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科学素养

2024-05-04

什么是科学素养(精选8篇)

篇1:什么是科学素养

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科学性。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将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贯穿研究工作全过程,重视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确保研究过程严谨规范。

第二、注重时代性。充分反映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全面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确保研究成果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

第三、强化民族性。着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把核心素养研究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突出强调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充分体现民族特点,确保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价值定位

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

篇2:什么是科学素养

 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培养的重点。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是促进数学课程学习和数学思想形成的源动力。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核心素养不是指具体的知识与技能,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学能力。核心素养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核心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相关,对于理解数学学科本质,设计数学教学,以及开展数学评价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 “核心素养”反映了数学的本质和价值。核心素养虽然不是具体的数学内容,但反映了数学的本质与价值,反映了数学知识所蕴涵的重要思想和方法。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数据分析观念等与相应的数的认识、图形的认识和统计概念内容直接相关,具备这些核心素养是深刻理解这些数学内容所必须的。其他核心素养是在整个数学学习中,或几个学习领域的学习中应当重视的思想、方法或意识。教学中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才能提升具体的数学知识学习的质量,体现数学内容的本质特征和真正价值。

如统计内容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分类、平均数、简单统计图表等统计知识,在学生掌握这些统计知识时,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是教学中应当特别重视的。将数据分析观念作为核心素养之一,指出:“数据分析观念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可见,数据分析观念反映了统计内容所蕴涵的思想和方法,使学生体会数据的收集、整理的过程,选择恰当的方式描述收集到的数据,建立展示数据的意识;体会数据中蕴涵的信息;体验数据的随机性,对统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和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展示的过程,才能体会数据中蕴涵的信息,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中的作用。核心素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特别关注的问题,也可以说核心素养反映小学数

 

  学教学的魂,应有意识地在数学知识和技能教学时,体现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切实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教学的引导者教师,离不开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离不开教 学活动的评价体系。因此只有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重视核心素养、围绕核心素养设计教学活动,才能较好地达成目标。

(一)核心素养与教师素质的提升

要学生具备较好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必须具备较高层次的数学专业素养。因此,必须根据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建构教师培训的目标、课程、模式等。

(二)核心素养与“四基”目标的结合

“四基”与核心素养紧密相关,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掌握离不开核心素养,基本技能的提升也体现核心素养,基本思想 方法更反映了核心素养,基本活动经验的目的也是培养核心素养。

在教学设计中,要将“四基”目标的达成与核心素养的发展有机结合,充分考虑内容所蕴涵的核心素养,使教学过程更加丰富多样,在“四基”目标有效实现的同时,培养核心素养。

篇3:科学素养是新闻编辑的工作基础

在信息化时代, 媒体竞争激烈, 任何媒体要想立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编辑队伍。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 编辑是媒体的“头脑”, 是各个关口的“守门人”, 编辑的职责决定了其责任的重大。电视新闻编辑与报刊、广播编辑以及电视专题、文艺编辑相比, 有其独特的工作方式, 具有鲜明的政治性、高度的准确性和强烈的时效性, 因而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尤为重要。而素质是要靠培养的, 有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电视新闻编辑是指在电视台的新闻中心或新闻部, 从事新闻编辑 (组织、选编、加工整理文字、音像、审阅等) 、编排, 甚至以新闻主持人身份参与前期采访并主持报道的工作人员。电视新闻编辑的职责有:制定报道计划、确立报道构思、画面编辑、文字编辑和录制播出。电视新闻编辑的职责决定电视新闻编辑至少应具备八大素养——政治素养、新闻素养、编辑素养、采访素养、电视素养、知识素养、大众传媒素养和美学素养。

(1) 政治素养对电视新闻编辑来说是最重要的, 政治素养在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也是区分电视新闻编辑与文艺、电视剧等其他类型编辑的一个显著标志。因为电视新闻除了大众传媒都有的传播信息的功能外, 其本质上就是党的喉舌和耳目, 是党的舆论宣传工具。然而现状并不令人满意, 由于政治素养欠缺, 编辑把关不严, 一些错误和不妥在省级电视台的新闻报道中时有发生, 或者宣传报道不得力, 没有及时反映时代精神, 没有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造成这种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在岗人员不注重政治学习, 有重专业技术技巧轻政治修养的倾向。如果政治素养欠缺, 工作就像“盲人摸象”, 看问题片面, 或顶多做一些文辞修饰方面的改动, 而没有完全体现新闻的真正价值, 不能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更有甚者, 可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漏掉最重要的新闻。一些年轻从业人员往往存在这方面的不足。所以, 作为一名电视新闻编辑, 不断加强政治修养是至关重要的。

(2) 新闻素养是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基础。作为一名电视新闻编辑, 光有对“什么是新闻”的感性认识还不够, 还应当具备相当的新闻理论修养, 用理论指导实践。总的来说, 新闻是社会的晴雨表、现实的温度计、时代脉搏的记录仪。“求真”, 是新闻的生命, 也是新闻工作者对世界真、善、美进行反映的基础和源头。相对报纸、广播而言, 电视新闻对“时效”的要求更高。所以, 对一名电视新闻编辑来说, 求实、求准、求新、求快、求变应当是必备的意识、素质和工作作风, 而刻板、保守、因循守旧、反应迟缓则是大忌。抓社会主流、抓最新动向应当是电视新闻编辑需要长期训练的素质之一。报道什么、如何策划、如何报道、报道效果如何都是电视新闻编辑应当随时考虑的新闻业务问题。

(3) 编辑素养是电视新闻编辑的看家本领。一名电视新闻编辑的总体素质最终要通过编辑素养显现出来。编辑的思维运行方式应当是“求同存异”, 分清轻重缓急, 分类、归纳、整理, 去粗取精, 加工后突出主题、深化主题, 最后用新闻编排的形式将媒体的报道思想表现出来。新闻编排是若干单条新闻的有机组合, 从整体上体现该媒体的报道思想。新闻编排与单条新闻的编辑是整体与局部、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两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单条新闻编辑是基础性编辑工作, 是新闻编排的“砖瓦”, 新闻编排则为单条新闻编辑提供最终的价值体现平台, 只有两者有机融合, 才能最终完成编辑工作。目前, 某些电视台存在轻视日常基础性编辑工作的倾向, 导致从业人员不重视自身编辑素质的培养, 看不起基础性的编辑工作, 出新闻精品也就较难, 同时, 对年轻人的成长、对事业的发展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4) 采访素养是电视新闻编辑的又一基本功。俗话说:“事非经过不知难”, 只有具备了采访素养, 才能在编辑时发现别人的问题, 也才能珍惜前方记者的劳动, 认真对待每一篇稿件, 认真对待每一个图像, 这样, 才能在编辑时将前后期工作有机结合, 创造出精品。

(5) 电视素养是对电视新闻编辑的特殊要求。相对于报纸、广播编辑而言, 电视新闻编辑除熟练运用文字语言外, 还必须熟练运用音像语言, 其中最基本的就是画面的剪辑——静接静、动接动、起幅落幅等以及同期声的运用。画面剪辑应同时遵循事件发展、人物关系内在逻辑原则和与解说词声画对位原则, 不能单纯追求声画对位而违背内在逻辑原则。否则, 就会给观众造成视觉上的逻辑混乱, 传达给观众的信息支离破碎, 不连贯顺畅。取舍同期声时应遵循必要、清楚、生动、自然的原则, 让同期声与解说相互补充, 相得益彰。随着电视技术的发展, 还应当掌握电视非线性编辑系统操作。

(6) 知识素养为电视新闻编辑增添腾飞的翅膀。新闻是最广泛地反映科技、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基本状况和最新成果, 所以, 作为一名电视新闻编辑, 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 不断加强自己在经济、法律、科技、文学等各方面的知识修养, 以提高解决实际报道问题的能力。在编辑工作中, 如果未能发现并及时改正原稿中的知识性错误和伪科学成分, 报道出去将贻害无穷。时代呼唤学者型的电视新闻编辑, 呼唤能给广大观众带去真理和知识的电视新闻编辑。因此, 电视新闻编辑应当在工作之余, 沉下来钻研一些学问, 力争在某个领域有较扎实的知识基础和特长, 并将其运用到新闻报道的编辑中。

(7) 大众传媒素养为电视新闻编辑提供广阔视野。一方面, 电视界应不断地向其他传媒学习, 汲取营养, 以丰富和完善电视新闻编辑。如眼下流行的“媒体链接”, 就是各种媒体相互融合、取长补短的结果。电视新闻编辑借鉴最多的恐怕要数报纸, 特别是一些新闻主持人的口播报道主要采用各大报刊和知名通讯社的消息。好的电视新闻编辑应及时发现这些其他媒体上的好新闻, 加以重新组合、编辑、报道, 以扩大自身电视新闻节目的信息量, 弥补各自节目的局限性和不足, 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对信息的需求。另一方面, 具备大众传媒素养有助于研究受众心理, 不断探索、取得最佳编播效果。电视新闻编辑每编辑一条新闻都应该尽力回答群众关心的问题, 以增强节目的针对性和深度。

篇4:什么是科学素养

关键词:培养 学习习惯 观察 探究 动手动脑 反思

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如何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情感,真正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用发展变化的视角去理解科学的成果,这是摆在每一个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我认为,良好科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对小学生至关重要,它将为后继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外界信息输入的窗口。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需要有意识的进行培养,“看见了”不等于“观察到了”,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归功于科学家细致的观察结果,如:牛顿就是从大家熟视无睹的苹果落地现象,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傅科由简单的单摆现象得出了地球是自转的。所以,良好的观察品质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良好的观察品质主要包括:

(一)观察的客观性:“求实、客观”是培养科学过程技能的基础,更是科学精神的精髓。应使小学生从小养成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观察时说实话,说真话,不伪造结果和编造数据,真实反映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

(二)观察的持久性:有价值的科学发现绝不是“走马观花”的结果。如:著名科学家竺可桢通过24年的物候记录,发现了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和植物花开花落等物候之间的关系。达尔文也是经历了几十年含辛茹苦的观察与实验,写出了著名的《物种起源》。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要培养学生耐心持久的观察品质,从而培养他们一丝不苟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三)观察的敏锐性:科学上的成功往往在于能否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遇,以及能否从细微处捕捉事物的本质,伽里略就是从教堂吊灯摆动现象,得出了单摆的等时性。因此,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随时保持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高度警觉”,这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关键之处。

(四)观察的全面性:要引导学生全面地、多角度地对事物进行观察,把零碎的,看上去并不关联的孤立事物放在整体中去感知,如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中对古代《受水型水钟》的观察,要将漏斗、水筒、浮标、齿轮、刻度盘、刻度尺等综合起来,进行全面地观察,才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关联。同时,要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感觉器官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同一事物。如对一个苹果的观察,如果同时使用味觉、嗅觉、视觉、听觉、触觉去感觉,其观察效果显然更全面。

二、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又是科学学习的核心,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养,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然而,不少学生没有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尽管他们从学会说话开始,就可能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很少有父母会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他们会毫无保留地将答案告诉孩子,惟恐孩子听不明白。进入学校后,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也是“绞尽脑汁”地将知识通过语言、演示实验等方式传授给学生。或者学生只是机械地照着教师指定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依样画葫芦,没有探究性思维活动的参与,久而久之,孩子们习惯于从老师或家长那里“省时省力”地获取知识,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所以,小学科学教育应首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不依赖老师,自觉主动地去探究,自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植物的根是否在喝水?怎样证明?物体的滚动摩擦大于还是小于滑动摩擦?怎样证明?遇到这些问题,学生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如何设计实验去探究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寻求老师的帮助和解答。当然老师并不是要游离学生探究学习之外“袖手旁观”,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教师怎样适时适度地发挥作用,才能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从而使探究活动持久、有效的进行下去?

三、养成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常常得不到预期的结论,甚至得到的结论是偏谬的,对此,教师既不要指责学生,使之失去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信心,也不要急于否定和纠错,因为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结论,是给探究者提供反思认识的好机会,学生在探究中经历失败未必是坏事,如果老师能用赏识的眼光积极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耐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审查反思,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反复实验,重新成功,学生会收益很大。如:学生在进行电路的连接时,经常会出现小灯泡不亮的情况,这时老师不要急于帮助学生查找线路故障,要激励学生合作讨论、自主分析,都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小灯泡不亮,学生会饶有兴致地分析出很多种原因,诸如:电池没电了;线路某处没接好断路了;小灯泡的灯丝断了;两节电池接反了;开关连接不对或开关接线处松动;连接灯泡的两根导线接到一起短路了等原因,然后,根据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对线路进行检查,找到问题所在。这样对待“失败”,学生收益非浅,因为强烈地自发地反思过程,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实干的胆略,处事的机敏,思索的睿智。所以,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正确看待“失败”,使之成为获得锻炼和发展的契机,通过总结反思,使学生在成败中皆受益。

四、养成善于开发利用科学资源的习惯

小学科学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而教材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它不是课程的全部,教师要引领学生到家庭和生活中去学科学用科学。然而现实中,大多数小学生是独生子女,家庭舍得为孩子的学习投入,在家长看来,支持孩子学习科学,就是大量地购买课外科技读物或科技音像资料,而开发孩子智力,就只会采用购买智力玩具的途径。长此以往,孩子们养成了唯书本而学,唯现成用具而用的被动学习习惯,不会从生活中发现科学,更谈不上去开发生活资源学科学。

因此,小学科学教育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以敏锐机警的视角,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如:探究居室养花的学问;浇花喷水器的原理;家庭线路的设计;天气、气温、风向的观测和记录;食物霉变的研究;探究水壶除垢的方法等。同时,要引导学生善于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变废为宝,使之成为可利用的科学实验资源,如:废弃的饮料盒罐,可以做土电话、可以做听诊器、可以做小昆虫观察盒等很多实验。还有小药瓶、饮料吸管、导线、铁钉、小磁铁、小木片、泡沫塑料板、螺丝、螺母、食品包装盒、袋、绳等,都可以用来做出精彩的科学实验。因此,科学教育要使学生养成善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习惯,而课程资源的重要价值正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发展机会、发展条件、发展时空和发展途径,而这正是科学教育的内涵。

篇5:什么是语文素养-礼仪知识

语文素养的概念1、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2、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高中语文培训资料语文素养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说它包含语文的积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一般都能接受,要说它包含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特别是“思想观念”,可能有人觉得不好理解。

按一般的理解,“素养”是指“平日的修养”,也指“学识、造诣、技艺、才能、品格”等方面的基本状况。此次课程改革,许多学科的课程标准中都采用了“素养”一词。如,《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均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放在突出地位,《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要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总目标中也提出“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

课程标准中采用“素养”一词,还有这么两层意思:一是将“素养”理解为“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二是认为基础教育中各个阶段的“素养目标”是有层次差别的。至于大家为什么不用“素质”而用“素养”,可能是因为“素养”一词,较之“素质”更具有“后天的教养效果”的意味。

语文素养的六个层次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六个层次:

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在小学阶段,教学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 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掌握3500个左右常用字和汉语常用书面词汇,背诵一定量的语段和优秀的诗文,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这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

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查字典、朗读、默读、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掌握常用的思维方式,善于把自己独特的思维结果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加工和表述,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根据不同语言材料和不同交际场合适当地使用语言技能,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

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如,勤查工具书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书写整洁的习惯。

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欣赏汉字的形象美,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的文化智慧;尊重多元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

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儒雅的气质和文明的举止。与人交往态度要大方,谈吐要文雅,能根据不同场合选择合适的措辞。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也要耐心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的观点。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欣赏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学会文明地和他人沟通和交际。

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语文素养概念的提出,使语文教学在弘扬科学理性精神,注重语言的准确、简明、实用,与防止把人工具化,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人文精神的熏陶、完美人格的塑造这两者的矛盾张力中寻求一种平衡,这是对历次语文教学大纲的历史性超越。

提高语文素养的方法拓展视野,塑造健康人格

文学作品所展示的画面,几乎遍及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它的内容无不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文学对人性的塑造和对社会风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优秀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高尚的理想,坚强的意志,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真善美的心灵,无不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学作品的教化作用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相比的。它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手段,对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对塑造健康的人格都有重要作用。

通过积淀,增强文化底蕴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而积淀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广泛阅读和识记背诵。在重视广泛阅读的同时,还要重视识记背诵。古代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记诵,把它作为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要求学生在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历代的文学大师,无不满腹经纶,具有很好的记诵功底。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抛弃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理解,轻视识记背诵。我们的改革并非要改掉传统教育中那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而是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识记背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素质,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发展思维,提高审美能力

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认知活动,遵循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般认知规律。同时它还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它由感觉器官对作品进行感知,再调动生活积累,产生共鸣,再经过丰富的想像、联想和分析,进而领悟到作品所揭示的生活内涵。通过理解、玩味,得到赏心悦目的、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和思想认识。掌握并遵循这一规律,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激发情感,增强感知能力。情感在文学教育中有特殊作用,教师的教学情感、作品的创作情感和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教师要用饱满地热情,真挚地情感,牵引着学生步入文学殿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创设一种和谐美好的课堂气氛,领着他们登堂入室,去发现美、认识美。

篇6:什么样才是大学生文明素养

从近几年人才市场和就业形势反馈的信息看,很多用人单位选人重才更重德, 把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政治思想素质较高,具有事业心、责任感和吃苦奉献精神的毕业生成了首选目标。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政治素质、事业心和责任感、艰苦奋斗精神和务实作风等方面:

1、较高的政治素质。政治素质不仅表现在政治立场、观念方面的远见和洞察力,还表现为对社会发展趋势的敏锐性,对国家宏观政策的预测把握能力及具有一定的政治理论修养。

2、事业心和责任感。惟有敬业的大学生才能积极进取、胸怀大志,才能开发蕴藏在自己身上潜在的创造性,为社会作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艰苦奋斗精神和务实作风。这是创业者应有的精神风貌,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会遇到无数的艰难险阻,也难免有这样那样的曲折和坎坷,这就需要毕业生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和坚韧不拔的作风,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的奋斗目标前进。

二、科学文化素质

在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生产的发展越来越多地依靠人的智力和知识的今天,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1、要有广博精深的知识贮备。现代社会对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知识结构的要求愈来愈多,对知识技能共性的要求愈来愈多,不仅要具备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还必须具有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大容量的新知识储备,要求从业者的知识程度高、内容新、实用性强。

2、要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要做到围绕自己选择的就业目标,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合理组合、恰当调配、形成知识系统。

3、要有更新知识的能力。即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4、要有创新能力。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在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更是衡量新型人才的重要标志。

三、如何争做文明大学生

多读书,脑袋里装着知识而不是脏话。

真正有学历的人,即使是世人常说的书呆子,其实也是可以满腹经纶,整个身体装的都是仁义礼智信,当一个人脑袋里装的“墨水”多了以后,也就不自觉的不会再去骂人了,而是出口能成章,出口就是成语和典故以及专业知识,反而更能体现一个大学生的水平。

不乱扔垃圾,从我做起。

扔垃圾是一种很不好的现象,要说体现一个环境的整体整洁水平,远的不说,没有什么地方能比得过军营的,那不是他们多有能耐,这其实就是每个人的素质的体现,校园整体,以及作为大学生个人,都应该向他们学习,严格的要求自己的行为,从点滴习惯做起。

乐于助人,而不去做冷漠世人。

社会上的人有很多热心的人,也有很多令人心寒的现象,那是因为大环境造就了这样的人,但是大学生就不一样了,这是一个正在接受国家最好的教育,传授最文明的礼仪的群体,做好事从大学生做起,乐于助人从身边做起。

文明恋爱,正常交往。

先不说男男女女大庭广众之下就卿卿我我,搂搂抱抱,让多少人看了就觉得不忍直视,更是给多少单身的人在撒狗粮,假如要是外人来看了,又造成什么样的想法,会觉得这个学校的人太没素质,谈恋爱谈到这种程度学校是成了什么场所,所以凡是做这样的事情前,先想想影响。

学会去制止不文明的行为。

一个大学文明的气氛并不是说你管好自己不去做不文明的行为就算了,假如你在路上看到了不文明而不去管,没人去管,那么学校还是该有什么现象还有什么想象,想做一个文明的大学生就要以身作则,还要去影响别人。

开展文明主题活动,争做文明大学生。

为什么很多学生会有不文明的行为呢?那是至少他还没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大学生,更没意识到自己做这些事情的影响,而以为自己就是个普通人,随便的就放松了自己,所以呢,就要有让他们觉得文明时间很重要的活动出现,文明就在身边,就在我们身上,所以我们要时刻绷紧文明这根弦,大学生的文明素养自然而然就很快可以养成。

四、两个大的方面谈一下文明修养的意义:

立国。当今社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综合素质的高低。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普遍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丰富知识和高尚品德的优秀人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前进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根本保证。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的专业技能和道德素质是其先决条件。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人才已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的因素。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等日益趋于多样化的同时,现实生活中滋长的一些不良现象与风气、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等对大学生思想的健康成长都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有:强烈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但过于注重个人利益、社会责任感不强;思想敏锐、情感丰富,但性格弱化、原则性不强很容易被腐败等同化;竞争意识较强,但集体主义精神不够;崇尚文明生活,但缺乏文明修养等等。总之,与知识经济时代的素质要求存在一定距离,轻则阻碍社会发展,重则致使社会落后,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立人。先学会做人后做事,这也是文明修养的重中之重。

中华民族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有——“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孔子的儒家仁爱之道,讲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形成了优良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多年历史,中华民族创造举世瞩目的文明成果;煌煌华夏,集聚五十六个民族,孕育出丰富的人文资源,对世界文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承民族优良文化传统是当今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从近代的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通过不断地磨练,又形成了英勇无畏,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努力拼搏的民族精神,显示了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前不久,病毒肆虐,与“非典”病魔抗战的时期,多少医务人员为科学为国家为民族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这种不怕牺牲,勇于探索的精神,再一次鼓舞着人民与病魔进行了坚决、顽强的斗争,最终取得阶段性的胜利。作为当代大学生努力学习知识、继承文化传统是国家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

文明修养以史为鉴,以正自身。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中最为关键的探索、成长阶段,这个阶段的所作所为,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自我的心理素质发展。如果不在此时此刻抓好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那纵然拥有了学富五车的科学文化知识,于人于己于社会何用之有?因此,先成人,后成才,不做一部单纯掌握一些专业技能的“机器”,真正成为一个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扫除不良行为习惯的关键在于自身思想意识上的提高与重视。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就可以攻克所有的难关;真正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扫除“丑陋”,完善自我。踏踏实实做事,正正稳稳做人,做一个正直的人,弘扬大学校园文化新风,提高大学生自身道德素质。

篇7:什么是科学素养

今年八年级期末阅卷时,有不少教师对这份八年级科学卷进行了评论。主要都是负面评论较多,但我道觉得这却是一份比较好的试卷,它着重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要想这样的试卷得高分,跟教师平时采取怎样的教育方法直接相关。许多学校平均分数都在60分以下,我所任教的班平均分却有75分(一所城乡结合部的新学校),而且这个学期我外出23天(这个学期只有4个月),我觉得这跟我平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关。那么什么是科学素养呢?

科学素养的主要内容包括探索精神、对科学术语和概念的基本了解;国际学生科学素养测试大纲中提出,科学素养的测试应该有三个方面组成:科学基本观念、科学实践过程、科学场景;在测试范围上由科学知识、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科学对社会的作用三个方面组成;而美国学者米勒认为,公众科学素养由相互关联的三部分组成,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对社会的作用;具体说就是,具有足够的可以阅读报刊上各种不同科学观点的词汇量和理解科学技术术语的能力,理解科学探究过程的能力,关于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和工作所产生的影响的认识能力;欧盟国家科学素养调查的领导人J·杜兰特认为,科学素养由三部分组成:理解基本科学观点、理解科学方法、理解科学研究机构的功能。在我国,中国科普研究所的学者认为,科学素养由三部分组成:科学知识(概念和术语)、科学方法、科学技术与社会。总的看来,世界各国学者在科学素养的讨论中都涉及四个部分:科学术语和科学基本观点、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科学学术研究的组织功能。那么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哪些科学素养呢?

1.科学态度的培养

科学态度是人们能够正确对待客观事物的一种持久的内在反应倾向,是经过长期的实践活动养成的。其核心是实事求是。围绕这一核心,科学态度主要表现在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毫不含糊地尊重客观事实,及时分析试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哪怕是极偶然的一个发现,否则就会与即将获得的新成果擦肩而过。

2.科学情感的培养

科学情感主要包括对科学知识的热爱和渴求,关心自然,关心与社会密切相关的课题,具有社会责任感、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科学情感不但能激发认知者强烈的学习兴趣,长时间保持、迁移和深化这种兴趣,还能提高认知加工的水平和效率,促进知识内化水平的发展,对认知活动发挥一系列积极的作用。

3.科学方法的培养

巴甫洛夫所认为的:“重要的是科学方法,科学是思想的总结,认识一个科学家的方法远比认识他的成果价值要大。”科学方法是科学探究的工具,是连接知识与能力的桥梁,它是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方法是人们揭示客观世界奥秘,获得新知识,探索真理的工具。科学方法通常分为经验性科学方法、理论性科学方法和横向科学方法。

4.科学思维的培养

常见科学思维有:求异思维、辐射思维和辐辏思维、逆向思维、侧向思维和合向思维、联想思维、灵感思维等。科学思维形式是课堂教学的要素和目的。我们的科学课堂要求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再发现,而不是一味的告知。要一定要想办法“授人以渔”,而少些“授人以鱼”。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人、探究的主人、科学知识“再发现”的主人。

篇8:什么是科学素养

(一) 实验能使学生巩固科学知识

实验能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然界中发生的现象, 使他们看清这些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因果关系, 使深奥的理论变得浅显易懂, 使抽象变得具体形象, 从而轻而易举地获得一些生动而具体的科学知识。同时, 随着实验的进行, 问题的不断提出, 强化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好奇心, 激发了其解决问题的欲望。这样的知识是学生自己获得的, 所以记得牢固, 用起来灵活。如《空气在哪里》一课, 假如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空气要占据空间, 空气就在我们身边。学生虽然记住了, 但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 空气看不见, 摸不着, 还是不明白空气会占据空间。只有通过实验让他们看到具体现象, 才能真正牢固掌握知识,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实验能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很多, 有观察的方法、思维的方法 (演绎、归纳、类比) 、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和整理资料的方法等。其中实验也是学生学习掌握科学方法的重要途径。

1. 实验能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

在实验教学中离不开观察, 而观察是有方法的。首先要教会学生先整体后局部的观察方法, 然后教给学生对比观察的本领, 使学生知道对比观察是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各种状态、现象等进行纵横的比较的观察, 是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的观察。对比观察能使学生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 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异以及从差异中找出共同点或因果关系。最后强调重复观察的必要性, 使学生知道为了保证观察结果的可靠性, 观察的次数要多, 否则就难以区分偶然发生和一贯现象, 也就是巴甫洛夫所说的“观察、观察、再观察”。重复观察深刻地揭示了观察的严肃性和科学性。诸如, 学生做水的沸腾实验, 教师应指导学生从试管底部开始观察最初出现的微小的气泡越集越多, 接着观察气泡从底部开始漫漫上升, 由小变大, 越升越高, 越变越大, 直到气泡升到水面的现象, 进而指导学生进行比较, 试管口与试管上端所出现的现象有何不同。通过细心的观察, 许多微妙的现象都会被一一发现, 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实验的乐趣, 进而在快乐的实验中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

2. 实验能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少年儿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他们天生喜欢大自然, 面对大自然的种种现象, 他们总是想知道个为什么。而实验可在人为控制下使大自然的现象重现, 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实验,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 使其能在实验的同时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例如, 风是怎样形成的?这是学生很感兴趣的问题, 通过模拟实验使学生观察到空气从炉灶内流动形成风的情景, 并发现问题:炉灶内外的环境有什么不同? (求异思维) 为什么会有冷热不同的环境? (索因) 然后把这一实验推广到整个大自然, 让学生思考自然界有没有冷热不同的环境?为什么有冷热不同的环境? (类比思维) 学生思维非常活跃。在实验教学中, 自始自终都有思维的参与, 实验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

3. 实验能教给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实验为学

生提供了进行科学探究、掌握科学方法的机会。实验教学中, 不断地运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骤: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预期结果—→完成实验—→得出结论—→验证 (分析) 结论, 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 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

学生的分组实验尽可能地遵循这一步骤, 对学生好奇和感兴趣的问题, 鼓励他们按此方法步骤去实践。针对实验的各个环节, 一要强调观察方法的培养, 要求学生明确看什么, 指导学生怎么看, 要引导学生运用耳、鼻、手与眼协同作战。二要注重基本操作技能的规范性和熟练性。三要重视实验过程中实验材料的选择, 要学生明确“为什么选择它作实验材料?”鼓励学生思考:有无更理想的实验材料。四要强调手脑并用、手脑并重、手脑协调, 加强以实验基本技能为中心的科学能力和科学方法的训练。例如教学《怎样溶得快》一课时, 就可设计实验, 进行科学探究。这课的题目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可指导学生提出三种假设:搅拌、捻细、加热。然后教师启发提问:要研究搅拌比不搅拌溶得快应怎么设计实验?学生讨论得出结果:把肥皂块放入两只烧杯中, 要求肥皂块的大小一样, 水的多少、温度一样, 一只搅拌, 另一只不搅拌。你看设计得多好, 这不是科学研究中常用到的对比实验吗?然后, 再引导学生根据设计进行实验和观察, 得出结论并验证。

(三) 实验能使学生发扬科学精神

1. 发扬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

实验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实验教学有自己的结构层次和程序, 实验操作中要严格按程序办事, 要求学生做到:实验目的明确, 实验步骤准确, 实验方法正确, 计算测量精确, 观察细致入微, 要把“任何科学的东西都来不得半点马虎”这句话印在同学们的脑海中, 落实在行动上。因为现在的实验绝大多数是探究实验, 鼓励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探究, 发扬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 自己获取知识, 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例如《电磁铁》一课的教学, 教师为学生提供实验的器材:铁钉、导线、电池、指南针等。让学生自行研究电磁铁的性质, 教师只在其中起点拨指导作用。当学生知道电磁铁通电产生磁性后教师提问:电磁铁磁性有没有南北极?让学生研究。当学生遇到有的钉子帽是南极, 有的钉子尖是南极时, 教师给予肯定并请学生再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为什么会变?与什么有关?……在实验教学中, 把实验的设计权完全交给学生。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探究精神得到培养。

2. 树立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 科学实验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 在实验教学中可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针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要求学生客观、公正, 并以带有批判性的观点去分析、探索。不仅要对有误差的结论进行分析, 对正确的结论也要总结、思索。要教育学生尊重科学理论, 尊重事实, 要鼓励学生敢于对实验事实多问一些为什么?

在演示实验中, 如果实验失败, 教师不能轻易地用几句话把整个实验推倒而得出自己所需要的概念, 这不是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当实验失败而出现错误现象时, 必须向学生讲清失败的原因, 并用正确的实验来加以纠正。在学生实验中, 要求学生如实反映自己在实验中所发生的现象和结果。如果自己的现象和结果和大多数学生所做的不一样时, 可检查一下自己的实验器材、装置、步骤、方法等有无差错。如有问题应调整后重做, 如没有问题, 教师就应允许学生坚持自己的实验结果。

3. 培养开拓创新的实践能力。

实验是创新之本, 是一个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平台。科学家的发明成果大多数出自实验室, 实验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东西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因此,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首先就必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验能力。而提高实验能力方法是:“设疑—动手—观察—结论—质疑—讨论—解疑—归纳”。这里的创新指的是在学生的知识范围内的创新, 是与众不同的想法和做法。如在《怎样使小灯泡发亮》一课中, 要求学生研究使两中灯光同时发亮该怎么连接, 有的学生把两个电珠绑在一起, 直接连到电池的正负极上。非常简单的连接, 这就是创新。又如在使用弹簧秤测拉力时, 有的学生把钩物的和手拉的换位使用, 测得的结果相同, 这也是创新。

上一篇:高中数学公式汇总下一篇:放飞孔明灯小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