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的微观载体

2024-04-18

经济全球化的微观载体(精选8篇)

篇1:经济全球化的微观载体

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下研究与开发的微观新机制 -学习心得

一、跨国公司从传统集中式研究与开发(即R&D)向全球战略下研究与开发演变      跨国公司的研究与开发活动是其技术进步的重要源泉。在发展前期,跨国公司的生产、制造与营销往往已实现国际化,甚至全球化,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研究与开发活动多集中于母国,或者只是在地理相近的国家中进行。传统的集中式研究与开发活动在跨国公司的技术发展历程中曾起到重要作用。它有利于研究与开发预算的资金控制、通讯和管理的成本降低、防止信息的泄漏、克服由各国间文化差别所引起的在研究与开发协调中产生的问题。但如今其表现出越来越无法适应世界经济与跨国公司新发展的趋势。其根源主要在于:1.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有越来越多的具有潜在价值的科学研究成果、信息分布于全球各地。每一个跨国公司必须在全球设立多个R&D机构以获得这些新知识、新信息,从国外大学或R&D机构甚至竞争者中获得相关的最新产品成果,从而进一步充实本公司的开发能力。            2.跨国公司需要以越来越快的步伐来适应全球各地对产品需求的变化与增长。每个公司必须建立一种R&D机构网络用以获得当地需求的新信息,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从而保持本公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东道国科研人员、工程师的薪水可能比较低,也促进了跨国公司从传统集中式R&D向全球战略下R&D演变。            全球战略是指跨国公司从全球角度出发,合理安排有限资源,抓住全球性机遇,进行全球性选择和部署,确定全球性战略目标,取得最佳的长期总体效益。在全球战略的总体框架下,大型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活动也逐渐趋于全球化。尤为明显地表现在技术密集型产业,如医药、电子等行业中有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抛弃了传统的研究开发方式,而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自己的全球R&D网络。例如,佳能公司在5个国家建立起8个R&D机构,摩托罗拉公司在7个国家建立了14个机构,布里斯托?米尔(Bristol-Myers Squibb)公司在6个国家建立了12个机构。一项调查显示:32个美国、日本和欧洲的跨国公司的研究与开发活动中,最为成功的公司往往在全球设有R&D网络,从而使其获得的最新市场信息转化为创新产品。            二、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下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基本程序      对目前主要跨国公司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其全球战略下研究与开发活动一般有以下基本程序:            (一)在跨国公司内部建立技术指导委员会       为了创建一种全球化R&D网络,跨国公司往往首先建立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团队。公司总裁以及高层经理人员建立一个由5-8人组成的技术指导委员会,他们往往具有深厚的专业技术知识以及丰富的管理经验,还具有不同的教育背景。在一些公司,一些研究与开发人员被送往制造部门训练,最终成为该部门经理人员,而一些工程师从生产制造部门转到R&D部门,担任R&D部门的副总经理。技术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往往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有效地调动公司内各种资源,并能够对研究与开发项目进行有效地、积极地管理与监督。            (二)选择新的R&D机构       就目前主要跨国公司的实际运作情况看,新的R&D机构主要有两大类型:(1)母国基地扩张型,即研究与开发活动主要是为了从公司的竞争者以及国外大学获取有关信息;(2)母国基地开拓型,即研究与开发活动主要是为了支持海外制造基地生产出能与当地需求相适应的标准化产品。与扩张型相反,研究与开发信息是由母国研究与开发机构总部传向国外有关机构的。            一项调查表明,大约45%的跨国公司R&D机构采用母国基地开拓型。两种类型的R&D机构平均人数大约都在100人左右。但是,这两种形式在其战略目的以及领导方式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区别(见表一)。            (三)为R&D机构选择区位      母国基地扩张型R&D机构一般在科技比较发达的地区设立,以最快速度获得新的研究与开发信息。母公司只需把来自不同地点的R&D机构的信息作有效的整合。此时,跨国公司一般采取以下方式:通过在同一地域内的正式和非正式的.会议;通过雇佣竞争者员工;通过寻求竞争者使用的实验设备以及研究服务信息。例如,美国的硅谷拥有相当数量的非正式专家团体用来与周围的大学交换科技信息,如斯坦福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与之建立的产业联建工程。又如在通信技术领域,西门子公司、日本电气公司、松下公司和东芝公司都在普林斯顿大学、贝尔实验室附近建立自己的R&D机构,以便利用当地的一些专家。同样道理,在相近产业中的一些跨国公司,如惠而浦公司、德克萨斯仪器公司等在日本东京附近建立了相应的R&D机构,日本电气公司在伦敦的一所大学实验室附近建立了通信设备R&D机构,佳能公司在法国主要的通信研究地区设立了其自身的R&D机构。这样,当一些竞争者或者大学率先在一些高科技领域取得科技成果时,这些公司便可以最快的速度获得相应的成果。            母国基地开拓型R&D机构则在较大的市场以及制造工厂附近设立,以便将其产品较快投入国外市场。过去,一些跨国公司在海外开设工厂主要是为了利用当地的低工资或者克服贸易壁垒。而现在,跨国公司所从事的复杂的制造业要求R&D机构与之相配套,从而保证技术能够较快地从开发向制造转化。例如,惠而浦公司和德州仪器公司在新加坡生产制造厂附近设立了实验室,用来制造磁盘驱动器以及其他复杂的硬件设备,从而使实验与制造紧密结合,制造过程越是复杂,制造工程师与研究与开发人员的关系也就越密切。           三、建立新的R&D机构      不论采取母国基地扩张型,还是采取母国基地开拓型,跨国公司建立新的R&D机构一般都需要经过三个过程:            (一)选择最佳R&D机构经理人员      一个成功的R&D机构经理人员对于R&D机构的组织文化以及长期的研究与开发计划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就目前情况来看,跨国公司全球R&D机构最佳侯选人一般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他们首先是在工程技术方面有一定成绩的科研人员或工程师,同时又具有相当的管理经验。            2. 他们对于母公司以及东道国的文化有较为深刻的理解,能将新的全球R&D机构有效地融入跨国公司已有的R&D网络当中。            3. 在他们与当地的大学或科研机构接触时能有效地克服各种矛盾与障碍。            4. 他们对于技术的发展趋势具有一种综合研究、判断和理解能力。海外R&D机构必须将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凝结成新研究成果,进而开发产品。例如,日本佳能公司在英国设立母国基地扩张型R&D机构就通过对科技的整合,研究开发成功一种在欧洲非常适销的扬声器,进而推广到全球市场。            当然,不同类型的R&D机构对经理人员有着不同的要求。母国基地扩张型R&D机构的经理人员一般是杰出的当地科研人员,可以将跨国公司R&D机构与当地科研机构紧密地联系起来。例如,东芝公司利用其记忆芯片的合资企业与西门子公司在德国建立了良好的地区合作关系。通过这个合资企业,东芝公司加入到西门子公司与当地大学的一些联合开发网络当中。这不仅能使东芝公司从当地的大学招聘到很多优秀工程技术毕业生,而且使东芝公司与德国当地国立R&D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开发关系。            母国基地开拓型R&D机构的经理人员则往往从跨国公司内部选拔产生。他们比较熟悉跨国公司内部的文化及制度,能将跨国公司新R&D机构的科研人员与国外制造、营销人员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将研究开发的新技术从母公司向其海外设立的R&D机构传递,可以最大限度地将母公司的有关意愿影响海外的制造与营销机构。例如,一家美国石油公司在英国建立了母国基地开拓型R&D机构,其经理人员原先在母公司从事技术开发,并且对美国当地的生产制造企业的产品制造质量进行监督,因而能够有效地领导新的R&D机构。            (二)确立新的R&D机构的最佳规模      一项研究表明,跨国公司建立新的海外R&D机构通常需要30-40名员工,经过一个阶段,发展到200多名员工。如果跨国公司在全球已建立了几个R&D基地,那么他们就更容易在新的更大的R&D基地上取得成功。如果海外R&D机构太小,那就会缺乏规模效益,员工之间也会缺乏应有的跨文化交流。同时,一个小的R&D机构也不能够得到当地科研机构足够的重视。这样,他们就可能在信息获得以及参与有关科研活动方面有很多障碍。如果海外R&D机构太大,其文化会出现“真空”现象,研究人员也会感到孤独。规模效益带来的益处会被文化交流的障碍所抵销。           (三)在R&D机构运作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管理、调整及信息交流      在新的R&D机构初始的运作过程中(一般1-3年),其文化融合以及基本工作正在形成。在这一阶段,母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与新的R&D机构往往保持紧密联系。新R&D机构会对研究领域作出明确的规范,并与本公司现有的R&D机构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新被雇佣的科研人员往往非常重视整个公司内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也非常重视为总公司提供新信息,非常重视去适应当地政治、经济等环境。            当一个新的R&D机构已真正融入整个跨国公司内,其高层管理人员往往建立起一种新的机制将R&D机构的研究与开发活动与整个公司的战略目标融合在一起,关注R&D机构的研究进程,掌握最优调整速度以利于新R&D机构及其研究开发项目的转换,进而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对于海外的研究与开发的复杂过程,跨国公司一般都进行不断地评估和弹性管理。高级研究开发经理决定有多少研究开发项目,需要母公司支持的有多少;决定正确的组织结构以及雇佣合同;建立适当的管理政策使科研人员从公司内各个R&D机构之间进行流动,同时还有利于雇佣当地科研人员。            快速地进行信息交换对于R&D机构融入整个公司是非常重要的。佳能公司实行了一种特殊的机制,研究与开发人员可以从母国基地扩张型R&D机构转移到母国基地开拓型R&D机构。施乐公司建立起公司内部一个卓有成效的信息交换系统,这一系统可以让高级研究开发经理在很短的时间里获得公司全球范围内从事某一项目的研究人员数量。当然,跨国公司也非常重视研究人员面对面的交流。很多公司保持着定期研究开发人员的全球性会议。这些会议不仅有公司内部的研究开发人员参与,而且还有当地的特殊供应商以及当地大学的一些科研人员参与。R&D总部往往扮演了一种信息传递者的功能,以各种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渠道快速地将有关指示传达到公司的各个R&D部门。            四、整合全球R&D网络      随着母国以及海外R&D机构的不断发展,跨国公司便逐步将两大类R&D机构组成的R&D网络整合起来。在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下,管理R&D网络的趋势是全球性协调,而不是地区性管理。它不但要求原来意义上的人本管理(如对管理人员的调配)以及过程管理,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全球协调管理。            跨国公司R&D机构总部的研究人员继续在研究与开发核心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其全球性R&D机构的经理人员则在研究开发日程、开发成果等方面建立起不同R&D机构间的直接联系、信息交流。高层公司管理人员与高级研究开发经理对本公司现在以及将来研究与开发能力都有详尽的了解,在整个研究开发计划以及研究开发任务的分配中紧密合作(包括统一监督与考核),以便使研究开发经理较为准确地决定其研究与开发时间表以及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使科学研究成果更快地转化为产品。 

篇2:经济全球化的微观载体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衔接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本科教学中的西方经济学教学的重要地位是十分突出的。无论是经济学专业,还是与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等就安排了西方经济学的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的教学任务,而且大都在学科体系中都是专业主干课程。与一般院校的西方经济学讲授类似,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分学期先后讲授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划分往往简单的根据关注的视角和范畴,既割裂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在思想体系上的联系,也把方法论和学科地位上的纽带不经意的阻断了。以至于后续课程《世界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课程中学生往往无所适从,不能准确的将已经学习的课程知识与经济学演化过程进行系统的衔接。导致整个经济学教学的碎片化倾向。以至于通过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后,学生仍然不能鸟瞰整个经济思想体系,更不能驾驭较为复杂的经济学问题研究,仅仅是达到了简单模仿和基本理论应用的水平。并不能完全达到学科体系所要求的教学目标。为此,通过梳理和分析,试图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和实践活动,有目的的使学生建立起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联系,找到能够打通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键环节,积极寻找两者学科思想和研究方法论上面的统一,从而使学生融合贯通,全面理解和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学科思想,并能够灵活运用西方经济学思想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综合性和系统性问题。

一、导致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出现割裂的原因

西方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相对独立。学生对微观和宏观部分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和思想体系有学科体系的原因,有教材选择和使用的原因,也有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首先是学科体系的问题。西方经济学发展到今天总共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虽然在学科体系上形成了主流体系,但总体的学术流派林立,思想和研究观点呈现百家争鸣的态势,这就导致在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的学习中,并不了解和掌握整个经济学学科体系的全面,导致学习中不能建立起有机体系,而容易造成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形成割裂的局面。

其次是本科教材的选择问题。当前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的划分和教材的编写一般都是遵循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视角展开的,同时为了保证全面性和一定的前瞻性,将部分非主流经济学的流派思想也纳入了教材体系中。此外,主要的本科教材都是使用国内学者编著的教材,加入了国内学者的主观思想,同时也避免不了国内学者思想体系的束缚,导致当前的教材使用中,学生很难通过阅读教材看到历史上经济学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的演化历程和不同观点的分野。加上大量非主流经济学思想的编入使当前教材在学科体系的传播和影响上,作用大为下降。造成学生无法读懂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密切联系的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后是教学环节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认可教师往往会突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各自学科中的重点部分,而往往忽略两门课程的衔接部分。在微观经济学部分,消费者理论、厂商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等部分是教学的重点内容,而其他部分往往安排的教学时间和讲授深度有限。而在宏观经济学部分,无论是是先讲短期模型后讲长期模型,还是先讲长期模型后讲短期模型,都更多从宏观经济学产生之初,宏观经济学几点问题入手。忽略了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讲授过程中,也回避了众多打通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纽带的因素。最终导致学生形成一种错误的观念,微观经济学介绍消费者、厂商、单一市场结构等微观问题,而宏观经济学介绍政府和货币当局如何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学关注的统计指标等。

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关联部分

首先,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关联的最为重要的思想纽带。无论是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都是强调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主体作用的。而且,无论是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对特定的社会环境、历史传统、文化法律等有十分明确的限制。这说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不仅强调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还强调维系市场经济基础的软环境。

其次,方法论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共同的基础。无论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都是众多主流经济学家通过不断发展演化中创造性的运用了数学中边际、均衡等研究方法而形成的。虽然受到研究方法的限制,现代西方经济学存在众多局限,但整体上来说,西方经济学的主体地位在整个经济学界上不可撼动。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两大板块,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式、研究思路是相通的和密切联系的。

最后,存在着许多可以打通和关联的知识理论。造成现实上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有明显割裂之感的重要原因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兴起。由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强调了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积极干预经济,导致大家往往忽略微观经济学中的一般均衡、福利经济学以及宏观经济学中的`发展经济学、经济周期理论等。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包含着宏观思想,宏观经济学理论有扎实的微观基础。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关联教学衔接论文范文例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微观经济学文章 大学生适用: 8000字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8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大一微观经济学方面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微观经济学题目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在教学中的衔接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既然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就应该消除两种之间割裂的感觉。使两者之间真正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并使学生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两门西方经济学不可分割的部分成为有机整体。

一是在教学中为学生梳理不同经济学理论发展的脉络,在经济学思想上的地位,以及不同理论的地位、作用和选入教材的原因等。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使学生很清楚的了解到所学的知识点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之间有着紧密联系的。微观理论的提出的基于既有宏观经济学思想的,而宏观经济学的演化中,微观基础也是其可以发展和延续的重要依据。因此,通过明确知识体系的方式可以避险学生对知识点形成孤立认识,杜绝了教学过程分割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密切联系。

二是突出方法论的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经济学研究方法在不同知识点中的应用。西方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和发展使得学科体系日臻完善。虽然这样的发展也饱受非议,但总体上奠定了西方经济学在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因此,需要学生认真学习和研究方法论方面的知识,体现不同知识点中相同方法论的使用技巧和密切关联。

篇3:循环经济的微观层面研究

狭义的循环经济主要强调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是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 (所谓3R原则) , 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 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体现了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家庭为单位实现了清洁生产, 使所有的资源, 能源都得到了有效的利用, 最终目标达到了无害排放或者污染零排放, 即下图的清洁生产产品生命周期示意图中的企业中产品的循环的每个阶段都达到了最有效的利用资源。

二、国内循环型企业的研究概况

20世纪80年代我们循环经济企业开始起步, 并且开始处于末端治理的思想,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循环型经济企业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但是一些地区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伴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实践循环经济之路。

企业中的不循环经济问题以及原因分析

企业中存在的不循环经济问题表现在循环型企业定义中所介绍的各个产品的周期环节。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

(1) 设计的不合理。为了节约人力成本, 设计人员的设计没有经过严格的考虑、讨论和审核, 很多审核就是表面工作, 导致后面所生产的渣子产品和工程;

(2) 生产工艺的不合理。生产工艺的不合理或者是工艺次序的错误, 导致企业经常出现不合格的产品, 引发了增加售后服务或者重新生产等浪费现象;

(3) 原材料浪费。采购原材料时对原材料的质量没有进行深入的检验;使用原材料时候没有统一使用标准, 结果导致原材料过度使用和不合理使用;

(4) 废水废气的排放。对废水废气的排放没有任何的处理标准和处理, 直接排到外面导致的环境问题;

(5) 辐射污染。对于很多高科技产品有辐射问题, 但是企业没有采取任何对人的保护措施, 其实对员工的伤害本身就是用人换金钱和发展问题。

三、企业为什么会存在不循环经济问题

(1) 收益成本理论。企业在考虑企业利益的时候, 很多时候使用的就是简单的成本和收入核算法。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会去努力的降低成本, 人工成本的降低直接导致企业员工水平的下降, 导致生产工艺的设计, 图纸的设计, 管理等很多的问题, 部分原材料质量的下降, 导致产品质量的不可靠, 机器成本的降低导致生产产品的可靠性降低。

(2) 生产的外部效应给单个企业带来好处。因为不治理污染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 所以企业愿意污染和对其产生的辐射不做处理, 从而导致全球环境不断恶化。

(3) 产权界定不清。首先企业内部对监管和责任的边界划分不清, 没有把工作职责的边界界定清楚, 易导致出现重复设计问题, 工艺问题;其次, 企业外部的产权界定不清, 政府没有具体对污染的产权进行界定, 结果导致公司对污染这个产权没有意识, 对责任没有意识。

(4) 法律和制度建设的不完善。

四、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

(1) 建立循环型企业的指标体系。循环型企业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从高到低依次分为四层, 分别为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指标层。总体层用来反映企业综合能力, 代表了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发展水平和效果;系统层则是将企业的综合能力分解为企业的运营与经济实力、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循环特征四个子系统, 分别从各个方面全面的反映其状况;状态层是对各个子系统再加以分解, 形成状态层发展指标, 综合起来反应各子系统的发展水平;指标层是综合评价体系的最低的一层, 具体地从数量、强度、变化程度等方面描述了状态层指标地水平。

(2) 建立循环经济制度。制度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前提条件, 企业在有制度约束和无制度约束下做出的决策是不同的。如果政府想要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的政策, 政府必须保证对不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的惩罚和对发展循环经济企业进行奖励。

(3) 对企业征收庇古税。从经济学上分析, 对企业征收庇古税, 可以使排放的污染物减少。

(4) 企业内部建立物质流分析帐户。企业内部建立物质流分析帐户, 控制物质流动模式, 实施物质流管理, 优化经济结构, 最终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扰动, 会引起资源的耗竭和环境的退化;并造成环境的污染。物质流分析从实物的质量分析出发, 通过追踪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物质的开发、利用以及遗弃过程, 研究可持续发展问题, 及通过对自然资源和物质的开采、生产、转移、分配、消耗、循环、废弃等过程的分析, 揭示物质在特定区域内的流动特征和转化效率, 找出环境压力的直接来源, 进而提出相应的减少环境压力的解决方案。

(5) 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我国虽然还没有正式出台专门的促进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 但是已经具有一些针对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这些法规与发展循环经济密切相关, 是构架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基础。

(6) 教育宣传与公众参与。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 运用网络和媒体的力量对国内现在很多企业任意排放进行监督和检举。另外让公众提高亲自参与循环型社会建设的意识:一是防止过量包装, 减少垃圾, 正确购物和环境友好型消费;二是承担废旧电子产品、报废机动车等的收集和回收利用的部分费用, 提高了废旧资源的回收利用率, 三是反复利用一次性易耗品。

摘要:循环经济着眼于经济、资源环境及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链接, 追求这三个系统之间达到一种理想的优化组合状态, 以高素质的劳动力、低污染的环境质量以及可持续的资源利用等来保障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以及结构的优化。本文从微观经济的层面阐述了现在企业中存在的不循环经济现象, 对建立循环经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篇4:跑步的微观经济学

为了多收获一对主动献上的膝盖,有人把计步器绑在了狗腿上,有人每天没事绑着手机在窗边缓缓降下又升起,有人把手机绑在鞋带上翘起二郎腿匀速抖腿,有人因运动过量差点导致截肢……

晒步数对你来说是一种风潮,对商人来说是一笔生意。

跑步也是大花销

今年你要跑北京马拉松没那么容易了,6万多人抢3万名额,基本是2比1的中签率,去年,上海国际马拉松,只有1.8万人的跑步名额,居然有200万人争抢。

“半马”报名费160元,“全马”200元,在不用抽签的2013年,北京马拉松3万个名额仅13个小时就被一抢而空。如果没抢到,你还可以淘宝找黄牛,一上海跑友愿意出价5000余元购买名额。

在田协注册的马拉松赛事,2011年全国为22场,2012年为33场,2013年有39场,2014年有53场。2014年全国马拉松参赛人数超过90万人次,狂热的跑步信徒让2014年“北马”总营收近3000万元,使其跻身世界十大马拉松赛之列。

有预测说,中国的跑步经济市场份额在300亿元。除了各大城市的马拉松赛事以外,这个数额还包括跑步者长年累月的头巾、水壶、腰包、护膝、遮阳帽、防风镜、计步器、速干衣、压缩袜、心率计、运动鞋、智能手环、运动耳机,以及去参加比赛的高铁票、住宿费、保险费和App服务。

好的装备是新手坚持的动力

吴大萌手机中的Days Matter显示,她开始跑步已经605日了。两年前,她还是北京外国语学院的大四学生,“身边有个特别女神的姑娘天天在朋友圈晒自己跑步的截图和燃烧的卡路里”,大学800米测试没有达标让吴大萌痛下决心要在毕业前“完成一个牛逼的to do list”。故事的结局是,吴大萌同学最终跑了全程马拉松,在TNF 50公里越野中拿到了小金人,还用一个半夜刷了北京二环,后来又跑了二号线、三环,以及72公里的四环。

开始跑步时,吴大萌会带上耳机放一些喜欢听的音乐,后来经常在马路上跑步,边跑边听很不安全,就放弃了这个习惯。但运动手表是必须买的,从2200元的GARMIN620开始,虽然吴大萌并不怎么关心自己跑步时的心率。

跑步圈有很多女生,她们很容易因减肥而开始。到现在,跑步已经成为吴大萌的习惯。“很多时候为了缓解一天积累的情绪。有时天气好了,我就会出去跑20公里呼吸新鲜空气;心情好了,出去跑一圈庆祝;心情糟糕时,出去跑一下发泄。”

跑步最费鞋,跑鞋每800公里就要换一次,“说起跑步装备,这真是一大笔账,光跑鞋我就有十几双”。在这些装备里,除了1280元的Nike air zoom,就是3200元的GARMIN Fenix3运动手表,最便宜的是69元的小米手环。

Fenix3并不是必须的装备,吴大萌也不太喜欢研究自己的运动数据,但Fenix3绝对是跑步圈里“装X必备”,吴大萌说,“对于新手来说,好的装备无非就是花了大价钱给自己点坚持的动力”。

在《跑步圣经》的诞生地美国,Runners World杂志上有一篇《在美国跑上一辈子要花多少钱?》,把美国跑友分成三个档次:节俭型花费14358美元,资深型花费56942美元,土豪型花费为212872美元。有好事者算出了中国版本:节俭型14100元,资深型243000元,土豪型1101900元。

这样的消费量级能支撑起多少家上市公司?

中国人喜欢夜跑

持续的跑步热,让不少可穿戴智能设备公司把重兵布在了运动手环上,跑步数据记录和社交的App也走红。跑步App中用户较多的有Nike+、悦跑圈、腾米跑跑等,红杉资本、软银中国等VC都在跑步App里投入了赌注。小米手环也借着69元的小米价成为国内运动手环出货量最大的设备。

“我们公司报销所有跑步比赛的报名费。”华米科技北京总经理王辉在进入华米以前就是一个跑步爱好者。

2014年8月,小米手环第一个用户数据在华米公司的后台激活,随着用户人群的增加,华米的数据分析师发现跑步是手环人群的重要应用。“每周一次,跑三到五公里,我们把他定位为一个严肃跑者,”王辉说,“一千多万的累计用户,可能有20%的跑步发烧友。”

今年年初,华米开始成立“米动跑团”,后来还把千万级用户的跑步数据做成“米动指数”。在米动指数的监测里,“随着冬天到来,跑步频次大幅下降”,王辉说:“我们抽验了好多天,对比了北京市雾霾天气和跑步的关系,发现雾霾虽然有影响,但不如气温的影响大。”

让人们跑起来是华米的使命。“我们不像Nike、Adidas,卖出一双跑鞋就完成任务,我们的考核标准是手环的日活和月活。”王辉说,“华米不是一家传统硅谷的硬件公司,我们把用户以互联网方式来经营和运营。”

北上广才是跑步经济的核心区,总部在合肥的华米科技,把庞大的后期运营团队放在了北京,负责后台软件大数据以及以跑步为主的市场活动和体育运营。他们占了华米公司人力资源的30%。

与竞技体育不一样,跑步有着最广泛的市民基础以及社交倾向,这使跑步经济更有群众基础以及参与性。2014年,运动App咕咚发布了《2014年中国运动白皮书》,2000万注册用户中,有58%的人运动方式是跑步,走路和骑行分别是22%和13%。报告还显示,中国人喜欢夜跑,占总跑者的73.44%,尤以晚上8点至10点居多。

跑步数据其实是社交货币

跑步经济的直接受益者是Nike、Adidas以及New Balance。New Balance在广州开了全国第一家跑步系列主题店,Adidas也在上海“跑步圣地”的徐汇滨江设了Adidas Runbase。Nike跑步产品已经占到公司全部营收的20%,每年还有30%的增长率,远超足球和篮球两种品类。

以跑步为基础,充满互联网思维的Nike也开始了跑步粉丝的运营。Nike推出一系列的手机应用,涉及减肥、跑步社交、专业跑步训练。卖鞋虽然是主业,Nike也推出了跑步手表,可以计算卡路里、追踪速度、计算心率。

2015年7月,李宁跟华米科技合作,推出了两款智能跑鞋。据王辉透露,11月底,这些装有智能芯片的跑鞋已经出货26万双。“比如说你是前脚掌着地还是后脚掌着地,手环是没法测的。”

众安保险也费尽心思给跑步者设计了一款产品,每天跑一次步,就能抵扣你的保费费用,本月跑步步数越多,下个月需缴保费就越少。

“跑步经济的浪潮推动了智能硬件需求的具体化。”王辉说,“智能设备反过来拉动了跑步经济的前进,有些人是想试用我们的手环而开始跑步的,也有些人是为了试用某个App而跑步。每天向朋友圈上传的跑步数据,其实是你的社交货币。”

篇5: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感悟

这是一本值得我们去仔细了解,品味的书。这门学科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思想彻底的转变。慢慢地改变了以前的硬性思维。比如,以前注重的是花在某些事情上的时间,现在更注重的是这件事情该如何做才能提高它的效率。也许,这不是一种转变,这是一种思维的进化。我知道,只有我自己才能了解微观经济学带给我的是什么。

处于大学阶段的我们不能直接地去了解感悟现行社会的经济,常常被冠以涉世未深的称号。但我们需要,也必须去面对微观经济学的新领域,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这些新的领域日益起到关键作用。比如博弈论和竞争性策略。不确定性和信息的作用。以及对具体市场的企业家变价行为的分析。说的更具体,更现实一些,就是它不但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运行,而且它也是一种实用的工具,有助于我们日常的决策和选择。

微观经济学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它的内容中涵盖了需求,成本和市场效率的分析,定价机制的设计,投资和生产决策以及公共政策分析,这本书中包含了上百个案例,这些案例的重要性是不容忽略的。它们被有机地融合在全书之中。

这门学科不像是其他文科学科那样更注重的是记忆,或者可以说是死记。它需要的是理解。只有理解才能学好这门学科,才能领略其内涵,掌握其精髓,把握其主干。那么,该怎么去理解呢?记得老师说过,要把每个问题和图形结合起来去理解,供给曲线,弹性需求曲线,虚荣效应,正常商品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效应函数和无差异曲线等等。这些图形贯穿与微观经济学的每一章,每一节甚至细节内容中。由此可见,图形与问题相结合是很关键的。

“以不变应万变”。微观经济学就很好地解释了这句话。它对我们以前都没有接触过这门学科的非本专业的学生来说,学好它是比较困难的,很难入门,很难理解,所以应该去掌握一种方法,最重要的是适合自己的一种思想和一种看问题的角度。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分析微观经济学。还有,微观经济学所需要的数学基础也很重要,数学是基础,理解是过程。我们要学会经济学,更好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微观经济学研究单个经济个体的行为,这些个体包括消费者,工人,投资者,土地所有者,企业。事实上,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了任何参与经济运行的个体和法人。”选自教材中的一段话。从这段中可以大概明白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同样,它也关注经济个体之间应该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更大的整体性经济单位,通俗一点,就可以举例,美国汽车制造业为什么会像现在这样发达,生产者和消费者是怎样在汽车市场上相互认识的,通过这些方面的研究,微观经济学解释了行业和市场运行及演变的规律。为什么它们彼此差异,它们又是如何受政府政策和全球气候的影响等等一系列问题。

微观经济学描述消费者,工人和企业所面临的权衡取舍,并且解释这些取舍是怎样做出的,消费者呢,必须在收入与消费商品,储蓄之间做出权衡取舍;工人呢,他们必须决定是否进入劳动力市场以及什么时候进入该市场。在当期工作(获得一定收入)与继续学习(将来获得更高的收入)之间做权衡取舍。还有,工人要不时权衡取舍他们所愿意的每周工作时间之间的权衡取舍;企业呢,需要决定每种类型的汽车应该生产多少,如果要在明年生产更多的小汽车和卡车,它就必须权衡是应该雇更多的工人,还是应该新建分工厂。就是在各种情况下取舍。做出最优选择。

微观经济学第二个重要的主题是价格。所有的选择都是在消费者,工人和企业所面临的价格上做出的。微观经济学还描述价格的决定机制。在一个中央计划经济中,价格是有政府制定的。在一个市场经济中,价格则是由消费者,工人和企业之间的交互作用所决定的。这些交互作用在市场经济中发生。市场是买方和卖方的集合体,它们一起决定某种商品的价格。微观经济学分析了市场结构中的各种主体的价格行为,分析了价格和需求之间的关系,指导这些市场主体做出科学的定价,来获得某个时期内最大的利润。

和其他科学一样,经济学注重于对已观察到的现象的解释,和其他科学一样,经济学中的解释和预测都需要以理论为基础。理论依靠一系列基本原理和假设来解释观察到的现象。经济学理论还是进行预测的基础。理论是进行一切经济学预测的基础,首先可以把理论当作是一个假定,来进行预测。找出其解释,这样反反复复就能找到明确的判断。

不管是经济学,物理学还是其他的科学,没有任何理论是绝对正确的。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一项理论的有用性和合理性取决与这一理论是否成功地解释并预测了一系列需要被解释和预测的现象,因而,理论将持续被观察到的事实所检验,而检验的结果是,理论需要经常地修改和提炼,有时候有些不合适的理论会被抛弃。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它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检验和修改理论的过程,没有任何一种所谓理论是绝对正确的,因为这个世界在不断变化,这个世界在不断的进步。从而,人们的思想也会发生转变,思维方式会不断的改变,人与人或人与世界在不断的变化。所以,理论是可以改变,从而丢弃错误的理论和言论,不断修改,不断完善,不断的深入了解。

微观经济学还从市场的角度分析,各种不同市场的形成,其特点,其供给,其生产要素的应用。不完全竞争,完全竞争,垄断,其长期,短期均衡的形成,其利润的分析……它们有的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参考,有的也会给我们一种提醒,还有无差异曲线的概念的分析效用问题时避免了主观效用的衡量这一困难问题,不用说明效用的具体数值,只要比较效用的大小就可以了。这种分析方法可以把经济问题归结于两种或两种以上问题可能性的选择问题,利用图形进行直观分析,所以,这种分析方法在经济学中应用非常广泛。

经济学不仅使用于西方国家,也适用于跨入这个时代不久的中国,万变不离其宗。学习微观经济学可以帮助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比如,有很多问题我们都不会去了解,像为什么房价会这么高?为什么房价一直在不断上涨?为什么飞机票可以提前几个月打折?为什么有些商品价格会比其他商品高?为什么明星这个职业报酬会这么高?为什么美元会贬值?为什么人民币也会贬值?为什么非洲地区那么贫困落后?为什么欧洲等西方国家会那么富裕?等等……通过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大概都有所了解。

又是,也会想到我自己的未来,我到底该选择一份工作,我是更需要钱,还是自由,还是快乐,也许这些都不是背道而驰,但我必须去选择,去权衡取舍。比如说,某天我成为了一家公司的主管,我如何决定公司的产品价格,售后服务和员工报酬?等等。所以微观经济学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学科,不仅是经济专业的学习,还有我们这样非本专业的学生。因为我们要生活,我们在以后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必须去权衡取舍,哪些对我有利,哪些对我有弊。哪些对这个社会有利,绝对不做伤害别人的事。

记得老师在第一节课的时候,问我们经济学是什么,让我们自己想,的确没有什么答案,大脑也是一片空白,现在在老师循序渐进的讲解下慢慢了解,慢慢去体会。

后来,对一些内容有了逐步的了解,最基本的还是那个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我们讨论了鸡蛋和大学教育在这十几年间的变化。跟常人所想的的确不一样,也为微观经济学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如何选择投入要素来以最小的成本生产一定量的产出?我们要考虑资本的价格,资本的租金率等要素,做出最优选择。

我们也明白了个人需求和市场需求,个别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是如何作为消费选择的结果而产生,以及消费者该怎样面对预算约束而做出这一选择的,首先,要考虑价格变化,再画出个人需求曲线,价格消费曲线勾画了食物每一种可能的价格相对应的效用最大的食物和衣服的组合,最后还有考虑收入变化,画出收入消费曲线,这样就解决了一个难题,从而提升个人需求。

微观经济学涉及的诸多概念都让我觉得很吃力,而且很难理解,但结合图形分析,一下子清晰了不少,思路也变得开阔。但让我感触颇深的是学习微观经济学,要想把它真正的学好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有时候也觉得它很枯燥,很乏味,很难去真正体会它说的究竟是什么,有很多烦人的知识还要我们去反复的咀嚼和消化,貌似真的是这样,像我们这样刚入门还没有掌握它内涵的人,大概都是这样的感受,曾请教过一位我们专业的师兄,他告诉我,他在小学期感受也是如此,甚至有放弃这门课程的想法。记得我当时问他,小学期你觉得哪门课最不好过?他不加任何思考的就告诉我的是微观经济学,因为他们要求的考试,而不是像我们一样写论文。他想要放弃的时候,老师说这门课有考试,他当时真的是下了一番功夫,最后考得也不错。他说,现在他还在学习这门学科,因为他领略到了它的魅力,微观经济学可是他的课外兴趣之一喽。记得很清楚他的这段话。“别看它刚学习的时候那么枯燥乏味,但是当你真正的投入进去的时候,你会觉得很有意思。用微观经济学的知识可以科学地解释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身边每天面临的各种看似理所当然的经济现象,像我们可以举个例子,例如,为什么有些商品的价格越高销售量越多?为什么可有可无的珠宝钻石要比生命中必不可少的水还要贵得多?为什么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做广告?这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问题,再微观经济学中得到了充分的科学解释。当时不是很懂,现在渐渐地也领悟到了,微观经济学是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它也是社会科学中最有价值的学科之一,许多基本的概念,诸如供求关系,价格弹性,效率,垄断等概念,一旦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我们的视野将会变得更加开阔,将会把那些理所当然的东西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它不仅使我们的大脑变得丰富,更能教我们怎样看待这个世界,将这个世界的经济看得明明白白!

通过微观经济学的学习,我知道了什么是供给,还有影响需求数量的因素,需求规律,影响供给数量的因素,需求的价格弹性,消费剩余,无差异曲线,垄断市场,攀比效应等等。这些培养了我们的思维方式,怎样去正确看待这个世界,开阔了我们的思想,它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工具,它教给我怎样去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什么样的东西该买,什么样的东西不该买。有些东西什么时候该买,现在大脑中也有那么以丝丝的确定,它的确给我们很好的科学提示,为我们做的事情,达到最高的效率。

篇6:学习微观经济学之后的感受

微观心得

前段时间老师实施雅典教学,让我们组队自发的学习,然后来验收学习成果。组队学习的感觉很好,通过自主的学习获得的认知更令人印象深刻,坐在空旷的教室里,四周安安静静的,只有能听到我们讨论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那种氛围很好不知不觉就会讨论很长时间,哎,唯一的就是英语不好,我们能用英语慢条斯理地整理出笔记,却不能用英语对答。不过总的感觉这章学习的很开心。

还有啊,期末考试就快到了,这学期的微观经济课也快上完了,回想一下这学期的微观经济课,因为是双语课,课上听起来很困难,往往下课后要抱着中文版啃,虽然理性上来说,双语教学对我们今后的发展有好处,但是私心说来,因为英语目前的造诣不高,听起来很困难,所以有点痛苦,但是我会克服的,会努力提升自己的。还有就是我觉得微观经济学的课的形式太单一了,我觉得老师可以在学习的一个阶段给我们放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的课或者是跟经济有关的电影,边看边结合我们现有的知识教授我们,引导我们去看去理解,我觉得这样的话会更有效果的。

篇7:微观经济论文

专案组调查,驾车的人名叫药家鑫,现年21岁,家住西安市新城区公园南路二十街坊,系西安某高校大三学生,而该车行驶证显示,该车车主也正是药家鑫。

10月22日,专案组将犯罪嫌疑人药家鑫抓获。专案组民警透露,经审讯,药家鑫起初没有供述自己撞伤人持刀杀人的犯罪事实。直到10月23日,当其父母再次带他到专案组后,经进一步审查,药家鑫这才交待了自己于10月20日晚将受害人张妙撞倒后又杀害的犯罪事实。

据疑犯药家鑫供述:案发当晚11时许,自己驾驶枣红色自家的雪佛兰科鲁兹轿车前往事发地附近的某高校看望女友。在自己返回途中,到翰林路中段时将正在骑电动车同向行驶的女子撞倒。“我担心受害人记住我的车牌号码。”药家鑫向警方称,自己遂下车用携带的一把单刃切肉刀

又连捅受害人8刀致其死亡,后驾车逃跑。

11月23日晚,疑犯药家鑫被长安警方依法刑事拘留。11月25日,经长安检察机关批准,因涉嫌故意杀人罪,疑犯药家鑫被依法逮捕。案件介绍

2010年10月20日22时30分许,药家鑫驾驶陕A419N0号红色雪弗兰小轿车从西安外国语大学长安校区返回市区途中,将前方在非机动车道上骑电动车同方向行驶的被害人张妙撞倒。药家鑫恐张妙记住车牌号找其麻烦,即持尖刀在张妙胸、腹、背等处捅刺数刀,将张妙杀死。逃跑途中又撞伤二人。同月22日,公安机关找其询问被害人张妙被害案是否系其所为,药家鑫矢口否认。同月23日,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到公安机关投案。[1]

2细节阐述

药家鑫说,当日他开车行至事发地时,正在给车里的音响换碟,不清楚车是否

药家鑫

在走直线,突然听见“嗵”地一声,感觉出事了便下车察看。结果发现车后有一个女的侧躺在地上,发出呻吟声。“天太黑,我不清楚她伤的程度,心里特别害怕、恐慌,害怕她以后无休止地来找我看病、索赔。”于是,两三秒后,“一念之差”下,药家鑫从随身带的包里取出一把单刃刀,向张妙连捅数刀,然后驾车逃跑。

开出一段路后,因为“心里发慌,手打颤、脚也不听使唤”,药家鑫又撞上两名行人。这次,他没能跑掉,被赶来的村里人堵住了。之后,肇事车辆被交警大队暂扣,药家鑫和父母赶往医院处理后来的两名伤者治疗事宜。在经历了警方的两次询问后,2010年10月23日,药家鑫向父母说出实情,并向警方投案。

3一审宣判

开庭

2011年3月23日上午9点多,可容纳500人的西安市中院大法庭里座无虚席,被告药家鑫的亲属、受害人张妙的家人以及近400名在校大学生有序落座,静待开庭。其中,张妙的父亲张平选和她的丈夫王辉,以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的身份出现在法庭。另两位原告人——张妙的母亲及两岁的儿子未出庭。据悉,迫于外界压力,药家鑫的父母也没有在庭审现场出现。受害人张妙的家人提起了附带民事赔偿请求,请求法庭从重追究药家鑫刑事责任,并判令赔偿受害方死亡赔偿金、精神损害赔偿等共计53万余元。

面对公诉人的指控,药家鑫表示对罪名与事实均“没有异议”,并在公诉人宣读完起诉书时,向受害人家属下跪表达歉意,同时称“愿和父母尽最大努力赔偿受害人”。

当庭,各方对案发日的事实基本没有争议。药家鑫辩护律师称他的行为应为“激情杀人”,请法庭酌情量刑。庭审现场,公诉方当庭出示了多组证据,包括捅刺张妙的作案刀具、带血的裤子等。庭审还首次证实,经法医鉴定,药家鑫共捅了张妙6刀,而非之前所传的8刀。“药家鑫自首情节是否应该被认定”、“即便认定有自首情节,是否足以影响量刑”成为庭审焦点。对此,控方、民事原告方、辩护方意见并不一致,有待法庭查明。此外,药家鑫的辩护人还向法庭递交了一组证据,包括药家鑫从小获得各种奖励13份,同学等联名书写的请愿书,希望证明药家鑫平日表现良好。但受害人家属对此不予认可,公诉人亦认为与案情无关。23日中午12点50分,经过3个多小时的庭审,法官宣布休庭,待合议庭合议后择日宣判。[2]

悔过

在一审最后陈述时,药家鑫边哭边说:“我知道我的行为深深伤害了两个家庭,我和我的家人将会尽最大的努力赔偿张妙的家人,希望张妙的家人、父母还有孩子能好过一些。”说到这里,药家鑫的声音颤抖不停:“我会怀抱着一颗忏悔的心、感恩的心,回报社会给我的机会,向受害人的家属赎罪。如果有可能的话,我愿意给张妙的父母养老,给他们当牛做马,请求他们的宽恕……我对不起他们……”最后,药家鑫向法庭递交了悔过书,以表达自己的忏悔之意。[2]

宣判

2011年4月22日上午,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被告人药家鑫故意杀人案作出一审判决,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药家鑫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赔偿被害人家属经济损失45498.5元。

法院认为,被告人药家鑫开车将被害人张妙撞倒后,为逃避责任而杀

央视截屏

人灭口,持尖刀捅刺被害人胸、腹、背等处数刀,将被害人杀死,其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药家鑫在公安机关未对其采取任何强制措施的情况下,由父母陪同到公安机关投案,并如实供述了犯罪事实,属于自首。药家鑫交通肇事后杀人灭口,不属于激情杀人。药家鑫开车将被害人张妙撞倒后,不予施救,反而杀人灭口,犯罪动机极其卑劣,主观恶性极深,手段特别残忍,情节特别恶劣,后果特别严重,属罪行极其严重,应依法惩处。其虽有自首情节,仍不足以从轻处罚,遂依法作出前述判决。[1]

4提起上诉

2011年4月28日药家鑫提出上诉。上诉状显示,药家鑫上诉理由具体为:

第一,原判决对“犯罪手段特别残忍,情节特别恶劣,罪行极其严重”认为定性不当。原因是“案发在车辆少和行人少的郊区路上;路灯暗,光线不如白天的好,药家鑫高度近视眼神不好;不确定捅伤张妙的部位,药本人也不知道捅了多少刀,致命仅有一刀,是激情和瞬间作案;是由平时的抑郁和压力所致。

第二,西安中院认可了药家鑫的自首情节,却未按自首减轻判罚。第三,药家鑫是初犯、偶犯,父母又进行积极地赔偿。第四,根据国家目前针对死刑的慎重态度,认为中院量刑过重。此案已于5月5日立案。[3] 5二审宣判

2011年5月20日,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被告人药家鑫故意杀人一案进行了二审公开开庭审理并宣判,依法裁定驳回药家鑫上诉,维持原判。

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一审认定药家鑫故意杀人犯罪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药家鑫开车撞倒被害人张妙后,为逃避责任将张妙杀死,其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药家鑫在作案后第四天由其父母带领到公安机关投案,如实供述犯罪事实,构成自首,但药家鑫开车将被害人撞倒后,为逃避责任杀人灭口,持尖刀朝被害人胸、腹、背部等处连续捅刺,将被害人当场杀死,其犯罪动机极其卑劣,手段特别残忍,情节特别恶劣,属罪行极其严重,虽系初犯、偶犯,并有自首情节,亦不足以对其从轻处罚。对其上诉理由及辩护人的辩护意见不予采纳。陕西省人民检察院的意见正确,予以采纳。原审判决定罪准确,量刑适当,程序合法,故裁定驳回药家鑫的上诉,维持原判,并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4]

6执行死刑

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故意杀人罪犯药家鑫于2011年6月7日在陕西省西安市被依法执行死刑。

最高人民法院经复核认为,第一审判决、第二审裁定认定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定罪准确,量刑适当,审判程序合法,故依法作出核准死刑的裁定。[5]

7遗赠之争

张家起诉

2012年2月8日,张药双方因为索款事件发生肢体冲突,索款无果而终。张妙家属正式向法院起诉药家,要求兑现药家鑫“遗赠”的20万元。西安新城区法院已于2012年2月27日正式受理此案。

对于打这个官司的原因,张平选说,药庆卫一方面在微博中大肆宣扬愿意向张家捐款;另一方面,在他们去取这笔钱时,不仅不给钱,甚至连面都不见。在直接取钱受阻后,他们只得向法院起诉,要回这20万元。

列举证据

张家的起诉状上详细列举了药庆卫所发的数条微博。其中,2011年5月31日,药庆卫在微博中写道:“二审结束后,药家鑫留下两条遗愿:一是让我们看望一下张妙的父母,二是让我们看望一下张妙的孩子。2011年5月26日,在律师的陪同下,我们看望了张平选夫妇及张妙的孩子,并给张平选留下20万元现金,做为他们养老之用。” 2011年6月5日,药庆卫再发微博:“现在这20万也被你父母不知出于何故退回来了,我们也会把这20万用专门的账户存着留待你的父母和孩子将来确实需要的时候再来拿,因为这是药家鑫最后的愿望,做父母的一定会去完成。张妙,你放心吧,我们一定会尽全力帮助你的父母和孩子,愿你早日安息,落土为安!”

否认遗赠

针对张家的起诉,药庆卫夫妇已全权委托其代理律师兰和处理此事。

“此次起诉理由我们认为并不成立。”兰和说,药庆卫微博中提到药家鑫的两条遗愿,没有提到钱的事。因此,张家起诉的所谓药家鑫“遗赠”,实际上也是药庆卫在药家鑫遗愿之外,自己的主张。其性质也是药庆卫的赠与行为,与药家鑫“遗赠”无关。其次,药家鑫作为一个学生,并没有工作,没有经济来源,名下也没有财产,根本没有能力向张家“遗赠”20万元。同时,即便是药家鑫“遗赠”,根据我国法律,必须在知道受“遗赠”2个月内,作出接受或放弃的表示,如果到期没有明确表示,即视为放弃。现在2个月时间早已过去,张家实际已放弃了受“遗赠”的权利。“张家这次起诉实际只是上次‘索款门’事件的延续。”兰和说。

专家观点

“其实整个事件中,张家和药家都是受害者。”四川省社科院法学所副研究员黄泽勇说,自药家鑫案开始,张家和药家就被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中,两家人都被频繁地曝光、评论甚至是谩骂,已经严重影响了两家人的生活。从药家鑫案发生后,舆论对药家的一片谩骂,再到现在对张家的指责,两家人在舆论面前都伤得不轻。

篇8:企业年金的微观经济效应探究

企业年金在企业员工的招募与甄选中产生积极效应。毋庸置疑, 员工的招募与甄选是企业获取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之一, 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企业能否招募与甄选到所需的优秀人才与企业为求职者提供的系列待遇密切关联。企业年金作为企业薪酬体系的一部分, 它把本来属于当期的收入延期到未来支付, 加之企业为职工额外交付的部分保费, 就改变了传统的只注重短期效益的薪酬体系, 满足了员工对于工作安全感的要求, 从而增强了企业薪酬体系在员工招募与甄选市场上的竞争力。尤其是, 企业明确优秀人员与普通人员的区别, 在企业年金中的企业缴费额方面向优秀人员倾斜, 有利于吸引优秀员工加入企业。在国际上, 企业年金计划作为薪酬福利制度安排, 已成为企业吸引优秀人才、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推行企业年金计划有利于稳定企业人才队伍。企业为持续稳定发展需要控制人力流动成本, 降低劳动力的替换成本, 保持企业内部员工队伍的稳定, 可以节约大量成本, 譬如:雇佣劳动力和解雇劳动力的直接成本, 由于内部劳动者与企业新成员合作的磨合期导致效率低下而隐含的成本。企业年金计划属于“延期支付”的一种特殊的工资增长形式, 一般附加有资格转移限制条款, 使得企业年金增加了员工的流动成本和机会成本。雇主为员工举办企业年金计划而进行的缴费, 部分仍出自员工的工资。对员工而言, 养老金等于一笔延迟的工资支付, 员工用较低的工资换取了一种在退休后取得养老金的权利。职员为了能在退休后得到足额的养老金, 则需要长期在该企业工作。在这样的条件下, 职工对于是否离开企业就会谨慎地考虑这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员工随意离职的现象, 有利于企业人才队伍的稳定。

企业年金具有激励员工努力工作,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积极效应。现代薪酬理论认为, 对不同岗位的职工实行有差别的薪酬待遇更有利于对员工工作的激励。企业年金也是一种薪酬制度, 企业年金制度给职工带来了安全感, 这一安全感会产生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 可以免去很多由于没有安全感而造成的效率低下。在执行企业年金过程中每个职工都有资格享受, 但绩效不同的雇员获得的延期收入也不同, 并将职工待遇和企业经营状况紧密联系在一起, 有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创造性, 能长期激励员工, 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也符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对于员工而言, 企业年金制度不仅可满足他们低层次的安全需求, 且其收益水平与员工工龄、资历挂钩的设计模式也可促使员工产生更强的荣誉感、成就感和归属感, 这也满足了员工更高层次的需求, 这些对激励员工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十分有利的。

企业年金的推行有利于效率低下员工及时退出队伍, 提高整体队伍素质。一般来说, 员工虽然明白自己劳动生产率非常低、不能胜任其本职工作的情况, 但也不会轻易选择退出, 这与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相冲突。企业年金计划有利于处理这一问题, 企业年金一般采用个人账户式管理, 企业为职工缴费的多少一般会与职工的劳动生产率挂钩, 对于年老体弱等效率低下的员工而言, 提前退出在年金方面不会有太大损失, 而且他们同没有企业年金计划的员工相比有更多的养老储备, 养老有相对较好的保障, 排除后顾之忧, 以至于自愿退出工作岗位。

企业年金具有提高企业价值的积极效应。从公司财务管理角度看, 企业年金是企业扩充财务实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各国为鼓励企业年金的发展, 几乎都在税收政策上给予政策优惠。譬如:企业可在税前扣除缴纳的企业年金资金、基金投资收入免税等 (EET) 。这样就给企业提供了一个利用税收优惠获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机会。根据美国学者莫迪格莱尼 (Franco Modigliani) 与米勒 (Mertor Miller) 提出的MM理论, 资本结构中负债比率越高, 资金加权平均成本就越低, 企业价值就越高。也就是说, 在有公司税时, 能够抵税的负债的增加能够提高企业价值。而聚集起来的企业年金一般被公司财务视为公司的资产, 未来的年金支付作为公司的负债, 这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有明确反映, 由此, 企业年金积累的增加有助于扩充企业资本, 增加企业的价值。

企业年金具有保障企业离退休人员生活水平, 提高生活质量的积极效应。企业年金有利于摊平个人生命周期的收入, 把职业生涯应得的收入通过法律手段转移到退休后的非职业生涯, 同时实现收入的增值。如果企业年金保值增值顺利, 将使企业员工退休后获得丰厚的收入, 有效保障退休员工的生活质量, 改善其生活状况, 职工到退休时仍可基本保持原有生活水平不变, 有效地降低了因收入减少产生的影响, 为职工退休时“老有所养, 老有所乐”提供应有的保障。同时, 企业年金基金受《信托法》等法律保护, 即使委托人或受托人破产, 其债权人也无权要求用企业年金基金抵偿债务, 从而保证了企业年金基金的安全, 确保职工退休后可以领到养老金。企业年金同时也可以使职员得到税收上的优惠, 从总体上提高员工的待遇水平。企业设立企业年金计划, 企业和员工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可以在一定限额内免税, 意味着职员工资收入中一部分不纳税。当职员退休后领取养老金时, 尽管也要纳税, 但由于退休后收入大幅度下降, 其税收负担也会降低, 同时, 企业年金基金财产通常情况可得到保值增值, 从而提高待遇水平, 可以使企业员工退休后获得丰厚的收入, 改善生活状况。退一步说, 即使没有以上两方面因素, 也有学者证明 (M.E Yarri, 1965) 企业年金的推行同样有利于提高职工的生活待遇, 扩大员工的效应, 得出个人财富年金化将增加个人福利的结论。

企业年金产生的员工生活保障以及提高生活水平的效应, 进一步演化出有利于改善人们未来的收入预期, 刺激消费的效应。政府基本养老保险由于提供的是基本养老保障, 其给付水平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且尚未形成随物价水平或工资收入水平变化而自动调节的机制, 导致部分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下降。在企业年金保险中, 给付水平随企业和雇员缴费数量和投资收益而调整, 使人们对未来收入有较好的增长预期, 从而有利于员工更好地调整现期消费。

另外, 企业年金有利于培养员工自我保障意识, 减少短视行为。企业年金的缴费中一部分是职工自己缴纳, 这样就可以克服过去那种单纯依靠国家或企业实现养老保障的倾向, 有利于培养职工个人自我保障的意识。同时由于企业年金是个人出资进行参与, 职工主动参与意识也加强了, 易于进行民主管理和监督, 摆脱过去对自身保障不闻不问的思维定势, 在职工中形成一种主动性的自我保障氛围。企业年金由于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从而有利于减少职工的短视行为, 促使职工在个人生命周期内合理分配收入, 遏止中年时期的过度消费, 减轻晚年的财务压力, 从而提高了个人整个生命周期的福利, 以期在收入不变或有所增加的条件下达到收入消费的效用最大化。

企业年金的推行对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具有积极效应。首先, 企业年金基金具有积累的长期性、规模性特点, 加之具有长期稳定资金来源的契约型制度保障, 它能有效增加资本市场的资金供给, 促进资本市场规模的扩大, 使直接融资总量增加。其次, 企业年金基金作为资本市场上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 (institutional investor) 之一, 有利于改善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结构, 促进资本市场产品创新和市场现代化, 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由于它具有注重专家理财的特点, 是相对理性的、稳健的投资者, 能减少市场上的过度投机, 减少了股市的波动, 利于改善资本市场结构, 对资本市场的成熟有积极的作用。同时, 企业年金注重收益性和安全性等特点, 决定了其必须要进行多元化的投资来实现保值增值和分散投资风险, 这样必然要求有数量众多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可供选择和使用, 客观上为金融创新提供了动力, 推动资本市场的繁荣, 培育稳健的机构投资者。而作为机构投资者, 企业年金基金有助于改善市场投资风险管理机制, 改善市场信息传播机制, 推动市场现代化, 企业年金市场的发展必然鼓励参与竞争的金融机构的发展, 如保险公司、银行、基金管理公司等。

企业年金的推行具有健全和完善劳动力市场的积极效应。现代企业的发展, 离不开一个完善的劳动力市场, 它们需要从劳动力市场上招募与甄选企业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一个稳定的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而一个完善的、成熟的劳动力市场又必须能向劳动力供给方———劳动者提供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工资和社会保障。企业年金制度正是这样一种公平与激励相结合的机制, 它将职工所能得到的企业年金待遇与其在企业的工作绩效及工作年限挂钩, 将企业利益同职工个人利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 企业年金制度的建立是以企业具有较为成熟的集体协商机制为前提的, 企业年金方案的制订应由企业行政与工会或职工代表进行平等协商, 当前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企业年金方案草案还必须提交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企业年金的具体实施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工会等一些代表职工利益的组织发展, 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共同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以上阐述分析了企业年金对微观经济主体以及市场发展的积极效应, 但是企业年金的推行同时存在风险因素, 具有一定的负外部性, 这常常被忽视。企业年金制度如果被不合理地安排, 可能导致社会公平的失衡、社会矛盾的加剧或者出现企业年金计划大面积破产, 可能使企业年金的种种好处化为泡影。

企业年金具有使员工收入差距拉大, 加剧社会不公平的负面效应。企业年金作为企业吸引优秀人才和稳定人才队伍的重要手段, 向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倾斜具有合理性, 但倾斜超过一定限度, 会导致企业内的分配不公, 对大多数员工产生歧视待遇的负作用, 员工间待遇差距扩大。从企业角度来看, 积极利用企业年金具有稳定员工、吸引人才的优势, 而采取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来推行企业年金。从员工个人角度来看, 收入高的雇员实现消费的压力比较小, 累进的所得税制又可能使其在向年金计划缴款后适用较低的税率档次, 往往对税收优惠有着更大的需求, 并且实际上也可能更大程度地享受税收优惠的收益, 从而对收入较低的员工造成不公平。对于政府来说, 鼓励企业年金的发展并给予税收优惠, 主要是为了鼓励企业为员工举办退休金计划, 使他们在退休后仍能获得必要的收入, 生活水平不因退休而下降太多。政府意欲实现之目的与企业吸引优秀人才以及稳定人才队伍存在一定的矛盾。如果税收优惠政策在实际操作中产生的效果只是为企业吸引优秀人才, 那么该效果实际等同于国家以减少税收收入的方式来间接补贴少数雇员, 而这部分雇员的收入水平通常又相对偏高, 相对来说其退休后的养老负担并不沉重。与之相反, 普通职工尤其是低收入职工退休后的养老问题却面临极大的挑战。如何面对这种现象, 经合组织国家对市场做过分析, 一方面是由于企业吸引优秀人才的战略使然, 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高薪雇员往往是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 企业年金税收优惠的实施极易导致优惠的分配不公和加剧社会的收入分配差距。

举办企业年金计划存在道德风险。由于企业年金计划的自愿性和非强制性, 举办企业年金计划的道德风险就在所难免, 企业可能借口种种理由, 不能保证按时足额交纳养老保险费, 不按当初对职工的承诺缴费, 甚至中止对企业年金计划的缴费, 出现败德行为;另一方面, 在对企业年金的管理运营过程中, 可能会存在种种欺诈行为或不公平做法, 最终损害的只能是企业年金受益人———员工的权利。美国的“斯图特贝克事件”和“安然公司破产案”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从另外一个角度看, 由于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工人做出对自己不利的选择, 也是一个潜在的道德风险因素。在企业年金体系中, 雇员处于信息劣势, 即雇主掌握着年金积累的状况、公司的盈亏情况、企业年金的运营效果以及解雇工人的权利等, 而工人却不能完全了解这些因素。

企业年金一定程度具有阻碍劳动力合理流动、影响劳动力市场效率的负面效应。企业年金条款, 一般有员工退休时才能支付享受的制度规定, 除了具有稳定微观企业人才队伍的积极效应外, 对于整体劳动市场来说也同时产生了阻碍人才合理流动的负面效应。在早期企业年金的运作中, 如果工人在退休前离开企业, 就会失去这种津贴。随着企业年金进入成熟阶段, 这种状况有所改变。但是目前来看, 企业年金计划仍然限制了劳动福利的可转移性与享有权, 员工中途离开企业, 其企业年金所带来的养老基金仍会有所损失, 由此产生限制劳动力合理流动的逆向选择, 对劳动力流动性、在职培训以及劳动力的参与率有潜在重大影响, 进而影响着劳动力市场的效率。一方面可能使员工选择一揽子补贴以及生产率对于他们来说都不是最佳的工作, 劳动生产率以低效率运行;另一方面, 享有权的确定与否及享有基准期的长短直接影响劳动力的流动, 在非转移性的年金阻碍劳动力的再分配, 或者经济条件出现了意外变化这两种情况下, 由于年金享有权的限制, 劳动力配置最终以低效率的状态存在。

政府在建立和管理企业年金中, 不承担直接养老金待遇责任, 但政府对促进企业年金的发展却具有重要责任, 因此政府必须通过必要的手段规范和促进企业年金的发展来积极发挥企业年金的积极效应, 减少乃至规避企业年金产生的负面效应。

利用财税手段, 确保企业年金差别待遇, 并兼顾公平, 尤其是运用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企业年金发展。它涉及缴费阶段、累积阶段以及领取阶段的税种及税率。可以通过税收减免方式、政府担保等方式来促进企业年金发展。但是在实行财税支持政策的同时, 要注意公平问题。政府鼓励企业年金的发展, 其目的关键是中低收入职工的未来养老要有保障, 这样就十分必要对优惠高薪雇员做出一定的限制性规定, 实行一定的税收管制限制缴费水平, 或设定一个缴费上限, 超过部分将不再享受税收优惠待遇, 遏制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同时要反对歧视和不平等规定, 对年龄、收入、性别、职务等方面的歧视进行重点监管。

加强企业年金受益人权利的保护, 规避道德风险。为防止企业利用企业年金谋取私利或违规分配, 可要求年金方案必须经职工代表大会或相同职能机构讨论通过, 并报监管部门备案。同时成立企业年金管理委员会或理事会, 代表参保人行使运用基金的权利。为了防止企业通过先缴后抽的方式来偷逃税收, 可对企业抽回资金和个人提款进行限制, 增加提前支取年金的成本, 如规定提前支取的比例、限制性条件、规定企业抽回资金需要有关监管部门的审批并且对提前支取年金基金者实行惩罚性税率等。对举办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 在财务上实行严格监管, 防止其借口效益不好中止向计划缴费, 有条件的, 规定其最低缴费标准, 并限制企业年金的自我投资, 即对企业年金基金投资于基金缴费企业所发行的股票和债券进行限制, 严格其信息披露制度;也要将企业年金资产与公司资产分开, 防止因公司破产而使企业年金资产化为乌有。同时, 企业年金还是一个新鲜事物, 企业和职工对其中许多风险的认识整体上还不充分, 很容易为一些信息失真的诱导性广告或宣传所欺骗, 政府应对年金广告实行特别监管。这就需要加强有关立法, 明晰企业年金产权。可以说, 企业年金是一个长期承诺的延期支付合同, 有大量的产权交易行为和事件存在于该制度的运行过程中, 产权交易法制化是规范和促进企业年金发展的基本要求。

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完善劳动力市场。应该适当更改企业年金的账户转移方式, 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解决企业年金可转移性问题, 使员工工作一定年限后, 若中途离开企业时, 可以将其中的个人缴费部分及企业缴费部分中已归属员工个人账户的部分随同转移, 或一次性支付给职工, 并根据实际情况允许企业采取确定受益型计划, 给员工以相应补偿。这样既起到了企业年金稳定企业人才队伍的作用, 也适当放宽了人才流动的限制, 可以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通, 完善劳动力市场, 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目前大多数OECD国家均制定了法规, 限制企业年金的享有权基准期, 要求保留并允许转移雇员享受企业年金的权利。

加强企业年金与资本市场的结合, 积极扩充企业年金对资本市场发展和完善的积极效应, 实现双赢。企业年金的基金积累制度决定了对其进行资产管理的必要性。作为负债资金的补充养老保险基金对投资的安全性要求甚高, 由于其刚性支出的特点, 又使得企业年金的投资营运对收益性和部分资产的流动性也有相当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 为企业年金的基金营运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多元化的投资渠道, 增加投资收益, 降低投资风险;同时, 也要利用大量补充养老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保值增值的契机, 实现资本市场自身结构的调整和效率的提高, 使其运作与管理技术日趋成熟, 从而使企业年金与资本市场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杨燕绥.企业年金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3.

[2]殷俊.企业年金制度创新与发展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3]张明, 蔡垣.企业年金的激励作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 (8) .

上一篇:因勤奋而成功的名言警句下一篇:最准最全的性格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