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载体

2024-05-03

实施载体(精选十篇)

实施载体 篇1

“十二五”期间,滁州市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市委市政府将信息服务产业作为城市发展的优先产业,但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短缺成为相关产业发展的重大瓶颈。在专业建设中,来安职高计算机应用专业秉承立足市场,服务社会、保障行业持续发展与行业人才持续成长的思路,与行业、企业合作,教师团队建设与企业团队建设相结合,校内基地建设与校外基地建设相结合,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的技能培养体系,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

1 社会经济发展和转型催生了专业教学模式变革

来安县高级职业中学计算机应用专业已有二十多年的建设历史,取得了诸多的教学成果,2013年被确立为“国示”建设计划学校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专业,成立了“国示”建设计算机应用专业项目组。“国示”建设计算机应用专业项目组通过对滁州市及周边区域内信息行业公司开展广泛而深入的调研,项目组发现高科技企业存在着知识、技能更新快等行业特点,迫切需要将企业岗位培训前移并植入人才培养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岗位需求对接,同时企业也渴望参与人才培养的完整过程。以华艺广告传媒公司为例,公司希望缩短从学校吸纳的新员工在岗位上起步的时间,还自发建议了人才培养教育部门。与之相对应,学校人才培养的观念也需要再一次提升,建立引企入校、产教融合的综合型技能培育平台。改革学校原有的人才培养体系模式已势在必行,在专业建设过程中,项目组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大量的毕业生走访等实地调研方式,了解到专业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

①课岗对接不够紧密,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相脱节,毕业生就业专业不对口。

②学校监管机制缺乏,顶岗实习流于形式,许多学生在企业打杂,甚少接触岗位核心任务,不能胜任实际岗位需求。

③学生真实项目案例实训较少,项目实施经验不足,导致毕业后岗位适应时间较长。

④教师专兼结构不合理,兼职教师课时较少,专业教师的实战经验不足。

鉴于上述调研,学校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提高专业技能为导向”,大胆创新,锐意改革,引来安县华艺广告传媒有限公司等优秀企业进校园,共同培养学生,并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堂,将其转变为学生的作业、作品。经过不断实践,探索出一条计算机专业技能课程实现“作业-作品-产品”的良性转变,推进了示范校建设进程,促进了专业优质化发展。

2 引企进校,将企业真实的项目引入教学实训

“项目教学法”的理论认为:知识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自主建构获得,这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且在职业教育中已有一定的普遍性,我们要将企业真实的项目引入课程,以探索弥补虚拟课程项目的不足。

来安县高级职业中学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办学一直与地方产业的发展相伴,推动着地方经济的发展,专业改革建设总是得到各领域龙头企业的关注与支持,并与一些企业共同搭建起服务专业建设的合作平台。

①以项目教学为抓手,深化校企合作,完善项目工作室建设,实施“企业入校、项目入学”教学模式改革,实现课岗衔接“零距离”,大幅减少学生毕业上岗适应期。

②以校企共建的项目工作室为桥梁,将教学内容与企业真实项目结合为一体,使学生实现“学生学徒企业技术人员”的角色转变,提升学生对口就业率。

③学生在实现“作业—作品—产品”的良性转变中体验企业真实项目的完成过程,促进学生知识结构与企业岗位标准的融合,提高就业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单位用人满意度。

④通过项目工作室的运行管理及项目指导,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实践教学师资团队,充分提升师资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

3 引企入校实施项目教学实践

学校高度重视技能培养工作,并与相关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建立一整套程序规范、内容全面、措施适用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以保障专业建设的顺利推进。

3.1 顶岗实习、订单培养,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3.1.1 调研论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教学团队多次深入企业调研,走访毕业生,召开专家论证会、课程改革研讨会等,修订了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等形式,与来安县华艺广告传媒有限公司、姜涛婚纱影视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将企业的真实项目引入课堂,实现“作业—作品—产品”的良性转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学生—学徒—企业技术人员”的角色转变。

3.1.2 课程改革,形成模块层次递进式课程体系

根据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核心课程、调研数据分析结果对现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形成模块层次递进式的课程体系。

3.2 多管齐下,组织实施,校企开展深度合作

3.2.1 分组实施,任务驱动调动学生积极性

将参与企业实践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如高二下学期计算机平面设计方向的学生可布置平面广告设计、企业CI设计、招贴设计、包装设计等作业,经过一段时间,每个团队必须交出几幅符合主题的设计作品,然后教师与企业共同评审,将好的作品制作出来,应用于市场,学生可获得一定的报酬,从而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2 实施“三结合”运行方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开展项目式课程设计与开发、专业教学组织与实施、学生实践技能训练、教师教科研能力培养、企业技术支持等专业建设环节内容,实现“专业与企业结合”、“学习与工作结合”、“模拟与实战结合”的。

3.3 创新管理,优化考核,企业参与对学生评分

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创新管理考核制度,对参与项目实践的学生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学生的期末终结性考评。考核评定首先由项目负责人对每一批参与项目实践的学生给团队总分,其次是由部门经理给每个学生成员评分;综合分数90分以上为优秀,80-90分为良好,70-80分合格,70分以下为不合格,需重新参与项目实践。

4 引企进校保障机制建设

在引企进校实施项目教学过程中,学校和相关企业在组织建设、制度形成、经费投入等方面都有具体的办法。

4.1 校企合作保障

来安县高级职业中学计算机应用专业与来安县华艺广告传媒有限公司、姜涛婚纱影视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分别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为培养计算机应用人才提供了项目实践及真实项目实训指导的机会。学校整合计算机应用行业的优势资源,将企业项目引入学校,建立真实的实践场所,模仿企业真实工作环境,做到教学与企业运营结合,使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明显的优势。

4.2 制度保障

计算机专业建设项目组针对专业教学建立了健全的保障制度,其中包括《来安县高级职业中学校企合作委员会领导责任制度》和《来安县高级职业中学“国示”重点建设项目负责人制度》等,做到人员落实、责任落实、方案落实、资金落实、奖惩落实。为平面设计项目工作室的建设提供强有力保障。

4.3 经费保障

在引企进校实施项目教学过程中,主管部门、行业以及学校都自筹了资金,经过科学论证,制定预算方案和核算管理制度,统筹安排资金,保证重点,避免了流于形式和资金浪费或挪用等现象。

5 引企进校实施项目教学取得的成效

在专业建设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在相关企业的直接参与下,专业建设人才技能培养体系已形成。经过近两年的“企业入校、项目入学”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专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图1)

①平面设计项目工作室建设得到完善;②学生专业知识、实践动手能力更强;③学生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进一步得到提升;④造就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团队;⑤项目实施取得的优秀成果为学校争得了荣誉;⑥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大批优秀设计人才。

6 体会与思考

社会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原动力,职业教育的生命力源于社会的行业发展,在行业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建设,是职业教育的机遇,也是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使命。

采用“引企进校”这种产教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借鉴企业运行管理机制,建立工作室团队,以项目为学习载体,以实践为学习重点,集实践与理论为一体,教学与生产为一体,不断整合优化课程内容,努力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对于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的教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工作室通过承接企业项目营造了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共赢的局面,但是鉴于工作室服务范围有限,仍有部分专业学生没有机会参与真实项目实践。另外,还需加大学校的项目成果宣传,吸引更多的企业项目,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最后,校内实训在建设中要与校外实习和顶岗实习形成系统。

专业课任教师需要深入一线,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而目前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大部分仅适应于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为主的职业教学模式,较缺乏工程实践经验与专业素质,不大适应生产性的教学改革。因此,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一方面要从企业引进高技能的人才,另一方面要将现有教师送去企业锻炼。

建立保障机制,保障校企的长期合作。学校与行业企业能否长期合作,取决于双方利益平衡点的寻找与把握,而能否使合作产生最大效益,则取决于长期合作中双方逐步探索建立的各种保障机制。为此,企业与学校都要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通过完善制度规范校企合作行为和学生实习实训行为。同时,要强化道德约束,学校要把企业作为友好的合作伙伴和自身利益的共同体,竭力维护企业的利益和形象,使其成为学校不可缺少的组织部分,融入企业文化之中,按照企业的规定和职业道德要求履行自身的职责。通过规范约束,让企业放心参与校企合作。

引企进校是校企合作方式,但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提高,随着企业培训人才意识的增强,学校课程建设、实训设施建设等多项工作需要产业深度参与,双方终将实现“引企进校,产教深度融合”。

摘要:本文以来安县高级职业中学为例,学校通过引企进校,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将企业生产项目引入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进而在计算机应用专业实施项目化教学,提升了产教融合质量和水平,引领了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改革,助推了计算机应用的内涵建设。

关键词:校企合作,项目教学,专业建设

参考文献

[1]孙连栋,李晓敏.职业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6(07).

[2]丁志平,许宁.校内化工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6(30).

实施载体 篇2

×××市纪委×××市监察局

今年以来,我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省纪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深入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以保障村民要知道、要参与、要做主、要监督、要满意为重点,全面实施“五要”工程,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新的明显成效。

一、领导重视,形成责任体系

一是强化领导抓落实。下发了《关于开展创建“五要”工程示范村活动的通知》和《关于印发<2011年×××市实施农村“五要”工程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任务分工意见>的通知》,市乡召开动员部署会议45场,业务培训会32场,各乡镇(街道、村街工作处)按照三个类别(城郊村、沿海村、山区村)开展创建“五要”工程示范村活动。二是明确任务抓重点。按照上级要求分三年落实创建“五要”工程,今年,全市确定基础较好的示范村(居、社区)161个先行实施,圆满完成宁德市纪委下达的指导性任务。同时,制作宣传栏185个,制作固定标语396条,分发入户宣传单7万份。三是落实责任抓推进。各乡镇(街道、村街工作处)相应制定具体的创建工作计划,明确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是村居(社区)实施“五要”工程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包村干部是直接责任人,坚持市直党风廉政建设成员-1-

单位挂钩联系乡镇制度,加强业务督促指导,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各乡镇成立了党风廉政建设、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农村“五要”工程和“三资”监管等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成员单位责任,并与各村、各部门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状,落实“一岗双责”,年终考评兑现奖惩,确保了村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把创建工作纳入乡村工作目标和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典型带动,营造浓厚氛围

一是以点带面,推动“五要”工程深入开展。全市确定了溪柄镇楼下村、赛岐镇狮子头村、湾坞乡徐江村、坂中乡仙岩村、社口镇溪口村等8个村为×××市级党务村务公开联系点,每个乡镇(街道、村街工作处)也分别选择2-3个村作为乡镇级党务村务公开联系点先行先试,通过以点带面,全面推动我市党务村务公开工作。同时,还组织各示范村(居、社区)党支部书记在赛岐镇狮子头村召开现场观摩会,总结推广狮子头村的经验和做法,并结合各示范村(居、社区)的实际,交流探讨工作心得和体会,促进整体工作水平的提升。今年,乡镇(街道、开发区)党务政务、村(居、社区)党务村务公开达到100%,党务村务公开实现公开内容、形式、时间、地点和程序“五统一”的村达到98.9%,从而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二是强化宣传,营造“五要”工程工作氛围。我市结合实际,充分利用广播、标语、横幅、宣传栏以及基层网站等媒介作用进行宣传推广。各乡镇、街道也

利用多媒体,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对村两委成员、党员代表、村民代表、户代表或联户代表、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等进行知识培训,组织学习推行农村“五要”工程的实施方案和具体工作流程,切实提高村民和党员干部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实施农村“五要”工程以来,我市共召开工作推进会、经验交流会、现场观摩会等33场,举办乡村干部培训班35期,培训1542人次,并在新闻媒体上开设实施“五要”工程的专栏。各村居(社区)事务公开栏、村民议事点、文化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场所设立实施“五要”工程的宣传牌,张贴廉政公益广告和廉政宣传标语,使群众对这项工作了解更深、更全,参与村务的积极性也更高,为农村“五要”工程的实施推广营造了浓厚的工作氛围。

三、创新模式,提高运行水平

一是大力推行“6321”工作规则。在全市实行村民代表或户(联户)代表会议制度,以本村家庭户为单位推选产生户代表或联户代表,由户代表或联户代表组成村民代表会议,对本村有关村务进行讨论决定。在此基础上,重大村务事项按照“6321”工作规则规范运作。如溪柄镇楼下村集体茶园改造、古民居修缮、村道建设等均按“6321”工作流程来完成,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受到群众的好评,得到宁德市的推广。如赛岐镇狮子头村在实施海堤除险加固工程中,需征用堤外10米内耕地,被征地农户反映激烈,使村两委与农户关系紧张,工程搁浅,在此情况下,村两委推行了“6321”工作规则,广泛征求农户意见,对被征地农民进行合理补偿,化解了矛盾,保证工程正常施工。二是强化基层民主建设。我市大力实施了重大村务村民代表会议和户代表或联户代表会议制度,把村财收支、资产处置、资源开发等重大村务都纳入会议内容。此外,实行村务理事会制度,由村民民主推选产生村务理事会,采取社会自治组织的形式,参与重大村务事项的实施和监督。如溪尾镇溪邳村完善池塘发包工作,实行“一事一议一理事”,由村民代表自行组成发包工作理事会,镇招投标管理中心现场监督,整个发包过程公平、公正、公开,该村虾塘面积400亩,经公开投标增加村财收入26万元。当某一重大村务事项执行“一事一议一理事”完毕,这一机构自然解散,确保了农民群众利益诉求得到充分表达。三是注重村务管理制度建设。在村务管理上建立“一参三签”制度。“一参”即各村凡是研究讨论决策村级重大事项,包村干部必须参加所包村的会议;“三签”即参加村级重大事项决策的包村干部、村领导干部和户代表或联户代表必须在会议记录上签字。如溪柄镇楼下村集体茶园改造、古民居修缮、村道建设等,均是驻村干部、村主干等通过多渠道了解到群众改造茶园的愿望,在支部会议上提出改造茶园的初步意见和方案,报镇党委、政府审核把关同意后,通过村“两委”会商议形成了一致意见,提交党员大会审议通过,再召开联户代表会议进行表决,表决结果报镇党委、政府备案,村委对决议内容、实施过程、结果实行“三公开”,村务监督委员会

对整个过程进行监督,并发放征求意见表让村民评议茶园改造的满意度,通过紧抓关键环节,既确保改造工程顺利实施,又确保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评议权的落实。

四、整合资源,推动和谐发展

一是成立“三农”服务中心。全市各乡镇(街道、村街工作处)通过整合村集体会计委托代理中心、招投标管理中心、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农村社会服务联动中心等农村便民服务机构,成立“三农”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管理,提供“一条龙”服务,全面推进农村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同时,推行乡村干部述职述廉、村干部履职承诺、村民询问质询村干部等民主监督制度,定期对乡镇(街道、村街工作处)领导、村干部进行民主评议和测评,以及村里重大事务实施完毕后,实行“一事一测评”等,进一步检验了农民群众对乡镇和村级组织及其干部的满意度。二是全面实施农村“三资”监管。我市把监督重点放在农民群众最关注、与其切身利益最直接的村集体“三资”上。各乡镇(街道、村街工作处)分别成立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村集体“三资”监管中心作为办事机构,每年进行一次资产、资源处置和到期收回的清理,并在台账上进行增减登记,实行滚动管理。同时调整充实村集体会计委托代理中心、成立委托招投标管理中心,进一步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目前为止,各乡镇(街道、村街工作处)百分之百成立“三资”监管中心、会计委托代理中心、招投标管理中心。村(居、社区)成立清产核资

工作小组、资产评估小组和村务监督委员会,严格监管村级集体“三资”,形成监督合力。与之配套,还建立了覆盖市、乡、村三级的农村财务计算机网络监管系统,覆盖率达100%,实行乡村公有资产、村集体财务票据电子化管理,实施在线监控指导,及时调查核实监控中发现的“三资”监管异常情况,督促整改落实。截止10月份,全市拒付违规开支679笔62.7万元,查出违规资金、资产12.8万元,有效地解决村级财务管理混乱、开支随意、资产资源流失等问题。

深入实施校本研修以主题教研为载体 篇3

关键词:主题教研;校本研修;有机结合

从2009年起,我们运用李元昌教授倡导的主题教研理论与实践经验,本着“教师发展学校”的办学理念,在吉林省教育学院农村基础教育研究所和县教师进修学校的指导下,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学校为研究基地,以课堂为教学研究的实验室,一步一个脚印且富有成效地开展了以主题教研为载体的校本研修活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实效。

一、读书活动突出主题

自2009年起,我们实施了用学习引领教师走进新课程,用学习引领教师走进研究,学会研究的浩大的读书工程,提出了做“学习型教师”的口号。长此以往,在主题教研实践中,我们都能结合课改过程学习,结合热点话题学习,结合具体案例学习,结合遇到的问题学习,坚持与同事相互交流学习。我们的切身体会是:读书让我们的知识丰富了、思想深刻了、方法科学了、工作快乐了、生命精彩了。

二、专题性文献研究围绕主题

骨干教师是主题教研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研究与探索起点较高,其研究成果对本校的教学实践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骨干教师专题性文献研究,我们已经研究了5次,一次比一次质量高,教师研究的态度认真,内容广泛,方式科学,成果丰硕。一是成果集装订精美,有圈点评注,是实实在在搞研究,是在结合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批判性地吸收前沿成果;二是研究综述含金量高,不但阐述了研究的目的、意义、方法,而且还能综合各家之说,谈研究收获,在谈研究收获的过程中,不但举例说明,有血有肉,而且融入了自己的主观看法和分析,更值得一提的是有些骨干教师在为自己的成长而欣喜的同时,畅谈了今后的设想。其实骨干教师研究的过程就是一种被引领的过程,同时他们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给他人的过程,对他人也是一种引领。

三、课堂教学显现主题

在多年坚持的学校领导示范课、骨干教师观摩课、科研专题汇报课活动中,我们总结并坚持了“课前试讲,点评引路,集体听课,集中评议,总结提高”的五步课堂教学研究的新路子。这样做,提高了教师运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能力,既有利于讲课教师教学特色、教学风格的形成,又对听课者起到了专业引领的作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作者单位 吉林省通榆县八面学校)

实施载体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拓展阅读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构成因素, 其对于学生综合语文水平的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阅读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构成, 其本质就是对信息的一个搜集、整理、分类并加以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就是学生信息汇集与分析能力的养成过程。尤其是在信息化的今天, 为更好地实现语文阅读教学, 我们必须不断拓展语文阅读资源, 树立大语文理念, 让阅读教学置身时代大背景, 使其与实际生活相互结合, 实现对实际生活中语文资源的充分利用, 全面优化阅读教学环境, 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促进拓展阅读有效、高质地进行, 使教学效果获得良好达成。

一、拓展阅读的界定及原则

拓展阅读是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就某个阅读材料有关的一个话题, 在课本材料之外, 搜集更多的相关资料加以整理、分析, 从而对该材料所讲述事件的时代背景及其内在本质形成更加深刻或独特的认识, 从而提高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促进其阅读能力的提升。在小学语文的拓展阅读教学中, 我们应遵循的原则有以下三种:

(一) 主体性原则

拓展式教学中的各项活动均是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因此, 主体性是其根本性原则。在开展拓展阅读教学时, 教师应首先树立起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并注重自身引导作用的发挥, 实现对学生自主参与意识的充分调动, 使其能够自觉地参与其中, 获得提升。

(二) 开放性原则

鉴于拓展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知识拓展迁移的基本属性, 拓展阅读教学必须构成良好的开放性环境, 从而保证教学活动富有活力, 充满激情。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 在课本教材阅读外, 适当地补充其他阅读物, 实现内容的向外开放;注重教学手段的开放, 通过多途径, 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注重教学设计的开放, 确保教学过程及参与方式的多元化, 实现师生间、生生间及学生与群体间的有效沟通。注重教学氛围的开放, 教师应通过演说、表演、讨论等多种形式, 实现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的有效激发, 进而促进拓展阅读教学的高效开展[1]。

(三) 全面性原则

阅读的拓展教学必须针对所有学生, 确保所有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培养。对学生的兴趣特长进行有效保护,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对个别学生的不足, 则应及时通过有效的教育措施进行补充,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已学知识和未学知识的相互比较与联系, 促进学生听说读写水平的提升, 实现其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确保知识的有效迁移和完善传承。

二、促进拓展阅读水平提升的措施

(一) 控制拓展阅读数量, 保证拓展阅读质量

当前我国小学语文的拓展教学中有着明显的拓展无度现象。许多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拓展延伸时不考虑学生实际, 进行大量相关链接, 使得学生由于自身课余时间的有限而多泛泛了解, 对相关拓展内容的深层缺乏必要理解, 难以实现拓宽学生阅读视野, 促进阅读水平提升的教学目的。因此, 教师在阅读材料的延伸上应紧紧抓住阅读的根本目的, 并充分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 选择符合学生阅读能力的适量材料让学生进行阅读, 同时确定合适的阅读材料后, 教师还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当的修改, 使其更符合学生学习口味, 从而有效降低阅读难度, 促进学生阅读质量的提升。

(二) 明确拓展阅读目的, 避免功利思想

拓展性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学生课本教材阅读量的不足进行有效补充, 实现其阅读视野的有效拓宽, 促进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和学生语文综合修养的提升。因此, 在进行拓展阅读教学时, 教师必须确立明确的教学目的:或为提高学生文学感悟;或为拓宽阅读视野;或为了解背景, 促进课本学习;或为增强语言训练……只有进行精准的目的定位, 才能更好地促进拓展阅读的高效开展。此外, 鉴于我国应试升学教育制度, 很多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有着强烈的功利色彩, 拓展阅读单纯为升学而学, 使原本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变得标准化、单一化, 这对于学生的长久发展极为不利, 因此教师应极力避免功利思想的作祟, 以学生的长久、健康发展为前提, 开展拓展阅读教学[2]。

(三) 提高学生兴趣, 助其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拓展性阅读对于小学生语文水准的提升意义非凡, 但目前多数学生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师应在教学中针对这一现象进行相应的认识教学, 让学生充分了解拓展阅读的重要性, 使其自觉参与其中, 将拓展阅读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 进行自我阅读, 阅读内容则应尽量丰富多样, 避免为考试而阅读的现象出现。

三、结语

阅读教学是学生语言教学的实践过程, 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与前提, 关系着语文学习成果的优劣。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应积极掌握教学活动特征, 充分发掘教学中的兴趣点, 实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大激发, 使学生自主参与其中, 在亲身体验中, 促进自身阅读水平和思维活性的提升, 真正达到拓展阅读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袁江平.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研究[J].新课程学习 (上) , 2013 (10) :3-4.

实施载体 篇5

一、以民为本,加快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工作,要充分认识农技站在“三农”工作中的作用,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推广队伍的综合素质,要学习好有关农业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和科技知识,探索新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拓宽为农民群众的服务领域,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

二、积极配合当地镇委镇政府的工作。农技站在接受上级农业部门的正确领导的同时,紧紧依靠镇委镇政府的工作安排,配合做好农村的各项中心工作。争取各方大力支持,围绕农业技术这个中心,提高装备水平,强化推广手段,发改善工作环境,全力做好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工作。

三、密切联系村委会工作。农技站要深入农村基层和农业生产地头第一线,与村委会和村民小组的干部一起,走村进户,举办培训班,办起技术推广示范点,把技术培训作为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工作的重点来抓。切实做好良种良法推广,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实施载体 篇6

[关键词]政治课堂 探究学习 导学案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074

有一位教育家曾说过:“课堂是学生自我关照、自我修正、自我成长的地方,而非教师表演的舞台。”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新课标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从而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我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了三环七步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并对以学案为载体的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实施这种教学模式,从而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呢?

一、科学合理的分组、分工和技能培训是实施该模式的前提条件

要有序实施以学案为载体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必须要有开展合作学习的必备条件,就是对全班进行科学分组,对小组内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和技能培训。分组是否科学,组员分工是否合理,培训是否到位,是影响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分组时,以6人为一组比较合适。教师根据学生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思维活跃程度、性格、兴趣、行为习惯、性别等方面的差异,将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同组异质小组,使各组之间达到均衡,确保分组后,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具有公平性。

二、编写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导学案是实施该模式的重要条件

导学案的设计重在“学生的活动”上,学生依据导学案开展学习活动,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这不仅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确定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同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和发展,非智力因素得到充分的发挥。那么如何设计和编写符合以学案为载体的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导学案呢?

1. 导学案的编写模式

导学案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预习案——学习目标(含重难点)、学法指导、知识链接(知识结构);探究案——问题讨论(合作学习)、归纳总结;巩固案——达标检测、拓展提高和课后反思等。不同课型的学案会有所不同,呈现方式也不尽相同。学案内容主要按课时内容设计,与教师上课进度基本同步。学案设计的基本思路要把握三条线:知识线、学法线和能力线。其中知识线是明线,学法线和能力线是暗线。一般以知识为主线编写学案,把知识线、学法线和能力线有机地结合起来。

2. 导学案的编写原则

在编写导学案的学习内容时应注意五个原则。(1)课时化原则。在新教材中,一些章节的内容用一课时是不能完成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上课安排,分课时编写导学案,使学生的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有计划地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问题化原则。也就是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能力。(3)参与化原则。也就是通过导学案的使用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发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增强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只要教师敢于给学生创设自主互助学习的机会,学生的学习潜能将会得到更有效的挖掘。(4)方法化原则。导学案中应体现教师必要的指导和要求。教师指导既有学习内容的指导与要求,又有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明确、具体地告诉学生看教材哪一页的内容,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自学完成后教师将采取什么形式进行检查等。(5)层次化原则。在编写导学案时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3. 在导学案的编写和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学案编写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导学的效果。教师在学案的编写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避免学案编写教案化;(2)避免学案编写作业化;(3)导学案要体现激励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导学案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所以应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在编写导学案时,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增加“加油站”“温馨提示”“友情链接”等补充说明,以及信息提供、方法指导等栏目;还可以在探究案或者巩固案上写一些激励的话。如“试试你的身手,你能行!”“小试牛刀,你最快!”“比比看,哪个小组方法多?”“这是一道巅峰题,看看谁能成功登顶!”等等。

三、依据学案开展高效互动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实施该模式的核心与关键

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实施以学案为载体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核心与关键,根据以上的教学流程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

1. 教师要成为课堂的引导者和管理者

教师作为课堂的管理者,在实施以学案为载体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时,要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师要实行有效的监控与适时的介入。尤其是在实施合作学习的初级阶段上,这种监控与介入显得尤为必要。在进行合作学习的监控时,教师应当将注意力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是否所有的学生都参与了合作学习?是否小组活动始终围绕着学习任务,没有偏离主题?是否所有的小组成员都能积极合作、相互支持?如果学生的情况不是很令人满意,教师就有必要及时介入进行指导。对于教师来说,选择什么时候介入和什么方式介入是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切记,即使是介入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也应当让小组自己去解决问题。

(2)教师要把握好小组合作的时机。及时、恰当地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对于唤醒学生的潜能,真正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效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并不是每一个知识点都值得去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把握好合作的时机。教师根据导学案,主要在新旧知识衔接处,在知识的重难点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自学后困惑不解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重视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创设一定的互助学习情境,使学生在互助中取长补短,体验合作学习的优越性。

2. 学生应是课堂的主人和快乐参与者

在以学案为载体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整个课堂都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活动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即学生课前自主完成“预学案”,课中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案”,组间学生互助点评“探究案”,组内学生合作总结“结构和规律”,组内

互助答疑“巩固案”,课后学生自主完成拓展延伸和自我反思。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能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变机械接受学习为自主性的积极主动的探究学习。学生要把合作学习过程看作是提升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

3. 课堂教学应是多维互动的开放课堂

以学案为载体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课堂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具有互动开放性,那么该如何营造互动的课堂呢?

(1)构建以学案为载体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生生互动策略。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的促进性互动主要体现在合作学习小组内部或小组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学生之间以语言、非语言的方式进行,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活动形式。互动的内容包括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也包括学生的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信息。互动的过程包括交流、分享、讨论、争辩、反馈等外部的“交流”方式以及学生与自身进行的内在的“自我交流”活动,最终实现学生学业成绩、合作意识与技能等的提高,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促进小组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分享,促成组内同伴间的相互借鉴与模仿,引导小组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让学生的行为发生实质性的改变。生生互动能对学生产生实质性作用,从而达到提升教学效率的效果。

(2)构建以学案为载体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师生互动策略。合作学习过程中师生如何互动?能否解决这一问题是合作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合作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突出生生互动的重要性,但并不否定师生互动,相反,对师生互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担负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教师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和认知风格等方面,比起学生来更胜一筹。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有效,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发挥得越充分。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需要师生之间实现良好的互动。在师生互动中,教师应当以学生“学习的导师”“合作的伙伴”“交往的对象”的身份出现。

总之,导学案教学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但只要我们正视问题并不断学习、摸索、改进教学方法,教学中所遇到的困难一定会迎刃而解,导学案的优点也会得到最大化的发挥。相信只要我们善于学习,大胆实践,把握新课改的态势,了解新理念的内涵,同时不断厚实自己的专业底蕴,一定会走出一条新课改的特色之路。

实施载体 篇7

一、科学合理的分组、分工和 技 能 培 训 是 实 施 该 模式的前提条件

要有序实施以学案为载体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 模式, 必须要有开展合作学习的必备条件, 就是对全班进行科学分组, 对小组内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和技能培训。分组是否科学, 组员分工是否合理, 培训是否到位, 是影响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分组时, 以6人为一组比较合适。教师根据学生的组织能力、学习能 力、思维活跃程度、性格、兴趣、行为习惯、性别等方面的差异, 将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同组异质小组, 使各组之间达到均衡, 确保分组后, 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具有公平性。

二、编写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导学案是实施该模式的重要条件

导学案的设计重在“学生的活动”上, 学生依据导学案开展学习活动, 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这不仅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 确定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同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和发展, 非智力因素得到充分的发挥。那么如何设计和编写符合以学案为载体的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导学案呢?

1.导学案的编写模式

导学案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预习案———学习目标 (含重难点) 、学法指导、知 识链接 (知识结构) ;探究案———问题讨论 (合作学习) 、归纳总结;巩固案———达标检测、拓展提高和课后反思等。不同课型的学案会有所不同, 呈现方式也不尽相同。学案内容主要按课时内容设计, 与教师上课进度基本同步。学案设计的基本思路要把握三条线:知识线、学法线和能力线。其中 知识线是明线, 学法线和能力线是暗线。一般以知识为主线编写学案, 把知识线、学法线和能力线有机地结合起来。

2.导学案的编写原则

在编写导学案的学习内容时应注意五个原则。 (1) 课时化原则。在新教材中, 一些章节的内容用一课时是不能完成的, 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上课安排, 分课时编写导学案, 使学生的 每一节课 都有明确 的学习目标, 能有计划地完成学习任务, 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问题化原则。也就是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 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 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能力。 (3) 参与化原则。也就是通过导学案的使用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 激发人人参与的热情, 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 增强人人参与的意识, 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只要教师敢于给学生创设自主互助学习的机会, 学生的学习潜能将会得到更有效的挖掘。 (4) 方法化原则。导学案中应体现教师必要的指导和要求。教师指导既有学习内容的指导与要求, 又有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在学生自主学习时, 教师要明 确、具体地告诉学生看教材哪一页的内容, 用多长时间, 达到什么要求, 自学完成 后教师将 采取什么 形式进行 检查等。 (5) 层次化原则。在编写导学案时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 所得,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3.在导学案的编写和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学案编写质量高 低直接影 响到课堂 导学的效 果。教师在学案的编写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避免学案编写教案化; (2) 避免学案编写作业化; (3) 导学案要体现激励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导学案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 所以应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在编写导学案时, 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 增加“加油站”“温馨提示”“友情链接”等补充说明, 以及信息提供、方法指导等栏目;还可以在 探究案或 者巩固案 上写一些 激励的话。如“试试你的身 手, 你能行!”“小试牛刀, 你最快!”“比比看, 哪个小组方法多?”“这是一道巅峰题, 看看谁能成功登顶!”等等。

三、依据学案开展高效互动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实施该模式的核心与关键

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实施以学案为载体的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核心与关键, 根据以上的教学流程图,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

1.教师要成为课堂的引导者和管理者

教师作为课堂的管理者, 在实施以学案为载体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时, 要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教师要实行有效的监控与适时的介入。尤其是在实施合作学习的初级阶段上, 这种监控与介入显得尤为必要。在进行合作学习的监控时, 教师应当将注意力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是否所有的学生都参与了合作学习?是否小组活动 始终围绕 着学习任 务, 没有偏离 主题?是否所有的小组成员都能积极合作、相互支持?如果学生的情况不是很令人满意, 教师就有必要及时介入进行指导。对于教师来说, 选择什么时候介入和什么方式介入是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部分, 但是切记, 即使是介入学生的学习过程, 教师也应当让小组自己去解决问题。

(2) 教师要把握好小组合作的时机。及时、恰 当地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 对于唤醒学生的潜能, 真正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效性, 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并不是每一个知识点都值得去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要把握好合作的时机。教师根据导学案, 主要在新旧知识衔接处, 在知识的重难点处,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自学后困惑不解时,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重视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创设一定的互助学习情境, 使学生在互助中取长补短, 体验合作学习的优越性。

2.学生应是课堂的主人和快乐参与者

在以学案为载体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中, 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整个课堂都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活动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即学生课前自主完成“预学案”, 课中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案”, 组间学生互助点评“探究案”, 组内学生合作总结“结构和规律”, 组内互助答疑“巩固案”, 课后学生自主完成拓展延伸和自我反思。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 能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变机械接受学习为自主性的积极主动的探究学习。学生要把合作学习过程看作是提升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变“苦学”为“乐学”。

3.课堂教学应是多维互动的开放课堂

以学案为载体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课堂 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具有互动开放性, 那么该如何营造互动的课堂呢?

(1) 构建以学案为载体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生生互动策略。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的促进性互动主要体现在合作学习小组内部或小组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学生之间以语言、非语言的方式进行, 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活动形式。互动的内容包括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 也包括学生的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信息。互动的过程包括交流、分享、讨论、争辩、反馈等外 部的“交流”方式以及学生与自身进行的内在的“自我交流”活动, 最终实现学生学业成绩、合作意识与技能等的提高, 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促进小组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分享, 促成组内同伴间的相互借鉴与模仿, 引导小组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让学生的行为发生实质性的改变。生生互动能对学生产生实质性作用, 从而达到提升教学效率的效果。

(2) 构建以学案为载体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师生互动策略。合作学习过程中师生如何互动?能否解决 这一问题是合作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合作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突出生生互动的重要性, 但并不否定师生互动, 相反, 对师生互动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要担负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教师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和认知风格等方面, 比起学生来更胜一筹。因此, 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有效, 学生的主 体作用就发挥得越充分。要达到这样的效果, 需要师生之间实现良好的互 动。在师生互 动中, 教师应当 以学生“学习的导师”“合作的伙伴”“交往的对象”的身份出现。

总之, 导学案教学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 但只要我们正视问题并不断学习、摸索、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中所遇到的困难一定会迎刃而解, 导学案的 优点也会 得到最大 化的发挥。相信只要我们善于学习, 大胆实践, 把握新课 改的态势, 了解新理念的内涵, 同时不断厚实自己的专业底蕴, 一定会走出一条新课改的特色之路。

摘要: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注重学法上的探索以及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 从而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也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角色转变的开始。为此我校紧跟其脚步, 对以学案为载体的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

实施载体 篇8

1 宏观层面——将文化融入到城市景观规划阶段

随着大规模城市开发建设, 城市空间环境质量下降, 城市面貌千篇一律, 缺乏鲜明的特色和个性。因此, 城市总体规划中要特别强调城市的特色风貌, 对城市整体空间形态、城市景观特色等要统一规划、精心设计及行之有效地控制[2]。城市景观规划能很好地将城市的各种资源, 尤其是文化资源有效利用, 达到突出城市特色的目的。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进行景观规划, 首先要分析研究城市景观资源结构, 充分挖掘其中能反映城市特征的景观要素, 对其功能用地加以周密详实的考虑, 为城市景观系统的形成创造条件。

城市景观要素包括自然景观要素和人工景观要素。其中自然景观要素主要是指自然风景, 如大小山丘、古树名木、石头、河流、湖泊、海洋等。这些自然资源的有无非人为可以改变, 只能在原有基础上加以利用。人工景观要素主要有文物古迹、文化遗址、园林绿化、艺术小品、商贸集市、建筑物、广场等。这些景观要素为创造高质量的城市空间环境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通过对各种景观要素进行系统组织, 方能形成完整的景观体系, 创造有序的空间形态。尤其是其中的文化因素如果能加以利用定能塑造各具特色的城市景观。

作为既具有文化优势又具备地理优势的河南省省会城市郑州, 不断追求新的高点, 努力提炼城市文化气质, 加强城市景观规划设计, 使其文化经济特色更突出, 使城市个性更鲜明是势在必行之举。其中有三方面需注意: (1) 发掘历史文化价值, 加强对商城遗址、城隍庙及各时代遗留的典型建筑及其环境的保护改造上; (2) 郑州沿城墙保存有书院街、唐子巷等历史街区, 具有传统城市格局特征和风貌, 但建筑破旧, 环境恶劣, 面临灭失, 可借鉴北京的798工厂, 充分利用传统建筑、街道空间格局及内部空间, 建设文化研究室、画室展览馆、酒吧、影院等; (3) 郑州中心城区外侧西有高新区、南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有郑东新区, 3个区有不同的特质和发展历程, 但都来源于一种文脉, 新区与老区如何在文化理念上既传承又创新, 让人感觉既具有统一的文化风貌, 又具有独特的活力, 这是景观规划的重点。

2 中观层面——建立彰显城市文化特色的公共绿地

公共绿地包括城市中的公园、广场、街道以及众多的开放空间。公园绿地作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面”状区域, 对居民生活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郑州目前存在的全市级公园有人民公园、碧沙岗公园、紫荆山公园、森林公园以及新建的植物园等, 它们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在某些特殊方面如防震避灾 (如碧沙岗公园为地震紧急避难地) 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除此之外, 规划中的河南戏曲主题公园、南水北调公园、青铜器公园的建设意义重大。以及为反映郑州铁路枢纽地位, 在郑州建设铁路主题公园也是不错的选择。此外, 设立武术文化公园 (广场) 、姓氏寻根文化公园或在综合性公园中开辟区域设立此类园中园, 都是对中原文化进行宣传教育行之有效的方式。

除此之外, 中观层次对应的广场如郑州现有的绿城广场、文化广场、环保广场 (原文博广场) 在丰富市民生活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城市的扩张, 在更多地块进行适宜开发建设尺度宜人的城市广场也是必要的。城市道路景观对统一城市风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郑州道路仅从名称上即可反映作为中原腹地的文化, 如嵩山路、伏牛路、中原路、黄河路等;此外, 还应追求道路的景观效果, 如嵩山路以“嵩山文化”为主题分段展示武术文化、天文文化、人文文化、地质文化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建设时务必在城市景观规划的指导下结合郑州乃至河南的文化来确定方向。

3 微观层面——设计处处体现城市文化的环境设施

城市环境设施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和体验, 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一种显著标志, 不仅是设计问题, 还包含着更为深刻、积极的现代意义。环境设施与人们的户外活动关系密切, 是促进人与自然直接对话的道具, 起着协调人与环境间关系的作用, 丰富了市民生活, 完善城市的服务功能, 是提高城市质量的重要部分。环境设施是城市空间环境中不可缺少的整体要素, 每个环境都需要特定的设施, 它们构成氛围浓郁的环境内容, 体现了不同的功能和文化气氛, 充分体现了城市的空间内容。

城市中的环境设施包括了众多的内容, 如雕塑、铺地、树穴盖板、花台花缸、休息亭廊、座椅、电话亭、垃圾箱、指示牌、交通标志、路灯、街灯等。相比较而言, 休闲娱乐性的小品是为游览景观园林的游人提供开展各类活动的条件, 在设计中可以用较夸张的色彩或形态来营造欢快、热烈的气氛。艺术性小品和一些服务性小品可以通过精心设计来体现城市的特色。

郑州的火车站、公园、广场等场所设置相应的环境设施以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 不同的区域具有一定的空间环境特殊性, 据此安排相应的设施, 同时都应保持特征的统一性, 起到反映城市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特质的作用。以雕塑为例, 主题雕塑在城市景观环境规划当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是城市构架中的景观节点, 对于不同的区域需要设置不同主题的雕塑, 比如郑东东区、中心老城区、西开发区, 3个大区域主要出入口和区域中心地带都应该有象征区域特色的主题性雕塑, 进而又在各自区域进行细分布局。商业区、休闲区、政府办公区等具有不同特殊功能的空间区域设置符合该空间功能需求的环境设施和主题雕塑, 与该区域大型的主题雕塑形成点线面的美学格局, 构成具有统一性又富于变化的城市格局。通过不同材质和色彩以及不同的视觉表达形式反映一个城市的基本风貌和文化特色, 主题雕塑的形式可以是装饰性的也可以是公众参与性的。比如火车站是一个城市形象的入口, 应该作为重点规划, 在人流引导和景观环境设施上都要作精心策划, 应该有一定景观绿地来缓解乘客的紧张心理, 甚至应具备一个大型公众可参与的主题雕塑反映郑州的历史文化性和现代性。从环境景观体验者的角度而言是其对环境景观空间的一种感性认知, 让其能够从视觉感官到理性认识来确定城市空间的性质。通过视觉化符号去读懂一个城市的文化, 去感受一个城市的氛围, 去体会一个城市对于文化在美学意义上的表达, 这是一个城市形象提升和塑造的关键。

4 结论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越来越追求设计的文化内涵, 设计师在设计中越来越关注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掘、传承与表达[3]。郑州首先应让人感受到的是它是一座具有几千年文化积淀的古都, 同时它又是一座充满了商业气息和活力的城市, 通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面分别加以规划设计以及控制性引导, 分布于城市中的公园、广场、环境设施以及被赋予了一定内涵的景观符号等对景观环境加以强调、补充、协调或暗示, 定能塑造出一个完整的充满文化气息的城市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晓宇.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城市特色塑造[J].新西部, 2008 (12) :5-6.

[2]王泽坚, 何忠品.浅议城市总体规划中强化城市设计与地方特色问题[J].规划师, 1995 (4) :56-59.

实施载体 篇9

因此, 高职教育应该克服人才培养工具化思想, 在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 着眼于学生整个职业生涯, 注重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这种“专业能力之外的能力”, 我们称其为“职业核心能力”。

一、以主题班会为载体的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意义

高职院校的各项工作长期以来一直围绕教学和科研展开, 甚少意识到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因此在政策、师资、设施设备等方面的投入较少,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没有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高职教育, 是学生过渡到职业人的重要阶段, 贯穿其中的系统化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不仅有益于学生毕业时顺利就业, 更能为学生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全程化、系统化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保证,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应贯穿于五年制高职学生整个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 渗透到整个教育过程中。

主题班会具有的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等特性, 是高职院校为数不多的从入学到毕业一直开展的学生活动之一, 是在校学生获得“除了专业知识之外”知识的最有课时保障的教育阵地。因此, 它是实现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全程化的重要保障。

在目前的教学计划中, 就有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课程, 教学形式上依旧采取教师单纯传授理论知识, 与学生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这种单一、被动的教育形式, 缺乏学生发自内心的接受和自觉参与, 不能较好地结合学生个性特点, 针对性地设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案。

主题班会作为对学生进行教育和自我教育的重要阵地, 是学生参与面最广、参与次数最多的集体活动。在主题班会上, 每个班级成员彼此平等、正确表达出自己的意愿, 有机会锻炼个人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在班集体这个团队中, 个人能在主题策划、实施和总结的过程中增强与他人沟通协商、团结合作、以最优解决办法应对分歧等综合素质, 因此,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取得实效的有效保障。

二、以主题班会为载体的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涵义

上世纪末, 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一项名为《国家技能振兴战略》的课题中首次将职业能力分层, 提出将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划分为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三个层次, 其中职业核心能力是其他能力的基础, 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2010年中国教育学会重新赋予职业核心能力六个内涵:职业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它是职业活动中最基本的能力, 适用于任何职业的任何阶段, 具有普适性。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是指, 以就业为导向, 职业道德为基础, 职业技能为根本, 将高职学生所从事职业中的能力抽象出来, 以培养学生具有核心职业能力的职业人为目标, 即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它不是教学的某一环节或是一项行政工作, 它应贯穿于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 贯彻以学生为主、以人为本的思想, 引导学生通过自我认识, 促进自我成长, 最终达到自我实现。构建以主题班会为载体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是利用主题班会形式多样化、系统化、信息化等特征, 有针对性地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渗透到整个高职教育中, 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以及伴随其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以主题班会为载体的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及实施策略

1. 加强政策保障

针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存在诸如学校领导不够重视、师资队伍参差不齐、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相脱节等问题, 高职院校必须首先从政策和体制上加以改进和完善。

学校从一把手到一线教师都应了解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制定一系列政策, 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实施保驾护航。同时应与其他院校和企业开展合作,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实践机会。从学生层面而言, 应使学生在迈入校园的第一步就意识到大学学习目的与中学学习目的的本质不同, 启发学生树立自我成才、自我管理的意识, 把接下来的学习视为职业生涯资源的储备。

2. 培养专业化师资队伍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须依靠一支职业性强、专业素养高的师资队伍。学校应健全机制, 鼓励指导人员加强学习, 继续深造, 丰富职业核心能力教育知识, 朝着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目标发展。指导者应多学习、多实践、多思考, 努力提升组织策划水平和研究、实践能力。另外, 还可以通过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课堂和举办讲座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 较好就业的优秀毕业生的现身说法以及和兄弟院校举办职业核心能力比赛等方式, 来拓宽和加强指导者的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 加强他们的培训和晋升机制, 以实现人员的稳定, 达到职业化、专业化队伍的要求。

3. 进阶式开展主题班会

美国著名职业研究专家金兹伯格:“职业选择是一个动态过程, 不是一次性, 是基于人们的职业观念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形成的, 它伴随着人的身体和心理一起发展。”

基于主题班会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应根据高职学生每个学期呈现的特点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不同, 结合学生的兴趣、价值观、年龄、个性等特征, 设置层层递进的目标, 以主题班会为载体, 设计针对不同年级的对应项目, 进阶式地引导学生, 实施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一年级新生刚入学时, 应做好入学教育, 开展“XX专业的就业前景”、“立足现实志存高远”等主题班会, 帮助学生完成角色转换, 教导学生明确高职学习目的、建立就业概念, 启发职业意识;开展“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校纪校规学习”等主题班会, 提高“自我意识”, 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开展“快乐学习大家谈”、“高职学习与就业”等主题班会, 使学生明白就业、事业的基础是学业,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和对专业的热爱,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做好职业起跑的引导工作。

二年级时, 班级成员进入彼此熟悉期,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难免出现分歧和争议, 德国一名学者曾说过:“人生中, 再也没有像青年时期那样具有强烈地渴望被理解的愿望, 没有任何人像青年那样处在孤独之中, 渴望着被人接受和理解。”因此, 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既是他们这个阶段的迫切要求, 也是完善自我, 提高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有效时期, 并最终影响着班级的凝聚力和整体班级风貌。设计“我是班级一员”、“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集体生日班会”、“论班干部如何开展工作”等主题班会, 引导学生应对、处理人际间的矛盾冲突, 有效增进班级成员之间的团结合作、增强班级凝聚力, 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主题班会教育本身就是一种集体活动, 在前期策划、布置场景、举办活动等过程中, 学生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均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三年级, 随着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可开展系列主题班会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它是日常生活以及从事各种职业必备的方法能力。比如笔者实践的《我向同学们推荐一本好书》演讲比赛系列主题班会, 要求学生以PPT演讲形式, 向全班同学推荐一本好书, 分多期举办, 每期4-5人, 最终由全班同学和班主任投票决定名次。学生首先要开展广泛阅读, 挑选推荐对象, 然后经过构思策划、素材收集等步骤完成PPT制作, 登台之前还需强化表达能力, 才能在比赛中取得较好成绩。绝大多数学生能寻找自身的特点、亮点, 主动利用家庭班级藏书、图书馆、书店、互联网、电视广播、外出参观、请教他人等途径获取信息, 并总结、归纳合成自己的主题, 真正实现活动前收集、储存信息, 活动中传递、交流信息, 活动后运用、创造信息。使主题班会成为学生用来获取知识, 进行信息交流与传递, 数据处理及思想表达的学习手段。

五年制高职第四年是学生走向顶岗实习在校的最后一年, 因此重点应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当今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 是学生今后的立世之本、求存之道。创业是一种精神, 一种意识, 也是一种挑战, 它不是单打独斗, 而是团队活动, 例如笔者实践的“创业设计大赛”主题班会, 为在比赛中脱颖而已, 学生自主组建创业团队, 能主动地对市场、科技、社会生活等各方面仔细观察并深入了解, 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寻找“点子”, 探索创业的方式方法, 并收集相关资料, 充分验证创业成功的可能性, 真正模拟了一把创业的前期策划工作。活动中, 他们初步体验到创业过程中的艰辛与快乐, 拓展了知识面, 提高了个人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此外, 开展“创业成功案例——我来讲”等主题班会, 把社会上的成功创业案例搬上主题班会的课堂, 向学生直观、生动地展示成功创业者的创业精神、创业方法、过程, 能起到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创业意识, 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启发创业思路、拓宽其创业视野;培养创业的基本素质、能力和品质的作用。内容丰富、构思巧妙的主题班会给学生更真实的职业体验,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热情, 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最佳实践载体。

摘要:结合劳动力市场要求和高职毕业生的实际需求以及高职学生自身特点, 利用主题班会贯穿于高职阶段的优势, 以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为目标, 提出以主题班会为载体的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通过分析该模式的涵义、构建意义及实施策略, 探讨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基于主题班会的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 为高职院校创造性地开展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工作,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提供经验。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高职,主题班会

参考文献

[1]李英.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策略和方法[J].职业技术教育.2007 (22) .

[2]张蔚, 李哥.团体心理训练在提升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信息, 2010 (6) .

[3]张治升.如何提高主题班会的实效性[1].教学与管理, 2011, 12.

[4]张筱荣.主题班会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J].高校辅导员学刊, 2OlO (4) :10—11.

[5]张明, 秦伟伟.近十年大学生主题班会研究述评[J].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9) :44—46.

实施载体 篇10

一、“中国梦”教育的载体

教育载体, 是指在教育过程中, 能够传递教育过程和信息, 能够为教育主体所运用, 使主客体之间互动的平台模式。高职院校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载体, 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四种形式入手。

(一) 个人提升

个体发展包括身、心两方面, 个体在其发展过程中, 需经历不同的阶段, 面临不同的任务, 参与不同的活动。因此, 活动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活动是人创造的, 活动又影响着人, 因而大学生的活动能力, 是体现其个体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较于本科院校学生, 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多的是自卑, 过于在乎别人的看法, 易于受到外界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应该积极参与一些集体活动, 增加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在集体活动中找回自信, 培养自己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性格品质, 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逐渐的适应并享受大学生活。

(二) 家庭引导

在培养学生方面, 高校与家庭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是, 很多高校学生的家长并不能够及时了解自己子女在学校的情况。高校应着手建立能够与家长保持长期有效联系的互动机制, 及时将学生在校受教育情况、奖惩情况、以及子女就读学校的相关信息传递给学生家长。在与家长的交流过程中, 学校还应考虑信息的传递方式。高职院校的学生有一半左右来自农村, 他们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对新的传媒方式了解较少, 高校应尽量采取通俗普遍、易于接受的传播方式, 加强学校与家长间的联系, 不但加强了家长与学校间的交流, 也可使的学生未暴露的问题尽早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 社会影响

俄国哲学家别林斯基说过“创造人的是自然界, 启迪和教育人的却是社会”。我们要正确认识到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因此, 社会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社会所需要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 他们更加需要社会的充分关注与大力支持。应致力于架起高校与地方合作的桥梁, 结合“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设和“大学生就业见习行动”等活动, 组织大学生特别是毕业年级学生到本专业就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 开展就业信息调研, 到有就业意向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以“试就业”为主要形式的岗位见习活动, 丰富毕业生的就业经历。

(四) 学校教育

在高校实践教育中, 应按照“事业化规划、组织化推进、社会化运作、项目化支撑、特色化提升”的总体思路, 切实抓好大学生的实践教育工作。通过不断充实和拓展社会实践的活动渠道, 变单一实践”为“综合实践”;通过不断丰富和创新社会实践的活动形式, 变“要我实践”为“我要实践”;通过不断巩固和推进社会实践的基地建设, 变“单一体”为“复合体”;通过不断突出和深化社会实践的育人功效, 变“社会实践”为“育人课堂”。

高校应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的能动性, 促进社会实践向“集约化”方向发展;深化学生的社会实践实际功效, 提升社会实践的针对性, 促进社会实践向“效能化”方向发展;完善社会实践教学体系, 提升社会实践的专业性, 促进社会实践向“课程化”方向发展;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提升社会实践的连续性, 促进社会实践向“常态化”方向发展;提升社会实践的特色性, 促进社会实践向“品牌化”方向发展。

二、高职院校“中国梦”教育的实施路径

研究高职院校实施“中国梦”教育的路径, 我们将分别围绕“传承”“笃行”“创新”三个切入点进行分析。

(一) 传承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 对于教育有着深刻透彻的研究。他提出的“身体力行”“因材施教, 实际出发”“立志有恒”思想在当今教育界被继承并且发扬。“身体力行”强调在教育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 提出身体力行的要求。孔子对于这两方面的关系, 着重强调的是践行, 他提倡身体力行, 他认为认识的真假与深浅, 要依靠实践的检验与证实。现行的教育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 对同一问题作出不同的回答, 这些回答往往针对学生的个别实际情况, 针对性很强。都涉及了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的因材施教的方法。

然而“立志有恒”强调的是个人不应该以现在物质生活为满足, 还应有将来精神上的更高需求, 就是说对社会发展有自己的理想和尽自己的义务。如何对待个人的现在和社会的将来的关系问题, 也就是说怎样实现青年梦与“中国梦”的完美结合。

(二) 笃行

在此重点强调实践性教育, 在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 应明确活动的层次定位, 做到“大型活动全校化、届次化;中型活动学院化、系部化;小型活动班级化、社团化”, 不断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的需求。

实践是教育的最初来源及最终目的。实践性教育的主体主要是在校大学生, 实践形式和内容可以多样化, 可以有班会教育、主题教育、校外实践等。除此以外, 实践性教育还应具有社会性, 其表现在实践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的社会性活动。个人的实践离不开全社会共同的协作。同时, 实践活动还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 具有历史性。因此, 实践性教育是不断发展着的、世代延续的历史活动。

通过大学生的实践活动, 激励广大高职院校学生坚定理想, 奋发图强, 创新实践, 发扬实践性教育的精神,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通过多种路径实现实践性教育的目的, 以此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 创新

1.开设“中国梦”专门课程。目前, 虽然有的高校已经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 但是学生没有足够的重视, 不能够起到开设此课程的预期目的和效果。在此建议, 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 可以通过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赛、观看历届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视频等途径来启发、引导学生, 激发起同学们的兴趣与热情。从同龄人的身上看到、学习到、了解到差距与差别, 比较容易引起思想上的重视。只有明确了未来的方向, 才有可能将个人与社会的发展更好的联系起来, 才会真真切切的认识到社会的发展与个人发展, 只有相辅相成, 才会相得益彰。

2.显性实践教育中的隐性思想教育。在推行高校教育方法上, 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发展的特点, “中国梦”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 (1) 隐性教育是指在宏观主导下通过目的、无计划、间接、内隐的社会活动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教育过程。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价值、道德、态度、情感等产生影响。与之相对应的是显性教育, 两者范畴对应、作用互补。 (2) 开展显性实践教育, 通过举办一系列的活动, 例如文化沙龙、青年领袖培训班、创业实践等, 从而使“中国梦”教育在高职院校得以实践实施。因而将理论教育隐性化, 一点一滴渗透到实践教育中, 可以更好更切实开展对高职院校“中国梦”的教育。

3.个人学以致用结合集体学以促用。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途径, 其中集中教育与个别教育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有一定的优势, 但同时也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全人格、意志品质、道德情感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为出色的“职业人”, 还要努力促进他们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全面人”。争取学以致用, 学以促用, 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切合实际灵活、准确、变通的使用到实际操作中去。集中教育可以通过集体来对高职院校学生实施“中国梦”教育, 学以促用。个人毕竟融于整体, 利用整体的力量可以更好地实现“中国梦”的教育, 也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结束语

本文由十八大新词“中国梦”引出, 以“青年梦”入手, 将大学生的“青年梦”与“中国梦”完美结合, 融汇于高校教育。本课题结合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的要求, 以高校教育改革为目的,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贴近实际, 有助于帮助高职院校对大学生“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得到更深层次的推进与开展。

在高校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 是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项重要任务, 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本质上是将青年学生的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紧密结合起来, 以“青年梦”托起“中国梦”,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目标, 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实现的有效途径, 希望本文的研究对高职院校开展和深入“中国梦”教育提供有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赵周贤, 刘光明.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力实现“中国梦”[N].人民日报, 2013-1-4.

[2]习近平.习近平阐述“中国梦”:人民共享人生出彩机会.[Z/OL].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 2013-3-17.

[3]伟大“中国梦”的动力源[N].新华日报, 2013-2-1.

[4]胡鞍钢.世纪“中国梦”伟大“三部曲”[N].新华日报, 2012-12-2.

上一篇:中国近代大学下一篇: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