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缔组织性外痔最佳治疗方法

2024-04-23

结缔组织性外痔最佳治疗方法(通用3篇)

篇1:结缔组织性外痔最佳治疗方法

(1) 非手术疗法 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每晚服麻仁丸,或液体石蜡20-30毫升,每日一次。保持肛门部清洁,便后用温盐水洗肛门部,然后擦干,涂以软膏。如有炎症,局部热敷,用热水或中药煎水坐浴,外敷金黄膏、黄连膏或九华膏等。

(2) 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手术治疗,如非手术疗法无效,可在局麻下进行手术。 操作方法:常用局部麻醉。经钳将赘皮陆外痔提起,围绕外痔根部作一菱形切口,将外痔由括约肌浅面切除。注意不要切除皮肤太多,以免造成肛门狭窄。然后伤口敷以凡士林纱布,外用塔形纱布包扎。手术后控制大便1-2天,大便后用高锰酸钾溶液坐浴,坐浴后擦干,敷以复方紫草油纱条,直至伤口愈合。

篇2:结缔组织性外痔最佳治疗方法

常由便秘引起,当干燥大便通过肛门时,过度牵拉肛门部皮肤,撕伤肛门皱襞,引起感染、发炎、水肿、纤维组织增生,炎症清散后,皱襞不能恢复正常。这样多次损伤,则使皱襞肥大,成为外痔。肛门和直肠各种炎症,如直肠炎、内痔、肛窦炎等也是生成结缔组织外痔的原因。另外肛门部手术,因切皮、缝合、结扎等操作不当,也会影响肛门部淋巴和血液回流,常引起结缔组织性外痔。

篇3:结缔组织性外痔最佳治疗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220例, 女103例;年龄11~73岁, 平均42岁;初发123例, 再发200例;病程1~15 d, 平均3.2 d;单个痔核的193例, 2个及以上痔核的130例;单个最大痔核直径1 cm以下的132例, 1~2 cm者121例, 2 cm以上70例。

1.2 治疗方法

1.2.1手术治疗患者取侧卧位, 常规消毒, 1%盐酸利多卡因肛周常规局麻。自痔核中点向肛缘外放射状切开皮肤1~1.5 cm至皮下, 钝性剥离并祛除淤血块、静脉窦及皮下曲张的静脉丛。修剪两侧皮瓣使皮肤对合光整, 褥式缝合创面2~3针, 不留死腔。有2个及2个以上痔核的, 也同法分个剥离。术后48~72 h拆线。

1.2.2中药治疗术后第2天给予桃仁红花汤[金银花30 g、连翘30 g、桃仁20 g, 红花20 g、生地6 g、蒲公英20 g、紫花地丁20 g、败酱草30 g、冰片15 g (另包) 、硼砂15 g、川芎15 g]坐浴。再持续每日便后中药桃仁红花汤坐浴3~4 d。

2结果

本组323例中有319例在术后2~3 d拆线后Ⅰ期愈合;4例缝合口感染, 经拆线引流后换药至治愈;3例患者拆线后大便干结, 致使创口裂开而Ⅱ期愈合。Ⅰ期愈合占98.7%。

3 讨论

血栓性外痔是肛肠科常见多发病, 也是外痔中最常见的一种, 常因便秘、排粪、咳嗽、用力过猛或持续剧烈运动后, 肛缘静脉破裂, 血液淤积在肛缘皮下形成的圆形或卵圆形血块。好发于肛缘左右两侧皮下, 即截石位3、9点处, 多表现为局部剧烈的疼痛, 多继发于便秘之后。复发性血栓多为蹲厕过久及排便怒责所致, 应教育改正排便久蹲习惯, 调整为坐式排便以及及时治疗便秘症状。病变一般2~3 d后症状开始缓解, 缓解后可采用保守治疗。出现局部溃疡、痔核破裂、疼痛比较剧烈以及病变在2 d以内的病例当建议手术切除病灶, 以免局部感染形成脓肿及肛瘘。传统的手术方式为开放式剥离术, 该术式优点是病灶祛除彻底。但缺点是术后愈合时间长、疼痛较剧烈、创口易出血以及部分病例肛缘残存皮赘。闭合式血栓性外痔剥离术的手术目的在于切除痔核组织的同时缝合关闭肛缘创面, 以期Ⅰ期愈合。由于肛周良好的血供和肛门括约肌的收缩功能促成了创面的快速黏合, 这为早期拆线提供保障。缝合线72 h以上不能及时拆除则容易嵌入皮下, 增加了感染机会和拆线难度, 也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血栓性外痔的发病机制, 多为某种诱因导致痔外静脉丛血管破裂, 使血液凝聚于肛门皮下所形成的瘀血团块, 常并发不同程度的炎性充血、水肿等病理改变[1]。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 主要与气滞血瘀、经脉阻塞不通有关, 治疗当以行气活血、疏滞化瘀、疏通经络为大法[2]。根据这一原理自拟“桃仁红花汤”进行熏洗坐浴治疗, 疗效确切满意。桃仁红花汤药取: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金银花有较好的消炎止痛功效, 紫花地丁尚有解热、消肿、消炎等作用;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红花活血祛瘀止痛;生地凉血滋阴;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疖,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还有激发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败酱草清热解毒, 消痈排脓, 祛瘀止痛,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大肠埃希菌有抑制作用[3];冰片局部应用对感觉神经有轻微刺激, 有一定的止痛及温和的防腐作用, 经肠膜吸收迅速;硼砂外用清热解毒, 对皮肤黏膜有收敛保护作用和抑制某些细菌生长作用;川芎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等功效, 中医药理论认为川芎“辛香走窜而行气, 活血祛瘀以止血”。诸药合用, 共奏抗菌消炎、祛瘀止痛、除湿收敛之功, 使炎症除、瘀血消、水湿祛而病自愈矣。中药熏洗坐浴法[4]属历史悠久的中医传统外治法之一。早在经典名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即有“其有邪者, 渍形以为汗”的记载, 其所述的渍形是指通过用温热药汤熏洗病处而达到祛邪治病之意。《医学源流》说:“外科之法最重外治。”《证治准绳·疡医》论述该法时写道:“淋洗之功, 痈疽出发, 则宣拔邪气, 可使消退;已成洗之, 则流溢腠理, 调和血脉;探引热毒, 以内达外, 易深为浅, 缩大为小;红肿延蔓, 洗之则收;殷紫黑, 洗之化活;逐恶气, 祛风邪;除旧生新[5]。”肛门药液熏洗坐浴这重要的外洗法, 历经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具有操作简便、经济实用、功效显著、无创伤、无痛苦 (不损害肛门正常组织结构) 、无副作用、无后遗症 (不影响肛门正常生理功能) 的特点和优势, 已成为临床医生选用和推广最多的疗法, 并为广大患者所接受。

本组病例中3例术后感染考虑系缝合中留有死腔造成。故缝合中避免留死腔是预防术后感染的重要手段。拆线后依然要保持大便通畅, 如果近期大便干秘则易使创口裂开。本组有5例患者由于没有及时调整好便秘症状致使切口再度裂开而造成Ⅱ期愈合。通过临床观察, 治疗血栓性外痔, 采用这种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和传统的开放式剥离术相比操作简便、创伤小、痛苦轻、并发症少, 疗效满意。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性外痔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血栓性外痔剥离术和术后桃仁红花汤煎汤薰洗治疗血栓性外痔323例。结果:319例在术后2~3d拆线后Ⅰ期愈合;4例缝合口感染, 经拆线引流后换药至治愈;3例患者拆线后大便干结, 致使创口裂开而Ⅱ期愈合。Ⅰ期愈合占98.7%。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性外痔临床效果显著, 疗效确切。

关键词:血栓性外痔,剥离,桃仁红花汤

参考文献

[1]曹吉勋.中国痔瘘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46-247.

[2]吴存亮.活血化瘀法治疗肛门疾病[J].河南中医, 1999, 19 (1) :46.

[3]高留泉, 高向阳, 陈应春.中医药治疗外痔的研究概况[J].中医外治杂志, 2004, 13 (4) :34-35.

[4]李西军, 胥胜兰.中药熏洗坐浴治疗血栓性外痔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 2007, 25 (l2) :101.

上一篇:几部电影剧情介绍下一篇:献给老师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