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告看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

2024-04-24

从广告看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通用10篇)

篇1:从广告看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088322131陆倩菁

摘要:要分析经济全球化对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影响,必须要清楚而全面地了解汽车工业的发展之路。本文对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特点和世界汽车产业发展趋势进行了较深入细致地分析。阐述了经济全球化对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世界汽车工业,影响

世界汽车工业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作为一个产业,汽车工业依次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产品发明、产品发展、产出迅速扩大和以更新需求为主的市场成熟阶段。从整体上讲,世界汽车工业已经步入以更新需求为主的成熟市场阶段,但部分市场还处于产出迅速扩大的市场发展阶段,中国汽车工业就是处于这一发展阶段。

一、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特点

(一)汽车产业高度全球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新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汽车生产国际化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经营国际化

为了绕过贸易壁垒和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跨国公司几乎都是从全球的角度来制定经营战略,选择最合适的地点进行生产,以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

2.产品国际化

许多具有共性的产品,为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已失去了民族性,追求的是国际性、通用性和竞争能力。

3.市场国际化

工业发达国家的汽车进出口量都很大,是世界汽车市场的主体。跨国公司为将市场延伸到世界各地,根据市场开发产品,根据市场组织生产,市场成为组织经营生产活动的源头和核心。

4.资本国际化

跨国公司为扩大市场,积极同发展中国家在汽车生产上进行合资、合作或当地设厂生产。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的汽车公司相互持股,分别在对方国家设厂。

5.技术合作国际化

技术互补和技术转让是表现技术国际化的两个方面。跨区域、跨系统、众多

企业同时参与的电子开发,将会不断扩大企业合作关系,缩短开发时间和经费。

此外,大的汽车制造商已经不再将技术保密作为垄断市场的唯一手段,而是让技术直接进入市场进行流动,通过技术转让直接获取利润。

(二)市场成为决定汽车工业发展前景的关键因素

当今世界汽车工业已形成足够大的规模,生产能力、技术水平都可以满足各种需求,真正主宰汽车产业发展方向和速度的关键就是市场,形成生产能力、产品开发、技术水平等一切都围着市场转的局面。

(三)世界汽车销售市场的重心逐渐东移

近十多年来,亚太地区一直是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加之人口众多,汽车拥有率明显偏低,市场潜力巨大。从长远来看,亚洲将是汽车最大的目标市场,也必然成为众多汽车厂商争夺的焦点。

(四)生产经营集团化及跨国公司、寡头垄断格局已经形成世界汽车工业经过了一个世纪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寡头垄断的格局,即少数汽车生产厂家占据着大部分的市场。寡头垄断的形成,是汽车工业成熟的标志,是企业间激烈竞争和一系列兼并的结果。汽车工业是规模经济效应最显著的行业之一,产量越大,越有利可图。

(五)生产能力与市场需求矛盾突出

由于汽车工业在各汽车生产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加之汽车产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十分明显,各汽车生产厂家都十分重视提高生产能力。汽车工业的生产能力迅速提高,而全世界汽车的市场需求增速却十分有限,甚至有时出现负增长,造成严重开工不足。

(六)跨区域、跨国界的企业兼并与联合近年来,汽车行业的兼并浪潮愈演愈烈。跨国集团为了扩大市场份额或是实现战略性互补等原因,纷纷向以前的竞争对手张开了怀抱。零部件企业的兼并与重组将对世界零部件供应体制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意味着全球范围内的零部件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开始。

二、世界汽车产业发展趋势

(一)产品发展趋势

随着环保、节能观念深入人心,经济后发展地区汽车消费量的增加,以及在汽车消费市场成熟而且人口稠密地区停车泊位的日益紧张,小型车的比例在不断增加。扩大小型汽车的生产是汽车生产企业想要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的必然选择之一。

(二)产品更新周期越来越短

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是增强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有利于改善产品的市场适应性,并及时投入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为了缩短开发周期,各公司都对内部开发体制、与配套厂家有关协作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三)大力采用通用底盘

平均来说,汽车底盘的开发费用约占整个车辆开发总费用的80%。因此,采用通用底盘是在全球竞争中降低产品开发成本、生产成本和缩短开发周期的关键因素。大力推行通用底盘,扩大通用底盘的生产规模,另外也将加剧底盘、发动机等配套厂之间的竞争。

(四)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选购零部件来降低成本

在一辆汽车的制造成本中,零部件成本要占60%—70%,因此同零部件厂家共同降低成本是非常重要的。通过零部件标准化和共享相关零部件,整车厂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选择供应商来降低成本,一般整车厂在长期配套或是大量配套时都要规定成本压缩计划,而零部件厂家则通过扩大规模来降低成本,满足整车厂的要求。

(五)广泛采用新技术

在动力性和提高燃油效率方面,材料构成,行驶安全与提高舒适性方面,环保和节约能源广泛采用新技术。

三、结语

从目前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来看,大跨国公司的优势越来越明显,随着汽车产品开发周期进一步缩短,汽车生产规模小的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会越来越大,为了生存必须和其他企业联合,这就导致了汽车产业全球范围的兼并与重组。所以说,我国已经失去了独立发展民族汽车工业的国际环境。如果我们还再一味强调自主开发独立发展,已经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要和满足日趋严格的法规要求,无法与国际跨国汽车集团抗争。只有充分吸纳各国技术所长的合资合作才是降低研究开发成本、缩短新产品开发/生产周期、增强竞争力的现实有效途径。与汽车生产跨国集团合资合作,是当前汽车工业后发展国家谋求发展的最好形式。

参考文献:

[1]袁木.《管理现代化》

[2]郭克莎,等.差距与赶超—中国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比较研究.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3]世界汽车工业发展报告.国研网, 2000-05-02.

篇2:从广告看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

(1)从历史的角度看,自工业革命以来影响经济全球化进程的积极因素和不利因素主要有哪些?

(2)当今世界具有全球性影响的主要区域经济组织有哪些?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的 关系如何?

(3)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争夺十分激烈。目前世界资源的生产与消费严重不平衡的表现如何?我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树立何种观念?

【答案】(1)积极因素:三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政治 格局朝多极化趋势发展;区域经济集团化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极因素:二战后的冷战对峙和美苏争霸;有些国家实行关税壁垒及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2)具有全球性影响的主要区域经济组织包括欧洲联盟、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等。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又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经验和条件,并加强了全球经济的依赖关系。两者之间虽有一定的矛盾,但从长远观点来看,两者是相互促进、并行发展的。

篇3:从广告看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

一、全球经济危机对俄罗斯能源业的影响

(一) 能源与外汇储备

“石油美元”大量流入俄国内, 为其补充了源源不断的黄金和外汇储备能力。过去8年来, 俄罗斯依靠石油收入还清了近乎全部的外债, 并且建立了庞大的储备。截至2008年8月1日俄罗斯的外汇储备已达到5975亿美元, 外汇储备规模仅次于中国和日本在世界排第三位, 但自8月份以来, 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致使油价节节下滑, 俄罗斯的黄金和外汇储备已经减少了1600多亿美元。

(二) 能源与股市

2008年9月16日, 受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影响, 俄罗斯股指下跌11%, 股市暂停交易。俄罗斯上市公司中, 能源企业股票跌幅居前。其中,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股价下跌6.64%, 卢克石油公司股价下跌7.33%, 俄罗斯石油公司股价下跌8.35%, 苏尔古特石油天然气公司股价下跌9.33%。这仅仅是经济危机刚刚开始, 俄罗斯能源股价即表现得如此敏感, 伴随着危机蔓延, 下跌指数将会更加严重。而且俄罗斯70%的石油产量和91%的天然气产量来自这4家公司, 因此它们在俄罗斯经济中的影响举足轻重。2008年9月24日, 这4家公司负责人联名致信俄总理普京, 请求俄政府提供贷款, 用于向西方银行偿还贷款。这些油气公司还请求普京责成俄罗斯财政部和中央银行建立向战略性行业注资的机制。

(三) 能源与预算赤字

俄罗斯上次出现预算赤字是在10年前, 当时由于其未能按期偿还债务, 而且无力支付数百万员工的薪资。此后, 油价的上涨及时化解了俄罗斯经济的危机, 但目前油价下滑的程度超出所有人的预期。据有关资料表明, 每桶石油价格每下跌1美元, 俄罗斯财政收入就会缩水20亿美元。近日,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的经济顾问达瓦科维奇对俄新社说, 目前原油价格已经较2008年夏季时的高位跌去了75%以上, 油价下挫将令俄罗斯在2009年不可避免地出现财政赤字。

(四) 能源开采量降低

俄罗斯商业咨询公司发布的《俄罗斯石油天然气领域的预测和反危机措施》研究报告中指出, 2008年前10个月俄罗斯的石油开采量减少了0.6%, 降至4.072亿吨。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 一些俄罗斯公司不得不调整自己的生产计划。俄罗斯卢克石油公司正式确定将石油开采量降低1.14%, 降至9550万吨。俄罗斯天然气工业石油公司宣布将开采量降至3120万吨。在俄罗斯天然气工业石油公司和俄罗斯卢克石油公司之后, 俄罗斯苏尔古特石油天然气公司也降低了石油开采量, 2008年俄罗斯苏尔古特石油天然气公司的石油开采量将达到6300万吨, 比2007年的开采量预计低2.3%, 甚至更多。

二、经济危机下俄罗斯能源业举措

(一) 对内——积极扶持与救助

面对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给俄能源业的巨大冲击, 2008年9月俄政府将石油出口关税从每吨495美元降至372美元, 到年底能源企业将减少近60亿美元税负。政府还承诺向天然气工业公司、俄罗斯石油公司、卢克石油公司和秋明英国石油公司拨款90亿美元, 用于偿还外债, 以此保障经济动脉的安全。俄罗斯能源部副部长西纽金也向媒体表明, 俄罗斯将拨出1460亿卢布来协助能源公司在2009年维持投资与提升能力。同时, 鉴于目前美元与欧元波动剧烈, 政府积极引导能源出口用卢布结算。而在石油出口方面, 俄政府已经在着手建立俄罗斯石油交易所, 为用卢布结算石油出口而努力。

(二) 对外——兼顾斗争与合作

2009年1月7日, 俄乌“斗气”成为在经济危机后的又一热点话题。来自俄罗斯、途径乌克兰的天然气有史以来第一次被全面切断。欧盟被夹在中间充当了“人质”。这一事件表面看起来似乎是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一场商业之争, 但实际上是在向世人发出一种信号, 希望警示这个通过“橙色革命”不断摆脱俄罗斯影响力, 和欧盟乃至西方越走越近的国家:俄罗斯依然控制着它的生命线。同时, 它也向世人证明, 危机时期俄罗斯的“能源外交”依然强硬。就在俄与乌“争气”的同时, 与国外广泛开展燃气合作项目的进程也在不断推进。俄罗斯和塞尔维亚2008年12月24日在莫斯科签署了涉及石油、天然气领域的3个合作文件。此项文件包括, 总价4亿欧元的俄罗斯天然气工业石油公司收购塞尔维亚石油工业公司51%股份的合同、“南溪”项目框架内在塞尔维亚修建天然气管道的基础协议、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出口公司与塞尔维亚天然气公司关于地下储气方面的合作备忘录等。其中, “南溪”项目由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和意大利的埃尼公司共同发起, 旨在把西伯利亚的天然气输送到西欧, 预计耗资100亿欧元。这条管道一旦建成, 每年至少可输送1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该管道在塞尔维亚部分约400公里。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和塞尔维亚总统塔迪奇出席了签字仪式。

三、经济危机下对俄能源业发展趋势预见

(一) 继续坚守“能源主导”并适时运用“能源武器”

自2003年5月30日, 俄政府通过了《俄罗斯2020年前能源战略》, 开始以能源为坐标确定外交重点, 调整新世纪对外战略, 强调要借能源外交促进经济复苏、维护地缘政治利益。然而, 在全球油价大跌, 危机笼罩的今天, 俄罗斯依然会坚守自己的“能源外交”, 并适时运用“能源武器”。其原因如下:一是经济危机使俄罗斯元气大伤, 与之相关的能源业更是举步维艰。但能源业至今为止仍是俄罗斯维系其经济增长的源动力, 因此, 无论多么艰难, 俄政府都会不遗余力地去扶持能源业, 不会放弃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二是经济危机带来燃气进口国对其需求的缩减但却无法泯灭欧洲很多国家目前对俄油气资源依赖的事实。俄乌“斗气”, 欧盟“断气”已充分说明, 无论是危机前还是危机正当时, 俄罗斯随时都会借助“能源”对话, 并适时运用“能源武器”。

(二) 继续寻求“能源伙伴”去完善加固其“能源防线”

面对曾经是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的乌克兰眼看着要成为北约成员国, 而它的主要燃气消费者目前又必须通过这一中转站的境况, 俄罗斯感到无可奈何, 同时也意识到修建一条绕过乌克兰输往欧洲的管线有多必要。危机之前, 俄罗斯便着手实施这一计划。危机到来之际, 更会加剧这一进程。普京在2009年1月7日会见德国前总理、北溪天然气管道公司董事会主席施罗德时意味深长地说, 当前的情况令俄方修建穿越波罗的海连接俄德, 并通过西欧其他国家的海底天然气管道项目变得很迫切。如果说危机前俄罗斯想通过燃气合作“一举多赢”, 既节约开支又获得技术, 既获取收入又资源共享, 左右权衡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 开出近乎苛刻的条件, 在众多的应征者中交涉, 可是在油价下跌、危机重创的今天, 俄罗斯会重新审视自己昔日的“霸气”, 时过境迁, 现在为了挽回危机所带来的损失, 加固其“能源防线”, 只要是“有利可图”, 便可欣然接受, 能源业渐渐驶向市场化轨道。中俄燃气合作历经了几年的长期交涉, 我们应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一机遇, 开展与俄燃气合作, 加速我国能源储备进程。

(三) 继续靠拢“能源组织”且适时寻求“能源保护”

正当全球经济吃紧、国际油价走低之际, 沉寂了一段时间的“天然气欧佩克”猜想又风云再起。目前, “天然气欧佩克”正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游离。俄对此问题采取的暧昧态度, 恰恰反映了俄可进可退的有利位置。这是一张“政治博弈”的王牌。在这种情况下, 俄进可将“高级委员会”作为真正建立“天然气欧佩克”的序曲, 退可将“高级委员会”仅作为一个磋商平台。在务实的普京看来, 无论如何, 这都可以提升俄在世界能源市场上的分量。而至于是不是需要“天然气欧佩克”, 何时成立“天然气欧佩克”, 那都是些小问题了。俄总统梅德韦杰夫在2008年12月11日曾经公开表示, 他本人不排除俄罗斯加入石油欧佩克的可能性。欧佩克组织目前总共掌控着世界上80%的已勘探出来的原油资源, 并且每天生产3000多万桶原油。据媒体披露, 无论是沙特还是伊朗, 都已明确表态将强烈支持欧佩克关于进一步限产保价的战略决定。在此情况下, 如果每天生产980万桶原油的能源出口大国俄罗斯也能够加入这场“价格保卫战”, 尤其是正式成为欧佩克成员的话, 那么将有可能扭转最近一个时期来原油价格一路下滑的势头, 阻断金融风暴对世界能源市场的冲击波。而且欧佩克组织对世界能源价格的话语权也将大大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讲, 俄罗斯现在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国家的神经。在这一层面上, 俄罗斯依照事态发展可进可退, 会继续靠拢“能源组织”, 且适时寻求“能源保护”。

参考文献

[1]冯邵雷, 相兰欣.普京外交[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2]林治华.21世纪俄罗斯与欧盟工业合作的潜力与前景分析[J].东欧中亚市场研究, 2000 (6) .

篇4:从广告看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

【知识梳理】

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形成

1.时期:16世纪至18世纪中期。

2.主要表现:(1)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由孤立走向整体,并由此引发了“商业革命”,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2)西欧列强以新航路开辟为起点,开始了一系列对外殖民扩张,把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1.时期: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后期。

2.主要表现: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资本主义各国为争夺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进一步加强对外殖民扩张,于是欧美列强成为机器工业生产中心,亚、非、拉地区成为原料产地和工业品销售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三、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时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2.主要表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四、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1.时期:20世纪初至今。

2.主要表现:(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表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整个世界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一国发生经济危机就会迅速波及全世界。(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标志着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3)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典型的有欧洲共同体、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4)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成员国的不断增加及其职能的不断扩大,随着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包容性更强,这一体系已经将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经济实力悬殊的国家联系在一起,使得世界经济更加快速地向着全球化方向发展。

【重难点解析】

一、新航路开辟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间的关系

1.从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看,新航路开辟根源于以下方面:西欧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使东西方商路受阻。14、15世纪,随着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逐渐兴起。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需要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本作原始积累,这就需要殖民扩张和大量的金银货币,由此刺激了欧洲人海外探索和扩张的欲望。正如恩格斯所说:“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七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

2.从新航路开辟的结果看,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不同国家和地区问的贸易发展起来,导致地区间的贸易向世界性的贸易拓展,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与新航路开辟相伴而来的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资本主义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在殖民扩张中,资产阶级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

3.运用不同史观认识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1)从整体史观角度看,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的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2)从文明史观角度看,新航路的开辟是新旧两个世界,亚洲。非洲、美洲和欧洲文明的交汇融合。(3)从近代化史观角度看,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活动的舞台由大陆转向海洋,改变了世界各区域文明之间的政治、经济、贸易、文化等联系的规模和性质,是人类社会走向近代化的最初起步。(4)从社会史观角度看,新航路的开辟给西欧社会带来了发展机遇,促进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但也给非洲黑人、亚洲人民和美洲印第安人造成了极大的灾难。

4.新航路的开辟改变了欧洲商贸特点:(1)商贸范围扩大:由传统的欧亚北非扩展到全世界。(2)商贸品种增多:商品种类日渐增多。(3)商贸中心转移:新航路的开辟使得欧洲的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到大西洋沿岸。(4)商业经营方式变化:新航路开辟后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等近代商贸方式逐步发展。

二、如何认识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

1.参与早期殖民扩张的国家,或是最早从事新航路开辟的国家,如西班牙和葡萄牙。或拥有较好的地理与经济优势,如荷兰在地理位置上濒临大西洋,经济上较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是商业革命的受益者;英国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大西洋航运中心,经济上有发达的工场手工业,为海外殖民提供了物质基础。

2.西欧早期的殖民扩张方式主要包括武力殖民、海外贸易、海盗式掠夺、欺诈性贸易、贩卖黑奴等。

3.英国打败所有殖民国家确立殖民霸权,主要源于五大优势:(1)制度优势:较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2)经济优势:手工工场发展程度高,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快,工业基础雄厚。(3)军事优势:注重发展海军。(4)思想优势:经过宗教改革,思想意识解放。(5)地理优势:地处大西洋航运中心,民众有浓厚的海洋意识。另外,英国政府一贯积极支持本国的海外殖民活动,也是其战胜所有殖民对手的重要原因。

4.全面客观地看待殖民主义的影响:(1)对世界市场而言: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殖民扩张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越来越多的地方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之中,促进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2)对殖民国家而言:殖民统治者将从殖民地掠夺的大量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了殖民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3)对殖民地而言:殖民扩张是灾难,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殖民扩张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的发展和进步。endprint

三、认识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原因的基本思路

由两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我们可以总结出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五个基本要素,即政治、劳动力、资本、科技和市场。下面以两次工业革命为例进行说明。

1.政治因素。第一次工业革命前,英国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确立。第二次工业革命前,欧美经过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改革运动,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资产阶级最终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2.劳动力因素。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英国圈地运动使农民离开上地成为自由劳动力。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欧美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削弱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3.资本因素。笫一次工业革命时,英国殖民活动积累了大量的财富。第二次工业革命前,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殖民扩张,积累了资金。

4.科技因素。第一次工业革命前,英国蓬勃发展的工场手工业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一系列科学技术发明或发现,使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程度大大提高,有力地促进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

5.市场因素。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的英国,到18世纪中期,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市场需求扩大。第二次工业革命时,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

四、全面认识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正而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1)对欧美:生产力迅速发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壮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引起了资产阶级革命和变革。(2)对殖民地: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3)对世界:促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1)对欧美:生产力迅猛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生产关系调整,垄断组织出现。(2)对殖民地: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3)对世界: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负面影响:(1)蒸汽机和内燃机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加快了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自然环境恶化。(2)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无节制开采利用,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3)塑料、电池、机器的噪音、工厂的粉尘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恶化。

3.对中国的不同影响:(1)第一次工业革命。政治上:欧美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中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相继出现。思想上: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2)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方面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并向中国输出资本,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丧失了一次追赶世界科技革命潮流的重要机遇,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另一方面,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中国救亡图存运动出现了新高潮,如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

五、两次工业革命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继续和扩大,主要表现在:(1)就生产力发展而言,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更加迅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生重大变化。(2)就生产方式而言,第一次工业革命确立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分散的手工工场;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和资本更进一步集中,垄断组织应运而生,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3)两次工业革命都是在科技与发明基础上的生产飞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在两次工业革命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4)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兴起的工业部门,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得到了技术改造,焕发出了更强的生命力。(5)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使世界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6)第一次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个直接对立的阶级;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使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更趋明显和激烈。

2.区别:(1)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发明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的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2)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其他国家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相对缓慢;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更加迅速。(3)对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国家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它们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其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

六、如何全面认识布雷顿森林体系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有一定的必要性。1929年发生经济危机时,各国面对恶化的形势,转嫁危机,设置关税壁垒,从而引发了倾销战、关税战,使危机程度更加严重。各国以邻为壑的利己主义政策导致了资本主义世界的不断分化,资源自给率较低、金融力量相对薄弱的德、意、日逐渐勾结并结成了法西斯联盟,走上了战争道路。为此,以美英为主的世界大国积极吸取历史教训,决定成立国际经济组织,以协调世界经济、稳定经济秩序、防止战争悲剧重演。

2.布雷顿森林体系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关系。(1)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是《布雷顿森林协定》的内容,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组成部分。(2)布雷顿森林体系是阶段性的国际货币制度,而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永久性的国际货币金融机构。(3)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是1945年成立的,都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总部都设在美国华盛顿,在战后初期都由美国控制。(4)世界银行是发展机构,实行长期贷款,旨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调节机构,实行短期贷款,旨在调节国际收支平衡,稳定国际汇率。

3.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关贸总协定的不同:(1)性质不同: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国际金融体系;关贸总协定是国际贸易体系。(2)支柱组织不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支柱;关贸总协定的支柱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需要注意的是:表面上看关贸总协定只是一项“协定”,但它实际上是一个“组织”,是一个关于关税和贸易准则的多边国际协定和组织。但关贸易总协定只是一个临时性的多边组织,规则不严密,不具有法律约束性。其局限性决定了它将被世界贸易组织所替代。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国之一,2001年12月才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3)历史作用不同:布雷顿森林体系稳定了二战后世界金融秩序;关贸总协定的成立客观上为资本主义世界创造了一个新的环境,稳定了二战后国际贸易秩序,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促进世界贸易自由化,有利于世界贸易和经济增长。endprint

4.美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表现:(1)《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充当黄金的等价物或代表。(2)协议规定,国际货币基金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同定的汇率。(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都由美同人担任关键职务。(4)战后初期,美国认缴的资金最多,从而获得最大的投票权,从而取得了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绝对的控制权。

5.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积极作用:(1)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暂时结束了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2)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扩大了世界贸易。(3)客观上起到了扩大世界购买力的作用。(4)固定汇率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由于汇率波动而引起的动荡,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七、如何全面认识当代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1.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1)世界经济多极化:20世纪70年代,随着西欧、日本的崛起,美国经济霸主的地位被打破,世界经济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0世纪90年代,随着三大区域经济集团的形成,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也形成了。当今世界,随着中国等一些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日益加强。(2)经济区域化:国际经济交流的扩大,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加强,促使一些国家之间建:立起较为稳定的经济联系,形成区域性经济集团。经济区域化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经济发展趋势之一。(3)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出现的原因:(1)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美国世界霸主地位衰落,日本和西欧崛起,使以美国为主的世界经济格局向美国、日本、西欧相抗衡的二!极格局转变。(2)随着世界政治和军事局势的日趋缓和,国际斗争的焦点逐渐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各大国为了增强实力,提高自己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都不失时机地推进区域经济合作。(3)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客观上要求打破国界限制,消除内部分歧和障碍,加速商品、劳务、资本的自由流通,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促进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4)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3.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原因:(1)科学技术特别是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国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为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2)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的推动者。(3)市场机制的广泛建立,为经济全球化疏通了商品流通的渠道。(4)冷战结束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5)国际金融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催化剂。(6)国际协调机制不断加强,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篇5:从广告看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

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协会中国首席代表冉毅波博士

冉毅波先生简介

冉毅波,博士(PhD)、全球人力资源管理师(GPHR)、人力资源管理协会(SHRM)中国首席代表,负责SHRM在中国的业务发展,建立和实施SHRM在中国的经营发展战略;担任SHRM中国人力资源管理通才证书课程及全球人力资源管理师(GPHR)资格认证考试准备学习体系的编委,主持历届SHRM年会和全球论坛大会的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圆桌论坛。冉博士专注于人力资源战略及规划设计、组织架构设计、人力资源管理有效性、管理人才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方向等领域。

人力资源管理者,包括人力资源外包的承包商和服务商在今天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因为人是最重要的,不管人力资源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会引起企业经理很大的反响。捷克韦尔奇先生曾经说:“三年前,一些重要人物嘲笑HR与真正的经营活动毫不相关,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不知道这些“人力资源不相关者”的发展,现在的看法会是什么,如果他们公司或者他们自己的职业生涯陷入危机,也许他们会终于有所醒悟。HR在态度的日子里意义重大,在困难的日子里更显本色。”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最大的挑战是人。在金融危机之后,人力资源管理面临一个大问题,是人才队伍结构变化,这个变化不是由于金融危机而产生的,而是几十年到现在一直变化当中,有很大的一波是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占到了60%,所有农民工占到两亿两千多万人,所以如何来调整队伍的结构就是最大的一个挑战。创新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灵魂。市场的压力需要创新,但是创新往往有的时候缺少资源。这是我们所面对的整个挑战。面对这样一些挑战,我们发现做得比较好的企业主要是从两方面来做:一个是从人才规划、劳动力规划方面来做、来入手。不断地为企业提供合适人才、合适的职位。所以保持,拥有人才量、人才库是我们所需要做的一个重要事情。在新一轮的企业竞争中,人才成为企业中唯一不断增值的资源,只有合理、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才会使企业更有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时也是企业成功发展的根本。

我们需要应对这个挑战,具体要做的有两点:一,除了内地引进或者外地培养,还可以去借别人的人才。借别人的人才就包括了我们借用外包服务商的人才。二,让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的经营服务,并产生价值。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我现在为你做招聘的服务,我现在还要为你做培训的服务,招聘和培训,或者是员工外派,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以至于跟企业的经营战略怎么结合、怎么支持。

从全球来看外包的趋势就是人才结构变化来应对外包服务,所以对我们外包的技巧,对我们的平台提出新的要求。第一点,高科技的应用,对于现在通信工具,移动通信工具,或者是电脑能够使用员工人数应该比以前多了,这是个必然的趋势。第二点是非成本因素在选择外包商过程当中的重要性。成本因素现在来讲不是唯一的因素,而应该是综合来看一下外包服务商的口碑、能力、灵活性,是不是可以让外包所使用的系统跟我们现有的信息系统平台相结合起来,它能不能对我们出现一些意外情况能够有灵活的议案等等。第三,什么都可以外包。所以在数字化社会的今天,很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可以进行数字化,一旦数字化以后这一块是可以外包的。这实际上有一个潜在的危险,就是你的投资回报怎么样,对它的管理怎么样。所以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者他的角色来说它实际上是变化的,要以更多经营业务的关系来管理外包业务。外包离不开企业内部跟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合作。人力资源管理者可能更多希望跟大家一块分享、培训、教育,怎么样来进行客户供应商的服务,怎么样让两个企业文化能够融洽。

篇6:从广告看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

近些年来,全球化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所谓“全球化”,目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全球化泛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和产生以来,至今仍在继续的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日益拓展和加深的过程;狭义的全球化则特指20世纪70年代第三次科技产业革命以来,特别是80年代西方世界普遍奉行新自由主义政策以来,世界经济政治关系的一体化趋势。考虑到“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出现这一事实,本文倾向于后一种用法。这种用法有助于说明“全球化”在当代的特点和问题所在。全球化是一个复杂的渐进历史过程,是世界现代化的最新阶段,它为每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发展都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人们作出审慎的选择和回答。而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特别是其“世界历史理论”,为我们认识、分析全球化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工具。

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与“全球化”概念

今天的全球化并不是横空出世的。在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马克思就曾把他所处的时代概括为“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时代。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资本主义所开创的“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这一时代的产物和理论表征,它从一开始就具有打破狭隘地域性限制的“世界性”或“国际性”特征。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马克思认为,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人们的世界历史性的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时已经是经验的存在了”。例如,“如果在英国发明了一种机器,它夺走了印度和中国的无数劳动者的饭碗,并引起这些国家的整个生存形式的改变,那么,这个发明便成为一个世界历史性的事实”。(《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第88、86、88-8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这样,马克思就提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著名命题。

《共产党宣言》形象地描绘了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整个世界形成了相互联系的整体的生动画面:“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使反动派大为惋惜的是,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随着工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条件的趋于一致,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分隔和对立日益消失”。(同上书,第276、291页。)

在当代,马克思当年所描绘的“世界历史”进程大大加快了,以致全球化问题引起了人们广泛而强烈的关注。这是多方面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首先是开放性和竞争性的商品流通,特别是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资本是天生的国际派。正如马克思所描绘的,奔走于世界各地的资本家、激烈而残酷的市场竞争,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日益成为世界性的。其次是现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普及与广泛应用。科学技术基于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具有普遍性。相应的科学技术要求相应的生产组织方式、相应的认识和思想方法,从而造成了不同社会的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互相理解和接近。近些年来,包括信息网络技术在内的科技革命极大地改变了整个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更使整个世界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系在一

[1] [2] [3] [4]

篇7: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教案

国际直接投资额年平均流量

1970~1974

128亿美元

1989

1900亿美元

32330亿美元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小组合作,根据课本内容归纳回答

①20世纪九十年代冷战结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

②各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因此积极寻求国际合作。科学技术特别是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全球范围经济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阅读材料分析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根据材料得出结论

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

让学生知道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和所具备的条件,培养学生的思考、归纳能力

给学生提供材料让学生归纳,既能培养学生阅读材料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同时又能使学生对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有更直观的了解。 从1989年到,国际贸易年均增长6.1%,比世界经济增长率高出2.5个百分点;世界货物贸易额增长1倍,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增长2.8倍.

材料二:目前全球大约有6. 5万家跨国公司。它们大约控制着世界生产总值的30%、世界贸易60%、技术研究开发及技术转移的80%,以及海外直接投资的90%。

(1)你知道什么是跨国公司吗?知道跨国公司对经济全球化有什么影响吗?

幻灯片出示

跨国公司含义: 指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国际性企业。

跨国公司意义: 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和经济的发展。

(2)说说你知道哪些著名的跨国公司?你知道他的总部设在哪儿吗?主要生产什么产品?

幻灯片出示图片

你知道哪些中国著名的跨国公司?

材料三:波音公司在全世界范围内组织零部件的生产,如波音757—200的发动机就由英国工厂制造,中国工厂也为波音飞机生产部分重要配件。

材料四:世界贸易组织总部大厦图片

你知道中国是什么时间加入WTO的吗?

幻灯片出示中国加入世贸的图片

你了解世贸组织吗?

幻灯片归纳经济全球化的的四个表现

根据材料得出结论

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

生产的全球化趋势加快

根据自己的了解说说

认真听讲,了解跨国公司的含义及意义

根据自己的了解踊跃发言

可能会答出海尔

根据材料得出结论

国际分工不断加强

根据材料得出结论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WTO)

篇8:从广告看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

一、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水平分类

根据H·钱纳里等人工业化进程理论,在世界范围内选取100万人口以上的经济体来进行分析。截止到2010年,100万人口以上的经济体有157个。根据联合国统计司的数据,按照2010年人均国民总收入,本文将157个经济体划分为7类(见表1):第一,最低收入经济体,人均GNI在1000美元以下,有35个经济体;第二,低收入经济体,人均GNI在1000美元~2000美元,有22个经济体;第三,中下等收入经济体,人均GNI在2000美元~4000美元,有20个经济体;第四,中等收入经济体,人均GNI在4000美元~8000美元,有25个经济体;第五,中上等收入经济体,人均GNI在8000美元~16000美元,有22个经济体;第六,高收入经济体,人均GNI在16000美元~32000美元,有11个经济体;第七,最高收入经济体,人均GNI在32000美元以上,有22个经济体。

二、新疆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由于新疆统计资料是以国民生产总值(GDP)为依据,缺少国民总收入(GNI)数据,但是两者相差不大,因此本文用新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GDP)数据替代新疆人均国民总收入 (人均GNI) 。根据2010年汇率计算,2010年新疆人均GDP为3701美元,处于中下等收入经济体。

(一)新疆各地级行政区所处发展水平

新疆自治区地级行政区划共14个,其中2个地级市、7个地区和5个自治州。其中由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包括了塔城地区和阿勒泰地区,所以本文用伊犁州直属县(市)的数据做分析。并且由于石河子市是自治区县级直辖市,但实际上等同于地级市,因此本文将其列入地级行政区中。下面根据人均GDP和产业结构两个维度对这15个经济体所处的发展水平进行分析与判断。

资料来源:UNSD Statistical Databases, 2011-12-21。

资料来源:2011年新疆统计年鉴。

处于高收入经济体的克拉玛依市,其人均GDP在高收入经济体里处于下边缘。2010年克拉玛依市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二、三、一”格局。与高收入经济体的产业结构(2.5、35.5、62.0)相比,克拉玛依市的第二产业所占GDP的比重极其高,几乎占到90%,造成第三产业所占GDP的比重很少。

处于中等收入经济体的7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与中等收入经济体的产业结构(7.5、35.3、57.3)相比,大部分地区的第二产业所占GDP比重较高,而第三产业所占GDP比重较低,呈现出“二、三、一”格局。但乌鲁木齐市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三、二、一”格局,与中等收入经济的产业结构大体相符。

处于中下等收入经济体的4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与中下等收入经济体的产业结构(14.0、34.7、51.3)相比,这4个地区的第一产业所占GDP比重较高,第二产业所占GDP比重相差不大,第三产业所占GDP比重相对较低。

处于低收入经济体的2个地区,其中喀什地区的产业结构与低收入经济体的产业结构(21.0、30.7、48.3)相比,相差较大,尤其是第一产业所占GDP比重特别高,是低收入经济体的2倍。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产业结构与低收入经济体相比大体相符,都呈现出“三、二、一”格局。

处于最低收入经济体的和田地区的产业结构与最低收入经济体产业结构(34.2、22.6、43.2)相比,基本符合最低收入经济体,都是呈现出“三、一、二”格局。

(二)新疆各县级行政区所处发展水平

新疆有85个县级行政区划(不包括11个市辖区、石河子市和伊犁州直属县 (市) )分别为:3个自治区直辖市、15个地州辖市、61个县和6个自治县。下面依据人均GDP和产业结构对这85个经济体所处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和判断。得出以下结论:

在这85个经济体中只有五类收入经济体分别为:1个中上等收入经济体、17个中等收入经济体、28个中下等收入经济体、28个低收入经济体和11个最低收入经济体。缺少高收入经济体和最高收入经济体两大类。

三、新疆周边国家所处发展水平

新疆位于我国的西北部,是我国行政面积最大的省区,东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相邻、西与俄罗斯联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接壤,西南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相邻。又由于新疆与中亚五国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在此加入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两个国家,共10个国家。下面依据人均GDP和产业结构对这10个经济体所处的发展水平进行判断。

处于中上等收入经济体的为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处于中等收入经济体的为土库曼斯坦;处于中下等收入经济体的为蒙古,处于低收入经济体的为乌兹别克斯坦、印度、塔吉克斯塔和巴基斯坦;处于最低收入经济体的为吉尔吉斯斯坦和阿富汗。

四、结论

经济发展具有阶段性,在不同阶段上又会呈现出某些阶段性差异,则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按照人均GDP和三次产业结构,将世界上百万人口以上的157个国家分为七大类。并按照此标准对新疆及周边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和判断,得出以下结论:

资料来源:UNSD Statistical Databases, 2011-12-21.

第一,2010年新疆处于中下等收入经济体;在15个地级行政区划中有高收入经济体1个、中等收入经济体7个、中下等经济体4个、低收入经济体2个和最低收入经济体1个;在85个县级行政区划中有中上等收入经济体1个、中等收入经济体17个、中下等收入经济体28个、低收入经济体28个和最低收入经济体11个。

第二,新疆周边地区的10个国家当中,其中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处于中上等收入经济体,土库曼斯坦处于中等收入经济体,蒙古处于中下等收入经济体,乌兹别克斯坦、印度、塔吉克斯塔和巴基斯坦处于低收入经济体,吉尔吉斯斯坦和阿富汗处于最低收入经济体。

第三,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合理化和高级化。改革开放三十年,随着新疆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产业结构的总体水平仍然较低,不尽合理,第一产业所占GDP比重较高,第三产业所占GDP比重较低。因此,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的优化,使其更加合理化和高级化。

摘要:按照人均GNI和三次产业结构, 将世界上百万人口以上的157个国家分为七大类。并按照此标准对新疆及周边地区所处发展水平进行分析, 得出2010年新疆处于中下等收入经济体;在15个地级行政区划中有1个高收入经济体、7个中等收入经济体、4个中下等收入经济体、2个低收入经济体和1个最低收入经济体。

关键词:经济发展水平,新疆,周边国家

参考文献

[1]任群罗.新疆和兵团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分析[J].新疆财经, 2010 (5) :24-29.

[2]周彦彬.试论我国工业化发展的阶段[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1994 (3) :18-21.

[3]郭克莎.中国工业化的进程、问题与出路[J].中国社会科学, 2000 (3) :60-71.

[4]吕政, 郭克莎, 张其仔.论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经验与教训[J].中国工业经济, 2003 (1) :48-55.

[5]姜爱林.中国工业化水平的综合考察[J].中州学刊, 2004 (3) :34-37.

篇9:从广告看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

2008年11月15日,由北京广告协会、北京广告管理服务中心、北京国安广告总公司主办,《21世纪广告》双周刊承办的2008’北京国际广告创意趋势论坛在举世瞩目的国家体育场隆重开幕,来自世界各地的广告创意精英汇聚一堂以“后奥运 新媒体 大创意”为主题展开讨论。中国国家工商总局副局长刘凡为本次论坛的召开发来了贺信,北京市工商局副局长王英偶、中国广告协会会长李东生、中国广告协会副秘书长张霞、北京广告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福和、中信国安集团常务副董事长鄢钢等领导出席了论坛开幕式并致辞;中国广告协会秘书长时学志先生出席论坛闭幕晚宴,并对论坛的圆满闭幕表示祝贺。

2008’北京国际广告创意趋势论坛围绕全球金融危机状态下世界广告业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新媒体环境下的创意传播、创新媒体的广告创意表现等方面进行探讨。

来自阳狮集团中国区CEO郑以萍、互通国际广告公司总裁邓超明、中国台湾伟太集团总裁孙大伟,就法国、中国以及中国台湾在全球金融危机状态下区域广告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发表了精彩而独到的演讲,现场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CTR市场研究机构智讯总经理赵梅也针对全球经济危机状态下中国广告业的现状及其发展走势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来自蓝道广告公司ECD江绍雄、JWT北京ECD朱伟幸、电通亚太区创意指导林俊明、杰威国际董事长贺玉强、北京联合大学广告学院院长刘瑞武等都做了精彩的主题演讲。灵智精实创意合伙人吴天赋、国安DDB CD熊超、台湾达彼思ECD游明仁、盛世长城ECD吴凡等创意中坚力量也加入了讨论,活跃了现场气氛,为整个论坛增色不少。

据2008’北京国际广告创意趋势论坛组委会秘书长任长春介绍,承办本次论坛的《21世纪广告》双周刊颁发了2007—2008年度中国十大创意总监、十大文案和十大美术指导奖,论坛其间还举行了《见证-中国广告三十年》图书首发仪式。

篇10: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教学反思

今天是实习以来,第一次站上讲台,我上的是九年级下册第16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之前在学校实习,面对的是自己的同学,事先总会打好招呼,大家互相配合下,可是这次面对的是一群孩子。之前交流不多,心里一直害怕自己不能驾驭课堂,所以一直紧张。我早三天前已备好课,自己在家练了很多遍,但是当自己真正站上讲台的时候,感觉就不一样了,难免的紧张让我语速很快,原本两分钟的导课,我只用了四十秒,到说完第二大部分经济全球化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时,才上了十几分钟,接下来的内容我不得不去好好把握一下时间,到这个时候课堂气氛渐渐活跃,我之前的紧张也消退了。在学习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时引导的欠妥,内容稍抽象,现在反思一下:

1.板书。板书处理的不够好,稍显拥挤,太过细致,今后要注意详略。

2.时间。内容时间分配不合理,处理欠妥。

3.与学生互动。多多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教材内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把握的还不是很清晰,对教材内容的处理,今后还要多下功夫,不光是备教材,还要吃透教材。

5.心态。紧张导致语速快,教态不是很自然,以后有机会要多锻炼。

我尽最大努力想要做到脱稿,想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己尽可能的在旁边引导,限于自己水平,恳请王老师批评指正,多提意见。我以后多多学习,虚心请教,通过实习,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不足,力求做到更好。

反思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教学反思

由于本课话题在现实生活中接触较多,所以学生较为熟悉。基于这种情况,我重新调整了教学内容。先讲了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然后介绍了中国的漫长的复关和入市之路,最后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全球化的双刃剑现象。在课堂小结中引导学生归纳全球化的形成过程,再次点明本单元的主题。

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也发现了问题。同学们讨论问题的思路不够开阔,论点明确,但常常是论据不足。私下了解了一下,恍然大悟,我们很多同学由于学习忙,已有半年没有看过电视了。我不赞成死读书,但现实证明我们的历史学习现在真成了纸上谈兵。大量的学习任务使孩子们没时间看报纸、看电视,对外界没有什么了解,通过老师和家长二传的东西毕竟有限。又想马儿好,又想马儿不吃草,即使高考考了高分,想必能力也有限吧。

本课内容条理清晰、易于理解,学生很熟悉。所以,我采取老办法,放手给学生,由学生分组准备,由学生讲给自己听,我则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三组同学各自选出本组最优秀的学生作为代表,分别介绍了三个重要的经济区域集团。三个同学共同的优点是:都使用地图教具,知识点归纳清晰完整。但也暴露出同学们的最大不足:学习的被动性,只是局限于课本和《世纪金榜》的相关内容。对于我布置下去的问题没有人去查阅,尤其对于当前国际经济区域集团的发展状况一概不知。

我有些愠怒,现在的孩子(甚至包括很多好孩子)怎么这么懒,没有一点积极的求知欲望,总喜欢吃现成的,老师给什么就拿什么,从来不去认真地思考、主动地探求。一些孩子有时间上网玩游戏,却懒得去查阅一些学习资料。其实,这两年这种现象已经越来越严重了,很令人担忧啊!

到底是怎么了?我陷入沉思。理性一点分析也许有这样几种原因:

一、当前教育的现状造成的。学生普遍学习任务重、压力大,久而久之,就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学。

二、教师因素。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缺乏方法,不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和方法论。

三、家庭教育因素。部分家长对待学习的功利性,直接影响孩子。

四、大量教学参考材料进入课堂,答案满天飞,助长了孩子的惰性。

五、形式化教学还大量存在,一些老师的所谓公开课、研讨课,没有真正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就是正常教学,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也不可能留给学生大量的思考问题的时间。所以,容易导致学生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当然,以上只是我的一家之言,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得大家一起努力。

反思三: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教学反思

这堂课分两三大部分,一部分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概况,第二部分是中国加入世贸的过程和影响;第三部分是全球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我采用雀巢咖啡事件导入,直观、容易理解,而且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还可以调动学习兴趣,把本来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起来,使得课堂轻松活跃。

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很多问题:

1、在知识处理上,对教材挖掘不深不透。

在分析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出现的问题时,注意给学生提供史料,让学生从史料中提炼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原因、出现的问题,但分析经济全球化的概念、表现、作用、认识时,直接展示给学生现成的结论,并没有很好地对一些需要讲解的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也没有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跟踪解答,对教材仅仅是进行了梳理知识,没有上升到一个高度,需要加强自身的历史专业素养。

2、在多媒体运用方面。

本课与现实联系比较密切,我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播放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小视频,播放可口可乐、麦当劳、摩托罗拉、海尔等画面,让同学们感受经济全球化带给他们和世界的影响。结果证明,这个方法确实有效,学生的反应很热烈,比较容易接受。但随之而来,我也从中发现了一个弊端,画面过于花哨,反而冲淡了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把握。

3、在合作交流,共同探究方面。

对于学生的把握始终是我教学中的一个弱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只注重个别学生,而忽略了与更广泛的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如把学生分成小组,在实际操作中却很少能让学生真正地进行小组的合作探究,分而不用,流于形式,从而使得教学模式和方法显得单一而薄弱,这也是为什么在课堂上不能真正使学生的活动和思维有机结合的一个重要原因。小组合作能够让学生体会合作后取得成功的快乐,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在教学中适当的采用这样的模式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以后一定要吸取教训。

4、在课堂评价语言方面

课堂评价语的恰当运用,对于创设良好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强化教学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为中心,多形式、多角度地运用各种课堂评价语,优化教学效果。我经常爱用好,请坐、还有其他同学有更好的建议吗等重复性语言,而忽视肢体、眼神或较丰富的鼓励学生的言语。

综上所述,就是我对这节课的一点反思。总之,社会在发展变化,教师也应改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新课改的重要性,努力设计好教学内容,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反思四: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教学反思

本课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为主题,介绍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及在这种趋势下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应对措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各国间的相互联系日益加强,需通过合作、交流,努力建立公正合理的新秩序,促进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城市的学生对经济全球化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生活体验,但毕竟是初中学生,知识范围、认知能力和生活阅历都是有限的,对经济全球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缺乏全面了解。所以本课主要围绕三个目标展开

(1)了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加深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理解和认识。

(2)初步理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关系,认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3)增强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信念与责任感。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选择一些典型资料,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通过课堂教学反馈和老师们听评课,我有以下收获:

1、历史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经济全球化是非常抽象的经济概念,学生不易理解。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实例,拉近了历史学习与学生生活的关系。如在导入环节,我做了一个随机小调查,让学生说出熟悉的汽车品牌,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都觉得这太容易了。我肯定了学生的回答,然后我又问:在我们身边出现各种外国品牌的汽车说明了什么?学生一下子安静下来,开始认真思考。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们从一开始就能初步感受到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信息,并带着一种探究的欲望投入到下面的学习中。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经济全球化,我举了三个经济生活中的实例(可口可乐、海尔电器、通用汽车),这些例子也是与学生生活有关系的,学生更愿意去了解。通过实例,学生对经济全球化概念有了真正的了解,然后我又请同学们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举例说明经济全球化现象。通过举例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全球化的概念,感受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由于贴近学生生活,历史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发生了关联,学习不再是抽象、空乏的,而变得感性、具体、实用,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注意力也就更持久。

2、历史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学生活动: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活动的设计就显得非常重要。活动设计要围绕重点内容,又要容易操作,还得有实效性。如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设置了论题:入世给中国带

来了什么?围绕论题,出示资料:

上一篇:党十九报告精神宣讲稿下一篇:流口水的美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