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品德与社会》《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教学设计

2024-04-17

六上《品德与社会》《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教学设计(精选11篇)

篇1:六上《品德与社会》《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教学设计

《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课是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通过体育方面的崛起使学生认识祖国的富强,为学习后面的内容作铺垫。

学情分析: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正处在懵懂的时期,只要能正确引导,学生就会朝着健康的方面发展。本课内容包含体育、奥运、冠军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通过对比体验必能使学生受到教育。

设计理念:以学生的体验为主,通过对比,让学生知道新旧社会因为国力的不同受到的待遇不同,从而产生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进而产生热爱祖国的积极的道德情感,最后再落实到学生的行为实践中,使爱国情感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达到教育的目的。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体会到中国人真正站起来了;

2.通过图片、资料的收集等前期活动以及汇报交流活动,让学生认识中国申奥成功和运动员在奥运赛场上的辉煌,不仅反映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更体现了中国的崛起和日益提高的国际声望;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感到骄傲和自豪。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我国体育事业的辉煌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的。通过运动员所取得的成绩,感受祖国的发展和强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关注祖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发展,体会到祖国的日益强大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通过网络、图书等多种方式收集图片、文字等资料。

教师准备:准备相关视频资料及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1.播放歌曲《北京欢迎你》

预设问题:①谁能说出这首歌的名字?②你知道北京在欢迎谁吗?③世界各国的人们为什么都聚集到北京?

2.出示课本58页两幅插图

这是北京申奥成功那一历史时刻,大家想知道当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吗?(播放北京申奥成功时的视频)

3.相信此时同学们的心情也是无比的激动,想一想全世界有那么多的国家申办奥运会,为什么世界会选择北京呢?这又说明了什么?

4.正如同学们所说的,北京申奥成功不仅反映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更体现了中国的崛起。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可以骄傲、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告,今天的中国强大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板书课题:站立起来的中国人)

(设计意图:申奥时,孩子们还是六七岁的儿童,对申奥成功的喜悦感未必深刻,通过播放歌曲和视频,再次调动学生情感,让学生处在激昂的氛围之中,为后面的活动打好情感基础。)

活动一艰辛的奥运历程

1.同学们知道吗?从1896年到1948年,夏季奥运会举办了14届,中国参加了几届?结果怎样呢?请把你找到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再进行全班交流。

生交流。

师:从中国人参加这三届奥运会情况,你看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

3.此时此刻,作为一名中国人的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请把你的感受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设计意图:在这次活动中,我设计了一组对比,先让学生感受申奥成功的巨大喜悦,紧接着学生又走入国力衰败饱受欺凌的旧社会,通过这一情感的跌宕,体验出“新中国确实让中国人站立起来的自豪感”的正确道德认识。)

活动二觉醒的中华民族

过渡:旧中国国力衰败,运动员训练条件差,无法取得好成绩,然而事过半个世纪,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返奥运会,同样是在奥运赛场,同样是中国人,所不同的就是:这是由新中国所带领的中国体育代表团,新中国的代表团在这届奥运会上的表现又如何呢?

1.请同学们再次看书,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59页第二幅图的内容,回答问题:是谁实现了中国金牌零的突破?这是哪一年的奥运会?在这届奥运会上,我国共获得了多少枚金牌?位居第几?许海峰的一声枪响向世界宣告了什么?也告诉了国人什么?

2.交流:是什么让我们祖国的体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呢?

(设计意图:这是我精心设计的第二次对比,上一环节,学生还处在因旧中国的国力衰败而被讥笑为“东亚病夫”的压抑心态之中,还处在刘长春的因国弱而遭人歧视和白眼的无奈之中,而现在,中国代表队刚一重返奥运赛场便取得了令世界震惊的成绩,学生的心中必会为之一震,“新中国确实让中国人站立起来”的自豪感的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学生的心灵。)

活动三中国的日益强大

1.还记得中国健儿夺冠的场景吗?你记住了哪些奥运健儿的名字?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都参加了哪届奥运会?每一届的结果怎样呢?(出示1984-2012年奥运会上中国健儿获得的金牌总数、奖牌总数及名次的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的一组组数据中,你看到了什么(?师生交流)

3.播放孙楠《红旗飘飘》视频歌曲并与学生齐唱: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请用一句发自肺腑的语言来赞扬伟大的祖国。

(设计意图:在说唱体验中,让学生不知不觉触动自己的“体育强国”情感之弦,引起学生刚才因旧中国国力衰败而被讥笑为“东亚病夫”的认知冲突。通过播放奥运会运动员获奖的图片,齐唱歌曲《红旗飘飘》,设身处地把学生带入这种激昂的氛围中,成为体验的对象,从中领悟和把握品德知识,促使他们道德情感的转化和升华:新中国确实让中国人站立起来了。这样的道德情感体验效果大于空洞的灌输与说教。这是第三次对比。)

(责任编辑 付淑霞)

篇2:六上《品德与社会》《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教学设计

岗上学区小丰小学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体会到中国人真正站起来了;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申奥成功和运动员取得的辉煌不仅反映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更体现了中国的崛起和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

2.让学生知道随着中国的强大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等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他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感到自豪和骄傲。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他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感到自豪和骄傲。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在回顾历史的体验中激发情感、提高认识.一、感受2008奥运精彩

1.课件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夺冠的精彩瞬间。2看了北京奥运的精彩,你感受到了什么?

过渡:是啊!运动员辉煌的成绩让全国人民感到骄傲和震奋。当鸟巢上空一次又一次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升起五星红旗的时候,相信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会为我国运动员而骄傲。然而,在旧中国,(板书:旧中国),同样是中国运动员,同样是在奥运会上,中国得到的不是荣誉,而是令人痛苦的屈辱和讥讽。

二、历史回顾

1.情境创设:在旧中国,由于政府腐败无能,中国人被讥笑为“东亚病夫”(板:东亚病夫)。从1896年至1948年,奥运会举办了14届,而当时拥有4亿人口的中国仅仅参加过3次。都因国力衰败而留下了“零的记录”。请一个小组代表把课前搜集的有关这三次擦加奥运会的情况介绍一下。2.学生随机介绍,教师相机点拨。(1)学生介绍1932年中国参赛奥运会情况,出示刘长春照片。

(2)学生介绍1936年奥运会,中国队被漫画成“鸭蛋队”,被讥笑为“东亚病夫”情况,出示柏林奥运赛场的图片。(3)学生介绍1948年伦敦奥运会情况。

3.回顾中国人参加这三届奥运会情况,假如你就是当年的刘长春或是去参赛的运动员,对自己无法进入预赛就被淘汰或被讥笑为“鸭蛋队”、“东亚病夫”时,你会是什么样的感受?你从中看到了什么?

4.政府的腐败无能、国力的衰败,带给我们的是什么?板书:耻辱 活动

二、在走向辉煌的体验中激起情感波澜,、陶冶情操。

过渡:难道我们永远无法突破这“0”的记录吗? 52年后,刘长春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在1984年的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上,一个英雄实现了中国金牌“零”的突破,让我们一起喊出他的名字——

1.出示许海峰夺得第一枚奥运金牌的激动人心的场景图片。

2.在此次奥运会上,许海峰一声清脆的枪响,实现了中国金牌“零”的突破。站在高高的领奖台上,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此时此刻,许海峰心里在想着什么,他最想说的又是什么呢?

3.这次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健儿们共获得了多少块金牌,位居金牌榜第几位? 4.从解放前“零的纪录”到84年的金牌榜第4名,是什么带来了这么大变化?板书:崛起富强

5.课件出示1984年—2008年奥运会奖牌榜。从奖牌榜0的记录到位居世界第一,你从我们国家成功举办奥运会中感受到什么?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最想说什么? 6.总结升华:当中国的运动健儿一次次登上最高领奖台的时候,人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中国体育的辉煌,还看到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已经崛起的中华民族。课件出示罗格的评价:2008年中国成功地举办了一届被誉为“无与伦比”的奥运会。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今天用实力感动了全世界。活动三:在对比中强化情感体验,形成道德情感。

过渡:当国际体育运动场上一次次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中国用自己的实力感动了世界,中国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和已经崛起的民族。但同学们知道吗,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建立在国家富强、昌盛的基础上。(哀怨地)这与相隔100多年前的屈辱史──《辛丑条约》的签定,简直是天壤之别(板书:辛丑条约)。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一段受辱的历史吧。1.出示《辛丑条约》签定仪式图片:这是由清政府全权代表李鸿章与英、美、俄等11个国家签定该条约的情景,条约共12款。附件19件,现在由英国代表宣读主要内容。

2.学生代表11国列强宣布:

本条约规定:(1)清政府赔偿各国军费4亿5000万两白银,其中沙俄得1亿3000 多万两,以海关和盐税作抵押;(2)拆毁北京至大沽的所有沿海炮台;

(3)各国留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重要城镇;

(4)在北京划定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5)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组织和运动;(6)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3.讨论:《辛丑条约》的签订给我们每个中国人带来了什么危害和灾难?(在北京强占土地,设立“使馆界”,建立“国中之国”,人民失去自由、各种税收繁重、人民生活更加贫困,饥寒交迫、流离失所、卖儿卖女、流浪乞讨,挣扎在死亡线上。)

4.小结:当年清政府每年财政总收入才1亿一千万两,它把白银4亿5千万两的赔款转嫁在老百姓身上,老百姓还怎么活呀?可见《辛丑条约》的签订吸干了中国人的最后一滴血,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活动

四、在谈论“富强崛起”中强化情感体验,养成道德行为。

过渡:《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受尽屈辱。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受辱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今天,我国已经成为国际重大事务中不可缺少的负责任大国。1.出示相关图片,感悟我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出示参加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的各国首脑的图片:图为2001年10月21日各国领导人身穿唐装参加亚太经合组织会议。讨论主题是“合作——促进共同繁荣”,从中,我们看到的是平等、合作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现在,中国的国际威望与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这样的报道越来越多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重大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请学生报道一下我国参与国际活动的一些情况,也发表个人观点,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1)我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对国际大事行使否决权。(2)我国在海南举行博鳌亚洲论坛。(3)至今为止我国已与170多个国家建交。(4)我国加入WTO。

(5)我国上海申博成功,明年将举办世界城市博览会。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只有有实力、有影响的国家才能举办综合性博览会„„。2.讨论感悟:从谈论“崛起富强”中,你感受到什么?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祖国富强了,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了„„)

篇3:六上《品德与社会》《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教学设计

一、有效创设教学情境

《品德与社会》教材内容都是来自政治、经济、文化和学生自身的生活, 是对生活的提炼。而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比较简单, 很难获得生活上的多种体验, 思考问题的深度也远远不够, 有些生活化的素材用简单的语言也很难表达。在教学中, 创设生动的情境就不失为良策。

(1) 为丰富体验创设情境

教师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 使学生获得生动、真实的生活感受, 可激发他们的兴趣, 激活他们的思维, 进而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例如, 六年级下册《战争何时了》一课。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懂得和平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以及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的孩子从未经历过战争, 如果只凭教材上的文字和图片, 仅仅通过言语向学生灌输战争是怎么回事, 当然不能引起学生在认识对战争所造成的危害上产生的共鸣。此时, 就需要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 链接课内外教学素材, 创设“战争”情境, 重回“战争”岁月。因此, 在本课教学中, 教师应适时将反映战争残酷的图片及战争题材的电影、战争年代的生活纪录片段等影像资料展现给学生, 给予他们图、文、声、像、影并茂的视觉和听觉刺激, 从而立体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危害。

(2) 为加深理解创设情境

在《金字塔下留个影》一课中, 为了能让学生饶有兴趣地认识尼罗河, 并理解为什么它是埃及的母亲河, 那必须从它的走向、注入的海洋, 以及它对埃及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了解。于是, 教师在课前搜集了有关尼罗河和埃及的文字资料、风光图片、影像记录等, 并制成多媒体给学生观看。让原本枯燥而又生疏的知识点, 借助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展示, 使学生很“愉悦”地走近了尼罗河, 很“乐意”地理解了埃及人民的生息繁衍为什么离不开尼罗河的哺育, 并真正明白了“埃及是尼罗河馈赠的厚礼”这句话的意义。

二、组织开展小组辩论

《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有一部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 更有一些还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热门话题。有效的辩论活动, 不仅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 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班中有很多学生, 尽管他的考试成绩不咋样, 但其他方面的知识知道得并不比别人少。特别是品德与社会学科, 由于它贴近生活, 所以在辩论的过程中, 一些学生也会说出很多独特的见解, 而当他们的见解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赞赏后, 就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既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同时通过辩论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应变思辨能力。

(1) 立足生活设疑置问组织辩论

在讲到《网络连接你我他》一课时, 课前, 我让学生做了一些课堂学习的准备工作, 比如去了解网络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有哪些联系, 以及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等。课堂讨论时, 以“网络为什么是双刃剑”为主题,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正反两方面的辩论, 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由于课前做了一定的准备工作, 在辩论时, 学生围绕网络既能发挥有利作用, 也可能导致负面的不良影响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如网络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 为我们的学习带来种种便利, 但同时网络上也存在着种种“陷阱”等。学生在激烈的辩论中纷纷发表观点, 在每个观点上又有有力的依据作为支撑, 这让辩论赛显得既有血又有肉。学生通过这场辩论赛之后, 都认识到只有正确、合理地利用网络, 才能将网络的长处发挥得更好, 让网络真正为我所用, 才有助于我们的学习与生活。

(2) 创设条件确立主题进行辩论

《科学技术的喜与忧》中有一个环节讲到了要不要克隆人这一话题, 由于克隆技术较为尖端, 也较为生僻, 很多学生仅仅是听说而已。为了能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克隆”是怎么一回事, 与我们的生活究竟有什么关系, 我特意安排学生观看了有关克隆人的科幻电影, 之后再组织学生对“要不要克隆人”这一观点进行辩论。选定辩论双方, 明确观点, 分别阐述理由, 看哪方更有说服力。学生通过辩论之后能一分为二地看待克隆技术, 认识到这种科学技术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喜悦, 也会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不便甚至忧虑, 进而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三、巧妙进行角色表演

在教学中, 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品德与社会与其他学科有相通性, 许多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创设一些小品表演、相声片段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小学生单纯可爱, 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让学生通过表演参与到教学中来, 寓教于乐, 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让学生的创造能力、表演能力得到锻炼, 教学任务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

(1) 通过组织竞赛, 让角色演绎更生动

在《不和烟酒交朋友》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让学生演绎了一段“醉酒”的小品 (在课文中有小品内容) 。但为了让学生能够演出醉酒者的可笑神态, 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改编, 然后由小组推荐两人进行表演, 比一比哪一组更形象生动。在教师的引导下, 各小组积极参与, 精心准备, 生动表演。教室里一阵阵笑声和掌声告诉我们这一活动设计的成功。学生在活动中参与、思考、体验, 从活动中认识了酗酒的危害, 并学会抵制一切对青少年身心健康不利的行为, 最终实现了课程目标。

(2) 通过引入情境, 让角色表演更自然

如在《从世界看中国》一课的教学时, 由于地理知识对学生来说既缺乏又枯燥, 为了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对其他中国地理知识的学习上,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创设了新课导入情境。我让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导游袁晓光和瑞士小朋友迈克, 相互自我介绍, 说明目的, 各自介绍自己的国家所在大洲的位置。由迈克提出问题“中国在哪里”导入新课, 为中国地理位置知识学习做了必要的铺垫。

(3) 通过角色互换, 让角色表演更有效

又如, 在《网络连接你我他》中, 根据一些学生的反映, 我们知道不少家长不支持孩子上网。为了能帮助学生找到家长支持自己上网的理由, 教师请几名同学分别扮演孩子和家长的角色, 表演短剧。表演结束, 再进行角色互换, 充分说出内心想说的话。表演时, 扮演家长的站在家长的立场上考虑, 说出不支持孩子上网的理由, 如多上网会上瘾、网上有很多少儿不宜的内容等。扮演孩子的同样要以充足的理由, 如上网有助于我们学习、查阅资料等, 说服家长支持自己上网。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与家长进行合理的沟通, 力图达成共识。

通过这样的活动, 学生积极愉快地参与其中, 在活动中充分表现自我, 感受也因此变得深刻, 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教学效果也就比较明显。但如果表演时主题不突出, 表演就会失败, 学生也会感到失望, 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 表演内容的选择要恰当, 教师要做出正确的引导, 才能事半功倍。

四、小组合作的适时运用

在教学中, 教师除了以上几种教学形式的应用之外, 最常用的活动形式还有小组合作。小组活动可以与情境活动、小组辩论、角色表演进行整合, 也可以单独用于学生间的讨论交流。合作的形式可以是将整班学生分成几个大组, 也可以以四人小组的形式, 还可以是同桌间的两人小组。合作的内容也可以多样化, 可以是小组成员间的讨论交流, 也可以是合作完成一件作品。比如, 《害人的邪教》最后要求学生完成一次反邪教倡议活动, 为了体现形式的多样性, 也为了让学生对邪教造成的危害有更深刻的认识, 教师让学生课后自由组建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 或进行撰写倡议书稿, 或进行漫画绘制, 或进行小品表演, 让学生在这个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才华, 更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反邪教宣传员的作用。

篇4:六上《品德与社会》《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教学设计

【关键词】健康 ; 安全 ; 重视 ; 素养 ; 活动; 自然灾害 ; 科学逃生 ; 体验 ; 鲜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64-01

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之一,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是儿童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健康、安全地生活的教学内容显得特别重要。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只有健康地活着生命才有意义,所以儿童的安全重于泰山。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孩子的生命关乎每个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稳定。1995年国务院7个部委联合发文,从1996年起,每年3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定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让社会、学校、家长和广大中小学生重视安全教育。据统计,我国目前每年有50余万人次的学生遭受意外伤害。美国儿童学会专家研究指出,通过安全教育来提高中小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御能力,80%的意外伤害可以避免。

在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海啸中,一位年仅10岁的聪明小女孩凭借在学校里所学的地理知识,知道威力强大的海啸将吞没整个海滩,她立即让父母提前发出警报,海滩上的游客全部疏散到了安全地带,从而挽救了100多名游客的生命,演绎了一段传奇故事。

在2005年,由中央电视台和公安部消防局联合举办的“寻找生活英雄,评选‘中网骄傲 ”的活动中,一个特殊的候选人引起了所有人的关注。她就是年仅7岁的小女孩袁嫒。小袁嫒之所以会成为大众心目中的英雄,是因为她临危不乱,在性命攸关的时刻,用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紧急自救知识,使得因煤气中毒而昏倒在浴室的父母最终获救。小袁媛的英雄事迹让人感动,更令人欣慰,小小年纪就已经懂得必需的自救逃生知识。

以上两个事例说明孩子的安全教育在生活中显得多么的重要。小学时期正是孩子安全教育的最佳时期,小学生处于可塑性最强的年龄段,这一阶段针对其行为习惯的干预收效最为显著,是人生中接受安全教育的最佳时期。其良好安全素养的养成事关国民安全素养的整体提升,因为教育一个孩子,和谐一个家庭,文明一个社会。怎样让安全教育知识深入人心,让安全教育成为学校重要教学内容之一,让孩子们通过安全知识学习,牢牢掌握一些常用的安全知识,紧急自救或者救助他人。作为一名教师该怎样让安全教育課鲜活起来,更具实效性,让孩子在教师引导下,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进行安全知识的教学,让孩子主动学习,乐于参与,获得知识,从而提升孩子的安全意识和素养,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深思。

全球儿童安全组织中国区首席代表崔民彦表示,儿童的安全教育应该与孩子们的游戏活动融合在一起,并更多与他们的生活相结合,让儿童在玩中自己去体会什么是安全和危险,逐渐形成安全意识以及应对危险的能力。在美国,小学开设安全课就非常重要,学校每年都要组织孩子们到消防部门进行消防知识的学习和实地演练。让孩子们集中在一个狭小的房间里,然后模拟发生火灾:火光冲天、浓烟滚滚、房间紧锁,让孩子们逐个练习如何最快打开房门逃生,如何最快打开窗户逃生,如何在漆黑一片中找到逃生出路,如何做才不会被浓烟窒息等。同时,孩子们每年都要练习如何在汽车发生车祸时,从车里逃生。演练场地有各种各样的大小汽车,摆出各种各样的颠覆姿势,孩子们在里面练习如何最快从汽车里钻出来,车门打不开如何办,没有工具砸窗户玻璃如何办等等。美国学校对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视,都给我们启发和思考。

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各类活动来进行教学,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一大特点。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去获得知识和道理,是学生品德内化最本质、基本的方式。小学生因为年龄小,对周围的事情还不能做到客观、准确的认识,需要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我们的安全教育课是不是可以理论与孩子亲身体验相结合,让孩子去观察、体验、感受,身临其境,与环境互动、与同伴合作,来获得对自然与社会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获得丰富的知识或经验,获得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从而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孩子主动的、自觉的活动,使孩子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让安全教育课鲜活起来。南朝学者颜之推:“人在少年,精神未定,所与款押,熏清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易暗化,自然拟之。”即古人所说的“陶情冶性”,从而循序渐进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防备能力,当遇突发事件时能够把学到的知识得以运用,进行自救和施救他人。

让安全教育课的内容鲜活起来,更具实效性,教师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教学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促进儿童发展,要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把教材上知识,通过一系列体验活动,让孩子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和要求。教学的空间不能仅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要让孩子们积极参与体验活动,与各种社会环境相结合,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孩子的道德情感会不断加深、各种能力不断提高、社会知识不断积累,从而会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例如:在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内容之一,让孩子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和安全标志,遵守交通规则,不到危险的地方去玩,避免意外伤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营造情景,创设环境,分组体验,在学生学习交通标志和安全标志的基础上,教师在操场上设置一条人行横道线,让孩子分组自己去找到交通标志和安全标志,体验怎样看红绿灯,过马路,其他同学观察,发现问题,组内讨论,在老师引导下得到正确答案。然后教师和家长自愿者带领孩子走到校门口的红绿灯处,让孩子们自己过马路。孩子们带着愉快的情绪参加了体验活动,知道该怎样安全过马路,通过体验,孩子的安全意识增强,独立性和自主性得到培养。

在教学《当灾害降临的时候》的这课,为了让孩子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在紧急情况下逃生或求助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材中的材料与孩子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孩子生活之间的通道。在2011年3月18日日本大地震发生时,教师就可提前结合六年级教材内容《当灾害降临的时候》进行教学,让孩子们通过电视新闻和网络资源,及时了解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瞩目惊心的画面,让孩子感到震撼,知道大自然有着自己的规律,人类无法改变,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依循规律,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在自然灾害发生时,该怎样科学逃生,坚守生命。知道在不同的环境该采用不同的方法,特别是人群集中的地方,听从指挥,有序快速撤离非常重要。教师在体验活动中组织孩子进行有序的逃生演练,给孩子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孩子在教师引导下,很快正确掌握了灾难发生时的逃生方法。

篇5:《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教学反思

安居街小学 赵华萍

一、爱国情怀

《站立起来的中国人》一课,我在课堂上让师生恣意抒发爱国情怀。导入新课后,我通过播放申奥成功录象,使学生喜悦的情感萌动,在已经萌动喜悦的情感中把学生带入旧中国国力衰败而被讥笑为“东亚病夫”的资料汇报中,让学生自觉地通过这一喜一怒的对比,进入一种体验学习的境界,自然而然地通过体验来让学生得到“新中国确实让中国人站立起来的自豪感”。

接着,通过让学生自主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中国历届参加奥运会的情况,使学生感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体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体会到中国人真正站起来;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申奥成功和运动员在运动场上取得的辉煌不仅反映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更体现了中国的崛起和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

然后,在说唱体验中,让学生不知不觉中触动自己的“体育强国”情感之弦,引起学生刚才的旧中国国力衰败而被讥笑为“东亚病夫”认知冲突。通过播放奥运会运动员获奖的图片,齐唱孙楠歌曲《红旗飘飘》设身处地把学生带入这种激昂的氛围中,学生就成为体验的对象,并从中领悟和把握品德知识,感悟其中的道理。新中国确实让中国人站立起来的自豪感的正确道德情感就进入学生的心灵。以说唱促情,激起自豪情感。

整节课紧密结合时事,即刚刚结束的北京奥运会。抓住同学们感受最深的奥运人物展开话题----从“东亚病夫”到相约2008。先让学生了解旧中国,由于政府的腐败无能,我们中国人被称之为“东亚病夫”的屈辱历史。接着用图片展示了在1984年的奥运会上,射击运动员许海峰用清脆的枪声获得了中国在奥运会上的第一块金牌。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人民站立起来的自豪感。让学生体会到只有新中国才能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只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人们才能真正站立起来。出示的1984—2004年奥运会中国奖牌统计表,来反映祖国体育事业所取得的成就。让学生们从一组组的数据中体会和感受到祖国的日益强大,中国人真正站立起来了。先抑后扬,激情引导,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迸发了对祖国热爱之情。

二、形式多样

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大多数学生都喜欢自己参与教学活动。实践证明,让学生较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才是有生机的有效的形式多样的教学过程,才能使学生获取更多的有益的东西。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最大程度地把握好这一点,看录像、启发、小组讨论、介绍自己的奥运偶像等等,寓教于乐,在轻松的氛围中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并且学生能够主动去探索新知。

三、融入生活 品德就是生活,它教我们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品德课堂教学只是学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课堂生活并不足够,它要同学们不断地从课堂以外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为此,我们在课程实施中要自觉地、有意识的将学生的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连成一体,把课程带出课堂,使课程延伸和扩展到课堂之外,让课堂教育的作用辐射到整个生活,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课堂上的效果。

篇6:六上《品德与社会》《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山东人民出版社《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 教学目标:

1、感受新中国成立时举国上下欢庆的气氛,体会全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激动心情。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教育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振兴中华。

教学准备:

1、开国大典的录像资料。

2、学生搜集的国旗、国歌、国徽的相关资料。

3、教学中用到的各种音像资料。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谈话:你的生日是哪一天,祖**亲的生日呢?(1949年10月1日)

2、简介新中国成立的背景,引出开国大典

二、探究新知:

1、播放开国大典视频。

(1)学生回忆:刚才视频中人们的心情怎样?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指生交流。(2)指导学生交流:人们为什么那么激动?

2、探究国旗国歌的来历

(1)学生交流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资料(2)国旗国歌的含义

(3)会议上为什么没有规定国徽的图案?

三、指导学生行为

四、课堂检测

篇7: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教案

话题一:从“东亚病夫”到相约2008

周党中心小学 张静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从数据中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体会中国人真正站立起来了。

2.认识中国申奥成功和运动员在运动场上取得的辉煌,不仅反映了中国体育的发展,更体现了中国的崛起和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

3.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让学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感到骄傲。重难点:

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及国力的增强,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教学方法:讲授

谈话

启发 教

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回顾历史

1.播放北京申奥成功录像 2.师小结,板题

二:在资料展示体会中引发情感萌动,提高道德认识。大屏幕依次展示旧中国参加的三届奥运会资料。1.假如你是刘长春或看台上的中国观众,当时心里会有怎样的感受?

2.合作探究

① 你从中国参加这三届奥运会的情况看到了什么? ② 你能从中领略到国力衰败带给我们什么?

三 在说唱中激起情感波澜,陶冶道德情感

大屏幕展示1984—2008年中国在奥运会上取得的骄人成绩。1.透过中国所获得的金牌及在世界上的排名变化,你看出了什么?

2.播放许海峰实现金牌零突破时的图片,感受民族自豪感。

3.师小结,学生合作交流:

从1932年参加奥运会到1984年实现金牌零的突破,再到2008年举办一届出色的奥运会,你能从中领略到国家富强带给我们的是什么吗? 4.播放中国获奖运动员图片,生说其内容。

5.播放«红旗飘飘»,引导生用一句话赞美伟大的中国。四 拓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 课堂总结 六 作业布置 七 板书设计

站立起来的中国人

从“东亚病夫”到相约2008

国力衰败 国力昌盛

篇8:让品德与社会课程“活”起来

一、活用教材

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 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 家庭、学校、家乡 (社区) 、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

教师要将教材变得鲜活起来, 首先需要仔细分析教材中蕴含的关键性事件和概念, 让学生加深对关键概念和信息的理解, 并提供有关的补充资料, 讲解关联性的内容, 增加学生对教材全面和深人的了解;其次, 需要教师“优化”教学, 即围绕教材的核心课题, 把不同年级相同单元和同一单元不同课文乃至不同单元有机地贯穿起来, 对各种相关领域知识进行优化组合;再次, 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二、重视学生的经验联结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 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 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 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 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 共同探究学习主题, 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 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 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身边的事, 讲讲自己关心感兴趣

目前中学生大多存在心理困扰, 缺乏健全的人格, 健康的心理, 那么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心理健康教育背景分析

1、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代教育的需要。

目前, 中学生大多存在心里困扰, 常见的主要有:人际关系敏感, 有敌对倾向;有理不让人, 无理拌三分;不能自控, 思维偏激狭隘, 很难与人合作;忧郁苦闷, 无精打采, 严重的有自杀念头;焦虑烦躁, 情绪不稳, 心理不平衡, 总觉得老师和家长对他不公平等。面对21世纪剧烈的社会变革、激烈的竞争, 未来的人才肩负着民族振兴、国家强盛的重任, 新时代教育是让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整体素质全面提高, 具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代教育的需要。

2、心理健康教育是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

历史课虽不是也不能替代心理健康课, 但在塑造人格、健全心理等方面有一种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坚强的意志和团队合作精神, 增强承受挫折, 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正如黑格尔所说:“人们常常从历史中希望求得道德的教训, 不肖说, 贤良方正的实例足以提高人类的心灵, 又可以做儿童的道德教材, 以灌输善良的品质。”

二、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讨

1、培养一支具有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教师队伍。现代教育要求教师是一个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高素质的人, 一个有着健的事。通过回忆和讲述, 与学生进行内心世界与现实生活零距离的碰撞与对话, 促进其道德认识和道德体验。

三、采用对话式教学方式

在当前的品德与社会实际教学中, 主要还是以“教师问、学生答”这样的“问答式”教学为主导方式, 真正的对话关系其实还没有形成。因此, 在品德与社会课中积极提倡“对话式”教学, 是很有必要和富有现实意义的。所谓“对话式教学”一般可分为:创设对话情境、生成对话话题、组织对话活动、内化对话过程这四个教学环节。为此, 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 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 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对话教学”, 不能只停留在对话的层面上, 还应该让学生在对话中自我发现、自我反思, 以实现双方精神的沟通、重组和共享, 应帮助学生进一步达成“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 使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 对道德价值意义的理解更加深刻。

四、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提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儿童喜欢野外生活, 到野外去探索去追求, 书本上的知识是间接知识, 儿童没有经验的话, 很难理解的。必须让儿童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 用现代的活教材去研究到过去的死知识上去。”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 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 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 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体验社会生活, 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获得经验, 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教育即生活, 生活即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应将教材与社会环境联结起来, 在教学中实现互动、对话、分享, 给学生还原一个真实的、丰富的周围世界, 学生的品德与价值观也在不断实践中实现了提升和自我修正。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彭源泉

全人格、健康心理的人。人的健康不仅是生理健康, 更需心理健康, 尤其对教师而言, 心理健康价值更大, 直接影响学生“行为的优劣和教育的成败, 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社会里, 历史教师要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保持良好健全的人格, 要性格开朗、乐观、有朝气;要有毅力、有恒心, 敢于面对挑战、面对困难和挫折, 做生活的强者;要有涵养、情绪稳定不浮躁、不任性, 善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要能自觉防止和克服不良嗜好。

2、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心理学家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以及保持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 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整个教学中教师应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在轻松和谐愉快的状态下学习。

篇9:让“品德与社会”课堂灵动起来

一、联系实际,丰富教学课程资源

教师在讲授“品德与社会”的教材内容时,应当紧密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感悟做人的道理,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我在讲授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不和烟酒交朋友”的内容时,便结合六年级已有个别学生开始随波逐流模仿成年人的苗头或者像影视作品中的情景一样发生抽烟喝酒的现象,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具体了解和体会,分析部分学生和烟酒交朋友的原因。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看到有些明星抽烟喝酒感觉很酷,自己也想和他们一样酷,所以开始接触烟酒;有的说自己父母在家里就经常抽烟喝酒,时不时地还让自己也来一口,进行“男子汉不抽烟喝酒怎么行”之类的诱导;还有的与一些社会上的小混混儿称兄道弟,在他们的影响下,也开始接触烟酒,否则他们会看不起自己,等等。听着孩子们真诚的表白,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在课堂上,我把自己精心制作的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课件一一播放,并撷取了一些学生们身边的亲人因抽烟酗酒危害健康,甚至失去生命的事例。其中有因长期抽烟所导致的黄、脏、坏的口腔与牙齿的图片,有因酗酒成性胃疼时满床打滚的惨景,有因酒后驾车导致的车损人亡的悲剧……触目惊心的一幕幕,给孩子们带来了深深的震撼,有效地让学生们认识到了烟酒的危害,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角色扮演,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角色扮演是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经常采用的课堂策略,它把具体的教材知识转化为灵动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获得形象直观的心理感知,在夯实课堂效果的基础上,规范了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了解社会中的真善美。譬如,我在讲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父母的难处”一课时,就组织学生针对“你想买一个新足球,可是妈妈却因为经济拮据犯了难”的具体情景编排成课本剧,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活动过程中,不少学生对这类场景较为熟悉,他们述说的台词,表演的动作、神情、心理都惟妙惟肖。“不给孩子买吧,孩子喜欢运动,做妈妈的应该支持孩子进行体育锻炼。”“买吧,这个月除了交房贷,还要给爷爷奶奶生活费,还要交水电费,冬天要到了,还必须购置基本的过冬设备,交取暖费,买羽绒服……”这些语言或许是在家里听父母唠叨得多了,学生们自然记在了心上,但今天让他们自己说出来,对于孩子们的教育效果更深刻有效。活动结束后,我让学生们谈谈这节课的感受,他们都说在这次活动中体会到了父母的难处,以后不应该只顾自己的感受过于任性了。可见,角色扮演,在引领孩子的健康成长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补充教材,编制学校的校本课程

“品德与社会”教材内容的切入点是学生的具体生活,它将社会热点问题、现实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编入教材,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由于生活地域、成长环境、城乡差异等因素,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不应一刀切,更应针对具体的学生情况、社会现实、学校特点编制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我在讲授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地球生病了”这一单元的知识时,便结合我校周围的环境情况,联系学校德育组织、少先队,和班里的学生一起创编了“爱护我们美丽的地球”校本教材。让学生观看相关图片和影片,写宣传标语,搞宣传活动,拍摄日常行为中污染环境的具体行径,并设计调查问卷,举行知识竞赛,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强化了学生“爱护地球,爱护环境”的环保理念,更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将素质教育有效渗透到环保教育教学活动当中。

总之,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课堂教学活动要构建生活化教学策略,与学生的身心特点相结合,与风起云涌的时代特征相结合。对于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来说,生活化教学策略,应该是教师不懈坚持的基本准则。◆(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西鲍中心校)

篇10:六上《品德与社会》《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教学设计

在教学《现在的我能做什么》(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一课时,笔者采用了“活动化”的教学策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主要教学片段摘录如下:

活动一:小小发布会

1.小小发布会

师:课前同学们做了调查,了解了爸爸妈妈一天要做多少事。同桌同学交流一下。

师:谁愿意说给大家听一听?(启发学生说具体的事)

师插问:哪件事让你最感动?你觉得爸爸妈妈辛苦吗?

2.真情感言

师:爸爸妈妈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呢?此时此刻你想对爸爸妈妈说什么?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今天回家就把这些感激的话对爸爸妈妈说一说。

活动二:讨论交流

1.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师:为了减轻爸爸妈妈的负担,同学们现在能做什么呢?已经做到了哪些?(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选择部分学生进行交流并板书)

师:我们不仅要帮爸爸妈妈做家里的事,更重要的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来减轻父母的负担,这样爸爸妈妈一定会很开心,而我们自己也会很快乐。

2.完善自我

师:我们能做的事还有很多,有些事情你没有去做是什么原因呢?

小结:家里的事我们要帮着做,不会做的事要努力学着做,爸爸妈妈不让我们做的事情,我们也要主动争着去做。

3.不做“小麻烦”

师:生活中有的同学经常给父母添麻烦,看看他们给父母添了什么麻烦?(出示教材上不做“小麻烦”的4幅图,说说图意,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活动三:实践感悟

1.小表演

请部分同学表演叠衣服、梳辫子、整理书包、系鞋带、洗红领巾等。

2.学一学

小组内互相学习叠衣服、叠被子(用小毛巾代替)。

3.幸福遐想

师:当我们做了自己能做的事情以后,我们的爸爸妈妈就会怎么样呢?

出示:如果我能自己整理房间,爸爸妈妈就能___________?

如果我能帮妈妈收拾碗筷,妈妈就可以___________?

如果我作业做得又好又快,爸爸就能___________?

如果我能自己洗衣服,爸爸媽妈就可以___________?

如果我能___________,爸爸妈妈就可以___________?

师:同学们真的很懂事,你们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要感谢父母,尽量减轻父母的负担。

4.落实行动

师:快快拿起你的笔,来为自己制定一个“行动计划”吧!

(学生填写行动计划表)

小结:老师看了你们的计划,真的很高兴,相信你们的爸爸妈妈看了也一定很开心。别忘了,请爸爸妈妈做监督员。让我们行动起来,自己的事自己做,家里的事帮着做,不会的事学着做。愿每个同学都有一双勤劳的手,有一颗责任心,这份责任就是对父母的爱、对家人的爱,有了这份爱,我们的家一定会更温暖、更幸福。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涉及了课前调查活动、交流讨论活动、合作探究活动、操作实践活动等。调查搜集资料是儿童自主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儿童的兴趣和水平进行组织与指导,将得到的资料按儿童熟悉的方式整理、利用、交流的,从而深化拓展教学内容。讨论是最常用的儿童学习、交流活动形式。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分享、交流自己的成果,锻炼表达能力。合作探究活动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的合作意识、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一般在小组或同伴合作中开展问题探究、比较探究、实践探究等。操作实践活动是由课程实践性的特性决定的,包括行为操练活动、模拟操作活动、动手制作活动等。旨在拓展课堂教学的内涵,达到知行的转化,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

除此以外,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组织表演体验活动、游戏娱乐活动、欣赏感受活动、成果展示活动、辨析判断活动、小组竞赛活动、参观访问活动、辩论活动、品尝活动、解说活动等,使课堂教学“动”起来。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列举的各类活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不是单一割裂、相互排斥的,许多活动可以有机结合、综合运用。

篇11:网络使品德与社会课“酷”起来

1.网络课堂,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课之计在于引。”二十一世纪是网络社会,很多学生对于网络的认识比较肤浅。有的学生很崇拜“黑客”,有的学生学着别人在网络上发布一些不好的言论或骂人,更多的学生还停留在上网就是聊天、玩游戏、交网友这种认识上。这时候,教师就应该以引导者的角色,感染和教育学生。例如,教学《热闹非凡的市场》时,我告诉学生只要在IE地址栏上打入“市场商品”进行搜索,就可以找到很多市场商品信息。这时候,学生都迫不及待地进行查找,查找后才发现网络上蕴藏着如此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信息,有些学生更是舉一反三,找到了许多其他学科的学习资料。然后我再指导他们将找到的网站地址以电子邮件的形式或通过“QQ”传送给老师和同学。有的学生跟我说:“老师,现在有了网络真好。我除了和朋友、同学之间多了一种联系的途径外,还多了许多良师益友,而且现在要找什么学习资料,只要上网,大部分都可以找到。网络真是给了我无穷无尽的好处。”听了这话,我也感到了无限的欣慰,学生们终于有了识别好坏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正确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会给他们带来无穷的益处。

2.网络课堂,教师扮演欣赏者的角色

在教学内容上,我选择了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和学生易于把握的课文,辅导学生学习,领会课文的要点并上台讲课,而自己作为欣赏者。则由前台转到了幕后,让学生自己去体验。例如,教学《我家的故事》一课时,上课前,我先让一位学生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让他通过互联网查看、搜集有关资料,听取家长和同学的意见,然后给同学上课。该同学将搜集到有关家庭美德的网站介绍给同学,同学再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将在互联网上所获取的资源进行整合,并上传到自己的网面向全班同学展示。整堂课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发言热烈,都普遍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而且讲述的内容大都符合课文要求。最后,教师总结升华,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3.网络课堂,教师扮演主持人的角色

《实话实说》、《人生A、B剧》等电视节目有相当高的收视率,同样也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因此,我想我们的思品课堂上是不是也可以多一些这样的创意。把课堂变成展示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舞台,教师只担任一个课堂教学的主持人,组织引导学生在课堂这个舞台上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思想、情感等,并让他们在主动参与、充分展示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上的体验。例如,在上《竞争与合作》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登陆CCTV有关网站,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收看有关栏目的节目。然后,我再以主持人的角色参加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想说的说出来,并让学生展开讨论、分析怎样开展良性竞争?怎样与同学合作?怎样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最后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提出要求,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4.网络课堂。教师扮演学习者的角色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的速度在不断加快。获取信息的渠道在不断拓展,各种超文本的知识信息通过各种媒体充斥着社会各个场所。也许,我们的学生比老师知道得多。看问题也现实得多.他们提出的有些问题相当敏锐,凭我们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很难令学生满意地接受。于是,我把自己当作是一个学习者,在与学生的合作、交流中,通过网络共同搜集资料、共同学习、共同受教育、共同陶冶情操。例如,教学《科学技术神通广大》一课时,我以学习者的角色,让学生把搜集到的基因工程、电子网络、“神舟号”飞船……等资料向大家介绍,学生早有准备,热情很高,充分激发了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上一篇:八破八立学习心得下一篇:我常常这样想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