物的杂色拼盘,也是作文创新的好佐料。穿越时空的限制,链接各色人物,使文章具有了极广阔的背景,主题也有了深度。有同学在构思《诚信》时,请来了葛朗台、阿Q和马蒂尔德,一个见利忘义贪婪攫取,一个金钱障眼混混沌沌,一个虽债台高筑仍能自力更生,在一场金钱官司中他们各显其性,栩栩如生。

5、立意翻新法

不拘泥于对历史人物或文学作品中典型人物的盖棺定论,而从另一个角度对其进行重新评价,也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当然这须顾及新评价的可能性、科学性和社会认同性。如对《项链》中的马蒂尔德,有同学重新设计,写出来的她虽也有虚荣的一面,但更有坚强的性格,她能冷静面对沉重的债务,能勇敢挑战十年的辛苦,终于在挑战中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并由此开始了她的新的人生旅程。

6、故事演绎法

不受原著的人物为线索编写故事。这类作文想象的空间更加广阔,更能与话题搭上关系。如以合作为话题,有位考生以《一个也不能少》为题,写取经路上,八戒老闹着分家伙回高老庄。悟空烦了,便让唐僧准许八戒回去,唐僧答应了。于是悟空既要探路,还要化斋,有时还得帮沙僧照看行李,忙得团团转。再加上唐僧严肃、沙僧木呐,悟空觉得很是无趣,不由得想念八戒的贫嘴饶舌。最后只好又叫回八戒,八戒也因老呆在家里憋闷,非常高兴能重新回来。于是师徒四人又继续西行。

“故事新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要熟悉原作。

不但要熟悉原作的故事情节,还要了解原故事的背景意蕴及其它相关知识,以避免新编的故事在内容上牵强附会,知识上张冠李戴。

2、      要尊重原作。

一是要借助原作的故事因素,二是一般不能改变原作的人物关系和人物基本性格。如新编阿Q的故事,就要体现出阿Q的精神胜利法及其性格中愚昧落后的一面。

3、      要反映现实,折射现实。

要有一个明确的立意,就考场作文来说,这个立意既是符合题意的,又是针对现实的,起最终归宿,或是批判现实中的假恶丑,或是颂扬现实中的真善美,或是对历史事件进行有益的反思。

篇2:“故事新编”构思法例谈

肖韬华

所谓倒叙法就是把事件的高潮或结局、或某个突出的片段放在前面先写,然后再按顺序法写。这是我们写作时常喜欢运用的技巧之一。的确,用倒叙手法开头,有它的妙处:由于把故事的高潮或结局放在开篇,很容易使读者由“果”思“因”,脑海里藏着一个悬念,欲罢而不能,激发起阅读兴趣;同时,由于故事的结局已经放在开头,对写作者来说,以下就是专心写好过程,揭开这个悬念了,所以不容易跑题。

它有四种情况。

一是大倒叙。即是把事件的结局提前,造成悬念,再按时间的顺序叙述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例如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祝福》这样写道:

“不早不迟,偏偏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到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地说。

“祥林嫂?怎么啦?”我又赶紧问。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也大约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地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作者先写祥林嫂惨死的结局,然后再叙述她的半生事迹。这就形成了悬念,激发读者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二是小倒叙。即是把事件中最精彩的或最紧张的片断写在前面,这样一下笔就震动和吸引读者,然后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的起因、发展与结局。例如《中国青年报》记者撰写的通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采用的就是这种倒叙法:

陡然,办公桌上的电话,响起了十分急促的铃声,戴近视眼镜的业务员老胡,一把抓起听筒:

“喂,哪里?”

“长途!我是中共山西平陆县,我们这里有六十一个名工发生食物中毒,急需一千支‘二羟基丙醇’,越快越好,越快越好!”听筒里的声音响亮而焦灼。

“我们立刻准备药品!”很怕对方听不清楚,老胡几乎喊了起来,“我们马上设法把药品发到太原!”

“不幸!太原距平陆尚有一千余里,而且要翻山越岭,交通极为不便,请设法空运……空运!!”

从时间先后顺序来看,这个“长途”发生在民工中毒、紧急抢救、四处找药等事件之后,作者把它提到前面来写,是为了造成悬念,使文章引人入胜,跌宕多姿,引起读者强烈的兴趣。

三是追忆倒叙。即是先写眼前的事物,由此引起回忆,再追叙往事,形成倒叙。例如《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这样写道:

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件白色的的确良衬衫,这不是一件普通的衬衫,这件衬衫,凝聚着敬爱的周总理对工人群众的阶级深情。每当我看到它,就不由得想起那件往事。

这篇文章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从眼前的白色的确良衬衫写起,设下悬念,起到引出故事,引出人物的作用。第二部分先写事情的起因:作者骑着自行车误入快车线,导致交通事故;然后写事情的发展:周总理的出现与关怀;再写事情的结果:作者得到周总理赠送的一件衬衫。最后部分又回到眼前珍藏的那件衬衫。这一部分在珍贵的衬衫上回环往复,既加强了文章的抒情性,读后令人为之感动,又强调了往事的深刻含义,使主题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四是对比倒叙。即是先写当前的情况,再回忆过去的事情,形成鲜明的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何为的《第二次考试》是这样开头的`:

声乐家苏林教授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在这次参加考试的二百多名考生中,有一个二十岁的女生陈伊玲,初试成绩十分优异,声乐、视唱、练耳和乐理都列入优等,尤其是她的音色美丽、音域宽广,令人赞叹。而复试时却使人大失所望。苏林教授一生桃李满天下,但这样年轻而又有才华的学生却还是第一个,这样的事情也还是第一次碰到。

这篇文章歌颂了陈伊玲的思想品质,按一般写法,它可以从陈伊玲初试时的成绩优异写起,然后写她“协助里弄干部安置灾民,忙得整夜没睡,影响了嗓子”,因而复试时成绩很不理想。可这样写平铺直叙,远远没有课文这样开头有吸引力。课文之所以紧紧吸引读者,又恰恰是运用了对比倒叙、巧设悬念的缘故。一个初试成绩那么出色、令人赞叹不已的考生,仅仅相隔这么一个星期,为什么复试却使人大失所望?读者急于解开这个疑团,自然要迫不及待地读下去。直到最后弄明原委,疑窦顿消,深深地品尝了审美愉悦,而品学兼优的一代新人陈伊玲的形象也同时深深地扎根于脑海了。

综上所述,倒叙结构的特点是,以往事为中心,但却以现在为开端,最后又回到当前,把过去的事情经过放在目下的时间里加以叙述。这样写,能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可读性和抒情性,能更好地突出主题,并能使文章前后衔接自然,文气贯通,首尾呼应,结构紧凑,给人以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运用倒叙法开头,有一点至关重要,那就是:要学会首尾照应,还要适当安排好过渡。因为结果已经写在开头,所以文章结尾处就不要再简单重复了,正确的办法应是恰当地呼应一下,给人一种首尾照应的完整感。同时,最好在第一自然段与倒数第二自然段之间,最后一自然段与倒数第二自然段之间,写上恰当的过渡句或过渡段,使上下文语意连贯、流畅。没有恰当的照应和过渡,倒叙法就无法很好地发挥它的作用。

肖韬华

广东乐昌市一中

邮编:512200

篇3:小学数学教学法例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好的教学方法数不胜数, 现将我在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方法做详细的介绍:

一、创设情境法

情境教学法就是利用各种有利的条件, 创设与教材内容密切联系的情境, 让学生如临其境, 愉快地学习, 同时又能使智力得到开发。创设情境, 就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联想能力, 让学生能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所学的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教学第四册教材“求比一个数多 (少) 几的数的应用题”时, 可创设这样一种引发学生思考问题的情景:教师出示一束绿花和一束黄花, 让学生数出绿花有9朵, 提问:你知道黄花有几朵吗?为什么?你认为加上一个怎样的条件就可以了?通过创设情境,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在计算教学中, 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做适当调整, 给学生创造情境, 让学生变换角度, 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如:在学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之后, 可出示几道题, 让学生说出计算结果后, 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 要充分利用直观手段, 让学生亲自体验, 掌握基本知识, 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一节, 先让学生想想什么是“周长”, 然后出示一个长方形木框, 问学生:“木框是什么形状的?”“做这个长方形木框, 用了多长的木条?你能算出来吗?”这样, 可以使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 并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 通过观察、操作、分析等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尝试教学法

尝试教学法的基本方法是先试后讲, 这正与创造教学相吻合, 即大胆地放开手让学生去尝试去创造。当然这种“先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教材特点和教学要求,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尝试条件, 学生在掌握了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分析等解决新问题。因此先试可以说是一种创造。只要打好基础, 所有的学生都能尝试, 都能创造。如学习第十册中“异分母加减法”时, 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通分和同分母加减法, 因此可以让学生大胆地去尝试。可先出示一道题, 让学生计算后并说出计算步骤, 再变换形式, 让学生观察算式有什么变化?分母有什么特点?如何才能相加?启发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 想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在应用题教学中, 运用尝试教学法就更灵活了, 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 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采取“分散思维, 灵活教学”的方法进行教学。如“乘法应用题”的教学, 可以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看实物说话等形式, 理解题中关键词, 再进一步理解求几个几与乘法应用题的关系。最后出示一幅插图, 让学生看图, 理解图意, 自己编一道乘法应用题。然后自己分析, 再列式计算。在几何初步知识认识中, 要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 从中发现新知识、规律。如学习第五册教材中“长方形的周长”时, 可以先让学生理解长、宽以及周长的含义, 再出示一个长方形, 问“你能用什么方法测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你能求出四条边的长的和吗?”让学生通过分组, 去尝试操作、讨论, 学生就会积极地去想办法了。

三、发现法

发现法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活动, 发现新知识, 找到新的解题方法。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比较肤浅, 好奇心强, 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所以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 应该让学生自主学习, 发现新知识。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计算教学中的规律、法则、原理及几何初步知识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认知材料, 然后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分析、比较、总结出新知识。如教“加法结合律”时, 可以先出一道简单的应用题, 让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 12+9+13=34;12+ (9+13) =34;28+12+22=62, (28+12) +22=62;让学生观察概括以上几组算式: (1) 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2) 从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这样学生可以自己发现总结出加法结合律, 并且掌握的比较牢固。在几何教学中, 有些课程不需要老师全部讲解, 可以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 让他们说一说、练一练, 这样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使他们的好奇心、自信心、求知欲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四、讨论法

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 是创造教学的一个重要过程。讨论法属于开放式教学法, 具有发散思维, 延缓评价的特点, 有利于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讨论法可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处进行讨论, 要求学生说出算理或解题思路。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开拓思维, 加深理解教材, 同时也能暴露出学习新知识中存在的问题, 为教师有针对性地讲解提供信息。如计算教学不只是要求学生会做题, 还要讲出道理, 这就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 做错的学生说出做错的原因, 也就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通过讨论可以使学生充分明确算理。如教学“被减数中间末尾有零的退位减法笔算”, 学生掌握了被减数中间有零的笔算时, 出示2000-526, 让学生观察被减数的特点, 尝试后讨论: (1) 个位不够减, 十位上都有0, 该怎样退1? (2) 退位后百位、十位上的0各变几? (3) 同学们的板演是否正确, 为什么?在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中, 如“长方形的周长”一节, 出示一长方形, 长3米, 宽2米, 在学生想出周长后, 针对三种不同的方法: (1) 3+2+3+2=10 (米) , (2) 3×2+2×2+10 (米) , (3) (3+2) ×2=10 (米) , 让学生展开讨论:这几种算式对吗?每个算式表示的意义是什么?用小棒摆一摆, 哪种方法最简单?通过讨论, 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达到了教学效果。

篇4:语境阅读法例谈

选文

①夜很深,也很静,浅浅的月光流进了我的村子,挤进了那扇用皮纸蒙住的三字窗。风轻轻地梳理著窗外还略单薄的树枝,嗓音很低,却让我听得清楚那来自远方的呼唤。

②庭院里的那口古井,清楚地倒映着我曾经在井旁的柳树上猴跃的童年,辘轳上那长满黑斑的麻绳,依然牢牢地吊着我的心事,绷得像调紧的弦。

③“月光光,亮堂堂,背书包,进学堂……”井边的童谣鲜活如初,只是教我童谣的母亲,却已独卧寒山。母亲的声音已成记忆,然而母亲的血必将灌溉我的一生。

④流浪的脚步离开家园,只把乡愁饲养在井中,任何一丝不经意的涟漪,都有可能荡得我遍体伤痕。

⑤屋左蜿蜒蛇行的山路依旧在为我走出大山的举动标个注脚,那浅浅的一行不知不觉打上了我若隐若现的脚印。从山村走进城市,实际上是走进一种诱惑,甚至是一种折磨。

一、对词语意思理解要结合上下文

在现代文阅读试题中,“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考查的第一个重点,但是,文章中词语的意思往往不是词典里的释义,而是有着特定的语境意义。不论是什么词语,一旦它在具体的语境中,它的意思即为确定的,这就要同学们在做题时认真阅读原文,借助有关词语知识,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揣摩词语的准确意义,并要辨析它们的感情色彩。

同学们知道“心事”一词在词典里的释义是“心里的事”,如果在具体的阅读文章中对该词这样解释就不一定正确。如:中考将近,同学们心事重重。该句中“心事”的含义是“担心考不好,对不起老师、家长”。选文第②段中的“心事”的含义是什么呢?联系第②段“那口古井”、“童年”,第③段“井边的童谣”以及第④段“只把乡愁饲养在井中”等重要词句,可以推断选文中“心事”的含义是:“对故乡的思念、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这就是通过分析“心事”一词的上下文,再经过提炼整合而得出对该词含义的正确理解。可见,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同一个词语往往有着不同的意思,要正确“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就必须联系上下文。

又如:2003年重庆市普高招生语文卷第2题就是考查学生对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的理解,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项:留连湖边,细细品味,这才发现白马湖的夏天竟有一股超凡脱俗的气息(超凡脱俗:此处指超越凡人,不落俗套)。细读该句,不难发现“超凡脱俗”的语境义应是:“胜过别的地方,给人全新的感觉。”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在现代文阅读中理解词语的特定表达意义,有更为丰富的内容,它需要联系上下文发掘词语的隐含信息,体会词语所概括的内容。

二、对句子的理解也要结合上下文

在现代文阅读试题中,“理解句子的含义”是语义考查的又一个方面,“理解句子的句内意义”又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句内意义”是指句子的语境意义,也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

选文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任何一丝不经意的涟漪,都有可能荡得我遍体伤痕”。应该怎样理解?联系上文可这样分析:从第②段“庭院里的那口古井,清楚地倒映着我曾经在井旁的柳树上猴跃的童年”和第③段“井边的童谣鲜活如初”,可知作者童年的快乐都寄托在家乡庭院中的“那口古井”上,第④段“流浪的脚步离开家园,只把乡愁饲养在井中”一句告诉读者,游子在外的思乡之情依然寄托在那口井中,作者通过“井”这一媒介来折射乡愁,而井中的“涟漪”比喻“生活中细小的事件”,因此,画线句的含义是“任何一件细小的事都可能触动我浓浓的思乡之情”。这就是从上文语境推断下文的意义。

因此,联系语境能提高阅读质量。但要注意的是“语境阅读法”也是建立在“整体感知课文”基础之上的,新大纲强化了“整体感知课文”在阅读中的核心地位,我们在阅读中要严格遵循这一规律。

此外,在现代文阅读解题中,学生还应揣摩命题者的出题意图,注意题目间的联系,抓住文章的关键句(文中的点题句或主旨句,各段的中心句,语言语意深刻的句子等),关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等等。运用语境阅读答题时,所概括的内容要简洁、明确、全面。不能从反面来概括,即使原句是从反面来说的。

总而言之,现代文阅读材料浩如烟海,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又给出题者带来了既广阔又灵活的选择空间,考生想在现代文阅读考试中“撞大运”简直是痴人说梦。但是,凡事都是有规律可循的,现代文阅读也是如此,只要平时做阅读训练题时多注意总结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就自然摸索出一些解题的规律,这会使你在以后的阅读作业中受益良多。

篇5:[美术]耐久跑兴趣教学法例谈

根据不同的场地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来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巧用游戏

为了使学生对苦燥无味的耐久跑产生兴趣,我们采用一些能发展学生一般耐力和速度耐力的游戏进行调节。

巧用接力

其目的是发展速度耐力,用集体观念约束练习者,促使其完成目标。组织方法可以是4×200米、4×400米、2×200米、2×400米等,虽然接力不是连续性的跑,但它是建立在有氧耐力基础上的有效方法,有助于改善肌肉和心血管系统的机能。

巧用定距往返跑

篇6:地理学科趣味联想记忆法例谈文档

地理学科趣味联想记忆法例谈

初中地理内容多、知识量大,仅靠学生们死记硬背,既耗费精力效果又不好,还会给学生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为了让学生们学得更轻松、记得更牢固,我在十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总结了以下几种趣味联想记忆方法,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一、形象联想记忆法。记忆需要联想,联想记忆就是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连接新知识,它在新旧知识之间搭起一座记忆的桥梁。而形象记忆是记忆的根本,它是将需要记忆的事物用直观形象去记忆的方法。思维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相对于抽象思维来说更直观、更具体、更简单、更有趣、记忆更持久,所以在记忆中我们应尽量多运用形象思维。当然,如果将联想记忆与形象记忆结合起来的话记忆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记忆陕西省的轮廓时,可以把陕西省想像成一柄冲锋枪。但是如果仅仅这样来记,难度还是比较大,类似内容多了、时间长了仍然记不住如果把陕西省想象成冲锋枪,并且开枪的时候“一闪一闪的”,那么记起来就容易多了,而且也能够更持久。吉林省的形状像一棵树,树多了就组成林,树和林关系很密切,所以吉林像一棵树。湖北省简称 “鄂”,像一把手枪:一个人再饿﹙鄂﹚,也不能拿着枪去抢劫啊。江西省简称 “赣”,也像一把手枪:一个人再饿,也不能拿着枪去干﹙赣﹚抢劫的事儿啊。黑龙江省既像一只天鹅,又像一把菜刀:菜刀本是天鹅敌,为啥结合成一体?不是它们瞎胡闹,只因世界太奇妙。在气象图上,冰雹是用一个三角形表示,为什么不用更接近冰雹形态的圆形来表示呢?因为同样材料同样重量的两个东西一个是三角形的一个是圆形地打到头上,一般情况下三角形的更疼,冰雹砸到头上疼,所以在气象图上冰雹是三角形。同理,雾用三条横线表示,因为如果在窗户上横着钉几条木条我们就不能看清楚外面的东西,当下雾的时候也看不清楚,所以雾是三条横线。南极洲的轮廓像一个长着短鼻子的大象头:同学们说是不是像﹙大象﹚极﹙南极洲﹚了?大陆架相对于大陆坡石油资源更丰富:开采石油必须先搭建井架,大陆架名字里面都带着“架”,那里的石油资源该有多么丰富啊。

二、情景联想记忆法。情景联想记忆法就是设置一个适当的情景,将需要记忆的事物放到这个情景之中通过丰富的联想来加强记忆。比如记忆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得球体。可以设想这样一种情景:本来地球是一个正球体,有一天来了一位神仙,他把地球抱了起来,两只手分别放在南北两极上,一用力,两极扁下去,相应的赤道就鼓起来了。再如,离南极洲最近的大洲是南美洲,为什么是南美洲而不是非洲和大洋洲?因为南美洲和南极洲都姓 “南”,它们是一家人,所以离得最近。为什么欧洲、亚洲西部、非洲北部分布着白色人种呢?因为它们靠近地中海,而地中海有一种特性:用它的水洗脸能让皮肤变得非常白。

三、谐音联想记忆法。有很多知识非常零散,毫无规律可言,非常枯燥,毫无吸引力可言,如果按照常规的记忆方法来记,很难摆脱“背了又忘,忘了又背”的无奈。但是如果先将这些知识进行谐音处理再来记,效果可就大大不同了。因为谐音是记忆的窍门,通过谐音处理后,那些零散的、枯燥的、无意义的地理事物就变成了新颖的、有意义的、有趣的语句,再辅之以联想,摆脱“背了又忘,忘了又背”的无奈又有何难?比如,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凸出的部位是山脊,相反的则为山谷。对此可这样来记:天空中传来一阵异样的声音,到底是什么东西呢?不知道,因为它太高了。随着它由高处来到低处,我们终于看清楚了,原来是飞机。由高到低——飞机,由高到低——山脊。再如,世界上面积居前五位的国家分别是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连起来就是 “俄﹙我﹚﹙俄罗斯﹚家﹙加拿大﹚钟﹙中国﹚美﹙美国﹚吧﹙巴西﹚”。世界人口过亿的国家中记忆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几个国家时,可以假设一位同学饭后感觉腹痛,认为是食物中毒,其他同学都说:中﹙中国﹚毒﹙印度﹚?没﹙美国﹚毒﹙印度尼西亚﹚吧﹙巴西﹚,吃一样的饭菜,别人怎么都没事儿呢?中南半岛上有五条比较大的河流,自东向西依次是红河、湄公河、湄南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假设我们有一位已经转学的同学叫红梅。有一天张三问刚刚遇到过红梅的李四:红梅问我了吗?答曰:红﹙红河﹚梅﹙湄公河﹚没﹙湄南河﹚问﹙萨尔温江﹚伊﹙你﹚﹙伊洛瓦底江﹚。中东地区被称为“三洲五海之地”,所谓 “五海”如果从里海开始按顺时针方向转下来,分别是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可以这样来记:同学们,刚才我在外面拾到一个球形不明物,你们猜切开之后发现了什么情况?哇,里﹙里海﹚黑﹙黑海﹚中﹙地中海﹚红﹙红海﹚啊﹙阿拉伯海﹚!太不可思议了,怎么可能呢?!撒哈拉以南非洲许多国家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如几内亚的铝土、赞比亚的铜,可以这样对同学们说:今天阳光明媚,有几缕﹙几内亚铝土﹚阳光射进来,感觉温暖极了。我这样说,你们赞同﹙赞比亚铜矿﹚吗?撒哈拉以南非洲是香蕉、油棕、椰枣、咖啡的原产地,可以这样对同学们说:劣质保险锁容易生锈,生锈之后就容易卡住,卡住怎么办?抹香油即可。如果生锈太严重,抹香油也不管用,抹香﹙香蕉﹚油﹙油棕﹚也﹙椰枣﹚卡﹙咖啡﹚。巴西号称“热带经济作物王国”,咖啡、甘蔗、可可、剑麻的产量和出口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可以接着记忆撒哈拉以南非洲生物的思路来记:抹香油也卡,卡﹙咖啡﹚着﹙甘蔗﹚可﹙可可﹚吗﹙剑麻﹚。欧洲南部地中海沿岸有三大半岛,自西向东依次是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假设有一位脾气比较暴躁的家长在训斥犯了错误的儿子,无论家长说什么儿子就是不说话,家长一生气说出了一句不该说的话:伊﹙你﹚﹙伊比利亚半岛﹚哑﹙亚平宁半岛﹚巴﹙巴尔干半岛﹚。欧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属地中海气候,这里园艺业发达,是欧洲主要的亚热带水果产区,盛产柑橘、柠檬、无花果和葡萄等:在寒冷的冬季有一个人不小心把棉衣掉到水里湿透了他想把棉衣拧干,这样做有谱吗?﹙能行得通吗?﹚拧﹙柠檬﹚干﹙柑橘﹚无﹙无花果﹚谱﹙葡萄﹚。俄罗斯自南向北流入北冰洋的河流主要有三条,自西向东依次是鄂毕河、叶尼赛河、勒拿河:今天天气晴朗,张三问李四:晒被子了吗?李四答:俄﹙鄂毕河﹚晒﹙叶尼赛河﹚了﹙勒拿河﹚。澳大利亚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部沿海地区,比较重要的城市自北向南依次是悉尼、堪培拉、墨尔本:今天我买了一本书,你﹙悉尼﹚看﹙堪培拉﹚么﹙墨尔本﹚?中国的陆上邻国中包括三个中亚国家,自北向南依次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可以设想有一个人初次见到吉他,他大喊一声:哈﹙哈萨克斯坦﹚!吉﹙吉尔吉斯斯坦﹚他﹙塔吉克斯坦﹚。中国已经在南极地区建立了三个科考站,中山站和昆仑站有极昼极夜现象,记忆中山站时可以这样考虑:我们记忆中山站有极昼极夜现象的终﹙中山站﹚极﹙极昼极夜﹚目标就是为了更好地建设我们的祖国。美国纽约和华盛顿是大西洋沿岸的重要的城市,如何区分它们之间的位置呢?可以这样来想:华盛顿旁边有一个比较大的半岛,为什么它前面有半岛遮挡呢?因为它是首都,是全国的心脏,地位更重要,需要有半岛保护。洛杉矶和圣弗朗西斯科是美国太平洋沿岸重要的海港城市,这两个城市中洛杉矶位置更靠南一些,因为落山的鸡﹙洛杉矶﹚应该在下面,也就是在南面。日本本州岛上的大城市自北向南依次有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即京滨名大神:京滨这个地方有一位出名的大神仙。

篇7:历史课导入法例谈

一、利用新旧知识的內在联系巧妙地穿针引线

历史课教学中, 承旧起新法是普通采用的一种导入法。通常教师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 再引入新课。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 还可以体现历史教学的延续性和整体性。从实践来看, 这种方法用得多了或方法不得当, 学生答题的热情度不高, 不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情绪, 不利于新课教学的开展。我的体会是:使用这种方法的关键是“问题”, 问题“新”、联系“巧”, 情形就大不相同。如讲初三历史《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这一课, 我根据前后的內容设计了三个问题: (1) 自1640年英国着手建立起一座资本主义大楼后, 欧美国家竞相效仿, 同学们, 就你们所知, 已有哪些大楼建成呢? (2) 从时间上看, 有一座大楼最早奠基, 但由于种种原因始终不能完工, 谁能说出它的名字? (意大利) (3) 造成意大利滞后的原因有很多种, 原因之一是长期四分五裂, 它还有一个好兄弟, 也是处于这种状况, 你们猜猜看它是谁呢? (德意志) 这里我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段, 方法较特别, 课堂上每个问题学生都争抢着回答, 气氛逐渐热烈, 我趁热打铁说:德意志和意大利真可谓一对难兄难弟, 它们在统一的过程中, 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史实, 让事实来回答吧。由此导入新课, 学生的求知欲明显增强。

二、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教学一开始, 围绕教学內容设置一种悬念, 唤起学生追求“悬念”的答案, 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 思维就会非常活跃。如讲初二历史《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这一课, 我这样开头的:去年上这一课时, 记得有一位学生问我“朱元璋抽烟吗?”我一听就懵了, 朱元璋早已作古了, 他抽不抽烟无从考证 (学生大笑) 。好了!能回答这个问题可不简单, 我现在请你们来给我一个准确的答复, 行不行呀?“行!”学生齐声响亮回答。“悬念”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 课堂气氛开始活跃起来, 于是我指导他们自学本课的有关內容。这个问题书上没有现成的答案, 学生进行讨论, 锻炼了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最终, 他们得出结论:朱元璋根本没有烟抽。

三、创设历史情境导入新课

历史情境的创设可缩短时空的距离, 让学生贴进历史置身于再造的历史场景中, 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更多地感知、理解历史的人和事。创设历史情境方法多样, 可用实物媒体, 可用录音、幻灯等电教媒体, 也可以虚拟情境如角色扮演、形象模拟等, 这方面我做了多种尝试。如讲述初二历史《日本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 我先播放了歌曲《松花江上》, 那悲凉又激壮的歌词伴随如泣如诉的旋律飘扬在教室的上空。我们的心变得沉甸甸的, 似乎又看到了不堪回首的一幕: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着中国的领土, 东北的儿女妻离子散、四处流浪、有家难归。“九·一八”这个令中国人感到羞耻的日子, 我们怎么能忘记你呢!先“动之以情”, 再“晓之以理”。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难道他们不应该好好地了解这段历史吗?总之, 历史情境的设计必须切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 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四、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导入新课

语言的魅力无穷, 教师通过对文字的艺术加工, 用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地展示出来, 学生乐于接受。如讲初一历史《南宋与金对峙时的中国》, 我编了一段导言:“话说南宋高宗年间, 天下实不太平, 战乱频起, 这情形造就个英雄岳飞, 他从小受母训导, 精忠报国, 尽心尽力。堰城大战, 杀得那金人哭爹叫娘、溃不成军, 差点儿把金的头目兀术送上了黄泉路。这兀术不甘心, 巧计除岳飞, 秦桧夫妇狼狈为奸, 花言巧语骗的高宗昏头昏脑, 连续下了十二道诏书, 催逼岳飞班师还朝。可叹!奸人秦桧陷害忠良, 留下千古骂名。”在朗朗上口而又生动的语言中导入新课, 学生感到新奇, 趣味顿时倍增。

篇8:比较阅读法例谈

那么怎样进行比较阅读训练呢?笔者认为,选准对比点是比较阅读的关键所在。

一、从文章的内容上去选取对比点

即从文章的思想内容上去比较有什么异同。如,《范进中举》和《孔乙己》两文主题思想相同的是: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范进和孔乙己都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但两个人的性格是有差异的:范进有幸而中举,荣华富贵唾手可得,趋炎附势,巴结权贵;孔乙己则屡试不中,穷困潦倒,好吃懒做,迂腐善良,自命清高。尽管他们的命运迥然不同,但他们却都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二、从语言的运用上去选择对比点

如《孔乙己》中人们对孔乙己的“笑”与《范进中举》中人们对范进中举而疯的“笑”是不尽相同的。孔乙己言行迂腐可笑,人们把孔乙己当作笑料,深刻地揭示了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而范进的疯笑,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小说中旁人对范进疯态的讥笑,不乏阿谀奉承的色彩。

三、从语言的表达方式上去选取对比点

文章都有一定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记叙文的种类来看,可以分为顺叙、倒叙和插叙。从表达方式来区分,又可以分为记叙、描写、议论、说明和抒情等。

如,倒叙的作用在于引起悬念;顺叙的作用在于使文章脉络清楚,条理性强;而插叙的好处在于补充有关事情,使人对叙述的事情有较为清晰的了解,使文章曲折有致。

再如,可以通过比较记叙文中的描写和说明文中的描写,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记叙文中的描写,作用在于增强写人叙事的形象性;而说明文中的描写,作用却在于更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一样的表达方式,作者使用的目的和作用是完全不同的。

显然,如能从语言的表达方式上去比较阅读,不仅容易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还能掌握所揭示的知识规律,拓展思维能力。

四、从写作的技法上去选择对比点

例如,文章使用“照应”这一写作技法,每篇文章是不尽相同的。从照应的位置来看,可以有头尾呼应,段落间的照应,过渡段(句)的照应。从照应的作用来看,可以有承上照应,启下照应,既承上又启下的照应等等。能比较这些“照应”的特点,即能理解课文结构特点,学习范文的写作技法。

又如,详写和略写的区分和比较,可以明确中心迅速抓住重点段来分析,可以培养自已的快速阅读能力。

写作技法很多,并且富于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对比阅读中要统观全局,选择对比点时应有所侧重。如可根据不同课文选择渲染衬托、融情于景、象征、夹叙夹议……不同的阅读材料中表现情形来作具体分析,揭示内在的写作规律。

此外,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来选取对比点。

总之,选准比较阅读的对比点方法很多,不能一一赘述,但运用对比法进行阅读,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能更好地揭示知识规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兴趣。

比较阅读的范围,可以大到作家整个作品风格流派的比较,小到某篇作品遣词造句的比较。具体说,不同单元的课文可以比较;同一单元不同体裁的课文可以比较;同一单元同一体裁的课文也可以比较。

比如,在学习朱自清《威尼斯》这篇游记时,就可以与与其内容相似的邹韬奋的《威尼斯》、刘白羽的《威尼斯》比较阅读。三位作家写的都是游记,同样的题材,一样的题目。可是由于作家掌握运用的材料不同,也就运用不同的结构形式来表现。朱自清的《威尼斯》抓住威尼斯的特点——水上的城、文化艺术城来写,是以圣马克方场为轴心,由此展开视角,向四面八方辐射出去,描写了圣马克堂、公爷府、运河、圣罗珂堂、佛拉利堂、公园等几个描写点。围绕着圣马克方场,这些描写点组成了一个整体。这种结构方式被人称作“辐射结构”。它的优点是突出中心,散而有序,疏而不乱。邹韬奋的《威尼斯》,也是抓住景色的特点,却采用横式结构安排材料。作者写其三个特点:①河流之多;②市容整洁;③建筑宏伟。以三个特点为纲,将其他材料融入其中。这种横式结构易突出该城的三个特点,使游记条理分明。如果说,前两篇游记用的是以空间转移为序的话,那么,刘白羽的《威尼斯》就是以时间为序的纵式结构。作者第一部分写抵达该城当夜听夜歌,第二天黎明听晨歌;第二部分写上午登艇见闻;第三部分写午宴后游海、参观及夜晚欣赏夜景;第四部分写参观圆楼和展览会;第五部分记访问感受。这种纵式结构的特点是容量大,以时间贯穿材料,又能做到有条不紊。

如学习高中语文实验教材《鸣凤之死》(节选自巴金的小说《春》),可提出这样的问题进行比较阅读进行比较阅读:鸣凤与祥林嫂(鲁迅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在临终前的心理状况一样吗?

然后侧重阅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这里鸣凤含泪苦苦哀求周氏表明:“宁愿挨冻受饿,我不情愿给人家做小……”“太太,请你发点慈悲,可怜可怜我罢。”然而,哀怜哭诉无补于事,她怀着痛苦而沉重的心情,来到觉慧的窗下三次敲窗:第一次是“一个不留心,她把手触到了窗板,发出了一个低微的响声”,她盼望他走到窗前揭起窗帷来看她,她在那里等待着;第二次是“又走去在窗板上敲了两下,她盼望他会听见敲声”,“她知道轻敲是没有用,待要重敲,又害怕惊动了别人”;第三次是“又一次走到窗前轻轻敲了三下,又低声叫一次:‘三少爷。便退后两步。静静地站着……”这是一段逼真传神令人屏息的心理描写。三次敲窗之间都有一定的时间间隔,作者有意让读者展开骋驰的想象,去体味评判作品的主人公此时此地的心境:渴望、焦虑相交织;既盼望觉慧来救援,又担心贸然打搅了觉慧的工作。读着这段我们不难想象,作品的主人公每一次举起手臂,内心蕴含了何等的激烈斗争,又寄寓了多么大的希望。这里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富有特征性的心理动作来透视人物的心理。

再看鸣凤在湖畔静思默想无言的“天问”:鸣凤茫然地立在湖畔,面对着无边黑暗和茫茫湖水。回想往事:她想到可爱的大自然,想到自己不幸的身世,想到与觉慧纯真的爱情,想到曾有过对未来的憧憬。作者也写主人公临别投湖前:既想得到他的安慰、保卫,又想到“不能拉住他,不能妨碍他”,“她应该放弃,他的存在比她的更重要”,既有对生活幸福的留恋,又有为了他而牺牲自己的决心。作者恰到好处地写出了女婢鸣凤与三少爷觉慧之间由于地位悬殊所造成的女性独特的心理。作者在这里用了较长的篇幅,以铺叙的手法,细致入微地刻画鸣凤曲折变化的心理活动,着力展示了鸣凤心灵深处情感的层层涟漪。作者通过对人物活动细腻、曲折、富于变化而又符合人物个性的描写,从而表现了这位刚烈忠贞的少女善良、无私、纯真,渴望幸福的爱情的性格特点。读之揪人心肝,摧人泪下。

《祝福》中的祥林嫂,作者用的是白描勾勒的手法,描绘了她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而遇到小说中的“我”,三次发问:一问“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当“我”吞吞吐吐地说:“也许有罢”,她又问:“那么,也就有地狱了?”“我”的吃惊、支吾,又引起了她的第三问:“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这里,作者写祥林嫂的三问,反映了她内心矛盾、疑惑的心境:既希望人死后有魂灵,因为她想见到自己的儿子阿毛,可是她又害怕死后有魂灵,因为据柳妈说嫁过两个丈夫的女人,在阴间会被据成两半。正因为这种困惑而产生了种种矛盾。最终祥林嫂贫病交加,又加上精神的折磨,终于痛苦地死去了。这里,作者采用的是她与“我”的对话和对她的神情的勾勒,表现她内心尖锐的矛盾。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一个是用铺叙故事情节,刻画细腻、曲折、变化的心理活动来塑造人物形象;一个是用白描的手法,通过简单的对话、神情的勾勒来塑造人物形象。前者是长篇小说的节选,篇幅长,有可能精雕细刻,细细描绘;后者是短篇小说,篇幅相对短小,要用极俭省的笔触来写,用的是简笔。但它们都是为表现作品中心服务的,让读者洞察作品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促使读者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憎恨那吃人的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

篇9:比较探究型课程教法例谈

一次我准备给学生上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佳作《世间最美的坟墓》, 这是一篇“比较·探究”的课文。课前, 学生演讲完后要我也演讲, 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毕淑敏的故事:

有一次, 毕淑敏到一所高校演讲, 一个大学生问了毕淑敏这样一个问题“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得到了在场学生的一片掌声, 看来这是困扰当代大学生的一个普遍问题。毕淑敏想了想, 说:“人生本没有任何意义。”这个答案得到了一阵更热烈的掌声, 很明显这个答案说出了很多大学生的心声。等掌声停下来, 毕淑敏接着说:“我们活着就是要给自己的人生加个意义”, 掌声雷动!

同样的, 我讲的故事也得到了学生真诚的掌声。

接着, 我说, 有的人浑浑噩噩过了一生, 毫无意义;有的人轰轰烈烈过了一生, 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有的人死后留给世间一座宏伟的坟墓, 以此来纪念他的一生;有的人死后留给世间一座普通的坟墓, 毫不显眼。那这种普通的坟墓是否会降低他的人生价值, 或者让人们忘记他的价值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

在学习的过程中, 通过幻灯展示, 我和学生一起来到列夫·托尔斯泰的墓前, 参观了这座没有十字架, 没有墓碑, 没有墓志铭, 没有名字的小小的长方形的土丘, 回顾了托尔斯泰伟大的一生。接着又给学生出示了许多有关坟墓的图片:秦陵, 十三陵, 东陵, 泰姬陵……然后, 引导学生一起讨论:托尔斯泰的坟墓如此普通, 为什么作者却说它是世间最美的坟墓?学生结合自己课前查找的有关托尔斯泰的资料, 认识到托尔斯泰以他伟大的思想永远引导着千百万的读者, 在他的墓前塑像、树碑、建馆, 均属当之无愧。可托尔斯泰墓除了树木萧萧、风声飒飒之外, 该有的却什么都没有。举世英名与普通坟墓之间, 人们的心理定式与伟人的自然归宿之间形成一种巨大的反差与冲撞, 结果是得到了人们无限的敬仰。所以作者说这是世间最美丽的坟墓。

这时, 有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 坟墓非得普通才美吗?我去过南京的中山陵, 它依山而建, 气势宏伟, 以此来纪念孙中山伟大的一生特别合适, 我觉得每个去参观的人也都是怀着敬仰之情去缅怀这位伟人的。难道他的墓就不美吗?”

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 纷纷发言谈自己的看法。经过相互交流讨论, 同学们的认识得到了提高:坟墓美还是不美不在于外观, 而在于墓主人的人生价值。一个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 不管他的坟墓是朴素的还是宏伟的, 都是美的;反之, 一个历史的罪人, 不管他的坟墓有多壮观, 得到的永远是骂名。

接着我们一起背诵了臧克家的《有的人》:“……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 想不朽;有的人, 情愿做野草, 等着地下的火烧……”教室内掌声雷动, 不知不觉一堂课结束了。

课后, 学生还不让我走, 我们又在走廊里继续刚才的话题。谈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谈对人生意义的重新认识, 谈怎样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有意义, 同学们越说越激动。他们说, 这节课真的是让他们受益匪浅, 原本觉得很普通的一篇文章竟能给人如此大的启示, 原本从没思考过的人生价值问题现在在心中变的清晰了, 知道该怎样定位自己的人生目标了, 知道该怎样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有意义了。

篇10:作文变换写作法例谈

一、变一般为典型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文写人的过程其实就是塑造典型的过程,“艺术化组合”就是塑造典型人物的一种好方法,也就是将分散的、零碎的甚至于想象的、虚构的材料进行巧妙的组合和嫁接,创造出更具典型的内容。例如,我们在清晨看见一个戴着红领巾的小女孩在街灯下卖包子,无人的时候,她就拿出课本来看,问及父母,才知道一个去世了,一个生病了。这样一个简单的场景和人物,要写成文章显然不行。但我们又被小女孩的精神所感动,非要写点什么,于是,有人就进行艺术化组合,想象出另外几种场景,让它和上文中自己亲历的被感动的场景嫁接合成,结果变出了华章:如,有人为了表现小女孩刻苦学习的精神,想象出她在学校里有很多授奖的场面以及刻苦攻读的场面,以此为文章开端,中间回顾女孩在街灯下读书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图景,这就成了一篇美文。又有人为了表现小女孩的爱心,想象出许多她捐献的场面,以捐献的场面为开端,引出她在街灯下卖包子的情景,再回到捐献场面,这样小女孩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了。一个平凡不过的人物经过变换,结果成为一个典型。再如有篇题为《中学生的一天》的作文中,作者巧妙地将劳动委员罚扫寝室、老师罚站、食堂管理员罚款、班主任罚写检讨集中于“我”的一天,以此反映学校以罚代教的现象。这样将不是发生在同一天的事情集中于一天,不但没有失真之感,反倒更具有戏剧性。

二、变单薄为丰厚

首先要从全局考虑,在审题立意上动脑筋,增加作文材料的立体感、层次感、厚重感,使文章更具表现力。如,一同学写《夏天的歌》,先写因阴雨连绵农家的稻谷没法晒而开始发霉,乡亲们一筹莫展。再写政府决定减免有关提留,村民们十分激动,文章表达了“人民政府爱人民”这一主题。作者深思后,又加上这样的内容:大家考虑到不能光靠政府照顾,还要开展生产自救,减少损失。这样,主题就变成了“人民政府爱人民,人民政府人民爱”,文章的内蕴变得丰厚多了。

在具体的写作中,要使文章内容变丰厚,就不能就事论事、就人写人,而要融合想象,将若干已经形成了的表象,通过分解、综合创造出一种新的形象。如写“山中之月”,假设如实写来,就只能写成:“一轮明月从山中升起,高高悬挂在天空,那皎洁的月光,洒在森林的树枝上,十分好看!”如果用融合想象,则会写出另一个样子:“青山抱住一轮明月,把那皎洁的月光,尽情地洒在森林的树枝上、针叶上。于是,那针叶上的露珠反射出万缕青光,一根根枝条,就像一串串珍珠闪耀着光华,又像一串串星星眨着眼睛,一只小松鼠,误以为天亮了,从树洞里一爬出来就溜向枝头,碰落了一颗颗露珠,也摔碎了一轮轮月亮。”在这个意境中,月亮是中心意象,要变单调为丰富,先要分解,于是月亮不仅仅是月亮,它变成了露珠、珍珠、星星;后要融合,月非月,又是月,它不再是原来的它,它是露珠、珍珠、星星融合而成的新月,所以松鼠碰落了露珠,也等于摔碎了月亮。想象奇特而瑰丽,不仅富有文采,而且意趣盎然。

三、变肤浅为深刻

主要是指对写作材料进行由浅入深的思考,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皆有,个个笔下俱无”的意思来,使文章具有更强的穿透力。如,一个同学写《荒》,先写农村许多人外出打工——田荒,再写菜园无人管理——园荒,最后写家里无人照管孩子,父母干脆让读书的姐姐辍学带小孩——人荒,这样一组织材料,文章的主题就显得特别深刻。又如《让座》一题,一般同学不是写汽车上给老年人或病人让座,就是写轮船、火车上给孕妇让座,助人为乐。尽管内容真、情感深,但总无震撼之力。有一同学却别开生面,写一位老厂长在公共汽车上给刚下班的青年工人让座,老干部关心爱护工人的事实,使文章反映了创建和谐社会的主题,深刻感人,令人耳目一新。还有一同学写酒席桌上,众人给老书记让座,德高望重的老书记又给回乡过年的大学生让座,情节动人,气氛热烈。这种不同寻常的构思,突出了老书记“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深刻题旨,不落窠臼,独辟蹊径。

(袁晓华 江苏省建湖县芦沟中学 224700)

篇11:新材料四字作文法例谈

一.“新材料四字作文法”的内涵

“引”即交代供给的材料。一般采用概括而简略的语言复述材料的内容。若材料是简要的言论或篇幅短小的事例, 可直接抄在文中。对于供材料议论文来说, 材料是我们作文的信息源, 观点即从材料中产生。行文时一般先要引述原材料, 即根据我们确立的论点有所取舍, 叙述跟论点有关的内容 (这叫“定向叙述”) , 之后水到渠成地引出论点。

“联”即联系现实进行论证。作文就事论事就会缺乏现实意义。在分析并评论材料、定向引述材料后, 还应进行定向分析, 要根据材料密切联系自身实际或社会实际, 从而提高作文的立意和境界。

“评”即对所引用的现实事例进行分析。分析所引用的现实事例时, 基于切合中心论点的设想, 对材料进行中心化分析。同一材料, 我们往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从而为不同的论点服务。

“结”即结尾部分对文章内容进行总结, 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要能既呼应观点, 又照应供给的材料。

笔者将以上四个步骤概括为“新材料四字作文法”。

二.“新材料四字作文法”实例展示

[原题展示]在辽阔的坦桑尼亚草原上, 一只饥饿的鬣狗在四处觅食。它沿着灌木间的小路奔跑, 来到一个岔路口, 在两条岔路的远方, 各有一头山羊绊倒在灌木丛中挣扎不出, 鬣狗的口水淌得老长, 它想先走其中一条路, 却又担心另一条路上的山羊被别的动物抢走。最后它决定, 左脚沿着左边的路走, 右脚沿着右边的路走。但是两条路越分越开, 相隔越来越远, 最终鬣狗把自己的身体劈成了两半。由此一条古老的谚语在非洲广泛流传:“鬣狗难过岔路口。”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 确定文体, 确定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思路导引]这是一道典型的寓意型新材料作文, 可从以下几个角度立意: (1) 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 走好人生的岔路口; (2) 知足者常乐, 贪得无厌终害己; (3) 贵在专—, 一心不可二用; (4)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要学会取舍。

[佳作展示]

放弃, 智慧的选择

倘若鬣狗放弃了觅食另外一头山羊的欲望, 那么结局又会如何呢?我想, 它一定会津津有味地大嚼上一顿美味大餐, 然后拖着快要撑爆的肚子满意而去。但是, 不懂得放弃的智慧, 酿成了鬣狗的悲哀。有时候, 放弃, 并不是一种错;放弃, 是为了更好地获得。 (开头分析原材料, 提出了明确的中心论点)

有位登山运动员, 数年来执着地攀登一座著名的高峰, 可每次他攀登到离终点还不到100米的地方都突然返回;别人都为他惋惜, 都说他为何不再坚持一下, 如果他再攀登一点高度, 就可创造世界纪录, 荣誉、金钱、地位也都会随之而来。而这位运动员却说:“这已经是我目前登山生涯的最高点, 我固然知道选择放弃会令我失去那些诱人的东西, 可我不选择放弃, 就会失去生命和重新攀登的机会, 对于我, 后者显然更重要。” (联系实际, 用登山运动员的回答, 证明了暂时放弃的必要性)

多么灵活的放弃, 多么明智的选择, 他以关键时刻的变通、无悔的选择保全了最宝贵的生命, 留住了再创造一切奇迹的机会。 (用极富思辨的语言评论了引用的材料, 扣了主题)

作家冯骥才年轻时曾被选进北京市篮球队, 但年已而立的他依然球技平平, 无所进展, 于是他转而从事绘画, 但奋斗数年后的他仍然默默无闻, 最后他将目光投向了写作, 终因《义和拳》一书而名声大振, 并因此奠定了他在文学创作领域的地位。试想, 冯骥才当初若不一次次变通方向, 果断选择放弃, 其结果或许是画坛多一位蹩脚的画手, 而文坛少一位一流的战将。 (联系实际, 运用典型的事例, 再次很好地证明放弃是智慧的选择)

篇12:写字课导入法例谈

一、故事导入法

案例一:“相随结构”的导入

师:相传,苏东坡有一次邀请好友来家做客。苏东坡的妹妹见哥哥出门迎接,而且非常热情,便开玩笑出了一句上联:“阿兄门外邀双月。”苏东坡当即对道:“小妹窗前捉半风。”苏小妹气得扭头就走。小朋友,你们能猜出上联中的“双月”是什么意思吗?(引导理解“双月”“半风”)

师:“双月”是指朋友的“朋”字,瞧,它们来了(课件欣赏),这个朋字在结构上很有特点,即由两个相同部分左右排列组成的。古人把这种结构称为相随结构。(板书:相随结构)

上述案例中,教师根据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用大书法家苏东坡与苏小妹对对联的故事导入,既让学生们了解了古代大家的幽默感,见识了他们丰厚的文学底蕴,又在学生所喜爱的猜谜活动中轻松引入正题,激发了学生写字的兴趣。

中国历代的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数不胜数,如 “王羲之墨汁当醋”“白居易苦练书法” “怀素芭蕉叶上练字”“郑板桥写对联”等故事几乎家喻户晓。教师可合理用上这些宝贵的资源,在写字课中用书法家的小故事激发学生对书法的热爱,引导学生勤奋练习。

二、动画导入法

案例二:“人字头”导入

师:小朋友,你们看,谁来了?

(播放虹猫送礼物的动画,虹猫说:“小朋友,你们好哇!第一次和你们见面,我准备送给大家一件小礼物,请你们仔细看看,选一件最喜欢的吧!”虹猫拿出三件写有“伞”字的礼物,人字头撑开的角度不同。)

师:你喜欢哪一件呢?为什么?(学生纷纷发言)

师: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就来写写人字头。

儿童有好玩、好动的年龄特点。在本教学片段中,教师运用课件创设“虹猫送礼物”教学情境,通过播放动画引起学生的兴趣,启发他们开动脑筋,从而使他们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自觉、自愿地学习写字。

小学生生性活泼,注意力容易分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利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动画形式导入,让儿童有一种亲近感,使他们“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探究的欲望,强化他们积极参与的意识,让写字课变得生动起来。

三、欣赏导入法

案例三:“横折的写法”导入

师:(播放台历课件)小朋友们好!刚才小朋友们欣赏的是我校同学们的书法作品。这些优秀的书法作品已经编印成学校的台历了。从你们羡慕的眼神中老师看出来了,你们很想向台历中的大哥哥大姐姐学习!今天你打算如何表现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出色呢?

生:我要仔细观察,大胆发言。

生:今天我的字要比以前有进步!

师: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说到做到,有信心吗?

……

上课开始时,教师播放课件,让学生欣赏书法台历作品;一幅幅优美的作品吸引了他们,调动了他们写字的积极性。学生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写字课中,主动学习,展现自己。

对于名家的作品、教师的作品、书法小能手的作品,教师都可以拿出来让学生欣赏。因为这些作品能打动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性情。导入时,教师先展示书法作品,适当地从作品的结体、章法等方面引导学生欣赏,然后鼓励学生:“你们也可以写出这样的作品,有信心吗?”学生们写字的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了。

四、图画导入法

案例四:“斜捺的写法”导入

师:汉代书法家蔡邕在他的《笔论》中说:为书之体须入其形,纵横有可象者。意思是说,书法中的笔画、单字甚至成篇的作品往往与自然万象有相似或相通的地方。下面,老师列举几种事物,看看你们会想到哪些笔画。[这些事物包括:悬挂着的绣花针(悬针竖)、压弯的扁担(长横)、高空坠落的石头(点)、折弯的大头针(提)、长长的象牙(长撇)。]

师:这是一把弯弯的大刀,你们看,它像哪个笔画呢?

生:捺画。

师:准确地说,它更像斜捺。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斜捺的写法。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由看图画、猜笔画导入,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到笔画的形态特征,透过物象更可以感受到笔画的神韵。趣由心生,味从情出。当学生从与物象的对比中感受到了笔画的情趣时,习字就会成为一种内在的需要。

图画导入可以增强直观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贴切的图画作为例子,变抽象为具体,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从而形象深刻地感受字的笔画、结构特点,写起字来会得心应手,教学因此会更加有效。

上一篇: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工程施工合同下一篇:尤镇中心小学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教研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