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环境建设

2024-04-18

宜居环境建设(通用8篇)

篇1:宜居环境建设

创造宜居环境

建设美好家园

海星镇兴旺村

孙景振

为着力改变我村的村容村貌,营建宜居环境,推进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深入开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全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按照市委、市政府以及镇党委、政府的整体部署,结合我村实际,2014年,围绕创建省级卫生村屯目标,紧紧抓住提升街道整体功能,整治村容村貌两条主线,强力开展街容秩序专项治理,环境卫生专项治理,村容村貌综合治理,对脏乱差现象进行全面彻底的整治,基本实现环境整洁,秩序井然,交通有序。为全村百姓创造优美、宽松、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具体做了以下几点

(一)强化领导,精心组织。

为确保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取得显著成效,成立由我负总责,各个屯长具体负责的村屯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和完善有关环境卫生管理的规章制度,加强日常管理和经常性维护,形成长效规范、科学的管理机制,将村屯卫生整治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务求实效。定期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村干部敢于面对矛盾,敢于碰硬。集中时间、集中人力搞好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确保了整治任务的如期完成。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全员发动,加强对这次整治活动的宣传动员力度,引导全村百姓关注和参与村屯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形成人人支持、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明确任务,落实责任。

结合我村实际,认真研究制定整治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明确时限要求,切实抓好各自职责范围内的环境整治工作,做到领导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1.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主要街道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加大建设力度,短时间内完成主街路建设任务;卫生要有专人管理,垃圾做到日产日清;保洁队对主要街路要做到全天保洁。2.做好道路清扫保洁和垃圾收集运输工作。主要街路和街道实行专人清扫保洁,维护环境,组织群众及时清理垃圾,特别是道路旁,村口和房前屋后的积存垃圾不留死角。同时,教育广大群众不要乱倒垃圾,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主要街道要达到“六无一有”的标准(即:无暴露垃圾,无残墙坡房,无粪坑厕所,无废品杂物,无牲畜拴养,无柴草堆放;有绿化美化景观),努力打造“环境优美、安全文明、交通顺畅、管理有序的美好家园。

动员和组织村民开展环境治理活动,清理占道堆放的建筑材料、粪堆、土堆、柴堆及房前屋后堆放的杂物,清除道路两侧垃圾;组织农户对村屯的街路巷道进行维修养护,做到路平、沟直,对农户住宅周边卫生进行清理,彻底整治私搭乱建、乱泼乱倒、畜禽散养等现象;村屯主街卫生清洁,无白色污染,无鼠害;做到院墙规范,绿化美化。此次综合整治活动共投入资金10余万元,动用人工300余人次,出动车辆80余台次,清运垃圾200余吨,新建垃圾点8个,清理边沟12000多米,清理粪堆、柴草垛、砖垛80余处,对村办公室墙体刮了大白,对村所地在裕安屯正街两侧及南北道两侧1800多延长米的铁栅栏进行了喷漆。在裕安屯屯前栽植人中杨1000余棵,对所有村屯防护林进行了粉刷。有效地改善了村容村貌。

(四)强化督导,务求实效。

村屯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抓好环境卫生长效、规范、科学的管理机制建设,督促加强日常管理和经常性维护,不断巩固和扩大整治成果,提高管理工作水平,确保整治有成效,不反弹。

整治村屯环境卫生,是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我村两委班子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这次整治活动的组织领导,精心组织,突出重点、真抓实干,多方参与,齐抓共管,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建设家园、美化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把整治活动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努力实现全村面貌的新突破。为百姓创造宜居环境,为百姓建设美好家园。

篇2:宜居环境建设

中共XX市委 XX市人民政府

XX北依京华,东接津门,唐设益津关,后周建州治,辽宋设榷场,有“锁钥三关,机枢冀中”之誉。特殊的政治、经济地理环境,为其发展赋予了特殊的地位,明清之际XX直隶京畿,名重一时。

省委、省政府关于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的决策部署,是我们接续历史,重塑辉煌的一次机遇。乘势而上,以“大变样”统揽全局,以宜居城市建设为抓手,用大思路、大手笔、大投入促大变化,力促经济社会结构战略转型。

一、突出科学发展的时代特色

在实践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三年大变样”不仅仅是一个旧变新,拥挤变疏朗,“脏乱差”变“洁齐美”的过程,更主要的是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解决制约XX可持续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实现“三化互动”(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互动)。二是立足科学发展,实现包括人与自然、环境与资源在内的多重和谐。三是提升区域竞争,环境建设不但要适宜人居,更要吸引人入。为此,我们着重抓了三点。

第一,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就是适应京津冀一体化发展需求,按照“文化休闲、商务会展、生态宜居”的城市定位,通过“腾笼换鸟”,先后开发了XX等20余处商住区。同时,面向京津,依托丰富的地热资源,规划了28平方公里的XX国际温泉公园,目前已引进8个星级酒店项目,匡算总投资30亿元。今年7月份,我们又与吉利集团签约,引进总投资60亿元的XX产业基地项目,一期F3国际赛车场项目已开工,明年可投入使用,每年可吸引10万人的观赛规模,二期1家五星级酒店和2个本科学院也将相继跟进。以国际温泉公园为支撑,市区先后谋划引进地下商城、中华戏曲文化大观园、京津金融服务中心、浙江商务会馆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项目,链接带动了商贸、物流、餐饮、健身、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为我们建设宜居宜业环境夯实了基础。

第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以节能减排为抓手,强力推进“蓝天、碧水、绿地”三大工程。推进16项二氧化硫减排工程和烟粉尘治理,1—9月份,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有效监测天数273天,其中二级以上天数233天;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全部达标。深入推进地表径流的综合整治,投资1.8亿元治理中亭河,目前总长17公里的河段已全部还清,恢复了河流的生态使用功能,再现了蒲柳摇曳、鱼虾竞游的水乡风情。目前,中亭河流域已被我市纳入文化旅游产业带的整体开发规划。全力打造具有平原城市特色的绿地系统,几年来,我市实施了近40项绿化工程,建设了火车站广场、市区南北出口等大面积绿地,打造了益津路、建设道、金康道3条省级园林式街道、15家省级园林式单位,新增绿地面积79.2万平方米。全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1%。正在建设的生态公园,占地3400亩,建成后将成为市区的“城市绿肺”。借助“三大工程”,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已

经成为XX市民和企业的共识。今年以来,全市新增列统千万以上项目中,传统产业比重已由过去的80%降至20%。

第三,升华城市发展理念。一是充分考虑XX资源承载能力和毗邻京津的市场优势,创新中等城市的发展模式,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打造中等城市服务功能建设上,让其能够承载中等城市的流量人口服务需求。为此,我们把对接京津、融入京津作为XX未来发展主体战略之一,全面对接京津规划、交通、产业和环境。目前,我们已引进了天津双线电讯业务,大广、廊沧高速及保津城际铁路建设进展顺利,环京津无障碍交通圈正在形成。二是充分考虑建设工程的景观效应,从交通系统、改善道路绿化景观、优化建筑立面形象、提升整体亮化效果等方面入手,投资1.8亿元对益津路、金康道的景观和既有建筑物进行精细化设计和升级改造。今年启动的XX路,已完成投资5450万元,改造总长度7.67公里,重新铺装了路面,对5个道口进行了渠化改造,铺设了石材便道,并改建了19个港湾式候车亭,做到了移步换景。

二、打造意蕴深厚的文化主题

在实践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宜居环境建设,绝不仅仅是城市建设学,也不仅仅是城市经济学,从根本上讲它应该是城市人类文化学。因此,我们始终把“三年大变样”举措的高层追求和目标,放到提升城市文化魅力,凸显城市文化特色上,确立了建设文化主题城市的目标。

第一,深入发掘XX的人文历史内涵,为制定百年规划,打造百年城市夯实基础。2008年,我们组建了历史文化研究会,分专题、分系统地研究XX的历史文化,整合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理清人文遗脉,挖掘承载其中的地域文化性格魅力。目前,我们已经推出了《李少春丛书》、《XX民歌集》、《益津书院考》、《XX历史文化名人考》等系列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崇文尚德、开放包容、诚信和谐、超胜于人”的XX城市精神,以及十大城市文化符号,同时,撰写了《XX赋》,把XX城市发展的理念、构思、规划和目标,以词赋形式勒石立碑,形成具有独特景观效应的XX“规划墙”。通过系统研究,建立了一整套文化主题城市的目标体系,使全市各分线工作都能够与之有机接轨,形成工作抓手。

第二,把研究成果融入到城市建设发展。投资7.4亿元,建设了益津书院,李少春大剧院、纪念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清真寺,胜芳古镇、民俗博物馆和大悲禅寺。其中,XX博物馆投资3亿元,建筑面积3.88万平方米,该馆由中国自行车博物馆、红色陶瓷收藏馆、名家书画馆、历史博物馆、民俗馆等五部分组成,其中自行车博物馆是世界同类展馆中藏品最多、种类最全、规模最大的一座,也是河北省唯一的“国字号”博物馆。书画展馆,收藏有郑板桥、徐悲鸿、齐白石、启功、范增、娄师白等不同时期、不同艺术风格的书画精品1500幅。胜芳古镇建设工程投资2亿元,初步恢复了以“一河(穿心河)、两院(张、王两家古民居)、三街(中山街、河沿街、胜阳路)、三宝(文昌阁、古戏楼、古牌楼)、四桥(四座古桥)”为标志的中国北方水乡商业文化古镇风貌。今年,我们又启动了以“益津八景”为主

题的牤牛河历史文化公园、以水乡风情为主题的胜芳湿地公园、以自然和谐为主题的生态公园、以荣高棠纪念馆为标志的体育中心、以广电中心为载体的传媒互动平台。这些精品文化工程已经成为XX城市建设的标志,在保存“城市记忆”的同时,也形成了XX人文化自信的根脉,放大了XX城市的魅力,为我们人居环境建设注入了全新的内涵。

第三,充分发挥文化服务设施和文化休闲场所的重要作用。依托精品文化工程,全力打造“四乡一镇”(戏曲之乡、翰墨之乡、词赋之乡、温泉之乡和胜芳古镇)的城市文化品牌,先后举办了两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XX文化艺术节,成功地推销了城市,提升了XX的美誉度。目前,依托益津书院,我们引进了中国国家画院和河北画院两个创展基地;依托李少春大剧院,引进了中华戏曲文化大观园项目以及“国际京剧票友大赛”等品牌活动;依托胜芳古镇,引进了亚细亚民俗研究基地、胜芳国际家具城项目;依托国际温泉公园,形成了温泉资源综合开发项目群;依托XX博物馆创办了世界最大的自行车收藏馆。目前,“月月唱大戏、彩色周末、文化进社区”等活动已经成为享誉全国的特色文化品牌。城市文化的蓬勃发展带动了XX农村文化的兴起,全市书画创作队伍已超过3000人,农村业余剧团达百个,农民诗社20余个,形成独特的“XX文化现象”,成为我们推进“三年大变样”、建设宜居环境的软实力。同时,也带动形成了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格局。目前,XX已经形成了“一日游”“两日游”的文化旅游产业规模。

三、夯实百年城市的发展基础

第一,健全规划体系。科学的规划是打造百年城市的基础,而规划的权威又源于权威的规划。在推进“三年大变样”,建设宜居环境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把规划工作放在第一位。今年,我市专门成立了规划局,并组建了规划委员会,形成“政府主导、专家领衔、群众参与”的三位一体规划管理体制。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建设百年城市的需要,对城市发展规划进行横向开拓、纵向深入,加快控制性详规编制进度,全面提高控制性详规覆盖面。投资400多万元,聘请国内一流规划设计单位,先后完成了市区中心区控制性详规,以及市区园林绿地系统、环卫设施、市政排水、旧城改造、消防、防洪、供热、燃气、给水等9个专项规划,为我们宜居环境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建设百年设施。一是大力提高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投融资3.5亿元,实施了东环路、西环路、育华道、建设道、兴华路、金康道东伸等一批道路新建及改造工程,市区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4.05平方米。二是大力提高环境承载能力,利用BOT等形式,融资建成了3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8万吨;建成了3座垃圾处理场,日处理能力达到450吨。另有3座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中,明年可投入运行,可新增日处理能力7万吨。同时,投资700余万元,在市区垃圾处理场建成了处理渗滤液的小型污水处理厂,是目前省内唯一的一座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三是大力提高资源承载能力。在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稀缺的情况下,一方面,我们积极发掘废弃地、河岸滩涂等资源,整理土地2500

亩,启动了胜芳湿地公园和牤牛河历史文化公园工程;另一方面,以大拆迁促大建设,积极抓好城中村改造、片区改造,累计完成拆迁33.6万平方米,7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全部启动。其中,孟家坟拆迁改造工程是廊坊市最先完成的整体搬迁项目,共搬迁居民365户,拆迁面积11.2万平方米,腾出土地315亩,用于建设总投资9.5亿元,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的迎宾山水花园住宅小区项目,实现了城市容貌和农民安居的双赢。

第三,实施精细管理。一是在全省县级市中率先建成了市区路灯调控中心,对全市数万盏路灯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使市区路灯控制具备了根据亮度、时间自动开关、远程控制开关以及精准的路灯故障报警、通知功能,适应了XX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的需要,大大简化方便了市区亮化设施的控制与管理。二是在全省县级市中建成了唯一的“精细化、全覆盖”数字化城管中心,通过实行“一级监督、两级指挥”的城市管理,实现了市容市貌监控系统信息共享,构建了以人口、社会单位、环境和市政设施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网格化、科技化、信息化管理体系。三是全面整治市容市貌。年初,我市开展了市容市貌集中整治“百日行动”,累计拆违拆临141家,大型立柱广告23处,不合格广告牌匾400余块;查处违法建筑案件20余起;取缔、规范马路市场5个。全面取缔了扰乱城市交通秩序的非法营运电动三轮车,共取缔电动三轮车6340辆。

第四,强化住房保障。积极推进“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一是倾力做好“两房”

保障工作。目前,已建成廉租住房96套,建筑面积4730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开工面积4.47万平方米,年内竣工2.27万平方米,超额完成了廊坊市下达的住房保障任务。二是全力做好旧小区改善。出台了《关于做好全市旧住宅小区改善工程的实施意见》。完成了迎宾小区、检察院住宅楼等4个小区,建筑面积5.87万平米的旧小区改善工作。近期,投资152万元启动了温泉小区北区改善工程,改善楼房20栋,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受益居民535户。三是着力抓好房地产市场和社区管理,使居民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增强了XX城市的吸附能力,目前,在XX市区买房置业的域外人口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

篇3:宜居环境建设

1 铜鼓县现状资源分析

铜鼓县地处赣西北边陲, 修河上游, 因城东有一巨石色如铜, 形似鼓, 击之有声, 故名铜鼓。是我国南方重点林业县, 全县山林面积204万亩, 森林覆盖率达86.4%, 居全省之首, 全国前列。生态环境优越, 年均气温16.2度, 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达7万个/cm3, 被誉为“天然氧吧”, 是理想的“避暑胜地”。目前县城绿地总面积171万平方米, 绿地率35.6%, 绿化覆盖率40.2%;公园绿地面积88.9万平方米,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3平方米;铜鼓为赣西北客家人聚集中心, 客家文化与红色文化盛名已久。全县近15万人口中70%为客家人, 客家文化渊远流长, 颇具特色, 有美味独特的客家饮食、甜美动听的客家山歌和古朴典雅的客家民居。铜鼓排埠月形湾是毛泽东逃避白色政权追杀的化险福地;万寿宫是毛泽东率秋收起义工农革命军第三团回师驻址;萧家祠始建于清光绪初年, 曾是湘赣边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的总指挥部;阅兵广场 (原铜鼓县城大沙洲) , 毛泽东率刚创建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举行起义阅兵仪式 (见图1、图2) 。

综上, 铜鼓既有优越的自然生态优势, 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为建设宜居城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铜鼓目前的经济水平较低, 建设差强人意、时序紊乱、布局不合理, 规划管理不到位、破坏山林生态严重, 未能很好的保护和利用自身的生态优势和文化底蕴, 从而城市形象塑造不明显, 城市宜居性不高。

2 宜居城镇的概念

宜居, 从字面理解主要有两层涵义:狭义的宜居即适宜居住, 主要是指气候条件宜人、生态景观和谐、环境优美, 单指生活环境;广义的宜居即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 经济繁荣, 社会和谐稳定, 文化氛围浓郁, 设施齐全, 适于人们居住、就业、休闲等的城市。因此, 宜居城镇的建设主要从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三方面着手, 不但要满足居民的物质需求, 还要满足居民的精神要求。根据我国《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 主要由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六方面来考察城镇的宜居程度。综上所述, 宜居城镇是一个社会文明、经济富裕、环境优美、资源承载负担低、生活便利、公共安全设施及制度完善的城镇, 也就是说宜居城镇具有安全性、健康性、便利性、舒适性及持续性五大特性。

3 宜居城镇建设的理论及原则

3.1 景观生态学理论

景观生态学是作为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配置及其相互之间作用或对生物与人类活动影响的综合性学科。

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在经历了大树风、公园风、湿地风后, 人们反思发现:城市景观不是盲目的追捧, 而是要与周边环境相结合, 遵循自然规律, 合理利用生态结构才能打造出生态景观。

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指“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这就是要求我们在城市建设规划中, 注重将景观元素、自然资源进行统筹安排, 在合理开发利用的同时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增加自然环境及城镇文化的再生性, 把生产、生活、生态结合起来。保护了生态环境、文化资源等, 才能保障城市的长久发展。

3.3 旅游心理学理论

旅游心理学是以影响旅游者旅游活动的产生、旅游决策的制定、旅游心理效果的主观和客观因素为研究对象, 期望从根本上揭示旅游活动的基本规律, 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一些依据。因此, 旅游心理学主要研究旅游者 (居民) 即旅游行为主体的心理, 另外还要研究有关旅游业的开发、经营与管理的心理学内容以及相关旅游服务心理方面的内容, 主要有旅游者的感觉和知觉、旅游动机、旅游态度、旅游中的情绪和情感等。

旅游心理学告诉我们, 不管是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还是外来的游客, 都是以一个旅游行为主体来分析他们的心理需求, 从而指导我们进行宜居城镇建设。满足人们的物质及心理需求是宜居城镇建设的指示灯。

3.4 坚持突出特色、体现风情原则

充分利用地方的文化底蕴、乡风民情特色, 结合自然风光、农业及资源, 展现城镇的独特魅力, 散发出“超群脱俗”、“新奇夺目”的吸引力。

这种特色主要反映在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民俗风情、娱乐活动等项目的内容和形式上。各项目在突出自身个性的同时, 还要形成城镇整体氛围, 从建筑物、标志物、环境设施和环境品质上反映出来。规划设计要为市民或旅游者提供一个具有参与性、娱乐性、舒适性的新环境, 让人们充分领略自然风光的秀丽, 特色文化的情趣。

4 铜鼓宜居城镇建设的内容

4.1 自然生态保护及合理利用

一个城市是否宜居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的优良程度, 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气候、景观及居住。铜鼓县城四周及中心都有良好的自然环境, 如凤凰山、万笏朝天、仙姑坛、天柱峰、大为山等自然山林, 蕴含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其中凤凰山就处于铜鼓县城区的中心, 被整个城区包围, 堪称铜鼓的城市绿肺。

“城在绿中, 绿在城中”是对铜鼓最贴切的形容。如何保护和利用好这些绿, 就成为铜鼓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要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开发的原则。保护是开发的前提, 开发促进保护, 二者相辅相成。铜鼓只有设计好这张绿色名片, 打造成绿色之都, 才能在现代城市发展中脱颖而出。其次要精心策划, 科学规划;严格按铜鼓县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逐步实施, 并做好铜鼓县旅游专项规划及详细规划, 进一步发挥自身特色。发展生态观光游、乡村旅游等亲近自然、体验生活、自然科普、休闲娱乐的旅游形式, 并形成铜鼓的绿色支柱产业——旅游产业。

另外, 在人工景观建设方面, 应充分调研每个地域周边生态环境, 不可恣意而为, 不打破原有的生态系统机理的前提下进行利用改造, 使各个景观斑块之间以及与大的自然生态基底形成一个良性的有机组成的生态结构。铜鼓处在山林地区, 切不可盲目追大、摆阔, 挖山平湖, 在田野里大面积开挖水域人工湖等, 不但破坏森林、湖泊、农田等生态系统, 更毁坏了铜鼓自身的环境特点。

同时要重视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弃物污染等破坏生态环境的防治, 城市环卫设施建设、环境监测等方面要加大投资力度, 建设配套的服务跟踪体系;对于不符合国家排污标准以及不符合县环境要求的企业一律不予落地。

4.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铜鼓现有基础设施不够健全, 有待进一步完善, 存在道路规模等级低、教育设施少、绿化质量不高, 公共设施不齐全, 停车场地缺乏等问题;随着昌铜高速、武吉高速的建成通车, 宜 (宜春) 铜 (铜鼓) 高速及蒙西铁路的规划确定并即将实施, 不断完善的外部交通, 使铜鼓县这颗藏匿在山林的明珠散发出璀璨的光芒, 展现在全世界人民的面前, 并给铜鼓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在这一客观形势下, 完善内部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铜鼓要建设宜居城镇, 首先得做好市政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建设。

出行便利、环境优美、设施完善, 是人们体验城市的舒适性及宜居性的保障, 是建设宜居城镇的前提, 更是坚定的基石。

4.3 文化与城市建设的融合创新

铜鼓有“中国南方红豆杉之乡”、“世界竹键盘之都”、“中国长寿之乡”、“伟人化险之福地”、“世外桃花源之地”等称号, 是一个客家文化、绿色文化、红色文化丰富的山区城市, 盲目的学习外来城市建设理念是不符合铜鼓发展实际的, 也会将铜鼓本身的特色文化丢失, 变成一个没有灵魂的城市。要将这些文化元素赋予到城市建筑之中, 如铜鼓的客家围屋、红豆杉、竹键盘、长寿文化、福地文化等。同时铜鼓根据自身的绿色和红色文化内涵打造相应的主题公园、广场建筑、城市结点景观等, 能体现铜鼓自身的特色所在。如利用毛泽东起义阅兵地改造建设的秋收起义阅兵广场, 选用特色树种 (如红豆杉) 作为城市主干道行道树, 加快推进红豆杉植物公园及客家文化一条街的建设等 (见图3、图4) 。

4.4 人性化管理

城市基础设施比乡村完善, 但不一定就是宜居, 乡村自然环境比城市优美, 也不一定就宜居。在拥有优美的生态环境及全理的城市规划建设的基础上, 还要努力打造廉洁高效、勤政爱民的政务环境。以人为本, 全面创新行政运行机制、管理方法和工作作风, 加强民主监督及民众参政议政机制建设, 积极推动政务主动公开。如果政策不宜人, 管理不民主, 城市缺少人性化建设、缺少人与人、人与政府的沟通交流, 就谈不上真正的宜居城镇。

因此, 铜鼓在做好城市工程建设的同时, 更要注重政治文明建设及人性化社会管理。如法治公平、管理民主、政务公开、道德教育、公共安全等建设, 使整个社会呈现详和安宁的氛围。

4.5 突出生态优势, 以优势打造品牌

铜鼓是一个自然生态资源丰富的城市, 在国内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优势, 也可能因为铜鼓发展较慢较晚才使这一优势保持至今。现今铜鼓的发展, 要学习、借鉴国内外发展的经验, 利用好自身这一优势来进行城镇建设。铜鼓现行规划的布局为:“一城、两河、三园、四区”, 主要可以概括为三大生态类区:生态居住区、生态旅游度假区、生态经济区。

大力建设生态居住区, 不断改变城乡面貌。目前, 人均绿地面积已超过20平方米, 基本实现了绿化、亮化、美化的目标。改善城区道路交通条件, 加快城区建筑立面改造, 以国道沿线集镇建设为重点, 提高城镇的生态环境, 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以沼气、太阳能综合利用为核心, 改水、改厕、改路、改圈、改厨为抓手, 加快居住区生态性建设。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区, 铜鼓已规划的凤凰山森林公园、万笏朝天公园、红豆杉植物公园等以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 充分利用了铜鼓自身的自然生态优势,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 为市民或游客提供休闲度假、回归自然的场所。加大了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力度。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区, 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去年, 铜鼓县在城东郊区新建占地1.2平方公里的生态经济园, 积极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 同时制定优惠政策, 大力鼓励发展科技型、环保型、资源综合开发型企业, 注重发展循环经济, 杜绝污染严重、资源浪费的项目, 加快改造、淘汰落后的设备和生产工艺, 并把老城区的工业逐步往城区外围或生态经济园区迁移, 不断推进生态工业迈上新台阶。

宜居是每一个城市的目标, 只有在改善环境或保护利用好环境的基础上, 加强宜居城市的宣传、建设以及发展, 才能实现这个伟大目标。铜鼓只有在保护并利用好自身自然生态优势, 结合文化特色的同时, 进行城市建设、打造特色产业, 促进产业生态化, 创造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新型城镇, 才是铜鼓宜居城镇建设的出路, 也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铜鼓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王世营, 王兴平, 藏漫丹.走出宜居城市研究的悖论:概念模型与路径选择[J].城市规划学刊, 2010 (1) .

篇4:被污染的“宜居”环境

“宜居”是当下最具流行色彩的词语,“宜居城市”的排行榜总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宜居乡镇”的头衔也很有含金量。然而,山东省广饶县大王镇明明污染严重,却头顶着“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中国最适宜人居新城名镇”、“山东人居环境范例奖”等桂冠,此事被报道后,引起了人们对宜居环境的更深层次的探讨。

工业发展快,有污染是很正常的事情,有啥值得大惊小怪?你们记者不要戴着“有色眼镜”看大王镇,应该多看看这里的成就和获得的各项荣誉。

——大王镇党委宣传委员卜春燕

环境的污染、破坏要影响几十年、上百年!大王镇把一个世界级的垃圾场留给老百姓,他们的后代怎么生存!

——网友

目前全国70%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3亿农民喝不到干净水,4亿城市人呼吸不到新鲜空气;1/3的国土被酸雨覆盖,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我国占了16个……

——《瞭望》新闻周刊

联合国人居署这些年从事的活动主要是解决老百姓的饮水问题、取暖问题等,它关注老百姓最急需的方面。而我们的领导往往比较喜欢“锦上添花”,对于许多“雪中送炭”、明摆着要做的事情,互相推诿。

——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毛其智

北京零点研究集团《中国公众城市宜居指数2006年度报告》显示,北京宜居指数列第19,而作为最适宜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城市,北京又排在第一位。在宜资与宜居之间,大城市们嫌贫爱富。

——《新周刊》

对于城市正常的生活来说,经济增长不是唯一重要的价值,甚至不是最重要的价值,最重要的价值是健全、平衡的城市自然、社会与人文生态本身。过去若干年,我们的城市政府过于重视经济增长这一价值,而要让城市宜居,政府首先得实现心态正常化。

——《南方都市报》

不少政府片面地追求发展速度,满足于GDP增长,不惜牺牲环境,其根结在于扭曲的发展观与政绩观。说白了,就是发展观、政绩观遭到了严重的“污染”。很大程度上讲,政绩观“污染”是最大的环境污染。

——《中国青年报》

“宜居”环境的维持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从身边的环保小事做起,比如拒绝一次性用品,不吃野生动物等,这样我们的环境才可能一直“宜居”下去。

篇5:县长宜居建设讲话

许 中 伟(2011年4月18日)

同志们:

上午我们刚刚召开项目建设决战150天动员大会,下午又紧接在此召开创建宜居城市动员大会,这充分说明,县委、县政府“三宜一中心”的宏伟战略,开始从谋划步骤向操作步骤转变,从目标阶段向落实阶段延伸;也充分说明,县委、县政府抓工作是不断递进、不断细化的。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把创宜作为打造“三宜一中心”的首要和先导工程,将目标任务系统化、工作举措明晰化,动员全县上下迅速行动,硬化举措,启动宜居南丰创建,为2015年成功创宜开好头、起好步。刚才,建勤副县长解读了《创宜方案》,这是县委、县政府在结合实际、学习借鉴、数度修改、集体研究的基础上拿出来的,内容详实、目标具体、责任明确,希望大家对照方案,认真抓好落实;6个工作组作了发言,有决心、有举措、有力度,我完全赞同;等下,祝书记还将作十分重要的讲话,大家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执行。下面,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析宜居之义,我们差距很大,必须扬鞭奋蹄 创建宜居城市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它涵盖了居住的舒适感、出行的便利感、环境的优美感、公共的安全感等诸多因素,是生态系统、生活系统、社会系统的有机统一,要求一个地方不仅适宜人的生存繁衍,更适宜人的全面发展。当

桔节和道教盛大妆迎等节庆活动。另一方面,拥有便捷的交通优势,“三纵三横”的主体交通网络日趋成形,赣东南机场正在积极争取落户,南丰沟通长、珠、闽三角,联纵东、中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地位不断凸显。此外,南丰的民富程度较高,贫富差距不明显,社会和谐程度居省市前列,也是我们一大优势。第三,具备一定基础。主要是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一城三区、一江两岸五桥、二横五纵一外环”的城市框架逐步拉开,总体功能、形象、品位逐步提升。“省级农副食品加工产业基地”初具规模,生物制药、机械制造、光伏电子、新型材料等产业不断壮大,工业化进程迈入加速期。桔文化、傩文化、福文化、名人文化、美食文化、宗教文化等深入挖掘,旅游产业日益繁荣。

县委、县政府提出创宜目标,是顺应大势的理性抉择,通过努力完全可以实现。但在肯定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离创宜的差距还比较大,主要体现为“三难三差”。

所谓“三难”,主要表现在:一是提高资源承载难。主要是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持续发展方面,我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这些年,我们发展方式总体上还是比较粗放的,在赶超崛起的阶段,要快速实现转型发展,在兼顾“速度、质量、效益”的问题上,我们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处理起来也有现实难度。二是创建社会文明难。社会文明度的评价标准包括政治文明、社会和谐、社区文明等方面。目前,我县的发展环境存在服务意识淡薄、办事效率低下、法制观念不强,重监管轻服务、重处罚轻教育等突出问题;小区物业管理覆盖面低、管理滞后,仅3家正在运营;社区文化、体育、卫生、4力争2015年,二产比重占50%,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过50亿元,工业创税突破10亿元。二是旅游破题要创看点。要围绕“世界桔都,福地南丰”的主题,按照“一体两翼”的结构布局和“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的发展定位,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军峰山、70万亩桔海、仙人湖、国际生态养生岛、傅坊温泉、曾巩文化园等六大核心景区开发,加快洽湾“船形古镇”、莱溪“桃源山庄”、石邮傩文化村、仙人洞、仙人石等辅助景点建设,及早推出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培育“县域乐”主题模式,打造江西新的旅游目的地,确保2015年来丰游客突破100万人次。三是现代农业要显特点。按照南丰蜜桔大产业理念,推进实施“品质提升、市场拓展、品牌唱响、产业延伸”四项工程,构筑以南丰蜜桔为根基,“产、销、加、学、研”五个方面互动,“农、工、旅”三大产业融合的地方特色支柱产业,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品牌声誉的世界桔都。力争至2015年,南丰蜜桔总产突破30亿斤,产业化主营收入突破100亿元。四是三产培育要凸亮点。大力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加快构建“高增效、强带动、宽辐射、广就业”的现代服务业体系。现代物流业重点新建物流产业园,培育一批规模化、专业化的物流群体和物流企业。电子商务重点面向全国建设一批电子商务平台,至2015年县内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达60%以上。金融保险重点扶持现有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发展,积极引进股份制银行以及证券、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房地产业重点满足群众安居的需要,并发展商业房产开发。

(二)坚持“四化”联动,在城市形象上实现大提升。一是科学化设计。围绕突出南丰特色和宜居城市两大主题,按照百年要求,注重景观打造,提高城市品味,发掘城市内涵,全面提升我县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重点以河东综合新区、傩乡大道文化体验区、琴湖公园休闲区、一江两岸休闲景观带为组团空间,以行政服务区、医疗服务区、金融一条街等为区域亮点,进一步完善城市建设的控规和详规,构建“整体风格协调、区域各富特色、单体彰显个性”的城建规划体系。二是精细化建设。细节折射城市品位。宜居城市,应注重文化融入,抓好每个细节,大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小到道路规划、水面布局、路砖铺设、绿化搭配、座椅安放,都要精雕细琢,提升城市品味,一眼望去,让人感受良苦用心,使人产生过目不忘,永葆城市的生命力和魅力。在这方面,杭州、苏州等地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三是工程化推进。重点实施“城市增绿、碧水蓝天、污染治理、城乡清洁、人文景观”五大工程,实现城市•人•自然和谐共生。积极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加强城市绿地建设,确保2015年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5%。积极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县,扎实开展各项污染整治活动,不断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指数。加快垃圾填埋场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步伐,确保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继续推行“门前三包”的责任制度,集中清理整治乱摆摊位、乱停车辆、乱扔垃圾、乱贴广告等现象。加快完善新建住宅物业管理制度,规范公交车、出租车运营管理,有效整治交通违法违规行为。四是市场化运作。创建宜居城市,投入十分巨大,仅靠县财政来解决,无疑于杯水车薪。要在

制度、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社会保障覆盖率达100%;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改扩建县、乡镇敬老院,新扩建10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四是全覆盖保障群众就业。努力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促进社会共同富裕。力争2015年,社会就业率达96%以上,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就业人口总比重达70%。

(四)坚持“四力”促动,在整体推进上实现大跨越。一是努力创建“平安南丰”。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托天网工程,提高视频监控覆盖率,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确保全县刑事案件发案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重大案件破案率达100%,居民对城市治安的满意率达90%以上。建立健全应急管理长效机制,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二是致力健全服务设施。加强市政设施建设,确保县城亮灯率、水质达标率、有线电视网覆盖率均达100%。加大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力度,加快改造城市危旧房和棚户区,切实提高市民的居住质量。引导建设一批方便居民生活的综合超市、菜市场、餐饮店、药店及美容美发、家政服务等社区商业服务设施,打造良好生活圈,提升市民购物、消费的便利度和舒适度。健全影视、酒吧、舞厅、棋牌等各类文化娱乐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市民精神文化水平。三是着力打造良好出行。以构建区域性中心城市道路框架为重点,全力推进市政道路建设,增强全县交通综合运输能力。在县城新建综合型公路客运站场,各乡镇全面建立客运站所。根据景区建设和发展需求,稳步发展旅游客运专线,确保2015年城区与旅游景区的城市公交线路通达率为100%。四是全力做好资源承载。

到底,坚持下去、坚决不回头。要建立健全严格督查制度,书记、县长督查室,县委、县政府两办及县纪委(监察局)、各专项工作组办公室要进行定期、不定期督查,并通报情况,对好的公开表彰、差的公开曝光、问题严重的追究领导责任,确保创宜既要有轰轰烈烈的声势、更要有实实在在的成效。

2、要发扬“特别重实干”的作风。一切办法,只有在实干当中才能找到;一切问题,只有在实干当中才能解决;一切机遇,只有在实干当中才能抓住。一是实干必须牢记职责。各单位、各部门和各乡镇(场)的主要领导要牢记创建宜居南丰的职责,发扬“抢着干工作”的作风,对本单位、本部门的创宜任务亲自安排部署、亲自督促落实,迅速成立相应的组织和机构,制定好实施方案,自觉把创建宜居南丰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二是实干必须爱岗敬业。实干就是要有体现、有作为、创实绩,实干就是要勤奋工作、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在创建宜居南丰中,我们必须怀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切实做到把实干作风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把着眼长远与抓好当前结合起来,以实干为荣、以实干为责、以实干为重,切实把工作干好。三是实干必须狠抓落实。落实,是一种决心、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有的人能把平凡的事业干得很伟大,而有的人却把伟大的事业干得很平凡。这其中的关键就是一个落实能力的问题。现在,创建宜居南丰的任务已经明确,当前最重要的就是抓落实。

3、要建立“工作高效率”的机制。创建宜居南丰需要高效率。目前,我县创宜的速度还不够快、效果还不够好,没有拉开与周边县区的距离,必须开展一场效率革命,别人跑

篇6:建设宜居城市的建议

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我市建设步伐有序推进,使得我市的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不断好转,市容市貌焕然一新。但是对照“宜居城市”标准来看,却仍然存在着基础设施分布不均衡、人文生态环境特色不突出、公共安全系统不完备等问题。下面就如何建设高标准宜居城市提出三点建议。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便利优质服务。

生活便利是宜居城市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宜居城市应该为市民生活提供各种高质量服务并创造生活便利。生活便利主要体现在道路交通顺畅、市政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便利、住房条件适宜、公共安全保障。近几年来,我市加大了城市路网建设,实施了307和205国道绕城工程,缓解了市内交通压力,撑大了城市框架,推进了城市化进程。但城市内部道路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城市供水、供气等市政设施还不够完善,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分布还不均衡。

首先妥善解决住房问题。房屋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必备条件,关系着每一个家庭的幸福指数。一是调控房价,我市目前的商品房均价在每平米4500元左右,与周围盐山、海兴等县相比高出约1000元,过高的房价给老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希望政府下大力气调控房价,缩小房价与老百姓的收入水平之间的差距。二是多建设一些小面积的楼房,充分考虑中低收入水平人们的购买力和他们的实际需要。其次要解决停车难问题。随着私家车的剧增,停车成了一个大问

题。尤其以信誉楼、耀华等商业区最为突出。要结合城市绿地等公共空间或地下空间,尽可能多建设停车场,解决停车难问题。

最后要均衡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按服务半径配套建设学校、医院、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要提高银行、超市、邮政等商业网点密度,将公共服务设施组团化、社区化,让人民群众能就近享用服务。同时预留文化设施如图书馆、音乐厅、博物馆建设用地,提高城市文化品位。

二、加强自然环境保护,创建生态环境。

自然环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只有在良好的自然环境中才能感受到舒适,因此,环境优美与否便成为了城市是否宜居的主要因素之一。

要加大绿化建设力度,营造良好城市景观。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载体,按照“规划建绿、生态建绿、立体建绿”的原则,从平面绿化向立体转变,点、线、面、网相结合,多元化增加绿化面积,提高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城市绿化覆盖率,均衡分布城市绿地,彰显绿地系统纵横通透,努力打造“绿在城中、城在绿中”的园林城市格局,全面提高城市景观水平。

三、完善公共安全保障,共建文明和谐城市。

城市公共安全是宜居城市的前提条件,社会文明是宜居城市保障。目前我市要进一步加强生命线工程建设,强化社区管理功能,增强城市资源载承力,全面提高城市安全保障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

1、保障生命线工程建设。要结合绿地建设,增加城市紧急避难疏散场所,确保遇险或自然灾害时有足够避难空间。要完善安全事故

应急处置机制,完善城市市政设施道路、桥梁、排水、供水、供气应急预案,建立完备的预防措施和应对预案,提高政府应急抢险能力。

2、加快数字化管理系统建设。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城市管理手段,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中心、指挥中心,创新城市管理模式,以城市管理信息库为基础,通过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构成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对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实现精确定位、快速反应、高效处置和全时段监控,构建城市数字化减灾系统,促进信息可视化和决策科学化,完善公共安全信息通报制度,适时适度的警情发布和社会公示,增强化公民公共安全意识,提高突发事件反应、处理速度。要坚持把加强社会管理、提高公共安全度作为现代宜居城市建设的着力点,抓好平安创建,维护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为居民提供安全的居住和生活环境的城市。

3、增强社区管理服务功能。社区直接贴进市民、服务市民,要加快推进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实现政府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有机衔接,不断夯实基层管理基础。要加强社区文明教育,提高市民整体素质,鼓励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营造城市建设管理文明环境。

篇7:宜居农村建设工作方案

带动宜居农村建设工作方案

根据xxx市实施清洁乡村活动的部署,为进一步提升我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管理水平,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带动宜居农村建设,切实解决我区农村环境“脏、乱、差”,改善农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现就我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管理示范村带动宜居农村建设,制定

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构建和谐、宜居农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保护村庄环境为目标,以提高广大村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以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精神充实、环境良好为内容,按照“全民参与、示范带动、分类指导、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原则,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提升我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管理示范村带动宜居农村建设水平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科学规划。按照适度超前、适度集聚、节约土地、生态环保、注重实用的要求编制示范村村庄综合整治规划。选择基础较好的自然村开展试点,以示范带动整体,有序推进,成熟一个,认定一个,逐步扩大村示范村比例。二是坚持分类指导。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示范村创建与自然村整治相结合,同步规划,同步实施。三是保持风貌。坚持实事求是,从村庄实际出发,从解决最迫切、最基本的环境问题入手,立足各村现有基础进行改造。要尊重农民意愿,培育农民主体精神,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和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示范村创建和村庄整治建设,共建美好清洁家园。

二、建设目标及要求

(一)环境卫生示范村建设目标要求。以街道(行政村)为主体,选择条件和基础较好的自然村,利用一年时间进行重点发展建设。按照建设宜居农村要求,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规划合理、设施完善、环境整洁、社会和谐的标准。经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乡村景观改造和绿化美化建设,达到卫生村基本标准,村容整洁、环境宜人、设施配套、生活便利,适宜生存发展,具有示范作用的宜居村庄。

1.科学合理的村庄规划布局。按照突出特色、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的原则,实行一村一方案编制示范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科学规划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教育文体活动等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卫设施的整体布局,村庄无乱搭乱建现象。(区住建局、财政局、交通局、文体广电局、拆违办、高德办)

2.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村庄的绿化率、美化情况良好,房前屋后无乱堆杂物,有较好的感官和视觉效果。

⑴村庄道路改造:村内道路硬底化,路面平整、干净,与外界交通畅通,出行方便。道路两边进行植树绿化,安装路灯,村道卫生状况良好,主要村道有卫生设施,垃圾箱(果皮箱)箱体整洁。(区住建局、交通局、城管局)

⑵村庄污水治理:一是生活污水治理。村中建有集中式(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设施正常运行投入使用,达标排放,村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达100%,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100%。(区环保分局、住建局、农林水利局)

二是养殖污水治理。实现家畜、家禽全部圈养,畜禽粪污能收集进入沼气池处理,村内无牲畜、家禽乱跑、粪便乱排乱堆、污水横流等现象。(区水产畜牧兽医局、农林水利局、高德办)

三是池塘、沟渠治理。村庄范围内的池塘、沟渠等堆积和水面漂浮的生活垃圾得到彻底清理,河塘无杂草漂浮物,收集的垃圾能及时清运至垃圾处理场进行无害化处理;池塘、沟渠的沉积污泥得到清淤治理,排水无堵塞现象,水体无黑臭且透明度提高。无直接向江河水库排放污水和倾倒垃圾的现象。(区环保分局、农林水利局、xxx办事处)

⑶生活垃圾处理:每户设置有垃圾分类收集箱,村庄建有固定垃圾收集池(屋),有专职保洁员对道路、公共场地进行清扫保洁、定时收集用户垃圾投入固定垃圾收集池(屋),垃圾日产日清,办事处每天对村庄固定垃圾收集点垃圾清运至垃圾处理场进行无害化处理,无积存。田间地头建设专门农资废物回收点,定时清运处理;村庄周围无暴露垃圾。(区城管局、农林水利局、xxx办事处)

3.完善的基础设施。统筹整合资源,配套完善道路、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村民文化活动室、图书馆、文体广场及体育健身公共设施。(区文体广电局、xxx办事处)

4.经济惠民的绿化美化。结合“绿满八桂”活动,加大村庄道路、河涌堤岸的绿化、美化力度,鼓励农民种植果树、经济林木等绿化美化自家庭院。(区农林水利局、xxx办事处)

5.健全的环卫保洁机制。

⑴建立环卫管理村规民约和保洁作业规范和监督考核制度。(区美丽办、城管局、xxx办事处)

⑵配备专职的保洁员。合理配备专职保洁员,每天早晚进行各一次的清扫保洁,加强管理考评。(区城管局、xxx办事处)

⑶完善的环卫设施。有定点垃圾收集池(屋),垃圾收集清运车、垃圾

桶(箱)。(xxx办事处、区城管局)

(二)自然村环境卫生整治目标要求

1.整治农村生活垃圾脏乱现象。根据本村实际,按人口密度,在一定范围内设置垃圾桶或垃圾池等设施,方便村民投放生活垃圾,由专人负责收集运送,防止卫生脏乱、环境污染。(城管局、各街道办事处)

2.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横流状况。各地要因村制宜利用沼

气池、生物氧化池,建设污水排放沟渠或排污管网等方式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区环保分局、住建局、农林水利局、卫生局、各街道办事处)

3.整治农村畜禽污染。村庄内畜禽养殖实行畜禽饲养的生产区与生活区分离(区水道畜牧兽医局、农林水利局、各街道办事处)。

4.做好农村厕所卫生设施整治。推动村庄无害化公厕建设,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区卫生局、各街道办事处)

5.全面提高农村绿化美化水平。加大村庄道路、河涌堤岸和房前屋后的绿化、美化力度,鼓励农民种植果树、经济林木等绿化美化自家庭院。(区农林水利局、各街道办事处)

(四)城中村环境卫生整治目标要求

1.实行有偿垃圾收集。落实保洁员,定时挨户收集垃圾,定时清扫保洁村中道路,将垃圾运送到垃圾收集池。(各街道办事处、城管局)

2.定时定点投放垃圾。每天早上7-8点,下午4-5点为收集垃圾时间,住户定时把生活垃圾集中投放在自家门前垃圾垃圾收集点,非垃圾收集时间不得将垃圾放堆在门外。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各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

3.定时定期清运垃圾。办事处每天上午9点前对村中垃圾收集池中垃圾进行清运,不积存垃圾。(各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

4.在试点实行122环境卫生管理监督体制。即明确1名社区环境卫生管理员,相对固定2名城管执法队员,聘用2名社区环境卫生监督员,组建一个相对固定的环境卫生管理监督工作机构,履行社区环境卫生管理监督职责,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劝阻不文明行为,教育引导村民和外来经商、务工人员养成良好的日常卫生习惯,大力整顿废旧收购点经营秩序,整治好村容村貌。(区清洁办、区城管执法大队、各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

环境卫生管理员由社区负责环境卫生的副主任担任,环境卫生监督员从区聘用“4050”公益岗位人员中聘用。

区城管执法大队各街道城管执法中队安排相对固定2名城管执法人员,为社区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提供执法保障。

街道办事处分管环境卫生工作的副主任负责管理制度建设和日常工作巡查,保障具体业务工作的组织实施和责任落实。

区清洁办负责负责工作协调和督查,确保工作到位。

三、实施步骤

整治管理活动分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集中整治阶段(5月至6月)。集中力量对各村(城中村)原积存的垃圾、杂草、杂物进行全面清理,通过集中整治带动常态管理。

第二阶段:长效管理阶段(7月至2014年底)。通过1年时间的示范村创建活动,以示范带动整体来巩固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彻底改变农村环境卫生面貌。

四、职责分工

(一)保洁作业人员的招聘和管理。区人社局指导,街道办事处负责,各村(居)委会组织落实。

(二)环卫设施建设、环卫作业车辆和环卫设施设备购置和管理。区财政局组织落实资金,区城管局核准,各街道办事处负责,各村(居)委会组织落实。大型设备按政府采购程度购置。

(三)城中村、城郊结合部的市容秩序整治管理。各街道办事处牵头,区城管大队、村(居)委会配合。

(四)宣传教育活动。区委宣传部牵头,区文体局配合,街道办事处、村(居)委会具体组织落实。

(五)督查考核。由区纪委督查指导和考核。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民生活生产环境为目标,高度重视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建立领导、干部分片包干责任机制,按照科学分工,明确职责,统一领导,加强协作的要求,整合力量、资金、资源,发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到农村环境卫生工作中来,形成合力。同时将任务分解到村,责任落实到人,确保工作顺利推进。

(二)广泛宣传,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整治活动,受益是农民。要利用有效宣传工作,发动群众,教育农民,让农民群众认识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示范工作意义重大,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和选择,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从“要我建”到“我要建”的根本性转变,完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拓宽农民参与环境卫生治理空间。要培育农民的自强自立精神,充分发挥农民作为组织主体、投资主体、建设主体、管理主体的作用,让农民群众在参与中得到实惠,自觉投工投劳,建设美好幸福家园。

(三)科学规划,分期组织实施。结合农村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充分调动村干部、村骨干分子和农民的积极性,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确保整治示范工作建设取得实效。

篇8:奥运环境建设让城市更宜居

谈志民说, 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构想, “新奥运”只是过程, “新北京”才是目标。

奥运会后, 北京市政府会继续从市民的角度审慎看待城市环境, 围绕目前的不足与薄弱环节, 进行以人为本地环境建设。

城市环境管理“齐步走”

和很多国外发达城市一样, 北京城内的很多路口都设置了电线杆、通信杆、交通疏导杆、街牌、垃圾桶和公用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然而, 在部门行政管理体制下, 这些设施都是权力的象征, 代表着与城市管理有关的几十个部门。

筹办奥运会之前, 北京由于缺乏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标准, 路口公共空间有可能被无序占用, 服务功能被弱化。2005年, 北京市成立“08办”负责统一指挥和组织协调全市的环境建设。

两年后, 由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北京市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设置规范》正式实施。北京市还制定下发了《北京市重点大街重点地区环境建设概念规划方案》、《北京胡同环境整治指导意见》等数十个规划标准和工作方案, 使全市环境建设从过去的“一事一议”变得有章可循、标准统一, 为部门之间的合作协调提供了规范和依据。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伟说:“奥运会为北京市改善城市管理协调机制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经过7年的筹备和实际运行, 几乎所有部门的负责人都感觉到一些工作仅靠一个部门是完成不了的, 深感与其他部门协调的重要性, 也尝到了协调配合的甜头。”

然而, 由于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发轫于计划经济时代, 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部门职责交叉、权责脱节、效率不高,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比较薄弱仍然是行政体制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王伟认为, 如果北京能在七八年内逐步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社会主义公共行政体制, 那将会是奥运会留给社会的一笔宝贵财富。

要“面子”也要“里子”

很多人都注意到, 奥运会前夕, 北京市城区的主要大街、交通枢纽、旅游接待饭店、旅游景区及周边的临街建筑物外立面被粉刷一新。

其实, 除了这些“面子”工程外, 北京市政府部门还本着“奥运环境建设惠于民”的思路, 切实改善市民的居住条件。

在整治北京旧城二环路以内的600多条胡同时, 政府不仅出资粉刷了外墙, 而且在不改变胡同原有肌理的基础上修缮房屋, 铺装道路。胡同还是那条胡同, 格局未变、尺度未变, 但是一间间平房已经按照清末民初时期的传统工艺“原拆原建”、整体翻新。朱红的木门窗映衬着比肩而立的合瓦青砖房, 尽显古朴、优雅。171个“城中村”的居民通过拆迁脱离了破旧脏乱的居住环境, 现在每家的厨房、卫生间环境也都得到了有效改善。

谈志民说:“北京的环境建设是从市民改善自身环境的愿望出发的, 我们不能让老百姓为奥运会牺牲自己的环境, 而是从细节出发, 让老百姓从奥运环境建设中得到实惠。”

专家献智, 公民参与

在酝酿奥运环境建设之初, 北京市组建专家队伍对各项工作进行论证和规划,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学科领衔专家詹庆旋、尹思谨、边兰春还专门为北京设计了建筑主色推荐色谱。《北京市主要大街重点地区清洗粉饰建筑物外立面工作方案》明确规定, 建筑外立面色彩要“稳重不夸张”、“大气不局促”、“素雅不浓烈”、“协调不跳跃”。

除专家外, 北京市奥运环境整治的另一股力量就是市民。为了扩大市民参与渠道, 北京市政府部门精心设计社会动员活动, 先后有100多万人次主动参加“清洁城市”系列公益行动。全市设立了2万多个环境建设志愿服务监督岗, 700多万人次参与“我爱北京”环境建设系列社会评选活动。“巧办法治理大环境”征集活动收到市民建议2000多条。

上一篇:建筑施工现场渣土扬尘治理及文明施工实施方案下一篇:触电事故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