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后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总结

2024-05-06

新课改后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总结(共12篇)

篇1:新课改后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总结

新课改后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思考

信息技术组徐静

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我想就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抓好当前教学谈一些想法。

一、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教育行为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应当允许学生对来自书本、老师、家长和学术权威的观点、意见、看法和学说等产生不同的见解,并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这种理解。况且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任何一个人对信息技术的发展状态都难以做到了如指掌、面面俱到,因此课堂上有时出现学生知老师不知、老师这么认为学生却那么认为的情况是很正常的。对于这种情况的出现,教师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及清醒、冷静、正确、客观、理性和辨证的认识。

二、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1、教学过程充分遵守教学心理,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

每新学年,对新生现有水平进行调查,对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要求。如对已学过windows基础的同学,在其它同学学习windows基础时他可以自学flash或其它他感兴趣的东西,上机时他必须完成要求的windows任务,再进行flash制作或其它制作。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得多花些精力,在顾及大都数同学的同时,留心引导先行一步的同学更上一层楼,这是在现在的分班体制中较好的因材施教的方法。

2、对“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深刻领会与贯彻、注重培养学生有创造性

3、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把握基础兼顾广度与深度

教师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讲解不可能也不必要面面俱到,如病毒的讲解在上课时讲清其概念、特点、传授、防治,至于当前出现的一些病毒以及防病毒软件则可让学生搜集、用少

量时间供其发布,这样既拓宽了知识点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再如一些基本制作可精讲基本的,更多的让学生上机时发现,老师可以适时总结同学的发现,这样用利于学生对本知识点广度的掌握。

4、以学生为中心, 合理组织学习

有一位学者在一次报告中说了这样一种现象,学习相对紧张的高中学生只要某节课或某个晚自习,没有教师安排的作业或分发的试卷,马上就会无所事事不知该干什么了,得出如不进行改革,将会制造出一代怪胎。虽然该学者有点偏激,但也反映了一点实际情况。本课程纲要规定学生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这就是说本门课程的学习多半时间是在学生自学中进行的,教师给予恰当的组织引导,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很重要。

5、在应用教学过程中,本着不求甚解,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我们信息课走在改革的前沿,使我们的学生应该具备信息在学科中的应用这种能力,这是完全可能的。我曾听过这样一句话:“应用软件的80%的功能是为20%的人设计的,20%的功能是为80%的人设计的”,我们的大部分高中学生正是这80%的人,所以在讲解时就要不求甚解,能用就行,着重要他们学会如何触类旁通,快速了解一个软件的优势,对一项任务知道去选择工具,知道变通。

6、以兴趣小组为依托,营造积极学习信息技术的大环境

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所带的平等班,有兴趣小组成员的几个班上课的气氛、学习的效果远比另几个班要好。于是从去年开始我就比较重视兴趣小组成员的作用,让他们真正成为教师的小助手,同学的小老师,我在合适的场合会给他们进行各方面的展示,这对大家都是一种促进。

三、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目前,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占统治地位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主要靠教师讲、学生听的班级授课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起主导作用,便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其最大缺点是,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创造型人才的成长。

在新的教学方式中,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已经由灌输转变为引导和帮助。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难题,引导学生发现和了解一些新的学习资源。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积极、大胆地尝试和探索多种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发展需求提供最有效的服务。

1.探索式学习

探索式学习的实施过程是:由教师设置一些适合由学生来解决的问题,通过校园网发布给学生并要求其回答。与此同时,提供大量的与问题相关的资源信息(如参考文献、网址等)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查阅和借鉴。教师还要负责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来的问题提供启发或提示式的帮助。这种学习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从而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

2.协作式学习

协作式学习是一种为了促进学习、由学生协作完成某个给定学习目标的教学方法。协作式学习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和合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比较深刻的理解与掌握。协作式学习的基本模式一般可分为竞争、协同、伙伴和角色扮演四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序设计与算法”的课程设计部分的教学可以使用其中的一种或综合使用其中的几种教学模式。

3、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是建立在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基础之上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抛锚式教学

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抛锚,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探索、上机实践、总结,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自主确定学习内容并逐渐缩小新知识范围,直到“心求通而未得”时再由老师讲授。

4、任务驱动式教学

任务驱支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篇2:新课改后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总结

新课改后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探讨

河北省永年县实验高级中学 王永胜

【中图分类号】G123.16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04-0006-01

新课程改革后,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必修课在学校和社会已经受到重视,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对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提高我们民族的素质也有着深远的意义。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操作技巧,但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在很多方面还很不成熟,教学方法也没有成熟的方案供我们借鉴,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认识和教学措施。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快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奠定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自主学习的基础。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它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与其他学科全然不同的一门新兴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众多的基础学科和边缘学科。信息技术技能将成为当今高中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信息技术也将会成为高中生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工具。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尝试

1、激发兴趣,因材施教,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信息技术课不是升学科目,对学生来讲,缺乏外界压力。但是如果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学习内容的价值,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自然而然就会从不想学到想学了。因此,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对信息技术学习尤为重要,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尽最大的努力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由于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必须对症下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提优、帮差、抓中部,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对信息技术特别感兴趣的部分学生,按课本内容的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欲望,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师应当培养他们大胆探索未知领域,从而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对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水平较差的学生,教师绝不能放之任之,并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绝大部分学生介于二者之间,教师必须抓住这部分学生,合理安排教学。学生是课程的主体,教师应因材施材,激发兴趣,注重全体,从而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

2、充分认识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需求适当调整教材内容或教学顺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去认识学生,了解学生的现状需求,了解学生群体的倾向性。备课时从整体教学观出发,采用“整体备课法”,即对所教学科,不仅熟悉了解各个学习阶段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而且对全学年或整个学期的教学有一个全盘计划,如教学内容的先后次序、学生的知识预备、各个教学内容将采用哪种教学方法或使用何种教学手段等等。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突发需求或兴趣,结合本校教学资源的配置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时、适当地调整。

“教有常法,无定法”,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对一个教师教学能力的最好体现。教师不应因为是新课改,就完全放弃原来的讲授法而单纯强调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很容易走入新课改的误区,而偏离“照顾全体学生”的课程目标。因此,为促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顺利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3、发挥优势,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一日千里,各类知识信息层出不穷,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更新,而这些知识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全学到的,教师应对学生加以说明,从而使其意识到知识更新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自学。信息技术课与传统课堂相比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更为广阔,学习方法更为灵活,而不再只局限于教师的当面授课,信息技术课开放的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学的知识宝库,网上各种计算机相关的教程多不胜举,形式丰富,还有着各类专业的论坛可供学习交流。教师可为学生推荐几个好的网络学院和技术论坛,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自学来丰富自身的知识,提高自学能力。

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淡化信息技术课的“学科本位”思想,强调它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综合服务能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让其意识到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在教给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4、采用任务驱动,灵活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采取鼓励性评价,尽量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信息技术的学习大多是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的。在教学中首先要创设学习情境,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内容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开始学习某个教学内容的动机,然后以任务为驱动,以小组教学为辅助教学手段,根据所教内容的特点,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从而促使他们想要学习,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最后再使用各种评价手段进行鼓励性评价,使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和喜悦,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其后续的学习可产生强大的动力。

篇3:新课改后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总结

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 认为“好学”对教育非常重要。高中生年轻有活力, 对新的事物总是怀有浓厚的兴趣。实践证明, 也只有有兴趣才能深入进去, 才能使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网络世界对学生来说是新奇的, 是具有无限l吸引力的。我们可以把学习课程与网络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学中玩, 玩中练, 有效地利用网络的优势, 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这样就会使枯燥变为生动, 乏味变为有趣,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真正把“苦学"变为“乐学"、“愿学”。

二、提高学生自主精神和动手能力

新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教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些理念对改革传统的教育方式、推进信息技术教学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电脑操作中“共性"的东西很多, 在教学中老师应尽量做到言简意赅, 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主动获取知识技能, 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充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自主探索的前提保证是学生的自主思考,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 不能把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 那么知识对他来说也就是知识位置的变动, 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但是学生的思考是否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和老师的引导是密不可分的。因此, 教师在课前应多思考、多揣摩学生内心活动, 通过课前精心准备, 课上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情境, 积极调动学生与之同步, 思考学习, 那么老师在课堂上的每个富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提问, 都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自觉性,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手操作的欲望, 从而使学习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探索, 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激发出来, 教学目的也由此得以实现。

四、合理运用学生合作学习模式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 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 同时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 树立了学生团体合作和竞争的机会, 也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互相促进, 共同提高。笔者在以往的教学中常遇到这样的困惑:一节课下来, 一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已完全掌握并能独立地熟练操作, 他们已不满足目前的教学内容和进度, 还想“快"一点;而还有一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却没有掌握, 想“慢"一点。为此, 教师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快也不是, 慢也不是, 这样就不能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它充分体现了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的弊病。

而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 很重要的一点, 就是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 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这一过程, 给他们深刻的经验。在实施这一先进的教学模式过程中, 教师必须转变一个观念, 就是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放手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主、自觉性的合作式学习。因为只有充分认识到学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或者是参与者, 在这种思维意识的统领下, 新的学习方式一自主、合作探究才能使教师从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脱出来,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五、努力建立网络化教学模式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已越来越多的走进了中学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 (CAI) 之后又进一步发展成为“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 (MCAI) 。这些先进的教育技术为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个性提供了崭新的天地。随着网络技术的日臻成熟和飞速发展, 尤其是因特网与校园网的接轨, 现代教育技术已悄然向第三阶段———网络教学 (WBI) 过渡, 网络化教学代表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发展方向, 同时也为高中各学科教学进一步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供了新的思路。

现在, 大多数高中都建设了校园网和多媒体教室, 21世纪是网络与信息的时代。网络运用于高中其他学科教学, 创设了学生自主学习开放的环境, 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和合作的意识,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最佳体现;网络化还能使高中学科教学进一步个性化以及人性化, 从而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素养。既然网络已与我们密不可分, 我们不妨利用它, 来激活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

综上所述, 教师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以此来获取知识, 发展能力。要真正做到这一点, 我们必须在认知钻研新课标基础上, 努力研究和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 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们要不断加强先进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探索, 真正有效地利用新课改的先进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实践, 进一步提升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 为信息技术教育事业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摘要: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日益加深, 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人材必须有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并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成为我们主要任务。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 面对这场教育革命, 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等,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对新课程改革后如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做了一些探讨和实践。

关键词:新课程,学生课堂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篇4: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信息技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0-031-01

2010年秋季我省高中阶段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信息技术课被纳入高中阶段必修课。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也从内在理念到外在方法上发生了全面的变革,从单纯的技能训练上升到全面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要做好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工作,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研究教材、研读课标,明确目标

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是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构建健康的信息文化。课程设置是在高中阶段统一学习必修模块,并至少选修一门选修模块。通过必修模块对初中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升华,让学生更全面、系统地了解信息技术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能健康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合作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单纯学习某几个常用软件的使用,通过选修模块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进行个性发展,让他们能够在高中阶段较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他们感兴趣的某一领域。

二、掌握学生的现有水平

新课程下,信息技术不再是高一新生的“零起点”,而是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经历了较为系统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在目前,高一新生还不能完全达到这个要求。在高一信息技术第一节课,我进行了如下内容的调查:你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吗?在初中有没开设信息技术课?你家里有没有电脑?你会不会在网上搜索资料?你会使用以下哪几个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flash吗来调查学生的已有信息技术水平。通过调查,可以大概地了解目前高一新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根据这些情况进行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

三、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和对高一新生的调查分析,我认为高一信息技术的教学应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进行,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中心,逐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自主学习及团结协作的能力。

1、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也称自主学习,是指教师通过引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围绕一定的学习材料能动的创造性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达到学习目标自主获取知识进而形成学习能力的一项学习活动。其实质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

对于必修课信息技术基础来说,教学目的就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对已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升华,逐步提高信息素养,培养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各章节的教学中,所涉及的软件基本上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软件,如信息的获取中要用到的浏览器,信息加工中的WORD、EXCEL、POWERPOINT等,我们在进行有关这些软件的教学内容时,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设计的教学内容要符合我们的实际需要,以此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和能力,让他们应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2、任务驱动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学习到相应的知识和方法。“任务驱动”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新课程中,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及网络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相关软件,而这些软件的使用在初中阶段学生已开始接触。因此,通过“操作演示——任务驱动做练习——评价”的任务驱动学习操作技能的方式会更少地被采用。但这并不是说新课程不要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相反,我们要更多进行任务驱动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3、注重过程性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不仅能检验学生一节课学习的效果,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一种鼓励,激发学生创新动机,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传统的评价方法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测查,而在新型的、建构性的课堂中,评价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我们不能单纯的从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我们还应该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评价他们。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们应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即可以通过自评、他评以及评价他人的作品,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思,从其他人那里取得经验,从而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促使他们不断学习、提高。

篇5:新课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文/宋连昌

摘 要:论述了高中新课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注意要点,并从PBL、学案导学、学习系统、交流评价等方面阐述了高中信息技术常规教学模式设计思想及原则,最后给出了一种常规课堂教学模式流程。

关键词:教学模式;PBL;学习系统;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日常工作是按照学校教学计划在电脑室或普通教室中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的课是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常规课。高中信息技术常规课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直接决定着学科教学质量。

一、围绕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开展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

信息化、络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即信息素养是每一个公民都应具备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高中新课改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的教育目标是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生活上发现信息、捕获信息,想到用信息技术去解决问题,是信息意识的表现。但是,能不能,会不会,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及工具,通过恰当的途径去解决问题,就要看有没有信息能力。能不能在利用信息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遵守信息伦理,这体现了一个人信息道德水平的高低。信息技术常规课堂是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主阵地,因此,科学有效的教学将决定着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直接关系着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在设计和实施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时,我们要注意以下两点:

1.不要将信息技术“狭义工具论”

由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成为必修科目时间短,且本身发展速度飞快的特点,再加上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了学生的信息技术起点水平相差大,从而导致课时与内容上矛盾,使得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难以把握。当前,部分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错误地认为信息技术课堂就是高科技工具,计算机和信息络被看作高科技工具,教师上课就是教学生学会软件工具,学生纯粹就是为学习这种高科技的工具,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怪现象,出现了“狭义工具论”的现象,“点这里点那里”成了信息技术教学的模式。科学理论发明技术,技术生产工具,任何技术都有一定的科学理论支撑着,信息技术也不例外,所以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上信息技术课时要多了解学科所依托的科学理论,不要将信息技术“狭义工具论”化。

2.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学科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创造性

传统科学一般从底层学习起,即从原理开始学起:基础理论—技术—应用。实践证明,这种方式用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是行不通的。高科技的信息技术课程是要从顶层学习起,即从应用层开始学习,也就是说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以应用为主。当然,也要接触到一些初步原理和技术。技术的应用与工具的使用是需要亲历的,只有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才能真正理解、学会、掌握,所以,信息技术学科强调实践性。同时,技术产生工具,工具是帮助人们解决实践问题的,信息技术涉及众多的学科,信息技术具有高度的综合性,上课时要注意整合学科课程。信息技术不会像机械和电力技术那样,经过半个世纪高速发展以后,就变成以增量改进为主的传统产业技术,而是面临一次新的信息科学革命。技术的本质在创造,信息技术课堂应该是学生解决实践问题过程中,给学生展示创造提供一个平台空间。信息技术课堂是学生学习实践的场所,要让学生有时间静心实践,要让学生有空间发挥想象力,在此过程中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高中信息技术常规课堂教学模式设计思想及原则

1.基于问题解决来设计教学

问题解决(PBL的全称是“Problem-Based Learning”)。此方法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多种学习途径相整合,而不只是纯粹的探索和发现,同时也强调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合作,强调外部支持与引导在探索学习中的作用等。此模式归纳为四个基本环节:组织小组;开始一个新问题;后续行动和活动汇报;问题后的反思。这一方法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要求特点非常吻合,它可以成为我们常规课堂的基本模式。举个例子,VB循环程序设计for„ next,do while„loop结构时,老师先分好组,给所有同学简单的知识讲解后,接着提出编程问题:如,求100内不能整除3的数是多少?让小组学生去讨论、去思考。创建一个学生小组交流表达的平台,让小组最终形成结论,最后让学生的反思结论形成过程。()这种教学方式,教师角色发生变化,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种方式能极大地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模式有效形式。

2.基于学习系统、学习主题、学习资源、学案导学来设计教学

信息素养需要学生在学案导学指导下不断实践体验中提升,这需要大量的学习资源。新课改对学生要求不再是以技能应用为主线,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布置一些操作性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实践,同时最好将软件工具的使用提供技术参考即技术支持给学生,方便学生查阅使用,最后一个环节,重视交流和评价,它能使教学效果得到极大的提高。这样一来,信息技术课堂设计将是一个大量信息资源有机整合的过程。资源整合如果采用传统方法,必将费时费力,而效果并不见得高。这时,基于络学习系统的使用必不可少。

在线学习系统是随着络技术发展而出现的。这种在线学习方式是由多媒体络学习资源、上学习社区及络技术平台构成的,学员应用络进行在线学习的一种全新方式。由于信息技术学科在应用学习系统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在常规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在线学习系统:在一个校园局域服务器中运行着学习系统,教师学生在此系统的框架内构建更符合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课堂模式,学习系统实现了以下功能:学案准备、学习资源控制、互动讨论、作品提交互评、学分统计、实践考核、反思反馈、笔记提问、量表核定、数据管理等。它的作用显而易见:容易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

一、多对多的学与教之间交流,激发

学生学习的动机,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评价更加规范快捷。实践证明,学习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信息技术学科各种类型的内容教学,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值得大面积推广。

3.基于多种教学方法和交流评价来设计教学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示范教学法、游戏法、任务驱动法、同步教学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协作法,多种方法有机整合,要注意各种方法的正确使用。任务驱动法是信息技术学科性比较强的教学方法。此教学法多用于信息技术操作方面的教学,其核心在于任务的确定。任务定得太少或太容易,则容易造成时间浪费;而任务定得太多太难,学生就无法完成,它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汇报交流与评价这一环节在主题学习活动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让学生上台讲演自己的作品是对学生实践活动的督促,通过展示学生作品,组织学生谈想法、做法和体会,一起讨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能达到交流思想、取长补短的目的;评价方法可以是自评、他评、互评、师评。教师对学生的作品点评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运用鼓励的语言,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新课改高中信息技术常规课堂教学模式

基于上述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注意要点和教学模式设计思想,归纳信息技术常规课堂教学模式如下:确定学习主题→准备学习资源,登陆学习系统,书写学案导学(目标、过程、任务、讨论、技术参考、调查、反馈测试)→强调作业要求,作品评价量表→电子教室小窗口呈现学习主题及目标并签到→学生登陆到学习系统,浏览学案导学,明确任务→情境创设,激发兴趣→PBL(组织小组;开始一个新问题)→学生实践完成任务、提交作业→PBL(后续行动和活动汇报,交流分享,展示评价)→PBL(问题后的反思,梳理总结,拓展延伸)→课后批作业。

历经多年的探索,归纳高中信息技术常规课堂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它适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实际运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总结归纳、抛砖引玉的陈述中,期待同行提出更好的建议和意见。

参考文献:

刘洪宇。我们的25周年·展望:中国计算机报,2010(10)。

篇6:新课改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要求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在此背景下,信息技术课应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如何进行教学呢?以下是我在阅读关于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的书籍中得到体会,现在我就简单的谈一下。

一、信息技术在新课改中面临的问题

新课标的教学,我们需要明白教学面对的问题是什么?当前的教学在哪些方面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我们如何应对这些差异与问题?

、从目标到内容的质变

信息技术课经历了从程序设计语言应用软件的使用信息素养的过程。在目标、内容与形式上,差异也是非常大的。

()第一个问题就是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上

新课标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也就是说,在新课标下,我们教学的重心不能只停留在讲解技术,而是教会学生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样的信息技术工具和方式(如何对信息进行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因此,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转变观念,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上,而不再是操作和技能。

()第二个问题就是需要界定学生的现有知识与技能

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与应用技能。新课标下的教学就技术内容而言是非零起点,已经假定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而在《纲要》中,小学、初中的信息技术课没有被列为必修课,义务教育阶段又将信息技术教育放在综合实践活动领域,因此,我们面对学生现有基本知识与技能,还需要进一步地分析。所以,我们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就是需要界定我们的教学对象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与技能,哪些知识与技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需要归纳哪些技术上的方法。()第三个问题就是教师如何去评价学生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评价能力。这个评价不仅仅是对教学过程、学习结果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对信息、对信息活动过程与结果的评价,是一种判断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面临的第三个问题就是教师如何去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如何教会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二、教学方式的选择 纵观以上问题,欲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本人认为首先要解决学生个性差异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同时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分层教学和分组合作学习是最适应解决个性差异。

、分层教学

()按水平的分层导学

教学实施之前,可以采用测试考核、问卷调查、课堂访谈等方式,对学生信息技术的起点水平(如操作技能、应用水平等)进行调查摸底,以便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教学。

按水平高低分成和两层(类)学生进行教学,这种分层教学受很多条件制约,实施起来不方便。这种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学习内容而进行的按类分班教学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由于学生水平差异而带来的教学困难,比较适合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的需要。

()课堂上的分层导学

对于学生共同学习的内容(如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在关注学生水平差异的前提下,课堂上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达到基本的目标水平要求。但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别,例如个人的兴趣爱好、习惯态度、能力水平等,课堂上可以采用以下措施来组织教学。

、分组教学

按水平高低分成和两层(类)学生,类(水平高)学生毕竟只是少数,因此我把类学生分散到类学生中,以每组-人进行分组。这样虽然有差异,但是优劣互补,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提高。

()小组合作学习

篇7:新课改后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总结

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

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这种变革的背景下,至关重要的是教育新理念的变革。无论是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材的转变,无不渗透着教育的理念。这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的课程观念,不能像以前那样仅有教材意识、教参意识,以纲为本,以本以本,眼睛订着知识点,强求的是标准答案,应对的是统一考试。要认识到新课改不仅仅是换了一套版面设计精美、内容充实的教科书,更重要的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一场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在今后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由被动性学习转变为自主性学习。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认为“好学”对教育非

常重要。20世纪初,欧洲著名教育家德可乐利把兴趣作为其教学法的中心,他指出:“兴趣是个水闸门。借助它,注意的水库被打开,并规定了流向。”试想一个对学习没兴趣的人,即使给他机会也未必参加,更何况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调动所有积极因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学生长期在教师说教的情况下被动学习,养成跟着教师走的习惯,即使教师提供了具体要求、详细操作步骤的技术支持,大多学生照着教师给的例子做一个一模一样的作品,不是用该操作方法去做一些自己想要的作品,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在提供的技术支持下进行自主学习,完成一个有自己思想的作品。这种情况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指导,首先提示学生先明确自己的创作意图,要完成怎样一个作品,接着给学生提供一些由不同的制作软件所制作的作品,将其展示出来让学生观看,然后让学生确定自己用哪一种软件完成自己的作品,之后就是对学生操作能力的辅导。这样可以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逐渐学会思考、分析、处理自己的任务,同时要求学生评价自己的、别人的作品。

二、在课堂教学中,积极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合作学习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

助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取长补短,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以小组学习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根据学生水平层次的不同,可以采取“强弱搭配”,使学习小组在问题或任务驱动下,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进行协作式的小组学习。探究学习就是在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研究能力、为其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一课时,我们让学生分组完成一件作品并作出总结。同学们通过合作与探究,都顺利的完成了任务,其效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有的小组竟然用教材以外的方法解决了问题,而且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流程也比书中归纳的完备。

三、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式方法要灵活多变。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切的学法与教法无非

是达到学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学有所成的目标。在课堂中尽量的让学生走在学的最前列,无论你所使用的是启发式、探究式、兴趣式等,学生应该对学习的内容首先有一个最首要的了解,因为知识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和任务,学生思维的方式不一定与教师的相同。这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仅按一种方法、一条线路进行下去,要灵活多变,适应课堂的需要。同时,课前对课堂所有细节加以深刻的思考并写出预案,以应学生不时之需。当然,原来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也不能被全盘否定,其中适合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法、讲授法、演示法等一直延续直今,仍被人所运用,只不过是在运用它们时更加灵活、多样。

篇8:新课改后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总结

一、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科被边缘化

一直以来, 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对所学的科目都有一个“主科”和“副科”之分, 而不被列为高考考试科目的信息技术课程, 则被无情地列入“副科”的名单, 而且相比较其他一些相对重要的“副科”而言, 信息技术的地位更不堪。 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阶段不被重视, 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将眼光聚集在信息技术课程上, 学校在课程设置中只留给信息技术课程少量课时, 而教师在教学中不重视信息技术课, 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在学习过程中不重视信息技术课程。

2.教师的教学模式单一

当前,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由于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的不重视, 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般采用照本宣科的模式教学, 有些教师甚至懒于做板书, 做教案, 更谈不上多媒体教学法, 或者创新教学法。 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且由于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考核不严, 使得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产生惰性心理, 根本没有将重心放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上, 从而使得当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依然处于低效甚至无效的状态。

3.教学缺乏实践操作性

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来讲, 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教学同样重要, 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将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但是在当前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 很多教师都是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论教学上, 实践课程的缺乏, 教师缺乏实际操作能力。 这样的教学严重影响了当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质量, 因为对于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来讲, 实践更重要, 学生实践能力的缺乏, 直接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背离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初衷。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策略分析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应当立足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标准, 不断地改革和创新, 实现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质量提升。

1.充分重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 无论是学校、教师乃至学生, 都应该转变传统的观念, 充分重视信息技术课程。 因为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 学生的综合素质比考试成绩更重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当再沿用传统以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学校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 不应过于压缩非考试科目的课时, 而应当合理分配, 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基础, 不应当唯考试而论, 影响自己未来的健康发展。

2.形成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

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是素质教育理念下的一种新型而有效的教学理念。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形成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 实施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教学,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信息技术是互联网时代一门重要的课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当站在时代发展的角度, 重视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技能的提升, 重视学生的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3.强化学生技能的培养

信息技术是一门技术活。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应当再采取传统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 而应当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教师讲解再多的理论知识, 于学生来讲无多大益处, 因为没有实际的操作, 相关的理论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中便会稍纵即逝, 学生压根记不住。 只有教师将理论知识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 学生才能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这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才会得以有效提升。

4.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主题。 在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 教师应当不断创新, 实现课堂教学的多元化发展, 促进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 创新教学模式, 教师可以从小组合作学习法、生活化教学法等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 信息技术是21世纪一门重要的课程, 信息技术对于提高学生的社会化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并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促进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的改革与创新, 实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李政, 杨冠英.新课标指导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小学电报, 2012, 9 (12) :1-2.

[2]朱希利.浅析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都市家教, 2013, 11 (3) :175.

篇9: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模式;信息技术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師比较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对过程、方法、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很受局限性。新课改倡导对学生学习能力的综合培养,并鼓励教师采用创新的教学方式,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一、充分认识和理解教材核心内容,确立信息技术教学课程标准

确立信息技术教学课程标准是教师开展有效教学的基础工作,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和理解教材核心的内容,并尝试在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扩展、创新。例如:在《设计的一般原则》这一课的教学准备中,教师首先需要对教材进行有效分析。本节内容主要阐述了产品在设计过程中应遵循的一般原则以及各原则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创新原则、实用原则和经济原则在先后顺序上并不是按照重要程度而呈现的,在设计过程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先引导学生从整体感悟设计实践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然后再着重学习三大原则。另外,教师还要考虑到高一的学生虽然具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但是还未形成真正的设计概念,在自我创作上也缺少经验,因此理解设计原则的内涵和相互之间的联系成为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通过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学情分析,教师要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除了了解设计的创新原则、实用原则和经济原则,还要通过案例和学生举例并实践,能初步应用这些原则去看待与评价一些现实问题与产品,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

二、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要求教师积极转变观念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以课本教材为主,教学方式和观念都比较陈旧。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当从落后的教学观念中积极转变,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例如: 在《设计的一般原则》这一课的创新原则的教学中,教师不能为了教学而教学或者为了让学生死记这一概念而教学,而要注重培养学生形成对原则的感觉和认识情感。首先教师从学生们所熟悉的手机的变化导入情境,尝试引导学生从设计角度说说从大哥大到现在的智能手机都有哪些进步。由于手机是大家在生活中非常熟悉的通讯工具,所以学生们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凭借自己的经验热情的参与到话题的讨论当中。然后教师从学生们的回答中引出创新这个词,并点出“新”和“价值”。接着教师带领学生通过自行车的变迁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对创新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可以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和话题,如让学生“观察不同时期的自行车,比较相邻形态自行车的发展有什么变化?同时思考从哪些方面可以实现产品设计的创新?”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最后,教师一定要注意把学生的知识技能转到实际的应用和操作上去,可以通过布置创新设计作业“设计一款适合于学生用的笔筒,你可以考虑从哪些方面进行创新?画出你设计的笔筒,写出你的创意。”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不但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

三、创设全新的教学情境,实施信息技术教学新模式

(一)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例如:在《生活和生产中的流程》这课的教学准备中,如果按照书上的内容讲,学生不一定感兴趣,因此教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并结合创新的教学方法,通过设计一些合理的情景、互动的环节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将注意力完全投入到课堂中去。如通过创新情景提出问题“假如你骑自行车到郊外游玩,突然感觉骑车费力,下车检查发现车胎被扎。幸好你随车携带了检修工具,你将如何设计检修流程修好你的自行车?”,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课堂中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倡导探究式学习

例如:在《技术与自然》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荷兰风车、都江堰水利工程和白色污染三个案例,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并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学会思考和判断。然后教师可以将每个案例再以小组讨论的模式,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加深对问题的思考。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了如何运用技术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

(三)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做到活学活用

例如:在《台灯的设计与制作》的实验课上,在教学方法的上可以采用建构主义思想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分组讨论,集体协作,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完成课堂教学。本节实验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必修1)的全部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在对模型的设计和制作过程中,检验学生掌握设计过程,实现方案到产品转化的能力。立足实践勇于创新是本课的特色。学生亲历技能学习的实践过程。从中可以体验和领悟到技术操作的要领和思想方法。台灯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在亲切、自然的氛围中获得知识。

四、总结

总之,只有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有效的融入到教学中去,才能够实现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发挥教师自身的引导作用,实现师生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郑传红.新课改下如何有效开展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J].学周刊,2016(07).

篇10:新课改后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总结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思考与探索

杜 沛

(山东省高唐县第一中学)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目前从小学到大学都有开设,并且有了很多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知识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有助于学生熟悉电脑中常用的基本办公软件(Word文档、Excel、幻灯片),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掌握课堂所学的知识,这样会更好地运用到生活、学习和工作中。

一、对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思考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下,信息技术教学中不断采用新颖的教学手段,比如,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企业与学校合作学习等等,在这些新颖的教学方法实施的过程中,学生要有一定的适应过程,要用积极的心态接受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产生兴趣,意识到信息技术知识能够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对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探索

在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在不断地适应新的教学手段,教师通过对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程度进行分析,然后找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用合适的解决方法进行处理,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提高学习成绩。例如,在学习“复制、粘贴”这一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合理地采用了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当学生在多媒体教室里认真地操作着教师安排的任务“文字及图像的处理”时,个别学生会发现一些图片或文字不能正常地粘贴到指定的位置,这个问题出现时,由于教室微机的位置不集中及教师人数的有限,教师很难发现所有学生出现的不同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需要培养学生积极发言提问或是直接与教师探讨自己所遇到的`问题,用这样的教学方式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就可以把课程的内容变为“在文字与图像的处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地寻找问题,避免因为学生腼腆而出现不好意思提问的现象。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在高中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中,要通过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模式的不断思考,并采取适当的措施,使学生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找到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留下深刻的记忆。这样就会快速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海军。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3)。

[2]王成方。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及课程评价的研究[J].科技信息,(01)。

篇11:高中信息技术课改总结

天津市第九十八中学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已经经过了三年的探索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都在努力理解、践行和倡导教育的新理念,努力达到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

一、备课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信息技术新教材的实施,我们必须对备课这一重要教学环节进行再思考和再认识,改变陈旧的备课观念、方式和方法。

面对新课程,信息技术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备课标、备教材、备目标、备学生、备教材、备学法、备过程、备教学反思。备课时教师要对新课标和新教材进行认真解读,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才能放手去改组教材、拓展教材、超越教材。倡导在个人钻研基础上的集体备课,人人参与,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备课方式从单纯的课前备转化为课前备、课中备、课后备三个环节。课前备要围绕三维目标,关注学生差异,预见动态课堂;课中备要注重教学艺术,提高课堂驾驭能力;课后备要注重反思,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备课时教师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教师促进自我发展的途径。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要求我们必须对备课有新的思考,不能墨守成规,而要勇于探索、敢于超越。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具有综合信息素养的学生。

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评价的实施

新课程的实施,让大家摆脱了过去单一的教学方法。教师们一方面重新理解并运用讲授法、演练法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努力尝试自主学习、主题活动等一些全新的教学方法。

如利用校园网建立信息技术教学网站,把内容分成主题知识点,包括文本

讲稿、PPT课件、音视频资源,放在在线学习的平台上,定期发布学习信息,总结阶段教学成果,同时学生通过班级电子档案袋,在每个主题学习完毕后留下心得体会以及改进措施,还可根据本学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适合学生特点的电子版教材,成为对新课程的有益补充,更增加了技术和方法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可采用辩论和比赛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将记忆性的知识点,如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基本涵义,事先写在一摞小卡片上。上课时教师先讲授,然后把学生分成小组,模仿《开心词典》的形式,找一个学生做主持人,利用写在小卡片上的问题组织竞答,对于技术性的内容,则实行小组合作、分组对抗的形式进行,课堂气氛特别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组织能力得到增强。

信息技术课程最大特点是操作性强,学生的许多操作可转换成成果或作品。例如,Photoshop图片处理、Flash动画制作、PPT幻灯片制作等内容的任务操作,其结果完全能以作品形式进行存放。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课程结束前演示自己的作品。通过这个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拓展了他与同学和老师交往的渠道。

评价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一。信息技术教学,学生作品展示是教师进行评价的最佳平台。在学生展示作品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评价作品的优缺点,再让其他学生根据该生所发表的评论,谈谈自己的感受,发表不同的看法。遵循多元化、公平性、激励性原则,尽可能地把学生的成果客观、公正地评价出来。

三、新课程改革任重道远

1、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庸俗化与片面化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出现,对克服信息技术教师中软件功能讲解、单纯技能训练等弊端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层面的提升,其后天乏力的问题日益显露。有教师将染污等同于传统讲授课中的练习或作业,有教师将一个个软件操作当做任务,有教师片面理解“任务来自实际“的含义,选择远离学生生活经验的任务,使课程主题被要补充的大量其他方面的知识冲淡。

2、选修课遇挑战

选修课开设的初衷是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在理想状态下,选课的多是对该课有浓厚兴趣并愿意对该领域进行深入探究的学生,开课教师应该对这方面有同样的兴趣并对该课有较多的研究,因此,选修课应是个性色彩突出的课堂,同时,与必修课相比,选修课的形式应该更加活泼。然而,有很多学校选修课不是学生选,而是老师决定,而且没有考试的压力,有些学校是明开暗不开。信息技术选修课的开设需要付出极大的关注和热情。

3、进一步开展培训和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1)改进培训形式,提高培训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只靠专家讲授,理念是难以内化为教师自己的观念的,更无法落实到行动中。培训活动要关注教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典型案例,引导教师主动、平等地参与讨论,让教师在交流和分享中学习他人的长处,自主构建新课程倡导的教育教学理念。

(2)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成长

课程的发展在教师,教师的发展离不开教研。积极开展和参与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如集体备课、赛课、课堂教学观摩、校本教研、网络教研等。

篇12:新课改后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总结

新课改后初高中化学的接轨教学探讨

文/廖振志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纵深发展,初高中教材的创新使得初中、高中化学无论在知识内容上还是教学方面还是学生自主学习方面都出现了脱节现象,从而使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成为教师尤为关注的问题。鉴于初高中化学目标以及学生实际情况,认为教师应多方面的强化初高中化学的接轨教学,借此来提升高中化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接轨教学;多元化;学习方法

高中化学是对初中化学的一个后续教育,然而受应试教育中考制度的影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追求成绩而忽略了化学知识的后续教育问题,从而使得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之间出现了矛盾性。新课改实施以来,如何做好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推动学生化学的后续有效发展成为教师关注的问题。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粗略地谈一下新课改后初高中化学的接轨教学。

一、开展多元化的初中化学知识复习教学活动

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教材内容对教学目标、知识现象或者结论表现的层面不同,即,初中化学注重学生对化学知识定性的分析,只需牢记某种化学现象以及结论即可,而高中化学在这基础之上增加了“定量分析”,即,不仅仅需要牢记化学现象和结论,而且还要清楚为什么?是多少?等等,学生对化学的接触也开始由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或者演示实验开始向抽象、理想的化学模型过渡。鉴于此,笔者在教学中采取多元化的复习初中化学的方式来强化初高中化学知识、教学的接轨。(1)集中复习手段。如,共价化合物、离子化合物的相关知识、酸、碱、盐的相关知识等。(2)融合复习手段:又叫穿插知识复习手段。如,高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与初中“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相融合开展。(3)专题复习等。引导学生熟悉掌握初中化学知识,进而为高中化学教学奠定基础。

二、循序渐进的创新教学方法

新课改实施以后,初中化学注重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和运

用,教师的`引导性,而高中化学教学目标在这基础之上更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创新等综合技能的培养。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应循序渐进地改变教学方法,借以来促使初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接轨。笔者在教学中采取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专题讨论式等学生参与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如,在学习“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教学内容时,笔者以问题来启发学生,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即表面积大致相同的镁条和铁片,分别与同质量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比较反应速率。让学生自主运用初中已经掌握的化学知识探究高中化学问题,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进而朝着高中化学教学目标靠拢。

三、强化学生学习方法的接轨

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是初高中化学接轨教学的关键,更是后盾力量。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初高中化学接轨教学中应强化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学习化学习惯并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等,借此来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适应高中化学教学,深化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如,笔者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明确初中、高中学习化学的差异性(即高中化学知识量增加、逻辑性强、知识结构体系构建密切同时对于综合技能的培养有了质和量的飞跃等),而且要诱发学生自主探究,并在探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记录、总结等良好学习习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个性特征打造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实现初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接轨。

总的来说,新课改后的初高中接轨教学不单单是化学知识、教材内容方面的接轨,同时还包括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范畴。作为化学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化学新课程标准内容有意识地、全方位地开展初高中化学接轨教学。

参考文献: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学历状况调查表下一篇:学校2013年度数字教育资源设备使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