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组织学设计性实验课(血液)的设计、论证及实施

2022-09-11

现代医学教育思想认为, 实验课教学应该着重于提高学生素质, 培养学生科学创新意识、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以及科研设计能力等, 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接受继续教育奠定基础。传统的组织学实验课教学, 主要目的为了验证课堂上所讲的理论, 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沿袭下来的教学模式是实验课堂上先由教师讲解实验目的、标本制作过程和观察要点, 然后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自己观察组织切片, 而无需同学们自己参与动手制作。这与现代医学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要求不尽合拍。为此, 我们借鉴其它医学院校的经验, 尝试把“实验二血液”由验证性实验设计为设计性实验并付诸实施, 取得了一定经验, 现总结如下。

1 课堂的设计

1.1 实验名称

血液成分的观察。选择这一实验作为设计性实验, 是因为血涂片的制作与观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及科研工作中比较常用, 且操作相对较为简单、内容相对独立。通过让学生们自行设计实验并亲手参与操作过程, 有助于提高他们在今后同类实验课程乃至实际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实验内容及设计

按照实验大纲的目的要求, 由教师拟定本次实验课最终要达到的实验目的, 并告知所能提供的实验条件, 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上交成功标本1-2张、实验报告1份, 其余的全部交给学生自行去设计完成, 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 本实验课设计性及综合性的论证

2.1 设计性

教师只提出要求及关键性中间步骤的名称, 至于如何操作和通过怎样的方法得出结论, 由学生自己思考, 具体细节操作可由学生自己完成, 教师应只是方向性地作适当引导、指导, 从而给予了学生广阔的发挥空间, 故在实验性质上应属于的设计性实验。在对待实验结果的处理方面, 打破学生对实验结果的预知性, 使学生对未知的或与理论知识不符的结果, 也都记录下来, 再进行分析, 找出问题的所在, 客观的反映在实验报告中,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散性思维、探索求实的精神、严谨认真的学风、科学思维的能力、协作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科研写作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意义。

2.2 综合性

整个实验设计及完成过程, 学生需完成载玻片和盖玻片的清洁处理、资料检索、皮肤局部消毒、采血、涂片、染色、标本固封、血涂片的观察、白细胞计数及各种白细胞比例的计算、结构式试验报告的书写等, 各个环节的操作技能都能掌握。有同学设计出了观察不同受试者血象的方案, 本实验就是将外科学、生理学、病生、组织学和生化学融为一体的设计性试验。这样的综合试验构思合理新颖, 设计严谨巧妙, 内容丰富, 理论性、可操作性强, 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2.3 推广计划

教师应充分考虑到授课环节的把握和学生能力水平的差异, 先探索性地为研究生和班级人数较少的专业开设计性实验课程, 总结经验后, 逐步为所有本科生开设。

3 实施过程

3.1 实验分组与实验设计

为了便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在自由结合的前提下, 尽可能的按照学生所在的宿舍分布进行分组, 已便于学生进行沟通。每组的人数在5~6人, 每组指定一名负责人任小组长。根据实验要求, 各实验小组分别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出实验方案;在组内相互进行讨论、分析的基础上与教师进行交流沟通, 在正式实验开始前一周内提交一份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 并提供各实验小组实验用品清单, 教师对此进行审阅, 发现方案有严重错误或必备物品若有遗漏应给予补给或预备。为加强竞争意识, 也可组织小组代表进行答辩, 选择设计相对完善、创新点多、成员间协作机会多的方案作为实验班级的共同方案。

3.2 实验准备

教师课前应认真备课, 不但对实验设计的目的和思路做到十分明确, 能够预想出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大部分问题, 正确实施课堂引导, 还要熟练掌握所有的操作技术, 以便上课时能正确自如的指导学生。实验用固定液、瑞氏染液的配制花费时间长, 实验课前由老师代为完成。实验课前一天, 由实验员按照学生提供的清单配置为学生准备实验用具及用品, 属于本实验必用但学生未能提出的用品, 教师也应准备。考虑到要做出成功可靠的血涂片决非一时之功就可成就, 故在本实验应在工具箱里附有成品的血涂片, 以便在学生没有做出可以观察的标本是也不至于影响下一步的观察操作。

我们的安排如下:除烤箱为共用外, 显微镜每组2台、工具箱每组1个, 其物品按学生要求配置但总量不超过:一次性采血针6个、碘酒及酒精棉球若干、载薄片24张、盖薄片6张、特种记号笔1支、固定液30ml、缓冲液30ml、染色缸1个 (内含瑞氏染液30m l) 、中性树胶5m l、标签4张及血涂片4张。实验前, 提前将载薄片发放到学生手中, 学生可以加强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

3.3 实验操作

学生按照自己预定的方案进行。教师起到辅导答疑的作用, 但各种白细胞的识别要点仍需教师示教和讲解, 具体内容均由学生自行完成, 实验指导教师在监督学生实验中发现基本操作错误或使用实验仪器设备有操作不当之处, 应及时纠正, 应规范基本操作 (包括使用试剂和器具) 。所需时间为实验课堂教学3学时。

3.4 书写实验报告

要求每组至少上交1份或每人1份。要求学生按结构式书写, 内容要求详细记录包括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设计过程、操作过程、观察方法与结果、实验操作及观察的关键及成败分析、学生自身尚不能解决的问题等。要求课后1天内完成并上交。

3.5 综合分析与讨论

发现学生在实验设计及操作过程中的创新点;重点解决学生在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结果、报告书写等几个方面发现的问题;讨论后的实验方案和预知结构应在理论上近于完美。此工作于本次实验课的最后20分钟和下次实验课30分钟内完成, 并选择书写完善、规范的实验报告在班级内传阅。

3.6 实验结果与课堂效果的分析

3.6.1 总体印象

学生能够按时提交实验方案、用品清单、实验作品和实验报告, 参加实验课的积极性显著提高, 小组内分工明确, 能够保证人人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 可以避免出现部分学生没事做的现象, 课堂操作更加紧张而有序, 学生之间的协作增多。学生争先采自己的血样, 均能按照“弓”字形转换视野。实验设计及操作过程中, 学生提出了一些教师不曾预计到的问题甚至教师无法解决的新问题, 达到了师生共长。

3.6.2 学生的创新点

多数学生采集了正常的血样, 部分同学还采集到各种感染期病人的血样、月经期的血样、快速爬6层楼梯后的血样和大鼠的血样, 也有学生从门诊劝说来中医诊断为血虚证的病人进行采样;多数学生分离到了纯度较高的血浆、血清, 有的用毛细吸管成功分离出了红细胞;在分离白细胞和血小板时, 少数同学通过查询文献提出配备淋巴细胞分离液的要求, 这已经超出了教学实验

专业技能的形成离不开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这两个基础。要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专业理论, 在实际教学中, 要把握两个关键。第一, 运用实用性和灵活性原则, 删减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正确处理好文化课与专业课, 专业课与实际运用的关系。文化课必须服务于专业课, 专业课又必须与生产的预期目标;涂片时学生不局限于常规涂片时“推”的动作, 采取“拉”的方法, 也制作出了基本满意的标本;染色时部分同学从减少染液消耗的角度考虑, 采用了把染液滴加到标本的方法。

3.6.3 存在的问题

对于实验操作的关键性步骤, 多数实验小组均有不同情况的遗漏, 今后教学中教师还应

(4) 讲、演结合示范。只示范不讲解, 不能很好地发挥示范的效果, 在示范操作的过程中, 既要讲清楚动作的要点和关键, 还要向学生讲清楚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以及如何加以提示;部分学生采血前皮肤消毒的观念不够强, 用唾沫消毒者有之;在分离白细胞和血小板时显现出细胞浓度偏低;普遍血膜较厚或不均匀, 这与制片时速度不匀和用力不均有关, 必须多次揣摩才能更大提高;受条件和技术水平所限, 多数学生尚不能染出白细胞中的颗粒, 只有部分小组能染出嗜酸性粒细胞的颗粒, 但对鉴别要点掌握熟练, 基本能正确鉴别出各种白细胞;受条件限制, 尚不能满足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拍照的要求。另外, 由于教师工作量由传统教学的4学时 (包括实验准备1学时) 增加到了约10学时, 而且强度加大, 校方应该给予政策支持。

职业中专机械类专业教学的特色, 是突出和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这也是区别普通高中的一个显著标志。因此, 学生在校学习和掌握的专业技能程度如何, 是衡量专业课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机械类专业技能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在专业理论指导下直接参加生产劳动的动手操作能力。其教学与一般知识课教学有着不同的任务和特点, 一般教学原则应用也有着不同的特点, 只有充分认识和掌握这些特点, 才能更合理地组织教学,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专业技能课的教学方法应与教学目的和内容相适应, 理论结合实践, 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把他们培养成有较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 能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中级技术人才。根据这一特点, 我认为, 专业教师可以根据专业内容和教学的组织形式, 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进行专业技能课的教学。

1讲解法

讲解法是教师根据专业技能课的教学要求, 运用准确而系统的语言, 向学生传授必要的专业技能知识, 讲解专业技能内容、任务、技能训练的要求等。如果没有基础知识的积累, 专业技能的形成就似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对讲解法的运用要求是:

(1) 讲解技能或动作的概念要准确、系统、条理要清晰;应结合实物、教具、挂图和模型进行讲解。

(2) 讲解技能的要点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重点突出, 引导学生思考。做到讲练结合, 如讲中练, 边讲边练, 练中讲, 边练边讲等。

(3) 讲解技能的学习方法, 要用指示性的语言, 说明应该怎么做, 不应该怎么做, 毫不含糊。

浅谈职业中专机电专业技能课的教学方法

林菊娥

(湖南省娄底市工贸职业中专湖南娄底

417000)

摘要:文章论述了机电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方法, 从如何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来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关键词:专业技能教学方法示范操作

中图分类号:G 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 (2007) 07 (a) -0114-01

实际相一致。需要文化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学科知识结构上要相互交流, 要根据专业课的实际运用制定教学计划。第二, 强化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渠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严格遵守教学常规, 把握教学重点, 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和直观教学的原则, 进行精讲点拨, 强化训练, 让学生多练习, 努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 上好实验及实习强化训练课, 组织要严密, 方法要具体。在实验或实习过程中任课教师做指导示范学生动手动脑。实习或实验结束后要求写实习报告, 专业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习或实验情况做出实习鉴定。

2示范操作的教学方法

知识的转化需要实践, 实际操作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机电及汽修专业都实践性很强, 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示范是教师把某种技能用规范、准确的操作动作向学生进行演示, 在讲授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示范操作是专业技能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的示范是让学生对技能活动方式从直观上了解“做什么”、“怎么做”, 引起学生对操作内容的认识。在示范操作过程中, 教师应用形象的语言, 熟练而规范的操作动作, 帮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

2.1示范操作的分类

(1) 慢速示范。示范操作不易看懂的内容和操作步骤, 可以先采用放慢速度的操作方法, 边操作边讲解, 等学生熟练操作程序后再示范正常速度下的操作步骤, 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印象, 进一步熟悉操作过程和步骤, 有利于学生模仿学习和练习。

(2) 分解示范。把复杂完整的操作过程划分为多个简单的步骤, 对每一个步骤进行详细的示范操作, 这样有利于学生感知和模仿。

(3) 重点示范。对有些关键的操作动作或复杂的、学生不易掌握的操作动作可以单独地多次示范, 示范过程中, 强调重点和关键所在, 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防止差错和事故等。

(5) 正常的示范操作。在开始和结束示范时, 教师均要以正常速度, 将多个不同的部分操作动作有机地衔接, 形成一个完整的操作过程展示给学生。

2.2示范操作的注意事项

(1) 示范步骤清晰、有条理、动作准确规范;

(2) 语言生动、形象、响亮;

(3) 善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3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专业技能训练中, 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向学生展示各种加工机床的结构和组成部分, 还可设计出可动作的操作过程, 这样在教师的引导和解说的伴随下, 可以加强动作的视觉形象和动觉形象的结合, 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对技能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4 三阶段专业技能训练法

根据三年制职业高中机械类专业的实际情况, 可以采用三阶段专业技能训练法。具体做法是:

第一阶段:对一年级新生, 通过见习、参观或观看录像等形式, 了解专业技能的基本要求, 熟悉生产环境, 并实践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专业技能。

第二阶段:对二年级学生, 在了解和掌握了基本技能操作的理论知识后, 在校内实习基地对基本技能进行实习, 突出专业技能训练, 达到训练的具体目的和要求, 进一步检测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第三阶段:对三年级毕业班, 实行定向、定岗、双向选择的技能训练实习, 是难度较大, 达到中级技术工人等级的综合实习。这一阶段至少集中半年实习时间, 实习要有具体的生产岗位, 在师傅和指导教师的指导下, 独立完成实习任务。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 教学方法的正确运用,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并产生相应的学习行为, 使教学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2005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显微形态教学设计性实验课程的设计方法及评价标准的建立”, 课题编号:116;河南中医学院苗圃工程项目教学研究课题“显微形态教学设计性实验课程的设计平台及评价标准的建立”, 编号:2006MP50。

关键词:教学改革,组织学,设计性实验

上一篇:浅析现代管理变革与企业公共政策选择下一篇:协同创新视角下探索海归学者职业适应性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