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连仲教授简介

2024-04-27

张连仲教授简介(共7篇)

篇1:张连仲教授简介

张兰教授简介

张兰,女,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业务副院长。主治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尤其擅长运用中西医治疗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甲状腺疾病(甲亢、甲减)、内分泌失调等。现任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部主任兼党支部书记、体检中心主任。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医内科教学、临床、科研工作。承担研究生、本科生、成人教育等多层次中医内科学教学任务,曾多次在附属医院组织的授课大奖赛中获奖。2004年在学院组织的优秀讲稿、教案评比中获得二等奖。

主编了《简明中医内科学》、副主编《中医内科学》英文版教材。参加了2001年至2003年全国中医内科自考题库建设及命题工作,多次承担辽宁省自学考试的授课、命题及评卷工作。2002年被学院批准为硕士研究生导师,现已培养毕业和在职研究生15名。2002年被学院评为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此外,一直从事内分泌临床工作,在中西医治疗糖尿病及其急慢性并发症、甲状腺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发病机制中,首次提出了“瘀血络损学说”,临床疗效好,获得患者的信赖和好评。

近五年主持参加省级课题7项、其中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获沈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辽宁省科技成果奖三项。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主编、副主编著作2部。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内科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辽宁省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编委《中国中医药杂志》特约编委《糖尿病研究杂志》编委。

篇2:张连仲教授简介

主讲:姬瑞环

中共中央办公厅电子科技学院教授

中国高教学会秘书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国家秘书职业资格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与著述成果

•研究:公文写作、秘书学、公务员制度、口才艺术 •近年主要著作成果: 《毛泽东的写作艺术》,时事出版社

《常用公文写作方法与技巧》中国人事出版社 《讲话稿写作方法与技巧》中国人事出版社 《竞争上岗演讲与答辩》,中国人事出版社 《秘书学教程》,海洋出版社

《文书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篇3:陕西师范大学校长房喻教授简介

Shaa房n喻xi, 1J9i5a6 o年y u9·月G生ao, j陕ia西o西安人, 汉族, 研究生学历, 教授, 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化学系, 1998年在英国Lancast er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陕西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院长, 副校长。2004年6月起任校长。他兼任陕西省化学会理事长、中国化学会应用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胶体与界面学科组成员, 还担任国际期刊“Carbohydrat e Polymer”编委和国内《物理化学学报》、《应用化学》及《分子科学学报》等专业学术期刊编委。1993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特殊津贴, 200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2002年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 2003年被评为陕西省教学名师, 2004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08年被评为全国教学名师, 201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房喻教授长期从事凝胶类软物质 (Soft Mat erials) 和基于单分子层化学 (Sin-gl e-l ayer Chemi st r y) 的荧光传感薄膜材料研究及其相关仪器的研制工作。先后主持“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大、教育部重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余项;在包括Royal Societ y of Chemist ry (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志) 、Advanced Mat erial (先进材料) 在内的专业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70余篇, 转让技术4项, 申请中国发明专利和其他专利7项, 获准4项, 获原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陕西省政府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出版《Fluorescence Techniques in Colloid and Polymer Science》专著1部、《Int ernet化学教育资源与利用》教材1部, 参与编写《物理化学学科新进展》等著作多部。

篇4:武连仲教授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

中图分类号:R7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11-0001-02

武连仲教授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专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从事临床研究40余年,尤其擅长于以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笔者有幸跟随武老学习,受益匪浅,现将武老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经验初步整理如下。

1 临床分期论治

武老在临床上将其分为3期:早期(初期)、中期、后期。

1.1 早期(包括面神经麻痹的急性期或恢复期的前一部分) 武老认为本病急性期外邪始中络脉,瘀阻于肌肤,邪在卫表,病轻邪浅,又卫表为卫气之所司,卫气悍滑利而易脱,故针刺宜“针小而人浅”,“浅则欲疾”,以通调表浅络脉之气,引邪外出,慎勿深刺,以防引邪人里,加重病情。所以,本病急性期面部取穴宜少,手法宜轻,浅刺或点刺,少用泻法,不提插、不捻转、不透穴。治则:疏风散邪。针刺取穴:(1)双侧风池:风为百病之长,它病皆可随风而人,故取风池,取其祛风散寒之意.向对侧眼球方向斜刺,施以泻法;(2)循经局部取穴:巨刺(《灵枢·官针》:“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颔厌、巨髎,加上患侧少阳、阳明经的经穴如太阳、下关、颊车、阳白、四白、攒竹等穴。针刺深度以得气为度,须强调一定要“气至病所”,才能达到满意疗效,正如《灵枢》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留针30min左右。1日1次,14次为1疗程。中药治疗:用牵正散加味,寒证加防风、白芷、羌活、桂枝之品;热证加银花、连翘、桑叶、菊花之属,有病毒感染加蒲公英、紫花地丁之类。

1.2 中期(包括急性期以后或急性期的后一部分)此时外邪已去大半,正气亦损,余邪人里,瘀阻化热,热阻阳明、少阳的经脉、经筋,以阳明经余热为主。此期患者面瘫症状开始好转,治宜通经活络为主,针刺以透刺为主,但刺激量不宜太大.治则:清热通经。取穴:(1)巨刺颔厌、巨髎;(2)循经取穴:患侧上星、太阳(向下斜刺——循经刺)、下关(向下斜刺)、阳白、地仓、颊车、巨髎、颧髎、口禾髎。有些穴位可以一穴多针进行透刺以增强针感,如阳白三透(分别向攒竹、丝竹空、头临泣方向透刺);(3)可用走窜穴,增强通络作用,如四白、攒竹(向鼻根方向斜刺——交经刺)、迎香等,每穴以出现麻窜感为度。留针30min,1日1次,14次为1疗程.随症加减:口角歪斜者取口牵正(地仓与迎香连线的上1/3与中1/3的交点),针感以出现窜动抽为度,可向下放射,或取双侧合谷施以泻法。中药治疗:血府逐瘀汤合牵正散加味。

1.3 后期(包括后遗症期和恢复期的后一部分) 本期外邪人里化热,热邪郁滞日久内伤正气,伤及营阴,经筋失养,故出现肌萎,皮肤粗糙,面部抽颤,甚至倒错。(面瘫“倒错”现象,一般发生于面瘫后期,病症延久者,其瘫患侧面肌跳动,自觉发紧,或瘫痪肌痉挛,口角歪向病侧,此即为“倒错”。中医辨证,此属病久,肝血亏损,筋脉失养。)治则:调和营卫,柔筋息风,取穴:(1)巨刺颌厌、巨髎;(2)局部毛刺:在治疗后期仍恢复不佳的部位采用多针“毛刺”,既可促进病情恢复,又可免伤正气。如削颊者,可在面颊局部进行毛刺;(3)远端配穴:阴郄。“心主血脉,其华在面”,面部表情与心、血的关系极为密切,故取心之郄穴阴郄(向手指方向斜刺——循经刺)以滋阴息风。一般隔1天1次,每次留针30min,14次为1疗程。随症加减:眼睑闭合不全者,在上、下眼睑边缘行豹文刺(即以0.30的毫针快速点眼睑边缘以皮肤潮红或微出血)或取承泣透睛明(针尖在皮下,进针时边捻转边提插,捻转幅度要小,速度要慢);口角歪斜伴流口水者,取夹承浆(口角直下,平承浆穴,向对侧夹承浆方向斜刺)、地仓(向颊车方向透刺);出现倒错者则取后溪穴——后溪通督脉而息风解痉。中药治疗:当归补血汤合牵正散加味。

2 康复训练

嘱患者对着镜子练习抬额、皱眉、闭眼、耸鼻、撅上唇、微笑等动作,可适当用手帮助其被动运动。每种动作,每次持续收缩5s,休息10s,每节重复5~10次,每日1~2次。但对于合并有面肌痉挛者慎用。

3 心理治疗

中医学认为,良好的心理状态能提高针刺的疗效,在针刺治疗时要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使患者能促进镇定的情绪,密切配合治疗,获得适宜的针感,提高针刺的疗效。如果患者在焦虑、消极、紧张和不配合的情况下,就不能充分地发挥针刺的作用,影响针刺的疗效。故武老根据面瘫患者不良的心理特征,正确运用“语言”对患者进行启发疏导,使患者消除顾虑,克服内心忧郁、苦闷和紧张,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了疾病的康复。

4面瘫的调养

面瘫的调养需贯穿始终。尤其是初期的调养很重要:一是保暖,患部不能受凉,风寒天气外出要带口罩或裹围巾。二是休息,要保证患者充足的休息,防止体劳、心劳、房劳。防止用眼疲劳,眼部用眼药水(膏)保护,预防感染。三是饮食,不能食辛辣刺激之物,忌烟酒。

5 小结

篇5:马长俊教授简介

马长俊教授简介

马长俊(1925-),四川省计划生育科研所研究员,中国优生科学协会理事,四川分会副会长.曾任卫生部医学遗传专题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科技顾问团成员.1949年毕业于国立浙江大学生物系.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ISTIC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BIRTH HEALTH AND HEREDITY 年,卷(期): 8(1) 分类号: 关键词: 

篇6:杨谦教授简介

杨谦,男,1982年毕业于东北农学院农学系并留校任助教,1986年赴英国里丁大学(Reading University)深造,先后攻读硕士、副博士、博士学位并做博士后研究。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SCI 源杂志)专业评委,中国生物工程杂志专业评委、理事,黑龙江省植物病理学会副理事长,黑龙江省博士学术研究会理事,黑龙江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哈尔滨市绿色食品协会副会长,哈尔滨工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学科带头人,泰国蒙格克特王家理工大学(KMITL)理学院应用生物学系客座教授。

李文华博士简介:

李文华,男,1986年毕业于东北农学院农学系。曾就职于北安农校,1994年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获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曾任农学院副院长。现任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东北农业大学副教授,黑龙江地区开发研究咨询委员会成员,黑龙江省老区建设促进会成员,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绿化委员会成员,黑龙江省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领导小组成员,黑龙江省基层组织建设领导小组成员,黑龙江省蚕蜂业协会会长,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

李国勋教授简介:

李国勋,男,1966年毕业于东北农学院植物保护专业,留校任教,曾任植保系系主任,东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调往河北农业大学,担任植物保护学院院长,2002年被引进到青岛农业大学,组建害虫生物防治研究所和昆虫细胞工程中心。现任青岛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青岛农业大学与康奈尔大学联合“无脊椎动物细胞培养与细胞工程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害虫微生物防治和昆虫病理学的研究和教学,自1985年至今,曾4次赴美国进行合作研究,先后达6年。完成多项科研项目并取得多项成果,其中开发的Tn5B1-4细胞系已商品化生产,在世界上被广泛应用于生物科学、农业和医学等领域。

韩天富研究员简介:

韩天富,男,1988、1994年分别获东北农业大学硕士、博士学位,1995-1997年在南京农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7年5月至今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曾在香港中文大学进行合作研究,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现任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世界大豆研究大会持续委员会委员、中国作物学会理事、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等职。长期从事大豆发育生物学、分子育种和常规育种研究,在大豆开花后光周期反应、开花逆转、光周期反应实验系统的建立、光周期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转基因育种、突变体库构建、品种改良等领域取得阶段性成果。

白祥和博士简介:

白祥和,男,1986年毕业于东北农学院农学系。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曾任栽培教研室党支部书记,副主任,副教授。现任中共依安县委书记。东北农业大学在职博士后。1986年7月参加工作,同年入党,曾任东北农业大学教师,副教授。1997年4月至1998年4月,任黑龙江省克东县玉岗镇副镇长,1998年4月至2000年11月任克东县副县长,分管农业和科技工作,2000年11月至2003年8月,任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委副书记,分管经济工作。2003年8月至2004年3月,任依安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主持县政府工作。2004年3月至2005年4月,任依安县人民政府县长。2005年4月至今,任中共依安县委书记。依安县被评为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全国绿化工作先进县、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县、全省扶贫开发工作先进县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先进县、省市级植树造林先进县,招商引资工作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市标兵县,劳动力转移工作跻身于全省十强县行列。他本人获得全国绿化奖章、全国三北防护林绿化造林先进个人,多次获得省市优秀共产党员、模范党务工作者称号,被评为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和省县域优秀科技人才。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求是》等报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和理论文章。

李新海研究员简介:

李新海,男,1991年毕业于东北农学院农学系。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作物学会玉米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分子育种分会理事和农业部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现代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遗传育种岗位专家。1996年7月获东北农业大学农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华中农业大学做博士后研究,1998年9月到

篇7:郑伟民教授简介

郑伟民教授简介

郑伟民教授,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现任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编委,以及泉州师范学院旅游科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务。主讲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规划原理、房地产投资与项目开发、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环境学概论等多门本科主干课程以及城市规划与设计等全校选修课。《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3年获省级精品课程立项,《人文地理学》2008年获省级精品课程,《经济地理学》等3门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03年获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主持国家教委“师范教育发展”项目改革课题“师范院校开设人口与资源环境课程的研究”(JG126),著有高校本科教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以及《人文地理学概论》等,“《人口与资源环境》课程的创建与实践”获省教育厅福建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发展与城市规划、旅游规划设计、环境评价与规划管理等,曾主持省科技厅重点项目“基于GIS的福建省区域投资环境比较与综合研究”、省教育厅科技项目“基于GIS的福建省资源环境人口综合协调系统与调控研究”等省部、市、校各类科研题十多项,在《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福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闽台经贸合作与产业合作基地建设研究”,“福建省PRED系统评价与协调发展研究”等30多篇学术论文,多次获省、市、校科研成果奖。担任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人文地理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区域旅游开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地理学会主办《人文地理》期刊编委;福建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福建省自然资源学会常务理事;泉州市科学技术协副主席、泉州市地理学会理事长等十几个学术职务。担任泉州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委员,泉州市丰泽区政府顾问组成员,多次应聘作为评审专家参加旅游规划设计、城镇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地方政府重大项目论证、鉴定会。

上一篇:文职人员历年考试真题下一篇:水龙吟 予诞,水龙吟 予诞魏初 ,水龙吟 予诞的意思,水龙吟 予诞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