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企业融资管理

2024-05-03

浅谈企业融资管理(精选8篇)

篇1:浅谈企业融资管理

沈阳大学科技工程学院

课程:管理科学与艺术

论文:

姓名:解明忠

班级:

所在院(系):机电学院

学号:

完成时间:2012-10-18

目 录

摘要…………………………………………………………………………………

2一、企业文化的定义……………………………………………………………

2二、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2三、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2四、提高企业文化管理能力的措施…………………………………………

3五、个人结语……………………………………………………………………… 3 参考文献……………………………………………………………………………

4摘要

企业之间的竞争活动,不仅仅是经济活动的竞争,也是企业文化的竞争。:当今时代,竞争已经扩大到了文化的竞争,一个成功的企业要依托于成功的文化,但是成功的企业文化需要长期努力才可以实现,并且需要各级领导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上下一心,才可以实现对新文化的推广和弘扬。本文分析了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的相互关系,提出了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有效结合的方法。

【关键字】:企业文化 企业管理知识经济 竞争

一、企业文化的定义

企业文化是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一个组织的特有的文化形象,需要主要领导和员工来共同打造。在企业的商品或者服务进行生产管理的过程中以及企业长期的发展战略中,企业文化发挥着灵魂的作用,也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成分。因此,企业要树立“诚信立本,质量优先,务实为基,创新为辅”的理念,将企业文化真正融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调动企业内部的积极性,既能够带动企业的发展,并且还可以关注到个人的价值,推动员工的个人发展,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存共赢,同时可以升华企业文化,变企业的强制性管理为员工的自觉性行为,真正将企业是为自己的家

二、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建构起合理的对企业文化的管理机构,这是实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步骤只有将企业文化深入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才会让文化服务于企业管理发展,在员工之间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他们能够互敬互爱,并且有竞争上进的趋势,只有真正将每个人的优势发挥出来,让每个人成为企业的主人,这样才会让企业更有发展前途,才会有更强势的企业。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激活企业文化的生命力。

第二,不断发展完善企业的制度,使得企业文化的管理有明确的制度保障。第三,彰显个性,不断增强企业的文化管理。

三、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企业管理分为“管”和“理”。科学技术和企业文化分别负责“管”和“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容易出现两个明显的缺口:政治思想工作僵化,陷入误区;生产经营人文管理导向和支撑的缺损。企业政治工作负责“管”,在行为方式上有明显的强制性,抑制了人的思维创造性,容易引起员工反感。企业文化负责“理”,企业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都必须围绕企业文化来开展,以创建企业文化为核心。企业文化的实质是人文文化在管理上的体现,企业文化在提升企业凝聚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企业管理目标方面,企业文化始终指向企业生产力;在管理原则方面,企业文化的原则是以人为本;在管理内容方面,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在管理形态方面,企业文化有企业环境、企业标识等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

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管理。企业战略是企业为寻求和维持自身竞争优势而做出的全局性规划,具有整体性、发展性、长期性和计谋性。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制定成功的重要条件。首先,企业文化体现了全体员工的价值观,有利于企业制定特色鲜明,符合企业共同信念的企业战略。其次,企业文化的激励、凝聚、导向、示范作用,可以激发员工工作热情,为企业战略制定和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和文化支持。

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管理。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诠释并实施企业各种制度。企业制造出一种氛围,并将其融入企业管理之中,这种氛围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管理相互交融,能达到企业管理的最佳效果。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有明显的不同,但是二者都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企业有形的制度渗透着企业文化精神,企业无形的文化通过有形的制度得以表现和发挥。当企业员工不接受制度管理的时候,制度只是管理者的文化;只有员工自觉接受并遵守企业制度的时候,企业制度才是全体员工的文化。实现企业文化和制度管理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企业管理的效果。

四、提高企业文化管理能力的措施

第一, 完善企业文化参与能力。

第二, 推动企业文化示范能力。

第三, 提升企业文化的影响力。

第四, 增强企业文化提升能力

五、个人结语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内容的重要一环,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管理、企业制度管理关系密切。要提高企业文化管理的能力,需要综合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文化仪式、文化网络等五大要素,并从企业文化参与、企业文化示范、企业文化影响、企业文化提升等方面开展。企业文化是一个长期建设的过程,需要企业全员参与。

参考文献

[1]许援朝。论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相结合的几个环节[J].党政干部学刊,2006,10

[2]杜宏波。浅谈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J].企业文化,2010,11

[3]赵亮。浅析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J].经济研究导刊,2011,20

[1]贺毅。试论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几个作用[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2]姚元武。构建企业文化,实施人本管理[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篇2:浅谈企业融资管理

随着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趋剧烈,企业逆境已成为国内外企业管理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企业为何陷入逆境,以及如何走出或超越逆境,这也是当今企业家所关注的一大热点。

一、企业逆境的简述:

1、企业逆境的必然性。在现实的商品经济社会里,企业经济活动是在经济波动中不断向前发展的。正是这种客观存在的经济波动,使得企业的产、供、销等经营活动总是处于不均衡的运动状态之中。一旦这种经济波动超过一定的界限,企业的经营生产就会剧烈振荡,从而使企业陷入管理危机而难以自拔。换句话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处在均衡状态下总是瞬时的、失稳的。企业逆境作为企业在从事商品经济活动中的客观现象,是不以人们的意志而存在的。企业逆境的出现,正如企业顺境的来临一样,均取决于企业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性。

2、企业逆境的涵义。企业逆境是企业经济活动受到来自企业内部力量和企业外部力量的破坏所形成的一种严重失衡状态。所谓严重失衡是指企业经济活动在正常的经济波动中受到企业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的破坏,使企业的经济波动超过了一定的界限而产生的剧烈振荡。产生企业内部力量的因素有:人(如:领导者、管理者、生产者)、财(企业存款、银行贷款、企业股金等)、物(原料、存货、产成品等)还有供、产、销、组织机构、生产技术、专业管理等。产生企业外部力量的因素有:国家政策法规、政治制度、自然灾害、战争等,这些力量还可以分为两类:即偶然力量和必然力量。

3、企业逆境管理的对象。企业逆境管理的对象是企业经济活动从陷入逆境到摆脱逆境的这一运动过程。企业逆境管理主要研究企业经济活动怎样离开相对均衡状态(企业经济活动的均衡状态只是一定时点上存在的特殊现象,而不是一现象),以破坏这种相对均衡状态的力量,又如何一回到相对均衡状态和怎样变更这种循环运动的轨迹。企业逆境管理的核心点是:在企业自身一定存在着某种破坏相对均衡而又能恢复相对均衡的力量,这个力量比起企业外部力量来说更具有决定性作用,它就是变革。企业变革包括精神变革、管理变革和机制变革。

4、企业逆境的特征及表现形态。企业逆境的特征有六点:周期性、危机性、可逆性、创生性、调节性和自组织性。企业逆境的表现形态可分为三类:一是按企业逆境的持续时间分为三种形态,即短期逆境、中期逆境和长期逆境。二是按企业逆境的作用范围分为三种状态,即单一逆境、局部逆境和整体逆境。三是按企亚逆境的破坏程度分为三种形态,即弱度逆境、中度逆境和强度逆境。

5、企业逆境的周期。企业逆境周期受企业运动周期所支配和影响,主要表现为:企业经济运动周期决定着企业逆境周期的变化,并主导着企业逆境周期的运动方向、速度快慢和时间长短。企业经济运动周期分为:收缩、萧条、复苏和扩张四个阶段。企业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是企业经济运动的时间有序形式。而企业经济运动的反常涨落隐含着企业逆境运行轨迹。企业逆境周期是企业经济运动内在规律的阶段表现形式。它分为四个阶段:滑落阶段、危机阶段、创生阶段、回升阶段。企业逆境周期是企业经济系统从内部混乱走向有序的运动过程。企业

经济活动的每一严重失衡状态的发生和消失过程都是企业自身扬弃的过程,这一扬弃过程呈螺旋性发展趋势。企业经济发展正是通过企业逆境周期的变动而实现的。认识企业逆境周期,有助于防止企业出现经营危机,保证企业经济在正常波动中稳定发展。

二、企业逆境的产生

企业逆境的产生的原因一是外部环境的不良制约.或者说是企业无法适应(或被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二是企业日积月累的内部矛盾的日益暴露,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严重滞后于经济形势的发展。

三、企业逆境管理措施

目前,国有企业改革进人关键时期,国家采取了调整产业结构、抓大放小等一系列措施进行企业改革。在市场疲软,流通不畅,经济发展步人低潮的情况下,许多企业处于逆境之中。因此研究和探索我国现阶段企业逆境管理办法,建立新形势下的企业逆境管理理论,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应该说,加强对处于逆境企业的管理,尽快使绝大部分困难企业调整结构,适应市场,摆脱困境,走出低谷,找到生存和发展的出路,是我国企业改革的重中之重。作为处于逆境的企业,在改变被动局面,使企业重现生机,走上振兴之路,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强管理。

1、逆境企业要彻底分析导致逆境的原因。摸清企业外部和内部的基本情况,认真进行逆境管理和走出逆境的可行性分析研究,制定切实可行有主动去把握市场规律,适应外部环境,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面向市场,果断决策,才能找准适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市场位置。

2、改善外部环境,主动适应市场,找准生存和发展的市场位置。“物尽天择,适者生存”。企业的外部环境变化有其内在规律性,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虽无法改变它,但可以掌握它、利用它,使企业变劣势为优势。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状态和宏观管理政策的变动所形成的企业外部环境,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失败的企业总是相似的,成功的企业各有各的不同”,凡是失败的企业,无疑是很不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规律和市场发展规律的。处于逆境中的企业只心,逆境企业的回天之路,主要依靠企业自身去开拓,在内部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一定要有适应特殊时期的特定管理办法。

3、要注重企业凝聚力,树立和弘扬“迎难而上,不畏艰难,勇于奉献”的企业精神。“企业管理,人为根本”。事在人为,优秀的企业一定有成功的经营理念和一批优秀的管理人才。处于逆境的企业,同样非常需要高尚的企业精神,一定要有一个能凝聚员工、团结善战的好班子,依靠广大员工,树立和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高昂的士气,才会有企业重现生机的机会。

4、把握好重大决策。处于逆境中的企业,一定要把握好每一项重大决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绝不能允许再有大的决策失误。往往在企业处境艰难的时期,领导者急于改变状况,“病急乱投医”,盲目决策,造成更大的失误,使企业陷于更深的逆境中,形成恶J胜循环。

5、内外结合,综合治理。企业的运行过程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整体,人、财、物,产、供、销每一个环节都将影响企业的进程。导致企业陷人逆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即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因此必须实行内外结合,综合治理。逆境企业要充分依托自身优势,从经营体制和管理办法等方面尽可能的、主动地适应市场,把握市场规律,充分用好用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在发展主导产品项目、增资减债、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兼并破产、巧妙地避开债务危机等方面,寻求发展机遇,增强企业活力。在内部管理方面,必须立足自身,加大力度,稳步地推进内部改革,强化基础管理。穷则思变,人同此的管理方案。“治病先治本”,只有准确地找到了病因,才能对症下药,找到振兴企业、发展生产的良策,取得良好的效果。

篇3:浅谈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

1关于企业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1.1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的内涵既包括内在的企业理念,也包括外在的行为表现、一切可以看到的物品,例如企业的办公用品、公司财产、设施、企业的产品等,都是企业文化的内涵表现。企业文化的内涵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企业的物质文化,像企业生产流程及工作细节,这些日常行为及思想风气的表现。其次,是企业的规章制度,这是经过企业长期运营所形成的,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行为规范,是从思想上对员工的指导和约束。最后,是企业的精神和核心思想,这是企业智慧的表现,是一个企业的精神支柱。

1.2企业文化的特点企业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时代性,一个企业会不断变化着自己的方式和方法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及需求。企业文化也是在不断发展,并且和企业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企业在每个发展阶段都会有独特的企业文化,而且随着时间的不断前进,最终成为历史性的企业文化。

每个企业都会有自己一套与众不同的企业文化,他们都是在企业不同发展时期所形成的思想汇总,或许企业之间的目标相同,但是他们的企业文化不一定也相同,每个企业的企业文化都代表着企业自身的发展历程,所以企业文化的另一个明显特征就是企业文化的个性。

2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管理的作用

2.1企业文化指导着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发展的中心思想是企业文化,它是企业员工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所形成的,对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战略有着指导性作用。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方向的指导及对企业发展趋势的规划,可以使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思路清晰,更有效的做出决策。同时,它让企业的管理方法变得明确,这样一来,企业才可以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发展。企业经过企业文化的正确指导,自身的企业管理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2.2企业文化约束着企业员工的行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自觉形成的、有序的一种行为规范,其表现就是企业文化的约束能力。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员工的行为规范要求,能够促使企业的管理更加有效,能够加强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可以加强企业管理的效果。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素质和态度方面的要求非常高,这也是企业管理的职责范围。企业管理执行力的效果体现,就是企业文化对企业内部行为规范的约束性的效果体现。

2.3企业文化的凝聚力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核心,对企业内部的工作风气和氛围具有影响作用。企业文化可以首先制定一个目标,随之成为企业员工共同的目标,这样就可以使企业员工更加团结,通过自身的凝聚力,把企业内部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这样的一个企业,不仅工作效率上会有很大的提升,而且管理起来也会更加轻松。这样的一种企业文化对于促进企业管理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3企业管理的发展要通过企业文化来实现

企业文化的不断完善更新,对于提升企业管理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利用良好的企业文化来加强企业管理能力,是企业管理的一项有效方法。

3.1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管理的效果许多企业文化的形成过程都具有着随意性和自发性的特点,这容易使得在形成过程中出现错误的决定和观念,而且形成的速度非常缓慢。所以,必须要进行企业文化的建设,才能够加强企业文化自身的管理能力。同时,把企业内部的行为规范形成企业文化的一种行为习惯,将企业文化融入到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使各个环节形成思想及管理理念上的统一。

3.2加强以人为本的思想如果想要企业管理能力有所提升,而且能够使得企业文化发挥作用,就必须进行思想的建设和更新。其中以人为本的企业思想是具有人文意识的指导思想、是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可以使企业文化更高深,让企业员工更加具有归属感。让企业员工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对于企业行为管理更加有效,可以加快企业文化的建设,让企业内涵更丰富,使得企业精神更强大,有利于企业管理的实施。

3.3企业文化的不断更新与完善企业文化发展所必备的条件是企业的创新意识,只有企业文化不断创新,才可以为企业管理带来良好的指导思想。企业文化的创新是以企业自身特点作为基础,并且通过学习其他企业的企业文化,融入到企业自身的特点中。通过学习其他企业的企业文化并且运用到自己的企业文化中,使企业文化之间能够更好的结合在一切,不仅可以使自身的企业文化得到完善,同时还能够加快经济全球化的脚步。通过企业文化的不断创新和完善,可以使企业的发展和管理更全面,进而能够适应未来经济的发展要求。

4结语

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管理的能力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企业管理中的一项就是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所以说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是加强企业管理能力的方法之一。面对当今非常严峻的市场竞争,我们只有建设适合本企业特点的企业文化,才能够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进而加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佳斌.合资企业文化融合的原则和模式选择[J].中国石化,2010(3).

[2]孙旭雅,梅强.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影响的文献述评[J].中国商贸,2010(10).

篇4:浅谈集团企业融资管理

【关键词】集团企业,融資管理,问题与对策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中国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迅速产生并发展壮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为更好地占有、配置资源,增强市场竞争能力,集团企业应运而生并迅速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驱动力。然而,中国市场经济正从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迈进,新常态下融资管理将对集团企业基业长青将发挥关键作用。

一、集团企业融资的目的及形式

集团企业融资是指集团企业以自身的经营情况和资金状况为依据,以企业内部资产与预期收益等为依托,以各种渠道与方式,向债权人或投资者募集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资金的行为。其主要日的是为了集团各成员企业未来投资、经营发展等一系列活动找到相对“便宜”的钱。集团企业融资主要有两种形式:集团内融资和外部融资。集团内融资主要是集团内部成员企业之间相互融通资金,实现资金余缺凋剂的行为。例如:内部委托贷款、委贷资金池等形式。外部融资是指集团企业有计划安排成员企业通过各种渠道向集团企业之外的金融机构、其他经济主体融通资金的行为。例如:项目贷款、融资租赁、发行股票、发行中票等。

二、集团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1.成员企业融资各自为政,缺乏系统管理

目前,不少集团企业在融资管理上过度分权,造成集团内部各成员企业的融资仅考虑本公司的资金需求,难以从集团整体的高度来统一安排融资活动。虽然保证了各公司生产经营和投资发展需要,实现了局部利益“最大化”。但是,各自为政损害了集团整体利益,整个集团缺乏系统管理,造成集团整体对外举债规模较大,负债结构构成不合理,利息支出增大,银行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或浪费,容易产生财务风险等问题。

2.融资渠道和方式单一

由于缺乏统一融资管理,集团各成员在融资渠道上大部分选用银行贷款、开具银行承兑汇票、结构化融资等间接融资渠道,造成整体集团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方式单一。同时,商业银行从白身风险控制和发展考虑,很少向中小规模的单体企业提供长期性融资,而企业为了发展,不得不“短债长投,滚动融资”,从而增加了财务风险。

一些集团企业内部发展不平衡,处于成熟期的子企业不需要融资,但合作银行授信较多,金融机构愿意借款;而处于成长期的子企业,急需大量资金,但信用评级上不去,合作银行授信较低,金融机构融资方案要求苛刻;致使成长企业只能依靠抵押、担保等方式融资实现自身发展,融资渠道和方式仍然单一。

3.项目投资的弹性与融资归还刚性的矛盾

不管是集团企业,还是单体企业,都存在投资项曰受设计变更、施工条件、市场环境变化等不确定因素发生引起投资执行拖期等;而融通的资金有约定的放款日期、归还日期、金额、利息费用等,这些都是刚性要求;这就造成项目投资的弹性与融资归还刚性的矛盾。

4.跨区域融资管理困难

集团成员企业在地理区域上,可能分布在全国各地,甚至分布全球,而集团总部的合作银行都在总部所在地。当跨区域成员企业融资时,总部企业的合作银行因不能开展异地业务而无法实现优质资源的配套,不得不让成员企业在当地寻求合作银行或金融机构进行融资,由此带来跨区域融资管理的困难,具体表现形式为:融资成本高、资金到账后监管不到位等。

5.融资管理与营运资金管理关联性不强

日前,有些集团通过资金集中管理的模式实现了营运资金的优化管理,但是未能将融资管理和运营资金管理有机的关联起来,仅能实现成员企业之间资金余缺的调剂,不能实现成员企业融资与营运资金管理的有机结合。

三、改善建议及对策

1.明确集团融资管理目标及主要内容

根据集团战略目标和财务战略,明确集团融资管理目标。总体来看,集团融资管理目标要实现低成本、多渠道、可持续。融资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在集团内明确融资政策、规划、选择标准、相关制度、操作流程等等。通过管理目标和主要内容的明确,实现集团整体融资管理的科学、系统和风险可控。

2.构建多元化融资渠道和方式

按照先内后外的顺序,实现融资渠道和方式多元化,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先从商业模式上和合同签订进行调整,针对不同成员企业所处行业,确定销售、采购合同不同的收付款比例及时间,实现资金收多支少或加速流转。其次,从内部留存收益人于,尤其对于资金富裕、留存收益较多成员企业,集团总部要及时分红,再对成长性成员企业进行投资。接着,对基建项目采取工程总承包的方式的同时,与总承包商讨论如何利用“卖方银行授信进行项目融资的问题”,实现项目建设和融资打包解决,既不占用本企业的信用额度,又实现了投资发展。再次,分析集团资产结构,根据集团资产结构分布和未来布局,去选择间接融资渠道及方式,合理搭配银行贷款、融资租赁、信托、中票、公司债等金融工具。在实现渠道和方式多元化同时,保持集团整体在未来一段时间(35年)平均较低。最后,引入优先股或增资扩股,实现集团资金来源结构、融资可持续。

3.分步融资与长短融资相结合

为了项目投资的弹性与融资归还刚性的矛盾,增强融资的柔性,在进行项目融资时,与金融机构确定融资总额,再根据项目进度分批实施贷款等。虽然操作起来比较麻烦,但是有效地节约了融资成本,实现融资与项目建设的同步进行。即使在投资项目执行中,可能存在拖期等问题,但也仅仅只有少部分贷款到期还本付息存在衔接问题,这时通过短期融资方式马上实现对接,压力减小许多。

为解决成员企业融资成本问题,集团企业可以采取“整体授信、额度控制”的方式解决成员融资难和成本高的问题。具体操作方式是由集团企业牵头向合作银行申请整体授信,银行根据集团整体情况评级后授信,对成员企业进行信用分割;成员企业在分割额度内融资和使用信用,享受集团企业同样的优惠待遇,也解决了跨区域融资管理的难题。

在搭建融资管理平台时,也要同步实现集团资金集中管理。通过委托贷款资金池的方式,实现集团内各成员企业资金统一管理;同时在合作银行申请“法人透支”额度。不仅解决集团内部资金融通,而且防止各成员企业在使用集团分割额度时效率不高的问题,还有效地解决防范成员企业资金管理风险。

4.建立现金流管理体系

虽然资金集中管理和融资管理平台搭建解决集团内成员企业之间资金余缺调剂和跨区域融资管理,但是不能实现成员企业融资与营运资金管理的有机结合。为此,集团总部必须建立现金流管理体系,从预算管理人手,运用信息化于段建立资金管理系统,实行滚动现金流预算,使投融资、营运资金管理形成有机的整体,实现整个集团现金流管理的高效运行。

综上所述,集团企业融资管理是在集团发展战略和财务战略的指导下进行的,要运用现代化手段实现资金集中管理、建立融资管理平台,将分步融资与长短融资相结合起来,借助预算管理等工具实现集团整体现金流管理,才能实现集团企业融资管理低成本、多渠道、可持续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俐梅.企业投融资管理问题及策略[J].中国外资,2013(11)

[2]张晓星.企业集团融资管理探讨[J].金融经济

篇5:浅谈企业节能管理

1.健全网络做到组织落实

企业领导应十分重视节能工作,设有明确的分领导和从事资源节约工作的职能科室,配有专兼节能管理人员(具有相关专业中级职称以上,并进行培训),负责企业日常能源管理工作。各级职能部门及班组也应设有负责此项工作的负责人和能管理员,自上而下建立节能降耗的领导和监督网络,对节能降耗工作形成层层有人抓、有人管,处处有人监督的组织保证体系。

企业职能科室组织人员应该定期召开节能会议,制订来年的节能计划,要有项目、有措施、有实施负责人和期限,并定期检查验证;通过节能会议,还可以交流新技术和好经验,指出工作中存在不足及改进的措施。

2.建章立制做到制度落实

为使企业节能降耗工作始终有效、持续的发展,企业应当组织相关科室,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关于水、电、暖、气、油、煤等相关的规章制度,对高耗能设备如热处理电阻炉、电弧炉、空压机等进行定额管理,制定奖罚制度和能耗指标加以控制,并认真贯彻执行,使节能工作走向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3.加强宣传提升节约理念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节能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节能降耗的重要性和重大意义,特别是利用节能宣传周活动,开展诸如张贴宣传画、板报、报设专题栏、看宣传光盘和教材、提节能合理化建议等,使员工意识到能源是有限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不断提升员工的节约理念。

4.切实加强设备维护

(1)设备管理制度化。企业应建立或完善设备管理制度,明确设备管理的职责和权限,建立设备台帐,从设备的购置、进厂、安装调试、使用、检查和修理进行监控,使每一位设备管理人员或设备维修者都非常清楚设备的运行状态,切实作好设备的管理和保养工作。

(2)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和保养。设备检查就是对设备进行状态监测,包括日常点检、定期点检、精度检查和精度调整、预防性试验等。设备维护实行日常保养、定期保养、计划保养三级保养制度。特种设备如锅炉、空压机等压力容器、起重机械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使用、维修和管理,定期进行检测和预防性安全鉴定试验,不合格不能运行。

(3)建立设备管理考核制度。对设备的使用要求、设备必须保持的状态、设备检查和维护保养的质量要求和验收标准等方面建立考核,定期组织人员进行检查,检查结果与工资指标联挂,把设备保养工作做到实处。

5.加强计量管理

能源计量是能源管理的工作的基础,企业应建立计量管理制度,明确计量管理的职责和权限,并建立考核,定期检查。建立计量台帐,并逐步建立全面计量检测网。在必要的地方都建有计量点,并且分表总表齐全,做到总表分表相互验证,不但确保计量数字的准确,而且也使偷用能源或营私舞弊现象无机可乘。加大计量系统技术改造,如采用新型计量仪表等,确保计量的精确度与准确性。定期对各种计量器具,如:电表、水表、压力表、量具等进行校验,周检率100%,以确保其准确性和有效性。

6.强化管理查滴堵漏

(1)加强用能管理,严格考核制度。为搞好节能工作,对各用能单位应制定用能指标,并把指标层层分解,月底考核,并定期组织有关人员对各部门用能情况进行检查,包括设备运转情况、“三常五漏”等。用能单位也应适时进行自我检查,及时调整负荷的配置,减少变压器轻载、杜绝电动机空载运行及大马拉小车现象。

(2)避峰填谷,节约电费。电价在24h内差价是相当明显的,峰价与谷价相差很大,如果合理利用该差价,成本就会明显地降下来,因此,可以适时调整大容量设备的用电时间,避开高峰负荷时间用电,特别是对高耗能设备如空压机、电弧炉、热处理电阻炉等大用电设备运行时最好安排在深夜用电。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明确各用电大户的用电时间,这样既可降低高峰负荷,又可填补低谷负荷,做到削峰添谷,有序用电,不仅提高供用电设备的利用率,降低电能损耗,又减少了电费,降低了成本。

(3)强化监测,深挖潜力。定期邀请节能监测有关部门对企业进行

篇6:浅谈企业资金管理

说到企业的资金管理主要是指企业资金配置、使用效率、安全监管三个方面管理。

一、企业资金配置的管理

企业资金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谈到资源我们自然想到的资源安全性、可用性、效率性,如何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是发挥资源效率的关键性所在,资金资源也不例外。企业资金配置管理应当回答三个方面问题,企业资金资源现占用哪几个方面?企业现有的资金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如何进一步优化资金配置等。

1.企业资金资源不可能是将一把钱存在银行,也不可能是把一堆钱睡在企业保险箱中,它一定是分散占用在企业房产、设备、原料、成品、应收账款等各个方面。因此,要管好企业资金,首先就要知道企业资金被那些方面所占用的,各占用了多少。说到资金占用在哪几个方面,有一点财会知识的人都能立即回答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各占用多少,企业的会计报表中已分项列明!是的,只要企业会计信息不是虚假,很容易回答这个问题。如果我们过份地相信会计报表,就很难管好企业资金了,报表中的数据由于其采用的会计假计、记账原则、主管人员风险偏好、经理人员的切身利益等原因,往往只是一个假象,可能含有不少水份,很难真实反映企业资金的实际占用,如固定资产占用可能存在闲置资产、低效资产和无效资产;应收账款存在呆坏账;仓库中可能存在未处理的物品等等,我们应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其真实情况才有可能管理好企业资金资源,要先剔除这些影响再分析各项目占用资金,还源其本色,才能为改善其配置,为提高资金运用效率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2.要回答企业资金配置合不合理,难度就大了,因为资金占用合理标准是什么?可能没有人能说得清楚。既然企业那部分资产应占多少资金,各项资产间的比例应为多少没有标准,如何来界定出他是否合理呢?没有标准,只能用笨办法,就是比较,运用效率进行比较,与企业历史数据、同类企业数据进行比较,资金运用效率提高了,资金配置就趋于合理了,资金运用效率降低了,可能配置出问题,合理配置企业资金资源,就是在不断的调整资金资源配置中,不断提高企业资金运用效率,资金运用效率越来越好,资源配置也自然趋于合理了。

3.企业的资金资源总是有限的,只有合理的配置资源,才能有效地利用资源,企业资金管理首先应优化配置。虽然我们说企业资金合理与否没有统一的标准,这并不意味企业不应或无法优化资金配置。企业资金配置是否合理、是否需要完善,要分析和评价,只有在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才可能进行改善资源配置,企业资金配置应抓住关键环节,着力解决资源不匹配问题,应与企业目标、企业增值链、企业薄弱环节等结合起来,以资金运用效益、效率为导向,要发挥企业整体优势,将有限资金用在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上,加强预算管理、资金流动性管理和资金投资方向管理等。

总之企业资金配置管理很难有一个统一标准,企业只有在分析与对比的基础上,不断进行修正,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目标,修正各项资金占用比例。

二、资金使用效率管理

合理配置企业的资金资源并不是资金管理的目的,只是一个管理资金手段,企业资金管理其目的还是为企业创造更多效益,要创造更好的效益必须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就应降低资金用量、加强对资金流动性管理,提高单位资金的获利能力,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降低各项成本、费用支出。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好的办法当然是降低成本、费用,降低成本、费用,它不光是减少资金用量,而且直接增加效益,一增一减,企业资金使用能得到倍增效率,企业可通过改进产品设计、改善采购链管理、加强生产管理、压缩三项费用支出等手段来降低成本、费用支出,以达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之目的。

2.压缩库存,加速资金周转。资金的使用效率与资金周转量和创利能力指标相关,而在企业流动资金中存货资金占用量是比较大的,这部分资金占用不仅不会给企业带来收益,而且企业还必须为他承担必要的储存费用及承担可能的降价风险,因此压缩这部分资金占用为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能起到较好的作用,虽然零库存是我们对存货管理的一种理想,难以实现,企业应以此为最高目标,不断完善存货管理,以达到实现零库存之目的。

3.压缩应收账款,减少呆坏账的发生率。企业利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高低,过剩经济时代企业间赊欠货款的事不可避免,应收账款越多,占用资金也越多,在目前社会信用体系还不是很好的情况下,呆坏账发生几率还是较高的,企业应尽量压缩应收账款,并通过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建立健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等,来减少呆坏账的发生率。压缩应收账款,降低企业呆坏账是目前大多数企业不得不做的事,这也是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

4.加速结算,减少结算占用。企业各种销售、劳务在实现过程中,不可能全是一手交货一手交钱,通过银行等渠道进行结算是必须的,结算占用了一部分资金,加速资金结算,可直接减少结算资金占用额,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5.压缩生产资金占用。现代企业都是流水生产,企业生产过程中占用一部分流动资金,虽然这部分资金占用在一般企业都相对固定,但由于生产计划的不周、工艺安排的欠妥,也可能使资金停滞于生产过程之中,企业应周密编制生产计划、合理工艺安排,以压缩生产资金占用。

6.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固定资产是企业资金占用中较大的一块,而且这一块资金占用,由于其特性,其流动性是企业所有资产中最差的,且较易形成闲置,在配置固定资产时应结合企业产业特点,关键资产特性进行配置,企业起关键作用的往往是企业少量的关键固定资产,而不是固定资产全部,一些不必要的固定资产应在配置时就进行压缩或简化,着力解决不匹配的资产填平补齐,固定资产一旦配置不合理就很难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在进行新固定资产投资时,应加强资金投资方向管理,多进行投资前期市场调查与分析,投资一旦形成,其错误是非常难改的,甚至是至命的。

总之,企业资金效率的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关键管理工程,作为企业资金管理的归口的财务部门应密切与企业其他管理部门相配合,在企业供、产、销,人、财、物各个方面,从投资、产品设计到售后服务各个环节都要为提高资金的运用效率协调一致,才能真正做好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管理。

三、企业资金安全管理

企业资金的安全性是任何企业资金管理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事项,资金配置、资金效率都要建立在首先保证其运行安全的基础之上。企业资金安全管理关键是建立安全保障机制,并保证这一机制有效运行。

1.建立企业资金安全保障机制。企业资金使用管理过程中要始终坚立安全防范意识,在资金使用全过程建立安全保障机制,将企业资金的进出、调动、内部周转等建立在公司的严格控制之下,建立合理的审批授权制度、复核制度、授信制度、结算制度、盘点制度等相关的资金保障制度,用制度来保证资金的安全使用。

篇7:浅谈企业管理

阳江市企业(经济)干部工商管理(MBA)培训班 学号:10

阳江市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总经理 梁祖开

企业跻身于当今市场,面对的是群雄争立,强手如林,要想在竞争激烈大市场中争有一席之地不容易,要想稳定和发展就更难。就象大海里的一只小舟,时隐时现,艰难地漂浮着¨¨¨等待、期望着勇敢的舵手、水手,把握航向,乘风破浪,平安地到达彼岸。

现在市场竞争表现在产品的质量、价格、服务等方面,但竞争的背后,却是智慧、策略、技术、人才、管理、信息、销售渠道等的较量。企业要求生存,求发展,创效益,要想在竞争中成为胜利者,我认为,企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强化企业管理,提高劳动者素质,创造优质的产品、优良的企业信誉、完善的售后服务等诸多方面进行全面的深化改革,将会使企业出现新的面貌。企业管理工作在当今的企业中置于相当重要的位置,企业的决策层、领导者花了相当多的精力钻研企业的管理体制、管理方法、管理手段,想方设法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发展。企业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和领导等环节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现将本人的一些想法及我公司的运作情况从企业的人、机构、制度等方面浅谈企业管理。

一.建立科学、实用的管理机构、确立职责与权限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火车头能够把握火车前进方向,引导火车按照运行的线路平安准时抵达终点,运行中遇上坡、下坡、转弯、过桥等能掌握行车速度,控制自如,能用最省的燃料耗用,达到高效的“多拉快跑”。企业的领导层就象火车的火车头一样,掌握企业的发展经营方向,使企业按照一定企业管理规则进行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服务活动,在市场经营决策中能做到收放自如,用最低的生产成本为企业创造最高的经营效益,这就是企业领导层的最基本职责。

1.建立科学决策管理层

科学的决策是企业最大的管理,也是企业竞争获胜的重要手段。企业应由董事会成员、厂长(经理)等组成企业的决策管理层,企业决策管理层应深入了解企业实际情况,详细研究分析各方面的合理化建议、实施方案,拟制定出企业一套科学决策的程序和政策、方针、目标(产品质量、生产、经营、财务、安全、售后服务、产品开发等)等有效的管理办法,确定各部门职责与权限。决策管理层应做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使企业创造最高的效益。2.建立快速的工作执行层 由企业的中层职能部门(如办公室、行政部、生产部、技术部、质管部、经营部、财务部、工程部及各生产车间等)组成,执行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归口管理各自的职责,及时反馈执行职责的信息。建立一套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车间之间的协条的相互联系、相互监督、相互检查督促的科学管理程序,杜绝扯皮、等待、观看的现象。建立高效、快捷工作执行层队伍。3.建立高素质的员工操作层

管理的基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企业的产品是通过员工的工作活动过程所取得的结果。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操作人员的素质,特别应注重车间班组长、特殊工种、技术工序操作者的素质,最好为技工学校的毕业生。企业同时要注重员工的专业培训工作,尽快使员工掌握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意识,树立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思想,严把质量关,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建立行之有效的企业运行管理制度

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是企业日常工作活动的行动准则。管理是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的活动过程,企业能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规章制度在企业内任何工作活动得到实施,一切行为规范化,使企业任何工作、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避免企业、部门某位领导人为的、情绪化的错误指挥。企业规章制度分为:

1.强制性:财务制度、税务制度、以及与国家法律、法规有关的人事、劳动、工资、产品检验标准、计量、统计、计划生育......等。

2.推荐性:GB/T19000/ISO9000族质量保证体系、全面质量管理、TQC质量体系、产品行业标准、购销比价法......等。

3.实用性: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生产某种产品的具体要求,制定适应企业行之有效的管理制。

管理制度的制定一定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集思广益,行之有效,企业应组织强有力的班子进行管理制度文件的编制、校审,一旦形成文件,从公布实施之日起,企业必须按编制的管理制度文件执行,文件所讲到的内容,工作中都应得到落实,做到“事事有人管,过程有记录,活动有监督,工作有结果”。实施过程中出现不合理的地方,要及时修改纠正。同时要做好工作台帐和记录,克服“无纸办公”的现象,选用正确的统计方法和技术,编制统计报表并进行运行分析,做好工作总结。

三、提高员工劳动素质,确保产品质量

企业要生存、发展,唯一的出路是靠一流的产品质量,创名牌的战略,才能立足于市场,赢得竞争的主动权,销售的形象越好,越要重视产品的质量,今天好的质量就是明天的市场。只有不断地提高产品的质量,坚持以优质产品赢得市场。同时,只有优质,才会有优价,才会有效益。那么应该从哪些地方抓起?我认为: 1.提高员工劳动素质

抓好对职工的质量文化教育、提高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由于质量是企业各项工作中的综合反映,质量的好坏与每一个员工的劳动素质、工作质量有直接关系。员工的质量教育主要应包括质量意识教育、质量知识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美国企业家认为“对员工的教育是企业最有效的投资。”因此,质量教育应该是强制性的。人才是企业兴旺之本。2.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和检验机制

企业要不断地完善质量管理体系,“高起点、高水平”地推行GBT19000桰ISO9000族质量保证体系、全面质量管理,把质量的指标与每个职工的工资、奖金分配挂钩,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切实做到质量管理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严格控制产品的质量检验,使产品的任何工序都在受控状态,严把质量关。3.注重科技,提高产品性能 注重与科研单位的合作,广泛收纳科技人才和科技资料,提高产品设计性能和设计质量,编制完善的生产工艺、检验测试程序、规定,实行制造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保证优良的“设计质量”和“制造质量”。只有这样,企业的产品才能有优质的可靠性能和市场的适用性。4.售后服务好、企业信誉高

为用户提供全面服务,直到产品使用保用期结束。一切因质量造成的损坏可免费更换,同时应负责产品的安装、调试、维修及巡回检查工作,随时派员为用户解决问题,急用户之所急,想用户之所想,使用户有一种高度的信任感。延伸、拓宽质量保证体系。厂内厂外同步创优。基本上做到产品销售到那里,优质服务到那里,为用户排忧解难。

四、文明生产,美化现场

现场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现场管理工作做好了,无疑就会给企业创造效益,因为企业产品的直接成本与消耗来自现场,产品的质量也来自现场,如果着力抓好了现场管理这一环,对各种指标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做到节能降耗,减少各种生产费用,提高劳动生产率、机械设备的利用率及完好率。做到产品的合格率高、且质量又好,就是创造了效益。那么,现场工作应该怎么抓?我认为:

1、以人为本,提高自觉性

首先抓好对人管理。人是基础管理和现场管理的主体,要把人的管理重点放在提高人的素质上,对企业的员工要进行严格的职业培训,使它们能够掌握较高的专业技术外,同时要使员工具有较高的政治修养,能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和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对企业的生产管理人员要进行岗位培训,使他们掌握相关的知识,真正成为管理的管理者。

2、实行定置管理,拓展环境空间

为了使生产现场管理科学化,为员工创造一个干净、整洁、舒适、合理的工作场所,最大程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要制定各部门的定置管理规定和具体实施细则。工件的工艺流程和运输路线要短;操作者运动的距离和活动范围要小;各种物品的摆放要整齐,取放要方便,工、模具应尽量放置于工、模具架;生产车间内的在制品、零部件应尽量摆放为同一方向;操作位置、维修位置要敞开,人行和物流路线以及消防走道畅通;对生产和操作无用的物品要清除。根据以上原则,定置管理必须按以下步骤进行:(1)清除

将破损待修的一般用具放到“待处理区”;生产中产生的残余物料,应在放到“废品区”,还可以利用的放到“待处理区”。(2)整理

对现场进行整理,使其通道顺畅,物品标识清楚,操作方便,放置合理。常用的,要摆放整齐,方便取用。少用的,要分类存放在固定位置。车间的消防和电力设施等前面杜绝乱堆、乱放的现象发生。工具箱、设备、模具等的工作位置不得放置杂物。(3)清扫

建立班后开展清理检查的制度,下班前为现场清扫时间。各部门对本岗位的设备、工具、材料、废料、产品等进行清理,保持生产现场整洁。(4)制定各定置的区域

用不同颜色划制区域线,如:生产区、合格区、待处理区、待检区、废品区、物流、消防走道。

3.实行定员、定额,高效运作

现场管理要建立以经济责任为核心的各种管理制度,保证企业各类人员工作质量和效率,实现效率和效益的统一。先进合理的定员定额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形式。定员、定额表现为对人力、物力、财力、消耗所规定的数量控制,也是现场管理的基本要求。因此,要在全面考核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劳动、物资、设备、能源、资金等主要生产资料的库存和使用定额,以加强对投入与产出的有效控制,有效地监督和促进各车间、班组的经济核算,并使之同企业内部经济责任结合起来,做到严格考核,奖罚分明,促进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4.产品标识

标识的分为产品(采购产品、过程产品、最终产品)标识和检验状态(待检、合格、不合格(返工、返修)、让步接收、废品、降级、紧急放行、例外转序、已检待定、产品合格证、检验状态区域标识牌、产品检验状态区域标识线)标识。标识的作用是用于对每个或每批产品每一过程中的识别、记录产品和相应的检验状态的标识,其作用是防止不同类型产品混淆,并可用以追溯。

一般有如下标识: 1).进货产品的标识:产品标识是用来区分不同种类的原材料、外协外购产品、半成品、成品的,根据不同的存放条件,按照方便、明了、简单、合理的原则进行标识。

2).现场在制品、半成品的标识:生产过程中的在制品、半成品,由车间放置在生产区内,不得随意移出,并予以相应的产品标识牌。

3).最终产品的标识:最终检验合格的产品由检验员给予产品合格证并盖上质检员的印章后,产品入仓或交付用户。降级使用的产品应放在仓库的指定区域,并悬挂降级标识,以示区别。其他检验结果的产品分别放置在相应的区域内,等待处理。人库的最终产品,由仓管员负责验明产品名称、型号、规格、数量和检验合格证标识后,方可分类放置,进行产品标识,并记帐立卡。

5、安全生产也是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必须树立安全就是效益的观念,安全事故养活或消除,实质上就是增加了收入,创造了经济效益。全面强化安全管理、充分发动群众和依靠全体企业员工,实行群防群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抓好安全生产基础教育的培训,严格要求执行岗位操作规程,克服麻痹思想,侥幸心理。同时抓好安全生产定期大检查,杜绝事故隐患。

6、绿化美化环境,员工身心健康

企业的厂区绿化、环境卫生是企业精神文明、厂容厂貌的直观反映。企业应制定绿化的规划及绿化的管理规定,室内卫生要严格按照“定置管理”的规定执行,环境卫生要制定行之有效的制度,确定责任人的职责及权力,企业应定期大检查和不定期抽查检查,配置必要的员工生活设施,减少噪声、振动、粉尘、废水废气的排放,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创造一个干净、整洁、舒适、合理的工作场所。使员工心情舒畅、身体健康,以饱满的工作热情为企业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五、加强财务管理,保证计划实施

企业管理的中心为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好坏是企业生存的重要因素。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后强调有市场就有效益。产品生产出来后,必须投入市场,实现销售,回收资金,才算完成了商品生产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只有从实物管理向价值管理,严格遵循资金运动的客观规律,才能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作为企业,应积极探索:盘活存量,回收货款,压缩各种非生产者性开支,加快资金周转,提高流动资金的使用效果。在管理上应采取如下措施: 1.在储备资金管理上,要正确地制订材料采购计划,搞好供需平衡,合理地安排采购资金:加强到货验收,严格审核数量,做好结算工作;正确编制用料计划,健全领料制度,控制材料消耗;加强库存管理,监督材料合理库存,切实掌握资金动态;做好材料清查工作,积极处理超储积压物资,挖掘潜力。

2.在生产资金管理体制上,要合理安排作业计划,认真控制产品的投产时间和数量;加强中间仓库半成品的管理,监督半成品的合理库存;搞好各个生产环节之间衔接和平衡,保证生产的均衡性,控制生产消耗,节约生产费用。

3.在成品资金管理上要正确制订产品的销售计划,严格执行销售合同;加强库存产品的管理,监督产成品的合理储存;搞好销售结算工作,及时回收销售货款。4.狠抓关键,筹措资金确保生产。

5.实行企业法人代表一支笔,全盘控制企业经济活动,增收节支,发展企业。

六、控制成本,提高企业效益

企业的经济效益来自低价原材料、低廉成本、高价销售产品,当前为拼价格时代,高价销售产品已经是非常渺茫,只有抓成本管理,才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产品的成本主要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三个成本项目组成,企业必须制订一系列有效的控制成本措施,健全管理制度,切实做到职、责、权、利明确,使企业有章可循。实行厂务公开,充分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抓住每个重要环节,减少漏洞,提高企业经济效益。1.实行原材料采购比价管理,控制直接材料成本

企业应按科学有效、公开公正、比质比价、监督制约的原则,建立健全的原材料采购比价管理制度,防止采购过程中的不正当行为发生。原材料的采购要按照“三比较”(比质量、比价格、比服务)、“三选择”(选择质量好、选择价格低、选择服务好)、“三优先”(优先生产厂,不买二手货、优先国有大企业,保证质量、优先本地区,服务快)的原则选择分承包方。使直接材料的成本降低。

2.提高劳动生产率,控制直接人工成本

直接人工由单位产品耗用的工时和小时工资率构成。企业应想方设法采取科学的、先进的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实行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工资报酬计算方法,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因素,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控制直接人工成本。3.致力减少开支,控制制造费用成本

企业的制造费用按性态分为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企业在固定资产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企业的生产能力达到项目设计时的预期生产能力时,企业的制造费用成本是比较合理的。控制制造费用成本的有效途径是增大产品的销售量和致力减少费用开支。企业应制订一系列产品的销售工作机制,使用可用的促销手段,扩大产品的销售网点,激励销售人员推销企业产品,扩大产品的销售量,使生产能力尽量达到预期生产能力。另一方面,企业致力减少费用开支,严格控制企业不合理的开支,精简机构,调整内部机构设置,保证内部管理机制的高效运转,强化财务制度的管理,做好预决算、审计的审核工作,进一步强化和理顺管理职能。盘活资金,及时回收货款,提高流动资金周转率,减少财务费用支出,将企业的各种费用压缩到最低的限度,以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

随着社会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激烈的市场竟争中,企业的领导者应必须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深感自身的工作压力,必须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强化企业自身的建设、提高企业劳动者素质、创造优质的产品、优良的企业信誉、完善的售后服务才能使企业稳步、健康地全面发展,才能立足于不败之地。我们将以“团结、奉献、务实、创新”的精神为准则,不断开发新型产品,积极开拓市场,扩大生产规模,使企业保持稳步发展,一步一个脚印,力争为我国的民族工业繁荣昌盛贡献一份力量。

篇8:浅谈企业绩效管理

一、企业绩效管理的重要性

绩效管理的核心是促进企业获利能力的提高及综合实力的增强。我认为绩效不是活动的结果, 而是活动本身, 对组织进行绩效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事实上绩效管理它是人员任用的依据, 是决定人员调配和职务升降的依据, 是进行人员培训的依据, 是确定劳动报酬的依据, 是对员工进行激励的手段, 也是平等竞争的前提。只有将绩效考核发挥到最大的功效, 人尽其才, 事尽其功, 才能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绩效管理的现状

如何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如何留住优秀人才成为当今一大难题。绩效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企业管理手段, 也越来越得到企业管理层的关注, 很多企业已经建立绩效管理制度, 并利用了绩效考核结果。绩效考核的实施结束了企业“有任命没有明确任期, 有职务没有严格考核, 薪酬同业绩不挂钩”的历史, 初步建立起了自上而下的“考核层层落实、责任层层传递、激励层层连接”的企业资产保值增值责任体系, 增强了企业创造价值和资产回报意识;形成了“重业绩、讲回报、强激励、硬约束”的激励约束机制, 将业绩考核与奖惩挂钩, 初步解决了过去企业负责人自定薪酬、薪酬与业绩脱节、薪酬增长过快和薪酬只能升不能降等问题;有效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水平, 促进了企业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增强了企业的内在动力, 加快了企业经营效益的增长。

从目前企业绩效管理水平来看, 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企业经营绩效管理体系还需要深入与不断探索, 许多企业的绩效考核形同虚设, 流于形式, 绩效考核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当前多数企业绩效考核实行中存在困难, 绩效考核与发展战略脱节, 绩效考核时间僵化, 各级管理者和职工的参与度不够, 考核缺乏量化, 明确的工作绩效评价指标, 考核指标脱离岗位职责、工作任务、绩效考核不现实, 未形成有效的反馈机制等, 使得企业考核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甚至还导致人才流失。

三、企业绩效管理中常见的问题

长期以来受传统管理体制和思想的影响, 企业的绩效管理意识淡薄, 考核方式落后, 考核过程流于形式, 考核结果的应用单一, 绩效考核仅仅停留在简单评估的层面, 还没有真正上升到“绩效管理”的高度。

1. 绩效管理的目的与作用存在理解误区

通过调研时发现, 许多员工认为“考核的作用在于提供奖金分配的依据”。这种认识直接导致“绩效考核成了薪酬制度的补充”, 从而使绩效管理误入歧途。此外, 许多企业长期以来执行“扣奖”制度, 只要不违反各项纪律或规定, 员工就可按其所在岗级拿到相应奖金。显然这样的考核形同虚设, 奖金额度不能体现绩效贡献的多少。通过绩效考核就是要打破这种隐性的“平均主义”, 绩效优者多得, 绩效劣者少得, 真正实现酬显其绩。

2. 考核对象局限于个人

企业整体绩效的提升依赖于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但是由于部门之间专业区别较大、可比性差, 在构建绩效考核体系时, 往往将考评的重点局限于个人, 将针对部门或作业小组的考评活动排除在外, 势必使员工养成“个人英雄主义”思想, 忽视对团队与部门绩效的责任感, 最终削弱整个部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特别是当个人绩效与部门绩效产生冲突的情况下, 员工很难做出正确选择。这样不仅增加了部门内、部门间的矛盾, 而且也与现代管理所提倡的团队合作精神不符。

3. 考核内容与企业战略脱节, 考核指标设计缺乏科学性

考核指标的设定不够科学合理, 主要表现在:处室软指标太多, 不好考核;不同工种和部门之间没有可比性;指标以外的工作太多, 也很重要, 难以考核, 有些指标与目标关系不大, 设计不合理;被考核者讨价还价, 有意压低绩效指标等。

4. 考核执行难、考核结果的应用不到位

具体表现为绩效基础数据不准确, 考核者和考核方法不易确定;绩效考核中的主观误差, 如打分中间化倾向, 考核周期不确定, 考核执行不严格, 执行时有些员工不愿配合, 甚至反感;在结果运用上无明显激励, 导致绩效好的与一般的拉不开距离;考核结果很难与薪酬合理挂钩等。

四、企业走出绩效管理困境的策略分析

绩效管理是一项需要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管理活动, 它与员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在绩效管理方案制定与实施过程中, 企业应充分考虑到员工当前的思想状况及承受能力, 积极开展宣传培训工作, 帮助员工排除思想障碍, 使其明确绩效管理不是为了硬性将员工分出等级, 奖优罚劣, 而是旨在通过正确的指导, 强化员工已有的正确行为, 克服低效行为并不断改进, 为日后绩效管理体系持续、健康、有效的运行奠定基础。

1. 成立绩效管理专门机构

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公司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评审与完善;监督、维护绩效管理体系的公平与公正。机构可设最高领导小组和常务办公室。通过将企业高层全部纳入最高领导小组, 使各位领导都能够亲自参与到绩效管理中, 从而取得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常务办公室则是绩效管理的职能服务部门, 负责公司日常考核的组织、技术支持和指导等事务。

2. 科学设置绩效考核指标

绩效指标应该遵循如下原则:明确具体, 不能模棱两可;指标应该可以测量, 同时尽可能量化;设置的指标员工应该可以达到, 指标的设置应该与员工的职责相匹配, 不能设置过高或过低;指标应该具有相关性, 与员工的主要职责相关, 而不应把重点放在与员工职责关系不大的指标上;指标应该有时效性, 应该根据员工职责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

3. 建立公示制度

公示制度是让员工了解考核结果的最有效手段, 员工通过正常渠道了解到考核结果, 才可能正确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进而参与到考核过程当中。员工的积极参与是绩效管理制度公平、公正实施的重要保障。将考核结果进行公示, 一方面可以接受群众的监督, 增加评选透明度;另一方面能激发优秀者的荣誉感, 满足其获得尊重的需求, 也为其他员工树立学习的榜样和努力的目标。

4. 建立绩效考核申诉制度

上一篇:香浓的饮料作文下一篇:风景园林设计风格