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港中学“励志教育”学校特色建设规划

2024-04-12

横港中学“励志教育”学校特色建设规划(共9篇)

篇1:横港中学“励志教育”学校特色建设规划

横港中学“励志教育”学校特色建设规划

一、特色建设的背景分析。

1、学校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地处海盐西北偏僻之地,与县城的距离在所有农村初中中最远,但学校与嘉兴毗邻,又由于横港个体私营经济相当发达,是浴霸、印刷、集成吊顶的生产基地,所以横港的老板特别多,而且老板间的攀比之风较为严重,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城市就读,父母的面子就大,脸上光彩。因此优秀学生每年除了流向本县的几所知名初中外,又有10多名优秀学生流向嘉兴实验一中、嘉兴秀洲现代实验学校等学校,甚至有的学生在小学早已转学到嘉兴的一些名校就读。而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因此他们的子女就成了本地的新居民,成了我校生源的一部分,而这批学生由于基础、父母的管教等等原因,学习状况不容乐观。综合以上情况,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我校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文化课基础较差,学生缺乏较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许多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存在偏差,学习目的不明、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意志不坚定,有的学生来校学习纯粹是为了应付家长和老师,上课“身在曹营心在汉”,课后作业要么不做要么随便抄一点,对于三年的初中学习生活没有具体明确的目标,“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给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2、学校班主任队伍分析。

我校现有十三名班主任,年龄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结构合理。现有班主任队伍中有县级优秀班主任多名,我们的班主任责任心、事业心都相当强,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都有一股搞好班级管理工作的热心和信心,对于学生中存在的问题都了解得比较清楚,对于学生缺乏志向的问题也在思考、也在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因此说班主任和学校的想法是一致的,为开展学校“励志教育”打下了扎实的思想基础,而且这么一支优秀的班主任队伍也为学校实施这一项特色教育工作提供了充实的师资保障。

3、学校尝试“励志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在学校确定“励志教育”为特色建设项目之前,学校对其在我校的可行性进行了一定的实践尝试和检验,如组织学生观看励志视频、周一晨会学生励志演讲、校园内悬挂励志横竖幅等。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一定程度上激发起了学生内心的斗志和学习动力,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和效果。这为“励志教育”在我校的进一步深入推广提供了实践基础,为我们开展这项工作增强了信心和动力。

二、特色建设的目标确定。

根据我校的实际,我们将“励志教育”的目标分步确定为:

◆初步目标(2010年-2011年):

1、进一步加强班级、学校文化环境建设,使“励志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相融。

2、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使得全体师生认同“励志教育”,发挥“励志教育”的初步效应。

◆过程目标(2011年-2012年):

1、进一步挖掘“励志教育”的内涵和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和载体,进一步发挥“励志教育”的作用。

2、在整个校园形成“励志教育”的初步氛围,使得“励志教育”逐步成为我校特色。

◆最终目标(2012年-2013年):

1、整个校园形成浓浓的“励志教育”氛围,时时处处能感受到我校“励志教育的底蕴”,使“励志教育”成为我校明显的特色。

2、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毅力、学习效果有较为明显的进步,班级、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有明显进步。

三、特色建设的策略和具体的措施。

为了达成“励志教育”的目标,从我校实际出发,我们拟采取以下策略和措施:

1、加强校园“励志教育”显性氛围创设。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加强特色显性氛围建设,把校园文化建设同学校特色项目建设融为一体。立足本校实际,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加大投入,完成校园横竖幅建设、围墙文化建设、“橱窗文化”建设和学校走廊文化建设等,努力营造“励志教育”良好的校园氛围。

2、大力开展班级“励志教育”特色建设。各个班级要根据学校的总体要求形成具有自己班级特色的“励志教育”,做到班班都有明确的目标、保障措施和活动的载体,要扎扎实实地推进各项活动,学校每月开展一次专项检查或观摩巡礼活动,促进各班的“励志教育”真正形成特色。

3、开展丰富多彩的“励志教育”活动。如每周周一晨会国旗下“励志教育”师生讲话;开设学校“励志教育”学生广播台,播放“励志教育”歌曲和故事; 中午午休时间唱励志歌曲;开展“励志教育”讲故事比赛;开展“励志教育” 经典读书活动;开展“励志教育”主题班会;自编班级“励志教育”班报;开展“励志教育”座右铭活动;进行“励志教育”演讲比赛;开展学生“励志教育”名言

2创设比赛;自编“励志教育”故事集;开展“励志教育”报告会、主题征文比赛等。

4、建立完善“励志教育”特色建设考评办法。一方面在班主任考核中要融入“励志教育”考核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建立相关的制度,以制度来推进此项工作,使每一位班主任和教师都有为学校特色建设出力的机会和任务要求。

四、学校“励志教育”特色教育外显效果的呈现方式

1、学校突显“励志教育”特色文化

学校的一切文化建设围绕“励志教育”来布置,一方面师生的思想品质受到良好的熏陶,另一方面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和校风。走进学校,让人感受到学校处处蕴含着“励志教育”的底蕴,时时感受到“励志教育”的气息。

2、学生养成“励志教育”良好品质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成功了,他们会总结经验,争取更好的成绩;如果失败了,有面对挫折的勇气,并不自暴自弃,而是总结教训,向别人学习,从而挑战自我;学生具有有自信心和坚强的毅力,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不轻言放弃,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3、通过“励志教育”,形成知识文化、精神文化、审美文化、道德文化和人文环境文化协调发展的态势。以各种活动为平台,通过录相、光盘、文化墙、书面材料实物等组成特色系列资料,显现丰富多彩、充满生机的校园文化及特色成果。

4、形成我校特色的“励志教育”自编校本实验教材,开设“励志教育”校本课程。在开展“励志教育”取得一定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设想把“励志教育”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开设“励志教育”校本课程,积极创建“励志教育”特色学校。

五、保障机制:

1、人员保障:学校成立创建“励志教育”特色项目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实施工作。组长:冯勤良副组长:许仁松、刘育新 组员:干於平、陈张明、邬宏桂、各班主任。

2、组织保障:校长负责、主持,教导处具体组织,班主任具体实施。

3、时间保障: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从学校层面上确保学校开展各项“励志教育”活动的时间。

4、经费保障:为了保障学校特色建设,根据活动中所需的设备设施情况,适度加大投入,确保活动硬件到位,确保必需的活动经费支出。

篇2:横港中学“励志教育”学校特色建设规划

一、立足校本, 开发特色校本课程

德育是育心的工作, 它需要适合的课程为载体, 在“润物无声”中, 熏陶学生, 帮助他们生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为开设好特色校本德育课程, 杏林中学首先组织编写了自己的《杏林国学读本》, 把它作为校本教材。然后, 把国学经典教育纳入课程管理, 每周安排一课, 由专职教师执教, 期末进行考试检测、反馈总结。力图通过校本德育课程, 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杏林国学读本》以“修身”为开篇内容, 教育学生从如何知行、如何做人开始, 让学生懂得做人最基本的道理。懂得人生一切事业功绩, 都从做人开始;最终所能取得的成就, 就是做人的必然结果。接着是“交友篇”“立志篇”两部分内容。“修身篇”“交友篇”“立志篇”三篇构成了一个整体。

《杏林国学读本》校本教材在树立学生“从小立人、长大立国”的优秀品质和健全人格方面起了重要教育作用, 全校学生共作课后读书笔记1000多页、写出2000余篇读后感、编辑撰写3000多条箴言。其中多篇优秀习作被校刊《杏林人》刊用。学校探索出一条“读经典——促内化——重实践”的传统文化教育有效之路。学校也成为渝中区使用校本教材进入正式系列学习的典校之一。重庆晚报以《渝中区杏林中学首开国学考试:讲述孝道》为题报道学校该项教育成果。

新时期的新形势赋予德育新内容, 在广泛开展“读经典, 学国学”活动背景下, 学校德育又重点以“经典阅读”为载体, 提高学生文明素养, 培养学生优秀品质。

二、建立德育教育体系, 引领学校德育教育可持续发展

学校的德育教育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把可持续发展的德育变成现实, 就必须构筑可持续发展的德育体系。可持续发展德育体系是一个德育体系本体各要素之间层次分明、比例协调, 与外部社会各系统之间内外呼应, 和谐发展, 并追求持久德育效应的动态发展体系。

为达成这一目标, 杏林中学精心打造了“读经典, 学国学”德育活动体系, 简称“153活动”。

1——指一个主题:“在经典诵读中实施养成教育,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有德少年”

5——指抓好五个结合:经典诵读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经典诵读与主题活动相结合、经典诵读与学科相结合、经典诵读与养成教育相结合、经典诵读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1) 学校建孔子像, 建“杏林校记”竹简文化墙、教室、处室根据不同功能选配儒家名言警句、箴言牌匾, 烘托儒家特色文化育人氛围。

(2) 学年初举行“国家经典诵读”启动仪式以来, 开办了6期杏林讲坛, 既有文科教师, 也有理科教师, 向全校教职工讲、论国学经典, 倡导读书学习风气。

(3) 举行了以“儒家经典润杏林, 唱读讲传诵祖国”为主题的节目汇演。本周五区委宣传部在我校开现场会后, 一些经典优秀节目将进行汇报演出, 如歌舞吟唱《长歌行》, 快板《新编弟子规》、经典诵读剧《劝学》等十余个节目。其中初二.2班杜洋同学的故事《经典伴我成长》曾获市二等奖。

(4) 学校精选《论语》、《曾广贤文》等20余册国学读本, 利用读报、班会课, 语文课等指导学生朗诵品读。在此基础上, 举行了全校“春之韵”经典诵读比赛。除语文课外, 历史、政治、美术、音乐等学科也结合学科特点开展讲经典故事、学唱《新学堂歌》、国学专题板报, 手抄报、国学经典书画作品展等, 并以文化长廊形式展出优秀作品。

(5) 传统文化教育, 经典诵读活动在与养成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方面, 体现为深化学校以前《进城务工子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联合国子课题的教育成果。如:培养学生81个好习惯、给学生父母17条建议、培养孩子良好习惯6原则等等。并将其提升到新的高度。目前, 新课题是《城市初中传承儒家传统文化校本策略研究》。

(与家庭教育结合成果还体现在家长委员会集中反馈信息显示, 孩子在家言行的变化如:上放学和家长打招呼, 解释学校学到的“出必告, 返必面“的道理等等。学生“孝敬之星”的评选更多依据家长反馈。)

3——指实现了三成效:学生个性、校园文化得到发展 (社团活动开展) 。行为习惯、学业成绩有所提高 (星级工程常规德育) 。学校办学水平广受好评 (街道社区评价家长问卷调查统计媒体报道等) 。

篇3:横港中学“励志教育”学校特色建设规划

一、完善教育理念 形成共同价值观

学校文化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理念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其中理念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灵魂与统帅,每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应依据学校长期办学经验、教育环境、发展态势等要素积淀形成。学校是一个多层面、多要素的复合体系,怎样在教育理念的完善中实现个体价值观的趋同和个体与组织价值观的统一,增强学校管理行为和教育教学的科学融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当今中学办学模式有4种类型,即松散组合性、事务连接性、局部整合性、全面整合性中,其差异主要在于对学校文化建设和内涵发展的高度及效度。对很多中学来讲,学校文化建设的突破口就是要把文化建设的活动时空、存在形式、活动方式等方面融进素质教育理念下,从而实现历史悠久文化传承和当今学校文化精华吸纳的有机统一。

因此,为丰富完善教育理念,形成共同价值观,我们以尊重与参与、学习与创新、发展与诚信等价值观构建为核心,通过各种途径在全校上下培养并形成学校个体成长和群体优化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运行效度。为规范言行,提升整体素养,我们的全体教职员工在工作中必须以六种境界来严格要求自己,即信心勇气与科学理性、思想前瞻与行为务实、个性风格与团队精神、敢于揽责与勇于推功、大胆创新与规范自敛、勇往直前与细致入微。建构一种既体现民主精神又富有创新活力的校园文化,找准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找到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理念融合的途径,从而形成一种相互理解、共同成长的学习成长环境,有助于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和谐成长与学校发展壮大的有机统一。

二、优化管理氛围 构建科学民主的管理文化

以高中新课改实施为突破口,在素质教育理念引领下,学校管理讲究制度和规范,文化讲究氛围和契约,两者必须有机融合。规范中出文化,文化中有规范,将学校文化理念转换为师生员工的信念、行为、机制等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前提。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我们通过学校的文化力和文化组织手段,整合利用学校的人力、物力资源,优化管理氛围,构建科学民主的管理文化,从而就能有效促进师生主体意识及行为的提升。为培育团队精神,创建高层次文化群体,提升学校文化的精神境界和影响效度,在每周的教职工政治学习和处室及年级会上,在各年级、教研组和学校开展的各类教育教学及管理的专题研讨会上,在每个年级和班级的研讨会、班会及各类活动中,我们都注意引导教职员工开展以改进方法增强效益、参与决策的意识和能力、团队精神与个体成长等为主题的管理文化方面的探讨,从而为学校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关注师生成长 构建和谐共进的团队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学校师生的活动及师生群体、个体的成长。教师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教学活动的全过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但在一些学校,学校文化建设大多局限于思德教育、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制度建设等领域,而忽略了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们认为,从素质教育追求人全面发展来看,学校文化建设应涉及活动中的所有因素,而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价值观念、形为规范、情感态度的重要载体,因此,每名师生员工都应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追求者和建构者。为全面提高教师文化内涵和综合素养,我们在民主、赏识、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理念引领下,把教师反思文化、合作文化和学习型文化作为突破口,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为打造一流团队,创优秀群体,我们发扬教育的亮剑精神,在团队不断自我更新的基础上,把学校群体建设成为一个以学习型为特征的“铁军”队伍。我们在全校大兴学习之风,建学习型处室、学习型年级、学习型教研组,每名教职员工把争做书香型教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全体教师做到儒雅、优雅,全体学生做到文明、文雅。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创新,学校教师自觉成为了学校素质教育和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为打创一流团队、建和谐温暖家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互相督促是必须的,而长期以来,教师对学生的意见、评价和管理成为理所当然,而忽略了学生对教师的建议评价和监督,而学校文化建设中学生的参与应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以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成长为切入点,坚持“有进步的学生就是好学生”的评价观,给予两校区的每名同学以充分的人格尊重和人文关怀,使他们有“在校如在家”的温暖。我们各项工作的开展和各项政策的制定都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如我们的班级管理要求高初中各班班规和操行分细则必须由每名同学共同参与制定,学生和老师具有同等的义务和权利,这样的机制学生才能真正实现自我教育和参与民主管理,构建和谐共升的校园文化。因此,学校重视健全与学生沟通机制,每月学生评教机制和班、年级、学校三级值班机制,使每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能及时得到快速的反映和解决,这既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又有利于学校教师的进步。

四、重视资源开发 创建丰富多元的特色文化

重视学校办学中的所有因素蕴含的文化信息,开发利用校内外资源,构建丰富多元的特色文化,使学校文化建设朝效应化、特色化和品牌化方向健康发展。学校文化资源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动态性等特征,除了在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人文精神建设等方面根据目标不断生成先进文化外,各校还应通过各类途径发挥群体的作用,重视各类资源的开发利用,使学校文化更具个性与特色。

篇4:横港中学“励志教育”学校特色建设规划

关键词:中学校园,总体规划,人性化教育,环境

1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中学校园规划设计的发展概况

我国中学建筑事业的大发展阶段是从建国至20世纪80年代期间。50年代~60年代这一时期的中学, 采用的手法以经济简洁为主, 忽视了坚固、适用、美观的建设方针, 多数只有一栋教学、实验、行政三位一体的综合楼, 学校处于城市狭窄的空间里, 学校环境更谈不上优美。

80年代的中学建筑开始注重学生室外活动空间的创造。建筑围合各种庭院、天井、底层架空、屋顶活动场地、专用活动区的开辟等各种手段为学生课外活动交往创造了条件。

90年代以来, 随着世界科技的发展和我国经济建设的全面推进, 现代化教育手段进入多媒体时代, 并开始广泛的应用于各种学科的教学活动中, 这些变革对中小学建筑的内容和形式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校园规划上注重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的互补和渗透性, 以提高环境利用率, 增加交流空间。各种设施的完备程度趋同于大学校园。

2人性化的教育及环境教育

1) 近年来, 随着国际间专家学者互访, 图书资料交流增多, 使在教学方法、教学条件等方面, 得以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 对我国的学校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也促进中学时代人性化素质教育的发展。2) 新的学校建筑是为满足“学习者”展开学习活动创造的环境, 从时间上讲, 学生整天或终年生活在学习环境中, 学生除正常的学习行为外, 休息、游戏、交往等都是正常活动内容。而这些活动对学生的成长及未来生活都将产生重要作用, 把学校作为具有生活情趣的环境进行设计处理是新型学校建筑构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在校园设计上就在于尽可能创造宽敞灵活多变的开阔空间, 构造丰富多彩的感观及气氛环境, 使其成为学生学习、交流活动以及吸收各种知识和艺术的综合平台。

3总体规划与外环境设计

3.1项目概况

采育镇新建安全中学位于北京市大兴区采育镇新建工业开发区内, 用地周围为待开发用地, 地势平坦, 设有其他建筑物, 环境良好, 非常适合工程的建设及使用。本工程三面临路, 交通便利, 学校占地面积66 152.2 m2, 总建筑面积38 770.6 m2。

3.2项目的建设内容, 规模及标准

根据采育镇教委要求将原采育中学, 大皮营中学和辛店中学合并为一, 建设地点在采育新区。整个校区建有教学楼、实验楼、图书楼、学术报告厅、学生宿舍、食堂、室内运动馆、室外运动场、排球场、篮球场, 可满足52个班同时上课, 容纳学生2 340人。

3.3校园空间建构

, 、两大功能分区组成。教学中心区由教学楼、图书信息楼、实验楼、报告厅、办公楼等组成。体育运动及生活服务区由室外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室内体育馆及宿舍楼、食堂等综合设施组成, 总体规划时, 将教学区安排在用地西北侧, 东南侧布置体育运动及生活服务区, 使得动静分区, 东南侧的生活服务区对外直接联系, 不干扰校内正常活动, 南边设独立出入口, 可自成一区, 与楼有一定的合理距离。教学区采用庭院式建筑布局, 利用连廊将各功能建筑连为一体。

3.4序列空间、人文情怀

在校园规划上, 首先应创造好学校空间环境, 反映出学习、交流开放、进取的特性。在本项目中, 吸收了中国传统校园形式———外廊合院式建筑群, 建筑群能过广场和连廊这条明确的交通主轴线, 前后左右向外围延展着许多组建筑空间。在学校入口处设计一个下沉式礼仪广场, 是学校举行重大仪式活动的场所, 同时也是人性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广场内布置有绿化和雕塑小品, 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公共社交环境,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及集体精神, 提高修养, 陶冶情操。

广场一侧是带有弧形室外长廊的教学主楼, 长廊由木格栅搭建而成, 阳光能过格构顶部洒下, 形成富有韵律的光环境景色。教学楼西侧的报告厅也有一片弧墙与教学楼的弧形长廊相呼应, 丰富了人的视觉感受。在教学楼南侧结合楼梯设计了一个天文观象台, 高耸的塔式结构成了学校大门的对景, 也给学校主入口景观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教学区由长廊连绕的4栋教学主楼单体组成, 各栋之间的空间安排有庭院小品、绿化, 为学生和老师的课间休息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活动空间。

生活宿舍楼前的小广场布置了绿化, 栽培了各种花草树木, 同样烘托出亲切的生活气氛。

4单体建筑设计

建筑形象的生成受到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包括地理气候环境、建筑使用功能、建筑技术及材料、地域文化以及建筑师的设计思维等。一座优秀的校园建筑, 不仅在使用上要满足教学功能的要求, 而且通过建筑形象的塑造表达一定的思想和意境, 营造一个优雅、整洁而又有文化内涵和积极向上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校园环境, 给人以高层的精神享受。

4.1立体构成设计

立体构成结构上可分为加法构成、减法构成、空间构成和综合构成等主要类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建筑的外观形象是在涵盖了合理内部空间结构的基础上, 对形体进行形式构成处理的结果。教学楼设计成典型的功能性建筑, 普通教室采用9.9 m×7.2 m的柱网, 适当降低窗台, 增加窗户的高度。实验室柱网为9.9 m×8.4 m, 专用教室采用16.4 m×8.4 m, 反映在外部形体上具有强烈的几何感。多功能报告厅体现出与校前广场的呼应设计成椭圆形, 总之是通过以几种简单的几何形体为元素的构成方式, 努力创造出造型丰富, 具有抽象几何美感的新型中学建筑形象。

4.2灰空间的设计

“灰空间”一方面是指色彩, 另一方面指介乎于室内外的过渡空间。采育中学在教学楼的西侧设计了一个极富韵律感的弧形柱廊, 使得学生从室外进入教学楼前经历一个过渡性空间, 而且形态的变化导致入口处产生了强烈的光影效果, 顶部的镂空格架使阴影变幻莫测, 从而达到强化建筑入口的作用。同时在报告厅西北侧也设计了一个弧形台阶长廊, 既呼应了报告厅的整体造型, 又丰富了建筑艺术表现力。

4.3色彩构成的设计

色彩构成主要是研究光与色的明度、纯度、色相之间的变化及影响关系, 有较强的使用价值和广泛的应用领域。北方冬季寒冷漫长, 草木凋零, 自然环境色彩匮乏, 以建筑色彩为主的人工环境色彩成为冬季寒冷地区城市色彩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设计中选用以大面积砖红墙作为主要外饰面材料, 结合透明玻璃与装饰线形成不同材质肌理的有机组合。红白相间的明快色彩突出了学校建筑的标志性特征, 在冬季白雪的映衬下更显得活泼、醒目。

5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教育思想, 教学方法及教学管理等正在逐步地调整和改变, 与之相对应的校园规划设计思想也随之发生变革。作为一名当代建筑师应当充分认识到校园规划设计的重要性, 要明确校园规划既不是单纯的平面规划也不是单纯的建筑空间设计, 而是二者加上景观和外部空间形态的综合设计。最后在校园规划中能否体现出对师生真正的人文关怀, 在此内涵基础上的所有外延的表现形式是当代建筑师必须认真面对的课题。

参考文献

篇5:横港中学“励志教育”学校特色建设规划

一、“励志教育”的内涵

“励”即劝勉,鼓励;“志”即志向,志愿。“励志”是指激励斗志、鼓舞信心、专心致志于某种事业。何谓“励志教育”?简单地说,“励志教育”就是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指引下,在尊重师生个性的基础上,通过培养学高为范、教有特色、育有成效的“励志之师”和学有志向、学有所专、学有所特的“励志之生”,实现师生的“励志人生”。

为了践行“励志教育”教育思想,三十三中围绕“办一所励志自信、管理精细、笃行进取的广东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的办学目标,以培养“励志教师”和“励志学生”为核心,积极营造励志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培育独特的“励志教育”校园文化。

二、“励志教育”特色文化培育的路径

特色文化是在潜移默化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三十三中在培育“励志教育”特色文化中,采取了如下措施。

1. 建设励志育人环境,塑造“励志教育”文化之形

首先从建设校园环境入手,打造励志育人环境的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在显性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学校追求的是历史与现代、自然与人文的相融相合。一是凸显励志育人的人文景观。主要以“校史展览室、励志文化长廊、励志荣誉墙”等为载体,展示学校发展历程和历史遗存;学校的校标——马踏飞燕,一只凌云飞驰、骁勇矫健的天马,激励着师生奋发向上、豪迈进取。二是构建励志向上的自然景观。“励志校道”两旁的八棵十多米高秋枫树,高大挺拔,直冲云霄,呼唤莘莘学子要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向上,为心中梦想的实现而豪情满怀,壮志凌云;“励志学园”里种植了各种果木、花草,意喻百花竞放、百果飘香、桃李满天下,重视凸显一草一木、一水一石对师生的熏陶。

在隐性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学校着力打造奋发向上、充满自信的文化氛围。一是开展“一分钟励志教育”活动。每天在上午、下午上课前,各班组织学生通过高喊鼓舞人心的口号,增强学生“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心。二是评选“励志之星”。每年通过评选“励志少年”“励志教师”和“励志家长”等活动载体,增强励志育人的持久动力。现在漫步校园,能强烈感受到学校突出“励志教育”主题、彰显“励志教育”特色文化的强烈氛围,让师生时时处处都能受到“励志文化”的熏陶。

2. 构建励志课程体系,奠定“励志教育”文化之魂

课程建设是学校变革与特色发展的核心元素,也是学校特色与个性的体现。学校追求特色发展,关键要有特色课程。所谓“特色课程”,就是以学校核心文化为基础的具有时代发展方向、体现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办学课程。多年来,三十三中以“励志教育”为引领, 构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励志·笃行”特色课程体系(见下页图)。“励志·笃行”特色课程是学校围绕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和拓展,是创建 “励志教育”特色校园文化的灵魂。为扎实推进“励志·笃行”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学校对课程实施的时间资源、学习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行了认真筹划和安排,确保“励志·笃行”特色课程实施工作的有效展开。开发“励志·笃行”特色课程,让教师的专业视野更宽广,对“励志教育”的理解更深刻,科研能力也更突出,一批“励志教师”脱颖而出。通过开设 “励志·笃行”必修课(每周1节),促进了学生的励志个性和特色发展,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他们的综合素质。调査显示,80%以上的学生非常喜爱“励志·笃行”课程,认为“励志·笃行”课程具有趣味性和现实性,内容丰富、富有意义。学校出版的三本“励志·笃行”课程校本教材,具有丰富的特色文化体系和创新价值。

3. 打造励志课堂,建造“励志教育”文化之场

课堂是师生励志成长的舞台,实施“励志教育”的主阵地。为了将“励志教育”的“笃行、成功、快乐”核心思想体现于课堂,努力探索“励志课堂”教学模式,并使之上升为课题进行研究,成为学校开展“励志教育”强大的推动力,三十三中结合学情和教情,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创建了“励志课堂教学模式”——“‘笃行、成功、快乐育人模式下导学案六步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导学案为载体,以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分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展示→精讲点拨→当堂训练→总结提升”六个步骤,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励志课堂”作为开展“励志教育”的重要场所,一方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另一方面也给教师搭建了更为持久的发展平台。

4. 培植励志特色项目,彰显“励志教育”文化之韵

“励志教育”还有一项重要举措便是培植励志特色项目。通过“时事讲评写”“感恩教育”“社团活动与体艺科技节”这三大特色体系的建设与智慧打造,使之成为了学校“励志教育”的鲜活因子。

(1)在“时事讲评写”中润泽励志人生。开展“时事讲评写”活动就是让学生关注时事新闻,从小树立自信、勤奋、专注、扎实的学风。编制《时事讲评写校本课程》,让学生通过读新闻,评新闻,写新闻,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励志情怀。思想品德课老师每节课利用5分钟时间,组织学生讲新闻、评新闻。各班成立“时事讲评写兴趣小组”,开展“时事讲评写”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读新闻、评新闻、写新闻,既提升了学生写作和演讲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关心时政和奋发向上的励志情感。

(2)在感恩教育中铸就励志品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传统美德。学校每年“五四青年节”开展“感恩父母”,“教师节”开展“感恩老师”以及“国庆节”开展“感恩祖国”等活动,培养学生时刻铭记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感谢祖国的培育之恩。学校还利用班会、校会、黑板报和宣传栏等阵地创设浓厚的感恩教育氛围。在励志教育中渗透感恩教育,其主要目的就是从小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升华学生的感恩情怀,从而铸就学生的励志品行。

(3)在社团活动与体艺科技节中张扬励志个性。活动出特色,精彩纷呈的社团活动也是学校“励志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科技创新项目是广州市科技特色项目,也是海珠区科技重点建设项目;学校的“啦啦操”连续两次在全国比赛中获得第二第三名。重点打造的科技项目有12个,体艺项目有15个,这些特色项目是学校“励志教育”跳动的“音符”。学校每年举行的“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成了学生展示励志个性特长的重要舞台,使学校的励志教育在砥砺行进中历久弥新,清香四溢。

篇6:横港中学“励志教育”学校特色建设规划

学校基本情况

湖北省荆州市实验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环境优美、师资雄厚、校风优良、教育特色突出、教学成绩优异的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校坐落在荆州古城,建校已有七十多年。校内保存有文庙大成殿、棂星门等省级历史文物,曾是明清时代的县学宫,过去的祭孔子、办乡试、迎状元等活动给这里留下了厚重的文化积淀。学校现有51个教学班,3000多名学生。在校教职工有192名, 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112人,35人获得省、市级以上“明星教师”“骨干教师”称号,40多人次获得国家及省、市有关部门授予的“名师”“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和“十佳班主任”等称号。

学校信息化特色经验

1.不断加大信息技术硬件投入,稳步提升学校信息化建设

学校在2005年成立了信息中心,建设多个计算机教室,自主开发和建设了校园网站,并发挥校园网在管理、科研、教学、宣传等方面的作用。学校本着“总体规划,分步落实,逐步到位,不断完善”的原则,多次进行信息化设备的升级改造,所有教室均配备了电子白板。目前,学校为每位教师配备了教学专用笔记本电脑,百兆网的接入为全校师生提供教育教学服务,近百台监控摄像头有力保证了全校师生的安全。

2.不断引进各类信息技术平台,促进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信息化提升

学校在保证硬件不断完善的同时,引进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所需的信息技术平台,把信息技术的服务落在实处。校园网建设中的内网是各个部门及各教研组管理和沟通的有效平台,先进的学籍管理系统、自动排课系统、自动化的阅卷系统和成绩分析系统是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此外,拥有最新技术的未来教室录播系统、教育技术服务平台、校园广播系统等正在服务于全校师生,学校逐步实现了管理高效化、 办公自动化、教学网络化、学习个性化、 生活信息化。

3.不断加强信息技术培训的管理,切实打造一支过硬的信息化队伍

教师是教育信息化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的关键,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队伍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也是学校信息化进程的重要内容。为保证拥有一批高水平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队伍,学校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活动,不断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学校获得的荣誉

篇7: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励志教育

【关键词】古诗文 教学 励志教育 策略 路径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本文即从这一“育人”的终极目的出发,对“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励志教育”这一论题进行相关探究与阐述。

一、励志教育的内涵及其在古诗文教学中实施的必要性

《现代汉语词典》对“励志”一词的解释是:“奋发志气,把精力集中在某方面。”一般认为,“励志教育”主要包括“信念教育”“道德教育”“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等内容。

在现行中学古诗文中,与“励志”有关的名篇名句不胜枚举,这就为我们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文学资源。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既要引导学生去领略蕴涵于其中的语言文字之妙、诗情画意之美,也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适当的励志教育。

中学阶段的青少年学生,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尚处于养成与建构的动态过程中,具有诸多不确定性。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古诗文教学中抓住某些有利契机对学生进行某种“传道”——励志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这对于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大有裨益。

二、中学古诗文教学中励志教育的实施策略

在古诗文教学中实施励志教育,首先需要教师的适当引导与启发。这既是由古诗文教学的特性决定的,也是由励志教育的特点决定的。

例如,在阐释荀子《劝学》中的名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尘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时,我就曾引导与启发学生进行自我反省:当我们在无涯学海中遭遇某种难关时,能否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攻克它?当我们在人生旅途中遭遇某种障碍时,能否以“用心一也”之“蚯蚓精神”扫除它?学生们在我的引导与启发下,一个个畅所欲言,将自己在往昔学习与生活中显露出的畏难情绪进行了一番自我检讨,并表示在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将以荀子的名句进行自我激励,直至“痛改前非”。

古诗文教学中的励志教育,一方面需要教师的适当引导与启发,另一方面,更需要学生自己的领悟与体验。

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是励志教育的传世名篇。该篇描述了作者青春年少时一段刻骨铭心的求学记忆。在剖析该文中“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一段时,我曾半开玩笑地对学生说:“如果你们遇到这样训斥学生的老师,早就投诉到校长那里去了吧?”学生们先是哄堂大笑,继而沉思默想,最后有几位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有一位来自偏远乡村的同学,谈到自己家境比较贫寒,与宋濂当年的处境极为相似,读了该文后,有“于我心有戚戚焉”之感,最后表示自己今后将更加坚强、谦逊与好学。

我听了学生们的发言后,觉得他们对师生关系、学习态度、生活条件等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在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在研读此类课文时,需要学生们设身处地地对作者当时的处境与心境进行联想与想象。与此同时,还要对照自身情况进行换位思考,从而获得相应的领悟与体验,最终达到“自我激励”之目的。

再次,需要师生的对话与共鸣。这种对话与共鸣,既可来自古诗文文本(或作者),也可来自教师的现身说法,或学生的切身体验。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有一段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在解读该段时,我的“本能”反应是要与学生一起“分享”我的一段人生经历:高二那年夏天的一个中午,烈日炎炎,父亲突然叫我和他一同去给玉米地除草。刚干了一会儿,他便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你觉得种地与读书哪个更苦?”我略带怒气地说:“当然是种地比读书苦十倍百倍!”父亲立即说道:“我的目的达到了,咱们回家吧!”一路上,父亲几次欲言又止,最后饱含深情地对我说:“孩子,你从小身体单薄,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果你这辈子像我一样在家种田种地,你的身体是支撑不了的。你要努力读书,考上大学啊,为你自己,也为我们一大家人争口气!”父亲的话让我刻骨铭心,时刻激励着我发愤学习。一年之后,我终于考上了大学。我在接到录取通知书当天的日记中写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我父亲虽然未曾接触过孟子的上述励志名言,但是,我从内心感觉到,他用“苦行僧”般的方式来激励我发愤读书的行为,与孟子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们听了我的“励志故事”后,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共鸣。有一位女同学甚至当场表示,要以孟子的名言和我的经历作为其今后“自我激励”的精神支柱。

三、中学古诗文教学中励志教育的具体路径

在上文中,笔者阐述了在古诗文教学中实施励志教育的有关策略。接下来,有必要从更具可操作性的层面提出实施励志教育的具体路径。

首先,我们可以用“诵读”的方式实施励志教育。反复诵读那些脍炙人口的古诗文文本,以致烂熟于心,并进行适当分类整理,为我所用,是实施励志教育的有效路径之一。

例如,要对学生进行信念教育时,可以让他们集体诵读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等;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可以让他们集体诵读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要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时,可以让他们集体诵读王勃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等。

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将诸如此类的古诗文名篇名句以标语口号、名人字画、座右铭、对联等形式张贴或镌刻在校园、教室、寝室等醒目处,形成一种浓厚的励志教育文化氛围,随时随地给学生以自我激励和精神鼓舞。

其次,我们可以在解读古诗文哲思时实施励志教育。纵观中学古诗文名篇名句,其思想内涵往往具备深邃的哲理性。我们在解读此类文本时,亦应抓住有利契机,在励志教育方面“有所为”。

例如,《先秦诸子选读》中有《庄子·让王》中的一段选文,叙述舜要把天下让给一位名叫善卷的隐士的事。善卷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善卷最后没有接受天下,而是离开了舜,进入深山老林,“莫知其处”。

读到此处,有的同学认为庄子借善卷的言行表达了一种消极遁世的人生态度,与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背道而驰;有的同学则不以为然,认为庄子借善卷的言行表达了道家追求自由、崇尚独立的精神。此时,作为语文老师,我立即意识到,此处正是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的有利契机,颇为“辩证”地指出:“人们常说,人各有志。我们不能强求所有的人都追寻同一种人生观与价值观。儒家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表示敬佩;道家追求自由、独立,崇尚自然,我们表示尊重。当然,作为当代中国的高中学生,我们既要有多元思想、多元文化的开阔视野,也要用当下主流思想和文化观念来衡量和指引我们的人生志趣与价值取向。”同学们听后似有所悟,有几位同学在课后特意找到我,就此问题展开进一步探究,我当即让他们“各言其志”。听着学生们的“高谈阔论”,我顿生“青胜于蓝”之感!

再次,我们可以在领略古诗文意境时实施励志教育。中学古诗文中,那些写景抒情的名篇佳句往往充满了诗情画意。我们在领略那些古诗文的美妙意境时,亦可将励志教育潜移默化地灌注于其中。

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写道:“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寥寥数语,将宇宙之大、万物之盛、视听之乐表达得淋漓尽致。在讲解完该段后,我曾要求学生写一段赏析性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与体会。有一位同学深情地写道:“此种宏阔意境,以及蕴涵于其中的人生感怀,令我们这些‘后之览者’心生共鸣:供我们活动的空间如此广大,供我们享乐的物事如此众多,人生实在太美妙了!作为具备无限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青年学子,我们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与可塑性。我们有什么理由辜负上天对我们的眷顾与垂青,有什么理由不为自己的美好人生而努力奋斗呢?”从字里行间可以窥见,学生们在领略古诗文的美妙意境时,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励志教育”的洗礼。

篇8:横港中学“励志教育”学校特色建设规划

行健教育特色凝练

关于五十四中学的办学特色,用“行健”一词来概括,是本校的老师们广泛认同的,但是在“行健”概念内涵的阐释上却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在学校总结办学特色最困难的时候,天津师范大学派出了王光明、孟昭毅、张铁勇、王静、陈光裕、张筱玮、靳莹、仲小敏、张明琪、许静、庞丽娟等十一位专家,这是由三位博士生导师、四位正教授和四位副教授组成的强大的专家团队。在专家的帮助下,很快就明确了“行健”的原意。“行健”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的运行以日月星辰不停顿的运转为最显著特征,其标准就是强健。君子效法天,就要学习上苍的那种永无止境的精神,自己要依靠不断增强自身的力量来达到持续发展,永不停息。君子效法地,就要学习大地孕育万物的精神,厚积美德方能担承大任。

在“行健”原意的基础上,一方面继承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开始探索具有本土文化色彩的现代教育理念。将“行健”用“厚德而行,自强而健”进行总括性解释,确定“德、行、自、健”是行健教育的关键。“德”是行健教育的基础,“行”是行健教育的核心,“健”是行健教育的追求,“自”是行健教育的关键。自强而健的行健教育特别注重自主教育、自立教育和自强教育。行健教育就是以主体性教育为基础,倡导自主、自行、自强;以“行”为核心,以“健”为目标,追求身体康健、言行健强、智能健全、心灵健美的和谐而全面的发展。

“行健教育”的内涵阐释清晰之后,师大的专家们又帮助学校梳理“行健教育”的历史传承。五十四中学在历史上以体育教育见长,健康的体魄,雄健的精神,使学校的文化基因里有着鲜明的行健特征,“健体魄、强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从一个项目到一门学科,从学科精神再到学校文化,五十四中学由足球项目优势到体育学科优势再到学校办学优势,由足球运动到体育精神再到学校文化精神,由足球项目经验到学科教学经验再到学校办学理念,特色学校逐渐形成。师大的专家们在深入研究了五十四中学的历史之后,认为健“体”,是行健的肇始;健“行”,是行健的深化;健“魄”,是行健的灵魂。运动—行动—活动,是五十四中学由学科教学经验到学校办学理念发展的脉络与筋骨。由运动到行动再到活动,这是以实践为主线的,以知行合一为理念的教育。这是在尊重校史传统的基础上,对学校文化精神的深度挖掘,得到了全校师生的高度评价。

“五行”课堂教学模式

学校办学特色总结、提炼之后如何进一步深化呢?在天津师范大学的专家团队的帮助下,我们积极探索基于“行健教育”特色的校本教学模式。我们参加了师大教授张筱玮主持的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中学校本教学模式构建研究”的子课题研究工作,努力使校本研究更具时代性和适切性。

行健教育以“行”为核心,在实践中究竟是知先行后,还是行先知后,还是知行合一?在学习和借鉴古今中外优秀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行健教学模式,即知行合一的“五行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导行、自行、同行、伴行、践行”教学实验。“导行”,教师要引导学生,使他们知道将要做什么、怎样去做。“自行”,学生自己去尝试,在亲自做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同行”,在做的过程中要交流经验,同伴之间要互相帮助,在相互鼓励与启发中一起前行。“伴行”,教师要伴随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引领和指导。“践行”,要学以致用,将所学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淬炼,获得再一次提升。

“五行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之后,学校又经历了许多次课堂教学的实践磨合,使之臻于完善。2014年5月,我校承办了由区教育中心和教育局中学科联合举办的“五行课堂教学模式”研讨展示活动,每个学科推出一节精品课,全校课堂同时开放,活动收到很好效果。2015年5月,作为天津市语文学科基地校进行了全市展示课活动,青年教师李莹讲授“古代文化常识”,王金玉老师讲授《新城道中》,把“五行课堂教学模式”展示给全市的同行们。这是两节高质量的语文课,得到了与会的领导、专家和教师们的一致好评,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伊道恩先生说:“以后,这个类型的课,就照这样上。”全国中语会副理事长、天津市教研室副主任赵福楼,语文室主任刘克强,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课堂生态与教研生态的改善

2013年5月,我校与天津师范大学合作,成为“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实践基地”。自此,天津师范大学的语数外史地政理化生九科专家进驻学校,每月定期与教师们一起教研、评课,举办专题讲座,“专家引领”成为常态。各学科组认真积极教研,强化集体备课,至今共推出了研究课近100节,师大学科专家走进课堂,当场进行课堂教学诊断。评课时专家们高屋建瓴,站在学术前沿的高度并结合我校学情,从教学设计着眼,提出中肯的意见。我校的教师们也畅所欲言,思维的碰撞激发了智慧的火花,这不仅打开了我校教师的教学思路,也开拓了他们的视野。经过专家点评,教师们豁然开朗,真正做到了中学智慧与高校智慧的融合。

在师大专家的引领下,五十四中学积极实践具有本校特色的“五行课堂教学模式”,并引导教师们进行教案和学案的融合,组织编写了《教学案例集》和《导学案设计集》。

要把学校特色做深做强,在校本教学模式确立之后,我校又与天津师范大学的教授成立课题组,共同构建“行健教育”特色课程体系。现已出版《行健教育·学科特色课程—做中学》系列,正在编纂《行健教育·足球特色课程》,以“活动体验”型校本课程为特色,从强身健体、修身养性,人文艺术熏陶,社会生活实践,科学探索等方面展开。

大学、政府、学校三方合作的UGS模式,大学智慧与中学智慧的融通工程的实施,使我们的教师队伍业务能力、专业素质有了较大的提升。“十二五”期间,我校共承担各级课题22个,参加课题研究人数超过教师总数的98%,所有11个区级课题已顺利结题,市级课题正在结题审查中。我校近三年,多人次多学科获得各种奖励,如王敬、赵溪老师在全国物理学科教学竞赛中分别获得一、二等奖,王金玉老师在“第三届全国高中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展评———优秀课例评比”中获得全国一等奖,刘斌老师获得化学课例二等奖;曲春颐在天津市第八届中小学“双优课”活动获中学信息技术一等奖。三年来,获国家级一、二、三等奖的教师论文60余篇,获市、区级一、二、三等奖的教师论文200余篇;各种优秀课比赛获奖60余节,做区级观摩课近70节,18人次在区级范围进行讲座,16人次在国家级、市级、区级刊物上发表论文。

篇9:横港中学“励志教育”学校特色建设规划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我校围绕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的特点,以“励志”为主题,通过“校园励志成美、教师励志成名、学生励志成才”三方面,树立“标准建校、规范办校、特色强校”理念,遵循“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思路,形成了学校“学生有特长、教师有发展、学校有特色、校园有品位”的良好局面。

一、校园励志成美

1.重视校园育人环境的建设

打造校园文化精品——励志园。四千平方米的励志园,主要是根据地势的起伏,进行点、线、面相结合的立体配置,构筑自然典雅的园林,力求形成丰富的校园生态环境,成为在校师生学习、休闲的良好场所。励志园内设立励志名人榜,用于介绍校友、乡贤创业的情况,以此向学生传递正能量,激发学生学习、求知的热情,鼓励在校中小学生奋发向上、努力成才。

2.创建良好的校园励志人文环境

学校充分利用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力求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室一石、一墙一廊都体现励志文化的引导和熏陶。学校的路灯杆上有励志标语,橱窗上有礼仪规范,走廊有名人名言,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教师励志成名

1.构建和谐校园环境

学校通过积极沟通社会关系,成立了教育基金,为学校励志文化建设奠定了经济基础;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让家长及时了解学校的励志教育主题和九年一贯制学校管理,创建和谐的家校关系。

2.引领教师向名师发展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建立教师学习培训制度、撰写论文奖励制度、评优评先制度、教学质量考核奖励制度等措施,不断鼓励教师向名师队伍迈进。学校还通过请进来、送出去、专业研修、校本培训、教育基金激励等措施,激励教师向骨干教师方向发展。

三、学生励志成才

1.儒家思想构建学校特色文化内涵

学校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等核心思想为主线,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同时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地对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环保教育、感恩教育,以此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博大的胸怀。

2.开展红色文化励志教育

学校充分利用卢肇西烈士纪念馆这一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以纪念馆的相关红色文化史料为校本教材,通过节日、纪念日等,广泛开展系列励志主题教育活动,激励学生奋力拼搏、积极向上。

3.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学校通过深入挖掘自身办学历史和文化内涵,提炼了主题明确、内涵丰富的校训、校歌,通过持之以恒的教育活动,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重视班级文化、食堂文化、宿舍文化、办公室文化等校园励志环境的建设,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成为勤学、守纪的合格人才。

4.通过“三助”行动,助力学生成长

与师德师风建设“163行动”主题教育活动紧密结合,坚持做好每位教师资助一个特困生,帮助一个学困生,扶助一个留守生或流动生的工作,通过三助行动,让家庭生活上有困难、学习中有障碍、父母外出务工的留守学生或进城务工的流动学生能够感受到学校的温暖、教师的关爱,健康成长。

针对留守生课余时间相对较多的问题,学校成立了音乐、美术、象棋等兴趣小组,开放阅览室供学生看书,在阶梯教室播放学生喜欢的教育片、专题片,丰富寄宿生的课余生活;在宿舍安排亲情热线,供留守儿童定期联络家长,沟通亲情;定期对学生进行专项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安全教育、法纪教育;定期开展紧急疏散演练、感恩教育、励志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自理能力。

通过励志特色教育活动,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不断加强,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解除了外出家长的后顾之忧,办好了人民满意的农村教育。

上一篇:待业的啄木鸟作文下一篇:静下心沉下心培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