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白酒产业链分析

2024-04-12

202白酒产业链分析(共6篇)

篇1:202白酒产业链分析

四、产业链及相关产业分析

一条合理完整的产业链能带动产业链中相关产业相应地发生倍增效应,由此实现产业价值最大化。相应地,若产业链中的某一环节力量太弱甚至缺失会影响产业链中一系列产业的健康发展。鉴于产业链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白酒的产业链来观察白酒产业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因素、发展趋势以及从完善产业链的角度提出可以采取哪些有针对性的措施,以促进白酒产业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

1、上游产业分析

上游产业是为本产业生产提供原材料的产业,是本产业供给的主要来源,因此,分析所研究产业的上游产业发展状况能知晓本产业发展的原材料供给优势或本产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白酒产业的上游产业主要是粮食种植业和优质的水源条件。

(1)粮食种植业 白酒酿造的粮食原料主要包括高粱、小麦、大米、糯米、玉米、大麦等谷物。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连续丰收,供给形势总体良好,库存充足,使得白酒酿造原料来源较充足。

但是近年来粮价有上升趋势,白酒产业成本会有所增加,白酒酿造企业要时刻注意这点并采取相关预防措施。

此外,谷物的质量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酒的品质,因此,提高相应谷物的品质也应该得到该产业的重视。在这方面做得较好的是泸州老窖,早在2002年,泸州老窖提出了建设有机高粱生产基地的设想,并陆续在泸州选点开展相关试点探索,取得了“无公害高粱基地”认证书,有机高粱、小麦生产、加工、销售及管理体系获得了 “有机转换产品认证”等初步成果。而泸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四川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国家农业部建设的高粱原种基地等共同为高粱基地提供管理与技术支持,这让泸州老窖的有机高粱生产,站在了行业前列。(2)生产用水

白酒生产用水包括直接接触原料、半成品和成品的酿造用水和冷却、锅炉等使用的非酿造用水。酿造用水必须符合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其中降度用水又称加浆,在硬度、矿化度、离子含量等方面有更加严格的要求。

白酒生产需要良好的水质,基本上白酒生产企业都分布于优质水源区域,从而保证了优质的水源供应。但是,水污染的范围日益扩大,白酒厂商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本保护治理水污染。

2、下游产业分析

下游产业对本产业有着直接的需求,产业价值的最终实现是通过消费者的最后消费实现的,下游产业发展迅速,对其上游产业即所研究的产业的需求就越大,继而从需求因素上刺激本产业扩大再生产,增加企业利润。白酒产业的下游产业主要是白酒的销售,白酒酿造剩余谷物的再利用(牲畜饲料和田间肥料)。(1)市场营销

产品只有最后到达终端消费者手中进行最终的消费,产品的价值才能实现,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的利润才能得到保证。

白酒通过下游经销商的批发零售到达消费者,白酒生产企业越来越重视直接介入对销售终端的营销。在各类销售终端中,大中型酒店主要消费中高档白酒,并通过影响消费者心理带动商超销售;大型商超对于产品的面市率有一定的影响。白酒销售的渠道分布较为均匀,餐饮虽然拥有较高比重,商超、专卖所销售比例亦为不小,而团购、直销等模式在白酒中也颇有一定比例。

下图是白酒销售渠道的分布,企业应该主要从餐饮、商超和烟酒专卖方面这些对企业白酒直接需求较大的销售渠道来扩大产品的销售量。

(2)牲畜饲料

由于原料精选而没有用于白酒酿造的谷物可以用于牲畜饲料,避免浪费,发展畜牧业。(3)田间肥料

农业污染,尤其是化肥污染日渐受到社会的关注,对有机化肥、天然肥料的需求很大。白酒酿造后的剩余原料可以用于田间肥料,如茅台酒糟可以用于制造有机肥,这些田间肥料可以促进农业的清洁生产,提高产量,促进循环经济。

3、相关产业分析

除了直接具有上下游关联的产业之外,其他为其提供互补品和配套品生产或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产业是产业链的相关产业,通过分析这些相关产业的发展可以看到产业发展的配套条件,这些相关产业的发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或是制约产业链上产业的发展。白酒产业链上的相关产业主要包括提供白酒生产机器的机械制造业、关于白酒研发制造人才培养的教育业、贯穿白酒生产的科研开发、白酒酿造完成后瓶装的包装材料、白酒保存和配送的仓储物流、宣传白酒信息的广告业和对白酒有大量且不断增长需求的餐饮业。(1)机械业

大规模白酒生产需要相关的机器设备作为保证,我国机械业发展加快,目前能提供白酒的生产所需要的机械。(2)教育业

白酒生产从配方到生产过程控制到包装等一系列流程都需要相应的研发人才和技术工人,在这方面,有一些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已开设了相关的课程,大型企业也联合高校设置相应的研究所,定向培养人才,在这方面,我们的教育部门和企业的做法都是很值得肯定的。(3)科研开发

白酒生产离不开科研开发,包括生物工程制品(酶、酵母)、生产工艺、制酒技术、微机应用、微波烤熟等新技术和现代化检测手段的创新和应用,在这方面,政府起扶植作用、企业应起主导作用,加快本产业人才培养和科研开发的速度与质量。(4)包装材料

白酒产品配套的包装材料主要包括箱(外包装纸箱)、盒(内包装纸盒)、标(标签)、瓶(酒瓶)、盖(酒瓶盖)、带(封口胶带)等,这些配套材料的供货商较多,且包装材料大多为常规品种,因此白酒生产企业的选择余地较大,该部分对白酒生产成本影响有限。

近年来,白酒收藏业包括酒瓶收藏得到一部分人的关注,鉴于此,应该适当注重白酒包装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加快包装配套产业发展,尽快形成我省白酒产业发展所需的包装配套产能。(5)仓储物流

白酒保存时间长、销售范围广、酒瓶易碎等特性对仓储物流的要求较高。酒的销售可分为生产商直销和经销商代销,由此,白酒的仓储物流也可分为生产商的仓储物流和经销商的仓储物流,现阶段我国的仓储物流都发展得很快,企业可以把自己的仓储物流外包给专业的公司,既可节约成本,更可以集中精力专注于主干业务。(6)广告业

现在任何产品的销售都离不开广告,广告可以向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介绍其产品,最大范围地扩大知名度。我国现阶段广告业发展迅速,关于酒类的广告很多,也很有特色,在消费者心中留下了一定的印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7)餐饮业

随着经济社会水平的逐步提高,餐饮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对白酒的需求日渐增大,不仅是量的需求,也有质的倾向。白酒行业应该深入餐饮业的调查,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4、本产业的关联作用(1)贡献税收

白酒工业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是国家和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在全国各行各业中,酒和烟的税收是最高的,而在酒业中,白酒的税收率又远远超过其他酒种。无论是单位产值的创税率,还是绝对税金金额,白酒产业都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广博的市场前景,是国家重要的税收来源。

白酒自建国以来一直是高税率产品,在食品行业中居第2位,仅次于烟草。1994年税制改革前,白酒的产品税为35%(扣包装纳税);1994年税制改革后,除统一的增值税17%以外,粮食白酒的消费税为25%,薯干白酒的消费税为15%(均按销售收入计,全额纳税),在酒类产品中,纳税率是最高的。据中国白酒专业协会不完全统计,1995年全国上万个白酒企业共实现利税约100亿元。2001年,国家对白酒行业实行从价从量复合计税新政策,2002年,整个行业实现利税126.79亿元。这些都充分说明白酒行业为增加国家和地方财政积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许多白酒厂在当地是纳税大户,白酒为地方、国家的财政积累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在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有些白酒厂就是地方经济的支柱,在地方的经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增加就业

白酒酿造是属于传统工艺,是劳动密集性产业,能有效的解决城镇人口和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让农民每年有固定的收入,保障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农民实现城市化,缩小城乡差别,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估计到2015年将容纳近万人进入白酒行业。(3)丰富市场供应,促进商业兴旺,拉动消费

白酒是快速消费商品,市场需求量大,特别是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对白酒数量和质量的要求都有很大的提高,因此,白酒产业的发展,可以拉动内需,刺激更加活跃的消费势头。

在一些地方,特别是有知名酒厂分布的地方,一个白酒厂就带动了一方经济发展,有效地发挥了“龙头”作用。(4)对上下游的促进作用

白酒的上下游产业包括种植业、市场营销业,白酒业的快速发展能极大地增加对上游产业的需求和对下游产业的供给,促进上下游产业的发展。

白酒生产主要消耗的是非食用粮食,是解决农民增收,缓解卖粮难的有效途径;白酒产品的附加值高,非食用粮食得到有效转化,经济效益好;白酒的酿造需要大量的粮食,能使农业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使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的形态向商品经济的形态转化,使农业人口向工业人口转化,使农业因种植业的独立而大大提高科技含量,并反过来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白酒的销售量大,需要优质的市场营销等的协助才能加快白酒价值的最终实现,白酒的终端销售过程能提高相关产业的就业率,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白酒酿造的剩余原料可以促进有机肥料、有机饲料、昆虫活性蛋白及畜牧业发展。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目标,形成一条农业——粮食——酿酒业——饲料业或肥料业——畜牧(饲养)业——农业的良性生物循环链,将低附加值的初级农产品转化为高附加值的酒类产品,副产品又成为田间肥料和牲畜饲料的直接来源,必将进一步推进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促进新农村经济建设。(5)对关联产业的带动作用

白酒的相关产业包括生物技术业、印刷业、包装业、制瓶业、陶瓷业、纸箱业、机械行业、设计业、科研开发业、运输业、广告业、餐饮业等,白酒业的快速发展能极大地刺激相关产业的发展。

白酒行业规模扩大,制作工艺复杂化对白酒生产加工的机械的数量和特定功能质量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从需求要求方面加快白酒机械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

白酒业对科研人才的要求大,进而刺激了相应的教育业和科研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促进了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白酒一般都是瓶装,量少,对包装的需求很大,而且对包装的质量要求也在进一步提高,因此白酒产业的迅速发展能极大地带动上游包装业的发展,不仅是规模上的进一步扩大,更有质量上的提高。

白酒是餐饮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质的白酒能提高餐饮业的品味和档次,促进内需。

篇2:202白酒产业链分析

在各级党政领导的关怀和自治区旅游局的大指导支持下,巴州旅游开始步入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

一、区旅游产业大会为巴州旅游跨越发展提供了推动力 自治区旅游产业大会召开后,巴州上下认真学习、领会、贯彻会议精神,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州领导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业。州委召开了两次常委会听取旅游工作汇报,研究旅游发展问题。2011年6月21日出台了《关于推进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意见》(巴党发

[2011]9号),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改善民生的富民产业和人民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目标。《意见》报区党委、政府后,努尔主席作了重要批示:“在推进旅游业跨越式发展方面,巴州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定可以大有所为。巴州党委、政府落实自治区部署态度坚决、措施有力、思路对头,相信一定会在旅游业发展方面走在全疆的前列”。

二是扎实推进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力度。为认真贯彻落实州委九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确定的“加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力度”的目标任务要求,州主要领导多次深入景区调研。2012年3月1日召开自治州旅游产业发展暨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启动大会。州委书记彭家瑞做了重要讲话,自治区旅游局党组书记池重庆大会做了主要指示。我局拟定了《自治州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指导意见》上报州政府。

3月6日博湖县县委、政府召开了博斯腾湖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动员大4月和静县召开了巴音布鲁克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动员大会。

三是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扶持,出台了促进旅游业发展的 1

相关政策。建立了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全州每年安排1000万元,列入州、县市两级财政预算,重点用于旅游基础设施、规划编制、宣传促销、人才培训、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和静县出台了旅游业发展扶持意见,扶持、优惠、奖励政策28项(包括旅行社开办、特色餐饮、淡季入住星级饭店、冬季游览、旺季、淡季游览人次奖励、优秀导游员奖励、旅游车辆、创建A级景区、旅游纪念品开发、牧家乐建设、新建旅游专营购物场所和演艺会展场馆等)。博湖县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决定》。

四是加快旅游规划编制和推进精品景区项目建设

去年以来,完成了《塔里木大漠生态与特种旅游区总体规划》、《新疆巴音布鲁克景区节点设计规划》、《博斯腾湖大河口、阿洪口控规》、《巴音郭楞马兰军博园规划》等规划的编制和评审工作。正在编制的有轮台胡杨林景区和且末塔中 特种旅游基地、尉犁地下大峡谷旅游开发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重点景区建设步伐加快。去年我州旅游总投资3.5亿元。其中景区1.2亿元,巴音布鲁克(含巩乃斯)旅游景区投资6500万元,博斯腾湖景区投资1700万元。景区道路、接待服务设施进一步改进。农牧家乐快速发展。和静县2011年对61家牧家乐进行深入调研,25家农(牧)家乐列入当年评定星级范围内。落实牧家乐蒙古包、购马补贴政策。对牧家乐购买的100顶蒙古包进行验收,并投入使用。

2011年,全州旅游总收入21.5亿元,接待481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41.1%和31.8%,旅游业总产值已占到第三产业总产值的15%。

二、巴州近期旅游重点工作

(一)发展目标:预测2015年,旅游接待人次800万(力争达到1000万),旅游业总收入52.5亿元(力争达到60亿),年均分别增长20%和25%以上,旅游总收入占第三产业的比

重提高到20%、占GDP比重提高到4.5%。新增旅游直接就业1万人、间接就业4万人。努力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州向旅游经济强州转变。

(二)发展重点

1、做强东线——加快博斯腾湖休闲度假旅游区建设。完善提升旅游基础和服务设施,整体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建成国家湿地公园;打响“中国西海——新疆博斯腾”旅游品牌。2015年实现接待游客100万人次。

今年博湖县投资9000万元,对大河口、阿洪口、白鹭洲景区进行改造提升建设,目前已完成2000万元工作量。

2、大力开发北线——巴音布鲁克生态民俗旅游区

做好申遗工作,加大巴音布鲁克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力度。面向海内外客源市场,培育和打响“雪域天鹅"这一中国特色旅游品牌,形成新疆环天山旅游线上的亮点和南北疆旅游重要节点。(巴音布鲁克景区(天鹅湖、开都河上游段、石林、小天池、巴音布鲁克镇五大景点)总投资:基础设施2.3亿元)。

今年和静县为确保“天山申遗”成功,巴音布鲁克湿地总投资1亿多元,州县相关部门全力以赴。旅游部门6月5日前完成203块各类标识标牌设立工作。3月25日巴音布鲁克景区与那拉提景区签约旅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加快中天山旅游发展。4月20日和静县成立了巴音布鲁克景区管理委员会,下设巴音布鲁克景区和巩乃斯景区两个旅游公司。

3、加快开发西线——轮台沙漠胡杨旅游区

深化重点景区规划编制,加大建设力度,积极开展轮台胡杨林公园和罗布人村寨他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面向海内外客源市场,塑造巴州“大漠之魂”生态旅游品牌,形成丝绸之路中线上巴州旅游西进南下的重要支撑点和新亮点。

尉犁县5月全面启动罗布人村寨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

区各项工作。轮台县正在加快对胡杨林景区经营权的收回工作,成立了县旅游公司,目前正在积极开展相关工作。

4、推进南线开发——罗布泊阿尔金山特种旅游区

积极推进打造中国特种旅游基地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末形成面向国内外高端旅游市场的“金山奇观”、“丝路探宝”、“昆仑寻玉”三大特种旅游品牌,形成巴州乃至新疆新的旅游热点地区。

5、提升库尔勒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功能

加快实施铁门关开发规划,和梨苑名街建设,建成中国西部旅游目的地和南疆旅游集散地,西域风情旅游城市品牌形象,国内外知名旅游城市品牌。

5月8日至10日,自治区副主席史大刚在伊那木局长陪同下对巴州旅游进行调研,深入博斯腾湖、巴音布鲁克、罗布人村寨景区,听取了巴州旅游规划和景区发展专题汇报,对巴州旅游发展做出重要指示,我们正在认真落实。

三、关于加快巴州旅游跨越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尽快落实支持旅游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即对旅游企业水、电、气费用等减免,让旅游企业真正得到实惠。

(二)向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建议,从高层协调,一是解决重点旅游县旅游行政管理机构设置问题。二是对旅游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从体制和工作机制上进行统一设置。

(三)对巴州精品景区建设给予大力支持。今明两年重点对博斯腾湖、巴音布鲁克创建5A级景区建设支持,解决基础设施建设国家专项补助费1000万元。

巴州旅游局

篇3:中国白酒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关键词:白酒产业,蒸馏酒产业,国际竞争力

一、引言

中国白酒作为世界四大蒸馏名酒种之一, 一直在世界烈性酒类产品中散发着熠熠光彩。白酒是中国特有的、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酒种。凭着灿烂而久远的古文化内涵, 白酒是大多数中国人“无酒不成席, 无酒不成宴”的青睐对象。然而, 作为国际上最大的蒸馏酒的生产与消费国, 我国白酒产业的生产和销售市场都主要集中在国内, 和英国威士忌、法国白兰地和瑞典伏特加等其他蒸馏酒在国际市场上叱诧风云形成鲜明对比。找出我国白酒产业在国际竞争力方面与其他国际性蒸馏酒的差距, 对于进一步促进我国民族白酒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要研究中国白酒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则要确定中国白酒产业的竞争对手。由于世界蒸馏酒品种生产具有极为明显的地域性, 因此, 在世界蒸馏酒市场上, 产地成为某一蒸馏酒品种品质的代言词 (如法国干邑白兰地、英国苏格兰威士忌、中国白酒等) 。在生产环节, 一国主要生产某一种蒸馏酒;在消费环节, 则主要呈现出两个特征:第一, 世界蒸馏酒市场的消费者对某一种蒸馏酒进行选择购买时, 产地是其衡量该蒸馏酒品质的最主要因素;第二, 由于各类蒸馏酒品种同属烈性酒的范畴, 因此在世界蒸馏酒市场上, 各类蒸馏酒品种之间存在明显竞争关系, 互为替代品。

通过对世界蒸馏酒产业以及其下各蒸馏酒种类的生产销售数据分析后发现, 全球蒸馏酒市场的消费主要集中在英国威士忌、法国白兰地、瑞典伏特加和中国白酒这四个品种上。因此, 本文将选取上述三类蒸馏酒品种作为我国白酒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对象, 采用贸易竞争指数、市场占有率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对我国白酒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

二、中国白酒产业现状

我国白酒产量变化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 迅速扩张阶段。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 人民消费水平逐年提高, 我国白酒行业迅猛崛起。白酒产量迅速增长, 1996年达到历史最高点801.3万吨, 是1981年产量的约3.3倍。第二, 调整阶段。从1997年起, 为适应国民经济建设的总体要求, 并提高白酒行业的投入产出比和综合经济效益, 国家对白酒行业制定了一系列“控制总量、调整结构”, 以调控和调整为基础的产业政策。受政策指导和相应舆论导向的影响, 白酒产量开始年年下降。至2003年, 全国白酒产量为305.6万吨, 较1996年下降了约60%。第三是复苏阶段。从2004年起, 随着国家部分利好政策的实施, 白酒产业出现复苏态势, 产量逐步回升, 2006年全国白酒产量为397万吨, 较2003年增长约30%。

近年来, 我国白酒的出口呈现出上升趋势, 2006年达到1.15亿美元的规模。但同期我国对蒸馏酒总进口额却呈现出井喷的态势。随着我国加入WTO关税减让承诺的实现, 2006年, 我国对蒸馏酒的进口额为3.8亿美元, 约为同期我国白酒出口额的3倍。

三、我国白酒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现指标分析

1. 贸易竞争指数TC

衡量外贸产品比较优势的指标之一是贸易竞争力指数, 它是指一国外贸进出口差额所间接反映出来的比较优势。其公式为:

式中, Ei为产品i的出口总额, Ii为产品i的进口总额。TC变化范围在-1至1之间。如果TC指数为正, 则说明该国是该类产品的净出口国, 该类产品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反之则该国是该类产品的净进口国, 该类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较弱。

世界四大蒸馏酒种的贸易竞争力指数都处于较高的水平。英国威士忌、法国白兰地和瑞典伏特加的TC平均值超过了0.9, 且近年来水平保持稳定。中国白酒的TC值年均值在0.8左右。从贸易竞争力指数方面来看, 四大蒸馏酒种均保持净出口。

2. 国际市场占有率MS

国际市场占有率是指一国某产品出口额占世界该产品出口总额的百分比, 通常用来比较若干国家 (地区) 某种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 MSij表示i国j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 Xij表示i国j产品的出口总额, Xwj表示世界j产品的出口总额。

英国威士忌的在世界蒸馏酒市场上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最高, 2005年达到30%, 法国白兰地位列第二, 国际市场占有率约在11.5%~13%之间。瑞典伏特加国际市场份额约为4%。与其他三类蒸馏酒的MS值相比, 中国白酒的国际市场份额不到1%, 处于较低的水平。2002至2005年期间, 其他三大蒸馏酒种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均呈现出较明显的增长态势, 中国白酒的增长率则较低, 在2004年至2005年间几乎未有增长。

3.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RCA) 是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出口值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类商品占世界出口份额的比率, 反映一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其公式为:

式中Eij为j国i类商品的出口额, Ej为j国商品出口总额, Ei为世界i类商品的出口额, W为世界商品出口总额。如果计算结果RCA>1, 则表示j国i类产品竞争力强, 如果RCA<1, 则表示该类产品竞争力弱。

瑞典伏特加酒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在世界四大蒸馏酒种中名列榜首, 年均RCA指数超过30, 但近年来出现了下滑。2005年英国威士忌与法国白兰地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别达到了近20与15。中国白酒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仅达到1左右, 且在2003至2005年期间有轻微下降。

四、结论与若干对策

1. 主要结论

通过分析得知, 与世界主要蒸馏酒相比, 中国白酒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实现指标处于较低的水平。首先, 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上看, 英国威士忌、法国白兰地、瑞典伏特加的RCA值均已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呈现出较强的竞争力优势;而中国白酒的RCA指数较其他三大酒种有很大的差距, 且仍在1的临界值波动, 未能体现出大幅度的提升。其次, 就国际市场占有率MS而言, 英国威士忌已占领了国际蒸馏酒消费市场约30%的份额, 瑞典伏特加和法国白兰地的市场份额占有也在3.9%~13%之间, 且都呈现出上升趋势。中国白酒产业的MS值仅维持在0.76左右的低层次, 未能提高市场占领份额。由此可见, 中国白酒在对国际蒸馏酒消费市场的拓展工作不足, 仍处于市场开发的初级阶段。

2. 相关对策

要提高中国白酒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应从研究政府、企业、研究人员三者在发展中国白酒产业中的地位、功能和关系入手, 参照世界有关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和实践, 认真剖析我国白酒产业的现状, 探索和创新提高我国白酒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新理念、新途径和新策略。笔者认为, 提高我国白酒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从中国传统酒文化入手。作为中国传统民族产业, 中国白酒的国际化与中国文化的推广密不可分, 并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而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被接纳度逐步上升, 中国白酒产业应充分把握这一时机, 由相关白酒行业协会牵头, 国内外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白酒文化宣传活动, 并给予名优白酒国际市场开发和培育相关物力、人力方面的大力支持。

(2) 作为白酒企业自身, 应从创新的思维角度积极主动对白酒的国际化进行探索, 创新市场营销手段, 开发和培育消费者市场、将我国白酒推向世界。并积极培养和引进既有白酒专业知识、白酒营销知识, 又有专业国际贸易知识的高级人才, 为中国白酒的国际化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

(3) 从科研角度来看, 国内发酵工程及酿造等学科方面的科研人员应大力加强白酒的基础性研究, 使白酒在工艺成分上能够符合国际上通用的食品安全标准, 从而为更多的国际消费者所接受。

越是民族的, 就越是世界的。中国白酒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和技术优势, 只要积极把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内容紧密结合, 努力开拓, 保持和发扬优秀的中国白酒文化, 并且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国际市场上传播, 中国白酒终将屹立世界。

参考文献

[1]金碚: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7

[2]裴长洪王镭:论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概念和分析方法[J].中国工业经济, 2002, (4)

[3]李晓钟: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4]王延才:中国白酒行业发展报告[J].酿酒科技, 2001 (, 5)

[5]王殿茹:我国白酒行业市场结构分析[J].酿酒, 2006 (, 1)

篇4:贵州省白酒产业优劣势分析

关键词:贵州 白酒 优劣势

中图分类号:C8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6-5954(2011)11-59-03

自古道:“贵州出好酒”。白酒产业,是贵州重要的工业支柱产业,也是全省财政增收的重要来源,进一步做大做强白酒产业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贵州白酒产业发展的优势及面临的机遇

(一)白酒产业发展的优势

1. 以茅台酒为龙头的酱香型白酒生产条件得天独厚

贵州是中国白酒文化历史最悠久、资源禀赋最佳的酱香型白酒生产大省。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宜人的气候,成就了贵州独一无二的酱香白酒品质,自古就有“黔人善酿”、“贵州出好酒”的口碑效应。

2. 白酒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实力有所增强

截至2010年末,贵州全省共有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以下简称省级规模以上)的白酒企业70家,比2005年末增加22家,占全省省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的比重由1.9%提高到2.4%。今年以来,白酒产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截止8月底,企业单位数增加到82家,1~8月实现工业增加值143.0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3%。全省白酒产业“十一五”以来的发展状况见右表。

3. 白酒企业效益不断提升

“十一五”期间,全省省级规模以上白酒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6.9%。今年以来,白酒行业的收入增势更加明显,1~8月,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3.0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2.9%。

从企业效益水平来看,2010年,全省省级规模以上白酒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9.83亿元,比2005年增长3.5倍,“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35.2%;户均利润总额12833万元,比2005年增长2.1倍;销售利润率为55.2%,比2005年提高15个百分点。今年利润总额的增势仍然喜人,1~8月实现利润总额95.5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0.2%;户均利润总额11655万元。

4. 集群效应有所增强

遵义市境内的赤水河拥有美酒河之称,其得天独厚的生产环境,造就了遵义市成为全省白酒生产的主要集聚地,集群效应十分明显。

截至2011年8月底,遵义市省级规模以上白酒企业57户,占全省省级规模以上白酒企业的比重接近70%,从事白酒生产的人员占全省省级规模以上白酒企业生产人员的比重为96.3%。从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资产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观察,集群效应更加明显。全省省级规模以上白酒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和资产总额分别有97.1%和94.0%集中在遵义市,99.9%的利润总额是由遵义白酒企业所创造。

与“十一五”初期的2005年相比,遵义市现有省级规模以上白酒企业的单位数增加近一倍,企业集中度提高了16个百分点。

(二)白酒产业发展的机遇

1. 宏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国家宏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给白酒产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宽松的外部环境。未来十年,中国宏观经济增长虽然未必达到两位数,但持续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

2. 政府政策支持

2010年7月召开的中央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努力形成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新格局。白酒产业是全省的传统优势和特色优势产业,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全省加快白酒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3. 消费结构升级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景气度不断提高,财富效应逐步显现的时期,城乡居民收入每年以9%以上的速度递增,先富起来的群体积聚财富的速度更是惊人,也刺激了消费总量的增长和结构性的提高。高档白酒消费将表现出比普通白酒更快的增长速度,并将替代部分中低档产品的消费。同时,高档白酒用于宴请、送礼及收藏等的属性特点决定了中国高档白酒更具奢侈品的属性。

二、贵州白酒产业发展的劣势及所处的困境

(一)白酒产业发展的劣势

貴州白酒产业发展虽然有着得天独厚的生产条件,但由于多方面原因,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除茅台酒以外,省内其他传统名酒的市场影响力不断减弱。与其他省份特别是白酒生产大省相比,贵州白酒产业发展存在着以下方面的不足:

1. 总量偏小

截至2010年末,贵州省级规模以上白酒企业资产总计396.52亿元,仅相当于四川的44.8%。2010年,贵州省级规模以上白酒企业白酒产量为16.04万千升,在全国有白酒生产的30个省(区、市)中列第13位,仅相当于四川的7.1%;实现工业总产值203.65亿元,仅相当于四川的21.5%;实现利润总额130.8亿元,仅相当于四川的49.0%。

2. 实力偏弱

截至2010年末,全省有生产许可证的白酒企业252户,但省级规模以上的仅有70户,近四分之三的白酒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低于500万元。除茅台集团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外,其他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均不到2亿元。其中,1亿元以上的仅有8户。

此外,除茅台集团外,贵州省级规模以上白酒企业的资产和产值规模普遍偏小。2010年末,全省白酒企业户均资产56646万元,相当于四川的164.2%,但如果排除茅台集团,户均资产总额则仅为9307万元,相当于四川的27.0%。2010年,全省白酒企业户均产值为29093万元,相当于四川的90.1%;排除茅台集团,户均产值为7743万元,仅相当于四川的24.0%。

3. 发展不够快

2010年,贵州白酒行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22.2%(按现行价格计算,下同),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8个百分点,分别低于江苏、四川、河南23.7个、16.5个、9.5个百分点,在全国15个白酒主产省份中排第13位。

(二)白酒产业发展所处的困境

1. 国家宏观产业规划限制白酒的发展

国家产业目录中,白酒是限制发展的产业,对白酒的发展设置了许多限制条件。2011年6月1日起施行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中将白酒生产线、酒精生产线等列入限制类目录。国家对白酒产品税负逐年加重。另一方面,由于涉及食品安全问题,白酒成了政府重点监控的食品之一。

2. 假冒仿造问题十分严重

在各个市场上,只要是畅销的白酒就有假冒仿造产品,白酒企业深受其害。虽然各白酒企业的防伪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纵观白酒市场仍能看见不少“似曾相识”的面孔。而在中低档市场,由于受成本制约,相当多的白酒品牌还没有自己的防伪措施,这更是给了制假者以可趁之机。针对名酒防伪技术的提升,一些制假者将目标盯向了整套名酒包装的回收,从而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令人防不胜防。

3. 洋酒、替代产品的冲击

随着关税的进一步调整,国外洋酒进入我国市场的成本大大降低,加之国人求新求异的消费心理,部分人追求奢侈的消费能力,导致洋酒在中国市场上快速增长,如帝亚吉欧入主水井坊,与剑南春的合作等。同时,洋酒企业的资本实力、完善的国际营销体系、成熟的管理方法、先进的运作市场的手段,使得白酒行业面临的竞争压力更加激烈。此外,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逐渐增强,标榜着时尚、健康、低酒精度的葡萄酒逐渐成为酒类市场的新宠儿,瓜分酒类市场份额,并呈逐渐扩大的态势。

4. 酿酒原料供应全面紧张

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灾情频发,农业减产,造成国际粮食趋紧,推动粮价不断上涨,导致白酒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利润空间下降。据测算,生产一斤白酒需要消耗3斤粮食,2010年贵州白酒产量消耗掉约48.12万吨粮食,足够全省人民2个多月的口粮。

5. 贵州白酒产业发展的内在困境

贵州白酒产业发展存在一些自身内在的问题和矛盾。一是茅台镇人口密度太大、白酒小作坊过多,对国酒茅台进一步发展的空间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二是产品缺少层次、梯队,酱香型白酒一枝独大,但占全国白酒消费量60%以上的浓香型白酒企业的发展却仍然缓慢;同时,中低档白酒品牌的发展仍不“给力”。三是白酒制造企业数量多,但规模普遍偏小,市场竞争力不强,相当一部分企业机制不健全,管理粗放落后。

三、白酒产业发展途径分析

(一)政策保驾护航

制售假冒白酒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制售假冒白酒的犯罪行为已从以前的小作坊式逐步向有组织的团伙犯罪发展。对此,政府部门,主要是工商、质检、公安、卫生防疫等部门要协调配合,加强执法监管,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根据测算,茅台酒新增1万吨的生产规模,需用地4000亩;其它酱香型白酒新增1万吨的生产规模,需用地2000~3000亩。因此,地方政府在土地利用规划方面应给予白酒企业相应的倾斜,着力解决茅台集团及白酒企业发展用地困难的问题。

(二)多梯队发展贵州白酒产业

为扩大贵州白酒产业规模,白酒产业在产量上、品种上、档次上还要得到进一步拓展,实现贵州白酒产业全面发展,即除了国酒茅台的主导地位不动摇外,更需要有第二、第三梯队的酒企来共谋发展、共同开拓。

(三)大力建设原材料供应基地

在白酒产业集聚区,通过采取建立企业自有原料基地、企业加农户合作等方式,建立专业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酿酒原料生产基地。一方面确保原料供应来源和价格的稳定;另一方面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做大白酒消费市场。

(四)培育白酒产业集群

贵州大多数白酒生产企业是小企业,无自主品牌,以生产基酒、散酒、勾兑酒为主,附加值较低。

通过鼓励和支持、甚至采取政府直接主导的方式使有條件的企业走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之路,以品牌、技术、渠道为纽带,通过兼并、联合、租赁等方式促进企业重组,盘活存量资产,尽快做大做强。

通过建立“扶优汰劣”的体制机制,把小酒厂和低端酒占用的生产要素资源向名优企业和品牌集中,从而实现要素资源的高效配置、集约发展,发挥出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以“工业强省战略”为发展契机,以大力发展工业园区为主要着力点,把发展白酒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作为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通过引进酒体设计与标样、包装设计与展示、包装材料生产和物流配送等配套企业,逐步整合上下游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五)充分利用金融资本杠杆撬动白酒企业发展

通过使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技术相结合,起到杠杆作用,撬动企业超常规发展。通过拓展多元融资空间,加速贵州白酒产业滚雪球式的规模发展。

从当前白酒产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机遇和有利条件看,全省白酒产业有茅台酒做先锋,有独具特色的酱香型生产工艺做后盾,并享有贵州出好酒的口碑。只要我们抢抓机遇,依托现有白酒品牌,调整白酒产业结构,不断扩大白酒产量、品种和档次,就一定能够拓展全国白酒市场的销售空间,使全省白酒产业的实力与美誉度相匹配。

参考文献

[1]袁仁国,中国白酒产业结构及发展前景分析[J]。酿酒科技,2008年03期。

[2]黄晓丹、谢骥,2009~2010年中国白酒行业市场研究报告。糖酒快讯网市场分析中心,2010年3月1日。

篇5:202白酒产业链分析

一、白酒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 一) 白酒产业的现状

我国的白酒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酒文化源远流长且拥有精湛的传统工艺,其独特的产品风格在世界蒸馏酒占据了领先地位。在现代白酒工业的发展中,通过传统民族工业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相互融合、取长补短而得到了更加蓬勃的发展,同时酿酒业在食品工业中的地位也日益突出,成为了国家财政当中的重要支柱。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我国的饮料酒在2011年累积总产值达到了7103万千升,工业总产值为6699亿元,其中白酒行业产量达到了1025. 6万千升,工业总产值近4000亿元,增长的幅度最大。这一时期,我国的白酒产业发展势头强盛,各项指标呈现出大幅度的增长,创造了白酒产业发展史上的新高,一些高端白酒品牌开始慢慢步入了国际市场,我国的酿酒产业进入了迅猛发展的关键阶段。

( 二) 白酒产业发展的问题

1. 生产技术滞后。由于受到产业政策偏见、行业观念歧视、多微生物共同发酵的研究难度大、生产周期长且成本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白酒业的科研工作进展缓慢,同时行业竞争白热化、文化清洁消费等使生产效率低、资金周转慢、生产周期长、香味物提取率低、出口量少等一系列问题成为了白酒业当中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目前我国白酒产业当中大多还沿用了传统的作坊生产模式,机械化与工业化水平低给白酒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2. 专业人才缺乏。我国的葡萄酒和啤酒等行业目前大多已实现了现代化生产,然而白酒业却还延续了传统的生产方式,酿酒工人普遍存在着专业知识不足、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现象。从事白酒技术工作的高素质人才少,高技能、高水平的创新型与复合型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在跟师带徒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白酒产业发展乏力,其技术与观念急需更新。现有的白酒企业工程技术队伍中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普遍老龄化、专业技术的高级人才流失严重、新生力量的补充困难、年轻技术人员迫切需要进修深造,在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的时代背景下,白酒行业当中对酿造学科背景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使得供不应求的问题日益凸显。

二、基于白酒产业导向的酿酒工程专业建设路径

( 一) 加强学科与课程体系建设

当下的酿酒工程专业建设当中必须坚持将学科建设作为龙头并夯实办学的基础,通过学科研究特色的突出来彰显专业的办学特色与优势,坚持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落实素质教育。同时还需根据教育部的人才培养要求围绕酿酒工程特色开展相关的教学研究,在坚持专业建设与酿酒特色的前提下强调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全面培养,对学生酿酒工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做好进一步的提升,确保学生掌握系统化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并大力建设白酒工艺学、勾兑工艺学、白酒品评等富有酿酒特色的专业课程,做好课程体系的及时更新,使学生能够适时把握酿酒工程领域的新兴技术、生产状况与科研成果等,从而提升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 二) 完善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

酿酒工程的专业人才需要具备很强的实践技能,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着重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要加大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力度,通过生物工程实验室、酿酒生物技术实验室、白酒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的建设来拓宽实践教学通道,并借助与知名企业签订实习基地协议等来给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实践场地。其次,要加大设备与平台的建设力度,在科研经费与学校投入的支撑下以共享方式形式同大型企事业单位等共同合作建立酿酒工程专业的实验平台,形成酒类酿造的特色与优势。再次,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构建基础技能与素质培训、专业常规技能培训、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培训、独立设计与研究能力培养等不同层次的教学体系。最后,为了实现学生实际生产操作能力的提升,需合理适当地引入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通过与职业技能鉴定所等机构的合作来培养学生的食品检验、白酒酿造等技能,对于培训合格的学生可在劳动部许可下颁发资格证书,从而通过学生实际生产操作能力的提升来使其更好地适应就业竞争。

( 三) 提升酿酒专业教师的综合素养

酿酒工程专业可以通过引进博士、送培博士、留学深造等方式来对教学队伍结构进行优化,利用对教师科研的加强来促使其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在提高教师学术地位的同时促使其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定期的学术交流中提升教师的学术造诣,使其在与外界的紧密联系中实时掌握学术动态,此外,还要通过传、帮、带、教学研讨、开设示范课、组织观摩学习等方式来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从而打造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 高能力的师资队伍。

三、总结

综上所述,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所起到的服务作用也日益显现,尤其在地方产业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方面发挥着至为关键的促进作用。酿酒工程专业应当以白酒产业为导向,在了解白酒产业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综合采取多种措施来加强自身建设,从而为市场输送更多优秀的酿酒专业人才,促进白酒业的更好更快发展。

摘要:在我国的食品工业当中,白酒产业占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在国家财政方面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白酒产业的飞速发展与壮大使得其对拥有工程能力的创新型酿酒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作为一种新兴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酿酒工程专业是塑造专业酿酒人才的重要基地,其专业建设对于酿酒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直接的影响。将对我国白酒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作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基于白酒产业导向的酿酒工程专业建设的路径,以期为当下的酿酒工程专业建设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

篇6:202白酒产业链分析

[关键词] 税收政策 资源配置 有效性

我国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针对白酒产业的税收政策,从政策实施的效果看,基本达到了以税收杠杆对白酒业进行调节的目的。但各项税收政策对资源配置效果的优劣却似乎被政策制定者忽略了。本文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分析我国白酒业税收政策的有效性,首先讨论所得税政策变化对资源配置的影响,然后讨论增值税、消费税政策变化对资源配置的影响,第三部分是证据分析,最后是结论。

一、所得税政策变化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我国白酒业所得税政策的变化是自1998年1月1日起,粮食类白酒(含薯类白酒)的广告宣传费一律不得在税前扣除。分析该政策对白酒企业行为进而资源配置的影响:

1.减少了白酒企业的广告支出。相关政策的出台使企业多支付(广告费×所得税率)的费用,理性的企业经营者将减少广告支出以使企业的广告费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否则将说明原有的广告支出不足)。另外,我国现行的财务制度规定广告支出属于费用而应计入当期损益,但广告支出对企业以后各期的收益却有正的影响(如大量广告形成的商誉),在亏损可弥补年限内,企业有动力不惜以亏损为代价,在当期多做广告以延续交纳所得税的时间,该税收政策的出台使企业潜在的避税收益减少,导致企业进一步减少广告支出。

2.降低了企业兼并可能存在的避税收益。亏损企业在被兼并前有可能不必交纳所得税(如果对广告支出已作纳税调整后其应纳税所得额仍然为负数),但在被兼并后,兼并企业可能要承担被兼并企业的广告支出纳税成本,使企业兼并的动机降低;与此相反,企业的分立则可能获得一定的避税收益。

3.促使过多的小企业进入。广告的减少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产业内的竞争程度,意味着进入壁垒降低,使产业内小厂商数量增加。设想一个极端的“酒类广告完全非法”而又不存在其他管制的情形,可以预计,对此受益最大的将是散布各地的小酒厂,分隔的市场以及其在当地所拥有的市场势力将使它们获得足够的生存空间。

从所得税政策变化对企业造成的影响来看,直接后果是减弱了白酒市场的竞争程度,使地方性小酒厂在当地的市场势力加强,促进了地方性小酒厂的进入行为。这显然与“合理引导酒类消费”、“扶优限劣、扶大限小”的酒类产业政策初衷背道而驰,并不利于资源在白酒产业内以及产业间的更合理配置。

二、增值税、消费税政策变化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我国白酒业消费税、增值税政策近年来的变化主要是:自2001年5月1日起,实行从量定额和从价定率相结合的复合计税办法,其中定额税率为白酒每斤0.5元,比例税率为粮食白酒25%,薯类白酒15%,并停止外购、委托加工白酒及酒精已纳税款准予抵扣政策,停止执行对小酒厂定额、定率的双定征税办法,一律实行查实征收;自2006年4月1日起,取消粮食白酒和薯类白酒的差别税率,改为20%的统一税率。政策的实施使白酒企业单位产品实际负担的增值税率、消费税率大为提高,但相同的税率变化对不同成本企业的影响却不同。假设白酒生产企业A、B位于两地,成本不同(Ca

1.消费税率的提高对低成本的企业更有利。假设消费税率提高y%,不考虑税负的承担转嫁问题,此时两企业的出厂价格分别为:Ca×(1+x%)×(1+y%)、Cb×(1+x%)×(1+y%)。由于消费税只在生产环节征收,从而A企业的代理商以Cb×(1+x%)×(1+y%)的价格在B地出售A企业的产品时不必再次缴纳消费税,此时A及其代理商的毛收益为(Cb-Ca)×(1+x%)×(1+y%),是消费税率提高前的(1+y%)倍。A企业从而有实力采取降低价格或增加广告支出等措施以扩大其市场份额。

2.增值税率的变化则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A企业代理商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则增值税率的提高对A(及其代理商)、B两企业具有相同的影响;如果A企业代理商为营业税、增值税小额、或定额税纳税人,则基本上对A企业代理商更有利。

3.进项税抵扣政策的变化减少了套利的可能性。如果B企业的原酒生产成本大于从A企业购买同等质量的原酒支出以及运输成本之和,那么B企业有动力从A处购买原酒,加漿、降度、灌装后以Cb×(1+X%)的价格出售,从而获得较自身生产原酒时更高的收益。“外购白酒及酒精已纳税款不予抵扣”的政策实施后,B企业这种套利行为承担的纳税成本大幅提高,这直接促使了白酒生产企业的后向一体化行为(自身生产原酒、酒精)以及向利税高的高档次白酒生产的转型。免税农业产品(包括酿酒所用的粮食)的进项税额扣除率由10%提高到13%的政策变化也起到了同样的作用。

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等的差异,在原酒的酿造上某些地区拥有绝对的成本优势,每百斤粮食的优质酒出酒率在地区之间存在差别。与资本、技术、原料等投入要素不同,造成这种差别的气候和土壤等因素是不可复制和迁移的,增值税、消费税政策的变化打破了酿酒企业之间原有的市场均衡,使表现为成本差别的地区优势在竞争中所起到的作用显性化,增强了高效率企业的竞争优势,这将最终促进酿酒资源在全社会内的重新配置。

三、经验证据分析

我国1993年以来的白酒产量如下表所示。从1993年~1997年全社会数据来看,1996年产量达到高峰,次年下滑,由于统计标准的不一致性,无法与1998年~2000年的数据相比较,但2001年的产量超过1996年,在2002年又有下降。从1998年~2002年间的规模以上企业的统计数据来看,平均每年以近7%的速度下降。由此可得到的基本信息是:全社会的白酒产量在此十年间先大幅上升,后平稳波动(缺1998-2000的数据);规模以上企业的白酒产量则是逐年大幅下滑,可推知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下的中小白酒生产企业的产量逐年上升。

税收政策调整虽不是白酒产量变化的惟一决定因素,但应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表一的数据表明,1998年所得税政策的变化对规模以上企业的生产销售产生了很大的抑制作用,而对小企业却影响不大:一方面源自对小酒厂实行的定额、定率的双定征税办法、税务部门有限的征收管理能力、小酒厂的偷税漏税行为以及地方保护主义使小酒厂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另一方面则是大企业广告宣传的减少扩大了小酒厂的生存空间,造成各地小酒厂在数量上一直有增无减。2001年消费税、增值税政策发生变化后,对于主要生产低档酒、面向农村市场的小酒厂影响则更大,税负承担更重。从2002年的数据来看,社会总产量同比下降9.45%,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同比下降9.89%,年收入500万元以下的企业也改变了以前产量稳中有增的趋势,同比下降8.98%,政策效果明显。

四、结论

虽然有关税收政策的出台基本达到了以税收杠杆对白酒业进行调节的目的,但各项政策在资源配置方面的有效性却不同:1998年广告费不得税前扣除的所得税政策降低了市场的进入壁垒,不利于企业间的兼并行为,使得低成本企业竞争优势丧失,从而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而2001年的消费税和增值税政策的实施有利于高效率企业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有利于酿酒资源在全社会内的重新配置。本文结论的政策含义是:从资源优化配置角度,当前应对白酒业所得税政策进行调整,改变广告费不得税前列支的政策,对于消费税、增值税税率则应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英)多纳德.海,德理克.莫瑞斯:产业经济学与组织[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

[2](美)沃尔特. 亚当斯,詹姆斯.W.布罗克:美国产业结构[C].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0

[3]刘志彪安同良王国生:现代产业经济分析[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7

上一篇:系梁总结下一篇:qq个性签名奋斗成功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