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效应分析及对策研究

2023-02-02

1 引言

继“营改增”完成之后, 地方主体税种缺失, 地方政府急需寻找并培养其主体税种以保证其财政收入, 个人所得税作为一种主要征税对象为稳定的工资薪金收入群体, 具有税源稳定持续的特征, 是地方税主体培养的重点税种之一;同时, 自2011年个人所得税改革之后, 我国个人所得税本身也依旧存在着一些诸如调节收入分配效果差、组织财政收入功能减弱、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 本文希望通过对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的收入分配效应和财政效应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研究, 力求得出进一步改革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对策措施。

2 我国个人所得税现状

个人所得税作为组织财政收入、调节收入分配, 促进社会公平的一种税收, 是当前世界各地普遍征收的一种税种, 发达国家普遍超过了税收比重的40%, 我国所得税征收虽然占比较低, 但所得税作为营改增后我国又一大突出税种, 其改革和征收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居民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个人所得税自1980年9月10日设立至今, 共经历了三次改革。费用扣除标准从原来的1600上升至3500元, 税率级次也由原来的9级降为现在的7级, 最低税率由原来的5%降为3%。

2.1 课税模式

我国目前采用的分类所得税模式, 即对于同一个纳税主体的不同来源所得, 分别按照不同的税率以及费用扣除标准单独征收的个人所得税。这种所得税征收模式虽然操作简单、征税成本较低, 符合效率原则, 但不利于实现税收公平。

2.2 费用扣除标准

我国采取国内统一的费用扣除标准, 自个人所得税征收以来, 我国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分别在2006年由800元提高到1600元, 在2008年又提高到2000元, 2011年由2000元提高到3500元。

2.3 税率

我国个人所得税采取不同类别所得按不同税率征税的计算方式, 税基来源共分为11种, 主要采用有两种, 超额累进税一种和20%的。我国目前的工资薪金所得采用七级的超额累进税率, 最高边际税率为45%, 最低边际税率为3%。

2.4 征收结构

据统计我国全部个人所得税收入中, 2/3来自中低收入家庭, 而欧美发达国家资料显示, 将近50%的工薪阶层只承担了个税的5%, 10%的高收入者承担了60%, 1%的最高收入者承担了30%。而我国目前20%的富人只缴纳了10%的个税, 个人所得税对高收入者的调节能力还处于较差水平。

3 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效应及原因分析

3.1 收入分配效应

个人所得税是政府调节收入分配, 改善收入分配状况, 实现公平分配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 但我国目前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却并未充分发挥出来。

一直以来, 基尼系数都被作为衡量一国贫富差距的主要指标, 而0.4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一国贫富差距的社会容忍“红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10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就已经达到了0.48, 说明我国的居民贫富差距早在2010年就已经超过了社会所能容忍的“红线”。另外, 我国10%的最高收入群体与10%的最低收入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从1978年到2007年短短十年内就由7.3倍攀升为23倍。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 我国个人所得税未能改善收入分配状况、促进社会财富再分配公平, 其主要原因在于税收制度设计上还存在各种公平缺陷:

(1) 分类征收模式导致公平缺陷。一是分类所得税制模式下, 需要区分纳税人不同来源的收入, 并根据不同的税率标准, 分别征收, 容易出现同等收入的纳税人因为收入来源的不同承担的税负却相同的问题, 违背了横向公平。二是对于中低收入群体而言, 由于其收入主要是工资收入形式而且实行代扣代缴制, 逃税欠税的可能性较低;而高收入人群收入来源除了很少一部分来源于工资薪金所得外, 很多情况下还包括一些投资、利息等经营性收入, 较为隐蔽, 而且有更多的能力和动机改变申报方式, 容易发生偷漏税现象。三是以个人为单位缴纳, 而忽视了家庭因素, 使得相同来源相同数量的收入由于家庭负担情况不同而导致高低税负差异, 导致不公平现象发生。

(2) 费用扣除标准产生的不公平问题。一是全国统一的费用扣除标准, 忽略了地域间发展程度差异, 造成地域间税负不公, 违背了纵向公平。二是统一的费用扣除标准不能做到量能负担, 同一地区不同纳税人生活必要费用支出也受到婚姻健康状况、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数量等的影响。三是费用扣除制度过于僵硬, 缺乏与各种经济指标如经济发展速度、居民工资增长速度以及通货膨胀指数等动态调整机制, 难以发挥其公平分配的功能。四是现行的外籍人员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在3500元的基础上增加1300元, 其超国民待遇违背了税收公平。

(3) 税率税级设计的公平性缺失。一是我国个税边最高边际税率达45%, 过高的边际税率进一步激发了高收入人群的逃欠避税动机, 进一步加大贫富差距, 个税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失效。二是相较于欧洲发达国家的4~5级的税率级次, 我国税率级次仍旧较高。三是同属劳动所得适应税率不同造成横向公平;四是对劳动所得的4个项目最高税率分别达到了45%、40%和50%, 远远高于非劳动所得的比例税率20%, 同样有悖于横向公平。

3.2 财政效应

个人所得税作为我国的一个重要税种, 其作用除了调节收入分配外, 还包括其作为税收这项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一部分, 也同样承担着组织财政收入的重要作用。

与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相对应, 个人所得税在调节高低收入人群可支配收入、减少中低收入人群税收负担的同时, 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国家征收个人所得税财政收入的减少。

从1980年9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开始至今,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税制共经历了三次改革, 实施时间分别是2006年1月、2008年3月以及2011年9月, 税改内容包括费用扣除标准的提升, 以及税率税级的下降, 税改之后年度我国个人所得税税收收入占税收总额的百分比均有明显的下降, 2012年个税占税收总额比例更是从6.7%降至5.8%, 即个人所得税在减轻纳税人负担的同时, 也减少了财政收入。

个人所得税作为当今我国一重要税种, 尤其是“营改增”后地方政府主体税种缺失, 财政压力进一步加大, 又由于个人所得税作为一种主要针对工薪阶层征收且采取代扣代缴直接征收的税种, 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 具有能持续不断的保证财政收入的重要特点, 是接下来地方政府考虑的地方主体税的税种之一, 因而接下来的个人所得税改革尤为重要。

4 我国个人所得税制改革对策研究

4.1 税制模式改革

我国目前是世界上极少数采取分类所得税的国家, 分类所得税具有其简便征收、成本低的优点, 但所得税为我国重要的调节收入的手段, 分类所得税制明显使得公平缺失, 难以达到有效调节社会收入, 减少贫富差距, 促进社会公平的目的。因而, 我国下一步的重点应是加快个人所得税制向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转变, 同时要考虑我国的具体国情, 不能盲目地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个税改革经验, 要在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循序渐进。

4.2 完善费用扣除制度

(1) 设置各地区差别费用扣除标准。一方面, 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标准应采取差别扣除的方法, 对于沿海发达城市制定较低扣除标准, 对于发展程度适当的中部地区设置中等扣除标准, 对于西部贫困地区制定高扣除标准;另一方面, 也应给予地方政府适当的权限, 使其能够根据其地区平均工资和居民消费水平等数据自行设置调整费用扣除标准, 真正做到税负公平。

(2) 设置费用扣除标准动态调整的联动机制。我国在设置费用扣除标准的时候也要充分考虑通货膨胀、物价指数、工资水平等因素, 防止因纳税人收入增加导致使用税率上升而造成的税负增加, 实际购买力下降的问题, 其具体的做法可参照部分国家的税收指数化措施。

(3) 考虑家庭因素。应将家庭代替个人作为费用扣除的基本单位, 设置时要充分考虑居民的家庭人口数、劳动人口数、赡养情况、基本生活消费品支出情况等因素, 使纳税人量能负担, 促进税收公平。

(4) 取消外籍人员超国民待遇。外籍人员的超国民待遇会起到挫伤本国纳税人积极性的作用, 要想达到税收公平, 取消外籍人民的超国民待遇, 采取与本国居民相同的扣除标准是必须要做的。

4.3 税率税级调整

(1) 将现在的最高边际税率由45%调低至40%。降低纳税人由于边际税率过高而滋生的逃避税动机, 减少税款流失;

(2) 减少税率级次, 逐渐由现在的7级累进税率向5级累进调整, 减少由于税级过高而产生的征税成本, 提高征税效率。

4.4 加强税收征管

(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加强监管力度。我国应适时调整和完善个人所得税税法, 将一些上述提到的调整方面考虑进去, 使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更加适应当前的发展;同时建立系统的管理和稽核体系, 保证征税各环节的高度透明;再者, 加大逃欠税的惩罚力度, 进一步保障个人所得税税款征收。

(2) 培养纳税人的自觉纳税意识。一是加大自觉纳税的公共宣传;二是形成对自觉逃纳税的公共评价, 形成自觉纳税光荣、逃避纳税可耻的观念;三是考虑将个人所得税与养老福利等结合起来, 将纳税与今后的养老福利等直接挂钩, 以此来督促纳税人培纳税意识, 按时足量纳税, 真正使每个人都参与其中, 感受其中。

(3) 完善个税征收手段。一是建立个人收入档案和个人个税缴纳明细记录;二是充分利用当前先进的电子信息渠道,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三是逐步建立自行申报制度。

4.5 与其他各税种协调调整

个人所得税制的调节应与其他领域相结合, 尤其是营改增后地方财政收入减少, 财政压力增大, 地方主体税种缺失, 因而, 个人所得税调节整规更要与地方主体税种的培养、地方税制结构的调整相同步, 才能真正解决当前我国存在的各种社会、经济、财政问题。

摘要:本文从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现状出发, 分析了当前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分配效应和财政效应以及其产生的原因, 最后提出了从税制模式、费用扣除标准、税率税级调整、提高全民纳税意识和协调其他税种五个方面的改革建议, 进一步发挥个税调节收入分配、组织财政收入等作用。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收入分配效应,财政效应

参考文献

[1] 贾康.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问题研究[J].财政研究, 2010 (4) .

[2] 崔志坤.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国际趋势、典型实践及对中国的启示[J].税收经济研究, 2012 (5) .

[3] 黄元春, 张战平, 金玉珊.中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税务与经济, 2014 (2) .

[4] 郑文琳.公平视野下的美国联邦个人所得税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1 (3) .

[5] 刘天宇.中日个人所得税扣除制度之比较[J].时代金融2014 (1) .

[6] 魏全平.日本个人所得税制改革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日本研究, 2008 (3) .

[7] 高凤勤.效率还是公平:新一轮个人所得税制改革思考[J].税务研究, 2015 (3) .

[8] 施正文.分配正义与个人所得税法改革[J].中国检察官, 2011 (5) .

[9] 高培勇.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内容、进程与前瞻[J].理论前沿, 2009 (6) .

上一篇:基于LPC2132处理器的MP3功能的实现下一篇:对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的进度管理的几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