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历史的古代中国俗语

2024-05-02

具有历史的古代中国俗语(精选6篇)

篇1:具有历史的古代中国俗语

1、有眼不识泰山

“有眼不识泰山”作为一个成语,常常用来表示自己的见识太少,有名望的人在自己眼前也认不出来。但是这个泰山可不是指的五岳泰山,它其实指的是一个叫泰山的人,关于这句俗语的来源,倒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话说木匠的祖师爷是鲁班,手艺巧夺天工,非常高明。传说他曾用木头做成飞鸟,在天上飞三天三夜都不下来。可就是这样一位高人,也有看走眼的时候。鲁班招了很多徒弟,为了维护班门的声誉,他定期会考察淘汰一些人,其中有个叫泰山的,看上去笨笨的,来了一段时间,手艺也没有什么长进,于是鲁班将他扫地出门。几年以后,鲁班在街上闲逛,忽然发现许多做工精良的家具,做得惟妙惟肖,很受人们欢迎。鲁班想这人是谁啊,这么厉害,有人在一旁告诉他:“就是你的徒弟泰山啊。”鲁班不由感慨地说:“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

2、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鸡和狗了。

3、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说成了“皮匠”。

4、不见棺材不落泪

本是“不见亲棺不落泪”,并不是见了任何棺材都落泪。讹变为“不见棺材不落泪”,如果不管谁的棺材,只要见到就落泪,那就有点莫名其妙了。

5、不到黄河心不死

本是“不到乌江心不死”。乌江,项羽自刎的地方。乌江讹变成黄河,真是让人无从解释了。

6、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本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因为四川话管鞋叫孩子。如果真的拿活生生的孩子去套狼,也太恐怖啦!

7、狗屁不通

这个成语最初是“狗皮不通”。狗的表皮没有汗腺,酷夏,狗要借助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体这个特点。“屁”是污浊的象征,对于文理不通的东西,以屁来喻。此属谐音讹传。

8、王八蛋

这是民间的一句骂人话。实际上,这句话的原来面目是“忘八端”。古代“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记了这“八端”也就是忘了基本的做人根本,可是后来却被讹变成“王八蛋”了。

9、倒楣

“倒楣”一词本是江浙一带的方言,指事不顺利或运气差。大约在明朝末年,那时“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严重限制了知识分子聪明才智的发挥,加之考场舞弊之风甚盛,所以一般的读书人要想中举是极为不易的。为了求个吉利,举子们在临考之前一般都要在自家门前竖起一根旗杆,当地人称之为“楣”。考中了,旗杆照竖不误,考不中就把旗杆撤去,叫做“倒楣”。

10、吹牛皮

用“吹牛”形容说大话,意思非常明白。那为什么不用“吹猪”、“吹羊”来形容呢?从前杀猪宰羊,血放完了以后,屠夫会在猪羊的腿上靠近蹄子处割开一个小口,用一根铁条插进去捅一捅,然后用竹管使劲往里吹气,直到猪羊全身都膨胀起来。这样,剥皮的时候就会很方便,用刀轻轻一拉,皮就会自己裂开。这叫“吹猪”或“吹羊”。如果用这种方法对付牛,就叫“吹牛”。

“吹牛皮”这一俗语,来源于陕甘宁和内蒙古一带。以前,这些地方的人过河,靠的是皮筏子。当地人用整只羊皮晒干漆上油漆,吹上气使它鼓起来,再把几只羊皮扎在一起,就可以渡河了。把小筏子连在一起,可以成为大筏子,大筏子连在一起,可以承载千斤重物过河。羊皮筏子较小,人们常用嘴把它吹鼓起来。有个人说他不仅会吹羊皮筏,而且还能吹起牛皮筏来,后来有人真的将牛皮拿给那人去吹,因牛皮太大,那人怎么吹也吹不起来。从那以后,人们就用“吹牛皮”来形容爱说大话的人。

11、无商不奸

“无商不奸”是后人杜撰的,原意为“无商不尖”。“无商不尖”,出典为旧时买米以升斗作量器,故有“升斗小民”之说。卖家在量米时会以一把红木戒尺之类削平升斗内隆起的米,以保证分量准足。银货两讫成交之后,商家会另外在米筐里氽点米加在米斗上,如是已抹平的米表面便会鼓成一撮“尖头”。量好米再加点添点,已成习俗,即凡是做生意,总给客人一点添头。这是老派生意人一种生意噱头,这一小撮“添头”,很让客人接受,故有“无商不尖”之说。“无商不尖”还体现在去布庄扯布,“足尺放三”、“加三放尺”;拷油拷酒都有点添头。

客观来讲,商业是一种交易行为,商人的精明往往给消费者一种“奸诈”的印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不健全,制度不规范,尤其是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和素质低下、诚信缺失、唯利是图,造成扰乱市场的行为频频发生,因此更加印证了“无商不奸”的说法。

12、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古人受佛教影响,相信灵魂不死,并会在人世间转生轮回。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就是说,现在死了不要紧,转世投胎后,过十八年长成人了又是一条好汉。

也许这句话是从佛教中传出来的吧。

13、八拜之交

八拜是方位,即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表示无论何地我们都生死与共,也有向古代八个结拜兄弟学习的意思。

羊角哀 左白桃——生死之交

于伯牙 钟子期——知音之交

廉 颇 蔺向如——负荆之交

孟 良 焦 赞——永伴之交

刘 备关羽 张飞——桃园之交

管 仲 鲍叔牙——同命之交

忽 子 公子寿——患难之交

程 樱 公孙杵臼——拖孤之交

14、丑八怪

“丑八怪”用以形容外貌丑陋的人。它来源于“扬州八怪”。

扬州八怪指的是趣味相投、画风相似的一批人,他们是:李蟮、汪士慎、高翔、金农、郑燮、黄慎、李方膺、罗聘、高凤翰、华岩、闵贞、边寿民、陈撰、杨法、李勉等诸人。(在中文里“八”往往用作虚数词,表示数量多,并不意味“扬州八怪”只有八个人。)其中尤以郑燮、金农、汪士慎更著名。这些人在当时所谓的正统画派眼里,一是做人不合时宜、我行我素;二是作画我从我法、推陈出新。所以被篾成为“丑八怪”。然而,他们的怪异又入情入理,很被广大百姓喜爱,因此,一方面被主流画家和上层社会所攻击、不容,一方面又深受大众喜爱,名气大振。

15、六圣

史圣: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自幼读书,博文强识,著有《史记》,他被后人称为“史圣”。

草圣:人称汉朝书法家张芝是“草圣”,他擅长草书,对章草(旧隶的草体)造诣更深。

医圣:汉未时期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勤奋学习古人治病经验,写出著名的《伤寒杂病论》一书,这本书被后代医学家视为必读经典,张仲景也就成了“医圣”。

书圣:东晋王羲之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称他为书圣,当之无愧。

画圣:被尊称为“画圣”的吴道子,是唐代著名画家,他最擅长人物画,他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

诗圣: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一生写下了大量现实主义诗篇,代表作品是“三吏”、“三别”。他被世人称为诗圣。

另一些称谓:

酒圣:杜康,即少康。传说为酒的发明者。

文圣:孔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武圣:关羽,字云长,东汉末期蜀国大将,重义气,精武艺,后人称其为“关圣”、“关帝”。

茶圣:陆羽,唐朝人,以嗜茶著名,著有《茶经》三卷。

16、二百五

国人常把傻瓜或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处事随便、好出洋相的人叫做“二百五”。据考证,大致有以下几个可能的来源:

版本一:战国时期,有个历史人物叫苏秦,是个纵横家.他说服韩、魏、赵、齐、燕、楚六国联合起来,结成同盟,对付共同的敌人——秦国,从而受到了大国君王的赏识,被封为丞相,史称“六国封相”。

正当苏秦在齐国积极效力的时候,遇上了刺客.苏秦被当胸刺了一剑,当天晚上,就不治身亡了.齐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生气,立即下令捉拿凶手。可是刺客已逃得无影无踪,到哪里去捉呢?

齐王灵机一动,想出了“引蛇出洞”的妙计.他下令把苏秦的头割下来,还让人用鞭子抽打他的尸体,弄得满头满脸都是血.然后把血淋淋的人头悬挂在城门口,张贴出黄榜,上面写着:“苏秦是个大内奸,死有余辜.齐王一直想杀了他,却没想到什么好的办法.今幸有义士为民除害,大快人心.齐王下旨重赏,奖励黄金千两,请义士来领赏。”

此榜一出,果然有人上了钩.竟有四人前来领赏,而且他们都一口咬定:苏秦是自己杀的。

于是士兵把他们“请”到齐王跟前.齐王见到他们四个人,恨得咬牙切齿.可他还是煞有介事地问:“这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怎么个分法?”

这四个人不知道中了计,还高兴得立即回答说:“这好办,1000÷4=250,每人二百五。齐王一听他们还乐滋滋地想着赏金,拍案大怒:“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这四个人就成了替死鬼被杀了.而真正的刺客,据说是秦国派来的杀手,早就逃回秦国去了。

从此民间便留下了二百五的说法,人们常用它来形容傻瓜、笨蛋。

版本二:源于唐朝故事。唐朝的长安“市长”京兆尹权势很大,出巡时有庞大的仪仗队伍。在最前开路的小吏官名叫“喝道伍佰”,他手拿一根长竿赶开路人。后来,喝道伍佰增为二人,但长安群众并没有以两个伍佰称他们,反而说他们是共称伍佰,于是每人就被称为二百五,又因为他们每人手中持一长竿,所以又称他们为二秆子。这说明了长安群众对作威作福的官吏的反感。流传至今,二百五与二秆子都成了莽撞、无礼、粗鲁之人的代名词。

版本三:源于民间传说。从前有一个秀才,为了考取功名废寝忘食、发奋苦读,可是终其一生都不曾中举,连儿子都没有生。到了晚年,老秀才终于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反而喜得贵子,添得双丁。秀才回想一生成败,不由得感慨万千,于是给两个儿子起名:一个叫做成事,一个叫做败事。从此秀才在家闭门课子,日子过得其乐融融。一天,秀才吩咐妻子道:“我要去集市上逛逛,你在家督促二子写字,大儿子写三百,小儿子写二百。”秀才赶集回来之后询问二子在家用功如何,老妻回答道:“写是写了,不过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两个都是二百五!”

版本四:源于推牌九。牌九系一种赌具,其中有“二板”(四个点)和“么五”(六个点)两张牌,这两张牌配在一起就是十个点,在推牌九这一赌博活动中,被称为“毙十”。它在牌九里是最小的点,谁都比它大,它什么牌也“吃”不了,所以后来人们就用“二板五”(二板和么五的简称)这个词来戏称什么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时间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在香港,习惯上又称为“二五仔”。

版本五:据某中学语文书记载,古代人用银子按两划分,一般五百两是个整数单位,用纸包好,当时包五百两是为“一封”,而二百五十两就是“半封”银子,因为跟“半疯”谐音,所以后来人们也把疯疯癫癫的人做“二百五”。

版本六:从前有一个傻瓜,家道中落。有一天他去卖传家至宝,宝物上写“卖尽二百五十八两”,结果他卖的时候有人和他讨价还价,硬是只给250,他想250就250,于是卖得金子250两,很多人笑话他少要了8两金子,笨蛋一个。从那以后人们就把做事糊涂的人称为二百五。

17、半吊子

半吊子、二百五流行甚广的俗语。常指那些憨傻、缺心眼或行为鲁莽之人。那么,为什么称这些人半吊子、二百五呢?

原来这种诙谐的称谓与古钱币有关。古钱币外园中间有方孔,曰“孔方兄”。古人为了便于数钱、付钱和携带方便,就用绳子从孔中把钱串起来,一千枚为一贯,后来叫一串,到了清朝,一串又称一吊。一千枚钱称一吊,一枚钱又称一个子,那么五百钱就是半吊子,用半吊不够一吊的数,比喻心眼不够数。五百即半吊,半吊的一半是二百五,比喻心眼更不够数。所以一般人都很忌讳二百五这个数,如商品价格应为250的,标价249或251也不标250,发补助该发250的,发260也不发250等等。

由此可见,半吊子、二百五都是从钱引出来的,用来嘲讽那些智商低、行为鲁莽做错事的人。如某某半吊子,谁做了不应该做的事就:“你二百五呀!”等等。

18、店小二

“店小二”是指古时候饭店、旅店里的服务员。那么,为什么要称他们为“店小二”呢?

在旧社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老百姓一般是没有名字的,只有上了学才有学名,一旦做了官也就有了官名。但是,普通百姓家能够上学或当官的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没有这个机会。因此,他们的名字多是用行辈或者父母年龄合算一个数目作为称呼。如明代常遇春的曾祖父叫“五四”,二哥叫“重六”,三哥叫“重七”,他本人叫“重八”。

古代酒店或旅店里的服务员,很显然都是老百姓,所以,人们也要给他们取一个数目符号用来称呼。当家老板是理所当然的“店老大”,这些服务员也就随之被人们称之为:“店小二”了。

19、五子登科

来历之一:五子登科讲的是一个证明因果报应、劝世励俗的故事:

五代后晋时幽州有个叫窦禹钧的人,因为幽州属燕,又叫燕山。他是一个自幼丧父的孤儿,赖母亲抚养长大,事母很孝顺,对于母亲的话,从来不敢违逆。在那个时代的人,多数在二十岁左右就结婚,所以如果到了三十岁还没有儿子,就会感觉到“无后为大”的忧虑。可是禹钧到了三十余岁,膝下犹虚,正在愁眉不展的时候,忽然有一天夜间,做了一个梦,梦见他已故的祖父对他说:“禹钧!你前生的恶业很重,所以你今生的命运,不仅没有儿子,并且寿命也很短促,我亲爱的孙儿,希望你及早回心向善,努力多做救人济世的善事,或许可以转变业力,挽回命运。”他一觉醒来,把梦中祖父的话,一一铭记于心,从此立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窦家有一仆人,盗用了禹钧二万银钱,恐怕给主人发觉,就写了一张债券,系在自己小女的臂上,券上写明:“永卖此女,偿所负钱。”仆人从此远逃他乡。禹钧发觉了这件事,把仆人所写的债券焚毁,并且对仆人的女儿抚养得很好,那女儿长大后,禹钧还替她备了嫁妆,嫁了一位美满的贤婿。

有一年新年的元旦,禹钧到延庆寺去拜佛,在寺中大雄宝殿的拜垫旁,拾到了白银二百两,黄金三十两,他想一定是拜佛人的遗失物,就在寺中守候失主。等候了半天,果然看到一个哭哭啼啼而自言自语的人,禹钧问他何故哭泣,那人说:“我父亲给绑匪掳去,将被处死,我好不容易向亲友们东借西凑,得到白银二百两,黄金三十两,预备把这笔金银赎回我父亲的死。哪知我一摸钱袋,黄金白银都没有了,这样我的父亲就难免一死,刚才我到这里来进香拜佛,不知是否遗失在寺中。”禹钧知道那人是失主不误,就将黄金白银如数归还,并且还赠给他一笔路费,失主欢天喜地的道谢而去。

窦先生一生做的好事很多,例如亲友中有丧事无钱买棺者,他出钱买棺葬殓;有家贫子女无法婚嫁者,他出资助其婚嫁,使外无旷夫,内无怨女。对于贫困得无法生活的人,他借钱给他们,使他们有做生意的资本,因此各地的穷人,由他帮助而得以维持生活的,不可胜数。他为了要救苦济人,所以自己的生活很俭朴,丝毫不肯浪费,每年量一岁的收入,除了供给家庭的必要生活费用外,都作救苦济急之用。他还建立书院四十间,聚书数千卷,礼聘品学兼优的老师,教育青年,对于无钱的贫苦子弟,代为缴纳学费,先后造就了很多学问高深的优秀人才。

有一天,窦先生又做了一个梦,梦见祖父对他说:“你多年以来,做了不少的善事,上天因为你阴德很大,给你延寿三纪,并且赐给你五个贵子,来日都很显达,你将来寿终之后,可上升天堂。”祖父说完以后,又继续谆谆的对他叮嘱:“因果的道理,确实而无虚妄。善恶的报应,或见于现世,或报于来世,或影响子孙。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绝对没有疑问的。”

从此以后,窦先生更加努力修身积德,后来果然生了五个儿子。因为他家教很严,所以儿子们都很循规蹈矩,和睦雍熙,满门孝顺。五个儿子都先后中了进士,大儿子窦仪,官至尚书,次儿窦俨,位至翰林学士,三儿窦偁,官参知政事,四儿窦侃,任起居郎,五儿窦僖,位左补阙,还有八个孙子,也都很贵显。当时侍郎冯道赠诗一首云:“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桩一株老,丹桂五枝芳。”当时的士绅人家纷纷传诵,并且称赞窦家五子为“窦氏五龙”。窦禹钧本人,也做到谏议大夫的官职,享寿八十二岁,临终前预知时至,向亲友告别,沐浴更衣,谈笑而卒。

善恶的报应,有的现世获报,有的子孙获报,有的来世获报,虽有迟速的不同,但报应不爽,是毫无疑问的,像窦禹钧公,不仅现世获享高寿厚禄,后代子孙昌盛显达,且观其临终瑞相,亦可证明来世必能获生善地。宋朝范文正公仲淹,曾将窦禹钧的事迹,训示其子孙,广修善事,因而范公的后代,亦很昌盛发达。可是世人知悉窦禹钧事迹的很多,不止范文正公一人,但大多闻而不行,如入宝山空手回,岂不可惜!

《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寄托了家人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体现了父母望子成龙,登科及第的,为国之栋梁的美好愿望。

20、身怀六甲

来历之一:

为什么女人怀孕了叫身怀六甲?“身怀六甲”通俗来讲,“古称女子怀孕。传说中甲子、甲寅、甲辰、甲午、甲申、甲戌六个甲日,是上天创造万物的日子,也是妇女最易受孕的日子,故称女子怀孕为身怀六甲。”这是一些词典中对于“身怀六甲”通俗的解释。

要详细地来解释这个词,确实很复杂。因为很少有人能搞明白天干地支不断演变的过程。

甲 甲 甲 甲 甲 甲

寅 辰 午 申 戌 子

乙 乙 乙 乙 乙 乙

卯 巳 未 酉 亥 丑

丙 丙 丙 丙 丙 丙

辰 午 申 戌 子 寅

丁 丁 丁 丁 丁 丁

巳 未 酉 亥 丑 卯

戊 戊 戊 戊 戊 戊

戊 申 戌 子 寅 辰

己 己 己 己 己 己

未 酉 亥 丑 卯 巳

庚 庚 庚 庚 庚 庚

申 戌 子 寅 辰 午

辛 辛 辛 辛 辛 辛

酉 亥 丑 卯 巳 未

壬 壬 壬 壬 壬 壬

戌 子 寅 辰 午 申

癸 癸 癸 癸 癸 癸

亥 丑 卯 巳 未 酉

有人做出这样的解释,其中“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分别领起一竖行,称为“六甲”,这是一个时间观念。上面强调了一个五、六为变化之道的思想。在甲骨的刻辞中,前五甲所领竖行中,皆有子日,唯独第六甲“甲寅”不含子日,所以《汉书》说:“日有六甲,辰有五子”,这样就合于五六为变的趋势了。变化带来的是化生,古代传说天帝造物,也当依循此理,所以六甲所代表的是一种演化趋势。

“六甲”源自天干地支: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从表中可见,每一个天干都有六种配合,称为六甲、六乙、六丙、六丁、六戊、六己、六庚、六辛、六壬、六癸。

“甲”属木属阳,为阳木。

“六丁六甲”:

六丁为阴神,“六甲”为阳神。六丁六甲放在一起,刚好是阴一半,阳一半。

六丁为阴神玉女、丁卯神司马卿、丁已神崔巨卿、丁未神石叔通、丁酉神臧文公、丁亥神张文通、丁丑神赵子玉。六甲为阳神玉男、甲子神王文卿、甲戌神展子江、甲申神扈文长、甲午神卫玉卿、甲辰神孟非卿、甲寅神明文章

“身怀六甲”可能是房中术和道教发展起来以后,人们求子说的祝福之语,类似中国人观念中常有的“生个男娃”或“生儿子”好传宗接代之类,希望怀个男婴。随着社会的发展及语言的演变,这类“专指”就慢慢演变成“泛指”,怀孕也就通称为“身怀六甲”了。

不过“《隋书·经籍志三》中的《六甲贯胎书》。谓妇女身怀胎儿。传说中甲子、甲寅、甲辰、甲午、甲申、甲戌六个甲日,是上天创造万物的日子,也是妇女最易受孕的日子。故称女子怀孕为身怀六甲”这种说法也不能排除其正确性。

来历之二:

因为六甲在古代是六十年的意思,身怀六甲很痛苦,就像过了六十年。

以前都是用天干与地支相配合来记录年份的,如甲子、丙寅等。甲排天干的第一个,六十年里面有六个带甲的年份,甲子、甲寅、甲辰、甲午、甲申、甲戌六个甲日,所以六甲代表六十年。从前的人寿命都不长,一般也就五、六十岁,六甲过后人的一辈也就过得差不多了。怀孕叫身怀六甲喻意着孕妇肚中孕育着一个新的生命。

21、马大哈

现在人们习惯上把工作上马马虎虎、生活上大大咧咧的人称做“马大哈”。那么,“马大哈”又是什么人呢?

原来,“马大哈”是风行于50年代时的相声《买猴儿》中塑造的一个艺术形象。此人马虎成性,有一次竟然把“到(天津)东北角买猴牌肥皂50箱”的通知,错写成了“到东北买猴儿50只”。结果,官僚主义和盲从作风助长了“马大哈”的错误,致使采购员跑遍了大半个中国,掀起了一场买猴儿**。《买猴儿》的成功使其成为著名相声作家何迟的“内部讽刺相声”的代表作,“马大哈”这一形象也由于具有广泛而准确的概括意义,同中外文艺作品中的阿Q、堂吉诃德等典型形象一样,成为现实生活中某种人的代名词。

22、古人为啥将太监称作公公

太监应称作“宫公”,就是被阉割的男人,受过宫刑,由于读音相同而念成“公公”。

23、五音不全

来历之一:

唱歌时,有人唱得不搭调,常常走音,把握不住do、re、mi、fa、sol、la、ti七个音阶,唱歌变成绝无优美旋律可言的“念歌”或“喊歌”了。

明明是“七音”却叫“五音”,是怎么回事呢?

这要说说“五音”概念。中国是个文明古国,音乐的发展也有悠久历史,但古乐曲是五声音阶,同西方有别。如用西乐的七个音阶对照一下的话,古中乐的“五音”相当于do、re、mi、sol、la少去了半音递升的“fa”和“ti”。当然,古中乐的五音唱名,不可能同西乐的“哆、来、咪、索、拉”叫法一样,唐代时用“合、四、乙、尺、工”;更古则用“宫、商、角、徵(读zhǐ音)、羽”了。所以,如果我们稍加留意,正宗中国古乐曲,是没有“发(fa)”和“稀(ti)”两个音阶的。比如,现在还时有听到的江南小调《茉(蟹)莉(蟹)花》即是古曲之一,它全曲若用唱名哼出,只有“哆、来、咪、索、拉”,全无“发、稀”两音;名古曲,岳飞词的《满江红》亦然。

五音是中国古乐基本音阶,故有“五音不全”成语了。

来历之二:

《礼记》说:“声成文谓之音。音之数五。”五音,是指宫、商、角、征、羽五音。《律历志》说;“宫者,中也,居中央畅四方,唱始施生为四声之径。商者,章也,物成事明也。角者,触也,阳气蠢动,万物触地而生也。征者,祉也,万物大盛蕃祉也。羽者,宇也,物藏聚萃宇复之也。”这是对五音其义的解释,并从自然生化角度予以说明、从听觉感觉来说。则是宫音浑厚较浊。长远以闻;商音嘹亮高畅,激越而和;角音和而不戾,润而不枯,征音焦烈燥恕。如火烈声;羽音圆清急畅,条达畅意;五音又与五行有密切的联系。

《乐纬》说“孔子曰;丘吹律定姓一言得上曰宫,三言得火口征,五言得水曰羽,七言得金日商,九言得木日角,此并是阳数。”则进一步明确了宫为土、征为火、羽为水、商为金、角为木的配比关系。

宋朝沈括说:“一律含五音,十二律纳六十音也、尾气始于东方而左行。音起于西方而右行,阴阳根错而生变化、所谓气始于东方者。四时始于木,右行传于火,火传于土,土传于金,金传于水、所谓音始于西方者,五音始于金,在旋传于火,火传于木,木传于水。水传于土。”实际上,五行是顺四季之气而生,五音刚逆五行之序而传。相反相成,错综变化。

《蠡海集》说“万物之所为以生者,必由气。气者何?金也。金受光顺行则为五行立体,逆行则为五行之用。顺行为五行之体者,金生火,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冬至起历元,自冬而春。春而夏,夏而长夏,长夏而归于秋。返本归原而收敛也。逆行为五行之用者。金出矿而从革。于火以成材,成材则为有生之用。然火非木不生,必循木以继之,木必依水以滋荣,水必托上以止畜。故木而水,水而土,是则五行之类,土以定位。”这是从取类比象的角度来说明五音逆行之因。

其实,五音逆行之理,是祖还易象之意,亦即先后天八卦之理、下面,可以从先天图及后天图中予以说明。

先天八卦图中,乾兑居首属金,次以离属火。又次震巽属木,又次之以坎属水。终于艮坤属土。为什么开始于金结束于土,是取乾始坤成之意。金取天之刚,土取地之柔,火附于天,水附于地,而未以生气居中、所以五音逆五行本于先天八卦之序。

后天八卦图中,也是乾居首而逆转,自韩兑之金旺于西方,次转为离火旺于南方,又次转为震巽之木旺于东方,再次转为坎水旺于北方,而土旺于四季,所以退艮坤以后终、因此五音逆五行亦合于后天八卦之序。

24、“做东”的来历

之一:

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结束的流亡生涯回国登基,想到曾逃亡到郑国,郑国对他极不友好,他就联合秦国攻郑。郑国老臣游说秦国:如果秦国不打郑国,把郑国留着做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向东用兵路经郑国时,郑国像主人一样,很好地接待秦国的兵将,做秦国的根据地。后世就把“东道主”作为了“主人”的代称,请客叫“做东”,把房子的主人也叫作“房东”。

之二:

我国古代建造的房屋大都是坐北朝南的,有地位或富裕的人家,房子的正中是客厅,在厅中朝南放置两个座位,一东一西。接待客人时,主人总是先把客人迎到西边的座位上,然后才在东边的座位上落座。

还有的人家更讲究,他们在厅门上修东、西两条并排的路,进厅门的台阶也分东、西两处。迎接客人时,将客人引到西边的道路,由西处的台阶进厅;主人则与客人并排走在东边的道路上,由东边的台阶走进客厅。

在我国一本古书《礼记》上,就写明了这样的规定:“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所以主人又被称为“东道主”或“东道”,简称为“东”,争着做“主人”,当然就变成争着“做东”啦。

25、“两肋插刀”的典故

“为朋友两肋插刀”,其来历是秦叔宝为救朋友,染面涂须去登州冒充响马,路过两肋庄时,在岔道想起老母妻儿,犹豫片刻,一条路去历城,一条路去登州,一条路回家门,最终还是为朋友,视死如归去了登州,两肋庄岔道体现出秦琼的深重义气,就被人们传为“两肋岔道,义气千秋”,而今却因误传成了在肋上插刀。

26、为什么举白旗是代表投降

在一些用战争作为题材的影视片中经常会发现这种镜头:当陷于重围走投无路的防卫者觉得再继续抵抗已没有希望时,就打出白旗投降。

因此,人们一般把白旗认为是投降的标志。其实在战争法规严格意义上说,白旗只是要求暂时停战的标志。

早在远古时期,战斗的双方为了向对方表示谈判的诚意,通常借白色为象征,因此逐渐形成了一个习惯:白色旗帜表示要求休战谈判。在交战的一方拿出白旗时,对方就知来意,下令停止任何进攻行动。握白旗的一方要派遣出军使、号手、旗手与翻译到对方指挥部说明条件与意图。在军使展示白旗起直到回到本方所必需的时间终止,他获得不被侵犯的权利。

这种习惯几千年来一直沿用下来,至今没变。

27、“买东西”的来历

在平时,经常会听到“买东西” 这三个字眼。这三个字是从东汉时期遗留下来的,因为在东汉时,商人们开店交易大多集中在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人们到那儿去采购物品,就说“买东”、“买西”。时间一久,就统称为“买东西” 了。

28、“寿比南山”的来历

在给老年人祝寿时经常会听到“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这一句话,其中的“寿比南山”有什么含义?南山指的是山东的云门山,因在城南,所以称作南山。这山上刻着一个大红的“寿”字,字首直指云端,字脚踏在壁底。真是山象一个“寿”字, “寿”字是一座山。

29、“太太”的出处

周太王古公亶父有贤妃曰“太姜”,即季历等三兄弟之母。太姜有美色,而且性情贞静柔顺,并且极有智慧。教导诸子,至于成人,从来没有过失。古公谋事,必与太姜互相商量。随便古公要迁徙到什么地方,她都不辞劳怨,顺从追随。由于太姜品德贤正,教子相夫有功,因此《史记·周本纪》称她为“贤妇人”。

季历即位,又娶有贤妃曰“太任”。史载,称其端庄诚一,德行无缺失。及有身孕,即自开始胎教,所谓“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因此而生文王。

文王又有贤妃,曰“太姒”。《史记·周本纪》说:“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列女传》称其“生十男,亲自教诲。自少及长,未尝见邪僻之事。文王继而教之,卒成武王、周公之德。”

因此,后世尊称别人的妻子叫“太太”,便是从周室有三位“太”字辈贤妻良母,母仪可风的典故而来,并非是随随便便的口头语。

30、七情六欲

“七情”指的是——喜 怒 哀 惧 爱 恶 欲。中医指的是——喜 怒 忧 思 悲 惊恐。

“六欲”指的是——生 死 耳 目 口 鼻。佛家指的是——色欲 形貌欲 威仪姿态欲 言语音声欲 细华欲 人想欲。

31、胡说八道

原指“胡人”到内地讲解佛经。胡:中国古代对西北部少数民族的称呼。胡说∶胡人说讲。八道:胡人讲解佛经八圣道。

而不信佛的人认为,胡人讲解佛经是说荒诞之言。故后世以胡说、胡说八道,一派胡言等词语喻不可信。今泛指一切没有根据的说法。

32、六亲不认

当今“六亲”泛指亲属。其实,历史上“六亲”有特定的内容,其代表性的说法有三种:

一据《左传》说,父子、兄弟、姑姐(父亲的姐妹)、甥舅、婚媾(妻的家属)及姻亚(夫的家属)。

二据《老子》说,以父子、兄弟、夫妇为六亲。

三据《汉书》说,以父、母、兄、弟、妻、子为六亲。

后人比较赞同第三种说法,因为此说在血缘和婚姻关系中是最亲近的。

33、五毒俱全

蛇、蝎、蜈蚣、壁虎、蟾蜍五种动物为五毒。

34、三长两短

“三长两短”通常用来指意外灾祸,民间多作“遇难”、“死亡”等讳词。

“三长两短”和以前的人死亡入棺木有关。棺木是用六片木材拼凑的。棺盖、棺底、左梆、右梆这四片是长木材;前头、后尾这两片是方形的短木材。为什么不叫四长两短?因为尸体入棺木后才上棺盖,所以只称三长。“三长两短”作为死的别称流传的范围越来越宽广,便由俗语转为成语了。

35、十恶不赦

指罪大恶极,不可饶恕。魏晋南北朝时期,历代都进行了法律法典的编纂,而在这些法律法典中,比较有影响的有魏时的《魏律》,北朝时的《齐律》,而后来据说的“十恶”最早也就出现在《齐律》中,当时称为“重罪十条”。

“重罪十条”把这十条罪行称为“十恶”,并且规定绝不赦免,到了隋唐就正式形成了“十恶不赦”的说法,所以说隋唐“十恶不赦”其实原来是出自于《齐律》的“重罪十条”。它的主要内容有:

一、谋反。被视为十恶之首。

二、谋大逆。指毁坏皇家的宗庙、陵寝、宫殿的行为。

三、谋叛。谋叛是指叛逃到其它敌对国家。

四、恶逆。指打杀祖父母、父母以及姑、舅、叔等长辈和尊亲。

五、不道。无道。

六、大不敬。偷盗皇帝祭祀的器具和皇帝的日常用品,伪造御用药品以误犯食禁。

七、不孝。指咒骂、控告以及不赡养自己的祖父母、父母。祖、父辈死后亡匿不举哀,丧期嫁娶作乐。

八、不睦。不和好。

九、不义。指殴打、杀死长官(一般指州县长官),丈夫死后不举哀并作乐改嫁等。

十、内乱。指与祖父、父亲的妾通奸。

唐《永徽律》所列举“十恶”与隋同。此后,除元代将“十恶”改为“诸恶”之外,明、清两代均将“十恶”列入刑律名例篇。

篇2:具有历史的古代中国俗语

一,天下乌鸦一般黑

天下乌鸦一般黑,主张一竹竿打死一船人。在管理学上这叫„晕轮效应‟。例如:谈到东北人,马上就有人接话题道“我知道,东北人都豪爽。”谈到上海人,马上就有人接话题道:“我知道,上海人特精明。”谈到日本人,马上就有人接话题道:“日本人,没一个好东西!”东北人都豪爽吗?不一定!上海人都精明吗?不一定!日本人都坏吗?不一定。这些都是受到“天下乌鸦一般黑”俗话的影响,是这句俗话的变异思维。二。苍蝇不叮无缝蛋

苍蝇不“叮无缝蛋”是散播和加速散播谣言的有力“理论基础”某报报道:余某和刘某是邻居,在今年农历三月份,村子里传称刘某强奸了杨某。在谣言散播的过程中,邻居余某相信“苍蝇不叮无缝蛋”煽风点火,说刘某一定是干了这件见不得人的事情,四处散播。最后刘某忍无可忍,竟然用菜刀将余某的头砍下。看,这句大俗话不仅能害别人,还能害死相信这句话的人。三,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主张以地区为线,画出友谊的大门。中国警务报道,某公安局最近破获了一起谋财害命案:一谢姓男子为了20万钱财,竟将从小一起玩到大的老乡杀。这里就不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而是“老乡见老乡,背后来一枪”。近几年来老乡谋害老乡的案件时有发生,因此,读者朋友们一定要保持警惕,即不能见到老乡就“不设防”,也不能见到老乡就“谈乡色变”。四,一个巴掌拍不响

“一个巴掌拍不响”是中庸之道的产物,主张各打50大板,谁都不能说吃亏,谁都不能说占便宜。有的大学规定:只要打架斗殴,一经核实,立即严肃处理,不管是哪方面的责任,都要受到处分。这样的校规制定者,就是受到大俗话“一个巴掌拍不响”的严重影响。

实际上,有些时候,一个巴掌是能拍响的,例如:拍墙,拍桌子,拍马屁-----不一定非要拍另外那只巴掌。“一个巴掌拍不响”是仲裁方无能的表现,无法做到奖罚分明,只能和稀泥,做老好人。例如:上述哪个校规,如果某同学打你,是不是就被动等着挨打?打你还是轻的。例如:媒体多次报道:某某在街上行走遭受抢劫,你还能用“一个巴掌拍不响”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吗?“一个巴掌拍不响”实际就是保护“强盗”,打击“弱者”,向“恶势力”妥协。五,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庸特产。主张把交流情感,增强感情放到第一位,比赛输赢是次要的。真的能作到吗?不可能!比赛就是要分输赢的,就是要争第一的,佛则比赛就成了形式主义和工具。比赛中的参与者也无法体验比赛激烈对抗所带来的精神享受,观众也看不到比赛的激情和悬念,这样的比赛还能叫比赛吗? 六,树挪死,人挪活

“树挪死,人挪活”是目前“跳槽族”自我鼓励的有力的理论支撑点,当在某个岗位上稍微不顺心的时候,一些人就开始想入菲菲。

“树挪死,人挪活”这句俗话,实际上并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逻辑推理。生活在城市,街道两边的树都是挪来的,都活的好好的,所以说“树挪未必死”。人挪就能活吗?也不一定,君不见很多在企业之间跳来跳去的人,也很少看见“有所突破和提高”。相反,倒是有很多踏踏实实在原来岗位上努力勤奋的人,做出了优异成绩,所以人挪也未必“活”。如果抱着“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心态去工作,不管走到哪里,都是很难有所作为的。七,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经常看见一些官状模样的人,说话喜欢旁敲侧击,声东击西,扑风捉影:“对于最近单位传闻的咱单位内婚外恋问题,我们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当然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听者往往不知所措,说谁呢?大家猜测不止。本来很安静的单位,一时间就会满城风雨,议论纷纷。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句话,是给没有“真凭实据’的说话者找到杀人的“刀和枪”。

八,我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

“我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通常是年长者对年轻人“不听话”的告诫。判断问题的对错,和年龄无关。扯上年龄,就是“拉上虎皮”为自己的心虚鼓励壮胆。如果年龄就是一切,那么一个学校的校长一定是该校年龄最大的;一个企业的总经理一定是该公司最老的;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一定都是百岁以上的老者————事实是这样的吗?显然不是!

我们说这个,不是对长者的不尊重,只是实事求是地说,对待某个具体问题,谁的观念最接近“最优”,和年龄关系不大。“我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是对年轻人的不尊重,持有“我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观念的人主张“论资排辈”,一切循规蹈矩,不敢创新突破。九,各人自扫门前雪

“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主张圈地为牢是自私自利的表现。几乎每年每月都有媒体报道:有人在众目睽睽下被偷了钱财,而旁边的人全都不做声;有人在光天化日下劫色,众多旁观者却置若罔闻。这些旁观者实际上就是“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句话坚定的支持者。在“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大俗话前,“见义勇为”正在沦落。十,机会面前人人平等

“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是成功者欺骗失败者的有力借口,谎言和工具。在机会面前,是不可能人人平等的。

篇3:古代中国历史

古代中国历史在高考试题中所占的比重较大, 涉及内容广, 取材广泛, 除正史外, 诗歌、小说、方志、考古文物等都成为命题的素材。近两年的高考试题尤其注重对思想、政治及经济史的考查。考查角度新颖, 通过材料的巧妙设置, 考查学生基本的史学素养及创造潜力。其意图一是通过高考引领中学的课程改革;二是为高校选拔具有创新潜质的合格新生。

为此, 对正在备考2016年高考的师生建议如下: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理解先秦尤其是西周制度的内涵、特点及影响;从隋唐制度成熟完善的角度理解制度创新的意义;从明清治理体系模式化、封闭化和极端化的角度反思其弊端;从核心价值观的角度分析儒学在封建时代所起的积极作用;把握唐宋经济繁荣与政治创新的关系等。

【金题点睛】

示例1 (2014 年全国新课标Ⅱ卷文综第40 题) (25 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朝建都北京后, 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 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 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 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 实施军事化管辖, 设置关口, 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 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 田地之垦辟有禁, 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 人参东珠之掘捕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 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 辄增出新来流民”, 他们“不但不肯回籍, 抑且呼朋引类, 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葛剑雄《中国移民史》

材料二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 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19 世纪初, 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居民不足1 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 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草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市镇。仅十余年, 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 粮产丰饶, 商贾因之麇 (群) 集, 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04 年, 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 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 年, 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年, 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白寿彝《中国通史》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 (12分)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 (13分)

【解析】第 (1) 问, 首先要提炼出两则材料的关键信息, 然后根据这些关键信息进行概括, 注意角度一定要全面。第 (2) 问, 结合所学知识, 从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融合等方面作答。政治方面要联系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抵御外来侵略, 经济方面要联系增加政府收入、促进当地开发以及缓解人口压力, 文化方面要联系移民对促进关内、关外文化技术交流的作用。

【参考答案】 (1) 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以自发移民为主到以政府主导为主;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 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产。 (12分)

(2) 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 (13分)

变式练习 (25 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郑和奉命护送前来朝贡的各国使者回国, 并携有赠送各国国君的礼品。这时的明朝, 威震海外, 它同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也发展起来, 互市通商者, 络绎不绝。……郑和在第一次航海途中, 经旧港, 其酋陈祖义, 甚豪横, 称霸海上, 劫掠过往商旅。欲谋郑和, 被郑和缚回南京, 诏戮于都市, 除掉了阻碍海上交通的一大障碍。……自宣德九年 (1434年) 归来后, 明朝虽然也间或有船队出洋, 但规模之大, 历时之久, 影响之深都远不及郑和, 明朝在海外的声誉也大不如前了。前来朝贡的海外使者、通商客旅, 比起永乐年间, 就十分稀落了。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航海期间, 郑和每到一地, 便宣示中国当朝皇帝的德威, 厚赠遇到的君主, 邀请他们或亲赴中国, 或派遣使者访华, 让他们通过行叩头礼的方式认可自己在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秩序中的位置, 承认皇帝的至尊地位。然而, 除了举行庄重的仪典炫示中国的伟大外, 郑和对开疆拓土似乎并没有多少兴趣。他带回国的不过是礼物, 即“贡品”。除了为天朝扬威这一抽象成果外, 郑和没有为中国攫取领土或资源, 充其量不过是较早地运用中国的“软实力”, 为中国的商人创造了良好条件。

——亨利·基辛格《论中国》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明朝远洋航行的特点。 (8分)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简析明朝远洋航行的影响。 (17分)

【解析】第 (1) 问, 从材料中的关键词“朝贡”“德威“”天朝扬威”等可知, 明朝的远洋航行主要是从政治上考虑;又从材料信息“明朝在海外的声誉也大不如前了”和所学知识可知, 明朝的远洋航行由盛而衰。第 (2) 问, 可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络绎不绝“”除掉……障碍“”创造……条件”等, 再结合所学知识, 可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对外关系等多方面去分析。

【参考答案】 (1) 宣扬国威, 恢复贡赐贸易;远洋航行经历了由盛到衰的变化过程。 (8分)

(2) 政治上, 扩大了明王朝的政治影响, 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的友好往来;经济上,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贸易往来;思想文化上, 传播了以儒学为代表的汉文化, 促进了双方思想文化的交流, 从而丰富了汉文化;对外关系上, 扫清了海上交通的障碍, 为商人创造了良好条件。 (12 分) 但是, 完全从政治上考虑、不计经济效益的远洋航行, 导致明王朝的财力衰竭, 航海由盛而衰。 (5分)

【阶段特征】

1.先秦时期 (远古—公元前221 年)

先秦时期特别是夏、商、周时期是国家产生和完善、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政治上: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与血缘关系紧密相连的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等成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造就了后世“家国一体”的政治制度特色。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的遗存因素贯穿整个古代中国历史。王位世袭制始于夏启, 西周臻于完善。分封制以宗法制为基础, 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春秋战国时期, 周王室衰微, 士大夫崛起, 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 分封制逐渐崩溃。

经济上: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 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从氏族公社公有到夏、商、西周时期的国有 (井田制) , 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封建土地私有, 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后, 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夏、商、西周时期由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 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 技术不断进步。商业出现, 并逐渐从官府垄断走向民间经营。

思想文化上:春秋战国时期, 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等主要的思想派别都已出现, 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百家的争鸣与融合, 使各种思想丰富、充实起来,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中国的浪漫主义 (楚辞) 和现实主义 (《诗经》) 文学传统开始形成。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2.秦汉时期 (公元前221 年—公元220 年)

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的时期。

政治上:秦朝创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 推广郡县制, 初步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察举制是汉朝主要的选官制度。

经济上: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朝统一度量衡、货币, 为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为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以丝绸之路为主要路线的陆路贸易开始发展起来。

思想文化上:秦崇尚法家思想;西汉初年一度崇尚黄老思想,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建议, 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汉赋是这个时期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形式。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医学、造纸术、地动仪是主要标志。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 中华文化开始传播到西方。

3.三国两晋南北朝 (公元220—589 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的时期。

政治上:南方士族地主占有特殊地位, 是南方割据政权的社会基础;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地区并建立政权, 民族融合加强;北魏孝文帝改革, 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九品中正制是这一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

经济上:北方战乱, 生产遭到破坏, 但也有短暂恢复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使南方的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南北朝出现灌钢法, 烧出白瓷。长期分裂、战乱导致商品经济水平较低。

文化上:反映民族融合的文化现象出现, 形成南北两种不同的文学风格和形式, 如南方的田园诗, 北方的民歌。出现农学著作《齐民要术》。书法发展成为一门艺术。佛教盛行对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4.隋唐时期 (公元581—907 年)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政治上:国家统一, 疆域辽阔, 社会安定, 政治清明, 典章制度完善。隋朝是我国历史上继往开来的重要朝代。它所开创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对唐朝产生了积极影响。唐朝以公元755 年安史之乱为界, 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政治比较清明, 阶级矛盾相对缓和。后期由盛而衰, 藩镇割据, 政局混乱。

经济上:隋朝沿袭北魏以来的均田制, 开始实行租庸调制, 开凿大运河, 经济曾一度繁荣, 为唐朝封建经济的繁荣打下了基础。唐朝前期, 封建经济呈现全面繁荣的景象。唐朝后期, 安史之乱使农业生产遭到破坏, 土地兼并使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两税法也没能使经济复苏, 但两税法奠定了唐后期至明中叶中国赋税的基础。出现新的生产工具曲辕犁。手工业和商业繁荣。

思想文化上:隋唐时期的建筑、雕版印刷、天文、医学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哲学、史学、宗教兴盛;文学、艺术全面繁荣。唐文化泽被深远, 促进了亚洲文明的发展, 开始形成“中华文化圈”。

民族关系上:隋朝的统一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唐朝统治者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 加强了与周边各族的关系, 各民族进一步融合, 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 唐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

对外关系上:唐朝时, 我国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对外交通发达, 采取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 唐朝同亚洲、欧洲各国间的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5.宋元时期 (公元907—1368 年)

宋元时期是我国封建经济和科技文化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时期。

政治上:国家由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宋代集中军权、行政权、财政权和司法权等, 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 加强了中央集权, 但也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元朝实现了大统一,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元朝创立的行省制度, 对后世影响深远。

经济上: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 经济重心南移。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手工业生产技术和规模进一步发展, 商品经济活跃, 商业活动突破了“坊”“市”界限,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元代交通发达, 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文化上:宋代哲学思想——理学有了较大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高峰, 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宋朝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宋词、元曲相继成为这一时期主要的文学形式。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文学艺术的世俗性增强, 突出代表有宋词和反映市民生活的风俗画。

6.明清时期 (公元1368—1840 年)

明清时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时期。

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明朝废除丞相, 颁布《大明律》、加强特务统治, 实行八股取士。清朝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并达到顶峰。大兴文字狱, 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摧残了人才, 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经济上: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商品经济空前繁荣。从明朝中后期起, 资本主义萌芽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并缓慢发展。农耕文明开始衰落, 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文化上:承古萌新。儒家思想活跃,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 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 但自然科学未得到发展, 中西方的差距拉大;文学艺术繁荣, 并深刻反映出封建制度的衰落。

民族关系上:加强与少数民族关系与反对外来侵略相联系, 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对外关系上: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 中外差距进一步拉大。西方殖民势力东来, 中国人民开始进行反殖民、反侵略的斗争。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2 个小题, 每小题4分, 共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传, 鲧治水采取筑高堤坝的方法, 希望能限制、压制和控制水的自然流动。鲧治水符合

A.法家理念 B.儒家理念

C.道家理念 D.墨家理念

2. 山东省省长郭树清在第22 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开幕式上致辞说:一切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基础是历史科学, 而中国的历史科学是从山东起始的。最能证明“中国的历史科学是从山东起始的”的是

A.孔子编纂《春秋》

B.左丘明著《左传》

C.《论语》问世

D.《孟子》问世

3.“市籍”, 是秦汉时为加强对商人的管理而实行的特殊户籍, 是用以征税并禁止其入仕做官的重要凭据, 它像标签一样贴在商人及其子弟的脸上。自刘禹锡《观市》之后, 有关“市籍”的文字记载逐渐从文献中消失, 这反映了

A.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B.商人纳税与士、农、工一样

C.商人入仕较为普遍

D.对商人的管理淡化

4.近代著名学者夏曾佑在叙述战国时期的变法时指出:“古今人群进化之大例, 必学说先开, 而政治乃从其后。春秋之季, 老子、孔子、墨子兴, 新理大明, 天下始晓然于旧俗之未善。”对这段材料的理解最准确、最完整的是

A.改革不可操之过急, 应先引导人们转变观念

B.古今人群的进化, 必先出现进化之学

C. 老子、孔子、墨子的观点得到时人的认可

D.孤立顽固派、依靠改革派是改革成功的关键

5.著名史学家钱穆认为:在中国历史上, 自秦以下之传统政府, 即不能称之曰贵族政府, 亦不能称之曰军人政府或商人政府, 若必为特立一名称, 则应称之曰“士人政府”。“士人政府”正式确立的标志是

A.先秦时期各诸侯国变法

B.汉朝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C.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D.隋唐实行科举制

6. 唐太宗曾对大臣说:“原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或有护己之短, 忌闻其失, 有是有非, 衔以为怨。或有苟避私隙, 相惜颜面……难违一官之小情, 顿为万人之大弊, 此实亡国之政。”据此, 有关设立三省目的的表述最完整的是

A.相互监督, 巩固皇权专制

B.相互监督, 确保民主施政

C.相互监督、检讨政事, 防止专制

D.相互监督、检讨政事, 巩固皇权专制

7. 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载: (宋朝) 从事于耕作之农民, 除一部分自耕农外, 不为私人地主之佃户, 即为官田之佃户。在此相对关系下, 土地之移转, 除一小部分之官田外 (官田:为封建国家或皇室所有并由政府征收地租的田地) , 其权不操于国家而操于私人, 今日为有田之自耕农, 明日即可变为佃耕之佃户。这主要反映了宋朝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自耕农纷纷成为官府的佃户

C.自耕农成为地主或官田的佃户

D.“重农”但“不抑商”

8. 据《宋历科状元录》载:北宋仁宗一朝的十三榜进士第一人, 就有12人出身平民。南宋《登科录》所载曾祖、祖、父三代仕履都完整的570 名进士中, 若依其出身统计, 三代皆不仕者达307 人, 占总数的53.9%, 父亲一代有官者 (包括宗室) 129 人, 只占总数的22.6%, 且129人中, 绝大部分是选人和小使臣一类的初品官。这表明

A.宋代科举实现了平民化

B.宋朝科举严格遵守公平公正的原则

C. 出身贵贱已不再是宋代科举录取的依据

D.宋代平民子弟比官宦子弟聪明

9. 在秦末和隋末农民大起义队伍中, 都混杂着不少贵族、官僚和地主的武装集团, 这一情况比其他时期都严重……统治理论上固然存在着某些欠缺, 观念上的阻力也无疑是这两个朝代努力转变体制的销蚀剂。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秦、隋的暴政导致两个王朝迅速灭亡

B. 秦、隋农民起义得到贵族、官僚和地主的大力支持

C. 新体制得不到整个统治集体的认可是秦、隋速亡的重要因素

D.理论欠缺是导致秦、隋速亡的重要原因

10.史载:长工在明朝法律中被称为“雇工人”, 与雇主有主仆名分, 实际地位和奴婢差不多。……在清代, 长工中除了地位同于明代的“雇工人”以外, 还出现了没有主仆名分的雇工。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明清时期“雇工人”的地位都非常低下

B.明朝法律为雇主服务

C.清朝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D. 封建社会末期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

11. 黄宗羲在《学校》中说:“必使治天下之具, 皆出于学校, 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 天子之所非未必非, 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 而公其是非于学校。”黄宗羲所设想的“学校”, 其职责相当于西方的

A.议会 B.内阁

C.首相 D.法院

12. 史载:清末, (江南) 地主以较高的“佣资”促使雇工“昼夜轮更”地干活, 而不是用封建性的超经济的强制……为了让雇工更好地干活……必早与热酒饱其饮食, 然后责其工程, 彼既无辞谢我, 我亦有颜诘之。这从实质上反映了

A.雇工与雇主之间平等交易

B.江南雇工地位高

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农村渗透

D.雇佣关系取代了传统生产方式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2 个小题, 其中第13 小题27 分, 第14 小题25 分, 共52 分)

13. (27 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孙中山在《中国的现在和未来》一文中说, 人民有这样的谣谚“:治河有上计, 防洪有绝策, 那就是斩了治河官吏的头颅, 让黄河自生自灭。”他又说“:中国所有一切的灾难只有一个原因, 那就是普遍的又有系统的贪污, 这种贪污是产生饥荒、水灾、疫病的主要原因。”

——龚书铎《中国社会通史》

材料二正德年间的王宏认为:“风俗莫善于俭约, 莫不善于奢侈, 居官者奢侈则必贪, 为士者奢侈则必淫……风俗之弊唯奢侈为甚。”……海瑞认为贪污腐化与民风刁顽是由于奢侈之风盛行, 而奢侈之风盛行又是由于“民之舍本趋末”, 因此禁止民间制造奢侈品, 认为百姓“一归本业, 必返真纯”。

——王春瑜《反贪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为什么说腐败是导致自然灾害的主要原因? (8分)

(2) 根据材料二, 王宏、海瑞认为贪腐是如何产生的? (5 分) 他们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6分) 你如何看待他们的观点? (8分)

14. (25 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下面是近人整理的历史上中国的人口数字, 按北方 (包括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五省) 及南方 (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七省) 划分、计算人口比例, 其变化如下。

从材料中提取两项信息, 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信息进行解读。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B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悉诸子百家思想的内涵。法家专制武断, 儒家倡导规范, 道家讲究顺应自然, 墨家主张节俭。筑高堤坝, 希望以此限制、压制和控制水的自然流动, 是对水进行规范的行为, B项正确。

2.A 【解析】《论语》是记述孔子思想的著作, 《孟子》成书于战国, 都可排除。《春秋》和《左传》都涉及鲁国 (今山东) 历史, 但左丘明著《左传》主要是为孔子的《春秋》作注。A项正确。

3.A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 “市籍”制度加强了对商人的管理, 是商人地位卑贱的反映。刘禹锡《观市》之后, 有关“市籍”的记载在文献中逐渐消失, 这是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的反映。A项正确。

4.A 【解析】“政治乃从其后”, 指政治改革不能操之过急, 应先引导人们转变观念。B项违背材料本意, C项表达错误, D项脱离材料内容。

5.C 【解析】根据材料, “士人政府”即以读书人为主体组成的政府。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建议后, 在中央和地方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儒家教育体系, 儒家经典读得好的可以直接为官。先秦时期是贵族政府, 排除A项;刘邦是开国皇帝, 政府主要由军人组成, 排除B项;隋唐实行科举制, 是“士人政府”, 但不是“正式确立”, 不合题意。

6.D 【解析】“相防过误”强调监督;“护己之短, 忌闻其失”“苟避私隙, 相惜颜面”反映出不仅要监督, 还要敢于检讨和批评, 即检讨政事, 最终目的是巩固皇权专制。A项不完整, B项不准确, C项后半句错。

7.A 【解析】材料的重心在后半部分, 因为宋朝土地“其权不操于国家而操于私人”, 所以出现“今日为有田之自耕农, 明日即可变为佃耕之佃户”, 即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A项正确。

8.C 【解析】北宋十三榜进士平民占12人, 南宋570 名进士中, 三代皆不仕者达307人, 占总数的53.9%, 表明宋代的科举录取与出身贵贱无关。A项不准确, B项缺乏材料依托, D项错误。

9.C 【解析】材料信息“混杂着不少贵族、官僚和地主的武装集团”, 说明统治集团内部形成一股反对新政权的力量;又从“观念上的阻力也无疑是这两个朝代努力转变体制的销蚀剂”可知, 新体制不被认可导致新体制转变失败, 进而导致秦、隋灭亡, C项正确。A项材料没有反映, B项有拔高之嫌, D项理解有误。

10.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出现了没有主仆名分的雇工”可知, 这些雇工是相对自由的, 与主人没有人身依附关系, D项正确。

11.A 【解析】从材料中“治天下之具”可知, 黄宗羲所述学校不仅是教育机关, 而且是一种政权机关;又从“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公其是非于学校”可知, 其权力之大超过天子, A项正确。

12.C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 地主不是采取封建性的超经济的强制措施获得利益, 而是用较高的“佣资”雇佣工人干活, 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农村渗透。A、B两项都是现象, 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 (27 分) (1) 政治腐败虽然是社会现象, 但它造成的后果却是官员堕落, 荒废乃至败坏政务, 使国家设置的防灾、救灾制度、措施付诸东流, 无异于制造灾害。 (8分)

(2) 产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奢侈之风盛行, 导致官员贪腐。 (5分)

方案:提倡节俭, 压制商业, 重视农业。 (6分)

看待:认为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社会风气的变化, 由此出现日益严重的贪污腐化之风, 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时代脉搏, 应该说是难能可贵的。但贪污行贿并非商品经济独有的现象, 为了避免产生贪贿而主张重本抑末、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是因噎废食的愚蠢主张;且商品经济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是不可阻止的。 (8分)

14. (25 分) 信息1:从公元12 年到公元1079年, 北方人口比例逐渐降低, 南方人口比例逐渐升高。 (8分)

解读:这段时间是王莽新朝至北宋。 (2分) 北方多战乱, 南方相对安定,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不断被开发,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土壤肥沃、气候适宜, 因此人口不断增多, 并超过北方。 (15分)

信息2:1290年北方人口锐减, 降到11.2%。 (8分)

篇4:新中国具有历史意义的三次升旗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举行开国大典的日子,整个北京城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下午3时,党和国家领导人齐集天安门城楼。天安门广场上,群情激昂,欢声雷动。升国旗是开国大典的一项重要议程,升旗仪式由大会主持人林柏渠宣布,当林柏渠宣布“请毛主席升国旗”时,毛泽东主席按动了升旗电钮。此时,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旋律中,沿着22米高的洁白旗杆缓缓上升。整个天安门广场,数十万军民及各界人士一齐肃立,注目上升中的国旗,人们热血沸腾,心潮澎湃,神采飞扬。国旗升至旗杆顶端,五星高照,庄严而神圣。伟大祖国的尊严,与大地共生,与蓝天共存,她向全世界宣告,曾饱受苦难和耻辱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二实施新升旗仪式首次升旗

1991年5月1日,天安门广场举行新升旗仪式。新升旗仪式,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听取广大人民群众及海外侨胞的相关建议后决定实施的。北京市人民政府对原旗杆基座进行了改建,新换的旗杆高30米,显得更加庄严、宏伟、壮丽。5月1日清晨,繁星还未完全退去,但前来瞻仰升旗仪式的数万名工人、农民、军人、大中小学生、党政干部、港澳台胞、海外侨胞等就已站满了金水桥两则和旗杆基座四周。升旗仪式开始,身着武警礼服的38名武警官兵和60名武警军乐队队员,分四路纵队从天安门内出发,过了金水桥即正步迈向哨位。行经金水桥前的行人及各种车辆也都 一 一 让道。北京夏令时6 点15分,军乐队雄壮的国歌声响起,升旗手按动升旗电钮,五星红旗沿旗杆冉冉上升。在场的各界人士,庄严肃立,面对国旗,分别行军礼、队礼和注目礼。经过2分7秒,国旗升至旗杆顶端。当时,太阳正喷薄而出,朝霞满天,五星红旗在晨曦中分外鲜艳夺目。武警国旗班的战士告诉人们,“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标志,是伟大祖国的象征。今天,我们代表全国各族人民,把五星红旗升得更高了。”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实施一周年纪念日升旗

新中国自成立以来,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没有国旗法。1989年12月15日,国务院召开第52次常务会议,会议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国家的标志,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象征,每个公民和组织都应当尊重和爱护国旗。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增强公民的国家观念和爱国意识,制定国旗法很有必要。”本次会议,讨论和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草案)》,同时决定将这一法律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1990年6月,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4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自1990年10月1日施行。这部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每个公民和组织,都应当尊重和爱护国旗。”

1991年10月1日国庆节,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实施一周年纪念日。天安门广场,10万人参加了升旗仪式。清晨,华灯尚在闪烁,数万人已云集天安门广场。伫立在旗杆附近的700名“红领巾”,都是深夜12点从28里之外的郊区小学步行而来的;站在旗杆西侧的150名大学生,渴望亲身感受祖国的神圣,对自己能参加祖国的升旗仪式而欢欣鼓舞。6点7分,《歌唱祖国》的军乐声响彻天空,旗手肩扛五星红旗,35名护旗兵护卫。他们踏上金水桥,以正步穿过长安街,健步来到国旗旗杆前。6点10分,国歌声响起,国旗冉冉上升。军人行军礼,少先队员行队礼,其他各界人士,一 一凝神注目。

庄严的升旗仪式,使人们深深感到祖国伟大而神圣,油然从心灵深处发出祖国万岁的伟大祝愿和欢呼。一位71岁的华侨老人说:“祖国的日益强大,使我们身在海外的炎黄子孙扬眉吐气。今天是我第一次参加祖国国旗的升旗仪式,我要永远记住这一天。”

参考文献:

① 1990年8月25日《每周文摘·合订本第一辑》“开国大典轶事”。

② 1989年12月16日《新华日报》“国务院召开第52次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草案)》”。

③ 1990年6月29日《新华日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十月一日施行”。

④ 1991年5月2日《新华日报》“敬礼!共和国国旗天安门广场举行新的升旗仪式”;

⑤ 1991年10月2日《新华日报》“祖国万岁——‘十一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纪实”。

篇5:具有经商智慧俗语

无奸不商,无巧不艺。

无奸不商,无利不发。

无本难求利。

问遍千家,必成行家。

图便宜没有好货。

挑货扁担是条龙,一生一世吃不穷。

随行就市,水涨船高。

说话要规矩,浮燥没人理。

水涨船高,价随市变。

水里无鱼白撒网,人无本领莫经商。

事业未成功未到,买卖不成话不透。

十年寒窗出秀才,卖药三年当大夫。

十年读出个秀才,十年学不成买卖。

十户人家八家商,还有两家要开张。

篇6:具有历史的古代中国俗语

一、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画中的体现。

在中西绘画中都强调绘画的风格特点和独特个性,它是作品的艺术生命力。我们认为,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和谐的统一。然而当前西方在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下,艺术作品片面追求形式,强调极端的个性解放,许多荒诞离奇、标新立异的作品充斥于艺术创作中,完全背离了西方传统绘画的传统,给社会带来诸多负面的影响。在如何对待传统与创新的问题上,中西绘画有着不同的状况。中国画虽然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仍然日新月异、枝繁叶茂,不断稳步发展,并没有出现“无度”的发展变化,主要原因在于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和规范。自汉代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哲学一直是统治阶层治国安邦的正统哲学思想。在汉代,中国画开始走向成熟,它自然地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儒家思想是一种注重仁学,主张爱人,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政治学思想,是一种能使分裂混乱的社会环境有效地秩序化与和谐化的思想。孔子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实践证明,在中国一切艺术创作都无不受到伦理道德规范的影响,中国画所表现的内容和形式同样要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教化功能。首先,中国画强调画家后天的学识修养,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学习、体验来弥补先天的不足,以使在有效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好地发展,这是一种蕴含着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的理想要求。具体表现在,旧文人画家的作品虽然也有消极避世的成分,但内容大都是健康向上催人奋进的。比如,文人常画“四君子”,竹象征虚心劲节,梅象征凌寒傲雪,兰象征虚怀若谷,菊象征岁寒不凋,表现出文人的审美理想,借以自喻和启迪人们的高尚情操。在创作中,由于受到儒家“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的影响从而有效地把内容和形式有机统一起来,形成完美的整体。在中国画中,画家通过描写对象来达到“缘物寄情”的目的,把对象之形神与画家之性情内在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另外,中国画还特别提出了人品的重要性,认为“人品不高,画品亦不高”,“人品第一,画品第二”,就是说,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画出高雅纯正的作品来,才能受到后人的喜爱,相反,人品低劣的人纵有高超的技艺也为人唾弃,如蔡京、秦桧、张瑞图等人的作品就为仁人志士所不齿,而颜真卿、岳飞、八大山人、梅兰芳、齐白石等因其德艺双馨而被广为传颂。同时,历代画家中也不乏热爱生活、关注民生的大家,如郑板桥在其画竹石轴上题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便表现出一个旧文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注!而八大山人画中冷眼看清天的个性化的“鸟”,也是他仇视统治者的自我写照。由此可见,内蕴着德行、学识、修养的中国画,对于精神意蕴的追求胜过了技法的追求,追求的是“真、善、美”的完美统一,这不正是中国画的本质吗?

二、道家“返朴归真”思想在中国画中的体现。

道家思想也是影响中国画的重要哲学思想。它对宇宙自然、人生社会的宏观把握,对主体感性自由的充分尊重,对个性的张扬与追求,具有解放思想、回归自然的理想品格。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所以,“回归自然”成为左右一切的艺术源泉。道家文化主张把社会的一切规章制度、伦理道德、秩序规律都打碎,回归到混沌无为的人类原始状态,这种道家的宇宙观,同样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在国画创作中,画家与对象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二者可以互相转化,自然地融合成为一个整体,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的自由境界。庄周对此有过精辟地描述:“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这是一种精神的完全解放,是主体精神凝聚于表现对象中的一个质的飞跃,于是画中的物象具有了画家同样的思想情感,天人真正地合二为一了。可以说,老庄思想影响到中国画的每个角落。例如,中国画注重“空白”的处理,喜爱表现“虚境”,就是说描绘景物要与画面的“虚白”完美地统一起来,只有充分表现出趋向无限的“虚景”,画面才能产出无尽的想象空间,这是受到老庄“以白计黑”和“以无计有”思想的影响。中国画追求简练概括,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的艺术表现手法,这正合了《道德经》所讲的“少则得,多则惑”的理念。老子云:“大巧若拙”,“返朴归真”,于是中国画就产生了追求“童稚”的绘画风格。老子云:“五音使人耳聋,五色使人目眩”,所以中国画便以水墨为主,极少着色。以上所述,无不体现出老庄思想对中国画的深刻影响。

三、禅宗“真如领悟说”在中国画中的体现。

在儒、道、释文化中,佛教思想对中国画的影响最晚。准确地说,是禅宗思想引发了中国画审美情趣的变化。在中国古代书画家中,大都有参禅问道的喜好,如宋元明清诸大家都喜欢与高人逸士为伍,过“卧青山、望白云”的野逸生活。其中,也不乏本来就是僧侣的书画大家,如草圣怀素、巨然、贯休、八大山人、石涛、虚谷等,可以说佛教与中国画有着不解之缘。禅宗虽然实际产生在唐代,可是它的渊源却很早,它是佛教逐步中国化的产物。它主张“领悟”,通过不断修炼达到超凡脱谷的理想境界,具体表现为排除一切杂念,虚静忘我,进入“真如”的纯真境地,达到心领神会、妙合自然、物我两忘的境界。禅宗的这种文化精神启示人们,艺术创作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由物境到情境到意境的演变过程,其中意境的获得是最高境界。王国维认为,意境的获得,第一要性情真,写出真性情便有真境界,即“显本性,吐真情,不矫饰,不作态,不违心,不隐私”。第二,要态度真,只有忠实地、真诚地对待人、景、物、事才能写出真境界。第三,观察感受真,独特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是写出真境界的必要条件。在禅宗文化思想影响下许多中国画家追求自觉体验,超越自我,向往游离于世俗之上的理想的精神王国。比如清代大画家郑板桥在总结画竹体会时认为:“胸中之竹”并非“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非“胸中之竹”,何故?因为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这是一个精神升华的过程,通过营造个性的思想,使画家不拘于形体、线条、色彩、笔墨等,而以性灵去体验游离于万物之外的艺术规律,所以就形成了中国画特别注重画外画、景外景、意外意的审美意向。诗文书画大家苏轼也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是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在这里,他更准确地指出了创造性想象乃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元代倪云林作画意境高逸、孤寂,他说:“余之画,不过逸笔草草,聊写胸中之逸气耳„„”。这些具有禅宗文化思想的绘画作品,具体表现为纯以水墨为主,很少着色,山水景物极其简约,有不可多一笔不能减一笔之妙,景色静谧、恬淡、闲适,画面往往大量留白,体现出无限的想象空间,这些特点都成为文人画的重要艺术特征。

上一篇:包汤圆作文300字下一篇:广福桥镇2011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