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概述及对中国石油石化的影响

2024-05-08

经济全球化概述及对中国石油石化的影响(精选7篇)

篇1:经济全球化概述及对中国石油石化的影响

帝博石化

2012/10/2

4经济全球化概述及对中国石油石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浪潮,目前已经席卷全世界,它不仅影响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走向.而且影响其进程。中国石油石化行业,作为中国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当然也受到了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严重冲击。认真研究经济全球化的起因及本质,进而分析其对中国石油石化企业发展的影响,对于搞好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现实惫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节经济全球化的涵义及起因

一、经济全球化的涵义

讲到经济全球化,一般学者认为,它是全球范围内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是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和空前大发展。因此,经济球化本质上是世界经济的全球市场化。有的学者则认为,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属性是生产的国际化,它使人类社会正从“国际贸易”时代进人“国际生产”时代,经济全球化就是生产的全球化。持这两种看法的学者比较赞成对经济全球化作这样的界定:经济全球化是“按照市场规律,逐步在全球范围内对资源、资本、商品、劳务等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和生产、流通、消费有序运行的一种客观历史进程。还有的学者认为: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服务贸易、国际资本流动规模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是世界各国经济走向开放.走向市场化,整个世界经济趋向于整合的结果。

上述经济全球化的几种定义从不同的侧面概括了经济全球化的不同特点,如第一种意见是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角度”概括经济全球化的本质,而第二种惫见是从“生产的角度”给经济全球化下定义,第三种意见是从“商品流动及技术传播的角度”给经济全球化下定义。这些定义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们认为,最能概括经济全球化本质特点的仍是第一种意见,即经济全球化最终应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经济全球化的起因

应当说,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有着多方面和多层次内容的复杂社会经济现象。

首先,它的本质属性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是商品和生产跨越国界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又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向全球扩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的经济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向全球扩展的产物。从生产力发展角度看,经济全球化同科技革命、信息产业等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到目前为止,经济全球化确实又是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全球扩张是同时并进的。作为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经济全球化有促进和符合社会生产发展的历史进步性。与封闭的社会相比,社会的开放是人类的一大进步。但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的扩张,它又有利于发达国家维持世界经济的旧秩序。

那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经济全球化借以发展的信息技术基础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2)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掌握了全球经济网络.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3)世界金融中心集中在发达国家,全球经济活动使用的货币是美元等发达国家的货币。全球金融网络也主要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

(4)发达国家是全球经济自由化的主要推动者。(5)制定经济全球化“游戏规则”的主要是发达国家。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占据的主导地位,难以有根本性的改变。

其次,经济全球化主要是由跨国企业引起的。全球化的一个主要趋势是生产要素的跨国界结合。这主要表现为跨国公司的快速增长。20世纪60年代末期世界各跨国公司约700多家,子公司为27300家,而到了2000年时,跨国公司已经达到3.5万家,其子公司为70万家。其中,6.3万家西方国家的跨国公司的产值占到世界总产值的1/3,约10万亿美元,它们之间的贸易占世界总贸易的60%以上。2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的GDP超过了182个主权国

家的GDP(李长久:《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几个问题》;林小源:《论经济全球化》,《太平洋学报》,2002年第2期),跨国公司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体。

第三,经济全球化又是技术、商品、资金、人才、生产、市场全球范围内流动的结果。世界贸易快速增长是全球化浪潮的第一个动因。据统计,1950年时的世界贸易额为YI_IJ;亿美元,而200(】年的世界贸易总额就已经超过了6.1万亿美元,增长了50多倍。

资金在世界范围内的加速流动是经济全球化的第二个动因。1985年世界对外投资的总额只有6500亿美元,而在1996年则达到了2.3万亿美元,2000年世界直接投资累计达到了6万亿美元。在20世纪90年代,全世界一年流动的资金为75万亿美元,一天就有1.3万亿美元在流动。

世界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浪潮的第三个动因。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已经达到了160多个,这有助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它在推动多国经济的自由贸易、投资、信息流动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各地区的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也在发展,除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联盟外,还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东南亚联盟、东南亚联盟与中国、日本的自由贸易协定等也相继在发展中。据统计,现在世界上大大小小的经济组织有100多个,这些经济组织的一休化,不同程度地推动着各地区市场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因此,我们讲世界经济全球化其根本动因就是世界市场的一体化。-e

人口的国际流动是推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第四个动因。1950年全球国际旅游人数仅2530万人次,1993年增加到5亿人次,2000年达到了6.5亿人次。

经济全球化的另外一个重要动因,是由于高技术、金融、信息三大要素高度普及形成的。科技推动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影响到各个方面,可以说.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对经济全球化起着决定作用。没有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不可能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看到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客观发展趋势,并且从长远看它是不可逆转的。

对于经济全球化始于何时,目前国内外有不同看法。大家知道,马克思曾说过一句非常著名的话: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自那时以来,商品和资本日益跨越国界,打破了过去那种地方的、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一个国家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他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一个是机器大生产,另一个是资本的扩张本性,这两点决定了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就具有向世界各地扩张的特点。根据这一点,有些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从500年前就开始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卡洛密里斯写过一篇文章,他认为我们今天面临的经济全球化,其发展程度甚至“还比不上100多年前”。有的学者则不同意这一看法,认为500年前开始的是经济的国际化.而不是经济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不是从500年前,而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之所以出现经济全球化浪潮,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一国越来越需要新的国际市场,越来越需要从世界各地得到廉价的原料供应;二是由于资本的追求利润性,使他们具有越来越强烈的向全世界扩张的欲望。这样.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国际化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有的学者称之为“全面国际化”或“完全国际化”阶段,有的学者则称之为“经济全球化”阶段。

但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上述两种说法都不能令人满意。他们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新的事物,它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这之前存在的是“经济国际化”而不是“经济全球化”。二者之间既有量的区别,又有质上的差异。“量”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和过去相比,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活动在数量上有很大发展。比如有人说,根据联合国贸发大会资料,1970年全年的直接投资额仅400亿美元,80年代末也只有1700亿美元,而到1995年增加到3150亿美元,年更高达8000亿美元。“质”的差别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国际经济活

动的主要载体跨国公司无论在数量上和内容上都有很大变化,资本跨国流动得到空前发展,它代替了商品的国际流动成为跨国公司国际活动的中心。以跨国公司为核心,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合理配置生产的密网,以至有人认为,人类社会已从“国际贸易”时代进人了“国际生产”时代。2)跨国公司本身也有很大变化,出现了一批名副其实的全球公司。比如著名的ABB公司是由一家瑞士和一家瑞典公司合并而成的。公司的工作语言是英语,则务报表以美元为单位,在全球几十个国家建立了生产基地,拥有数以万计的职工,但设在瑞士的总部只有200多人工作。3)世界经济形成了单一的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过去,在很长一个时期里,在全球范围内经济流动不是在单一机制的基础上运行的那时.苏联和东欧地区及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在许多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占有主要地位。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全球化缺乏统一的经济体制基础。4)在有形的商品和生产全球化发展的同时,金融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来势更加迅猛,金融和信息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些都使全球经济活动的内涵和过去相比都有很大不同。大致根据这些原因.有的观点认为:“虽然人类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往历史悠久,经济国际化也有着自己漫长的进程,但是经济全球化却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全新事物和概念.只是以这一时间为雄端,经济全球化开始了自己发展的进程,终于成为现在全球的经济热点话题了。”(刘吉:《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和战略对策),"21世纪论坛”200()年会议论文)。

应当说,对于经济全球化始于何时,不管我们持何观点,恐怕至少会承认,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经济全球化进人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具有了一系列新的特点。或者说,从那时开始,经济全球化成了名副其实的实际经济进程了。

篇2:全球经济的再平衡及对中国的影响

关键词:全球收支失衡,经济发展战略,提升消费

2007年次贷危机开始在金融领域爆发, 至2009年危机已经波及各国实体经济, 欧美等国大多陷入了严重的衰退。受净进口国经济衰退的影响, 净出口国的经济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危机前, 一些经济学家预测以中美贸易关系为典型的全球收支失衡格局将维持较长的时间。然而, 经济现实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表明, 全球收支失衡是无法维持的。信贷环节的破裂将使得逆差国不得不主动作出调整, 从而对长期均衡产生影响, 这自然会波及中国等顺差国。中国在面对外部需求下降的挑战时, 将不得不转向依靠消费拉动经济的增长。下文将分为如下几个部分展开来讨论世界经济增长的前景: (一) 支撑全球收支失衡格局的因素; (二) 美国等逆差国的调整途径; (三) 对中国的影响; (四) 结论。

1 支撑全球收支失衡格局的因素

全球收支失衡不是2007年以来危机的根源, 却是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并向全球扩张的原因。全球收支失衡主要表现贸易收支上, 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长期保持顺差而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发达国家则大多处于长期逆差。中美两国分别处于失衡状态的原因是什么呢?中国的高储蓄率和美国的高消费率可能是宏观失衡的主因。

1.1 中国

首先, 中国的高储蓄率有人口结构的因素。魏尚进和张晓波 (2009) 认为, 中国的一胎化政策导致了男女比例的失调, 为了能够在“婚姻市场”上称为胜出者, 结合本民族的偏好取向, 人力资源投资和房屋购买需求引致了储蓄率的高企。另外, 按照生命周期模型, 老龄化社会也会提高。其次, 中国的高储蓄率还来源于中国社会保障的缺失。在国有企业改革以后, 许多国有大型企业转制或者破产, 原有“企业办社会”的模式解体, 而国家又没有组织社会安全网来衔接旧制度。因此, 个人必须通过增加储蓄率来弥补社会保障的不足。再次, 收入差距过大, 缺乏中产阶级家庭。低收入家庭购买力有限, 而高收入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又比较低, 缺乏庞大的中产阶级, 家庭的消费无法提升。

1.2 美国

美国的长期逆差也是由国内的结构性问题造成的。美国的问题是过度消费, 美国的过度消费与逆差国的过度生产正好相契合。美国的过度消费与中国等国的过度生产在国际商品市场上形成了均衡的假象, 事实上这种“均衡”恰恰是一种不可维持的失衡。

长期贸易逆差意味着国内总需求长期大于总生产、总收入。如果要长期维持这种状态, 必须有金融市场的长期融资来支持消费。从图1我们可以看到, 从90年代初开始到次贷危机爆发为止, 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不断扩大至2006年3季度达2147.9亿美元, 随后才开始有所收窄。而在同时, 家庭债务增长率也呈上升的态势。2006年一季度家庭债务增长率达10%后债务增长率经历拐点急速下降, 到2008年三季度增长率已经为负, 而本季度的GDP环比增长率也首现大幅下降。从2000年左右, 居民负债占GDP的比例开始加速上升, 直至金融危机爆发才逐渐下降。而过度信贷扩张必然导致资产质量下降, 资产质量的不断下降将会导致信用危机的爆发。

顺差国和逆差国的长期宏观不均衡还与顺差国的产品廉价相关。顺差国通过信贷扩张来支持过度消费, 本来可能会引起比较严重的通胀。但是由于中国为首的国家仍然处于城市化的初期, 二元结构下的劳动力非常廉价, 加之长期低估汇率, 输入逆差国的产品价格拉低了通货膨胀率。这样, 逆差国货币当局也就没有动力去抑制信贷扩张, 使得过度消费能够继续维持下去。

资料来源:财汇信息平台

2 美国等逆差国的调整途径

从上面一部分的分析来看, 金融系统的过度借贷与宏观经济失衡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金融危机的爆发并且迅速影响到实体经济并在国际间传播, 这大大超出了经济学家们的预期。甚至有经济学家还预测目前的全球宏观经济失衡还可以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如Dooly (2003) 、艾肯格林 (2009) 等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例, 认为顺差国低估的固定汇率与美国长期逆差的格局能够继续维持长达20年。但是, 现实指出了一条经济学界较少关注的一条思路, 即与过度消费相关的过度借贷不可维持。逆差国国内信贷扩张的不可持续正是全球收支失衡不可维持的原因, 未来的世界经济将会向贸易平衡的方向调整。调整途径有两条, 一是美国等逆差国的进口需求下降, 二是顺差国的贸易转移型政策进一步限制进口需求。

首先, 预计金融危机以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边际消费倾向会有所下降。借款作为一种提前消费, 必须以借款人未来现金流收入作为保障。如果负债率过高, 就会发生大规模的止付, 建立在信贷资产之上的资产证券化及相关的衍生金融工具也会崩塌, 金融危机也因此爆发。止付引起的金融危机本身及危机引发的银行惜贷导致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回落。如此, 消费习惯的这种变化会减少对进口商品的需求, 这对顺差国有比较直接的影响。

其次, 边际消费倾向的回落在经济衰退期会减缓经济复苏, 也会造成失业率高居不下。面对政治压力的逆差国政府必然会出台贸易保护和逼迫顺差国货币升值, 以使外需求转向国内, 同时也能够增加就业。对于逆差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实施, 我们必须正视。美国政府的贸易保护的意愿是比较强烈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可以使面对顺差国竞争的相关产业受到保护, 这些产业的就业人数可以上升。由于相关产业受到保护, 这些可贸易产品的价格也会上升, 但价格上升造成的福利损失分摊到其他产业身上微不足道。所以, 政府在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时候所受到的压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尤其是在经济萧条失业高企的阶段。未来, 美国将会采取的措施包括: (1) 对中国等顺差国施压提高这些国家的汇率; (2) 制定更为严格的反倾销的措施。

3 对中国的影响

上面我们提到了美国等逆差国可以采用的调整途径。由于中国等顺差国依靠出口导向战略, 取得了长期的经济增长, 而金融危机使得美国的过度消费无法维持。在全球贸易收支平衡化的过程中, 美国等欧美国家的调整更具主动性, 这些调整队中国等顺差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特别是中国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已经比较困难, 而中国作为最重要的顺差国需要做出适时的应对。

从对中国的影响上来看, 可以分为短、中期和长期两方面来考虑。首先, 从短、中期来看, 美国和欧盟的复苏形势难言乐观, 这种弱势的复苏可能要持续到明年。因此, 欧美各国在未来会对中国的汇率形成比较大的压力。最近这种压力与日俱增, 以美国为例, 今年3月份130名议员上书奥巴马要求对人民币汇率进行施压;8月份出台强化贸易救济措施的14项建议;最近美国众议院以压倒性多数通过《汇率改革促进公平贸易法案》, 旨在对低估本币汇率国征收特别关税。美国的步步紧逼虽然可能在中期选举后稍有放松, 但是在美国经济走上正轨之前, 对于贸易平衡和人民币汇率重估的压力仍然不会完全退去。2005年汇改以后, 中国的贸易顺差非但没有下降, 反而上升。这种情况是由于人民币兑美元虽然有所升值, 但是实际有效汇率却并未明显上升, 此外汇率的变动对贸易余额的影响有两年半的滞后效应 (图2) 。事实上, 未来人民币将不仅对美元升值, 实际有效汇率也会上升, 届时中国的顺差受到明显的影响。

其次, 从长期来看, 美国内部进行的结构性调整不会再支持中国依靠出口导向战略获得持续的高速增长。美国消费者的储蓄率在金融危机以前曾降到1%以下, 而到今年, 美国消费者的储蓄率已经上升到6%以上。危机前, 过度消费是美国存在的结构性问题;而危机后, 消费者通过提高储蓄来调整结构性失衡。2009年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达到1434.4亿美元, 而中国的总贸易顺差达到1963.9亿美元, 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占总顺差的73%。所以, 美国消费者的储蓄率提高对中国维持高额的贸易顺差非常不利。

资料来源:财汇信息平台

4 结论

本文解释了全球收支不平衡格局长期存在的原因即必要条件, 而随着其中一些必要条件在次贷危机后无法继续存在, 所以上述格局无法维持。随后又分析了逆差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途径, 进而研究了其对中国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这些影响短、中期内包括美国为首的顺差国对汇率的施压和顺差受限甚至收窄。而长期来看, 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可能发生实质上的变化。尽管从依赖出口转向依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在短期内可能对经济产生不小的冲击, 而且政府可能还无法摆脱对出口导向战略的依赖, 但是即使在短期内熬过美国等逆差国的政治压力, 这些国家储蓄倾向的上升也会降低对进口产品的需求从而迫使中国不得不通过提升消费来维持经济长期稳定地增长。而到那时, 消费类产业、服务业将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M.Dooly, D.Folkerts-Landau and P.Garber“.An Essay on the Revived Bretton Woods System”.NBER Working Papers 9971, 2003.

[2]Shang-Jin Wei&Xiaobo Zhang“.The Competitive Saving Motive:Evidence from Rising Sex Ratios and Savings Rates in China, ”.NBERWorking Papers 15093, 2009.

[3]艾肯格林著, 彭兴韵译.资本全球化:国际货币体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212~220.

[4]蔡.2009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社科文学出版社, 2009:99.

[5]陈建宝, 杜小敏和董海龙.基于分位数回归的中国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实证分析.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9.

[6]范建勇.经济地理与地区间工资差距.经济研究, 2009 (8) .

[7]娄峰, 李雪松.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影响的动态效应分析.中国社会科学, 2009:1993~2005.

篇3:经济全球化概述及对中国石油石化的影响

关键词:金融危机;国际传染性;政策;警示

前言:伴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创新逐渐突破了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发达国家作为经济发展的领头羊,為了顺应这一潮流,陆续实行金融自由化;而发展中国家出于发展本国的经济,也共同加入其中,从而形成了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情况会促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在这过程中,也会加大全球经济的运行风险,引发金融危机,并加剧金融危机的传染性。

一、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机制

(一)金融危机的概念、特征及相关理论

金融危机主要指金融资产、机构或者市场的危机,主要表现在金融资产价格的下跌、金融机构的倒闭等,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等等,特别在近几年金融危机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金融危机的具有三大特征:金融状况的恶化;金融危机所产生的金融恶化就是全部或者大部分金融领域的恶化,波及范围广;没有预兆,具有突发性,而且是短暂、急剧的恶化等特征。

(二)金融危机的发展特征

虽然国际市场的开放能够促进各个国家的经济在不同程度上的发展,但是,与基于共存的是风险,比较典型的几次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等,通过对金融危机的深入研究,也发现了其具有以下几大特点:

(1)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加快

在20世纪发生的金融危机频率与规模都是之前所没有的,特别是在进入21 世纪之后,金融危机的趋势也没有减弱的趋势,甚至是更加明显。

(2)金融危机的蔓延和传染性效应增强,速度快,波及全球

随着科学技术、互联网以及媒体传播方式的迅速发展,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主要以贸易自由化、生产全球化等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就造成了金融危机到来时,影响的范围更加广泛,同样影响程度也相对更深。

(3)金融危机的危害性不断加剧

金融危机在近年出现频繁,金融危机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打击很大,导致该国的经济一蹶不振,人民的生活得不到保障,对于社会的稳定具有消极作用,甚至出现政权更迭,给当事国的社会、政治等方面带来了消极影响。

(三)金融危机的理论

金融领域的稳定需要靠四个方面来均衡:货币供求、资金借贷、资本市场、国际收支,一旦这四个方面出现问题,那么势必会引起金融危机。

(1)货币危机理论

一部分国家对汇率制或固定汇率特别注意,一旦国内金融出现问题,与此相对应的汇率没有随之改变,那么就会导致本国货币实际价值的变化。势必会对本国的货币造成冲击,出现大幅度贬值的现象,甚至是通过其他手段提高利率,导致本国的固定汇率发生变化,最终被迫变更汇率的政策,货币危机理论发展的较早,相对比较成熟。

(2)银行业危机

银行危机实质是银行体系出现了危机,危机一般都是从银行内部开始的,比如:不良放贷等,最终导致银行机构承受巨大损失,无奈破产,与此同时,不追究本国的贷款,另外,政府发挥作用解决危机,银行与金融体系存在直接联系,所以,银行一旦出现危机定会一项金融体系,从而引起金融危机[1]。

(3)债务危机

债务危机主要是本国经济在发展繁荣时期大量借债,而当经济出现衰退时期,还不上所借的债务,负债金额庞大,最终导致债务危机,金融危机的爆发。

(4)系统金融危机

系统金融危机是由于金融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但是由于政策和市场各方面的监管不利,导致不稳定因素不断发展,于是出现恶性连锁反应,造成金融市场异常混乱,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负面效应。系统金融危机的出现很可能就是由货币危机、银行危机等的进一步恶化所产生的,因此,系统金融危机就是因为上述三种危机相互作用的结果,促使危机出现系统性危害,最终引发金融危机。

二、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机制

(一)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概念

自从上个世纪金融危机的不断爆发,不仅仅对本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而且也对其他国家和地区构成了一定的危害,因此,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关注并深入研究。

狭义的金融危机国际传染主要是指接触性传染,就是一个国家出现金融危机后,由于与该国的经济和金融方面存在一定的联系,促使局部和全球性的冲击以至波及各个国家,狭义的金融危机国际传染是将其他国家的宏观经济等作为基础的,以至于发生金融危机跨国作用的过程。

广义的金融危机国际传染是指一个国家金融危机的跨国传播和扩散,并且造成许多国家共同陷入金融危机之中,这其中包括金融关系密切的国家的直接传染,也包括金融关系不密切的国家的间接传染,这种间接传染很可能是由于冲击导致的“季风效应”,也有可能是“传染效应”,即由于投资者预期的变化引起自我实现的多重均衡。美国作为全球经济的核心国家,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十分密切,所以,当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之时,很多国家也同时深陷其中,出现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

(二)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特征

(1)具有迅速而广泛的传染性

在全球经济的影响下,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正因如此,联系在一起的国家就奠定了金融危机传染的主体,而且其波及范围也不断扩大。例如:欧洲货币体系发生危机之时,导致英国的英镑大幅度贬值,并在一段时间内不参与欧洲货币金融体系,不仅仅是英国,其他欧洲国家也随着受到金融危机带来的消极影响;亚洲金融危机中,泰国宣布放弃与美元有关系的汇率制,而同时,泰国的金融危机也扩散到东南亚其他国家,这次危机影响的范围特别广泛,进而冲击了韩国、日本等国,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美国次贷危机发生时,造成了全球的股市崩盘,而在雷曼兄弟宣布破产时,全球股市更是暴跌,以至在今后的两年当中,全球很多国家的经济都陷入困境,一蹶不振[2]。

(2)传染途径的多样性和机制的复杂性

在国家之间紧密联系的前提下,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方式有很多,比如:贸易传染、金融传染等,而各个传染方式还可以进行细化,银行之间的借贷等途径。由于金融危机传染方式的多样性,导致金融危机也是通过不同途径进行传播的,同时,各种途径综合在一起发挥作用,从而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复杂性,提高了研究和预防的难度。

三、美国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

(一)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国际上典型的金融危机,例如:亚洲金融危机等,特别是美国金融危机特点相对突出。

直接原因:美国为了应对经济衰退,积极实行低利率政策,由于许多国家与美国都存在金融联系,因此,这种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了美国以及全球资金过剩,为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奠定了资金基础,而后,美国又根据实际情况,迅速提升基金基准利率,却打破了繁荣景象,造成房价下跌,而将房地产作为基础的次级贷款出现违约,引发次贷危机;美国一直过度借贷,超前消费的发展模式无法继续,美元作为全球性的货币,能够利用这种优势换取全球资源,因此,美国就大肆的举债消费,而这种长期举债消费的情况,并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缺乏监管的过度金融创新,在20世纪30 年代经历过世界金融危机的重创之后,美国积极建立了市场监管体系与准则,并有效的管理市场行为,市场环境发展良好,但在1999年之后,美国放松了风险管控,使得市场交易信息不透明,这种现象没有得到及时的调控,使市场竞争恶化,导致金融风险不断积累和扩大,最终导致危机爆发,进而向全球扩散。

(二)美国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特点不同于传统的债务危机、货币危机等,他是由于金融衍生品市场过度创新,风险被放大的结果。美国这样的大国出现金融危机,传染范围广泛而且程度深远:全球股票市场的传染与效应,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出现,特别是雷曼兄弟宣布破产之后,对全球股票的冲击力度十分巨大,且影响剧烈;如今的经济环境是将各个国家的金融市场都融入进来并构成一个整体,各个国家之间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由于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拥有相对比较安全的投资环境,故,大部分国家购买美国债券或者将大部分资金都投入到美国市场。美国在进行资产证券化的过程当中就拥有众多参与者,于是,美国CDO市场的崩溃,直接影响了参与国的经济,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美国是国际市场上的贸易强国,对外贸易自然是持续逆差,由于美国人民的价值观的不同,国内居民消费一般都是以来进口,所以,但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时,美国的国民财富大幅度缩水,信用以及居民消费支出等都跟随缩减,因此,与美国存在直接贸易关系的国家势必会受到牵连。

四、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警示

(一)警惕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对我国的不利影响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外汇储备在国际上也名列前茅,而在面对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的外汇储备的安全受到了威胁,因此,我们就要加强国际合作,对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与此同时,调整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等,积极应对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缺陷。

(二)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必须严谨推进

开放的金融市场,虽然存在有利的一面,但是事物都有两面性,金融市场开放也造成了本国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容易受到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本国宏观调控难度也会加大,甚至导致金融危机。因此,我国金融市场必须要将开放与监管结合,而不是单纯的开放,这样我们才能够发挥其优势,避免其劣势,进而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对我国宏观调控的警示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市场调节是存在一定缺陷的,因此,我们不能够仅仅依靠市场调节,也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适当的宏观调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市场自身调节的缺陷,并维护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如果宏观调控的方式不正确,那么也会对经济造成损害。所以,我国要加强对经济发展情况的关注力度,全面的考虑各方面因素,不断的调整宏观调控手段,避免对经济造成损失,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3]。

(四)對我国金融市场监管的警示

发达国家采取相对自由的金融政策,忽视了风险,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因此,在金融市场运行的过程中就要加强对金融活动的监管和调控,防止风险的发生,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我国金融市场要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建立一个信息网络平台,加强沟通,联合行动,从而有效地避免金融风险对我国造成危害,保障我国经济安全。

结论:根据上文所述,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对各个国家的经济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我们就要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完善国际市场体系,各国之间应加强交流,共同携手,防止金融危机的爆发。

参考文献:

[1]安辉.现代金融危机国际传导机制及实证分析:以亚洲金融危机为例[J].财经问题研究,2010,18(03):259-261.

[2]韦艳华,齐树天.亚洲新兴市场金融危机传染问题研究:基于 Copula 理论的检验方法[J].国际金融研究,2012,20(05):12-14.

[3]李恒光.金融危机的形成、传染与实证研究:着眼于国家经济安全的视角[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8):158-159.

[4] 邓雪雅. 浅谈会计公允价值计量及美国金融危机[J]. 经济师. 2009(05)

[5] 蔡毅.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美两国经济的影响机理剖析[J]. 才智. 2009(22)

[6] 任祎卓. 浅析我国经济在美国金融危机中的影响[J]. 中国商界(下半月). 2010(01)

[7] 孟艳华. 浅论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启示[J]. 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 2008(11)

[8] 唐伟,刘建中. 从马克思金融危机理论解读美国金融危机[J].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09(02)

篇4:经济全球化概述及对中国石油石化的影响

一、金融海啸的成因分析

1. 美国房地产市场不断积累的资产泡沫是金融海啸产生的根源

2001年“9·11”事件和2002年美国纳斯达克网络泡沫破灭后, 由于担心经济下滑, 美联储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投资和消费, 从而拉动美国经济增长, 从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 美联储连续1 3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 使利率从6.5%降至1%的历史最低水平。宽松的利率政策推动了房贷需求和房价大幅上涨, 刺激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 保住了经济增长, 但滋生了经济泡沫。

随着美国经济的全面复苏, 通货膨胀的压力重新显现。因此美联储从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的两年时间里连续17次调高联邦基金利率, 将利率从1%提高到5.2 5%。利率的大幅上扬加重购房者的还贷负担。由于次级抵押贷款的放款对象主要是那些信用等级低、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客户, 随着利率的上升, 房价持续下跌, 他们难以将房屋出售或者通过抵押获得再融资, 最终导致次级抵押贷款违约率大幅上升。由房地产泡沫引起的次级抵押贷款的违约率的上升正是此次金融海啸的导火索。

2. 金融衍生链条的断裂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

购房者向房贷机构申请贷款, 房贷机构为了提高资金周转率又将贷款卖给房利美、房地美和投资银行等, 后者将次级抵押贷款打包成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然后出售给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对冲基金等在内的全球投资者以转移风险。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由各类机构和个人组成的复杂利益链条, 并且随着链条的不断拉长, 原始的借贷关系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 责任约束变得越来越松散。当房价上涨时这个利益链条上所有的参与者:住房建筑商、住房购买者、贷款银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 各取所需, 皆大欢喜。而当房价下跌导致借款人违约时, 利益链条就发生了断裂, 风险也必然沿着利益链条开始蔓延, 从而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

3. 美国监管机构的监管不力加剧了次贷危机的形成

导致金融海啸另一个原因是美国金融部门没有予以及时监管以及监管工具的缺失。当次级抵押贷款及其证券化在美国蓬勃发展时美国金融监管部门已经注意到了贷款标准的放松, 但美联储并没有及时进行规范。次贷危机爆发后, 美国金融监管部门对市场进行干预, 而此时住房市场需求已经受到严重影响, 加剧次贷危机的形成。

4. 金融全球化加速了金融海啸在国际间的传导

随着金融全球化愈演愈烈, 金融机构的国际化扩张和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日趋紧密, 美国的金融债券不仅出售给本国的投资者, 而且出售给国际金融机构和投资者, 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产品将全球金融机构错综复杂地盘结在一起, 一旦美国次贷危机爆发, 危机将迅速向全球蔓延, 导致世界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 从而使金融海啸席卷全球。

二、全球金融海啸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随着金融海啸的全球蔓延, 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是从贸易传染效应、金融传染效应、实体经济传染效应等三个方面来进行传导和蔓延:

1. 贸易传染效应

我国是一个外向型经济占主导的国家, 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固定资产投资、外贸出口、内需之一的外贸出口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相当高, 2007年已经达到37.5%。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 世界经济增速明显放缓, 这对我国外贸出口产生较大的影响。2008年前三季度, 我国出口10741亿美元, 增长22.3%, 比上年同期回落4.8个百分点。对美出口增长11.2%, 比上年同期回落4.6个百分点。从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到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海啸, 我国的对外出口增幅明显回落。

2. 金融传染效应

(1) 对中国外汇储备的影响

由于中国经济持续增长, 加上美国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国际上大量的热钱源源不断流入中国, 使中国再次成为国际资本保值、增值的避风港, 但也使我国的美元外汇储备暴露于风险之中。截至2008年末, 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1.95万亿美元, 其中约有1万亿美元左右投资于美国国债与机构债, 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 债券价格下跌再加之美元持续贬值, 使得中国外汇储备在国外投资处于缩水状态。

(2) 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商业银行业的主要影响在于它们所持有的按揭证券化产品的数量和种类。从各银行公开数据来看, 中国银行是拥有美国按揭信贷证券化产品数量最多的国内银行, 共持有雷曼兄弟控股及其子公司发行的债券7562万美元, 总风险敞口为1.29亿美元。尽管国内商业银行海外证券投资总额占总资产的比重并不高, 但是由于与金融危机相关的风险尚未完全的释放, 此次金融危机对于中国银行业产生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仍然存在着不确定性。

(3) 对银行系QDII产品的影响

截至2008年11月28日, 根据普益财富统计, 有28家中资银行发行46款QDII理财产品, 由于目前的QDII主要投资美国市场, 以及中国香港市场, 受美国的金融危机影响, 导致QDII基金净值缩水, 正收益的仅有3款, 其余4 3款均为负收益, 亏损面达9 3.4 8%。

(4) 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影响

受金融危机影响, 美国道琼斯3 0种工业股票指数、纳斯达克指数和标准普尔5 0 0指数等三大股指纷纷大幅下跌, 并陷入熊市。从2007年10月的峰值期到2008年7月, 其三大股指分别下跌2 1.6%、2 1.7%和2 0.8%, 从而带动全球股市大幅下滑。中国股市在全球股市一遍“跌声”中也不能独善其身, 上证综合指数从2007年10月16日的6124.04点大幅下跌到2008年10月28日的1664.93点, 跌幅高达72.81%, 成为中国股票市场上历史跌幅最深之一。在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投资者预期中国的G D P增速将放缓、上市公司盈利水平将下降、市盈率将上升、流动性将收缩、QFII将集中套现盈利, 诸多因素对中国股市下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3. 实体经济传染效应

(1) 对房地产业的影响

金融海啸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首当其冲就是房地产业。在中国楼市处于低谷的情况下, 中国经济虽然没有完全融入世界经济, 但也与世界经济密切相关, 特别是近来国外投行抛售在华物业, 可能会加快中国房地产下滑。国外投行出售物业回笼资金、把握现金等待未来投资时机, 进一步影响了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信心, 市场观望气氛浓郁。银行收缩对房地产公司的信贷, 房地产融资也更加困难, 已经上市的房地产公司, 由于证券市场不景气想通过债权和股权进行融资的路已基本不可能, 未上市的房地产公司想通过I P O的方式进行融资也基本没戏, 因此从整体上看房地产业将陷入低谷时期。

(2) 对国内企业的影响

自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 “中国制造”随之受到影响, 我国对美出口增幅已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影响, 美国人消费意愿下降, 消费者的购买力与产品的销售速度随之下降, 导致有相当一部分技术创新能力弱、利润率低、抗风险能力不强的出口主导企业有可能无法生存。

三、全球金融海啸给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随着全球金融市场飞速发展, 新的金融产品不断涌现, 衍生产品多、产业链长、金融风险隐蔽等新情况将使得金融危机的防范与监管日益困难。美国次贷危机无疑为中国经济的健康、平稳、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了经验教训, 认真分析金融海啸成因和影响将对中国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将产生重要的启示作用。

1. 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由于金融海啸席卷全球, 每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单靠哪一个国家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不能阻止金融危机的蔓延, 因此世界各国应该携起手来, 排除分歧, 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来应对这场危机。2009年4月2日在伦敦成功举行的二十国集团峰会成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典范, 为遏制金融海啸的进一步蔓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会议达成如下共识:

(1) 刺激经济方案和注资IMF

二十国领导人同意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多边金融机构提供总额为1.1万亿美元的资金, 旨在恢复全球信贷和就业市场及经济增长。其中, 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可用资金由现在的2500亿美元增加至7500亿美元, 中国将提供400亿美元;支持2 5 0 0亿美元的最新特别提款权配额;支持多边发展银行至少1000亿美元的额外贷款;确保为贸易融资提供2500亿美元的支持。

(2) 打击避税天堂

(3) 反对保护主义和促进全球贸易及投资

(4) 巩固全球金融机构

2. 重塑国际金融新格局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 全球金融格局也在发生演化。从近代来看, 由金本位制 (1816年~1914年) 演变到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4年~1976年) 然后过度到现在的牙买加体系 (1976~今) 。霸权国的兴起和衰落必然引起国际金融格局发生相应的变化。而经济或金融危机则成为推动国际金融格局加速演变的催化剂。在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下, 国际金融体系中美国与美元一枝独秀的局面面临着挑战, 重塑国际金融新格局将势在必行。

3. 积极发挥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宏观调控作用

2008年11月中国政府决定对宏观调控政策作出重大调整, 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并在今后两年多时间内安排约4万亿元资金强力启动内需, 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国家的宏观调控不仅可以消除自由市场经济的盲目性, 而且适时的宏观政策的出台也使得理性的经济人形成一个合理的预期, 从而增强大家对经济发展的信心。

4. 加强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 以及金融危机预警机制的建设

金融危机往往是金融风险积累的结果, 要将通货膨胀、汇率、银行体系风险、债务风险都纳入金融危机的预警系统。根据我国目前实施金融监管的现状, 应重点从制度上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杜绝监管的漏洞, 使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分工协作高效运转。实践证明, 完善的法律体系、良好的会计标准、透明的金融制度、高效的资本市场和规范的公司治理, 对抵御金融危机有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5. 加快中国经济转型的步伐、大力提倡自主创新

金融海啸使得拉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出口贸易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使得我国出口企业受到重创, 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势在必行。此次金融危机, 以及人民币不断升值使中国的出口企业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因此企业要转型。我国必须进一步强化国内需求增长的能力, 把中国的“出口拉动型”经济转变为“内需拉动型”经济。同时, 企业应通过自主创新来实现自主品牌的研发, 开拓新的市场, 出口一些技术含量高的产品, 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从而确保中国经济的平稳增长。

6. 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与调控

由于房地产是具有长期耐用消费品和投资品双重属性的特殊产品, 其建设周期较长、与其他产业关联性较强、牵涉的经济主体较多、对金融支持的依赖性较大等特殊性质, 决定了房地产金融创新产品的开发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利益冲动。房地产领域的金融创新产品价格的制定、如何实施有效的金融监管, 以及房地产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等问题都是极为复杂的, 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 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与调控。

参与文献:

参考文献

[1]潘锐: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及其对国际金融秩序的影响[J].东北亚论坛, 2009, (1)

[2]吴丹: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启示[J].消费导刊, 2009, (1)

[3]张文进:浅析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J].消费导刊, 2009, (1)

篇5:经济全球化概述及对中国石油石化的影响

【关键词】煤化工;发展现状;石油化工;影响

1.中国煤化工的发展现状

1.1传统煤化工产能过剩

传统煤化工的产品主要包括合成氨、甲醛、甲醇、乙酸、电石、乙炔衍生物等,随着工业的发展、资源的开采、地方经济的突飞猛进,传统煤化工发展速度极快,产品的生产超过市场的需求,出现产能过剩现象,尤其表现在甲醇的生产,由于甲醇是新型煤化工的中间体,投资者过高估计了甲醇的市场需求,投入大量资金生产甲醇,而实际上的市场需求增长速度缓慢。

1.2新型煤化工快速发展

1.2.1煤制烯烃

我国当前已经建成的新型煤化工企业主要有:位于内蒙古包头的神化包头煤化工有限公司、位于内蒙古多伦的大唐内蒙古多伦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宁夏宁东的神化宁夏煤业集团、位于河南濮阳的中国石化中原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分别采用MTO、MTP、MTP、煤基甲醇制烯烃(SMTO)技术。据统计,我国已经建成和拟建的煤制烯烃项目超过30个,年产量将达到20Mt,至2015年将有10个煤制烯烃项目建成,每年能提供6000Kt煤制烯烃。

1.2.2煤制油

新型煤化工煤制油主要包括煤炭直接液化和煤炭间接液化,传统的煤化工煤制油则主要包括甲醇制汽油和煤焦油氢化。我国新型煤化工煤制油基地主要有三个: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的中国神化煤制油化工公司和内蒙古伊泰煤制油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山西长治的山西潞安集团,其中神化煤制油化工公司包含煤炭间接液化项目和煤炭直接液化项目,另外两地均为煤炭间接液化。据专家分析,预计在未来五年将分别在宁夏宁东、陕西榆林、山西长治、新疆甘泉堡或伊犁建设四个煤制油项目,将我国每年的煤制油产量提高10.9Mt。

1.2.3煤制乙二醇

我国目前已经建成的煤制乙二醇项目主要只有一个,即位于内蒙古通辽的通辽金煤化工有限公司,另外还有几个试验项目:上海浦景化工技术有限公司与安徽淮安化工集团、华东理工大学合作的试验项目,山东华鲁恒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试验项目,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日本高化株式会社参与的浙江台州试验项目等等。虽然国内拟建的煤制乙二醇的项目较多,但是煤制乙二醇生产技术难题尚未突破,国内对煤制乙二醇的市场需求较大,这也要求加大对煤制乙二醇生产的投入,提高生产技术,实现煤制乙二醇项目商业化。

1.2.4煤制天然气

目前由国家批准的煤制天然气项目有四个:位于内蒙古赤峰的内蒙古大唐国际克旗煤制天然气公司、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的内蒙古汇能公司、位于辽宁阜新的大唐集团阜新公司、位于新疆伊犁的庆华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以新疆伊犁的庆华能源集团的规模最大,其中内蒙古大唐国际克旗煤制天然气公司、伊犁的庆华能源集团已经建成。此外,国内还有大量的正在建设或拟建设的煤制天然气项目,在新疆就多达20个,全国超过40个。且我国煤制天然气在生活中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在国产天然气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1.2.5 IGCC发电技术的发展

随着环境问题的加剧,全球提倡节能减排,IGCC技术也在环保运动中得到迅速发展。采用IGCC联合装置,能将煤化工产品的生产与发电有效结合,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程度化,有效节约能源资源。

1.3新型煤化工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1)煤化工技术尚不成熟。当前对于全球来说煤化工是新型的产业,发展时间短,存在一定的技术缺陷,我国煤化工的发展主要集中在近几年,技术尚不成熟,必须在工程放大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工程应用,在试车成功后还需长期间的安全检测,盲目的、激进的开发和建设,可能会造成大量的资金、资源的浪费。

(2)环境危害大。在煤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大量的炭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排入空气中,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在当前全球温度升高、温室效应严重的情况下,大量二氧化碳的增加,会加剧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的局势。

(3)水资源问题。煤化工产品的生产需要大量的水资源,而我国煤炭资源与水资源呈逆向分布的状态,对煤化工产品的生产造成阻碍。再者,煤化工为谋求快速发展,滥用水资源会导致严重的水资源污染。另外,我国人均水资源相对国际平均水平较低,水资源分布不平衡,部分地区出现饮水问题,煤化工的水资源投入势必会加剧国内水资源短缺问题。

(4)投资风险高。新型煤化工产业投资成本高,煤炭消耗量大;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环保税、环保设备的引进和污染处理都会大大增加煤化工产业的成本;我国煤化工产品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北方,而煤化工产品的市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一带,远距离的运输提高了物流成本。其次,不同地区的市场竞争机制也不尽相同,例如在东部沿海地区,虽然市场需求量较大,但是也面临着进口中东等地区较低廉的化工产品的竞争。再者,对市场和行业情形缺乏调查,同一产品的多企业生产,可能会造成产能过剩,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后续产品的开发。

2.煤化工的发展对石油化工的影响

2.1积极影响

2.1.1优化石油化工的原料和燃料结构

发展煤化工可以生产成品油、LPG等石油产品,生产乙烯、丙烯等石化等产品,煤制天然气还可以作为燃料,丰富石油化工的燃料,在石油价格高涨的情况下,煤制燃料尤其具有优势。再者,使用煤制氢能有效降低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成本,为石油化工企业加工劣质原油提供相对廉价的氢气。最后,煤炭燃料相对廉价,采用IGCC联产化工产品方式,更加清洁、高效地为石油化工企业供电、供热等,相对石油燃料能有效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更绿色更环保。

2.1.2实现石化产品多元化

相对石油化工产品,煤化工产品如乙二醇、甲醇等产品含氧较多,能有效弥补石化产品中含氧化物产品的欠缺,实现产品的多元化。

2.1.3促进石化产业结构调整

石油价格持续偏高,煤化工产业快速发展,煤化工生产的石化产品成本低,在市场竞争中占有较大优势。在南京地区已经形成了油、煤、天然气一体化发展的石化企业群,金陵公司全部采用煤制氢加工劣质原油,南化公司生产合成氨都以煤为原料,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将石油化工产业与煤化工产业有机结合,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石化产业结构的调整,有效提高我国石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2消极影响

煤化工的迅速发展,煤化工技术的提高,煤化工产品质量的提升和多样化,将会造成石化产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对传统的石化产品造成冲击,对石油化工的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煤原料价格低廉,煤化工产品成本较低,相对石油化工产品具有一定的优势,对石油化工产品的销售造成一定的冲击。

【参考文献】

[1]杨卫兰.我国新型煤炭工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石油化工技术与经济,2012(28).

[2]王基铭.中国煤化工发展现状及对石油化工的影响[J].当代石油化工,2010(18).

[3]李永霞,陈晓峰,杨超松.浅谈煤化工的发展状况及面临问题[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31).

[4]陈俊武,陈香生.与石油化工和热电联合是煤化工可持续发展之路——《石油替代综论》专著中煤化工部分要点[J].炼油技术与工程,2009(39).

篇6:经济全球化概述及对中国石油石化的影响

1 现状分析

石油石化企业的低碳发展, 面临着来自于成本、管理、能源竞争各个方面的巨大挑战。低碳化发展必将推动我国石油行业的整体发展, 也将给石油企业带来技术环节上的不小压力。因此, 作为肩负节能减排责任的石油化工企业, 要坚持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这也是优化能源结构的必由之路。

1.1 低碳技术和管理的滞后

在低碳能源发展方面, 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 明显滞后。近年来, 国外企业在新能源研发上投资达80亿美元。在先进能源的研发和CO2的捕获、储存和利用上, 已经做了诸多实践。在低碳排放的管理方面, 某些国家要求石化企业即时报告排放情况, 并对石化公司分配了排放限额, 超过限额就会罚款。目前, 我国在低碳排放领域, 还缺乏系统化、制度化的管理体系, 管理方式与国外相比, 还相对粗放、滞后。

1.2 低碳化带来的技术和成本压力

在原油生产过程中, 由于油田的开采方式、生命周期和特点不同, 企业所排放的温室气体也不同。同一个油田, 在不同时期用不同方式开采, 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差距好几倍。在原油的二次开采和三次开采过程中, 虽然产油量会增加, 但是能源耗损和温室气体的排放也会相应的增加。我国的大多数油田, 都处于后期开发阶段, 为了提高原油的产量, 普遍采用二三次开发, 渐而也造成了能源的耗损和温室气体的排放。目前, 我国的石油石化行业, 普遍存在着装置差、规模小、运转周期短、能源耗损高等不良因素, 因此中国的油品质量势必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污染排放物也会高于国外发达国际。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下, 我国石油石化企业必须克服成本和技术上的重重困难, 提高石油行业技术上的创新、提高我国石油石化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 为保障新经济形式下的低碳要求和未来国际竞争的需要, 添砖加瓦, 做好坚实的后盾。

2 低碳经济与中国石油石化企业行业的发展对策

2.1 强化低碳意识

低碳经济是未来石油行业的核心发展趋势, 石油企业要深化节能减排意识, 加强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 立足于当前, 考量长远价值, 做好整体性规划。要转变传统的生产技术和方式, 加强高附加值、清洁燃料的生产, 提高石油企业的产出效能。利用先进的技术, 改进设施, 降低企业的物耗能耗。在企业的发展战略上, 要以低碳、节能减排为发展核心, 用制度规范化节能减排任务, 确保其落到实处。大力宣传普及低碳经济, 增强员工的低碳意识, 加强企业的激励政策, 确保石油企业从业者低碳意识的逐步深化。

2.2 重视低碳技术

低碳经济是我国石油石化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因此要重视研发低碳经济的相关技术, 大力发展低碳技术, 增强与研究机构、大学以及国际大型石油石化企业的合作, 狠抓技术储备, 强化知识产权建设, 保障企业在市场竞争力获得核心优势。

只有率先掌握低碳技术, 就掌握了石油行业的优先权。因此, 有选择性的研发低碳能源技术, 加强石油石化行业的低碳排放和转化技术的研发, 强化CO2的储备和利用, 是新经济形式下实现低碳经济的新需求。

2.3 加大可再生能源开发

再生能源在我国的发展相对滞后, 尤其在太阳能、核能、生物能等领域上, 技术尚不成熟。在我国油气消耗比较大的情况下, 要因地制宜, 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 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新的能源, 促进社会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2.4 加强减排管理和专业人才的培养

完善我国节能减排立法制度, 加强企业减排的基础工作。严格把控石油石化企业在勘探、生产、开发、炼化和运输各个环节上, 节能减排方针政策的落实情况。将减少CO2实现低碳排放作为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中的核心问题, 采用先进的技术强化企业的节能减排水平。加大企业内部节能减排的宣传力度, 提高全体员工的节能减排意识。通过多种突进, 强化专业节能减排人才的技术培养和储备工作, 在提高企业节能减排目标的同时, 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保障。

3 结语

低碳是经济新常态的必然发展趋势;是中国石油石化行业发展的一个新契机;是促进能源再生发展、缓解我国油气供应压力的有效手段;是低碳经济的践行者。低碳经济给我国石油石化企业带来了更多新的机遇, 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 要高度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 切实的将低碳经济作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来抓, 转变传统的观念, 创新技术手段, 保障我国低碳经济的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许志明.低碳经济与石油石化行业关系浅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

[2]曲军.石油企业低碳经济战略转型研究[J].价值工程, 2011.

[3]任岩.石化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

[4]杜伟.低碳经济与中国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J].国际石油经济, 2010.

[5]赵丽洲.关于我国石油石化行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1.

篇7:中国经济转型及对美印的影响

中国成功完成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将惠及地区和全球经济。在鼓励中国坚持经济改革和扩大开放上,印度和美国有共同的利益。两国可通过与中国的双边对话及多边论坛、多边协议来推进这一进程。

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一次艰难的结构性调整,欲借此转变增长模式。在过去三十年里,中国依靠出口和投资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这种经济增长模式会随着时间流逝逐渐失去动力。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因此其出口额的增速很难比全球市场的增速更快。中国的投资率稳定增加,占整个经济的近50%,如此高的投资率带来了相应的问题,即生产过剩开始在整个经济中显现,如房地产、重工业以及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中国不仅存在空置房,甚至还存在空城。重工业部门如钢铁业和水泥业仅以大约二分之一的产能运行。基础设施建设过度也显而易见,为其融资的地方政府债务飙升。

中国领导层认识到了以上问题,并在2013年11月召开的三中全会决议中提出遏制投资浪费的方案。随着投资率下降,中国经济能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不过这需要供应方有更高的生产率且加强创新,需求方则要增加家庭收入和国内消费。

一些重要的改革措施将有助于这一转型。第一是放松限制人口流动的户籍政策,尤其是对从农村进入城市的家庭;第二是金融自由化,由市场决定的利率能让储户获得可观的回报,提高企业和地方政府的资金成本;第三是汇率由市场决定,以增强对面向国内市场生产的激励作用;第四是服务业自由化,目前这一领域是国有企业主导的,对国外投资和贸易不开放。在20国集团(G20)国家中,中国在金融服务、电信、物流和传媒领域对外资开放程度最低,而其他大型新兴经济体如巴西和印度在这些领域更为开放。印度和美国面临相同的问题,即两国对中国迅速增长的海外投资相对开放,而中国在某些关键领域依然限制外资。

虽然中国改革计划的广度令人印象深刻,但旧的模式已经形成了阻碍改革的庞大既得利益集团,因而改革的实施目前还很缓慢。在主要的大城市,现有人群对外来务工家庭流入的接纳不够积极;国有企业和当地政府不希望资金成本提高,因为这样会加剧其债务负担;出口企业和地区反对汇率改革;交通、金融、传媒以及电信等大型国有企业已在保护中成长壮大,他们不愿开放本行业而加入国内和国际竞争。

中国成功完成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将惠及地区和全球经济。当前中国投资放缓已经成为全球能源和矿物价格疲软的因素。中国应该继续维持对国际能源和矿物出口的需求,只是速度要有别于过去。这样较小的能源和矿物需求不至于引发较大的价格上涨。中国的进口应该更加多元化。例如,去年有1亿中国人赴国外旅游,主要目的地是亚洲。随着中产阶级人数的扩大,旅游业需求很可能迅速上涨。而中国的海外旅游消费被算作国际收支中的“进口”。中国转型的另一个积极方面是工资快速上涨,这导致的结果是,中国在许多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如鞋类、服装和电子组装等)丧失了比较优势,这些行业开始向南亚和东南亚等工资成本更低的地方转移,促进了那里的增长。如果中国成功提高国内消费,并控制投资,那么其总体贸易顺差——在全球范围内仍然很大——应该会保持稳定或有所下降。但即便这样,中国在一段时间内还不太可能成为全球资本净输出国。因此,新的机构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能使其回收利用盈余。

这些积极的发展是必然的。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新领导层针对各级官员刮起了反腐风暴,但尚缺乏对防止腐败产生的体制问题的探索,如资产和收入信息公开和公民社会的完善。如果中国的改革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则将给全球经济带来各种问题。如果投资得到遏制而消费却跟不上,中国的贸易顺差就会扩大。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决定的汇率很可能会贬值,工资增长很可能停滞,中国将努力保住劳动密集型行业。

就在上个月2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对印度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访问。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中国继续和平崛起符合美国利益,中国不稳定、贫穷和解体才是我们的危险。

上一篇:学生的类型与因材施教下一篇:高考零分作文只求一抱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