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继凯教授工作简介

2024-04-24

李继凯教授工作简介(精选4篇)

篇1:李继凯教授工作简介

李继凯教授工作简介

李继凯,男,1957年生,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继凯教授为我校二级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带头人,1998年被遴选为学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同年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2年成为陕西省“三秦人才”和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近30年来在教学、科研及管理等方面取得了突出业绩。

一、爱岗敬业,已在陕师大任教28年

李继凯于1983年从苏北至西北求学,1986年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至今已28年,无论如何他都能坚持教师本色行当,从不放弃教学科研。从1995年起兼职行政,在努力做好管理工作的同时,仍致力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育工作。2012年8月回归教师岗位其实只是变为“全职”。2013年为学术休假年,他也依然在校在职,坚持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近10年来,平均每年完成的教学工作量都在420个以上(含课内课时、学生管理、本科生和研究生论文指导、博士后合作等)。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学科带头人,他能够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在教学、科研及管理等工作中,拼尽全力,长期熬夜,分秒必争,且能巧用时间,为葆有教师本色确实付出了很多。在长期坚守西部,奉献于教师教育的同时,能够和其他骨干教师一起团结奋斗,带领结构合理、实力不俗的现当代文学专业团队,在教学、科研上取得了较为突出的业绩:文学院的第一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文学院的第一个国家重大课题、文学院的二篇《中国社会科学》论文等,都来自本专业。由此本教研室连续被评为文学院先进教研室。在整个西北地区乃至全国,本专业、学科也拥有着很好的声誉。是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承担着国家级视频公开课。就个人而言,他不仅为培养本科生奉献了力量,在培养硕士生、博士生方面,也取得了突出业绩。他由此获得了较多重要奖励,如1997年曾宪梓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三等奖;1998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获陕西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2007年获陕西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直至近期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和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荣誉称号。

二、尽心尽职,始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

李继凯迄今任教本科20多班次,主要担任基础课和选修课;也已经培养硕士生36人,博士生11人,在读博士、硕士16人。在培养人才过程中,他认真从事教学,授课受到学生普遍好评。尤其是能够格外注意通过“实战”切实培养研究生,与他们一起摸爬滚打,合作撰写论文,并取得了突出业绩。如与周惠合作并发表了权威及核心论文,使之增强了信心和学术经验,该生博士学位论文最终获得了2012年度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他曾以“岁岁桃李馨香,一世师恩难忘”之语深表谢意);如李徽昭,在读期间即在国家级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学术专著,并有名家书评发表在《文艺报》上,此外还发表了6篇核心论文;又如李春燕,原来基础较差,但通过悉心引导和积极合作,在核心刊物上发表了《新时期30年西安小说作家创作心态管窥》,并被权威文摘期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她曾在《中国研究生》上发表《老师,心中的灯塔》表示感谢);还如张雪艳、王继霞、刘宁、马琳等博士生,原来的学术基础也都不够坚实,通过师生积极互动和艰苦努力,皆能顺利毕业并多已取得省部级或国家级科研课题。他们如今皆是本单位的教学科研骨干。李继凯曾撰写相关文章并发表于《中国研究生》,初步总结了教学相长的经验。亦曾撰写《赠研究生》,云:积累见真功,兴趣能驱动;大胆可假设,缜密来求证;耐心查资料,创意在心中;贵在不松懈,成文当求精。对研究生即多有启示和激励作用。此外,他还指导博士后人员3名,在站期间均获得国家博士后基金资助并顺利完成相关科研任务,其中已经出站数年的刘方喜,现是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理论室副主任、研究员,出版了多部著作,发表了很多高水平论文,在学术界颇有影响;近年出站的李跃力则以很强的科研教学能力被选留校,现已升为副教授;在站的叶淑媛副教授已经拿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博士后基金项目,发表了高水平论文。

三、兼顾兼容,处理好各种相关工作

李继凯作为高校教师,始终注意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在切实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也要保持科研竞争实力。并将自己几乎所有的科研成果都能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合理、有效的转化及应用。这方面的实例很多。比如,他能够将研究文学大家(如鲁迅、郭沫若、茅盾和张爱玲等)的研究成果贯穿到本科教学、研究生教学中,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和深入思考;再如,他将研究新文学心理内涵的系列成果,列为选修课,对文科基地班的同学及其指导的历届研究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所著《新文学的心理分析》《全人视境中的观照——鲁迅与茅盾比较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文化创造》等,也都转化为选修课的教材或参考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能够将教学、科研都搞好不易,能够将教学、科研及管理这“高校三角”把握平衡且相当出色则更难。李继凯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作为进入管理系列10多年的工作人员,自然要为学校发展、学科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他在2001年至2012年参与学校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后担任学校研究生处和发展规划与“211工程”建设处的负责人,在此期间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业绩相当突出,个人及单位多次被考评为优秀;在退出行政实职后仍兼任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计划评审组专家、陕西省学位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学位中心博士论文评审专家,以及学校研究生教育督导委员会副主任、校学位委员会委员等,为学校和国家的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绵薄之力。尤其是在担任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的7年里,工作业绩相当突出,得到了教指委领导和同仁的充分肯定。先后为教指委执笔起草、修改的重要文件20多份,参加调研、评估多达30余次。

四、尊师重教,在探究中传承教育精神

李继凯能够尊敬师长,在师承过程中传承着他们的教师传统和教育精神;还能够积极探究教育,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研究方面贡献出重教兴教的学术成果。他已为一些师长撰写了带有纪念性和学术性的文章,如《导师的来信》(发表于《中国研究生》)、《学者个性化的追求》(收入《黄曼君学术与人生》,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追思实践性教育家吴奔星先生》(中华读书报2014年4月)、《为学位教育奉献力量》(收入《易竹贤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3月版)等。不断思考和探究教育相关问题,其实恰是真正关切教育并对教育忠诚的具体体现。这也体现在自己的示范和引导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的过程之中。他还撰写、发表了《鲁迅与高校的结缘》《中国现当代文学与研究生教育》《西部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刍议》《优化高校文科研究生学术环境的要素》《教育硕士应成为文学选修课的生力军》等近20篇教育研究类论文,同时还指导博士生、硕士生研究现当代作家与高等教育,业已取得系列成果,如周惠的《陕西师范大学与鲁迅研究》,冯超的《郭沫若与高等教育》、赵克艳的《“新国学”建构与人文教育》等,皆已公开发表。其间尤其能够长期关注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对培养优秀学生的重要作用,思考与教学密切相关的一系列学术问题,如从方法角度探讨文学史的建构,并撰写了《方法、眼光及现代文学史建构》,发表在权威期刊《文学评论》上;为了引起学生对文学阅读感受的重视,撰写了《缺乏感受性的文学评论》;为了引导专业、学科建设,积极建言献策,还撰写了《西部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刍议》《自主办学与学科建设》《适度肯定与强化改革》等。在积极思考教育问题的同时,积极从事具有创造性的教育实践,惟其如此才能更好地传承、弘扬“师范”精神。

篇2:李继凯教授工作简介

政治上严格要求自己, 认真学习并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 思想上、行动上与党的先进性保持一致

李继红同志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在党的先进性教育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主题教育活动以及工作实践中, 恪守道德、品行端正、不断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素养、不断丰富理论素质。在天津市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中, 李继红同志推出了一系列护理工作新举措, 大大降低了医院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为医院在拥有7家三级甲等医院以及更多二级及一级医院的南开区争得了固定的患者群, 为医院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业务上精益求精,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 构建学习型护理队伍

李继红同志从事护理工作已经27年。在这27年中, 她总是勤勤恳恳、以身作则, 在业务上刻苦钻研、虚心学习, 积攒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即使如此, 她仍然努力提高自己, 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并积极参加继续教育。为了能提高护理质量、丰富护理学识, 李继红同志严格要求各科室护士长, 并积极争取选送了几名优秀的护士就ICU、急症、手术室等方面工作外出学习。与此同时, 开展科内早交班提问并定期举办全院范围内的业务讲座, 以上的种种举措使得医院护理工作者的学习氛围无比的浓厚、学习热情空前的高涨。

作为全院护理工作的带头人, 在院领导的关心与大力支持下, 她带领医院护理人员开展“以病人为中心, 以提高医疗质量”为主题的管理年活动, 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她坚持“以病人为中心, 为病人提供优质、高效、便捷服务”的宗旨理念, 并带动院内各科室的护理工作人员, 用行动赢得了病人的认可。经过这些年来的实践锻炼, 使她成为医院的业务骨干, 院领导的好助手, 护士们的好榜样, 患者的贴心人。

工作积极, 勤奋努力, 业绩显著, 她被人称为———“无假日护士长”

李继红同志工作中发挥女同志的特长, 富有热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 富有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她认真听取群众意见, 认真改进护理工作程序, 为有困难的护士解决生活、工作上的难题, 她时刻教导护士要想患者之所想, 急患者之所急。

病房创建以来, 以开展微创手术为契机, 收诊了大量的颈、腰椎间盘疾病的患者, 由于手术量大, 她经常加班加点工作。医院5点下班, 但往往夜班护士8点来接班的时候却发现她办公室仍然亮着灯。李继红同志因此有了一个可爱的称号:“无假日护士长”, 这个称号满载的是她的汗水, 隐藏的是她的心血。

篇3:李继凯:传统招商模式走向末路

长期以来,招商引资作为地方政府项目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提升竞争实力的重要工作,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重大支撑作用。

然而,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招商引资工作面临着众多挑战与制约。

首要的限制因素是有限的资源。地方经济经过多年发展,加上国家对土地、矿产等资源严格管理,过去招商引资的资源优势已不复存在。

以往,大家都比拼“政策吸引力”,但去年11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的通知》,使得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工作中,丧失了土地、税收两大“法宝”,这对招商引资工作带来重大影响。

更重要的是区域优势的丧失。随着多年来我国交通、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建设步伐加快,各地区位差距正逐步减弱。各地经过长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整体产业结构和规划也日渐成熟,势必对投资选择及市场布局带来一定影响。

随着互联网信息通讯快速发展,以往招商引资过程中,渲染、夸大等方式也失去了作用——无缝隙、无死角的互联互通,使各种投资信息进一步透明、快速,这加大了各地招商引资工作压力。

在这一系列背景下,招商引资这一传统区域经济发展手段如何适应新的发展,应是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各类开发园区必须面临的重大命题。

在我看来,地方招商引资工作要转变思路,传统靠人脉、感情、短利等方面的模式正走向末路。依靠战略布局、战略投资、战略收益的“战略招商模式”,正释放出旺盛的生命力。

在具体工作实践上,还需实现由依靠“硬资源招商”向“软资源吸引”转变。如今,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注重通过地区发展规划,来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构建、未来发展前景,因此“先规划、再招商”也很重要。

针对具体到某一个地方政府或者产业园区的招商引资工作,在当前新的发展形势下,要用新的思路,寻求新对策,努力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

首先,是立足当地现有产业和项目做好转型升级。从招商引资工作一味向外看、向外跑转向于做好现有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围绕现有项目和产业进行配套式、供应式、升级式的招商。

其次,做好地方或区域产业发展资源要素的对接或承接,把自我优势扩大到一个区域,发挥出大区域资源配置的优势。

再次,具体操作中,还需要拓展招商引资的形式,使之多样化。比如高端产业论坛、项目对接会、研究项目座谈会、产业发展峰会、展览展示会等形式,形成招商引资方式多样、方法多变的效果。

最后是搭建多种平台,促进招商引资工作开展。例如在区域内创立产业发展联盟、投资基金、公共服务平台等,作为吸纳项目、资本的软实力和服务性平台。

总而言之,当前招商引资工作不仅要研究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和产业发展变化,还要改变过去唯资、唯商的模式,要借助外部智力、智库、智囊之智,借助多种机构、各种平台、多样活动之力,方能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支点杂志2015年5月刊)

篇4:李继凯教授工作简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理解词义, 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乐趣。

3.想象这首词描绘的情境, 选择其中最感兴趣的一幅画面写下来。

教学简案

板块一:比一比, 看谁读得好

1.大声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2.汇报展示。

板块二:比一比, 看谁懂得多

1. 轻声读课文, 细心看插图, 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词句, 对哪些词句的意思还不太理解。

2.组内讨论交流, 确定一名发言人, 推荐一名小考官。

3.汇报展示。 (可以汇报本组对一两个词的理解, 也可以说说文中一两句话的意思, 还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4.当一回小考官, 代表小组出一道题考考同学、老师。 (形式多样, 不拘一格。)

板块三:比一比, 看谁演得像

1.默读课文, 说说自己最喜欢词中的哪些人物。猜猜他们的语言, 学学他们的动作, 尝试着演一演。

2.在小组内演一演, 听听别人的意见, 并确定本组的汇报方式。 (可以两个学生配合演演翁媪, 也可以表演其中的一个儿子。)

3.汇报展示。

板块四:比一比, 看谁背得快

1.自己练习背一背。

2.在组内背一背, 并选择本组特有的背诵方式向全班汇报。

3.汇报展示。

板块五:比一比, 看谁写得棒

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选择最感兴趣的一幅画面写下来。 (以下画面可供选择:翁媪醉聊图、大儿锄豆图、二儿织笼图、小儿卧剥莲蓬图。)

以上是李继东老师 《清平乐村居》的教学简案。一般情况下, 很多教师都不会将诗词与游戏之间建立联系, 两者看上去似乎风马牛不相及, 其实不然, 追根溯源, 诗词与游戏是同源的。“一切诗歌均诞生于游戏。”荷兰伟大的语言学家赫伊津哈在其《游戏的人》中说:“诗歌本身就是一种游戏功能。它在心灵的游戏场里展开, 有它自己的世界, 即心灵创造的世界。”

或许是基于这样的理解和认识, 李继东老师在执教《清平乐村居》时, 采用了“游戏”这一方式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在整堂课中, 李老师以“比”为主要手段进行起、承、转、合。方法简单, 却抵达了诗词教学的本质。

一、游戏式比赛

在教学中, 李老师从头至尾共使用了“五比”:比一比, 看谁读得好;比一比, 看谁懂得多;比一比, 看谁演得像;比一比, 看谁背得快;比一比, 看谁写得棒。层次分明, 步步推进, 在简单的游戏中和学生一同完成了诗词学习的读、解、悟等各项任务。

赫伊津哈在表示“游戏”概念的时候, 挑选了四个词语进行讨论:“玩、争、赛、让。”可见, 竞赛具有游戏的一切形式特征, 也具有游戏的大多数功能特征。这里所说的“竞赛”其实就是“比”, 在这一堂课中, 李老师设计了老师和学生比, 同伴和同伴比, 自己和自己比, 小组和小组比, 比赛读、比赛问、比赛演、比赛背、比赛写, 各种形式, 各个维度, 将“比”进行到底, 发挥到极致, 悄然间完成了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 可谓简单而又有实效。

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方式。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热爱游戏是幼小动物———不论是人类还是其他动物最显著的易于识别的特征。”李老师顺应儿童的天性, 以游戏的方式开展诗词教学, 使得语文味的课堂中充盈着儿童味。在教学中, 学生小手林立, 小脸通红, 或激动紧张, 或欢声笑语。李老师巧妙地将儿童与语文、游戏与教学融合在了一起, 整堂课洋溢着积极比学、和谐乐学的热烈氛围。

二、游戏式问答

在李学斌博士的《儿童文学与游戏精神》一书中关于游戏与教育有这样一个生动的说明:同样一件事, 对大人是“按部就班”的“洗澡”, 而孩子则可以凭感觉, 将之置换成“玩水”。“洗澡”是刻板而无趣的“, 玩水”则趣味盎然, 花样百出。上课也一样, 课堂问答是司空见惯的教学活动, 纯粹的师问生答是枯燥的、循规蹈矩的。而在本课例第二板块的教学中, 李老师采用了“比一比, 看谁懂得多”的游戏问答的方式, 让学生当考官, 出考题, 完成诗词教学中理解词义的教学目标。在游戏中, 学生不但可以考同伴, 还可以考老师, 其中有两个人来回对考, 相互作答, 也有一人问多人答。

生:我想考考你, 诗中的“无赖”是什么意思?

生:“无赖”在诗中的意思是调皮、可爱。我也想考考你, “锄豆”怎么理解?

生:锄豆, 不是把豆苗锄掉, 而是在豆田里锄草。

生:我想问一个小组中的每个人一个问题。“清平乐”中的“乐”怎么读?“翁媪”为什么会“醉”?“吴音”是什么意思?请简单介绍一下辛弃疾。

这一小组的四名学生分别作答。

还有守擂考 (多人问, 一人答) , 竞答考 (一人提问, 全班抢答) 等多种形式, 游戏形式自由, 课堂氛围活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自由率性地表达。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仅解决了诗词中生字、读音、词义等一般问题, 同时还解决了诸如作者背景、文章的中心意图等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读懂诗词、理解诗意的教学目标在游戏的过程中得以达成。

三、游戏式表演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诗人所做的事情与儿童在游戏中所做的事情是一样的。”每一个正在做游戏的儿童的行为看上去都像一个正在展开想象的诗人。

诗中作者辛弃疾通过“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寥寥几笔描绘了一幅温馨生动的村居生活景象图。李老师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恬静闲适的生活, 将此板块设计成表演的游戏, 引导学生这样做:“默读课文, 说说自己最喜欢词中的哪些人物?猜猜他们的语言, 学学他们的动作, 尝试着演一演。”于是, 学生在诗句当中寻找自己喜欢的角色, 想语言、扮人物、做动作, 尝试穿越时空的对话。

翁: (捋胡须, 眼睛微眯) 哎, 老喽, 老喽!

媪: (面露笑意) 是啊, 就说那豆吧, 原来是你锄的, 现在大儿子能干了, 能减轻我们的负担了。这烈日炎炎的, 他也不带条毛巾, 你瞧他那汗, 大滴大滴地滴下来, 滴在豆苗上, 再多滴点的话, 都不用浇水了。

翁: (指着不远处的二儿子) 是啊, 是啊, 你说那鸡笼吧, 原来是你织的, 现在你的眼睛看不清了, 二儿子可以接你的班了。你瞧瞧, 那叫一个巧。

媪: (看着远处) 是啊, 还有那莲蓬, 原来是我们有时间才去剥的, 现在倒好, 小儿子也会剥了。他还小, 就让他去剥一剥, 说不定还能培养耐心呢。

翁:儿子们都那么孝顺, 把活都干完了。我俩只好做做饭, 给鸡喂把米, 可真悠闲自在啊!

媪: (靠着老翁) 是啊, 孝顺的孩子们, 就是想让我们好好享受晚年啊!

在这一言一语的游戏中, 学生仿佛就成了诗里人、村中民, 他们放飞了想象, 体悟语言, 感受诗情。在不知不觉中, 诗中传递的村居生活的美好就潜在了学生的心田里。

“生活必须作为游戏来过” (柏拉图语) , 村居生活也不例外。李老师通过游戏式的表演, 将学生与宋代村民置于同一时空———课堂, 学生不仅能入情入境, 还提高了语言、想象等能力, 促进了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李继凯教授工作简介】相关文章:

世家教授简介04-11

刘国武教授简介04-19

郑伟民教授简介04-30

北大法学教授简介05-01

施杞教授简介05-03

余国良教授简介范文06-19

大学教授工作岗位竞聘11-05

张连仲教授简介04-27

吴晓铃教授简介05-01

教授助理工作说明书08-17

上一篇:一只小鸟衔来了春的气息诗歌下一篇:关于餐饮服务环节开展餐饮具消毒专项整治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