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钱钟书赏析

2024-04-10

窗钱钟书赏析(精选11篇)

篇1:窗钱钟书赏析

《窗》(钱钟书)教案

------------------

[教学对象分析]

《窗》是(广东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的第三单元的一篇议论散文,这类文章高一学生在初中时没有接触过,初中时学生只是对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有初步的了解,对议论散文的特点不是很了解,加上本文是钱钟书先生所写,语言虽不是很晦涩,但文中所蕴含的意义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应给学生讲清议论散文特点,帮助学生学会感受和鉴赏阅读优秀作品,思考和领悟大自然中的普通事物所蕴涵的深刻哲理,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为散文单元,先要把的散文的概念要弄清,学习本文,要注重从景中悟理,在理中染景,仔细体会景理交融的艺术特点。

在本文中,钱钟书先生由“春天”入笔,写“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道出“窗”的作用,总领全文。接着在第二段对比了门和窗对于人的不同意义,自然引出“窗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 这一中心论点。在第三段中进一步谈“窗”之余人的意义是人对自然的精神上的胜利。最后总结全文,用 “窗可算是房屋的眼睛” 这一形象的比喻,道出窗对于屋内与屋外人的意义。最后一句“因为只是春天,还留着残冷,窗子也不能镇天镇夜不关的” 完美地照应了开头。全文语言深邃,引经据典,旁征博引,饱涵哲理,读起来愈咀嚼愈觉得满口余香,意味深长。[教学方法]

感受·鉴赏 ·思考·领悟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欣赏课文精彩的语言,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深刻的思想和哲理。学习于平凡中见深意的观察方法和思想方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反复朗读,提高诵读水平,感受文章的优美语言。阅读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习议论散文应以自我的情感体验、观察理解为基础,书写个人的见解和感受的方法。学会从新的角度、用新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从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中去发现新颖的东西,体会出不一样的情感,得出不一般的认识。[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作者在对比门和窗之于人的不同意义时所阐发的独到见解。

2.比较阅读。使学生体会对于同一事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和感受,从而得出不同的认识。

3.掌握议论散文的特点,领悟鉴赏议论散文的方法。

[教学过程]

说明:因本文的重点在鉴赏和领悟,所以本教学设计侧重在教学思路的引导上,而不体现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细节,拟用两课时完成本文的教学。

一.课前准备:学生初读课文,感受全文,理清文章脉络,搜集钱钟书先生的有关资料。(上新课前检查并补充有关知识)

1.散文的知识:一般来说,广义的散文包括叙事散文、议论(哲理)散文和抒情散文等,狭义的散文只指抒情散文。议论性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

2.钱钟书先生资料参考: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1941年回家探亲时,因沦陷而羁居上海,写了长篇小说《围城》、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文论《谈艺录》。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著有文论《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3.文章脉络见教学内容分析。

二.默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老师帮助学生鉴赏反映行文线索、集中体现作者感悟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思考。1.第一自然段:“春天从窗外进来,人在屋里坐不住,就从门里出去。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 “太贱了”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说?

明确:“太贱了”是指阳光太多;风懒洋洋的,没有生气;鸟语琐碎而单薄。这样说的好处是表意准确,用语新颖传神,且为下文揭示窗的作用和意义作好了铺垫。

2.第一自然段: 作者为什么说“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呢?为什么又用“画配了框子”来作比喻呢? 明确:因为作者认为屋外的春天太贱了,只有通过窗子的取舍,把室外又杂又乱的景物舍掉,去粗取精,阳光看起来才明亮,风才觉得有生气,鸟语听起来才更动人。

3.第二自然段:“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

明确:门,打开的是人的世俗社会;窗打开的是人的精神世界,通向人的精神世界存在。4.第三自然段:“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 “门是住屋子者的需要,窗多少是一种奢侈。“

明确:门满足了人的物质需要,窗子满足了人的精神需要。5.第四自然段:“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

明确:眼睛是灵魂的窗户,我们看见外界,同时也让人看到了我们的内心。

6.第四自然段:“《晚歌》起句所谓‘双瞳如小窗,佳景收历历。’同样地只说了一半。”句中的“一半”具体指什么,另“一半”具体指什么?

明确:“一半”指窗和眼睛一样都可以看到外面,另“一半”指窗也和眼睛一样,从外面也可以看到里面的东西。

三、诵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1.语言精炼。示例:“太贱了”具体指阳光太多;风懒洋洋的,没有生气;鸟语琐碎而单薄。表意准确,新颖传神,为下文揭示窗的作用和意义作好了铺垫。“镶嵌”逼真生动地揭示了春天和窗子的关系。延伸:“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济南的冬天》.2.语言的哲理性。

示例: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门是住屋子者的需要,窗多少是一种奢侈。3.语言的幽默性。示例:“一个外来者,打门请进,有所要求,有所询问,他至多是个客人,一切要等主人来决定。反过来说,一个钻窗子进来的人,不管是偷东西还是偷情,早已决心来替你做个暂时的主人,顾不到你的欢迎和拒绝了。” 4.语言多用修辞。

对比: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

引用:①陶渊明的诗《归去来辞》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 ②缪塞(Musset)在《少女做的是什么梦》那首诗剧里,有句妙语,略谓父亲开了门,请进了物质上的丈夫(matérielépoux),但是理想的爱人(idéal),总是从窗子出进的。③刘熙译名说:“窗,聪也;于内窥外,为聪明也。”正和凯罗(GottfriedKeller)《晚歌》(Abendlied)起句所谓:“双瞳如小窗(Fensterlein),佳景收历历。”

比喻: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用典:“据爱戈门(Eckermann)记一八三○年四月五日歌德的谈话,歌德恨一切戴眼镜的人,说他们看得清楚他脸上的皱纹,但是他给他们的玻璃片耀得眼花缭乱,看不出他们的心境。”

四.品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本段作者着重阐述了门和窗的不同意义,说“窗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请问作者是如何论述这一观点的?(小组讨论)

明确:先破后立,横向铺陈。

先驳斥了把“有没有人进来出去”作为门和窗的根本分别;再举“赏春”一事说明窗有“赏春”功能而门没有;继而又引用陶渊明的诗句(哪两句?什么意思?稍微提提)证明,从容主宰自己生活的“羲皇上人” 确实可以通过窗户来获取享受;后面又引用缪塞的“妙语”和学习的“捷径”说明通过“窗”执行自己的意志的是真正的主人。在这里,作者广征博引,铺陈设譬,信手拈来,直指心灵。

2.“窗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风和太阳逗引进来,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这句中的“逗引”是什么意思? 谁处于主动地位?(小组讨论)明确: 用言语、行动招惹对方借以取乐。一开窗,“风和太阳便进来占领”,表面上是风和太阳处于主动地位,其实是窗将计就计,使“占领这个地方的就给这个地方占领去了!” 3.门会不会逗引风和太阳?如果不会,门和窗的意义究竟又有什么不同呢?如何理解“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呢?(小组讨论)

明确:人为了生存,必须通过门从屋里出去,匍匐于大自然的怀抱,劳动生息,生死歌哭,做自然的奴隶;而窗隔开了人与自然的心理距离,将人与自然的生存、生死关系转化为审美欣赏和享受的关系,借此,窗执行了主人的意志,保全了人性。可以说:“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洞开的是人的世俗社会,通向人的动物性存在;“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 洞开的是人的精神世界,通向人的人性存在。作者发人之所未发,见解独到,充满着人生的哲理。

4.以上的问题确实很有研讨价值,但有研讨价值的决不止这些问题。接下来把提问权和回答权都交给学生,比比谁提的问题最有研讨价值,最能撞击出思想的火花? „„

五.课堂拓展学习,领悟平凡中见深意的观察方法和思想方法。

课堂作业: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某个事物,写出你对它的独特的感悟,力求有新意(200字左右)。

教师当堂引导学生对小作文进行交流、品读、评价、总结。

附:《窗》板书设计

1段

窗的作用。总领全文。

2段

追求;欲望

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占领;享受

3段

需要

窗是人对自然的精神上的胜利。奢侈

4段

窗之于屋内和屋外人的意义。眼睛 ;

总结全文。

篇2:窗钱钟书赏析

------外面的自由

人是有私心的,想呆在屋子里也能感受外面的自由,所以有了窗,这是我对窗的出现的奇想。

也许人们都有徐志摩《想飞》的愿望,渴望自由,将所有躁动的因子慷慨地暴露出来,与自然分享不拘一格的舒畅。然而,现实总驱使你忙碌于事业等。你不舍,所以用窗暗地里呼吸“自由”的气味,调剂沉闷的生活。有位作家写道“生活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婚姻,工作是这场婚姻中最锅碗瓢盘的过程,琐碎,单调,散发着霉烂的气息。而自然,就像你朝夕暮想的一个情人,每天鲜活地站在窗外,群居飘舞,芬芳朦胧,等待着你与她的幽会”,就是这样子,窗外面的自由是我们永恒的情人,作在屋里的人应该与她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而窗子粉饰了她的美,用距离构造朦胧美,牵引着人们的好奇心。

因为得不到,屋里的人对窗外的自由总充满着向往。同时,不容置疑的是,窗外确实是唤醒生命的境地。老鹰展翅高飞,蒲公英随风流浪,浪花嬉戏于海水„..它们不因屋里的阴暗,冷漠,沉迷而静止。潮汐依然不停,天地在弹指一间变化着。自由赋予了生命足以燃烧的能量,清烟为了达到白云的高度,离开屋子的暖和,一切在窗的眼里浓缩成快乐。当人在屋子里伏案努力时,月光以高姿态照入屋内,尘埃在光路中拥抱,问候,星星在夜空上歌唱,这时应感谢窗子,它们是善良的,将美丽同屋内者共同分享。

累了,站在窗前,眼睛所看到的应该是万物在恬静地安睡,她们想睡就睡,即使在风中,是自然恩赐的自由。闭上双眼,放松全身的肌肉,呼吸着天地间的灵气,任思绪乘着风神游,神游到乌托邦,放纵自我,沉醉于自然,参与快乐。

篇3: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赏析

一、幽默机智的语言文字与严肃内容的完美融合

钱先生说“修辞机趣, 是处皆有;说者见经、子古籍, 变端肃庄敬, 鞠躬屏息, 浑不醒其亦有文字游戏三味耳。”我虽然不能完美的对钱先生的文字游戏三味做出其表达的深意, 但是在《围城》的阅读中也不难看出其中幽默机智的修辞。其中钱先生把严肃的内容与幽默机智的文字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所表现出来的正式钱先生独有的钱式幽默讽刺, 文章中的文字所表现的是喜剧式幽默但是其表达的效果确是悲剧的效果, 钱钟书的“愤世嫉俗”在他幽默的、轻描淡写的文字中流露无疑。

“那些学生虽然外国文学不好, 卷子上写的外国名字很神气, 有的叫‘亚历山大’, 有的叫‘伊丽莎白’, 有的叫‘迭克’, 有的叫‘小花朵’ (Flower) ;有个人叫‘火腿’ (Bacon) , 因为他的中国名字叫‘培根’……”在现在英文盛行, 中国的文字却日益不受重视的今天, 这段幽默讽刺的文字可以说是是当今社会的真实写照。其中更包含钱老先生无意中流露的对人生的讽刺和淡淡的感伤之情, 单纯的讽刺文是无法与之比拟的, 其中的深度也是纯粹的讽刺文无法企及的。“哼, 高松年还要我写篇英文投到外国的什么杂志上去发表, 让西洋人知道咱也有牛津剑桥学风, 不知怎样, 外国的一切东西没有不走样的。新楣叹口气, 不知这正是中国的厉害, 外国的东西来一件, 毁一件。”另外“中国是最提倡科学家的国家, 没有旁的国家肯这样给科学家大官做得, 外国科学进步, 总过科学家进爵。”那份滑稽、那份讽刺的意味在每个文字中溢出来, 看过笑过之后让人深思。钱先生的文字之妙、之精让人感叹, 以其特有的幽默的文字把其中深刻的思想传达给每个读者, 是我们既可以领略到其中的深意也可享受一下读书的乐趣所在。

二、其中对典故、事例的运用

在《围城》中有很多钱老先生对典故、事例的灵活恰当运用, 其中有一类比推理, 在此类比推理中又包含比喻, 钱先生以胡萝卜, 驴, 赶驴人的关系巧妙地描绘出“上司驾驭下属”, 从赶驴人的奸诈和驴的愚蠢引申出上司与下属的驾驭与被驾驭, 奸诈和愚蠢的关系, 并由此引申出更多的关系, “一切机关”“全用这种技巧”表达了钱老先生对社会关系的嘲讽、讽刺。短短的文字里却生动形象又极具深意地表达了钱钟书老先生对人、事、物的尖锐眼光、捕捉意象、创造意象的能力。并且可以用其丰富、灵活的语言技巧表述出来。在《围城》中使用的中外典故经常是包容或者是暗含比喻, 其中暗含的比喻使其语言如中外典故一样, 既有其独有的幽默, 也有其中的深意, 惹人深思。其实引用典故即使是明喻也是可以有深意的, 但是钱老先生精心设计的典故的暗喻更是让读者可以品味到其中的文字的醇香。

三、精彩绝伦的设喻取象

比喻“不能从旁人学得, 所以是天才的标记。”这是伟大的诗人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懂得比喻却不一定能把他用得好, 就好像懂得在画盘上可以充分的掌握色彩, 可以在色盘上调出好看的颜色却不能在画纸上描绘出名画, 懂得空气、气流等但是却造不出飞机, 懂得调味料的分类却不能做出美味的佳肴。恰到好处却又让人眼前一亮、而且又不显得突兀的比喻的确可以说是评定一个好的作者的其中的一个依据。在《围城》里, 新奇、多彩、妙语连珠的比喻可以说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甚至是出神入化的地步。在《围城》中的比喻涉及的方面非常之广, 其中包括宗教、艺术、民间习俗、哲学、科学、历史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围城中的知识犹如我国的圆明园, 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围城》把诸多的文化融合到一起, 以比喻的形态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使其变成了知识与智慧的结合体。方鸿渐与苏文纨的情谊-“两条平等的直线”, 鲍小姐的赤身裸体-“哲学上的真理”。其中所要表达的深意力透纸背。我们之所以不忍释卷, 即使因为《围城》中所蕴涵的渊博的知识、精准的分析、深邃的思想、丰富多彩的感情, 更是因为这些内容是由幽默风趣的文字所传达的。没有这出色的语言《围城》不会“浮出水面”, 《围城》中的深意不是以上寥寥文字所能概括的, 只是对《围城》的简单赏析。

总结

《围城》一文, 读起来会然我们有一种“生而超然物外, 达世而不染一尘”的精神体验。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包含着辩证主义, 深藏着东方的智慧, 是一座语言艺术大厦。而建造这座大厦的钱钟书先生则是一位伟大的“语言大师”。

摘要:《围城》这本书中的语言绝不是花哨的, 其中的语句之精辟叫中外人士拍案叫绝。在本书中讲述的原本是严肃的内容, 但是钱钟书先生却以幽默机智的文字把其中的深意展现在人们面前。

关键词:钱钟书,《围城》,语言艺术

参考文献

[1]杨芝明;论《围城》的语言艺术[J];东疆学刊;1992年02期

[2]袁灵芬;从《围城》谈人际交往[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6年01期

[3]沈正赋, 谢海烽;体慝性存无痕有味——试析《围城》的幽默艺术[J];池州师专学报;1994年02期

篇4:钱钟书散文《窗》教学设计

这篇文章是必修二议论散文单元的一篇文章,上课之前,思考这么几个问题:一篇散文应该怎么教?散文的教学内容应该如何确定?

传统的文学理论形成了传统的文学解读模式: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作品内容—艺术特色。这一模式被应用到文学教学中,直接转变为文学教学的程式化模式:时代—作者—社会内容—艺术特点。这一固定的程式模式经过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已经在语文教师的心目中根深蒂固,成为一种教学的思维定势,这种教学模式指向的是知识的学习和理解,难以转化为学生的经验和人生体验。新课标的阅读理念关注读者,强调对话,从而使文学教学模式产生变化:整体感知—重点研读—深入研读—拓展延伸,始终把学生的感悟和理解放到教学的中心位置,把文学与学生的生命体验结合起来。

因此,在设计这堂课时,有意识的让自己回归文本,在引导学生阅读时,不走到课文之外,始终抓住散文里“个人化的言说对象”,细读文本,少让或者不让文本之外的内容,比如作者生平和个性,或者“外在的言说对象”——比如形形色色的门——黏附在解读过程之中。学生参与与作者的心灵对话,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对作品进行评判,让学生体会到由浅入深地阅读所能带来的乐趣。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体会课文的深刻的思想和哲理,学习于平凡中见深意的观察方法和思想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学习议论文以自我的情感体验、观察理解为基础,书写个人的见解和感受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从新的角度、用新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从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中去发现新颖的东西,体会出不一样的情感,得出不一般的认识。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在对比门和窗之于人的不同意义时所阐发的独到见解。教学方法

①引导——揣摩——领悟——体会——品味——分析——总结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细致揣摩作品,领悟文章丰富深邃的内涵,体会文章思想的深刻性和新颖性,品味文章语言的韵味,分析总结文章的结构特点和语言风格。

②把握重点,化难为易。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经过课前的预习,大家对这篇文章已经有了初步认识,我提一个比较直接一点的问题:这篇文章好不好懂?《荷塘月色》与《窗》,哪一篇好读一些?

两篇都是散文,阅读难度不一样,因为他们的类型还是有些不同,朱自清的文章我们可以把它称作抒情散文,而窗呢?议论散文

抒情散文重在一个情字,而议论散文重在一个理字。他们在阅读时需要调用的器官也不大相同,抒情散文我们要用心去体会,哲理散文我们则要用脑。哲理散文往往对我们身边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事物具有独到的思考,见人所未见,思人所未曾思。给人的启迪也是不一样的。

二、新课讲授 ㈠从第四段切入文本

师:关于窗,有一句话大家都很熟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句话什么意思?(透过眼镜可以看见人的心灵。)

从修辞上看,这是个什么句子?(比喻句)

比喻句的本体与喻体应该具有相似性,那么,窗与眼睛有什么相似性呢?(能从外而内看清)

钱钟书也进行了一些思考,那么他思考之后又看到窗和眼睛另有哪些相似处呢?我们打开课本66页。

请学生朗读文章第四段,其余同学拿出笔,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学生回答明确

相同点有三个:有内窥外,由外窥内,自由开合(可以关闭)

经过钱钟书的思考,窗户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些新的特性,双向,自由。这就是思考的乐趣。

把两个事物放在一起作比较以找出相似点,这种写作手法我们叫做类比。把两个事物放在一起作比较以找出不同点,我们把它叫做对比。㈡文本梳理

我们已经通过类比发现了窗和眼睛的诸多相似之处,在文中,窗还和另一种事物进行了比较,窗在文中常常和什么做对比?(门)

你们认为窗和门哪一个更重要?

前提:一个屋子没门没窗,当然门重要;然而,一个屋子有门有窗,门和窗哪一个对于主人更有意义?我们看一看钱钟书的思考。

分组,找关键句,讨论

明确(抓关键语句及联想点):

关键句:

第一段: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

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为什么说屋外的春天是贱的,有什么表现? 学生齐读相关语句。

(讨论)这样一个不好的春天镶在窗子里就好了,这是什么道理?

第二段: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

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

(讨论)窗子许我们占领,我们占领什么?怎么占领?为什么在钱钟书心中,占领比追求好?占领化他物为己物,追求永远是他物。

对于美景的态度是这样,对于美女的态度也很有意思。得到美女的方式有两种,那两种?(敲门和爬窗)

(讨论)为什么钱钟书欣赏第二种?主人和客人的区别。参照第三段的女人的胜利段落。教师朗读,学生理解。

第三段: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门是住屋子者的需要,窗多少是一种奢侈。(讨论)奢侈是不是高级的物质享受?文中那些地方有答案?(精神享受)这一段还有区别:作得主和做不得主的。㈢重难点突破

我们现在来总结下:窗比门好太多了。我们解决了这篇文章写了什么的问题。(用类比和对比找到窗的独到之处)那么,钱钟书为什么要思考窗和门关系的问题呢? 给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请学生回答

这篇文章选自《写在人生边上》这本散文集,谈的应该是有关人生的问题,人生的问题有很多,归结起来就是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钱钟书认为:个人有两种方式和社会建立联系,也是两个通道,一个通道是窗,一个通道是门。

请同学回答,钱锺书认为通过门出去,将获得什么,通过窗出去将得到什么。

钱锺书选择了窗,我们也就知道了钱钟书的追求,简要概括一下,就是:能自主,追求精神享受,淡泊,宁静。

三、课堂反馈

我们来看几个有关钱钟书的资料,看一看钱钟书是不是这样做的。投影展示资料,学生结合《窗》思考、讨论、回答对资料的理解 其一

据黄永玉先生讲“文革”期间,某天忽然有部门通知学部要钱钟书去参加国宴。钱锺书道:“我不去,哈!我很忙,我不去,哈!”

“这是江青同志点名要你去的!”“哈!我不去,我很忙,我不去!” “那么,我可不可以说你身体不好,起不来?”

“不!不!不!我身体很好,你看,身体很好!哈!我很忙,我不去,哈!”结果钱先生没有出门。

其二

“文革”时他被送去干校劳动改造,能看的只有寥寥几本书,但只要抱起书本来,就能兴致盎然。第一批“大赦”回京的名单中,没有钱锺书,也没有杨绛。他们夫妻二人平静地走回窝棚,杨先生说:“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钱先生歪着脑袋认真的想了一下,说:“没有书。”

其三

钱钟书字默存

最后展示钱锺书的两张照片,结束这堂课的教学。

板书:略 教学反思:

《窗》是一篇议论散文,阅读难度稍大,合理取舍和切入就显得较为重要,对文本的处理原本是有两种选择的,一种是带领学生品味作者“高度个人化的言说方式”,亦即散文所表现出来的的睿智、幽默,作者的知识广博、学贯中西;一种是引领学生认识作者依其独特的境遇所生发的极具个人色彩的感触、思量。课时关系,只能舍弃前者而紧抓后者。散文教学中,抛开写作背景、时代环境、作者生平的“裸读”,是否可行,是否矫枉过正,值得探讨,比如《荷塘月色》,如果不去讲朱自清为什么“心里颇不宁静”,也放弃那种隔鞋搔痒式的写景技巧的研究,如何教出文学味,也值得思考。

篇5:高二读后感:读钱钟书《窗》有感

在书中多次出现了这样的例子。作者塑造了一个好妈妈,还有一个好校长。正是他们的“好”,成就了小豆豆这样的孩子快乐的童年。其实说起来,小豆豆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如果真按照我们的思维来看这个孩子,她的确是个问题比较多的孩子。经常会做一些大人们无法理解的事情。在我的教学经历中就有这样的孩子。但是看完这本书后,我能理解,很多时候,孩子们有他们自己的想法,如果按照他们那个年龄层来看问题的话,很多事情也就只能那样解决的,但是我们往往很多时候是用自己的成人的经历和经验来教育孩子。孩子们很多时候不能做到,那么就会出现分歧,出现批评,出现责怪,那多么伤害孩子的心啊!

里面有一篇写到小豆豆捡钱的事情。我真的很震惊,拾金不昧这样的故事在我们当学生的时候经常听说也经常遇到过。但是,看完了那篇文章后我才知道原来一个孩子在捡到钱了的时候他原来会有这么多的心理压力,会有这么多的想法,小豆豆隐瞒了硬币,不了解的人可能就认为小豆豆品质有问题了。但是当我们了解了小豆豆的想法后,我真的为小豆豆那善良的纯净的心感动了。

书中同时还塑造了一个善解人意的好妈妈。面对孩子的撒谎,小豆豆的妈妈显得是那么地沉着,冷静,甚至认为孩子撒谎说明孩子对那撕破了的衣服也同样很在意。还对小豆豆爬进爬出感到很有兴趣,甚至试图想走进孩子的游戏方式中!这样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真的太难得了!真佩服小豆豆的妈妈有这样的想法!不得不羡慕小豆豆生活在这样一种充满着幸福和爱的氛围中!

其实这本书倡导的教育观念,是西方很多国家都倡导的观念,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教育孩子。很多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了。站在孩子的角度,能更深入地理解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做某件事的目的,能让孩子心灵上有更多的余地,感情上能够得到更多的理解和安慰。但是在很多原则问题上,我们同样要持坚定的态度,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才是性格健全,内心充满爱和感激的。其实书中塑造的小豆豆就是这样一个内心充满了爱的孩子。帮助残疾的泰明爬树,看似很危险很没原则的事,但是背后透露出来的小朋友之间那种纯净的爱深深地感动着我。为了让泰明感受爬树的乐趣,小豆豆费尽心思。这样纯净的爱,我们作为大人,舍得去破坏吗?还有那小儿麻痹的孩子,在参加运动会时校长特意设计了适合他的运动,让他得到了第一名。这个第一名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在第一名的荣誉后树立了自信!如此良苦用心,我不得不为小林校长鼓掌叫好!

篇6:高二读后感:读钱钟书《窗》有感

记得《推开教育的另一扇窗》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未必就是分数的较量。能够让一个人拥有幸福而平凡的生活,能够让一个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也是教育的一种成功吗?

当今社会,在学生眼里教育可能就是无休止的枯燥的课堂,写不完的作业,尴尬的名次;在其他人眼里,教育就是学生的分数。但是,在老师眼里,教育不仅仅是分数,更是分数背后,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及其家庭教育的情况。从而我也明白了更深层意义上教育:教育是种子的事业,它的成功与否需要时间的见证。多年以后,我们在学生心中买下的教育的种子能不能开花结果,他们会因我们的教育而变得幸福,这才是最重要的。教育就是帮助人慢慢获得成长的动力,慢慢完成对生命的体验,对尊严的认同和对自我的超越。简单说,教育就是成长,就是帮助成长。

“如果一个人能够把自己喜欢的事情持续用心地做下去,并在数年之后,仍然没有被现实的琐碎打败,那么这个人的魅力就是足够吸引人的。”在享受暑假的安适时,王维审老师的话点醒了我。当“坚持”被“懈怠”取代,职业倦怠感就悄然而至,一旦倦怠,职业的幸福感就随之溜走了。选择教师这一职业,是我小时候就有的梦想,当老师是我一直没变的喜好,拥有吸引人的师者魅力更是我的美丽愿望。王老师在书中写道:把喜欢的事情持续不断地做下去是坚持,当爱好被义无反顾地坚持下来,那就可以叫成功。重拾那份“坚持”,我告诫自己要斗志盎然地走下去,争取做个合格的老师。

教学工作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挑战会时常关顾。忙碌的日子总是过得飞快,转眼间我已经在教育工作岗位上六七年了,教过低年级,也在探索着教高年级。都说教学是份常做常新的工作,果不其然,每一年我都经历着新的尝试,也勇敢地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尽管每一次挑战我都会付出很多辛苦,不过收获也会纷至沓来,成长也成为了必然。

记得刚毕业那年,让我教一年级语文,对于十几年没有接触过的知识内容――拼音,让我有点手足无措。当学校领导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与我时,我彷徨过,怕自己难以胜任。当经历过后我真切地体会到“磨难是什么?是教练,逼着我们增长心灵肌肉”这句话的真谛。为了尽快熟悉每位学生,我在开学时的一年级家长会后,尽量接触每一位家长,多了解每个孩子的家庭教育情况;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爱上学习,我变讲台为舞台,便枯燥为趣味,给学生提供展讲、表演等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学会表达、勇于挑战;低年级的孩子自治能力不强,离不开班主任,所以平时我都会在班级里呆着和学生交流、谈心。学生的喜欢、家长的支持给了我继续挑战的勇气。真的,世界的好坏是由自己决定的:磨难可以成为你颓废的理由,也可以成为你坚强的理由,关键在于你怎么去看待。很庆幸,当时我选择了坚强,并一路微笑着走来。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写出了我的心声:要真正成为自己,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埋头于某件事中,在坚持中行走一段遥远的路;必须依靠自己的意志,抵制住浮华的诱惑,在寂寞中独守一份清苦。还好,我乐观地面对挑战,砥砺前行,这才是我应该有的样子。

篇7:窗钱钟书赏析

病房中有两个境遇完全一样的人:同样是病重之人,同样待在同一间狭窄的病房里,同样只能躺在病床上等死。但是,只因为墙上多了一扇窗,这个平衡被打破了。两个人的境遇便有了悬殊: 靠窗者经院方允许, 在护士的帮助下可以仰做外观,其心态从容安适,心理上有一定的优越感。他不顾自己病重,将窗外美好的景色描述给同伴听。而不靠窗者只能静静躺在病床上,倾听靠窗者对窗外美好景色的生动描述。就像公共汽车或地铁上,有位子坐和没有位子坐的人一样。

随着时间推进,景色总是那样美好、生机勃勃。当量变累积到一定程度,发生了质变。试问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最渴望什么?是健康,是生命。但现实很残酷,健康、生命近在咫尺,却不能亲眼所见。就在一天下午,不靠窗者突然萌生了这样一个念头: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的那个人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可见,“享受”一切美好慢慢演变成“羡慕”,然后是“嫉妒”。但是他为自己这种想法感到惭愧, 可见他本也是一个明是非的人。他竭力地克制,但是越克制越强烈。心中的恶魔挥之不去,欲望一步步膨胀。最终,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潜台词就是为什么靠窗的不是我,而是他? 这种困扰加重了病情。“嫉妒”已经完全升格为“恨”,“恨”命运的不公,恨自己没有靠近那扇窗,以致恨那个靠窗者。由“享受”到“羡慕”再到“嫉妒”,最后到“恨”。一路心理演变、扭曲的过程是多么真实,发人深省。

“恨”才会做出“卑劣”的事情。一天晚上,机会来了。靠窗病人大声咳嗽,危在旦夕。不靠者照例盯着天花板,可见他还在纠结老问题。这时,他并不是没有听到同伴的声音,但是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为他正深深地陷在仇恨之中,无法自拔,所以他纹丝不动,见死不救。作品真实地再现了一个本有良知、明是非的人如何一步步堕落成为一个自私狭隘、冷酷无情的人。

传统评价有赞誉“靠窗者”是善良、高尚、无私的,他不惜以自己生命为代价,直到病重死亡。我不否定这个说法。但是,请大家试想一个生命垂危的重病者最渴望什么? 是健康、生命。他靠在窗口,讲述的一切仅仅是为了不靠窗者吗?我认为他同样是为了自己。他把他最渴望的东西通过语言表述出来,鼓励自己活下去。当然,他懂得分享是一种快乐。也就是说,他通过给不靠窗者讲故事赢得快乐与幸福。

对这篇小说,不同的读者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文章具有巨大的张力。这部作品中,大家可以看到真实的人性,追求美好、光明的一面,也有自私卑鄙的一面。当你没有很好地控制住自己的欲望,你将失去理智,逐步成为一个恶魔。

近日,在《窗》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与学生就泰格特《窗》的写作意图展开了探讨,教学过程实录如下:

师:通过分析,我们了解了两位病人的性格,那标题为什么不是《病人》、《病房》、《善与恶》,而是《窗》呢? 《窗》有什么作用、含义呢? 请同学们从情节角度、人物角度、或作者写作意图角度出发进行探究。

生1:《窗》是小说的线索,小说是围绕窗写的。

师:是的,很好。还有补充的吗?

生2:通过《窗》,我们看到了两位病人的内心世界,我认为这扇窗是一扇心灵之窗。

师:生2的分析很好,给了我们启发,透过这扇心灵之窗,我们看到这两位病人不仅身体有病,是不是都有心病?

生3:远窗的病人内心有病,不正常。

师:那么近窗的病人有心病吗?

学生迟疑了一些时间,若有所悟。

生4:也有病,他编织美景,既是为了远窗的病人,又是为了自己,从这个角度看,他也有病,是不正常的。

师:如果把小小的病房看做一个世界的话……

生齐声说:那么,通过窗我们看到了每个人都有心病。 (生笑)

生:也许作者通过这扇窗想要揭示整个世界都是病态的吧。 (生笑)

师:窗的含义到底有多少、有多深,我想这需要我们对文本进行多元化、个性化解读。老师觉得窗就是真实人性的表现。每个人都有追求美好、光明的一切。 但是,当你没有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欲望,你将失去理智,成为一个恶魔,只能看到光秃秃的墙,将成为一个“有病”的人。正如大家说的这是心病。老师的理解是作者想透过这扇心灵之窗启人深思。正如有人说“初读此文,觉得它像一泓清泉;再读之,则如橄榄在口,愈嚼愈有滋味”。生陷入深思中。

篇8:钱钟书围城语录赏析

3、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攻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漏愚笨都掩盖起来。

4、出洋好比出痘子,出痧子,非出不可。小孩子出过痧痘,就可以安全长大,以后碰见这两种毛病,不怕传染。我们出过洋,也算了了一桩心愿,灵魂健全,见了博士硕士们这些微生虫,有抵抗力来自卫。

5、从前愚民政策是不许人民受教育,现代愚民政策是只许人民受一种教育。不受教育的人,因为不识字,上人的当;受教育的人,因为识了字,上印刷品的当。

6、在大学里,理科学生瞧不起文科学生,外国语文系学生瞧不起中国文学系学生,中国文学系学生瞧不起哲学系学生,哲学系学生瞧不起社会学系学生,社会学系学生瞧不起教育系学生,教育系学生没有谁可以给他们瞧不起了,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

7、讲师比通房丫头,教授比夫人,副教授呢,等于如夫人……丫头收房做姨太太,是很普通——至少在以前很普通的事;姨太太要扶正做大太太,那是干犯纲常名教,做不得的。

8、科学家跟科学大不相同,科学家像酒,愈老愈可贵,而科学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钱。

9、外国科学家进步,中国科学家进爵。

10、爱情跟性欲一胞双生,类而不同,性欲并非爱情的基本,爱情也不是性欲的升华。

11、据说“女朋友”就是“情人”的学名,说起来庄严些,正像玫瑰花在生物学上叫“蔷薇科木本复叶植物”,或者休妻的法律术语是“协议离婚”。

12、有人失恋了,会把他们的伤心立刻像叫花子的烂腿,血淋淋的公开展览,博人怜悯,或者事过境迁,想战士的金疮旧斑,脱衣指示,是人惊佩。

13、女人不肯花钱买书,大家都知道的。男人肯买糖衣料化妆品,送给女人,而对于书只肯借给她,不买了送她,女人也不要他送。这是什么道理?借了要还的,一借一还,一本书可以做两次接触的借口,而且不着痕迹。这是男女恋爱必然的初步,一借书,问题就大了。

14、有头脑有才学的女人是天生了教愚笨的男人向她颠倒的,因为他自己没有才学,他把才学看的神秘,了不得,五体投地的爱慕,好比没有钱的穷小子对富翁的崇拜。

15、男人有思想创造力,女人有社会活动力,所以男人在社会上做的事该让该女人去做,男人好躲在家里从容思想,发明新科学,产生新艺术。

16、同行最不宜结婚,因为彼此是行家,谁也哄不倒谁,丈夫不会莫测高深地崇拜太太,太太也不会盲目地崇拜丈夫,婚姻的基础就不牢固。

17、同跟一个先生念书的叫“同师兄弟”,同在一个学校的叫“同学”,同有一个情人的该叫“同情”。

18、狗为追求水中肉骨头的影子,丧失了到嘴的肉骨头!跟爱人如愿以偿结了婚,恐怕那时候,肉骨头下肚,倒要对水恨惜这不可再见的影子。

19、大家庭里做媳妇的女人平时吃饭的肚子要小,受气的肚子要大;一有了胎,肚子真的大了,那时吃饭的肚子可以放大,受气的肚子可以缩小。

20、有鸡鸭的地方,粪多;有年轻女人的地方,笑多。

21、切忌对一个女人说另外一个女人好。

22、小城市里的摩登姑娘,落伍的时髦,乡气的都市化,活像那第一套中国的裁缝仿制的西装,把做样子的外国人旧衣服上两方补钉,也照式在衣袖和裤子上做了。

23、历史该如洛高所说,把刺刀魔尖当笔,蘸鲜血当墨水,写在敌人的皮肤上。

24、好东西你不用去记,它自会留下很深的印象。

25、对于丑人,细看是一种残忍——除非他是坏人,你要惩罚他。

26、她(鲍小姐)只穿绯霞色抹胸,海蓝色贴肉短裤,漏空白皮鞋露出涂红的甲……有人叫她“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

27、旅行,最誓言得出一个人的品性。旅行是最劳顿,最麻烦,叫人本相毕现的时候。经过长期苦旅行而彼此不讨厌的人,才可以结交做朋友。

28、话是空的,人是活的;不是人照着话做,是话跟着人变。假如说了一句话,就至死不变的照做,世上没有解约反悔道歉离婚许多事了。

29、不轻易开口的人总使旁人想他满腹深藏着智慧,正像密封劳锁的箱子,一般人总以为里面结结实实都是宝贝。

30、一个人的缺点正象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它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给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是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的新标识。

31、拍马屁跟恋爱一样,不容许有第三都冷眼旁观。

32、天生人是教他们孤独的,一个个该各归各,老死不相往来。……聚在一起,动不动自己冒犯人,或者人开罪自己,好像一只只刺猬,只好保持彼此的距离,要亲密团结,不是你刺痛我的肉,就是我擦破你的皮。

篇9:窗钱钟书赏析

东窗小酌

作者:陆游朝代:南宋 市尘远不到林塘,嫩暑轩窗昼漏长。

蚕妾趁时争盐茧,农夫得雨正移秧。

徒行有客惊顽健,烂醉无人笑老狂。

篇10:窗钱钟书赏析

北窗竹石

作者:白居易朝代:唐体裁:五古 一片瑟瑟石,数竿青青竹。

向我如有情,依然看不足。

况临北窗下,复近西塘曲。

筠风散余清,苔雨含微绿。

有妻亦衰老,无子方茕独。

篇11:钱钟书的翻译人生

一、翻译人生储备阶段 (1910—1932)

钱钟书出身于诗书世家, 因幼年“抓周”时抓得了一本图书, 因此起名为“钱钟书”。钱钟书自幼就受到家庭文化熏陶, 喜好阅读中国传统经史文集, 中学时特别喜欢中文、英文但数学等理科成绩一贯较差, 因为他天性喜欢随意自由的发挥, 而不是按部就班地完成。1929年, 当钱钟书报考清华大学外文系时, 其数学仅得15分, 但由于国文、英文成绩突出 (其中的英文成绩更是获得满分) , 最终被破格录取。钱钟书志向远大, 在进入清华后曾立下志愿:横扫清华图书馆。为了练就造诣深厚的中文基础, 掌握雄厚的哲学及心理学知识, 他终日埋头书堆, 博览中西新旧书籍, 汲取各方面的文史哲等综合性知识, 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在大学期间, 由于刻苦勤奋, 孜孜不倦, 畅游于中西方文化的广阔海洋之间, 钱钟书认真思索, 精心感悟, 逐渐建立了自己特有的比较文化和比较文学观念, 正式形成了既包括传统中国文化知识、又兼具西方先进文化精粹的庞大知识结构和知识脉络, 逐渐显露出其不同于一般人的优秀才华, 储备了日后进行翻译工作需要的英文语言、文化、地理、人文风情等多种多样的知识。钱钟书的这些知识储备通过其课堂问答、课余论战、专场演说等各种不同场合进行展现之后, 曾受到罗家伦、吴宓、叶公超等人的普遍欣赏和广为赞誉, 被看做是一名特别富有才气的特殊学生, 这为他今后开展外文翻译工作打下了良好的语言文化基础。

二、翻译人生历练阶段 (1933—1948)

1933年, 钱钟书于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后, 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在任教期间, 他一方面为学生讲解英文课程, 另一方面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一些英文资料的翻译工作, 开始进入其翻译人生的历练阶段。1934年, 他明确使用了“翻译学” (Translation) 和“艺术化的翻译” (Translation as an Art) 两个术语, 且对翻译中的常规和热门问题, 从翻译的基本理论、性质、方法、规则以及翻译的文化问题、社会功能等, 都作了初步的论述, 他认为一切学问都需要以语言文字进行传达, 但语言文字往往不能将其传达得适如其量, 因此不同的学科背景下对于语言文字应该制订不同的条件, 明确不同的要求。1935年, 钱钟书受邀约, 为作者温源宁的一本英语文集作书评, 他将该书的英文名称Imperfect Understanding译为《不够知己》, 其恰当而贴切的表述深得“两脚踏中西文化”的知名作家林语堂的高度赏识, 被其誉之为翻译得“雅切”[1]。

1935年, 为了继续在英文知识和文化背景方面进行学习深造, 钱钟书考取了英国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 且成绩列为第一名 (87.95分, 为历届中美和中英庚款平均分最高) , 随即赴英国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英文系留学。在留学期间, 钱钟书如饥似渴, 发愤图强, 又一次以当时横扫“清华图书馆”的豪言与实践, 阅读了大量有关西方文化的经典著作和知名作品, 参与各种中英文互译性质的翻译实践训练, 形成了自己的翻译特色, 这些翻译特色都在其后期的翻译实践中得到了展现。比如钱钟书将英文“Theend justifies the means”翻译为“目的正, 则手段之邪者亦正”, 就是身体力行地实践了自己“如风格以出”的特别追求, 他将原文字面当上中性的“end”、“means”分别加上正”、“邪”两个限定成分, 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了原文的意蕴和内涵。1937年, 钱钟书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一文获得学位, 毕业后赴法国巴黎大学从事研究。

1938年, 他携夫人杨绛回国, 后被清华大学破例聘为教授, 次年转赴国立蓝田师范学院任英文系主任。在这一段时间, 钱钟书对翻译有了自己更深一步的理解, 他认为理想的翻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 内容准确, 要尽量忠实于原文和作者的意图; (2) 易于理解, 要尽量以读者为中心和保证读者的理解力, 使译文自然、清晰、易懂; (3) 形式恰当, 既要依据原文最初的本意, 又要考虑本国文字规范, 力求对应恰当。钱钟书上述关于翻译理论的深刻理解, 之后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也得以体现, 翻译时比较注重套用中国固有的达方式, 显示了一些机智微妙、绵藏针、信手拈来、准确传神的翻译巧。比如他将“If you run after wo hares, you will catch either”译成“脚踏两只船”;将“After rain omes sunshine”翻译为“苦尽甘来”;“A good conscience is a soft illow”翻译为“白天不做亏心事, 夜敲门心不惊”等等[2]。

三、翻译人生跃进阶段 (1949—1 9 7 8)

1949年, 钱钟书回到清华大学任教。1950年, 钱钟书由清华大学被借调到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英译委员会翻译《毛泽东选集》。从1950年到1956年这段时间里, 钱钟书主要担任《毛泽东选集》英译委员会主任委员, 参与被郭沫若赞誉为“有雄文四卷, 为民立极”的《毛泽东选集》翻译这一严肃的政治任务。当时一起参与翻译的还有哲学家金岳霖, 有一次金岳霖碰到“吃一堑, 长一智”这个说法时, 不知怎么翻译才恰如其分, 便请教钱钟书钱钟书脱口而出。“A fallinto pitA gain in your wit。”对仗工整, 押韵巧妙, 形义俱备, 令人叫绝。英国出版商对钱钟书参与的《毛泽东选集》英译本给了极高评价。当伦敦的出版者拿到《毛泽东选集》第一卷译稿后, 对译者的评价是“完全能够驾驭英吉利的语文和风格”。当《毛泽东选集》二、三卷随后陆续寄到伦敦之后, 英国出版商几乎未作任何改动就直接付梓出版了。《毛泽东选集》前三卷在伦敦出版后, 迅速得以在世界各地传播, 使外国读者不仅领略了中国当时的形势发展和思想观念, 也体验了新中国英文的翻译水平。

1958年, 钱钟书又参与了《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定稿小组工作, 当时这个小组由袁水伯任组长, 乔冠华、钱钟书、叶君健任组员, 该书后于1976年正式出版, 影响广泛。

1963年, 钱钟书撰写了著名的《林纾的翻译》, 初次发表于《文学研究集刊》第一册 (1964年6月) , 后收入作者的文集《旧文四篇》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在这篇文章中, 钱钟书清晰准确地阐述了翻译的性质和功用、理想的最高境界, 以及通常容易犯的毛病和错误, 并以此来指导翻译工作者“正确地认识翻译的性质、严格执行翻译的任务”, 展示了他的求美、多元、动态、开放的翻译文化观[3]。

上世纪70年代, 在极其艰苦的物质条件和严峻的政治环境下, 钱钟书开创性撰写了名著《管锥编》, 这本书激起了包括翻译学界在内的学者们的广泛兴趣, 认为其客观对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建制与发展作出了贡献。在《管锥编》中, 钱钟书凭借着中国传统的典雅文言文, 将大量蕴意深刻的西学理论要义一一翻译介绍过来, 直接深入到中西方文化对等表白的内核, 他通过实践证明, 对于西方学界一直津津乐道的所谓“新锐创见”, 事实上采用中国的文言文也是完全可以明确地表述清楚的。

四、翻译人生传播阶段 (1979—1998)

钱钟书的博学多才一方面为译文的准确、翔实提供了坚实保障, 另一方面也为各种学术话题的沟通、交流搭建了良好平台。其实早在上世纪40年代的《谈艺录》中, 钱钟书就大量涉及了西方神秘主义的一些观点和理论。上世纪70年代的《管锥编》中, 钱钟书更是大量引用原文来介绍现代西学的许多前沿知识。钱钟书的这种外来潜在文化引入的尝试与努力, 成为上世纪70年代后期中西文化开展广泛交流之前的中流砥柱和洪亮号角。

1979年, 钱钟书参加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赴美国访问代表团, 他先后访问了哥伦比亚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贝克莱分校等, 所到之处均大受欢迎。1980年, 钱钟书又赴日本进行学术访问, 并在早稻田大学作《诗可以怨》的演讲。1983年, 钱钟书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的身份主持了中美比较文学双边讨论会, 并致开幕词。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 处于高龄的钱钟书还参与了其他一些中西方文化方面的学术交流传播活动, 虽耄耋之年, 依旧志气克壮, 为中国文化翻译事业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值得人们尊敬。

参考文献

[1]陈文杰.钱钟书翻译理论探秘[J].潍坊学院学报, 2006 (3) .

[2]张德劭.钱钟书的翻译思想[J].语言与翻译, 1995 (3) .

上一篇:以静为话题的作文题目下一篇:国家公务员试用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