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环境立镇战略 全力打造宜居城镇

2024-04-15

实施环境立镇战略 全力打造宜居城镇(精选5篇)

篇1:实施环境立镇战略 全力打造宜居城镇

实施环境立镇战略 全力打造宜居城镇

首先欢迎**区领导一行到来,现将近年来**镇城镇发展、环境建设、卫生管理等方面工作,作以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

***作为***区唯一一所乡镇,紧邻***,南北分别与***接壤,西与***毗邻,地理位置优越,属于典型的“城郊镇”,是国家级小城镇建设试点单位。镇域面积295平方公里,全镇共有六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一个管委会,24个自然屯,总人口7.08万人。2009年,全镇生产总值突破65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4669万元,镇本级财政收入实现142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20元。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区委“三个率先”发展目标,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创新城镇建设管理理念,下大力气推进以硬化、绿化、净化、美化为主要内容的村屯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着力打造洁净、有序、优美的镇域环境,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一、高起点谋划,找准城镇发展方向

我们坚持“因地制宜、准确定位”原则,在充分考虑区位交通、产业发展、改造机遇等因素前提下,准确把握镇情实际、细化城镇管理目标、明确城镇发展定位。在发展理念上,按照“抓改造促环境改善”思路,以创建国家级环境优 美乡镇为抓手,始终坚持环境优先、生态立镇的发展理念,通过抓“龙头”(卫生长效管理)、强基础(环境整治)、攻重点(村屯改造)的城镇发展管理模式,因地制宜走城乡一体化的路子;在目标定位上,以建设生态自然现代宜居城镇为目标,突出抓好城乡结合部卫生治理,加快实施村屯环境综合整治,重点规范农村“四堆”(垃圾堆、柴草堆、粪堆、废旧物品堆)摆放,着力推进集镇细部治理,健全完善卫生长效管理机制,使镇域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治理;在责任主体上,明确党政领导及各村书记主任是抓环境卫生第一责任人,坚持“三个结合”,即把城镇管理与年终考核相结合,把城镇管理与干部任用相结合,把城镇管理与奖优罚劣相结合。通过推行领导包村制度,细化和落实管理责任,形成层层有人抓,层层有人管的工作格局,实现城镇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推进。

二、高标准建设,着力提升城镇品味

随着市区城市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等区块,房屋建筑密集、环境脏乱差等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影响城镇形象的一块“疮疤”。加快实施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旧平房区改造,配套完善农村道路、排水等基础设施是优化城镇环境、提升城镇品位、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关键。为此,我们坚持两条腿走路、多元化发展,探索形成集约高效、适合镇情实际的改造模式。

(一)城乡结合部及城中村改造。按照“政府牵头,统一规划;依法征地,妥善安置;依法动迁,启动配套;竞价出让,招商开发”总体思路,借助市里政策,吸 2 引社会力量参与,全面改造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等与城市品位、周围景观、百姓需求不符的区块和建筑,逐步消除城市“疮疤”。先后启动实施了,①**地区城中村改造。开发改造规划区域14.4平方公里,对**村原有1100多户村民的破旧低矮房屋进行整体拆迁,统一建设了24栋安置楼和16栋出租楼。村民身份全部转为城市户口,全员纳入社会养老保险;②**地块改造。**村总占地面积330万平方米,被***分隔为铁东、铁西两部分,计划按先铁东、后铁西的原则分步进行改造,可开发建筑面积275万平,总投资45亿元。铁东分为2个项目区,一期开发建设60万平。2011年,计划对铁西进行改造。几年来,通过我们高水平规划,集中式开发,精品型建设,城乡结合部及城中村出行困难、建筑无序等现象正逐步消失,与主城区实现有机融合。

(二)旧平房区改造。我们紧紧围绕“城镇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管理集中化、资源共享化”目标,抢抓政策机遇,借助市、区投资2亿多元,在铁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中,对****1200余户民宅进行动迁改造,集中重建了三处居民安置小区(楼房10栋、平房171栋),安置村民817户,整治面积达到34公顷。原有平房区“道路泥泞、污水四溢、垃圾成堆”等环境问题得到彻底改善。

(三)村屯环境综合整治。为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城镇,树立外部形象,我们在环境整治上不断加大力度,特别是区里在政策资金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具体操作中,我们严格遵循“拆违建、退围墙、修巷道、建两场、治四堆、多栽树”原则,围绕“村整洁、路畅通、树 3 成荫、民受益”总体目标,在全镇几个行政村全面开展整治工程,集中体现在“一路两场”建设。今年,我们在**四个村同步启动了项目建设,修建巷道95条、40.5公里,规划建设4个集贸市场、11个休闲广场,力争绿化、围墙、排水等配套设施一次到位,彻底改善村屯环境。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全镇上下发扬“5+2”、“白加黑”精神,利用春节前后近2个月时间入户宣传,争取村民理解支持。在群众积极配合下,占压施工红线的围墙等附属物拆扒工作按期完成。二是发挥村级组织作用。在宣传发动、围墙拆扒、施工监督等环节上,我们紧紧抓住村两委班子,发挥好村民代表、党员作用,使政府与百姓间沟通渠道更加顺畅,整治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三是高标准监管。为使村屯环境综合整治做成民心工程、精品工程,我们一方面要求监理公司加大监管力度,一方面派出机关干部和村里工程监管责任小组每天对施工现场进行巡查,对发现的问题立即反馈,并跟踪督办。

三、高标准绿化,不断增添城镇靓色

将生态绿化作为扮靓城镇、提升品位的重要抓手,全力打造城镇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小区花园化、村屯生态化“四化”愿景。近三年,累计植树50余万株、造林5000余亩,森林绿化覆盖率增至15.3%,居全市首位。2009年被评为全省环境优美乡镇。一是强力“推”。突破地块束缚,跨越区域界限,紧盯废弃地、空闲地等可利用资源,采取领导包村、部门包片等措施,落靠绿化工作责任主体,形成自上而下、4 责任明确、层层负责的组织落实体系。坚持“政府出苗木、谁栽谁受益、林权归个人”办法,鼓励村民参与绿化家园活动。针对绿化之初群众对政策不了解、参与热情不高等问题,通过逐家走访、集中座谈、典型示范等方式,充分调动村民植树绿化积极性,从而有效增加镇村绿化面积。二是灵活“植”。以建设“生态文明村”为目标,创造性地采取“植树增绿、围湖造绿、沿路植绿、见缝插绿、拆墙透绿”等绿化模式,大力实施以围院、围屯、围湖和沿路绿化为主的“三围一沿”工程,着力消除光腚屯、光腚院、光杆路“三光”现象;不断推进农田林网、边界防护林等工程,打造“林围田、田依林、林成网、田成方”造林景观。三是全力“护”。坚持“造管结合,谁栽植谁养护”原则,由镇主管部门牵头,采取“定期巡视、随机抽查、补贴浮动”方式,严格监管幼龄林修枝抚育和新植树木养护管理工作,将苗木补贴与管理好坏、成活率挂钩,提高栽植者日常管护积极性,保证当年新植林成活率达到85%以上。

四、高效能管理,不断巩固城镇形象

按照“建管并举,重在管理”工作思路,树立“大环境、大管理、大形象”意识,积极创新城镇卫生管理模式,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在思路模式上,我们在客观分析镇情实际基础上,采取“试点先行、逐级推进”方法,先期围绕“城中社区、城乡结合部、集镇中心”等重点区块,探索实行卫生长效管理模式。通过典型示范,引导各村逐步跟进。目前我镇****等村均已成立专业保洁队伍,卫生长效管理基本实现 5 全覆盖。在资金保障上,针对村里财力有限、投入不足等问题,我们通过“上级拨一点、财政挤一点、群众收一点、企业帮一点”方式,拓宽卫生管理资金筹措渠道,实现多元化投入,确保各村卫生管理资金都能落实到位,维持日常运转。在明确责任上,我们严格实行网格化管理和“门前五包”制度。推行以“定人、定岗、定责、定目标、定考核、定奖惩”为基础的网格化管理模式,构建“横向到底、纵向到边,责任具体、职责明确”的长效管理机制,实现责任全落实、网络全覆盖、管理无盲点。同时依托“门前五包”制度(包净化、包绿化、包亮化、包美化、包秩序),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城镇管理,达到农村卫生管理与城市卫生管理逐步统一。在监督管理方面,依托驻镇城管中队,加大城镇管理和综合治理力度,将城市管理触角延伸到农村,重点推进城市综合执法和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全面提高城镇一体化管理水平。

总结这几年在城镇建设管理方面的探索与实践,虽然在有些地方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与上级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愿景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与省内其他兄弟乡镇相比,我们感觉这些成绩是微不足道的。我们想只有相互交流、共同促进,才能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宽发展空间,衷心希望各位领导给我们多提宝贵意见。

以上汇报不当之处,请予批评指正。

篇2:实施环境立镇战略 全力打造宜居城镇

第一,加大投入,提升环卫基础设施服务功能。据了解,潍坊市奎文区将公厕、垃圾转运站建设改造列入2011年为群众办好的“十件实事”之一,年内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新建10座公厕、5座转运站,并对现有公厕、转运站全部进行维修改造,全面提升环卫设施档次,提高为民服务能力。

第二,以树穴整治为突破口,提升城区绿化档次。根据绿化工作总体安排,奎文区今年计划完成辖区4904个行道树树穴综合整治工作。今年上半年,奎文区重点对12条背街小巷的树穴垃圾进行清理,缺苗进行补植。

第三,全面推进城乡环卫管理一体化进程,提升城郊人居环境水平。奎文区在推进生活垃圾城乡收运一体化工作中,从减轻居民负担入手,积极争取市区财政专项资金支持,购置3部垃圾压缩车和800个垃圾桶,在辖区24个城郊村内规划建设垃圾房80个。

第四,以门头牌匾整治为抓手,提升城市空间秩序管理水平。奎文区主要采取逐户走访的方式,书面征求广大经营业户的意见建议,为集中治理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奎文区还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由市财政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按期、按要求进行更新的业户予以适当资金奖励,受到了广大沿街业户的拥护。目前,全区已完成胜利东街、东风东街、北海路等16条主次干道广告牌匾整治任务。

篇3:西乡塘区 全力打造生态宜居城区

西乡塘区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活动中,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严格按照国家森林城市的标准和条件,逐项抓落实,逐条抓达标,在项目创新上动大脑筋,在强化措施上下大功夫,在资金筹措上花大力气,使城市森林覆盖率达到了35.5%,城市郊区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0.3%,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了34.15%,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9.1%,人均拥有公共绿地达到了11.7平方米,各项指标均已达到或超过国家森林城市的标准要求。

工作中,西乡塘区以组织领导为根本、强化措施为基础、资金落实为保障、创新建设为提升,全力推进活动深入开展。一是建全组织加强领导。成立了以城区党委政府一把手为组长、绿委委员为成员的组织机构,坚持每年都把园林绿化和植绿护绿工作纳入城区的统一建设,与其它中心工作一起规划、一起实施、一起考评、一起奖罚,层层召开动员会,层层签订责任状,狠抓工作落实,形成了创建活动人人有责、个个参与的良好氛围。二是明确目标强化措施。按照国家森林城市的标准和要求,把目标任务分门别类、层层分解、责任到人,制定了横到边、纵到底的检查、督办、考评、奖罚等6项管理措施。对辖区大街小巷和单位庭院进行了地毯式的普查,要求不达标的单位、庭院领导与城区和上级主管部门签订责任状,明确责任人和达标计划及完成时限。同时,把创建达标工作作为评先、评优、晋职等一票否决的条件,形成了上下联动、纵横协调的良好工作格局。三是多方筹集落实资金。城区把园林绿化和植绿护绿工作经费纳入年初财政预算。为了抢时间、赶季节,历年对该项工作实行优先拨款政策,同时还想方设法,多方集资,以补充本级财政拨款不足,保证建创经费及时落实到位。如今年以来,采取上级财政拨一点、本级财政筹一点、辖区单位助一点的“三個一点”方法,共筹集经费约3000多万元,使创建工作得到了有力的保障。四是结合实际创新建设。根据城区实际和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靓街道、绿单位、花庭院、美环境”的“绿满西乡塘”工作思路,在搞好城市建成区绿化的同时,还把绿化、美化、香化、果化工作延伸到了村屯和公路、铁路、河流的两边,使辖区创建工作呈现出了一个个特色和亮点。目前,在西乡塘区的村屯里,栽树、种果、养花的现象随处可见;在城区的水、陆通道两边,绿化率均达80%以上,自然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的景象令人陶醉,使辖区创建工作呈现出了一个个特色和亮点。如在城区政府的指导下,广西大学将校园由“绿”向“靓”提升,新建了桃林园、玉兰园、荷花莲池等8个主题园林景点,使校园变成了森林式花园校区,受到了中外嘉宾和学子的交口称赞。广西民族大学以原生态绿化为特色,在上百种杂乱无章的树林中 ,玉兰路、榕荫路、桂园路、雨林路、金竹路等以花木命名的创新设计,更使校园有“土洋结合”的醉人美感。创建活动开展以来,西乡塘区先后有2个单位获得了“全国绿化模范单位”,有4个单位荣获了“自治区绿化模范单位”,有14个单位荣获了南宁市“最佳花园式单位”、有167个单位荣获了“南宁市花园式单位”。

下一步西乡塘区将全力推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活动,全面建设生态宜居城区。依托邕江、左江、右江、相思湖(可利江)、心圩湖(心圩江)“三江两湖”,做好水资源的休闲、度假、旅游开发,重点抓好“一水、二环、二网、一保护区、三森林公园、六生态主题园”建设。配合南宁市“中国水城”建设,综合整治辖区的水环境,不断提高水面率,着力打造环城水系,形成“水畅、湖清、岸绿、景美”的水系景观;配合南宁市全面推进河道综合整治,重点推进邕江滨水景观带建设,发展邕江观光生态旅游;配合南宁市做好水域景观设计,提高滨水城区的建筑美感度和自然和谐度;大力推进生态村镇建设,全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谐的人文景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西乡塘区将更加充满活动、充满魅力。

篇4:实施环境立镇战略 全力打造宜居城镇

近年来,托县按照市委提出的“小而美、小而特、小而强”的城镇建设要求,围绕“一城三区、两头带中间”的城镇建设思路,着力打造首府一流卫星城镇。2014年,以自治区观摩会为契机,“提升游园广场建设和城镇管理服务水平”的城镇化改革之音愈加高亢,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作为维护城镇建设成果、创新城镇管理理念的根基,努力打造“生态、宜居、幸福、美丽”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

立势谋局——拉开城镇建设框架

善弈者谋大局,善局者谋大势。面对城镇化进程在全国大肆铺开之势,托县县委、政府紧扣8337发展思路,瞄准打造“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特色县城”的目标,进一步拉开城镇框架,重新修编了《托克托县城市总体规划》、《托克托县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规划用地面积57.17平方公里,建设用地面积41.14平方公里,目前建成区面积15平方公里,远期到2030年适宜居住人口30万。为了将有限的财力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托县集中打造城镇建设的精品工程,2014年,委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院对托县新区13.8平方公里的中心区进行了城市设计,重点对中心区4.7平方公里的核心区进行了具体的形象设计。

“两轴一带、四脉”,这是托县城新镇区建设的愿景,依托东胜大街和托克托大街打通与老城区联系,实现与老城对话的横向发展轴;兴托路东侧布置商务办公区,塑造城市门户形象的纵向拓展轴;兴托路西侧打造城市生态景观带,点缀城市文化公建,凸显城市品味;以轴带片形成行政中心、商务服务区、文化会展区、生态社区,引导其各自功能纵深发展,与南部黄河风景区对接,贯通四条景观生态脉络。未来,新区将打造成为设施功能完备、交通出行便捷、公园广场林立,生态环境宜居的休闲园林式家园。随着城市建设和改造的提速,公园、城市广场等建设也为市民带来更多的幸福感。托克托文化广场、东胜文化广场、云中文化休闲体验园、云中文化广场、玫瑰园文化广场等群众休闲娱乐的公园式广场花团锦簇,让建设更“亲民”,让城区更亮丽。

服务民生——完善生态城镇功能

人们常说,森林是“地球之肺”。对于一个城市来说,绿地是城市呼吸的中枢,是“城市之肺”。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需要呼吸新鲜空气的人也越来越多,“城市之肺”亦应随之扩大,保护、扩充“城市之肺”至关重要。托县向新型工业城镇转型的同时也凸显出城镇基础承载能力的薄弱,随着城镇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绿地、广场等公共休闲设施捉襟见肘,常常只能带着老人孩子街边压马路。托县县委、政府近年来审时度势,瞄准建设生态城镇的目标,为人民办实事的想法,自2011年以来,大力展开游园绿地场所建设,投资1.8亿元,占地面积46万平米,共绿化面积约25万平米。

托克托文化广场位于托克托大街东段,总占地面积172000平方米。展现托县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雕塑,诉尽托县从历史名城到工业强县一路走来的风风雨雨,成为一道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亮丽风景线,为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打下良好基础。玫瑰园文化广场,占地面积39551平方米,300多丛玫瑰树竞相绽放为托克托城区涂上一抹亮色,设施完善布局合理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休闲好去处。云中文化广场建立在原街心公园旧址,占地面积7215平方米,服务2万多周边居民,展现了托县良好的精神面貌。在人字路小公园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东胜文化广场,占地面积9986平方米,以仿古元素承载托县历史 ,为下一代打造了解历史的舞台。由托克托大街、东胜大街、通达路、兴托路合围的云中文化休闲体验园,占地24.7万平方米,其中大型旱地喷泉、大型模纹花坛、体育活动场、文化景墙、以及各类景观小品一应俱全,建成后将成为全县规模最大、功能最为齐备的市民活动休闲体验园,在丰富广大市民休闲娱乐生活的同时提高了城市品位。同时,以仿古元素承载托县历史的东胜文化广场,展现托县美好面貌的东胜游园、利源游园和平安游园风格各异,竞秀争辉,为城镇居民提供了游憩、交流、锻炼、纳凉及娱乐活动的场所。

为完善城镇服务功能,该县在全市率先开工建设少年宫、文体活动中心,为形成健康文明的社会风气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功能齐全的一站式政务中心的建成也服务了百姓。城区饮水工程、老年活动中心的相继完工,使城区面貌焕然一新,群众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

管理升级——打造宜居城镇环境

城镇的发展不仅要注重光鲜亮丽的“面子”更要兼顾城镇管理的“里子”工程。今年以来,托县城镇管理中心通过不断完善内部机构设置,强化城镇管理队伍,将原来的市容执法的6个中队、环卫督查的2个中队和住建局执法大队人员重新整合,组成2个大队(设8个中队)。将县城区内35公里(127万平方米)道路分成8个责任区,8个中队各负责管区内市容、环卫、市政、广告初审、渣土审批处理、乱建乱搭、乱扔乱倒垃圾等事项的督查和监管,改变了过去市容、环卫等各干一行,多头管理,责任不清的现状。同时,设立了内部督察员,对城区各路段、各股、各中队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内部督查,做到及时反馈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落实。为呵护街面绿化成果,该中心对城区内树木和绿化带进行常态化巡查,结合日常修剪、清除杂草、浇水等措施,有效遏制了破坏绿化事件的发生,管护行道树1767棵,绿化带28.8万平方米,育花草12万株。

环卫监察管理力度不断加强,对违章行为严管重罚,對清扫保洁、垃圾清运、环卫设施等工作情况等进行及时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环卫清扫人员早上5:00前完成当日普扫,重点区域中午时段、晚上22:00以前合理安排保洁人员,彻底解决作业“空档期”;清运人员7:00以前完成第一次垃圾清运,晚上10:30完成第二次清运,垃圾日产日清;每条巷道每周集中清扫4- 5次并及时清运,清理率达90%。去年托县城镇管理中心为提高机械化清扫作业水平,投入260万元采购压缩车、扫路车、北奔自卸车,同时调回1辆湿路扫路车和1辆融雪撒布车,减少了环卫工作的作业量,还在各路段设立环卫工人饮水点20多处,极大地方便了工人的工作。

后记:

篇5:实施环境立镇战略 全力打造宜居城镇

“带着感情办教育”

教育关系到千家万户,教育关系到子孙后代。教育是党的重要事业,教育是政府的重要责任。在乳城镇党政领导看来,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暂时落后于人家,还可奋起直追,但如果学校破破烂烂,教学成绩落后人家一大截,耽误的就是辖区内孩子们的未来,那就是在对当地人民的福祉不负责任。因此,作为一级政府,怎样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乳城镇可谓尽心尽力,从不打打半点马虎。

虽然只是镇一级政府,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方方面面的工作,千头万绪,到了党委政府领导那里,归根结蒂一句话:要钱。乳城的经济发展这几年有较大的改善,但作为经济欠发达的瑶族地区,资金的使用还是捉襟见肘。所以,镇里在资金的使用和分配上面,非常慎重。但只要是教育要花钱,学校要搞项目,乳城镇从来不犹豫。一开始,有的部门就有意见,说怪话。乳城镇的主要领导听了,反问那些人:“怎么,你们家孩子不读书呀?把钱投到学校,把学校建漂亮些,让孩子们舒舒服服上学,让老师们体体面面教书,这还能有错呀?”慢慢,各个部门就习惯了,不但不和教育争资金,反而会在自己的职能和权限之内,主动去帮助学校解决问题。于是,“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教育管理体制在乳城镇生根发芽,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乳城镇不可动摇,财政性教育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提高,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逐年提高;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高于财政经常性收的增长比例;在校学生预算内人均教育经费逐年增长;教师工资相当或超过公务工资水平,实现逐年增长;在校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别小看这“两个提高”“三个增长”,它们体现的是乳城镇党委政府办教育的决心与魄力。

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带着感情办教育”,2013年初,乳城镇成功创建成省教育强镇。

“当好学校的后勤部长”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教育百废待举,邓小平同志敏锐地看到教育与兴国的重大关系,自告奋勇亲自抓教育,提出党政领导要当好教育和科技工作的“后勤部长”。这一倡导,迅速在全国掀起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并带领中国教育走出困境,迈上复兴崛起之路。

那么,面对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问题、新要求,作为镇级党委、政府,又该如何“当好学校的后勤部长呢”?对此,乳城镇主要通过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来予以体现。

“当好学校的后勤部长”,大力构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学校是读书育人的地方,需要的是花香、树香、书墨飘香,有的应该是歌声、笑声、朗朗书声。但几年前的乳城镇,有那么一些不良商家,为了一己私利,把学样周边搞成了电游、桌球、网吧云集的娱乐一条街,把学校周边变成了小摊小贩贩卖三无食品的集散地。为了给学校营造一个“学生安心、家长省心、群众放心”的外部环境,乳城镇党委、政府出台了相关的整治方案和文件,各职能部门联合行动,全面取缔了学校周边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娱乐场所,进一步规范了相关商家的经营行为。

“当好学校的后勤部长”,努力为学校排忧解难。为了把乳城镇的教育办好,让山城里的孩子们能和发达地区的学生一样受到良好的教育,乳城镇在宏观统筹层面,事事体现教育优先:制定全镇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时,教育优先;安排财政预算,教育优先;规划基建,教育优先;解决实际困难,还是教育优先。在中观实践层面,处处抓好落实:教育事项实行目标管理,列入年度工作目标和计划,年年都为教育干大事;建立定期议教制度,党委、政府每年至少召开2次以上的专题会议,专门研究解决教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次次都为教育解难题;开展定点联系和现场办公,每所学校都有镇领导定点联系,镇党政领导经常深入学校现场办公,人人都为教育办实事。在微观层面,只要学校有困难,只要师生有要求,镇里都尽力去解决。2013年,新兴村委黄屋村一黄姓同学,六年级升七年级,开学一星期后,没来上学。他班主任发现有辍学学生后,向侯公渡中学领导反映情况,侯公渡中学立即向镇领导汇报。镇领导高度重视,立即召集相关领导开会研究解决方案。确定由分管文教和挂点新兴的领导与学校负责落实对该学生的劝返工作。原来,那位同学的父母离异后又都组建了新家庭,谁都不肯要孩子。搞清楚原委后,镇分管领导和学校负责人及班主任联系该学生的父母两家人坐下来共同商讨解决方案,反复多次,苦口婆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后学生的父亲和继母同意抚养,该学生顺利返学。

“当好学校的后勤部长”,全力打造兴起尊师重教的热潮。教育要实现大发展就必须要有大举措,而要有大举措就必须要有大思想,而要有大思想就必须要有大视野,有大视野方能出大境界。做教育是需要大智慧的,一个区域的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来看,必须取决于人民群众对支持教育的共识程度与群体态势。乳城镇一方面加大自筹资金的投入力度,对学校的校舍、运动场地、功能场室、饭堂进行了新建和改造,对现代化和信息化设备设施进行了大量配置;另一方面,积极发动辖区内的企业和乡贤以及境外的贤达捐资助学,特别是教育创强以来,争取各类资金达6000多万元。与此同时,乳城镇对奖教奖学也投入了大量资金,当好学校的后勤部长,就是要做好服务,在生活上千方百计关心师生,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让老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在事业上有成就感、在社会上有荣誉感;让学生对读书有兴趣、对学校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

“走教育内涵发展之路”

2013年初,乳城镇通过了广东省教育强镇的评估验收。在获评为省教育强镇以来,乳城镇不倦怠,不止步,以教育强镇作为新的起点,树立新的目标,探索新的路径,超越新的高度,追求新的收获。这是乳城教育发展经验的第三句话:“走教育内涵发展之路”。

科学引领,教师素质明显提升。首先,在全镇中小学校、幼儿园广泛开展以“师德建设”活动,进一步强化师德教育、弘扬高尚师德,规范从教行为,以高尚的师德带动教风、促进学风、转变作风、优化行风,进一步树立良好的教育形象。其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市县镇三级名师和骨干教师的引领、辐射作用,通过“名师带徒、骨干带教”“教师技能大赛”等形式,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第三,建立激励机制,对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予以表彰奖励,让乳城镇的教师感受到职业的成就和从教的幸福。

文化育人,学校特色亮点纷呈。乳城镇这几年立足“内涵提升,质量提高,整体推进,特色突破”的教育发展思路,努力加强学校特色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校内涵发展,不断提升办学品位。乳城镇各学校深入挖掘优势项目,积极打造文化品牌,构建起了富有各自学校鲜明特色的素质教育模式,比如八一希望学校以“军民共建”为特色,以创建“少年军校”为载体,用当代军人的核心价值观武装教师,用军营文化引领学生成长。学校教育管理突出了思想品德和军旅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的特点。金禧小学以加强课题研究,促进教学发展,建设学术型校园。侯公渡中心小学以打造书香校园为载体,建设书香型校园。全镇学校已经基本形成了“一校一品,校校不同”的良好态势。“学在乳城”已经成为乳城绿色崛起的响亮品牌。

(本文图片由乳源县教育局提供)

上一篇:乔丹蜕变后的灿烂初中作文500字下一篇:高中高二作文550字:老师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