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教学方法

2024-05-12

组织行为学教学方法(精选8篇)

篇1:组织行为学教学方法

组织行为学案例教学的课程组织探析

案例教学是管理类课程教学的重要工具和方法.本文依据组织行为学的特性和案例教学的规律,本着动态发展的视角,按照组织行为学课程组织的相关流程,分别从案例选择、课外准备、课内组织和课后组织四个方面探讨了组织行为学案例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总结了相关的教学经验.

作 者:吴崇 沈小青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南京,210044 刊 名:文教资料 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年,卷(期): “”(5) 分类号:G63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   案例教学   课程组织  

篇2:组织行为学教学方法

课程编号:11099072开课对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

学时:32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二)学分:2英文译名:OrganizationBehavior

一、课程的目的和内容:

(一)组织行为学是企业管理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组织行为学关注两个基本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组织如何影响成员的思想、感情活动和世界观。第二个问题应如何明确成员的操作、行为将影响到整个组织的绩效。

(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组织行为学的体系,了解和体会到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发展快,内容越来越丰富的实用学科;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明确组织行为学的整个功能是发挥人的潜力,提高工作效率,实现高效率管理;通过组织设计,绩效考评,改进工作生活质量,以提高生产力和竞争能力;并自己组织变革与发展以迎接划时代的挑战。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初步具有从事一般实际工作的组织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及日后的实际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三)本课程包括组织行为基础、个体行为分析、,群体行为分析和宏观组织管理等四大模块,这是一种经典成熟的组织学内容体系。

二、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

(一)组织行为基础

掌握组织行为的概念和性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掌握组织结构设计的有效性取决于环境、技术、战略、规模和生命周期等因素;掌握双满意理论,并会对组织研究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提出解决方案。熟悉人类行为遵循的八大基本规律;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形成发展的演变史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具体内容如下:

1、组织行为学导论

(1)核心概念

(2)人为类行为的一般规律

(3)组织行为研究

2、组织理论与设计

(1)组织环境

(2)组织战略

(3)组织技术

(4)组织结构

(5)组织有效性

3、员工满意

(1)双满意理论与态度理论

(2)工作满意与组织承诺

(二)个体行为分析

这部分是组织行为学核心内容之一。要求学生掌握人格、能力、创造力、动机、人格健康与障碍,理解员工的人格、能力、创造力对于做好管理,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理解目标管理与绩效管理对于奖励员工动机的重要意义;理解员工压力对组织和个体的危害,初步具有强化动机和减轻消除压力的能力,并且在组织管理中运用;具体内容包括:

1、人格与能力

(1)人格的概念、类型和测量

(2)物质理论、精神分析和现象学理论

(3)人格健康与障碍

(4)智力的概念、结构与测量

(5)创造力的概念结构与测量

(6)创新管理

2、工作动机

(1)多维动机模型.(2)激励理论: 需要层次论、ERG理论、成就动机论、原始动机论、激励保健论、强化理论、公平理论。

(3)目标管理与绩效管理

3、工作压力

(1)压力的概念、来源和结果

(2)心理咨询与治疗

(3)减轻压力的个人对策与组织管理

(三)群体行为分析:

理解群体的概念、类型与发展阶段,掌握影响群体绩效的因素及工作团队的重要意义;了解行为决策的研究范式;理解人际沟通的概念及障碍,掌握人际沟通的方法,强化人际沟通的能力;理解领导的概念,了解最新的领导模型及战略领导;理解权力与冲突的概念、性质;掌握授权的原因、类型、步骤和原则,掌握冲突管理的技术与方法,了解组织政治的决定因素和策略,学会在组织群体中运用沟通、谈判及领导等策略来改善个人与群体的绩效。具体内容如下:

1、群体与团体基础:

(1)群体动力

(2)群体绩效与群体决策

(3)工作团队管理

2、人际关系

(1)沟通原理

(2)人际关系

3、有效领导

(1)经典领导理论

(2)最新领导理论

(3)战略领导与转变型领导

4、权力与冲突

(四)宏观组织行为:

理解组织文化的定义、类型及构成,掌握组织文化与组织绩效的相互作用关系,了解组织社会化的时代趋向,理解组织发展的定义和过程,了解组织诊断的方法及步骤,掌握组织发展的四种干预技术,初步应用组织诊断和塑造企业文化的各种方法,为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1、组织文化

(1)组织文化的概念

(2)组织文化的理论

(3)组织文化的塑造

2、组织发展

(1)组织发展的过程

(2)组织发展的技术

三、案例分析及基本要求:

案例分析是组织行为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主要培养学生应用理论来分析和判断现实,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和认真研判的基础上写出案例分析报告,并以不同方式组织讨论;教师在整个环节中要做好引导工作,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方式:

本课程为考查,鼓励教师进行考核方法的改革。

六、教材与参考书

1、《组织行为学》,李剑峰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版.

2、《组织行为学》,冯燕君著,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版。

3、《组织行为学》,(美)S.P.罗宾斯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版.

4、《组织行为学》,(美)T.荷尔瑞格等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版.

七、说明

1、教学内容,精选案例,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真正实现教学互助,有力促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创新。

篇3:组织行为学教学方法

一、组织行为学重要理论

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 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 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 从而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 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组织行为学跨越了多个学科, 融合了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以及实践指导价值。在合班教学实践中学习组织行为学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管理,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助于改善师生关系, 增强学生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合班教学所带来的问题

目前在大合班教学中, 课堂教学仍主要沿袭着教师讲解为主导的填鸭式传统教学方式。课堂人数的增加势必使得这种教师角色的独角化、学生学习的惰性依赖授课模式不仅难以改变, 而且还会带来其他相关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 学生注意力容易不集中, 缺乏参与积极性;第二, 学生水平差异大, 教师不能顾及每个同学;第三, 不便于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其主要原因在于:1、合班授课意味着很多学生可以离老师更远, 这对于课堂懒散的学习者而言, 更缺少紧张或压力感, 进而也容易分散课堂注意力。2、听课人数的增加使那些基础较弱、学习热情不高的学生更难以融人课堂学习之中, 甚至会使他们的学习兴趣更低。3、学生人数的增加使老师很难具体了解学生,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 很难顾全更多个体需要。

三、合班教学课堂组织策略研究

从组织行为学和组织心理学角度来看, 上述现象具有其普遍性, 因此合班教学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在课堂组织策略方面作出调整:

1、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 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情景的描述, 引导学生对某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 属于讨论式或主体性教学模式, 其最终目的是通过揭示案例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解决的方案, 互相评价方案, 以开拓思路、积累经验、提高能力。在授课中根据课程内容组织学生围绕专题进行讨论, 将案例的背景资料引入课堂, 通过运用课程内容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和讨论, 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所学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组织处理能力和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团队学习

采用团队学习的方式, 以学习小组的表现作为评价每个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分基础。具体来说, 可以把学生分成3-5人的小组, 要求他们以小组的形式完成指定任务分析, 同时要求学生进行组内工作分工, 每人承担一项独立的工作, 每个小组完成任务分析, 提交PPT和分析报告, 并进行课堂答疑。教师根据小组分析报告和课堂答疑情况给予团队基本分, 然后再根据每个人的表现酌情进行加减分。因此, 只有小组的团队成绩高, 每个成员的分数才能高。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增强每位学生的使命感和荣誉感, 同时还能培养和锻炼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实际上, 团队学习不仅限于课文分析, 在课堂上的小组讨论以及课后作业的实践调查等方面, 学生都可以团队方式进行学习。

3、角色扮演

采用角色扮演模拟训练法, 由学生扮演某种任务的角色, 要求扮演的学生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认知自发地投入, 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所扮演角色的感受与行为。采用角色扮演法时, 扮演角色的学生数量有限, 其余学生则要求在一边仔细观察, 对角色扮演者的表现用“观察记录表”方式, 对其语言表达、姿势、手势、表情等项目进行评估, 以达到教学的效果。通过角色扮演, 一方面让学生从理论和实际两个角度去分析人们在现实工作中该怎样说和做;另一方面轻松的课堂氛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结

综上所述, 为了有效地避免合班教学所带来的问题, 必须开拓新思路、尝试新方法, 而借鉴组织行为学的目标管理理论、团队精神和自我效能感理论指导合班教学课堂组织, 则能够突破当下合班教学所面临的困境, 从而有效提高合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Stephen P.Robbins组织行为学精要郑晓明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第五版:64, 80, 82, 91。

篇4:组织行为学教学方法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课程改革;教学模式;考核模式

一、《组织行为学》课程介绍

《组织行为学》课程是面向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主要授课对象是已经简单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基本应用知识的学生。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综合涉及并运用了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生物学以及历史学等多种学科,其授课工作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管理专业课的学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是以概念、原则、原理和方法的形式来阐述现实的管理活动,相对比较理论化。同时其许多研究结果都可以直接应用于具体的组织管理活动中,并对组织业绩产生直接影响,应用性比较显著。

二、《组织行为学》课程的教学及考核现状

第一、教学导向偏理论。《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很多理论也能直接应用于具体的组织管理活动中。在教学上要注重将书本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但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仍以理论教学为主。该课程的基本理论源于国外,理论与中国的实际还有一些差距在“应用”上下功夫,特别要结合中国的国情以及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好“本土化”工作。同时,有研究表明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表现出强烈的实用性需求。90%的同学认为高职教育更应注重实操能力的训练,该结果符合现阶段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就业导向的学习目标的。

第二、教学方法陈旧。“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观点虽然很早就被提出,但是当前我国组织行为学的课堂教学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学过程“单向性”特征明显。“教师讲,做板书;学生听,记笔记”,教学过程基本是教师语言讲解,学生被动地听和记,很少有思维训练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教学活动变成了的知识“灌输”。长久以来,大多数学生养成了全程依赖老师讲解、而很少自主思考的习惯。从而难以理解到缺乏真正的组织行为能力,对教师及学生的创造能力也造成阻碍。如何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如何把组织行为学理论体系转换成有效的实际技能,就成为这门课教学改革的重要研究课题。

第三、考核方式陈旧。作为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试在教学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传统的以期末“一考定成绩”的评价方式,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不利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顺利开展。

第四、关于教学改革对学生配合的要求。有学者通过对大学生组织行为学教学改革的意愿调查结果显示:62%的学生对课堂准备持积极态度,82%的学生希望在课堂中增加实例内容,80%的学生主张增加课堂讨论比重,只有14%的学生希望增加理论内容。这反映出学生愈来愈重视知识的实用性,以及要求在课堂中积极参与的愿望强烈。

通过对《组织行为学》课程性质及教学及考核现状 的分析,我们知道该课程的教学过程除需进行理论讲解之外,还应注重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进行必要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级考核模式的改革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内在兴趣和动力,进而达到强化教学效果。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与考核的改革也能加强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加符合现代用人单位的需求。

三、《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及考核改革的具体模式

为探索实施素质教育,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尝试进行课程教学及考核方式改革。尝试使用了其他新的教学方法,例如 案例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法、心理测试、情景模拟教学法及体验式教学方法等。同时把传统对成绩的一次考试评定,分散到学习过程节点的质量控制,将考核贯穿到日常教学中,不但能够发挥考试的评价、诊断、反馈、导向和激励的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也能够体现公平、公正原则,以达对教学的全程监控,不断总结提高的目的。

(一)案例分析法

案例教学方法是指组织学生对特定案例进行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把案例与相关理论相结合,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解决案例中的问题。案例教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课堂中的微型案例,一般在理论知识讲解后由教师口头描述,引导、启发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引发思考。一类是综合性的案例,综合型案例指管理情景复杂,涉及理论问题较多的案例。一般在讲授完一章或者重要内容之后,教师列出思考题或者案例材料,可以作为课后作业和形成性考核的方式,要求学生分小组或独立完成案例分析,并形成报告。教师就学生观点进行点评,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可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对未来担任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学生非常重要的。

(二)情景模拟教学法

情景模拟法是管理类课程课堂教学中非常吸引学生的教学方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组建团队,团队成员一起体验一套与实际生活、工作情况相似的场景,并进行角色扮演。要求扮演者课下独自弄清角色所处的情境,了解角色言行的知觉和感受,分析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和行为特点,最后教师就学生的情景模拟表现进行总结。情景模拟教学法可以让学生从理论和实际两个角度去分析人们在管理活动中会有怎么样的言行,同时每个情景都有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可以增加小组成员之间的协调与合作,调动班级气氛。

(三)心理测试

组织行为学作为管理类的基础课,可以帮助管理者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人格特点、兴趣、能力、价值观、成就取向,进而增强管理者对于他人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提高管理技能。因此,在课堂实践中,我们开展了大小近10次教学测试,包括:图片投射测试、选择性知觉测试、价值观测试、MBTI的人格测试、决策风格、领导风格测试等。每次测试时,大家都非常投入。通过自我测试和教师讲解,每个学生明晰了自己的个性特点,掌握了不同类型员工的行为特征,从而为他们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就业方向,并为成为未来的优秀管理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关于考核方式。

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50%,终结性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50%。形成性考核由四次大的形考任务和平时课堂问答与讨论构成,其中形考任务占总成绩的30%,包括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分析报告等。平时学习行为占20%,其中课堂问答与讨论占总成绩的10%,考勤10%。终结性考核在课程结束后进行,采取闭卷、笔试的形式,满分为100分,按实际成绩的50%记入本课程综合成绩。本次考核改革将力争使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目标一致,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性考核的设计要兼顾终结性考试,终结性考试要巩固形成性考核所做的努力,改变终结性考试对基本理论和原理直接问答的测试方式,而以应用所学的理论和原理解决实际中的实例与现象进行。

教学及考核模式的改革不仅是对学生提出要求,同时也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也具备一名优秀导演的技能。结合组织行为学课程本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特点,在总结教学现状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做到充分、细致的课前准备,选择恰当、适宜的教学方法,希望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完善,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这门课,让学生从这门课中学到越来越多的知识,提升学生将来进入职场后综合能力及素质。

参考文献:

[1]康蕾.用实践教学法改进《组织行为学》教学[J].文教资料,2006(2):25-27.

[2] 张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书育人,2011(36):86-87.

[3] 刘莉芳.《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时代教育,2015(17):98-99.

[4] 刘芳.基于素质培养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时代教育,2016(9).

篇5:组织行为学教学实施方案

一、课程基本说明

“组织行为学”是广播电视大学管理类学科中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统设必修专业课程,行政管理专业的统设必修专业课程和其他专业的统设选修专业课程。本课程4学分,72学时。

“组织行为学”是工商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一门专业性较强的统设必修课,它从个体、群体、组织和领导等方面,重点系统地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对于提高管理水平,特别是对于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对所属员工的心理和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及时地协调个人、群体、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交叉和渗透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它具有两重性、实用性等特点。学好这门课程,就要掌握其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并在学习中处理好全面与重点、理解与记忆、原则与方法的关系。在学习与理解过程中,还要注意本课程理论性较强的特点,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比较完整地掌握现代管理中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构架,并能把它们运用于实践当中。

与组织行为学教学相衔接的课程可分为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先修课程有:“管理学基础”、“行政管理学”;后续课程有“领导学基础”、“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企业文化”等。

二、课程的内容体系及教学要求

由于组织行为学理论方面的学派较多,观点也比较复杂,我们只能从中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比较成熟的理论学派来进行介绍。同时为了避免与管理学基础等课程相关内容的重复,故对一些章节进行了调整,并打破了以往按篇章划分的方式,尽量突出其使用性。因此本课程的基本内容主要有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个体行为、激励、群体行为、领导行为、组织行为、组织发展与变革等几个方面。

组织行为学各部分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分成一般了解、了解、掌握、重点掌握等四个层次要求。属一般了解层次的,不作考试要求;属于了解层次的,考试时所占份量较轻;属于掌握和重点掌握层次的,是我们考试的重点,对这部分内容一定要重点掌握。

三、教学媒体

我们根据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要求,设计了四种学习媒体供学员自主学习之用:第一种是文字教材,约36万多字;第二种是录像教材共13学时;第三种是直播课堂2次;第四种是网上IP课件9学时;第五种是网上视频或文本答疑辅导2次。

1、文字教材:主教材是《新编组织行为学》(孙成志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2、录像教材:配合学员学习,录制了7节讲座课,由东北财经大学孙成志教授任主讲,内容是按文字教材章节顺序对重、难点问题的讲解和对某些学习方法的提示;还录制了6节案例课,内容是列举一些教学案例结合社会实践中的例子,帮助学员消化重要的组织行为学理论。

3、直播课堂:本学期安排2次直播课堂节目,就学习方法和教学内容做适时指导。

4、网上教学:在网上(www.open.edu.cn)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辅导;布置日常作业和进行作业指导等。网上教学内容根据教学进度原则每周增加一次。主要包括:课程实施方案、课程说明、主编主讲教师介绍、各章主要教学内容辅导、导学练习答案、直播课堂与录象教材讲稿、作业题及作业讲评、考前练兵等。

5、电话答疑:本课程中央电大主持教师是王承先副教授,联系电话为:010-66490581。

6、电子邮件:电子邮件主要解决师生不能当面辅导但又必须解决的学习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课程主持教师王承先随时恭候大家进行学习交流。

E-mail地址:wangchx@crtvu.edu.cn。

7.短信提醒:教师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发布教学信息,可以及时提醒学生按时提交平时作业等。学生也可以通过短信回复教师。

四、教学过程的组织、监督与管理

1.本课程教学完全基于网络进行,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使线上线下有机结合。

学生自学主教材,同时网上跟随学习进度发布阶段性导学材料和周学习指导,重点及难点内容教师隔周进行远程授课辅导(共9次)。网上教学媒体以文本类辅导材料为主要媒体形式,采用IP课件9讲、作业与自测、网上讨论和网上答疑为辅助形式。各种媒体之间相互呼应、相互补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加强对学习全过程的监控,并在此基础上,调整了课程学习测量与评价方式,增大了平时成绩及形成性考核的成绩比例。

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随课程考试改革一并进行。形成性考核(四次大作业外加一次命题文献调研和社会调查)主要采用形考平台随教学进度实施,占课程总成绩的比重为30%;终结性考核采用无纸化网考进行,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为70%。

平时要求学生认真学习网上资源、按时参加远程授课、按时参加其他有组织的教学活动并积极参与其中、按时完成平时作业等。具体要求如下:

■学生要认真阅读文字教材并观看音像教材,并在BBS讨论区中就难点、疑点问题发贴子进行交流讨论。

■积极参加教学小组活动并勇于发言讨论。

■积极参加远程辅导活动。

■积极参加作业讲评实时视频教学活动。

3. 为尽量满足学员个性化学习需求,课程主持教师随时在网上进行答疑活动。实时答疑的将陆续采取文本、单向视频、双向视频等多种形式。

实时文本答疑可以进行在线预约,预约采用相对固定时间段及个性化需求预约两种方式相结合。学生可以选择教师提供的答疑时间段在网上进行预约,也可根据自身情况与教师预约答疑时间。预约答疑时要将预约时间及预约内容填写清楚。双向视频同时进行网上直播时,直播的内容将做成IP课件供学生点播。

五、教学安排建议

教学进度表时间 学习内容 学习方式 远程授课 导学平时作业 形考(利用形考平台) 答疑活动 实

动 辅

本 IP

件 非

时 实

本 实

频 第一周 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自学主教材、看录像第一讲 第一讲 √ 第二周 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自学主教材、看录像第一讲 第一次讲座 布置第一次作业 √ √ 链接OPEN平台第一次实时答疑 第三周 第二章 个体行为 自学主教材、看录像第二讲 第二讲 √ √ 第四周 第二章 个体行为 自学主教材、看录像第二讲 第二次讲座 √ √ 第五周 第二章 个体行为 自学主教材、看录像第三讲 第三讲 √ √ 文献调研: 第六周 第三章 激励 自学主教材、看录像第三讲 第三次讲座 布置第二次作业 √ √ 第七周 第三章 激励 自学主教材、看录像第三讲 提交第一次作业 √ √ 文献调研: 第八周 第四章 群体行为 自学主教材、看录像第四讲 第四次讲座 第四讲 布置第三次作业 √ √ 链接OPEN平台第二次实时答疑 第九周 第四章 群体行为 自学主教材、看录像第四讲 √ √ 人际沟通技巧训练 第十周 第五章 领导行为 自学主教材、看录像第五讲 第五次讲座 提交第二次作业 √ √ 第十一周 第五章 领导行为 自学主教材、看录像第五讲 第五讲 √ √ 链接OPEN平台第三次实时答疑 社会调查:如何成为一名成功的管理者 第十二周 第六章 组织行为 自学主教材、看录像第五讲 第六次讲座 布置第四次作业 √ √ 第十三周 第六章 组织行为 自学主教材、看录像第六讲 第六讲 √ √ 第十四周 第六章 组织行为 自学主教材及网上辅导材料 第七次讲座 提交第三次作业 √ √ 第一次作业讲评 第十五周 第六章 组织行为 自学主教材及网上辅导材料 √ √ 第二次作业讲评 设计和评价有效的组织结构 第十六周 期末复习自学主教材、看录像第七讲 第八次讲座 第七讲 布置第五次作业 √ √ 第三次作业讲评 第十七周 综合训练 自学主教材、看录像第七讲 第八讲 √ 第四次作业讲评 第十八周 总复习第九次讲座 第九讲 提交第四、五次作业 √ 第五次作业讲评 第十九周 考试教学进度表说明:

1.自学(主教材和光盘)进度可以按教师安排进行,也可以自行安排集中一段时间学习。

2.远程授课利用远程双向视频隔周进行一次,同时网上直播,直播后做IP课件供学生进行点播。

3.导学内容主要是解析各章重点、难点及研究问题的思路。

4.实时视频或文本答疑安排2次

5.非实时的讨论和答疑从开学至考试都有,对网上的每一个问题都尽快给予答复。

6.实时讨论结束后整理记录文本,于次周发布,供没有参加网上讨论的学生查阅。

7.进度表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反映可随时调整,增减有关内容,以适应学生的需求。。

8.实时教学活动如遇特殊情况需要调整,有关方面将及时通知。

六、教学及实践环节

1、自学。即学生通过阅读文字教材和收看电视课来理解和掌握课程基本内容。强调

自主化学习是开放教育的基本特点。

2、组织学习小组并经常进行学习讨论。在强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同时,也

要注意激发学生在一起学习时相互鼓励、互相启发的作用。应组建大小不等的学习小组,结合我国企业组织改革和发展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

篇6: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1.中文名称:组织行为学

2.英文名称:Organizational Behavior

3.课程号:43100410

二、学时

总学时36 学时其中:授课36 学时实验0 学时

三、考核方式

考试

四、适用专业

管理类和经济类专业

五、课程简介

研究组织中个体、群体、组织、领导行为的现象与规律,有关的理论模型,相应的研究方法,如介绍各种领导的理论,分析不同领导行为的特色、适用情境、效果,对权变领导、情境领导、目标-路径领导、转换型领导等进行比较分析与提供应用建议。探讨组织中激励的基础、有关的要素、以及途径,讨论企业组织社会心理系统的描述、解释、预测、控制方法,探讨在不同层次提高组织效率和员工满意度的系统途径。

六、本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全面地了解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在未来的管理工作岗位上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本课程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的先导课程。

七、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

(一)绪论(2个学时)

1、内容:学科的形成、发展和现状。

2、要求:掌握关于人性的假设的主要观点,了解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的有关背景、学

科的研究方法。

(二)知觉(2个学时)

1、内容:知觉概念和种类、特征。社会知觉、知觉偏差、归因理论

2、要求:掌握知觉的基本概念,了解知觉的一般规律、以及知觉偏差和偏差原因。

(三)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2个学时)

1、内容:性格、能力、人格,个性与认知风格类型,管理者的职业风格,个人决策风格,对组织行为有重要个性特征以及个性的管理意义

2、要求:理解个体心理特征并掌握个性的管理意义

(四)价值观、态度、工作满意度(2个学时)

1、内容:价值观态度的概念、分析、工作满意度测量方法和决定因素,及其对员工的绩效影响

2、要求:掌握价值观、态度和工作满意度对个体绩效、组织绩效的影响

(五)激励理论(2个学时)

1、内容: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调整型激励理论

2、要求:掌握一些比较重要的激励理论,了解激励理论对于知道激励实现的意义和作用。

(六)激励的应用(2个学时)

1、内容:各激励方案包括目标管理的概念、与目标设置理论等

2、要求:掌握一些比较重要的激励方案,学会灵活运用。

(七)群体行为(2学时)

1、内容:群体行为的一般规律、群体决策、群体的发展过程、高效群体的特征。

2、要求:掌握群体行为特征、分析与改进人际关系的技术、学会如何灵活管理群体。

(八)团队(3学时)

1、内容:团队含义、团队普及的原因,团队的种类、团队管理

2、要求:掌握团队与群体区别和联系,灵活运用团队的建设管理

(九)沟通(3学时)

1、内容:沟通过程、沟通要素、沟通模式、促进有效沟通的对策

2、要求:正确对待沟通、掌握有效沟通的方法

(十)领导行为(3学时)

1、内容:领导的有效性、领导的权利与影响等问题的研究。

2、要求:掌握有关领导理论的主要观点,并能够根据环境因素的改变确定应该采用何种领导方式,了解增强领导有效性的多种尝试。

(十一)权利与政治(2学时)

1、内容:权利的含义、基础、政治的含义和技巧

2、要求:掌握权力行使的条件、原则和使用技巧

(十二)冲 突(3学时)

1、内容:冲突过程、分类、处理方法

2、要求:正确认识冲突、理解冲突的作用、掌握冲突处理方法

(十三)组织结构与设计(2学时)

1、内容:效能与效率、组织环境,决定组织结构的六个要素、组织结构的一般形式、影响组织结构的因素

2、要求:掌握组织规律、设计程序以及影响组织设计的因素

(十四)人力资源政策与实现(2学时)

1、内容:工作分析、选拔工具、技能类型、培训方法、职业定位模式

2、要求:从组织行为学角度,掌握人力资源管理方式

(十五)组织文化(2学时)

1、内容:组织文化的发展、概念和实质、主要内容、类型与特征、组织文化的一般作用、具体功能、代表性理论

2、要求:从组织行为学角度,掌握组织文化对于组织绩效的影响和个体行为的影响(十六)组织变革与发展(2学时)

1、内容:组织的发展与变革。

2、要求:掌握组织理论的主要观点,学会分析组织变革成败的原因,了解传统的组织理论的不足与现代组织理论的发展概况。

八、实验内容:无

九、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教材:《组织行为学》郭毅,阎海峰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主要参考资料:

《组织行为学》 叶龙、史振磊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组织行为学案例》 黄维德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

4《组织行为学》 陈国海,方华,刘春燕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

3《组织行为学》王玉莲,机械出版社2003

《组织行为学》竺乾威,邱柏生、顾丽梅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

2《组织行为学》李剑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组织行为学教学案例精选》 周文霞 孙健敏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人力资源:组织和人事》 MBA核心课程编译组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7 《组织行为学》 [美]史蒂芬•P•罗宾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十、先修课程

篇7:组织行为学教学改革探析论文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课程特点;教学改革

1引言

组织行为学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学生学好管理类专业课的基础,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各管理专业课的学习,因此,做好该课程的教学工作,让学生理解并牢固掌握组织行为学的理论知识、学会应用是各组织行为学教师和学者一直研究的课题。

2组织行为学课程特点

作为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这门课程有以下特点:

2.1综合性

从内在构成来看,组织行为学跨越了多个学科,融合了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从研究对象看,包括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以及外部环境与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几个方面的知识。

2.2权变性

组织行为学以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为研究对象,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千变万化,组织的类型也千差万别,因此,组织行为学主张根据不同情景采用不同的理论及管理方式。

2.3应用性

篇8:组织行为学实践教学方法探索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实践教学,实践性

在管理学科领域,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组织行为学课程的特点是, 既具有丰富的理论性, 也具有灵活的实践性。因此, 如何在完善理论教学的同时, 深化实践教学, 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在干中学, 学以致用,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总结和思考。

一、加强组织行为学实践教学的意义

有一句名言:理论永远是灰色的, 生活之树常青。这句名言深刻揭示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差别。现实生活是复杂而多变的, 静态的、抽象的理论难以全面概括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在教学过程中, 不可能复制整个现实世界, 而只能通过抽象的理论帮助学生理解现实世界。但是, 这种教学是抽象的、不完整的, 因此要通过实践教学来补充和完善。

我认为, 加强组织行为学实践教学主要有这样几个意义。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加课程的吸引力。

目前的大学生, 是经过激烈的高考竞争走进大学的, 在基础教育阶段出于应对高考的压力, 普遍接受了长期的应试教育。这种应试教育不仅给学生带来了长期巨大的精神压力, 而且由于违背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因此, 大部分学生进入大学以后, 由于突然失去学习压力而无所适从, 普遍对于学习失去真正的兴趣, 特别是对于传统的填鸭式的灌输教育感到厌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增加课程的吸引力, 是许多教师面对的难题。教师必须从现实出发, 从鲜活的社会生活中汲取素材, 通过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更好地投入学习。

2. 丰富教学形式, 增强课程的生动性和互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 由于理论的抽象性, 会让学生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 这样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践教学可以丰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增强课程的生动性。灌输教育, 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学生失去了主体性。讨论可以增加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使个体学习转变为团队学习,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3.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 增强课程的先瞻性。

大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专业性, 是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做准备的。理论是完美的, 课堂是神圣的, 而现实生活是不完美的, 是复杂多变的。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了解现实, 理解现实, 学生毕业以后将不能很好地适应现实社会的生活。因此, 教学不能局限于教材和课堂, 必须加强实践教学, 这样学生才能为将来激烈的职业竞争做好准备。

二、组织行为学实践教学方法探索

组织行为学虽然是一门新兴学科, 但是发展很快。在管理和商业领域, 国内外许多大学都有开设组织行为学。由于组织行为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在教学中人们普遍重视实践教学, 案例教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们在开展案例教学的基础上, 引入了无领导小组讨论、素质拓展训练等实践环节, 努力丰富实践形式, 增强实践效果。

1. 案例讨论法。

在组织行为学教学中, 使用案例讨论是一种普遍的做法。教师引入案例可帮助学生熟悉管理环境和实际的组织运作过程。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从西方国家引入的课程, 大多案例选取的是西方的素材。由于国情和文化背景的差异, 在讨论中, 学生会产生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在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本土案例, 帮助学生理解我国企业组织和公共组织的特点。特别是加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讲解, 帮助学生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和管理组织。案例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 无领导小组讨论。

虽然案例讨论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也有很好的效果, 但是它的实战性和模拟性不够。引入无领导小组讨论的目的, 就是增强针对性和互动性。无领导小组讨论的优点是能够在一个真实的情景中, 全方位考察应试者的能力和素质。

无领导小组讨论, 原是选拔人才或者招聘员工时的一种面试方法。所谓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 又称无主持人讨论, 是评价中心常用的一种无角色群体自由讨论的测评形式。一组应试者在给定时间里, 在既定的背景之下围绕给定的问题展开讨论, 并得出一个小组意见。[1]无领导小组讨论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讨论问题紧贴实际工作, 具有真实情景性。二是讨论形式的互动性。在一个没有主持的小组中进行讨论, 个体的表现不仅取决于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而且取决于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这样可以在与他人的互动中, 考察一个人的真实行为和表现, 全面考察一个人的能力、素质和个性特征。三是讨论过程的实践性。无领导小组讨论, 可以把应试者的自我认知能力、计划组织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应急能力都实实在在反映出来,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在教学中, 我们按照这样的流程:先随机选取5—7个学生组成小组, 然后公布讨论题目让学生进行阅读准备, 接着按照个人发言、小组自由讨论和小组代表集中总结的程序进行讨论, 最后选取其他学生对参加讨论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点评。这种形式新颖、组织严密、点评监督的讨论形式,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并且全面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效果很好。

3. 素质拓展训练。

为了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们引入了素质拓展训练。所谓拓展训练通常是利用崇山峻岭、瀚海大川等自然环境, 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培训目的。由于拓展训练的独特创意和训练方式, 它被逐渐广泛推广, 训练目标也由单纯的体能、生存训练扩展到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

在教学中, 利用学校有限的训练环境, 通过“十个人十一条腿竞走”、“盲人排队”和“过电网”等管理游戏对学生进行拓展训练。游戏的趣味性和参与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游戏中学生通过体验的方式感受到群体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使课堂里许多抽象空洞、枯燥无味的概念转化为真实的、个性化的体验, 增加了学生之间的友谊和感情, 非常受到学生喜欢。正如生存教育的观点:教育的出发点是学习者本人, 应该使教育成为学习者自己的教育。[2]

三、经验和启发

通过多年组织行为实践教学的经历和体验, 我们感觉到开展实践教学非常重要, 也非常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在此过程中, 我们总结了以下经验和启发:一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不是死的学习机器, 而是个性鲜明的活生生的人。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 要着重引导、启发学生思考, 而不是越俎代庖, 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教学方法要灵活。教育不是灌输, 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和把握生动的现实世界, 通过体验去理解组织中的人类行为。三是要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不是单向的信息传播过程, 而是在互动中的思想碰撞过程。美国学者休伯纳认为, 教育的本质是相遇, “教育活动的丰富性全在于此, 即学生的相互际遇、与他们周围的世界和教师际遇。教育活动就是生活———生活的意义在课程中被证实和体验”。[3]因此, 教师要通过讨论、游戏等方式, 增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机会, 通过活动吸引学生参与、体验和分享, 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彼此之间的感情, 而且可以优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易定宏, 陈永峰.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M].北京:京华出版社, 2009.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健康文明的休闲生活教案设计下一篇:国家高压电工国家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