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例

2024-05-07

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例(精选6篇)

篇1: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例

历史重要事例:

第一章 点亮中华文明之火——远古时代 黄帝战蚩尤

燧人氏钻木取火

神农尝百草

仓颉造字

尧舜禅让

大禹治水

第二章 灿烂的青铜时代——夏、商、西周 夏启夺权改世袭

夏宫之乱

少康复国

残暴的夏末君王桀

成汤建商

盘庚迁都

传奇的女帅妇好

比干直谏犯纣王

文王渭水访贤

周成王桐叶封弟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第三章 群雄争霸·百家争鸣——东周(春秋、战国)

管鲍之交

曹刿论战

假道伐虢

烛之武巧言退秦军

楚庄王一鸣惊人

晏子使楚

孙武练兵

孔子周游列国

勾践卧薪尝胆

孟母三迁

商鞅南门立木

李冰修建都江堰

围魏救赵

蔡桓公讳疾忌医

苏秦合纵、张仪连横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廉颇负荆请罪

屈原沉江

毛遂自荐

信陵君窃符救赵

荆轲刺秦王

第四章 大一统的千秋霸业——秦朝

强秦吞并六国

修筑万里长城

张良博浪沙行刺

大泽乡起义

项羽破釜沉舟

刘邦进咸阳

鸿门宴

萧何月下追韩信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四面楚歌

第五章 大汉雄风——汉朝(西汉、东汉)

白登之围

飞将军李广

大将军卫青

骠骑将军霍去病

张骞通西域

苏武牧羊

司马迁写《史记》

王昭君出塞

光武中兴

马援老当益壮

班超投笔从戎

张衡和地动仪

蔡伦造纸

“医圣”张仲景

黄巾起义

第六章 分裂动荡的年代——三国、两晋、南北朝

袁绍除宦官

巧施连环计

煮酒论英雄

官渡之战

三顾茅庐

火烧赤壁

神医华佗

文姬归汉

火烧连营

七擒孟获

马谡失街亭

三国归晋

闻鸡起舞的祖逖

书圣王羲之

淝水之战

陶渊明归隐田园

第七章 盛大景象——隋,唐,五代

赵绰依法判案

隋炀帝游江都

瓦岗军开仓分粮

李渊建唐

玄武门之变

一代诤臣魏征

玄奘天竺取经

文成公主远嫁吐蕃

药王孙思邈

女皇武则天

初唐四杰

诗仙李白戏权贵

狂草双璧一颠张醉素

茶圣陆羽

画圣吴道子

诗圣杜甫

安史之乱

颜真卿刚直不屈

郭子仪单骑会回纥

刘禹锡和柳宗元

韩愈反对迎佛骨

黄巢起义

李存勖建后唐

周世宗壮志未酬

第八章 诸强对峙——辽、宋、西夏、金

黄袍加身的宋太祖

杯酒释兵权

杨无敌血战雁门关

执掌辽国的萧太后

李元吴建西夏

毕升与活字印刷术

改革文风的欧阳修

铁面无私的包青天

王安石变法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出人头地”的苏轼

方腊起义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靖康之变

韩世忠抗击金兵

精忠报国的岳飞

女词人李清照

爱国诗人陆游

宋末名臣文天祥

陆秀夫负帝投海

第九章 泱泱大国——元朝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忽必烈建元

郭守敬编订《授时历》

纺织家黄道婆

海外来客马可·波罗

关汉卿与《窦娥冤》

情意绵绵的《西厢记》

红巾军起义

第十章 极端皇权专制——明朝

建立明朝的朱元璋

传奇军师刘基

靖难之役

明成祖迁都北京

郑和下西洋

仁宣之治

土木之变

于谦保卫北京

海瑞惩恶少

抗倭名将戚继光

张居正辅政

李闯王进北京

第十一章 代王朝的兴衰——清朝

努尔哈赤建后金

吴三桂引清兵入关

郑成功收复台湾

康熙帝智擒鳌拜

三藩之乱

乾隆六下江南

红楼一梦

虎门销烟

太平天国

火烧圆明园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

洋务运动

中日甲午战争

百日维新

义和团运动

武昌起义

篇2: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例

1、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解放前,由于国民党腐败无能,经济趋于崩溃,洋货充斥市场。著名作家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买美国救济粉,被称为“表现我们民族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2、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3、苏武牧羊的故事妇孺皆知.苏武被扣于匈奴后,匈奴贵族先以名利引诱,后以严刑威胁.但苏武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匈奴贵族无计可施,便“徙武北海上无人处”.苏武则“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他仍拄着汉朝的旄节,不屈节辱命.他出使时正值壮年,待其归汉之时,已是须发皆白.他成为我国历史上坚持民族气节的著名人物.4、屈原,看着楚国的大好河山一点点的被吞啮,看着那一群奸佞小人为了一己荣华谄媚楚王,至国家于不顾.此情何堪?他决不愿同流合污,最后在绝望之中毅然决然的投入汨罗江.他带着对楚国的无限眷恋,带着对楚国人民无限的爱离开了这个他曾热恋过的世界.他知道与其卑躬屈膝的活还不如轰轰烈烈的死!是的,屈原的躯体是随着滔滔的江水流逝了,可他的浩然正气却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5、谭嗣同

篇3:中国历史重要名词及典例分析

1. 宗法制度

【解释】宗法制度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周朝宗法制由氏族社会家长制演变而来,通过血缘关系,建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和继承制度。其核心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儿子为小宗;将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观念。

例1(2015·山东·邹城市实验中学高三12月考试·历史·1)王国维在评述古代中国某朝代一项制度时说:“古人非不知公天下之名美于家天下,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而民将无时或息也。”由此推论,这一朝代最终还是确定了()

A.嫡长子继承制B.分封诸侯制

C.道家无为而治D.科举选官制

【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的特点。按照“终不以此易彼者”可知该朝代在现实中没有用“公天下”取代“家天下”、没有用“立贤”取代“立嫡”、没有用“人才”取代“资格”,可知该朝代实行的是“家天下”的管理模式和注重资格的立嫡制度,A项正确;分封诸侯虽然能体现家天下,但不一定是立嫡,B项错误;C项与题干主旨无关;科举制按照才能选拔人才,与题干主旨不合,D项错误。

【答案】A

2. 君主专制

【解释】君主专制是一种和民主相对立的政体,是一种决策方式。君主专制还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当中,君主专制总体呈不断强化的趋势。

例2(2015·天津·六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2)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历史现象是()

①西汉武帝建立中朝制度②唐宋设政事堂③明朝设内阁④清朝设军机处

A.①③B.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根据题干中“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与之相背离”的信息予以分析,汉武帝的中朝制度,削夺了外朝的决策权,加强了君权,与观点相悖,①符合题意;唐宋时设立的政事堂是唐宋时期宰相议事的地方,体现宰相的权力,与观点相符,②不合题意;明朝内阁制度与清朝的军机处,只是辅助皇帝处理政事的机构,无实权,强化了君权,与观点相悖,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

【答案】C

3. 明代内阁

【解释】为减轻皇帝的政务负担,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明成祖朱棣选拔翰林院官员入职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决策,正式建立内阁。后来,内阁拥有替皇帝起草批答奏章的票拟权,其权势曾一度凌驾于六部之上。明代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和决策机构,仅是充当皇帝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对君主专制起不到制约作用。

例3(2014·浙江·温州市高三第二次适应性测试·文综·15)《明史·职官制》记载:“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寺人。于是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倒于其手。”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

A.内阁不能统率六部百司

B.皇帝设内阁和司礼监互相牵制

C.宦官控制阁权,政治黑暗

D.明代相权实际控制在宦官手中

【解析】本题考查明代内阁制度。根据题干材料中“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寺人”“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倒于其手”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宦官控制阁权,政治黑暗,C项正确;A项说法正确,但材料未反映;皇帝设司礼监牵制内阁,内阁不能牵制司礼监,B项错误;明初丞相制度已废除,D项错误。

【答案】C

4. 城市中心革命论

【解释】城市中心革命论是指以大城市为中心,通过攻打大城市以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城市中心革命道路原是俄国十月革命所走的一条革命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就是这一革命道路的实践,结果证明,城市中心革命论与中国国情不符。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最终引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了胜利。

例4(2014·黑龙江·哈尔滨市十二中高三上学期阶段验收测试·历史·36)1930年6月,中共中央制定了以夺取武汉为中心的全国中心城市起义及红军攻打中心城市的计划,并发出了“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号召。这属于()

A.符合国情的革命计划

B.目光短浅的右倾思想

C.脱离国情的盲目行动

D.摸着石头过河的谨慎策略

【解析】本题考查城市中心革命道路。题干中的行动计划,没有与中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高估了自己的实力,属于“左”倾冒险主义思想,C项正确;中共中央的这种计划和号召明显脱离了中国国情,A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中共高估了自己的实力和革命形势的“左”倾冒险主义思想,而不是低估了自己实力的右倾思想,B项错误;题干体现了照搬照抄苏俄经验的做法,D项错误。

【答案】C

5.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释】统一战线是指不同集团的人为了相同目的结成的共同阵营。华北事变后,随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开始倡导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9月,国民政府公布了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包括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以及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亲英美派等一切抗日力量,它的建立是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

例5(2016·吉林·吉林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摸底·历史·14)国民革命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的黄色军帽时说:“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和红军帽告别吧!”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A.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

B.争取抗战局面,保障工农割据

C.正面战场抗战,彻底消灭日军

D.促成统一战线,确保民族大解放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题干中红军接受国民革命军的番号发生在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的这一做法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争取全民族的解放,D项正确;国民革命发生于1924—1927年,A项错误;工农割据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B项错误;国共合作抗日之后,共产党的军队主要开展敌后抗战而不是开辟正面战场,抗战也不可能彻底消灭日军,C项错误。

【答案】D

6.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主要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主权与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一外交原则最早由周恩来总理于1953年提出,1954年,中、印、缅三国总理共同倡导。这一外交原则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它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是我国处理国家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遵循的一项基本准则;为开创新中国的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为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例6(2015·辽宁·大连市高三双基测试·历史·10)印度领导人曾指出:每个国家都应该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同时向他国学习而不是被别国强加,这需要一种新思路,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好提供了这种思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世界上让各国有权选择自己的道路,并在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发生作用。这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解决了各国之间的矛盾争端

B.是普遍遵守的国际关系准则

C.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D.消除了各国意识形态的差异

【解析】本题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根据题干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世界上让各国有权选择自己的道路”,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各国制度的选择上具有多样性,C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错误;题干没有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普遍遵守的国际关系准则,B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尊重各国意识形态的差异,而不是消除,D项错误。

【答案】C

二、经济文明历程

1. 重农抑商

【解释】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即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农为“本”,商业被称为“末”业。从商鞅变法时首次正式提出,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推行,此后历代封建王朝大都执行这项政策。主要表现有四个方面:统治者不断强化本末意识;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质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治手段保护小农经济,保持自然经济结构,维护封建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例7(2015·河南·郑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文综·2)《秦律·田律》规定:“百姓居田舍者毋敢酤(买卖)酒,田啬夫(官职)、部佐(官职)谨禁御之,有不令者有罪。”该法令出台的主要动机是()

A.抑制商贾发展B.提倡粮食节俭

C.严禁商品流通D.稳定酒类物价

【解析】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由题干可知,秦代百姓不敢买卖酒,官员应该禁止百姓买卖酒,联系秦代以法家思想为指导,即实行重农抑商政策,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

【答案】A

2. 经济重心南移

【解释】在很长一段时期,中国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黄河流域;后来随着大量的北人南迁,南方开发加速,加上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并且蕴含着巨大的经济潜力,到南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元明清时期,南方作为中国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经济重心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例8(2016·浙江·绍兴一中高三9月回头考·历史·9)以下分别是北宋“理学五子”籍贯分布图和明朝儒学家籍贯分布图。宋明时期儒学家籍贯分布发生显著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西学东渐的影响

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C.经济重心的转移

D.文化政治中心东迁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及文化重心南移。北宋时期,经济重心尚未完成南移进程,因而文化重心也仍在北方,明清时期,南方作为经济重心的格局进一步巩固,文化重心也随之定格在南方,故儒学家南方籍的较多,C项正确;A、B两项不是儒学家籍贯分布发生显著变化的原因;D项不是根本原因。

【答案】C

3. 资本输出

【解释】资本输出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后列强对外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垄断资产阶级将过剩资本向其他国家投资或贷款,以获取高额利润。19世纪末期,资本主义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方式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对华资本输出的方式主要有:提供贷款、投资设厂、争夺筑路权和开矿权、开设银行等,资本输出在加速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同时,也极大地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例9(2015·浙江·江山市高三5月质检·文综·14)观察图2的漫画,它反映了发生在19世纪晚期的一场侵华战争:中年大汉被一个小个子打得鼻青脸肿,而一帮西方人在一边袖手旁观。通过这场侵华战争,列强获得的侵略权益是()

A.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等五处港口

B.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C.今诸国驻防之处,系廊坊……山海关等

D.遇有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解析】本题考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根据题干中“19世纪晚期”及“中年大汉被一个小个子打得鼻青脸肿,而一帮西方人在一边袖手旁观”可知,这是甲午中日战争。“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体现了日本在华投资设厂,进行资本输出的侵略要求,属于《马关条约》的内容,B项正确;A、C、D三项分别是《南京条约》《辛丑条约》《五口通商章程》的内容,均不合题意。

【答案】B

4.“实业救国”

【解释】19世纪末,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出现了“实业救国”的经济救国主张。20世纪初,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成为与“民主共和”并行的两大社会思潮。“实业救国”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其根本目的在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建立资产阶级统治。这一思潮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促进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对帝国主义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例10(2016·四川·达州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文综·31)在近代某时期,报刊竞相宣传“实业救国”,并提出改良各种行政机关……收集才智之民归实业界,制定特别保护奖励法规,扩大出口贸易,实行关税保护政策等办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实业救国”论。根据材料判断,“某时期”指的是()

A.洋务运动时期B.甲午战争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D.五四运动时期

【解析】本题考查“实业救国”思潮的形成阶段。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诸多符合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了完整的“实业救国”理论,C项正确;洋务运动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前,此时尚未出现“实业救国”主张,A项错误;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此时刚出现“实业救国”主张,B项错误;五四运动时期,主要是政治上反帝反封建,D项错误。

【答案】C

5. 三大改造

【解释】三大改造是指1953—1956年,我国政府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组织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组织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实现了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三大改造的完成基本实现了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起来。三大改造后期,由于要求过急、工作过粗,遗留了许多问题。

例11(2015·广东·深圳市宝安区高三上学期调研·历史·14)有材料证明:1955年春,各地纷纷反映“闹粮荒”,许多地方发生大批出卖耕畜、滥宰耕畜、杀羊、砍树等现象。导致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一五”计划

B.农业合作化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大跃进”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三大改造。1955年,新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单一等缺点和问题,导致“许多地方发生大批出卖耕畜、滥宰耕畜、杀羊、砍树等现象”,B项正确;“一五”计划主要是优先发展重工业,A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运动开始于1958年,C、D两项错误。

【答案】B

三、思想文化历程

1. 民本思想

【解释】儒家的民本思想是指统治阶级要爱民、重民,从而达到巩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实现社会稳定的目的,是儒家“仁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的民本思想由西周时期敬天保民的思想发展而来,经后世儒学家不断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统治者的重要统治思想。这一思想为古代劳动者创造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生产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也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政治安定和国家统一。

例12(2016·山西·太原市高三阶段性考试·历史·12)(改编)荀子认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董仲舒也说:“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两者的思想均体现了()

A.先秦时期的天命观

B.以民为本的思想

C.用“天意”约束君权

D.人民主权的观念

【解析】本题考查儒家的民本思想。荀子主张立君为民,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董仲舒主张天立王以为民,也体现了一定的民本思想,B项正确;荀子的思想属于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观点未反映天命观,A项错误;用“天意”约束君权仅是董仲舒的主张,C项错误;两者均未体现民主思想,D项错误。

【答案】B

2.“外儒内法”

【解释】“外儒内法”是从汉武帝统治时期一直到清朝的很长时间内中国国家政权实行的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内在指导思想,即表面上推崇儒家思想,但是实际操作上也依赖法家的思想,往往是儒法结合、儒法互济。儒学重仁政,讲究以伦理劝导实施统治,而法家讲法制,重在政治事功,这两种思想在汉代时彼此糅杂,形成了互补的统治术。

例13(2015·山西·太原市高三第二次模拟·文综·25)针对“文吏以事胜,以忠负;儒生以节优,以职劣。二者长短,各有所宜”的情况,汉武帝()

A.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B.崇儒尚法,霸王道杂之

C.设置刺史,分区监察

D.察举征辟,儒释道并重

【解析】本题考查汉武帝统治的特点。题干信息反映了文吏在处理事务方面占优势,在忠诚正直方面欠缺,儒生在保持节操方面占优势,在处理事务方面欠缺。二者都有长处与短处,各有合适的工作,当今的地方官吏,对二者都各有所取。为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崇儒尚法,霸王道杂之,B项正确;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是秦朝的统治方式,A项错误;C项与题意无关;察举征辟与题意无关,佛教此时尚未传入,道教尚未产生,D项错误。

【答案】B

3. 经世致用

【解释】经世致用是中国宋代以后逐渐形成的一种倡导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把研究经书与解决现实社会中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这一治学方法的特点是以史为鉴,将学术研究与社会现实相结合;通过解释古代典籍,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有益于社会改革。

例14(2016·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检·历史·4)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这段论述表明顾炎武()

A.痛恨孔孟学说清谈误国

B.正确指出了明朝灭亡的根源

C.认为佛学不能经世致用

D.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空谈

【解析】本题考查顾炎武的儒学思想。根据题干材料中“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的信息可知,顾炎武批判理学的空谈误国,倡导经世致用的学风,D项正确。

【答案】D

4.“中体西用”

【解释】“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它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这一思想的核心是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立国之根本,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的切实手段。其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例15(2015·陕西·渭南市高三质检·历史·20)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薛福成在《变法篇》中说:“今诚取西人气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材料表明他的主张是()

A.“求富”“自强”B.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C.“中体西用”D.“西学东渐”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材料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取西人气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可知,薛福成主张用西方科技维护中国传统文化,C项正确;“求富”“自强”是洋务运动的口号,材料未体现,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变革政治制度,B项错误;D项是一种文化现象,与题意无关。

【答案】C

5.“打倒孔家店”

【解释】该口号是新文化运动中吴虞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提出的反对封建旧道德的一个口号,主张猛烈抨击儒家学说和封建旧礼教、旧道德,倡导资产阶级新道德观念。这一口号实质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和文化传统的全面清算。这一口号具有反封建专制的进步性,但也反映了一部分激进的知识分子在对待传统文化方面的认识缺陷,为后世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例16(2014·湖北·武汉市武昌区高三元月调研·文综·30)某学者说:“‘孔家店’倒了,孔子往何处去?是回到王朝中国,为他重建圣人牌位,还是回到民间社会,确立其文化个体性?”该学者旨在()

A.支持打倒“孔家店”的提法

B.反思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张

C.否定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

D.主张重建中国的儒家思想体系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该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有它的局限,即它以激进的方式打倒了“孔家店”,却未能走出儒家传统的圣化怪圈,“孔子往何处去”就是该学者对打倒“孔家店”这一口号的反思,他认为对儒学要持批判继承的态度,B项正确;A、C、D三项不是该学者的主张,错误。

【答案】B

6.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解释】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的“社会革命”纲领,它想要解决的课题是通过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使中国由贫弱走向富强;同时还包含着关怀劳动人民生活福利的内容,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溃疡的批判和由此产生的“对社会主义的同情”。旧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主要是平均地权,即土地归公;新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和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内容,节制资本,即资本国有。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是孙中山民生主义的两大经济纲领。

例17(2014·四川·成都七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综合训练·文综历史·6)《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一书认为孙中山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可以把孙中山定性为“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简称“平民革命家”)。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创立民国”

C.“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

D.“天下为公”

【解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所谓的“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是指孙中山主张进行社会革命,主要目的是防止社会贫富分化的悬殊,实现社会的和谐,这与民生主义的目标相符合,因而民生主义最能佐证孙中山的平民立场,C项正确;A、B、D三项错误。

【答案】C

7.“双百”方针

【解释】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后,为调动广大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毛泽东于195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学术上的不同流派,可以自由争论。这一文艺学术方针的基本精神是要在艺术和学术领域实行政治民主和艺术、学术民主。“双百”方针符合文艺和学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促进文艺发展和学术进步的、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科技兴旺的方针。

例18(2015·广东·茂名市高三第一次模拟·文综·17)“从1977年开始,台湾歌星邓丽君的磁带通过走私进入大陆,经过转录,在民间广泛流行。1980年中国音协召开西山会议,焦点是‘邓丽君歌曲是靡靡之音、黄色音乐’的讨论与批判。这时的舆论,尤其是老音乐家们认为邓丽君的一些歌曲内容比较灰暗、颓废。”这反映了()

A.大陆“双百”方针在恢复中受到“左”的思想干扰

B.虽然一国两制已经写进宪法,但两岸关系依然紧张

C.邓丽君的歌曲格调不高,不符合大陆“双百”方针的精神

D.邓丽君作为台独势力的代表遭到大陆的抵制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1980年是改革开放初期,“双百”方针已得到恢复,但通过材料信息可知,当时大陆音乐界仍受到“左”的思想的影响,对符合人民大众口味的流行音乐存在偏见,A项正确;“一国两制”尚未提出,B项错误;C、D两项说法有误。

篇4: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例

按照自然的逻辑,以萨杜尔的政治身份和在电影史研究方面杰出的成就,对于创举性的《中国电影发展史》研究,应该在较大程度上受到萨杜尔研究范式的影响,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英国历史学家巴勒克拉夫在谈到从前科学的历史学向科学的历史学突破的障碍之一时指出:“科学地对待历史学的新态度无法形成的另一个因素是历史学家没有能力摆脱自己的生存环境。”[2]他援引英国历史学家巴特菲尔德的论述以作呼应,“我们教授和写作的历史是那种适合于我们社会组织的历史”,“如果这种历史同时又最适用于保持现存的政治制度,那就更无话可说了。”巴勒克拉夫接着论述道:“来自官方的压力……完全可能被用来保障历史学家能够在社会和政治方面都得到承认。当然,这些压力在任何国家都始终存在着。”[3]

的确,如果在史料资源、技术保障、人力、财力等诸多方面都需要政府出面来协调完成的话,将“使历史学家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感到需要对政府的控制做出让步。”[4]然而,如果在一种更加严格、特殊的政治环境下,历史学家所面对的压力将不仅仅是导致他们“做出让步”,而是将历史编撰行为作为官方意志的完全体现。

《中国电影发展史》的编撰面临的恐怕就是这种情况。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应对百废待兴的社会经济、文化局面和国际严酷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环境,政治意识形态控制的总体力量达到了一个相当的程度。《中国电影发展史》便是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由我国电影官方机构主导,从1950年开始启动的。它从资料搜集到出版历经13年,规模堪称空前,不仅动用行政资源搜集史料,在经费上也“没有太多限制”[5],前后陆续有十个人左右加入,“所获得的编史条件绝不是现在的一个科研项目的立项资金可以比拟的。”[6]

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时期下,毫无疑问,要求《中国电影发展史》必须完全符合国家意识形态的要求。但是“小组成员从来没有人搞过电影史,也不知道如何搞。”[7]这样,包括项目具体负责人程季华在内,都是边学边干,摸索着前进,在史观、电影观、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开拓性的工作。项目进行过程中,时逢苏联大百科全书要出第二版,加速了中国电影史的研究进度。程季华开始边看资料边着手写提纲,并“让一些翻译人员把买到的外文书籍,比如法国电影史、美国电影史、英国电影史等书籍目录全部译出来做参考,看看别人是怎么编电影史写提纲的。陆续一共译出了20多本各国电影史的目录。”[8]后来,由这份提纲在陈波儿审订后整理出了第一份中国电影简史性质的材料交给了苏方。在准备提纲编写材料的过程中,研究人员们采用了一种谦虚开放的态度对待来自各方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在接受着它们的影响。

但是,遗憾的是这种影响仅仅只能是在技术层面的或者方法层面的。对于当时的电影史研究工作者而言,首先要解决的是指导思想问题,亦即历史观念问题。指导当时历史撰述的历史观是什么?毫无疑问,当然是马克思主义。

但是,毛泽东明确表示:“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绝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公式的马克思主义者,只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开玩笑。”[9]这就意味着,必须要实现对马克思历史观的中国化改造,面对建国前的电影史,如何把握?主管官方机构自然将精神统一到毛泽东思想上,即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电影史的研究。

《中国电影发展史》的具体撰写工作是从1958年开始的,而“正式动笔之前肯定要有一个详细而完整的大纲。”[10]于是,程季华将给苏联大百科全书写的那份“中国电影史写作大纲”经过反复修改后向夏衍、蔡楚生做了汇报。夏衍在肯定研究工作的意义和前期对材料的充分研究后谈到了对中国电影史进行分期的问题,指出:“中国电影史的分期应该以中国电影的历史发展实际为准,不套用国外的分期方法是对的,你现在采用的分期方法和章节的安排,据我看是既符合中国电影历史发展的实际,也符合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关于文化发展的分期原则。我以为中国电影历史的分期,可以就这样肯定下来。你把解放区电影专门辟为一章,这个作法很好,也可以肯定下来。”[11]对此,《中国电影发展史》的执笔者李少白也回忆道:“书中的思想、观点,大至对历史时期的看法,小至对一位人物、一部作品的评价……是当时文艺界领导层的共识,而其思想的根子在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①该文为毛泽东1940年1月9日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演。

程季华的历史分期吻合了《新民主主义论》,而该文作为当时电影官方参照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再次得到强调,对《中国电影发展史》的编撰直接起了观念引导和指导史述实践的作用。

在考量了《中国电影发展史》成书的复杂历史政治背景后,我们可以对其成型的史学观念有一个基本的判断。首先,《中国电影发展史》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毛泽东思想指导下,按照毛泽东对于新民主主义文化革命战线的斗争分析,注重进步与落后文化的定性判断,把握进步文化战胜落后文化的坎坷历史进程,强调进步文化最终胜利的必然。其次,由于积极借鉴吸收了以萨杜尔为代表的西方电影史学的杰出成果,其研究至少在研究主体层面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综合历史观基本思想一定程度的吸收,有意将电影视作一种包含艺术、技术、工业、文化、政治等多向度的复合综合体进行研究。[12]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限地融入了西方历史学的背景中。

在总体历史观的指导下,《中国电影发展史》的电影史观在其论述中旗帜鲜明的表达出来:指出“为社会主义、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而斗争的进步电影文化的发生、发展与壮大及其与帝国主义的和一切反动的电影文化之间的斗争,这就是世界电影历史发展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的、进步的电影文化在斗争中必将越来越强大,直到最后完全战胜腐朽的反动的电影文化。”而同时,“电影的历史发展,虽然有它自己的特殊规律,但是归根结底,它也仍然是社会阶级斗争的一种特殊反映,所以它也不能脱离这个一般的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13]在这里,研究者将电影历史置于一种预置的、先验的结论下,从而使整体的中国电影历史更多的不是由史实自动呈现出的,而是一个被“证明”的过程。

在历史研究方法上,虽然延自萨杜尔的兰克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与我国传统史学的中的重“考据”和“以史带论”传统得以结合,展现出《中国电影发展史》在浩繁史料中艰辛求证、考据史实的艰苦跋涉后的流畅叙事,为后世清晰勾勒出了中国电影自传入诞生始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时的完整风貌。然而,由于历史观与电影史观的时代局限,为了配合对于先验、预置历史结论的“证明”,在部分史实考证、表述、评价定性上就存在了些许牵强刻意的成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著作的科学研究价值。

由此,《中国电影发展史》在当时的历史观、电影史观和研究方法所形成的整体范式下,展开了具体的研究表述,也形成了源自《中国电影发展史》的研究架构范式,这种研究架构范式重点就体现在章节安排上。

《新民主主义论》为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革命、经济革命、文化革命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其中,对文化革命统一战线到1940年以来做了四个时期的划分:第一个时期是1919年到1921年,以五四运动为主要标志;第二个时期是1921年至1927年,以中共成立、五卅运动和北伐战争为标志;第三个时期是1927年到1937年;第四个时期是1937年到1940年。《中国电影发展史》的研究充分吸收遵循了这一历史分期的指导思想。在第一编的第一、二章间,采用1921年作为中国电影史阶段性变革的时间关节点;第一、二编采用1931年作为关节点;第二、三编间采用1937年作为关节点;第三编六、七章以1945年作为关节点。分别采用“中国共产党成立”、“左联成立”、“抗战爆发”、“抗战胜利”、“新中国建国”等重要历史政治事件作为电影历史分期的关节点。这种研究架构范式直接对后来的中国电影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在普通党史和政治史中,大都严格按照《新民主主义论》中的1919年、1927年作为重要的分期时间,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中,研究者们充分的考虑到了电影领域的专业史特性,以通过考证出的1896年电影在中国的首次放映作为电影在中国萌芽的开始,并以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成立的对电影文化革命起到直接影响的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作为分期节点,体现出了研究者在面对专史编撰过程中“服从大局”但切合学科实际的科学研究态度,这在当时的政治历史语境下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中国电影发展史》的编者曾谦逊的表示:“《中国电影发展史》是关于中国电影历史情况的第一份调查报告……目的还在于引起我国电影工作者和广大读者对于中国电影史研究工作的兴趣和注意。”[14]然而,就对中国电影史亦或更广泛的层面而言,著作的价值与意义已经远远不是如此简单了。作为开创性的工作,《中国电影发展史》无疑是中国电影史研究道路上承上启下的里程碑。尽管如此,除了在历史观念和研究方法上的局限性外,《中国电影发展史》的研究还留下了不少遗憾。其一,由于大跃进开始,中国电影发展史研究的节奏受到影响,急于出成果,否则,原本的史料考证工作还可以做得再细致充分一些。如果当时能够再多几年时间,文革开始后艰辛搜集来的电影资料被没收的遗憾可能就会更小一点。如今,这些建国时通过国家行政资源搜集到的可能已永远无法找回的资料就成了中国电影史研究工作者永恒的伤痛。其二,在《中国电影发展史》最初的设计规划中,一开始还有解放后的部分,准备从1949年写到1959年[15],因为各种原因也放弃了,剩下的未竟事业,在中国电影史后来的研究工作中得到了修订、弥补和发展。

[1][5][7][8][10][11]程季华病中答客问——有关《中国电影发展史》及其他[J].电影艺术,2009(5):116,110,109,108,110.

[2][3][4](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67,268.

[6]李少白.关于中国电影发展史的一件事实[J].电影艺术,2009(2):97.

[9]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M]//毛泽东选集(一卷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667.

[12][13][14]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1 -3,3 -4,15 -16.

篇5:创新重要性的事例

[张国宝]:我可能没有前面三位老前辈他们那么高的学术造诣,从理论上、法制上来进行尝试,我只能讲故事,从我自己的工作实践当中碰到一些什么事,有什么感悟和大家进行一些交流。

[张国宝]:最近由于工作关系,我到美国去看什么呢?我们第三代核电的一个最关键的部件组泵,组泵就跟人的心脏一样,核电站也是这样,从它开始运转,它里边的泵就不断的泵,就好象把人的血液在身体里循环一样,一直到核电站退役都在工作,如果它不工作了,心脏就不跳了,可见这个工作的重要。一了解这家公司,他的创始人是发明飞机的怀特兄弟,发明飞机以后,他自己就设立了一个飞机制造厂,曾经在美国历史上是美国第二大企业,但是现在这个EMD公司很小,后来波音这些飞机制造企业起来以后,他就竞争不过他们,就改为生产汽车的某些零部件,当然也是很重要的零部件。后来转到现在,生产核电站的组泵,当然也是技术含量很高的产品。但是企业的规模和当年来讲已经小了很多。所以我就有一个很大的感悟,在工业领域当中要当一个百年老店,我感到实在太难了。

[张国宝]:近两年可能大家都注意到科达、摩托罗拉、最近索尼也不行了,诺基亚这些曾经的世界品牌逐渐的推出了历史舞台,或者没有了,或者被别人兼并了。这个诺基亚在移动通信发展过程当中,其中起过很好的作用,也是一个世界上销售手机最多的一个企业,克强同志当副总理的时候,我陪同他到诺基亚,诺基亚的总裁在他们的会所,一个非常漂亮的河边上请克强同志说话,我这个人有时候嘴不大把门,我就和诺基亚的总裁讲,我说现在听说一个苹果,中国很多人在讲苹果,我说诺基亚会不会哪天被人家竞争过了,你不行了?我讲这个话,总裁脸上就很不高兴,就说了我们不怕,他竞争不过我们,如何如何讲了很多。我说怕不怕不是你说了算,是市场说了算。很多中国人都谈到要买苹果手机,没有说要买诺基亚手机,我说你得注意到这一点,这一回谈话不是很高兴。但是后来不幸让我言中,不管他自己愿意不愿意,诺基亚被别人兼并了。大家已经看到在手机领域当中,苹果也好、三星也好,就开始崛起。所以这样的例子非常多。

[张国宝]:我经常告诫中国的一些企业,我说你们在某一个时间可能很辉煌,但是在这个时候千万不要自傲,要如履薄冰。在这个时候今天你的产品很畅销、很名牌,也许过一段时间你就退出历史舞台了。这样的历史在我的工作生涯当中也非常之多。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不会造彩电,凡是有机会出国的人都弄个指标,首选买一台彩电。所以国家下定决心要搞彩电,后来果然把彩电产业建立起来了,这里头实际上很复杂,因为做一个彩电,不光是大家看到的一个整体,要有一大堆东西都武装起来。曾经我们国家彩色显象管的电视剧变成了世界第一,年产1000万台,而且出口在世界上也独占鳌头。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液晶了,国内企业就在考虑,液晶将来会不会代替显象管,也开了研讨会,当时我也认识几个在彩电行业的大佬,比如说波壳,他的老总叫李恩,很多大学都请他叫演讲,我说液晶出来了,会不会哪天代替你?他说不会的,起码20天不会有问题,尽管这样国家还是搞了论证,请了业内最顶尖的一二百名专家论证中国今后显示屏的发展方向,最后的结论专家们说液晶代替不了显象管,结论是这个结论,说这个液晶只能用在笔记本电脑、小屏幕上,21寸以下,太大的35英寸以上还得用等离子,中间这一档21英寸到35英寸左右还都用显象管,这是专家们的意见。现在回想起来,专家的意见也有局限性。而且专家举出了很多液晶的问题,比如说屏幕做不大,耗电等等。但是他们讲的问题,后来恰恰是液晶发展要解决的问题,最后的情况大家都看到了。韩国、日本八带线、九带线、十带线都出来了,我们中国现在虽然也有京东方这样一些企业还可以也做了,但是跟人家还有差距,市场占有率从我们原来1000万台电视剧,但是现在显示屏很多都是国外的。跟专家们的论证不一样,并不是大家想象的笔记本电脑,液晶屏越做越大,而且也很清晰,并不是专家说的那种情况。那么原来的那些电视机厂基本上不行了。这个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张国宝]:像这样的例子远不止,我们的数码相机也是这样。刚开始有数码相机的时候可能就几十万象素,后来一二百万象素,个头也不大,很小,大家玩玩。但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我也写了个东西,就是说要重视数码技术的发展,后来也组织过专家论证,专家们说数码相机不可能代替光学相机,第一没有它清晰度高、第二想扩大这样,已经形成了全球的服务体系。北京市来讲多少个街道有一个洗相店,早就给你准备好了,所以就把它否掉了。我还坚持让他们搞这项,我这流言蜚语也出来了,张国宝喜欢照相,所以他让我们搞这个东西。当时领导拨了1000万研究数码相机,但是1000万搞不出什么玩意儿。

[张国宝]:尽管我们也做了很多努力,但是目前来讲跟别的国家在数码技术上的竞争,我们还是比人家晚了一个节拍,这么大的市场,我们没有抓住。我举这个故事,就是创新的重要性。

[张国宝]:我再讲两个故事。一个是华为,华为任正非、孙亚风(音)他们几个人创业的时候,我就认识他们,一直到现在很了不起。早年的时候,刚改革开放我和一些领导人出访到了一些国家,我和赵东晚(音)同志,陪他到日本去重数字交换机,叫模拟式交换机,日本人淘汰下来的。那时候华为开始有几个人创业,那么我们到了加拿大去参观北方电信,他就在美国和加拿大的边境上有一片风景优美的风景区,有湖泊,生活条件非常好。有4000个研发人员,其中也不乏中国在美国、加拿大留学,留在那里工作的人。当时我一看以后,我的心基本上凉了,我认为可能中国,我这辈子可能看不到我能赶上人家的希望。首先硬件条件我都没办法提供给我们的研发人员,他那个地方能够吸引那么多的科研人员,我们哪有那个条件?我们暂时做不到。所以我觉得估计在我这辈子没有多大希望了。但是我预计错了,现在的华为早已经把北方电信竞争过了,北方电信现在没了。当年的那一批北方电信、网讯(音)这一批企业现在很弱势了。

[张国宝]:华为为什么能做到这样?我也搜集了一些材料。华为确实在创新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我也搜集了一些数据。2012年华为销售收入是2201亿人民币,研发费300亿人民币,占销售收入比值13.7%。一般讲国际上企业如果能拿出3%的销售收入来搞研发就不错了,但是5%的话更好了,说明你重视研发。但是华为的研发费用比例高达13.7%,这个在一般的工业企业当中可以说非常少。同时华为也认识到自有知识产权技术的重要性,开展了专利技术战略,他们老跟人打官司,大家都知道,原来斯特在路由器上跟人打了一场官司,最后庭外和解,但是这个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他们意识到了自有技术的重要性,所以就开展了叫做专利技术战略。到了2012年底,华为累计申请中国专利41948件,其中在外国申请的专利是14494件,累计获得专利授权30240件。所以正是由于高强度的创新投入,华为能够成长为一个世界瞩目的高技术公司而脱颖而出,但是它可能还有别的一些因素,但是我认为创新肯定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华为并不是很寄希望于政府对他的支持。

[张国宝]:华为稍微小有名气的时候,朱镕基总理曾经到他那个地方去看,一看了,人家介绍不错,朱镕基马上表态,你要什么条件我支持你,你资金紧张,给你解决3亿人民币贷款好不好?他当着朱镕基面说好好。但是我看得出来他并不是很积极。等到回来以后,我们坚决落实朱镕基指示要给他贷款,他不要,他不愿意跟你挂得太紧。到现在他都不上市,所以他并不是非常希望你这个政府一定要跟他挂得那么紧,相反他在创新上下了很多工夫。

[张国宝]:再讲一个我自己经历的另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可能没有华为那么有名了。山东烟台的万国(音)公司,当时还是在华国锋那个时候,我们国家要引进13套成套装备,烟台合成革厂,每个人有一个小黑皮包,那个时候中国人不会做,所以就引进了。合成革是什么东西做的呢?MDI,带了1万吨的做这个东西。后来这个玩意儿用途很广,比如说汽车里面的内饰,包括董明珠你们搞的冰箱的制冷绝缘的那一部分,都是MDI做的,用处很多。在第八个五年计划当中,国家计委列了5个项目要搞这个MDI,一个是辽阳、一个是淄博、一个是淮安,还有一个烟台,还有一个我记不清了,每个规模都很大,5万吨,不会做就引进。结果5年计划列在本子上列了5年,5年计划完了以后,一个都没列进来,别人知道你中国不会做,不转让。那个时候只有6个国家,8家企业可以生产这个东西,最知名的就是德国的拜尔,还有一个黑斯曼公司比较有名,剩下的都是小喽罗,像匈牙利也有一个。他们认为你中国不会造,市场很大,5年过去了,没有一家公司。烟台就是从1万吨放大到4万吨,后来又放大到8万吨。外国看中中国市场,但是他要独资,他不愿意和你合资,拜尔就想来中国投资,后来选到了上海朝京(音),那个时候全世界单线最大规模15万亿,谈了好几年下不了决心,弄得我们非常烦,但是你没办法,你不会。这时候烟台找来了,说我们8万吨成功了,你能不能支持我们搞到16万吨?我说行,但是我说我不懂,你告诉我知识产权是不是你自己的?会不会打官司?我说打官司你负责。第二个你有没有把握,他说有把握。我说有把握就行,你去干。他就首先选择宁波大蟹岛(音),当时搞了一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42万吨的一条线,已经超过了拜尔,最后成功了。现在在大蟹岛(音)已经是100万了。这个产品不仅冰箱、皮面子这些东西,还包括一些军用产品,还包括建筑房屋,房屋的那个模块式的房子,就拿他这个材料来做。后来又兼并了匈牙利的一个公司,成为中国走出去,兼并国外公司的一个成功案例,现在已经是在东欧一个比较好的企业,匈牙利政府也很高兴。原来烟台这么一个小厂通过自己创新,变成这个领域当中,把这些大牌都甩在后面,成为世界产量最大的,而且目前仍然生机勃勃的这么一个企业,我觉得创新在里面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杨为同志你们要搞这个说推荐一个企业,我曾经推荐他,让他们来讲一讲,后来我也找了他们。第一说时间来不及了,第二人家也不愿意来,人家要低调做事。这又是一个例子,创新的重要性。

[张国宝]:经过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我们的努力,我觉得中国的整体的工业技术水平实际上有了飞跃,我们虽然有很多问题,但总体来看,应该看到中国整体工业技术水平已经跟世界的技术水平有大大的缩小,而且在有些领域当中达到,甚至于超过世界性的水平,这一点我们也要看到。就整体来讲我也给大家提供一些数据,就拿机械制造业为例,2000年我国机械装备的工业总产值是1.44万亿元,2005年达到了4万亿元,增加了很多了,从一万多增加到4万多;2010年达到了14.38万亿,又翻了3倍到4倍,年均增长25%;2010年的资产总额达到4.4万亿,十一五比十五翻了一番,相当于5年再造了一个机械工业,这是很了不起的,反映了我们制造业的进步。根据统计2009年机械产品的销售额达到1.5万亿美金,跃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制造业的第一大国,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5%。我原来分管过的能源领域也是这样,近十年来我国能源工业快速发展,也得益于我们的创新,我们装备的国产化。

[张国宝]:从2004年起,我国平均以每年1亿千瓦的装机速度增长,创造了奇迹。不仅国内的电站全部采用了国产设备,2008至2012年还分别出口发电机组1452万千瓦、1540万千瓦和3012万千瓦,这个数量有多大。最后一年2012年是1584万千瓦,比前一年有所下降。五年共计出口了9236万千瓦,向印度出口就达到4639万千瓦,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电力设备的提供者。可以看到我们装备制造业的进步,是中国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这么多数据可能有些同志没有什么概念,我就给大家讲,80年代的时候,那个时候举全国之力为500万千瓦而奋斗,全国就干500万千瓦。我们光一年出口3000多万千瓦,一年装机就到了1亿千瓦。英国装机容量大概7000到8000万千瓦,中国每年装机容量超过英国,不是一年两年,是连续5年、6年、7年以这样的速度来发展。过去有人讲过买是买不来一个现代化,我现在深有体会,如果当年没有搞创新,我们自己能做这些设备吗?即使有那么多外汇,拿到国际市场买,买一万千瓦的发电设备没有。

[张国宝]:我给大家举个例子。今年大家注意到没有?羊肉涨价比猪肉要快,什么人吃羊肉?少数民族。所以羊肉涨价快了以后,民族同志有意见,希望能够平抑羊肉的价格。中央也很重视,我们有那么多外汇储备,我们拿点钱买不就完了吗?大家都同意。结果一买发现国际市场上没有那么多羊肉,市场流通的羊肉能够贸易的就10万吨,而且你一买可能价格就上升起来了。如果我去买,也可能把发电设备的价格就提高了,所以我觉得我们一定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篇6: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例

1839 虎门销烟1840 鸦片爆发1840 照相馆1842 《南京条约》1853 太平天国运动1858 《天津条约》1860 洋务运动1872 《申报》1878 收复新疆1894 甲午中日战争1894 兴中会1895 《马关条约》1895 公车上书1896 电影,西洋影戏1897 商务印书馆1898 戊戌变法1898 京师大学堂1900 八国联军侵华1901 《辛丑条约》1904 《奏定学堂章程》1905 中国同盟会1905 废科举1909 京张铁路1911 武昌起义1911 中华民国1912 剪辫子,改称1915 《新青年》1919 五四运动1921 中国共产党诞生1924 国名党一大1924 黄埔军校1926 北伐战争

1927 蒋介石四一二政变

1927 南昌起义

1927 井冈山,秋收起义1928 井冈山会师1935 遵义会议1935 吴起镇会师1936 会宁会师1936

西安事变

1937 七七事变1937 南京大屠杀1938 血战台儿庄1940 百团大战1940 侯氏制碱法1945 中共七大1945 台湾光复1945 重庆谈判1946 内战爆发1947 转战陕北1947 孟良崮之战1947 挺进大别山1948 辽沈战役1948 淮海战役1948平津战役1949 解放南京1949 渡江战役1949 新中国成立1950 大规模作战结束

1950 抗美援朝1950 海军建立1950 土地改革1951 西藏和平解放1952 土地改革完成1952 发展体育运动195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 一五计划1953 三大改造1954 第一部宪法1954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955 万隆会议1956 公私合营1956 中共八大1958 大跃进公社1964 原子弹1966 文化大革命1966 中近程地地导弹

1966 第二炮兵1967 氢弹1970 东方红一号1971 乒乓外交1971 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1 中国重返联合国 1972 中美联合公报 1972 中日建交 1973 籼型杂交水稻 1977 恢复高考 1978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9 中美正式建交 1980 经济特区建立 1980 就业制度的变迁 1981 一箭多星

1982 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上一篇:城管执法简报下一篇:考研政治基础复习九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