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英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不能忘记的屈辱》教学设计

2024-04-16

刘春英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不能忘记的屈辱》教学设计(精选5篇)

篇1:刘春英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不能忘记的屈辱》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不能忘记的屈辱—— 日本屠刀下的血泪史

北五十家子镇中心小学 刘春

教材分析:

《日本屠刀下的血泪史》是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不屈的中国人》第一课《不能忘记的屈辱》第三部分内容。讲述了中华民族曾经经历的屈辱,通过学习,通过学习,要让学生知道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血腥历史。了解政府无能、国家科技不发达,致使国家和人民陷入苦难之中。同时再一次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学习动力,知道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强大,才不会被欺负。由于是已经过去的事情,是历史,所以,“讲述受侵略史——了解受侵略的原因及事实——阐述自己的感受——产生共鸣”是你本节内容的探究思路。学情分析:

本课的内容离现在的年代久远。对于六年级孩子来说比较陌生,所以要求学生课前有充分的准备。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血腥历史。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案例,证明日本侵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教学认识侵略者的残酷性及其不容置疑的历史罪证。

2、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要牢记历史,正视历史,学习用联系的观点,辩证的方法看待历史。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温历史,感受当时侵略者带来的伤害与屈辱。

难点:知道屈辱的过去,并且不要忘记过去。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学习动力。

课前准备:

1、2、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与本主题有关的一些视频材料、音乐及文学作品。ppt课件。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话题 活动一 歌曲引发话题 【播放音频:《松花江上》】 1.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谈感受。学生:(1)欣赏音频。

(2)根据情境谈感受。

教师:这是中国人民遭受侵略时发自内心的痛苦呼声!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侵略者侵入中国,在长达十四年的时间里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的罪行。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这段历史,感受中国人民在日本屠刀下的滴滴血泪。板书课题:《日本屠刀下的血泪史》(设计意图):由学生熟知的歌曲引发话题

二、开展活动,充分体验

活动二 被蹂躏的东北沃土 一、九〃一八事变 1.播放小视频:《九一八》

2.提问:看了这段视频,你想说什么? 3.学生看视频。

4.日军拉开了侵华战争的序幕。

(设计意图:了解具有代表性的世界案例,证明日本侵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

5.教师提问:每年的9月1日,在辽宁沈阳的上空都会响起撕心裂肺的警笛声,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学生:它提醒人们不要忘记1931年这一天,日本侵略者侵入中国,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谈话:同学们,我们在电视或电影中听到过警笛声吧,你们的心情怎样?想一想,如果我们天天都会听到这样的警笛声,会是怎样的情景?学生回答

6.阅读九一八事变及其相关的历史内容。学生阅读九一八事变及其相关的历史,谈自己的看法。

7.看日军攻占沈阳,在城墙上射击和逃难的东北民众两幅图片,谈感受。(板书:九〃一八)(设计意图:要同学们记住这段历史)

二、原731细菌部队日军老兵的忏悔

1.教师过渡语:同学们,你们还知道日军在我国东北犯下什么滔天罪行?

日军731细菌部队活体实验

2.指导学生读一个原日军731细菌部队的士兵的忏悔。

学生自己读文思考讨论:他当时为什么要这样做?后来为什么要为中国受害者作证?(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日本帝国主义的无耻罪行。)

三、8〃4事件

事实上,我们身边也保留着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罪行的证据。

出示日军2003年8〃4事件的资料。

出示图片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发现点及李桂珍一家的图片 学生读资料,根据资料发表自己的看法。(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侵华日军带给中国人的苦难。)活动三 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

1.教师引语:日本侵略者的罪行累累,其中就有震惊世界,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2.出示日军在在江边惨遭日军杀害并焚尸的南京市民尸体和日军将中国人活埋的图片

3.读南京大屠杀的材料,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读文看图片谈感受。(设计意图:让学生铭记惨痛历史,永不忘国耻。)4.引语:同学们,我们刚刚只是看了图片,文中的材料。下面我们再看一段视频,你又会感受到什么?

5.教师引语:日军惨无人道的杀戮带给我们国家的是沉重的打击,南京大屠杀的耻辱是中国人民永远抹不去的伤痕,是永不会忘记的耻辱。但是,有些日本人矢口否认日本军队侵占南京后进行了大屠杀,并且认为战争当中即使发生某些杀害事件也不是大屠杀。对此,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

学生结合历史事件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读大屠杀幸存者戎秀英的自述,对大屠杀更进一步了解。(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历史是不容篡改的。)

三、反馈评价总结提升

教师:从九一八到南京大屠杀历时六年,日军的铁蹄踏遍了大半个中国,杀害我们无数的同胞,这样的仇恨我们能忘记吗?这样的国耻我们能忘记吗?我们要把这仇恨国耻铭记在心。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里,对曾经侵略过我们祖国的列强们最有力的还击是什么? 学生:努力学习,用我们的聪明才智、渊博的知识、发达的科技来捍卫自己的国土。(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教学小结:

说说你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你中打算怎么做?与大家交流。最后,我们记住一句话:“不忘国耻——奋发图强——振兴中华”(设计意图:探究历史,让孩子产生共鸣从而明白自己的责任。)板书设计

不能忘记的耻辱

日本屠刀下的血泪史

九一八事变 部队细菌实验

·4事件

南京大屠杀

731 8

篇2:刘春英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不能忘记的屈辱》教学设计

《不能忘记的屈辱》教学设计

石城学区马凯

一、教材分析:

《不能忘记的屈辱》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不屈的中国人”的第一课。本单元是讲述中华民族曾经经历的屈辱,让学生了解因为当时执政政府的无能、国家科技发展的不发达,致使国家再三地被列强侵略, 使人民陷入苦难之中,并被迫签定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激起同学们的爱国意识及学习动力,知道落后就要挨打,惟有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能不被人所欺侮,而这一切责任都在同学们的肩膀上,因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所以,“讲述受侵略史——了解受侵略的原因——阐述自己的感受——产生共鸣,努力学习,奋发图强,把祖国建设得更强大”是这课的一个学习研究的思路。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以及一定的辨别客观事实的能力。这一单元承接前面所学,从历史角度,一个较高起点切入,把历史的残酷、悲惨与现实所连接,让学生懂得今天的一切来之不易,要从自身做起,不忘曾经的屈辱,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动力基础。

三、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史事,勾画地图等活动,让学生知道在清代末期中华民族的领土被割让、被租借,认识祖国山河破碎,满目沧桑的情形。

2.通过体验感悟,让学生感受祖国山河破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屈辱。

3.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要牢记历史,正视历史,学习用联系的观点、辩证的方法看待历史。

四、设计理念: 教材是师生学习的凭借,但它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因此,有必要让学生更多的参与进来,承担一定的任务,扮演一定的角色,在“做”中不断领悟、感知,在“做”中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精心设计的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创造性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的主要学习形式。拓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学生的多元化智能,同时也让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尊重了他们的自主发展。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要从“破碎的山河”“被掠夺的国宝”“日本屠刀下的血泪史”这三个方面搜集近代中国遭受外国列强侵略的历史事件、数据等具体的资料。

学生准备:通过各种途径(电影、电视、报纸、书籍,向四周人询问等),从“破碎的山河”(被人侵占的领土)、“被掠夺的国宝”(重点了解圆明园)、“日本屠刀下的血泪史”(中国人民“亡国奴”的悲惨生活)这三个角度了解近代中国遭受外国列强侵略的历史事实。)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揭题。

1、情境导入:列举中国遭受列强侵略的事件、数据。(板书:不能忘记的屈辱)

2、激情揭题。

师:外国侵略者曾经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是不容辩驳的历史事实。这段历史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留存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不可磨灭的历史烙印。

3、板书课题:不能忘记的屈辱

(设计意图:让学生们对这段特殊的历史阶段有了清楚的认识,和其他阶段的历史有了鲜明的界定。)

(二)、讨论交流,互动学习

活动一:抚今追昔

(引导学生了解大片国土曾经被列强瓜分和掠夺,体验人们心中悲愤的心情。)

1.同学们请把目光投向大屏幕,你看到了什么?如果你想给这幅漫画取个名字,你想怎么取?

2.是的,这就是100多年前清朝末年的中国。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漫漫的历史长河,一起去回望那不堪回首的屈辱岁月,一起去重新审视历史。

3.让我们翻开书的30页,仔细观察这三幅地图,你发现了什么?

4、是呀,1997年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999年我们收回了澳门。那么,你们看到这三副不同年代的地图,想问点什么呢?

5.一个大大的疑问萦绕着我们的大脑,现在就让我们回到一百多年前的清朝末期,去了解一下那刻骨铭心的历史吧!

活动二:感知山河破碎

(让大家先要弄清楚鸦片战争发动的原因,然后再互相集中其所带来的伤害。)

1.(看鸦片战争短片,出示《南京条约》片段)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列强纷纷入侵我国,先后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等,先后签订了一千多个不平等条约,香港、澳门就是这样被列强强行瘧夺去的,其实,不止香港和澳门,我国还有许多地方同样也被外国列强强行侵占和租借。结合你平时的了解,说一说,这些列强分别侵占或强行租借了我国哪些领土?(出示图表:侵占)

其实,侵占了我们领土的还有一些国家,它们侵占的领土也还有很多,例如:(补充贴表)沙俄还侵吞了我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

2.同学们,请你们同桌两个同学一起,在地图上找一找,用彩色笔圈出被侵占或强行租借的地方,看看他们的铁蹄都践踏过我们哪些国土。

3.在投影上指示,逐个地方地指导孩子看图,指一个圈一个,示范画。

4.(看图)我们的国土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块块土地,就像一个个孩子,和母亲失散了,本来完整的国土,变得残缺不全了。据统计,(出示:清政府割让国土160余万平方公里!相当于目前中国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相当于目前20个重庆市的大小。)

5.可侵略者的贪欲并没有得到满足,中日甲午战争后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出示图表:势力范围)

6.请同学们再次拿起笔,在地图上圈出各国列强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看看他们又把魔爪伸向了哪些地方?(抽生到展示台示范)指导学生边看图,边找,边圈。

7.我国的领土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8.我们的土地越来越少,而外国列强的野心却并没有停止,他们还通过各种手段,在我国建立“国中之国”──租界。这些租界遍布中国(出示图表:租界)。

9.请同学们在中国地图上标出这些租界所在的城市,看看外国列强在多少个城市建立了“国中之国”。(看图)看着你们手里的地图,现在我们的国家变成什么样子了? 10.曾经完整的祖国山河,如今变得支离破碎。活动三:感悟国宝流失

(通过圆明园被焚烧,中国国宝被掠夺,激发学生的民族愤慨之情,体验沉重的历史留给我们的深刻反思。)

1、然而,外国列强的贪欲还没有停止,1860年,中国历史上最精美壮观的皇家园林---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播放圆明园视频》、、、、、、就这样,一座建筑的神话被侵略者彻底的烧毁了,在圆明园内陈列的无数的奇珍异宝被掠夺,流失到了国外。同学们你们都查找到了哪些资料?

2、学生交流查找到的有关国宝流失的资料。

3、现在我们很多的国宝都陈列在外国的博物馆里,我们很想收回这些属于自己的的东西,但是我们得到的答复是,要让我们花重金才能拿回来。

同学们,此时,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和心情?

4、是呀,外国侵略者的行为也遭到了法国著名文学家雨果的怒斥,他就在一封回信中表达了自己的心情。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封回信。

活动四:体验生活屈辱

(中国近代社会体制,人民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和当代中国有本质的差别,时间的洪流渐渐冲走了近代的痕迹。当时中国人民低微卑贱的地位,受尽屈辱的事实,是生活在安定富强的新中国的孩子们所未曾经历、难以想象的。《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故事典型、浅显易懂,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够激起学生的民族悲愤之情。)

1.强盗瓜分中国的领土,瓜分中国的财富,这还没有完。在满足了这些贪欲之后,他们又开始蹂躏中国的劳动人民。同学们通过电影、电视和书籍,你都了解到了什么?

在外国列强的压迫下,我们只好低声下气,忍受着他们的欺负,过着低人一等的生活。你们看:(放课件)

1885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外滩公园。公园建成后,租界当局就派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准中国人入内。他们在公园门挂着写有这样园规的牌子:“

一、脚踏车及犬不准入内„„

五、除西人用仆外,华人不准入内„„”)犬是什么?狗不准入内,我们中国人也不准入内,在外国人的眼里,我们成了什么了?

师:你如果是当时的一位市民,站在这公园的门口,看着这个规定,你想说点什么?

小结:在那样社会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活得猪狗不如,甚至连生命也得到不保障,他们又能说些什么呢?

2.这样的事太多太多,外国列强不但在沿海和长江中下游作威作福,而且还把入侵的魔爪伸到祖国的内陆。

3.想我中华民族泱泱大国,曾经何等辉煌和荣耀,而今天,国土流失,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失所,生活如此悲惨,此时,你想说点什么吗?让我们拿起手中的地图,将它翻转过来,让历史永远尘封到我们记忆的深处,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崭新的一页,就让我们将自己想说的话,转化成文字写到这新的一页上。

●你想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说„„; ●你想对受苦受难的人民说„„;(板书:好好学习

建设祖国)

老师也想说,祖国山河破碎,列强横行,祖**亲被瓜分割占,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屈辱!这一切让每一个炎黄子孙刻骨铭心,不能忘记。

(板书:刻骨铭心,不能忘记)

4.我国的著名爱国诗人闻一多先生面对满目沧桑的祖国,他悲愤地写下了著名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今天我给大家带来其中的一首《澳门》,让我们一起来唱出心中的呼唤。

活动五:重回现实

往事不堪回首,历史毕竟已经过去,今天,我们的祖国已经逐步走向强盛,2008年神舟七号遨游太空,北京奥运会胜利召开,作为祖国的未来,历史赋予我们使命,让我们一起牢记黑板上的这句话---历史:刻骨铭心,不能忘记。今天:好好学习,建设祖国。板书设计: 不能忘记的屈辱

历史:刻骨铭心,不能忘记 今天:好好学习,建设祖国

篇3:刘春英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不能忘记的屈辱》教学设计

关键词:回归生活,体验,激趣,能力

一、回归生活, 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品社课的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让品社课回归生活, 是搞好品社课教学的前提。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还处在表象阶段, 感性思维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 尽量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或情境, 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趣, 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比如在教学《同学之间》这一课时, 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和同学之间的事例, 或融洽、或误会, 并说出是怎样相处或解除误会的。学生讨论得很热烈, 争相发言:有的说同学帮自己辅导功课;有的说下雨的时候, 同学打雨伞送他回家;有的说自己和同学发生了误会, 最终通过写小纸条又和好了……这些真实又不乏真诚的例子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是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我在肯定了他们的做法的同时, 又指导学生应该如何与人相处——首先要尊重他人, 如此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做人要以诚为本;要向有困难的学生伸出援助之手……同样, 我在教品社课的其他内容时, 都会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他们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 并组织一些简单有趣的活动, 让学生从活动中获得切实的感受, 懂得一些常识和道理,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获得知识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启发学生, 让学生多参与、多体验, 不断丰富学生的内心, 发展学生的心智, 并有机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 逐渐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认识并学会区分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例如在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时, 因为很多学生平时总是把父母对自己的疼爱视为享受阳光一样自然, 很少去回味、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针对这种情况, 我便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 把父母对自己的疼爱, 用绘画、诗歌或手抄报的形式展现出来。通过这种方式, 学生认识到了家长的苦心和自己以前的不懂事, 并且产生了新的感悟和认识。基于平时上课的内容, 我大致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着手的。

1.有目的地激发学生。教师要做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针对某一方面的内容, 对学生做出正确的指导。

2.让学生从活动中获得体验。例如通过开展“我是小摄影师”“小型辩论会”“故事大王”等有趣的活动, 让学生在参与和调查的过程中, 产生美妙的感受, 获得新的生活体验。

3.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小学生喜欢被表扬, 尤其是得到教师的夸奖后, 学生会获得一种价值感。因此, 教师可视学生的实际情况, 采用有效的激励手段让学生慢慢趋向于社会道德标准, 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价值观。

4.组织讨论会, 让学生收获更多的认识和感悟。小学生由于年龄小, 认识事情比较简单, 因此教师可在适当的时机, 组织一些讨论会, 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 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这样, 学生在教学中不仅学到了知识, 还在教师的肯定、学生之间的竞争和激励中逐渐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品社课课堂增添了活力。

三、在社会实践中发展学生的能力

在实施思想品德的教学中, 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在实践中让他们认识、理解和感悟所受的教育, 并逐步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 增强其参与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使学生获得新的体验和经验。在实际教学中, 我是这样让学生参与实践的。

1.让学生参与模拟实践。小学生模仿能力强, 我常常根据所教内容, 鼓励学生依照生活里的真实物象, 做出模拟表演。学生在可爱、逼真的表演中会运用所学知识, 巩固教师所讲的内容, 从而增加了知识技能训练, 并获得了一定的情感体验。例如学生在《平安回家》一课中的表演, 惟妙惟肖:有的学生扮演交警, 有的表演闯红灯的叔叔……通过学生自己的设计和想象, 在表演过程中他们还运用了一些交通标志, 用行动体现了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另外, 我还利用多媒体展示了生活中缺少安全标志的岔路口, 模拟了人车混杂、横穿马路的危险情境, 对学生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2.让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每逢节假日, 我都会组织学生以参观或走向街头展开调查的形式参与社会实践, 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提高自己的认知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在讲《社区——我的大“家”》一节内容时, 我安排学生通过调查了解社区的设施和发生的新鲜事, 以培养学生热爱社区的思想感情。例如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展开社区调查, 问题包括:你调查的社区开展了哪些活动?说说你参与社区活动的情景?社区里有没有志愿者活动?你想做志愿者吗?想不想伸出友爱的手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等等。教师在学生活动后, 要肯定学生的做法,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大胆和同学交流意见和看法。

四、品社课堂要延伸至生活和社会

完美的教学活动, 会把课堂内的教学延伸到课堂外的生活中去, 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了解家庭和社会生活, 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

在教学《来自社会的爱》一课时, 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安排的:首先, 让学生认识到学校为了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心血, 使学生感受到学校对自己的爱, 并懂得回报;其次, 让学生知道除了学校和家庭, 社会各界都在关心和爱护着少年儿童;最后, 让学生了解国家制定的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 并从中体会国家对少年儿童成长的关爱。

总的说来, 在品社课教学中, 教师要树立“教学来自生活, 生活即为教学”的教学理念,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感受、学会思考、学会判断、学会分析, 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生活的美好, 能从生活体验中获得真正的乐趣, 真正实现品德和社会的紧密相连, 实现品社课教学的生活化和社会化。

参考文献

[1]吴菊云.如何指导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J].中小学教材教学, 2005 (11) .

篇4:刘春英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不能忘记的屈辱》教学设计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方法;教育和教学

一、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一个轻松学习的氛围

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能够很好的学习知识的基础,并且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很好地发挥自我的性格,形成独特的个性,在活泼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很好的发展,培养创造和创新精神。

创设良好教学环境的方法有很多种:一方面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充分地利用“爱屋及乌”的心理,发挥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让学生从心底真正地敬爱和喜欢老师,从而对《品德与社会》课产生连带关系;另一方面可以创设情境,如角色扮演、趣味问答或是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们应把发展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放在重要的置上。

二、组織合作交流,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

1.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强合作和竞争意识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改变以往老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更多的实践,让他们多交流、多讨论,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学生可以将所学到的知识很好地进行消化吸收,知识上的疑惑能够及时很好地消除,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成果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2.师生之间的交流,增进感情,改善教学质量

在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在课上的学习交流之外,师生之间还应该多一些生活上的情感交流。关注学生的生活习惯,很好地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去,使师生之间能够达到良好的关系。沟通过程中,要及时发现问题。对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做及时的调整,对于每个教育环节都要进行很好的分析和调整,使整个教学过程能够顺利进行。

三、结合课程很好地联系生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热爱生活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学科。充分的反应的是学生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相当直接的反应儿童的真实生活,是学生生活的真实写照。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立足于生活,很好地去贴近生活。因此,就需要教师们围绕学生生活,很好地解决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很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这才是整个的教育教学的关键。让学生多进行课外活动,再通过很多的实际活动,让学生们多动手、多动脑。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品德教育很好地融入学生的活动中去。

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学到知识,而且要将知识运用到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联系生活,学到的知识就要运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们去体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慢慢地去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真正地把知识和社会很好地联系到一起,最终使学生们真正地弄清楚品德与社会之间真正的关系。

总之,《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与生活相结合的课程,这样就体现了这门课程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无时无刻的存在。教师的职责就是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并且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充分地利用到生活中去,能够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解答。同时让学生们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基本的道德品质,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篇5:《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简析

一、跳出“教材”教“教材”

翻开全新的《品德与社会》教材,处处体现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一个个生活场景,一个个鲜活的话题,无不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不再是简单的道德知识灌输,而是如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有效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了解社会、把握自我,并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发展自己,提升自己。教材中的部分事例和画面内容不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些事例要么是过于成人化,学生不感兴趣;要么是讲外省、外县、外乡的事,对学生没有亲和力。一些画面没时间、地点、真实姓名,或者不够全面,给学生造成一种“虚”的感觉,真实感不强。由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灵活多样地来处理教材。例如,《我家住在新农村》一课的插图画面,它展示的是浙江新农村和城市的画面,对学生来说没有亲近感。教学时,可以用自己家乡农村的画面替代。又如,我在教学《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一课时,通过师生对家乡的文化习俗进行搜集、整理,开展“新平大不同”知识竞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把学习当成了一件快乐有趣的事情。

二、注重“情感”和“体验”

新课程赋予《品德与社会》的内涵就是要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培养他们有爱心、有责任感、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在教学中,如果脱离了学生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体验,教育就成为苍白的说教。真实的生活体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拥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就拥有了自己真实的生活世界。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搭建心灵交流的平台。如教学《谁是最值得敬佩的人》时,可进行职业体验游戏。教师出示写有各种职业称谓的卡片,让学生随意抽取。20年后,如果你从事这个职业,你喜欢这个职业吗?为什么?有谁喜欢这个职业?假如你从事这个职业,你会怎么做?我们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哪些人的辛勤劳动?假如缺少了他们当中任何一个行业的劳动,我们的生活会出现怎样的情形?

长期以来,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只注重知识的达成和传授,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为教学内容添加一些情感色彩,增添一些人文因素,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主动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良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

三、注意知识点的挖掘和延伸

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有着非常强的社会性。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结合社会生活、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组织教学内容。它的的综合性非常强,涉及到的教学内容的要素是综合的,涉及到的社会领域是复杂的、交叉的。在教学每一课时,为了达到丰富学生的生活知识,让学生过美好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时,有必要对一些知识点进行挖掘和延伸。例如,在教学《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一课时,对北京四合院的了解不能仅凭书上的内容,知道四合院的建筑与北京的历史、地理环境有关。结合北京举办奥运会,可以利用“走进北京四合院的情趣”视频,让学生边看边讨论、交流其中的内涵,可以让学生畅想住在北京四合院想做的事,补充外国人如何评价北京的四合院的资料。在教学《发展中的城市》时,可利用新闻报道“城市中发展的不和谐因素”引入,使学生有展望未来新城市的欲望,指导他们出金点子规划家乡,大胆畅想20年后的新城市。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刘春英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不能忘记的屈辱》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任凤英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04-11

刘春娟教材解读04-21

刘春洋同学先进事迹材料04-19

中国第一慈善家刘春平05-15

中国第一慈善家刘春平04-22

上一篇:早自习矿课保证书下一篇:商务英语听力教学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