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美--材料

2024-05-01

人性的美--材料(精选6篇)

篇1:人性的美--材料

“人性的美丽”写作素材 【审题】人性的美丽——热爱祖国、关心集体、乐于助人、乐观向上、勤奋刻苦、幽默风趣、自强不息、勇于奉献、敢于斗争、正直敬业、忠厚勤劳、富有爱心、孝敬长者、谦和善良、同情弱者、真诚守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写前准备: 做这个题目,尤其强调真情实感,唯有真情,方能动人。

【事例】(1)危险裹胁生命呼啸而来,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托住了幼吾幼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吴菊萍并不比我们高大,但那一刻,已经让我们仰望。

(2)人性的美丽无处不在。就像二月的春风,吹绿了世界每一个角落,吹暖了人们的心房,吹出了一个美丽新世界。

以忠诚感动中国的衡阳消防官兵,为救身陷火场中的人,二十个消防官兵牺牲,仅有一人幸存。英雄试飞员梁万俊,在飞机失去控制的危机关头,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以惊人的胆识操纵飞机安全降落,创造了世界奇迹。还有勇斗歹徒的女司机石东,杰出民警鞠俊瑞。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信仰,他们互不相识,却有着相同的品质。他们平凡,他们普通,但他们的行为所展现出的人性的美丽,却让人们知道了平凡而又普通的他们。人性的美丽无处不在,他们也无处不在。

(3)每次回家,小区的管理员都会对我微笑,我感觉很温暖;公交车上,和孤独的老人随便寒暄几句,他会感到快乐;朋友的孩子穿了新衣服,就别吝啬你的几句夸赞;火车站里,看到别人大包小包,就别让人先过;中午排队买菜,学会静静地等待,给别人留一份安静;下雨了,即使和陌生人同撑一把伞,有何妨

(4)六尺巷传奇 :

清朝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邻居是桐城另一大户叶府,主人是张英同朝供职的叶侍郎,两家因院墙发生纠纷。张老夫人修书送张英。张英见信深感忧虑,回复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老夫人令家丁后退三尺筑墙。叶府很受感动,命家人也把院墙后移三尺。从此,张、叶两府消除隔阂,成通家之谊。

(5)一个真实的,全中国最美的女孩 ——奉献之美

1998年8月24日,一场特殊的追悼会在山东加祥县后申庄举行。

死者申春玲是一位年仅16岁的小姑娘,但她却享受了这个村最高的葬礼规格,然而有谁知道这位早逝的姑娘其实与这个家庭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她只是一个连户口都没有的继女。

1994年6月,失去丈夫的春玲的母亲带着申春玲姐弟从山东范泽龙周集来到加样县后申庄。1995年初夏,继父在一次施工队中从三楼摔了下来,瘫痪在床。家里的经济立即捉襟见肘,正在哥哥们争着要退学,继父左右为难之时,小春玲却提出由自己辍学,帮妈妈支撑起这个家。可刚刚走出磨难的春玲母亲却承受不住再一次的灾难打击,离家出走了。于是在继父瘫痪,亲母亲离家出走后,她却勇敢地留了下来,用柔弱的双肩托起了四个大学生哥哥,却不幸地在哥哥刚刚大学毕业之时因为积劳成疾而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精彩语句】

1、爱,能给人以温暖,爱,能救人于水火。爱的道路不曾停止过,髙春娜、洪战辉等人都在陆续为爱铺就一条路。就像白胡宁说的“把爱拿走,地球将变成一座坟墓,”为了我们的路不会停止,地球不会变成坟墓,让我们一起为了爱的将来,付诸行动吧。

2、人之所以能够看到太阳,感受温暖,是因为他们有美的心灵;人之所以能够看到群星,感受璀璨,是因为他们有美的灵魂;人之所以能够看到彩虹,感受雨过天晴,是因为他们有美的信念。

人性是美丽的,凭着这份美丽,带给了我们一次次希望,一次次震撼。

3、人性本身是跳跃的音符,她让你很和谐的融入节奏己的色彩;人性本身是飘荡的云朵,让你很自然的适应团体,却依然展现你独有的才华;人性本身是流淌的小溪,她让每一寸流淌过的土地,都印满了善良的水痕。

人性之美,无与伦比,不需我们寻求,因为人性的光辉永远都闪耀在每个人的心中。

4、鲁迅先生说过,“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只要我们怀着这一心情,就不怕走投无路!。

5、“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让我们用心去品味人性的美丽,摒弃人性的丑恶!

6、人性是如此美丽,它使光明驱散了黑暗,它使光明驱散了黑暗;人性是如此美丽,它使陌生人之间互相帮助,情同手足;人性是如此美丽,它使大千世界其乐融融,和谐美满。

7、人性的美丽就如每一个人的心同黎明的

用爱去开辟一个处处是温情与阳光的乐

14、这是人性美丽所产生的奇迹,这是一座人性美丽的、永恒的丰碑。

15、一个人要有野心,这是人们前进的动力源泉。

16、从两种眼神中,深深的流露出人性的柔美,人性之柔美,犹如一片水草,水草浸润在心间,丝丝都是爱怜。

17、人性是美丽而伟大的,它使身处危难、痛苦中的人看到希望,露出幸福的微笑

18、你们给予我的回忆,为我诠释了生活的道理,像一道曙光照亮了我前进的方向。

19、上帝在创造的时候,如果关闭了一扇门,那么,他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的。20、人性的光辉是很明亮的,它就像太阳,耀眼的光芒使人们闭上眼都能感觉到它的存在。

21、大自然的山山水水是如此的娇娆美丽,人性是美丽的,这种美丽胜过自然美,仿佛是夜晚空中一颗颗星星发出的灿烂的星光,照亮世界,温暖人间。

22、烟花过后只留下淡淡的火药味,但那瞬间的美丽却永远定格在了人们心里,黑夜过半,黎明还会远吗?明天,阳光依旧灿烂。

23、我们不是缺失善良的心,而是缺少表现善良的勇气。

24、人性是多么脆弱而美丽的东西,我们应该让它充满整个世界。让我们用爱制成风雨无阻的大船,在“海洋”中前进。

25、人性的美丽是一块毫无暇疵的美玉,即使被遮住了,也无法掩盖它璀璨的光芒;人性的美丽是人世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即使被深藏,也会为人间增添光彩;人性的美丽犹如一块光洁的镜子,反射阳光,照遍世界每一个角落!

26、深冬的黄昏,阴冷而寂寥,风,利飕如刀,剥光了梧桐的盛装,枝条瑟缩。

27、爱是一种至高无上纯洁美好的感情,如阳光温暖人灰冷的脸颊;如雨露滋润人干涸的眼睑;如芳香温馨人受伤的心灵。

28、小镇人的爱在丽贝卡心中播种,开花了,丽贝卡又把爱的种子撒向更多人的心中,进行着接力赛,在每一个交替的地方划出了人性最美的弧线。

29、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关键活在当下,要用人生最璀璨的光芒,照亮自己的世界,照亮他人的生活。

30、在黑暗中摸索,徘徊着前进,一路上注定是磕磕绊绊,坎坷崎岖,但黑暗注定短暂,如浮光掠影般转瞬即逝,光明一定会代替黑暗,即使这个世界不完美,即使在某些角落还充斥着丑陋与罪恶,但终究还是有人性的美丽闪出,那一个璀璨的闪光点。

31、当处在困境时,也许一种眼神就鼓励着你;在战胜病魔时,一句关心的慰问,就会极大的鼓舞你;当手足无措时,一只温暖的手伸到面前,就会给你很大的安慰。

32、这世间是美好的,不是因为有绚烂灯光的夺目,青山绿水的秀丽,健康富足的生活,而是因为有了心灵美的人们为这美好的世间增添了诗情画意。

33、丛飞、张纯如他们都是为了大家的利益无私的奉献乃至牺牲自己,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人性的美丽。正如臧克家写的:一个人死了,他还活着。虽然他们永远离开了我们,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们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35、人性的美丽通常展现于平凡中,而且展现的淋漓尽致,其绚烂正如天上虹!

36、美,其实无处不在,也许,就在你弯腰捡起的上的垃圾的刹那呈现;也许,就在你为白发苍苍的老人让座的瞬间闪现;也许,就在你轻轻为别人捡起掉落的物品而展现;也许―――

37、小女孩的微笑更灿烂了。在这一瞬间,我体会到了人性的美丽,原来她如此简单。

38、曾经以为,平凡是绚丽色彩后面不起眼的白纸,平凡就是攀登高峰的绊脚石,所以我一直排斥这个字眼。

39、如果波及世界的那次灾难没有发生,安妮就会和所有同龄的孩子一样,在法兰克福和煦的阳光下玩耍。

40.宽容别人,其实就是宽容我们自己。多一点对别人的宽容,其实,我们生命中就多了一点空间。有朋友的人生路上,才会有关爱和扶持,才不会有寂寞和孤独;有朋友的生活,才会少一点风雨,多一点温暖和阳光。其实,宽容永远都是一片晴天。

41.宽容就是忘却。人人都有痛苦,都有伤疤,动辄去揭,便添新创,旧痕新伤难愈合。忘记昨日的是非,忘记别人先前对自己的指责和谩骂,时间是良好的止痛剂。学会忘却,生活才有阳光,才有欢乐。

42.宽容就是潇洒。“处处绿杨堪系马,家家有路到长安。”

43.宽厚待人,容纳非议,乃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美满之道。事事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活得也累,难得人世走一遭,潇洒最重要。

【名人名言】

44.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黎巴嫩)纪伯伦 45.欲温而和畅,不欲察察而明切也〈晋书〉 46.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47.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宽容的。——(俄罗斯)屠格涅夫 48.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49.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50.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51.幸福在于为别人而生活。——列夫·托尔斯泰 52.一个只顾自己的人不足以成大器。——罗斯金 53.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篇2:人性的美--材料

当地震无情地撕裂者大地,

天空挥霍起往日的阴霾,

为死去的灾民尽情痛苦。

此刻,心诚坦之,

感到生命是如此的脆弱。

然而,

生命却又是那么的坚强,

瓦砾下,废墟中,

还有生命的气息,

在顽强地与死神抗衡,

演绎着超越命运的奇迹。

这刻,不禁肃然起敬。

站在这历史的长河中,募然回首,

感到无比的失落与无奈。

想到自己的无能,

在这万分紧急的时刻,

却没有献上自己应有的力量。

看到胡总理那忙碌的身影,

在挽救生命的道路上,

被人性的力量渐渐地拉长了,一直到了天边的尽头。

黑乎乎的影子,

变得越来越模糊,并被逐渐地放大,

仔细一看

原来是许多的`志愿者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救援队伍,

在第一线努力地奋斗着。

奈何不了地震带来的痛苦,

即离开自己最亲最爱的人,

没关系,

我们还有13亿人甘愿做一家人。

奈何不了这世间的无情,

即把离别的痛楚留给这花白的老人与小孩,

没关系,

我们还有社会的关爱与国家的帮助。

身为黄炎子孙,

我愿幻化成一场雨,

为早已开裂的嘴唇得到些许的滋润。

身为黄炎子孙,

我愿意变为一道彩虹,

架起生命的通道,

让走往天国的路不再黑暗。

身为黄炎子孙,

我愿意成为一位天使,

让好心的人,

能回到这迷人的世界。

在这里,

篇3:人性的美——论安岳石刻造像艺术

人性美是对人的本性的赞美和歌颂。人性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基本特质, 既有自然的属性, 又有社会的属性, 因此对人性美历来有许多不同的看法。

“人性”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 “人性”侧重社会属性, 其核心内容是以人的自我意识为基础的对现世生存的深刻体验与反思。从美的性质上讲, 人性美与中国传统社会制度与社会伦理所关注的“善”联系更为紧密, 它是文人通过对现世生存的深刻体会与反思之后, 将其在现世生存之中追寻不到却深深渴望的真、善、美, 通过文学艺术作品表现出来, 以此唤起观众或读者审视生活的情感共鸣。

2. 安岳石刻在审美取向上体现人性美

安岳卧佛院第3号窟是唐代规模最大的涅槃变造像, 依山凿就, 卧佛全身氏23米, 头东脚西, 左侧而卧, 卧姿有与佛经所谓“北首右侧卧, 枕首垒双足”相反。千佛寨第96号药师经变窟不仅刻出药师佛、八大菩萨、十二药义神将等, 而且在左右侧壁还浮雕有“九横死”和“十二大愿”, 不仅在四川其他石窟中未有, 而且在中国石窟雕刻造像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唐代安岳的石刻造像中主像头上有宽高的肉髻和螺旋形发髻, 身上一般都著领口呈大“U”字形双领下垂的袈裟, 个别佛像的袈裟为圆领通肩式, 袈裟的摘纹仍呈平行的大圆弧线条, 断面呈阶梯形。头饰由前期的花鬘或花鬘形的宝冠, 变为镂空化纹装饰的筒状花冠, 下体显著的羊肠大裙变成了垂至足面的大裙, 大腿和小腿上的裙纹也不是前期平行的小圆弧线条, 而是呈深阴刻的直线条, 并附加较为复杂的璎珞装饰。这与唐代其他地方的雕刻的写实手法不太相同, 但与当时巴蜀人的衣着类似。

毗卢洞第8号柳本尊十炼图窟, 是表现“四川密宗主要教义”和“柳本尊十炼修行图”题材, 这种地方性题材, 仅见于安岳和大足石刻, 该题材的出现, 对于四川石窟地方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著称于世的紫竹观音, 半镂雕悬坐在突出岩石的峭壁上, 头戴全镂空化佛高冠, 袒胸露臂饰璎珞, 缨珞像虬曲而下的金色飘带, 下身轻柔飘逸的彩带连接薄如蝉翼行如流水的长裙, 裙角皱纹飘逸自然, 紧贴两臂的坎肩, 造像体形丰满匀称。观音造像身材比例适度, 小巧玲珑, 面部丰满圆润, 柳叶眉、单凤眼、高鼻梁, 樱桃小口, 凤眼微启下视, 巍峨庄重, 柔和亲昵, 是一个典型的四川女性。紫竹观音侧身跷足坐于蒲叶座上, 左手下撑, 右足上跷, 赤足分别踏在蒲叶座和莲花蕊上, 衣饰华丽而不浓艳, 容貌美丽迷人而不媚, 体姿潇洒而不欲, 其容貌风姿恰似出水芙蓉, 裸露的肌肤细腻光滑而富有弹性, 恰似一位韶华绝伦的妙龄女子, 给人以倜傥而不轻佻、温雅而又端庄之感。一般的刻佛、菩萨是两眼微闭, 眼球向下, 看着朝拜他的信徒, 而紫竹观音的眼睛撑得很开, 眼球似乎可以转动, 眼神余光非常开阔, 既能正面看, 站在左右后脚, 仍然能看见你, 大大增加了观音的活力。肩上披巾垂于足下两侧, 与脚踏的莲花石连接, 对空悬莲化起到拉的作用, 使披巾又有依护的效果, 巧妙地利用了力学支撑原理。造像身躯侧坐和跷起右脚, 突破了在佛教造像正襟危坐的宗教仪轨, 加上注重自然采光, 不论从哪个角度都能获得同样的审美效果。

安岳石刻造像布局主要以主尊为中心, 两侧对称构图为主, 雕刻手法以半圆雕为主, 辅之以浅浮雕和线刻。石窟的造像以丰润为审美特征, 造像面容多呈地方女性, 在造型上采用线、面结合进行写实, 形体比例准确, 形象刻画细腻。

中国石窟造像真正转变为中国人自己的特色是从唐代开始, 到宋代民族化、世俗化已经非常成熟, 而到了明清, 则纯粹世俗化了。而安岳石窟造像在题材、造型等诸方面往往采自于社会生活现象和人们的认识, 生动的表现了这样一个变化的过程。唐代的佛、菩萨造像是“神性”和“人性”的统一体, 而宋代的佛、菩萨造像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神性”, 更注重“人性”, 有时甚至已经脱离了宗教艺术的特定要求, 成为单纯的美女雕刻。安岳宋代石窟造像的从其艺术表现风格而论, 佛、菩萨造像以世俗中的年轻美丽女性作模特儿来表现, 身躯与真人同大, 或者大于真人, 其脸形既不是山西云冈石窟的印度人或西域人的面相, 也不同于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那样丰满, 在安岳, 菩萨像的中国化和地方化更加明显。中国的石窟多在北方地区, 风格粗犷雄伟, 安岳石窟却尽显南方地区纤秀柔美的仪态。

安岳石刻造像艺术风格主要受广元、巴中等川北石窟芝术的影响, 造型多依山依岩取式, 布局严谨巧妙, 造像大胆突破宗教仪轨, 造像艺术风格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以前追求的“神性”, 突出世俗化, 显得更质朴、更人性化;有的通过宗教的事迹具体刻画出人民群众的爱憎和生活情趣, 展现出人体和人性美, 从不同角度反映古代社会和世俗生活风貌。

中国石窟艺术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各个时期都积淀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模式和内涵。作为上承敦煌、龙门、云岗石窟, 下启大足石刻的安岳石刻, 吸取了前期石刻艺术的基础, 在遵照佛教教义的基础上, 在题材选择、艺术形式、造型技巧、审美情趣方面都具有相对独立的特色, 在神性中融入人性。

纵观安岳石刻, 虽姿态万千, 神采各异, 但就现存的造像风格而言, 除少数石刻保留了造型敦朴、线条粗犷的魏晋风骨外, 而大量的都属于体态丰腴、雍容华贵的唐代风格, 也有一些具有工细华美、璎珞满身的宋代特征。在这些摩崖造像中, 古代的能工巧匠们运用力学、光学和美学原理, 充分利用地形山势, 依崖雕凿, 以其虔心礼佛的匠心和高超的技艺, 给我们留下了繁多的充满人体美和人性美的艺术品, 创造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石窟艺术。这些人物形象生动而富有情趣, 刻工精细、刀法娴熟, 颇见匠心独运, 有神工鬼斧之妙。

艺术来源于生活,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古代雕刻艺人把来源于生活的东西, 潜意识融入了宗教雕塑, 具有浓烈的世俗意识, 我们在这些礼佛的场所, 就会感到人间真情冉冉上升, 审美情操得到升华。驻足于石刻造像前, 常使人感到它们是现实鲜活的人。这种人间之美、人类之美、人性之美、人情之美、人体之美的着力表现, 是宗教更接近于庶民百姓, 更接近于现实生活的表现。

3. 结语

观赏安岳石刻, 犹如翻开一本中国古代生活的百科全书。我们知道, 宗教的艺术世界透射出人类现实世界的面目。佛教以故事的形式讲经说理, 为佛教石刻艺术描摹现实世界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安岳石刻最盛时期经历了从盛唐至北宋 (公元724年一ll10年) 近四百年、四个世纪七个朝代, 大量人物造像为研究人物雕刻技法和不同历史时代各阶层与民族服饰提供了重要资料。造像表现了多样性的民风民俗。从消失的世风世象, 到流传至今的民风皆在其中。经变故事雕像中表现的现实生活片断与劳动生产场景, 为了解时代风情提供了珍贵资料。柳本尊“行化图”中两尊护法天王分别仗剑持斧, 茗山寺l2护法手持各类兵器, 圆党洞摔跤图, 健美强悍的金刚等, 透露出的是那时军事、体育方面的信息。

篇4:人性的美--材料

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不同,每个人的善恶美丑也不同。有的人天生善良,不管在什么场合他都会显现出他的善良本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他都会伸出援手,去帮助别人!可有的人则不然,他自私会耍心机,时时刻刻都在算计别人。

篇5:人性本恶辩论材料

第一,只有认识人性本恶,才能正视历史和现实。回顾历史的时候,我的内心总感到痛苦而颤抖。从希波战争到十字军东征,从希特勒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到日寇在华北的细菌试验场,真可谓是“色情与贪婪齐飞,野心共暴力一色。”以往的人类历史,可以说是交织着满足人类无限贪欲而展开的狼烟与铁血啊!可见,本恶的人性如果不加以控制的话,将会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呢?

第二,只有认识人性本恶,才能重视道德、法律教化的作用,才能重视人类文明引导的结果,培养健全而又向上的人格。在历史的坎坷当中,人类并没有自取灭亡。尤其是在面对彬彬有礼、亲切友善的新加坡朋友面前,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人类明天会更好,这其中我们要感谢新加坡孜孜不倦地建立起他们优良的社会教化系统。人类文明是在人类智慧之光照耀下不断茁壮成长的。饮水思源,借此我们要感谢那些在人类教化路途中洒进他们含辛茹苦汗水的这些中西先哲们。正因为从他们的理论智慧当中,从他们的身体力行当中,人们才有可能从外在的强制走上理性的自约,自约人的本性的恶,从而培养一个健全而又向善的人格。可见,人性本恶,并不意味着人终身成为恶,只要通过社会的教化系统就可以弃恶扬善,化性起伪啊!

第三,只有认识人性本恶,才能调动一切社会教化的手段来扬善避恶。光阴荏苒,逝者如斯,在物质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同时,而人类的精神家园可谓是花果飘零。在这个时候,我们要警惕,人性本恶这个基本的命题。可喜的是,在东方的大地上,我们说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已经从一阳来复开始走向了新的春天。我们也相信,通过传统文化的精华,必将使人类从无节制的欲望中合理地扼制并加以引导,从他律走向自律,从执法走向立法。人类才可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篇6:人性的美--材料

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 英国政府废除了其颁布的禁止移民向西进的敕令, 随之而来的是有名的“西进运动”, 许多来自东部沿海地区和欧洲的移民, 还有失业的工人、失去土地的农民纷纷越过阿巴拉契亚山脉涌向西部, 开拓了美国西部的大片土地。 (常耀信, 2008)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至内战爆发前, 北方工商业资本主义经济和南部种植园经济沿着不同的方向得到了迅速发展。然而, 南北却出现了大量矛盾, 其主要表现在于对西部新拓展土地的争夺和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上。 (常耀信, 2008) 首先, 双方争夺西部土地, 一方面为了发展各自的经济, 另一方面他们还想增加自己在国会的议席, 进而影响联邦政府的政策;其次, 由于南方奴隶主采用奴隶制, 占用了大批的劳动力, 而导致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缺乏大量廉价的“自由的”雇佣劳动力。 (常耀信, 2008) 19世纪中期, 南北矛盾的主要方面是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随着矛盾的不断激化, 1861爆发了极具影响意义的美国内战。此次战争历经四年, 最终北方胜利并且铲除了没落、腐朽的南方奴隶制。 (常耀信, 2008) 此后, 美国资本主义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自由高速的发展, 为其后来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工业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继美国内战之后, 1929年, 美国爆发了资本主义史上最大的经济危机。这使得美国金融界几近崩溃, 股票一夜之间从顶巅跌入深渊。危机期间, 由于生产过剩, 消费紧缩, 导致大量商品积压, 大量美国人失业, 缺衣少食, 生活日益贫困, 对未来失去了信心。 (常耀信, 2008) 美国社会道德进一步沦丧, 盗窃、斗殴、凶杀案件屡屡发生。

此时, 美国文学逐渐从浪漫主义时期过渡到了现实主义时期。文学家们纷纷拿起手中的笔杆, 力求最真实地描述美国民众的生活, 揭示人性, 抨击当时黑暗社会。本文试图通过对欧•亨利的代表作之——《二十年后》中鲍勃对吉米以及约翰•斯坦贝克的代表作之一——《人鼠之间》中佐治对李奈的友谊以及主人公各自最后的命运进行分析, 探究美国现实主义作家对19世纪至20世纪美国社会之恶的抨击及对人性之美的赞扬。

二、人性之美与社会之恶

(一) 欧•亨利笔下的鲍勃

作为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亨利通过其新颖的构思、诙谐的语言和悬念突变的手法再现了20世纪初期的美国社会, 他的作品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王仲年, 1987) 《二十年后》是欧•亨利的一部短篇小说, 其故事情节并不复杂, 然而却留给读者一种无以言表的感受, 它使我们既感动于鲍勃对友情的珍视, 又使我们惋惜于鲍勃的“罪行”。

小说中, 鲍勃以通缉犯的身份出现, 这使我们联想到了当时的美国社会——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西进运动, 欧•亨利以此新颖的构思让我们看到了西进运动的一个侧面。在欧•亨利心目中, 美国西部草原和东部城市大相径庭, 在像纽约这样的东部大城市, 社会中充斥着资产阶级唯利是图、虚伪狡诈的恶习。在西部, 资本主义的压迫却不那么明显, 人们淳朴、正直、勇敢, 充满着朝气。 (王仲年, 1987) 然而, 西进运动时期, 西部人们尽管身处在看似自由的环境中, 他们也不得不在刀光剑影间苦苦地生活。鲍勃的生活历程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诠释。

鲍勃等待吉米时, 从口袋里掏出了一块小巧玲珑的金表, 表上的宝石在黑暗中闪闪发光, 可见鲍勃确实在西部得到了财富。然而, 得到财富的同时他也承受了很多苦难——他的右眼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伤疤, 并且是名通缉犯。这样的描述从侧面反映出了:在美国, 人们向往追求财富;然而, 当时的美国社会结构却没能为人们提供一种合法的、制度化的手段, 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追求, 进而导致了一些人采取不符合社会规范、违法的手段来获得财富。 (于永凤, 2006) 鲍勃恰恰是那个时代的冒险者和牺牲者之一。

为了赴二十年前与朋友吉米的约定, 鲍勃不惜冒着被警方逮捕的危险, 这是一份多么真诚的友情和笃定的信任!经历了二十年的风风雨雨, 鲍勃仍坚定地信任着自己的好朋友。文中鲍勃在向“警察”描述自己的好朋友吉米时, 多次用了“最要好的”“亲密无间”“情同手足”“最信得过的”等词语, 这充分反映出吉米在他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是他至今仍引以为豪的好朋友。 (周莉薇, 2009) 近夜间十点, 街上的人寥寥无几, 然而当“警察”问鲍勃, 如果他的好朋友没有准时赶来赴面的话, 他是否会离开这儿, 鲍勃却毫不犹豫地回答说不会, 并且起码还要再等他半个小时。“但我相信, 只要吉米还活着, 就一定会来这儿和我相会。” (田艳, 2005) “如果吉米还活在人间, 到时候他一定会来的。” (田艳, 2005) 鲍勃两次强调吉米一定会来与他相见, 可见鲍勃对朋友足够的信任!二十年未曾谋面, 鲍勃却对二十年前与吉米分手的时间记得清清楚楚:“9:57了, 我们上一次是10点整在餐馆门口分手的。” (田艳, 2005) 对朋友的身高和容貌也依旧记忆清晰:“我从未想到你会长到这么高, 高了两三英寸呢。” (田艳, 2005) 鲍勃冒着危险按时赴约, 对友谊的忠诚, 对朋友的信任溢于言表。欧•亨利把鲍勃身上散发着的纯净天然的人性之美描述得淋漓尽致。

鲍勃既有对朋友的忠诚与信任, 也有在西部二十年来尔虞我诈的生活中犯下的“罪行”, 人性之美与社会之恶都体现了出来。从侧面也反映出了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 美国社会对人性的摧残和扭曲!

(二) 约翰•斯坦贝克笔下的佐治

约翰•斯坦贝克是美国当代现实主义作家, 他写过反法西斯、并具有社会抗议性质的小说, 也写过轻松幽默的喜剧;写过富于浓厚乡土气息的作品, 也严肃地思考过社会道德面貌的变化。 (董衡巽, 秦似等译, 1989) 他最优秀的作品发表在30年代, 以经济大恐慌为背景。那个时期的美国, 由于工业资本家及其代理人——银行的巧取豪夺, 使得失去土地和家园的佃农和季工不得不背井离乡, 只能通过打短工艰难度日。 (常耀信, 2008)

《人鼠之间》便是以经济大恐慌为背景而著的一部催人泪下的小说, 书名寓意着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小说描写的两个季工佐治和李奈是一对相依为命的朋友。佐治是个矮小精明的人, 李奈是个力大无比, 但智力不全的人, 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等全得由他的朋友佐治来照顾。当李奈弯下腰去喝碧潭面上的水时, 佐治尖声叫道:“李奈, 你会像昨天晚上那样病倒的。” (董衡巽, 秦似等译, 1989) 李奈是个低能儿, 会经常忘记之前发生的事情, 而佐治却会耐心地提醒他、告诉他, 细心地照顾他。当李奈忘记把自己的工证和汽车票放在什么地方, 沮丧地发愣时, 佐治说:“你不会有的, 你这白痴。两张工证都在我这儿。你想想, 我会把你那张教给你自己带吗?” (董衡巽, 秦似等译, 1989) 朋友间真挚的情谊, 在佐治对李奈自然、真情的流露、无私的付出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对于佐治而言,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李奈是他生活的一大累赘, 尽管佐治嘴上常唠叨李奈妨碍他自由自在的生活, 但内心却十分关心他, 不忍弃他于不顾:“天啊, 你真惹麻烦, 要是没有你这条拖在我后头的尾巴, 我会把日子过得多舒服, 多快活。我会过得很惬意, 说不定还能找到个姑娘。” (董衡巽, 秦似等译, 1989) “天, 要是我一个人, 我活得多舒服。我总能有个活儿干, 又不会出乱子。什么岔子都准不会出, 一到月底, 拿到我的五十块钱, 就进城去, 爱什么买什么。” (董衡巽, 秦似等译, 1989) 简洁的描述, 字里行间却流露着佐治对李奈的关爱。也正是因为这种关爱, 将他俩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绝望的生活中, 佐治为了鼓励李奈, 他总是像赞扬小孩一样赞扬李奈。只要佐治说上一句“好小子”“真不错”等类似的话, 李奈就会自豪得连气都透不过来。为了让李奈高兴、快乐地活着, 他常说这样一个故事:“我们将来有一大块菜地, 有一窝兔子, 还有好些小鸡……” (董衡巽, 秦似等译, 1989) 就这样, 在佐治的照顾下, 单纯的李奈靠着这样一个梦想卖力地干活, 快乐地生活着。人性中那份纯净天然的美在李奈和佐治身上得到了体现。

由于李奈并非出于本意而扼死了农场主的儿媳, 农场主的儿子顾利宣扬要对李奈处以残酷的私刑。佐治为了不让李奈忍受他人的欺辱和伤害, 选择了自己承受心如刀割的痛苦, 含着眼泪亲手打死了李奈。或许对于李奈来说, 那是一个过于残酷的人间, 在另一个世界他才有可能拥有幸福。在打死李奈之前, 佐治再一次讲述了有关他们拥有土地和兔子梦想的故事, 李奈在对梦想憧憬的快乐中离开了那个冷酷的世界。 (杨爱英, 2014) “这时, 佐治举起枪, 并且把枪稳住了, 枪口不偏不倚地贴近着李奈的后脑勺。手抖得十分厉害, 但他沉着脸, 稳住了手。” (董衡巽, 秦似等译, 1989) 那一枪, 充满了他的爱与恨, 他爱李奈, 恨社会的残酷与不公。“这是一个令人震撼的故事, 它以一个人亲手杀死好朋友来证明了友谊的极致, 也证明了当时美国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性的扼杀, 揭露了社会的险恶!” (杨爱英, 2014)

(三) 美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

欧•亨利在《二十年后》中描写了鲍勃对吉米的真挚友谊, 突出了那种纯净自然的坦诚人性之美, 然而作为警方通缉的罪犯, 鲍勃又是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牺牲品, 他没有回天之力来改变美国社会大思潮给予的命运冲击, 其结局只能是置身于污泥浑水中, 染上一身的罪恶。

约翰•斯坦贝克由于受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 他一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解释人性和命运, 并且将人描写得如同动物一样。因此, 在《人鼠之间》这部作品中, 他笔下的佐治是矮小机灵的, 如同老鼠一般, 而李奈却是高大笨重的, 如同熊一样。故事的结局更是对美国当时社会中那种弱肉强食的映射。佐治为了不让李奈遭受他人的侮辱与折磨, 同时也为了自己的生存, 他不得不亲手打死了自己最忠实的同伴。约翰•斯坦贝克笔下的人性之美与社会之恶在佐治的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三、结论

19世纪至20世纪的美国社会既经历了工业快速发展的时期, 也经历了经济坠入低谷的时期。然而, 无论当时的美国社会多么辉煌抑或萎靡, 贫苦民众的生活在这弱肉强食的社会中仍得不到保障, 人性中的美被社会中的恶慢慢地侵蚀, 贫苦人民如同行尸走肉, 处在道德沦丧的边缘。

参考文献

[1]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天津: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2]欧·亨利著, 王仲年译.欧·亨利短篇小说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

[3]田艳.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4]约翰·斯坦贝克.人鼠之间[M].董衡巽, 秦似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 1989.

[5]于永凤.《二十年后》只能“含泪”无法“微笑”——由《二十年后》看欧·亨利短篇小说对社会的批判内涵[J].沈阳大学学报, 2006 (12) .

[6]杨爱英.《人鼠之间》的孤独主题[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4 (02) .

[7]张莉, 吴宇.欧·亨利《二十年后》对人性矛盾的揭示[J].芒种作品研读, 2012.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人性的美--材料】相关文章:

描写人性的美与丑作文04-13

感悟人性04-11

人性05-04

人性挖掘05-21

人性拷问范文05-17

人性主题范文05-17

人性美05-04

人性的注释05-09

人性矛盾冲突05-18

人性的问题05-18

上一篇:就《世说新语》看玄学对魏晋士风的影响下一篇:清明节有什么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