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例为载体探讨有效课堂教学

2024-04-26

以课例为载体探讨有效课堂教学(通用6篇)

篇1:以课例为载体探讨有效课堂教学

以课例为载体探讨有效课堂教学

首先欢迎各位领导和专家到我校指导,并感谢各位领导给我们提供一次展示、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有效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和提升,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因此,根据教育局的具体要求,我校组织全体教师对有效课堂教学的理念进行了深入学习和探讨,把有效课堂理解为:有效课堂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并把它定位于三重含义:教学有价值,教学有效果,教学有效率。

教学有价值现在满足了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也就是教师的教学是否做了值得去做的事情;教学有效果体现在达成了学习者所要实现的目标,也就是教师的教学是否做对做好了要做的事情;教学有效率体现在学习者用最少的投入达成最大的产出,也就是教师的教学是否做到了尽可能的多、快和省。

基于以上的定位和理解,结合我校实际,我们开展了以“课堂”为载体,以“关注学生,走进课堂,成长师生”为内容,以“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研究”为对象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尝试和探索,现在我就以刘老师的这节课为案例,就我校在“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研究”方面的一些探索和尝试向各位领导和专家汇报一下。

一、有效备课

有效备课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为了做到有效备课,我们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突出备课三要素的有机统一,凸显备课的有价值。

备课”需要考虑要素很多,但我们却重点关注学习者、学科内容、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达到三者的有效统一,体现备课的价值性。刘老师在备课过程中,首先研究学习者——学生,研究他们的“需要”,研究他们的差异,并重点研究他们求知兴奋点,例如本节课一开始就设计了学生较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情景导入,同时复习数词,一个数词138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教师抓住时机由此导入新课,对后续的知识学习及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然后,关注学科内容——教材,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有效课堂教学离不开有效备课,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注重对教材的研究、挖掘、整合和再度开发,英语教学提倡任务型教学,每个单元有一个大话题,每一节课有一个小话题,本节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通过研究教材,把内容进行了增删和调整,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情景教学步骤,按照有简到繁的梯度,层层递进地对教材进行了在开发,实现课程内容的“校本化”,“生本化”。最后,研究教学目标的预设在生成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由于学生水平的不均衡,如果上课节奏过快,可能有些学生对部分难点掌握不好,另外有一部分同学的听力可能有困难,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在备课中提出了教学过程多采用pairwork的形式,以及放录音时学生跟读的形式,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实现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二)、强化集体备课,凸显备课的有效果。

集体备课是集中大家的智慧,引导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一条重要途径;有利于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带动和提高新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我们的集体备课主要分三个过程:

第一步,一学科组为单位,集体研讨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本单元、本课时所体现的课程标准;然后依据课程标准研读教材,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做到“用教材而不教教材”,根据我校学生实际水平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对课程内容进行“校本话”,“生本化”处理。刘老师的这节课就是在杜老师的带领下,整个初中英语教研组集体研讨,把教材中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一堂课以一张中国地图的多次运用,把知识层层递进地整合起来,不仅准确的把

本课时课程标准,而且实现了本节课的语言目标,培养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逻辑表述能力。

第二步,以备课组为单位,依据研读后的课程标准、校本化处理的教材和学生的三者统一,编制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确定教学方法,认真备好教案。

第三步,集体备课与集体听课、集体评课有机结合,作为有效备课的重要环节。课备好之后,学科教研组要集体听课,并进行听评课研讨,提出不足之处和进意见,对现有教案进行修改,进行二次备课。

二、有效上课

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坚持效益第一的原则,把学生的发展当成第一要务,刘老师这节课突出体现了我们在有效课堂教学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1、体现有效的课堂讲授

刘老师在讲授中注重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灵活选择和优化,创设学生参与探究的时空,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突出“五个让”,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推导的结论要让学生自己推导,做到教师在互动中的点拨、引领、启发和强化。体现了我校倡导的“三讲三不讲”有效课堂讲授原则,即讲易混点、讲易漏点、讲易错点,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学生怎么学也学不会不讲。

2、突出有效的课堂提问

我们提出有效课堂提问是针对当前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诸多无效现象,要么“满堂问”,连珠发炮;要么蜻蜓点水,处处开花但不着边际;要么废话过多,不切实际;要么过于简单,“大合唱”,热热闹闹;要么过于深奥,启而不发。课堂40分钟是相当宝贵的,因此设计的问题要精当有效。

刘老师的课堂提问一是优化了学生的认知结构,突出了提出问题的价值性,引出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思维素质和思维能力的养成。二是注重设计问题提出的情景,使学生在一种民主、愉快、乐于、悬念、兴奋的问题情景去思考、探究老师提出的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创设了一种任务型问题活动方式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问题交流方式。四是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开放性、层次性,并保持一定的难度,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同学的求知需求。

3、强调有效的课堂训练

强调有效的课堂训练,注重课堂落实,向40分钟要效益,是我校有效课堂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刘老师的课堂教学就体现我们在有效课堂训练的一些研究。

第一,设计训练着眼于学生全面、多元、有差异发展,研究编制的训练问题具有个性化、层次化,能够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和进步的动力。

第二,把训练融入到一种能充分激发学生兴奋点的情景中,让学生带着热情,在愉快中完成训练,使训练最大效益化。

第三,以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的训练方式代替单纯的试题练习,题海战术,让训练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合作学习中完成,达到训练的最大效果化。第四,精心设计有效可行的课堂检测,关注学生的课堂反馈,促进学生的学后反思和教师的教后反思。

三、有效研究

有效教学呼唤教学研究必须有效,我们的有效研究反对不切实际、不着边际的假大空的“科研”,教学研究重心一律下放到课堂,推行“问题即课题,对策即研究,收获即成果”教科研模式。,把学生发展中的问题和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困惑作为校本教研的课题;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把大家在研究的收获作为我们的研究成果。

第一,把关注学生作为研究内容。我们提出“把学生作为一个个长久不衰课题” 引导教师把研究学生的发展作为中心的话题来探讨。在研究中倡导“四项基本原则”一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二要拥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敏锐地触觉到学生的言行举动;三要自觉地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思考学生的举动所

反映出来的心里状况,感悟学生的心态;四要依据所感,根据实际采取恰当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健康成长。

第二,把走进课堂作为研究途径。我们提出“把课堂作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实验室”。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不再是教师自编独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空间;不再是对学生机械训练的场地,而是师生共同发展的乐园;不再是单纯传授知识的讲坛,而是师生探究建构知识和提高学习能力的平台;不再是教师模式化运作的车间,而是师生展现聪明才智的天地。因此,我们必须用新的理念去研究、改进教学行为,我们要求教师从教学设计、教学进程、教学实施等方面做到每课三问:“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我是怎样实现教学的有效的?”“我的教学怎样可以更有效?”

第三,把成长师生作为研究目的:。有效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师生的成长,从学生角度来说,学得更快乐、更有效;从教学角度来说,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实施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有课程改革的神圣使命,也是深化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有效教学是让师生既享受教学过程又享受教学成果的教学,它必将丰富师生的生命厚度,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生的甘露!

以上仅仅是我们在有效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很不成熟尝试,存在着很多问题,敬请各位领导、专家给予批评指正。

高新区第一实验学校

2008年9月24日

篇2:以课例为载体的区本研修

一、感性体验,理性思考,展开真实研究

没有课例直观情境感受印证的理论阐述,容易让教师们感到抽象和空洞,但如果只关注生成课例,仅满足教师对“好课”的感性体验而缺乏对改进生成过程背后思考的理性分析,教师们往往就缺少主动思考和实践的内驱力。所以,以课例为载体的研修活动要触动教师们的心弦并触发他们主动思考与实践的热情,这需要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交融而展开真实研究过程。

1. 问题感同身受,主题指向明确

很多时候,课例的选择起因于教师常态课堂教学实践中所产生的问题。因此,我们捕捉呈现区域范围内带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问题,使教师们能对这些问题感同身受,然后我们帮助教师找到相关理论来解决这些问题,并从中提炼出反映课例研究所要表达的核心主题,使主题指向明确,这样有助于教师们在研修伊始就有较强烈的参与感。

2. 过程体验充分,理性剖析深入

虽然一次实施研修活动的时空有限,但我们仍应该让教师们尽可能地对课例研究进展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有充分的过程体验。我们除了通过现场观课让教师们真实感受在反思研究中行为跟进后的课堂实效,还让教师了解和体会研修过程,学会对问题进行理性剖析,如明白问题的缘起是什么,是如何诊断分析的,又进行了怎样的重建思考等,这样的紧扣主题且深入的理性剖析对教师们的启发是尤为重要的。

二、高度聚焦,举一反三,引导自主践行

课堂教学是复杂的,教师不宜从各个角度漫谈式地加以研讨,而更需要针对问题,围绕主题进行高度聚焦的深入研讨。在研修活动组织过程中,在高度聚焦的基础上,我们需引导教师举一反三,深入思考,这样更有助于教师们用研究的眼光从课例生成的过程中寻找自己的灵感,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

1. 宏观上找原则

课例只是一个载体,我们要引导教师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生成过程的整体思路上放眼自己的学科教学,从宏观上去探寻原则。对于教师们来说,这比起从书上直接得来要充实鲜活得多,不仅加深了理解,也更易于触动他们去自主实践。

例如,很多时候,有些课被认为好上又不好上,“好上”在于它简单,“照本宣科”就可完成教学任务;“不好上”在于它因单调而易枯燥,“按部就班”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快乐的学习情绪,也难见“高低起伏”的课堂推进。因此,教师可以从宏观上先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创设适宜的学习活动,引导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主动建构新知,完善知识结构。在课堂里,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的具体状况而不只是让他们给出答案。当学生们有不同答案时,教师不要急于评判谁对谁错,而要让学生阐述背后的思考,适时点拨和启发,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和认识引向深入。

2. 细节里寻方法

篇3: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学研究

把教学设计“想清楚”

课例研究不是简单的听课评课过程,而是一个理论学习、问题研究、行动跟进相结合的过程。为此,在课例教学设计阶段,我们抓好以下三步工作:

1. 确定研讨主题。以构建有效课堂为目标,引导教师把平常教学中难以解决的疑难问题进行整理、归纳、提炼,筛选出具有典型意义和普遍意义的问题组织共同研讨。如本学期,我们确定了三个研讨的主题,即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如何提高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如何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明确的研讨主题,使上课的老师知道“上什么”,听课的老师知道“听什么评什么”,有效地克服了教研课组织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2. 组织理论学习。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学行为的改进需要稳定的理念支撑。研讨主题确定后,学校教研组负责编撰《教育理论学习资料》发布在校园网上,要求以科组为单位组织教师浏览网页,集中学习。承担授课任务的年级备课组还要上传基于该问题的专家理论或同类研究的实践成果、操作经验。专题牵引式的理论学习,扭转埋头记笔记和学用脱节等被动学习状况,架设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引导教师用理论去“透视”,为理论去举证,把理论“做出来”。

3. 开展交流研讨。以教研组为单位就研究主题和教学设计开展交流研讨,一是交流对问题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对策;二是讨论执教者提供的教学设计,看是否体现研讨主题的主导思想及操作策略。

课例设计阶段的精心准备,使所有教师而不仅是授课者都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其中,成为真正的研究者和亲身体验者,组成一个学习型的实践共同体,以共同的基础理论与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研讨,共同把课例教学设计“想清楚”。

把教学行为“看透彻”

针对以往听课评课中普遍存在的内容方方面面,视角林林总总等随意空泛现象,我们提出要“带着观察量表进课堂,拿出事实证据来评课”的要求,务求真正读懂教师,读懂课堂,把教学行为看透彻。

1. 围绕主题设计观察量表。我们根据课例研讨主题,从关注知识传授(教师行为)和关注学生发展(学习行为)两个方面设计观察量表,采用课堂观察的研究方式,要求参与听课者带着明确的目的,直接从课堂上搜集资料,依据资料作出接近于事实的判断。例如基于“如何提高教师提问有效性”研讨主题,我们设计了以下观察量表:

2. 组织课堂教学观察。课例研讨前,教研组进行专门的分工,让教师带着各自的任务进课堂进行观察或记录课堂的关键事件。对每一节课例我们都进行录像,既为评课提供佐证,也为了补充现场观察的遗漏。为了让观摩者能实现“看别人的课堂,想自己的课堂;走进别人的课堂,改进自己的课堂”的目标,我们分别采用了比较式和改进式两种“同课异构”形式。如:六年级《唯一的听众》一课,针对同一教学内容,六年级语文老师分成两组分别进行教学设计,组间一般不进行交流,两节课连续推出,强化比较;五年级《钓鱼的启示》一课,一位教师授课后组织了集体评议,提出改进措施,然后由另一位教师按照改进的要求修改教学设计再上一次,改进教学行为。

3. 对观察材料进行统计分析,作出定性判断。完成课堂观察后,教研组对观察量表进行统计分析,观摩教师依据自己的记录和教研组提供的数据,对教学行为作出定性判断。如在如何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观察统计分析中,教师要围绕以下问题进行定性判断:①提了多少个问题?在这些问题中你认为哪些问题效率最高,哪些问题效率一般,哪些问题无效率?为什么?② 提问时机把握好的有哪些问题?哪些问题在时机把握上有待商讨?为什么?③记录课堂提问中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及情况,分析回答问题的学生占全体学生的比率;计算、归纳课堂提问的覆盖面。④在课堂提问中,难易适度的问题有多少个?偏难或偏易的问题有多少个?为什么?

篇4:以课例为载体探讨有效课堂教学

年级组教师充分讨论, 选择教学素材点《小乌龟看爷爷》, 并形成“小乌龟看爷爷”活动方案构想, 进行第一研。

介绍活动方案

活动名称:小乌龟看爷爷

活动目标:1.在听听、看看、说说、摆摆中, 初步了解苹果树开花结果的过程。

2.增进关爱爷爷奶奶的情感。

活动准备:1.《小乌龟看爷爷》Flash课件一份, 《苹果树生长》PPT。

2.幼儿操作材料每人一份:底版、苹果树变化 (开花、结果、成熟) 的小图片。

3.《摘苹果》音乐、苹果树一棵。

活动设计思路:

重阳节到了, 通过《给爷爷奶奶送糕》等活动, 宝宝们知道重阳节是爷爷奶奶们的节日。这段时间关心爷爷奶奶成为了我班幼儿的一种风尚行为。他们把自己喜欢吃的、喜欢玩的东西和爷爷奶奶一起分享。受到《好吃的水果》这一主题的影响, 许多宝宝都想到了送水果给爷爷奶奶吃。在交流中, 林林宝宝说:“我送给奶奶苹果, 可是奶奶没有全部吃完, 中间有核核。”

在吃的过程中, 幼儿们观察到了核, 却还不清楚这是什么。《小乌龟看爷爷》这个故事形象生动, 同时故事中又蕴涵了苹果树开花结果的过程。因此在设计活动的时候, 先引发幼儿们给爷爷奶奶送礼物的回忆, 作为活动的铺垫。在第二环节中, 通过观看Flash故事, 了解苹果树生长的一般过程, 然后再让幼儿通过摆摆说说进一步理解。希望在看看、说说、摆摆的过程中让幼儿初步了解果树生长的一般过程, 同时又进一步增进幼儿关爱老人的情感。

活动过程

一、回忆交流

重阳节的时候, 宝宝们都给爷爷奶奶送什么礼物了?有一只小乌龟, 它也想去看爷爷, 它会给爷爷带什么东西呢?路上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

二、听听看看

(一) 幼儿观看一遍Flash《小乌龟看爷爷》

提问:1. (以小乌龟的口吻提问)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我去看谁了?

2.我带了什么去看爷爷? (这是一棵什么树?)

3.在到爷爷家的路上, 苹果树有些什么变化? (先开花, 再结绿果, 最后成熟了)

4.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引导幼儿理解小乌龟因为爬行速度慢, 经历了很长时间才到达爷爷家, 所以苹果树都慢慢地开花结果了。)

(二) 观看第二遍

提问:你喜欢小乌龟吗?为什么?

引导幼儿懂得小乌龟关心爷爷, 给爷爷带来快乐, 是一只可爱, 懂事的小乌龟。

三、摆摆说说

师:原来苹果树是先开花后结果再成熟的, 让我们也来种一棵苹果树吧。可以和朋友一起商量一下, 然后按苹果树生长的顺序来种苹果树。

提问:你的苹果树是怎么生长的?

(引导幼儿大胆说, 能简单讲述苹果树的生长过程)

四、结束

师: (出示苹果树) “我们种的苹果树成熟了!让我们和小乌龟一起摘苹果吧”

律动《摘苹果》, 边跳边走出教室。

观摩记录

年级组成员对照“一课多研”活动的第一研活动记录听课评课表进行活动观摩, 有目的地记录各活动环节中教师、幼儿即时互动情况, 幼儿与材料互动情况, 目标达成情况等。

集体研讨

年级组教师对本次活动从学习形式、教师与幼儿即时互动情况、环境创设等方面展开了充分讨论, 主要观点如下:

1.学习形式。操作环节气氛不够活跃, 整个活动游戏化还不够。小班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的年龄特点不能充分体现。

2.互动情况。教师说教较多, 特别是小结归纳时不太注重幼儿的探索与感知经验。

3.环境创设。幼儿操作苹果树生长顺序的插入材料时有困难, 手眼不协调。

4.课件运用。Flash《小乌龟看爷爷》运用不够灵活, 可以根据幼儿的需要观看。《苹果树生长》PPT显示在一张幻灯片上, 太死板, 是否可以制作成动画形式的, 在一棵树上演示。

5.教师的语言。语言要简练, 更加儿童化。如重阳节提问可以简要一些, 今天用的时间太多了, 造成了时间上的拖沓。你真是一个有孝心的好幼儿这样的语句比较适合中大班, 而小班的幼儿还听不懂, 用你是一个爱爷爷的幼儿比较合适。

修改建议

1.目标。在游戏中感知苹果树的生长过程。

2.环境材料创设。做四棵立体的苹果树, 第一棵树什么都没有, 第二棵树一朵花、一只蜜蜂或者蝴蝶, 第三棵树青苹果还有一只小鸟, 第四棵树就放一个红苹果。制作活动性的花片、绿果子、红苹果粘贴材料, 可以将操作材料混合放在两个篮子里, 让幼儿分散自由去拿粘贴在苹果树上。这样能力较强的幼儿多操作点, 能力稍弱的幼儿少操作一点, 体现层次性。

3.课件设计和运用。根据幼儿的需要确定观看Flash《小乌龟看爷爷》的次数。《苹果树生长》PPT可以制作成动画式, 在一棵树上演示苹果树的开花、结绿果子、长成又大又红的果实。

4.环节设计。第一环节, 故事引出, 通过故事感知苹果树在悄悄地变化。第二环节, 通过幻灯片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感知苹果树变化的过程, 然后分步播放幻灯片, 提升幼儿用语言和肢体动作表现苹果树的生长变化。第三环节, 表现苹果树的生长过程。请幼儿合作制作四棵变化的苹果树。第四环节, 游戏巩固。教师跟幼儿一起玩小乌龟看爷爷游戏, 进一步复习巩固苹果树的生长过程。

经过年级组教师的充分讨论, 按照以上思路修改方案, 制作教学具, 形成《小乌龟看爷爷》集体活动方案二, 进行第二研。

活动过程 (略)

观摩记录

年级组成员对照“一课多研”活动的第二研活动记录听课评课表进行活动观摩, 有目的地记录各活动环节中教师、幼儿即时互动情况, 幼儿与材料互动情况, 目标达成情况等。

集体研讨和修改建议

通过年级组成员的充分讨论, 主要改进观点如下:

1.苹果树可以是三棵, 突出苹果树的生长, 前面提到四棵树中的第一棵树给幼儿操作错觉, 并影响操作空间。三棵苹果树上都可粘贴上小乌龟, 使活动更具情境性。

2.教师引导语言要简洁, 操作指导语言和动作提示要清楚, 三次生长变化顺序的小结要突出重点, 要发挥教师肢体动作语言的作用, 引导幼儿做苹果树生长变化动作可以夸张些。

经过年级组教师的再次讨论修改, 形成《小乌龟看爷爷》集体活动方案三, 进行由浦东新区中班中心组指导引领下的第三研。

活动过程 (略)

观摩记录

年级组成员和区中心组成员对照“一课多研”活动的第三研活动记录听课评课表进行活动观摩, 有目的地记录各活动环节中教师、幼儿即时互动情况, 幼儿与材料互动情况、目标达成等。

集体研讨和修改建议

通过中心组成员引领下的充分讨论, 主要改进观点如下:

1.苹果树是生长, 变变变并不十分合适, 幼儿的兴趣会集中在了“变”上, 语言引导不利于感知。

2.感知生长过程时, PPT最后一页还是需要增加苹果树生长变化过程的完整的图示, 定格表现在一张幻灯片上有助于幼儿感知, 有利于教师小结提升。

3.最后环节的游戏活动可以运用反复的语言, 便于幼儿学习模仿。

经过浦东新区中班中心组成员及教师的讨论修改, 形成相对合理, 便于其他教师操作的详细的《小乌龟看爷爷》集体活动方案四, 形成共享推广性活动方案, 其他教师在采用此方案开展活动时, 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活动名称:小乌龟看爷爷

活动目标:1.在听听、看看、说说、做做、玩玩中, 感知苹果树开花结果的过程。

2.增进关爱爷爷奶奶的情感。

活动准备:1.《小乌龟看爷爷》Flash课件一份, 《苹果树生长过程》幻灯片。

2.苹果树三棵 (树干上贴有小乌龟) 、苹果花、绿苹果、红苹果材料若干。

3.音乐:蓝精灵。

活动设计思路:

此次活动来源于我班正在开展的《好吃的水果》这一探索型主题活动。幼儿们在探索水果的过程中, 引发出水果是怎样长大这一问题。在《好吃的水果》这一主题活动中, 许多宝宝都想到了送水果给爷爷奶奶吃, 迁移了重阳节时开展的给爷爷奶奶送糕活动关爱老人的情感。

《小乌龟看爷爷》这个故事生动有趣, 既能帮助幼儿了解苹果树开花结果的过程, 又蕴涵了关爱老人的情感, 素材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

小班的幼儿由于年龄小, 自控能力较弱, 又常以“自我”为中心, 如何在小班年龄阶段, 让合作情感渗透到活动中一直是我们思索的方向。因此我在设计活动的时候, 先通过故事初步让幼儿发现苹果树的生长变化, 再通过观看幻灯片的形式, 感知苹果树的生长过程。在制作苹果树这一隐性的合作环节中, 让幼儿做进一步的选择与判断, 加深对苹果树生长变化的了解, 最后再以游戏的方式巩固幼儿的认知。让幼儿在环环相扣的活动中, 了解苹果树生长的一般过程, 并进一步增进幼儿关爱老人的情感。

活动过程

一、故事引出

“重阳节的时候, 宝宝们都给爷爷奶奶送了什么礼物啊?”“有一只小乌龟也想爷爷了, 它想去看爷爷, 它会给爷爷带什么礼物呢?路上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

幼儿观看一遍Flash《小乌龟看爷爷》。

提问:小乌龟去看谁了?它送给爷爷什么礼物?

小乌龟在送苹果树的时候, 苹果树在悄悄地生长变化, 它长出了什么呢?

(引导幼儿回忆观看的故事, 初步了解苹果树在悄悄地生长变化) 。

二、观看《苹果树生长过程》幻灯片, 了解苹果树的生长变化

过渡: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苹果树有些什么变化?

师:苹果树长长长, 第一次长出了什么? (学讲“苹果树开花了!”) (PPT1)

引导幼儿学做苹果树开花的动作。 (苹果花儿多美呀!蜜蜂蝴蝶飞来了)

苹果树长长长, 第二次长出了什么? (花谢了, 长出了小小的绿果子) (PPT2)

引导幼儿学做苹果树长出小小的绿果子的动作。 (小小的绿果子真多呀!小鸟飞来了) (PPT3)

师:“苹果树长长长, 第三次长出了什么?” (红红的大苹果)

引导幼儿学做苹果树长出红红的大苹果的动作。 (绿果子长大成熟了, 结出了红红的大苹果)

小结:原来, 在去爷爷家的路上, 小乌龟的苹果树是这么长的, 第一次苹果树长长长, 开花了, 蜜蜂蝴蝶飞来了, 第二次······ (PPT4)

三、制作苹果树 (音乐:蓝精灵)

师:原来苹果树是这么长大的呀!我们也来学做会长大的苹果树吧。想一想苹果树第一次长出了什么, 第二次长出了什么, 第三次又长出了什么? (教师边说边轮流指三棵树)

师:我这儿有许多的苹果花、小小的绿果子和红红的大苹果, 想想它们应该长在哪棵苹果树上?谁来试试看呀?

先请个别幼儿示范, 讲讲为什么贴在这棵树上的理由。然后让幼儿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图片, 根据苹果树的生长过程进行粘贴, 教师观察引导。

四、游戏:小乌龟看爷爷

小乌龟:我要去看爷爷了, 你们和我一起去看爷爷吧! (师生共同学做小乌龟, 按照顺口溜的内容, 进行表演游戏)

小乌龟爱爷爷, 背上苹果树看爷爷, 爬过小山坡, 走过绿草地, 不怕苦, 不怕累, 加油, 加油, 向前爬!苹果树开花了, 花儿香, 花儿美, 蜜蜂蝴蝶飞来了。

小乌龟爱爷爷, 背上苹果树看爷爷, 爬过小山坡, 走过绿草地, 不怕苦, 不怕累, 加油, 加油, 向前爬!花谢了, 长出绿果子, 小鸟小鸟飞来了。

小乌龟爱爷爷, 背上苹果树看爷爷, 爬过小山坡, 走过绿草地, 不怕苦, 不怕累, 加油, 加油, 向前爬!绿果子长大变红了, 苹果成熟喽!

出示幻灯片 (PPT5) :爷爷家到了, 我们把苹果树送给爷爷吧。 (引导幼儿说:爷爷, 我们请你吃苹果, 祝您身体健康……)

教研反思

通过主题背景下集体活动“小乌龟看爷爷”的“一课多研”活动, 较好地帮助个别教师分析与寻找到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及原因, 使年级组教师通过连环听课, 在活动设计、课件制作、场景设计与布置、操作材料设计与提供的能力上有所增强, 学习观察, 学习记录, 学习反思, 推进了教师的专业化。

篇5:以课例为载体探讨有效课堂教学

我校作为运河区新课程改革实验学校,自2003年以来,坚持以课例为载体,多种形式开展校本研修,进行了示范课、自录课、会诊课等课例的研讨。课例研讨似一泉活水浸入了老师们的心田,解决了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许多疑难问题,教师们分享和推广成功的教学经验,从而丰富了教师专业发展中必备的实践性知识,增长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让教师在活动中切实感受到课例研究、同伴互助的魅力。

一、存在的问题

通过课堂观察,与教师、家长座谈及问卷调查等方法,发现以往的课例研讨存在以下问题:⑴教研活动缺乏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尽管在开展活动前我们也学习了一些课改理论文章,尽可能运用新理念来引导教研活动的开展,但由于大家的教育理论水平欠缺,并不能很好地运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来指导整个活动的开展。我们的教研更多的是从感性认识出发,从以往经验出发,不论是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式的选择还是课后反思评议,都缺乏一定的理论深度。⑵实施过程各环节安排不尽合理,研究活动未能充分展开。各轮之间时间过于紧凑,每轮课后的评议与反思未能充分深入有效地开展。所以针对下一轮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的改进也未能充分展开讨论,没有实现最后一轮课形成一节精品课的最初目标。⑶课例的研究重点仍然是重教师、教学而轻学生、学习。每一节课后评议的着眼点多集中在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的效果等“教师怎么样教”这一层面,对“学生的学”进行反思还不够深入。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校的校本研修还处于“构建模式”和“入门”阶段,如何发挥课例的优势,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当代教育科研的主攻方向,也是摆在我校教师面前的一个大问题。

二、构建的课例教学研究模式

1、一人同课多轮。同一个教师连续多次上同一课,内容重复,教学对象不断变化,教学行为不断改进。步骤:独立课,会诊课,反思课

2、多人同课循环(一课多轮的接龙式授课)。同备课组或教研组的教师同上一节课。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互动和问题的跟进。步骤:(1)同组教师通过学习交流,确定和本学科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理念,在此理念指导下设计课例。(2)选择一个比较典型的课例,集体备课并确立最初的教学设计。(3)由第一个教师按教学设计上课,同组教师听课,课后立即进行集体研究、反思原设计目标与实际效果间的差距和问题,再修改教学设计。(4)第二位教师按修改后的教学设计再上公开课、集备组教师再听课、讨论、反思整个过程,再修改教学设计,⑸然后由第三位教师上课。如此步步深入研究、教师依次在新的基础上执教,最后达到共同提高和发展的目的。

3、同课异构。同一课,不同教师不同构想,不同上法,大家在比较中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步骤:(1)教研组(备课组)确定教学主题(内容)。(2)多位教师分别备课、上课。(3)教师集体听课、评课。

4、互助式观课。互助式观课是一种横向的同事互助指导活动。目的是通过观课后双方在某些事先预设的都关心的课题方面的研讨、分析和相互切磋,来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步骤:(1)双方在课前共同商定好观课的主题和重点;(2)观课者做好课堂观察和记录,记录下课堂里发生的真实情况以及自己的思考;(3)开展课后的讨论,讨论要针对主题和重点,问题一定要具体;(4)后续行为,上课教师要把改进措施实施到后续课堂教学活动中。

5、邀请课。邀请课则是上课教师主动邀请同行听课,是侧重于成果鉴定的课。步骤:(1)教师公布自己的上课内容和研究题;(2)发出邀请;(3)观课教师认真阅读相关资料;(4)观课教师进入课堂现场观察,并针对研究主题作出相对规范性的评价。

6、反思式观课。这种课例研究模式是借助录像带来实行的,让教师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自我,促使教师重新审视和评估自己,直面自我,反思自我,修正和完善自我。步骤:(1)学校在“纯自然”的状态下,为教师摄制“家常课”;(2)上课教师自己反复观看,实事求是地剖析和反思自己的成功之举和不足之处。

7、骨干引导——示范课。这种课例研究模式是将我校市级以上的学科带头人组织成专家组,对全校教师上示范课。步骤:(1)将我校市级以上的学科带头人组织成专家组;(2)每学期均安排一次示范课;(3)然后组织专家组讨论、反思形成意见,对示范课进行点评、指导。教师观摩整个过程,这样在较高水平上的示范、引导,使教师能站在较高的平台上,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找出差距,以便改进,提高学校整体水平。

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多种校本研修形式,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也让校本研修从高高在上变为脚踏实地,真正提高了教学研究的实效性。教研组也正因为拥有多种多样的课例研究形式而锻炼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教研水平,促进了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篇6:以课例为载体探讨有效课堂教学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近年来国际教育领域受人关注的重要课题,园本研修已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提升教师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能力的有效形式。然而,现今幼儿园园本研修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存在诸多问题。

(一)园本研修过于高控,教师内驱力不足

当前幼儿园园本研修中多是领导预设研修内容,没有立足于教师的需求,不能完全符合每位教师的实际情况,对于教师而言是勉为其难的,甚至是毫无意义的。

(二)园本研修形式单一,教师自主性不够

传统的园本研修形式比较单一,多以单纯的说教(讲座)、枯燥的讨论(围绕预设主题向着预设目标的讨论)等形式展开,教师缺乏自主权,无法选择自己需要的内容进行研究、学习。长此以往,研修就成了走过场。

我们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园本研修模式来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课例研修是一种以合作为基础的教师职业发展策略的行动研究,但不满足于停留在感性层面,而是与理论相链接,上升为实践智慧,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二、概念的表述和界定

课例研修:泛指以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动中开展的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教学研修活动。

教师实践智慧成长: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关教学整体的直觉认知。它来源于教学经验,将感性的、表面化的经验提升,使其内化为教师的实践能力。

三、课题设计路径及理念

在本项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共同经历的过程有以下几个模式:

四、课例研修的实践

(一)架构以教学为中心的课例研修模式

1.课前:读研结合,突出重点

通过课例研究,强调备课要把握好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备好课前课,确定教学思路;备好课中课,处理好预设与生成;备好课后课,反思促成长。

2.课中:立足教学,关注有效

环环推进式:确定主题——现场观课——主题评课——专题发言——总结反思(团队研修组)

螺旋拔高式:推门课——组内研究课——全园公开课——赛课(特色研修组)

分层展现式:新教师上合格课,骨干教师上优质课,名优教师上示范课,老教师上好经验课(师徒结对)

3.课后:引导反思,突出成长

很多课堂研修活动精彩纷呈,但是最大的遗憾是忽视了课后反思研讨。听课者与上课教师必须通过课后互评、自评、民主交流后,及时记录课堂教学效果和反思所得,为教师专业的纵向发展提供可靠的信息材料。

(二)形成三种形式课例研修的研究策略

1.导向式课例研究策略

导向式课例研究是指从正面案例中解读教育教学成功的经验,寻找生长点。有的含有实践者创新的成分,有的是可贵的鲜活的素材。这些在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实践智慧就可通过课例加以传递,让大家共享。

策略:导向式课例必须注意搜集优秀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评价方案等,与教师们研究、反思、讨论,让他们学会如何从操作层面上来概括这些成功的经验,最终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

2.主题式课例研究策略

主题式课例研究具有主题单一集中、参与性强的特点。教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或有研究专长的专题,自主组成小组,在组内进行合作研究,可以围绕某一典型案例,用新课程的理念和观点进行剖析。

策略:主题式课例一般通过“同课异构”“同课同构”等不同方式,特别是发生观念和思维的交锋与争论,为教师提供典型教学教育问题的解决方式,使之成为教师实践智慧成长的阶梯。

3.微格式课例研究

微格式课例研究具有观摩与创新相结合等特点,让每位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问题导入的情境,用现代化设备记录下来,从而使教研更有目的性、针对性,更便于指导。

策略:微格式课例研修要求录像选择要有针对性、选择性,要取舍片段,反复播放,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从而使教师快速成长,提高教学技能技巧。

(三)建立一套有效的评价机制,提高课例研修质量

教师研修的过程与结果结合,形式与内容结合,逐步建立完善校本研修评价考核机制。通过一系列研修手段,调动教师们参与研修的积极性,也不断提高研修的质量。

五、取得的成效

(一)唤醒了教师的主体意识,提高了教师的学习合作能力

课例研究,使园长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形成了一种新型的讲求沟通、主动、共识、合作、愿景的人际关系,促进了学习型教研组的建设,增强了幼儿园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活力。

(二)提升了教师的反思水平,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课例研究强调自我批判性反思,并为教师提供了空间平台。在批评中,教师可以分享同伴的智慧和经验。批评既是一种经验,也是一种课程,还是教师教学成长的手段。

(三)培養了教师的问题意识,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在研究课例的过程中,教师将自己日常教学实践接触的大量感性材料、感性认识,经过理性的探索、认识和加工,并形成带有规律性的教育教学理论,这种理论不仅具有创造性、实用性和可行性,而且对于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上一篇:中药储存变异下一篇:写作与生活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