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站管理办法

2024-04-13

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站管理办法(精选9篇)

篇1: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站管理办法

乡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管理办法(试行)

为充分发挥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站的重要作用,加强规范管理,依据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四川省法律援助条例》、《四川省乡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管理办法(试行)》及司法部有关规定,结合本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乡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与镇司法所合署办公,业务上受法律援助中心的指导监督。工作站一般由1-3名工作人员组成,站长原则上由司法所所长兼任,工作人员可由司法所工作人员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担任或兼职。工作站工作人员一般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法律援助工作;

(二)遵纪守法、廉洁奉公;

(三)律师或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或具有法律中专以上学历、其他专业大专以上学历,并经过法律专业培训的人员。

第二条 法律援助工作站是区法律援助中心的分支机构,负责本地区法律援助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法律援助法规、政策及规章,研究、制定本辖区法律援助工作计划。

(二)负责指导本辖区法律援助联系点的工作;

(三)对公民提交的法律援助申请进行初审,对本工作站参与初审的法律援助案件进行跟踪回访。

(四)接待群众来电来访,代拟法律文书。

(五)组织开展法律援助宣传活动。

(六)协助法律援助中心对申请人情况进行查证。

(七)接受法律援助中心指派,承办非诉讼法律援助事项。

(八)负责收集并上报本辖区法律援助统计、信息资料、法律援助对象的摸底工作;

(九)完成区法律援助中心交办的其他法律援助任务。

第三条乡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应当遵守以下工作制度和程序:

(一)首问负责制。对群众的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申请,工作站首位接待的工作人员应当在职责范围内作出适当的法律指导和处理,对受理的援助案件进行跟踪和信息反馈。符合受理条件的,指导申请人填写《法律援助申请表》,做好接待笔录,并在5个工作日内连同申请人提供的经济困难证明和其他证据材料报区法律援助中心审批。对符合受援条件但不属于本站受理的,告知其向其他应予受理的法律援助中心申请,或者将其申请及时移送应予受理的法律援助中心。对不符合受援条件或不属于法律援助中心职权范围内处理的事项,应当向当事人作出解释或告知其向有关部门申请处理。确有必要的,转送有关部门处理。

(二)一次性告知制度。在审查当事人递交的申请援助材料时,工作站人员应一次审查清楚材料是否符合有关规定,一次性告知其所办事项的受理办结时限、程序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手续等。对材料不足或不符合要求的,应向当事人一次性解释清楚,并以书面形式写明所欠缺的材料或材料缺漏之处。

(三)信息月报制度。工作站应每月对接待情况进行统计,定期进行综合分析,及时报送区法律援助中心。对重大事项应专题报送,并提出相关处理意见。

(四)案件报批制度。对当事人提出的法律援助申请,工作站应及时、认真审查。对初审认为基本符合条件的,应当在两个工作日内将初审意见及相关材料报送所属区县法律援助中心审批。

(五)投诉查处制度。工作站对受援人或相关部门的投诉,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及时调查处理,并告知其查处结果;经调查,认为对被投诉人应给予行政处罚的,应当及时向司法行政机关提出建议。

(六)登记台帐制度。工作站庆对来电来访咨询接待、法律援助案件受理、法律援助志愿者名录和活动、《法律援助联系卡》发放情况等认真进行登记,建立工作档案。

第四条 工作站人员应当遵守下列职业道德和工作纪律:

(一)接待态度和蔼热情,语言文明规范,解答耐心细致,登记详实完整;

(二)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群众的来访和求助、延迟或终止承办法律援助事项;

(三)不得接受或变相收取当事人及其亲属的财物和宴请;

(四)不得从事有偿法律服务;

(五)不得挑唆来访人扩大矛盾或事态;

(六)不得泄露当事人隐私和商业秘密。

第五条乡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在行政村(居委会)设立法律援助工作联系点,以方便群众申请法律援助。联系点应在办公地点醒目地方挂牌。

第六条联系点的联络员或工作人员由村委会(居委会)工作人员或热衷法律援助事业的公民兼任。联系点接受区法律援助中心和乡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的业务指导。

第七条联系点的工作职责:

(一)宣传法律援助制度;

(二)对需要法律援助的公民,介绍到乡镇(街道)法律援助工 作站或旌阳区法律援助中心寻求法律帮助;

(三)完成乡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交办的其他法律援助工作任务。

篇2: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站管理办法

法》的通知

法规分类 > 法律法规 > 中央法规 > 部委规章及文件 > 国务院组成部门

【法规名称】司法部关于印发《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开展法律援助工作暂行管理办法》的通知 【颁布部门】司法部

【颁布日期】2004-09-08

【是否有效】 有效

【批准部门】

【失效日期】 【法规文号】司发通〔2004〕132号 【实施日期】2004-09-08 【效力级别】规范性文件 【批准日期】

【全文】 司法部关于印发《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开展法律援助工作暂行管理办法》的通知 司发通〔2004〕13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法局:

《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开展法律援助工作暂行管理办法》已于9月7日经司法部第30次部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司法部

二00四年九月八日

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开展法律援助工作暂行管理办法

司法部

2004年9月8日

第一条为了充分发挥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在法律援助工作中的作用,进一步规范法律援助工

作,根据《律师法》、《法律援助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律师应当根据《律师法》、《法律援助条例》的有关规定履行法律援助义务,为受援人提供

符合标准的法律援助,维护受援人的合法权益。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应当根据司法部《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管理办法》和有关基层法律服务业务的规

定,积极开展与其业务范围相适应的法律援助工作。

第三条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每年应当接受法律援助机构的指派,办理一定数量的法律援助案件。承办法律援助案件的年度工作量,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行政机关根据当地法律援助的需求量、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数量及分布等实际情况确定。

第四条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承办法律援助案件,应当接受司法行政机关、律师协会和法律援助机构的业务指导和监督,接受受援人和社会的监督。

第五条法律援助机构指派法律援助案件,应当通过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安排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承办。

律师事务所和基层法律服务所接到指派通知后,应当在24小时内,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安排合适人员承办。

第六条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应当在接受案件指派后的3个工作日内与受援人或其法定监护人、法定代理人签订委托代理协议。

第七条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在日常业务工作中发现当事人符合法律援助条件时,可以将当事人的有关案件材料转交其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机构进行审查。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做出是否提供法律援助的决定。

第八条承办法律援助案件的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应当根据承办案件的需要,依照司法部、律师协会有关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规范的要求,尽职尽责地履行法律服务职责,遵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

第九条对重大、复杂、疑难的法律援助案件,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应当组织集体研究,确定承办方案,确保办案的质量和效果。

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应当对本所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质量进行监督,发现问题的,应当及时纠正。

第十条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自法律援助案件办结后15日内,应当向指派案件的法律援助机构提交下列承办案件的材料,接受法律援助机构的审查;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应当要求其改正:

(一)法律援助指派函和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批办单;

(二)委托代理协议及其他委托手续;

(三)起诉书、上诉书、申诉书或者行政复议(申诉)申请书、国家赔偿申请书等法律文书副本;

(四)会见委托人、当事人、证人谈话笔录及其他有关调查材料;

(五)答辩书、辩护词或者代理词等法律文书;

(六)判决(裁定)书、仲裁裁决书、调解协议或者行政处理(复议)决定等法律文书副本;

(七)结案报告;

(八)其他与承办案件有关的材料。

法律援助机构应当自收到结案材料之日起15日内完成审查,并将材料退还,由承办人员所在的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负责归档保管。

第十一条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按照当地人民政府制定的法律援助办案补贴标准,自收到结案材料之日起30日内,向承办法律援助案件的律师或者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支付办案补贴。

第十二条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在承办法律援助案件过程中,发现受援人有《法律援助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列举的情形时,应当及时向法律援助机构报告,由法律援助机构负责审查核实,决定是否终止该项法律援助。

第十三条法律援助机构应当采取对结案材料审查、办案质量反馈、评估等方式,督促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尽职尽责地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确保法律援助服务的质量。

律师协会应当按照律师协会章程的规定对实施法律援助工作予以协助,指导律师和律师事务所不断提高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质量,维护律师在开展法律援助工作中的合法权益。

第十四条对在法律援助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律师和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和基层法律

服务所,司法行政机关、律师协会应当给予表彰、奖励。

第十五条律师和律师事务所有违反《法律援助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本办法规定行为的,由司法行政机关、律师协会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罚或者行业处分。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和基层法律服务所有违反《法律援助条例》以及本办法规定行为的,由司法行政机关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罚。

第十六条法律援助机构、律师协会应当建立法律援助工作投诉查处制度。对受援人或者相关部门的投诉,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及时调查处理,并告知其查处结果;经调查,认为对被投诉人应给予行政处罚的,应当及时向司法行政机关提出建议。

第十七条法律援助机构安排本机构工作人员、指派社会组织人员承办法律援助案件的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八条本办法由司法部负责解释。

篇3: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站管理办法

目前, 人民银行信贷征信系统中的数据主要来源于金融机构, 在此基础上, 经过积极协调, 人民银行还与建设部、质监总局和环保总局、劳动保障、法院等部门以联合发文形式对一些信息进行采集、共享, 对数据的采集范围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但这些被征集主体的权利与义务没有法律的明确规定, 存在许多法律风险。如数据的来源是否合法;被采集的信息是否侵犯了个人隐私或商业秘密;某些被征集信息的部门没有法律上的义务为征信管理部门提供数据, 取得这些数据需要履行哪些手续;发生侵害信息相对人 (个人和企业) 权益行为时由谁承担相应责任等。

二、数据采集信息内容和范围存在诉讼风险

目前, 信贷征信系统内采集的信息包括:银行信贷数据信息、个人住房公积金信息等信息, 这些信息的采集是否应经当事人认证并许可, 范围的扩大是否有利于征信系统的维护和管理, 都需要加以认真规范。从法律适用方面看, 由于缺乏较高法律效力的征信法律作为非银行信息采集的立法支持, 相关单位和部门参与信息共享的积极性和持续性难以保证, 难以形成统一共识, 难以形成长效的共享机制。从有效规避法律风险角度看, 由于缺乏相关法规对双方 (征信中心与信息提供方) 数据错误责任进行界定, 出现诉讼时双方责任无法分清。

三、缺乏信息提供、管理方面的明确规定

目前, 在信贷征信信息提供过程中, 虽然有专门法规或规范性文件对信贷征信信息如何向公众开放以及如何向公安、检察、法院等司法部门提供查询进行明确, 但对涉及企业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诸如企业 (个人) 纳税、费用缴纳等非银行信用信息, 由于缺乏相关法规对信息的采集、管理、运用、披露和保密, 以及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等进行法律界定和规范, 尤其是一些信息采集部门的信息采集和提供未得到信息本人的授权, 极易造成对公民隐私权的侵犯, 引发诉讼风险。

此外, 还涉及委托代理查询问题。在本人不能亲自来查询的情况下, 委托代理人查询其个人信用报告成为便捷的选择, 但《个人信用办法》中缺乏关于委托代理查询的条款。尽管《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个人信用报告查询业务操作规程》第六条对委托代理查询的情形进行了规定, 但该条款中委托人授权查询委托书没强制要求进行公证, 使得个人信用报告存在被他人恶意代理查询的情况, 从而侵犯权利主体人的权益。

四、异议处理风险

虽然《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对人民银行征信管理部门、征信中心及商业银行的异议处理职责进行了规定, 但个人信用信息异议处理的环节较多, 只要某一环节出现问题, 必然会影响异议处理的周期。如果异议处理超期造成消费者损失, 人民银行也因此面临遭受侵权诉讼的风险。目前征信系统的非银行信息采集项目已涵盖公积金、电信、环保、法院、质检等众多种类, 涉及多个政府部门, 《个人信用办法》仅对商业银行的信息报送、纠错提出了要求, 而电信、环保等信息采集仅靠部门之间的协议来规范和约束, 人民银行对非银行信息报送单位没有检查、督导的职权。如果采集的信息发生错误, 或者数据更新不及时, 影响到企业和个人信用报告的真实性, 就可能侵犯信息主体的权益, 人民银行征信管理部门作为监管者, 可能面临侵权责任。

五、征信管理微观层面的法规操作存在局限性

篇4: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站管理办法

【关键词】人民银行 法律事务 思考

一、法律事务工作管理体制的现状

1998年,为适应人民银行法制工作的实际需要,总行决定在分行、营管部和省会中支设立副处级的法律事务办公室(挂靠于办公室),在各市中心支行配备专兼职法律事务工作人员,初步形成了总行条法司——分行(省会中支)法律办——地市中支办公室组成的法律事务工作管理体制,全面推动了基层金融法制工作的开展。

2003年,总行作出在分行(营业管理部)单独设立法律事务处的决定,进一步发挥了基层央行法律事务部门的作用。实践表明,分行以及设立专门的法律事务工作机构,作为人民银行管理层集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在管理辖区的法律事务中发挥着指导、监督、协调的积极作用,对保障中央银行依法履行职责、提高各级人民银行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由于诸多原因,法律事务工作机构的设置并不彻底,在地市级中心支行并没有设立独立的法律事务工作机构,而是成立了挂靠办公室的法律事务办公室,一般情况下由办公室副主任兼任法律办主任。由此形成了总行条法司——分行或省会中支法律处——中心支行法律办(挂靠办公室)的法律事务工作体制。应该说,这种工作体制对于促进人民银行的金融法制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随着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在经济宏观调控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加强,金融法制工作在人民银行整体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但是目前基层人民银行法律事务工作体制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法律事务工作的需要。

二、当前基层人民银行法律事务工作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没有专门的法律事务工作机构

目前,在地市中心支行一级都没有专门的法制工作机构,法制机构往往挂靠在办公室,法律事务工作只是办公室综合材料、政务信息、文电运转、督察督办、会议服务等相当庞杂工作的一部分。法律事务工作与办公室其他任何一项工作都不同,法律事务工作本身既包括法律报表、总结的报送、金融普法宣传、执法监督检查等常规性工作,又包括实务性较强的法律顾问、法律诉讼工作,还包括研究性较强的金融法制调研工作。基层行在没有专门的法律事务工作机构的情况下,一般仅有一个人员负责法律事务同时还要承担其他工作。应该说,分支行法制机构设置情况、人员配置情况与分支行法律事务工作应承担的重要职责与繁重任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二)缺乏专业人才

当前各地(州、市)中心支行法律事务部门挂靠在办公室,法律事务人员为专职或兼职,由于缺乏专业的培训,法律素质得不到提高,在处理一般性法律事务还可以应付,但在遇到涉诉案件时,法律事务人员无力承担案件的直接应诉工作,需向社会法律中介机构求援,这既增加了人民银行经济上的负担,又不利于人民银行的保密工作。部分中支的法律事务部门还无力承担法律顾问、法制调研等法律事务工作。

(三)工作不够专一

法律事务工作人员身处全行办公枢纽部门,除了要承担法律事务工作外,一般还要承担很多政务工作如政务信息、公文审核、会议服务等,较多的工作精力都牵扯到办公室的日常工作中,投入到法律事务上的精力有限,只能疲于应付,无暇作深度的学习和思考,履职存在一定的难度,仅仅局限于法律事务报表、总结报送、普法宣传等常规性法律事务工作,对要求较高的金融法制调研则力不从心,从而导致法律事务难以深入开展,金融法制工作创新难以突破。

三、对策建议

(一)争取设立内部相对独立的法律事务机构

针对工作机构不健全、人员不到位的现实情况,人民银行应加强法律事务组织机构建设,为法律事务工作有效开展提供组织和人员保障。在目前设立独立的法律事务机构不太现实的情况下,可以尝试通过变通的做法,争取设立内部相对独立的法律事务工作机构,专门从事法律事务工作,不受办公室其他政务工作的影响。具体的设想是,有条件的中支可以在办公室配备一名副主任兼任法律办主任,负责法律事务工作的组织和协调,下属一名专职法律工作人员,负责日常法律事务工作;规模较小的中支可在办公室设立法律事务岗,严格工作分工,由一名法律事务工作人员专门负责法律事务工作,而不承担办公室其他政务工作,以便于致力于法律事务工作。

(二)加强在职法制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招录法律工作人员的门槛

一方面是加大现有在职法制干部的在职培训力度,鼓励参加法律自学考试以及国家司法考试,争取获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其法律专业素质和水平;一方面建议在每年招录法律专业工作人员时,将是否具有法律职业资格作为一个优先考虑的因素。通过培训和引进两个途径,提高法制干部的法律专业水平,使之在处理日常法律事务的同时,更好地肩负起法律顾问、法律诉讼、法制调研的工作,促进法治央行建设和金融法制工作的创新。

(三)在目前与办公室合署办公的情况下,力争设立专职法律工作人员

篇5: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站管理办法

关于对基层法律服务所自律管理工作地思考 -调查报告

随着基层法律服务所的脱钩改制,司法行政机关由微观管理转为宏观管理后,基层法律服务所自律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切实做好基层法律服务所自律管理工作,已成为摆在各级司法行政机关的新课题,迫切需要加以认真思考。一、基层法律服务所工作现状及原因 去年基层法律服务所完成脱钩改制,经过近一年的运作,已成为“自愿组合、自我管理、共同出资、共担风险”的合伙制社会法律服务机构,构成了基层法律服务新的管理体制,注入了自愿组合新的用人机制,制定了基层法律服务新的管理制度,增强了基层法律服务从业人员竞争意识和进取意识,法律服务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但是,基层法律服务所改制后,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日益显现,有的所对自律管理不够重视,存在“重业务、轻管理、重分配、轻积累”的问题;有的所主任缺乏管理经验,法律服务从业人员整体意识弱化,难以形成整体合力;有的所自律管理意识不强,内部管理不规范等现象,就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1、基层法律服务从业人员的思想波动较大。去年基层法律服务所改制不久,司法部在全国司法厅(局)长座谈会上,对基层法律服务又作了重新定位,加之去年未组织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资格考试,使部分基层法律服务人员对基层法律服务前景感到担心和失望,有的认为基层法律服务是特定时期产物,随着律师队伍的壮大要逐步萎缩消亡;有的认为基于目前国情和律师业发展壮大,基层法律服务在农村保留发展,创造条件后逐步向律师并轨;有的认为基层法律服务是作为律师制度的有益补充,也是基层法治的重要辅助力量,应规范长期稳定发展。这些想法使部分基层法律服务从业人员思想上产生波动情绪,影响了基层法律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2、基层法律服务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从我县基层法律服务从业人员年龄结构来看,35岁以下的占基层法律服务从业人员总数的14%,36-45岁的占基层法律服务从业人员总数的69%,46岁以上的.占基层法律服务从业人员总数的17%;从我县基层法律服务从业人员知识结构来看,法律大、中专毕业后从事基层法律服务占总数12%,高中或其他大、中专毕业后通过函授或自学法律大专从事基层法律服务的占总数88%,无论从年龄结构上,还是从知识结构上既影响了基层法律服务所的自律管理工作,也 很难适应社会对基层法律服务的需求。 3、基层法律服务所的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基层法律服务所改制后,司法行政机关主要对基层法律服务实行指导和监督,将行政权利型的管理模式转变为服务型的管理模式,行业管理由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协会承担。但事实上基层法律服务所改制近一年时间,司法行政机关对基层法律服务的指导、监督与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协会的行业管理关系至今不顺,职能不清,各自的工作机制还没健全,在基层法律服务所转轨时期,势必忽视对基层法律服务所自律管理工作。二、对基层法律服务所自律管理工作的思考及对策。 1、增强对基层法律服务所自律管理工作紧迫性和重要性的认识。自律管理是基层法律服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基层法律服务所的自律管理是管理工作的基础,是最重要的环节,既包括内部管理,又包括经营管理,即市场的调研和开发。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的法律服务市场进一步开放,法律服务的内容和方式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加之司法部对基层法律服务工作作了重新定位,明确基层法律服务的重点在基层、在社区,这就要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基层法律服务所的管理者充分认识自律管理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基层法律服务的新理念,及早研究市场,了解市场对法律服务的新需求;切实把握市场,掌握基层法律服务市场的主动权,开拓基层法律服务新领域,促进基层法律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2、建立健全基层法律服务所自律管理的工作机制。这一机制的建立,是加强基层法律服务所自律管理的前提条件,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一是完善基层法律服务行业管理机制。在市级司法行政机关设立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协会的基础上,各区县下设基层法律工作者分会,以弥补区县局行业管理上的空白,由分会负责区县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日常管理,全面掌握基层法律服务从业人员的执业状况和思想动态,协调解决基层法律服务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基层法律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二是完善基层法律服务所内部管理的各项制度。它至少要有健全的规章制度、明确的内部分工、团结的从业人员、顺畅的业务发展、保证的办案质量、规范的财务管理、齐全的档案卷宗、合理的收入分配、良好的纳税行为、自觉的自我约束等内容,涵盖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活动的每个层面、环节,是基层法律服务管理的基础。三是完善目标考核机制。目前,绝大多数基层法律服务所开展工作缺乏计划性,管理工作随意性大。因此,应倡导在基层法律服务所建立目标考核机制。年初要制定发展目标,围绕发展目标,给合伙人下达各自的工作要求,同时注重目标实施过程的管理,年底考核奖惩。这样既可做到工作有目标、有压力、有动力,又可促使合伙人除忙于自身业务外,也关心所里工作,对所里工作承担一部分责任。3、加大管理力度,提高自律水平。管理是一门学问,是一门专业。一是要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实践充分证明,业务好的法律服务工作者不一定能做好管理工作。同样,一个好法律服务工作者不一定是一个好主任(管理者)。从人的职业特性上分析,一位好法律服务工作者要求具备的个人素质与管理者要求具备的个人素质是不一样的,好法律服务工作者注重体现自我价值,敢为人先。而管理者更强调顾全大局,善于协调,注重人际关系。这就要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行业管理部门加大对基层法律服务所主任的培训力度,每年组织定期培训,定期检查考核,对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对不称职的建议重新选举产生,提高管理者的整体素质。二是管理工作要靠制度来规范。就目前的基层法律服务所现状来看,一个好的基层法律服务所往往有一位好的管理者,既是业务骨干,又是管理者,还要有奉献精神,这些我们不能要求大部分基层法律服务所的管理者都有上述才能和精神,也不能把基层法律服务事业的发展寄托在少数人身上。而随着社会对法律服务的需求,加之法律服务执业特点,个别人左右全所的格局势必会打破,关键还是要有一个好的管理机制,有切实可行的制度,使每一个人都受到制度的制约。三是要提高自律水平。事实证明,自律管理的好坏对基层法律服务所的发展有着巨大作用。一个好的管理模式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位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效率,用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效益。经过我们对几个所比较,发现有的所单个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并不高,但由于全所自律管理模式好,有凝聚力,整个所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有的所整体素质并不差,出现各忙各的业务,谁也管不了谁,管理自然是一盘散沙。由此可见,自律管理工作对于个人来说可能显得并不重要,而对于整个基层法律服务所来说却是举足轻重。这就要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行业管理部门增强对基层法律服务所自律管理工作的意识,加大基层法律服务所自律管理工作力度,提高自律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使基层法律服务所管理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篇6:基层法律服务所管理办法

司法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令

第137号

《基层法律服务所管理办法》已经司法部部务会议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基层法律服务所管理办法》公布,自2018年2月1日起施行。

部长 张军

2017年12月25日

基层法律服务所管理办法

(2000年3月30日司法部令第59号公布,根据2017年12月25日司法部令第137号修订)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基层法律服务所的监督和管理,保障基层法律服务所依法执业,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实际和发展需要,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基层法律服务所是在乡镇和街道设立的法律服务组织,是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执业机构。

第三条 基层法律服务所按照司法部规定的业务范围和执业要求,面向基层的政府机关、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承包经营户、个体工商户、合伙组织以及公民提供法律服务,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确实施,促进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法治建设。

第四条 基层法律服务所依法执业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害其合法权益。

第五条 基层法律服务所应当把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法治作为从业的基本要求。

第六条 司法行政机关依据本办法对基层法律服务所进行管理和指导。

第二章 执业管理

第七条 基层法律服务所应当有规范的名称和章程;有三名以上符合司法部规定条件、能够专职执业的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有住所和必要的资产。

事业体制基层法律服务所除应当符合第一款规定外,还应当持有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颁发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

普通合伙制基层法律服务所除应当符合第一款规定外,还应当至少有两名具有三年以上执业经历、能够专职执业的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作为合伙人,并有经全体合伙人协商一致并签名的合伙协议。

基层法律服务所的人员、财务、职能应当与司法所分离。

第八条 基层法律服务所只能使用一个名称。名称应当由以下三部分内容依次排列组成:县级行政区划名称,乡镇、街道行政区划名称或者字号,法律服务所。

第九条 基层法律服务所章程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名称、住所;

(二)本所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的职责;

(三)执业工作制度;

(四)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及辅助工作人员的聘用、管理办法;

(五)财务管理制度、分配制度;

(六)其他内部管理制度;

(七)停办、解散及清算办法;

(八)章程修改的程序;

(九)其他需要载明的事项。第十条 基层法律服务所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合伙人、住所和修改章程的,应当由所在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查同意后报设区的市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或者由直辖市的区(县)司法行政机关批准。

第十一条 基层法律服务所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终止:

(一)不符合本办法第七条规定的基层法律服务所应当具备的条件,经限期整改仍不符合相关规定的;

(二)停办或者决定解散的;

(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终止的其他情形。

基层法律服务所无正当理由停止业务活动满一年的,视为自行停办、解散,应当终止。

第十二条 基层法律服务所在终止事由发生后,应当向社会公告,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清算,并不得受理新的业务。

基层法律服务所应当在清算结束后十五日内,经所在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查后报设区的市级司法行政机关办理注销手续,或者由直辖市的区(县)司法行政机关办理注销手续。基层法律服务所拒不履行公告、清算义务的,可以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向社会公告后报设区的市级司法行政机关办理注销手续,或者由直辖市的区(县)司法行政机关向社会公告后办理注销手续。

第十三条 《基层法律服务所执业证》分正本和副本。正本应当悬挂于执业场所,副本用于接受查验。正本和副本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执业证不得伪造、涂改、抵押、出租、出借。

第十四条 设区的市级或者直辖市的区(县)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按将本地区基层法律服务所变更、注销的情况报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行政机关备案。

第三章 工作制度

第十五条 基层法律服务所应当依据本办法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完善工作运行机制。

第十六条 基层法律服务所设主任一名,根据需要可以设副主任。基层法律服务所主任,除应当取得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证外,还应当有三年以上从事基层法律服务工作或者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经历。

第十七条 基层法律服务所主任,应当经基层法律服务所民主推选或者按照有关规定产生。第十八条 基层法律服务所主任为该所的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负责管理本所行政事务和组织开展业务工作,负责向所在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或者直辖市的区(县)司法行政机关报告工作。

第十九条 基层法律服务所应当建立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会议制度,民主管理本所重大事务,行使下列职权:

(一)制定本所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

(二)制定本所管理规章制度;

(三)审议本所工作总结报告;

(四)审议本所预决算报告和重大财务开支项目;

(五)决定对本所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和辅助工作人员的奖惩;

(六)审议其他重要事项。

第二十条 基层法律服务所应当依法与在本所执业的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签订聘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

第二十一条 基层法律服务所应当建立健全执业管理、业务培训、投诉查处、人员奖惩等内部管理制度,对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教育,加强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加强执业活动的检查、监督。

第二十二条 基层法律服务所对违反职业道德、执业纪律,司法行政机关管理规定和本所章程、制度或者有其他违法行为的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可以依据有关规定予以处分或者处理。

第二十三条 基层法律服务所根据工作需要,可以按照有关规定聘用文秘、财务、行政等辅助工作人员,依法签订聘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

辅助工作人员的聘用、变更情况,应当报所在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或者直辖市的区(县)司法行政机关备案。

第二十四条 基层法律服务所组织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开展业务活动,应当遵守下列要求:

(一)严格执行司法部关于基层法律服务业务范围、工作原则和服务程序的规定,建立统一收案、统一委派、疑难法律事务集体讨论、重要案件报告等制度;

(二)建立对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遵守职业道德、执业纪律和服务质量、效率的检查、监督、考评制度;

(三)接受国家、社会和委托人的监督;

(四)由基层法律服务所按照有关规定统一收取服务费,公开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严格遵守基层法律服务收费管理制度;

(五)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

(六)建立健全基层法律服务业务档案管理制度。

第二十五条 基层法律服务所应当按照规定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和实行合理的分配制度以及激励机制。

第二十六条 基层法律服务所应当根据本所收支情况和实际需要,留存用于事业发展、社会保障和奖励等事项的费用。

第二十七条 基层法律服务所应当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社会保障的政策和规定,为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和辅助工作人员办理社会保险。

第二十八条 基层法律服务所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办公用房、办公设施、办公装备的建设,不断改善执业条件,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工作效率。

第四章 检查监督

第二十九条 设区的市级或者直辖市的区(县)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每年对基层法律服务所进行考核。

对基层法律服务所进行考核的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行政机关依据本办法和有关规定制定。

第三十条 基层法律服务所接受考核,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上本所工作总结报告和本工作计划;

(二)上本所财务报表;

(三)《基层法律服务所执业证》副本;

(四)司法行政机关要求提交的其他材料。

第三十一条 基层法律服务所的考核材料,经所在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查后报送设区的市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核,或者由直辖市的区(县)司法行政机关审核。第三十二条 设区的市级或者直辖市的区(县)司法行政机关在考核中,对有本办法第三十六条所列行为、尚未处理的基层法律服务所,按照本办法第三十六条至第三十九条的规定进行处理。

在考核中,不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基层法律服务所,应当在所在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或者直辖市的区(县)司法行政机关监督下,限期整改。期满后仍不符合本办法相关规定的,应当办理注销手续。

第三十三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基层法律服务所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信息管理系统,按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开基层法律服务所、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基本信息和考核结果、奖惩情况,并将基层法律服务所、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信用记录纳入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第三十四条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或者直辖市的区(县)司法行政机关对基层法律服务所的日常执业活动和内部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对基层法律服务所进行检查,要求基层法律服务所报告工作、说明情况、提交有关材料。司法所可以根据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或者直辖市的区(县)司法行政机关要求,承担对基层法律服务所进行指导监督的具体工作。

第三十五条 司法行政机关对工作成绩显著、队伍建设良好、管理制度完善的基层法律服务所,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第三十六条 基层法律服务所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或者直辖市的区(县)司法行政机关予以警告;有违法所得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没收违法所得,并由设区的市级或者直辖市的区(县)司法行政机关处以违法所得三倍以下的罚款,罚款数额最高为三万元:

(一)超越业务范围和诉讼代理执业区域的;

(二)违反规定不以基层法律服务所名义统一接受委托、统一收取服务费,不向委托人出具有效收费凭证的;

(三)冒用律师事务所名义执业的;

(四)以贬损他人、抬高自己、虚假承诺或者支付介绍费等不正当手段争揽业务的;

(五)伪造、涂改、抵押、出租、出借本所执业证的;

(六)违反规定变更本所名称、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合伙人、住所和章程的;

(七)不按规定接受考核,或者在考核中弄虚作假的;

(八)违反财务管理规定,私分、挪用或者以其他方式非法处置本所资产的;

(九)聘用未获准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的人员以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名义承办业务的;

(十)放纵、包庇本所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违法违纪行为的;

(十一)内部管理混乱,无法正常开展业务的;

(十二)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予处罚的其他行为。

第三十七条 司法行政机关对基层法律服务所实施行政处罚,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司法部有关规定进行。

第三十八条 基层法律服务所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和司法部有关规定申请行政复议。

第三十九条 司法行政机关对基层法律服务所实施行政处罚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追究其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的责任。

第四十条 司法行政机关对基层法律服务所实施行政处罚的同时,应当责令其限期整改。期满后仍不能改正,不宜继续执业的,由设区的市级或者直辖市的区(县)司法行政机关予以注销。

第四十一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对基层法律服务所的投诉监督制度,设立投诉电话、投诉信箱,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非法人组织对基层法律服务所及其从业人员的投诉。

涉及委托人与基层法律服务所发生争议的投诉,由基层法律服务所所在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或者直辖市的区(县)司法行政机关予以调解处理;涉及基层法律服务所及其从业人员违法违纪的投诉,司法行政机关应当立案调查处理,并将查处结果告知投诉人。

第四十二条 上级司法行政机关认为下级司法行政机关在考核和行政处罚工作中有错误或者不当的,应当及时责令其改正。

司法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履行管理职责或者侵犯基层法律服务所合法权益的,应当追究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四十三条 《基层法律服务所执业证》由司法部统一制作。

篇7:基层法律工作者工作总结

我于2011年七月以来在沅江市检察院办公室,在您主持全市法律工作者执法学习和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为人民服务,建设和谐中国为主题学习,心声体会。今特汇报一年来工作情况如下,并概括为以下内容:

一、今年来我以一个法律工作者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党中央科学发展观和司法部门等领导的重要讲话,并组织我所其他法律工作者进行业务交流和学习体会,开展学法律为人民服务活动,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和人民群众交知心朋友,为发展沅江经济,建设和谐沅江尽心尽力,并自费赠送法律知识书籍给村民500份,业务授课4次,成功调解群众上访纠纷3次。

三、参加理事单位和法律顾问单位群众维权服务三次,沅江市电力局与渔民安宁垸渔民纠纷调解,为群众免费咨询法律服务和十多次法律疑问解答,为当地经济建设和谐沅江做出了一定的努力。

四、十月-----十二月参加益阳市九三学社65周年庆典一次,参加益阳市毛泽东战法研究会三次,参加全国各种理论学术会议二次。五、十月份、十二月份被沅江市公安局跟踪调查(讯问)二次,其中十月份一次在公安局国保大队(在公安局有笔录档案),因共产党英明讲原则,爱护民主人士,我深受教育。沅江真是人好山好水好,环境也好!

因您的宝贝时间有限我不能再影响您了,只要您抽点时间游览一下百度网站我说的都是真的,我纯粹是一个文化爱好者,一位法律宣传者,脚踏实地做事的老百姓,理论联系实际的民主人士。我感叹:想为人民服务总觉得那么要有知识呢?但这也是我的执着目标,我愿意甘当人民孺子牛精神是不减的,我多么渴望科学、民主、自由、和谐的、有特色富饶的中国社会主义。不当之处敬请您教诲和指导,以观后效。最后谢谢您的关注和爱护。

篇8: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站管理办法

1 农村基层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目前, 农村基层仍然普遍存在违反财经纪律、会计核算混乱、财务管理失控的现象, 而且屡禁不绝, 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开展。

1. 1 干部会计法律意识淡薄, 监控机制没有发挥作用

一些村干部巧立名目, 铺张浪费, 而且会计法律意识淡薄, 对财务管理知识知之甚少, 根本不重视财务管理工作, 对会计人员违法、违规、违章行为放任不管。部分乡镇领导不愿得罪村干部, 对群众反映的违法乱纪问题, 还没等开始查处便设置门槛或者说情, 干扰执法人员执行力度, 滋长了村干部的不正之风。

1. 2 个别村级组织财务管理混乱, 干部铺张浪费

个别村干部不按财经纪律办事, 利用职权乱批乱支乱用, 接待费、公款送礼等开支大, 报账不及时, 票据不规范, 支出不归口。再加上财务管理混乱和不公开, 没有透明度, 群众意见很大, 屡屡引发一些信访举报事件。

1. 3 财会人员专业素养不够, 不能规范开展会计工作

目前农村财会职业的准入制度还未健全起来, 没有强制进行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评定, 财会人员很少系统地学习过会计理论, 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会计专业技能培训, 不熟悉常设的会计科目, 只能凭感觉、靠经验记账算账, 所以对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缺乏理性认识, 不能真正规范会计基础工作。

1. 4 财会人员政策水平不够, 没有遵守会计职业道德

财会人员不能坚持原则, 不敢也不愿得罪主管领导, 加上财会人员本身政策水平不够, 缺乏敬业爱岗的职业道德, 责任心不强, 甚至玩忽职守, 以权谋私, 所以很难公正客观地处理相关会计事项, 也很难依法进行会计核算, 并实施有效的会计监管。

2 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村基层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农业是我国的根本,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的发展方向。在新农村建设中, 加强农场基层财务管理, 才能克服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问题, 这是发展农业的基本保障, 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要求: 1提高农村会计基础工作质量。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基层财务管理, 对财会人员进行培训、考核、选拔, 才能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素养, 及时纠正了以前审批手续不全、入账不规范、会计科目设置不合理等问题, 为行使会计职能打下坚实基础。2遏制村组干部违法违规行为。通过规范财务管理, 会计才能够维护财经纪律, 勇于履行职责, 使基层干部私用公款、贪污挪用、吃喝挥霍、乱支乱花等违纪现象显著减少, 才能很好地遏制基层干部的违法违规行为。同时, 通过把村务公开的内容、程序、时间、方式落到实处, 才能促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促进农村的安定团结。3提高农民生产收入。农村基层财务管理工作遵照《会计法》的相关规定, 会计核算符合公允性原则的要求, 才能激发农民农业生产的热情, 从而稳步提高农民的收入。财务管理与农业收入息息相关, 如果处理不当, 就可能导致农民对我国财经政策形成错误认识, 影响生产积极性, 客观上对我国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发展形成严重阻碍。

3 加强农村基层财务管理的实践路径

3. 1 强化法规治理, 增强法律意识

实践证明, 在加强农村基层财务管理的工作中, 除了采取正确的政策指导, 更重要的是以必要的法律措施来规范财务会计行为, 增强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 才能取得实际的效果。1尽快制定《农民权益保障法》, 规定农民的权利和义务, 解决农村司法资源配置与广大农民的司法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 完整保护农民权益; 2针对基层负责人以及财会人员定期举办以财务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的培训班, 使他们提高对财务管理重要性的思想认识, 切实掌握《会计法》等财经法律法规中的各项规定; 3坚决按照《会计法》落实单位会计第一责任人的规定, 并层层签订责任书, 把农村基层财务管理作为政绩考核、职务晋升的具体指标, 以增强基层干部的法律意识; 4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和执法部门的执法质量、执法效率, 税务、审计、财政各部门要抽调专门的力量, 按照《会计法》的要求, 定期或不定期对本区内的基层财务管理情况进行会计执法检查, 对那些违法办理会计事项的单位或个人, 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 已构成犯罪的, 要立即将案件移交司法机关,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 2 完善规章制度, 规范财务管理

只有建立健全各项财务制度, 并严格执行, 才能真正规范财务管理, 确保农村和谐稳定。具体措施包括: 1建立会计档案管理、财产物资管理、账钱分设分管、内部审计控制、财务公开、民主理财、票据管理、开支审批、收益分配等制度。严格使用财政票据, 加强村级财务“双代管”工作, 从根本上解决村级财务管理混乱的状况。2乡镇经管站要提高思想意识, 大胆管理, 要求使用统一的村合作经济组织发票和收款收据, 同时加强票据的监督以及管理, 禁止使用路边买来的收据报账或者白条子入账。出纳和会计一定要分开设置, 绝对不允许村党支书或者村委会主任代替行使财会人员的职能, 从源头上理清农村基层财务管理的混乱问题。3建立健全民主理财制度。各村委会都要建立民主理财小组, 小组成员由村民代表大会或者村民大会选举产生。要选出那些坚持原则、关心集体、处事公道、德高望重、作风正派、精通财务管理的村民担任小组成员, 真正发挥民主理财、有效监督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制度, 严格执行好村级民主理财小组会审制和“双审双签”制。

3. 3 坚持持证上岗, 提升人员素质

按照《会计法》的有关规定, 建立健全财会职业准入制度。凡是农村基层财会管理的负责人, 以及负责会计核算的财会人员, 都需要获得国家统一颁发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才能够从事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方面的工作。财政部门根据农村基层实际需要委派、聘任财会负责人以及财会人员, 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及时、准确、真实、可靠。为了切实提高财会人员政策法规水准、政治思想觉悟、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 需要坚持每年培训80学时的继续教育制度, 乡镇经管站每年至少集中办一次培训班, 认真组织村级财会人员学习《会计法》、《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会计制度》等, 培训合格后, 实行凭证上岗。同时, 要不断增强财会人员的遵纪守法意识, 更新和充实他们的财会知识, 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和专业理财能力, 自觉抵制不良习气和违法乱纪现象, 维护正常的财务管理纪律和秩序。

3. 4 强化财务监督, 严惩腐败行为

严格监督管理, 建立健全乡镇一把手公开述职述廉制度, 接受社会监督, 规范和制约权力运行, 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决策权; 要开展专项督查和专项行动, 重点检查各地土地发包承包、征地补偿标准、村集体资金管理使用等方面问题, 及时发现、制止、纠正和处理, 推动各项监督制度落实到位; 乡镇纪委和财政所农村财务服务中心要加强审计监督力度, 实行年度审计、专项审计以及村干部离任审计制度, 审计结果要向广大群众公开; 收支公开是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有力途径, 要大力推进农村村务财务公开, 让村务公开长期化、制度化, 接受村民监督, 对于公开程序、公开时间、公开重点、公开方式、公开内容都要规范, 保证让村民看得清楚, 看得明白; 各乡镇要订立规范的责任追究制度, 定时检查, 督促乡镇干部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既要取信于民、化解矛盾, 又要惩治腐败, 防患未然, 要强化对乡村财务工作的监督检查, 严肃纪律, 保持高压态势, 坚决把查办各类违法违纪案件作为执法的中心环节和反腐败的突破口。

4 结 论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的变化, 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新时期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接踵而至, 对党风廉政建设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运用法律武器, 规范和加强农村基层财务管理, 切实保障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林维东.农村财务人员如何应对法律风险[J].中国农业会计, 2011 (1) :55.

[2]牛慧, 李树.农村基层政府财务管理的法律思考[J].中国农业会计, 2002 (10) :15.

[3]张丽君.如何提高农业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能力[J].农村财务与管理, 2008 (3) :94-95.

[4]盛峦.浅谈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J].中国市场, 2011 (44) .

篇9: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站管理办法

【关键词】 法律监督社会矛盾社会管理

当前,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是检察机关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重中之重的任务,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检察机关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基层检察院是整座检察大厦的基石,其地位和作用均处于法律监督的最前沿。如何更好地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为化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服务,是摆在检察机关面前的一项重要使命和一个全新课题,也是作为整个检察工作基础的基层检察院更应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充分认识基层检察机关在化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中所肩负的重大使命。

深入推进化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服务是中央政法委提出的当前政法机关包括检察机关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社会矛盾化解”的精神实质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社会管理创新”的精神实质是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抓好这两项工作,就抓住了当前检察工作的根本,也就抓住了检察机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关键和基础。全国检察机关80%的人员在基层,80%的工作在基层,80%的案件在基层,基层检察院是检察机关抓好化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服务工作两项工作的决定力量。因此,基层检察机关要深刻认识、准确把握自身所肩负的重大责任,准确把握自身的职责定位,找准化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服务的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切实承担起维护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神圣职责。

二、着力抓源头、抓根本、抓基础,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

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是三项重点工作的基础,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抓手。如何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工作,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我们必须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务。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从五个方面下功夫。

(一)坚持依法公正处理案件,源头防范矛盾。依法公正处理案件,是党和人民对司法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司法工作的永恒主题。一是要着力强化公正执法理念。马不伏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培养公正执法素养,要注重职业道德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检察官客观义务的树立和践行,把忠诚、公正、清廉、文明作为每个检察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品格着力加以培育。培养公正执法素养,要端正执法理念。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牢固树立权利平等、程序公正的执法观念,始终坚持“三个至上”,切实做到“四个在心中”。培养公正执法素养,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检察官应通过学习养成以下四种品德:爱岗敬业的品德、无私奉献的品德、忠于法律的职业品德和纪律约束的品德。通过养成良好的品德,进而提高修养、提高素质,从而坚持秉公执法、廉洁办事。二是要努力提高公正执法能力。高超的职业技能是实现公正执法的基础和保证。从事检察职业的人员必须具备与其职业相匹配的学识和才能。如果空有公正执法之心,而无公正执法、准确办案之能,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就不可能实现。“法律是一门艺术,在一个人能够获得对它的认识之前,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要以大规模教育培训为契机,扎实推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争创学习型检察院”活动,根据不同执法岗位的职责和特点,有针对性的加强专门培训和实践锻炼。三是要切实强化执法监督制约。权力不受监督,必然导致腐败。要制定统一、明确、具体、操作性强的执法工作规范,建立案例指导制度,健全案件集中管理机制、执法办案风险预警机制,推行网上办案和“阳光执法”,积极营造有利于公正执法的考评导向和责任追究机制、检务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对证据收集、不捕不诉等执法环节的监督制约力度,推动形成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的长效工作机制,做到既惩治犯罪,实现违法当罚、罚当其罪,又保障人权,切实维护当事人诉讼权利,使无辜的人不受法律追究,确保办理的每一起案件都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

(二)注重改进办案方式方法,避免引发矛盾。改进办案方式方法是加强和改进检察工作的重要着力点。执法办案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合理期待,坚决摒弃机械执法、简单办案的观念和陋习,按照新形势下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的要求,把办案的“三个效果”有机统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通过理解、尊重、关爱和帮助等一系列人性关怀措施,最大限度兼顾各方面利益诉求,最大限度兼顾法、理、情,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合理需求,使群众通过案件的办理、事情的处理,既感受到法律的权威、尊严,又感受到检察机关的关爱、温暖。特别是当前查办涉企职务犯罪案件,要按照“五个更加注重”的要求,坚持“一要坚决,二要慎重,务必搞准”的方针,切实做到“三个考虑到”(办案前要考虑到运用何种方式不至于影响经济发展环境;办案中要考虑到使用何种手段才能保证生产发展正常运行;办案后要考虑到如何尽可能挽回损失,恢复发展)、“四个必须”(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案件,必须慎重,该迟办缓办的要迟办缓办,绝不能因案件查办造成经营困难和群众不满;初查必须秘密进行,在调查取证时,不开警车,不穿警服,不轻易公开到办公地点传人,不发表有损形象和声誉的言论;对发案单位财产进行查封、冻结必须经过严格审批,不能影响正常生产经营活动;追缴贪污、挪用等赃款赃物应该返还的必须返还)、“四个避免”(避免影响资金流动;避免影响生产经营的连续性;避免影响招商引资和经营业务关系;避免影响声誉和产品信誉,做到该保护的要坚决依法保护)。

(三)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有效消除矛盾。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彰显法律惩治预防、教育引导功能的重要抓手。从总体上看,当前宽严相济强调严的多,适用宽的少,刑事和解修复社会关系的机制尚不顺畅,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消除社会矛盾的作用并不明显,还有很大一部分案件完全可以通过刑事和解等从宽处理形式来消除对抗,达到最大程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最大程度增加和谐因素的目的。要推动形成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强大合力与长效工作机制,在深入开展打黑除恶等专项斗争,依法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多发性侵财犯罪、毒品犯罪、经济犯罪特别是涉众型犯罪,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群众切身利益的同时,着眼于消除矛盾、促进和谐,深入探索和规范刑事和解、量刑建议、附条件不捕不诉等办案新方式,健全完善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办理机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办案机制和执法考评机制,坚决克服下达追捕追诉指标等错误做法,把从宽处理的每一件案件作为有效消除社会矛盾的具体实践。

(四)重视抓好延伸办案服务,积极调处矛盾。抓延伸办案服务是彰显法律人文关怀和检察工作人民属性的根本要求。要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检察工作的根本标准,自觉践行执法为民理念,在以执法办案为中心、确保案件质量的前提下,把抓延伸办案服务作为检察机关满足人民群众合理期盼、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有效形式,对办案中发现的个体性矛盾和当事人面临的实际困难不回避、不敷衍,通过进一步完善刑事案件被害人救助机制,健全检调对接机制,加强联系协商、释法说理、心理疏导等工作,积极引导和帮助当事人特别是困难群体、弱势群体应对困境,化解积怨,消除深层次隐患,真正实现“案结事了”;对办案中发现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消除隐患、强化管理、预防犯罪的检察建议,切实促进社会管理水平提高。尽管很多遗留问题是小事,但小事连全局,小事连民心。一些小事、小情,对我们检察机关、检察官来说,也许是司空见惯、微不足道,但对于普通群众来说,可能就是一辈子的大事、难事。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小事做起,积极主动开展延伸办案服务,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以实际行动向群众传送党和政府的温暖,真正把工作做

到老百姓的心坎上,努力构建和谐检民关系。

(五)妥善处理涉检信访案件,切实解决矛盾。妥善处理好涉检信访案件,是检察机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践行执法为民理念、提升执法公信力的重要举措。当前,社会矛盾具有的敏感性、关联性、对抗性、破坏性加大的新特点,涉检信访同样存在。要根据涉检信访面临的新形势,把解决问题放在首位,认真贯彻执行中央政法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的意见》,将涉检信访工作作为整个系统的全局性工作,举检察机关各部门之合力,切实抓出成效。要加强涉检信访长效机制建设,健全落实首办责任制和领导接访、下访、巡访、督查专员等制度,推动领导干部接访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积极探索建立涉检信访定期排查机制,综合采取依法处理、教育疏导、救助救济等措施,切实把涉检信访的苗头和隐患消除在萌芽和初始阶段。对于涉及问题复杂、息诉罢访难度高的涉检信访案件,检察长要亲力亲为,带头研究和落实息诉罢访对策,积极做好各项稳控工作,防止问题堆积蔓延,坚决避免因涉检信访引发重大群体性事件。要紧紧抓住群体性事件发生初始阶段这一处置时机,研究完善工作预案、处置程序和处置原则,领导要靠前指挥,信息要及时畅通,对媒体要认真稳妥处理,不断提高检察机关应急处置的能力,最大限度减少群体性事件对社会造成的危害。

三、着力在构建社会管理新格局中发挥职能作用,服务社会管理创新

全国政法工作会议提出,要把解决社会管理滞后问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积极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之路。检察机关虽不直接承担社会管理责任,但依据其宪法定位,属于广义的社会管理主体,其执法办案活动是广义的社会管理活动,同时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对部分社会管理活动负有监督职责,既是创新的主体,又是推进创新的力量。基层检察院处于社会管理的第一线,在社会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应当从执法办案创新、服务保障创新和内部管理创新三个方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一)紧紧围绕法律监督职能,推进执法办案活动的创新。执法办案是检察机关的主要职责和任务,是检察工作的中心。在当前新的社会矛盾积聚、刑事犯罪居高不下的态势下,检察机关必须推进执法办案活动的创新,更加注重和谐、公正,不断适应社会管理新方式。一要加强监管活动监督等工作,促进对特殊场所特殊人群的依法、文明、科学管理。加强对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的法律监督,积极参加社区矫正试点和推广工作,帮助刑释解教人员更好地融入社会,参与青少年群体的教育保护工作,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犯罪检察工作,加强对流动人口犯罪情况的分析,协助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二要加强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引导工作,促进对虚拟社会管理水平的提高。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深入整治互联网和手机媒体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专项行动等整治活动,净化网络环境。加强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引导工作,把互联网等媒体作为听民声、察民意的重要渠道,促进对虚拟社会管理水平的提高。三要积极探索提高司法工作效能。在现有的法律规定下,改进执法办案手段,提速案件的办理,处理好保障人权与保证案件质量,缩短时效与确保公平正义的关系,做到执法办案的又好又快,有效避免“迟到的正义”现象的发生。四要努力促进执法办案效果的最优化。以“法律眼”冷静观察社会事务,洞悉每一起进入司法领域案件背后的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利益与矛盾,明辨是非,定纷止争,消除矛盾双方的对立,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安宁。要正确认识法律在社会管理中功能的有限性,避免掉入“法律全能”的误区,在执法办案中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平衡好各种利益和冲突,力争达到执法效果的最佳和最大化。

(二)紧紧围绕经济发展大局,推进服务保障工作的创新。检察机关作为国家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职能就是为社主义经济建设服务。检察机关应主动将检察工作融入服务大局需求之中,在服务和保障经济社会建设需求中体现、弘扬检察工作的社会价值和作用,这是检察机关生命力之所在。一要在党委的统筹安排下自觉融入大局。党委的统筹为检察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而检察工作又是党委统筹指挥的有效手段之一。为此,检察机关要牢记检察工作是全局工作的一部分,是党委统筹领导社会管理中的一份子,必须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党委工作大局。二要围绕党委重点工作履行职责。在不同的时期,党委根据形势变化,对社会管理提出新的要求,部署新的工作。检察机关必须要围绕党委关于加强社会管理的一系列指示和安排,积极参与到重点工作中去,适时通过专项行动来履职。例如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青少年维权及法制宣传教育、帮教刑释解教人员等各项社会管理工作,按照分工,积极参与。三要进一步保护和规范社会管理主体。要确保社会管理主体的有效运转和规范操作,坚决查处国家公职人员在社会管理活动中的贪污受贿、侵权渎职的犯罪行为,惩处单位职务犯罪行为,促进社会管理清廉和政风清新,加大对社会自我管理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的监督力度,打击其滥用及不当行使管理职权和服务职能,危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促进社会事务的有序开展。对侵害社会管理主体,妨碍社会管理活动的犯罪行为,要依法打击。同时,依法支持社会自我管理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的自我发展,促进社会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三)紧紧围绕规范化建设,推进内部管理方式的创新。内部管理的创新是检察工作的力量和源泉,通过整合内部资源,优化职权和资源配置,统筹形成合力,达到内部管理的有效性和高效性。一要推进检察官分类管理改革。将基层检察机关内部的一些工作内容相似,职责相近的科室整合合并,合理优化配置资源,避免出现分工越来越细,统筹难度越来越大,某些工作因难以明确而扯皮的情况。二要强化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检察机关的纪检监察部门是检察人员违法违纪案件审查的专门部门,应当将纪检监察部门作为检察机关执法办案监督的监督主体,充分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的督查作用,对自侦、批捕、公诉案件适时监督,对其办案中是否严格按规定程序、是否遵守办案纪律、办案安全等方面进行督查和监督,确保执法办案顺利进行。三要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将网上办案作为现代化信息手段介入到检察工作之中,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也是检察事业发展的必然。充分利用网络化办案平台,适时调整管理思路和模式,致力于将其应用到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制约,应用到案件管理、考核和评价,充分发挥其管理功效,从根本上规范办案程序和检察人员的执法行为,预防违法办案和错案发生,提高案件质量和办案效率,推进执法规范化和管理科学化建设。

四、结语

“万丈高楼从地起”,检察工作重在基层,难在基层,希望也在基层。基层检察院要充分发挥直接联系群众的优势,充分发挥检察职能,坚持稳定是第一责任,坚持源头治理,强化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把促进社会管理的任务落实到基层,推动检察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王祺国:《化解社会矛盾与检察执法理念》,《人民检察》2010年第8期;

[2] 黄超:《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要坚持五个原则》,《人民检察》2010年第2期;

[3] 《发挥检察职能 积极参与社会建设 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法律与监督》2010年第6期。

上一篇:吹笙引,吹笙引王毂,吹笙引的意思,吹笙引赏析下一篇:N4语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