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与法治演讲范文

2022-06-20

在思想开放的今天,演讲稿成为了表达思想的重要方式。编写出逻辑合理、观点明确的演讲稿,可让我们获得更多的支持,让更多人愿意深入了解我们的观点。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性与法治演讲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人性与法治演讲范文

浅谈企业人性化法治管理

企业法治化管理是指通过严格完善的管理制度来对组织及个人的行为加以约束和规范,形成一种决策科学化、流程标准化、监督制度化、考核系统化的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员工按照规定的程式步调一致地前进,直至达成预定目标。但企业在建立法治化管理的同时,需要融入人性化和柔性化管理,即人性化法治管理。

人性化法治管理具有三个基本特点:

一、它是建立在完善的管理制度上的,以合理的管理制度来整合个人利益,协调各种冲突,实现企业组织的目标。它具备法治的基本特征,如规范的业务流程、合理的管理平台和科学的决策体制和监督体制等。

二、它是“以人为本”的法治,避免了单纯法治管理的局限性。仅仅用严格的制度来约束、管理人的方式是被动的,往往造成员工仅按照管理制度尤其是岗位责任制来履行自己的职责,不会去主动承担其它必需但尚未规定的工作,从而限制了员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导致企业很难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

三、它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应变力和创新力,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人才是企业竞争的第一要素,未来市场是变化越来越快的市场,而创新将是企业发展的前进动力。故人性化法治管理不是人治和法治的简单相加,而是建立在完善的管理制度基础上的,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

制度的破旧立新,制度的监督执行,都需要人参与,人才是根本。我们不仅需要员工遵守管理制度,更需要员工能积极思考现有制度,及时发现问题,进一步完善制度,以减少成本,提高公司的效率。员工素质关系到制度的完善和执行,关系到职业生涯,更关系到竞争力和效率。

企业需要加入人性化管理的内容,以达成企业和经理人、企业和员工、员工和经理人之间的“心灵契约”,就是一种相互的认可、承诺和信任。只有彼此间达成“心灵契约”,才能形成健康有序的氛围。如果员工在一种相互怀疑的气氛下,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和重视,那么企业也无权要求员工努力工作,更不能苛求员工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无理由责怪最忠实的员工另谋高就。员工对领导的认同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该领导是纯粹的发号施令者还是富有人情味的管理。要提高员工对领导的认同感,需使员工感到领导关心的不只是工作问题,而且也关心他职业生涯,不仅是工作是否完成,而且也关心其工作过程。在工作困难时,应该为员工提供指导和帮助。而欲达到这种效果,经常的沟通就成为必要。经常的思想交流,让下属说出自己的主张和想法,不但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让下属提高对领导的认同和信任。员工对直接领导的认同感直接关系到其对企业的归属感。

单纯的法治化管理扼杀创造力,纯粹的人性化管理导致企业无序。人性化法治管理吸收了二者的长处,摒弃了短处,形成一个动态的平衡,并使制度和人得到完美的结合。

第二篇:坚持法治、科学、人性化执法,创新基层监区管理

摘要:基层监区是监狱的组织细胞,基层监狱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服刑人员的改造质量和监狱的发展。当前我国监狱正处于发展改革时期,基层监区的管理正处于剧烈的变革之中,因此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通过具体分析科学化管理的内涵,结合监区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为基层监区管理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基层监区

管理 科学化 法制化 人性化

基层监区作为一个监狱的基本组成部分,对服刑人员的刑罚执行及教育改造都是在这里直接进行,基层监区管理执法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服刑人员教育改造质量,同时也直接反应出整个监狱的工作状态及水平。当前我国正全面推进监狱实现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完成司法部提出的“推进监狱工作法治化、科学化、社会化”的建设目标,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基层监区管理工作无可避免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当前依法、科学治监,人性化执法已成为我国监狱发展的主流方向,如何将现有的理论有效的应用到基层监区的管理中去,从而形成推动我国监狱改革的动力。基层监区管理的创新机制已成为监狱体制改革有效途径的迫切需要和理性选择。作者结合基层监区的工作实际,浅谈监区管理的方面的想法,并将其整理如下,希望能对自己今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一、创新基层监区管理的内涵

监区管理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监区民警、监区事务进行管理;二是对监区所属罪犯执行刑罚管理和行政管理。是监区民警管理及监区民警依法对罪犯实施惩罚和改造过程中有关计划、组织、监管、控制活动的总称。创新基层监区管理应包含以下几点:

(一) 法治化

监狱作为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文明是政治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监狱的法治进程不仅影响着服刑人员的教育与改造质量,也从另一个角度反应出国家政治文明的程度。监区作为监狱的执法的一线,承担了绝大多数的执法工作,监区管理法治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法治化是监区管理的基础和根本保证。

法治是与人治相对的一个概念,通常理解为依据法律来治理。亚里士多德对法治作出经典的解释:“"法治应包括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首先法治所依据的法律应该是反应人民意志,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法。其次法治是指一种法律价值,法律精神,一种社会理想,实质意义的法治强调“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和精神。

监区管理法治化,一方面可以让服刑人员在服刑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法治思维方式,让他们知道一切的行为与交往都有确定的模式可以遵循,他们可以凭借法律的指引来确定自己的行动,凭借法律可以预见他人的行为以及自己和他人行为的结果,他们合法的预期利益可以得到实现,在遇到权利受损可以用法律得以补偿。不管在监狱内还是在监狱外都在法的秩序中和平、稳定的进行,他们可以享受法律所带来的稳定和安全。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民警的执法风险,监区管理法治化,不仅仅是保障了犯人的权利同时也可以保障民警的权利。

(二)科学化

科学化,可以从两个层次来理解:从目标的角度讲,它是静态的结果,是一种达到了的这种知识体系的全面透彻的运用;从手段的角度讲,它则是动态的过程,是正在努力全面透彻运用这种知识体系的推进形态。监区管理的科学化,是目标与手段的统一。

监区科学管理,基础是管理秩序规范化。规范化发端于泰罗的科学管理。科学管理的核心思想归纳起来,就是定额化、标准化和制度化,由此,使管理规范有序。如果离开了定额、标准和制度,管理就会失控。科学管理理论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规范化不是逐步削弱,而是不断加强,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规律。监区管理虽然是一个特殊的管理领域,但仍然遵循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科学管理的客观规律,需要有统一的标准制度,对行为准则进行规范。在监区管理中,不仅对犯人的管理需要规范化,对民警的管理同样需要规范化。

统筹协调是监区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监区管理内容繁杂,不仅要管理好服刑人员还要合理安排民警。就服刑人员的管理来说,即要安排好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工作,同时还要组织好他们完成劳动生产任务。而这些工作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这需要在管理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统筹安排及协调。比如如何平衡好对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与生产问题等。

可操作性是监区科学管理的重要保证。操作性定义的是美国的物理学家布里奇曼,他提出:一个概念的真正定义不能用属性,而只能用实际操作来给出;一个领域的“内容”只能根据作为方法的一整套有序操作来定义。监区科学化管理中,任何一项管理的制度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即任何一名一线执法民警都能明确知道这项制度如何去操作,一项制度必须有一套可实施的操作流程而不是依据模糊的规定或概念。

(三)人性化

所谓人性化管理,就是一种在管理过程中充分注意人性要素,以充分开掘人的潜能为己任的管理模式。至于其具体内容,可以包含很多要素,如对人的尊重,充分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给人提供各种成长与发展机会。

人性化管理是指监狱人民警察在依法执行刑罚的过程中,以符合和满足人的合理需要为基础和出发点,以保障合法权益和培养健康人格为重要内容,以促进罪犯的改造为目标,使罪犯得到足够尊重和关怀的管理方式。人性化管理和严格管理是监管工作中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的重要原则。强调人性化管理,并不排斥严格管理,相反必须在严格管理的基础上实行人性化管理,在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时,要坚持“严不过人”、“宽不过囚”的准则。

二、当前监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法制的不断完善,监狱的改革在近十年内也取得的巨大的成就,监区的管理水平和管理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笔者在监狱工作的一年中,也明显感到监区的管理水平在不断的提升,民警的管理执法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依法治监的观念已成为监区执法中的主流观点。监狱对监区管理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但改革总不是一触而就的事,发展的本质就是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的提高完善。监区管理处在这一大变革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不足。

(一)法治观念不足

在依法治监,法治化管理的大环境下,当前在监区管理中,大部分民警都能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管理和执法。但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使的监区管理过程中人治权威的影响仍难以根除。少数民警在对服刑人员的管理中,总是想依靠自己手中的权力,努力营造个人权威,习惯自己说了算。将自己的威严等同于法律的威严,将法治曲解为用法的威严去治、吓服刑人员,以树立自己的权威。在对服刑人员计分考核中,加扣分仅凭自己的主管判断,缺乏一定的依据。在呈报减刑假释中,掺杂个人好恶。虽然监狱规定严禁打骂服刑人员但一些民警在面对一些难管的犯人,仍然会有打的想法,或用打来吓服刑人员。人治意识在日常管理过程中有意识和无意识自觉或不自觉地发挥作用,而且认为是正确的。

(二) 管理标准化不足

当前监区管理标准化不足主要存在两个方面,一是执行方面,另一个是制度方面。随着监狱的发展改革,各级领导对监狱管理的标准化越来越重视,从监狱到监区甚至到分监区都制定了很多管理标准,如犯人劳动5S现场管理标准,犯人管教计分考核标准等等。这些标准也是监狱进行长期的研究制定出来的,具有不错的可行性和操作性。但这些制度在不同监区以及分监区或劳动小组中执行中由于,不同民警的管理理念的不同,出现同一制度执行起来效果各不相同。比如在教育改造中,某服刑人员因为某项违规被管教民警严肃处理了,但某服刑人员同样的违规,由于民警个人因素并未按照已有的计分考核标准进行处罚而是简单的批评或未做处理。这样不具标准化的管理,很容易让服刑人员形成一种观念,就是制度并不是标准的而是具有弹性的,凌驾于标准制度之上的是权力。这对服刑人员的改造是非常不利的。在监区管理中有很多事务是不具有现成的标准化制度的,比如监区服刑人员劳动生产中,一般会将服刑人员分成几个生产小组,由不同的民警分管组里的管理工作。由于缺乏标准的生产管理流程及制度,造成一些小组生产管理中出现混乱,产品质量不合格,生产效率低,起不到劳动改造应有的作用。

(三) 过分重视生产效益

劳动改造是我国监狱对罪犯改造的手段之一,但在现实监区的管理中,由于对生产效益的过分追求,服刑人员的生产任务相对繁重,在对生产管理的过程中只是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劳动的目的是对服刑人员进行惩罚与矫正、在科学管理的劳动中进行社会化养成,同时学会一定的劳动技能,从而达到改造的目的。当然出现这样问题的根本可能并不在于监区,而在于监狱对监区的评价指标问题上,目前,经济效益仍然是监狱考核监区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监区会根据服刑人员的劳动效益来评价服刑人员的改造效果。而不断加强对服刑人员劳动效益的考核,也压缩和蚕食了服刑人员的教育与改造时间。如果服刑人员在整个服刑期间整体处于高强度的劳动之下,他们很难有时间去思考他们过去所犯的错误,他们在服刑期间只是机械的劳动,而暂时压制了他们思想。这样在他们出狱之后很容易产生更严重的心理问题,从而再次犯罪。

(四)对人性化的理解不透彻不重视

当前监狱都推行人性化管理,但一些民警对人性化管理理解不够透彻。他们认为的人性化管理不是对服刑人员人格和权益给予应有的尊重和保障,而是处于一种怜悯心理,凭着自己的主观意愿给予服刑人员的施舍。现代监狱管理的人本思想,是以法治、科学、人文关怀和效率作为监狱工作的灵魂和内在价值追求,但传统监狱管理理念受到历史的局限性以及我国长期封建社会意识的影响,监狱的惩罚、重刑、报应思想意识根深蒂固。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一些民警在管理过程中经常忽略对服刑人员人权的尊重,管理权利扩张,管理行为随意性,和个人主观性色彩严重,偏离了人本的核心。很难想象在这样的改造环境中,会对服刑人员的改造形成怎样的负面影响,一个得不到他人尊重的人同样也不会尊重他人。

(五)民警执行力不足

监区民警执行力不足也是监区管理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执行力是指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监区管理的中的执行力是指,监区民警贯彻监区领导的管理思路,方针政策和方案计划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它是把意图、规划为现实的具体执行效果好坏的体现,其强弱程度也直接制约着监区工作目标能否得以顺利的实现。监狱及监区领导的方针政策等都需要基层民警去实现,如果不能被付诸实施的话,再好的制度政策也是一钱不值。目前监区一线民警在年龄、性格、知识结构、工作态度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一些民警对监狱及监区制定的一些政策及管理规范流程存在执行不到位的现象,监区领导的一些管理意图很难最终有效实现在对服刑人员的管理上。

(六) 民警之间缺乏团队意识

在笔者调研所在的监区,民警的职能会分成两个条线,一是负责管教,另一条是生产。监区领导中一般监区长负责生产,教导员负责管教工作,分监区也会分为管教警长和生产警长。负责生产的民警一般只对生产负责,负责管教的民警只对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负责。这样就出现了负责生产的民警会片面的追去生产的效益,而很少去考虑或理会教育改造工作。同样负责管教的民警不会关心生产改造的情况。在分监区也同样存在这种情况,比如在分监区生产管理中,不同小组之间的协调存在障碍,容易出现抢料、抢机器,在民警方面存在各小组之间互相争有劳动技能或易于管理的服刑人员。这样不仅容易会引起服刑人员之间的矛盾,对服刑人员的监管安全带来巨大隐患,而且不利于服刑人员的改造。目前在监区中,不管是分监区之间还是各小组之间,都存在着竞争关系。竞争对于管理是好事,但是为了经济效益过度竞争,而忘了监狱本来的改造功能那就适得其反了。一个监区是一个整体,其目的是保证监管安全,提高服刑人员改造质量,要达成这一目的并不是某一个或几个民警就能完成的,这需要监区全体民警共同努力的结果。

三、创新监区管理的对策

(一) 深入开展监区民警法治教育,培养监区法治化管理精神。

监区管理法治化不足,一方面由于当前监狱正处于快速改革的过程中,但一些老民警仍然不能从传统监狱的管理模式中转变过来,不能及时适应法治化管理的现实要求。另一方面,由于现实监区的监管要求不断提高,监管难度不断增大,如刑八修正案的实施,一方面长刑犯的刑期更长,而短刑犯增多。现有的监管制度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去管理这些服刑人员。因此,一些民警为便于管理,会使用一些简单粗暴的管理手段或方法,而在这些方法的使用中不自觉的违反了法律法规。面对这样的问题需要标本兼治,治标是从整个司法系统包括监狱监区等部门及时研究出有效的管理方法,让监区一线执法民警做到有章可循。然而缺乏有效管理手段等客观因素只是监区执法民警违规执法的外部诱因,并不是最根本的因素。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一些基层民警的法治意识不强,还没有将法治的理念深入到自己的思想中,将法治思维始终贯彻与自己的行动中去。在潜意识中还存在执法者就是法的观念。监狱及监区要加强对民警的法治宣传教育,将法治化的理念深入到每一名民警的思想中去。在执法过程中时刻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合法,在对服刑人员的管理中,时刻提醒自己要保障服刑人员的合法权益,要认识到对服刑人员依法收监、服刑、改造是国家强制力的体现,而绝非任何社会团体、组织和个人的意志、行为使然,要向服刑人员树立法治的权威,而非个人人治的威严。切实形成 “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和精神。这种法治思维的形成并不是一触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的教育和环境养成的,这就更需要监狱及监区对民警进行长期的法治教育,对违法行为进行有效的惩处,这样才能使监区民警形成法治化的思维,让监区的管理活动有人治型向法治型转变。

(二)细化监区管理规章制度,提高监区管理标准化。

从监区管理的角度来讲,不同监区有着不同的现实情况,如在押服刑人员的构成、劳动生产产品类型、监房及厂房的建筑特点等等。在监狱层面只能制定一些各监区通用的管理规章制度,而在现实监区管理中,监狱层面的规章制度仍然只是一种粗线条,在监区实际管理中很多是更加细化的工作。而这些细化的工作就缺乏标准化的流程和制度。笔者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同在一个分监区,两个生产小组生产同样的产品,一个小组的生产效率及质量都长期远远的高于另一个小组。在和生产效率高的小组管理民警交流之后,了解的他的生产管理流程及制度,小组生产中把握好人、机、物、法、环,这五个要素,加强责任制,这样就能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而另一个小组管理民警,对小组的管理思路不清导致组内生产秩序长期混乱,责任分散,造成产品质量严重不合格,效率低下。这种问题的出现主要由于在管理中缺乏细化的标准化管理制度,而只能依靠每个民警的个人素质。如果监区将管理好的小组的管理经验制度化、标准化推行到整个监区,那么就可以降低一线民警的管理难度,极大的提高管理效率。在对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工作也是同样的道理,将一些在监区管理实践中证明有效的教育方式或管理制度整理出来,作为整个监区常态化标准化的执行标准。

(三) 控制服刑人员劳动时间,明确劳动目的。

劳动改造,劳动是手段改造才是最终的目的。监区的管理者需要平衡好劳动与改造这两个方面,明确劳动和教育改造并不是冲突的而是有着共同的目的。一次和监区一名民警交谈,他和我说起他呆过几个监区,不同的监区领导有不同的看法,有的监区领导重教育改造而有的监区领导重生产劳动。这些监区领导的看法都存在一定问题他们都割裂的劳动改造的概念,忽视了劳动是改造的手段之一。当然这也是受当前外部环境的影响,如对监区工作的评价指标等,不可否认在监区在这一问题上是无法做根本的解决,这需要在更高层面上的制度改革。笔者所在监区的教导员面对过分重视监狱经济效益指标曾发出过这样的感慨:“监狱的首要任务到底是什么?”当然,也存在一些监区管理者,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肆意违法省局及监狱的规定,擅自延长服刑人员的劳动时间。监区管理者要有保障服刑人员权益的意识,要明确监狱的最终目的是改造,而劳动只是改造的手段是为改造而服务的。

(四)以人为本,强化人性化管理。

人性化管理的核心价值就是坚决执行制度,以制度保障服刑人员的合法利益和监狱的改造服刑人员的目的,它体现的是一种公平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文化以“情”为特质。监区的管理模式,应当以理性精神为准则,纳情于理,移情于法,以建立“情、理、法”相统一的管理模型。实际上,任何管理都应当是三者统一。人文关怀作为一种监区管理方式,应体现在管理的各个环节。从监狱制度规章的建立到实际对服刑人员教育改造的实施,都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民警在实际工作中,要尊重服刑人员的人格,把服刑人员所思、所想作为民警管理决策的一个信号。监区要鼓励服刑人员在改造的同时,向创新发展,鼓励他们在为监区的各项管理施展才智,并使之成为服刑人员的自觉行动。在实施人性化管理中要区分几个概念,首先人性化不同于人情化,人性化管理与人情化管理,这两种管理理念有质的区别。一般意义上讲,“人情化”管理是一种陈旧的管理理念。人情化管理实际上是一种无原则的管理。而人性化管理不具有排外性,它的执行过程不以管理者好恶程度而改变,在选择人才上不以个人意志而改变,充分尊重服刑人员个性自由化。因此,人性化管理是优于人情化管理的理念,但在我国,人性化的管理常常被扭曲,很多人对二者的区别也没有弄清楚。其次人性化不能混同于自由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性化管理,是以严格的规章制度为前提,使管理更增加人情味儿,从而使服刑人员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从而使服刑人员从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学会尊重他人,符合社会规范。其实质是更多地考虑人性的特点,体现柔性的一面。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放松执行制度的尺度,也不是可以对管理制度钻空子、打折扣。恰恰相反,只有严格的管理,才是对以人为本的最好诠释。管理人性化,绝不是自由化。如果只片面强调人性化,而放松了法律制度执行和对服刑人员的制约,监区管理将会一片混乱。监区管理者要明确人性化管理的内涵,不断提高监区管理的人性化,为服刑人员的创造良好的改造环境。

(五)优化监区管理结构,提高民警的执行力。

当前科学的管理组织追求扁平化,提高行刑终端的执行力,是监区管理创新的必然要求。对于监区二级和三级化管理,在理论层面存在争论,在在实践层面中一些监狱也采用了监区二级化的管理模式。笔者所在监区采用的是传统三级化管理模式,在监区三级管理模式下存在一定的弊端。所谓三级管理模式就是监区管理层级由副警长、警长、监区领导三级构成。一般监区领导的管理政策和意图都需要通过警长传达副警长最终再到普通民警具体来实施。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一些民警缺乏执行力,而管理层级过多造成民警的责任分散,监区的一些管理措施就很难最终得到落实,而监区领导又不便于直接进行管理,这样容易造成管理秩序的混乱。这个问题需要从两方面解决。其一,简化监区管理结构,明确民警职责范围。简化监区管理结构是明确民警职责的基础,如果管理结构过于复杂就很难做到责任明确而且造成一线民警管理权限的丧失。实行二级管理模式,可以减少管理层的责任分散,降低制度传递之间的变形,同时可以让每一名民警按照责任制范围独立拥有管理权,实现民警有效管辖,强化各级的执行力。其二,加强对民警的考核制度,提高民警执行力的意识。一些民警缺乏执行力也和监区对民警的考核有关,比如监区存在一些民警在一线管理中不作为,只要不造成恶性违规,一般是不会受到处罚的,即使受到处罚也是相对较轻,这也和监区管理人情化不规范化有关。要强化民警执行力必须加强对民警的考核,这样才能督促民警都能够有效的执行监区的政策。

(六)加强集体意识教育,强化民警团队协作精神。 任何一项好的制度最终都需要人去执行,而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是独立于他人之外存在,每一个监区良好的运行,都需要一个民警团队共同的协作。因此,监区内民警的团队精神尤为重要。强化监区民警的团队意识,首先是要加强民警之间的相互了解,只有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产生信任于合作。监区领导应在不影响工作的基础上,为监区民警提供交流了解的条件,如组织一些拓展活动等。其次要加强对民警的思想教育,改变传统观念,以在理念上让服刑人员受到科学良好的教育为前提,在成果上以降低服刑人员再犯罪率为最终目标。放弃个人自私的想法,使自己的全部力量和智慧和监区科学化的管理形成合力。

参考文献:

第三篇:诚信与法治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以及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给大家演讲的题目是《由法而诚》

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商业化氛围日益加重的时代,社会上对于食品安全问题、虚假广告问题、制假造假问题的报道层出不穷,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其说是生产者或经营者的诚信问题,不如说是公然违反法律规定更加的确切!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本追逐利益的本性使然,使得道德约束力在市场行为面前显得愈发的苍白无力,当诚实守信的良好美德在社会中饱受排挤时,想要在这样一个社会的染坊里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诚实,仅仅靠人们的自律与自我约束是远远不够的。

近年来,人们对于诚信的呼吁越来越强烈,这也许并不是说以前人们的诚信记录比现在要好,而是现在的人们对于诚信的意识正在逐步的苏醒。什么是诚信?顾名思义,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这是作为有着上下5000年浓郁文化氛围的中华文明古国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都受到炎黄子孙的自觉信奉和推崇。然而,时至今日,我们有为何又重新呼吁诚信?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丧失么?不是,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充斥了太多的假冒伪劣产品、太多的隐瞒与欺骗。古人曾经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旦失去了诚信,必将失去发展的空间,必将失去强有力的支持,必将失去我们作为文明古国的人格魅力与大国尊严。

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曾在“中国诚信法治保障论坛”中指出,诚信是立人之本,是立业之本,也是立国之本,诚信体系的建设关乎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而如何做到诚信体系的重建呢?这需要我们不断加强教育体系的持续推进,不断重视每一个公民的道德教育。然而这一切归根结底都需要法律的保障。尤其是在传统价值观逐渐淡薄的今天,法律的约束与对社会道德文化的重建,对于社会信用关系的重建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诚信体系的建设要完善法制监督、政府监督、社会监督、自我监督相结合的制度体系,为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国家参与诚信体系提供法律保障。

法制不健全,立法不完善,执法不严格是造成现如今诚信缺失的一个重要因素。社会不诚信行为得不到相应的法律约束与制裁,这就造成了违法者的有恃无恐,从而恶化了社会诚信建设发展。

建立诚信社会体系的根本,在于全民提高道德水准与道德规范的认知,以一个人的转变来带动整个社会的转变,从根本上确立社会诚信体系。我国在《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中指出,全社会应当以法律约束加强社会道德建设的指引。而在“八荣八耻”中也明确提出: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社会诚信行为进行约束,使社会诚信建设能够得以可持续化发展,这些法律法规就是我们建立社会诚信体系的根本保障。

古人言: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诚信的缺失就像是瘟疫一样不断的侵蚀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人际关系的和谐,所以,我们必须以法律法规来规范社会诚信建设,做到全面兼顾。将诚信建设、道德建设与法律渠道相挂钩,在社会诚信建设中做到奖惩严明,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那么失信就不会出现,诚信缺失的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法律失信。诚信体系建设需要建立在法律法制的基础上,需要法律制度作为保障。

由法而诚,因为法,所以诚。我们生活在一个法制社会,正是因为有了法律法规的约束,才得以让我们安定的生活有了保障,才会使得我们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诚信有了更加坚实的后盾。

谢谢大家!

第四篇:“诚信与法治”演讲稿:承诺

大家好!我叫金XX,是XX天瑞律师事务所律师,代表XX省司法厅参加本次比赛。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承诺”。

什么是法治?全社会都严格遵守法律、信奉法律,把法律当作最高的行为准则;这样的社会状态,我们称之为法治。法治,对于在座的各位来说,也许只是一个普通的词汇;但是,对于我们法律人来说,它却是那么神圣而又沉重!

几年前,我办理过一个公安局副局长涉嫌受贿的案件。在看守所会见时,当事人跟我说:“我绝对没有收受贿赂!我就是因为办案件太较真,得罪人才走到了这一步。但是,我不后悔!”他还说:“他们打我,我就用头撞墙;他们怕出事儿,就不敢再打。所以,我在笔录中没有认可受贿。”

作为律师,我当然不可能轻信当事人,我需要认真研究卷宗内容。卷宗笔录中居然有这样的记载:“行贿人”和其他证人坐在面包车里,“行贿人”说我一会儿到局长家送钱去,同时,撩开裤脚把捆在腿上的钱给大家看了看;下车进了局长家中后,回到车里又把裤腿卷了起来,说钱已送。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所谓的“行贿人”和其他证人的陈述不合常理。于是,我向法院申请,要求“行贿人”和证人出庭,接受辩护律师的询问;结果遭到拒绝,理由是“关于案件事实,笔录写得很清楚,证人出庭作证没必要”。

开庭当天,这些证人竟然自己前往法院,要求出庭作证。他们说:“我们要上法庭把事情讲清楚;我们的笔录是受到压力才这么做的。我们实在过不了良心这一关;我们不愿意冤枉好人。”结果,仍然遭到法院拒绝,理由还是“没有必要”。

即使这样,这位警察在法庭上仍然表现得铁骨铮铮,不但把有关事项说得清清楚楚,还坚决不同意检察院关于他立功的主张。他说:“我举报违法犯罪行为,绝不是为了立功;因为,我从来不认为我的行为构成犯罪,所以,不存在立功这一说。我在看守所内举报违法犯罪行为,只是把我作为警察的本职工作延续到看守所内,不枉我入行时的承诺。”

什么是诚信?对于法律人来说,对得起当初学习法律时心中的那一份理想,就是诚信;对得起法学老师的谆谆教诲,就是诚信;对得起入行时追求公平正义的初衷,就是诚信。

有人说:“法律人讲诚信?哼哼,那是说着好听的。还能当真啊?”这是对的吗?也许,也许这是对的。也许对于那些刑讯逼供的人来讲,这是对的;也许对于那些故意违反法定程序审理案件的人来讲,这是对的;也许对于那些认为“法律不过是有钱人玩弄的工具”的人来讲,这是对的;但是,在法律人心中,我们不能认为这是对的,我也绝对不敢站在这里,告诉大家这是对的!我知道一个基本的道理:连法律人都不讲诚信,法治何谈实现!

一审有罪判决还是如期而至,但被告人没有埋怨我。看守所中会见时,他说:“你尽力了!我感谢你!”十分幸运的是,二审判决,最终认定无罪。

人生,本来就充满了不确定性,坎坷和艰辛在所难免;同样道理,实现法治的道路,注定也不会是坦途!

也许,就算我们这些法律人努力一辈子,最终还是实现不了法治。那又怎样,等我们年老时,就算梦想还是没有实现,我们回顾这一生,拼搏本身,不也是精彩的人生吗?!人生苦短!我们就是愿意选择去做那种既热情又努力的“傻子”,就像《阿甘正传》中的阿甘一样,一直一直努力地往前跑,去追求心中的那一份法治理想!

这就是我们法律人庄严的承诺!

第五篇:四论党主立宪——浅论法治国家与党的领导法治化公众演讲

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得到了国际国内、党内党外的广泛认同。十五大以来,理论界对于法治国家的原则、要求、标准、标志、方向、道路等等问题已经做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问题上,理论界的研究还很不够。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做一些初步的粗浅的探索。

一、建设法治国家需要党的领导

现代国家都是由政党领导的,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虽然领导方式各有不同,但是,有一个强有力的、完善的政党领导体制则是各现代国家的共同特征。

一个国家要想建设成为现代民主法治国家,如果没有一个或几个坚强的政党发挥领导作用,根本是不可能的。

在美国,如果不是联邦党、民主共和党、民主党、辉格党、共和党等政党先后对国家发挥重要的领导作用,美国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强大,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民主和法治。在日本,二战以后,如果没有自由民主党的坚强领导,日本也不可能迅速从战争废墟上复苏并在短短的几十年内成为法治国家和经济上的超级大国。

在中国的近代历史上,产生过许多政党,但真正强大的、发挥过领导国家作用的政党只有中国******和中国共产党。******曾经强大过,但是它未能肩负起领导中国走上民主法治道路的历史重任。领导中国走向民主和法治的神圣责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肩上。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在它七十多年的历史上曾经得到过充分的展示和证明。尽管毛泽东说过,革命以后的历史任务更艰巨,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共产党能够担当起比革命更艰巨的历史任务,能够领导国家建成现代民主和现代法治。

政党及其领袖人物的表率作用,是政党领导作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建国初期,联邦党、民主共和党在遵守宪法和法律方面都发挥了极好的表率作用。华盛顿、杰斐逊、麦迪逊等人都主动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传统的国家元首职务终身制划清了界限。华盛顿1796年9月发表《告辞书》时才64岁,杰斐逊1808 年离开最高领导岗位时也只有65岁,麦迪逊1816年离开最高领导岗位时也是65岁。他们不仅在独立战争和建国活动中功勋卓著,而且在担任总统期间也政绩非凡。无论是从资历、经验还是从声望、精力哪个方面讲,他们如果竞选连任第三届总统都会得到足够的支持,当时的美国宪法也没有“一个公民只能连任两届总统”的限制,然而,他们从国家的大局出发,从建设现代民主和现代法治的神圣目标出发,都在政治上的盛年时期放弃了总统竞选。这种表率作用,对于美国的民主和法治建设无论如何也是不能低估的。

在我们中国,由于几千年的****统治,反民主、反法治的封建观念根深蒂固。在民众和干部的意识中,人治的东西很多很多,对建设法治国家十分不利。在这种情况下,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更需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集团发挥重要的表率作用。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艰苦奋斗、廉洁奉公方面的表率作用是发挥得非常好

的,得到了人民的公认,但在民主法治方面的表率作用则比较欠缺。

值得钦佩的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和第三代领导集体,不仅领导制定了许多重要的促进民主和法治建设的法律和政策,而且在学法、用法、守法方面也发挥了很好的表率作用。最近几年,第三代领导集体经常举办法治讲座,在全党和全体公民中树立了学法、用法、守法的榜样。这表明,中国共产党有能力领导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

二、党的领导需要法治化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需要法治化。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可偏废。

所谓党的领导方式法治化,是指党的领导有明确的法律根据,有充分的法律保障,有具体的职权范围,有法定的活动程序。

法治国家要求在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严格依法办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也不例外),任何个人和组织从事任何活动都要有法律上的授权并承担法律上的责任。中国共产党是国家的领导力量,也是执掌政权的政党,在国家生活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如果处于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的政党在其政治活动中不能严格依法办事,其他社会组织和国家机构就不可能严格依法办事。所以,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必须首先实现党的领导方式的法治化。

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主要靠政策,靠政治运动,靠领导人的威望。这是一种政策化、运动化、人治化的领导方式,它的产生和发展有其一定的历史根源和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政策化、运动化、人治化的领导方式的负面作用也很大,有的时候还相当严重。

五十年代反右斗争的扩大化和大跃进运动,六十到七十年代连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都给党的事业和国家的建设造成了相当严重的损害。之所以如此,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党的领导方式的政策化、运动化、人治化不能不算是重要原因之一。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共产党开始了转变领导方式的新探索,逐步告别了旧的领导方式,初步确立了法治化的领导方式,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国家的稳定、繁荣和富强。

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党的领导方式的法治化至关重要。

三、党的领导法治化的基本要求

实现党的领导方式的法治化,要求党严格地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而要做到这一点,又必须明确规定党的具体职权和具体的活动程序。这就是党的领导法治化的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缺一不可,不能偏废。

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这一原则早在1982年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就被正式确立了,而且已经得到了全党和全民的认同。因此,本文不再对这一问题进行论证。

上一篇:体育教师辞职信范文下一篇:迷路的三种选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